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消费的内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07 16:33:44

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消费的内涵第1篇

关键词:绿色消费 循环经济

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西方一些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众多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以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写的《增长的极限》反响最大。该书以大量的事实和系统的分析说明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必然会导致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大会结束后,各国对《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出积极反应,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了各自的《21世纪议程》。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约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600个地方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许多国际组织将环境问题纳入了其优先工作领域。国际消费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为主题的活动。

从此,绿色消费应运而生,并且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绿色消费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消费指人类为了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提倡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它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态的需要,选择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商品和劳务,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它体现了消费者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绿色消费的特征

绿色消费是理性消费 如何评价合乎理性和道德的消费行为,可以从三个因素来分析:第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内容是否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是否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个人的消费目标和利益的实现是否损害他人的目标和利益的实现,即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有没有妨碍他人的学习、生活、健康和安全,损害他人利益的消费行为就是不道德甚至是不合法的行为。第三,个人的消费行为是否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社会利益,影响社会风尚。

和上述诸因素相联系,可以认识到,首先,绿色消费与适度消费紧密相连,是与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因而更符合道德原则与审美意识,有益于社会、环境的和谐,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其次,绿色消费注重生态价值导向,人们对生态生活的追求,是人类健康生存、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符合人类本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使我们的生命更具质量和意义。再次,相对于物质型消费和精神型消费而言,绿色消费更注重精神型消费的比重。因为人的精神、灵魂等心理建构会促使人类在生命的更高层次上提升自己。我们的生活目标不仅仅是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而应该加上更高的道德水平,以及更高的文化素养。消费应成为人类“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创造性经验”。

绿色消费是公平消费 消费公正指消费主体在消费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它消费主体的消费权益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消费公正应包括代际消费公正与代内消费公正两大层面,不公正的消费行为理应受到伦理的谴责。

就代内公平而言,在自然面前,人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有人,尽管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但在“只有一个地球”问题上都是平等的。因而要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应以一种平等公正的关系共同履行对地球的责任,不能单纯从一己私利出发,对生态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和利用,损害人类共同的、长远的利益。

就代际消费的公正与平等而言,生态伦理认为,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繁衍,就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当代人在满足其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当代人应尽可能给后代人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当代人的合理权益,如果因照顾后代人的消费而消极克制当代人的消费,也会由于消费需求的不平等而扼杀当代人在环境开发与利用上的能动性,重新使人沦为环境盲目性的奴隶。

绿色消费承认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活消费时,以维持整个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和根本利益为道德准则,保障后代享用能持续生存下去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这是当代人自觉意识不断提高、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立足当代、放眼未来的明智之举。

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 绿色消费顺应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趋势。绿色消费要求在承认并尊重生物和自然界价值的基础上,承认并尊重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权利,把人以外的其它生物当作人类的朋友和伙伴,与它们共享地球与生态资源,以维持人与其它生物的共同生存,促进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改变“人类中心论”、“万物皆备于人”的传统观念,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准则,把了解、尊重、爱、友谊、责任、权利与义务等等运用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真正达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绿色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消费模式。具体来说,从消费对象上,要求消费者选择的是未被污染或有益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从消费过程来看,节约资源、注重环保、注重生态平衡及其良性循环。从消费结果看,本着自然、健康的原则,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无害,同时对环境不会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消费。在这种绿色消费模式下,要求消费终端避免产生垃圾并对已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使得垃圾成为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促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因此,绿色消费是一种顺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模式。

现阶段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

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

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只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很少考虑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不会考虑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大多数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并未产生购买欲望,绿色消费者甚少。

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尽管大多数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意识,但还是有少数消费者对诸如绿色食品的绿色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绿色产品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最终导致企业普遍缺乏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从而使有限的绿色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绿色产品价格偏高

绿色产品中包含着绿色成本,因为它要求企业从技术的选择、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废弃物的处理,直到产品消费过程都必须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生产绿色产品一般要比生产传统产品多支付成本费用。因此绿色产品的成本

较高,售价也比一般产品高出30%~100%,这就会直接制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绿色产品流通渠道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绿色产品流通中还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关卡、收费,运输中缺乏统一标志和标准,在途污染时有发生;全国尚未建立从批发到零售的绿色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绿色产品的专营商店、绿色食品和蔬菜专门摊位、绿色产品连锁店在市场上很少见甚至是空白,尚未举办影响力较大的绿色产品的展销和贸易活动。

绿色产品市场市场秩序不规范

判别绿色产品的唯一依据就是产品合法的绿色标志。但由于有关部门对“绿色食品”标志、“我国环境标志”等绿色标志宣传不力,使消费者难以认清真正的绿色产品;加上认证部门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经济、易普及的检测手段;国家没有成立专门的绿色管理部门,没有一个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制定绿色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等等问题,使绿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推行绿色消费的对策

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政府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各项指标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命、晋级提升的重要标准。

政府应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统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判别标准,完善绿色法规,加强绿色监管,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

政府应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能力,并促进绿色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清洁生产设备。完善绿色奖励政策,使绿色企业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权利。建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和绿色银行,支持创建和发展绿色企业。

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强化绿色消费的内在驱动

政府有关部门要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使消费者能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知识,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健康的保障,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们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消费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政府可出面组织成立具有权威性的绿色组织,通过绿色组织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教育宣传推广工作,让广大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追求绿色消费时尚,主动选择绿色消费。

加强对消费者行为的监督控制,强化环境意识。

优化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提高绿色消费效果

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出发,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绿色营销组合策略,尤其要加强绿色产品的开发,真正保证绿色产品的绿色效果。

企业应以市场经营为导向,在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保管和运输各方面坚持绿色标准,加强对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安全控制,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产品。

企业应以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加强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的价格,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动机。

企业应坚持诚信原则,客观宣传绿色产品,科学介绍绿色产品,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

强化消费者协会职能,维护消费者绿色消费权益

绿色消费的内涵第2篇

关键词: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策略;启示

一、绿色消费的内涵

关于绿色消费的内涵,迄今为止学术界和业界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学者从各自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易必武(2003)认为,绿色消费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消费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在消费与回收处理过程中对环境与消费者的负面影响最小,实现资源利用与生存环境的“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消费的本质特征直接体现在5R上,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万物共存(Rescue)五个方面。井绍平(2004)认为,绿色消费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为了满足生态和环境需要而消费对环境无害或少害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方式。罗永泰(2004)认为绿色消费必须符合“三E”和“三R”原则:究实惠(Economics) ;讲求生态效益(Ecological);符合平等、人道原则(Equitable); 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修理旧物(Reuse);提倡使用再生资源制造的产品(Recycle)。

消费者协会认为,所谓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这包括有三层涵义:是倡导消费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方面转变。

国外学者将避免使用下面六大类商品的消费者视为绿色消费者。这六大类商品是:1)危害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2)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3)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有效期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4)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5)含有对动物残害或剥夺而生产的商品;(6)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商品等。

