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9 14:49:07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第1篇

中国医科大学历史厚重,有很多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利用。但这些年来,由于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够,造成中国医科大学瑞金旧址和延安旧址房屋和窑洞大部分倒塌,有的被水冲淹,有的空房被当地百姓堆放垃圾等。主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题词很多医务工作者知道,但不了解题词背景和来历。中国医科大学被誉为“红衣摇篮”,有很多历史珍贵资料和不同时期的医疗仪器设备也忽略其保护和利用。因此,加强中国医科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

对中国医科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有效举措

中国医科大学跟随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有很多红色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利用。它是中国革命和医学教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为生动和形象的教材。1.对中国医科大学瑞金旧址保护与利用。为保护中国医科大学江西瑞金旧址,对全校师生乃至全国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卫生部高度重视,要求加强对中国医科大学瑞金的保护和利用。中国医科大学领导和师生深入江西瑞金实地寻根,开展旧址修复前期调研,并将与江西省文物局以及瑞金市委、市政府就旧址保护、管理、利用达成协议,目前旧址修缮实施细则在完善中,下一步将重点实施,它将成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将申请成为全国医务工作者传统教育基地。2.中国医科大学延安旧址保护与利用。中国医科大学领导及师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与延安市文物局,延安市委、市政府就修缮旧址达成协议,并得到卫生部的大力支持。2011年旧址一期工程修缮,工程包括当年学校的教室(窑洞)、手术室、围墙、校园地面等;2012年进行二期工程修缮,工程包括礼堂、纪念碑和校门修缮等;2013年进行内部陈列布展。在修缮旧址中,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管理由陕西省文物局及延安市文物局负责,资金采取中国医科大学投入60%,延安市委、市政府投入20%,延安市人民医院投入20%的办法,且中国医科大学在医疗技术上长期帮扶延安市人民医院。在延安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旧址已经成为了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申请成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主席题词发源地的保护与利用。在我国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中大都知道主席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题词不仅印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学生的毕业证书上,更成为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和指路明灯。为了保护这一重要题词发源地,在全国医务工作者中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国家卫生部于201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同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70周年座谈会,建国后同志的首位保健医———中国医科大学延安时期的毕业生王鹤滨、卫生部有关领导和嘉宾出会。并在题词发源地延安柳树店的中国医科大学旧址将这一题词刻在石碑上,石碑一面是主席题词十三个苍劲有力大字,一面是题词的由来。卫生部和延安市委、市政府,延安市文物局,以及中国医科大学在此举行了揭牌仪式,使之成为了全国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基地。4.中国医科大学重要历史资料的保护与利用。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第2篇

关键词:医务科病历分析改进

正确解读病历书写与医疗纠纷的关系,加强病案书写的正确性,提高医疗水平,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是当下工作的重点。病历书写持续检查分析和改进,需要通过各项工作的改变来实现。

1明确病历书写的重要性

病历书写在日常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首先,病案属于医疗卫生科技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于医生来说,能够提供广泛的参考。其次,病案是医院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它证明了病案使用价值是多方面的[2]。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现下的医疗社会保险制度不断的健全,病案是否完整,能否阐述清楚事情,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综合而言,医疗病历的书写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是各项医疗工作开展的基础。

2医疗病历书写的问题现状分析

2.1入院记录中存在的缺陷 主诉缺陷问题在目前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并且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压力。用词不符合医学术语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之一,例如"全身没劲1月";用诊断或者病名做主诉。如发现支气管肺癌6个月或糖尿病史3年,高血压病史10年。倘若患者的病情并不严重,主诉缺陷则会导致患者的用药差异,延缓康复时间,倘若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主诉缺陷带来的问题就会相当严重。例如,患者在描述不清楚的时候,医生也没有详细询问时,很有可能在用药和治疗方式上出现差异,如果患者的身体较为虚弱,甚至有可能造成患者临床死亡,医患纠纷由此发生。

现病史缺陷患者前来医院诊治时,医生必须对患者的现病史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例如患者在发生吐血情况后,如:吐血10口,数量及颜色都没有确切描述,伴随症状及院外治疗情况未提及。

对既往史记录简单,对药敏史、输血史缺漏。另一方面,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也没有得到详细的填写,比较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头孢等等,这些药物发生过敏,甚至可以危及患者生命,必须进行询问。从以上的表述来看,当下的病历书写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仅是要在现有问题上进行解决,还需要从客观上建立病历工作制度,在主观、客观的双重努力下,解决更多的问题。

