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能训练的要点

体能训练的要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10 14:54:33

体能训练的要点

体能训练的要点第1篇

摘 要:良好的体能是特警处理各类突发性及事件所必备的能力,是掌握特警实战技能的基础,是完成其他训练任务的保障。文章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特警体能训练的相关课程理论为基础,结合该课程的特殊性需求,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今后公安特警体能训练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安特警体能训练;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48-03

公安特警作为公安队伍的尖刀力量,在维稳处突和打击犯罪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复杂,近年发生的事件、恶性及公共风险事件也日益增多,不仅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也对公安特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能作为公安特警身体机能、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是警察提升技战术能力与素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擒拿格斗、实弹射击等实战能力所必需的爆发力、速度、肌肉耐力、灵敏性等的核心构成,科学有效的公安武警体能训练在当前的治安形势下无疑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一、公安特警体能训练的特点与意义

公安特警体能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公安机关的性质和特警工作的职业特殊性,以增强体质、提高警察战斗力为目的而开展的专项身体训练形式。

(一)公安特警体能训练的特点

现代体能训练是以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人体系统的肌肉、关节、骨骼及运动辅助系统进行专业化联系,通过提高肌肉力量、骨骼硬度、身体柔韧性与协调性以及反应力、注意力和敏锐力,达到提高走、跑、跳、投等能力的目的。公安特警体能训练除遵循一般的体能训练特点外,还有如下特点。

1.训练内容具有独特性。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协同作鹉芰Α⒕湛的射击技术以及过硬的擒拿格斗技能是执行防爆处突等特殊性任务的必备条件。为适应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尤其是爆恐犯罪面临新形势,特警训练需要在结合枪械、武器外,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也较一般警察训练更为严格,如负重50千克跑3000米、引体向上50个/分钟、俯卧撑120个/分钟[1]。

2.训练过程具有独立性。这一要求是指通过在参训特警个体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公安特警工作的需要,采取独立的、个别的、差异化的多种形式进行自我训练,以达到既定的体能训练目标。

3.训练效果具有实战性。提升警械使用、战术战法运用、执勤执法防护等实战技能水平,确保教育训练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战斗力,实现训练与实战无缝对接。

4.训练过程具有整体性。特警在体能训练中,要将一般素质和特警专项素质训练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应系统、有计划地组织相应的训练内容,一方面要求参训者经过几个周期的训练达到既定目标;另一方面又强调训练过程必须是有序的、渐进的,才能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2]。

(二)公安特警体能训练的意义

特警因其具有专业化的维稳处突能力而作为公安队伍中的精锐部队。随着社会动态信息化发展,违法犯罪的作案手段也日益多样化、技术化,公安特警所执行的任务对特警的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警队员只有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才能获得超强的体能素质,才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完成如处理大规模的、狙击、排爆、围歼、解救人质等作战任务。因此,鉴于公安特警职业的特殊性,欲培养出既具有实战能力,又具备坚强意志力和临场处事应变能力的优秀合格特警,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的、高强度的强体技能训练。

二、公安特警体能训练课程现状

当前,随着社会动态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的关联性、敏感性明显增强,各种重大突发及事件频繁发生,对公安特警的实战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能训练作为提高战斗力的主要途径,与公安特警的职责任务和形势发展要求相比,在思想理念、训练形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思想上对体能训练存在认识差异

增强和提升公安特警的战斗力与综合素质是体能训练的目标所在,且日常训练中必须将此目标锁定为开展体能训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由于工作性质特殊,训练强度较高,职业发展、福利待遇与其他警种有很大不同,很多特警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对某省特警的调查中,近一半的队员训练积极性并不高,2/5的队员没有认识到体能训练对特警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反映出特警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消极思想和抵触情绪,这对公安特警身体素质的提高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3]。

(二)体能训练形式单一

《公安特警队训练大纲(施行)的通知》的和实施标志着公安机关强化特警训练规范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对严格特警体能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体能训练内容包括器械训练、障碍与攀登训练、短跑和中跑训练、3千米武装越野和游泳训练等[4]。然

而,现有的特警体能训练大纲在训练科目、训练方式以及训练时长与强度等方面均没有规范性、强制性的标准,比如广元市公安特警体能训练内容只有项目而没有应达到的标准(表1),且项目传统、单一,体能训练主要还是依托跑步、俯卧撑、游泳等一些简单训练为主,像泅渡、心理拓展等实战性科目还没有全面展开。特警体能训练与实战需求和战术战略脱节,尽管实施了一定的训练,但与特警训练的既定目标还存在着巨大差距。

(三)缺乏专业性培训教官

专业的体能培训教官对于体能训练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体能培训教官的监督和指导,很难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而从体能培训教官专业分布情况(表2)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体能培训教官为转业军人,转业军人由于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警察职业、专业培训,指导警察体能训练的相关资质不够,容易导致训练不系统、不专业。

(四)在考核上未能突出科学、规范的评估方式

周密的训练计划、严谨的教学规程和显著的训练成果需要依靠教官共同的操作运行来实现,同时也需要科学的评估办法检测训练操作流程及预期成果,有的放矢,少走弯路,修订不足,逐步完善训练教学计划,完善阶段考核、目标考核等验收机制,为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等提供理论制度保障。但上述评估机制在现行的考核标准中难以体现。

从公安机关招录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及标准(见表3)和公安机关录用特警人员体能测试项目及标准(见表4)的对比可以看出,特警招录的考核指标和普通民警招录的考核指标区分度不高,没有建立专业体能测试评价指标。特警体能训练的独特性并未充分体现出来,与公安特警的实际体能训练需要有很大差距。

(五)体能训练物资保障不足

良好的训练条件是特警体能训练科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在我国,虽然目前各地区特警支(大)队几乎都设有专门的训练场地,但训练设施仍比较缺乏、老旧,使公安特警的体能水平发展受到限制。在对我国被调查省市公安特警训练器材设施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见图1),有接近一半的特警对于现有的公安特警训练器材设施不满意,由此可见体能训练物质保障的改革迫在眉睫,否则将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特警体能进行科学有效训练的安排。

三、改进公安特警体能训练课程的应对策略

为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新挑战、新要求,为提升公安特警体质、提高战斗力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本着实战、实用、实效的原则,提升特警体能训练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与改善。

(一)树立正确的体能训练观念

正确的体能训练观念的树立对于特警体能训练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改变灌输式教育方法,健全适应实战要求的训练教育模式。

1.规范教员职责职能。依据特警任务特点和训练目标,制定《特警训练计划大纲》、《特警训练管理条例》、《特警训练成果评估机制》等具有科学性、实战性的训练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工作规定,加强对各项训练工作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每名参训特警认真学、自觉练。

2.拆解训练流程。按照训练大纲流程既要有突出重点项目的落实,又要有针对性的细项分解,逐项攻克,将每一个环节、难点分解,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提高对策,强化全体参训特警对体能训练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建立系统科学的训练模式

