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0 15:18:03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第1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 量化考核

健康教育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标准:科室质量考核以1000分计算,其中健康教育100分,占科室考核的10%。制订健康教育量化考核方案、考核细则,统一考核标准。标准中不设定合格分值,与急救物品、法定传染病报告等项目雷同,只要存在问题即视为不合格,即从总分中扣减相应分值。

考核方法:本着环节质量与终末质量并重的原则,由健康教育办专职干事每月随机抽查考评内容的某1项或某几项,每季度在全院质控检查时对全部内容进行考核并进行病人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的发放。将科室健康教育工作实际与考核标准进行比较,对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进行量化考评,将问题反馈给相关科室,督促整改。

考核内容:①健康教育制度落实情况。②通过对病人的健康评估,检查教育内容能否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是否涵盖病人对疾病本身、预防、服药等治疗知识的认识;是否有关于饮食、排泄、活动量等护理知识指导;是否有功能锻炼、复诊等方面的康复知识指导;是否有病人心理的关注;是否有病人关于测血压、心率等方面的自护指导;是否教授给慢性病人有说服力和科学依据的健康生活方式等。③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对于用语言进行的教育,评价教育者的沟通技巧,评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实物教育者,评估其实物的真实感和病人的接受程度;对于用宣传手册教育者,评估手册的真实、完整、易懂性;对于从板报上进行教育者,评估其板报的内容是否符合病人需求,板报是否能按时更换,体现季节病、多发病的特点;对于示范教育者,评估其示范者本身的演示水平和患者的接受程度。④健康教育实效性。采用发放调查表、对病人提问和复述、病人演示等方法评价病人和家属对医务人员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认同和信任;病人和家属是否能够复述与所患疾病相关的预防保健和护理知识;病人是否能够准确演示功能锻炼的方法;病人是否出现因知识缺乏而出现的并发症或疾病复发的现象。从而评估健康教育计划的可行性,评价健康教育效果,并分析病人未掌握部分存在问题的原因,为健康教育计划的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

效果:①使健康教育成为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往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护士承担。医生关注最多的仍然是疾病本身,对健康教育缺乏了解和认识。健康教育量化考核方案中将医生作为健康教育工作最主要的人。②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得到了提高。多数病人和家属在出院时已掌握了自护知识和家庭护理的方法、疾病复诊时限等。提高了病人对疾病的自我防护能力。③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和满意率。在以护士为主的健康教育中,由于护士学历偏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不扎实,培训相应缺乏,使科室始终没有能力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的覆盖率和满意度一直不高。对健康教育进行量化考核后,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将2004年前后3年的健康教育覆盖率和疾病保健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满意度进行比较,P

体 会

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提高了工作绩效和健康教育质量;方便了部门对管理的监督,利于全员工作的参与与推动;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第2篇

摘 要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从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入手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核心素养

2014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了响应《意见》的号召,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就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虽然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但是却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概念界定。然而,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开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也开始逐渐的清晰。概括来说,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应该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离开了学科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应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化实际上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所以,本文在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 二、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态度等方面,例如:是否喜欢体育活动、热爱体育运动等等,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就主要是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的,学生体育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相较于学生的体育情感而言,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体育精神,例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和奋斗拼搏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学生体育品格的培养就是围绕上述内容开展的。

在体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有效培养,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要注意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的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开展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工作。例如:针对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采用情境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更理想的成效;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则更为适宜。 三、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的有效培养,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要注意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四、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上。由于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培养存在不同的缺失。所以,目前我国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有效培养,一是要注意健康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开展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再如,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第3篇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理应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教学模式也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出发,使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近年来,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理论实践与思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作进一步思考。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

据最近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为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调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他们现存的心理不健康问题。目前,现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材编排上侧重于心理发展规律及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高校大学生平时学习生活明显脱节,与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产生错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脱钩”,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内容陈旧等问题逐步凸显。

1.2课程设置单一化

课程设置单一化,即是指众多大学只在大一新生班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其他年级如大二、大三、大四等则未设置、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导致整个大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大一已经全部讲授完。然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大一新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寻找自我和调节心态;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大三学生教学目标更多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心理、就业压力等,然而现今大部分高校仅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级特点、学生的实际需要,目标设置不具体、不明确。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能针对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级分别设立针对性、具体化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泛”而“空”,不具体不明确。

1.3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通过作者对长沙理工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现场实地调研,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不难发现,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而讲授法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却比较低,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厌学、逃学、“隐性逃课”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从目前的课堂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方式过于传统,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紧迫。

1.4课程考核单一化

通过作者对长沙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现场实地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其中开卷考试、撰写主题论文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采纳的主要方法,虽然有平时成绩如作业提交、考勤、到课率、旷课率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很多流于形式,对实施全方位、全角度、全维度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瓶颈。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1课程设置多元化