综合上述界定,我们认为,绿色消费首先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行为上的体现,绿色消费承认资源的稀缺性,强调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次,绿色消费力求实现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协调与优化,绿色消费充分考虑消费者自身的权利,同时也考虑他人和“下一代”的生存权利的公平性;第三,实现绿色消费的途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绿色流通体系,从生产、采购、配送、销售、消费、回收等所有环节的绿色化。绿色消费要求提供绿色产品,选择绿色生产模式,建立绿色流通体系予以支撑。

二、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的互动发展

任何一个营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息息相关的,反之营销观念又能引导和促进消费需求。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营销策略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市场导向首先是顾客导向,即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顺应消费需求变化,识别顾客认知价值,最终满足消费需求;其次是竞争导向,即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要考虑竞争者态势;第三是协同,即企业需要协同其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提高企业营销活动应对环境变化的整体灵活性。可见,企业营销活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是企业能动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有机过程。其中,消费需求始终是推动企业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活动调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从营销实践来看,绿色营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与绿色消费的兴起休戚相关。从研究来看,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引导和促进了绿色消费。

(一)绿色消费是推动绿色营销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之一

全球绿色消费的兴起,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细分市场。绿色消费细分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为企业的市场拓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顺应这一要求,绿色营销首先在企业营销实践中逐渐传播开来。绿色营销是伴随全球绿色消费兴起的一种市场营销新思维,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寓环保意识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消费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细分市场,绿色消费者是推动绿色营销的原动力,消费者是否采取绿色消费行为是绿色细分市场存在的先决条件,并直接决定着绿色营销的发展。

(二)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重要的视角之一

关于绿色营销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围绕两条主线进行,一是以了解绿色消费者为基础的研究,重点研究绿色消费行为;二是以提高绿色营销绩效为基础的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制定有效的绿色营销策略。虽然研究视角不同,但研究目的主要是提高绿色营销的有效性。国外有关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出于两个目的,第一,绿色营销的观念虽然已经被广泛接受,但从营销实践来看,长期以来普遍感觉绿色营销不易操作,原因之一在于对绿色消费行为把握得不够,因而绿色营销策略就很难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因此推动了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第二,有效的细分市场应该同时具备可衡量性、规模性、可接近性、差异性和行动可能性,为此,必须努力识别刻画绿色消费市场的有效细分变量。因此绿色消费行为研究能帮助识别绿色消费市场的有效细分变量,成为绿色营销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绿色消费行为研究是深入开展绿色营销研究的基础,同时,深刻理解绿色消费行为是实施有效营销策略的先决条件。

(三)绿色营销能有效地引导和促进绿色消费

意义上完整的营销过程包括对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的引导和培育。一方面,企业通过对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破坏的严重性、绿色消费的伦理价值与价值等方面诉求点的挖掘、展示和宣传,告诫人们使用绿色产品,支持绿色营销,使消费者进一步加强绿色消费观念。同时,企业通过营造绿色消费,成立绿色消费组织,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绿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受人尊敬的行为,培育人们的绿色消费倾向,引导和促进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形成有效的绿色需求。

绿色消费的内涵第3篇

【关键词】绿色消费;绿色产品;环保

2012年“6·5”世界环境日主题是“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中国结合自身状况,将本届环境日的主体定位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由此可见。绿色消费既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时代潮流。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严重对立促使绿色消费的兴起,绿色消费倡导的是节能、环保、健康和可持续的消费。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心理偏好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势在必行。

一、绿色消费的涵义

1987年英国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中将绿色消费定义为避免使用六类商品的一种消费,如: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等等。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指出,绿色消费是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中国消费者协会对绿色消费的定义是:在消费内容上,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在消费观念上,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绿色消费的涵义,但是国内外学者或机构对绿色消费的基本认识是相同的,绿色消费不仅包括购买绿色产品或享受绿色服务,也包括对“环境不友好”产品的抵制,及在消费过程中处处体现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环保意识,涵盖了与绿色消费相关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绿色消费有利于弘扬消费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绿色消费发展现状

我国的绿色消费起步较晚,“九五”期间,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1999 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6个部门启动了以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十五”计划也提出“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200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适时地将“绿色消费”确定为该年的消费主题,有力地促进了绿色消费观念的普及;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并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强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程度。

自2009年12月的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概念已经家喻户晓,人们从低温、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现象的频繁发生中的切身感受增强了对绿色消费理念的认识,并一定程度落实到了行动中。国内众多学者致力于发展绿色消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关于绿色消费理念的清晰认识随消费者的文化程度以及年龄有关,文化程度越高者对绿色消费的内涵更加注重,20-35岁间的年青人对绿色消费认知程度更高。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上的虚假营销宣传及假冒伪劣产品已经在公众舆论层面造成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识和行动的障碍。

(二)我国绿色消费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绿色消费在政府、企业及消费者层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从政府层面看,我国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够,各省市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大,绿色补贴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也缺乏鼓励绿色消费的相关政策;我国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绿色教育形式也比较单一,使很多消费者认识不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在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两个层面都缺乏宏观调控,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积极性都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绿色消费税制还不完善等。

在企业层面,绿色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提供的绿色产品较少;绿色产品价格偏高,制约了消费;绿色产品的宣传、营销手段相对落后,不利于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

从消费者层面看,绿色消费观念还未深入人心;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制约了价格偏高的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不成熟,消费仍然比较盲目。

三、发展绿色消费的对策

鉴于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亟需形成一个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位一体的绿色消费促进体系。

(一)政府的作用

1.积极引导绿色消费

政府首先应当将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增加对绿色产业的投资;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产业;增加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补贴;完善绿色奖励政策;制定绿色采购政策,引导企业对环境的保护。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宣传绿色消费,大力开展绿色教育。通过多种载体广泛深入的宣传绿色消费,培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同时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绿色教育,推广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

最后,政府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绿色标志制度。绿色标志又称环境标志,当前发达国家都在制定绿色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美国的“再生标志”等。我国应积极推行ISO14000绿色标志认证,这既有助于消费者的甄别绿色产品,又有助于我国商品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

2.加强绿色消费的调控力度,完善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

政府要规范绿色产品市场秩序,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重点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在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形成强制性的法律约束机制,规范政府、企业、居民的绿色消费行为。尤其是要加强对消费者约束,明确消费者在垃圾分类处理、废旧商品回收、高耗能产品消费等方面应当承担的义务,形成绿色消费的责任约束机制。

3.完善绿色消费税制

我国的消费税具有节能环保的绿色功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扩大征税范围,优化税率结构,改革计税价格模式和征税环节,适度运用税收优惠,引导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

(二)企业的责任

1.增加研发投入,大力开发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指生产过程及其本身节能、节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可回收的一类产品。绿色产品是绿色消费的前提。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应该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多开发一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以更好的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

2.逐步降低绿色产品价格

由于绿色产品在原料采购、生产以及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都要考虑环境保护,相应的就增加了研发费用,使其生产成本和价格偏高。由于绿色产品价格偏高,而我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总体还不高,使得相当多的消费者只能消费普通产品。想要扩大绿色产品市场,使更多得消费者有能力消费绿色产品,生产厂家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的降低绿色产品的价格。

3.完善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营销观念;设计绿色产品;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做好绿色营销的促销活动。

(三)消费者的响应

消费者要不断学习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的相关知识,提高绿色消费意识,主动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消费者要自觉遵守国家的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积极响应号召,在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过程中,从自身做起,实现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刘伯雅.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绿色消费模型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09(1).