特警体能训练模式的构建,应着重在两个方面进行加强:1.明确训练目标。开展体能训练的最终目标就是增强公安特警的体质、提高战斗力。因此,在制订训练计划时,要以此为总的目标,再通过了解参训特警的个体性差异,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使每个参训特警都能完成既定目标。例如,长期在环境恶劣的地区执勤的特警就应该着重训练野外的生存能力和肌肉力量的耐久性;长期在沿海地区执勤的特警就应该着重培养潜水、泅渡的能力。2.规范培训内容。特警体能训练不同于一般的体能训练,只有结合特警的职业特殊性和实际工作需求才能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中,要以此为目标确定适合的训练内容、训练方式和考核标准,促使公安特警的整体综合素质在柔韧度、敏捷度和耐力性等方面都有质的提高,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和提高战斗力,使其在执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警务实战能力。

(三)拓宽体能培训教官招录渠道

为了推动特警体能训练的顺利开展,有必要增加专职体能培训教官的数量。合格的体能培训教官应该具备熟练掌握公安特警的工作特c和规律;了解公安特警执行任务的工作环境;通晓相关的法律、体育及医学等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洞察秋毫的研究分析能力。因此,各级人民警察训练机构应该以这两个基本素质为主要衡量标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宽体能培训教官招录渠道。

公安特警的师资选拔是做好特警训练工作的重中之重,俗话讲“严师出高徒”。传统上师资教官主要从公安院校、其他高校体育专业和特警内部的优秀人员中选拔,之后把他们送入基层特警部门进行实习,在思想上增强他们对公安特警工作的认识,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提升能力,经严格考核后再将他们充实到公安训练部门中。在新常态下,要克服体能训练条件的诸多困难,既要发挥专业化的正规教育,也要借助业务骨干的辅导功能,采取以训代培、以师带徒、以点带面等多种方式,挖掘各方面潜能,使训练成效更具多元化和实战化。

(四)实行多样化的体能考核评估标准

评估考核是衡量体能训练优劣的天平,是激励参训特警的发令枪,是提升特警整体作战能力的催化剂。因此,特警体能训练部门应结合受训特警的职业特点制定并实施精细化、多样化、目标化的考核评估标准。

1.考核内容多样化。特警体能考核不仅包括跑步、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等基础的体能考核内容,还包括武装泅渡、武装越野、攀爬、跨越障碍等拓展的体能考核内容。

2.考核时间多样化。体能考核的时间不应固定于特定的时间,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实战要求进行灵活的调节,并且可以进行突击的体能考核,以达到督促参训特警长期坚持训练的目的。

3.考核地点多样化。特警体能测试的地点要尽可能的接近公安工作的真实环境,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将体能考核安排在田间、山地、小巷和闹市区等地点。

(五)改善特警体能训练环境与物质条件

齐全到位的硬件设备设施是公安特警体能训练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各级警察培训部门应购置专业的体能训练器械,建造标准的体能训练场地以满足参训特警的训练需求。同时,科学的训练办法、完善的训后恢复措施以及因人而异的营养保障,可以弥补因训练场地和器材缺乏所造成的不足,这样才能使警察体能训练获得有力的保障。

公安特警体能训练事关全局、事关全警,在警务实战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不仅是提高公安特警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其实战能力,更好地履行警察职责的有力保障。各级公安特警队伍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完善推进特警体能训练的规划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和训练标准、责任主体,确定年度重点,强化跟踪问询,确保特警体能训练扎实推进、取得实效。为公安特警主动积极适应新常态下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挑战、新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剑,曲和全,陈百源.北京特警训练的特点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2]刘浏.公安特警队员专项体能训练的意义与应注意的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

[3]刘富顺.特警队员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9).

[4][5][6]奂仲斌.广元市公安特警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7]吴恺.我国公安特警体能训练科学化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体能训练的要点第2篇

[关键词]:皮划艇 运动员 体能训练 特点与实践

一、皮划艇项目对于体能的要求

作为一个重要的体育项目,皮划艇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与其竞技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所说的竞技能力可以将其解释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运动项目的不同该种竞技能力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它通常是由运动员的体能、项目技能、比赛中的战术应用能力及一定的智能和心理素质构成的,上述诸种因素在某一专项运动中综合体现出来。而运动员的体能则是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与其身体形态及其身体素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所指的是他的机体外部形态,而身体的机能则是对于其机体器官功能的关注,而身体素质则是在其活动的时候所表现的各种基本的运动能力。一般而言,对于一个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评价,我们常关注力量、耐力及其速度和灵敏度等相关指标要素,以此来判断其素质的好坏。身体的形态、机能和素质,三者间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对运动员的整体技能产生影响。

对于皮划艇运动员来讲,其身体特征是运动员选拔和训练时所要监控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皮划艇运动员会有身材高大、体型较为粗壮、其膀较宽、手臂较长等特征,并且身高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有符合该种身体特征的运动员,才能够在皮划艇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从身体的技能特征来讲,连续的长时间耐力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它要求对运动员的机体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使其能够储备更多的能量,并且提高其代谢能力,实现耐力水平的提升。而从身体素质来看,皮划艇需要高强度的有氧能力基础,在运动的过程中以无支点桨的滑动来带动船体的运动,它要求运动员能够完成一定的肌肉工作,实现身体力量的协调运用。皮划艇项目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便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以满足皮划艇运动中对于力量和速度的要求。

二、皮划艇运动员体能训练特点

皮划艇运动是一个速度与技术有机结合的项目,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竞技技术,在日常训练中,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也便有一些针对性的特征。

在训练时,结合项目竞技的特点,运动员训练时会有针对静速起航的体能训练。皮划艇静速起航所需要的是力量所带来的速度,在通关该种初始的力量给予来获得船体运动的初始速度后,持续的力量给予是速度增加的重要保证。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要关注的是运动员的力量锻炼及其力量转化为速度的最快途径。训练中,以力量和速度的最快获取作为训练目标,最大限度的锻炼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对于身体机能的训练也是皮划艇运动员训练的重要内容,在比赛中对于运能员身体机能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以专项训练的形式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以奔跑联系等来提高其摄氧水平,使其能够具备竞赛所要求的身体机能条件。

皮划艇运动还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好的身体协调性,在日常的训练中,将协调性训练与其他的体能训练相结合,实现协调能力与专项技术训练的紧密结合。在运动员整体素质训练的同时,注重其身体协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其综合技术展现的形式来考察该种训练效果,实现身体素质训练和协调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实现体能训练的目标。此外,体能训练中还应注重运动员柔韧性的训练。运动员的身体柔韧性对于其动作的完成及其比赛结果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日常训练中,将柔韧性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等相结合,实现其身体肌肉群的协调运动,从而使其身体机能得到全面提升。

三、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实现

皮划艇项目对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及其素质有着较高的影响,其日常的体能训练也是多方面且相互联系的,在运动员体能训练时,便要结合该项目对于运动员体能的要求及其训练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皮划艇项目对于运动员的体能水平要求较高,在体能训练中,要加强有氧训练项目,并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运动量,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比赛中的力量要求。通过增加力量训练,增强运动员的肌肉运动能力,增强其瞬间力量的突破应用。同时,将各项训练进行有机组合,以有序的形式展开身体机能训练,实现运动员自身体能的全面提升。

