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25 15:54:14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第1篇

一、先行组织,促进学生掌握概念

教师在教学之前,精心准备一些引导性材料,组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能够清楚认识到“已知”和“需知”的差距,并架起二者联系的桥梁,让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将原有知识体系和新知识体系进行反复的摩擦碰撞,进行知识的传递和转移,改进原有知识在头脑中的表征,丰实自身的知识经验,学生自然而然生成新的知识体系.案例:和学生一起学习“汽化之蒸发”这个部分内容时,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旅客出站)出发,结合“旅客出站”和“液体的蒸发”的相似之处,运用先行组织者理论设置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问题1汽车到站,旅客下车后处于无序运动状态,液体分子也处于无规则运动状态中,两个情形极为相似.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加快车站中的旅客的出站速度?这个问题是先行组织,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很自然地得到如下几点:①将出站的门开大些.②车站内的旅客出站时,最好跑快点.③旅客到达出站口迅速离开站门(被接走),不要拥堵.问题2我们如果将旅客出站可比作液体蒸发(即液态分子变成气态分子).那么“门开大些”、“旅客出站迅速离开”相当于什么呢?这是先行组织理论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开大门”通过类比,相当于增大蒸发液体的表面积;“旅客出站迅速离开”可以理解为“吹风”增加空气流动速度.问题3“车站内的旅客出站时,最好跑快点”很自然相当提高液体分子的运动剧烈程度?如何实现呢?这个学生很难联系,为此笔者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晾衣服这个实际情境出发,通过上述对比,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衣服摊开些、有风时,容易干,与上述2问的讨论结果一致,那么夏天和冬天哪种情况下,衣服容易干呢?很自然地联系到“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蒸发越快.”继而联系到“加快车站内旅客跑动速度”相当于提高液体的温度.最后在上述几个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和交流,自主总结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主要因素.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如何加快液体蒸发速度?”的先行组织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提高旅客的出站速度”问题,很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并牢记蒸发现象及其本质.

二、深度探究,提升学生物理素养

新课程理念中非常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实验,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经常在课堂上有意放慢教学节奏,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究,着实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把握问题的核心,自主获取知识.说到深度探究,自然就会联系到物理实验教学,环顾当前的实验教学,如果机械化地照本宣科容易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原理的理解不深入,片面化的理解自然无法体验到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物理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上实验课之前,要求同学们先去预学,并通过预习教材内容、查找资料,自主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各式各样,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自主进行实验和相互解释、交流,当实验进行到测细铜丝的直径和硬币直径时,疑问就来了,“到底该如何测出铜丝的直径和硬币的直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度探究,最终自主找到测硬币直径的方法,并总结出测量的几种特殊方法,由此向外推广,举一反三.如: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如何测量球体的直径?如何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通过推广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让学生经历物理过程是物理教学的第一原则.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以问题和学生的感性认知为主线,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智”与“情”,维持学生积极地学习情绪,愉快地接受知识.

作者:张元霞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第2篇

1物理实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建立物理学概念和发现物理学规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理论的基础,是推动物理学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首先,人们通过实验的形式来发现新事物并对新的规律进行探索;其次,人们通过物理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实验室检验理论的重要手段;第三,人们运用物理实验对物理学中的常数进行测定;第四,人们将经典物理学实验推广应用,为现代社会提供更多的先进技术支撑,比如蒸汽技术、电子技术等。

2恰当运用先进教学设备。

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具有局限性。安全方面:有些实验可能会使学生发生意外并造成对自身的伤害,又或者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对一起实验人员带来损害,实验的效果方面:有些实验则由于实验效果不理想或很难成功等等因素,容易对学生所学习知识的正确性产生误导作用,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像机械波的相关演示实验。这事就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实验过程直观的演示给学生。多媒体设备所演示的实验具有动画的立体效果、直观的各种图形、清净的相互交融等优势,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官享受,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容易的让中学生接受。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图表、动画音响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给学生以立体感受,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认知冲突更好的理解记忆知识。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某些试验中的环境及条件,将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它还可以将一些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的实验,直观、清晰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更易理解,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探究式”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优化”为前提,一是要优化教学目标,让学生的认识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机统一,和谐渗透。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发展为主旨,在两个优化的基础上教师才可能在教学方法上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式”为“发现式”,变“验证式”为“探究式”。学生也可变“死学”为“活学”,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大脑去发现和验证真理,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创造。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主要方法是把探究式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4设计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5授课紧密联系实际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讨论法

