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健康小常识

心理健康小常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7 17:50:33

心理健康小常识

心理健康小常识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贯穿;落实;教育反馈

由于受社会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专横,固执;有的依赖性强;有的自私、逆反心理重;有的待人不真诚,嫉妒心强;也有的很自卑等等。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常常导致小学生在认识上产生错觉,造成反常性格的形成。为了让小学生成功地度过小学阶段,成长为智力发育正常;情绪反应健康,适度;人际关系融洽、乐于与人交往;反应方式协调统一;性格特征良好的心理健康儿童,必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担任,因为这个时期和孩子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他们的教师,教师有很多机会能观察和注意到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早期表现,从而可以及时采取各种预防和控制的措施,以避免由于教师工作的失误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酿成悲剧。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因而,教师要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要让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要在学校中健康成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每个教师不仅要做一个“教书匠”,而且要做一个心理保健医生,时时处处为学生排忧解难。学校要注重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也要注意塑造教师健康良好的心理和形象。作为教师,必须保证自己心理健康,才能做到用健康合适的方式教育和感化儿童。教师要真诚地热爱自己的学生。

1.多与学生交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方面的交流,在育人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温馨、融洽、充满爱意、相互尊重、积极上进的班集体氛围,培养他们乐观、豁达、乐群的良好性格,班集体的气氛对他们的影响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时,会认为这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也是集体对他们的重视,由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激发起奋发上进的力量和信心。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相应的情感,有助于陶冶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也有助于发展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即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儿童对某事、某课、某教师感兴趣时,要做好引导工作,既要鼓励支持他,又不能让他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不可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否则会使他们丧失自尊、自信。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心理不健康的倾向,就要对他们进行悉心观察,详细了解,积极引导他们向健康的方向转化。学生有过失时,班主任一定要掌握批评的艺术。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训练和巩固。为此,老师要注意实践,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突出活动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伙伴帮助活动。活动越多,孩子受到的刺激就越丰富,其动作、言语以及情感的发展就越健康。必须强调的是开展活动中,除了要有针对性之外,还要注重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2.注重个体差异,改变学生心理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尊重和理解儿童。要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做到完全地尊重他们 。首先,对儿童的尊重,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许多孩子,特别是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孩子,自尊心较差,缺乏自信,这时,班主任对他们的尊重就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其次,尊重儿童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心理健康小常识第2篇

紧密围绕让生活更健康的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全面推进我县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极营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传播健康信息,增强师生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倡导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总体目标

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监测学生健康状况,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师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85%以上,各项健康教育工作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二)工作原则

1、面向全体。在教育对象上面向全县各学校及全体师生。

2、身心兼顾。在内容上做到生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并重。

3、统筹结合。在方式方法上统筹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等学校工作,把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坚持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教育。

4、知行转化。在效果上注重将健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健康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既关注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又关注健康行为形成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5、互相促进。在目的上,摆正为学生服务与为创建服务的关系,做到服从大局,服务师生。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建设。建立健康教育工作协调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各中小学、幼儿园按照要求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形成领导重视,一级抓一级,人人参与的局面。要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量化细化工作指标,落实人、财、物,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制。按照健康教育工作目标要求,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把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严格执行学校疾病信息报告制度。学校发生群体性发热、咳嗽、腹泻、食物中毒以及麻疹、腮腺炎、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时,应及时书面报县教育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健康教育。学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改善学生的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心灵;配合卫生部门开展食堂分级量化管理,重点抓好学校食堂、小卖部及饮用水的卫生监管,确保师生用餐、饮水安全;按照《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生活饮用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强化学校卫生综合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相应措施,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努力按规定配备好专(兼)职保健教师和卫生技术人员,建立学校突发卫生事件联络员队伍,组织培训学习。

