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18 10:18:41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第1篇

1感知服务质量研究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局限性

很多学者对感知服务质量进行的大量研究大都是围绕两大学派进行———以格罗鲁斯(Gronroos,1984)为代表的“北欧学派”和以Parasuraman(1985)等为代表的“北美学派”。前者开创性地提出了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和总体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核心是考察用户行为以及用户期望对服务评价的影响,评价方法是度量用户服务经历/功能质量(如何提供服务)和服务结果/技术质量(提供什么服务)与期望的吻合程度〔3〕;后者对感知服务质量的贡献在于推出名为“差距分析模型(GapAnalysisModel)”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由5种服务质量差距构成〔4〕,最重要的是差距5服务质量差距(用户感知或实际经历的服务与所期望的不一致),而它受其它几个差距影响。以差距5为基础,Parasuraman及其同事构建了用于度量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的SERVQUAL量表〔5〕。尽管两大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甚至研究重点不尽相同,但有一点非常一致,即无论是北欧学派认为的决定感知服务质量的技术质量要素和功能质量要素,还是北美学派推出的SERVQUAL服务质量度量方法中的5个维度22个指标,在评价服务质量时都以两个最关键的概念为基础,即“差距”与“期望”。这使他们的研究最终殊途同归,也使大量围绕这两大学派的研究无不建立在期望与差距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之上,形成根据一系列质量要素(指标),通过用户期望与实际(体验)服务经历的比较而进行质量感知的感知服务质量研究领域。

1.1差距

根据总体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感知服务质量并不是完全决定于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这两个要素,而是决定于期望的服务质量与实际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Berry的差距分析模型详细分析服务质量中存在着的5种服务质量差距———差距1感知差距(管理者对用户期望服务在理解上所存在的偏差)、差距2服务质量标准差距(服务提供者所制订的服务标准与管理层所认知的用户服务期望不一致所出现的差距)、差距3服务传递差距(服务产生与传递过程没有按照所设定的标准来进行)、差距4沟通差距(宣传中所做出的承诺与实际提供的服务不一致)、差距5服务质量差距(用户感知或实际经历的服务与所期望的不一致)〔6〕。这5种差距引导管理者发现服务问题在哪里。可以说差距分析模型是寻找用户服务质量感知和服务提供者绩效之间不协调现象一种非常直观而有效的工具,管理者通过它的运用可缩小用户期望与实际服务经历之间的差距,提高用户感知的服务质量。问题是这两个模型中的差距是用户实际体验到的服务与期望之间的差距,也就是用户的实际体验与用户的心理标准之间的差距,都是因变量,随着用户实际经历的服务和期望的服务这两个自变量的变化而改变,实际经历的服务相对客观而便于测量,而用户所期望的服务是主观的心理因素,测量起来有难度。因此,要找到差距所在,解决如何实现对用户期望服务的测量是问题的关键。

1.2期望

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的好、一般、不好,并不是仅由用户接受到的实际服务质量决定的,用户所期望的服务质量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现有研究对这一观点已有共识。正如格罗鲁斯所提出的总体感知服务质量模型中给出了许多期望的服务质量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一些是直接受服务机构控制的,如与用户沟通———如果服务提供者过度承诺,那么用户期望水平就会被抬得过高,感知服务质量就会相对低下;另一些是服务机构无法控制的,如机构的形象、口碑等。该模型虽然提出了用户期望形成的影响因素,但是用户究竟是用何种期望与实际服务经历进行比较以确定感知质量的内容却未曾涉及。SERVQUAL的提出已经提供了度量用户期望的评价方法,但无论是最初SERVQUAL采用的向用户询问其期望从服务机构获得怎样的服务的方式,还是修正后的SERVQUAL要用户回答他们曾经经历过的同一行业中的最优质服务质量特征来代替以前的期望服务,这些都无法给出用户的期望服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甚至,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所选择的度量期望的时机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服务经历前、经历后,还是服务经历过程中?究竟何时度量的期望才是用户真实的期望服务?期望与经历的比较是有意义的,这一点在学术界没有争议,因为期望肯定会对服务质量感知产生影响。但是,在度量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时,上述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应该寻找其他的方法对用户期望进行研究以确定感知服务质量,寻找用户期望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不同用户会对服务质量产生不同的期望。

1.3情感因素对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

情感因素是在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差距分析模型”中都没有被考虑进去但又是值得重视的影响因素之一。这是因为现有的研究认为情感可以作为一种过滤器,影响用户对服务的体验或者是影响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知,还有研究认为坏的情感对服务质量满意度的影响比好的情感要大得多。对用户行为的研究曾发现好的情绪或坏的情绪都会对用户服务评价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特别是用户对关键时刻(指服务提供者在此时此地向用户展示其服务质量。它是一个真正的展示机会,一旦丧失这个机会用户就不在了,这是提高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最好的时机)的感知。这些研究都不系统,而且相当有限。情感因素到底是如何影响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的,在质量模型中又该如何体现情感的作用,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供参考。