高校领导和心理健康教师应高度重,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不同心理需求,对课程设置实施全面改革,可实施“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课程设置,实施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基础上,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作为公共选修课“对症下药、量身定制”开设一些心理健康课程,采取“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公共必修课应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和基本心理需求,公共选修课则针对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不同主题或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分年级、分主题进行,设置系列化的课程,如学习心理学、恋爱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工作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等,为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每个年级的需求不同“对症下药”、“量身定制”课程,针对性、具体性解决大学生每个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推动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具体化,避免一次课堂教学目标“泛”而“空”,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注意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2.2教学内容实用性

针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章节的选择,高校与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应通过众多本科、高职院校实地调研,在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实地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研、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调研、问卷与实地访谈与调查,了解大学生针对心理健康教学目标以及大学生现存的问题,喜欢教师“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讲、什么方式讲”等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量身定制”、“对症下药”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强调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有调查研究显示,60.5%的大学生不喜欢老师讲复杂难懂、理论性高的教学内容,这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传授、选择应避免复杂难懂,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接受的程度,应遵循“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法则,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能解决孩子们的实际问题。

2.3教学方法多元化

针对心理健康教师课堂上教学方法单一、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体验活动、小组讨论、行为训练等形式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参与度、体验度,引导同学们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学习心理学理论提出:成人学习80%是由于自身体验而获得成长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改为“你做我听”,引入互动体验式教学,教与学形成一种积极地互动,通过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统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一门填鸭式的灌输课,而是一门体验性、参与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并重视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增强课堂授课形式的灵活性,强化授课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2.4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为全方位公平、公正地考核、评估大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和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在设有撰写课程主题论文、开卷考试、问题解答的基础上,应采取活动展现、案例讨论、比赛答疑等多种考核方式,对全面、综合性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奠定基础。