[2]李实.低碳经济时代绿色消费观的构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4).

[3]朱顺贤,邱成梁.关于完善绿色消费税制的探讨[J].经济纵横,2010(11).

[4]王渊博.发展绿色消费的现状及对策——以北京市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

[5]季剑军.发展我国绿色消费的对策探讨[J].消费经济,2012(3).

[6]袁志彬.中国绿色消费的主要领域和对策探索[J].消费经济,2012(3)

[7]王硕.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N].人民政协报,2012-6-7.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JK01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绿色消费的内涵第4篇

【关键词】绿色北京;低碳发展;CO2排放;节能减排;发展途径

Abstract:This study explains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eijing in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way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Green Beijing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way how to develop. The study shows that although Beijing is doing well in Construction Green Beijing in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way, there still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tem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per capita or unit GDP, Beijing is better than Shanghai, but worse than London. In the item of low-carbon consumption, Beijing is the sixth high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which is worse than London, and the frequency of traveling with public transport in Beijing is better than other cities in China, but is worse than London. When it comes to Low-carbon environment, Beijing’s green coverage in the built-up area is lower than National Ecological Garden City Standard, and the area of nature reserves is lower than it in Shanghai and Chongqing, besides, Beijing’s per capita park green areas is less that London’s. Beijing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low-carbon production and low-carbon consumption, and then creates a low-carbon condition,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Beijing.

Key words:Green Beijing;low-carbon development;CO2 emissions; energy-saving and ejection-decreasing;development way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加快了生态建设速度和加大了环境改善力度,尤其是申奥成功以来,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宜居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城市形象。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巩固发扬奥运环境建设成果,不断丰富、升华、发展人文、科技、绿色三大理念,北京市提出了“三个北京”建设。在人均GDP超越1万美元后,“绿色北京”使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站到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人们对宜居城市、绿色生活也越来越向往。而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1],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所导致的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也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城市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而且还能切实提高宜居城市和绿色北京质量。“低碳”是“绿色”建设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当今“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方面的研究,较多从绿色北京的内涵、建设内容、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2~7],或者从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内涵、发展途径与模式、建设水平、制度创新以及低碳经济的能源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8~14]。已有研究为绿色北京建设、低碳城市发展奠定了有力基础,但是,将绿色北京与低碳发展联系起来的研究还较少。而在大力建设绿色北京时期,急需明确建设任务和目标,需要对绿色北京建设的低碳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将绿色北京建设与全球低碳发展、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有机对接。因此,本文在理解绿色北京及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基础上,剖析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内涵及现状,从而探讨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途径,以期为绿色北京建设、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及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1.绿色北京及低碳发展的涵义

1.1 绿色北京内涵

关于绿色北京涵义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马修・卡恩主要针对城市发展与环境,指出绿色城市应为在享受当地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时,城市居民也避免给其他地区居民带来负的外部性,并从与环境相关的发病率、与环境相关的死亡率、污染规避支出、当地的不舒适度及生态印迹五个方面界定了绿色城市指数[14]。北京刘淇市长也从城市发展角度提出,绿色城市要把城市的发展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继续下大力气治理空气质量,加强绿化美化,不断提升首都的环境质量;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使首都的发展更加可持续;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3]。王如松认为绿色北京建设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演化过程,包括形态结构的景观绿、过程功能的机制绿两个“绿色”涵义[4];何芩针对城市发展道路而指出,绿色北京建设应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环境、提倡绿色消费、美化绿化环境[5];袁懋栓指出绿色北京是基于绿色的涵义,将绿色的要求与国家首都、国际大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建设相融合,提出的行动战略[6];陈剑针对绿色北京建设而提出建设绿色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等十项绿色措施[7]。

在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群策群谋基础上,北京市政府拟定了《绿色北京行动计划》,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四个方面提出了“绿色北京”建设的总体目标,并指出绿色北京建设指标体系主要由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生态环境三大类16项指标构成。总之,绿色北京建设是不同于以往的一种发展模式,要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和协调,既要经济快速有效发展,又要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图1显示了绿色北京的内涵结构。绿色生产指发展科技投入密集型的高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是一种集约化、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发展模式;绿色消费是一种倡导低消耗的生活模式,鼓励消费绿色产品和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增强居民环境意识,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和资源再生率;绿色环境是指有广阔的绿化空间,资源环境质量高、环境保护力度大,是宜居、优美的可持续城市环境。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Green Beijing

1.2 低碳发展涵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影响力的增大,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气候的变化。2003年,工业活动发生最早的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并将低碳经济解释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此,“低碳”渗入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中。

我国学者谢军安指出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从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9]。也有些人士将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低碳”的延展使得人们更加明确,不仅仅在经济活动中会产生碳排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会产生碳排放。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增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大气和环境的影响也有所扩大。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日益关注低碳发展模式及途径。

1.3 绿色北京的低碳内涵

绿色北京基于“绿色”本义应指环境绿色和环境干净。环境绿色需要保护山水、植树造林,大力进行绿化建设;环境干净需要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减少“三废”排放,不断加强进行环境建设。而低碳发展就是要让生产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崇尚健康、低碳的消费方式,让环境有更强的“碳汇”功能,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可见,绿色北京建设和低碳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走低碳发展道路,低碳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绿色北京。

Fig.2 The meaning of low-carbon for Green Beijing

可以将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也定义为三个内容,即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和低碳环境,如示意图2。(1)低碳生产是低碳经济的一个方面,是指在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开发利用新能源、制度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投入水平等途径,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生产的可持续。每单位GDP日消耗能源量是衡量低碳生产的重要指标。(2)低碳消费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健康的、自然的和安全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树立物质减量化的新观点和新理念,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低碳产品、绿色产品,节约使用资源、能源和消费品,从而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做到低排放、低污染、少浪费。人均生活天然气消耗量或人均生活液化石油气消耗量是衡量低碳消费的重要指标。(3)低碳环境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少,空气二氧化碳量维持自然平衡,环境中的设施对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有很好的净化吸纳能力。低碳环境可以根据空气质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全市林木绿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人均水资源等指标来考量。指标分为“碳源”和“碳汇”两种情况,在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环境中,要设法减少降低“碳源”,增强增加“碳汇”。

2.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现状与问题

北京市统计年鉴的一些指标反映了城市的低碳发展状况。通过近几年统计资料整理分析,北京市2004~2009年每单位GDP日消耗能源量(包括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由21.55下降到11.36t/亿元,下降了47.29%;单位GDP工业用水量12.76下降到4.28×104m3/亿元,下降了近2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分别提高了26.64%、5.94%、5.34%。2006~2009年,单位工业产值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了33.33%,单位工业产值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了57.22%,单位工业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了36.29%;单位建设面积轨道交通长度、每万人常住人口轨道交通长度均有所增长,而单位建设面积公共电汽车长度、每万人常住人口公共电汽车长度却分别降低了4.08%、11.87%;人均垃圾产生量、人均年生活用水量有所降低,人均生活电力、人均生活天然气消耗量有所增加。2005~2009年,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下降了14.79%,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比例由64.1%提高到78.1%。总之,北京市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碳源”指标有了显著减少或降低,“碳汇”指标有了显著增加或增强。

