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气污染的灾害

大气污染的灾害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06 11:29:02

大气污染的灾害

大气污染的灾害第1篇

    如何开展应急监测,密切监视环境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据四川地震灾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综合各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一些探讨,供同行参考很有必要。

    地震之后急需展开环境应急监测

    一、地震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1)城市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

    城市里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制药等行业以及化学品仓库一般都贮存着大量的酸、碱、光气、氯气、石油类物质以及其他化学品,多用卧式贮罐,在露天或罩棚内贮存。如果贮罐没有进行固定,地震时有可能会造成罐体翻滚、管路破损,导致罐内物质泄漏或流洒。城市中的剧毒药品,除各科研、教学和工厂实验室有少量储存外,主要集中在有关的工厂和化工仓库。这类剧毒药品如果没有进行特殊管理,地震时一旦发生库房倒塌或包装破坏,就可能造成火烧、水淹、雨淋及散失。在这次特大地震中,什邡荣化液氨化工厂和什邡市莹丰镇金溪化工厂就发生了液氨泄漏事故。

    (2)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被破坏

    地震强大的扭曲力很容易使城市排污管道破裂,造成大量污水四溢,弥漫于城市之中,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可能对污水处理厂造成严重破坏,削弱城市处理废水的能力,间接地影响城市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引起地表水环境的恶化。

    (3)细菌和病毒从实验室外溢

    城市中保存的细菌和病毒,主要集中在有关的科研和防疫单位。菌种的种类和毒株虽很多,但数量都不大,一般存放在电冰箱内,地震时只要冰箱不被破坏就不致于外溢。但临时保存的菌种、病毒株多存放在玻璃试管、玻璃皿或玻璃瓶内,一旦遇到破坏性地震,试管、器皿被打破,就有可能外溢,造成传染。

    (4)放射性物质泄漏

    放射源主要集中在核电站、辐射防护研究和农业科学研究单位,其次分布于煤田地质勘探、医疗防疫单位,教学和生产单位较少存放。目前,我国核电站都是按照很高的抗震级别来建造的,抗震系统完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其他放射源则分布较散,一旦在工作时发生地震,或者个别单位不按规定包装、贮存,就有可能会对空气和水造成污染。

    (5)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可能引起的污染

    地震造成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地面破坏,容易使原本填埋于土地深处的垃圾裸露于地表,引起环境污染。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或者城市水灾,将可能使这些垃圾四处漂浮、腐败,滋生有害微生物或渗出有毒有害物质。一旦地震造成尾矿库破坏,大量矿石废渣含有的重金属将可能造成水体以及土壤污染,对人体造成持久危害。

    (6)火灾和水灾造成的污染

    发生地震很容易引起城市大火,大量塑料质地的建筑材料、电线、油料、化学纤维的焚烧会造成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给城市大气带来严重污染。如果遇到自来水管道破裂或者阴雨天气,将会造成这些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土壤、地下水,造成持久污染。如果地震引发了海啸,或山崩壅塞河道,或扭曲、破坏堤坝造成河流水库决口,淹没了城市,将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一旦发生水灾,将会使泄漏的化学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病毒和细菌随城市污水弥漫于城市,造成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水灾还极易滋生蚊蝇,导致水体中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引起疫病流行。

    二、应急监测的主要对象

    (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地表水环境

    保障灾区饮用水安全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开展应急监测是地震应急监测工作的头等大事,做好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是灾区防疫和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

    (2)城市大气环境

    地震可能会引起工厂、化学品仓库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如果地震引起城市火灾的话,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城市大气环境开展应急监测十分必要。

    (3)辐射源

    地震中可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开展对辐射源的监测很有必要。

    (4)土壤与地下水

    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垃圾填埋场和尾矿库的破坏以及水灾,可能会造成土地和地下水污染。如果农业用地和地下水饮用水源被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将会给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和人畜正常饮水带来威胁。

    做好灾后环境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一、主要应急装备的准备

    (1)遥感卫星与遥感飞机

    遥感卫星和遥感飞机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遥感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等优势,还能发现有时用常规方法难以揭示的污染源及其扩散的状态,它不但可以快速、实时、动态、省时省力地监测大范围的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可以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以便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2008年5月29日,中科院灾情监测工作组对德阳、绵竹市绵远河汉旺—小木岭段进行水质遥感监测,其数据显示,绵远河长滩—小湔坪段河面漂浮着大面积油污。德阳市环境监测站及时研究应急监测对策,相关技术人员于5月31日赶赴绵远河汉旺段实地勘察监测。应急监测组制定了专项监测方案,坚持日常例行监测与出现异常情况的应急加密监测相结合,从5月31日~6月7日,对汉旺水文站断面的石油类污染因子加强监测监控,有效预防了绵远河水体污染事件的发生。

    (2)高空采样气球和飞机

    地震过后,灾区可能发生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按污染区域及污染性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区域性污染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气颗粒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有机污染物等;第二类为灾害性大气污染,如有毒气体的泄漏等;第三类为关系区域环境质量的污染物,如对流层气溶胶、臭氧、二氧化碳、甲烷。使用高空采样气球和飞机可以有效地监测臭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痕量气体成分以及气溶胶、有害气体等的三维分布。

    (3)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

    地震发生后,环境监测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可能遭受严重损毁;道路、通信设施可能遭到严重破坏,给开展应急监测带来严重挑战。而使用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将会有效地克服这些困难,开展空气和水质监测,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防范污染事故。