2.5注重优秀师资队伍的培养与选拔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主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要建设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在按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础上,高校还应鼓励、积极推荐高水平的、有丰富实战经验心理学理论背景的教师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另外,学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讨论,参加心理健康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以及教育教学培训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水平,为保证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心理健康教育已难以解决现实中大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构建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力量,实现两者的渗透、互补,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要积极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就必须深入研究两者结合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结合的途径较多,但综合起来,笔者认为两者结合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以及考核方法的结合等四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的结合 (一)建立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新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98”方案为《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05”方案实施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确定科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5”方案“附属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没有设计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而在开设的几门课程中也只是非系统地涉及到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靠选修课和课外活动,难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状态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像德、智、体一样纳入教学体系,才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无论是“05”方案的自我完善,还是客观形势变化的新要求,笔者认为都有必要更深层次地研究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体系,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并以此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采用“必修+选修”的方式进行,积极的融入到高校德育体系中去[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每位大学生在四年内必须修读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广大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到祛除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和方法,使他们具备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思想意识,掌握心理调试的基本方法。课程的内容要少而精,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态势来开展工作,如针对大一的新生,教育者可就新生入校环境适应等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则要更多从大学生的学习、交友、人际关系等问题为切入口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四毕业班的同学,心理健康教育者要适时地开设就业心理课程,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地融合到高校德育体系中去,使其成为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知识讲座、教育选修课的状况,扭转、改变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独支撑整个高校德育体系的局面,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其中来,建立新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渗透[2]。 (二)编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的新教材 编写科学规范、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材,对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各高校德育教师既要掌握本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也要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有特色的综合教育教材。教材名称可以简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概论”;教材内容应涵盖高校大学生需掌握的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有所侧重[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同属高校德育体系,但是是两个基础不同的学科,所以在编写综合教材的时候,应本着基础性、基本性以及范例性的原则来进行;教材内容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育方法的结合 (一)情感教育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科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是行为具有持续性的重要动力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接受教育内容的时候,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的,而这种选择正是通过有情感参与的筛选系统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十分注重情感教育法的运用,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感情沟通,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情感并且适当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是畅通的,这样既能让受教育者及时接收到教育信息,又能发掘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达到使其心理健康变化朝正确方向发展深化的目的。 情感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以及积极情感,也就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思考的思想活动,为学生在日后的实践活动中坚定理想、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奠定了基础[4]。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围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的内心情感体验,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以及行为的传递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感染和相互激发,达到双方感情共鸣,进而达到思想认同的目的。因此,真正做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就必须要重视情感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不仅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情感的投入同时也指教育者要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教育事业中、倾注到教育对象上。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激情,自然地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自己的专业,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以及恰当的鼓励与支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处理学生问题,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度。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了信任,就会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互动,服从教师的管理与引导[5]。#p#分页标题#e# (二)个性差异教育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学认为,人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取决于人不同的先天条件、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学生是正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群体,不同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塑造了大学生不同的气质、个性。具有不同气质特点的人对待同一个事物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气质是个性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有积极面和消极面,并能对人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运用心理学的个体差异理论,注重根据不同的个体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面对胆汁质特点比较明显的大学生,应发挥其热情、精力充沛的性格优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针对多血质特点比较明显的大学生,应该给予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且促使他们展现自信的同时不断地提高综合能力,注意培养他们的耐心与韧性,克服这类学生情绪易冲动以及心境变化激烈的弱点;针对气质特点靠近粘液质的学生,应多给予鼓励,多与他们交流,鼓励他们多参加课外活动,提升他们对自己的信心;面对抑郁质特征明显一些的学生,应充分挖掘、发挥其责任心强、细心体贴的性格优势,多给予他们尊重和支持,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将个体差异教育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向,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使之个性化的发展能更好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与学生的逆反心理直接碰撞,合理利用学生的顺势心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其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中,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信任,学生会把自己最真实的个性特征展现给老师,从而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的最新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给予特殊群体更多的关注、关心,根据其性格特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6]。 三、教育载体的结合 (一)建立综合性的教育网站 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根据同济大学网上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天在网上的时间超过两小时,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多种多样,主要有追求时尚、学习新知、阅读新闻、交友、娱乐等。为此,我们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研究,探索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程,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建立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网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良好载体。建立综合教育网站,首先,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的特点,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放到网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网络内容必须具备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倡导我国的主流价值文化,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其次,利用网络方便快捷以及虚拟性的特点,设计专门的交流区域,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针对目前国内外一些时政、热点以及社会问题发表观点。网络的隐蔽性的特点使很多大学生会表达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和见解,这也正好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切入口。通过对学生言论的搜集、分析、研究,从而准确迅速地把握他们最新的思想动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再次,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和自由性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宣泄心中的苦闷,述说情感、恋爱等方面的挫折与体验。通过深入、广泛地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二)构建完善的立体式教育网络 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需要得到学校多方面支持才能完成的系统工作,为此必须要构建完善的教育网络,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络由以下四部分构成:一级网络是在每个寝室设一名学生联络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二级网络是由院(系)学生干部或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教育网络。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师资力量不足,常常是一名辅导员负责好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负责的学生多了,就可能导致学生中存在的许多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解决。面对这种现状,成立学生干部教育网络,传播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三级网络主要由各辅导员构成。辅导员一端系着学生、一端系着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他们要及时从学生那里收集信息,分析总结,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四级网络是由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组成。他们都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有丰富的经验,对院(系)提交的资料或者转交过来的问题,必须及时深入了解情况、分析问题,与学生及时进行对话,开展思想沟通、交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活动,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四级立体网络体系完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专业人员到辅导员到学生干部再渗透到每个寝室,层层递进,能有效、快捷地学习、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方法,同时为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更加广阔的渠道。 (三)搭建学生互助平台 搭建学生互助平台,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搭建学生互助平台,就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如学术、体育、艺术和其他娱乐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鼓励学生自主组织举办特色鲜明、大胆创新的各类主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为大家提供协助合作的机会。搭建学生互助平台,就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这样既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又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对调节大学生的思想、心态都有积极的作用[7]。#p#分页标题#e# 搭建学生互助平台,就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借互助的合力解决思想、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与问题。大学生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时间是在同学群体中度过的,因此学生群体本身具有的较强凝聚力、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辅导员和教师无法替代的,他们相互倾听、倾诉,为交流思想观点、发泄心理压力提供了方便。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是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及其他多方力量来营造。 四、考核体系与检测方法的结合 (一)完善教育者考体系核 要提高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就需要完善教育者考核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标准。首先,在引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时候,要考察其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知识,在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时候也要考察其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这是一种政策性的保障与引导,引导新进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自觉的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内容。其次,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要求他们能处理、驾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综合问题、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为此,学校应设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委员会,负责组织本部门所有教师的考核工作,从确定考核的目的、内容、方法到具体的实施,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同时将考核结果放入教师档案作为其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要纠正以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考核,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考核的片面做法。 (二)注重进行两种教育结合实效性的检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为了保证教学活动能顺利、有效地实施,就必须要掌握两者结合的最新动态以及最新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育过程或者进行有效地调控。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为了促进两者更好地结合,在运行中应该注重两种教育结合的实效性的检测。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研究是否取得成效,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果,关键是看学生的反馈信息,而这也正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所忽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不能只看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动态,后者衡量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早发现学生思想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妥善解决。因此,调整过去以期末试卷作定论的考试机制,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健康状况、平时表现成绩、卷面成绩以及社会实践成张晓洪,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研究绩结合起来考核,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德”与“智”的情况。学习态度,心理健康状况,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在运行过程中注重两者结合的实效性检测,能帮助教育者或者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检测,把握两者结合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拓展、深化两者结合的方式方法,检测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收集材料积累实践经验,提出新的课题为新的研究做准备。两者结合实效性的检测是促进两者结合的直接指挥棒,这一指挥棒既引导、推动也督促两者结合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产生巨大的管理效益。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协作。我们相信,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实践工作的不断开展与深入研究,两者的结合研究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第5篇