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注意训练的安全。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所包括的内容是多样的,对于身体耐力等也有一定的挑战,但是在训练时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员的训练量,实现一种持续健康的发展状态。在训练过程中,针对比赛不同环节对于身体素质和力量的不同要求,展开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在这过程中使得各项技能和身体机能的训练都能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每个环节的训练有机结合,提高运动员的整体体能水平。

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皮划艇运动不仅仅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体能条件,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将技能训练与之结合,将不同的技能体现在体能训练中,并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实现运动员体能和技能的综合提升。将两者有机结合,能够使训练的更具目标性和指导性,使得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各个环节更具专业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其更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在体能训练中,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和机能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从量到质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体能,使其在竞赛过程中呈现出较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姜泳,洪静.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特点与实践[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3(12)

[2]王季春,邵军.我国皮划艇运动员体能训练提高途径探究[J].运动,2012(14)

[3]叶小平.皮划艇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体能训练模式构建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1)

体能训练的要点第3篇

摘 要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长跑训练的实践经验对中长跑的专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与分析,所得结论认为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必须采用与中长跑技术动作结构相近以及完成技术动作的主要工作肌肉群用力相似的训练方式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通过体能训练发展身体各种素质应该采用的不同训练方法和手段,应该注重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转化关系。

关键词 中长跑 运动员 体能 训练

现代运动训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体能训练是现代中长跑训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能训练计划要遵循渐进的原则,而且要符合中长跑运动的专项要求,并且满足运动员个体需求。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体能训练进行了长期、大量、深入的研究。可以说,现代中长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人们对体能的各项素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是分不开的。中长跑项目在技术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国内外优秀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能训练的目的和作用

体能训练是运动员训练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成高质量技术动作和提升运动竞技能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体能训练必须与项目特征和个体特点紧密结合,体能训练的方法、内容、手段的筛选和负荷结构的设计与实际需求相符合,严格服从于专项的特点和专项运动能力提高的需要。体能训练的作用主要有:1.保障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要求。2.保障运动员掌握先进、复杂的技术动作和合理的运动技、战术。3.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品质。4.是运动员延长运动寿命、防伤防病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二)体能训练的分类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是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但无论是哪一种体能训练都应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否则,所获得的体能素质就无法向专项素质过渡与转换。一般身体训练并非是与专项素质无关的训练。因此体能训练的针对性显得极为重要。

(三)中长跑体能训练的重点

1.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尤其对运动中身体基本姿势、人体基本动作和技术起着固定和支持作用,把发展核心力量的训练列为整个体能训练的首位,这无疑是由其所处的身置及肌群所储备的能量决定的。从身置来看核心区是最接近身体重心的中间环节,不仅对身体姿势起着稳固的作用,而且也是整体发力的重要环节,对上下肢的协同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2.在以往的训练中对于速度、协调、灵敏的同步训练很少,而且对神经系统的训练重视不够,要加强神经系统和肌肉协调用力的练习。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要相结合,加强静力拉伸和静力练习。

3.以前训练中运动员技术动作错误只是在专项动作中找原因,而忽视了各关节小肌肉群力量、核心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等方面不足的原因。现在要把力量训练和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平衡能力的训练与专项相结合。

4.要了解运动员需要什么方面,根据测试评估,清楚的掌握运动员能力的欠缺,根据个人的现状制定个体化的体能训练计划。这样的训练目标明确,效果非常显著。加强对运动专项的分析,在运动员基础身体素质强化的前提下,注重结合运动员的专项特点来设计体能训练方案。根据专项特点,设计针对专项体能训练的辅助训练设备。

5.体能训练课要求运动员的动作必须规范,体能训练首先突出的是动作的规范性,注重的是训练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在训练中要不厌其烦地强调动作细节,为每一个运动员纠正动作,确保练习对肌肉刺激的效果,在练习初期不是一味强调训练负荷,而是首先耐心打好技术动作的基础,这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效果和防止运动损伤的前提。

(四)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的原则与步骤

制定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专项性原则、超负荷原则、渐进性原则。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的步骤可分为5个步骤完成:第一步:需求分析;第二步:确定训练的频率;第三步:拟定训练的负荷强度;第四步:拟定训练的运动量;第五步:选择练习的间歇时间。最后通过对运动员的专项力量需求分析,并根据力量练习的四个要素:爆发力训练、绝对力量训练、肌肉增大训练和肌肉耐力训练,和四个变量:训练频率、训练强度、训练量和练习的间歇时间,制定一个完整的力量训练计划。

三、结论

我国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短和运动成绩的不稳定,与早期体能训练的偏离和后期体能训练的短缺密切关联。体能训练的不系统和负荷结构的不合理无法保证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始终保持良好的体能和竞技状态。因此中长跑体能训练要结合专项特点进行,根据中长跑项目特点进行自由力量和核心力量训练,同时结合中长跑项目的特点进行灵敏性、协调性和柔韧性练习,运用多种手段与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相结合,同时还要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同训练手段在体内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机制,从心肺功能,血液系统到肌肉微循环,再到肌肉细胞线粒体产生的训练适应性变化,根据训练的目的性、针对性设计体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体能训练的要点第4篇

篮球运动是集体能、技能和战术于一体,在各项体育运动中涉及范围最广的运动项目之一。专项体能训练已成为现代篮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代表着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生命科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体能训练是一门方向性、结构性极强的基础性学科。

篮球运动中。快速多变是灵魂,技术对抗是手段,身体对抗是基础,速度力量是保障,投篮得分是目的。速度是竞技运动的生命,是篮球进攻、防守、攻防转换有效性的关键。有速度才有可能捕捉有利时机、有利位置、摆脱防守、抢断获球、攻击得分。据此,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可归纳为一句话: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投篮得分为目的,攻防快速多变的速度力量型,对抗性体能―技能类项目。这就告诉教练员篮球运动不单纯是技能类运动项目,而是对体能有很高要求的一个运动项目。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是球队技术风格、战斗作风、精神面貌的物质基础。篮球运动员只有具备很高的体能水平,才能在现代篮球比赛激烈的拼抢对抗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技战术水平。体能训练要以速度力量型、对抗性身体练习为主,旨在保证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能合理运用攻守技术并准确地投篮得分。

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其身心发育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运动训练的手段、方法如果与青少年各个时期的身心发育规律相适应,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体能,还可以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了解青少年运动员身心发育特点,认识其身心发育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指导训练是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水平的重要环节。

2篮球运动员进行专项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有偏颇

教练员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认识存在两类极端倾向:一类倾向是用篮球的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有部分教练员认为,技战术训练完全可以代替体能训练,没必要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这部分教练员没有认识到现代激烈的篮球比赛对体能的高度要求,以及体能对技术、战术掌握与运用的双重性――促进与限制。另一类倾向是体能训练基本上脱离篮球运动的专项特点,用田径场的长跑和杠铃下蹲来代替篮球运动员高强度的体能训练。

