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06 11:29:01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第1篇

【关键词】金融体制;地方金融管理;问题;措施

众所周知,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对我国社会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以及重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管理体制的演变,我国地方政府在对金融业进行管理时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地方金融机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也逐渐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各个省市、地区的金融管理水平仍旧存在差异。因此,积极完善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深化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现如今,我国地方金融机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面临着深化改革的环境,这种情况下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因此,为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积极满足地方金融的需求,需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在前几年我国规划纲要的提出之后,很多地区的金融管理工作逐渐被中央部门所取缔,并且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相应的金融管理部门。然而,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的金融管理采用了“一行三会”的管理模式,保障了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独立性,但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地方金融管理主体的权责仍旧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并且部分地区金融管理权限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金融管理的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有效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很多地方金融机构得到了创新发展。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地方金融机构诸多创新活动出现了混乱的现象,这就导致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根据笔者研究与分析,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两类问题,其一是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以及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当前,我国地方普遍存在了相应的投资平台,比如像具有代表性的典当行业以及担保公司,但是由于地方金融管理与国家金融管理单位缺乏交流与沟通,导致国家对地方金融的发展缺乏管理,致使地方金融发生了系统性的风险。其二是我国不同地区的金融状况存在差异,这就导致金融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区别,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形式,甚至现阶段很多金融体系已经脱离了金融监管的范畴,导致金融风险得到增加。除此之外,各个市域、县域之间的金融监督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比较困难,导致其地方金融服务建设效率得到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常的金融管理造成干扰,对地方资源的配置产生影响。

2.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需要得到加强

现如今,我国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由省市所设定的,并且每一个地方的发展情况不同,甚至部分省市并没有形成相应的金融管理部门。此外,部分地区金融管理部在设定的时候名称不统一,权责不清楚,甚至出现职能交叉以及多重管理的现象。在我国地方金融机构职能定位的时候,需要为金融机构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并且有选择性的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分析与管理。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分析,这种职能的定位会导致交叉管理现象的出现,比如在很多省市对不同金融机构设置不同的管理部门,像城市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或者农村信用联社等,这种金融机构规模比较小,过于分散,对地方资源的配置有所不利,会导致各个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从而导致地方金融管理效率有所下降。因此,需要对当前地方金融管理的主体进行明确,对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内容进行规定,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以及投资特征进行探究。

3.管理职能产生分散

现如今,我国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主要以金融工作办公室为主,主要的负责内容是对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证券投资基金进行管理。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其它的准金融机构的管理职能主要分散在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之中,比如像商务部门对典当行业进行管理、地方财政部门对投资担保公司进行管理等。虽然这种管理形式能够减弱其管理力度,但是却会导致金融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之中,不仅力量过度分散,协调难度比较大,并且无法对金融管理水平有所保障。

4.职责的定位过于宽泛

从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主要包括了三种职能,分别是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履行金融国有自称出资人的职能,对金融专业开展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会导致地方金融办公室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出现多重角色,从而导致职责的定位比较宽泛。除此之外,由于各种职责的差异性比较大,在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中,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职能。但是由于金融管理工作中职责定位比较宽泛,从而导致地方金融机构的性质差异比较大,无法进一步集中在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部门之中,对金融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风险监控力度过小

对于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而言,由于政府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面临着双重任务,在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其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在管理中主要的管理工作以促进地方金融机构为主,在整个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从而导致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基本现象。此外,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且其随意性比较大,往往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三、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措施

根据对上文的分析与探究,可以得知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且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影响。针对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提出几点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积极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树立正确的金融管理行为

现如今,我国地方政府在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中需要将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管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积极树立正确的金融管理行为。一般而言,地方金融资源需要想要得到整合发展,则会对地方的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地方的金融资源是衡量地方金融行为的主要指标。因此,我国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将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与政府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做好地方金融发展规划,实施比较合理的金融行为,从根本上为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要不断引导地方金融机构树立正确的行为,其中我国中央部门需要出台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地方金融管理的职能进行明确与整合,进一步规定地方金融机构的各项职责。与此同时,我国中央部门还要不断加强地方金融预算管理,对地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对地方金融管理行为进行约束,这样一来,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的主要竞争力,才能推动我国地方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中央金融管理与地方金融管理界限的明确