2.2医嘱涂改或缺项 在病历当中,医嘱涂改或者是缺项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当下的电子医嘱比较盛行,因此常常发生的情况就是医嘱不符合患者的实际要求。例如,西地兰0.2静脉推注未写明单位[3],扩大了剂量,还有就是多巴胺和阿托品也没有注明单位,这些药物往往是医患纠纷的关键因素。医嘱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仅仅是要保证电子存档的正确性,还需要在日常记录当中,保证每一项的时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2.3首次病程记录缺陷 首次病程记录最突出的缺陷为病例特点,将入院记录中现病史、体格检查整段拷贝入首次病程记录,未对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内容进行归纳提炼,未突出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意义的阴性症状和体征,如原发性高血压病在现病史中的重要阴性鉴别症状"无面色苍白、大汗、心悸"是与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鉴别,"无胸闷、气短等"是与有无心脏损害鉴别等;拟诊讨论中鉴别诊断未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分析,缺乏针对性,诊疗计划笼统,缺乏具体内容,出现"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择期手术"等格式化文字,且诊疗计划和鉴别诊断、医嘱脱节情况。要注意病例特点、拟诊讨论、诊疗计划之间的关系,病史中的重要阴性鉴别症状和体征要与被鉴别的疾病、诊疗计划前后呼应、紧密相关、环环相扣,不能互相脱节。

3提高医疗病历书写质量的措施

3.1实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到医务科轮转制度 对新分配到医院的临床科室新职工和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低年资住院医师,一个月在医务部医疗安全科学习医疗规章制度,一个月在医务部医疗质量科科长的指导下,对归档病历进行检查,重点学习病历书写规范。通过对实际工作进行体验,了解到自身的工作不足,并且逐步改善病历书写中的错误,积极学习临床经验,了解医患沟通的基本方法,并且执行轮岗制度,为自己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3.2定期对临床科室病历进行抽查 相对于一般的医疗工作来说,病历书写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要定期对临床科室运行病历进行抽查。首先,每个诊疗组每年抽查十份归档技术病历,平时每月有针对运行病历进行一些专项检查。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广大的医护人员更好进行相关医疗工作。其次,在抽查过程中,必须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根据病历上的错误,对相关医护人员作出惩罚措施,引以为戒,进一步促进医院病历质量的提升。

3.3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卫生法 医务科对医疗病历书写的改进具有持续性特点,很多工作都必须持续进行,否则某一段时间得到的工作成果,会在后续的工作中,白白流失。本研究认为,必须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卫生法。①要保证医护人员学习的有效性。实践部分注重日常观察和临时测试,要让医护人员对卫生法的相关措施有一个全面了解。②组织医护人员持续学习。为患者的诊治,书写出更加详细的病历,提高患者的治愈概率。③在学习卫生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全面性,不可单独调出某一个部分进行学习,否则会对病历书写以及医护工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就医务科对医疗病历书写持续性检查分析和改进进行了讨论与分析,从当下的工作情况来看,病历书写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需要相关机构介入调查和解决,进一步维护患者的利益。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病历将会成为解决医患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当发生医患纠纷时,可以通过病历来有效解决,实现平稳进步。

参考文献:

[1]罗洁,张秉坤,罗飞,周建平.为了保护我们自己而规范病历书写[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01).01-09.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第3篇

关键词:特色院校 文化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34-03

1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自我意思强,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大学生也在变化中探寻、选择与思考。如今,大学生思想状况为:主流健康积极向上,支流问题不容乐观;表面上趋于务实,深层次却陷入困惑,在许多具体的问题上表现出迷茫状态。

1.1 政治取向

当代大部分大学生思想比较稳定,但这种潜意识的稳定性与社会的多变织在一起,又呈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态,使他们在思想政治上出现迷茫与不知所措,并且在政治取向上存在一些功利性倾向。有些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做成功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不想参与政治。有些大学生入党动机不够明确,片面强调个人发展,轻视应该承担的党员责任,政治观点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

1.2 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不仅仅重视人生理想、社会理想,也强调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但是却多了一份现实性和功利性,少了一份奉献性和踏实性,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当问及“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八个选项中理想信念模糊排在了第四,在对理想层面的关注上,生活理想排在第一,社会理想排在最后,这说明在当代大学生的意识中,理想信念已经出现问题。

1.3 价值观

“两重性”和“多元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置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中的大学生,不断的在现实社会中构建着自己的价值观系统,他们日益重视社会价值,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选择中表现出了矛盾性和困惑状态,市场经济在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激发其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拜金主义思想,在政治观、道德观、家庭观、人生观等方面均呈现出鲜明的两重性。

1.4 道德观

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应处于较高层面,但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道德目标自我化,标准多元化,取向功利化和行为庸俗化,比如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当问及“如果有同学在室内违规使用电器但未被发现,你是否以后也会使用”时,有40%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说明部分大学生有随大流的思想,他们本想遵守公德,但是看他人不遵守公德没有收到非议,就随波逐流。

1.5 心理素质

根据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没有感到疲劳和压力的学生占15%,上大学后最烦心的事第一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这表明我们的学生心理压力大,因此,容易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的情绪,同时,有50%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一般,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正逐年增加,大学生自杀、自卑、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等突出的心理问题正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1.6 学习生活状况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同时当问及大学生活里是否设定目标时,有48%的学生选择有,但没有行动,有25%的学生选择有,并努力实现,有20%的学生选择有,但不明确,有7%的学生选择没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自由化的生活下,有设定目标但是没有很好的付诸于行动,这也是绝大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的原因之一。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质

