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

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15 11:40:16

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

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影响因素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系统在建筑物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空调系统虽然能给人们带来一个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但是如果长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在空调环境中,人们就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例如头痛、乏力、咳嗽、恶心等等。造成这些不良反应的原因是空调房间空气品质IAQ(Indoor Air Quality)的恶化。人们每天工作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空气品质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2 影响空气品质的因素

2.1 室内外污染源对空气品质的影响

2.1.1 室内污染源对空气品质的影响

每天人们在室内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超过了全天的80%。而室内污染源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随室内所处环境的不同(如房间的大小、门窗的通风量、自然排除等)而有所不同。室内空气的污染物可分为以下几种:①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及家具的污染,新型的涂料、石材和油漆等装修材料在室内的广泛应用,使得大量的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长时间的停留在房间内,严重影响了室内空气品质[1];②室内各种生物污染物,这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腐败的物品和家禽、各种家禽和宠物的代谢产物中所携带的各种细菌、病毒,它们会使抵抗力比较差的人染病,除此之外,一些过敏源,例如,花粉和尘粒也会引起过敏体质人群的过敏反应;③室内人员活动时自身产生的代谢物,包括身体出汗时散发的异味以及少数病患者进出公共场所,这些代谢物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从而造成交叉传染。

以上所提及的这些室内污染源将不同程度的对室内空气品种产生不良影响[2]。

2.1.2 室外污染源

室外环境会影响到室内的环境,室外环境的污染必然会影响室内的空气品质。在一些城市里,每天企业、交通车辆都会释放出大量的废气、烟尘等,使大气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室外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保证室内的空气品质。

2.2 空调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室内空调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质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空调系统可以通过引入新风稀释或排出室内空气中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但是,空调系统如果设计和维护不当,就会加重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形成和发展,有的时候甚至空调系统本身就可以成为室内空气的污染源,从而对室内空气直接造成污染[3]。

2.2.1 新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有时候由于设计或运行不当,新风量和新风清洁度都会影响室内空气品质。

新风量是空调系统设计时关于室内空气品质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过去人们只是认为,新风是为了稀释、清除人所产生的各种污染,因此,室内的最小新风量仅仅是由每人的最小新风量指标确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建筑物室内中的各种装修材料、家具等等本身就是污染源,而且这些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质远远超出了人所产生的。因此,认为在确定房间的最小新风量时应由每人最小新风量指标和每平方米面积所需最小新风量指标一起确定。

除此之外,新风清洁度也是影响建筑物室内空气品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室外环境恶化,大气污染严重,造成新风质量下降。因此,对新风进行过滤的设想也就应运而生。新风过滤就是在新风机组中除了原有的粗效过滤器外,再增加中效过滤器甚至高效过滤器的设计模式,用以增加新风的清洁度。

2.2.2 回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空调系统可以通过适当的回风来有效地节约空调系统的能耗。但是回风如果直接来源于有污染的各个空调房间,对于划分在同一系统的各空调房间,就会由于回风而相互干扰。如果,某个房间由于装修材料的不合格造成空气污染,这些有毒物质在空调系统回风时,通过回风管道系统将含有有毒物质的空气送入各个房间,造成恶劣影响。

2.2.3 空调系统中风机盘管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目前很多空调系统都采用的是新风加风机盘管系统,风机盘管直接安装在空调房间内,用来直接处理室内的空气。但是,风机盘管对室内空气的处理,仅仅只是过滤和冷却,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不会因此而减少。另外,空气通过风机盘管的冷却盘管冷却后会产生冷凝水,如果冷凝水不能及时地排走,则冷凝水中的菌尘微粒就会大量繁殖,污染物和气味大量扩散,就会影响室内空气。

3 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措施和方法

3.1 控制室内外污染源

要想控制室内污染源,就应该从源头抓起。要严格控制使用散发污染物的建筑装饰材料。隔离产生污染物的空间(如复印机、蓄电池等),防止含有污染物的空气在建筑物内扩散和蔓延。定期清洗或更换空调系统的易污染部件,防止污染物沉积,影响空气品质。

3.2 消除空调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在设计和安装空调系统时,要注意防止滴水盘积水,这对防止菌尘微粒在空调系统中生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空调系统使用过程中,当过滤器压降达到厂家推荐的终阻力时,应及时更换过滤器;新风口设置应避免设置在建筑排风口或其它污染源的下风侧;同时,还应定期对空调系统的风管进行清洗,定期对冷却塔水进行消毒与监测,以避免军团病菌污染发生的可能。

3.3 提高新风效应

提高新风效应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简单、有效的办法。

一方面,应给建筑物室内提供一定数量的新风量来稀释室内的有害物质,这对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十分有用。

另一方面,在保证一定的新风量的前提下,还应该保证新风品质。新风口应远离排风口、冷却塔、卫生间、厨房等处,新风口最好是设置在排风口的上风向并低于排风口。并且应设在室外比较清洁、尽量靠近绿化地带的地方。在空调系统使用过程中还应经常清洗新风系统的设备和管道,以减少对新风的污染。

3.4 提高安装质量、加强运行管理

要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空调系统系统除了设计优秀以外,还应有高质量的安装和调试,同时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也应先进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物的室内空气品质。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物室内空气品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改善建筑物室内空气品质是一个非常重要、有实际意义的工程,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空气品质,获得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国荣.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制冷与空调.2005.第一期.

[2]孟召军.空调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及改善策略.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7.6-3.

[3]沈晋明.我国目前室内空气品质改善的对策和措施[J].暖通空调,2002.32(2)34-37.

[4]刘帅,袁文华.HVAC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及改进建议.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6.24-3.

