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1 17:17:50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第1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研究,并通过团队活动、校园专栏、校园广播、校刊、校报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常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使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共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近百名,60%以上的城市学校设有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室,49所中小学正在进行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内容的自治区级课题研究,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切实推进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2005年,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专家讨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全面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各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制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经常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层层深入

我区将每年4月的第二周定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周,每年10月确定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教育厅每年统一部署活动主题,并派专家到各地指导。2005年心理健康教育周期间,教育厅召开了全区暑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班,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2006年,针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以关心帮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健康生活、快乐学习为主的活动,学校建立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成立了“亲情互助小组”,营造了普遍关心帮助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氛围。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区分批确定了41所中小学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示范学校,这些学校不但要做好本校的工作,同时要指导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工作,促进了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队伍建设,实施以研促教措施

为强化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研究力量,2005年我区增设了心理健康教研员岗位,并抽调在全区最有影响的教师担任教研员,负责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研究工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全区中小学的实际,制定了宁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两个重心: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围绕这一重心,开展了下列活动:

(一)利用当地报刊和电视台,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在老百姓关注度很高的中考和高考前,我们协助《宁夏日报》《新消息报》《银川晚报》等报刊开辟中、高考专栏,与宁夏教育电视台合作录制中、高考心理辅导节目,为考生和家长提供考前心理辅导,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在各类校长、教师培训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校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帮助校长和教师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同时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2006年我们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作为全员参与的继续教育内容在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和考核中也将心理健康知识作为一个重要模块;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项目培训,如“义教工程项目”校长培训,“百所标准化回民中小学建设工程项目”校长、学校中层管理者、教师培训,“寄宿制学校校长培训项目”,“中国移动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儿基会CFP校长培训项目”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研讨,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层面和校长层面得到了更广泛的认识和接受。

(三)以班主任工作为抓手,在中小学推广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我们以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为核心内容,以《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方法》为教材,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2008年,我们启动了“班主任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专题活动,活动为期三年。此专题活动的目的旨在帮助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深入学生的内心,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指导,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我们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确立实验学校、开展班主任论坛、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设计的优秀主题班会评选、实验学校经验交流、推广等方法,让更多的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水平。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现有的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每年开展一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聘请国内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授课。每年推出两节研讨课,组织教师观摩、研讨。2006年开始,每年的10月份(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月)召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组织全区高中学校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共同探讨、学习交流。目前我区的专业心理教师基本都集中在高中学校,初中和小学几乎没有专业教师。为探索出一种实用、可行的非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培训的模式,2009年2月开始,由自治区教研室牵头,组织了一个由一线专业教师组成的培训小组,以银川市兴庆区和西夏区作为试点开展初中和小学段非专业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采取集体备课、课前说课、授课结束后集体评课的方式,本学期已进行了六次,培训得到了受训教师的认可和好评。我们还将不断改进培训方法,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并争取尽快在全区范围内开展。

四、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

2005年,根据宁夏中小学生的实际,制定了《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经宁夏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2005年9月至2006年6月开始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科书《成长教育》,每年级分上、下两册,共18册。2006年暑期,组织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法的培训,并拟发了《关于地方课程教科书的使用指导意见》,2006年秋季开学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使用《成长教育》教科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两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2006年4月,成立了宁夏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评选、送课下乡等活动,进一步调动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五、我区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行政领导和学校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识不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发展不均衡。农村和城市学校在观念、重视程度、师资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距。银川市学校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市、县(区)。许多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第2篇

理事会自换届以来,开辟了“理事会通讯”栏目;启动了“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研”课题研究。截止2009年12月15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刊发理事单位封面人物6人;刊发理事单位彩页宣传23面;刊发理事单位科研成果23篇。

“理事会通讯”栏目充分展示了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管理机制、教师队伍、科研成果、培训及会议等。欢迎广大理事单位将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推荐至本栏目,与广大理事单位一起分享。联系人:王策,联系邮箱:。

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首届心理健康节火热开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以特色立校,尤其以“专业化、规范化、全方位”的心理特色著名。近年来,学校的心理教育越来越有活力,完成了由战略选择需要到学科建设的转化;从个别业余辅导走向课程设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深入师生生活实际。在名师引领下,心理学融合进班集体建设、学科教学之中,显示了专业心理督导和心理呵护的重大影响力,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辈出,互动与支持展示出强大的团队力量。该校作为“苏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所在地,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辐射作用和基地作用。

2009年11月16日,历时一个月的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首届心理健康节火热开幕。此届心理健康节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巡礼和展示,也是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成功快乐学习的有益探索。苏州市教育局李杰副局长到会讲话,政宣处李凤祥、徐洁处长到会指导工作,各中小学校德育主任、心理教师参加开、闭幕式。

此届心理健康节以“朗润心怀,智慧学习”为主题,主要有几大鲜明特色:一是初高中联动,开幕式以高中为主,同时有初三政治展示课和四节高中展示课;闭幕式以初中为主,其中有初高中社团共同活动“大手拉小手”;二是突破单一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智慧学习”相融合,各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学科教学中心理渗透、如何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三是全方位展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英语单词记忆法” 辅导课、“思维导图在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中的应用”示范课,有校本心理课、班主任的心理班会课、亲子沙龙活动等。此外还有励志心理电影欣赏、家长心理课堂专题讲座、班主任主题沙龙、青年教师心理沙龙、教师论文、个案报告、学生学法作业展览等专题活动。

供稿/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吴文君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琉璃现场会

2009年12月3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琉璃中心校开展了“锦江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琉璃现场会”,期间邀请了锦江区的有关专家、领导和心理老师参加指导了现场会。

此次现场会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学校全体教师学科渗透,促进学校心理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和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成长空间。

现场会上,王强校长做了“给每个孩子阳光灿烂的童年”专题发言,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常规化、心理咨询制度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校本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四个方面把学校近十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工作做了简要总结,并对学校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做了展望。学校心理组长陈智慧就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尝试思考以及 “琉璃中心校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课导向(试行)”作了介绍和意见征集。唐春玲班主任做了“从心理的角度做学生工作”案例交流。杨智老师展示了体育教学渗透案例――“生命的呐喊――障碍跑”,区德育科杨远老师从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做了肯定和指导;区进修学校心理专家周玫老师从体育主体教学,生命自救互救教育等方面做了详细深入点评。