2.2训练方式单调

目前先进的力量训练方法除传统的方法外,还有大强度的跳跃练习器、综合力量练习器、等动和电刺激力量训练,以及各种组合力量训练等。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训练手段、方法简单化与训练负荷的盲目性。体能训练手段方法简单化反映在训练方法单一落后。对速度的训练则单纯认为加速跑就可以提高了,耐力训练单纯采用田径式长跑。另外,训练负荷的盲目性就是对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间隔等构成没有科学体现篮球运动速度、力量、耐力的量化标准。盲目的训练使机体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刺激,练习负荷没有突出专项特点,使运动员体能总是保持在低水平。

2.3缺乏科学性

我国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主要表现在训练计划和安排不合理,体现在训练方法和手段简单雷同,少年训练成年化,成年训练简单化。另外还表现为在联赛期间缺乏体能训练。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大量消耗而影响身体恢复和影响比赛竞技状态。这种指导思想导致在整个联赛中消耗的体能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到比赛中期运动员就把准备期所储备的体能基本耗尽,真正到了赛季的关键时刻,体能出现了亏空,高质量的技战术也就无法保证。因此,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必须按照计划,系统地进行全年和多年体能训练。体能训练不能搞突击,不可能一劳永逸。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越来越重视多年训练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合理安排各阶段的训练任务、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

3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认为,掌握科学的训练理论和训练原则是教练员进行青少年科学训练的前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3.1全面性与优先发展相结合原则

全面性与优先发展相结合原则是指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应全面地安排和发展运动员各项身体能力,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应全面发展运动素质,提高一般身体机能水平,以促进专项运动成绩的全面提高,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关注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对处于敏感期的机能和素质应有所侧重。优先发展。

3.2结合专项原则

结合专项原则是指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体能训练必须根据各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和专项能力特点,充分发展专项所需要的运动素质,以促进运动员直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定体能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比重;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手段也必须突出重点,紧密结合运动专项需要,确定和充分发展与专项密切关系的最重要的运动素质和机能,做到有针对性的练习。

3.3系统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是指从开始训练到创造优异成绩,直至运动寿命终结的长期过程中,都应依据体能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出相应的合理规划,持续不断地进行训练。系统训练原则是依据训练适应的产生、发展与消退规律以及体能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等属性提出来的。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以及达到高水平以后,更应该周密考虑。当达到高水平以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改造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各项身体能力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一定说是一个完全理想的状态,这时候的体能训练应该在准确体能诊断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系统安排训练负荷,探索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体能训练的要点第5篇

关键词:项群特征 共性 科学教学 理论研究

随着竞技体育的日新月异,我们在学习和掌握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时,往往忽视了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田径教学的内容单一。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效果仍不明显;加上缺乏现代科技的支持,理论又与运动训练实践不能紧密结合,造成运动成绩停滞不前。我认为:科学训练的根基来源于《运动训练学》。让我们重新解读《运动训练学》,掌握并理解其内涵,同时感受着当今高水平运动教学训练所带来的最新理念,这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一、科学训练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

通过项群的基本特征,我们发现,除耐力性项群未对神经传导有要求外,其他项群都对神经过程的表现提出要求。

高效率全面训练(又叫多因素训练法),是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在刘翔取得雅典奥运会冠军后提出的总结性的又一个新的方法。是从神经肌肉协调用力来考虑和安排的,即在一个练习手段里面,包含多种训练因素。他将我们现在采用的单因素训练方法——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其刺激都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或某一个部位上,这样的训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过度疲劳,运动员也会因刺激过于单一而产生厌烦——加以改变,在一个训练中融合多种训练因素,即一个集合群的训练。在这个集合群中又有几个因素,使其相互弥补,就会多一些神经系统的剌激,出现多个兴奋点,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单一的兴奋点去重新组合转化,这样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也消除了大脑皮层单一和局部的疲劳。综合这些,紧密围绕着专项特征进行训练,在设计教学训练的方案上更加注重具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实施。因此,注重神经的剌激传导过程,也恰恰是围绕着《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来实施的。

二、“三从一大”的原则和高效率全面训练的结合

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是发展竞技体育的一贯立场,也是田径运动训练的基本准则,没有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就无法战胜自我,挑战极限。因此,要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深刻体会力量是基础、速度是灵魂。大运动量训练不光提高技能和体能,还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当今的田径训练不是主要将训练都放在跑道上完成的,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训练积累起来的。它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练习方法、练习手段上。与此同时,力量训练不光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解决肌肉发力问题。因此,在发展力量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速度素质。当运动员具备了这些能力后,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远。这些,也就是高效率全面训练的因素所在。

三、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教学训练

1.技术训练注重稳固性的提高。运动技术形成主要是通过一个合理、经济的过程最终来评价其结果,就是我们讲的实效性。要达到这一目的,主要取决于如何运用运动生物力学、骨筋、肌肉及人体基本活动的规律。例如,跳跃项目中起跳技术的结构必须是以身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而身体动作则以人体解剖结构为基础。起跳时又有多个特定环节相互支撑,形成“技术链”。在“技术链”中力的支点、大小和方向构成了技术训练的一个部分;另一部分主要是身体姿势、关节角度和肢体的位移,起跳时,运动员脚触地时与跑道表面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运动员身体的运动方向改变,另有很大一部分由于骨路肌肉系统的坚固性不足而被吸收。这些现象不光出现在跳跃类项目中,也在速度类和投掷类项目中经常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增加力量与专项的结合,突出细节方面的训练,重视身体的坚固性、平衡性和稳定性也是提高技术的一个重要条件。

体能训练的要点第6篇

关键词:乒乓球;新赛制;多球训练;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431-03

乒乓球多球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多球训练用不同的旋转、力量、速度、落点、弧线及其不同技术组合等手段,连续不断的供球方法可以弥补单球训练中来回少、间隙多等弱点,提高了练习效率,便于掌握和强化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其次,多球训练这种连续不断地供球方法,可以有效地加大训练的密度和强度,不仅加强了对技战术、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和提高,还对锻炼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起到一定的效果。随着国际乒联推出的一系列改革,对乒乓球训练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多球训练作为训练的一个重点也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训练,更大程度的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什刹海体校、北京队、中国国家队教练员和现役主力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综述法参阅近几年国内乒乓球队教练员、运动员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对新规则、新赛制下多球训练法的研究观点。

1.2.2调查访问法对各个水平阶段(业余体校初学者,省市队,国家队)的部分乒乓球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访谈。

1.2.3比较分析法2000年国际乒联进行了3次重大的改革:40 mm球、无遮挡发球、11分制。由于新规则的出现,使乒乓球的训练都发生了一些的改变,针对乒乓球训练中的多球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的作用

2.1.1有利于动作定型和改正动作技术从运动心理学角度而言,运动技术训练就是在大脑皮层建立起合理的动作定型,是有意识地使动作获得自动化的过程。心理学、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强度越大,则越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且多球训练的密度比单球训练高,强度大,在一定的时间内练习次数多,再加上教练的提示,所以在改正动作上要比单球练习更适用于运动员。