1.1调查途径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电子邮件、学术会议、考察访问等方式发放问卷,辅之以电话访谈。此次向河南省60多所高职院校发放了1070份问卷,其中共发放教师版问卷70份、学生版问卷1000份,收到教师版有效问卷55份,均为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中心填写;学生版有效问卷850份。

1.2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问卷主要内容有:目前学院是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课时多少,学院是否开设心理类选修课,设置了什么选修课程;学院目前有几名心理课教师,是否学心理学专业或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经常进行教研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困难有哪些等等。学生版问卷主要内容有: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有哪些、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有哪些、教学满意度如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或建议有哪些、你觉得上课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吗、课外你还想与教师进行哪些方式的交流等等。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所调查的60多所高职院校中已经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共有20所,占1/3左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学校,其中大部分正在克服困难、积极争取,努力达到教育部的要求。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专科生在校外实习多,在校内时间短,而其他课程课时又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不够重视等。这20所学校中所有学校将该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总课时都在20个以内,而且均采用大课堂形式上课,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加上论文成绩或闭卷考试成绩。这些学校中大部分学校还开设有专门心理学选修课,主要有:《人际关系心理学》《恋爱心理学》《人际沟通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心理学专业教师匮乏且教学经验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实施,需要具有一定数量且专业化水准的教师队伍。而被调研的90%的学校普遍存在心理学专业师资力量紧缺、需要加强业务培训的问题。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大部分都难以达到1∶5000的师生比要求,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大多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学工干部组成,心理学专业教师偏少且大多年龄较年轻,对专业领域研究相对较弱。辅导员和学工干部整日忙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疲惫不堪,教课只是应付过关,没有精力钻研心理学业务,专业又不熟,更谈不上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甚至对某些神经症、人格障碍一知半解,妄加揣度,试图使用德育教育方式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所以,有时不仅不能达到目标,反而适得其反,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大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必修课刚刚开设起来,相对于其他公共基础课来说,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比较匮乏,相关教研教改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调查显示,48.20%的学生对课程教学比较满意,20.50%的学生非常满意,15%的学生对课程教学不太满意,其余的学生评价为一般。学生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希望多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够贴近学生实际、希望教师有较多的咨询经验、不少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全面等。

2.2教学时数不足

教育部文件规定该课程32~36个课时。然而,调查显示,实际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因为领导不重视、心理学师资力量紧张、学生实习多、在校时间短、其他课程挣课时等原因,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限制在20个课时以内。这样往往造成不能完成应有的教学内容,很多内容只能让学生课外自学,教学效果自然不能得到保证。

2.3教学方式不受学生喜欢

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团体心理游戏、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案例教学、心理测试等,讲授法和讨论法被学生排到最后。但因为课时和场地等限制,课堂上不方便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心理游戏等,大多数教师只能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自然深受影响。知识性的教学内容虽然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讲授知识型内容,学生往往感觉没有新意,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4考核方式单一

据调研了解,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与其他课程考核方式一样,采用课堂出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成绩、期末写论文或考试的考核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不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学生不喜欢,因为它不能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的自我体验和感受。总体来说,很多高职院校积极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心理健康教育史上也是一个质的飞跃;不过,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公共课相比,依然处于被动和边缘化境地,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少学生还抱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学分低、能够轻易过关的思想。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3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建议

目前,部分高职学校存在以下状况:学习习惯不佳,缺少学习动力;时间管理能力略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有时感到迷茫、郁闷;未来就业环境差,吃苦精神和抗挫折能力仍待加强等。所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应符合高职生的培养目标、针对高职生的特点来进行;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教育部文件对此就做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课程应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

3.1重视心理调节技能训练,采用项目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高职生一般不擅长知识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欠佳的特点,我们在确定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仅从认知角度去考虑,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应更重视心理调节技能的训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地学,课堂活动多是单方面的,虽有互动,学生也是被动的,学生在教师驱使下学习,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可能持久。而项目化教学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项目化教学可以创设一种符合教学目标的、能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的情景,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方式展开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能主动学习,课堂交流是双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我要学”的选择,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充分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将会持久。