由于初中物理知识烦琐复杂的特征,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初中物理有一种恐惧感,对于物理知识也只是死记硬背,做不到真正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法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并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一、课堂讨论法的优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讲课,将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识“灌入”学生脑中,学生只有被迫接受.学生若想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必须死记硬背,除了课堂气氛枯燥乏味之外,教师还给了学生非常大的压力,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仅是卷面成绩.这样,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于物理产生厌烦感,使学生放弃物理这门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课堂讨论法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利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能使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深入研究物理知识.课堂讨论法的活跃性,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热情,促使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现物理的魅力,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讨论法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需要研究探讨的物理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科学地进行分组之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将讨论依据、分析过程及分析得到的结果全部记录下来,最后整理记录的材料与教师分享心得.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物理素质得到提升.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

1.学习环境.在初中物理教学环境中无非有两种情况,要么气氛紧张,要么就是嘈杂伴随着混乱.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帮助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气氛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将课堂讨论法灵活运用到物理教学中,能使学生真正与教师的思路和课堂的气氛融为一体.

2.合理分组.运用课堂讨论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将每个小组的人数和人员进行合理分配,科学地进行分组.分组时要注意每组人员不宜过多,根据班级内全部人员总数,保证每组人数不超过五人,人太多会导致整个小组没有组织性,而人太少又会导致讨论过程进展缓慢.在分组过程中,要根据物理成绩进行合理分配,如每组中必须要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要任命每组中成绩相对较好并有领导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来带领组员共同讨论完成任务,以保证课堂讨论发挥最大成效.

3.实行奖惩制度.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处于一个引导者的位置,起到纠正、监督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在监督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实行奖惩政策,每次评比出表现优秀或进步飞快的的小组并对其进行奖励,也要评比出表现不尽人意或退步过大的小组进行相应的惩罚,但是惩罚不宜过重,不然将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奖励可以是免除一周的值日任务,那么惩罚可以是增加一天的值日任务.这样,能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争先恐后地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能够使学习气氛高涨,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讨论法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能够解决在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只要保证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合理地分组讨论、实行奖惩制度,就能够使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黄文丽.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27(11).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讨论法 高效运用

在素质教育的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创设开放、合作、民主的物理学习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物理课堂,并在合作和讨论交流中获得物理潜能的挖掘,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初中物理要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运用启发式和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生成科学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感知初中物理知识和内容,并将物理知识实现内化和迁移,全面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高效性。

一、初中物理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法的问题分析

1.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足。

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课堂讨论集中于一些反应快、性格开朗的学生,一些反应较慢、不太开口的学生则较少参与,这就使课堂讨论的广泛性不足,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性不够高,影响合作讨论学习的效果。

2.讨论时间仓促,流于形式。

在课堂讨论模式下,由于时间较仓促,在学生讨论到一半的时候,教师不得不叫停,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不多,无法显示出合作讨论学习的优势,未免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得不出讨论结果。

二、课堂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组。

课堂讨论教学法在实践中的运用前提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达到课堂讨论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初中物理内容中,在应用控制变量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分析中,教师可以根据影响电阻大小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组,分别就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进行综合阐述,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主讨论能力。

2.整合教学目标,确定讨论的方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讨论式方式并不一定要贯穿课堂情境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正确的时机和内容,进行讨论教学。这些课堂讨论教学法可以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引领下进行不同的讨论方式选择,主要有:

(1)整体式课堂讨论教学法。这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中存在争议、疑难知识点的讨论方式,这样可以集中不同小组的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的处理和分析讨论,从而增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如在初中物理知识内容“物理机械效率”一课中,由于影响不同机械效率的因素不同,其计算公式也不同,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把握就可以采用综合性的课堂讨论方式,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分步式课堂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并且使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下逐渐形成对物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客观、全面的理解和认知。

(3)随意提问课堂讨论法。这种课堂讨论方法没有局限性,可以在小组内部、组间提问,也可以点名提问,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竞争的形式,从而增强课堂讨论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在初中物理“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一课教学中,就可以运用这种课堂讨论方法,预留开放性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互问、互答,使学生在开放性的、随意化的课堂讨论情境中意识到不同能源的优劣之处,并全面地对能源进行分类,经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课堂讨论交流方式,不仅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极大的锻炼。

3.设计互动性物理实验,创新学生物理思维。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明晰物理概念和原理,认识到初中物理的抽象本质和内涵,并利用物理实验探讨物理相关的规律及特征,在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在实验情境下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式的、创新性的学习。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电磁感应现象”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提供相关的实验内容,诸如:磁铁、导线、滑动变阻器、线圈等材料,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材料,拟定实验方案,探寻电流产生的条件,在分组讨论之前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什么方法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如何产生感应电流”,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实验,并分析这个物理现象的共性规律。