成都市琉璃中心校一直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特色工作来打造。近几年来,学校除了常规的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天心语屋心理辅导之外,还特别开展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的方法做班主任工作活动。班主任和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做中研究,在研究中做,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多元回归;自测健康评定量表;高职生;中职生;师范生

一、引言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过去十多年中得到了蓬勃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许多挑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他们正处于充满矛盾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独立性与固执性、交往欲与自闭性、感情与理智、情绪骚动与追求成熟在他们身上往往并存。另外,高职生通常是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受害者,他们往往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太多不愉快的学校经验。这两大特点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往往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大、情绪悲观失望、自信与自尊心较低、人际交往被动[1,2]。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影响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工作和生活都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是学生的委托监护人,它有责任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之中。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把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然后再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便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尽管过去十多年来,已有不少研究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探索并发现我国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3-5]。但已有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现状描述的层次上,而对造成现状可能因素的深入探讨还不充分。因而,本研究的目的除了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外,还将探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苏北宿迁经贸高职学生。共发放问卷2810份,收回问卷2382份,其中有效问卷2369份。其中机电专业有803人(男生596)、计算机专业有376人(男生144)、商贸专业有384人(男生72)、师范专业有806人(男生101)。大专生为1566人(占66.1%)、职教生为1509人(占63.7%)、男生913人(占38.5%)、来自农村的学生为1964人(占83.1%)。平均年龄为18.03±1.33岁。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本研究首先编制了一份个人和家庭基本资料表。其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农村或城镇),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

本研究使用的心理健康问卷是许军等人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这份问卷是建立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心理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基础之上[7],符合本研究对心理健康的理论定义和标准界定。该量表共有48题,分生理(包括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和身体活动功能)、心理(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和认知功能)和社会健康(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每题采用0-10分计分制。本研究对量表中的10个反向题都采用了反向计分法,因而,所有的分数都是正向的,分数越高表明自测健康状况越好。在本样本中,该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 .91,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子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75、.86和.85。9个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64,.75,.76,.83,.78,.75,.72,.81,.68。另外,9个因子间的相关系数都至少达到.01的统计显著水平,介于.11到.64之间,35个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33。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子量表上的各因子相关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30,.46和.44。以上这些数据提示了该量表在本样本中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较好的聚合性和区分性结构效度。

(2)测试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用统一的指导语对三所学校随机挑选出的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发放统一印制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学生填写时间为45分钟,当场收回问卷。

(3)统计学分析

首先采用Excel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由回答日期和出生日期计算出学生的年龄。然后转换到SPSS 15.0。对仍有缺失值的问卷,采用80-20的处理策略,即一个因子上至少要有80%的题目得到回答,其因子分才会被计算出。最后,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信度检查,因子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由于每份量表上构成各因子的项目数并不相同,只有均分才具有可比性,因而本研究主要考查各因子的平均值。

三、研究结果

1.苏北职校学生自测健康状况及与兄弟院校学生健康水平的比较

在自测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方面,学生生理健康得分最高,心理健康得分最低,而社会健康的得分介于中间。这三大领域的均分分别为8.26,6.99和7.20(见表1)。在自测健康9个因子中分数最高的两个因子是日常生活功能和身体活动功能,均在9.0以上。得分较低的三个维度是负向情绪、社会支持和身体症状,均在7.0以下。有趣的是,这种自测健康上不同维度得分的相对高低在本校高职、中职和师范三类学生中都是如此。

至目前,还未见自测健康的全国性常模。在已有的使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研究中,多数都是报告9个因子的粗总分而不是均分,只有赵静波等人[8]在对广州795名大中专学生自测健康研究中所报告的分数与本研究所使用的均分具有可比性。表1进一步列出了这些广州大中专学生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及其与苏北职校学生得分的比较。它显示了在自测健康的总分上,苏北职校学生与广州的大中专学生并无差异性:t(2364)=.88,p>.05;但两者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三个子量表上存在着差异性。苏北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得分高于广州的学生:t(2365)=8.43,p

2.对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上各项指标的回归结果

表2首先显示了对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中生理健康子量表及其三个因子的预测结果。这6个变量对它们的预测都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但实际效应大小即调整后的R2并不高,只介于.01~.04之间。在6个预测变量中,t值和结构系数值都显示了性别始终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从表2中可知,男生在4个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女生,因而,正的t值表明了在生理健康及其三个维度上男生显著地高于女生。

与对生理健康的预测相似,6个变量对心理健康4个指标的预测也都达到了.001统计显著性。不过,实际效应大小要较小,只介于.01~.02之间(见表3)。显著的预测变量除了性别外,还有系别。在性别上,表3显示男生在心理健康各个指标上的均分都高于女生,因而,表3中性别在四个回归方程中显著的正t值表明了学生在正向情绪、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已被反向计分过)、认知功能和三者综合的心理健康上都优于女生。在系别上,调查显示幼师和机电系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四个指标均高于另外三个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高于小教专业的学生。表3中系别在4个回归方程中显著的正t值也支持上述的结论。

表4显示6个自变量对社会健康及其三个维度的预测除在社会支持这一维度上达不到.05的统计显著性外,在另外的三个因子上都达到了至少.01的统计显著性。不过,与对生理和心理健康及它们各维度的预测相比,社会健康及其三个维度的预测模式不但统计显著性普遍要低,实际显著性也小,这6个变量一起最多只能解释社会健康或其维度上1%的方差。在这三个微弱的显著预测模式中,重要的预测变量在各个效标变量上并不相同。

