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03 17:00:32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第1篇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发展历史;应用;发展趋势

1微电子技术概述

从本质上来看,微电子技术的核心在于集成电路,它是在各类半导体器件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信息化时代下,微电子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传统电子技术相比,微电子技术具备一定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微电子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固体内的微观电子运动来实现信息处理或信息加工。②微电子信号传递能够在极小的尺度下进行。③微电子技术可将某个子系统或电子功能部件集成于芯片当中,具有较高的集成性,也具有较为全面的功能性。④微电子技术可在晶格级微区进行工作[1]。

2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微电子技术是一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其具有工作速度快、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高等诸多优点。微电子技术是一项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兴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集成电路的发展史。

现阶段大规模集成电力的集成度代表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从集成电路在1958年被发明以来,集成电路的发展规律依然遵循着“摩尔定律”,即DRAM的储存量每隔3年就变为原来的4倍,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元件数量每18个月增加1倍。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下,美国贝尔实验室于1947年制造出第一个晶体管,这为制造体积更小的集成电路奠定了相关的技术基础。1958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基比尔于研究员制造出第一个集成电路模型,并于次年该公司宣布发明了第一个集成电路。1959年美国仙童公司将微型晶体管的制造工艺—“平面工艺”经过一定的技术改进后用于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实现了集成电路由实验阶段向工业生产阶段的过渡。1964年相关的技术人员又研制出PMOS集成电路,大大减小了集成电路的体积,其与分立元件相比较PMOS集成电路具有可靠性高、功耗低、制造工艺简单和适于大量生产等诸多优点。到目前为止,与第一块集成电路相比集成电路的集成度的尺寸缩小了200多倍,集成度提高了550多万倍,元件成本降低了100多万倍[2]。

3微电子技术的应用

3.1生活应用方面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信息知识爆炸的年代,微电子技术下的产品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我们如今最为常用的通信工具—手机,上下班坐公交车使用的IC卡,洗衣服用的全自动洗衣机,做饭用的电饭煲,烧水用的电水壶,茶余饭后的欣赏电视节目。这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子产品都采用了微电子技术处理而完成其功能性的发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带来了高品质的享受。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3.2工业制造应用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工业制造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全球性工业革命的到来,传统落后的工业生产制造模式难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为了能够快速地适应新时代工业产业发展的趋势,目前许多的工业制造企业都积极地引进微电子技术支持下的设备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精准度,以此提高市场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比如,在汽车制造行业,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持的监控系统和防盗系统。通过微电子的融入研发了电子引擎监控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引擎不容易控制的问题;将微电子技术融入汽车的监控系统中,一旦汽车遭遇被盗情况,电子防盗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

3.3军工产业应用方面

微电子技术不仅在生活、工业等产业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且在军工产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在信息化时代,现代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主要體现在军事装备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如果一个国家军事装备中融入的现代微电子信息技术较多,就会在战争中取得先机。例如,依靠微电子技术通过远程计算机控制的无人战斗机,就是很好应用微电子技术的例子。此外,侦察机上的数字地图装置能够为野外训练的士兵提供准确的天气、情报、敌军位置以及周边地形等准确信息数据。通过无线计算机网路技术将搜集到的信息数据传输到指挥中心,为军事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在国防中的应用深度也会越来越大,为确保国家安定奠定了坚实基础[3]。

4微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主要表现形式

总体上,推动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应用需求和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作为微电子器件服务的主要对象,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是微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信息的生成、存储、传输和处理在超高速、大容量等技术要求下,一代接一代地发展,从而也推动微电子制造技术在加工精度、加工能力等方面相应发展。

微电子制造技术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合了其他制造技术上的应用,所以这项技术近年来的突出表现是集成电路的开发与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兼容其他的格式进行工作。电子制造技术以及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在融合的过程中,让电子生产企业的效率得到了稳步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这种多种技术相融合的集成方式,可以将应用领域的生产效率进行实际性的整合。所以,研究人员应该对这项技术的使用进行重点开发,在研发与技术处理过程中将生产上的效率提升到最大。

5结束语

在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的影响力变得愈来愈大,并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志。未来,微电子技术还将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它将成为引导人类社会发展、推动技术革命的重要因素。

作者:邓哲

参考文献 

[1] 李彦林.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5,(10X):36.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第2篇

【关键词】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配电网;数据采集; 一体化

随着供电业业务管理不断发展的要求,目前国内县级供电企业建设了配网自动化、调度自动化、营销等系统,这些系统不能提供全面的电网数据,对管理决策起不到实质的帮助作用。为了便于管理者决策,又开发出了新的系统,新的系统有助于管理者的决策,但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经济效益差等不足。为了适应智能配电网发展需要,又能降低投资、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统一采集、分布应用”的数据采集平台方案。

一、一体化数据采集平台的功能

1、专用系统基本功能

针对以往配电网应用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大量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小型县级配电网应用系统建设改进方案:建立一个一体化数据采集前置处理平台,配电网各类应用终端采集来的数据统一收录在这个平台上,在前置系统进行解码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向各应用系统的服务器分发。该平台可以实现配电网的实时监测、电压质量统计,停限电情况统计,线损率核算“三率”的综合监管,对配电网实行全面的监测。此外,该平台还具有配电网数据采集与处理、状态监视、历史数据管理、事件管理、故障定位、动态拓扑、运行工况可视化监视、线路供电能力可视化、系统接线图、电压质量监测、无功电压考核、停电统计等系统基本功能。

一体化数据采集平台集把调度自动化、电能计量自动化等各类实时数据进行集成,MDB 将这些集成数据有效组织起来,这些数据确保多种实时类型的综合应用,及电网运行信息的综合展示和单一系统难以完成的综合应用。该系统还可以整合基础应用及高级应用。例如:在同一电网接线图上可同时展现变电站自动化、电能表和配网状态信息,便于综合比较和分析等,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GIS) 提供的拓扑信息,实现10 kV配电线路状态监视等功能。

2、专用系统不具备的功能

线损率在线计算分析功能,包括指标统计和线损分析,主要对线损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例如以组为单位对每台公用变查询其供电量、售电量和线损情况。

数据平台采集了关口表、配变台区、低压客户同一时刻的计量数据,核算的线路、台区线损率真实可靠,可以真正反映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不但可以分类查阅任一线路的线损数据,还支持多组数据的对比分析,能直接的反应线路线损状况,便于线损管理。例如进行指标对比,将线路数据与在指标管理中设置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百分率超过标准则以红色标出,直接反映线路指标状况。

抄表与核算分离造成工作效率的降低,电力的专门部门管理一体化数据采集平台,采集来的原始数据存入历史库,然后提供给相关应用系统进,自动化的控制避免了抄表和核算长期分离的现象,业务人员不必进行繁琐数据的调整,也起到了监管的作用。