根据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内涵,本文选择了绿色北京的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环境三项内容的碳源、碳汇指标,参考统计年鉴等进行指标选择和赋值,来反映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现状,并通过与国内外发达城市比较来说明低碳发展问题,如表1所示。

注: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与常住人口数量而计算得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来自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来自北极星电力环保网讯(编译自《圣保罗新闻》news.省略/html/20090421/213129.shtml);公共汽(电)出行频度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全年公共电汽车客运总量和常住人口数量计算得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自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自然保护区面积比来自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

2.1 低碳生产现状及问题

根据计算,2008年北京市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1.1亿t,低于上海市的2亿t,远高于伦敦市的0.464亿t。北京市2009年人均能耗为3.74t标煤/人,低于上海市的5.16吨标煤/人①,英国伦敦在2006年人均能耗已降低到2.71吨标煤/人②。2009年北京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0.54t标煤/万元③,根据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小于或等于0.9t标煤/万元。根据已有对国内城市的研究,2008年上海市能源消耗总量9737.35万t标煤[16],GDP为13 698.15亿元④,算出上海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为0.71吨标煤/万元,可见北京市单位GDP能源消耗量低于上海市。

北京市低碳生产好于上海市,相对比世界城市伦敦较差。自实施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始,北京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成效显著,城市经济增长的科技投入力度迅速增大,经济增长的集约度也相应迅速增大,因而低碳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说明城市发展的低碳生产距离世界城市还有些距离,还需要设法提高生产的节能效应。

2.2 低碳消费现状及问题

2008年,世界城市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华盛顿以19.7t名列榜首,英国城市格拉斯哥以8.4t排名第二,居第三位的是美国的多伦多8.2t,上海8.1t、纽约7.1t、北京6.9t分列第四、五、六位。排在第六位以下的依次有伦敦6.2t、东京4.8t、首尔3.8t、里约热内卢2.3t、圣保罗1.5t⑤。根据伦敦市2009年统计年鉴,2006年伦敦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12t,到2008年两年的时间减少了近一半,伦敦市的节能减排成效非常明显。

根据2009年城市统计年鉴中全年公共电汽车客运总量和各市2008年常住人口计算得出,2008年北京市公共汽(电)出行频度为277.8人次/人,上海市公共汽(电)出行频度为140.9人次/人,广州市为315.4人次/人,深圳市222.9人次/人,重庆市54.7人次/人,天津市95.4人次/人。可见,北京市在国内大城市中公共出行普及率较高。但是,相对于国外世界城市还很低,如伦敦市,2004年伦敦市每天约有1.35人次/人的公共汽(电)出行频度[17],折合全年(按照365天计算)平均为492.75人次/人。

可见,北京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绿色出行情况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先进地位,但是,与世界城市伦敦相比,北京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较高,尤其是绿色出行远低于伦敦市。绿色出行与人口数量、公共汽(电)车数量以及轨道交通建设等密切相关,也与人们对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解与接受有关。

2.3 低碳环境现状及问题

关于绿色北京环境及其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18],近几年来,北京市加强了环境建设和保护,尤其是在降碳、控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从绿色北京低碳环境现状分析来看,2008年北京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7.15%,上海市为40.62%,广州市为35.01%,深圳市为45.01%,重庆市为68.94%6,北京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大城市中处于偏下水平。根据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的规定,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至少要达到45%,而北京市相距标准还有差距。

2009年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为8.28%,2009年上海市为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为12.1%,重庆市保护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为10.2%。根据生态市建设指标的标准,受保护区面积要不低于国土面积的17%。显然,北京市在自然保护区面积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2008年北京市人均公园绿地为13.2m2/人(原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同年,上海市人均公园绿地为12.01m2/人,生态市建设指标对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要求是不少于11m2/人,根据有的学者研究,2008年伦敦市人均公共绿地为30m2/人,首尔市人均公共绿地为30.5m2/人[19]。可见,北京市绿色环境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通过绿化来增强“碳汇”而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从而促进绿色北京及低碳城市建设还需要加大投入。

3.绿色北京低碳发展途径

3.1 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绿色北京低碳生产现状分析,北京市能源消耗量仍然存在浪费和能耗高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还可进一步降低。当前,首都北京除了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优化,还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法制建设及政策制度设计等,来实现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促进绿色北京低碳发展。

(1)提高技术水平,开发利用新能源。利用首都科技人才和研发机构聚集优势,加快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做好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健全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并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创新技术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开发利用新能源时,加强科学研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首都的地理优势,不断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利用率,减少使用传统的煤炭、石油等高碳排量的能源,从源头控制碳排量。

(2)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健全节能责任制。健全和加强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体系及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对节能降耗工作的主导作用,全面做好节能组织、协调、推动工作。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等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明确规定企业的排放量,严格控制检测企业碳排放量。建立奖罚制度,奖惩分明,惩罚碳排量超标的企业,对碳排量控制合格的企业采取鼓励措施。同时,充分利用税收制度控制碳排量,实行企业退出制度,对碳排量高的企业采取技术革新或升级换代来降低能耗和碳排,或者利用退出制而实行产业的区域转移,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企业。

(3)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对使用新型能源的企业采取一定的鼓励、补贴措施,将新能源使用率、碳排放量的高低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增大考核权重。对能耗小、碳排放量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

3.2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生活中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消费是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政府的鼓励、宣传和教育,并需要公众参与。首先,政府积极鼓励低碳消费。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增加低碳产品的品种,对低碳产品做专门的标志,大力宣传低碳产品意义。可通过行政手段降低市场上低碳产品价格,采取各种形式来鼓励民众购买。其次,鼓励公交出行。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降低公交票价、限行、限购等,对治理北京市交通拥堵的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交通拥堵问题依然严重,拥堵必然造成高碳排量。除了现行的政策外,政府还可加大私家车的管制力度,如增加税收等,同时提高公交的便捷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增加公交路线,发展轨道交通,鼓励公众绿色出行。再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宣传、主题活动、影视新闻媒体等,向公众宣传低碳常识、低碳产品、环境保护等,尽快提高公众的低碳消费意识。

3.3 创造低碳环境,增强碳汇功能

北京市要进一步创造低碳环境、增强环境的碳汇功能,首先要增加建成区绿地面积。保护现有绿地,合理培植绿地,栽种生命力较强的植物;严格城市管理,保护绿地不被损坏或作为建设使用;加大保护绿地的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爱护绿地、保护绿地的意识。其次,在已有绿地的基础上,扩大绿地面积。合理布局城市绿地结构,核心城区因人多地少,要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见缝插绿,重视植物配置的多样化,建立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植物相互配置的群落,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的植物群落。再次,可进一步改造老旧小区,拆违建绿,增加绿地,改善居住环境。此外,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还较少。当前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已有的自然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体系,培养专业的研究和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人才,妥善管理,保证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不会被破坏或减少。同时,加强土地勘测,将未保护和未利用的荒山、荒地圈地保护,以及废弃地工矿进行土地修复回归自然,以此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