在对角色活动和社会适应的预测上,系别和出生地是两个相对重要的变量。调查显示机电系与幼教专业的学生在角色活动上的得分要高于另外三个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普师生。表4中系别的正的t值说明了普师、经贸和计算机三个专业的学生在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上不及机电系与幼教专业的学生。同理,表4有关出生地的数据显示了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角色活动和社会适应上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此回归模式中,年龄也具有显著的正t值,但因其结构系数值相对较小,其重要性被忽略不计。

在对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的预测上,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唯一的显著预测变量。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上越广泛。在对社会支持的预测上,由于回归模式不具统计显著性,因而对预测变量不作进一步的考察。在对社会健康的总体预测上,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最显著的预测变量。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他们在社会方面越健康。不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社会健康预测值上的方差只能作出8.4%的解释。年龄似乎是另一个显著的预测变量,但因其结构系数值较小,它的重要性相对不大。

最后,在对总体健康的预测上,表4显示了性别和系别是两个最重要的预测变量。结合调查中这两个变量上各组的平均值,可以得出结论:在总体健康上,男生要优于女生;幼师和机电专业的学生要高于另外三个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小教专业的师范生。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试图了解苏北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苏北职校学生整体上生理健康水平最高、社会健康水平次之、心理健康水平则最低。这与赵静波等人的发现相一致[8]。有趣的是,这三种分数的高低分布也存在于高职、中职和师范三类学生之中。至于这种现象在各类大专院校学生中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相关的确切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自测健康的具体维度上,苏北职校学生突出的问题表现在负向情绪、社会支持和身体症状三个方面。与广州类似的样本相比[8],苏北职校学生与他们在自测健康的总分上并无差异性,但苏北职校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显著地高于广州的学生,而在生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却又显著低于广州的样本,尤其在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社会资源和社会接触方面。这些具体维度上的差异性有可能与样本的区域性、学生在相关方面的自我期待值或校园文化有关,有待将来的跨区域研究作深一步的探讨。

以往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探讨大多是使用单变量分析法来分别探讨学生个人变量(如性别、专业、年级或年龄、学历、生源地等)和家庭背景变量(如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多变量的统计方法还少见被使用。鉴于多变量的统计方法具有可以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相互影响的优势,本研究运用了线性多元回归法考察了学生部别、系别、性别、出生地、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6个变量对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影响。对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的多元回归结果显示,6个变量除不能预测社会支持外,它们对其它的9个因变量都能作出显著的预测。但实际显著性都不高,它们一起最多也只能预测因变量上4%的方差。这些结果提示了未来的研究需要寻找对心理健康影响力更强的变量。在这些微弱的显著性回归模式中,相比较而言,性别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而系别次之。与诸多的研究发现相一致,女生的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在系别上,则是幼师专业的大专生和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健康上显著地高于小教专业、商贸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说前一结论在意料之中的话,后一结论则是出人意外。小教专业的学生在苏北广泛被认为是素质较高的一个亚群体,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当初都是以相对较高的分数被录取的,平时也较用功、守纪而且大部分是女生。她们成为学校中心理问题最严重的一个群体极可能与她们对自己毕业后悲观的就业前景有关。在两年以前,师范毕业生基本上是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分配。但近一两年,由于当地师资趋于饱和,新近一两届毕业生还处在待业之中。这种严峻的就业现实极可能对她们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当然,也有可能在这个亚群体中存在着别的因素而导致她们较多的心理障碍。至于商贸专业学生中有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与他们对自己专业的认知和就业前景不乐观有关。在这些学生中,不少人认为自己所读的专业是万金油、专业性不强、毕业后不易找到工作等。总之,对于系别这个变量是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还要作深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对苏北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较为全面的探讨。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以建立在已有的发现之上,对本文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的探索。另外,本研究的发现将有助于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议以后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在较严重、较普遍的症状方面。一些特殊的群体和个人也值得关注。另外,对职教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实验研究也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领域,本文的发现为苏北职校未来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晓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消费导刊(科教论坛),2008,(1):159,161.

[2] 张洪书,高显会,王辉.成人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8,19(2):122-124.

[3] 赵新龙,李健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4,(5):177-178.

[4] 孙立波,周银玲,高寒等.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长春医学,2006,4(3):37-39.

[5] 郅利聪.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45-147.

[6]Xu,C.K.(2007,May).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parenting style with child temperament,parent-child relationship,and family functioning on child social competence in the Chinese culture:Testing the latent models.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7]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订版):3l-35,35-45.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域经验;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6-0012-04

“心理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与沟通、心灵对心灵的耕耘与创造。”[1]心理健康教育要落实以心为本的理念, 以提升人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达到身心和谐,引导人们走向美好幸福的人生为根本;要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在心理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当中,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齐心参与。广东省中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以心为本的理念下进行了以下的实践探索。

一、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创设和建设,形成心灵契合的氛围,心意合一

心理健康教育育心育人,开展教育工作必须上下一致、各方行动,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构起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心灵契合的氛围,心意合一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1.市教育局的全力推进,市―镇―校的三级联动,工作渠道全面畅通

我市经过十多年的推进,成立了以市教育局副局长为主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镇(区)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筹本区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中小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依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开展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工作。由此形成了“市―镇区―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使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不断健全,人员不断充实,工作渠道全面畅通,真正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良好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在多数中小学校里开展,在职业中学、民办学校中也受重视,学校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的教职员工在各自相应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2.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学校―社会―家庭有效配合,全面关注学生

每个人的品质都是在生活环境和生活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整体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成为可能[2]。学生在社会中生活,在家庭中成长,这就亟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学校―社会―家庭有效配合,全面关注学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分工负责,全程进行。为了让家长成为呵护孩子心灵成长的导师,市教育局、市妇联、市关工委和移动公司联合举办“空中家长学校”,整合我市的教育专家、名校长和名班主任、保健医生、法律工作者等人才资源,搭建心桥,共同面对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学校主动邀请家长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的教育现场,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的“千名家长进学堂”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向家长宣讲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对学生“德智体心”全面协调发展的认识,增强家校联系,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保持协调一致。东区雍景园小学的亲子义工队的家长们进入校园开展活动,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处理问题和人际互动,如何服务社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为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我们还与新闻媒体、宣传机构和社会团体紧密合作,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家教知识。每一次的学校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山日报》都给予及时的宣传报道,通过中山人民广播电台“亲亲孩子天”节目一起关注孩子,与中山市青少年宫一起举办每月一讲的“父母大讲堂”,邀请了陆士桢、孙云晓、李子勋、董青等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为家长讲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把握、健康人格的缔造、孩子气质与家庭教育的艺术等讲座,让家长更懂得孩子的心,引导家长陪伴孩子成长更用心和更耐心。