    我国目前装备的应急监测车主要由依维柯、奔驰等中型车辆改装而来,一般配备有车载导航系统、空气监测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发电设备、图像采集及传输系统、通信和指挥装置、生活辅助系统与安全警示系统等,是一个流动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目前,国内使用的应急指挥车一般由轻型越野吉普改装而来,通常配备有应急通信系统、图像采集及传输系统、指挥装置。应急指挥车体型小巧,越野性能出色,在应急监测车由于路况限制不能行驶的情况下,它可以运载应急监测设备和人员及时到达现场,保证应急监测工作有序进行。在普通车辆由于地形复杂、常规通信手段失效,难以完成对应急监测车、应急监测小组物质补给的时候,它还可以起到后勤保障车的作用。

    (4)便携式监测装备

    地震过后,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有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其所拥有的大型实验设备可能失去使用功能,这就需要携带大量轻便、简单的监测设备、仪器赶往灾区。此外,地震灾区的道路往往被严重破坏,甚至阻断,监测人员不得不步行到达指定的监测点位,这就需要携带便携式的监测仪器。各种试剂盒、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都能很好地完成应急监测任务。

    二、后勤保障

    (1)油料和应急车辆零配件

    地震过后,加油站、油库可能会遭受严重损坏,而应急监测车与应急指挥车的行驶以及车载发电设备都需要大量的油料来保障。此外,震区地形路况复杂,很容易造成轮胎、车体外置天线和传感器损坏,一旦这些部件受损、不能工作,将对应急监测造成严重影响。

    (2)饮用水和食品

    必须考虑到在应急监测现场,可能是停人不停机的24小时监测,可能会在不同监测点位间奔波,因此必须做好水和食品的保障工作,精心选择、合理搭配,提供丰富的营养,保证人员精力旺盛。应急监测人员必须要随车、随身携带饮用水和干粮。各种瓶装饮用水、方便食品、压缩口粮、军用野战食品都是不错的选择。

    (3)实验耗材

    震区的应急监测时间长、监测项目众多,实验用水、各种试剂、试管、滤纸、药品、钢瓶气体需求量巨大,必须高度重视供应工作,保证应急监测工作的连续开展。

    三、开展应急监测的必要调查

    (1)饮用水源地与地表水系由于饮用水源地所在河流一般都会有支流注入或与其他水系有渠道、涵洞、水闸相连接,因此要仔细调查研究饮用水水源水系图,只考虑饮用水水源所在河流的污染防治工作是不全面的,必须从整个相交的水系,从整个地表水流域来全面调查。饮用水水源上游及周边区域内地震灾害及各种抗震救灾活动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危险源,和污染源的种类、数量、位置等信息必须调查清楚,为制定饮用水水源监测项目提供依据。

大气污染的灾害第2篇

关键词:消防灭火;救援;环境污染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火灾事故经常发生,所以必须要经常出动消防车辆进行救援,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有一些是火灾事故自身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污染,而有一些是由于消防灭火救援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的污染。由于当今社会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所以如何才能减少在对火灾进行扑救的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便成了一个消防救火中的重要的问题。笔者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对于在消防灭火救援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与建议。

1由火灾引起的环境污染分析

1.1建筑物火灾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当今建筑市场内,由于相关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造成对于很多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的监管不完善,而一些劣质材料的使用如果不幸发生火灾,那么这种劣质材料的燃烧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这类材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丙烯醛、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对于人体会造成重要的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影响,可以导致人体中毒死亡或者是窒息而死。这些气体扩散大空气中也会对空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火灾过程中,这类材料的燃烧不仅仅是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也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同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相关研究表明,在火灾事故中,85%以上的人都是由于吸入了有害的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烟气等物质而发生不良反应严重者会导致死亡,这一比例远远要高于其他方对周围人群造成的伤害或者死亡。2000年12月25日的河南洛阳特火灾事故中,死亡人数共计309人,其中大部分死者都是由于体内吸入了有毒的气体。同样发生在2010年11月15日的上海胶州路火灾中,一共造成58人死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筑物使用了大量的尼龙网、聚氨酯泡沫等违规建筑材料,这类材料具有易燃性,所以火灾事故发生时大部分民众都被困在了房间内,由于吸入过多的有毒烟雾而导致死亡。

1.2石化火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976年7月10日,位于意大利梅达市内的一家化工厂不慎泄露出剧毒物质二氧芑,对于周围人员及家禽动物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共计造成30余人死亡。而在2001年11月1日的河南洛阳市发生的一起氰化钠运输车侧翻事故导致9t的氰化钠有毒物质全部泄露,对于周围的人员及环境造成重要的污染。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由于石化物品及危险物品引发的火灾对于周围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同时对于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当前每年发生的环境突发事件中有将近超过80%的事件都是由化学物品的运输安全及存放使用安全造成的。石化类的物品具有燃烧快、温度高、面积大及容易引起爆炸的特点,所以一旦发生火情,将会造成重大损害。而石化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于该行业的火灾影响应该特别重视。在石化行业中,多是一些化学类的有机物品,在火灾发生时经过燃烧主要声称的物质时二氧化碳,对于周围环境产生的危害不是很大,但是由于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也会对人员造成重要的危害,会较大程度提高周围居民患癌的几率。

