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20 10:49:22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第1篇

一、图形归纳法

五、以时政热点带面归纳法

高考中总是会给考生设计许多时政材料材料,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既要关注时事政治,还要以时政热点为中心多角度解读、掌握它。下面我就以“河北石家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为例,分别从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角度来谈谈“国家之所以要重视食品质量的原因。”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经济生活】

1、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2、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使我国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协调有序的运行,必须将市场主体行为、市场秩序、政府的宏观调控等纳入法制轨道,促使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生活与哲学】

1、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2、意识能够反作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3、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体现了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正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第2篇

关键词: 《基础会计》课 “夹生效应” 克服办法

在多年《基础会计》课教学中,我常听到学生反映:老师所讲的新知识点全懂,书后习题也会做,可是一到综合训练,根据经济业务做会计分录时,却不知所学知识点如何搭配应用,结果成了“夹生饭”。它使学生产生了会计易学难精、易懂难用的错觉,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种现象我称之为“夹生效应”。

在高职会计教学中,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仅仅是学习差的学生不愿意去学,就连成绩很好的学生对学习也缺乏动力,特别对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更不感兴趣。其次,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许多学生课前忽视预习,心中无数,只是坐等上课,课上疲于记笔记,只是机械地记住基础知识,课后忙于赶做作业,不重视复习,不善于归纳总结。而教材上每节后面的习题与新知识点同步,因此学生能用本节知识点“依样画葫芦”“对号入座”地解出后面的同步习题。学生感觉学得轻松,容易满足,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改进,进而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如何让学生消除“夹生效应”呢?

一、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的黄金时间只有25―30分钟。学生通过预习,会知道本节课中哪些知识已掌握,更重要的是会知道还有哪些知识未掌握,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容易精神专注,突出难点,提高听课效率。

二、在学习中要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

在《基础会计》课教学中,根据经济业务作会计分录是重点和难点。根据经济业务作会计分录时,我们首先要确定账户名称。一般情况下,学生都知道每个账户核算什么内容,但是反过来,反映有关内容应由什么账户核算,学生往往不知道,因而就不会做会计分录。因此在学习中可通过多种形式加以训练,如同桌之间互相提问;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进行竞赛。经过有的放矢的训练,学生熟能生巧,看到业务题,就能想到本题中涉及哪几个账户。

三、在学习中随时归纳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归纳在学习中有着神奇的作用。学生通过归纳,可以找到知识的前后联系,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清晰,形成知识体系,学生用起来得心应手;通过归纳,还可以找到致错根源,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学生应如何归纳呢?

1.归纳核算内容相反和相近的账户。

在《基础会计》中涉及的账户很多,如果学生一个一个地背,那就要花很多时间,而且由于是死记硬背,效果则不会太好。只要对这些账户加以归纳,我们就不难发现,有些账户核算的内容相反,如应收账款账户与应付账款账户,预收账款账户与预付账款账户,待摊费用账户与预提费用账户等。有些账户核算的内容相近,如应收账款账户与其他应收款账户等。只要对这些账户一一加以归纳,学生在做会计分录时就会严格区别,从而避免出错。

2.归纳核算内容相关联的账户。

在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中,有许多结转类业务,需通过有关核算内容相关联的账户表示,学生对此难以理解。如购买的原材料验收入库,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我用有关账户来表示这样的过程:

物资采购账户与原材料账户,原材料账户与生产成本账户就是一对核算内容相关联的账户。依此类推,还有生产产品,完工入库,销售产品,结转收入、成本费用类账户,结转全年实现的净利润,等等。通过归纳,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3.归纳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

《基础会计》教材是围绕会计核算方法展开的。它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这就好像一棵大树的树干,具体各部分还需详细解释,那就是树干和树叶。另外全书的重点就是编制会计分录,即借贷记账法的应用。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全书的知识结构理清楚,使头脑中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的网络。

四、积极参与,形成创新意识

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就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了求解欲望。针对这种现象,我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我在讲“会计主体”前提时,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一个扮演会计,一个扮演私营业主。业主一次出去采购业务,拿来一些“发票”,会计予以报销;另一次业主出去旅游度假,也拿来一些“发票”,会计断然拒绝。通过轻松诙谐的表演,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所讲内容。我在讲完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发挥发散性思维,根据学生的志趣爱好、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和潜能的不同,分组让学生当教师进行试讲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和记账凭证核算程序。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于在这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了主体,学生自然就做得十分认真、仔细。在试讲过程中,我注意发现和总结学生在试讲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确的知识点,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掌握了该堂课的重点内容之外还学到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引导学生即时复习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第3篇