二、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应用,构建心灵沟通的平台,心气相通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科学的殿堂走向应用,就必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从认识开始理解,从理解开始接受,从接受开始尝试应用,在应用中感受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关系、提升能力、愉悦身心的作用,从而在中小学校中构建起心灵沟通的平台,心气相通,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行动中,真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1.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巡回宣讲,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我市专业心理教师在镇区和学校中分配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为了切实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迫切性与心理教育师资配备时期性之间的矛盾,我市采取了整体推进策略,把专业的心理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市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使专业心理教师成为学区的共同资源,每个教师负责学区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接受市内其他学校的专题讲座预约和教师培训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2.开展全员专业培训,普及和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素质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已经被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所认识,但是从思想意识层面转化为行动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指引。2007开始,我市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始了大面积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的专业培训,在规划培训课程时,我们注意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教师教育教学需要的有机统一,既安排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与要求、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分析这些理论课程,同时也安排了心理咨询原理与会话技术、学生心理问题处理方法与技术、学生学习辅导、教师心理保健等这些方法课程。培训产生了可喜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在教育中应用,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广泛开展,全面融合在学校管理、德育、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为专业心理教师设置专业成长课程,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规范必须依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要从规范发展到提升发展、科学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这一支队伍是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践行者和引领人。为了让我们的队伍更有实践能力和持续发展,我们以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对我们的心理教师进行职业发展引导:为五年以下教龄的心理教师开设为期三年的“新入职心理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班”,帮助教师实现从新手教师向合格教师以及能手教师过渡,为他们的专业成长奠定基础。为五年以上教龄的心理教师提供提升专业能力和组织管理效能的专题课程,如参加教育部举行的心理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NLP技术培训班、海峡两岸心理论坛、助人者自我心理调适专业工作坊,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增添动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推广和开展,拉近心灵的距离,心心相印

心理教育,正如班华教授所说的,主要是面向所有人的“发展性、积极性的心理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失的部分,引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行政的要求变为学校的自觉主动的行动,引导教师关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推广和开展,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以心育心,心心相印,优化师生的心理机能,提高师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和谐发展,引导师生走向美好幸福的生活成为了我们的教育价值追求。

1.开展全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评优活动,以比赛促提高,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渐入人心

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地开展,为了积极促进我市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上新台阶,我们建立起全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评优活动机制,活动以三年为一循环,第一年开展专(兼)职心理教师教育教学评优活动,第二年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优质课例、优秀论文、优秀活动方案等评比活动,第三年开展全市中小学师生一起参加的心理活动,如心理报刊、心理漫画、校园心理剧评比活动。每一次的竞赛活动都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开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一系列全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评优活动,以比赛促提高,教师们在竞赛中交流和进步,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渐入人心。

2.开展全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观摩活动,在行动中提高,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深入人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知识和方法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理解、在运用中提高;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身心发展需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达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因此,我们倡议每一位教师都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实践探索,并通过开展全市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观摩活动,例如,2006年举行了“关爱生命,快乐成长”的青春期教育研讨活动,2007年举行“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活动,2008年是心理漫画的应用研讨活动,2009年是心理主题班会研讨活动等,介绍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好的方式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深入人心。

3.以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平台,资源共建共享,让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得心应手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校中开展只有十多年的时间,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尤其以人力资源和素材资源为最。从人力资源来看,学校心理教师都是近十年的毕业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不可能都能处理好学生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我们鼓励我们的教师各有专长,成为处理学习问题或是亲子沟通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培养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型人才库。从素材资源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面向本地区学生情况的资源不成体系,从2009年开始我们以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平台,每一位心理教师都要选定一个主题开展学习和研究,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是全体心理教育工作者成长的过程,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升的过程,让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得心应手,逐步构建系统化、系列化和科学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以建设阳光教师团队为目标,关注教师心灵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心心相印

教育的生活质量是师生共生、共成的,师生之间尊重、理解、真诚、关怀、温暖、热情、进取等美好的教育关系的形成,教师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灵成长,为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品质服务也是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的工作。我们组成了“中山市中小学阳光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团队”,设计了《中山市中小学阳光教师心灵成长系列课程》供全市各中小学校选择,工作团队根据学校的教师状况到校开展专题的工作坊,以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调节情绪,激发潜能,积极乐观,快乐幸福。学校教师拥有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就有了快乐幸福的心理生活、专业境界和教育人生[3]。心理健康教育这时候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师的教育生活中,在师生心与心的交互中流动,心心相印。

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着力于纠偏和个别辅导,而是着眼于面向全体,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纳入到学校整体规划中,融入到德育中,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四、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支撑和支持,解读心灵的密码,心心相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提升不仅依靠管理工作的提高,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的提升。为了实现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量到质的飞跃,核心就是要走科学研究之路,以科研带动,解读心灵的密码,促进和指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心心相通,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序性、科学性,走向专业化的提升发展之道。

1.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形成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短,可供利用的资源和借鉴的做法不多,因此我们更要本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进行实践探索,“学习―探索―实践―交流―提升”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式。

现以“团体辅导课”的研究过程(2004-2007年)为例说明:

(1)学习阶段:2004年,先后举办了两期教师心理工作坊,邀请了上海七宝中学的杨敏毅老师专题讲授团体心理辅导课的知识和操作模式。

(2)探索阶段:2005年在中山市纪念中学进行了学生和教师团体心理辅导的示范课和研讨活动,使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小学中能广泛地开展。

(3)实践阶段:2006年,先是举行了“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课评比标准专题研讨活动”,接着分别举行了全市小学和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优质课评选活动,以比赛促提高,让心理辅导课在科学规范中发展。