众所周知,地方金融管理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中,如果想要实现其良性管理,需要加强对中央金融管理与地方金融管理界限进行明确,需要保证中央部门对地方金融管理发挥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具有专业化与公平化,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央金融管理工作与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此外,我国中央部门在对地方金融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需要保证地方与中央管理金融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比如我国中央部门在具体监管工作之中,地方金融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开展协调工作,并且中央部门需要进一步落实金融原则以及金融管理政策,积极开展各种反馈工作。只有如此,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才能够在权责分明的基础上制定出金融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才能够进一步深化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才能够协同中央监管地方金融的日常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地方金融产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3.积极加强地方政府部门金融管理职能

正如上文所言,我国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不仅分散在多个部门,并且相应的协调难度比较大,无法进一步满足金融管理的专业发展,这种情况下我国公共资源会出现浪费的现象,并且管理效率也会得到下降,无法实现我国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发展。针对于此,笔者认为需要将金融管理职能积极汇集到同一个部门之中,可以设置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并且提升金融管理以及金融风险防范的能力,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整合值周,其金融管理部门则具备非常强的专业管理能力,对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的职能边界进行明确

在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边界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坚持“谁主管便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并将发展目标设定为维护地方金融的稳定发展,促进地方金融产业的创新改革。其中,在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能边界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对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责进行确定,其中主要确定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方金融产业的主要发展规划、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职责,此外,还要对各个小额贷款以及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处理工作进行强化与处理。

5.进一步对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标准进行确定

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金融管理的目标一般具有多重性,主要包括的内容有金融体制的文件发展,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我国金融活动的创新发展中。从现阶段我国准金融机构的整体发展实践现状分析,可以得知现阶段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标准并不清晰,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前的经营特征,对资金的来源、股权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经营特点进行分析,进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除此之外,在改革过程中还需要将地方政府的优势与中央管理部门的优势进行结合,实现监管信息沟通的有效交流,这样以来,能够提升区域金融管理的整体功能,并且能够增强其管理合理以及协同效应,能够避免各种交叉管理以及管理真空等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地方金融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当前影响地方经济的主要发展因子。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现阶段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也提出一系列建议,对深化我国地方金融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健华.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J].金融发展评论,2013,10:1-8.

[2]钟海英.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南方金融,2013,02:45-47.

[3]夏蜀.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制度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06:40-43.

[4]朱元广.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06:44-45.

[5]米力古丽・阿吉努尔.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促进地方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06:50-53.

[6]张毅飞.关于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建议[J].时代金融,2014,09:200+203.

[7]冯建魁.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设的政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4,26:56.

[8]崔凯.权责明确是地方金融管理的关键――关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1,18:61-62.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第2篇

 

引言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其对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着社会各层面面向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变革。金融信息化即是在此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之一,以帮助实现财务和会计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面临着管理现代化的艰巨任务,金融信息化成为中职学校数字化建设、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职学校变革中的必由之路。

 

一、中职学校管理现状

 

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持续关注和投入,社会对现代化高效呼声的加强,中职学校的管理呈现出诸多的弊端,管理落后、数字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凸显,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枷锁。就目前而言,我国中职学校管理面临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 管理结构繁琐,效率低下。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大多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管理层级多、机构臃肿等现象突出,导致现代管理水平低下,信息传递不畅,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滋生出官僚主义等,严重制约着中职高效的长期健康发展。

 

2. 资源浪费现象明显。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扩招成为一种常态,中职学校的入学率也随之增加,对学生信息的管理,如身份数据、金融数据等,任务更加繁琐。而就目前看,中职学校在学生金融信息的采集、存储、利用等方面,暴露出数据准确性不足、共享效率低等问题,致使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开展重复性工作,导致学校资源的严重浪费。

 

3. 信息时效性不足。目前,中职学校采用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回馈机制,以“申报”进行回收信息,导致信息流通环节的增加,时效性降低,甚至出现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制约着学校的管理效率。

 

二、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就是整合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系统等为主的信息技术,建造金融信息系统,实现金融信息资源的准确性、有效性、集成性等,为中职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决策、财务现代化管理等提供支持。在当前形势下,信息时代和学校自身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均要求中职学校实现金融信息化,进而提高管理现代化程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决策更加依赖金融信息。伴随着教育改革,中职学校的自主权更大,经营管理观念与时俱进的迫切性更强烈,金融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决策依赖程度更强,迫使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建设。

