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7 16:19:53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第1篇

从本质上来说,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和鼓励,主要是赏识学生的一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创建良好环境,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教师的赏识教育,因为他们处于成长期,在行为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有必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将赏识教育合理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赏识教育的合理融入会让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较强的信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第二,赏识教育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学生对教师教学产生较强的信心,就会针对具体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和分析。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会共同进步,最终强化师生关系。第三,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赏识教育为学生提供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朝着多个方面发展和进步。总之,赏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具体途径

1.规范教学语言,重视学生学习表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规范。在教学中,要运用和谐和幽默的语言,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和和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这样,就会深入了解学生,在具体事情上展现出德育素养和法治思想,最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在“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交友的原则出发,让学生对友谊进行交流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会对朋友产生清晰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并鼓励和肯定学生,最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拾信心。这样,学生学习的表现得到认可和鼓励,就会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清晰的认知。

2.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赏识行为和品德

教师在实际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良好行为和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得到相应的肯定和表扬,其个人荣誉感会得到满足,并最终展现出一定的带头示范性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具体学习表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学生的行为表现。比如,教师在进行部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交往艺术新思维”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人们交往的相关视频,学生在真实案例的激发下,会深刻理解何为交往的艺术。在此,教师开展赏识教育就会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第2篇

在初中教学体系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对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对其心理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这就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应该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政治应该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从而来更好地保证初中生的德育素质。本文通过对于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探究,从而找到了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旨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目的。

关键词:

新课改;政治教学;德育渗透

引言

通常所说的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主要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初中教育阶段。尤其是政治学科教育,因为政治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德育教育。所以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德育教育的重点,进而来选择教育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效率。

一、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政治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政治作为一门综合型极强的学科,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学科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其主要的教学特点就是通过理论知识与情感相结合的方式来来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努力。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感为基础,通过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来促使学生能够在思想上与教师产生一定的共鸣,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授课。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有着相对于其他学科更为严密的课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够有效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于政治所学习知识的认同感。这样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很好的政治教学效果。

(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水平下滑的情况,学生受到了错误的道德观念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尽管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断深入,学生受到了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重视理论培养,忽略实践指导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保证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够使学生受到积极思想的引导,逐渐形成争取的价值观念,很好地保证了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这样能够在心理和思想上对学生形成很好的影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背景下,想要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要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使教育变成一种用心交流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想要实现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能够采取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的时候,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承担责任和服务社会的理解,经过学生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能够找到自身的存在感。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发挥,同又能够很好地保证学生参与到德育渗透过程中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德育渗透的效率。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情感教学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环境中,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与教师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就需要教师应该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建立好朋友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的世界,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给与有效的指导。例如在学习《我与老师交朋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案例来让学生对于师生关系有更好的理解,使学生更加原因去拉近师生的距离。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于初中政治教师来说,想要更加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强化德育教育。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其自身的道德个性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品格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作用,从而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使命感,强化自身的审美功能。在日常教学和生活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不能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好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按照教学大纲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能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就需要教师应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肖艳春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矿山学校

参考文献:

[1]周丽.论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渗透[J].学周刊,2012,29:59.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目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能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提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中华民族更好地凝聚精神力量,它不仅仅是对每个公民的要求,更是对当代中学生的提出的希望和期盼。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和融入,将所学知识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将学生培养成思想端正、价值观标准的合格人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现状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初中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考试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情感认知和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重视课本教材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对较复杂繁琐,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对枯燥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致不高。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迫接受知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及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学习水平较低,无法将课本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策略

(一)以教材知识为基础

在当前的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仍然需要围绕教材和教学内容本身着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基础,融会贯通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涵义与学生们互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更快的进入到学习氛围当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