(4)交流阶段:2006年,把全市决赛中的优秀课例录制成DVD,发放到全市中小学校中。

(5)提升阶段:2007年,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课优质课评选活动并举行全市的团体心理辅导优秀课例征集和评选活动。其中围绕团体辅导课的特点、形式、设计、组织等方面进行主题研讨活动,实现专题研究项目从实践研究到理论提升过程的完成。

2.面向学生、立足本校、各有专题,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价值

这几年,学校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从《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小学价值观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促进初中生学习活动中自我监控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高中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的设计/实施及影响研究》《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影响与心理教育方法的新探索》等课题上看到,我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各有选择,各有用心,通过科研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难题,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

3.积极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

学校通过课题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带动了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主动性,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不断提高。为了让课题研究的成果被更多的学校所认识,我们积极进行成果推广工作,每一次全市性的实践观摩活动都在不同的学校召开,承办的学校要有专题发言和活动展示,使得学校的研究成果能够生动完整地被大家所认识。同时,我们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让课题研究持续发展,促进和指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山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习焦虑倾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是引起学生困扰的主要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我们的后续研究课题,《高中生学习效能感培养的心理辅导策略实践研究》成为了中山市2008年重点规划课题;全市近几年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学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并且依据各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开展中山市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活动。课题研究为中山市中小学校全面深入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找准了方向,增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是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激励、鼓舞、唤醒。” 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激励和唤醒的教育,是以心育心,理解、支持、接纳、信任、尊重、温暖、真诚、安全、希望、积极、乐观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心心相通才能心心相印。“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激荡,它就不能称为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心为本,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他(她)自己,引导着我们走向美好幸福的人生。(稿件编号:100406001)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崔景贵.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9)上半月:9.

[2]李小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上半月:9.

[3]崔景贵.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9)上半月:9~10.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第5篇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

北京市东城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教育传统的城区。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东城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建立东城区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集合认知、情感、意志的特殊过程。未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表现日渐复杂。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要求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各类教育力量的投入,并能形成合力,全方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学生终身发展的自助动力。

我区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了由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协调各职能科室,全盘考虑、横向贯通,统一部署。同时,由教委副主任担任我区教育心理学学会会长,由德育心理研修室全面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及课题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逐渐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协调,德育心理研修室业务管理,教育心理学学会课题引领,学校心理中心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确保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稳步有序推进。

二、建立东城区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服务体系。目前我区各校逐渐形成了三级服务体系,即第一级是班级教师,从心理健康角度管理和引导学生发展;第二级是学校教职员工,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人文的人际空间;第三级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咨询干预等。在这多方位的服务体系中,我们努力做到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合理的认知观念,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提供课程服务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几年来,我区各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幼儿园和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东城区充分开发校本课程。目前,东城区80%以上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必修课,90%以上的学校开设了不同内容的选修课。多数学校有心理专刊和期刊性读物,多数学校自编心理教材,创新和整合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这些颇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起到了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作用。

(二)学科渗透提供人文服务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是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认知规律的尊重。

学科渗透为教师和学生间架设了“心灵”的桥梁,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从原来的被动识记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得原本枯燥单一的课堂格外鲜活。比如:语文课中引导学生感悟人与人交往中的“美的语言”所产生的心理共鸣;地理课加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国家行政区域”快速记忆方法的教学;班会课配合学生近期心理动向安排“合作共赢”内容的活动体验……这种多学科、多课程、多角度、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培养。

(三)课外心理活动提供特色服务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拓展视野、提高心理素养的有效阵地。它开放的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多年来我区一直倡导学校依托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优势,开展有特色的课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品牌。如:北京宏志中学、166中学开展“成长心连心”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家长、教师、学生三方的互动,借助诸如 “随风倒”、“传递五环”等团体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宣泄负面情绪,形成尊重、珍视今天生活和身边的人的思想意识。

171中学、曙光小学、北宫厅小学主打“亲子沟通”,开展“亲子心理辅导”。在会后的反馈中,家长提到“是活动拉近了自己与孩子的距离”,“我发觉我的孩子更可爱了”,“我对教育更有信心了”……孩子也在这种打破常规的家长会上,增进了对父母的了解,开始懂得感恩父母。

在东城区,这样的特色课外心理活动还有很多。这些独具特色的课外心理活动,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欢迎和认可,很多参与者都体验到了心灵上的震撼。

(四)心理辅导提供个别服务

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来访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是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心理服务手段,它不仅为学生提供服务,还为家长和教师提供疏导、沟通、交流的平台。东城区在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工作中,高度重视心理教师的配备,选择热爱心理教育工作且拥有相应资格的教师担任。目前,越来越多的拥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心理教师通过当面疏导、电话咨询、网上交流、信件沟通等形式为来访者提供帮助和辅导,深受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信赖。

(五)心理数据库提供监控服务

自2005年9月,东城区在全区建立中学心理数据库,对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干预,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监测,为中学教育改革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这使东城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了有的放矢的科学化格局。数据库建成后,东城区教委制订了“专职心理教师培训方案”,对心理档案中反映出的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聘请专家开展相应的主题系列讲座。对于个别存在心理问题和适应不良的学生,心理教师在保密原则下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促其健康成长。

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的建立为我区“中小学系统心理健康教育三层防护网” 的完善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和方向引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我们的“三层防护网”分别是:第一层: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第二层:区心理干预机构――东城区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研修中心科研处德育心理室;第三层:中科院心理所、北师大教育学院、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专家、学者参与的服务队伍。

三、搭建东城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体系

(一)建立多级课题研究,突破重点课题

在十五期间,东城区承担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部级课题9 项,市级课题8项,区级课题11 项;十一五期间承担部级课题13 项,市级课题10项 ,区级课题11 项。其中,我们对一些重点课题着力研究,实现了突破。