4、加大经费投入,规范工作档案。各校(园)应逐条对照《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配足教材教具,改进教学卫生条件,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改善工作环境,配备必要的宣传器材,建立和巩固健康教育宣传阵地,营造健康环境。各中小学要有一名学校领导具体分管健康教育工作,搞好学校组织协调关系,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同时做好各项活动材料的收集、记录,规范健康教育工作档案。

5、建立考核机制,加强督查。根据《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试行)》要求,实事求是地做好健康教育评价工作。学校健康教育与卫生工作做为考评学校工作的一项内容。对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教育局给予表彰、奖励。

五、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1、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为重点,确保每周0、5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系统开展健康教育。

2、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积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将体、卫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综合改革方面形成特色。

3、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配合卫生部门和家长做好学生的年度体检工作,重点做好入园(托)幼儿和中小学新生的体检。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对特异体质学生应在学校体育等各项活动中予以照顾。

4、积极开辟宣传阵地,加大健康教育传播力度。学校要利用健康教育橱窗、广播站、图书馆、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网页、电视课堂、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各校应设置健康教育专栏橱窗(黑板报),每月至少更换一次。有条件的学校应在网站上设立健康教育专栏。

5、学校应设立咨询室,利用校医(保健教师)或组织专家开展定期的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含心理咨询)。

6、以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契机,加大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力度,引导学生远离不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追求文明的学习、生活方式,学会自律和自我调节。

小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等规定,贯彻落实市教委工作意见,切实搞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健康人材。

二、管理机制

《体育与保健》等任课老师,各班主任,校医及保健教师等,组成一支健康教育队伍,并与少先队大队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三、主要工作

1、继续贯彻执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十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减负措施和各级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等,要使健康教育工作融于各项教育活动之中。

2、重视师资培训、通过集中备课,专题讲座,观摩课,外出学习交流等形式,进行师资培训,提高健康教育成员的师资水平,从而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3、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利用黑板报,宣传窗,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等阵地进行卫生健康知识宣传。

4、按规定教材开设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并列入日课表、各科按要求制订教育计划,根据大纲要求认真备课,讲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能通过多种渠道吸收,掌握卫生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期末按年段进行有关科目的考查,并记录成绩,与教案一同上交教导处。

5、重视学生卫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市"创建"活动,开展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崇尚文明等专题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立卫生检查组,值日岗等,采取班主任重点抓,学生每天相互督促检查,校领导,政教处,大队部不定期抽查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卫生行为习惯检查,值日岗每天对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检查、政教处,大队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

6、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少年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兴衰,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压力加重,有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特别是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在积极做好"减负"的同时,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各项教育活动之中,为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重视学生课外活动,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通过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家长会等形式,去了解和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应加强青春期卫生健康知识的传授,消除学生因身体发育出现的各种生理变化而产生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以确保学生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育、加强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班队课,读报课,结合课堂教学,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之成为学校的特色工作。

7、抓好住校学生的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对生活指导老师进行卫生健康知识培训,住校生每天晨检,建立住校生健康档案。

8、开展卫生健康保健活动,做好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2)做好防近教育,坚持每天二次眼保健操、定期检查视力,根据视力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3)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认真做好广播操,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4)做好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5)开展季节性疾病的预防宣教工作,继续做好"爱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学校常见病防治工作,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学生预防接种工作。

小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三)

一、目标

知道个人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了解保护眼睛和牙齿的知识;知道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饮水、饮食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加入同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了解道路交通和玩耍中的安全常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了解环境卫生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初步树立维护环境卫生意识。

二、基本内容

(1)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等垃圾;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勤剪指甲(包含头虱的预防);不共用毛巾和牙刷等洗漱用品(包含沙眼的预防);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要洗手;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预防脊柱弯曲异常;正确的读写姿势;正确做眼保健操;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选择适宜的牙刷和牙膏;预防龋齿(认识龋齿的成因、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检查);适量饮水有益健康,每日适宜饮水量,提倡喝白开水;吃好早餐,一日三餐有规律;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经常喝牛奶、食用豆类及豆制品有益生长发育和健康;经常开窗通气有利健康;文明如厕、自觉维护厕所卫生;知道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2)疾病预防: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