例如,对于“文明”,根据十八大精神,我们可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如八年级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九年级的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等,让学生明确,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把握教学深度,引导学生知道,要通过四个文明协同创新与整体推进来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此外,我们可以有效利用优秀读物或校本教材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教学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步骤。教育生活化是促进教育深入而持久的有效手段,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应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道德的沃土”,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与初中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例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例举出生活中常见及常用的法律条文,如肖像权、名誉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以时政热点为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鲜明的时代性特点,很多时事政治材料都被带入教学中,成为教学的素材和一部分。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利用这些时政材料,能够将教材中的抽象理论转变为现实的信息,化抽象为具体;同时,这些材料的充分利用,也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达成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逐渐投入其中去思考与探索,激发探索的兴趣。

例如:可以借用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讲解其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们冲锋在前、顽强拼搏,每个人都散发着光和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

首先,核心素养背景下,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教学进程中的积极引导,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要找到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契合点与结合点,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教学之中,在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影响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注意其德育教育价值及功能的发掘,将学生培育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第4篇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帮助学生认识基本的道德法律体系、建立健全人格的法律与素质教育任务;如何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的热门论题。本文围绕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教学研究;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11-01

生活化教学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经典代表有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旨在剔除严格、死板、等级化的教学方式,以轻松、欢快、科学的生活化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新课标背景下,适当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为教学提供新的发展平台,符合新时代人才培育要求的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笔者经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抛砖引玉地提出以下几点初中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策略,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启发。

一、从生活化内容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元素,要发展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应首先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并不是指将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改造,而是通过抓住教学的中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通过生活化联系进一步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教师在进行七年级第十课《我的朋友圈》一课的教学时,可找准切入点进行课文内容生活化设计。例如,以“我最好的朋友”、“我讨厌的一个人”、“当好朋友犯了错误……”等为主题展开课堂自由讨论会。如,以“我最好的朋友”为主题,教师可围绕“最好的朋友”开展课堂自由讨论会,设置如“你眼中的好朋友应该是怎样的?”、“你认为好朋友对你的意义是什么?”等生活性强、议论性较强的主题;经过课堂讨论与分享后,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的反例引导学生进入关于“朋友”真实的意义的阐述,如“最好的朋友偷了钱,我该怎么办……”、“好朋友渐渐疏远了我”等,将案例或者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于课堂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在学生的的自由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从生活案例入手,对学生的观点与疑问进行补充和解答,使学生能真正认识生活中的“朋友”,进而使其清楚朋友的意义,甚至通过朋友进一步认识自己,同时也达到激发其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目的。

二、以生活化探究为基准,加强学生学习深度

要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变革,教师还应从教学方式着手进行创新。教学方式是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媒介,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方式生活化又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以及教学手段生活化;其中,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顺序与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可包括课堂导入、知识呈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等环节,而生活化变革可发生于任一环节中;教学手段生活化则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辅助工具,如多媒w技术、教具、场地、信息技术等;尤其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阶段,教师更应以时展方向为指导,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生活化创新。。

同样以人民出版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你敢竞争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的新生活,并在学习与生活中承认竞争的客观性,正确认识竞争,积极加入竞争,清楚竞争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对此,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可利用“创设情境、课堂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摒除传统的“直接进入主题开展‘灌输式’教学“的模式,使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生命的样子》、课前小组探究以及其他途径自行理解“竞争”对于个人成长的含义,包括自我、集体、社会等各层次的意义;其次,向学生列出几个生活事例,如“在某个以匿名许愿为目的的app中,每天有100个匿名用户愿望,A、B每天浏览这些愿望;两年后,A仍然在毫无目的地使用这个软件,B成了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等;要求学生对A、B的行为进行评价,并分析在实例中“B”如何有效提高竞争力,做到充分利用机会和资源以寻求发展的。透过各类案例与故事,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自由讨论、分享,学生可在自学、讨论中逐步获取“竞争”的大致概念和价值,以及五花八门的观点,以丰富自己的认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文中抽象的理念与价值观获得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三、引导学生建立起“道德与法治”的自学体系

要实现新课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等目标,教师还应通过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以教学内容与方向为指导的创作平台,通过各种类型的生活化创作提高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综合素质的目的。在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打造的创作平台主要为不同形式的学习方案创造平台;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从教学内容、方法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