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第2篇

管理人员相关知信行现状

管理人员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知识的知晓情况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有效方法相关调查中,知道应加强自然通风,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人员较高,达到84.21%;但是知道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仅占到38.60%;知道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知晓率最低,仅占8.77%。对于保持房间空气湿润、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知晓率不足50%。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对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年龄因素与相关卫生知识的得分高低之间有关系。31~40岁年龄组段和20~30岁年龄组段的得高分的人数较>40岁年龄组多。性别、文化程度、所学专业等因素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知识得分的高低没有关系。对卫生管理工作态度的调查情况经过问卷调查,有77.19%的人非常热爱自己从事的管理工作。82.46%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培训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本单位卫生管理质量最有效的方法。84.21%的被调查者认为卫生行政监督等监督机构,能够有效地改善本单位的卫生状况以及其他状况。63.16%的人认为每半年以内应该有1~2次的卫生监督指导。87.72%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单位领导很重视卫生工作,会定期巡查,但只有80.70%的单位会因管理得当而进行奖励。对卫生管理工作行为的调查情况调查问卷显示,有89.47%的人会主动思考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解决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时,有84.21%的高级管理人员会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只有5.26%的人会自己独立处理。遇到紧急情况时,有82.46%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选择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只有1.75%会自己独立处理。关于了解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途径行为的调查显示:通过“老板交代”途径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比例仅5.26%,一方面可能是老板不重视相关卫生工作,也可能是老板不了解相关的工作,所以不能予以规范性的指导。通过自己定期学习相关的知识来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占14.04%,通过相关行政部门培训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比例最高为80.70%,说明当前情况下,加强相关行政部门的培训是了解规范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讨论

本次调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为82.64%,明显高于《珠海市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卫生知识、行为调查》报道的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卫生知识知晓率60.21%[1]。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效方法的卫生知识知晓率的调查,公共场所管理人员都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但是掌握的知识并不全面。比如,打扫卫生时要保持地面湿润仅占8.77%、知道加强空调等机械通风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的仅占38.60%。这样提示我们,还要加强干预,进一步完善管理相对人员的卫生知识。在本次调查中,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1~40岁年龄组段的高分率较其他年龄组高。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组的人不仅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对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效方法相关知识以及其他卫生知识更加能够不断学习、全面掌握。性别、文化程度、所学专业、工作年限、现从事工作类别5个因素均不是相关卫生知识高分率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因为调查的样本量偏小,也可能因为宾馆、酒店的卫生管理工作并不受性别、文化程度以及严格的专业性限制,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经验的累积和不断地学习,都可以使管理人员充分了解相关卫生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管理宾馆、餐厅的效果。这样更加提示我们,对管理相关人员加强后续的卫生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更新卫生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了解规范的卫生管理行为相关知识的途径,有75.44%的人认为,可以从相关行政部门的培训来获得,且82.46%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培训管理和考核是提高本单位卫生管理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与《泰州市超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得出的52.4%的人认为卫生部门开展的卫生知识培训是获取相关卫生知识的主要途径的结论相似[2]。使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认知程度和卫生行为合格率提高,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以及卫生行为的监测[3]。对于卫生管理制度上的缺陷和需要紧急处理卫生管理遇到的问题时,大部分的高级管理人员会选择提出解决方案,待老板同意后实施,仅有少数会自己独立处理,制订相关制度或解决遇到的卫生问题。说明高级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时的自限和自主处理的积极性都不高,往往卫生行政监督相关指导意见都是直接传达给高管而不是老板本人,这样就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有时甚至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掌握了一定的卫生知识不一定就能形成相应的卫生行为[4]。我们既要有针对性地抓好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卫生知识水平,更要从政策、环境、社会支持等方面促使良好卫生行为的形成。

作者:周婧炜 许小燕

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第3篇

Abstract: Atmospheric pollution is severe in Jiangsu province at the moment.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station drawed up a plan about protecting the local air pollution. Article also expounds the some problem about improving air pollution at present. So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 空气质量;污染防治;障碍

Key words: air quality;pollution prevention;obstacles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36-02

0 引言

全省环境空气状况总结:目前,全省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3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13个省辖城市中多数达标,部分城市受可吸入颗粒物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处于三级及以上。各市空气污染指数(API)优良天数比例在76.5~93.4%之间,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8.9%。全省酸雨频率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其中无锡市酸雨发生率最高。全省各地降水中的pH均值变化不明显,说明降水酸度并未明显减弱。我省的沙尘天气基本推进方向是从江苏西北部到东南方向蔓延,沙尘空气影响到各区域时,其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基本稳定在较高的位置,随时间的推移其影响逐渐减弱,其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也随之变小。经监测和分析在南京,春季大气汞浓度平均值为6.94ng/m3,超出全球大气汞浓度背景值1.5~2ng/m3;大气汞浓度随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量、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大气汞浓度与湿度正相关。

1 为改善江苏省环境空气质量应对措施

1.1 江苏省政府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 江苏省于2010年8月2日实施了《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提出:全省到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和任务,并对目标和任务提出科学研究、综合治理、联防联控、完善政策以及目标管理等具体措施。

第一、实施联防联控。

为了进一步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对规划、监测、监管、评估、协调方面进行统一,各地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与此同时,严格标准,健全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防治大气污染,以及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等。为构建实施蓝天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区域大气污染物特征因子的排放标准。

第二、铸就碧空蓝图。

通过产业转移环境监管机制,进一步防止污染转移。结合产业结构对城区内的重污染企业进行搬迁改造,对于建成区及郊区的新建、扩建的钢铁、有色、石化等重污染企业强化管控力度。

对投入运行的新建燃煤电厂实施严格控制,通过在线方式对其脱硫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管,并对能源结构鼓励其进行调整,通过创新,不断发展新型能源。2011年全面启动火电厂氮氧化物的污染防治工作。新、改、扩建的火电机组,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必须建立配套的烟气脱硝设施,对现役的火电机组进行改造,在低氮燃烧技术的基础上让其建立配套的烟气脱硝设施。并对钢铁、石化等重污染行业进行达标治理。

在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方面,停止使用怠速法,对轻型汽油车尾气检测一律采用简易稳态工况法。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严格遵守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周期,并定期对运行使用中的机动车进行尾气污染检验,对于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车辆,不予办理签章手续。对机动车环保标志进行规范化发放和管理,通过制定交通管制的措施对无绿色环保标志的车辆在行驶区域、行驶时间等方面进行交通管制。

推行“绿色施工”,加大扬尘污染治理。通过建立和完善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机制,积极推广施工扬尘报监制度及扬尘控制责任人制度,采取措施控制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及物料堆场作业扬尘等。

在防治秸秆污染和综合利用方面,对高速公路、机场及其他重点区域加大监测力度,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积极推广秸秆还田以及秸秆生物气化、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和炭化等技术,进一步发展生物质能,对于以秸秆为原料的综合利用项目要加大扶持的力度。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率35%以上,其综合利用率高达80%以上。