(3)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与同学友好相处技能。

(4)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5)安全应急与避险: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行人应遵守的基本交通规则;乘车安全知识;不玩危险游戏,注意游戏安全;燃放鞭炮要注意安全;不玩火,使用电源要注意安全;使用文具、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远离野生动物,不与宠物打闹;家养犬要注射疫苗;发生紧急情况,会拨打求助电话(医疗求助电话:120,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

三、切实上好健康教育课。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六、做好学生的身体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工作。

1、按照“六病”防治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学生近视眼、龋齿、寄生虫、营养不良、贫血、脊椎弯曲等常见疾病和麻疹、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

2、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对学生严密关注,认真执行信息报告制度。

心理健康小常识第3篇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模式也由“以疾病为主”逐渐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与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健康教育必将成为护理学发展的趋势,21世纪的护理工作者,必将是从事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应呼吁全社会为了人类的健康,也为了你的健康,积极加入到健康教育的行列中。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也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部分[1]。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和呕吐,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根据患病程度可分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所致,常急性发病,也可由轻型腹泻转变而来。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夏秋季发病率最高,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

下面以小儿腹泻为例,阐述在住院患儿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全过程。

1 评估有关患儿及家长对小儿腹泻健康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学习需求

发现以下与健康教育相关:(1)患儿年龄以婴幼儿最多,其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异常感觉体验不深,表达不清。(2)患儿家长缺少小儿喂养和小儿保健知识,致使小儿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非感

染型腹泻。(3)患儿家长对小儿腹泻的病情发展估计不准。对轻型腹泻掉以轻心,对重型腹泻而惊慌失措,常急于采取止泻措施,对医护人员的科学治疗原则表示不理解,甚至不满。(4)年轻父母对小儿腹泻的自我护理经验少,再加上现在的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其健康与否都牵动着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很多亲属的心,这些群体对小儿腹泻的基本医学知识,治疗和护理知识都表现出关心、渴望、有积极学习和掌握的愿望。这些特点是儿科护理人员在护理腹泻患儿的健康教育中要了解和抓住的关键。

2 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使患儿或家长能够(我院允许患儿家长陪住):(1)掌握小儿合理喂养的相关知识;(2)了解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因,能够判断小儿腹泻的轻重缓急;(3)阐明重型腹泻患儿的护理与病情观察;(4)了解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

3 实施有关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

3.1 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 (1)对于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多以讲解及同病房集体指导为主。在住院期间,强调与患儿或家长交谈以解除其对医院环境包括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实施有效的护患沟通,或者执行各项护理操作的过程中随时指导。(2)结合儿科病房,办一些各种宣传材料如图片、小册子、墙报等最简单形式的健康教育,以适应儿科健康教育特点,促使患儿及家长有意无意地接受到健康教育的信息和健康知识。

3.2 小儿腹泻实施健康教育的内容

3.2.1 小儿腹泻与小儿喂养不当和环境因素有关 喂养不当是引起轻型腹泻的常见原因,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过多、过少、不定时、食物成分不适宜,如过早的喂养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或突然改变食物性质以及骤然断奶等,均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腹泻。个别婴儿对牛奶或其他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喂养后可发生腹泻。另外,气候突变,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强;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且口渴有易不哺乳或饮水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稀释消化液,这些均易诱发腹泻。表现为食欲减退、溢乳或呕吐,便次增多,稀糊状或蛋花汤样便,有酸臭味,可有泡沫。精神尚可,体温正常或稍升高,无明显的脱水症状,常被家长忽视,时间长了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