以人民出版社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在《情绪调味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借包括真实案例、文学作品、小说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案例进行关于“情绪”主题的描述,在此过程中对其表达方式以及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类别进行“情绪”为题材的思考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忌对其提出过多格式、套路等方面的暗示与规定;完成创作后,在课堂上进行匿名分享,并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该创作中关于观点、价值观和情感等方面的讨论,使学生建立起多种角度思考个人情绪的习惯,使其在面对各种事情时,能更客观、理性;此外,教师应给予每个作品以积极、肯定的评价。从创作上提高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是教学的创新之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旨在从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活角度出发,以生活化的方式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生活契合度。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时代特点以及学生所接触的日常生活情况;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含义,以实现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以及有效性,从而避免走入形式主义的生活化教学歧途。

参考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第5篇

摘 要:初中政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科目,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有较大的作用。这便需要教师在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之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将道德意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传承下去。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为研究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教育,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道德素养;培养

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政治教学要发挥教学的作用,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还要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明确权利与义务,真正提高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感恩、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高尚道德品质,这既是为人处世之本,也是学生终身发展之本。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道德是每一位公民都需要具备的素养,是社会良好发展的保障。道德是高于法律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有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团体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品德是人遵守道德的具体表现,道德素养依靠社会舆论、约定俗成的习惯及个人信仰等来支撑,虽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的,但却是为人处世的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对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学生将来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这是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此外,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学生的道德培养学生相关的素养,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培养初中生道德素养的策略分析

1.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爱国精神是每个青少年都必须具有的品质,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但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唯独永恒不变的是爱国主题。青少年犹如初春的花朵,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他们是国家发展的继承者,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传承者。初中政治教育担负着道德素养教育的职责,要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政治观,引导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才可以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才可以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来。

初中政治课堂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的主要场所,教师必须利用好政治中的道德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政治科目不同于其他科目,其中的遣词造句极为讲究,严肃性强、抽象性强,很难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与感受,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枯燥与无趣,特别是爱国主义教学存在一定的难懂性。因此,政治教在教学之中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设计,善用多元化的方式将政治案例变得具体化与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比如在学习《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之时,在给学生讲解责任与角色同在之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自己的责任与角色同在:某学生抄写别人的作业,是否正确呢?引导学生站在道德的角度来看,不可以抄别人的作业既是责任又是爱国的表现。当然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不是孤立的个体,需要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之中,教师要将集体主义与集体荣誉感的生活内容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意识到团结互助的重要作用,通过多元化的环节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直以来都是提倡学生学会的行为准则,学生具有正确的是非观与善恶观才可以真正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一时的道德行为并不表示学生已经具备道德素养,所以,道德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积累与沉淀的机会,而具备道德素养的前提便是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所以,在政治教学之中,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引导,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鼓励学生善做好人好事,对于做错事的学生或者有错误倾向的

学生,教师要及时教导,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还要善于对比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比如:小明在路边随地丢矿泉水瓶;小红看到小明丢垃圾也跟着丢,而小李经过此地没有丢垃圾而是将垃圾放入垃圾桶。此对比教学方式既简单又有效,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教学之中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十分重

要,不仅关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关乎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文化传承。对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教学延伸到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新时期有道德、有素养、有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第6篇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新时期,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国外的一些思想文化也随即进入到我国,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总体而言,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状况都是较好的,但总是有些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思想道德状况:一些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一些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无用;一些学生具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一些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难以应对挫折和困难这些不良的思想道德状况会影响到学生的个人素养,影响到校园氛围。为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德育。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中主要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德育、充分运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渗透德育