4.结语

近年来,政府、民众以及其专家学者都对人居环境、城市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北京市在环境建设方面投入巨大,也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奥运会之后,绿色北京的建设目标确定以后,环境有很大改善,在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方面效果非常明显。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和城市相比,北京市环境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绿色北京的低碳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能源消耗与浪费较大,燃煤锅炉淘汰与改造还不够彻底,公众低碳消费意识还较差,垃圾污水处理率还较低,环境污染仍较严重。因此,北京市应加强绿色北京低碳发展,加大绿色北京及低碳城市研究。

绿色北京及低碳城市建设潜力大,而奥运环境建设为北京及国内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北京市应很好发挥发扬奥运环境建设理念,巩固奥运环境建设成果,并通过加强低碳生产的节能降耗作用、加大低碳消费的低碳生活宣传教育,以及进一步创造低碳环境,增强环境的“碳汇”功能,加快促进绿色北京建设及低碳城市目标实现。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0年上海市统计年鉴.

②数据来源:根据伦敦2009年年鉴提供数据换算得伦敦能源消耗总量.

③数据来源:2010年北京市统计年鉴.

④数据来源:上海市2009年统计年鉴.

⑤数据来源:北极星电力新闻网.news.省略/html/20090421/213129.shtml.

⑥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1 2009,16(8):1-6.

[2]邓乃平.关于通州新城建设的思考――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6):49-53.

[3]刘淇.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J].求是杂志,2008(23):3-6.

[4]王如松.生态文明与绿色北京的科学内涵和建设方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3):54-56.

[5]何芩.关于奥运后绿色北京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09(2):193.

[6]袁懋栓.“绿色北京”: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实践[J].城市问题,2009,(12):92-96

[7]陈剑.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3):64-67.

[8]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98-102.

[9]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1-7.

[10]爱兰.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及潜能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5):14-17.

[11]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17-22.

[12]邵超峰,鞠美庭. 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 生态经济,2010(10):95-99.

[13]杨国锐.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制度创新[J].城市问题,2010(7):44-48.

[14]侯晓惠.低碳经济下我国能源发展策略[J].资源与产业,2010,12(S1):1-5.

[15]马修・卡恩..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M].孟凡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16]张晚成,杨.城市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清单――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6):17-21

[17]佘世英.伦敦的公交优先政策及启示[J].城市交通,2007,5(4):66-69,26.

[18]彭文英.绿色北京环境建设及主要问题[A].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150-161.

[19]刘欣葵,武永春.试析世界城市环境特点及北京的差距[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95-100.

基金资助: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项目;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首都经济学科群建设项目。

绿色消费的内涵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入手,明确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并进一步论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预期“绿色”和“精益”的良性循环。

2008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后,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推广北京奥运会中成功的理念和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各行各业。正值全球对“绿色”的呼声越来越大之际,本文拟针对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论析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试图将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引入我国建筑业,并力达以“绿色”促“精益”、以“精益”促“绿色”的目的。

l 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

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不同于一般的“绿色理念”,而是系统、完整、科学的“绿色理念”,包涵了“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和“管理绿色”四大方面。

1.1生态绿色

生态绿色是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绿色”,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要求。奥运会举办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必须达到“绿色”标准,这是主办奥运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2意识绿色

奥运会筹办者、奥运会建设者、奥运会举办地居民、奥运会参与者等都必须具备“绿色”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并坚定不移地将“绿色”观念贯彻落实下去。例如: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设除应独具匠心、美观实用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做到科学文明、经济化及和谐化,并于奥运会后可持续使用。

1.3经费绿色

每一届奥运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就因为投资过大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奥运会的经费也应该是“绿色”的,即要求奥运会的每项投资都是必需的、应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以最少的资源办好奥运会。

1.4管理绿色

举办奥运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管理十分复杂。如果事先没有确立科学的管理原则,就很难于实践中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理念,也包涵了“绿色管理”理念,即精简管理机构、形成高素质管理组织、充分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在做好计划和控制工作基础上灵活应对各种临时情况。

2建筑业引人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

2.1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评价项目价值的重要指标。客户满意度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此,要提升客户满意度,首先必须了解客户的最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层次之分,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有可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使绝大多数人对居住、工作处所的主导需求从“遮风挡雨,安全实用”转变为“安全实用+美观舒适+居住健康(绿色环保)”。如此一来,“绿色”就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倾向,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无疑将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企业的持续生存及发展奠基。

2.2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成本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经费绿色”,提倡节俭、节能及消除一切浪费,毫无疑问,建筑业引入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及项目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2.3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质量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管理绿色”,提倡科学管理、高效管理,充分协调和优化组合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柔性应对突发事件,取得高质量的管理成果,并对环境造成最小影响。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有力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项目质量。

2.4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缩短项目进度

奥运“绿色理念”的“管理绿色”提倡科学高效的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完善,合理搭接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资源,有效保证了奥运项目进度,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其所倡导的“管理绿色”柔性应用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项目进度。

3精益建造思想的内涵

精益建造思想最初源于精益生产思想,是指通过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励和动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追求“零浪费”,不断改进和完善建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种先进、高效的建造思想。

精益建造思想具有传统建造思想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实践证明: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三大目标管理中都具有卓越的贡献。目前,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已在国外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丰硕成果,该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项目成本,而且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例如:据有关资料显示,丹麦大建造商mthoejgaard属下一建筑公司成功应用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公司利润及员工收入增长10%一20%,施工现场安全和工程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了10%以上。

4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互促互进

4.1“绿色”促“精益”

推广应用精益建造思想是我国建筑业降耗提效、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建筑业对精益建造思想尚欠足够的重视,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可以有效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4.1.1“生态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对客户的“绿色”需求重视不足,“绿色”措施难以充分落实,“生态锰色”往往不到位,客户满意度较低;精益建造思想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充分重视并满足客户的“绿色”需求,实现生态绿色。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势必要求充分重视“生态绿色”并将“生态绿色”做到位,传统建造难以让人满意,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和落实成为必然趋势。

4.1.2“意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观念落后,强调眼前利益,忽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色”意识薄弱,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质量缺陷等现象屡见不鲜;精益建造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建造全过程与环境视为系统,强调“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降低成本、保证建筑物经济实用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节约物质及能源、提高建筑质量和可持续性。随着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其“意识绿色”要求必与传统建造思想相冲突,建筑业的意识革新呼唤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

4.1.3“经费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浪费现象严重,例如:流程安排不科学;返工;错误的操作;资源配置不合理;计划和控制不力;等等。精益建造思想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通过识别和分析价值流,精细判断增值活动与非增值活动,消除所有不能创造价值、却必需花费成本的活动(即浪费),精简管理组织并系统设计施工过程和管理程序,优化人、资金、材料、土地、时间等各种资源的配置,利用专门方法和工具(如:最后计划者体系)制定精细计划并实施动态控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使项目成本较传统建造大幅度下降。“经费绿色”要求下,传统建造方式必将因为经费过高而遭受淘汰。