数据平台能自动统计以客户为单位的停限电范围、时间、数量、少供电量等,计算供电可靠性指标,按统计周期自动生成报表,实现了高效的精细化管理。

对采集数据进行比对、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用电异常。如同一测量点不同采集方式的采集数据比对或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比对,发现功率超差、电能量超差、负荷超容量等用电异常,记录异常信息;对现场设备运行工况进行监测,发现用电异常。如计量柜门、TA/TV 回路、表计状态等,发现异常,记录异常信息;用采集到的历史数据分析用电规律,与当前用电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分析异常,记录异常信息;发现异常后,启动异常处理流程,将异常信息通过接口传送到相关职能部门。

二、一体化数据采集平台的优势

1、新的特色功能

作为业务部门管理报表和分析数据的平台具有使用客户端工具,可快速有效地提取电网运行实时数据,生成各种报表,结合业务需求可开发丰富的数据分析等功能。

应用平台实时数据库提供的工具,可方便地进行各类分析,全网电压与无功补偿、变压器油温与负荷关系、全网与分区负荷特性,及全网电容器运行状态、变压器运行状态、母线电压集中监测等独特的专用系统不便完成的功能;同时,利用平台保存的历史数据,可以查询到任意对象任意时刻的运行数据、任意对象任意时段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以及任意时刻的历史断面,并可导出报表,实现电网运行数据的“全息”保存和查询,弥补专业系统只能查询指定时刻数据的缺憾。

2、在线监测系统的主站或接入平台

系统可作为变压器设备油气监测、变电站蓄电池在线监测、线路温度监测等设备在线监测的“主站”系统或接入平台。同时,结合变压器负荷数据可实现完善的变压器设备在线监测功能,结合线路负荷实时数据可实时分析线路的传输容量,便于设备状态的在线监视和综合分析,进而可实现设备的状态检修等应用。

3、配电网一体化的平台和模型中心

一体化数据采集平台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调度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和GIS 等系统的实时数据和模型数据,整合数据能够建立配电网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平台和模型中心,对数据和模型进行统一化的网络管理;这种符合CIM 标准的电网一体化模型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另外的系统也可以利用。

一体化数据采集平台可以监测配网信息,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可测查线路、负荷开关、配变台区等各测量点的实时运行情况,全方位管理现有的各类配网设备;能方便地配合实施智能配电网的高级应用,为全网、局部区域电网优化运行分析与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用户异常用电行为,减少电线的线路,走精细化的管理道路。

三、结语

数据平台是一个服务于高级应用的基础平台,后续的方向是基于此系统的GIS设备台账管理系统、营业管理系统、配电网故障自愈系统等高级应用系统的开发。一体化数据平台在电力中的运用,提高了配电网管理的水平,减少了停电的时间,提高了电压的稳定量,降低线路损耗,不仅给电业部门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而且社会效益明显,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运用平台。

参考文献

[1]邵亚波,黄备. 智慧之光耀万家――宁波鄞州供电局农网智能化试点项目建设侧记[J].农村电气化,2012,3:11~13.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第3篇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提升数字化传媒综合平台,加快新媒体集群建设和数字产品研发,不断增强现代传媒核心竞争力,并以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影视媒体“三位一体”立体架构贵州文化宣传新平台。

将影视作为突破点,整合全国资金、人才、渠道,打造本地题材影视剧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发挥自身渠道优势,整合人才和资本,市场化运作社会资金近6亿元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策划拍摄10多部影视作品,先后在全国电影院线公映和省级电视台、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及电影频道播出,受到中央领导和省领导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给予广泛好评。

电视剧《王阳明》《风雨梵净山》即将在国内外高端平台播出,电影《莫道君行早》、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已关机或即将开机。电影《幸存日》《云下的日子》《旷继勋蓬遂起义》及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荣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和贵州省政府文艺奖,《奢香夫人》还荣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第26届电视金鹰奖三项大奖。

当前,随着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院线建设,二三线省市地区居民观影习惯正在逐渐形成。与此同时,过去三年,全国银幕数量从4097块激增到13000块以上,增加了3.25倍,为电影消费提供了硬件支持。2012年全国城市平均电影票价为35.75元,价格逐渐被百姓所接受。事实证明,电影已经成为二、三线城市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娱乐方式。与此同时,电视剧依然是一线卫视黄金档最核心的资源。观众对好节目、好剧集的追逐力度不减,而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的广告蛋糕仍在不断放大。

影视产品适合于作坊式生长,同时精品能带来巨大的票房收入和后续版权、衍生品开发等种种收益。对创意的强调,精品所带来的巨大回报,这些这都对报业介入影视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资源借用则是报业发展影视的一个重要凭借。2009年4月,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本土文化界名人欧阳黔森合作,成立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工作室充分利用《贵州日报》媒介资源,采取品牌参与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和影视人才。在这些影视剧制作中,参与主体有地方政府、宣传文化单位、国有企业、省内外民营企业以及影视文化公司。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社会融资占比95%以上,远高于全国影视剧融资∈60%的比例。

工作室立足贵州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视原创精品,手握好剧本向全国“招商引资”,制作接轨国内国际,以灵活的市场机制,把国内外一流的制作团队为“贵州戏”所用,借助名编、名导、名演员的聚合效应,打造纯粹是贵州元素、贵州主创的影视精品。

影视的创作与发行放映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的片子还没投拍,就开始介入第一轮发行,对接央视、院线等全国高端平台的播出重点和需求,以质量取胜,在第一轮发行中打造影响力。接着与影视剧发行商进行省级卫视、市级地方台、网络的第二轮、第三轮发行。缘于和市场的无缝对接,黔森影视做一部成一部,黔森影视工作室已初步形成了从制作到发行和全国接轨的良性发展格局,也让贵州影视成为文化投资的热门之举。

担当党报责任,弘扬地方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我国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发展创意经济是一个世界性趋势。对于经济社会落后的贵州,创意也是可为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要求高度发达的高新技术,但又不完全依赖高新技术,它强调的是以文化为发展经济的理念,依靠的是文化资源优势,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在当今社会和当今世界,一种区域性的、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如果想要保持它的生存和价值,仅仅依靠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在内部传承和提升,需要对外交流、吸纳和传播。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做影视从一开始就定位在紧捆主旋律、弘扬贵州文化上,并以此作为党报集团的自觉与责任。三年多时间,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担纲和参与拍摄影视作品都是贵州的主旋律作品,以“主旋律唱戏、商业化操作”的路子进行制作生产,在创作主旋律题材影视剧时,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照应大众审美,从剧本创作、定导演、选演员等各方面,进行商业化运作,让影片既有主旋律的艺术性,又有符合影迷和观众观看口味的讲述和表现。

贵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影视产业难度不言而喻,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创新模式,采取了崭新的投资、拍摄和订购模式,与八一制片厂等联合生产主旋律电影,为贵州影视赋予了一个明亮的主题,并入当下主流精神的血脉,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影视的深远意义就是向观众最直观的展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但它的前景与厚度是需要有一个广阔的平台,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文化的内涵和引导,没有一个有思想的文化机构的整合,只靠一些企业,商人的投资不仅力量有限,而且最终可能多是一些粗制滥造的商业片。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挖掘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在列入贵州“十二五”时期影视精品创作目录的32部重点作品中,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主要担纲的作品达18部,占一半以上,成为贵州影视产业发展的主力。