1.4图书馆感知服务质量研究中的局限性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图书馆界对SERVQUAL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是围绕ARL(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提出的专门应用于图书馆服务评价的测度工具LibQUAL+体系展开的研究〔7-10〕。LibQUAL+研究计划首先肯定SERVQUAL着眼于用户期望、质量差距的感知服务质量评价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人们提出疑问最多的SERVQUAL决定质量的5个层面进行重新论证。在进行大量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评价内容进行充分研究,2003年把LibQUAL+评价体系归纳为三个层面:服务影响(AffectofService)、图书馆整体环境(LibraryasPlace)和信息控制(InformationControl)。不难看出,虽然这一模型专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而设计,但由于其理论思想完全依据SERVQUAL,所以在图书馆感知服务质量领域研究中存在与感知服务质量研究领域同样的局限性。

2归因理论及其对图书馆感知服务质量的解释

首先,虽然在感知服务质量研究领域中对差距与期望的研究比较完整,但仍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难题,例如,为什么图书馆用户会对服务质量产生不同的期望,期望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差距的难以确定。其次,在现有的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理论研究中,情感因素没有被考虑进去。然而在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认知过程中,情感,如气愤和谅解,沮丧和高兴,失望和憧憬等肯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中必须考虑用户的情感因素。而维纳的归因理论正是把归因这一认知过程作为动机和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为研究用户情感因素在感知服务质量中的作用搭建了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此外,归因是由某种结果出发寻求原因的过程,图书馆服务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事件、现象或行为,而这种事件、现象和行为本身就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

2.1归因问题产生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心理“标准”

自海德至20世纪中叶,归因研究的先驱者们琼斯和戴维斯(Jones&Davis,1965)、凯利(Kelley,1967)等提出了归因推断思想,研究的重点在于哪些因素导致人们将某一特定事件或结果归因为某种原因,以及人们如何归因〔11-12〕,形成归因认知过程问题中最为经典的理论。但他们的理论倾向都是把普通人作为科学家来看待,过于强调合理逻辑推断的思想,而忽视了主观因素在推断中的作用。在质疑传统强调逻辑推断的归因思想的同时,研究者们开始注意人们实际上是如何归因的,而不再只关心人们应该如何归因。于是卡尼曼和米勒(Kahneman&Miller,1986)提出了关于社会认知的标准理论(normtheory),从而将主观因素融入到归因过程中来〔13〕。“为什么”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标准被违背了。维纳(1985)在对有关自发原因思维的研究中总结道:“对原因的搜寻是由意外的事件引起的———处于劣势的球队获胜、看好的球队失败、高于或低于预期的利润以及异乎寻常的助人或拒绝助人行为等。”〔14〕一个事件或一种行为之所以被看成是意外的或异常的,是因为它与人们头脑中激活或构造出来的某种标准不相符合。因此,人们面对一种行为或事件会不会产生或自发的提出问题,也是由这种标准决定的。费斯廷格用认知失调理论分析了标准在归因问题产生中的作用。当一种行为或事件不符合人们有关的内在标准时,就是一种认知失调状态,归因问题的提出及其回答是使这种失调状态趋于协调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当人们弄清了某种意外或异常行为或事件产生的原因时,这种行为或事件也就不再意外或异常了,人们的认知状态就会重新趋于协调或平衡〔15〕。在这种意义上,归因实际上就是弥合或缩小所发生的事件与某种内在标准之间的差距,以减小或消除认知失调感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要解释的不是目标事件本身,而是它与主观标准之间的差距。标准,在感知服务质量研究中就是用户的预期,即在通常情况下,用户对某个事件的期望。当用户的期望与实际发生的事件不一致时,差距就产生了,这就会引起用户去寻找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这种寻求原因的过程又会对今后的期望、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可以说,标准的违背就是期望的违背。用户感知(满意或不满意)的产生就是由于期望的违背,期望和实际差距越大用户的不满意感就越强。因此,从归因观点的视角探讨用户感知是可行的。

2.2维纳归因理论中对原因的分类

维纳之前的研究者们对人们如何利用多种信息和内部认知过程做出归因做了深入的探讨,然而研究归因认知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归因效果上。维纳的研究与早期的研究者们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他十分强调归因、情感、期望与行为之间的动力关系。然而,从对归因认知过程问题的探讨转向对归因效果问题的探讨是从原因分类开始的。只有首先依据一定的标准或维度对多种多样的具体原因进行分类,才有可能从不同类别的归因和动机、情感的关系中提取规律性的东西。维纳对原因特性的分析产生了三个原因分类维度:部位(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稳定性(稳定原因和不稳定原因)、可控性(可控原因和不可控原因)。这样的2×2×2的原因分类结构就得到了八种不同的原因〔16〕。在他看来,不是原因本身,而是原因具有的特性决定了人们做出什么样的情感、动机和行为反应。也就是说,不管有什么样的具体原因,只要它们被认为有同一种特性或结构,就会引起同样的情感、动机和行为反应。原因本身是多种多样的,但原因的特性或分类维度却只有三个,因此在原因特性或维度与情感、动机和行为之间建立规律性的关系显然要容易的多。基于原因分类维度,维纳将其动机和情感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归纳为:个体察觉到的原因的稳定性决定他对随后行为结果的预期或期望,个体察觉到的原因的部位和可控性则决定他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和情感体验,这二者合起来又共同决定了他随后的动机和行为反应。