另外,在控制大气污染源方面,2011年底前,省商务厅同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餐饮服务业的布局规划。在指定区域和指定时间以外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实施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制度,对烟花爆竹进行管控。全面推广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溶剂的使用,限制管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

1.2 构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①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分析各类大气污染因子对构成霾天气的贡献率,确定监测指标进而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客观检测,建立和完善灰霾监测指标体系,建立适合我省空气质量的地方标准。

②完善经济政策。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对编制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项目治理,以及对大气的学术研究等进行补助。为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顺利进行,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提高资金保障能力。为改善空气质量,推行相应的经济政策,鼓励电厂建立脱硝工程;通过差别电价措施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管控;与金融服务部门合作,建立污染减排的信贷投向分类机制,积极推行绿色信贷等。

③强化监测预警。自2010年起,在常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标的基础上,同时加入细颗粒物(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物、黑炭等指标,对灰霾污染进行监测。成立省级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构建区域全覆盖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④建立协调机制。通过编制联防联控规划对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进行管控,逐年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并加强监督与考核。为了便于监督检查“蓝天工程”年度目标实施情况,进而建立省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

⑤加大环境保护宣教力度。借助媒体对大气环境保护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中来,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的生活。

1.3 环保工程监测能力建设

①逐步开展臭氧监测,解决地级以上城市日益严重的光化学污染的监测需求。

②逐步开展细粒子的监测,解决重点城市和重点区域日益严重的细粒子污染的监测需求。

③加快开展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的空气质量监测,解决城市公众对此类频繁出现的环境现象的监测信息需求。

④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全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质控保障。

⑤继续完善及优化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满足急剧增长的城市化形势需要。

⑥建立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结合地面监测的立体监测网络,为沙尘暴监测提供依据和预警信息。

⑦建立区域超级站,了解区域污染状况。

2 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的障碍与难题

2.1 资金不是问题 从今年起,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环保部将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将其监测结果进行实时。当前最大的障碍仍然是资金问题,根据初步估算对388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监测,其购置监测设备总共要投入20多个亿,而各地能够掌握的资金非常有限。

从不把PM2.5当回事,到PM2.5监测千呼万唤始出来,尽管PM2.5监测要分四步走,到2016年才实行全国普遍监测,人们还是对当下的进步欢欣鼓舞,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充满期待,但缺钱障碍似乎让人们感到前景不乐观。

资金难以筹措实质上反映的是环保态度问题。最大障碍不在于资金,钱的问题或许可以解决,更令人担心的是,监测设备买了,也安装了,但是不是如期客观数据还没有谱,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真枪实弹地来降低城市空气污染程度,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现在似乎还有确切的答案和有效行动。

2.2 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①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时间较早,许多规定设计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法规法则规定多,缺乏可操作性。

②现行环境保护法律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重视不足,偏重与污染防治,导致我国自然资源的滥用、破坏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③环境法律责任不够明确,法律救济途径十分不通畅,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更加严重。

④很多环保相关的规定只停留在政策上还未法律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缺少衔接,法规中逻辑结构很不完整有行为无后果等等。

2.3 传统理念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让公众参与环保,依然存在很多困难。追根溯源,除了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在环保事务中一些负责人坚持政府部门的绝对主体地位,特别是环保和地方的经济利益发生抵触的时候,政府凭借手中的职权对民间的环保声音与环保行为进行镇压,进而将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环保与经济利益此消彼长,由煤炭、混凝土等带动的GDP,必然会因环保活动的高涨而出现下滑,对政府的“政绩”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当前,正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政府能否创造条件,带动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环保中来,成为检验政府部门环保能力和环保意志的关键和标准。

我省的环境空气质量当前形势紧迫,这对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环境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正规化。对环境进行现代化的监测是现代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异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没有现代化方式对环境进行监测,那么环境质量、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以及形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就不能深刻地认识,必然导致环境决策难以进行准确性、科学性的量测。因此,对环境监测要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郝吉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保护人民群众健康[J].求是,2012(08).

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 工业建筑;保温节能;生态环境;噪声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5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11)02-092-02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向前推进,各地工业企业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更新和扩建。许多旧的工业厂房、仓库、站房、操作室、控制室等在使用了若干年后已失去原有的生产功能,但这些工业厂房主体结构完好,在工厂更新和扩建中有一定的改造和利用价值。对既有工业厂房的改造和更新利用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包含了从结构加固和修复,围护结构和更新,外部装饰的更新,内部空间及装饰整合,电机设备,智能弱电系统的更新,外部环境及生态恢复,再利用周期的维护保养等内容,这许多需要综合考虑来实现。

而原来的工业建筑大部分围护结构的保温及隔热性能都比较差,门窗洞口面积相对较大,且门窗材质和玻璃是没有考虑保温隔热和防止冷(热)桥的处理,如果不加以改造处理,满足在冬季严寒地区的生产操作人员舒适度,浪费能源的问题一直会延续下去。对此,必须进行对工业厂房的节能改造和环境的提升。对于环境控制技术应用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改造提升的成功及后期的使用效果。针对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功能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控制的相关技术措施。

1室外生态环境的改造和修复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工业建筑场地是依据生产厂的工艺流程和交通状况进行综合布置的。场地周边一般主要是交通方便,但是在厂区范围内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到厂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这就需要对室外环境进行整治和修复工作。

1.1污染治理和废弃物整治的利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众多的既有厂区历经多年生产运行做出贡献,但污染也是逐渐积累中,甚至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污资源头,这样在改造的初期必须做好对环境的评估,根据周围情况制定和实施污染治理的措施,并尽量利用场地内的一些适宜废弃物遗存。

1.2对微气候环境的控制,分析探讨既有厂区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对原有的较好微气候环境尽可能的利用,如地形,朝向,风向,阳光及绿地等。相应地增加夏季遮蔽,冬季档风的植物配置,在改善环境温度的同时也吸收有害气体,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周围噪声干扰,并在合适位置设置适量的水体,提高局部湿度的环境,美化景观和净化空气湿润。

2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

现代的状况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建筑材料,家具及各种电气,空调系统,新风量及室内湿度等。多种因素的互相影响,在具体实施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改善空气的质量。