4.1.4“管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正确处理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及项目进度三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结果往往是: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就难免降低工程项目质量;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就难免提高工程项目成本、延长工程项目工期;精益建造思想以其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短工期、少污染、无浪费、高客户满意度”的理想目标。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其“管理绿色”要求势必对我国建筑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有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精益建造思想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精益”促“绿色”

我国目前虽有不少建筑业企业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但真能如北京奥运会那样从“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管理绿色”四大方面系统实施“绿色理念”的建筑业企业很少。精益建造思想与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相辅相成,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并系统实现“绿色”理想。

4.2.1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绿色”

精益建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从项目设计到项目交付使用全过程,始终将客户需求放于首位,通过加强沟通、直接与客户对话等途径及时了解客户的意图,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提高设计与现场实情、客户需求的符合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客户追求舒适健康、“绿色”的生活,相应地,在精益建造客户价值最大化思想指导下,实现“生态绿色”势在必行。

4.2.2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意识绿色”

精益建造突出“精”字,要求建造全过程,从设计、到生产准备、生产全过程、乃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相应地,建造全过程的管理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其“精”。因此,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和意识更新是互为基础的,意识更新是应用精益建造思想的基础,而应用精益建造思想也是意识进一步更新的基础。顺应社会这个大客户对“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益建造思想很在乎建筑产品是否满足“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社会要求,也不断推动着“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意识的形成。

4.2.3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经费绿色”

“消除一切浪费”是精益建造思想的核心,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贡献格外卓越。由于精益建造以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为基础,以价值管理、并行工程、最后计划者体系、流程管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为工具,使其得以实现在保证质量、缩短工期、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的理想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经费绿色”。

4.2.4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绿色”

建筑业企业传统管理浪费现象较严重,无法适应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的精益建造思想,因此,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必推动管理改良。例如:臃肿的管理机构首先必须精简——低素质、无效益的管理人员也是一种浪费现象,必须马上淘汰;人、资金、材料、时间、机械等资源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并且优化配置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传统的计划和控制往往由上层管理人员来制定和实施,结果经常因为“计划不如变化快”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计划不实、控制不力等不良现象,必须通过精益建造最后计划者体系做好可靠的计划和控制;等等。这一系列管理改良有效促进了“管理绿色”,促进高效、科学的管理。

绿色消费的内涵第6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营销;湖北农机;绿色政策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077-03

党的十七大、十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角,“十二五”规划又描绘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蓝图。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在首个生态文明建设文件《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目标。农业机械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状态。一方面,农业机械改善了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条件;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噪声、油料和废气污染。如何发挥、巩固农机对生态农业的促进作用、抑制其破坏作用,“绿色营销”理论与实务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

1.1生态文明内涵

生态文明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并列构成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广义的理解,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们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各种弊端后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周生贤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1]是前一种理解的代表;廖才茂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纳入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它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是后一种理解的代表。目前,赞成广义理解生态文明概念的学者越来越多,把生态文明看成是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社会文明形态,认为这种文明形态能够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大化。相反,狭义上的生态文明单纯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割裂了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既不够全面,也难以实施[3]。

1.2绿色营销内涵

肯・毕提(Ken Peattie)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别、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4]。国内学者对绿色营销的认识比较统一,核心思想是指企业在经营中要保护地球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再生资源。绿色营销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产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全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平衡[5]。

绿色营销在营销观念、营销目标、经营手段上与传统营销有很大不同。营销观念上,绿色营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经营目标上,绿色营销强调推动生态经济的实现;经营手段上,绿色营销看重营销组合中的“绿色”含量。绿色营销符合人们对绿色行为的需求,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长远利益,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指出新的路径。

1.3生态文明与绿色营销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绿色营销的目的之一。绿色营销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策略,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6]。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能够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绿色营销在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目的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成为绿色营销的目的之一。

生态文明对绿色营销提出文明形态的规范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三个层次: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实践生态文明行为[7]。绿色营销内容结构同样包括三个层次:营销理念、营销制度和营销行为。生态文明的三个层次与绿色营销的三个层次对应并提出了规范要求。理念上,生态文明要求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绿色营销就是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追求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发展,体现了生态文明观念层次的规范要求;在制度方面,各类环保组织、环保机构制订了大量刺激绿色生态经济的激励政策,颁布体系完善的环保法规,规范约束了绿色营销活动,对污染环境的行为给予监督处罚;在行为上,生态文明倡导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适度消费,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行为模式,而绿色营销就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实行清洁化生产,通过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势在必行

2.1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高级社会文明形态。它要求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增长,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经济建设之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任何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生态经济能否实现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从事绿色经营,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接受绿色消费。企业是绿色营销的主体,消费者是绿色营销的对象。可见,要推动生态经济建设,就必须发挥绿色营销的作用。绿色营销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动力,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绿色营销理论在农机行业的应用,生态农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和生态文明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同样符合这一“内在要求”。

2.2湖北农机绿色营销是贯彻农机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的需要

“十二五”相关规划为湖北农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确定依据。2011年,《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同年,明确提出“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工业发展导向、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战略构想更加成熟、科学,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未来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晰、发展定位更加准确。农机工业作为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力量,毋庸置疑地也要朝着这个方向转变。

2012年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更加具体,明确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技术先进、科学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原则”“开展补偿性更新报废试点,逐步淘汰污染重、效率低、能耗高的老(旧)农业机械。引导和促进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使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要求的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普及以秸秆还田、播种、施肥、镇压、机械栽插、联合收获为代表的机械化增产增收技术,以适度耕种、节水灌溉、油菜精(少)量播种、水稻种植为代表的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和以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机械化环保技术[8]。”这些政策要求所蕴涵的环保、节能、节水、废物综合利用等产业导向正是绿色营销概念的本质和践行方向。

3湖北农机绿色营销的困境

3.1湖北农机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从资本的本性来看,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利润最大化且注重短期利润,经营决策时对远期利润的考虑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表现为对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的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企业的“经济人”特性决定了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信奉“低投入、高收益”原则,因此,农机企业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而绿色营销通常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如治理环境的成本、节约资源的成本、搜寻绿色信息的成本、绿色教育的成本、申办绿色标识和环境标识的成本等。由于农机绿色营销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农机企业对绿色营销的投入会增加未来产出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收益预期,所以,等待和观望是大多企业的行为选择。

每个企业都是经济生态环境一分子,当只有一个企业选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其他的企业依然选择传统经营模式时,就会产生绿色营销的外部性。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决定企业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尤其是价格信号。对企业主体来说,生态环境因素是企业的外生变量,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即一方面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损坏无须企业自身补偿;另一方面企业行为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也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回报。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积极性。

3.2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不足

按照市场营销学的定义,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乘积,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欲望而非需求。足够的绿色消费需求容量是绿色产品市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倘若没有一定规模的绿色消费需求量,实施绿色营销将无利可图。因此,绿色消费需求是农机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动力。