1、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②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③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2、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首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过程。③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3、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①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③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第4篇

1. 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2)指出阅读 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2. 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 评述的思维过程。(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3. 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1)整理归 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3)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4. 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第5篇

归纳整理式小结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小结方法,其方法是体系建构归纳法。它侧重于教师对知识结构、规律和方法的提炼,能将本节课所授知识加以归纳整理,理顺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体系。

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的新课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一节课加以归纳整理。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新政的背景,二是新政的内容,三是新政的影响。通过这三个大标题,学生就能形成对本课内容整体性的把握,再要求学生掌握每个大标题下面的具体的细节性知识,比如说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内容。这样每个学生就能形成对这一节课的全面的、具体的把握。

二、史料式小结

史料式小结即在课堂结束时,给学生提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设计一些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相关的问题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的方式。通过材料,让同学们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同学们自然就能把书本的知识点找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掌握。

运用史料式小结要注意:①针对性。即在史料选择上,要注意与课堂所学历史知识相吻合,材料不能过多,难度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一致,有利于学生阅读;②原始性。在材料的选取上,要注意材料原文的真实引用,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为达到教师的意图而对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这样不利于历史教学;③适量性。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教师在补充史料时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启发式小结

启发式小结即通过钻研历史教材,找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规律和本质,给学生以启迪的小结方式。学完本课内容后,我对学生进行启发。

教师: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从哪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有什么特点?

学生:这次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长达四五年之久;这次危机波及面广,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的危害特别严重,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减少了1/3,国际贸易缩减了2/3,失业工人达3000万以上。

教师:这次经济危机在政治上引起了什么后果?

学生: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行“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教师:为什么美国是通过“新政”方式来缓和危机,而日本、德国是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

通过这种启发,让同学们认识到:①美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政权,民主政治比较完善,而日本、德国是通过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②美国综合国力强大,资源、国内市场比较大,具备通过改革复苏来复苏经济力量,而日本、德国资源不足、国内市场小;③罗斯福、希特勒等个人因素的作用。

通过这一比较,使学生不仅对罗斯福新政、日本、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比较的记忆,而且对美国、日本、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西方代议制政体都可以联系起来记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启发了学生的智力。

课堂总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概括精讲式、谈话式、联系比较式、引申式、问题式小结、承上启下式、练习巩固式、问题升华式、 提问式、补充式等,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总结要为全课教学目标服务,紧扣教材的重点。一节课是一个整体,总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关于总结的设计也就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放在整节课的背景下加以考虑。总结时,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

(2)总结时对重要史实、概念的阐述要注意深化和提高,切忌简单地重复,应比讲新课再深入一步。

(3)总结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不单单是知识的归纳,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总结时要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第6篇

一、关于纳入遗产税免税范围的知识产权的具体项目

在这方面,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规定的只有三项:一是著作权,二是专利权,三是专有技术。问题是,只能是这三种知识产权才予以免税吗?税收是经济杠杆,毋庸讳疑,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的上述规定在于鼓励人们的创造积极性,引导人们开发自有知识产权的兴趣。从这个角度出发,诸如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商标等等这些也是属于创新性工作的知识产权,他们也具有财产属性,为什么要被排除在遗产税的免税范围之外呢?

二、关于“被继承人自己创作、发明”的问题

根据上述草案的规定,被继承人的著作权、专利权等应由被继承人自己创作、发明。然而,在知识产权实践领域,委托他人研发新技术、ODM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根据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发明人、创作人、设计人、开发者等完全可以与知识产权的权利人相分离,例如,专利的发明人是张三,而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则可以是李四;软件的开发者是王五,而软件著作权人则可以是赵六。由于遗产税针对的是富人,而富人对于自己直接从事创作、发明的兴趣通常不会很高,但富人有的是钱,遗产税既然要鼓励人们的创新积极性,就应当在富人的钱和技术开发创新活动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即应当通过遗产税法律的规定,让富人为了避免缴纳遗产税而热衷于将其手中的钱投入创作、发明的创新活动中。如果像现行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的规定那样要求能够免税的相关知识产权必须由被继承人自己亲自创作、发明,那么就难以达到鼓励人们投资创作、发明活动的立法宗旨,“友谊”的桥梁就难以建立。