2.1.2有利于提高步法的移动众所周知步法在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球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提高步法移动能力的训练手段。由于多球训练的连续性比较好,受训者可以连续跑动,例如:练习全台上旋球一边一个的计划时,受训者可以连续跑到30个球左右。这是单球训练很难达到的,因为双方的失误较多,失误多了训练的连续性就达不到练习步法的要求。另一点,多球训练时,可以练到各种各样的步法,包括前后步法,左右移动的步法,还有一些结合步法。而且还可以根据每个队员不同步法上的缺点进行有针对性练习。

2.1.3有利于提高组合球技术现在高水平的运动员越来越注重组合球的练习,而且组合球在比赛中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用多球训练的方法练习组合技术可以多练板数,可以练到在单球训练中出现比较少的球。而且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能力。通过供球的不同落点、不同速度的球,对提高组合球技术有着很大的好处。

2.1.4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人为了实现确定的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在多球训练中,例如:在练习“推侧扑”时,一组要求连续打100~120球,这对运动员的生理负荷可以达到极限强度。

多球训练与单球训练,在难度上也有差别;如在练习前后步法移动时,难点是接短球;在练习推挡―侧身攻―扑正手时,难点是扑正手。在相同的十五分钟的练习中,多球训练可练到150~250次;而单球训练的二人分别对练,只练到80~120次。

2.2乒乓球多球训练的供球方法多球练习中首先要供球,供球质量对练习效果具有关键性作用。经常采用的供球方式有:直接供球、入台后供球及混合供球三种。

1) 在形成单个动力定型的阶段,以采用定点、定性的喂球方法最为适宜,可反复体验手法、步法的配合,体验击球点、拍形(指球拍运动轨迹及拍面之角度)、发力方向、路线的精确性,使本体感觉更细腻。

2) 在练习成套动作,建立成套动力定型阶段,以采用不定点,不定性,逐渐提高供球难度的供球为主,结合采用定点、定线的供球,以利于建立同类动力定型和成套动力定型,并可提高单个动力定型迅速转换的能力。

3) 增加三人一组的多球练习,供球者第一板固定位置供球,第二人回击固定供球,主练者回击第三板球,以弥补二人一组的不足。

4) 增加不同性能球拍的供球,创造与比赛对手相似的条件刺激。

2.2.1多球练习的组织形式多球练习的组织形式有单人多球、两人多球、三人多球、多球单练以及以提高体能为主的练习等多种方式。

2.2.2攻球选手常用的多球训练1) 对拉弧圈、左中右三点拉、侧身拉,也可以直接扑正手。

2) 长短结合的训练,包括一短一长、一短两长,配合旋转变化和左右角度的变化,从定点到不定点

3) 反手技术的训练,对直板选手是推挡结合直板横打,对横板选手来说要强调平衡正反手实力,要掌握较全面的反手技术,如快撕,快拉,弹打,台内拉,发力打,顶重板。

4) 定点摆速练习,目的在于提高相持球的能力,一般在此8―10个球1组正反手不定点左右两角、拉打互换,加上一点长短球。

5) 防守练习,主要有两种练习方法:一是接全台不点的弧圈球,要求在防守的同时有机会反拉或反打。二是专门练习反拉和反打,是由供球方发出旋转较强但速度较慢的球,让主练方进行反拉练习。

6) 练习结合球技术,就是在供球时,供球者要结合上下旋,线路的长短,弧线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供球,练习这个计划,横板选手要着重练习相持球的能力,而直板运动则要着重正手大范围的跑动、结合直拍横打技术和精练台内的摆、撇,挑,晃搓等技术。

2.2.3削球选手常用的多球训练1) 中路让位和两大角跑动练习,包括连续中路和中路结合两大角,主要是练习队员的步法移动能力。

2) 反攻的练习,主要加强削中反攻的能力,包括反拉,快带等,和自己主动进攻的能力。

3) 长短球的练习,除加强前后步法外,上台搓时要特别注意落点的意识和抢攻的意识。

4) 连续削接弧圈球或顶重板球,但是供球者要注意供球的节奏,落点的控制。

在多球训练时,教练员要按照练习者训练目的、训练水平的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初学者要以固定动作为主,省市队的队员要以提高击球质量和步法移动为主,高水平运动员要以练习组合球技术为主。所以对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应选用适宜方式组织实施。

2.3乒乓球多球训练供球的缺陷训练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能创造出与比赛相同或相似的各种制约刺激,并多次给予强化,使运动员训练时形成的动力定型与比赛中需要的动力定型相吻合。在这一方面,多球训练尚显不足。

因为多球训练是刺激―反应,人工供球是刺激,这一刺激,在下列几点与比赛情况不符,这一制约刺激被简化了、割裂了,如供球的站位是固定的,比赛的站位是变动的;供球的击球动作和球性(球的旋转、速度、弧线、落点)是相对稳定的,比赛却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对方的来球的性质,包涵了本方攻过去球的影响,对方来球的刺激,出现在本方攻球之后。多球训练对建立单个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如此不完全相符的一面,而对成套动作的动力定型的建立,则更容易产生这种负面影响,如多球训练做推挡―侧身―扑正手进攻练习,喂球者喂出球线路、球性一般都是相对固定的。由于这些可变因素的固定,使制约刺激简化了,运动员不必用大脑去分析、结合推挡―侧身攻后对方的回球路线和性质,而是推完就可以侧身,攻完之后又可以扑正手,照此长期练下去,即使这成套的动力定型达到了自动化,比赛中一旦有变化,则较难从容应变。

2.4多球训练时间和运动量安排如何合理的安排多球训练与单球训练的比例,也是当今乒乓球教练员们一直探索的问题。多球训练有利也有弊,与单球训练相比,多球训练也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如:练多球总是缺乏一种实战的感觉,感觉不到来自对手的刺激。

2.4.1多球训练时间安排目前,在世界乒坛上,多球训练法已经广泛流行。在几个强队的训练中,多球训练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国家乒乓球队的训练中,多球训练的时间大约要占全部训练时间的1/3。 像国家队队员1 d的训练时间,大约有5~6 h,上午都是单球训练,完成团队和个人计划;下午有多球训练,完成个人计划的多项任务。

通常业余体校中每天练2~3 h,其中1 h可以用于多球训练。专业队全天训练可以安排1次多球训练,每次1.5 h左右,所以通过下表可以得出多球训练的时间应该占总训练时间的30%左右。

2.4.2多球训练运动量安排多球训练与单球训练相比较,训练的强度大于单球训练。训练的密度和难度,大于单球训练。所以多球训练的运动负荷应该是较强的,所以对运动员的体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由于多球训练的单组训练时间较长,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击球次数多。所以与多球训练相比单球训练的运动量更大,单位时间内,训练的强度大于单球训练。

2.5新规则、赛制对多球训练要求

自从2000年国际乒联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改革:40 mm球、无遮挡发球、11分制。由于这些新规则的出现,使乒乓球的训练都发生了一些的改变,多球训练是乒乓球训练的一种重要的训练方法,所以在多球训练中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一些改变。