氛围是影响人的潜移默化的因素,它可以大大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正能量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使用礼貌用语,勇于发言,敢于承认错误,直面挫折当学生都做到这些时,德育就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充分运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政治教材中包含了众多的德育素材,例如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青春教育和自我教育;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教育学生调控情绪,追求高雅,拒绝诱惑,保护自我;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教育学生自我尊重,彼此尊重,教会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教育学生自立自强,告别依赖这些都是很好的道德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对其加以强调,就能增强德育教育。纵观初中三年的政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对初一学生,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培养健全人格;对初二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道德教育不能只落实在口头上,还需要教师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使理论付诸实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此,初中政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设计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体验实践,提升道德修养。至于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比如班會、辩论会、升旗仪式、送温暖活动、法律小讲堂等。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这一课内容时,由于学生年级尚小,对于生命的含义并不了解,于是笔者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来到了医院产科,看望新生婴儿。学生看到新出生的婴儿柔嫩的小手、小脸,看到婴儿父母欣慰的笑脸和疲惫的身影,看到一切为婴儿操劳的医护人员、亲朋好友,忽然明白了生命的含义。他们不仅懂得了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就意味着生命和责任的开始,父母养育婴儿是父母的职责,婴儿长大成人,照料父母更是一种职责,更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与崇高,懂得了生命的独特。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第7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学习体会

10月21-22日,我们道德与法治老师齐聚在第六中学,进行培训学习。感谢区教研中心周老师为我们请来了大咖级的专家,让我们享受了一次饕餮大宴。

21日上午,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的《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报告,李教授主要从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展开,从教材呈现和教学实施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们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有了充分的认识。

最让我震撼的是利比亚撤侨的视频,在演说家的舞台上,当事人王本虎工程师娓娓道来,催人泪下,家国情怀打动了我们的内心,现场许多老师都流下了热泪。这也启示我们要选取适合学生的事例,用本真、朴素打动心灵。

下午,精彩继续。李教授做了《面向未来的初中德育课程改革及其应对》的报告,内容涵盖现状、趋势、探索等方面。先对初中德育面对的困惑与问题进行剖析,然后选取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法治意识、德育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等关键词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为初中德育确定新的生长点,包括:坚持国家立场,坚持学科立场,坚持人文立场,培育媒介素养。这都启发我们要不断反思,我们的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开动了自己的脑筋,进行了应该有的思考。我们不应该挡住学生的阳光,不应该用自己的思考取代他们的思考,不应该把自己的态度当成他们的态度,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

22日上午,聆听了蒋凤老师的《立足核心素养 把握教材内容》的报告,她从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下的跟进两个方面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论述,中间穿插了交流互动,老师们积极踊跃的精彩发言,得到了蒋老师的好评。其中,蒋老师讲述了十年前的一个精致课例,引发我们的触动,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要做到: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把德育渗透融合到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学生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第8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意义;价值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政治价值十分突出国家意识是超越理性的一种政治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映,它对于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于某一阶级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处于不同利益地位的社会集团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意识形态必然居于统治地位,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象征着国家权威与统一,要求每个公民必须承认它、接受它、信奉它。所以,无论历史上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都从未放松过对公民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尽管现今的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由此可见,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品德课价值,并切实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在课程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我国教育过去深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实行的是典型的分科教育,几十年来,虽然为社会主义事业也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适应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日益突显出来。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针对此问题不断借鉴国外中学成功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特点,就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在加大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力度的同时积极改革课程体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中学生知识的综合学习,使中学生能够补充分科教学的不足,力图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化的客观要求。现有的教育改革在初、高中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使建立全面合理的综合课程体系仍有很大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初中政治知识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品德课还要重点介绍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现行路线及重大政策,因而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特点的学科。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实践活动中有其独有的价值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方针是由思想品德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从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来看,它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指导行为的目的。因此思想品德课与其它课程在教育价值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别。其它课程的教学更多地重视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受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思维方法及认识能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社会上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干扰。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社会现象,以及学生对此产生的大量思想问题。所以思想品德课既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又要解决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和学生情感习惯、信念等方面产生的对无产阶级理论信与 不信的矛盾。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还包含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教学内容,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这要求思想品德课还要解决行与不行的矛盾。解决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所授知识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以及这些知识在学生身上能否达到与行动相统一的矛盾,给思想品德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想品德课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抓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联系自然科学及其发展的实际,使学生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正确运用这些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生能不断提高分析和解释能力,判断和批评能力,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中有其独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