三、关于“归本人所有”的意思

上述草案规定列入遗产税免税项目的著作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项,其权利要“归本人所有”。按法条上下文的字面来理解,该规定至少可以理解为要“归被继承人所有”,哪怕该等权利是被继承人参与(即与他人一起合作)创作、发明的,也要求其所有权归被继承人一人所有。如果是这样,将对实践中经常发生的合作作品、合作发明等知识产权由合作者共同所有的现象非常不利。因为知识产权既然为合作者共同所有,就必然不能全部归一人所有,那么合作者任何一方死亡后,由于其知识产权并非归被继承人本人所有,而是归被继承人和其生前的合作者共同所有,因此,该被继承人的知识产权将无法按照遗产税暂行条例的上述规定列入免税的项目。而这与遗产税鼓励人们创造积极性的宗旨是违背的。因此,本文认为应对“归本人所有”的规定稍作修改。

四、关于知识产权转让后的收入能否免税的问题

自然人才谈得上遗产税,上述暂行条例所规定的知识产权针对的自然也就是自然人拥有的知识产权,即通常情况下所说的非职务发明、非职务作品等非职务的知识产权。这种非职务的知识产权,由于个人经济实力较弱而往往需要转让给相关法人单位后,由法人单位实施。那么,个人在其死亡之前将其知识产权转让后的收入,例如卖掉专利后所获得的500万元人民币,能不能在遗产继承时免税呢?如果按照上述规定,将是不能的,因为卖掉后,该知识产权将不再是被继承人本人所有。但是,如果不能免税,将必然限制非职务知识产权尤其是非职务发明的转化实施,从而使很多知识产权因无法及时实施转化为生产力而不得不和其权利人一起等待“死亡”。进一步讲,遗产税光是鼓励发明创造这一宗旨还不够,还应当能够鼓励发明创造等等知识产权的流转、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遗产税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功能。

五、关于知识产权的孳息能否免税的问题

前段探讨的是知识产权转让的情况,现在要问,知识产权许可给别人使用,因此而生成的许可费等孳息能不能免纳遗产税?例如,权利人生前将其知识产权许可别人使用,签订七年许可合约,而在合约第四年,权利人死亡,则被继承人前三年所收取的知识产权许可费该不该缴纳遗产税,后四年还未收取的许可费又该不该缴纳遗产税?这一点,在现有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中似乎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按照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的法理,遗产指的是被继承人死亡时的全部财产的说法,上例中的遗产总额应当算到合约前三年的许可费收入总额,但这也就仅仅是解决计算许可费遗产的时间问题,并没有解决许可费本身要不要纳税的问题。如果按照遗产税鼓励发明创造、并且鼓励知识产权流转实施的宗旨,许可费是应当纳入遗产税的免税财产的。当然,进一步讲,许可费等知识产权孳息是否免税可能更大的是涉及知识产权财产如何评估的问题,这需要立法者和执法者给予该遗产税暂行条例更多的智慧和创意。

六、相关建议

根据上述有关探讨,本文有如下建议:

1) 纳入遗产税免税项目的知识产权具体项目应当有所突破,除了著作权、专利权和专有技术以外,还应当包括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以及注册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

2) 法条中的有关措辞宜进行修改,例如放松对被继承人自己亲自从事创作、发明的硬性规定,放松对被继承人本人所有的硬性规定等。

3) 在法条中贯彻鼓励知识产权(以及其他财产)流转流通的宗旨。这一点在遗产税中可能更为重要,因为遗产税主要针对的是富人,而富人更加注重资金以及其他相关财产的流动性,如果遗产税不能满足富人的这一要求,将会抑制富人的创造积极性,同时也会抑制“穷人”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以及使其发明创造升值最终让自己变成富人的积极性。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第7篇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我室各科教研员围绕高三第一轮复习模式研究、第二轮复习策略探讨等两个主题,以听课观摩、组内研讨、反馈交流等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市区各级重点高中、七县市不同区域与层次的高中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调研范围几乎涉及杭州市所有各级重点高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收集了许多有效的信息。

二、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计划不明

高三历史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计划的引领。严格意义上说,从文理分班开始,就必须有详细的计划。例如高二文科班的教学模式如何不同于高一才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如何不让学生过早感受到高三历史复习的难度,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起讫时间怎么安排,第二轮复习应该准备哪些专题,每次检测的内容如何确定,这些问题都应该在计划中予以明确并加以落实。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校有计划,能落实。但仍有较多的学校缺乏计划性或计划不够细致、明确。有些学校教师的课上得比较随意,想上什么专题就上什么专题,专题想上多长时间就上多长时间,这必然会影响复习效率。