2火灾扑救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2.1灭火剂引发的环境污染

在火灾的控制扑救过程中,大量的灭火剂的使用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当前的消防灭火系统中,主要应用的灭火剂成分分为几种,包括泡沫类的灭火剂,干粉类的灭火剂及其他类型的灭火剂。相关资料显示最早开始让人们注意到灭火剂造成的污染问题是从一种应用非常早的灭火剂———哈龙灭火剂开始的。这种灭火剂几乎是应用最早的一种灭火剂,在灭火过程中的效率非常高。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哈龙灭火剂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对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臭氧层的破坏会对我们全人类造成重大影响。所以随着《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在联合国的签署,哈龙灭火器目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淘汰行动。其他的类型的灭火剂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比如现在常用的干粉灭火剂。由于干粉灭火剂主要成分是无机盐类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灭火效率高,而且可以在超低温的环境下进行使用,有很好的绝缘性能等,所以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质,这些物质被吸入之后会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于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由于具有一定分腐蚀性而且不是进行清除,所以该类灭火剂主要应用与一些封闭空间的灭火。以免对周围人员和环境造成重要损害。

2.2消防用水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1986年11月1日,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一家仓库着火,该仓库内都是一些化学危险品,为了对火情进行控制,消防人员使用大量的水进行喷射,大约使用了40m3,但是由于这40m3水与仓库的化学危险品相互混合后流入了莱茵河,由于混合后形成了大量的硫酸及其他物质,所以导致整条莱茵河都变成了一条毒河,河水变质,大量死水漂浮在河水中,甚至波及同样位于莱茵河沿岸的法国、德国及荷兰等国家。再比如2005年11月13日,在我国吉林省的一家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该次爆炸事故造成大量的苯类物质流入了松花江水域,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硝基苯,随后该污染物进入到黑龙江水域,然后有流入到俄罗斯境内,对所经水域都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所以在火灾的扑救控制过程中,消防用水的使用及位置不当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伴随着现在一些化工类企业火灾事故的频发,大量的消防用水会和各种化学物质结合,形成一些有害物质,对周围人员和环境造成重要影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扑灭火灾的救援过程中会对火灾的周围造成污染。这一方面是由于火灾自身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灭火过程中灭火剂及消防用水的大量使用造成的。所以为了尽量减少在消防救援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灭火救援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一些新型的环保的灭火阻燃材料。同时为了避免大量的消防用水的使用造成的污染,应该做好规划工作,避免对火灾进行扑灭后大量的消防用水因为无法处置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样既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又会对附近的居住人员造成严重威胁,是非常危险的,必须要进行防范。

[参考文献]

[1]冯振南.消防部队灭火及应急救援中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9):299.

[2]丰国炳.消防兵力精确引导投放模型———战术行动量化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5):356~360.

[3]廖奇.谈实战化训练环境对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提升[J].武警学院学报,2014,(12):30~32.

[4]邱建军.灭火救援中造成水渍损失和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对策初探[J].科技风,2015,(23):200.

大气污染的灾害第3篇

关键词:消防;环境污染;消防工作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消防部队在消防防火监督和灭火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消防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环境污染。笔者结合大量的案例,对涉及消防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消防工作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建议。

1、消防工作中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1. 1、灭火药剂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使用的灭火剂除水以外,己发展到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气溶胶等多种类型,这些灭火药剂在扑救火灾过程中被释放到环境中,在灭火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最早意识到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是哈龙灭火剂。哈龙灭火剂因其灭火效率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一种气体灭火剂被广泛应用于灭火器和灭火系统中,但是经科学家研究和试验,发现哈龙是一种破坏臭氧层很强的物质,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干粉灭火剂是以具有灭火效能的无机盐为基料,添加改进其物理性能的添加剂(防潮剂、防结块剂、流动促进剂等)经粉碎、混合而成的。干粉灭火剂尤其是超细干粉灭火剂因其灭火效率高、灭火速度快、可在低温环境下使用、电绝缘性能优异、使用方便、储存期长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发生火灾时,干粉灭火剂喷射后会释放大量颗粒物,人吸入肺部之后会对呼吸道产生影响,另外释放到外界空间,对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且不易清扫。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新型、高效能表面活性剂的涌现,泡沫灭火剂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由于泡沫灭火剂制备原材料的原因,使得从生产到最后报废处理,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如蛋白泡沫灭火剂是以动物或植物性蛋白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处理会产生大量废水,且属高浓度有机废水,一旦排入环境,会污染土壤,危害水产资源,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同时报废的蛋白泡沫灭火剂在处置过程中也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1. 2、消防用水及其他处置不当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

火灾扑救过程中往往因为消防水的排放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伴随着工业火灾事故的增多以及扑灭火灾过程中消防水的大量使用,特别是石油化土企业的火灾中,火灾的发生将导致容器和管道破裂,物料泄漏,泄漏出来的物料混入消防水,如果没有进入污水管线或缓冲池,而是通过雨排管线直接排入周边环境,

就会产生次生环境灾害,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形成的硝基苯污染带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在我国境内历时42d,12月25日进入俄罗斯境内,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这一事件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对此类火灾不进行及时扑救,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198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Dayton镇发生一起汽车喷漆厂火灾,鉴于该厂位于市政供水系统的分水岭上,为避免带有油漆和其他化学物质的水流入并污染城市生活用水水源,消防部门开始只使用了少量的水灭火,后来不得不关掉了设在仓库旁的正在供水的消防水泵停止灭火,眼睁睁的看着喷漆厂燃烧殆尽。

因此,面对消防用水会引起环境污染时,灾害处置与否,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的孰重孰轻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应对消防工作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

随着火灾和火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的不断增多,对环境破坏的不断增长,预防火灾和防治火灾危害两项工作在保障人类的生命安全、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为了使消防事业发展同经济建设发展更加协调一致,必须加强预防火灾和防治火灾危害对策的研究工作,应从政策、管理、技术、教育等方面入手。