2.1合理选择改造和更新材料材质。提倡接近自然的改进更新,要采取使用无害化绿色建材,并在改造设计中采取气流运动的方式,改善通风换气,在具体应用中重视“被动”的通风方式。

2.2适宜开窗通风换气,窗户的作用除透光外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通风换气,使室内始终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也是改善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下既有工业建筑的空间相对较大,护墙体不具备通风换气的可能,而改造更新会对高大的内部进行空间分割和重新布置,这就要求在桐相应的护墙体中充分预留可开启窗洞的面积,并采取诱导方式进行通风,强化室内热压通风,以达到室内新鲜空气的流动而通风。同时配合提高改造中安装空调和一些新的电气设备,有效的过滤室内存在的污染物质。

3室内温度质量的控制

人们对工作环境温度的质量有一定的需求,影响舒适度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等。合理分割和调整原有空间的基础设施,满足现代要求的健康,舒适,节能条件,只有采取重新设计使用被动式技术措施。

3.1明确所处环境气候分区,再进行对温度的调节控制。现行的(建筑气候区划分标准)GB50178中规定了国内建筑气候分区及对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做到从总体上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防止不利气候因素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是现有工业建筑节能改造中热环境控制的重点。

温度的调节控制措施是要提高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室温。在严寒地区漫长的冬季考虑到采暖的方法措施;寒冷地区也要考虑到采暖的措施;夏热冬冷地区在考虑夏季制冷措施的同时,还要兼顾冬季的取暖;夏热冬暖地区应当主要考虑的是制冷问题。气候温和地区则没有硬性指标,如遇到极端气候时可采取临时措施应对。针对现在对工业城市的改造,许多城市开始对既有工业建筑的改造,兼顾气候特点采取如遮阳,自然通风,太阳能空调等,尤其北方寒冷的冬季,对工业厂房围护保温,供热改造及太阳能采暖的措施,提高室温及热环境舒适度。

3.2热环境改造中的具体措施。

3.2.1既有工业建筑的改造首先考虑“被动式”体系。“被动式” 是指不借助动力设备的间接保温和采暖方法。这是建筑设计中环境控制的手法,是节能减排优先选择的。“被动式”主要包括: 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围护结构的外保温。太阳能的采集主要是通过门窗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光,围护结构吸收的太阳能,新增的太阳能构件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等。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主要是利用成熟的保温材料构造,尽可能阻止室内热空气扩散渗透到室外,减少热量流失。

3.2.2既有工业建筑的围护结构改造,影响因素多很少考虑屋面和墙体保温性方面的不足,使改造后使用资源的浪费,是影响持续使用的主要原因。屋面保温隔热改造中用挤塑聚苯板作保温层,结合防水做法综合考虑。墙体保温的改造应增加高效保温层,但要重视门窗洞口的保温处理。门窗遮阳体系很重要,可以选择透光材料的面积和透光率改善直接射入室内的热量,用双层中空玻璃和热断桥型材,尽量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

3.2.3工业建筑的围护结构改造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设置被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热水及光伏系统,尽可能利用再生的洁净能源。工业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由于屋面和墙体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因此采取被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来在老工业建筑改造弁产生节能效应,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是用太阳能发电的新概念,在建筑外表面铺设光伏阵列提供电力。

因此,对于现有工业建筑的采暖改造是对护提高绝热性能,即屋面及墙体的热工性能;同时要选择合适的采暖方式,在厂房内部空间调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功能齐全,性能高效。对于无集中供暖的现有工业建筑,可结合夏季制冷综合使用空调供暖设备。

3.3工业厂房制冷的一般控制。

3.3.1制冷应优先采用“被动式”方法。“被动式”方法是对现有工业建筑原来结构和空间布置影响较小,生态节能改造效果最好的措施。生态节能主要包括: 遮阳技术,自然通风应用,围护结构隔热,设置可控中厅等。在节能改造中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及“诱导”通风的应用,有条件时采用太阳能空调系统,既节能又环保,自然融入环境中。针对围护结构隔热薄弱部位进行相应构造处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外部热量的渗透。

3.3.2遮阳应用比较广泛,除了建筑物本身构件的遮阳,太阳能一体化构件遮阳的应用也更加普遍。是将太阳能利用构件如PV板,集热器与遮阳装置构成组合而形成功能化建筑构件,一物多用,实现屋面.墙体.门窗的综合遮阳,有效的利用空间。也可以利用屋顶的绿化和墙体垂直绿化,成为现有工业建筑改造本身的遮阳屏障,在夏季大大降低制冷能耗。

3.3.3工业建筑物设置中厅有利于采光和诱导通风,对改善小范围微气候环境有明显作用。工业厂房建筑物体量比较大,开间和进深也较大,在中间的空间通风和采光条件差。为了改造后的工业建筑具有好的应用品质,应提前做好空间设计,在中部封闭区增加内厅院或可控式中厅,有效改善自然采光。

3.3.4改造时对于制冷系统及设备的选择,可以结合现有的一些先进绿化技术,如地源热泵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目的是更加节能及保护生态环境。

3.3.5工业厂房温度的控制。北方地区干燥炎热的情况下对厂房进行改造,要安装相应的加湿设备,使冬夏季有舒适的工作环境。而在南方湿热湿冷地区,要通过设计构造处理利用房间自然通风除湿,局部辅以相应的除湿设备。另外通过开启窗洞位置调控室内风速。在护结构的改造中充分考虑合理开洞,利用烟囱效应来强化风速,冬季利用窗及洞口来控制风流,做到冬夏季的平衡。

4厂房室内光环境的控制

基于工业建筑生态节能目标,认真控制室内光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

4.1分析建筑物原来自然采光状况,利用日照分析方法对现有的工业建筑进行模拟光照分析,总结加强和调整的自然采光应用措施。

4.2调整采光入口并合理选择材料,人工照明合理补充。对相应的采光入口如门,窗,洞口,在不影响原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采光面积的重新调整,选择透光率良好的适用材料,改善自然采光条件。同时人工照明合理补充,优先选用节能型灯具,尽量结合日光照明达到营造舒适的绿色室内光环境,并做到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有机结合。