湖北农机市场对绿色农机的消费严重不足。第一,消费者是通过对绿色食品或绿色农产品的关注延伸到对绿色农业装备的关注,因此,可以把绿色农机消费看成是绿色农业消费的衍生消费,由于经过了一个传递中间层级,产生了能量衰减效应,对农机的绿色消费需求关注度降低;第二,农机的购买者多为农民个体经营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他们购买机具的关注点是价格和投入产出比,不太考虑机具的材料使用,是否对大气、农田、庄稼产生污染。况且,就算农机产生了大量污染,由于分布的乡村阡陌间,不像城市人口密度大、污染集中,也不会引发关注。既然客户没有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厂家和商家就没有必要生产、经营绿色产品。在当下湖北农机市场上,还未见有哪家企业以产品的“绿色”为卖点。第三,农民的购买力有限。现在的农机产品的价格动辄几千元、上万元、十几万元,抑制了农民的购机需求。如果厂家增加“绿色”含量,势必进一步抬高产品的价格,从而降低销量,降低绿色市场容量。

4湖北农机绿色营销呼唤绿色政策

4.1制定强制性农机绿色营销标准,为市场经营活动划定生态边界

自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湖北农机制造业发展迅猛,但小、散、乱现象十分突出,产业集中度低,资源耗费严重。为遏制这种态势并避免因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对整个产业造成的冲击,政府部门应该尽早出台农机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推广、绿色使用的整个价值链的绿色标准,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立项、不审批,达不到标准的产品不鉴定、不推广,坚决用绿色门槛挡住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入业内。如设置厂房的绿色设计标准、生产过程的清洁标准、能耗标准、拖拉机的油耗和尾气标准、插秧机的物耗标准等,只要有了这些标准并严格执行,就能够限制一批非绿企业争资源、争市场,为绿色农机企业留出成长的空间。

4.2建立生态文明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促进农机绿色营销

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农机企业绿色营销活动和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通过绿色法律、绿色财政、绿色税收、绿色保险等对绿色企业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规范、扶持,如给予生产节水、节肥、节种、节能、环保、精准农业装备及保护性机具的农机企业减免税收、提供优惠贷款、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各级政府的环保基金等,支持与鼓励这类农机企业积极参与绿色营销活动;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加大对污染环境的惩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给环境带来损害的农机企业提高资源税和环境税征收税率,并用征收所得建立绿色开发基金、绿色技改基金、对参与绿色营销的企业给予补贴等,为绿色营销的发展积累资金。

4.3建立农机绿色营销考核体系,推行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度

按照党的十精神,绿色GDP应当是新时期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应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结合湖北农机工业的现状,科学、合理地设定农机绿色营销指标体系,并严格执行这些考核体系,把环保和绿色营销的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农机主管部门的考核体系,把环保目标责任制与经济目标责任制合为一体,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命、晋级提升的重要标准。强化政府环境责任,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建立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制度[10]。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现象,重大农机污染事故等问题,要坚决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HJ1*4〗

参考文献:

[1]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J].求是,2009(22):30.

[2]廖才茂.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当代财经,2004(9):10-14.

[3]廖福霖.关于生态文明及其消费观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

[4]孙克俭.绿色营销研究:内涵、现状与对策[J].对外经贸,2105(5):111.

[5]魏明侠,司林胜,孙淑生.绿色营销的基本范畴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1(6):89.

[6]于伟.生态文明在营销中的体现――绿色营销及其SWOT分析[J].科技创业,2008(1):35-36.

[7]杨立新.论生态文明建设[J].环渤海经济隙望,2008(1):37.

[8]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http:///.

绿色消费的内涵第7篇

关键词:绿色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绿色消费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28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也逐渐关注绿色发展问题,绿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消费是一种现代消费模式,他综合考虑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影响以及消费者权利的使用。绿色消费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会促进C2B的倒逼流通,推动绿色消费产业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绿色消费者运动”对欧洲各国产生深刻影响;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消费合作组织也自发性进行绿色消费运动。虽然国内对绿色消费的认识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十三五”规划明确将绿色列为未来发展的目标,一个以绿色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已经到来。国内很多学者研究对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对绿色消费的总结较少。本文为进一步唤醒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消费者绿色消费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1 绿色消费的概念和本质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绿色食品问世,社会逐渐形成绿色消费的氛围,意识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中国2015年正式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直至2016年将绿色消费和发展列入未来发展目标。绿色消费行为实质是环保性为,指的是在消费过程中关注环保属性或者有利环境的行为。朱成钢指出,绿色消费承认资源的稀缺性,强调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本质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行为上的体现。

2 影响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因素

20世纪70年代西方关于绿色营销等研究成为热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M行了分析,如生产商角度、参照群体等。本文通过绿色消费相关文献梳理,将影响绿色消费的因素归纳为个人、社会和外部干预三个方面。

2.1 个人因素

学者关于个人因素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集中于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如,Granzin K L提出感知效力强的消费者会对以环境保护为诉求的绿色产品有积极关注。Verplanken&Holland发现,唤醒消费者的环保价值观能够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关注,使其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而Roberts(1996)的研究证实强自我概念的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进行绿色消费;Peloza等研究表明自我担当对绿色消费的作用,强自我担当消费者更倾向于对绿色产品的选择。

2.2 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价值观、个体信念和个体选择标准,而社会因素更多强调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起的群体作用,主要包括印象管理动机、规范信念和群体认同度等。Griskevicius等认为,利他主义正向促进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行为。Schultz等提出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另外Van Vugt发现,强社区认同在避免过度使用社区资源中非常重要。

2.3 外部干预因素

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还会受到外部影响,企业和政府在外部因素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外部刺激可分为信息刺激、经济刺激和规章制度。信息刺激通过向消费者增加有关绿色产品方面的知识来刺激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经济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消费价格的高低和提供额外的经济奖惩来影响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此外,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的规章制度,会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产生一定正面影响。

3 提升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有效措施

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受到自身、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促进社会和谐绿色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1)政府从市场现状出发,完善相关绿色政策法

律,并且加大执行力度,加强对市场的监督指导和宏观管理,并辅以政策和资金支持促使企业进行绿色营销。另一方面,加强对绿色消费观念的宣传推广,唤醒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促进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

(2)企业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产品的开发、生产和促销都要注重绿色意识的植入。同时根据消费者素质来制定合理营销战略,在产品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供应链,将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联合起来,合理组合和调配绿色营销战略。

(3)加强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当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之后,消费者的个体感知效力增强,从而能更好的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和意义,自发进行绿色消费。

4 结语

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要从影响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各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绿色消费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artman P.Greenvalue added [J].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06,24(7):673680.

[2]朱成钢.绿色消费驱动下的绿色营销策略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4851.

[3]Shrum L M.Buy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n consumer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adverting strategy[J].Journal of Advertisting,1995,24(2):7182.

[4]Ilker M A.The impact of green innovation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capability:The moderating role of managerial environmental concern[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2(24):854864.

[5]O剑,李崇光,黄宗煌.绿信息、价值属性对绿色购买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5763.