2.5.1重视多球训练中接发球练习发球、接发球一直是乒乓球训练的重中之重。在有遮挡发球和小球的时代,由于发球的旋转较强,隐避性强,发球好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总是可以占得先机。但在开始无遮挡发球和改大球后发球的威胁明显减弱,这就给了接发球方很好进攻的机会。所以在现在的多球训练中应高度认识到发球、接发球的训练,由于发球的旋转变化没有以前的明显,所以练发球时要体现一个“变”字,要以落点变化,发球手段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为主。在练习接发球时丰富接发球的手段,而且要练习全台的起板的能力,特别是台内上手的能力,像我们经常可以在世界比赛中看到王浩,马林等一些优秀运动员接发球使用的反手拉侧旋或是侧下旋,这都是近一年才创造出的新技术,这都说明规则改革后发球的质量降低,给接发球方提供了更好的主动上手的机会。所以在练习接发球的时不能像以前的要求一样,先控制住,然后才是主动上手。现在的要求是要做到全台抢攻无死角。这种训练的要求才符合当今乒乓球发展的潮流。还要把发球抢攻的1、3板和接发球的2、4板要充分体现在训练中,例如:受训者发球,陪练根据其发球的性质供球来模拟接发球,受训者再回接;一方反手发球,另一方用反手拨、拉起来,再转防守。

2.5.2多球训练间隙时间的调整在21分赛制的时候,多球训练组与组之间训练时间较长,强度一般,而且中间的休息时间较长。在实行11分赛制的后,根据它需要进入状态快、偶然性大等特点,多球训练的量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要符合进入状态快,强度大,间歇时间短等特点。例如在练习全台一边一个上旋连续拉,在练习这个计划的时候可以要求运动员30个球一组,休息20 s再打一组,可以进行3~4小组为1大组,这样可以有助与运动员迅速进入状态,以及快速调整身体机能的能力。而且根据11分的每一分球都是关键球的特点,在多球训练时不能只要求数量的多少,而且要注意的练习者的击球的质量和命中率。

2.5.3需要增加主动发力的练习在大球时代,击球的速度和力量比小球有所降低,这就意味着在比赛中来回球增多。所以在多球训练的时应该多增加来回球的练习。例如以前练一短一长时,是两个球一组,而在现在的练习中这两个球的基础上再加上几板上旋球,这就增加相持球的练习。另外还要加强发力球的练习,在小球时代打借力球比较多,但改了大球以后主要是要靠自己主动发力得分。所以谁的力量大,谁的相持球技术在比赛中就会占得优势谁就会在比赛中占得主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通过实验和多年的训练经验,多球训练在改动作、练习步法、练习组合球技术和锻炼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多球训练是乒乓球训练不可或缺的一种训练方法。

2) 在多球训练时,要能合理的安排训练计划,对不同水平、不同打法类型的运动员要能够制定出适合他们的训练计划。

3) 要正确分配多球训练与单球训练比例,多球训练的时间应该占总训练课时30%左右。

4) 在国际乒联的“三大改革”后,多球训练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应增加发球,接发球的多球训练的时间、训练量的安排上的调整以及训练计划上的一些调整。这些调整和改变对运动员适应新赛制、新规则带来的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3.2建议

1) 在多球训练中要提高供球的质量,在落点、旋转、力量、弧线等方面尽可能与单球训练接近。应根据不同水平的运动员的安排不同的多球训练的计划,从而提高队员们的个人技战术能力。

2) 多球训练对提高步法移动能力、改正错误动作、提高组合球技术以及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有着明显作用。所以在运动员出现以上问题时,建议多使用多球训练的方法来解决。

3) 在多球训练前,要让运动员做好充足的身体和精神的准备,让他们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来对待多球训练。

4) 随着新规则、新赛制多球训练的手段、方法和训练重点都有了一些调整和改变。发球、接发球更是重中之重,而且在接发球上提高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在多球训练中一定要重视发球、接发球的练习。

参考文献:

[1] 张惠中,周平.乒乓球多球训练的特点[J].沈阳体育学报,1997(3).

[2] 唐鑫森.多球训练经验谈[J].乒乓世界,2002(4).

[3] 黄国坚.关于多球训练方法的探论[J].体育科技,1999(1).

[4] 乒乓球.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

体能训练的要点第7篇

现代训练十分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为了提高队员运动成绩,需要运用最先进的仪器、最科学的方法、手段。运动成绩高低,总是和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工作态度以及运动员的勤奋努力分不开的。如何在一定的时问内使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这就关系到训练的效果问题,训练的成效取决于训练中的质与量,训练的效果讲究的是整体效果和系统效果。训练中如果能做到“质中求质,量中高质”,那么训练的成效自然会令人满意的。运动训练中如果对质与量把握不准,训练就会受挫,轻则训练没有多大成效,队员的运动成绩上不去;重则会在训练中队员的身心受到伤害,不能正常地继续坚持训练。对待运动中的质与量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一定要谨慎。一堂成功的训练课,首先要在质上下功夫,在训练中不断提升质;其次要在质与量配合上力求最佳化,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难以在运动员身体上产生积极有效的反应,成绩也会不理想。就训练而言:量为前提基础,质为训练成绩提高的保证,高质足量地训练才是训练出成绩的秘籍。高水准的训练就体现在训练中的质与量的把握上。

一、正确把握运动训练中的质量关系

训练有很多学问,讲究科学,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认真研究,寻找最佳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训练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于每一个队员特点不同,其生理、心理状态有差别,每一个运动项目也有各自的特点,训练还与环境、气候、身体状况、爱好兴趣等都有一定的关系,训练有其独特的体系和过程。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实事求是,要有科学实用的长远观。要在训练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在训练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训练过程。训练讲究的是实效性,没有效果的训练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要不断提高训练中的质,让队员得到满意的提高;其次要坚持健康地训练,在重质训练的同时要兼顾队员的身心健康,违背健康急于求成的训练是不会长久的,最终会以失败告终,甚至会身败名裂。有的人在训练中一味地追求出成绩,不切实际地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甚至不惜在训练中服用违禁药物、兴奋剂等等,这不仅违背体育的公正公平道德精神,同时有害于队员的身心健康,给队员身心造成极大的危害,有的运动员因在比赛中因服用兴奋剂身体运动潜力发挥过度,超出本身的生理范围,造成在运动场上瘁死。在运动训练中要出成绩,一定要依靠科学的实用的训练.依靠在训练中质的提升和量的积累,不能依靠生命的代价而采取一些非法的方式。就训练而言,质为运动训练中其动作规范性,动作的效果,训练在被训练者身上所产生的积极有效的影响等,量为运动量、持续时问、强度。训练的内容、方式、方法、节奏也属于质的范畴,高水平的训练是十分讲究训练中质量的运用技巧。从一点一滴下功夫,要明白训练对象的特点,项目的特点,不能固步自封,要谦虚好学,要有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在训练中的质和量配合上下功夫,达到质与量配合最佳化,不断提高训练效果。