形成“拍摄一部剧,带动一座城,拉动一个产业”的品牌效应

全球化时代,文化因素逐渐成为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随着《奢香夫人》的热播,奢香故里——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旅游热浪。电视剧2011年11月在央视开播,到当年12月参观人数已经超过6万人次。让大方县的旅游服务业风生水起。“看贵州宣慰府,吃大方鸡豆腐、豆干火锅,买大方漆器、辣椒、豆制品等特产”已成为前来旅游参观者的基本选项。该剧既是电视艺术作品中的精品,又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角中横空出世的文化旅游品牌。

《奢香夫人》为大方县集聚了人气,大方围绕打造以奢香博物馆和“贵州宣慰府”为亮点的慕俄格古城,采取了“从政府建设到企业参与渐进化”“从核心园区到各类园区组团化”“从政府主导到以商招商市场化”的方式,不断理顺体制,打造文化精品,在文化配套设施建设、文化人才优化、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当地文化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并致力于将古城打造成为中国彝族历史文化古城、中国古彝文化交流和研究基地、西南地区影视拍摄基地、黔西北最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古城。

与奢香夫人有着密切渊源的大方漆器,600年前随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进京入贡而名扬国内,600年后因“奢香夫人”品牌效应更加拓宽了发展空间。目前,大方县内有漆器生产企业10余家,年产漆器产品10万件,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该县计划通过建设漆器产业园区,引进先进设备,改造传统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推向国际市场,产量提高到40万件/年,年销售额1亿以上。随着“奢香”品牌的影响逐步扩大,一大批本土企业与外来企业纷纷参与到大方文化产业发展中来。通过招商引资,2012年9月建成的大方石中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石材工艺生产项目,以及正在实施的大方海美斯陶瓷项目,年产值均将过亿元。

报业发展影视的启示与思考

1.拓宽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道路

当今中国,影视剧已经成为最普及、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文化需求。要能讲好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就要突破传统叙事窠臼的架构,在宏大叙事中照应历史的细节。工作室做的都是主旋律题材影视剧,《奢香夫人》《幸存日》《云下的日子》《壬阳明》等“贵州制造”都以严肃的创作态度,注重历史文化的底蕴,观照现实,又以时代精神赋予更为丰富内涵的高度,让贵州影视剧作既有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又有大众审美的照应,成为一部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影视作品。

通过电视剧艺术的文化传播,贵州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呈现在全国的电视剧观众面前,使观众不仅享受到美,而且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电视剧还可以推动文化繁荣,发挥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的作用。

近些年来,有一些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出现了戏说历史、解构历史、颠覆历史的创作倾向,从而使历史题材中的历史模糊不清,甚至被误读和颠覆。而工作室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按照推动历史前进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倡导仁德,倡导团结、和谐,没有跟风完全搬用西方的人性观念,随意来重新解构中国历史和文化,而是把历史本身精神资源跟今天社会需要的能源自然而然沟通和呼应,并注重市场对接和全面营销,自觉践行了文化工作者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打造出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影视剧,拓宽了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道路。

2.注重市场对接,运用全国资源进行全面营销

目前,电视台的收视率有大半壁江山是靠影视剧。影视剧是一种文化消费品,作为省份和城市营销自己的一种重要媒介,可以帮助我们阐述理念,进行文化表达,并且直指人心。通过这些影视作品,向世人展示了贵州精神,立体生动地描绘出多彩的贵州。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规模做影视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在创作生产前注重市场调研,拍摄同步对接发行,并通过版权运营等进行全面营销都是其中的亮点。以《奢香夫人》为例,版权运营商北京中视丰德影视版权有限公司,并尝试用营销电影的手段来营销电视剧《奢香夫人》。在北京地铁、公交、西客站LED大屏幕,以及西安、兰州、呼和浩特、天津、青岛、沈阳、石家庄等城市公交地铁人流集中点投放宣传片全天滚动播放。《奢香夫人》形象广告遍及平面媒体、网络、社区路牌、广播等媒介,不仅是为电视剧的播出做预热,也为《奢香夫人》跨品牌经营作铺垫,是按市场规模办事。

3.整合媒介资源进行二次、三次传播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第4篇

[关键词] 地域文化;创作团队;作品内涵;创作优势

新疆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从古至今这条通道在历史的沉淀下,历史文化资源尤为厚重。历史电视片是我国影视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新疆历史电视片更是如此,它以它特有的内涵显示出特有的魅力,同时也获得了极佳的殊荣。

细算下来新疆历史电视片近年来频频获奖,从2005年至今,荣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就有394部之多,为什么在新疆这一经济不发达地区会出现如此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与其他省份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它历史电视片创作团队人数众多;第二,相关机构重视,像新疆电视台、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党员远程教育中心、新疆各地州电视台以及近几年异军突起的众多民营影视公司和个人都把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突破口;第三,新疆优秀的历史电视片,都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和内涵。本文着重从第三层面,来探讨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与新疆优秀的历史电视片的关系,与历史电视片创作的关系,与打造历史电视片创作团队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文化是新疆历史电视片的内涵

对于新疆历史电视片而言,立足于本土历史文化,创作出大量凝聚有区域历史文化和浓郁民族气息、较高历史地域特征的历史电视片是新疆历史电视片创作团队的优势所在,也是新疆优秀的历史电视片创作团队的制胜法宝。

回顾历史电视片发展的历史,新疆早在1973年本土影视工作者就拍摄过一部专题片叫《繁荣的博尔塔拉草原》现在细分析起来,这部片子的片名似乎有些问题,叫《繁荣的博尔塔拉》还不错,可是加上草原之后就出现问题了,博尔塔拉是新疆的一个地区名称,再加上草原就出现问题了,草原怎么繁荣?繁荣的结果是什么?牲畜过载?生态变化?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它是新疆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专题片。此后,《天池》《新疆地毯》《戈壁明珠石河子》《新疆维吾尔医》等纪录片相继问世。“影视历史学影片在新疆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有了历史文化意识的自觉。”①以1983年新疆电视台施生田、赵群力三上天山,去伊犁编创了的四集《中国哈萨克》纪录片,《中国哈萨克》随后被中央电视台收纳,作为《中华民族》的首播节目推出,为新疆历史电视片的发展开了一个良好的实践范例。1984年,中央电视台和新疆电视台合作推出八集纪录片《故乡》,之后施生田又上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完成两集纪录片《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三集纪录片《中国柯尔克孜》。