“儿童自我认知指导训练教育项目” 是一个国际合作课题,研究对象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儿童。此项目得到加拿大政府资金的支持,并成为东城区心理课教学改革第一期试验的主要内容。另外,我区还参加了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师范大学、各区教育研修学院以及河北省教委、山西省教委等单位联合承担的“中小学身心健康发展追踪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相关学生实施跟踪调查和分析,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步入了一个新台阶,朝着更为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搭建交流研讨平台

东城区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发展,逐渐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而学校也借助各种平台,积累经验,形成本校特色。东城区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的召开已经趋于成熟。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同行间的智力和情感支持。因此,自2005年,我们每年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

2005年,在171中学召开了“东城区教育心理学研究会年会”。通过对心理健康课和心理渗透课的观摩,我区初步确定了较为完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2006年,在育芳小学召开了“为了共同的明天”现场会,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东城区实验教师组织了“自信心训练营”。会上展示了团体心理辅导的魅力,探讨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课的有效性问题,并提出“心理教师要关注学生们,更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观点。

2007年5月和12月,分别在和平里二小和166中学组织召开了东城区小学和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通过心理活动课的观摩、参观心理咨询室、专家讲座和现场研讨会,探讨了当前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科学性,为将来制定相关指导性文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2008年5月,我区教委在中学、小学和职教学校举行了主题为“呵护心灵、快乐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周活动。展示了我区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物化成果,加强了校际、区域间的交流。

总体来看,现场研讨会的召开为东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营造了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四、创建坚实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一)搭建两支队伍的建设平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护航”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师资培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才能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是德育干部的心理培训。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隶属学校的德育处管理,德育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每学期中小学业务科室都要对德育干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提高德育干部的认识、理论素养和操作水平。

其次是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我们积极开展了市区两级“专项培训”。目前,我区多数学校实现了每校一名心理教师,部分学校两名、甚至是三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进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到校任教。为提高心理教师的业务能力,我们在教研层面搭建研讨交流平台,还通过团委“阳光心语”培训活动,逐渐扩大从业人员,促进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全区现有中小学心理专兼职教师151人。随着工作的推进,我区心理教师的层次日趋提高,素质日渐优秀。

(二)大力建设心理咨询室,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港湾”

2006年3月,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北京市中小学、职业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文件,对心理咨询室的基础性建设提出了要求。我们根据文件精神,结合东城区实际,制订了《东城区心理咨询室硬件标准》,除硬件要求外,我们还在内涵上提出了要求。在区教委的倡导下,心理咨询室的名称实现了人性化、生活化和特色化,如“心理聊吧”、“心灵氧吧”、“心灵驿站”、“心海扬帆”等温馨名称。同时我们在心理咨询室的内部装修上也要求温馨、可亲、私密。很多环境优美、地面整洁、墙面温馨、卡通有趣的咨询室,成了学生心灵的港湾。

我区教委拨款重点建设了“以教育心理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的东城区心理实验室;加大支持力度,对二中分校、东直门中学、65中、和平里二小、西中街小学等的心理咨询室进行改造升级,全面引导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目前,我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覆盖率达到了100%,80%的学校设立了心理服务网站、信箱或邮件;60%的学校设立了咨询热线。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第6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式

一、引言

2010年8月13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京召开的“积极心理学与国际教育研讨会”,使我有机会近距离地同国内外心理学界一些著名的专家与学者就“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话题展开了沟通与交流,有机会了解到当今国内外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状况,有机会直观地接触到当今国际最新、最前沿心理科学――积极心理学。这次研讨会引发了我对积极心理学的关注与兴趣,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这次大会之后,笔者就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这一视角去审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试图寻找一个切入点,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嫁接到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下面我们首先从宏观上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作个鸟瞰式的审视与回顾,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如同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年风风雨雨的历程。这期间大致可分为:准备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可视为民间行为期)、繁荣期(1999年底至今)由民间行为上升为国家行为期这三个阶段。纵观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误区,诸如各级政府领导、各相关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准备不足,教师培训不是很到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界定上的偏差、学科偏见乃至曲解误解等问题;诸如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医学化、德育化、形式化、功利化、个别化等误区,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出现了困境。

笔者以为,要有效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强而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是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是21世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与方向。

那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它是如何缘起?又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风靡世界?它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在学校中建立起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式,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教育范式?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积极地学习、实践与探索的。

2010年8月13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京召开的“积极心理学与国际教育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经由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协办的“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应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世界21个国家和我国25个省,市的专家、教授及心理教育工作者300余人,此次会议旨在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和理念基础上,为推动积极心理教育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促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应用与普及而举办的研讨会,这是积极心理学在我国召开的第一次盛会。

这次大会之后,笔者就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这一视角去审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试图寻找一个切入点,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嫁接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那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它是如何缘起?又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风靡世界?它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在学校中建立起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式,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教育范式?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积极地学习、实践与探索的。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心理思潮和心理运动,它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宾夕法利亚大学塞格利曼教授。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问题

相当的的学校认为,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仅是一种形式,而升学教育和应试教育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终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2、教育内容的窄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两个内容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对待

很多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得不到提高。

3、问题模式或疾病模式

当前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大多数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这样的教育模式把教育目标定位在问题取向上,偏离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以至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构成的,误将心理看成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的代名词,将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网络成瘾的消极等待vs积极防御

4、医学化倾向

据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心理问题比率占30%,这一统计使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疾病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测量学生,还通过医疗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的暗示,引起恐慌与压抑。其实学生中有障碍性心理疾患人数不到1%,大多数是适应不良的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阶段;实效性;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06-03

记者:莫雷教授您好!今年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颁布十周年。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莫雷: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已经处于第三个阶段,有的地方处于第二阶段,有的地方还处于第一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和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在中国,行政力量推动工作的功能很强大,在这方面,广东做得比较好。在这个阶段,部分省市有规划、有组织,从总体上形成了政府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和专家联合合作,共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局面。这种联合无论从规模、广度来说都大大推进了这项工作,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平台。比较好一些的是全省进行,有的地方是市、区、县进行合作。有政府部门推动,才能广泛地推动合作,有专家参与合作,则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之,第二个阶段是政府部门与专家合作共同构建了工作平台。