二、质为根本、核心

如何提高运动训练中的效率?许多体育工作者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凝结着广大体育工作者勤劳智慧和毕身的心血。如运动动作技术的改进,训练方式方法,训练的科学评价和监控。如跳高项目从起跳姿势上说,从跨越式――俯卧式――背越式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改进过程。跑的项目,训练开始就是要讲究跑的规范性,身体协调,正确的身体姿势,身体的放松能力,其次在训练中通过有效的训练,提高身体的协同性,发展肌肉的力量。短跑项目在保证一定步幅的前提下重在提高步频,中长跑重在改善心肺功能以及提高机体的协同性、放松能力。运动素质的提高,运动潜能开发,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一定要深信一个法则,质为训练之灵魂。要相信每一个队员只要选材得当,训练得当,是可以达到比较高的运动水准。在训练中我们在不同的阶段中要有训练计划,对训练的内容精深设计、安排,精益求精,在训练方式方法手段上下功夫,严密组织训练。保证训练的合理性、有效性,不断在训练中反馈信息,总结经验,完善训练过程,量中求质,质中提质。训练中的质是训练出成绩、出效果的法宝。作为一个优秀教练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总结经验,开创训练的新思路,不断提高训练的质,高质出高效,我们的训练一定要向高质足量方向发展,寻求质与量配合的最佳方式。

三、如何提高训练中|的“质”

一个企业往往以诚信为本、以质量为生命,产品质量上不去,广告做得再好,经营方式再完善,最终会经不起社会检验的,失败是必然的。运动训练也是一样,要出成绩,训练中的质量是生命,训练一定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名师出高徒,体现的就在训练的质上。如何有效提高训练中的“质”?这需要训练各方面的因素配合得当。有时往往一个小细节而影响整个局面。作为教练员业务要精通,要洞悉训练项目的特点,讲究训练的科学性、整体性、细微性、系统性。充分了解队员的心理生理特点,充分挖掘队员的运动潜力。提高训练中的“质”,归结起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训练队要长久的维持下去,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重要。一个训练队是一个集体,首先,师生要互相信赖、团结友爱,队员要信赖和敬佩教练,对教练的业务能力要深信不疑,教练业务水平也要能够胜任训练工作。教练为人处事真诚可亲,让队员有信任和信赖感,善于处理协调队员之问的矛盾,了解每个队员的个性特点、喜好,尽量做到让队员在训练时心无顾虑,放开心思,全身心地发挥自己的身体潜力。在训练中往往训练气氛影响着训练的效果,明智的教练一般都很注意这一点。要有办法让队员在训练中苦中求乐,体验集体的温暖和成功喜悦,把训练看作有意义、有乐趣的事情去进行。训练要出成果,队员对训练的项目的兴趣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有兴趣,队员才会全方位调动本身固有的生理潜力,训练自然会事半功倍,没有兴趣的训练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训练的效果也要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训练中培养队员兴趣体现教练员的能耐和本领,在这一点国外的有些知名教练表现比较突出。这也是提高训练中质的关键因素。

2、主动训练,提高训练中队员的自信心

在训练与竞技比赛中,讲究主动精神,要充满自信。一个队员在运动中要想出成绩,首先就是要有自信心,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训练要有目标与动力,没有目标和动力的训练效果一定不会好。作为教练员在训练中,不能打击队员,小能摧毁队员的自信心。要在训练中想办法帮助队员建立自信心,并持之以恒,在训练中多鼓励队员,对队员在训练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在挫折面前要让队员不要恢心,让队员了解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总是前进中有曲折。在人的生理方面有高潮也有其低潮。帮助队员建立坚定的意志品质,矢志不瑜,在低潮时要能坚持不泄气,当然在成绩面前要学会谦虚,不能得意忘形,固步自封。

3、因材施教,精心设计

一堂训练课的质与最的高低取决于教练员的精深设计,严密组织。训练前对训练的内容要精心构思,根据队员的特点及水平,以适合队员最佳发展去安排内容,对每一内容的训练方式、方法、重复次数都要精益求精。训练强度、难度要适当,让队员在训练中有自信心、有兴趣,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难度,高难度会使队员望而生畏,在训练中有许多伤害事故都与训练中难度太大有关。适当的难度和强度在训练中可激发队员的斗志,让队员有成就感,迎难而上。名师不仅体现在其业务能力上,更主要地是w现在其训练的技巧上,训练的方式、方法、手段上,善于在训练中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队员的斗志。激情训练,兴趣训练,意志训练是训练中常用的。我们在训练中一定要善于总结,虚心好学,悟透其玄机,开辟训练新思路。

4、大胆创新,提高训练效果

社会总是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训练也同样需要创新,不能把别人成功的经验不切实际地套用,在训练中要有自己的东西,活学活用,把别人成功的经验灵活地运用到训练中去。在训练中要善于寻找新颖、实用的东西,让队员有新鲜感,训练中创新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训练创新不仅教练要大胆创新,还要引导队员自我创新,在训练中情况往往队员自己最了解,自己往往最能领悟到挖掘自己运动潜力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在创新中提高运动训练的质,改进运动技术动作,提高训练效果。实践证明,体育运动许多运动技术的改进都是教练员、运动员在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武术、体操、技巧等项目中许多动作技术都是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中创新而成的,国际常用这些运动员的名字命名其创造的动作。现代有些体育竞技项目,在一定程度说谁掌握最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谁就有可能在比赛中获胜。有些高明的教练有其独特的训练方法、手段,总是秘而不传,把它视为比赛取胜的秘籍和法宝。

5、提高训练质量要有系统性、整体性

队员训练成绩的提高往往有一个过程,不可能几次训练课就能达到高水平的,不同的项目所需的时间长短不同。有的需要五、六年,有的可能需要十几年,几次训练课往往看不出什么效果,作为教练员一定要长远的训练规划和训练计划,不能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更不能依靠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去拔苗助长,那样的话往往会得不偿失,,甚至到会付出严重的代价。训练要重视每一堂训练课的效果,重视量的积累,要重视训练周、训练月、训练段、训练年度的效果,一步一步向着理想目标发展。讲究过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健康地训练,扎实的基本功。我们一定要学会在系统中、整体中去提高训练的质量,要有长远的全局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的。

四、在运动训练中力求质量分配最佳化

在训练中我们要重视运动技术的规范性,讲究训练的科学性,同时也要注意量的积累,训练要有时间磨练,不经过艰苦的训练是难以出成绩,我们要谨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就如我们吃饭,在保证食物质的情况也要有一定的数量做基础,不然再好的食物没有一定的份量也是不能达到充饥的目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水平的训练讲究质量同步发展。有些动作技术只有通过反复的重复操练才能熟练化,才能出成效,身体素质只有经过苦练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训练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磨练,科学系统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运动量做保证,不然天赋再好,训练方法再先进,没有经过一定时间和量的积累,运动成绩也是不可能达到高水平。在田径训练中,我们深深地体会,一些运动员运动成绩达到一定的程度总是徘徊不前,想要再提高,平平常常训练是没有效果的,这就需要在质上力求突破,同时要有足够量配合。民间有些特技的练成,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训练。在运动训练中,我们作为一个教练员,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地从“质量”上求突破。在训练中保证一定运动量的基础上,提升训练中的质,重视训练效率。质中提质,量中保质,质量互进,健康训练。在训练中质与量的分配应尽量接近最大,以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为基准。在训练中不仅要在质上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质,同时也要注意最的积累,在训练中t不断总结、调整,根据模糊理论,对训练中队员的一些基本数据,比如!生理生化指标、睡眠、饮食、精神状态等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价,找出最适合队员的身心发展的质量分配标准。