2.3归因理论对图书馆感知服务质量的解释

“期望”和“差距”是感知服务质量研究领域中的一对核心概念,“标准”是归因问题产生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稳定性和控制性是维纳归因理论中原因分类的两个维度,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用户感知服务质量。

2.3.1原因的稳定性与图书馆用户期望的联系期望,不同研究者对其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比较集中的是将它理解为对行为结果或目标的一种认知上的预期。就图书馆用户个人对未来行为目标的期望和预期而言,如果造成先前行为结果的条件或原因被认为是稳定的、不变的,那么这种行为结果就会被预期或期望再度出现,因此先前的成功结果将会引起随后继续成功的期望,而先前失败的结果将会产生随后继续失败的预期;如果造成先前行为结果的条件或原因被察觉为不稳定的、有可能发生变化的,那么这种行为结果是否会再度出现就很难确定。在这种条件下,图书馆用户对随后结果的预期或期望就会出现比较复杂的情况:他可能会预期先前的结果还会出现,也可能预期先前的结果不会再出现,还可能干脆对随后的结果不做任何预期,将其看成是难以捉摸的、不确定的〔17〕。这一规律将为解决图书馆感知服务理论研究中期望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2.3.2原因的控制性与图书馆用户情感的联系维纳的归因效果论不仅能够说明人们成功或失败后的期望改变,而且能够对由成功或失败引起的情绪情感反应作出解释。当图书馆用户受到图书馆服务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通常是用户所接触到的人或事,他们就会对他人的行为表现感到高兴或沮丧,表现出愤怒或谅解,并对这些事给予赞赏、惩罚、帮助或斥责。维纳的归因理论对他人行为表现反应做出了研究,从而给出了人际归因与责任推断的基本模型〔18〕:事件可控归因/不可控归因有责任/无责任生气/同情、谅解责备报复忽视/不责备不报复帮助。在该模型中控制性归因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观察者对行为者这个人的责任判断,维纳(1995)的研究发现,行为原因的控制性影响到行为责任的推断〔19〕。消极后果的责任又影响到观察者的情感反应(如气愤)。“气愤”会引发像惩罚、谴责等行为。归因理论中原因控制性与情感联系的研究恰好可以弥补图书馆感知服务质量模型中缺少情感因素对用户感知影响的这一缺憾。

2.4图书馆用户“归因———期望———差距”模型构建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原因分类的稳定性维度和控制性维度分别指向影响感知服务质量评价的两个重要因素“差距”和情感。在一次事件、结果(经历的服务)之后,图书馆用户期望的改变由观察到事件的原因的稳定性所决定,这种期望成为用户用以与外部刺激进行比较的内在“标准”,支配着对具体刺激事件的判断,并表明哪种刺激事件是异常的、不能接受的,于是“差距”产生了。差距的产生不但影响了图书馆用户对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价,也引起了新一轮的“归因———期望———差距”。可见,期望是在刺激事件产生之后被激活和构造起来的,期望是随着归因的认知过程控制性、有意性、责任认定的过程形成的,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形成的,不是预先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归因———期望———差距”对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要想提高图书馆用户的感知服务质量,为每一个环节制定干预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归因影响情感,而情感反应又进而对图书馆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价产生巨大的影响,原因的控制性影响到行为责任的推断,维纳指出:“我认为人们所具有的归因推断能力是责任推断的前提,并且如果被认为有责任,那么其行为的起因必须是可以控制的。”由图1可以看出,从图书馆用户实际经历的服务到图书馆用户感知的服务是一个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受到“标准”、“期望”、“归因”以及“情感”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机理,“差距”和情感共同影响着用户的感知服务质量。归因理论通过对原因的特性、期望与责任推断的研究有力的解释了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的产生机制,完善了现有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的缺陷。此模型的构建,可以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研究假设和调研所用指标的依据。有利于笔者采用关键事件法(CriticalIncidentMethod),让图书馆用户回忆过去一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满意事件,并用文字描述出来,以期完成对用户实际经历的测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模型“归因———期望———差距”中直接和间接与期望和感知形成相关因素———稳定性、控制性、有意性、责任性、差异程度、生气程度和异常行为进行测量,以完成对期望、心理“标准”等主观因素的测度。

3结论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第2篇

1.1肌肉特点

女生的肌肉力量较差,肌力韧带较软弱无力,耐力差,小肌肉群发育不协调,容易疲劳也容易恢复。通过练习后,关节软骨较厚,韧带的伸展性大,能加强肌肉的弹性、伸展性,使关节的活动,即柔韧性得到加强,在弹跳力、速度和力量等方面也得到锻炼。

1.2神经系统特点

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与抑制转换较慢,做动作不够协调、准确。

1.3循环和呼吸系统特点

女生心肌纤维较短而细,心搏率快,因此收缩力差,收缩压低。心脏的工作能力较强,代谢旺盛,需氧量较大;女生由于代谢旺盛,需氧量大而致使呼吸频率快,相对于男生,女生胸腔小,容量也小,肺活量也就相对较小。

1.4心理特点

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无不影响着女生的心理。当前女生都存在求美、求新、求知、求易、求趣及求层次等心理特点。