3.2.2 重型腹泻的护理 常危及患儿生命的是重型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急诊之一,家人常感万分焦虑。重型腹泻常因肠道感染引起,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饮食或水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当机体防御能力较低、感染的细菌数量大、细菌的毒性强时就可发病。秋冬季以病毒性肠炎为主。重型腹泻常急性发病,呕吐、腹泻频繁,每日使余次甚至达数十次,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黏液,量多,向外溅射,可使肛门皮肤发红或糜烂[3]。常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体温不升或发热甚至高达39 ℃至40 ℃,烦躁,病情进展时精神萎靡或意识不清或惊厥,常伴有中、重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症状,常可危及患儿生命,必须立即救治。

3.2.3 向患儿及家长讲解小儿腹泻的护理

3.2.3.1 做好心理疏导,取得家长的配合 小儿腹泻的治疗应着重病因治疗和液体疗法,一般不宜用止泻剂。往往患儿家长希望一入院立即止泻,这是不科学的期望。因为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是在毒素作用下,小肠分泌水和电解质增多,与肠道动力学关系不大,止泻剂不但无治疗作用,而且延缓肠内容物的排出,可增加毒性产物的吸收,加重病情。一般疗程为6~8天,请家长不要过分担心。

3.2.3.2 腹泻患儿的喂养 腹泻患儿宜喂稀释奶或清淡饮食。发病期多喂水或口服补液盐,恢复期应少量多次添加副食,给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有淡到浓、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逐渐增加。喂养前后勤洗手,食具要清洁消毒。

3.2.3.3 补液护理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药,严格执行补液原则:即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抽搐补钙;密切观察补液速度;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变化,观察脱水情况改善程度,如精神状态、尿量、有无口渴、眼窝及前囟凹陷程度,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3.2.3.4 加强臀部护理 勤换尿布,每天大便后用温水洗净并拭干,再扑些婴儿粉,如臀红可先用3%硼酸水洗,干后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油,以减少刺激。粪便培养阳性者,每次护理治疗后正规洗手,做好床边隔离。

3.2.4 患儿出院时的健康宣教 向患儿家长告知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加强对水源和食品卫生的管理;提倡母乳喂养,尤以生后最处4个月最重要,避免夏季断奶;及时添加辅食,要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注意食物、食具、尿布、玩具等的日常性消毒工作,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气候变化避免过热或受凉,夏天应多喂水;感染性腹泻应隔离治疗;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菌群失调而引起腹泻。

4 教育效果评价

(1)患儿及家长了解了疾病医学知识,使其预防保健能力得到提高。(2)增加了护患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问卷、留言等方式调查表明,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大有提高。(3)通过对患儿急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体现了护士的工作价值,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很好地承担起从事健康教育主力军的任务,把健康教育从住院患者推向社区健康人群。

5 体会

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对提高护理质量有重大意义。运用护理程序实施健康教育并贯穿于患者住院及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中,使患者及家属增进了健康知识,早日成为即有健康身体,又有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的人。

参考文献

1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中级).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

心理健康小常识第4篇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安全常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指保持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而进行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及学前教育研究和发展的科学化,毫无疑问,学前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日常健康行为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重视健康习惯的培养,幼儿期的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奠定了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

1.自理能力培养

《纲要》中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蛊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活动。例:小班午睡后孩子穿衣服、裤子很慢,都坐在床上等着老师帮忙,于是笔者想到用儿歌激发幼儿自己穿衣、裤的兴趣:“小朋友来穿裤,就像火车钻山洞,呜呜呜出了山洞真高兴。”孩子们边说儿歌边完成了穿衣、裤的动作,这样把游戏运用到生活中,孩子们又高兴学得又快。

2.争当健康宝宝

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儿童的饮食必须符合儿童体质,要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意识的向幼儿灌输一些饮食制作及营养价值,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偏食的危害。孩子在进食时往往只图美味,于是笔者把很多蔬菜、水果“艺术化”后介绍给孩子们。例如:我们班有的小朋友坚持不吃水果,笔者就把橘子剥开,告诉他你看橘子多么像小船呀!让小船划进他们的海洋吧!这种方法不仅让他开心的吃完橘子,其他小朋友也纷纷效仿。为了帮助幼儿改进偏食的毛病,笔者还设计了“争当健康宝宝”的主题活动,看看哪个宝宝的脸色最好、身体最棒,让幼儿了解饮食对身体成长的重要性。