本文在前章分析了消防领域的环境污染因素来源,并做了定性分析,情况如表1 。本章将就如何控制并减少这些环境污染因素,达到促进消防工作发展、有利环境保护的兼顾双赢进行探讨。

表1 消防领域的环境污染因素及防治措施

2.1、提高全社会消防法制观念

一个国家消防安全整体水平集中体现在公民对消防法律、法规的了解。目前,我国公民法制观念不强,守法意识淡薄,严重缺乏自防自救常识,不知如何报警,不会使用消防器材,不会逃生疏散,不会扑救初起火灾。对公民的消防安全责任及义务也不了解,广大农村的情况则更令人担忧。一些单位缺乏法制观念,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法违章行为相当严重,例如擅自堵塞消防通道,违规使用易燃可燃装修材料,对消防设施不管理维护,消防设施起不到早期报警、早期灭火的作用等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大力开展消防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消防法制观念势在必行,应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在全社会开展以普及消防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2.2、研发和使用高效、节水、环保的灭火药剂和消防装备

随着全世界范围的哈龙淘汰计划的实施,一些机构开始着手哈龙替代型灭火药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目前己广泛应用于灭火器和灭火系统的哈龙替代型灭火药剂包括六氟丙烷、七氟丙烷,全新开发并在逐渐推广使用的灭火药剂包括三氟一浪甲烷、二氟一氯一浪甲烷、三氟碘甲烷、五氟乙烷和全氟丙酮等。这些哈龙替代型灭火药剂因其灭火效能高、清洁、无毒、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作用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细水雾灭火剂、压缩空气A类泡沫灭火剂及其灭火系统,以及中压、高压灭火、立体灭火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既能提高灭火效能,又可节约大量水资源。

2.3、开发和使用环保型阻燃材料

目前,阻燃剂在建筑材料中被广泛使用。易燃的合成材料加入阻燃剂后有难燃性、自熄性和消烟性。阻燃剂能有效防止引发火灾和抑制火灾的蔓延,降低火灾的发生几率,同时减少了建筑物火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为避免建筑火灾带来的次生环境污染,对阻燃剂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阻燃剂不仅要高效、阻燃、无毒、无致癌性,还要燃烧时一无烟雾、无有毒气体、无重金属,且容易再生、低成本、易回收利用。膨胀型阻燃体系、无卤阻燃聚合物体系、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阻燃剂中的应用,以及新的改性的阻燃材料和不用任何阻燃剂的阻燃材料的研究,都将大大减少建筑火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4、保障监视、监测力度,加大灾后环境治理

 消防监督检查的目的在于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把能发生火灾事故和各种诱发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要达到这个目的,消防监督检查非但不能减少,而且必须加强。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以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的客观需要,减少和控制火灾事故发生,就要尽量消除火灾隐患,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深入细致地消防监督检查来发现火灾隐患进而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来比较熟悉的情况和比较安全的环境,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可能变得不那么熟悉和不那么安全了,当然也就需要经常不断的强化消防监督检查。 

推行“火灾隐患整治承包责任制”,消防监督部门对检查发现且存在一定整改难度的火灾隐患实行“整治承包”,逐个签订《火灾隐患整治承包责任书》,采取“定区域、定单位、定人员、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限”的“六定”措施,坚持“工作量化、逐月考评”原则,推行“消防监督执法质量逐月量化考评”机制,推动执法质量考评工作的经常化和动态化。

消防管理部门应当开展消防监督工作时限制,规定每名监督干部每天至少利用半天时间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在这半天时间内,再把一半的监督工作时间用于火灾高危场所和高发时段,有效预防和遏制了高危场所和高发时段火灾事故发生。采取集中培训、轮流授课、现场教学、案件旁听、“以考促训”等多种方式开展监督执法岗位“大培训”,夯实监督执法人员基本功,并提高了监督执法质量。建立起常态化的消防监督业务培训制度,在坚持业务理论培训的同时,分期分批组织消防人员实地跟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灾害事故处置过程中,要确保有力的监测和监视力度,对环境污染物的产生量、走向必须全程全天候的监控。灾情处理完毕后,要加强灾后的环境治理,及早减少和消除灾害对环境的污染。

2.5、开展环境污染与灾害事故损益分析研究

损益分析是从损失与利益两个方面用经济测量的分析方法。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判断一个项目是满意的,即收益大十损失,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执行。

开展环境污染与灾害事故尤其是火灾的损益分析,可对能够引发环境污染或次生环境污染的火灾事故进行评估,对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与火灾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预判断,为相关企业或行业的应急预案编制提供支撑。

2.6、做好应急预案,避免消防废水引发次生灾害

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对于存在高风险的石油化工企业,制定应急预案非常必要,尤其对消防废水的收集处置问题,一旦污染事故发生后,应将污染物扩散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危险品泄漏事故中,消防用水要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止对外环境造成污染。

结语

目前国内对于火灾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论文研究结果对于开展消防领域的环境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对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预防和减少火灾的环境影响,促进消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大气污染的灾害第4篇

惊雷奋兮震万里,威凌宇宙兮动四海。轰隆隆的雷声从天空滚过,震撼着山川大地,一条条耀眼的银蛇在天空飞舞扭曲,迸射出明亮夺目的闪光。

古人对雷电始终充满恐惧、敬畏,胆战心惊,避尤不及,在顶礼膜拜中对雷电的产生展开丰富联想,中国人认为是雷神在发怒,外国人以为是宙斯挥动长矛。经过千年岁月的迷惑,直到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雷电的奥秘,震惊了科学界。