从文化学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它的运作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律,同时它本身也是对先进文化的传播。[1]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练结果体现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文化中可以具体感知的、摸的着、看的见的东西,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事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使得一所高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高校特有的学风、校风和教风,而这些特有的风气可以凝练出高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即高校的校训,体现出高校发展的真实轨迹,即高校的校史,将这些整合在一起便形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视觉符号和显化形式―校徽,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练结果体现文化的物态性。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于通过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使被教育者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具有一定行为规范的人。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现心态文化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精神文化。

3 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所谓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是指高校发展过程中所创造或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史、校情、校训、校徽以及校园文化都是其组成部分。[2]例如,军事院校使人联想到服从的精神,医学院校使人联想到严谨的精神。同时,高校特色历史文化在发展过程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能够对高校特色历史文化的形成产生直接、深刻、长久的影响,例如,遵义医学院使人联想到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

3.1 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是衡量思想政治水平高低的重要参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

同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而高校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高校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构成了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离开了这种精神财富高校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2 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大都直观、具体,例如很多学校有自己的校史馆,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了解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一些为学校做出巨大贡献的已故教授和在职教授能够激发起学生崇高的理想,培养健康的人格,校训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它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潜移默化的使学生的思想与学校文化产生共鸣和融合,进而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精神能够得以传播和继承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的,是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存在的重要价值

每个高校的特色历史文化必定是催人奋进和鼓舞人心的,具有一定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它折射出来的时代精神不应该因时间流失而失去教育的价值,它所蕴含的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政治导向。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式

4.1 历史文化育人与人孕育历史文化相统一的方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孕育一方文化。地域环境能影响和改变在其环境下生存的物种,人作为灵长类动物,在特定的环境里长期生活的状态下,思维和行为习惯会逐渐形成特有的风格与方式。长此以往便形成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色。由此类推,先辈创造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影响后辈,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种传承方式,使得历史文化育人与人孕育历史文化相统一。

4.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式

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的时候发出了一个伟大的号召,那就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文化育人理念的提出,是以文化上的活力和精神上的张力,在推进着人类每在文化上前进一步,就像自由迈进一步的步伐。十七届五中全会之所以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人类的价值体系对人们的影响。因此人类对于社会的研究,不是对人的研究,而是对文化的研究。

5 遵义医学院历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5.1 遵义医学院历史文化资源的体现形式

遵义医学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一个高等学府,具有他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遵义医学院发展过程中所创造或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5.1.1 校歌

遵义医学院校歌《托起生命的航船》,创作于2007年,寓意遵义医学院仿佛一艘航船,1947年从渤海之滨大连起航,到1969年支援“三线”建设搬迁至历史名城遵义,2001年又在珠海开辟新校区的曲折的发展历程,谱写了一曲山海交响的动人乐章。

5.1.2 校徽

校徽作为一所大学的象征,是校友追忆大学时光的源头,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艺术化体现,更是其历史和传统的积淀。

5.1.3 校训

校训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学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学校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遵医人身上传承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

5.1.4 校史馆

遵义医学院校史馆始建于1997年5月,是贵州省第一家建设校史馆的高校,馆内面积200平方米。遵义医学院校史馆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基地,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中都把参观校史馆作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校史馆每年要接待几十甚至上百次的来宾参观,也成为对外宣传遵医形象的重要窗口。

5.2 遵义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5.2.1 领导高度重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

遵义医学院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这种重视不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上,还真正体现在行动上,具体的表现在:不仅重视思想政治教学建设,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不仅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考核,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和考核;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重视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不仅重视学校教育,还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传授,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贯穿。

5.2.2 利用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遵义医学院的校史、校训、校徽和校歌是学校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校史、校歌、校训、校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历史资源的体现,对大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6 不同特色院校的不同历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与差异对比

6.1 以中北大学为例

中北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的高等院校,她的前身是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 太行工业学校,2004年6月更名为中北大学。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中北大学引导学生成立了“太行精神研究会”等社团组织,经常性举办各种主题的文化活动,如太行精神主题报告会、座谈会、演讲赛、辩论赛及“从太行山走来”文艺晚会等,让“太行精神”始终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生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6.2 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从1905年10月成立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起,中国农业大学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它是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历史起源地。

“曲周精神”是中国农业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学校把曲周实验站作为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曲周精神”,让更多的学子学农爱农,自觉奉献三农。“曲周精神”也使学校团结、朴实、求是、创新的校风日渐形成和发扬正体现了历史文化育人与人孕育历史文化的统一。[2]

6.3 不同特色院校的不同历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

6.3.1 体现形式相同

通过对遵义医学院、中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表明,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正是高校发展过程中所创造或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学校的办学宗旨、校史、校训、校徽等正是这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务的实物性体现。

6.3.2 实现形式相同

为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成长历史相结合,这些特色院校围绕学校的历史文化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深入,使大学生逐渐学校特有的优良品性、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以此来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6.4 不同特色院校的不同历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虽然不同特色院校的不同历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形式是相同的,但是围绕的精神却不同,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的结果是不同的,遵义医学院培养出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大学生,中北大学培养出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大学生,中国农业大学培养出团结朴实、求是创新的大学生。

7 如何挖掘与发挥特色院校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

7.1 梳理,整合特色历史文化资源

要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就要让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能够起到吸引人、打动人的效果。所以,要对已有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以校史馆、雕塑、书籍、音像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