2女子体操教学中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体操作为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体育教学活动,其动作较为繁琐,对于人的生理条件要求很高,进行时往往有一定危险性。而女子体操与男子体操不同,其动作较多且技术的差异性大,要求女生要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除了要有技术分别—节奏快慢和幅度大小之分,还要有技巧要求—身体各部位用力顺序和用力时机的要求,因此要找出恐惧产生的原因既要从客观方面来找,也要从主观方面来找。

2.1主观原因

女生自身的生理状况。女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女生在进行体操动作练习时容易达不到基本要求。女生自身的生理状况包括女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两个要素中任何一个较差都会应影响技术动作的练习,容易出现不协调,造成动作失败,甚至身体遭到损害;女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女生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意志品质和心理的调解。女生怕苦、怕累、多次的失败刺激和受伤经历等都容易使女生产生一种未知的恐惧心理,致使生理机能也发生变化。且心理的恐惧越强,对生理造成刺激也越强,就更会在体操练习中产生身体不协调,容易失败甚至受伤等现象。在体操教学中,只有缓解女生的这种恐惧心理,才能激发女生高涨的学习情绪。

2.2客观原因

包括体操教学课程内容安排、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体操课堂的配套器械及设施等。体操教学课程内容安排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在体操教学中是否符合女生的实际状况、练习时难易程度是否适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是否合理、适宜、新颖都会影响女生学习的心理。在体操教学中,如果体育教师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女生,不能根据女生的心理状况和场地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实行教学,也会导致女生恐惧心理的产生,甚至加剧;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高低,也会对体操教学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学中,体育教师表现的无责任心、无爱心,且示范动作不够优美、准确,在女生遇到困难与危险时不主动采取保护措施,出现教学失败现象,甚至发生伤害事故;场地、器材与环境。每个学校的体操学习场地的质量与环境都不同,都或多或少存在场地狭小、设施陈旧、缺少安全保护措施等。

3解决对策与途径

3.1主观原因解决对策与途径

3.1.1加强女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其对体操的正确认识体操动作技术性非常强,不同性质的要素始终贯穿于每一动作结构中,在练习中出现碰撞和练习引起的肌肉疼痛等现象。而这些生理现象容易使女生产生怕苦、怕累的思想,进而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愿意参与练习,这不利于她们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因此必须对她们做到严格要求与正面思想教育相结合。只有通过对女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她们对体操技术动作的正确认识,才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懂得体操教学除了体操技能技巧的学习,还能锻炼体质,磨练意志品质。3.1.2改善女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女生的身体素质差和运动能力低是对体操产生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针对女生的实际生理状况,要采取强制性手段强迫女生加强锻炼,合理地运用体育器械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强调一定要严格、严肃要求,不能有一丝通融情绪,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才能很好的完成难度技术动作。而女生在完成难度技术动作时体育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女生,一旦完成一次,恐惧心理就会消除。但是一定要注意观察,多表扬她们,让她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动作。3.1.3缓解女生恐惧心理,激发高涨的学习情绪,智力与体力相结合要缓解女生的恐惧心理,主要是消除客观原因带来的恐惧心理。在体操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模拟练习和稚妥的保护是抑制恐惧的有效途径。可通过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多利用辅助器械等,进行难度不是很大的练习,当女生能轻松的完成时,会有成功的体验,恐惧心理就会得到缓解,进而在逐渐增加难度,就会使她们淡忘恐惧,始终保持成就感和满足感,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与练。3.1.4培养女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操教学中要求女生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且具有坚持性、自制性和果断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女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勇敢果断的优良品质。首先要通过不断改变练习的形式,提高或降低动作的难度,提高动作练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注意的持久性来培养。其次要在学习动作中,排除视觉因素,体会动作过程运动方向及肌肉用力的变化情况,增强对肌肉活动的感知能力,分辨正误技术之间肌肉活动的差异,从而降低由肌肉感知能力引起的对动作感知不清所产生的恐俱心理来培养。最后要教会女生自我保护的方法,使她们在动作失败的情况下或出现危险的情况下,能进行自我保护,独立处理面临的困难。

3.2客观原因解决对策与途径

3.2.1提高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多变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构成客观因素的主要原因。只有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个人素质,自如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针对女生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并且能在体操教学中不断鼓励女生,使得女生对自己产生尊重、钦佩与信任,更能带动女生进行体操练习。3.2.2改善设施教学环境,加强保护与帮助学校的教学环境也是构成客观因素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的设施环境应规范地选择安全可靠的体育器材,教学环境明亮安全,从外部减轻女生的恐惧心理。在体操教学中加强保护与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不进能给女生安全感,同时也能消除女生的恐惧合理。

4结语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第3篇

【关键词】中差生 辨证 发展 关爱 素质教育

1.中差生被忽视的原因和心身特点

从教以来,尤其当班主任以来,自己有一点深刻的体会:自己对班上的尖子生倾注了很多的热情,对临界生更是全心身投入,对那些后进生也花费了更多的心血,还有一部分学习基本能过关、成绩处于中下等、不调皮捣蛋、不惹麻烦的中差生却被忽视了。即牢牢的引导尖子生和临界生的成绩,使之成为班级学习的领头羊;而通过对后进生的约束来稳定班级的环境,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气氛。本想“抓两头,带中间”,可事实上更多的是“忙了两头,丢了中间”,忽视了“无关紧要”的中差生的存在。