其实,雷电产生的条件并不复杂,就是雷雨云层形成正负极。雷雨层是由冻结的水滴、冰晶等不同形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的云,温度低于0℃。这些凝结物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复杂的反应,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一般说来,负电荷会到达云层的下部,正电荷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两间有一定的间隔。如果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高楼大厦、金属等物体会被感应出正电荷。

当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时,随着两者之间电场的逐步增强,位于天地之间的空气被强大的电场击穿,正负电荷克服空气的阻障,巨大的电流会从地面涌向云端,在天地间划出一条条壮观的亮弧。但是,看似绮丽的奇观,往往隐藏着令人胆怯的灾害。

雷电

闪电的放电时间较为短暂,但蕴含的能量非常大,电流是3万安培至30万安培,电压约为1亿至10亿伏特,能够将周围空气的温度瞬间提升至摄氏3万度,比太阳的表面温度还高出六倍。极度的高热会使闪电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迅速移动,从而产生冲击波。

闪电距离近,听到的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的车轮声,这就是常说的电闪雷鸣。雷电可以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等几种,其中最神奇的是被称为“圣艾尔摩之火”的雷电。

雷电极其常见,地球每秒大约会承受100多次雷击。在任何时刻,都会发生1800场雷电,每年有4000多人惨遭雷击。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中国有不少地区存在雷电灾害,最为严重的是广东省以南的地区,因为这里的大气层位置偏低,携带的负电荷非常容易与地面的正电荷发生“交流”产生雷电,雷电灾害达世界之最。

雷电灾害增多的原因

近几年来,雷电灾害呈现出增加的态势,造成的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研究发现,雷电的频繁发生,与城市的扩大化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导致雷电增多,进而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

城区人口日趋密集,大气污染从以往的工业污染,变成以机动车尾气为主的尾气污染,产生的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悬浮在空气中。雷电的产生依赖于雷雨层的水汽凝结物,但是,空气中大量悬浮的颗粒改变了凝结核的电荷特性,水凝物含量增大,雷电放电的机会随之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为追求便捷的通讯和信息交流,室外需要架设更多的金属信号接收装置。加之城市日益增多的高层建筑物,不知不觉中扩大了接引雷电的几率。

从雷击事件看,有相当的数量是发生在城郊接合部,为何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人类在改变生活的同时,改变了自然规律,为减少城市空气的污染,会将有污染性的工厂迁到郊区,或者自欺欺人地安装高烟囱,尽可能把污染物排向远离污染源的高空,使它们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扩散、稀释。这种方法虽然降低了污染物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浓度,但是污染物的总量并没有因而减少,有害物质仍然存留在大气中,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会引起广域性、大范围的大气污染。不间断的污染,渐渐地把自然“从里到外”彻底变成病人膏肓的“患者”,更容易引发雷电袭击。

为何要预防雷电之灾

雷电是一种电力资源,可以制造氮肥,也可协助找矿,人类是通过雷电才知道用火。但是,雷电造成的灾难也可忽视。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已把雷电灾害列为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雷电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美国平均每年因雷电灾害致死的为73人,伤300多人。

自然产生的雷电已经疲于应付,人类破坏自然环境引起的雷电,造成的灾难如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1989年8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雷击引发青岛市黄岛油库5号油罐爆炸,大火烧了60小时,火焰高300米,烧掉4万吨原油,烧毁10辆消防车,19人在火灾中丧生,74人受伤,630吨原油流入大海。这场由雷电引发的灾难,恰似推倒多米诺顿骨牌,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还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大自然指使“雷神”,对人类的报复达到极致。

如何避开“雷神之怒”

古人已经懂得在建筑上巧妙地运用避雷引闪的原理,消弥雷电的危害。明代永乐年间在武当山绝顶处修建的铜铸镏金大殿,雷电交加时,金殿周围会频频掠过巨大的火球,形成“雷电炼殿”的奇观,金殿内却毫发不损。数百年金殿屡经雷击完好无损,说明完全可以安全地避开雷电。

大气污染的灾害第5篇

城市工业灾害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城市工业危险源和安全隐患,以及由此引发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事故,如火灾、爆炸、泄漏、中毒、辐射、污染、采空区和高层建筑物坍塌及交通等事故灾害。城市灾害系统中自然灾害已引起社会关注,但对城市威胁很大,高损性的工业灾害没有足够重视,甚至缺少必要的评估。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布置在城镇近郊和远郊的工业点已逐渐成为中心城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城镇高危行业、涉危企业分布广泛,安全基础十分脆弱,城市工业污染源、危险源和安全隐患多,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和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我县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市高危行业、涉危企业急剧扩张,大量基础建设项目、城市公共设施项目集中上马,人流、物流、车流日益繁忙,城市新的危险源和安全隐患不断衍生,群死群伤事故灾害发生的几率也进一步增大。因此,清醒地认识城市工业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城市工业灾害防治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城市工业灾害防治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部门监管、企业负责、社会参与,强化打非治违、深化隐患治理和危险源的控制,减少污染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应急保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各类城市工业灾害事故发生,促进城市安全科学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相协调,实现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目标任务:到2012年底,基本建立全覆盖的城市工业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全县城区内城市布局合理,污染排放达标,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城市工业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监控,突出安全隐患得到初步治理,城市工业灾害事故明显减少;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工业灾害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城市工业重大危险源得到全面监控、重大安全隐患得到全面治理、城市居民防灾抗灾意识明显增强,城市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基本杜绝恶性城市工业灾害事故。