90年代,新疆电视台成立纪录片创作部,他们整合资源、组织精兵强将,开拓本土特色。《发现东方摩尼教洞窟》《阿艾石窟之谜》《故乡》《家住沙漠中》等一举走向世界,此后又生产了以抗战为背景的影视历史学影片《1943——驮工日记》、以揭秘、探索为前提的《神秘的罗布泊》;以反映行业成就为前提的纪录片《天堑飞鹰》《希望从这里延伸》;以地域文化、民俗为前提的《亚心与牧羊人》《高原最后的流动教师》等作品,这一时期,新疆纪录片创作也应该说非常张扬个性。新疆纪录片创作者频频出击;在国际电视、电影纪录片交流中,匈牙利久尔电视节,德国格廷根电影节都有佳绩;在国内电视、电影纪录片交流活动中,新疆电视台和阳光卫视联合推出刘湘晨个人作品展播”和“新疆电视台优秀纪录片展播。除外,新疆电视台还积极开展各种合作,2002年通过纪录片《山玉》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达成协议,迈开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步伐。虽然,这时候的电视片都称之为纪录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以粗犷的西北野山为背景,以历史遗存为主线,表现新疆人曾经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的纪录片,都逐渐成为有历史内涵的历史电视片了,归入了影像历史学的范畴,成为影像历史学的实践作品——新疆历史电视片。

从内容和形式上讲,这些影像历史学的实践作品,形态各异的新疆历史电视片受到观众的喜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与新疆的影视传媒机构和新疆影视传媒协会在组织上做的努力有很大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地域特征、历史文化、民族众多、生活差异也是其重要因素。对于观众来说,新、奇、特是他们喜欢的一方面;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多民族生活方式又是另一方面。

近几年,新疆影视创作团队都大打新疆历史文化牌。年轻编导谢勇的作品《野马之死》、二虎的《回家的路有多长》、魏圣泽的《湖》连连获奖;《回家的路有多长》以另类视角描写野马回归后野化的艰辛过程, 在近年的影视历史学影片独树一帜,该历史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创当月收视率最高。历史电视片《吐峪沟》细致地展示了新疆吐鲁番吐峪沟的历史遗存,通过对吐峪沟的形成过程,让观众看到了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路径。正如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所说:“新疆有一支不可小视,逐步走向成熟的纪录片队伍。”

二、创作机制加历史资源是新疆历史电视片创作的优势

对新疆来说,在创作上的成功经验是打造历史电视片创作团队。2000年,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正式成立。用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副主任冯晓峰的话说:“我们的创作机制是相对完美的,包含两套制度,选题申报制度,其中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编导申报,在拍摄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有详细的了解并形成文字,在每年的3月选题论证会上进行申报、交流、论证后确定去留。二是根据目前国内外热门选题的种类由部门进行合理规划,根据各个节目公司反馈的市场卖点来确定选题。经费运作制度,投入拍摄的片子的规模靠预算的费用额度来控制,分段管理。”②建设和制度让一批有志者迅速形成合力,重拳出击,力作频出。2000年至2011年,新疆各大创作团队、个人创作历史电视片390多部,获全国、全疆及国外各类奖项210多项。其中,新疆电视台纪录片部在2000年至2005年,创作历史电视片70多部,获得80余项大奖。这里需要注明的是新疆艺术学院近年来加强项目教学、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中专门组织团队进行历史电视片,在短短的6年中,先后获得省部级各项大奖64项,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

此外,《我们新疆好地方》是新疆电视台近年来创作完成的一部十集大型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获得了2006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特别佳作;2008年,在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当中,记录原生态刀郎艺人的生活和音乐活动的《刀郎乐人》获得优秀电视纪录片奖。特别是新疆电视台连续三年六次问鼎中国电视金鹰奖是很难得的佳绩。

从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来看,新疆历史电视片创作者有着明显优势。新疆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丝绸之路” 是历史电视片创作者挖掘、研究的主要对象。像这样的资源在新疆比比皆是。

法国历史文化社会学家布迪厄对历史文化发展有一个“场环境”说。所谓“场环境”说,就是历史电视片创作者在创作时一定不能脱离当时时代、环境、生态、人文、民俗。这个特定的“场环境”,就是“一个空间所有物件、生物,都必须陪衬事物的周围,与其共生共灭,形成一个立体网络。应该说,新疆历史电视片创作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三、历史电视片创作多元化是未来发展方向,地域化是今天要坚持的目标

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地貌形态多样,民族众多,民俗各异。这都给新疆历史电视片创作在内容上提供了先天食粮,再加上本土影视创作者在以往创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是新疆不断产生优秀历史电视片的先天优势。

那么,这种优势能不能保持,这种优势能不能继续发扬光大,对于历史电视片创作者来说,如何在以后能使新疆历史电视片真正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品牌。新疆历史电视片又怎么样能久兴不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参考:

(一)加强历史电视片的厚重感

加强历史电视片的厚重感,就要认真地、恰当地处理好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地域性以及和其他地域历史文化之间的共性、特性、差异性以及和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创作时切不可就事论事。历史是纵向的,但历史的发展过程却是在横向的联系中变化着的。要创立新有的影视艺术品牌,缺失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仅仅流于用奇风异俗来点缀内容,或用几处观众难以见到的历史遗存、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来满足人们好奇心理是不行的。今天的观众可以说对电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对电视语言也有了新的理解,现在的观众再也不像电视节目刚出现时那样,有个清晰的影子就满足了,现代观众所需要的是总体审美价值呈现为一种总体空间与和谐完整的状态。

(二)加强历史电视片人文历史的探索

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时,既要真实地拍摄历史遗存、地理地貌,同时又要在历史遗存、自然景观之外,花力气去挖掘、探索这些表象之内发生过的人文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有面有点才有立体感,只有将内因和外因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展示一个地域的内涵。只有点,或者只有面,历史电视片就没有立体感,没有人文历史,历史遗存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三)要用发展的眼光创作历史电视片

对于历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区域百姓的民情、民俗、民心都在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小视,作为历史电视片的创作者要善于捕捉、善于挖掘、善于研究,还要善于充分地利用电视语言加以表现。“地域历史文化本身是一个多层开放的体系,地域历史文化不等于落后历史文化。”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创作历史电视片的目的,就是给各族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关键是也有许多人认为娱乐化就是唱歌跳舞,其实不然,实质上浓缩历史,加强历史电视片的戏剧性;像对于某一事件、某一件文物、某一个历史人物在比较中说三道四,都是娱乐化的一个方面。历史某一时段和另一时段时间相隔越长,比较起来戏剧性就越强。因此,一部历史电视片只要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娱乐性越强,观众就越乐于接受,创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今天电视片创作呈现出多形态的趋势,时代上的差异、地域上的差异、民族间的差异、不同社会上的差异,对历史电视片的创作者来说,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说开辟了更多的路径,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条件,打通多形态、地域化与产业化之间的通道。突出特色,这是因为历史电视片的创作者原本就该有发扬光大历史文化的责任。

注释:

①② 贾正华:《新疆纪录片: 崛起的“高地”》,天山网讯:http://。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第5篇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展工作的少数民族地区,党史资源丰富,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就派人到京绥铁路开展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即在北京培养了蒙古民族的第一代共产党人。1925 年,中共北方区委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第一批党组织,在塞外北疆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内蒙古地区相继建立了许多党的组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派出八路军挺进大青山区,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发起了自治运动,建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开辟了以民族区域自治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道路,并以“绥远方式”实现了绥远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创造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在牧区民主改革中创造性地实施了“三不两利”政策,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草原钢城”包头的崛起,茫茫林海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草原文化轻骑兵乌兰牧骑的建立,“”结束后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农村牧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胆尝试等,其意义和影响都十分深远。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模式成为科学发展的典型之一,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党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大创举,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不仅使党的民族区域自治由理论转为实践,也为我们党开展民族工作、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多年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内蒙古的实际,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2007年,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央代表团用四个“历史性”高度评价了我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的伟大成就,即:政治制度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文化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的历史,丰富多彩,经验宝贵,具有独特的内容。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自成立以来,深入挖掘内蒙古的党史资源,加强党史资料征集,深化党史研究,大力开展党史宣传教育,不断推出党史编研成果,为研究和学习党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以党史研究为中心,编写出版了100多部党史图书。主要有《中共内蒙古地区简史(1919―1949)》、《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地区大事记》、《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史资料(第一卷)》、《内蒙古革命史画册》、《内蒙古英烈传》、《内蒙古党的历史和党的工作》,《绥远和平解放》、《内蒙古自治区党的民族工作概述》、《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制度改革》、《挺起民族的脊梁》(图集)、《内蒙古百年大事回眸》,《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大青山抗日斗争史》(新版),革命回忆录《塞原星火》、《塞原烽火》、《华北解放战争实录》(5卷)、《草原骄子》,《内蒙古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等。这些图书包括党史大事记、组织史资料、历史图集、老干部回忆录、纪念文集、史料汇编、论文集、阶段史专题图书、党史简明读本、党史通俗读物、党史期刊等等,种类多、内容丰富、史料珍贵。这些党史编研成果全面系统地保存了党的历史资料,为党史专家学者研究党在内蒙古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来自历史的借鉴和参考,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习党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其中部分党史图书在中央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评选中获奖,如《中共内蒙古地区简史(1919―1949)》被评为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和华北地区优秀图书出版奖,荣获自治区纪念建党80周年优秀图书奖;《内蒙古自治区党的民族工作概述》被评为十六大以来全国党史部门优秀成果奖;《守望家园――内蒙古生态环境演变录》被评为十七大以来全国党史部门优秀成果奖;《内蒙古百年大事回眸》荣获第二十四届北方十五省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和自治区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宣传教育工作。采取举办党史展览、拍摄党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召开理论研讨会、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开展党史“六进”活动,在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开设党史专栏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党史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在院线有影片、电视上有节目、电台上有声音、报刊上有专栏、网络上有阵地。全方位、多领域地宣传党史,产生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发挥了党史育人的重要作用。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共摄制完成电视专题片10部(共118集、2140分钟),在内蒙古电视台和盟市电视台多次播放,其中《青山作证》(6集)被评为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优秀影视作品奖和十六大以来全国党史优秀成果影视作品二等奖;《长征中的故事》(15集)被评为十六大以来全国党史优秀成果影视作品三等奖;《红色寻踪――内蒙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10集)被中组部评为“全国第十届党员教育电视观摩片评比一等奖”、“解说词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历程》(8集)在中国文联、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协会等联合组办的“改革题材优秀电视片推选活动”中获“大型纪录片精品奖”、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优秀纪录片展赛”中获“银牌节目”称号、并获内蒙古自治区广播影视作品特别节目奖;《记忆内蒙古》(10集)和《解放的日子》(45集)分别获十七大以来全国党史部门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绥远九一九》(5集)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第十一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评比观摩”示范片。拍摄电影8部(720分钟), 在全国院线播放,其中《抗日英雄贾力更》荣获十七大以来全国党史部门优秀成果二等奖。广播剧《青山烽火》(33集)在内蒙古广播电台播出。围绕重大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纪念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党史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了纪念建党80周年征文活动和党史图片展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图片展、抗战胜利6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乌兰夫诞辰100周年、姚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先后举办了高规格、影响大的全国性党史学术会议和跨省区市党史工作协作会议,在报纸上推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党史专栏等。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第6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岭南海洋文化;特色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6-0023-04

自古以来,广东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发祥地之一,留下许多历史遗迹、民间传说和文献资源,成为古代广东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改革开放以来,岭南传统古丝路海洋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特别是“一带一路”资源的建设,对挖掘和弘扬岭南海上丝路文明,传承和创新岭南海洋文化,实现“海洋强国”梦,具用重要的意义。

1“一带一路”与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的意义

11 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具有鲜明代表性

海洋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是建立在海洋文明基础上的开放性文化。岭南面向南海,连接太平洋,自古以来临海而立、因海而兴。它是中国海岸线最长、海疆最广的省区。据史书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已发展成番禺、徐闻、合浦等几个港口;唐宋时期,广州有了全国最发达的海洋贸易。郑和七次下西洋都经过岭南,广东已成为南海丝路上的重要港口和世界海洋贸易的“东方中心”。到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从盛到衰的文化大环境中,又因海洋文化的不断催化,岭南文化再一次以兼容并蓄、开放创新的强劲势头,催生了太平天国的爆发点、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的据点、改革开放的前沿外引内联的窗口[1],成为门户焦点“南风窗”,这种文化的力量在日益壮大,这种创新求变的发展原动力以及独具一格的风貌与个性,充分展现了岭南海洋文化的存在价值,推动着社会发展。因此,研究岭南海洋文化,加强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有着特别突出的实践意义。

12 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历史传承性

海洋文化是人类征服、依赖海洋生活的一种文化方式。X南海洋文化在形式上既有古越族的遗风、汉文化的封建传统,又有资产阶级文化、外来文化,还有独特的华侨文化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三大民系文化等,并保留着岭南古朴、神秘奇特的色彩。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所提出:“要加强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实施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推广岭南文化的作用,形成以岭南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全国学术研究中心。”[2]比如目前保存在广州市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包括千年黄埔古港,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南海神庙(隋朝)、怀圣寺光塔和蕃坊(唐朝),以及十三时夷馆(明朝)、莲花塔(明朝)、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华林寺、沙面西式建筑等文物史迹就有20多处。另外还有让世人瞩目的古代沉船“南海Ⅰ号”“南海Ⅱ号”古文物及古沉船的整体打捞和保护,“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和“广州海事博物馆”等重点工程的建设,都成为“一带一路”文化遗存的缩影。加强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传承前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的海上丝路历史遗迹,并科学利用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促进岭南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13 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勇为人先的多元性