7.2 挖掘培育新资源,不断提升资源的浓度

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浓度在于挖掘和积累,在探索和发掘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历史资源的同时要不断探索其深刻内涵,使其能够有丰富的内涵和故事。[2]

7.3 创新内容和形式

高校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只有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时俱进才能使高校的建设充满生机,才会持久。为了贴近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只有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才能使其功能作用发挥到极致。比如遵义医学院通过不断充实、完善校史陈列馆的内容,发挥校史陈列馆育人的功能,展示学校的文化积淀。

8 如何将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8.1 将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两课”是让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如何赋予“两课”新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遵义医学院通过将学校的校史编辑成宣讲教材,在教学环节中引入特色历史文化的相关内容,把学校先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传感给学生,让他们内化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充分发挥“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8.2 将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党团建设相结合,发挥党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堡垒作用

学校的特色历史文化是高校进行各种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教育的直接载体,高校在大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中,要把对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纳入党课教育培训和党组织活动,开展参观校史馆,学习校史、学唱校歌等活动,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学习交流会,让大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发挥党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堡垒作用。

8.3 将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增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能力

李瑞环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各种文化、娱乐中去,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进而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觉悟,树立正确思想,升华精神境界。大学生思想的形成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把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到大学生的灵魂里是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可以安排新生参观校史、党史展览馆,邀请学校老前辈来校作革命传统报告,让大学生体验经受思想洗礼,坚定信念。从而让优秀的校园文化在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自我教育上发挥作用。

8.4 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校史、校训、校徽的建设工作

校史、校训、校徽建设是特色校园历史文化资源的体现,是学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只有贯彻落实到诸多活动中去,转化为学生参与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因此,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史、校训、校徽的辐射作用,利用校史、校训、校徽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周殷夏,白文杰.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世纪桥,2012(9):61-62.

[2] 宁秋娅,周茂兴,江丽,等.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以首都农业院校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11):46-47.

①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编号:10JDSZ3100。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第4篇

1.1人文素养是中药制剂技术学科的内在要求

中医药学科兼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中药制剂技术作为其中之一也不例外。它是建立在中医传统对生命认知的哲学基础上,并综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临床使用、中药提取分离、中药炮制加工、中药鉴定、中药分析、药理学等知识内容。长期以来,医药院校对中药学专业知识教育十分强调,但是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中药学学生知识结构失调,人文精神欠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时代特征,也是中药制剂技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医药从业者在社会中与工作中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分辨力、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一个过程,而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单纯的专业知识中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地融人人文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丰富专业知识、高尚人文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培养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人文教育的精髓,并不是具体的知识或能力,而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即“人文精神”。中药人文精神传承可以将传统中药文化中“敬畏生命、关怀生命、诚实守信”的文化精髓和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相融合,并在具体职业实践中的得以体现。具有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应当具有浓浓的人文关怀,对于人的命运、价值、尊严、人的幸福及人存在的意义等问题有着深切的关注。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核心任务,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养成,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竞争优势,使学生在具备高超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助推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为药品行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1.3人文素养是社会对医药行业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在医药行业也暴露出各种问题,出现了多起药品安全事件—_2oo6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多名患者肾功能衰竭,13名患者死亡;2006年,安徽华源生物药业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注射液导致11名患者死亡;2008年,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6人注射后死亡;2009年,江苏曝出狂犬疫苗造假大案,21万份问题狂犬疫苗流向27个省市,至少1000万人受害;2012年,2012年,曝出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工业明胶,最终制成药用胶囊的事件;2013年,葛兰素史克中国行贿事件。反思此类事件,与企业管理及操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医药职业道德缺失密切相关。目前普遍存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致使人文精神出现危机。同时,不少学生毕业后也反映知识、技能结构比较单一,人文底气不足,缺乏发展的后劲。人文素养关注的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人类价值的关怀,它崇尚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追求人的感性和情感,达到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若在职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的信仰,就会自觉自愿地维护捍卫人类健康与生命尊严。

2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

2.1从文化传承角度展开人文教育

中医药类每门学科的产生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并且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科的发展。中药制剂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这些中医药知识凭借师承口传、文字记录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积累了制剂经验。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而应尽可能多的联系其历史背景和发展的文化渊源,汲取历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讲授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时,应渗透严谨认真的态度与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最基本的医药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如浙江杭州的胡庆余堂的一直坚守着“戒欺”的经营理念,“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据说胡庆余堂的生产贵重的急救药“局方紫雪丹”,严格遵古炮制,其最后一道制备工艺要求不宜用铜铁锅熬药。胡雪岩请来工匠铸成一套“金铲银锅”,专门制作紫雪丹。今天,这套“金铲银锅”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享有“中华药业第一国宝”的美誉。2011年,国家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包括了达仁堂清官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定坤丹制作技艺、六神丸制作技艺、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季德胜蛇药制作技艺、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夏氏丹药制作技艺、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保滋堂保婴丹制作技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这些传统制剂的制作工艺随着其所处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促使学生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文化传承的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在授课过程中,这些与学科有关的历史故事渗透了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对中药制剂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使知识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学习始终。