三、防治领域和工作重点

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和烟花爆竹:城市及其周边3公里内的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处置单位,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船舶等;

城市工业管线:输送气和其他化工产品的管线,以及受到城市工业管线内危险化学品泄漏、渗透威胁的地下水沟、通道和地下工程等;

城镇燃气设施:城镇燃气门站、气化站、混气站、灌装站、供应站、调压站、储配站、市政供气管网、加气站等;

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含各类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机动车辆等;

建设项目施工和运行管理:城市建筑、隧道、桥梁、人防工程等施工工地、城市公共交通;

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房屋结构特别是房屋主体结构(大型层面结构)安全、装饰装修安全、特种构筑物(烟囱、水塔、吊车、珩车系统)结构安全等。

供水供电和排水排污设施:城市自来水厂、加压站、供水管网,发电厂、输变电站、供电管网,以及排水、排污设施及管网等;

地质灾害:土地的金属污染、城市地下水的污染、城市不同层位的地下水贯通、地面沉降、城区边坡滑坡等;

辐射:城市工业放射源、核放射源等;

雷击:城市工业企业、建筑物及塔类设备等;

其他可能形成危险源或隐患的设施、设备和场所。

四、组织领导

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其班子成员实行“一岗双责”。县人民政府成立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指导、统筹、协调、督促全县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工作。

县人民政府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名单:

成员: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教育局、县监察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环保局、县商务局、县卫生局、县广电局、县质监局、县旅游局、县气象局、县人防办、县消防大队、县电力局、县政府应急办、县科技局、县房产局分管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

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安监局,阳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成立城市工业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各有关企事业单位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名单于12月5日前报县城市工业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2011年10月至11月)。层层动员部署,营造舆论氛围,全面启动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工作。

(二)排查摸底(2011年11月至12月)。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全面排查本辖区、本行业(领域)城市工业污染源、危险源和安全隐患,分级、分行业(领域)建立城市工业污染源、危险源、安全隐患档案和电子信息库。

(三)制订防治方案和治理规划(2012年1月至6月)。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科学制订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城市工业灾害防治方案及高危、涉危工业布局调整规划。

(四)综合治理(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一是组织开展严厉打击城市违规排放、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专项行动。各级政府统一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在城市组织开展严厉打击违规排放、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各领域的违规排放及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行业(领域)以及人员聚集场所的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应予处罚的严格依法处罚,应予取缔的坚决依法取缔。二是深入开展城市工业污染源、危险源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全面排查城市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安全隐患,逐一落实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方案,确保治理到位。三是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分级建立城市工业灾害监控网络,对可能发生突发性或累积性工业灾害的污染源、危险源、安全隐患,全面落实监控人员、手段和设备,严密监控并及时预报、预警。城市建成区重大污染源、危险源和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储罐、装置、场所全面实施在线监控、自动报警、自动控制,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要完成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四是加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城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指挥协调平台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强紧急避险场所和设施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能力。

(五)考核评估(2013年上半年)。2012年一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县人民政府组织考核评估组,对所属部门、乡镇政府开展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工作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估。县人民政府分别于2012年第二季度和2013年第二季度组织对各乡镇和中心城镇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

(六)巩固提高(2013年至2015年)。巩固前段城市工业灾害防治成果,全面实现城市工业灾害防治目标,分级建立城市工业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源头治理。科学制订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关、停、并、转污染性大、危险性大、能源资源消耗大、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加快淘汰和收缩高危产业,推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高危行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严把安全关,认真执行项目立项、土地和资源审批、安全等行政许可制订和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督促各类企事业单位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设施“三同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各项建设项目纳入“三同时”制订管理,有关部门要严把审查验收关。原则上城区内不得新建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项目。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用于城市工业灾害防治的财政投入。县政府每年至少安排一百万元专项资金,引导城市高危产业优化升级和涉危企业关停并转,支持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尤其要确保历史遗留的城市工业污染源、危险源和重大安全隐患按期治理到位。县发改局、经济和信息化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每年在资金安排上对城市工业灾害防治重点项目要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城市工业企业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安全隐患治理和危险源监控。乡镇人民政府也要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工业灾害防治。

(三)严格考核考评。根据城市工业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分年度将城市工业灾害防治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逐月通报、及时警示、年度考核制度。将城市工业灾害防治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工作绩效考核、安全生产年度考核和文明城市(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严格责任追究,对不认真履职、防治不力、失职渎职导致发生城市工业灾害事故的,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责任。制定城市工业灾害评估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定期对城市工业灾害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实行分类管理。

大气污染的灾害第6篇

关键词:环境地质;废弃矿山;灾害类型;环境灾害则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废弃矿山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不仅是国内现状,而且具有全球性特点。对于废弃矿山造成各种环境地质灾害,应当加强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1、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分析

1.1环境灾害

(1)水污染对于废弃矿山而言,其引起的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水污染。在开采矿山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改变地质环境,而且在开采过程中会利用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然而,如果矿山废弃,废弃矿山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分析及防治措施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倪晓辉摘要关键词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生产生活中对矿产资源的客观需求量大幅度增大,新矿山大量开发意味着废弃矿山增多。实践中可以看到,大量废弃矿山的出现,对本地环境条件以及地质状况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废弃矿山对环境地质造成的主要灾害类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防治进行探讨。环境地质;废弃矿山;灾害类型;环境灾害则水位必然会随之回升;在此过程中,水资源与废弃矿山中的矿渣、垃圾等接触,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严重的污染。此外,在水流场影响下,被污染的水会影响更大范围、更为深层的水源,因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及其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比如,上世纪陕西黄陵沮河岸,超过40个废弃煤窑因出现沿河塌陷等问题,沿河道的地下水受到严重的污染,以致于下游水位明显升高,而且污染地下水从地表大量溢出,该地区形成了沼泽地,部分农田受灾,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严重。