[6]Granzin K L,Olsen J E.Characterizing Participants in Activities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A Focus on Donating, Recycling ,and Conservation Behaviors[J].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1991,10(2):127.

[7]Verplanken B,Holland R W.Motivated Decision Making:Effects of Activation and Self-Centrality of Values on Choices and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3):434447.

[8]Straughan R D,Roberts J A.Environmental Segmentation Alternatives:A Look at Green Consumer Behavior in the New Mil lennium[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99,16(6):558575.

[9]Griskevicius V,Tybur J M,Van Den Bergh B.Going Green to Be Seen:Status,Reputation,and Conspicuous Conserv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98(3):392404.

[10]hultz P W’Nolan J M,Cialdini R B,etal.The Constructive,Destructive’and Reconstructive Power of Social Norm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18(5):429434.

绿色消费的内涵第8篇

【关键词】 生态危机;消费异化;绿色发展;“生态人”假设

长期以来,经济学将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作为研究任务,而对资源配置利用的可持续性关注不够,对子孙后代资源配置的代际公平问题也缺少足够重视,这样的理论导向加剧了现实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及异常F象频发,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摆在人类面前,追求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发强烈。因此,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生态危机及在此基础上催生的绿色发展进行解读分析并探讨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1、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是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内因

Foster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研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反生态性质”,“资本主义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以及随之对稀有资源不断增长的消耗,导致了快速的、复杂化了的环境问题”。[1]建立在私有制和利润最大化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秩序,导致了市场主体利益的对立及非理性的生态行为和价值观。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才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生态危机本质上是自然生态系统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相互作用的产物。资本主义不仅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下的经济危机,而且还存在着第二重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其生产条件间的矛盾,即生态系统的有限承载性和资本生产扩张的无限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运动的结果就是生态危机。[2]

一方面,资本主义特质必然催生生态危机。表面上生态危机源于技术进步和工业化,但资本对技术的选择一开始就是从经济利润而非对环境的影响来考量的。资本通过控制技术来实现对人的统治,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成为唯一的统治理性,并构成资本社会控制的深层基础。“科技的发展及科技的资本主义使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3]因此,技术和工业背后的资本主义特质才是生态危机的深层诱因。

另一方面,生态危机使资本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的本能得以强化。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张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性是维护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必然遵循成本最小化而利润最大化原则,“它所关注的是花最少的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交换价值”,[4]而不关注如何实现生产与自然的平衡。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追求不会自觉停止,而是有着本能的膨胀,表现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结果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使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

2、大生产活动、市场失灵和消费异化是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外因

(1)大生产活动。资本主义大生产通过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投入,加上相对之前先进的机器系统,在制造了大量工业产品、创造了数倍于以往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促使自然界被商品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生态环境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遭到深层次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工业病”不断出现并日趋恶化,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矛盾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化。

(2)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会引发价格机制扭曲,从而导致某些资源的过度索取和浪费。由于一些生态环境要素如开放型资源的公共产品属性过强,难以定价或计费,再加上产权模糊导致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责、权、利关系模糊,造成生产与消费决策只考虑私人边际成本和收益,完全忽视了社会边际成本,出现负外部性。

(3)消费异化。为了维护资本追求利润和现有统治的目的,资本主义通过市场广告宣传,不遗余力地鼓励消费,打造崇尚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高档消费文化的理念,使消费成为满足人类需求的主要途径。这一模式通过意识形态灌输被包装提升为理想,消费也随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但是,自然生态承载力终究是有限的,这种异化的消费必然对自然生态造成巨大压力。

二、绿色发展的内涵、特征及机遇

1、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

绿色发展理论和实践源于人类对于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反思。对于绿色发展的内涵,不同学者作出了不同界定。概括来说,绿色发展是指经济增长摆脱对高排放、高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依赖,并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减少、资源节约及环境改善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它不同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过于依赖传统化石能源、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对于发展理念、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都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5]绿色发展模式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推动社会产业活动各个环节的绿色化,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污染,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

2、绿色发展的主要特征

人类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动态过程。对于绿色发展特征的把握,也随着对其内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有的学者认为绿色发展以合理消费、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6]综合来看,绿色发展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层面的特征:

首先,从福利角度来说应该是增加的而非降低的。绿色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下降,即既反对奢侈浪费型的异化消费,强调“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应该使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并不断得以改善和优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从战略角度来说应该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绿色发展从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是将科学发展、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统一在一起的。作为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并列的五大发展战略,绿色发展体现了发展的整体理念。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国家的产业、经济、税收、金融、贸易以及投资体制等各个层次的改革,而且涉及的部门也是方方面面,需要各方协力、统筹推进。

最后,从技术角度来说应该是进步的而非倒退的。绿色发展不是为了绿色而不要发展,也不是为了生态环境就不发展工业,更不是要回到“刀耕火种”的状态,而是要追求“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绿色发展是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赢。

3、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

绿色发展被认为是第四次产业革命,成为人类走出资源环境困境的必然选择。由于绿色l展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竞争的焦点,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给予了很大关注。绿色发展孕育着重大战略机遇。首先,绿色发展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以创新为驱动的绿色转型过程中,传统部门效率通过升级改造而不断提高,新兴绿色产业以及包括新兴服务业在内的服务部门不断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与此同时,单位产出的碳排放强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则不断降低。其次,绿色发展将显著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环境质量不仅可以提升民众福利和健康水平,而且可以同经济增长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当今国际分工体系中,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现。走绿色发展之路,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后,绿色发展将带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绿色发展要求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而且对城市宜居环境也有改善作用,减少城市拥堵和交通能耗。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将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的绿色发展启示

1、实现从“经济人”假设到“生态人”假设的转变

“经济人”假设在传统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该假设忽略了人类其他行为和关系,无视生态规律对经济系统的约束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而变化发展的。[7]在生态文明时代,传统“经济人”假设必须向“生态人”假设跃迁。所谓“生态人”,就是在生态世界观范式下,具有生态价值观和代际公平观,以生态理性自觉约束个人与集体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生态人”假设不是要简单地否定和抛弃“经济人”假设,而是将生态作为一类特殊重要的约束条件纳入“经济人”假设中,是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超越。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中以“生态人”为前提性假设和逻辑起点,将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内生化于经济研究中。

2、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统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仅是经济主体与自然环境客体的直接关系,还隐含着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是生产力层面的,但最终还是要反映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层面。要追求绿色发展,一方面需要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反映并相应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统一、相互促进。这些关系调整通常表现为制度体制的变革,比如,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的完善与实施。

3、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统一

经济系统中的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促进绿色发展必须兼顾这两种角色。从生产方面来看,必须建立绿色生产方式,突出绿色发展理念,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与引进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绿色转型。从消费方面来看,必须建立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异化的消费观念,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和幸福观,使人们从消费中获得幸福与自由的异化消费方式转向从劳动过程中寻求满足的文明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FosterJB:EcologyagainstCapitalism[M].NewYork:MonthlyReviewpress,2002.

[2] 盖凯程: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2.3.2.

[3][4] GorzA:EcologyasPolitics[M].Boston:Southendpress,1980.

[5] 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6] 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4-20.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