2.2课堂授课中渗透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更为自然、直接、有效的途径即是在专业课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尤其在讲授“丸散膏丹,酒露汤饮”等几类传统剂型时,可在课堂导学环节介绍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继而引出其特点、制备方法等常规知识点。例如,液体制剂的发展过程中,商代由于陶器的发展,具备了煎煮的条件,因而在烹调食物时发明了汤剂。酒出现于原始社会,现在作为酒剂与酊剂的浸提溶剂,最早被当做药物使用;而“医”这个汉字的发展演化,代表的迷信超自然力量而采用巫术的“巫”与使用自然科学知识以酒为药物的“医”之间的竞争,最终中医药思维还是走向了唯物主义的方向。同时,人们在酿酒的过程中又发现可用谷物发酵制成曲药,如神曲等。又如丹剂是一种传统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剂型,而炼丹术的是以道教的宗教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又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并发明出很多实验设备器具。因其含有汞、铅等重金属,现在不供内服,仅有少数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供外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龟龄集”就是借鉴道教的养生思想和炼丹技术而生产,从明朝嘉靖年问保留至今。煎膏剂也是冬令进补的传统剂型。中医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要讲究“养藏之道”,也是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大好时机,故适合进补。其制备工艺与临床应用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其中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亦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以上学习可以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检验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加深了中药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2.3实验、实训课程中强调人文素养

在中药制剂技术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在理论授课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更应该结合自专业特点精心设计实验、实训课程。中药制剂综合实训教学是再现了从原料、辅料到生产出最终检验合格的制剂并进行检验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制剂过程,包括了中药鉴定、炮制、制剂、检验、药理等知识体系。例如在开放性实验中,教师选择某一经方要求学生进行剂型设计,选择合适的辅料、提取工艺、制备方法等制备成相应的制剂,并进行质量检验、药理安全性评价、生物利用度考察等。在中药制剂综合实训中,可自然地渗透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譬如在制剂工艺处方优选环节,可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解辅料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擅自更改,并结合具体的例子以加深印象——苯妥英钠胶囊中毒事件,只因制备时将原处方中的辅料硫酸钙改为乳糖,导致苯妥英钠的吸收增加,从而超出安全浓度而引起了中毒。这样的讲解不枯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药品安全的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行动物药理实验之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先参观“实验动物纪念碑”,鞠躬致敬,以实际行动传输“敬畏生命”的观念,这样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会更加尊重和爱护实验动物,自觉遵守动物实验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实验、实训中并不空洞的讲解药品安全的重要性、操作过程的职业道德,而是通过这些细节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职业精神以及人文的内涵。

2.4校园文化培养医药职业道德

药品是一种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中医药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历来非常注重医药职业道德。清代的袁枚所著《徐灵胎先生传》即日:“艺者也,德之精华也,德之不存,艺之何有”。对于医药从业者来说,职业道德是第一位的。西方著名的希波拉底誓言说:“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中国的医学生誓青,也同样对医药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中药制剂技术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与药品质量直接相关,一方i又与药厂经济利益密不可分。故生产出合格的药品不仅需要学生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其人文精神。是否具备了坚定人文信念,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药工作者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在中药制剂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多结合学科特点培养人文素养,以使学生在如今功利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

2.5教材编写中融合人文教育

目前的中药学教育中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导致了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因此,可以校企合作开发相应的教材,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两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起到推进作用,以强调学生职业道德,提高行业忠诚度、工作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开发中药专业人文素质培养教材,让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中药文化知识,深刻领会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使传统中药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今后的医药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以诚做人,用心制药。因此,应精心构思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相应的教材开发,以此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发出真正具有专业知识性、人文教育性、社会实用性和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培养教材。

3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第5篇

关键词:中医 档案 不可替代

中医是中国国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来,中医在医疗活动中形成了大量档案。中医档案是中医智慧的精华,在中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仅以作者有限的视野,谈谈档案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不当之处,还请方家包涵。

1.中医历史与档案

从中医发展的历史看,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生存中,创造了原始医学。据考古发现,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成书于汉之前的《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时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唐朝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宋代设立的“太医局”,不仅是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而且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上述医学著作,都是以文字形式流传于世,成为不可替代的档案材料,自形成以来,一直被当做经典利用。

2.中医活动与档案

唐朝的孙思邈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和“医神”,他勤于著书,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合称《千金方》,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由于一代代人对上述文献的保管、整理和继承,使这些珍贵的中医档案得以传承下来,历久弥新,造福后世。

3.中医档案的特殊性与缺失

中医和西医,其实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对疾病的认知,就是认识和治疗方法上。从诊断上和现代西医的先进的检查手段相比,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已经显得有点落后。西医借助X光、B超、CT和核磁共振及化验能快速地查找出问题的所在部位和病情的轻重程度,同时,在治疗上外科手术在先进设备的配合下,医生对外伤的处理更好、更快、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挽救更多的病人的生命。