二、安全常识教育

根据《纲要》提出的密切结合健康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要求,我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提供剪子、小刀等工具时,知道幼儿怎样正确使用,并告诉幼儿工具的可伤害性。组织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安全出口、禁止吸烟、行人止步、危险等。我们还组织幼儿进行“安全疏散演习”活动,让幼儿了解最近的求生路线。带领幼儿体验交通警察的工作,认识斑马线,了解常见的交通标志等许多生动、直观的活动。将幼儿的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三、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而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方面。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未来社会需要有个性特色的创新人才,为此《纲要》特别强调“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养健康的自我,但由于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速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在对个体的观察中笔者发现儿童个体也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道德品质问题,更多的是其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幼儿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常常会在一生中留下印记。不少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成人,究其原因常常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如在冷漠、甚至虐待中长大的儿童,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性格孤僻或暴躁,富于攻击性,被溺爱的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爱劳动等。而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够形成许多好的行为习惯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如:爱清洁、懂礼貌、爱学习、爱劳动等。现在,幼儿健康教育被视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许多家庭过分溺爱。造成部分幼儿冷酷、缺乏同情心,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不知道应该关心帮助他人,于是笔者制定了几个爱心教育活动:

1.通过关心爱护动植物培养爱心

笔者班级的动植物角养了金鱼和许多花,孩子们在给小动物按时喂食和为花浇水、施肥并做观察日记等操作活动,萌发了爱心和责任感。

2.每周进行一次周小聚活动

通过游戏活动大班孩子能亲身体验到帮助小弟弟、小妹妹的乐趣,而小班的幼儿也在大哥哥、大姐姐身上学到许多生活经验,他们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同伴关系,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

3.利用文艺作品来培养幼儿的爱心

引导幼儿欣赏、理解优秀文学作品,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分享等良好的情感。如儿歌《弟弟摔倒我扶起》、《学习雷锋叔叔的故事》,作品中处处都体现了帮助弱者、富有爱心的情感。

4.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克服心理障碍

笔者班级有的小朋友刚来园时性格特别孤僻,不合群,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体质弱爱生病。他的家长告诉笔者,孩子在家和家人也很少交流,生活圈比较窄。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造成他性格自闭,对别人不信任,胆小、不喜欢与别人交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针对他的这种现象,笔者先从亲近他开始。把他拉到身边问他:你的衣服很漂亮,是妈妈买的吗?从一些简单的生活话题开始,他开始和笔者聊天,并产生信赖感,每次和他聊天笔者都会鼓励他,比如:“你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表现真好,谢谢你!下次还帮老师好吗?”孩子在表扬和鼓励下特别高兴,慢慢地开始主动说话,告诉笔者他看到和听到的事情,性格也变的开朗了。由于他喜欢看书,知道许多兵器方面的知识,因此,笔者经常让他给其他小朋友介绍他了解的兵器,其他小朋友特别爱听,对他特崇拜,从他的眼神中笔者看到了自信和骄傲。他与别的小朋友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为了扩大他的活动范围,笔者经常让他去其他班级取教具和教学用品,这样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陌生人说话的勇气。三年过去了,孩子的进步特别快,时常能听到他开心的笑声,体育活动中看到了他矫健的身影,家长对教师的辛勤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为了及时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情绪,笔者组织了“心情预报墙”活动,让每个幼儿把自己的心情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释放自己的机会和环境。教师可以根据“预报墙”及时的了解和帮助幼儿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都能快乐、健康的生活。