(2)空气污染在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废气、污染气体以及粉尘等,废弃的矿山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因环境发生改变而导致地下气体会逐渐进入大气之中,地表开采后矿体在环境中逐渐被风化,而且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对于空气污染而言,并非仅有空气粉尘增加,一些有害、有毒气体也随之释放到大气之中,对周边的环境以及群众生命健康产生的威胁。

1.2地面下沉

在矿产开采过程中,难免会对地质结构产生破坏。矿山开采,会对矿山地质结构造成破坏,然矿山废弃以后可能会形成二次破坏。矿山地下开采会产生采空区,上覆的岩层比较脆弱,而且覆盖的厚度也不够,在难以支撑地表时会出现地面塌陷问题。当矿山废弃以后,地下水水位回升,很多地层结构被淹没在水中,地表结构被破坏以后就会浸泡起来,变得非常的软,此时若遇到地震等较大范围的地质变化,可能会出现地层塌陷,该地区均会产生地表沉降问题。

2、加强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预防与整治的有效策略

2.1环境地质灾害治理原则

(1)坚持人本原则。对于废弃矿山而言,其环境地质灾害控制过程中,应当将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并且将受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的村镇、交通干线等地作为重点整治环节,减少环境地质问题造成的影响。

(2)因地制宜。实践中应当综合考虑整个矿山废弃土地的利用价植,宜地则地、适林则林,使其与环境统一起来,从而促进矿山事业以及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科学规划。结合本地城市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要求,综合考虑矿山地质条件,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方案,从而使矿山规划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规划要求。

(4)利益协调。在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政治设计过程中,应对兼顾多方利益诉求,在确保人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矿山防治过程中的占地、损毁耕地现象出现几率。同时,还要认真做好矿山整治过程中的大量占用土地以及赔偿工作,从而确保矿山整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总之,在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整治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的保护与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因矿山废弃而造成的地质灾害和影响;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当尽可能地杜绝一切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小影响,从而使矿山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同时,还要将已经被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改进该地区的地质环境;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植被恢复以及重建工作,从而提高废弃矿区内的植被覆盖率。

2.2加强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策略

(1)建立环境地质灾害监测以及预警体系

实践中,为了能够有效预防和整治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影响,查明废弃矿山环境问题,然后对其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建立预警预报体系。同时,还要构建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监测以及灾害预报系统,改进技术,比如矿井地下水流、动态动力学预报与评价,同时还包括对流体动力进行观测、介质参数渗透试验等,通过监测废弃矿山水质、水位等变化情况。目前国内并未建立完善、健全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在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监测以及预报时,还应当按规定严格落实责任。

(2)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评估系统对于各种类型和级别的地质灾害而言,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应对。就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而言,需对其灾害级别进行准确评估。同时,还要针对废弃矿山地质灾害的威胁进行积极应对,即人文因素、环境因素。从这两方面来讲,最大的危害就是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比如舆论评价等。实践中,还要对灾害级别进行正确评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对救急方案进行指定和实施,以免破坏和影响扩大化。

(3)对废弃矿山加强整治在废弃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控制过程中,除了要采用有效的监测和预报方法对灾害进行防治,还应当采用主动行为进行废弃矿山造成的灾害可能性进行控制。在废弃矿山整治过程中,需要技术和资金。对于所需的资金而言,应当建立完善的整治基金,确保有效充足的资金。从技术层面来讲,目前现有的整治技术,主要有矿井内填充净化材料、打造水平孔预排污水以及建立水力坝隔断污水扩散和将废弃煤窑与国营大井沟通以截断污水与洁净水的渗透等。同时,还要结合废弃矿山情况,优选环境问题解决方案,逐渐改善被影响环境地质状况,减少灾害影响。

3、结束语

综述,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周围的环境条件,而且还会影响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因此应当加强重视。通过对废弃矿山进行政治,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会造成整治区以及周边环境土地获益,改善人文环境、居民的居住环境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实现了间接的经济效益。就矿山开采而言,应当坚持三原则,即“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谁复垦,谁破坏谁治理”,对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加强管理。从本质上来讲,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整治,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其涉及面非常的广泛,强化矿山环境保护以及地址灾害整治,各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协作,立足实际情况,结合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特点,才能有效整治矿山环境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王燕.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浅议[J].科技展望,2015(01):246-246.

[2]王新杰,王新然.废弃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0):168-169.

大气污染的灾害第7篇

一、前期工作情况

(一)建立完善组织体系

县级人民政府面对重大气象灾害,森林火灾、污染突发性事件人工增雨等都成立了相应的应急组织,气象局为成员单位,明确相应的职责。县级气象局根据分工建立了气象应急组织体系,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防御,重大森林火灾、污染突发性事件人工增雨应急领导小组,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分工与职责明确。

(二)制定应急预案体系

我省大部分县气象局制定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重大森林火灾、污染突发性事件人工增雨作业应急预案。预案包括了工作原则、预防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启动与响应、流程和组织、实施作业保障奖励与责任追究等内容。

(三)完善应急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

1、重大气象灾害预警

——服务方式:电话、传真、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电视媒体、手机短信等。

——服务对象:县委、县政府、县委办、县政府办、防汛抗旱指挥部、县农办、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电视台、各有关服务单位。