通过几年时间对中差生的观察,我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他们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大部分的中差生两边不讨好,常受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冷落。同时又不被那些真正的后进生接纳。处于放任的境地:自觉的得以更好的引导;不自觉的沦落为后进生成了“的对象”,结果是造成了更多的后进生。如何对中差生进行教育,不管作为任课老师还是班主任我们都需要认真思考。

2.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更多关爱中差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作为教师,教育学理论早已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是否能在推进新课改能否大面积的丰收。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中差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具有爱心,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爱撒向班级的每一个角落,自觉放平心中的一把秤,使自己的关爱让全部同学都能感受到并唤起学生的共鸣,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更和谐融洽,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助于中差生奋发向上,实现自我飞跃。

3.成为中差生的原因分析

中差生之所以成为中差生必定有他的原因,例如: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自己的约束力较差,要求自己不太严格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客观的原因是个体差异性的结果,比如个人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等各有不同。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些特殊性的原因。例如:

由于长期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容易被班主任和老师忽视,缺乏老师应有的关心、爱护、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感到受到了老师的冷落,感到自己是班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员,从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由于觉得自己没什么优点与特长,他们自认平庸,看不到自己优秀的一面。从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没有融入同学之间,缺乏自信心。由于犯有某个错误而遭老师严厉批评教育,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导致逃避、厌学。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原本心境极好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心理。由于个人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而走向反面。由于家庭或家长的负面作用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

4.班主任应该怎样关爱中差生

针对以上这些因素,如何让这些被美国教育家称为“灰色儿童”的中差生在班集体中茁壮成长起来呢?我个人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1 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中差生。人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来感知自己,然后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如果外部评价不恰当,就会产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知觉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后果。学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教师,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赞美是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便会成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人的许多潜能和情感便会奇迹般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对中差生的评价十分关键,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评价中差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正、反两方面,即优点(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人们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对优生容易忽视其缺点,只看到他们的优点;而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他们的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中差生的进步,也会导致教育者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忽视对中差生积极因素的引导,人为的造就一些“差生”。相反,教师应该帮助中差生找到其优点和缺点,从而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这也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

4.2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差生。应当从发展的角度纵向地看待中差生的进步:每一位学生他的今天都比他的昨天有进步。应该积极的发觉他积极的因素,而淡化其不良的因素。这样,每位中差生在老师的眼中,每天都在进步,也就能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随时发现中差生小小的进步,及时予以鼓励,说一句“很好”“做的好”“加油”。让他们一点一滴,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依恋与信赖。他们之所以成为中差生,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默默无闻”,因而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与鼓励。在一次次的不自信中,他们渐渐退缩,对任何事情都产生畏难情绪和怕挫折的心理,而最终被化归为中差生之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使用略带夸张性的语言去鼓励中差生,坚持以鼓励为主,实行分层评价。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第4篇

关键词: “差生” 学校管理 教育转化工作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一位教师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本着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原则,把那些在思想品德和学习等方面表现相对落后的学生转化成优生。我们应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促其成材。对那些暂时相对落后的“差生”,我们应该给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坚信:废铁也能百炼成钢。

一、“差生”的含义及其表现

“差生”也被人称为后进生,或待优生。俞国良曾在《普教研究》中撰文指出:“差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正常,由于成长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个体不良的心理结构,从而导致了学习、品德、言行等方面长期相对落后,且这些落后面又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而需要特殊教育和帮助的一类学生。

二、“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一个“差生”的产生,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校教育的原因

学校存在的目的是教书育人,因而一个学校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校风校规,以及学校内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方法等对这个学校的每位学生都有最为直接的影响。一些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贯彻实施不完全,管理方式不科学等的确是“差生”形成的主要且较为直接的原因。一些教师缺少科学的育人知识,再加上有些学校教育策略上的问题,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也是导致“差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家庭教育的原因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起点,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每个孩子身心的发展、知识的获取等。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知识水平,思想道德情操,言行举止等对孩子的影响极大。若家长的个性、学识、职业、社会交往、教育方式等存在问题,就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使其沦为““差生””。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社会的原因

我们目前社会的大环境还是很好的,但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难避免一些小环境中的不和谐现象的出现,这些都会影响很多孩子身心的健康。

4.个体的原因

一个“差生”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学生自身的原因不容忽视。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常被其他诱因左右着,同时又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坚定的意志力,有困难有挫折常采用回避的方式;有些孩子自制力差,依赖性强,兴趣不持久,学习等方面受个人爱好和心理情绪的影响大,没有上进心;有的学生性格较为孤僻,很少也很难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再加上他们年幼无知,道德认知能力较差,是非曲直也就难以分辨,这也是“差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差生”的存在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做好“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三、“差生”的教育转化对策