总之,笔者认为只有从理念到行为真正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全面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才能真正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小常识第5篇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教育形式简单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太过形式化、表面化,很难服务于全体学生。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还不完善,尚未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室,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甚至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1]。师生关系不融洽,教育环境不和谐,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始终不尽人意,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二)教师知识碎片化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引导者,由专业教师进行教育指导,学生才会更加乐于接受。但是目前,部分中小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尚未设有心理健康教师的编制,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大多是在优秀的教师骨干中选出来的,他们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难得的心理教育知识的培训,常常时间短、内容单一,使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技能不到位,不能有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

(三)教育途径单一化

大多数的中小学校都会使用讲课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常常被迫接受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在叛逆心理的作祟下,会十分厌恶教师的规范指导。教师授课时难以把控节奏及力度,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够,没有真正感受到心理教育的那种探及心底的温暖与力量。还有一些学校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考试课,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生无法实际的体会学习,负面情绪明显:这样的心理健康指导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体验活动,引入团体拓展训练

活动即体验,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载体。在活动中,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改变认知观点、调节情绪,接受行为训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活动形式有个体、小组、团体活动等多种。活动期间,学校可开展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袋鼠接力跳、二人捆绑接力跳、二人捆绑踩气球等心理健康活动游戏,通过激烈、快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团队沟通合作的力量;征集“我爱我、开心笑脸”图像,将征集来的单人、多人微笑、开怀大笑的正面或侧面像,制作成“微笑墙”,展示在校园,以此引导学生们开心面对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制作“心愿墙”,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愿望和想对他人说的话写在便利贴上,贴于可移动黑板上,制作成“心愿墙”,通过这种形式,给同学们一个情感表达的机会,加强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举行集体签名仪式,将心理健康活动周主题“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日”制作成横幅,让全体的师生签名,通过这一郑重的仪式,来增加呵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更能有效促进全体同学心理健康。

引入团体拓展训练也是很易操作又有实效的策略。近期,我市教体局组织部分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集体观摩罗老师对滁州中学高三学生的减压训练,更有了具体的感悟。本次拓展环节为:“异掌同声”,调动注意力,营造氛围;“班级口号大比拼”,展示班级风采,激发集体凝聚力;“龙卷风”,塑造不抛弃、不放弃的意志品质;“动力圈”,感受集体的动力与能量;“励志手语操”,励志和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心语心愿”,团队成员勇敢表达,互相鼓励;再一次“异掌同声”,最终检验团队的精神状态,验证拓展训练对团队合作起到积极作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时间,但学生在活动中放松了心情,改变了状态,打开了心灵。

有心人可以有针对性的整理出适合不同阶段的体验活动,拓展训练活动,编册,让不是专业的心理人也能操作、推广。

(二)融合校园养成教育,拉近心理健康教育

提到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会让有些人误解,会认为与精神病有关,会躲避、会少谈。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个体提高身心素质,维护心理平衡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过程,它帮助学生有效改变消极情绪、行为和认知。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养成教育关系非常密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养成教育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人们接近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更好、更快实现。

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过程、分阶段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我们要不断调整引导方向,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养成教育内容做出调整,在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的辅助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启发学生的自助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新能力。再次,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指责学生、不恐吓学生,使其顺其自然的步入一条健康的成长轨道。最后,教师也要精心组织,让心理健康教育有物、有序,生动、受欢迎。

(三)利用多方位平台,建立教育网络

学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度过,很多的心理问题均来源于家庭和社会,因此单靠学校的力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很有限的[3]。适时举办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规范教子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学校还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比如医疗机构、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市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大众,有讲座、有活动、有体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目前,还能充分利用的平台如微信群、校园网络平台等,在这里可以实现集体聊天,也能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咨询,易操作,也方便交流。

结语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有教师能力不高、教育途径单一、指导方法固化等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加深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及理解,开展体验活动,引入拓展训练,与学校的教育机制融合,利用好多方位的教育平台,注重实效,使学生们能走出迷惑、回归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兰.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对中职生的影响作用[J].才智,2017(32)265-265.