2.模式不清

高三历史主要是复习课,从字面上解读:“复”侧重于对知识的梳理;“习”则强调习得与习会。因此,复习课既要注意知识的梳理,更要强调学习方法与技巧。高三历史教学的重心在复习,复习的关键在模式。调研当中发现:许多学校对高三复习的模式缺乏研究。正因为模式不清,许多学校的第一轮、第二轮复习没有区别,缺乏提升与归纳,造成一轮画线落点,二轮设问、解题的僵化模式。有些学校则把第二轮复习直接理解为热点专题复习课,进行简单的热点梳理、整合,缺乏与主干知识的有机联系;有些学校则把二轮复习课当成试题讲练课,缺乏教师精当的引领;有些学校则以查漏补缺为目标,缺乏系统的整合与归纳。这些都是影响复习效率的诸多方面。

3.流程不畅

教学流程是否通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高三历史复习流程不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出于对学生的不放心,高三历史复习课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的基本任务就是记笔记、抄黑板,几乎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没有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学气氛非常沉闷。其次,教学缺乏精当设计,第一轮与新课教学没有区别,第二轮没有体现深化、拓展的复习特色,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某校教师一、二轮的复习专题都是相同的,教师只不过是对内容进行选择性讲述,造成知识跳跃、思维错位,明显影响教学效率。

4. 效率不高

复习效率的提高着重表现在学生的兴趣是否被激发,思维是否已打开,能力是否被培养,情感是否已内化。调研中发现复习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良好的问题设计。调研过程中,部分教师的问题设计浅显无趣,比较随意。因此,如何提出一些真正富有探究性、情境性的问题,如何在问题中留给学生合理的思维空间与时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师应减少低层次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设计,设计一些有层次、有梯度、有思维含量与质量的问题,真正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困惑,制造铺垫,通过启发、思考、训练,把课堂教学逐步引向高潮。第二,归纳整合不足。模块化、专题式的教材编写,使传统的历史知识结构、知识线索受到严重破坏,但也给教学的归纳整合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缺乏整体的意识,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忽视归纳整合的能力与意识,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如何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拓展能力,进行适当的归纳与整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改进的建议

1.明确计划,探寻模式

复习计划的重要性这里不再赘述,关键在于计划的制订要精细,内容要可操作,实行要能落实。

(1)第一轮复习可以专题内重组(适当的时候可以延伸拓展),必须同高一的新课有所不同。如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有四目: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材如此编排,知识显得平铺直叙,缺乏内涵的挖掘。如果先讲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则能更好地挖掘教学内容:影响深远的重农抑商政策下的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可让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除了政策的导向外,还有哪些因素)、“男耕女织不相失”的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的商业(在此,可作为重点突破:重农能否真正抑商――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在重重抑制下仍持续发展,宋代出现了重大突破,到了明清进而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否会顺畅,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进一步打开。

(2)第二轮复习则以模块内整合为主,兼及热点为辅。首先,“网”构知识――“二轮”复习必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建构:

*形成背景(理论来源:韩非的法家思想;经济基础:封建自然经济的需要――小农经济需要封建王权的保护;政治基础:巩固封建政权的需要)。

*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各阶段有所侧重;发展特征也不同)。

*演变: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加强――西汉(中外朝制、推恩令);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发展――宋元(分割宰相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强化――明清(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需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观点加以评价,注意阶段论。

* 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挖掘隐性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其次,“通”读历史――“二轮”复习必须帮助学生形成通史意识。选取主要考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能通则通,揭示规律,启示生活。

例如:社会转型与政治制度的递进专题,可从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君主专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等方面进行疏通。

最后,“活”用能力――“二轮”复习必须帮助学生提升活用能力。如思维的辨析能力。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征,后人不可能亲身感受到已经发生的历史,人们只能通过已有的史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复原和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严谨、理性的辨析能力。

2.合理整合,有效拓展

整合、拓展是高三历史复习的基本策略,在模块化、专题式的教材编写思路之下,如果不能有效地整合、拓展,是不会提高复习效率的,具体要求如下:

(1)强调迁移――知识整合的前提

所谓迁移,就是在专题之间、模块之间要经常迁移、经常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如必修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就必须与必修3的《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内容保持迁移与联系。因为,近代史上的重大民主革命总是伴随着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解放潮流普遍具有两层内涵:破旧(反对旧体制),立新(提出新思想)。由于辛亥革命只立新不破旧(没有触动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才会出现新文化运动的补课。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知识的体系。

(2)重视梳理――知识整合的保证

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性:所有的结论与论点都必须建基于准确、丰富的史实基础上。但模块化、专题式的编写方式造成史实不清、性质不明,甚至出现朝代错位、概念模糊等情况。因此,在确定历史阶段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史实梳理,能把分散的史实准确归位,把模糊的概念清晰整理。如当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可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思考:自由主义思潮下的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1929―1933 经济危机对自由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冲击,罗斯福新政对运行机制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对新机制的广泛运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线索也就更清晰了。