5厂房室内噪声环境的控制

对于现有工业建筑,外部噪声的来源较难以控制,在内外墙体的改造过程中,应重视空气隔声材料的选择及构造措施的处理。

5.1切断和阻隔噪声的来源,分析探讨周围环境噪声的分布状况,实施降低噪声源,可选择用绿化植被及实体墙来佼隔声屏障,阻隔室外噪音。

5.2选择合适材料和构造措施,根据改造后不同功能空间的使用要求,对声环境要求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区,选择合适的隔声材料或吸声材料,确保吸隔声材料构造措施不影响调整后的空间格局。

综上可知,对于工业建筑的节能及环境改造,是当前对既有建筑改造中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应综合考虑和协调室外环境的修复。工业厂房内空气的质量控制,热环境的控制,光环境的控制,室内噪声环境的控制等方面,只要领导措施目标得当,设计方法中采取当今先进的节能技术,采用相关环境控制手法,达到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提高工业建筑改造后的环境品质。这些对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的生态修复和节能减排目标明确,对城市的有效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第5篇

领导重视,提前谋划,迅速响应

佛山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把空气质量改善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来抓。面对秋冬季节不利的空气质量形势,佛山市市委书记鲁毅、市长朱伟多次做出批示部署,要求集合全市之力,必须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为此,佛山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佛山市环委会”)提前谋划,于10月份先后印发了佛山市大气污染防治督查工作方案、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精准防治实施方案,落实分级管控和分类监管,实行精准防控。

10月28日,佛山市政府组织各区政府、有关市直部门以及重点镇街召开全市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会上,佛山市副市长赵海要求各区、各部门务必强化措施,定点定位,定责定人,铁腕执法,对重点区域内的大气污染源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把污染源标注在图上,实行挂图作战。对重点企业、工地扬尘、机动车防控、露天焚烧巡查监管等要落实具体清单、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出成效,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自此,佛山秋冬大气污染攻坚战拉开帷幕!

进入11月后,受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佛山空气质量呈现污染程度加重趋势,鲁毅要求各区、各部门按照既定方案狠抓落实。赵海靠前指挥,要求精准防治工作必须出狠拳、下猛药,对没有按要求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的工地一要停工、二要处罚;对屡教不改的工地要约谈企业负责人,一个都不能放过。

佛山市环委会牵头落实,严格督查督办,并建立“全市大气污染精准防治督办”微信群,用于信息、督查督办和迅速整改,群成员包括市领导、市直各部门、各区、镇(街)的主要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预警、巡查、督办、宣传等各小组专人及时收集群中信息,各取所需,及时快捷。赵海坐镇微信群督查督办,第一时间发出行动指令和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各区、镇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市、区、镇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既定方案,对全市范围内特别是重点区域实施拉网式的清查,环保、住建、公安、交通等多部门人员“5+2”没有周末、“白+黑”不分昼夜全面出动,精准打击环境污染黑点。

“气质”几降,及时防范,

合力抗霾

11月1~4日,佛山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仍为100%。但是,受冷高压脊和今年第23号台风“米雷”的共同影响,11月5日佛山市地面风速较小,加上空气层比较稳定,大气水平扩散和垂直扩散条件都不佳,正是由于这突如其来、极其不利的扩散条件及空气质量预警预报手段的不足,佛山市出现一次空气质量重污染。

佛山市环境保护局经过与市气象台会商,认为尽管空气质量尚未达到启动应急预案防范预警的要求,但为了保障群众健康,决定迅速应对,按照前期已制定的工作方案加大防范力度,对重点区域实施精准防控。

11月5日、6日,虽是周末假期,但在赵海的坐镇指挥下,佛山市环境保护局、住建管理局主要领导及各区政府分管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在治污前线调动各方力量共同防控,市、区、镇环保、住建、公安等部门工作人员分组分批分区域不间断开展巡查督办,实施网格化排查,重点巡查工业企业、工地、露天焚烧、道路洒水以及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黑烟情况,并建立巡查、督办、整改等信息反馈机制,督促各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未能有效落实治污措施的单位要求停产整治。

经过努力,截至11月6日17时,佛山市空气污染已经降为轻度污染。本次污染过程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包括佛山市在内的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污染特征,是本次的地区污染中心。

11月12日,不利气象条件再次来袭。随后的11月13日至18日,佛山市环委办根据当日最新气象情况,每日滚动更新各区大气污染精准管控预警级别,在微信群中随着“气质”变化做出及时部署,市、区、镇三级多部门联动,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精准防控,重点巡查工业企业、工地、露天焚烧、道路洒水以及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黑烟情况,并建立巡查、督办、整改等信息反馈机制,发现问题立查立改。

截至11月23日,佛山市、区、镇各级各部门共派出21643人次,检查工业污染源及餐饮油烟污染源7522个次、扬尘污染源4344个次、露天焚烧污染源340个,机动路检点330个、抽查监测汽车尾气7594车次。其中问题污染源1361个,责令停工停产385个,完成整改1083个。通过多方不懈努力,佛山空气质量11月21日转为良,佛山市环委办公室解除大气污染精准管控预警。至11月23日,全市空气质量转为优,佛山市秋冬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毫不松懈,持续高压,

保障 “气质”

虽然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佛山空气质量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气象条件的反复说明工作仍然不能放松,佛山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按照空气质量指数变化情况,切实落实日常督查、巡视督查、应急督查三级督查机制,以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保障佛山的“气质”。

佛山继续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保持高压的态势,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精准防治督查工作,力度不减、节奏不变;通过拉网清查和重点打击相结合,切实做好重点区域的督查,针对前期的摸底和之前督查发现的问题,迅速行动,把黑点黑户揪出来;精准打击,严字当头,用“铁心、铁腕、铁军”的方法和决心,对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零通融、零遗漏,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继续打好精准防治攻坚战。

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第6篇

近年来,X市委、市政府以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环保倒逼生态转型,深入推进产业、能源、交通和用地四大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全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使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一、当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状况

(一)空气质量现状。

截止2019年X月X日,我市(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X,同比好转X%;主要污染物S02平均浓度24ug/m3,同比好转X%;PM10平均浓度Xug/m3,同比好转X%;PM2.5平均浓度X ug/m3,同比好转X%。其中,X月秋冬季以来,我市(市城区)综合指数平均为X,同比好转X%;主要污染物S02平均浓度23ug/m3,同比好转X%;PM10平均浓度89ug/m3,同比好转X%;PM2.5平均浓度X ug/m3,同比好转X%,达到X平原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序时进度。