中医的治疗是辨证施治 ,一个人一个医案一个药方,药理和药性同西医比较缺少确定性,与西医相比,在发展和继承上有很大的不同,档案的管理上也有不同。

据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介绍,中医流派很多,大多是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如历史上著名的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少林医派、平乐正骨流派、陈氏儿科流派等。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据课题组初步调查,目前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面临断层甚至消失。流派的流失应该就是流派主流医治主旨的流失。

如果说,一个武术流派的流失和发展往往就在于祖师爷的一本“秘籍”,至多失去一个流派,那么,一个中医流派的流失,或许就是一方百姓受苦。

多年来一直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目前统一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排斥个性化学术流派,现代医院管理以及科研方法存在诸多限制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因素,名师带徒等。因为没有规范的制度,所以老一代的中医人才的遗产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医疗文献和方剂。学术论文和临床病例没有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完善 保存,这也是阻碍中医发展的因素之一。

4.中医档案管理的特点

中医特色决定了中医档案管理的特点,必须建立独立的收集、整理、管理中医档案的部门或设专职人员管理。

作为医学的组成部分的中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疾病防治、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中国医学与西方近现代医学是有许多差异的,它的发展与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根据中医“把脉”诊断,辨证施治的医案,中医药方的唯一性和可变性,专科专病的治疗特点,档案工作应当选择有针对性的对象,进行跟踪立档。

尽管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还在发展中,还缺乏些规范的科学数据证明,但是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最有发言权。在中医医疗活动中,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验方显得非常重要,及时的收集、 整理档案材料,形成文献记载下来也就十分重要。

5.基层中医档案工作不容乐观

作为有三十多年历史的锦州市中医院 ,在成立的初期, 聚集了辽西地区的中医人才和名医。老中医们都各有绝技,活跃在医疗第一线,为许多患者解决了病痛。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就是进入市场经济后,老中医的门诊量丝毫没有减少。有的年近耄耋,还在为患者服务。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第6篇

徐震雷,男,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市,现任中国性学会秘书长、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教研室副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执业医师(心理咨询),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专业方向是健康心理和性心理。1987年本科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教研室,毕业后留校从事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和临床工作至今。

“在青少年青春期来临之前,教会他们性的知识”,这是周总理的嘱托。从那时起,作为中国性教育工作者,我们开展了当代的性教育,开展了以性知识教育为主的性教育。

性教育应在不同的时期适应不同的要求去积极推进。当青春期的问题困扰时,我们开展了青春期教育;当艾滋病来临时,我们开展了艾滋病预防教育和性健康教育;当少女怀孕人流等问题出现时,我们开展了生殖健康教育;当觉得青少年没有能力应对恋爱与性时,我们开展了生活技能教育;当觉得性是一种爱时,我们开展了爱的教育;当认识到性教育应当是一种青少年主动接受教育的过程时,我们开展了知情选择教育。我们还进行过性权利教育、性别平等教育、人格教育及生命教育等。

纵观整个性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国的性教育工作者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一段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历史,一段中国特色的青少年性教育的历史,一段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历史,一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历史。

历史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静下心来思索的阶段,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一个需要整合的阶段,一个需要指导思想的阶段,一个开始进行理论架构的阶段。

性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性,也包括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性。性不仅指的是与性有关的生理、心理、行为,也包括性别、性别角色、性别范式。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第7篇

关键词:《洗冤集录》;法医学;诞生背景

关于欧洲法医学最早的著作,基本上有三种说法:“一种是1898年意大利人Fiele编著,另外一种是法国外科医生佛图纳图q菲德利的著作,第三种是“法国外科医生芭蕾的法医学著作”[1]。而七百多年前,南宋人宋慈(1186―1249)的《洗冤集录》系统地论述了检验尸体的各种方法,是我国古代长期积累的病理、解剖、药理学等方面知识的一个总结,也是宋代以前刑官检验知识和经验的汇总,它不仅是中国法医史上第一部专著,而且也是世界法医史上的第一部。当它刊印问世及在中国社会广泛流行之时,世界其他各国的法医学尚处于

蒙昧时代[2]。因此,宋慈《洗冤集录》比欧洲早了整整三百多年,这已被世界法医学界所公认。《洗冤集录》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广泛流行,对世界法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漫长岁月里,凡从事司法检验工作的人,无不随身携带这部线装书,检验尸伤遇有疑难就向它来求教,审案定刑,上驳下复,也以它为指南,就是国家法律也赶不上它的权威,外国人很奇怪,研读后大为赞赏,至今仍在研究它。

中国的法医学历史悠久。人们生活积累实践,对自身的查伤、检验以致刑事诉讼也已经逐渐从经验的感官判断上升到规律的总结。南宋前,已经出现了《疑狱集》《内恕录》等有关查验、刑事狱案的书籍。这对中国法医学日后形成一个客观、科学的系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宋慈的《洗冤集录》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系统法医学名著,能够诞生在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绝非偶然现象,这其中除过宋慈本人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和优秀品质以外,其背后蕴含着着深厚的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因素。在当前这个迫切需要法制的时代,探究这部著作诞生的背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经济因素