心理健康小常识第6篇

一、健康教育的目的

1.1生活节奏有规律

体育健康教育教授给小学生的不仅仅是如何强壮身体,让人一眼看上去非常健壮,而且教给孩子们生活中基本的注意事项,让他们从小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规律的生活才能使孩子们的活力更加充沛。有现在种类繁多的养生节目,以及日益红火的养生大师可以看出,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隐患不断,令孩子的家长们忧心忡忡,既然食品的质量无法自己决定,那就只有用合理的生活习惯来减少食品带来的伤害。健康教育的好处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对小孩子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幸福,享受幸福。

1.2增强自身免疫力

体育健康教育最大的、最直接的作用是能够帮助孩子们预防疾病。现在,妈妈们经常头疼的话题就是宝宝爱生病,抵抗力很差,自己着急却又无从下手。以前的孩子从小就干家务活,或者跟着父母下地干活,身体自然得到了锻炼,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那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娇生惯养,不舍得风吹日晒,恨不得隔离起来养着,自然身体素质弱。有位老中医说,孩子感冒和小病是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因为这些病毒会刺激抗体进化。

1.3平衡心理均发展

做运动的同时,身体细胞处于兴奋与活跃的状态,其他部位的激素也会加快分泌,从总体上增强身体的健康系数。所以,体育锻炼也会影响到小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经常进行身体锻炼的孩子,性格上都没有什么问题,一般都比较活泼、外向。体育健康教育让不同性别的孩子们彼此了解,有利于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互帮互助共同发展。除此之外,健康知识还能让孩子们的心理平衡发展,减少他们步入歧途的可能。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生理知识,也有利于自我卫生和保健,减少身体上的困扰,提高学习效率。

二、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

2.1生理知识先知道

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实用的、切合实际的人体的生理卫生知识。学校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是以学生为主,以小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让孩子们时刻了解自己的生体,在生理期来之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及在生理期间掌握一定的两性变化特征,减少彼此的好奇心,防止孩子们心理的畸形发展。比如说,青春期的男生第二性征的表现是喉结突出、嗓音变粗、面部胡须生长,这是从表面来说的,从生理上来说,会出现遗精现象,这是成为男性最突出的特性——具备了生育能力。再比如,女生的声调变得细而高,发育,盆骨增大,臀部和肩部的脂肪更加丰满等。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看得见的变化,必须让他们了解,才能避免他们的迷茫与不知所措。

2.2心理卫生保护好

体育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在处于青春期的时候,不仅身体上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心理上也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而且,青春期一般也是孩子们的性格形成期,必须加强重视。有句话说,性格决定人生。这句话虽说不那么完美,但是很一定程度上说是很有道理的,什么样的性格办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性格决定发展什么样的路。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懂事,开始用自己思维考虑自己的生活,也是容易初露头角或碰到挫折、磨难的时候,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眼前的这些东西很重要。体育健康教育应该着重强调一下平衡心态的作用。

2.3培养健全好品格

体育健康教育还应该传授给孩子们保护环境与自我健康保健知识。环境是公共的,每一个享受美好环境的公民都有保护它的义务。保护环境是一种意识,一种我们从小就有陪伴一生的意识,小学生也不例外,在他们人格的形成期,要教授一些健康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东西。 现在,关于环境保护的广告满天飞,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尽人意。最近,看新闻时总会听到中国人因为破坏环境而引起外国友人反感,甚至不想接待中国旅游团的事,听着很是刺耳,所以说,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从小培养,才不失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三、进行体育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

3.1各种方式齐上手

平常的体育健康知识的讲解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方式与程序过于死板,再者说不参与考试,学生也没大有什么兴趣,基于这方面的问题,学校领导可以考虑拓展一下宣传体育知识的途径与形式。比如说,时不时的把体育健康知识话题定为班会的主题,让同学们自己查阅、自由讨论如何对待生理期的各种反应,一次加深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可以打破彼此异性之间的神秘感,不至于使彼此谈到生理问题时过于尴尬。除了班会,也可以以广播和板报的形式宣传健康知识。