(二)面临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

一是污染减排治理结构性矛盾。X市高度重视经济结构调整,超重型结构已经有所减轻。但是产业结构仍以煤焦、电力、化工、建材、钢铁等行业为主,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全市X%工业企业集中在X盆地XX沿线县(市),区域内污染排放量大,且由于地理环境特点,传输性污染特征明显,污染严重。

(三)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完成情况。

按照《XX关于分解下达X省2019年生态环境指标计划的通知》,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基本要求为同比改善;2019年计划为X%;细颗粒物(PM2.5)浓度:基本要求为同比改善;2019年计划为42μg/m3;较2015年下降X%;二氧化硫浓度:基本要求为同比改善;2019年计划为Xμg/m3”。

截止X月X日,2019年空气质量改善三项指标的基本要求除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改善不能完成外,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浓度同比改善预计可以完成,三项指标的2019年计划均无法完成。

二、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主要污染途径

我市城区大气污染途径主要有五类:①扬尘源(裸露表面、建筑施工、道路扬尘和土壤源等排放);②燃煤源(民用燃煤、电厂燃煤和工业燃煤);③机动车源(汽油车排放、柴油车排放和非道路移动源排放);④工业源(钢铁,焦化等工业工艺直接排放);⑤二次硫酸、二次硝酸、二次有机气溶胶和其他源(生物质燃烧、餐饮、农业生产等排放)。

X市采样期间颗粒物的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在参与拟合的源类中,各源类的分担率大小依次为:燃煤源(21%)>二次硝酸盐(20%)>扬尘源(17%)>SOA(13%)>机动车源(11%)>二次硫酸盐(7%)>工业直排(6%)。贡献源类以二次源、扬尘源、燃煤源(分担率均>15%)主导,此外移动源占比也达到了11%。燃煤源成为首要贡献源类,二次颗粒物的累计贡献(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SOA)达40%。

(二)颗粒物空间分布

颗粒物污染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各子站点(榆次三中、锦纶小区、榆次区政府和南都小区)点位贡献源类均以二次源、扬尘源、燃煤源(分担率均>15%)主导。除南都小区外燃煤源均为首要贡献源类。

三、我市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工业企业提标升级方面

全市涉及无组织排放治理企业共X家X个点位,目前已完成X家X个点位;X家重点行业工业企业VOCs治理已完成X家,X家工业企业VOCs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已完成X家;全市X台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已完成X台,X台建成区内生物质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已全部完成,X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已全部完成;年初经过排查确定全市域淘汰X蒸吨燃煤锅炉X台,实际完成淘汰X台(含新排查锅炉);完成工业炉窑专项治理X台。

(二)清洁取暖改造方面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清洁取暖改造X户;设置洁净煤供应企业(点)X个,已累计供应X万吨洁净煤;开展民用型煤、民用洁净煤监测X批次。

(三)机动车污染管控方面

我市已设立X个路边检查站,累计路查车辆X辆;入户抽测X辆;完成抽检车用油品X批次,车用尿素X批次;累计查处货车闯禁行X例;淘汰老、旧中重型柴油货车X台;取缔黑加油站点X个、黑加油车X辆,查扣柴油X吨。

(四)扬尘管控方面

我市已完善扬尘治理清单,全市在建项目X项,X家规模以上建筑工地已安装视频监控。全市建立了PM2.5污染控制机制,设定阈值,通过对超过阈值浓度的预警,督促各县(区、市)落实扬尘管控措施,减轻PM2.5浓度。

(五)秸秆禁烧方面

我市制定了《2019-2020年秋冬春季秸秆禁烧专项督查方案》,并通过发放秸秆禁烧告知书(X份)、电视台合作播放秸秆禁烧电视广告等加强舆论宣传;对全市露天焚烧秸秆情况进行巡查检查,累计发现露天焚烧问题X起,完成整改X起,完成处罚X起,罚款金额X万元。

(六)重污染天气应对方面

我市修订了《X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成了应急减排清单、错峰生产清单和错峰运输清单的编制工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预判和会商,响应区域联动,以XX“1+30”区域为重点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截至X月X日,我市已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X次,其中黄色预警X次,橙色预警X次(其中2次由黄色升级为橙色)。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和系统工程,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成效,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因此建议:

(一)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事关转型发展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市大气污染治理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治理大气污染必须付出长期努力,仅靠单一部门难以完成。建议市委、市政府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和建设美丽X的重要抓手和重点领域,坚持抓、突出抓,切实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空气质量改善。

(二)明确责任,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大气污染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要加强对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的指导和监督,统一协调组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组织开展大气环境监测、科研,加强监管执法,削减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监管力度,切实推动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治理考核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我市大气污染治理要见成效,需要更加严格的工作推进落实措施。对完不成大气污染治理任务的工作单位和责任人,通过目标否决、区域限批、财政挂钩、行政问责等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第7篇

然而,这一征途依然面临众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总量减排争议

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是近十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治理模式。在中国,实施总量控制,是指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如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碳(CO2)等设定五年减排控制目标,然后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地方,每年考核,形成了这样一个指令性控制模式。

其实,总量控制并不是新思想,早在1988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就被提出,1996年经全国人大通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式被定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自此,总量控制模式正式登台,至2015年1月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正式确立了总量减排的法律地位。概括地说,“十一五”以前是“有总量无控制”,只有从“十一五”开始,才是“有总量有控制”,而且成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指挥棒。

尽管居民没有感知到灰霾减少了,但从监测数据看,“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COD)和SO2排放量分别(2010年与2005年相比较)下降了12.5%和14.4%。“十二五”期间,基于总量控制的污染减排也取得了佳绩。据环保部统计核定,31个省区市和8家央企全部通过2014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COD、氨氮、SO2和氮氧化物(NOX)四项考核污染物的总量较2010年分别下降10.1%、9.8%、12.9%和8.6%,其中COD和SO2已提前完成“十二五”任务,氨氮接近完成,氮氧化物(NOX)减排也超过序时进度。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从目前来看,全国最终全面通过“十二五”考核已没有悬念。然而,总量减排是“持久战”,也是“硬骨头”。