苟安江南的南宋王朝,虽然统治面积只有北宋的三分之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而社会经济却继续向前发展。这是因为南宋初年,金军虽曾越过长江,但在广大军民的坚决抵御下,很快被迫北撤,没有造成长期的严重破坏,后来金军数次南下,都受到北方军民的牵制及南方军民的堵击,未能再过长江。人民的斗争保障了南方的安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人民不愿受女真贵族的压迫奴役,纷纷南迁,“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一千六百八十四万,到淳熙六年(1179年)已达二千九百五十多万”[3],二十年时间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这不仅为南方各生产部门提供了劳动人口,而且还加速了各地生产技术的交流。人民群众在进行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同时,积极从事生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重心移向南方。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南宋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商业和城市改先朝以政治色彩颇浓的特征为经济色彩浓厚,另外由于国都南迁,政治对经济影响的带动作用,南宋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北宋。南宋末年“市舶收入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六十三万贯的两倍多”[4],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科技、医学等也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2.科技因素

宋代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朝代,尤其是活字排版的应用。宋代虽然朝政暗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复杂、尖锐,但是宋太祖统一全国后,结束了五代纷争的混乱局面,采取了一些与民休息的措施,社会经济不断复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被誉为中古三大发明的活字版、火药、指南针就是在宋明的。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医药书籍的广泛传播和民间医学水平的提高。医药学知识在司法检验及劳动人民同死伤疾病斗争中的广泛应用,与日俱增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针灸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国针灸学虽然历史悠久,但因长期传抄,其中所在经络俞穴部位很紊乱。宋仁宗初年针灸专家、太医王惟一总结了历史上针灸学的实践经验,统一了针灸穴位,并与铜匠师合作,设计用铜铸成人体模型二具,刻画经穴,标注名称作为针灸学教学之用,同时写成《新铸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三卷,不久又把《图经》刻石流传,使以后学习针灸的人对俞穴部位能准确地掌握。

现代法医学从学科属性上,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化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解决司法、公安工作中有关人身伤亡和涉及法律的各种医学的科学”[5],从功能上它是“一门为执行法律和法庭审理所应用的的医学”[6],而在我国古代医学缺乏完备理论情况下,作为操作性极强的医学门类之一的针灸学和同样操作性强的学科――法医学,其关系自然比较密切,在当时社会医学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针灸的发展促使解剖学在这一时期得到启蒙与发展,相应的解剖学实践为法医学形成理论化的专著奠定了实践基础。

3.历史传承和宋慈的个人因素

《洗冤集录》这部世界法医学开山之作是在中国文化的母体内,经过长时间孕育而成的。现代西方法医学传到我国不过数十年历史,但在此前的很长时间里,我国司法工作实际上就存在并应用着自己独特的法医学了。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西欧社会还处于蒙昧时期,我国就已运用检验方法了。由于唐朝以前的法医学未完整传承下来,现在只能从有关文献中见到只鳞片爪的记载。如古文献中有“是月也……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7]的记载,汉人蔡邕解释说:“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这里所称的“瞻、察、视、审”就是后世的检验方法,伤、创、折、断则为损伤的程度。《礼记》是汉人对有关周朝事情的记载,说明在距今三千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对创伤的性质和轻重程度已经做了周密的观察和鉴定了。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记载着《贼死》《经死》《穴道》等案例,其中对现场勘验、法医检验的情况记述得相当详细,并对“自缢”“他杀”能够准确地鉴别。这“证明我国法医学检验早在战国就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8],此后,《前汉书q薛宣传》也载有“W_”这一检验术语。应劭解释说:“以杖手殴击人,剥其皮肤,肿起青黑而无创瘢者,律谓W_”,这也说明在西汉时就已有检验的方法与法律、法令并行,而且已经注意到皮肤组织的病理变化了。三国时代(公元三世纪),据说为华佗学生的吴普、张举曾分别运用医学知识和动物实验鉴定的方法来帮助审理案件。到了唐朝,当时法律、法令对检验的规章制度已有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洗冤集录》的作者宋慈,字惠父,进士出身,福建建阳人,曾四次担任南宋省一级的司法官――提刑。他在二十余年以司法工作为主的仕宦生涯中,凡决狱理刑,始终以“民命为重”、采取“审之又审”的严肃态度深入查访,听讼清明,决事刚果,雪冤禁暴,不畏豪强权贵,声名远播,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他特别重视检验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他六十二岁任湖南提刑期间,广泛搜集了历代有关司法检验的著作,认真吸收了民间的实践经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上自己多年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综合整理、编纂而成《洗冤集录》这部巨著。《洗冤集录》的问世与宋慈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密切相关。因为在封建社会尸体检验这行一向被视为“仵作”和“贱役”,但宋慈力戒怕苦怕累、敷衍塞责的官僚作风,以不畏世俗的气概进行实践,成就了惊世骇俗的旷代奇书《洗冤集录》,而在宋代医学发展普及的过程中,很多从业人员同封建迷信做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史载两宋时期“岭南风俗有病祈神求巫,不服药饵,人多死于瘴疠”[9],足见宋慈阻力之巨。