——服务流程:应急预案启动之前,由局领导及时向县委、县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做书面和口头汇报,并向有关部门(或单位)及新闻媒体通报,书面和口头汇报每天不少于两次。应急预案启动期间,当班预报员认真分析,作好灾害性天气持续时间、影响程度等的预报,同时密切注视天气变化,随时向局领导汇报,在降水集中时段逐小时收集雨量并上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局领导随时向县委、县政府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汇报灾害性天气最新动态;灾情调查人员及时深入受灾地区,收集上报气象灾情。应急响应结束后,气象局积极配合做好灾害评估、应急服务总结和灾后重建气象服务等工作。

——服务事例:2006年6月25~26日,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发生特大暴雨引发泥石流灾害,死亡17人,失踪13人,重伤4人,轻伤7人,冲毁房屋15座。灾情出现后,隆回县气象局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一把手坐镇气象台,随时准备为政府部门救灾抢险提供气象预报和情报;紧急组织人员赶赴受灾地点进行灾情调查,随时报告情况。26日12时35分,第一份灾情资料首先通过电话方式上报中国气象局和湖南省气象局,随后根据灾情变化情况多次续报。应急响应期间,气象预报准确,服务主动、及时。

2、重大森林火灾、污染突发事件人工增雨

——服务方式:电话、传真、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电视媒体、手机短信等。

——服务对象:县委、县政府、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农办、森林防火指挥部、电视台、各有关服务单位。

——服务流程:按照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和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部署和要求,县气象局启动县人工增雨作业应急预案后,县气象局局长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县委、县政府、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及市气象局应对重大森林火灾、污染突发事件人工增雨作业指挥中心,同时与新闻媒体衔接,《人工增雨应急作业公告》。预报人员到位,全程跟踪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好当地实时监测、加密观测、跟踪服务。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作业现场,做好相关的作业准备、现场气象监测服务等工作。县气象局及时向社会公布重大森林火灾或污染突发事件所在地域天气监测、预警、人工增雨应急作业等信息。应急响应结束后,县气象局配合做好应急工作总结。

——服务事例:2006年清明节期间,新晃县气象局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要求,4月4日启动重大森林火灾、污染突发事件人工增雨作业应急预案,当天夜间进行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位于李树、扶罗乡之间的火灾区降了中到大雨,当夜,雨水浇灭了大火。2007年3月,新晃县政府拨出专款用于清明节期间森林防火人工增雨作业。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气象应急管理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象应急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应的业务、保障流程需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响应能力还亟待提高;二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之间的应急协作联动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气象应急硬件系统及预警信息平台建设亟待加强。

二、后期工作意见

(一)围绕“一案三制”,进一步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依托法制保障,发挥气象应急管理的体制优势,根据全省气象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进一步健全和细化分灾种的应急预案体系,做好与中国气象局、省政府以及市、县级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

(二)基本形成省内气象应急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业务实时性和信息化技术优势,构建以基层应急管理单元为重点,以多灾种综合、多机构联合、分阶段响应的早期预警系统为平台的气象应急处置机制,基本形成多部门合作的气象应急处置机制。

(三)坚持关口前移,做好风险隐患的普查排查工作

按照省政府应急办的要求,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全面准确掌握湖南省主要气象灾害的种类、分布情况,为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依据。

(四)大力开发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加快综合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农村、学校、企业为重点的基层应急管理单元气象应急信息平台,加快气象信息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的进程,通过开发超短波广播、调频副载波和电脑自动唤醒等技术拓宽气象应急信息渠道。

(五)发挥先导作用,提高早期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围绕城市环境灾害及人体健康,开展大气成分等监测预警系统,形成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合力,提高早期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六)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气象应急科技水平

重点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以及对强流天气预警的时效性。

(七)积极开展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气象应急演练

要针对不同的气候背景和地理背景,专门设定台风、强对流天气、雷电以及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场景,开展分灾种的气象及相关灾害应急处置演练,

有效提高气象及相关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平战结合”,在气象部门内部做到应急演练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八)加强重点任务建设

大气污染的灾害第8篇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 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尤其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其中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不但包括常规性环境污染,也包括由于重大化学品、危险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和消亡过程中污染导致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类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具有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危害严重、污染物不明及处理的艰巨性等特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重点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突发船舶污染事件等。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辐射装置、放射性废物辐射污染事件。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通常发生方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可分为:(1)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因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排放不当导致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污染事故。(2)毒气污染事故:实际是上面事故的一种,由于毒气污染事故最常见,所以另列,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3)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质所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4)农药污染事故:剧毒农药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因意外、使用不当所引起的泄漏所导致的污染事故。(5)放射性污染事故: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不当而造成核辐射危害的污染事故。(6)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种油制品在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意外或不当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7)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不当或事故使大量高浓度水突然排入地表水体,致使水质突然恶化。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类

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程度,《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总体预案》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用红色表示)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Ⅱ级(用橙色表示)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Ⅲ级(用黄色表示)为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Ⅳ级(用蓝色表示)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

三、突发环境污染的危害

1.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瞬间排放出的大量具有危害性的物质,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

2.威胁生命和人健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所排放出来的有害有毒物质,特别是易燃易爆的有害物质,将直接严重威胁生命和人体的健康。

3.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由于其高危性的特点,一般均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危机城市生命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一般相当严重,可能危及城市的生命线。

四、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

1.应急管理的概念。应急管理是针对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和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2.应急管理的指导原则。在应急管理中,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来进行应急管理的决策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