三、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要将讨论式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状态,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实践,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注重与学生交流和互动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开放式的、民主的课堂情境和氛围,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活跃初中物理课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需求,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英.初中物理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践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第5篇

1 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情境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情境.初中阶段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发现问题,当然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中发现问题,有时还可以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设的物理情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必要线索和依据;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创设的物理情境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 带领学生在物理情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物理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怀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的爱好、对学生的信任,情绪饱满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在初中阶段,主要是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具体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由日常生活经验或实验结果进行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先从实验结果或从对实例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得出定量化的结论.如: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3)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如: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

(4)在通过实验研究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先分别固定几个物理量而研究其中两个量间的关系,然后加以综合,得出这几个物理量的关系.如:欧姆定律的研究.

(5)在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的办法得出结论.如: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

(6)运用已知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推理、讨论,得出结论.如: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总结.

无论是采用哪种研究方法,最后都是在探索的基础上,得到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初中阶段有些物理规律只要求用文字表述,对数学表达不作要求).

3 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

物理规律的讨论往往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讨论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对公式含义的明确;

(2)讨论和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3)讨论这一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能及时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物理规律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有效性学习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82-02

物理作为初中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其教学处于教育体系的最初阶段。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对学生的有效性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有效性学习。

1.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具体的物理实验,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现阶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性、实践性教学的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教师只重视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对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重视不足。而且在物理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不重视实验教学和讲授教学的有机结合,只一味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形成“做实验不如讲实验”教学理念,不仅提不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由于学校及教师对物理实验性教学的重视不足,导致物理实验室可供实验的仪器、材料比较少,导致在教学中难以真正落实实验性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2.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有效性学习的方法

2.1注重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生活中涉及到许多和物理知识相关联的资源。若在物理教学中能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既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物理学习有效性,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物理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力,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性。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的相结合,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光学”知识点的教学上,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以增加光的形象性。如提出“为什么通过放大镜可以将物品放大呢?,每天造镜子为什么可以看到自己呢?”,通过提出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知识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由代表将讨论所得的结果提出。最后得出放大镜可对光起聚集或发散作用;平面镜成像反映出光的反射定理,所成的像为虚像,具有等大、等距等特点。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讨论中能真实、形象地理解“光学”的知识点。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有效性。

2.2联系物理实验教学

由于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探究、实践的学科,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课程设置中具有较高的比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需要重视物理实验的应用,应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在物理教学中应将单纯的传授物理知识逐渐转移至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从而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以及思考能力的培养。如在力学“浮力”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述浮力概念时,应首先向学生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产生浮力的原因。在学生掌握好浮力的概念后,教师根据课堂知识点应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先明确实验目的,即借助实验求出物理公式:F浮=G液排=ρ液gV排。指导学生用细线的一端系在石块上,另一端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然后将其置于装满水的容器中,最后测量出其质量及其在空气中测出的石块重量进行比较,以求出水的浮力及浮力的计算公式。在实验后,教师应提出问题,如木块浮起是什么力的作用?若将木块改为小铁块还会浮起来吗?由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答案。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点形象化、生动化,不仅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物理实验的应用,充分借助物理实验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2.3探究性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通过提供探究性的素材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学习能力。如在“液化”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如水沸腾时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白气?为什么夏天中午水管表面会存在大量的水珠呢?通过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在学生说出答案后,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物理现象以形象的方式播放出来的,并告知学生的答案。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及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是一门注重实践、实验、探究的学科,且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并通过实验操作及问题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小红.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5(13):101-102.

[2]陈爱荣.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探讨[J]. 数理化学习,2014,18(12):52.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课程渗透性教育;专题课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72-03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小学性教育缺席、缺位的现实被归因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就是我们的师范教育中没有专门的性教育学方向,专业的性教育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是一个空白。而在当前学校性教育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课时”的三无现实情况下,一些先行开展性教育的地区和学校的做法是通过课程渗透的方式来开展。近年来不少的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出现了“性教育”的字眼,而其中不乏有性教育开展模式的探讨。这些将“性教育模式探讨”作为研究主题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多是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多样化的性教育开展方式,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也有研究生们亲自蹲点中学、进入课堂的教学实践。这些教学尝试和学术研究给了我们宝贵的探讨“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的机会。

研究发现,当前通过“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开展性教育的教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呈现:

(1)充分发掘了中学生物课教材中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青春期”、“传染病和免疫”等知识点,将初中生的性教育渗透到生物课学科教学中。并探讨性教育通过学科渗透进入生物课的途径和成效。