为做好“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我们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育策略,不断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改革管理模式,树立良好的校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应试教育为现代科学的先进的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我们要明确办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能,提高素质。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差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授他们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对“差生”的生活、思想情况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师应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热爱学生是每位教师的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要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差生”,尊重、信任、理解、关怀他们;拒绝孤立、歧视和放纵。同他们谈心交朋友,平等相待,坦诚相对,用言行去影响他们,感化教育他们。和他们缩短距离,消除“差生”的“逆反”和“畏缩”心理,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智力的开发者,又是人格的塑造者。我们要有多重角色,既要有丰富的知识、较高的技能,又要具备必要的育人知识,当学生出了问题时,处理方式不能简单粗暴,不能去武断地压制和排斥,也不能回避和放任。解决问题的方式要科学化、艺术化,一味的体罚和压制只能适得其反。抛弃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模式,将必要的课外活动等充分开展起来,使每位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坚决拒绝隐形划分快慢班这种错误做法。

其次,为做好“差生”的教育转化,我们应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要与那些“差生”的家长多沟通,多了解。对一些家长的错误的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应当进行制止和纠正。对那些特殊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留守子弟等)要给予更多的了解与关爱,教师和家长不能互相推托责任。分工的同时更要有严密的合作。对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相互配合,及时解决,既不能包庇和纵容,又不能回避。

再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让他们尽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添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乐趣,消除疲劳与烦恼,想方设法去正确激励他们,使他们不断奋发向上。对待“差生”还要扬长避短,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挖掘潜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兴趣和特长有机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投其所好”,找出积极因素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提高心理素质,诱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差生”的自尊心强,自控力差,年青气盛但心理不成熟,有“叛逆性”,我们要学会用“爱心”去融化“坚冰”,用“关心”去抚平“创伤”,用阳光照耀温暖他们阴霾的心灵,用微笑消除那有些冷漠的眼神,走进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对我们产生好感,充满信任,存有希望。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的放失。对他们要暂时降低要求,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给他们打好基础、培养兴趣,让他们养成习惯,挖掘潜能。对他们正面教育,侧面启发。发现积极因素、限制消极因素,因势利导。正因他们某方面“差”,正因他们以往受否定、冷落太多,他们更渴望温暖,我们应当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偏爱”。我们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学会发现他们的个体优势,尊重他们的人格,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他们,对他们重新审视,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让他们主动去接受我们,接受我们的教育。

总之,“差生”的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差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应和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预防“差生”的形成,做好“差生”的教育优化工作。

我们应坚信,这些品德不良或学习欠佳的学生是暂时的“差生”或后进生、潜能生、待优生,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差生”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要在认真分析“差生”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问题,对症下药,将他们转化演化为优生。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第一版.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第5篇

【关键词】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原因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与能力已经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和正在努力实践的目标。致使学生获取终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必须养成锻炼的习惯,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这种锻炼意识的形成,与人的态度有关。构成态度的要素有认知、情感、动机,甚至还包括态度的外显形态及倾向性表现。一个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必然会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消极逃避的行为。理解这一点并不难,问题是产生不喜欢体育的症结在哪里?!本文试图通过调查研究去分析造成初一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原因,寻求喜欢体育并参与其中的对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就如何“变讨厌为喜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从研究目的出发,依据抽样原则和正态分布的原理。在本校和其它学校学生中,选择初一段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初一年级抽取学生共338名进行调查测试,共收回问卷338份,有效问卷为330份,有效率达到了97.6%。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访谈法。

采用随机访谈的方式,走访部分教师和初一学生,询问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

2.问卷设计

在了解产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原因的基础上,走访了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产生初一学生好恶体育课行为的原因,并收集各种原因、刷选整理,编制成初一学生好恶体育课行为的归因分析问卷调查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与年龄分布。

3.2 主观原因的影响。

通过338份初一各班级学生调查表的统计,分析其厌学体育课的原因(不计外因),对表现出来的差的情况排序(见表1-1)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心理素质差是造成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最主要的原因占比例25.8%,排在第一位: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差各占25.4% 25.1,排在第二位、三位。

3.2.1 心理素质差因素。

心理因素差是导致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最主要内因。一方面,是因为进入青春期的初一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发他们不喜欢上体育课,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在体育课中常表现为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等。刘淑慧等人(1985年)的研究表明:在生理疲劳时,初一学生的心理疲劳出现较早,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更大的惰性,正是受这种惰性的影响,使学生产生参加体育课的各项活动是一种心理负担的想法,也导致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另一方面,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差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过低地低估自己,觉得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差,在课中也常出现胆怯、心情紧张不安,缺乏自信,从而影响他们参加体育课的兴趣,也严重的影响体育课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3.2.2 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因素.