 

2. 中职学校的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管理风险增加。当前,中职学校呈现多元化办学趋势,这一发展趋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但也带来了经营管理风险的增加,政府不再是学校的保护伞,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强,需要依赖金融信息化规避风险。

 

3. 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信息呈现多元化格局。金融、非金融类信息在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中越来越多,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如教师外出培训论证、绩效评价、执行过程中的进度等。这一现状要求学校借助金融信息化实现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有效管理。

 

4. 中职学校管理中对深度挖掘与分析金融信息的需求增加。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的管理面临着现代化改革的迫切性,需要由传统单纯的账务处理向计划控制、监督执行、绩效分析的方向转变。这一过程需要对学校金融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借助金融信息系统准确分析隐藏在数据信息背后的管理问题,实现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等信息化决策。

 

三、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的建设途径

 

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载体是建立金融信息系统,通过金融信息系统对学校内部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借助数据流、信息流的形成与分流,为学校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支持。因此,中职学校务必从中职学校自身的管理需求出发,以现代化管理为目标,高度重视、规划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以此帮助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中职高效金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学校管理需求为基础,以服务管理现代化为目标。首先应认识到金融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和运作,就目前而言,金融信息化平台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载体平台是学生“一卡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搭建金融信息系统过程中,中职高校需要认真审视学校管理需求,做好前期规划工作,避免规划与实际相脱离;坚持以服务管理现代化为目标,避免与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架构等相脱钩,降低管理效率。在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规划的基础上,对金融信息系统的数据、系统框架、运行模式等进行整体设计和整合,对金融系统的软硬件进行综合测定,避免运行中发生错误。

 

2. 以发挥金融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度为导向。金融管理的信息化需要重视信息匹配度,在开发进程中结合中职学校数字化建设目标,形成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保持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数据结构的一致性,如人事信息、招生信息等,实现多业务系统的协同并进、资源共享,确保金融信息系统数据的时效性和共享性,最终实现中职学校管理的统一化和规范化。

 

3. 以复合型人才为支柱,促进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金融的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重要的。在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即懂金融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借助复合型人才队伍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正常化运作、高效运作和日常维护工作。强化人才交流培训机制,积极与我国软件业进行对接,采取交流、培训等方式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为金融信息化建设,以及在服务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价值。

 

四、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在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在现代办学、教学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但同时也面临着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如何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以及多元化等将影响着未来中职学校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金融信息化建设作为中职学校现代化管理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促进管理现代化,提升学校的竞争优势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职学校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能够搭建科学有效的金融信息系统,借助金融信息系统实现对中职学校管理进程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管理与监控等职责。“一卡通”作为未来金融信息系统的载体,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了学生管理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在借助金融信息化过程,可以大量节约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将学校财务管理从传统核算模式转向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风险分析以及决策支持等功能上,从而极大的提高中职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为学校管理提供更多价值。

 

2. 金融信息化建设在中职学校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改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中职学校现代化管理的迫切性,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决定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金融信息化建设则是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搜集和整理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与数据流,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及时高效的将其传递和反馈给管理层,从而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没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借助金融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中职学校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凭借现代化的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服务工作实施管理,以此实现高校管理的高效益。

 

五、结论

 

中职学校在我国职业化教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具有积极的影响力。而伴随着中职学校自主办学权利的增加,市场竞争的加剧,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成为迫切性。笔者认为金融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有助于推动信息传递的高效性,进而提升中职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王楠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第3篇