五、在健康的基础上求质量

在运动训练中要有长远的发展观,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尤其是学生代表队的训练,.一定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有些教练为了近快地提高所带的队员成绩,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残酷地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乱用药物,违背身体的基本规律,把队员练得伤痕累累,脏腑功能衰弱,运动成绩昙花一现,年纪轻轻就因伤病不得不过早地离开运动场。这个教训我们一定吸取,要为队员的前途和命运着想,不能因小失大。训练要出成绩,也要关心队员的身心健康。健康为人生活、运动、学习、工作之本,现代有些竞技运动项在训练中为了出成绩,有时不可避免地要损害队员的身心健康,这也是这些项目的体育工作者无可奈何的事情,在训练中不得已而采取一些非常的训练手段,即使如此,也要尽量把损害队员的身心降到最低,这反映着教练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但是大多数运动项目在训练中可以做到不损害队员的身体健康,只要我们训练合理,把握好训练中的质与量,同时关心队员的起居、饮食、睡眠、学习及精神状态,队员的身心定会健康地发展,训练也会步入良性循环。健康的身体是训练出成效的保证,有些运动员在竞技场上能长久地保持高水准,这充分显示了训练的健康原则。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同时也包含心理健康,心理因素影响着训练效果,我们要注意在训练培养队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个性、自信心、道德思想品质等等,在比赛中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就看谁的心理素质好,谁得意志坚强,谁能在关键时刻咬得住,谁就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俗语说:“两军交战勇者胜”,这种素质的培养需要在平时训练中养成,不能临时抱佛脚。高质训练不仅包含着身体的训练,也包含着心理素质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学会对队员进行思想作风、意志品质方面的训练,一手抓训练,一手抓作风。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一点每一个人平时运动中可以亲身感受得到,但运动时

操作不好也会有害于身心健康,有的人因运动不和谐而造成身心疾病,悔恨终生,有害健康的训练是谈不上质量的。

六、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认识运动训练中的质与量

高质适量的训练是运动训练出成绩的关键,这是许多教练员的共识。怎样提高训练中的质和量,提高训练效果?在这一点上一定要用全面的、系统的观点看待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证保证训练的效果。人生活在世上,人的机体与天地、社会、自然、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训练时间只占生活中小部分时间,训练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训练中,同时与训练后的休息、营养、睡眠以及放松恢复方式关系密切,训练只是对身体的一时激发,挖掘身体潜力,一堂训练课后,队员一般比较疲倦,需要很好地休息,营养补充,调整机体,达到一个超避恢复的效果,训练后的放松、恢复、营养很重要,这是对训练产生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作为一个优秀的教练,不仅应抓好训练,也要关心队员训练后的休息、生活,这其中有很深奥的学问,古人练功强调:“功在同常中”。训练时高质足量训练,训练后调节好机体,补足精、气、神,补足身体因训练造成的能量亏损,强化训练效果,这也是训

练出成绩十分关键的一环。以前我接触到一个高三体育生,训练时刻苦勤奋,可运动成绩总是上不去,分析原因,没有办法从那里找原因,这个学生平时听话,上进心强,训练刻苦,文化成绩也比较好,只要体育上线了就能考上大学,为什么体育成绩总是不理想?后来通过几次谈话了解,分析发现,他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太想考上好大学,急于求成,训练后心思老是挂在训练上,心情难得舒畅,神经绷得太紧,成绩上不去心理又急,晚上睡眠不好,造成练时精神恍惚,能量跟不上,疲劳训练,训练时没有自信心,效果就自然差。后来通过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明白调节好身体一些基本方法和要领,放开心思,丢下思想包袱,注意训练后的休息、放松与营养,训练时注意提高其自信心,充分挖掘运动潜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运动成绩有相当大的起色,最后高考如愿考上了理想的体育学院。作为明智的教练总是十分重视训练后的管理工作,因为这对训练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约着训练是否出成绩的关键因素,切不可忽视和掉以轻心。

体能训练的要点第8篇

现行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材是按读写训练组的形式编排的,每一个训练组又是一个什么特点呢?从编写来看,读写成对,相互对应;从训练来看,有一个训练体系,前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发展的结果;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它有导读、预习、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六部分,包含着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它是重点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既然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当然应该按这样的教材特点来教。我觉得,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过去,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确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个阅读过程,只能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得到一些有关字、词、句的训练,而读写能力却得不到提高。怎样才能较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由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来定向,这是因为一组教材中的导读、预习、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都是受读写训练重点所制约的。导读,介绍该组重点训练项目;预习,提示学生怎样学好重点训练项目;课例,是举例、感知重点训练项目;读写例话,理解重点训练项目;基础训练,运用重点训练项目发挥其功能。这个功能实际上都指向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种整体功能。从这一点来考虑一组读写的重点训练项目,理所当然的是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共有的教学目标,共有的训练重点。

第二,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训练组的结构不同于单篇教学的教学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它发挥整体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二)结构形式。以重点读写训练项目作为核心和依据,贯穿于一组教材的全部内容。(三)整体训练。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在一组教材的阅读过程中不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四)整体效应。整个教学是一个学生由悟到懂到实践的自学训练过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悟”的阶段。这是第一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对所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所领悟。其主要活动为:(1)由导读引出教学目标;(2)由预习导出操作步骤;(3)由课例中的思考、练习找到默读思考的“纲”;(4)以思考题为导向,自学阅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就是先要知道本组学习的目标是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步骤,然后按照提纲边读边想。经过反复揣摩,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个初步认识,最后按照课后提示,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阅读课文。(二)“懂”的阶段。这是第二大教学环节,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例”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这一环节先是重温课例有关内容,分析其特点,然后再归纳其共同特点,最后达到理解的境界。(三)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是放手让学生练习,这个练不是盲目地练,而是按读写训练项目的要求定向练;这个练也不是少量地练,而是大量地练。通过练,将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化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环节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结构是一个以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以练为主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适应训练组教学的一种训练结构,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第三,要重视时间的再分配。要把教学课时变为可用课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随着教学组训练的需要,教学课时要进行一个较大的调整。总的趋势是,压缩阅读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增加第二阶段的课时,即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练的时间,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实验班里,教师根据其经验强调讲读课从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的教时不超过一课时,强调要打通课时,统筹安排,并且对课时进行一个原则规定。如一课时教完的课文,上半堂为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下半堂为第二阶段;两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为第一阶段,第二课时为第二阶段;三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教第一阶段,第二、三课时教第二阶段。这样的安排,为读写训练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如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时数由11节压缩为7节,这7节中,用之于第一阶段的只有2节,用之于加强读写训练的就有5节。时间宽裕了应该怎样利用?我认为,只有按照训练组的过程来练,才有可能使这些时间成为有效时间,达到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