实际上,自从总量减排模式启动,就没有停止过对总量控制模式的争议。2012年持续多次的雾霾,美国大使馆PM2.5监测,特别是2013年1月那场震惊世界的“污染浓度超高、影响范围超大、持续时间超长,受害人口超多”的雾霾事件,引起了公众和专家对总量减排模式的怀疑。由于总量减排实施中严格的减排核定、繁琐的数据考核、缺乏地方自主创新、减排难度和潜力加大等原因,部分地方也对总量减排产生了一些分歧、“畏难”,甚至抵触情绪。

在众多争议中被提及最多次的,是认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标是改善环境质量,而现在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不挂钩。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由于绝大部分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因此10个百分点左右的削减、而且是仅仅4项污染物的减排,很难有环境质量等级的变化。

从官方统计的最近十年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变化来看,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图1和图2大体上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图1背后隐藏的是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布局的合理性以及水环境民生问题。居民看到的主要是江河湖泊的支流和居住环境周边的水体,而这些水体环境与图1展示的情景正好相反,特别是好水中的I类水在下降、城市黑臭水体的普遍性,以及“三河三湖”治理效果的不明显,使居民感觉到水污染物减排似乎没有改善自己身边的水环境质量。

图2又是另一个空气环境质量标准的问题。2012年之前实施的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根本就没有表征雾霾的PM2.5这个指标。因此,在十年的空气质量变化中,由于标准的问题也把真实的空气质量“歪曲”了。

在环境容量“硬约束”、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硬需求”的大背景下,改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环境保护领域最大的“硬道理”。

因此,建议将环境保护提升到核心优先政策的高度,就环保工作而言,必须从以总量控制为核心转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推进治污减排、风险防范和生态保护等各项工作。同时,需要深化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作为环境质量改善的“硬手段”之一,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切实将减排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质量改善实效。

克服先天不足

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三大十条”)的编制和陆续出台,标志着中国环境管理逐步转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然而,转型必须克服环境健康导向作用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市场激励作用不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等严峻挑战。

回顾2015年的环境保护,最重大的变化就是启动了环境质量管理新模式。在这个新的模式下,公众环境健康是根本,改善环境质量是核心,削减排放总量是手段。信号是蓝天、清水、净土,以期达到居民能够感知的环境质量提升。

据此,2015年,法律保障、行动计划、政府问责、质量监测等逐步就绪。2014年新修订的《环保法》将原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的一条原则性规定,扩展增加为监督管理一章,突出强调政府环境质量责任、监督责任和法律责任,进一步强化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责任。而2015年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2013年9月实施的“大气十条”中明确了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直接的工作目标,把空气质量改善作为大气管理的核心内容,并在考核办法中实施终期考核的质量改善绩效“一票否决”制。2015年4月出台的“水十条”则围绕消除劣Ⅴ类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突出强调提升群众身边的水体水质。即将出台的“土十条”从保障农产品和人居环境质量出发,实施农用地、建设用地、污染场地土壤分类防治。

同时,强化政府改善环境质量考核和责任追究。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的环保督查工作就从监督企业转向监督政府,利用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区域限批、巡查督政等方式,推动地方政府环保责任落实。截至目前,已有25个城市或单位因为环境问题被环保部约谈,其中2014年约谈了5个,2015年约谈20个,20个为城市,1个为国企。

除了以上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监测改革,还应辅以信息公开手段,为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考核提供“硬数据”。中央投放25亿元集中排污费专项资金保障监测事权上收工作。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后,将从制度层面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从而根本上避免监测数据受到考核评比等行政干扰。同时,推动地方政府落实环境质量改善责任。如先前开展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并将信息公开化,有力推动城市政府改善空气质量。

从中可以借鉴,以环境公民为“舞台”,加强更全面的信息公开和更广泛的公众参与。没有广泛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治理体系。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表达环境诉求和参与环境治理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尚不健全,公开内容有限,难以满足公众需求。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和监督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制约了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参与的环境社会共治体系形成。

应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四项制衡制度。第一是对地方政府的监督,这是最基本的制度。第二项是对企业层面上的排污许可证进行监督。第三是建立损害赔偿制度,这个制度现在正在以较大步伐推进。第四个是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其中,信息公开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目前所做的信息公开是环境质量的信息公开,现在已经走到最关键的步骤,即把污染源的信息公开,这才是公众真正参与环境监督的重要渠道。

以环境健康为核心,强化环境质量改善对保护公众健康的作用。促进公众健康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根本目的之一。当前,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仍不容乐观,需要充分挖掘环境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估算,假如“大气十条”得到很好地实施,产生的健康效益可每年减少将近9万人的过早死亡。

因此,建议将2020年的小康环境目标以及指标体系反映到公众身边环境问题,要关注人体健康和环境公共服务。鼓励地方城市建立一些接近百姓民生的环境指标,如健康蓝天数、可游泳水面、可垂钓水体、可饮用水源等。建立一些环境质量与民生改善相关联的指标,如人口加权的PM2.5年均浓度、安全饮用水覆盖人口比例、无公害蔬菜粮食覆盖率等。这些指标不一定是约束性考核指标,可为社会性的评价或评估指标。待这些指标的监测评估体系成熟后,再纳入约束性考核指标。

在现实的环境保护中,部门“争抢权力而不承担责任”的现象,不仅造成工作重复、协调困难,难以形成国家改善环境质量的整体能力的情况,而且加大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如国家层面的53项主要生态环保职能中,40%在环保部门,60%分散在其他9个部门。在环保部门承担的21项主要职责中,与其他部门交叉的占48%。

建议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调整到一个部门,逐步实行城乡环境保护工作由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监管和行政执法的体制。

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暖通;室内空气环境;空调系统;通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更关心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即由舒适型空调向健康型空调转变。特别是2003年发生的“SARS”风波更是将健康空调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可以从选择污染少的建筑材料及室内装饰物、选用散发污染物少的机器设备、加大通风换气量、加强空气过滤、设计合理的空调系统等几方面考虑。