(2)充分挖掘中学语文课教材中爱情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等主题素材,探讨通过语文课对中学生开展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性教育内容。

(3)结合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班级管理课等途径开展中学生异往的性教育内容。

在“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策略为: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课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性教育的科学知识、行为态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而实验班通过课前、课后的对比研究,各项观测指标都有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教育因此显现出成效。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有的这些研究在以下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1)研究伦理问题。在同一所学校人为地选择“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有悖公平教育的伦理。

(2)在当前学校性教育没有广泛开展,而课前调查显示青少年对性教育有迫切需求的情况下,“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怎样走出实验室,成为一种可推广的模式——这是一个比“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更重要的问题。但是现有研究基本没有提及。

(3)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到底是开展性教育和不开展性教育之间的差别,还是“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其他性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别?这值得探讨。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展性教育过程中的“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对比的基础上来探讨作为一种性教育模式的“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成效、建设和推广机制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课程渗透性教育”的涵义

所谓“课程渗透性教育”就是在原有教育载体中,紧密结合原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增加和融入新型性教育目标,有机和谐地贯彻现代性教育理念和内容,并透过原教育载体的展开过程,在实现其固有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新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背景和实验设计

目前,采用中学“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多是通过生物课渗透性生理学、性健康和性卫生等知识,通过思想品德课渗透青春期的异往、性道德、预防性伤害等品格、道德和能力技能,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在生物课教研组、思想品德课教研组中专设“性健康教育兴趣小组”以团队化、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性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根据“主课”的相关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5~10分钟的性教育教学环节。

在多年尝试的基础上,这两种主流的方式在多所学校开展。这客观上为我们选择实验对比样本提供了“自然环境”。我们选择了采用“学科渗透性教育”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各三所,每所学校初一至初三各选一个班进行试验设计对比,见表1。同时,在走访各实验学校的时候,对上课的性教育老师、校长以及前来参加家长会或性教育家长培训会的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本研究的定量研究资料和定性访谈资料均来自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立项课题“学科渗透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

本研究试图通过性教育成效比较。包括正确的性生理知识、符合主流的性态度和价值观、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的比较。通过结构性问卷调查进行课前课后对比研究来探讨“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模式建设和机制推广。

三、结果与分析

在课前课后的对比中,两种模式三个年级的数据比较都有明显的差异:开展性教育课程增加了中学生们对科学性知识的掌握,促进了学生们对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的坦然、愉悦地接纳,引起了学生们对和谐异往关系的关注。

(一)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生理知识掌握比较

因为两种模式上课的内容和方式略有不同,性生理知识的比较主要基于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身心发育所必备的关于两性生殖系统、功能、卫生保健等知识。

表2显示,相比较“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班级的学生性知识得分更高,并且成绩波动范围更小,二者在三个年级上都有显著差异。

(二)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心理比较

初遗/初潮是青春期的大事,如果没有来自家庭、学校或同龄人等的关心和指导,青少年往往容易恐慌。表3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初遗/初潮表示“不担心”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4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自身性生理变化感到“不苦恼”/“不困惑”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5显示,对初一、初二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中学生谈恋爱发生性关系持“否定/反对”态度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课堂观察和课后调研发现,相比较“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首先在时间上更有保障,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讨论问题也更深入,这些保证了“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中学生在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上更深入、更成熟。

(三)两种模式下中学生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

性教育课程中最重要的技能培养包括了拒绝异慕之情外,就是掌握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表6、表7显示,相比较“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初二、初三学生掌握的拒绝异慕之情的方法更多,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更多。这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广泛参与、深入交流有密切关系。

四、结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当前性教育还只能以一种策略的方式部分地进驻中学校园,为中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情境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作为两种比较切合实际的途径为性教育的开展做了很好的探索。实践表明,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通过本文的探讨,结合四川省近年来推行性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更值得我们推广,在这个推广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首先,充分挖掘现有的生物课、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体育课等多学科资源中的性教育知识点,结合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性教育知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性教育课程渗透环节,将性教育“润物细无声”地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到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其次,通过成立团队/教研小组教学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渗透性教育,在学校创造一种健康积极的开展性教育的氛围。同时,促进更多的老师了解性教育,支持性教育的开展。

最后,通过家长培训、教师培训等方式,澄清家长、老师和校长对性教育的各种偏僻的、错误的认识,获得家长、老师以及校长的理解非常重要。这种培训,可以通过邀请外来的专家来开展讲座等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英.生物教学中进行青春期早期性健康教育的初步尝试[D].内蒙师范大学,2007.