改革开放造就了岭南海洋文化的多元性,面向全球化的浪潮,多元性表现出强劲的优势。岭南人民很早就开始向海洋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使自己的“黄土”文化染上湛蓝的海色,大海的波涛造就了岭南人开放兼容、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敢于冒险、勇为人先的气派,形成了当代岭南文化的鲜明色彩,渗透着社会主义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质[3]。例如广州西关商贸文化、黄埔古村海上贸易文化、南海神庙海神文化等,无不打上岭南海洋文化的烙印。因此,要高度重视在物质形态中注入文化内涵、人文气息和艺术要素,促进自然生态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和城镇化发展景观的高度融合,展示岭南人在传承海上丝路的历史精神,将岭南人的精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融合起来,并焕发出独具特色的时代光芒。

14 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具有创新开发性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全世界100多个沿海国家都比以往时期更加关注海洋,海洋已成为各个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在世界海洋国家中处于中上等水平。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中国目前已成为航运大国、港口大国、造船大国,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胸怀和气魄向海洋强国迈进。特别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新近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2010年国务院将广东列为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2014年12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系列举措,都将成为促进广东“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增创岭南海洋文化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广东经济“软实力”[4],彰显出广东岭南海洋文化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一带一路”与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的内涵构成

中国海洋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缘于海洋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总和。其基本内涵具有相互关联性[5]。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就是以古海上丝路为主轴,贯穿古今。在内容上应涵盖航海历史、区域人文、地理、文化发展、海图、古文物、历史、宗教、移民、古船、古港商埠、建筑、祭海场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和民间艺术、海事记录、口述历史等多个方面。载体上包括了纸张、录音、录像、网上资源等多种类型。范围应涵盖广东海岸线所有地区。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21 学术研究

211 岭南海洋历史文化。包括南越、两汉时期南海丝路初开,到明清时期世界海洋贸易发展的研究资料:航海史中的海事、海洋、救捞史等;港口文化中的港口变迁史及贸易;航标文化中的航标文化及变迁史;航道文化中的航道变迁史及河道统计资料等;航运文化中的航运运输业、航运贸易及物流、航运运输变迁史等。

212 岭南海洋考古z迹。包括广东古港考古:广东海防考古;港市考古;船货与海洋经济考古;海洋考古;沉船与航海考古及航海日志手稿等。重点开展“南海Ⅰ号”“南海Ⅱ号”古文物及古沉船的打捞保护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广州海事博物馆”以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大事记的研究。

22 专题研究

221 宗教文化遗址的研究。包括广州韶关等地的佛教文化遗址、南海神庙及相关遗址、潮汕地区海上丝路及相关遗址、广东海上丝路西南出口雷州半岛及古代合浦相关遗址等研究资料等。

222 口岸和南海航线的研究。包括秦汉时期广州口岸与海南至印度洋的航线、唐宋时期广州口岸与“通海夷道”的形成、蒙元时期广州口岸与东西洋航线的新变化、大航海时代广州口岸与海南航线的新拓展等研究资料等。

223 黄埔古港和外港的研究。包括黄埔古港兴起的内外因素、一口通商时期黄埔古港贸易、鸦片战争以后黄埔古港贸易的衰落及外国人笔下的黄埔古港等研究资料。

224 外国商船和外贸的研究。包括对18世纪广东海上丝路外国商船的历史考察、外国人对18世纪广东公行外贸的历史研究、从18世纪广州外贸看海上丝路的“自由贸易”等研究资料。

225 行商体制及其遗址研究。包括广东海上丝路的行商贸易体制、对广州十三行遗址及其相关制度的研究、广州沙面租界遗址及其欧式建筑风格等研究资料。

226 外商及其相关活动研究。包括广东海上丝路的外商和吏治、广东外商推动着船舶贸易制度的发展、广东外商的居住地和其他相关活动等研究资料等。

227 造船遗址和广船史料研究。包括广东造船业发展历史、广州秦代造船遗址的学术争论、“金华兴”号古帆船背后的广船历史、对“南海一号”古沉船的初步研究,对广东各造船厂资料、造船法式、造船变迁史、船舶建造史、船检船模设计图等。

228 岭南海关研究专题。包括广东省各个海关、重点黄埔海关出版物、法规、统计数据报表、年鉴等内部资料等。

229 航海家研究专题。包括郑和研究资料专题、中外航海名人专题、名人传记及著述。

2210 海图、地图研究专题。包括海图、广东历代海疆地图、广州各个时期及各个区域的海图和地图等。

2211 中国海事院校校史研究及“中国海洋文化资源联合数据库”专题。包括中国海事院校校史资料、相关专著及论文、学生优秀论文及设计等研究资料等。通过各海事、航海高校的强强联合,建立中国海洋文化资源数据库,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3 其他资源整合

231 非书载体及多媒体资源专题。包括相关海洋文化的音视频、缩微,机读资料等;模型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及相关虚拟资源。

232 口述历史资源专题。重点对口述历史(人物访谈及事件见证及回忆人,老照片等信函物证)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与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汇编。

围绕上述内容,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是时展的需要,把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归类、提炼和整合,形成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体系,这些资源对大力弘扬航海文化,更好地抢救和保存地方优秀文化遗产和建设广州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

3“一带一路”与创新岭南海洋文化资源建设的建设方略

一个具有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资源特色、文献类型、目标数据量、用户群、数据建设标准及拟采用的软硬件平台等,“一带一路”岭南海洋文化特色资源将遵循“分散搜集、联合共建、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建设原则,与周边企事业单位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以达成具备“馆藏特色、学科特色、区域特色”的资源建设目标[6]。选择扩展性和兼容性较好的软硬件平台,按《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信息描述元数据规范》中所规定的书目信息、网络资源信息、图像信息和全文信息等元数据规范处理各类型资源[7]。

31 “一带一路”海洋文化资源建设框架构建

“一带一路”海洋文化资源整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带一路”自建电子资源、纸质相关文献和网络电子资源。自建电子资源是“一带一路”特色资源建设内容的主体部分,涵盖五种类型数字资源: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多媒体资料、图形图像资料、课件会议资料。所有自建资源的元数据都将基于现有书目系统建设,元数据标准主要依据数字图书馆界普遍采用的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DC元数据),参考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针对教育资源建设所采用的学习对象元数据(LOM元数据),并给出了DC元数据与LOM元数据的映射关系,可以实现两种元数据格式的数据导入和导出,实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纸质相关文献将按主题、著者排架展示,设立“一带一路”专题文献展厅。网络电子资源也按照元数据标准进行标引,可检可查,在图书馆门户和特色资源检索页面给出相关链接,如图1所示。

32 “一带一路”海洋文化资源检索

“一带一路”海洋文化资源及其他图书馆特色资源,书目资源、光盘资源、电子书刊、开放资源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源,都通过图书馆门户平台实现一站式检索,让用户简单理解,简单组词(自然语言),却可以达到最大查全和查准率的要求。在技术要求上,就需要实现特色资源平台与书目系统,书目系统与门户系统、资源平台与门户系统资源三位一体的映射和对接关系。将特色数据建库系统平台与图书馆原有书目集成系统对接,使特色建库元数据标准与MARC字段建立对应映射关系。书目集成系统和特色建库平台都为图书馆门户提供接口,这样就保证了“一带一路”海洋文化书目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链接资源的统一标引和检索发现,如图2所示。