第三个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立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如何进一步深化,怎样提升研究合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有的地方还处于第一阶段,即还是高校专家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客观来说,专家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的推动作用是有效的,通过专家下到中小学办各种培训班,推动这项工作。广东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广东省建立了专家委员会,各地各县建立各级委员会,建立这样一个专门机构,工作就能非常有序地、步调统一地开展。总体来说,第二阶段是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所处的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是从组织上、规模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阶段。形成了工作平台,如何发挥它的实效性,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还需第三阶段的作用,还需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

记者:您认为下一个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莫雷:从目前大部分地区,包括2009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来看,介绍的都是着重构建工作平台,统一规划,统一领导,通过什么有效的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发动起来等。有的效果好一点,有的效果差一点,已经有了经验的交流,一旦这个平台建立起来,大家就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了。下一步是如何发挥它的实效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怎样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认真研究。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是有的,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观念。

第三阶段,我觉得需要开展一些研究,需要深入进行一些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长专项式的研究,目标是如何更好地监控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目前中小学校的情况是心理教师坐在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过来咨询,这是个进步,但是还不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要知道,需要监控整个学校、监控学生的心理变化,甚至每个人的心态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广东省在预警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做得比较有特色。

记者:一些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呼吁应当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少心理教师反映希望在职称、编制、评聘、收入、培训等方面得到改善。您认为,目前应首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什么问题?为什么?

莫雷:我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之所以推动工作的力量有限,是因为它没有办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质量。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由于行政力量的介入与合作,才有力量解决教师编制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每个学校都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他们来组织各种活动,很多事情都好办了。因此,我觉得目前最迫切的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有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后,才能落实很多事情,先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有了人之后,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队伍才更加稳定,更加专业化,才有进一步的职称评定问题、工作量问题、待遇问题、培训提高问题等。这一点,国外有现存的经验,即规定每个学校培训多少个专职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广东省已经解决了。目前,其他省市有的地方也解决了,但不是全省解决。第二阶段的工作还要做,还有一定的重叠性。第二阶段平台的建构是比较艰巨的。

记者:广东省在第二阶段的过渡是否已经完成?

莫雷: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即使有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还存在基层领导的认识问题,支持力度问题,还有发展不平衡问题,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有缺乏师资问题等。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多次强调,要抓紧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7月上半月刊P4~7)。您认为,应首先出台哪方面的文件?为什么?

莫雷:可能是教师编制、职称评定等系列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工作范围、工作职责等问题。

记者: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比例很高,大概达到80%。你认为要不要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莫雷:我刚才说要有实质性的推进的意思就是这一点。有的学校,打个比方,课也上了,职称也有了,教师也有了,但是它是否真正形成了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个指标是没有的。我们现在教育部有个研究中心,现在董奇教授正在研究真正考察学校整个心理环境是否有了改变,这个很重要。所以下一步是加强这个方面的监督工作,而不只是停留在平台方面的检查,不仅仅是检查有没有心理教师,有没有开出课程等等,虽然这方面是重要的,因为没有这方面就没有工作平台。

但是更重要的是工作的实效性,整个学生心态如何,有没有形成真正的心理环境,有没有督促形成良好的学生心理环境。第三阶段的发展目标是,真正使学生感到幸福,而不仅仅是说在形式上改进学生的心理环境。当然,如果没有第二阶段,如果没有政府介入与合作,形式上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实现,我们只是在理念上有所改善。没有这种第二步的形式,第三步也是不可能的。在第二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立后,第三阶段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检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记者:您认为在第三阶段,专家怎么起到他们的作用,因为第三阶段的提高需要专家的推动。

莫雷:首先,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真正形成有效的关键性的技术或者工作方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家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其次,是要把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才能产生实效性,而不仅仅是上心理健康活动课,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而是整个学校的,从领导到各部门都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学要对学生的整个心理健康状况,要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记者:在研究过程中,班主任或心理教师能够参与到什么程度,因为很多老师都希望参与到研究队伍中。专家怎么把这支队伍带动到研究中来。

莫雷:我觉得它有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心理困扰应该怎么排解,所有老师都可以做工作,但是如果学生有心理疾病,这个时候心理老师可以做工作。学业有专攻,不需要每个老师都参与进来。第一个层次,由于有的老师的工作性质本身很多做法就具有对学生的开导、说服、管理的功能。在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层次,所有老师都可以参与进来。但是学生的心理疾病方面的工作可以由专业人员进行专门研究。

记者: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最近的一项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课题或研究成果。

莫雷:我做的工作主要是关于学习心理学领域方面的研究。目前,我们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重点是第二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共建,应该怎样培训师资,怎样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等。下一步工作是,我们需要真正深入研究很多方面,根据中华文化的背景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有效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个工作还是很艰辛的。

记者:林崇德教授提出,希望大家在指导思想、重点和任务、教育内容、突出方法和组织实施这五个方面进行交流。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出这五个问题的交流?

莫雷:因为这五个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是不是在这个阶段这五大问题已经成为了瓶颈?

莫雷:因为我们在这五大问题上要形成非常明确、非常科学的指导思想。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在最开始热衷于处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这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排解一些学生的心理困扰,处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但重点是在前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记者: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哪些方面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做一些贡献。在专家领域,怎么利用专家队伍在教师指导方面做些工作?

莫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刊物办得很好。发表了既有专家的各个方面的理论文章,又有一线老师的很多经验介绍。在我看来,下一步可能是要组织一些专门的栏目,推荐一些非常有效的技术,或者是个案等等,让读者看一看就马上有体会,有收获,可以参照着做工作。希望你们增加这个栏目。对于专家,可以约稿。根据你们在整个工作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请专家专门写一些文章,这样就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可读性。

记者:感谢莫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请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寄语。

莫雷:我希望心理学的工作者和教师,以及整个社会都要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这个是关系到国家下一步的发展和命运的问题。

记者:您的寄语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期待。希望您对老师们提一个寄语。

[1]莫雷.统一领导、逐层推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4~7.