(3)总结规律――知识整合的归宿

历史规律指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哲理性――分析问题有条理、有思路,能够史论结合,以史带论并能总结规律,进行理性思考。如岳麓版《历史重大改革回眸》中提到:“每当社会运行出现障碍时,要求改革的呼声便此起彼伏。”这说明改革都是在社会运行出现障碍的背景下进行的,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社会运行会出现障碍呢?这个障碍主要表现在哪里呢?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空前强化,为什么明末的思想会出现活跃的局面?这里的活跃是指什么意思?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辨析能力进行思考。

3. 强调学法,注重能力

高三历史复习的最大误区在于把复习课当作知识梳理、灌输课,普遍存在教师讲得过多、频率过快的情况。有些课是因为教师对时间的把握不当造成前紧后松,有些课则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妥,未能做到详略得当,造成教学前松后紧,这是教学中存在的遗憾。

(1)把握教材体系,挖掘隐性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只看到了教材的显性知识,未能引导学生探究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当然也就更不可能帮助学生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分析历史的观点。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把知识点纳入到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去考虑,在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同时落实基础知识。

(2)重视学法指导,提倡学生活动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主体作用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明确教学目标外,还一定要明确学习目标,重视学法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准确、及时地进行点拨。对于文科学生来说,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内化,才能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学习能力。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史料(材料)的解读能力;问题的形成能力;严谨的推理能力;审题、解题的能力等。如《百家争鸣》中描述:“面对乱世,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一般的同学只会识记其中的关键词而不求甚解。教师则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乱世?这个乱世是怎样形成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能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吗?诸子百家中哪种思想会得到统治者的赏识?

*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领,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3)注重史论结合,提升教学目的

历史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学生了解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得到理性的思考与感悟。同时,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社会,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们普遍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点的落实上,未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升华,非常遗憾。如关于孔子,我们应该把他置于公正、客观的天平上,从“睿智的思想家”“成功的教育家”和“执着的大学者”三个层面来解读:一位“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学有所成”的博学多才的学者;一位“不耻下问”的勤学多思的智者;一位坚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循循善诱的长者;一位周游列国,面对磨难从不退缩的勇士。他不是一个天生的圣人,而是一个强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格高尚的历史人物。如此评价,可以拂去伟人头上的光环,真正感受他们的伟大。

经济常识知识点归纳第8篇

(一)提高获取和解读不同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讯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高考命题坚持能力立意,无论选择题或是非选择题,都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考生必须全面、准确地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是必须跨越的“铁门槛”。

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为此,考生必须掌握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正确步骤与方法。

1.关于表格材料

示例

例1.(2011•北京文综卷•35)二十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0年2000年2010年第一产业27.1%15.1%10.2%第二产业41.3%45.9%46.8%第三产业31.6%39.0%43.0%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推论出我国

①农业总产值逐渐减少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③劳动者对服务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上升④劳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图表类型为表格。主要考查产业结构调整及第三产业的相关知识。表格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总产值减少,故选项①错误),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产生较大的劳动力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劳动者对服务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上升,故选项③正确。消费是生产的动力,需求引导生产和供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支撑的,而居民劳务消费是服务业市场需求的重要方面,由此也可推导出劳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故选项④正确。选项②在材料中缺乏支撑,不选。

反思

(1)表格材料的构成。表格材料一般由表头(标题)、表格、注释三个部分组成。表头(标题)是表格材料的中心或灵魂,是对表格所反映内容的概括,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对读懂表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表格是表格材料的主体部分,它主要通过一些数据,比较直观地反映某些项目之间的变化关系或相关关系。注释部分是对表格信息的解释或补充,也是表格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读表格材料,首先要研读表头(标题),明确中心;然后在其指导下研读表格,看这一标题中的信息在表格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再读注释,获取相关的补充信息。由于表格材料是由标题、表格、注释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分析表格材料还要在分析各个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材料。

(2)表格呈现信息的优点:便于分类比较。

(3)提取表格信息的方法。

第一,看表头(标题)。这是对表格内容的总体概括,要认真把握。

第二,横向看。首先,弄清分类,了解表格要呈现或比较事物(项目)有哪些;其次,要弄清这些项目之间的关系,如总分关系(整体―部分关系,总收入与分项收入即属此类)、并列关系、对比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供给与需求、进口与出口等即属此类)等。