3.2适当增加课时数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渐变过程,仅仅一个学期,十几个课时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学生需求、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优化心理品质为主。而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此,一方面应该适当增加课时数,以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课时数量标准为宜;一方面还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年级不同侧重点不同。比如,一年级课程重点在于心理调适、自我管理、学习方法适应和人际交往等内容;大二着重于心理素质拓展、学习成才、情绪调节、交友恋爱等内容;大三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学教育、求职择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不过,这样安排课时虽然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难以实现;因为高职院校的心理专业教师匮乏。所以建议变通教育部文件中将32~36课时都安排在大一上学期的做法,可以在大一上学期安排16个课时,下学期安排16个课时,单双周交替上课,这样既能解决师资力量匮乏问题,又能兼顾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以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上学期可以主要安排心理健康入门知识、大学生活适应、自我认识和接纳、学习心理、情绪管理等内容。下学期主要安排交际心理、恋爱与性、人格完善、网络成瘾、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为了兼顾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开设专题讲座或选修课,如职场心理学、恋爱心理学、交际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素质拓展等,形成课程体系。

3.3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由于课时及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采用“粉笔+黑板+PPT”的教学模式,多数为大班教学,多以灌输方式讲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体现,参与度较低。今后课程改革方向是应该尽量小班化教学、适当增加课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团体心理咨询室、素质拓展室中上课。针对高职生的特点,使高职生上课更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团体心理活动、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测试、案例、自我探索引入课堂,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4避免病态化案例教学,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学生

传统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掌握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提倡关注消极心理品质,是一种“消极心理学”。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课堂常常充斥着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病态案例,甚至一些教师为吸引学生兴趣,刻意举一些极端严重的心理疾病案例。这种做法只会使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患者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甚至强化学生对心理问题患者的病态产生刻板印象。实际上,这种以心理问题的病态性作为教学切入点的做法,除了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外,对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调适并无实际帮助,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正面教育,而这种正面教育理念即是新近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幸福感受,认为人类具有爱、勇气、意志、创造力等人性优点。并认为,心理健康标准不仅仅在于疾病的消除,更在于积极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转变了传统(消极)心理学研究方向,强调研究人性积极的一面,提出心理学是研究快乐的学问,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方式注解心理现象。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提出对心理学各个领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间接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在积极心理学影响下,国内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汲取积极心理学理念,促进大学生积极自我的形成和积极情绪、积极情感体验的培养,提高大学生从学习生活中挖掘社会资源支持的能力。教学内容上要从“疾病课”转向“健康课”,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增加积极心理案例;在教学方法上更加强调体验性和参与性活动,以及更加注重自我教育或自助式教育(例如自我剖析、自我改造与自我训练等活动)。

3.5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业务能力

调查表明,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45.7%)、高水平的授课技能(31.1%)、扎实的心理学科学知识(22.1%)和学历(1.1%),这是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需要具备的几种能力与资质。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实施。高职院校的心理学任课教师普遍紧缺,为建立完善的师资力量,首先各位教师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参加相关的培训,并与其他院校交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其次要相互听课研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收放自如地控制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6根据课程特点,设置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评价不是只检验学生学的好坏或努力与否,更在于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监督、评价与修正。因此,应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心理、智力、知识、技能等全面发展为宗旨,融考核评价于教学过程之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坚持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等,以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选择性和机会。为此,建议学生的总体评价成绩应由多项构成,并突出参与分值的权重。比如,可根据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完成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情况以及课外作业等综合评价。其次,应改变期末考核方式并降低其分值权重,比如,可采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上平台答题的形式,题型包含判断、单选、情景选择、视频考查等多种类型,既涵盖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知识重点、能力难点和技术要点,还要结合平时教学活动和生活案例,并适应不同学生个体要求。从而,把教育的重点引向过程之中,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对考试的恐惧,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4结语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第6篇

《县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健康教育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国爱卫会制定的《国家卫生镇标准》中,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对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学校、医院、社区、行业、大众传媒、控烟健康教育等都作了具体的要求。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的总体部署,对照全国爱卫会新修订的《国家卫生镇标准》,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人民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的原则,积极配合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大力开展讲科学、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大力倡导革除生活陋习,树立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市民健康素质,为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打下良好基础。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调整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健康教育工作,结合健教工作人事变动,特对县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

县健康领导工作小组具体指导和协调全县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卫生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全县的健康教育技术指导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专用设备,并落实必要的业务经费。各单位、各部门要成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按《县健康教育考核标准》确定相应的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从而建立健全全县的健康教育网络。

(二)建立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加强固定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建设,市区繁华路段设立健康教育画廊和建立健康教育一条街。《今日》、电视台等新闻媒介要开辟专门的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各单位要结合单位实际,在单位醒目位置设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利用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三)加强全县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积极组织全县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标准学习和健康教育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根据《县健康教育考核标准》,进一步明确学校、医院、社区和行业、大众传媒等各类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县爱卫办将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县健康教育工作的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进行指导和检查。