4.主流思想文化因素

在南宋占据正统思想地位的宋明理学对该书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宋慈年少时受业于同邑‘考亭高第’吴稚门下,吴稚是朱熹的得意门生,受朱熹考亭学派(又称闽学)影响很深[10]。深受朱熹 “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重视实践,穷究真知,而此前很多司法官吏在断案时基本是“遥望而弗亲,掩壁而不屑”(宋慈语)[11],这是宋慈事业有成的一块基石。这种思想含有科学求知的精神,这与一个时代仕人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理学家的最高理想是‘孔颜乐处’及‘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12]。宋明理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王阳明的弟子说:“满街都是圣人”,南宋理学重视生命个体,反对草菅人命的哲学观是文明的进步,理学的根本精神用北宋大儒张载的不朽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代表。宋慈《洗冤集录》的编纂可谓张载名言的恰当注脚。

5.社会生活因素

最后,笔者还认为,由于两宋市民阶层的兴起,使社会结构更趋复杂化,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这时有了更充分的发展,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熙熙攘攘、风波丛生的快节奏都市生活,并且随着商务往来频繁,人们交往扩大,夜生活也比前朝丰富,加之市民阶层本身缺乏理学修养,文化素质不高,他们一般追求野俗的文化生活和奢侈的物质享受,这成为犯罪率上升的环境因素,必然要求官府对司法检验更加严格和完备,在实践中就需要一部统一规范的专著来指导司法实践,物质生活的新的变化,必然对司法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这些都成为《洗冤集录》诞生的客观要求,另外这部书的问世与统治者重视整理典籍及宋朝政治制度也有一定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法医学正是科学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虽然“检验”的历史很悠久,但基本上是在“没有医生参与的条件下进行的,或者说与医学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13]。然而,在13世纪中叶能够产生出一部较为系统、包含有较为丰富的法医知识的著作――《洗冤集录》,这在医学史和法医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洗冤集录》的诞生背景,除了宋慈本人的贡献外,与中国古代悠久的检验制度、检验知识的积累以及早期的法医检验书籍的影响等也有关系,更重要的是和南宋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传承等充分发展分不开的。南宋这一非全国统一政权创造出了很多像《洗冤集录》一样的科技文化成就,一方面说明科技的发展必然受到历史大环境的影响,同时科学技术又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属性,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非常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诸葛计.《宋慈及其<洗冤集录>》[J].历史研究,1979年(3).

[2]《法医学讲义》(试用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3]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年7月第一版.

[4]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年7月第一版.

[5]法学教材编辑部.《法医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2年6月第一版.

[6]《法医学讲义》(试用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

[7]《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上海:世界书局,1982.

[8]法学教材编辑部.《法医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

[9][南宋]宋慈.《宋慈及其<洗冤集录>原序》[M].《洗冤集录校译》 北京:群众出版社,1980年5月第一版.

[10]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4月第一版.

[11]诸葛计.《宋慈及其<洗冤集录>》[J].历史研究,1979年(3).

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史第8篇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内涵是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前者着重于精神价值,后者侧重于技术知识的工具价值,二者的结合促进了人的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1 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在医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又是医学专业的特殊研究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的需要。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具有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的特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意识,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趣味和情操,有良好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具有重大的意义。

2 人文教育的措施

首先,教师在讲授中应还原知识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需要进一步重视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教学内容应由单纯专业知识传授,向专业知识与道德、心理素质培养并重方向发展[1]。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往往把其当作纯粹的专业知识对待。从而使其具有了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感觉: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医学微生物学中的一切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无一不是具有独立人格、拥有丰富知识内涵的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经验总结。而作为授课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其的全面了解,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还原出具有深刻人文烙印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如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实际过程、琼脂平板的发明等,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的社会意义。而作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主动培养和增强与知识及其创造者的对话意识。如在老师的指导和提示下的主动课前预习及课后相关资料文献的查阅等。这样才可以避免我们接触到的仅仅是结论式的知识,使我们的学习变成与一个个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知识发现和创造者的思维对话,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转贴于

其次,体会知识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微生物学的直接研究对象为病原微生物,其最终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是人。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微生物尤其是与病原微生物斗争和发展的历史。其从事的一切研究活动均与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相关,如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在实际教学与学习中,要充分注意相关知识的人文内涵。如美国学者立克次、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教授在相关实验研究中为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操与胸怀。在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尽管我们是作为主体的人,但是在对其的研究中,应该本着客观精神看待微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并遵循其基本规律,把它作为与我们对等的一员,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并且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与技术。如现实生活中病原体耐药性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策略与方法、工程菌的创建中的人类伦理学问题(技术的进步与人类伦理学的同步发展的必要性,与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问题,如工程菌污染导致自然界中微生物组成发生的改变,某一项技术带给人类的益处及有可能带来的危险性)等。

第三,在应用知识中培养人文精神。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和临床实际应用中,学生真正独立接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检验了其人文素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个体反应和应对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形成和升华的过程。当然问题的选择要联系实际,接触社会,接触历史,如实验过程中的无菌观念的形成及其具体操作、实际生活中消毒灭菌的应用、医学预防观念的形成及其意义、社会咨询等科普活动等。

3 人文教育的意义

总之,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与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适应新型医学模式的高级医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