第三,纵向看。首先,把握不同项目的变化情况;其次,根据设问要求,可能还要把握项目(特别是存在对比关系的项目)之间关系的变化情况,如供给与需求、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差额的变化情况。

第四,看注释。注释是表格的重要补充说明,包含重要信息,不可忽视。

2.关于图形材料

示例

例2.(2011•福建文综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051公里,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将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31∶16.7∶52.3转变为2010年的9.53∶41.15∶49.32,但与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大。

材料二

请分析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解析】本题图表类型为柱线图(柱状图+折线图)。要注意提取信息的全面性,即既要看到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对材料二中曲线的分析,要注意曲线有两个明显的拐点(2006年和2007年),因此对曲线可以分三个阶段分析:2005年、2006年明显下滑;2007年回升;2007年后平稳。在材料信息较多时,答案的表述尤其要注意逻辑性。就本题而言,大体上可以按照“有利与成绩+存在的问题”的逻辑展开。

【答案】福建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好,海洋生产总值总体是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在2005年和2006年曾急剧下降,2007年明显回升、平稳发展,但比重依然偏低;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明显,但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仍可进一步提升。

例3.北京市下调公交车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解析】本题图表类型为函数图像。依题意,本题自变量为车票价格(纵轴),因变量为乘车人次(横轴)。北京市下调公交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人次增加,A项符合题意,B项表明车票价格上升,乘车人次减少,理论上是对的,但不符合题设条件;C项与B项相反,也排除;D项表明车票价格下降,乘车人次减少,与A项相反,不合题意,应排除。

例4.(2009•上海政治卷•4)读图可见:

A.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B.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税收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

D.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解析】本题图表类型为饼分图。主要考查财政与税收的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读图可知,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4.8%,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5.2%,说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B符合题意。仅从饼分图揭示的“比重”无法说明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或杠杆,也无法说明税收增长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因此A、C、D缺乏材料支撑,应排除。

反思

图形,有反映一个变量引起另一变量变化关系的函数图像,有反映某一对象变化过程或趋势的折线图,有用于对数量大小进行直观比较的柱形图,还有用于呈现事物构成及所占比例的扇形图(俗称饼分图)等。

(1)折线图。

①折线图呈现信息的优点或特点: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对象在一定阶段的变化情况(过程与趋势)。

②提取折线图信息的方法与步骤:

第一步,找到折线的重要转折点(俗称“拐点”),将折线分为若干段;

第二步,把握各段折线的特征(上升、下降、平稳或上下振荡等;如总体上升,则分析上升幅度的变化);

第三步,总体把握折线走势,明确对象发展趋势;

第四步,如有多条折线,则需要对它们进行分段比较,再总体把握。

(2)函数图像。

①函数图像呈现信息的优势与特点:与一般曲线图不同,函数图像有坐标(箭头),呈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即一事物的变化引起另一事物变化的情况。

②提取函数图像信息的方法:

第一步,分清自变量与因变量。一般来说,横轴上是自变量,是因;纵轴上是因变量,是果;但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除外。

第二步,根据需要,对曲线进行分段分析,即分析自变量在某一区间变化时,变量会随之如何变化。

特别提示:要了解几个常见的函数图像,如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供给与价格成正比;等等。

(3)柱形图、饼分图、直方图

①了解它们呈现信息的特点:

柱形图:对象的绝对数量(总量)

饼分图(扇形图):对象构成及比重(占比)

直方图:对象的分布频率

②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项目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比较对象,进行有意义的比较(特别提示:不同质的事物,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

第二步,比较相关项目的数量关系,获取有效信息。

3.关于各类文字材料

示例

例5.(2013•新课标Ⅰ卷•14)2012年3月,中国某集团公司收购了4个在美国的风电场。美国政府于9月28日以安全为由签发行政命令禁止该项目的收购。在多次申诉无效之后,该公司根据美国法律向美国联邦提讼。这一案例表明

A.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B.向投资国司法部门提讼是投资者维护自身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C.对外直接投资取代商品出口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

D.跨国并购是企业强强联合的主要表现形式

【解析】本题的材料是一则记叙型文字材料。通过收购境外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具体形式(从广义上看,国际贸易既包括国际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本题中的境外收购属于要素贸易范畴)。题干材料中美国政府禁止中国企业的收购行为,旨在保护美国相关产业,表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A项正确。向投资国司法部门提讼,通常是投资者维护自身利益最后的选择,不一定是“最有效手段”,而且材料中也没有提供诉讼的结果,“最有效”之说显然缺乏支撑,故B项不选;C、D两项错误明显。