(四)深入开展全民卫生知识学习和教育。积极组织“卫生知识进千家”活动,在全县掀起卫生知识学习的高潮。重点针对学生、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职工、病人及其家属等不同人群,采取卫生知识讲座、健康咨询、黑板报、宣传栏、印发健康处方、卫生知识宣传单和《健康教育知识问答手册》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全民卫生科学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健康教育知识问答手册》做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每人一份,学校每个学生一份,居民每户一份。

(五)积极开展控烟健康教育。认真执行《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在主要街道和场所设立大型禁烟宣传牌(在磷都大道、东兴大街等主要街道每处设置2个,公园、广场、汽车站、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每处设置1个)。在全县广泛开展争创“无烟单位”、“无烟家庭”活动。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及各单位禁烟区内要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城区无烟草广告。提倡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单位工作人员带头禁烟。每年的5月31日“世界无烟日”,要积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禁烟宣传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浓厚的控烟氛围。

三、具体实施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7月)

1、健全县健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

2、制定《县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层层分解落实。

3、召开全县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与相关成员单位签定目标责任状。

4、建立并完善全县健康教育网络。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并建立健康教育专栏。

(二)培训落实阶段(8—10月)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举办全县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培训班。认真学习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标准和健康教育业务知识。

2、城关镇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下建立辖区内健康教育示范小区、健康教育一条街和健康宣传画廊。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城关镇以社区为重点,开展“卫生知识进千家”活动。

4、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印《健康教育知识问答手册》,协助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中小学校、企业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卫生知识学习教育。

5、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不同人群,在机关、学校、医院、社区组织卫生知识考试,了解其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三)完善资料阶段(7月—12月)

1、县健康教育所制定下发相应的健康教育档案资料管理指导意见。

2、各单位、部门在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按照《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要求收集整理和完善2006年以来的各类健康教育资料,并分年度立卷归档。

3、继续组织全民卫生知识学习教育,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4、各单位与县健教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健康教育工作保持联系和沟通,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四)督查整改阶段(1月—4月)

1、县直各单位、各部门对照《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实施方案》及《县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认真开展自查达标工作。

2、县“三创”办、县爱卫办将组织有关部门按照《标准》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各部门迎检准备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学校、医院、社区、单位进行现场抽查,组织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测试,并进行通报。

3、各单位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制定详细的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对整改无力的将根据《县“三创”工作督查考核办法》进行处罚。

(五)巩固提高阶段(5月—8月)

1、迎接省、市爱卫会的工作指导。

2、根据省、市爱卫会的工作指导意见,制定整改方案,认真、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按要求整改到位。

(六)迎接检查阶段(9月—12月)

进一步巩固、提高健康教育工作成果,加强长效管理,迎接全国爱卫会对我县国家卫生县城考核验收。

县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

为了使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根据《国家卫生镇标准》和《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实施方案》及“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等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

一、医院健康教育考核标准

(一)医疗单位有一名业务院长主管健康教育工作,有业务科室负责健康教育的管理及业务指导。

(二)工作有计划、总结、评价、活动记录,档案资料规范完整。

(三)院内各处设立醒目的禁烟标志、制度和措施。

(四)院门诊设立就医咨询台向就诊患者和家属提供服务。医院门诊、住院区有健康教育宣传栏,至少每季度更换一期。

(五)每年对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培训覆盖率达90%以上。

(六)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日街头宣传、家庭病床、康复指导等健康教育活动每年8次以上。

(七)医院各科(室)要设立宣传栏,医护人员口头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康复、防病知识,对病人提供免费宣传资料,病人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75%。

二、学校健康教育考核标准

(一)县教育局有县直各中、小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开课情况;学生健康知识知晓和行为形成评价情况;《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自评得分情况。

(二)县直各中、小学有一名校长主管健康教育工作,由医务室医生(教师)负责业务指导管理。

(三)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以班级为单位达100%,做到有教师、有课本、有教案、有课时、有考分。其中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0%。

(四)通过教学和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电化教育等形式普及传播卫生知识。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控烟、性病、艾滋病知识培训率达95%,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

(五)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监测工作。(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随机抽查城区、郊区学校各2所,检测1500人,城、郊区检验人数各半,感染率均低于3%)。

(六)校内各处设立醒目的禁烟标志、制度和措施。

三、社区健康教育考核标准

(一)城关镇人民政府有领导分管健康教育工作。有辖区健康教育网络。社区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医护人员的参与和指导下开展工作。

(二)社区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科普长廊等,内容至少每季更换一次。居民日常文明卫生行为规范或准则在居民区醒目处可见或发至每户居民。

(三)社区面向各种人群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在6次以上。活动方式有居民卫生知识培训、VCD传播健康知识、请专家和医生定期给辖区内居民进行健康讲座等。其中老人、青少年、妇女为专题的活动每年不少于一次。

(四)每户居民至少有两种以上健康教育资料,健康知识入户率95%,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70%,健康行为形成率≥60%。