[2] 刘颖.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第8篇

孟津县县直中学周锐景

在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我校从2009年秋启动了“三案三思”备课模式的探索。 “三案”即个人初备的预案;集体研讨后形成的共案;教师再根据自己特点、班级学生情况,加以修改而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个案。“三思”即透析性反思(预案反思)、适应性反思(共案反思)、形成性反思(个案反思)。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深切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体会到它给我带来的快乐与收获。下面就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浮力的利用”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物理组教师具体实施 “三案三思”教学活动过程的心得。

“三案三思”教学活动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教材,形成预案

我们物理组有三位教师组成。备课组长提前两周组织我们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仔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课时预案。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预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怎样浮在水面的;收集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教法:讲授、演示学法:观察、分组实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演示:三个规格相同但质量不同的乒乓球分别在水中上浮、下沉、悬浮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进行新课:

演示:让水中下沉的鸡蛋浮起来,引出课题——浮力的利用。

学生分组实验:

1.如何让下沉的薄铁片浮起来,引导学生讨论、总结轮船工作原理,观看视频轮船的发展史,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利用自制的潜水艇进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总结潜水艇工作原理。观看视频中的潜水艇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利用空中上升的氢气球,总结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观看热气球、飞艇的视频。

4.学生讨论浮力在生活中的实际利用。

(三)布置作业:略

在写预案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我感到很困惑:1、乒乓球悬浮状态很难控制,如何突破?2、本节内容容量大,时间紧,如何解决?带着这些困惑,我和备课组的其他同志一起研讨。

第二阶段: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这节课我们组采用了专家引领、集体研讨的备课模式,邀请市、县专家现场指导。整个过程分五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教学目标。

首先,我作为主备人,谈了自己确立的教学目标和达标的措施、方法,其他两位教师随后了出示她们的教学目标。然后我们要共同研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讨论 “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目标要求时,我们预案中的目标分别是“了解”、“知道”、“理解”,发生了分歧,于是,专家引领我们仔细研读课标,然后统一为“知道”。讨论达标措施时,对“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的情感目标,我们一致认为预案中利用视频的方法,非常有助于达到这个目标。于是,我们决定在共案中采用这个办法。

第二步:明确教学重难点。

确定目标之后,我又继续说教学的重、难点。这次,我们不谋而合,很快我们便统一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第三步:选择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开始说教法、学法的选择。我们三人的方法基本相同,但稍有差异,交流后,决定以我的讲授、演示、学生试验方法为主,其他教师的不同方法在个案中可自行掌握。

第四步:研讨教学过程。

紧接着,我说了我的教学流程。其他两位教师也讲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三个预案中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导课方法,其他两位教师的方案分别是让氢气球和空气球在空气中上浮、下沉,和让鸡蛋在水和盐水中上浮、下沉。在确定选择哪一种方案时,我们意见不统一。经过讨论,最终达成共识,都采用了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乒乓球实验方案。在讨论如何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我们三人都是从浮力与重力、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比较两个方面总结。这时,专家建议我们若只从浮力与重力的大小比较这一方面总结,既节省时间,又利于学生理解,于是,我们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浮力与重力的大小比较这一方面总结。

第五步:解决疑难问题:

最后我提出了我写预案时的疑惑,对于乒乓球在水中悬浮状态难以控制的问题,我们研究认为,若往水中加入一种物质,而使水的密度减小,有可能使其悬浮,于是,我们尝试往水中加酒精,结果,乒乓球的悬浮状态变得简单易行,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对于时间紧的问题,我们讨论认为,对轮船的排水量的计算问题,本节课不作要求,留作以后解决;对轮船潜水艇的原理的教学,学生利用自制教具,动手实验,亲自体验,很容易理解,同时又利用了视频教学,这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问题迎刃而解。其他老师提出的疑惑,我们也一一讨论解决。

经过专家引领,集体讨论,每个教师都对自己的预案进行了反思,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我又对主备教案进行了修订,形成具有群众智慧、达成共识的共享教案——共案。然后我将共案印制、分发给备课组所有成员。

第三阶段:依据学情,形成个案

我拿到共案后,根据教学要求、班级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等,进行了“二次”备课即反思,我认为讲解轮船原理时,用橡皮泥替代薄铁片更适合我的教学;做乒乓球实验时,若将其一个一个地放入,逐个引导学生分析,效果会更好。对于热气球的教学,让学生们联系节日的孔明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在共案的增删点评栏中增加了自己的想法,删去了不适合自己的做法。这样就形成了集众家之长,又兼有自己个性特色的个案。

第四阶段:课堂实施,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