例6.[2011•浙江文综卷•40(1)]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

【解析】本题材料属于说明型文字材料。解答本问应从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入手,紧密结合材料,深入论证。回答时,要抓住材料中出现的概念群组,结合文化传播、继承、发展和创新等知识分析。

【答案】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

例7.(2010•四川文综卷•29)从哲学的角度看,与下列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解析】本题的材料是一则议论型文字材料,材料结构由一则寓言故事+评价组成,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较多错误地选择了B项,认为寓言故事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好对应B项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不然,材料是对寓言故事的评价,认为“掩耳盗钟”的行为,“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答案应该选A,凡事都有其自身的属性和规律,要尊重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否则就会犯错误,闹笑话。

反思

(1)记叙型材料

主要是指记叙某一事件(事例)的材料,主要内容是记叙某地、某企业、某人等发生某事。高考试题为体现能力立意,往往选取典型的具体的事件作为背景材料,通过微观入手、以小见大,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对于此类材料,可以概括为分析5个W,即Who、When、Where、What、Why,以提取有效信息。

(2)说明型材料

主要是指陈述、说明某一事实的材料,相对于记叙型材料,说明型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要宏观一些、抽象一些,往往涉及一组概念(概念群)及其相互关系。把握这类材料,如果试题的设问没有指定需要运用的具体知识点,就要把材料所涉及的概念群抽取出来,并发现其中的核心概念(关键词),再向上追溯(归纳),寻找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并进行分析。如果试题设问指定了具体知识点,则直接运用相关知识点的具体要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类、整合。

(3)议论型材料

议论型材料主要是指围绕某个中心话题阐述多种观点的材料,议论型文字材料多用于考查考生对某些重要理论观点、方针政策的理解、认识。由于这类材料是对理论观点的直接阐述,不需从典型事例中去提取、归纳,因而可直接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并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分析。

4.关于漫画材料

示例

例8.(2013•浙江文综卷•26)看漫画《问候的变化》(作者毛铭三)。漫画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②消费者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③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④消费形成的新需求对生产的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等知识。“吃了吗”关注的是生存资料的消费,“瘦了吗”关注的是健康与精神愉悦方面的消费,问候语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而带来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故选①③。漫画没有反映适度消费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②④不选。

反思

近几年高考的漫画试题,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既有针砭时弊、揭露问题、带讽刺意味的,也有弘扬正气、展示成就的。考查角度涉及各个模块,巧妙地将现实生活、社会热点、教材重难点与考生的疑点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思想觉悟、是非观念以及阅读、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漫画试题一般由漫画标题、漫画本身(含漫画文字)和选择要求三部分组成。

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漫画本身及标题。仔细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是针砭时弊、揭露问题还是弘扬正气、展示成就。阅读漫画时要善于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

其次,要读懂试题的选择要求,善于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试题的选择要求往往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规定了判断的指向。

5.总结

对上述分析归纳如下:

材料类型呈现信息的特点提取信息的技巧图折线图变化过程和趋势分段分析(找拐点)与总体把握(找趋势)相结合函数图像因果关系分清自变量(因)与因变量(果)柱形图绝对数量比较找到相关项目,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扇形图比例比较联系标准模型或设定参照系表格分类比较横向:分析项目之间的关系

纵向:分析项目及其关系的变化文

字记叙型事件、过程五个W(Who,When,Where,What,Why)说明型现象、事实分析核心概念与概念群组,追溯学科基本概念或原理议论型阐述观点对观点要注意辩证分析特别提示:

(1)把握多个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论述题往往是由多个材料构成的,有的是由多个图表材料构成,有的是由多个文字材料构成,有的则既有图表材料,又有文字材料。试题所提供的这些材料绝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材料时,既要深入分析每个材料,以提取显性信息,又要全面把握多个材料之间的联系,以提取隐性信息。事实上,一些高考试题的设问明确指向材料之间的联系。

(2)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发现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因果关系居多,即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也有多个材料之间是并列关系,试题主要是通过一组材料全面反映某个问题,每个材料则分别反映问题的一个侧面。

(二)提高获取和解读不同设问有效信息的能力

有效信息,不仅包含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也体现在试题的设问中,设问中包含的信息,对于解题更关键,更具有规定性,这一点,往往为学生所忽视。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1.判断知识范围,明确设问主体

示例

例9.(2010•全国卷Ⅰ•26)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困难,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畅,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成等。在此背景下,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短期内应