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托幼园所等健康教育考核标准

(一)各单位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

(二)有一处以上、经常更换的卫生宣传专栏或橱窗,在醒目地点有各种卫生宣传标语。

(三)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卫生知识宣传活动,并有活动记录、资料档案等。

(四)会议室、办公室有禁止吸烟标志。

五、厂矿企业健康教育考核标准

(一)厂矿企业健康教育以企业法人、技术干部、接触有害作业环境工人等为主要对象,进行有关劳动保护、职业病防治、安全卫生、常见病防治、女工保健等知识教育。

(二)在厂区内应设置一处以上1×2米的健康教育橱窗,辅以广播、卫生标语、闭路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卫生知识宣传。

(三)各生产车间、班组有一块定期更换的黑板报、宣传栏,并有三种以上卫生科普读物。

(四)有健全的管理组织机构,有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本项工作,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活动有记录等。

(五)职工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60%。

六、大众传播媒介健康教育考核标准

(一)《今日》开设固定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健康栏目,编排出用稿目录并形成合订本。

(二)县广播电台有卫生与健康节目,有节目预告单,有专题节目播出情况汇总表,并有录音带备查。

(三)县电视台有健康教育专题节目,并免费播放“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录像带,专题节目每周至少一次,有播出情况汇总表和预告,并有录像带备查。

(四)电视、广播、报纸、无烟草广告。

七、公共场所健康教育考核标准

(一)各公共场所要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完整。

(二)凡是在公共场所就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持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证上岗。

(三)根据不同类别的公共场所的空间和面积,设置1块以上1.5-2.5平方米的卫生宣传专栏,向广大群众进行卫生科普知识教育。

(四)公共场所不得有各种形式的烟草广告,并有醒目的“禁止吸烟”标识。

八、控烟健康教育考核标准

(一)各单位和公共场所应根据《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市关于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暂行规定》,开展控烟宣传,落实控烟措施,加强禁烟执法。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第7篇

论文摘要:在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形式。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以发展性目标为核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化和讲授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普通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已经做得比较规范,工作思路也已经比较成熟。由于近些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需要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总体发展形势。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46万增加到2009年的285.6万,增长了6.2倍。据悉,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计划招生675万人,其中高职计划招生326万人,占48.3%。在可预见的未来,高职招生的比例将继续加大,因此,高职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以往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如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给学生上课,就是设置心理咨询室,就是区分出“有问题”的学生……面对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有必要借鉴综合性高校的一些经验,制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规模的迅速扩大,就业竞争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冲击。因此,需要未雨绸缪,制订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应对潜在的学生心理问题。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成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在思想上要真正重视心理辅导工作,采取切实的措施,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并从制度上保证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常态化。要避免心理辅导机制成为应付各类检查与评估的“装饰品”。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可以考虑将心理辅导机构作为学生处或学工部的下属机构,成立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及“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统领、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机构工作人员由有心理学或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负责制订、统领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建立校—系—班三级心理干预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要有“全员参与”的意识,在整个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以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要逐渐向下延伸,在各系、各班分别建立起相应的分支机构。比如可以在各系依托团总支、学生会等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沟通,及时反馈本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扰。通过培训、考咨询师证书等形式加强各系辅导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素养,通过观摩等活动加强各系辅导员的实践技能。班级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基本群体,由于全班同学在一起上课、活动,因此对本班同学的心理状况相对更为了解。因此,可以在各班设置“心理委员”一职,由原有的班干部兼任。由“心理委员”负责了解全班同学心理活动的变化,及时向系、学校反馈,以便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系—班三级干预机制,做到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应对,避免或减少心理危机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冲击。

(3)建立和校外的联络机制。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都是重要原因。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是多样、复杂的。当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辅导机构的职责范围时,机构要将学生向医疗机构进行转介,通过药物来进行干预。学校同时要和家庭建立密切的联系,指导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踪、反馈机制。在学生入校初期,可以对全校新生通过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建立全校新生的心理档案;设立新生心理预警系统,甄别心理素质较差或面临重大生活事件较多的学生,建立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追踪机制;建立日常事件预警系统,关注在校期间面临重大事件的学生,如对休学学生、家庭有变故的学生、挂科较多的学生、受处分的学生、在学习、恋爱及生活中有强烈的挫败感的学生。当学生面临这些重大生活事件时,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踪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反馈,及时进行相应的辅导。

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相关的机制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跟踪、反馈机制,以确保工作的落实及工作的实效。要建立起学生向辅导机构主管部门的反馈机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 转贴于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1)健全课程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建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网络课程—专题讲座四级课程体系。必修课程面对全校学生,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操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心理卫生学、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等学生密切关心的心理课程,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选修课可以开设“人际关系辅导”、“情绪及情感辅导”、“女大学生心理辅导”等课程,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网络课程是许多综合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网络课程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帮助,同时,在网络课程中可以设置信箱、留言板等互动平台,使学生和心理辅导老师能够在网络中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此外,针对每学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心理的共同特点可以开设专题讲座,以化解学生的困惑。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设立团体训练室、测量室、督导室、宣泄室、咨询室、资料室等,配备沙盘、测量电脑、音乐治疗器材、多媒体、图书资料等,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条件。