1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

室内空气品质(IAQ)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对现代密闭办公楼的工作人员,为了解室内空气品质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各国学者对不同类型建筑中的室内空气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暖通空调(HVAC)系统设计或运行不当:①通风和气流组织问题,如新风量不足,室内气流组织不好等;②热舒适性问题,当室内未达到希望的温度和湿度时,由于对热状况的不满,人们也会对IAQ产生抱怨。

二是各类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作用:①由于室外大气环境的恶化,由新风吸入口或门窗等进入的污染物;②交叉污染;③室内污染;④微生物污染。

2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综合措施

总的来说改善室内环境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筑设计与施工特别是表层材料的选用如何完善,二是保证足够的新风量和加强新风与回风的过滤,三是切实保证空调系统的正确设计和严格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2.1建筑材料的选择

建筑和暖通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建立新意识,在设计一开始就要慎重选材,考虑建筑因素污染,建立卫生空调观点,改变对空气的单一热湿处理,加入生物化学处理,积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在设计中考虑送风实效,采用缩短送风凤管和通风效率高、新风接近人的气流组织形式。

2.2空调系统应用控制

(1)舒适空调与各种空调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室内舒适性的要求也提到日程上来。除一些地区为了满足必须的采暖需要外,其他地区对夏季室内温湿度也有要求,使得包括窗式空调、分体式空调、柜式空调以及多联式空调在内的各种房间空调器,得到迅猛发展,这类空调型式也称为冷剂式空调。这些空调器是人们创造舒适的暖湿环境的产物,它们价格低廉,安装方便,适应性强,发展迅速。可是,这些空调器除窗式空调器可以吸入少量室外新鲜空气外,其它没有新风功能。对于比较密闭的房间来说,不另设新风系统,均不能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

对于住宅、一般办公室小房间,使用此类空调器并注意适当开窗通风,既可保证室内具有舒适的温湿度,又可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对于会议室、商场超市、餐饮娱乐场所的包间,由于人员较多,且房间比较密闭,使用此种空调器时,必须另设新风与排风系统,确保室内通风换气,保证人体健康。当然,即使不设置空调,也应设置新、排风系统,且此新、排风系统应全年运行。

(2)过滤与新风

1)过滤:对于舒适空调系统,一般只设置初效过滤器或中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可以保证对人体可吸入颗粒物的过滤;对于净化空调系统,除设初效过滤器、中初过滤器外,还设置亚高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可以处理掉

2)新风:在许多有关室内空气品质调查结论都提到新风量供应不足。有的在空调系统的改造中加大了新风量,这自然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前面已经提到在ASHRAE新标准中新风量要求按人体和稀释室内污染所需来确定。问题是新风往往受到空调系统污染而质量变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增大新风量也难以改变室内空气品质。另外,由于送入的空气中混有相当比例的回风,而一般过滤器难以清除回风中所含有的低浓度VOC气体和细菌等,从这一角度看,减少回风和加大新风量甚至采用全新风系统,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3)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属于集中空调系统,被称为空气――水系统。虽然如此,该种空调系统的工作情况却相当于采用房间空调器,不但避免了各房间的空气串通,各房间也可以获得人体所必需的新鲜空气。如在新风机组设备上配备加湿装置,还可保证室内适宜的湿度。

该系统调节灵活,可以满足不同房间室内环境要求,但该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风机盘管只能配备简单的初效过滤器,对室内悬浮颗粒处理能力有限;风机盘管容易产生噪声而影响室内环境;新风口采气位置应保证周围空气清洁,采集口面积应合理;应有相应的排风系统,避免因排风不良或排风设置不当,致使新风通风得不到保证。

(4)全空气空调系统

全空气空调系统可以完成对全年空调系统提出的各种功能要求,包括:供给足够量的新鲜空气,实现对某房间或空间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气流流动速度等进行调节与控制。就是说,全空气空调系统可心实现对建筑的热湿控制以及空气品质的全面控制,同时,也为充分利用自然能源,进行全新风运行提供条件,只不过常常因各种原因,在设计、施工安装运行上存在欠缺,从而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1)双风机全空气空调系统:双风机全空气空调系统,设有送风机和回风机,通过调节新风阀、排风阀和混合阀,实现对房间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甚至全新风运行。

2)单风机全空气空调系统:单风机全空气空调系统,只设有送风机,通过调节新风阀,回风阀,实现对房间提供新鲜空气。必须注意,对于单风机全空气空调系统来说,如果不另设排风系统,仅靠门窗缝隙排风,可能供给的新风量有限,一般不超过总送风量的10%~15%;因此,最好设有排风装置,不但可以加大新风量的供给,而且在过渡季节可以全新风运行,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3)变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为了适应室内的负荷变化,全空气系统采用变风量。变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的主要问题是随着风量的减少,新风量也按比例随之减少,这样满足不了室内额定的新风量要求。

2.3污染控制

(1)减少空调系统污染

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方法很多,最根本的是从源头上去解决,比如禁止采用散发污染物的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减少家具及设备器具的污染物放散等。

1)合理利用空气过滤器:加强新风与循环风的过滤,可以降低室内有害物质的浓度。另外要加强过滤器的日常维护管理,及时检测前后压差,清洗或更换过滤材料,提高过滤器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二次污染。

2)风管的清洗。空调系统风管内积聚灰尘不但会严重污染室内的空气,而且会增加风管系统阻力,使空调系统的风量下降。此外风管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非常适宜某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空调风管系统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污染源。风管系统的清洁维护做得还比较欠缺。

(2)空调水系统污染控制

1)在空调设计和设备选择时,为了控制室内的温湿度,通常采用冷却空气至露点以使空气中水分凝结的冷却除湿方法,该方法不可避免地出现湿表面和集水盘。对于除湿盘管的带水及排水所引起的微生物污染控制,目前做得比较多的就是及时排除冷凝水,防止冷却盘管的湿表面成为细茵生长的温床。但这种办法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杜绝微生物的污染,在设计上必须使系统“除湿”与“降温”解耦。

2)在冷却水系统中应加强可能被污染水源的管理,可以考虑定期对空调冷却塔水进行消毒与监测,以避免污染发生的可能。

(3)室内污染源控制

应注重建筑装饰材料的选用,减少各种气雾剂、化妆品的使用,切断污染物的传播途径等。在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域或房间,采用局部排风或过滤吸附的方法,防止污染源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