3.2师资队伍保证好

小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问题不只是孩子们自己的问题,因为老师才是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的质量也是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对于这个问题,很显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什么样的标准才是优秀的师资力量呢?除了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带领小孩子的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有爱心,性格也要开朗,这样积极阳光的老师才能给孩子们传达正能量。

3.3学生健康入档案

大多数的事情,之所以不重视,那是因为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什么影响,无关痛痒的东西,所以建议学校给学生建立健康档案,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家长对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的支持率。将学生的身体质量、健康状况作为衡量此学校教学成效的标准,这样就能为国家培养真正的栋梁。身体不行,万事皆空。像一些在各行业表现都非常出色的精英,很多因为“过劳死”而英年早逝,可见,体育锻炼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参与的事情。安排一定的课时给体育教学,任何课程都不能随意占领。让健康落到实处。

心理健康小常识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素质培养

经过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一段时间的探讨与实践,我认为,要想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

由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学生的素质结构缺乏了解,而使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较多。单单依靠几节心理健康课来解决学生对心理方面知识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要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巧妙地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进去,从根本上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任何一位教师都要意识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刻不容缓。

二、强化知识

在各学科的教师中,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课堂上从不渗透或很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虽然不一定要具备非常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但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能力,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有机渗透

教师应该在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有机渗透。

(一)挖掘教材,创设情境

在现有的数学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教材内容和知识情境。如:数学课上经常会涉及一些我国数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我就会利用这个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氛围,潜移默化

课堂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的大多数心理问题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教师把一堂课讲得是否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会对中小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学生间共同合作进步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绝不能高高在上,摆师长架子。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评比,这种评比用之得法会促进学生进步,但绝不要过分强调这种竞争,致使这种竞争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这种压力,没有办法很好地承受,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甚至患上厌学或考试焦虑的症状等。

(三)开展讨论,团结协作

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成员讨论中,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不存在压力和恐惧心理。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使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和自闭心理。

(四)提供机会,促其表现

在数学学习中,我抓住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有一名叫非×的男同学,课堂上不爱主动发言,课后也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我凭一个教师的直觉,感到这孩子一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于是我向班里的学生了解情况。原来,非×由于年龄小,特别好动,不能自主学习,还经常打扰别人学习,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而且由于成绩不好,班里有的同学嘲笑他。他虽然也曾经极力反驳过,但并没有改变受嘲笑的状况。久而久之,这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害怕挫折。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首先找到班干部,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尤其是班级干部更要有团队精神,对胆小孤僻的同学更要多尊重、多提供帮助。然后,我又找到非×和他谈心,告诉他不怕失败,正视挫折,形成健康的心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再有人嘲笑非×,而是都热心地帮他温习功课。我在课堂上也给他更多关爱,鼓励他多发言,只要他有点滴进步,我就表扬他,这样一次,两次……同学们看到非×的进步,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非×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材施教,一定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形成的心理问题。

(五)培养兴趣,体验成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然也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只要教师平时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一定能够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小常识第8篇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误区、防范性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体现滞后性

在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标志是是否建有心理咨询室,似乎主体对象就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工作流程就是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工作面窄。相比学生整体人群的的心理健康来说,认识是相当片面的。然而事实上,学生一旦真的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在 "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了解甚少。针对性地辅导并不能起到很好效果。因而说,不重视心理预防的话,学校心理教育容易走入"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的尴尬境地。

(二)从业人员两极分化

当前学校要么非常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缺乏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要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严格准入,精心打造心理咨询室,购买仪器,添置设施,靠一两个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打天下,把班主任、任课教师干脆撇开,唯理论、唯技术,孰不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把班主任、任课教师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是本末倒置的。

(三)学校心理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新的心理障碍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心理上有疾病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与规范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的原因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中小学全部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