一、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由加强金融监管转向实施金融宏观调控

近年来,针对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差、信贷资产质量低、金融风险隐患突出这一严峻现实,人民银行把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强调,基层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保持稳定。这种职能定位,客观上形成了基层央行把主要精力放在履行监管职责上,而货币政策职能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后,要求基层央行必须顺应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工作重心的转换,即从金融监管转向金融宏观调控。而且这次职能调整,也使基层央行可以从对微观金融主体运行状况的过分关注状态中摆脱出来,全心全意地专注于金融宏观调控,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新的环境下,基层央行履行金融宏观调控职能的方式方法必须随之调整。首先,要突出调研分析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关键在于提高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力。因此,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必须把调研分析作为重要职能,把调研分析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要拓展调研分析领域,不仅要掌握地区金融运行情况,还要掌握经济运行状况。要努力提高调研分析水平,及时发现和抓住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苗头、倾向性问题,并能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前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辖区实际,落实好、传导好货币政策,提高金融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建立银行、证券、保险及宏观经济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中央银行金融调控的范围十分广泛,除银行业外还包括证券业、保险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领域。为有效履行金融调控职能,迫切需要建立人民银行与证监、保监部门以及宏观经济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基层央行应按照上级行的部署,逐步拓宽统计范围,增加对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重要经济运行数据的统计监测。

三是建议适当扩大基层央行的调控权限、增加调控工具,如赋予一定的再贷款权、再贴现权等,以增强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驱动功能。

四是依法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货币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实现金融调控方式的转变:从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调控转向主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

长期以来,由于监管职能的存在,使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着人民银行特别是基层人行的管理权威,有效地保证了金融宏观调控职能的履行。但监管职能的存在,也造成了中央银行作为金融服务角色的事实缺位,一些本应按市场规则运作的货币政策工具如窗口指导,以及一些金融服务措施实际上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因此,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后,人民银行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迫切需要调整,尤其在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上,必须从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转向主要运用市场手段、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目前基层央行所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很少,最主要的就是窗口指导。因此,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窗口指导的有效形式,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首先,要根据总行货币政策的总体要求,结合辖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制定年度货币信贷指导性意见,明确信贷支持重点,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对每项货币政策的出台,也要及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指导意见,以灵活推动政策的贯彻落实。

其次,按季组织召开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和银行行长联席会,分析、通报辖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及问题,提示、劝导金融机构把握贷款进度,调整贷款投向。

三是争取每半年举办一次贷款项目推介会,搭建政、银、企沟通协作的平台,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

四是举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支持边贸企业发展、开展消费信贷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会,引导金融机构取长补短,不断改进金融服务。

五是建立健全与政府部门的定期沟通协调制度,反映金融机构的呼声和建议,传达地方政府的意见和要求,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三、实现风险防范重点的转变:从注重个别金融机构风险转向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银监会分设后,人民银行的主要目标是币值、国际收支、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较少涉及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合规性和风险性等微观问题。基层央行将更多地涉及地区金融的系统流动性、系统稳定性、系统风险性和系统安全性,更多地站在区域系统的层面考虑金融安全网的建立问题。因此,基层央行在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方面,必须从注重个别金融机构风险转向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监管职能的剥离也有利于基层央行得以从繁重的现场检查和微观风险处置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对区域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和分析,对区域金融风险发出预警、预报,从而有助于提高维护金融稳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

与过去防范金融机构个案风险不同,防范系统性风险需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对地区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科学监测和及时预警,引导金融机构规避风险。根据总行金融宏观调控取向和地方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科学构建地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体系,定期风险信息,有针对性地向上级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站在地方整体的角度引导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其次,要加强对辖区各金融机构流动性的指导、协调与监督。加强对辖区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管理,并对基层商业银行的备付金率提出指导性建议。密切关注资金流动性,及时向辖区金融机构提供市场资金变化情况,协调解决资金余缺。

三是根据上级行的授权,合理处置金融风险。应监管部门的要求,在必要时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向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建立健全紧急磋商机制。当地区金融出现较大风险,需要各部门采取联合行动时,应启动人行与监管部门的紧急磋商机制,高效率地协调相关部门的化险职能,防止危及地区金融稳定。

五是依法履行反洗钱职责,严厉打击洗钱犯罪行为。建立健全辖区反洗钱组织体系,收集、分析、报告金融交易情报和交易信息,监测和甄别洗钱活动,并汇同司法部门依法给予严厉打击。