①加大营销力度,加速资金回流②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③扩大生产规模,保证供应充分④控制生产成本,改善财务状况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明确设问的主体: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外部需求下降、出口受阻,同时内需也因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而深受影响,大多数企业陷入销售困难、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畅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企业在短期内应采取题肢①④中的措施以缓解资金压力,维持企业运转,而扩大生产规模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只会雪上加霜。故①④应选,③应排除。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打算,特别是更新设备会进一步加大企业资金压力,不利于短期纾困,故应排除②。因此本题选B。

反思

第一,知识范围。每个问题要求学生所运用的知识类别和形态,在设问中一般会指明清楚。这里要强调在有些设问中,规定了某一范围(知识范围较宽),但通过“限定词”指向这一范围的某一具体知识点(知识范围收缩)。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审读设问。

知识类别: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形态:微观、中观、宏观。

第二,设问主体。政府(国家)、政党、企业、公民等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口。在审题的时候要明确设问的主体,以利于调用相应的知识。

经济学:政府、企业、个人等。政治学:国家、政党、公民等。

2.转化设问指向,分解设问层次

示例

例10.[2011•天津文综卷•1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

三大产业结构

比例(2009年)研发经费

占GDP比重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2008年)中国106∶46.8∶42.61.7%(2009年)世界平均3∶28∶692.21%(2007年)中国/世界平均

≈3.5以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计算。

材料二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解释为什么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转化设问指向:本题考查学生论证问题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运用归纳思维,概括“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质量和效益的7%增长速度”即“持续健康发展”,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有难度”。

例11.[2011•山东文综卷•29(6)]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分解设问层次:

第一层次,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层次,为什么要通过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层次,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反思

第一,转化设问指向。设问指向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单一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复合型:谈认识、作分析。

不同的指向考查不同的学习能力。近年来高考命题有些设问的指向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到底指向何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判断、转化。如谈谈对某现象或问题的认识,评析某现象或行为等,要么侧重分析“为什么”,要么侧重“怎么办”,要么兼而有之,有时还要分析本质、实质是什么。又如在回答“为什么”类问题时,设置“关系论证”类问题。

第二,分解设问层次。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试题经常设置较为复杂的设问,这需要我们学会合理分解复杂设问。

(三)依据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在解题过程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与调动和运用知识几乎是同时完成的。

所谓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基本思路:

第一,在信息归纳中调用知识、在知识联系中调用知识。

提取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设问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设问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归纳、概括这些信息(特殊),提炼其在教材理论(或政策性知识)中对应的知识点(普遍),并以这个知识点为原点,结合知识的内在联系,检索其上位、同位、下位知识点,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然后利用这个知识结构去回答具体问题(或描述阐释,或论证探讨),组织答案要点。

第二,在自主学习情境材料中推理、调用知识。

由于政治试题的特殊性,有些信息(含概念、观点)在教材和政策性知识里面并没有对应的理论支撑,这就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情境材料,直接做出选择和调用。

结合上述例10、例11分析如下。

示例10的知识调用过程分析如下:

第一步,根据设问中的有效信息,调用知识。

从质量、效益、7%的增速等角度分析为什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容易。由此可以明确本题要调用教材关于“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知识。包括以下层次:主线――转变发展方式;主攻方向――经济结构调整(含产业、区域、城乡、需求结构等);重要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着力点――建设“两型社会”;强大动力――坚持改革开放等。

要做到有针对性地在以上知识结构中调用知识,分析问题,还要结合材料信息,做出比较、甄别,最后确定有效知识。

第二步,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调用知识。

材料一中的信息:

表格项目一:由“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归纳出“产业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归纳出“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前一句属于归纳调用,后一句属于联系调用)

表格项目二:由“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归纳出“科研投入不足”,进一步归纳出“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前一句属于归纳调用,后一句属于联系调用)

表格项目三:由“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归纳出“环境压力较大”,进一步归纳出“影响可持续发展”。(前一句属于归纳调用,后一句属于联系调用)

材料二中的信息:

由“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归纳出“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归纳出“制约增长速度”等。(属于自主学习中推理和调用)

综上所述,答案组织为:①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②科研投入不足,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③环境压力较大,影响可持续发展;④经济总量的大幅度提高,制约增长速度。

示例11的知识调用过程分析如下。

首先,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及影响”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必须检索“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个人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的;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文化影响人的方式”(文化环境与文化活动)、“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

其次,必须准确把握设问要求,明确分析的逻辑层次。具体来说,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分三个层次: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要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再次,针对以上三个层次,分别调用具体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和阐释。

第一层次,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要调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优秀文化为逻辑起点展开论证。

第二层次,为什么要通过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要调用“文化的特点”的相关知识,即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它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博物馆的建设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新的物质载体。

第三层次,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要调用“文化影响人的方式”的相关知识,即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