33 搭建“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数据服务平台

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门户,围绕“一带一路”海洋文化资源建设项目,积极整合周边单位港口码头、文化单位、海事单位等。整合资源相关的政、产、学、研、信、用的人力资源,形成一个开放统一、共建共享,常建常新,持久发展的“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数据和服务支持平台。该平台的积极意义体现在:

331 Y源互通。将相关政、产、学、研、信、用的相关文献资源、技术设施资源都积极整合到“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数据中,因此他们既是节点用户,同时又是资源的建设者,保障了资源建设的源远流长,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

332 协作交流。在平台中,海洋行业专家、学科专家、资源建设馆员、用户的积极交流,双向互动。这样既可以深入了解到“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的纵向数据,又可以及时知晓该主题方向的横向发展信息。保持行业的新鲜感,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共享及创新。

333 促进融合。“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具有良好的学科环境适应性。当区域海洋文化环境稳定时,相关平台内成员对数据资源彼此需求彼此依赖,各成员间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保障“一带一路”区域海洋文化数据共建共享的高度融合和持久发展。

34 特色资源建库功能模块及建库目标

广东“一带一路”特色文献资源库是顺应相关科研专家学者和用户的需求而产生,将努力实现如下目标:依据其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做到特色序列文献的可持续采集,保证用户文献使用的连续性。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科研实践提供特色文献的支持,如行业标准、行业文献查新、产权保护、实践案例,不断丰富特色文献数据,努力建成有影响专题资源库。为了将广东“一带一路”特色资源库建成精品库,数据库应根据CALIS特色库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文献数据库的建库标准进行建设,使之成为独树一帜的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资源,最终使之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数字资源。

4结语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聚焦海洋,而大量的史实告诉我们,大国的崛起无不开始于海洋。要始终牢记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海上强则国强这些亘古不变的铁律;要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经略海洋,以海富国,以海强国,共同构筑海洋强国的“中国梦”;要用“一带一路”的创新发展视野,审视岭南海洋文化研究,推进岭南海洋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努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岭南文化特色品牌。为加快我国第一海洋大省的广东向海洋强省的前进步伐,促进广东文化与经济融合、广东文化强省和海洋强省的建设,使岭南海洋文化丰厚的历史文献资源和珍贵的非物质文物遗产,得以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层次、更有序地整合,形成全方位开放创新、合作共享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尹伶俐.论岭南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5(4):47―49.

[2]华茗.岭南近代文化特点研讨会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1991(5):125―126.

[3]范英.广东先进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84―93.

[4]顾涧清等著.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7.

[5]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0―31.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第7篇

【关键词】

大型电视系列片;创作经验;效果;透视生活

新世纪以来,中国迎来了加入世贸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年、建党九十周年、党的十召开等一系列大事要事,在强烈的政治和人文氛围中,新闻媒体及工作者责无旁贷担当起记录恢弘历史、展现辉煌成就、表达民众夙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神圣责任。过往的风云激荡和新世纪的真切探索交汇成一幅锦绣画卷,汩汩流动、活色生香。

电视系列片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因其连续性而产生信息传播的广博和传播效果的显著等特点,常用来反映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社会变迁、文化现象、科学发现等,是我国电视新闻界独创和特定的宣传载体、形式,备受社会舆论和观众的关注和厚爱,是集中强大声势宣传党及国家路线、成就、反映时代变迁的极好宣传形式。2008年以来漯河电视台深入践行“三贴近”原则,牢记“宗旨”、深入实践、精心谋划,倾力打造了6部200多集电视系列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积累了一些大型电视系列片创作经验。而研究和分析总结以往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创作经验对以后的创作大有裨益。

一、气势恢宏,效果显著

新世纪开局,中国大事、喜事不断,一系列重大节庆及新闻事件无不关乎国计民生、未来走向。以凡人小事、真情实感作为切入点,以人性化的解读反映国家和当地的历史沧桑巨变,不失为一个接地气的创作方法。我们策划的6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我们的三十年》、30集电视系列片《我和我的祖国》分别从众多小人物的人生历程和故事入手,以芸芸众生的感受再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涅重生和共和国的艰难砌建,生动的人物形象和难忘岁月呼之欲出,令人感慨。几部系列片均以宏大的气势、独特的视角、动人的故事、唯美的画面全景展示回顾了半个多世纪及新世纪开局的重大史实,真情讲述了沙澧大地鲜为人知的奋斗史和风情画卷。因题材涉及上至国家大政、方略,下到百姓普通生活,自然备受社会关注和热议,系列片播出后影响广泛深远,起到了倍增的传播效果。

二、视角独特,史料丰富

漯河地处中原之中、华夏文明的腹地,出土的8000年前的贾湖文化及一系列重大文化遗存充分证明这里是一片神奇厚重之地。面对大量可歌可泣、不为人知的历史、新闻史实,精准的把握、独特的构思、巧妙地切入成为创作者的“法宝”,也才能达到影响深入、触动心灵的效果。另外在大型电视系列片创作中,善用史料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特效。我们在策划、创作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四十集系列片《红色记忆》过程中,遍访市、县档案部门,面对浩若烟海的党史资料、实物、图表及珍贵照片,细心择选、不懈研读,以历史进程为脉络、以先辈革命足迹为线索、以其高贵的品质为统领,精心筛选、提炼出40个鲜活生动的主题、章节,既有宏大的党建主题事件,又有趣味盎然的历史小切点,集过去、现在、未来于一体,环环相扣、相互映衬。通过运用珍贵的史料、图片、故人讲述等适时佐证历史,产生出令人惊艳、难忘的效果。

三、真情投入,深度开掘

电视系列片、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有巨大的承载量可以让记者深入其中、深度拓展。作为创作者首先要珍视系列片创作机会,怀着虔诚和敬畏之情真心投入创作,随着大量深入生活、实地采访和史料阅读,会发现许多深埋在历史深处甚至尘埃中的“珍品”:那些令人瞠目的历史史实、叹为观止的精神气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如粒粒珍珠悠远逼人、光艳夺目,实值得深挖开掘、记录展现,也值得世人珍藏和铭记。在细心揭开历史史实的面纱中,力戒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唯有真情投入、深度开掘、层层剥笋,方能展现历史真相和原貌,也才能充分展现系列片创作宏大、深广的优势。在创作40集电视系列片《红色记忆》时,为展现漯河早期党组织的足迹,我们遍访了百年前郾城发生地、临颍蚕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舞阳北舞渡早期党支部、漯河车站等革命遗址,整个系列片采访了近百位革命事件亲历者及其后代、一百多处革命遗址,并通过党史工作者的讲述,立体展现出九十多年令人感佩的革命华章。在系列片中,《救亡》、《烽火》等章节,为展现当年如火如荼的抗日史实,我们翻史料、录讲述,挖掘展现了如郾城抗日巡回话剧团、舞阳抗日青年救国会等撼人事迹。为重现抗日英雄效信趁的不朽业绩,我们跋涉来到舞阳、叶县、方城三县交界处的老翟山东麓“效信趁支队”当年活动地,如今仍丛林密集、山路陡峭,当我们用镜头记录下效信趁儿子效履平含泪讲述当年遇险及父亲率领游击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史实时,不禁心潮澎湃。青山为证,烈士的高风亮节和侠肝义胆与大地同在,长存不朽,70年前的烽火岁月也令屏幕前的观众感同身受、唏嘘感叹。凭借真实、生动、厚重、气势磅礴等特点,四十集大型电视系列片《红色记忆》荣获2011年度河南省新闻二等奖。