四、实现货币政策监测分析重点的转变:从过分关注地区资金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转向着重跟踪监测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了有效履行货币政策职能,人民银行必须建立货币政策决策的服务支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两个双向的渠道:自上而下,总行的政策意图能够顺利传导并得到贯彻落实;自下而上,基层的执行情况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上达,使总行及时了解掌握货币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以便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基层央行则是这个系统的“神经末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联总行、分行,下接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微观主体,因此基层央行是这个系统的基础,如果缺少了这个基础,决策系统就会残缺不全,决策信息就会干涸枯竭。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必须拿出更多的精力跟踪监测和研究分析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当前基层央行要重点跟踪监测和分析评价以下内容:一是年度基本货币政策在本地区的实施效果。监测分析货币政策在本地区究竟是偏松还是偏紧,防止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情况;二是对房地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限制性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存在的阻力和问题及时向总分行反馈;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支农再贷款等鼓励扶持政策的实施情况及效果,政策执行中存在哪些困难,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实现金融服务理念的转变:从管理转向服务性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监管职能的存在并作为重中之重,基层央行在实际工作中始终以金融执法者、金融管理者的形象定位,即使在履行金融服务职能时也不例外。结果颠倒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认为服务只是手段而管理才是目的,把办理开户证、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当作实施金融监管的一种手段,所以过去央行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种管理或行政事务。面对监管职能分离后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基层央行必须尽快转变服务理念,即从过去比较单纯的行政事务转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加强服务创新、改进服务质量,来更好地实现管理职能。

职能转换后基层央行金融服务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构建统一、科学、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力求服务质量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为区域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坚实的基础。其中,构建统一、科学、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基础目标,是全面提高基层央行金融服务水平所做的基础工作,也是当前的工作重点;服务质量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则是高级目标。金融服务水平包含了服务质量和效率两方面内容,通过成功构建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等基础工作,要实现的就是服务质量最优和效率最大的目标;为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提供良好、坚实的基础是最终目标,就是要以安全、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为保障,全面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采取措施,创造四个保障条件:一是制度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求基层央行科学制定、严格落实金融服务的各种规则和标准;二是科技保障。要求基层央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三是队伍保障。要求基层央行积极培养开拓型、专业型、复合型的金融服务人才,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服务队伍;四是安全保障。要求基层央行重安全、保安全,防患于未然,以安全保稳定、促发展。

六、实现金融服务层次的转变:从来有迎声走有送声的传统服务转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服务

目前基层央行金融服务手段较为单一和落后,不少服务业务的处理仍滞留在半手工操作阶段,效率低下,存在安全隐患。随着区域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基层央行深化、拓展金融服务的层次和内容。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区域金融电子化水平逐步提高,也要求基层央行加快金融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和范围,技术上迈向更高层次。

为了尽早实现从传统服务向现代化服务的转变,基层央行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以完善基础服务设施为重点,加快金融服务体系的系统化建设。对于基层央行而言,金融服务体系的系统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各级子系统,并有机联结各子系统,尽量避免其孤立运行、各自为政,从而构建统一的区域金融服务大系统;另一方面,积极实现系统全国或跨区域联网,让区域金融服务系统成为更高级的子系统,从而实现整体效益和个体效益的共同提高。具体地说,当前要加快建设与全国联网的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含银行帐户管理系统)、区域经济金融信息系统、区域银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这三大系统,使之早日与全国的统一系统融合发挥作用,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第4篇

关键词: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11-03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社会经济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对国家乃至全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金融业是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主要业务的一类特殊的生产服务行业,具有知识性、创新性、专业性、国际性、协同性等特征,涵盖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其独特的经验特点、生产和管理流程、组织架构决定了其独特的人力资源构成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模式和操作细节,健全和创新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显得尤为重要,这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和独特的能力。

哈佛教授麦克利兰(McClelland,1994)认为胜任力是能辨认高绩效员工和一般绩效员工的深层次特征,包括动机、个性、态度、价值观、自我概念、技能等特质。当前国内外理论界关注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胜任力研究,涉及知识、态度、技能、个性等方面。但胜任力具有行业特性,不同行业对员工的要求不同,具体包括知识和技能的倾向范围、对质量要求和服务客户的认识倾向等方面的不同。

然而,当前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的相关研究较少,实业界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考核体系更有待完善,研究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胜任力模型具有迫切的意义。笔者通过文本分析、专家论证等方法,探索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模型,从而为金融业建立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标准奠定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理论界较早开始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就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的构成而言:Spencer夫妇(1993)[1]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层次性,认为Executives、Managers、Employees等不同管理层级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胜任力不同;Marquardt等人(1993)[2]的全球性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胜任力包括技能、知识、态度三大类共十六项;Young(1994)[3]提出了涵盖业务技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人际信任、变革技能的四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模型(如下图)。