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也是造成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的主要内容。这是初一价段普遍存在现象。处于这一阶段的一些学生,因为对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在课中就常因抓不住动作的要领而产生错误动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认定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身体素质不好,从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也成为他们提高运动能力的一大障碍。改变学生这种心态饿关键就在于有一个主客观的环境。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克制和自我暗示,减轻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3.3 客观原因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被调查中26.1%的学生是因为体育课中的项目中内容太单调,太枯燥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因体育场地设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占21.6%,因学校领导重视程度、班主任对体育课的态度占18%和17.8%,而文化课负担过重占16.5%。

3.3.1 教学内容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课中的项目太单调是导致初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这部分学生因为体育课中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不愿上体育课即使参加了体育活动,也难以体验到运动场带来的乐趣,难以真正认识到体育课锻炼的价值,因此,要上好初一体育课初一学生的体育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更应注意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初一学生感兴趣有锻炼价值的项目进行教学.在调查结果中学生对上球类课的期望最高有189人,(55.9%) ,艺术体操,健美操次之有88人(26.3%)通过安排上述项目以充实学生上体育课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3.3.2 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因素.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5.5%的学生是因为学校体育设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而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缺少场地、器材器具也是造成体育课教材教法选择缺乏多样化的原因。学校的体育设施差,器材器具少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是促使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增加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应地制宜的为学生制造一些简易器材器具,开辟运动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3.3 校领导、班主任重视程度.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校领导、班主任对体育课重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好恶行为。如何使校领导、班主任重视体育课,这是作为体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特别是在当前“减负”影响到校园各个角落的形势下,如何发挥体育课的优势,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3.4 其它原因的影响。

调查中显示,影响学生体育课行为的还有以下原因:家庭原因(23.6%)、教师态度(20.3%)、文化课负担过重的原因(19.8%)、同伴因素(19.3%)生理有疾病(18.9%)、考核考核标准因素(17.3%)、教师技能的原因(19.8%)、。首先,可以看到23.6%的学生是因为父母反对其上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可见,家庭对人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如果父母支持子女上体育课,那么就会减少因心理素质差,运动能力差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人数。其次,教师态度问题也是其中的原因,20.3%的学生是因为体育教师态度不好,工作不认真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再次,文化课负担过重,同伴很少帮助和指导也是造成厌学体育课行为的原因。就文化课负担过重的原因,已被广大教学工作者所重视,目前关于教育问题有关文件中就反复强调了“减负”的迫切性。作为主导教学的体育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同伴教学影响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 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行为归因内容为15项,体育课项目单调枯燥是导致初一学生厌学体育课可行为的首要客观原因,心理素质,运动能力差,运动能力差是主要的内容。

4.2 建议。

4.2.1 克服学生自卑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在体育运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转变初一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4.2.2 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备课要周密有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4.2.3 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改变许多教师对待体育课无所谓不重视的态度,要有地位,首先要有作为。树立新的教师责任观。

4.2.4 树立正确的快乐体育理论,培养厌学学生对体育课的良好感情。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第6篇

我校数学“中差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于家庭、有的来自于社会、有智力方面的原因,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影响、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绝大多数“差生”应该是后天形成的: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变故、交友的不慎、忧患(前途命运)的意识不强,从而产生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逆反情绪加重,从厌学过渡到放弃学习。 所谓差生也就是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优生则相反。而介于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由于中差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差生更差。

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竞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此看来,教育者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应该说不存在面向优生的问题,故而面向全体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面向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排除弱智儿童),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至。有些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作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我认为,厚爱中差生,首先应有辨证的观点:

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差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即积极因素)和缺点(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女和男女青年,事实上,后进生也有其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应该能够做好每一个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三、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教师对后进生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

爱之中,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将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厚爱差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更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第7篇

1 造成管制差错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经调查表明,在当前非正常状况与飞行事故中,人为原因所占的比重最大,约为75%,有大约23%为设备与机器原因,有大约1.5%为其它原因。在人为原因当中,有40%是管制员与机组共同的原因,有大约35%为机组原因,有大约25%是管制员原因。从机组原因方面来讲,有20%左右的事件管制员能够发现为题、进行质疑、指出并纠正,以防止发生反常情况与事故,而只有不到20%的原因为在管制原因中机组能发现的不足。可以看出,在造成管制差错的原因当中,人为因素为主要原因。鉴于此,有必要认真地分析与总结管制工作中管制员的人为因素,就如何减少与防止造成空管差错的管制员人为因素进行探讨,以保障飞行安全与改善空管工作的质量。

2 产生管制差错的人为因素

2.1 管制员的经验与知识

作为一名成熟的管制员须具备三五年的工作经验。管制员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飞行冲突时,要想作出正确的决策,轻松地提取资料就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与广阔的知识面。对管制员而言,管制经验与业务知识是其作出决策的资料库,是管制员工作的依据。要想获取经验与知识就应不断地工作与学习,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就难保决策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如果不注意培训与学习,就难以适应管制工作的快速发展与变化。还有,管制员要想积累经验,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与总结。管制员培训院校为了向社会输送优质的管制人才,应做到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不能与管制事业的发展脱节。

2.2 管制员的能力和素质

空中交通管制这个特殊的行业有着相当高的门槛,绝非所有人都能够轻松应对。在一些民航发展较快的国家,管制员的淘汰频率高行员。诸如空间想象能力、灵敏的反应能力、合理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与抗干扰的能力之类的天生素质是从事管制工作的必备素质。虽然通过培训能使这些素质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要想使人人都能达到要求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在进行管制员选拔的时候应充分保证质量,以使管制队伍得到充实,进入管制部门的人才必须具备高素质。学校在教学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综合素质,进行淘汰选拔。在招生时应注意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优胜劣汰。