除了在班级中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以“活动周”、“活动月”等专题进行。还可以以团体辅导、讲座、刊物宣传、心理电影展播等形式进行。还可以以网络及咨询电话为平台进行。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均为应用型专业,设置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非常少,因此,高职院校在建立心理辅导体系时缺乏相应的专业支撑,导致每个学校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相比综合性高校要少很多。但是仅靠有限的心理辅导老师是远不能胜任的,因此,需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从激励机制、观念上强化全体教师在管理及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科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有重点、有规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在大一可以进行以入学适应及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以情绪及人际交往为核心,大三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求职技能与求职技能的培养为核心。此外,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进行一些专题辅导,如考试前对学生进行考试焦虑方面的专题辅导。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须注意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员参与”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每5000名学生必须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可是实际工作中,即使按要求配备也远不能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面对心理学师资的缺乏,为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的时效性,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老师共同的责任,各科任课老师可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程中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有老师都需要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观察、发现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必要时将学生转介给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管理岗位的老师也要以“为学生服务”的心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预防为主”

学校心理健康与医疗机构关注心理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更加关注预防系统,而不是当发生了问题再进行治疗。虽然预防机制占用了一部分资源,但还是逐渐被一些学校心理学家所认同并执行。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着眼于学生最为常见的人际关系、情绪与情感、就业等方面的辅导,着眼于预防学生上述问题的出现。

3.以“学生发展”为工作核心

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健康教育中心以2005年9月到2009年1月888人次的咨询记录为研究材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障碍性咨询只占咨询人次的13.74%,发展性咨询占主体,主要集中于人际关系、个性与人格、生涯规划三个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和综合类高校大学生年龄相近,因此高职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应该以发展性目标为主。以“学生发展”为工作核心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入学适应、提高交往与就业技能、职业指导等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上,而不是要盯紧“有问题”的学生。

健康教育核心问题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现状 不良心理 调查 对策

随着社会转型向纵深发展和教育人事体制改革以及教育受社会重视程度的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这一术语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心理障碍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还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我们对校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作过一个大型综合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名老师中,30%~40%的教师经常性处于情绪波动之中,7%有心理障碍,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当前面临教育新形势发展,加之教学任务重,升学考试压力大,超负荷工作等因素,使教师精神负担日益加重,身心疾病增加。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突破到心理承受的极限时会爆发,产生不堪设想的效果,严重影响和危害教育,因此维护和提高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小学教师不良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危害

(一)无故迁怒,恶语漫骂

教师心理不健康,学生是最大的受害者。在中小学校里,不少教师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难解的问题,缺乏自我疏导,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找不到发泄的办法,往往就把学生当成渲泄的对象,一旦发现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儿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

(二)以罚代过,侮辱人格

受学校教育各方面压力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情绪不稳定,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不惜牺牲学生的人格为代价。在贬低学生和惩罚学生中,求得快慰和平衡,表现出严重的心理失衡。以“高压”和“家长式”的粗暴方法来“镇压”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负荷过重,心理失衡

如今大多数学校实行考勤制,许多中小学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已超过8小时,再加夜办公、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有的甚至的达十几小时,而且目前大部分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作标准来考核教师优劣、晋级和发放奖金以及给教师打分。很多教师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造成了教师的焦虑水平偏高,心理承受力差。当他们心理失衡、受挫,往往不自觉地迁怒于学生。

(四)不良的个性特征

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

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特点的制约教师的劳动主要属于脑力劳动的范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2.社会环境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金钱和利益、平等和竞争等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中;市场经济实行以劳分配的多种分配形式,劳动和收入不再是一一对应关系,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差别扩大。3.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对教师的考核制度的不健全。4.教师自身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必然有其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等原因,容易使教师无法接受现实和理想的矛盾,难于应对挫折,以致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紧张焦虑。

五、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健康。那如何才能维护和提高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途径:

(一)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开设专门课程作为教育管理者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活动。

2.开展心理咨询所谓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前来咨询的人员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困惑,回复到健康状态。

(二)自觉保持愉悦的心境

哲学家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愉悦的心境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是人们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

(三)主动调整心理需要

常言道:“心病需要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维持心理健康归根到底还是靠广大中小学教师自己。教师自身应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积极预防、调控不良心理障碍和情绪,并学会主动去调整自我心理需要。

(四)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它是个人或群体寻求满往需要的心理状态,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五)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

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