四、注重积累,遇机而发

我们所处的文化博大精深、所在的地域悠远神奇、所处的时代风云激荡,它们提供了无限可能的创作底蕴。党的十报告在提出建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时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全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作为新闻记者能否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独特的一笔,这全在我们自己,只有注重学习、关注现实、融入生活、加倍实践,才能厚积薄发,只有以一个智者的胸怀和眼光、以一个民者的角度和蛰伏,才能真正创作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佳作和精品。

表现波澜壮阔的历史,描述鲜为人知的史实,展示壮烈非凡的历程,我们倾力创作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我们的三十年》、《我和我的祖国》、《红色记忆》、《我们这十年――科学发展在漯河》等以详实的史料、立体的记录、新颖的视角全景系统展现了百年来中原之中漯河发生的沧桑巨变;以宏大的篇章、精巧的构思、点面结合,深入展现了沙澧大地普通人的独特精神风貌,一个个宏伟谋略、一处处匠心独运、一个个为民情怀,作品播出后在社会引起强烈关注和反响。

电视系列片通过多次报道突出体现某个主题思想,挖掘其中共性,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状况或趋势,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它纵横结合、有始有终、贯穿时空,是记者深入生活、大力践行“走、转、改”的良好途径和创作形式,让我们做一个真诚、不懈、智慧的记录者吧,因为生活从来都是浩瀚深邃、持续不息的,它值得大书特书。

“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忘记就意味着背叛”,面对聚沙成金、高山仰止的文明历史,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汲取养分,深挖其中的宝藏给今后的世人,那些独特、丰厚、无可超越的历史会让我们反观现实、启迪蒙昧、照亮未来。

集成电路的发展史第8篇

在我国广袤辽阔的西部,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一些穷乡僻壤,边远落后地区的农牧民群众收看到了图、文、声并茂的电视节目,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的声光之美紧紧吸引着受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离不开的“精神食粮”,随着数字电视的推广和普及,西部地区的群众对电视的认识有了“眼花缭乱”的感觉,相应地也提高了观众的观赏水平和审美层次,对县市电视台文艺节目的要求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作为县市级电视台文艺节目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强抓发展机遇,拓展生存空间,使电视文艺节目办出质量和水平,是当前不可回避,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立足西部厚重的

历史文化资源

电视文艺节目素有广播电视节目的半壁江山之称。从广播电视诞生之日起文艺节目便一直是广播电视宣传的主要内容,很多电视台都是从文艺节目和新闻节目的播出开始,逐渐增加服务性,教育性节目,构成一个完整的节目系统。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着广阔的的电视文艺创作资源,丝绸之路人文荟萃,独特的地理环境,多样的民风民俗,各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是电视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皑皑雪山的神秘传说,美丽天池的动人故事,都将随着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机遇,摆脱远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地,走上亮丽光鲜的荧屏,与大千世界紧密沟通。

发挥西部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

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历史上的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贯穿西部,带来了贸易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部,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集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西部的发展就是由此而来,其中最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古老的歌舞、服饰仍在质朴地表达着对生活的向往;现代文明的传播与扩张并没有使这种古老的文化远离人们的生活,而是代代传承,绽放异彩。西部文化所表现出的活形态,或者是原生态的特点,具有浓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就要求电视文艺工作者立足本土,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一席之地。做品牌栏目,构筑西部县市级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是近年来逐步形成的成熟办台思路。衡量一个电视台办台水平,品牌栏目和品牌节目是重要的因素,品牌栏目的建立和营销也同样是县市级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栏目的影响力和它的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是电视台的拳头产品,是提高收视份额的有力武器,品牌节目生产必须要面对市场,转变思路,充分实现品牌价值,这是电视台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所在的甘肃省张掖市甘州电视台在工作中着力探索和寻找品牌、市场、节目三者之间的一个切合点,前年,正值甘肃丝路春酒业集团公司的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我们及时与丝路春集团取得联系,双方就如何结合市场、产品、节目三者进行有机融合,策划,创意一档既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又使产品取得不俗业绩的栏目。在经过充分的讨论,酝酿和反反复复的研究,策划后,将这档电视节目定名为《甘州风情》,下设《八声甘州》、《甘州人家》、《甘州风韵》、《今日甘州》、《在甘州》等6个子栏目,定位为电视文化旅游类栏目,推荐人文甘州、文化甘州、引导休闲旅游、展现甘州锦绣风光和历史文化积淀,荟萃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聚焦甘州人才俊杰,弘扬优秀丝路文化。同时,丝路春酒业集团也推出甘州风情系列产品,节目由丝路春酒业集团独家冠名赞助,节目的栏头语定为“看甘州风情栏目,喝甘州风情美酒”,节目形态上突出旅游、时尚、休闲等元素,整个节目形式活泼,内容定位准确,风格迥异,在每期节目的创意上,突出甘州的地域特色,同时,台里也将经费、设备,人员进行了适度的倾斜,使栏目播出后,立即受到了张掖人民的喜爱,一些耳熟能详的传说,遗存,古迹,历史人物都通过这个窗口,走向了千家万户,勾起了人们的思古悠情,逝去的记忆和甘州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的深切感受,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作为冠名赞助的丝路春酒业集团,随着栏目走向千家万户,人们对甘州风情系列美酒的认知程度大为提高,当年甘州风情系列白酒在张掖市场上实现了不俗的业绩。由电视台作为文化主体去挖掘,展示地域文化,企业开发相应的延伸产品投入市场,两者共同联动,追求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作为电视台来说,在引导舆论和舆情的同时,推出品牌栏目和品牌节目,展示地域风情,挖掘地域特色,提高收视份额,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作为企业来说,参与到了文化类节目中,而不是单纯投入广告费用,而是通过地方品牌栏目造势,产品得以无限延伸,得以占领消费市场,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二者之间的合作,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栏目的创建要突出地域特色,要有一定数量的观众群,通过不懈的努力,培养观众对节目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用他们身边的故事和历史,文化来吸引大家的重视和注意,保证节目风格的形成,同时积极向下延伸品牌栏目的产业链,增加产品和节目的营销,达到电视台与企业、观众之间需求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