心理健康专题研讨第8篇

【关键词】警校大学生 诚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共动模式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057-03

21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警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公共安全秩序的守护者,其未来职业的“三高”特性,即“高压力、高对抗、高应激”,使得警校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警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其心理更易受到波动,产生更多的心理危机,主要是因为这时期的警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变革期和转折期,加之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外界环境又让他们一时无法适应。心理学家把他们所处的这一时期称为“急风暴雨式的动荡期”。本文拟通过对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动模式的构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诚信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本依据。

一、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动模式的构建

(一)用诚信教育指引心理健康教育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规范,孔子的《论语》共20 篇,其中16篇谈到了诚信问题,所谓“人无信而不立”、“信者,行之基也”,可见诚信是我国公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教育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树立诚信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并使之具有与诚信相对应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素质。以诚信之德与人相处,做事光明磊落,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的平衡与和谐,进而有利于心理健康,即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反之,不讲诚信,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总会处心积虑地编造种种借口以掩饰自己的不诚信行为,容易产生压抑、紧张、恐怖、内疚等种种心态,甚至寝食不安而惶惶不可终日,即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进而有碍于心理健康。因此,从这个层面上的意义来说,应用诚信教育指引心理健康教育。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调节诚信教育

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服教育和灌输批评为主,方法简单,学生被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地位不对等,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甚至逆反心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则把心理治疗方法与教育方法相结合,产生了包括宣泄法、疏导法、角色扮演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法等在内的教育方式,同时,针对不同的对象个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袒露心声,使得教育者可以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对症下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个体化教育方法的引入,有利于促进和提高诚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开展诚信教育具有调节功能。

(三)以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切入点,实现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整合基础。目前,我国学校德育主要有四部分构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心理教育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为培养“健全”的人作出贡献。而诚信教育又是我国公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诚信教育在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在促使学生人格不断健全的教育过程中,必然会促进学生行为的改善,使学生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可见,健全人格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而诚信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切入点。

综上所述,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诚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标杆,心理健康教育扩充了诚信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故可构建出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动模式(如图1所示)。

二、警校大学生诚信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为了对本文所构建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动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笔者以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公安专业组和非公安专业组,并对公安专业组的学生从其入学开始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诚信教育,于2011年12月采用问卷方式分别对公安专业组和非公安专业组的学生进行调查,以进一步探讨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所使用的诚信问卷借鉴了学者张倩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对广西警校大学生的访谈,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中部分题项的表述进行了修改。调查问卷涉及广西警校大学生的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诚信观念等五个方面共28个题项。各题项指标均采用Likert5点量表的评分记录方法,并分别赋值为1~5分。本研究结果视4~5分为诚信度评价高,小于4分为诚信度评价较低。此外,问卷中还设计了4道广西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行为测试题项。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84份。其中,公安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00份,非公安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84份。剔除数据缺失和固定反应问卷48份,共收回有效问卷636份,有效率为92.98%。从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可以看出,警校学生纪律性较强,故调查问卷回收的有效率较高。本研究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解诚信教育对警校大学生在诚信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采用t检验的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公安专业学生与非公安专业学生在五个方面诚信状况的差异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公安专业学生在学习活动、经济活动、与生活、择业相关的活动中,以及社会现象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所表现出的诚信状况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公安专业。此外,公安专业学生在生活诚信、经济诚信和择业诚信等3个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诚信度。而非公安专业学生的诚信度侧重表现在经济诚信方面上。说明诚信教育对于提高警校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规范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讨诚信教育作为干预措施对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笔者采用Spearman分析法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若二者之间正相关的程度越高,说明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力越强。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诚信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48,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很强,即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其对诚信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行为实施。其中,在五个方面的诚信教育中,生活诚信、对社会现象的诚信观念和择业诚信这三个方面的诚信认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最为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41、0.758和0.732,说明警校应加大对这三个方面诚信教育的引导,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改进警校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可以看出,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诚信度越高的警校大学生其心理状况越健康,同时,具有健康心理状况的学生其接受诚信教育的效果越好。说明本文所构建的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动模式不仅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证研究中也获得了验证。因此为了促进警校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基于本文所构建的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动模式,笔者提出如下的措施建议:

(一)构建警校大学生诚信档案

为强化和培养警校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性,可在警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包括个人诚信记录和个人诚信评估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个人诚信记录是记录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表现和不诚信表现,从而使得警校大学生的诚信表现行为能做到有据可查;个人诚信评估是以个人诚信记录为基础,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测评标准体系和方法,通过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进一步预测大学生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

此外,通过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并将诚信档案记录与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就业推荐等直接挂钩。这既有利于在警校大学生中树立诚信评价标准和榜样,强化诚信作用力,也为学生就业向用人单位展示其信用形象提供了平台。而要构建警校学生诚信档案,关键点就在于构建科学、客观的大学生诚信度测评标准体系和测评方法。

(二)注重个体化差异,加强警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是人才衡量的指标之一,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诊断或塑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主体性,采用测量、疏导、强化、会谈、寻找个体内因等方式培育学生心理素质。因此,警校作为培养我国未来警务人才的基地,应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警校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或网站。二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大学生真实的个性状况和发展。三是通过开设成功心理教育、挫折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有关讲座,以及通过开展技能警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塑造自信、进取、果敢、吃苦耐劳、抗压能力强的“自我意象”。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强调班级辅导员、任课教师等除了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注重自身情操和学识的塑造,以便通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格影响,强化警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五是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可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让家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变化,从而改变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不合理的期望,降低学生压力和心理负担,并有利于学生社会心理、职业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综述所述,警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诚信教育可指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可完善和扩充诚信教育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培育未来警务人才的健全人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为诚信的实施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而大学生诚信水平的提高又能为其心理健康提供有利的内在支撑,可见,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共动模式。警校应紧紧抓住育人这个中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为培养合格的国家警务人才力争早出成效。

【参考文献】

[1]刘启营.论诚信与人的全面发展[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易瑞莹.议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9)

[3]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郝楠.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间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2(4)

[5]张倩.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与诚信体制建构[D].济南:山东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