2.3 管制员的心理素质

管制工作是一项强度大、风险高的脑力劳动,管制员没有良好的心理是难以胜任的,这一点在出现特殊情况与飞行高峰期时尤为突出。假设一个人在突发状况面前不知所措、呆若木鸡,那么当错综复杂的雷达屏幕出现在他眼前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沉稳冷静、心细胆大是从事空管工作不可缺少的素质。只有心理素质好的管制员在遇到特殊情况与复杂冲突时才能有条不紊地调配飞机,相反,心理素质不过硬的管制员则会顾虑重重,对自己所发的指令与所作的决策感到不确定,会反复告诉自己:如果处理不好这种紧急情况会……这样一来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从而造成管制差错。此种心理素质离不开后天的有意识培养,和人的先天素质也有关联。在平日的生活中,管制员为了提高与培养心理素质,学会抵抗挫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参加竞技性的比赛。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借助雷达模拟机来进行管制训练,以使管制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2.4 管制员的工作作风

在形成管制差错的人为因素里,因当事人违章操作、作风懒散的占70%。因此,要想保证空管的安全,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很重要。倘若管制员依据感觉与经验值班,作风散漫,一定会导致管制差错出现。感觉毕竟是不确定的,它不符合标准严格的管制工作。而个人经验不一定赶得上事物与环境的发展,它是有局限性的。要想使工作井然有序,那么就不能人人都凭自己的方式去工作。加强管制员的工作作风需要做到这三点:一是培养管制员的职业崇高感、自豪感以及神圣感;二是建立一套规范化的、高效的管理模式,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护管制员,让管制员遵循规章制度,改善管理水平;三是加强管制员的待遇,提高其地位,充分调动管制员的积极性,使管制员的物质与精神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让管制员的地位与高风险高强度的劳动相匹配。

2.5 管制员的精神状态

空管的规则上提到:禁止管制员在酒精、疲劳、、疾病与麻醉性药物的影响下开展管制工作。管制员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不能开始工作的。要想做出正确的管制决策,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行不通的。由于管制员过于疲劳而睡着,

致使飞机没有人指挥,处于盘旋等待的状况曾经发生在西安与北京。目前,因管制工作复杂与缺少管制员,在某种程度上致使管制员疲劳工作,从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应该引起注意。要想让管制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良好的工作与休息环境以及足够的管制员是必不可少的。

3 结论

总的来讲,要想避免在空管安全中出现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安全事故,就因该努力加强管制员的技能、提高管制员的思想素质、创设舒适的工作环境、制定并落实好法律法规以及让“人机”协调。把空管安全中人为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对空管安全中的人为因素不断地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整个民航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努力为祖国民用航空运输的飞行安全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差的原因第8篇

关键词: 体育“差生” 心理特点 进化教育

1.成因分析

体育“差生”的形成原因较多较复杂,有心理智能、生理智能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习惯因素。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主要是由先天、后天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障碍。因此,关爱、转化“差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差生”心理入手,弄清“差生”的心理特点,使其摆脱心理压力。“差生”的心理现象主要有:自卑、厌烦、恐惧。

2.其心理特点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不勤奋、努力;有创新意识,缺乏拼搏精神;希望学有所成,但缺乏实干精神。体育“差生”除了具有同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缺乏学习动机;缺乏自主;意志品质弱;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理矛盾,情绪不稳。

3.进化教育探研

3.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差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成为“差生”的知心朋友,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体育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更要多鼓励、表扬、肯定。

3.2适时激励、关心爱护。“差生”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往往付出极大努力却收效甚微,从而产生失落感。此时教师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差生”的教育应宽容又不放纵;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适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并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努力方向。

3.3团结协作、激发个性。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合适的师生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差生”,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主性,促使他们“个性”地发展,使之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要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陶冶情操,发挥个性和潜在能力,充分体验体育的乐趣。

3.4耐心指导、对症下药。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病症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4.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差生”的“病”源所在,尤其注意“差生”的教育和转化方法。

4.1强调进步,合理评价,降低期望。“差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与一般学生相比的确存在差异,与学优生相比就愈发不如人,久而久之,“差生”就会认为自己无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能作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的,从而对自己丧失学习信心,不做任何努力。教师应该根据“差生”的原有水平,确定他所能达到的目标。并善于发现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对他们身上不起眼的变化要有意地扩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4.2把握时机,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差生”的某些不足,穷追猛打,期望他马上就能改进提高,致使大家注意力都对准“差生”不足的方面,这给他们很大伤害,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再也不想有好的表现,于是我行我素。每当教师在冲动下训斥学生时,应提醒自己是否给学生以伤害,是否另有途径?其实,退让一步海阔天空,冷静撤离避开冲突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一段冷却期后,掌握时机,再行教育。

4.3营造关爱氛围,多方配合,真正关爱“差生”。爱护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依法执教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对弱势群体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有当他们真正信赖教师、爱戴教师时,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氛围、真诚的情感能够温暖“差生”的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为此要告诫同学,对“差生”不能歧视,不能冷嘲热讽,而应积极热情地关心、耐心帮助。

总之,“差生”的转化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营造良好氛围,领导重视,班主任严格管理,家长配合,社会协同,自己积极努力,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关爱,树立信心,把工作做深做细,会卓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