Ulrich等人(1995)[4]调查了12689位人力资源管理者,发现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庸者三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商务知识(战略能力、财务知识等)、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开发、考核、奖励等)、变革管理(创意、革新、转型等),以此构建了人力资源实施、商务知识、变革管理的三维度胜任力模型。

Lawsor等人(1996)[4]这认为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目标管理、职能与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影响力管理等要素。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1996)以经营变革环境为背景,提出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五大胜任力族:目标行动管理、职能性与组织性的领导力、商业知识、人力资源技能、影响力管理。

(二)国内相关研究

相比之下,国内对人力资资源管理胜任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已从定性分析向实证研究发展。陈万思(2005)[5]从多层次和多类别的视角出发,借助专家意见、文本分析、电话访谈等方法,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且信度和效度良好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量表》,并创建了由职能胜任力和个人胜任力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清华大学教授郑晓明等人(2010)[6]应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胜任力结构模型由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个人特质、战略性贡献和经营知识等四大维度14个胜任力因素组成。

国家官方机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采用O’NET岗位分析问卷,调查了国内800多名人员,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特征,得出44个胜任因子(见表1[7])。

上述研究虽各具特色,但缺乏对具体行业的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分析,从而对实践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当前,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研究不足,作为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行业——金融业,如何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提升金融业整体的竞争力,其中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

二、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胜任力要素

通过浏览公司网站的招聘专栏,以及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网易、新浪招聘等著名的招聘网站,共收集了40份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招聘广告,这些广告来自30家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四大金融机构的国内上市公司(A股①)。为找出能代表中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的词语,笔者在事先了解金融机构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工作的基础上,熟悉上述40份招聘广告,根据词汇及短语出现频率的高低从书面资料进行筛选,从中锁定有关职位描述、学历、专业、知识、能力、态度、人力资源工作经验及个性特征等大类的关键词。

文本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A股,金融板块)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主要要求是:一是本科及以上学历(65.1%)、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45.8%)、资格证书(13.1%);二是计算机和办公软件技能(30.2%)、外语应用能力(10.3%);三是沟通能力(65.5%)、协调能力(51.3%)、责任心(40.3%)、创新精神(21.8%)、团队协作精神(20.3%)、组织能力(14.3%)、情绪控制能力(13.7%);四是人力资源管理经验(85.3%)、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流程(50%),劳动法律法规(40.2%)、金融业业务和公司运作知识(21.2%)。

由此可见,在招聘广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要求是:较高的学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是对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硬件条件;沟通和协调是重要能力;1-3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是一般要求。这充分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一方面应注重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更强调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此外,笔者又收集了50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务说明书,并对20位从业者进行了电话访谈,他们都具有一定的任职标准(如工作年限较长、表现优秀等)。访谈以工作行为和个人特质问题为主,工作行为的问题围绕成功事件、重要事件和困难事件三类,如;“请对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主观原因是什么?客观原因是什么?并举例说明。”个体特质的问题也需要受访者进行举例,例:“在您的职责范围内,您认为什么任务最重要?出色完成它们需要哪些能力和品质?请举例说明”。总之,每个问题都采用追问的方式。

通过对上述文本资料的整理,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职责有:组织设计、岗位分析与评价、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优秀的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一定的金融与商业知识(包括金融业务和金融企业整体情况),熟悉国家及地方相关劳动法规与政策;熟练的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能力(在涉外组织中还应具备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强的公文处理与写作能力;熟悉人力资源管理操作实务,丰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以及团队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学习和创新意识强;责任心重,有亲和力,情绪控制力高,对员工有较强的影响力。

三、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模型

在综合收集、整理、筛选和统计上述的招聘广告、工作说明书和电话访谈资料基础上,论文初步总结了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胜任力项目。借鉴清华大学郑晓明(2010)的四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结构模型,构建出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模型(表2)。

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将为金融企业及机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和考核等决策提供依据,并能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使他们找到需要提升的方向和要求,借助有效的培训,提升对本职工作的胜任能力。尽管如此,论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主观强,急需实践检验。另外,鉴于企业自身的复杂性,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只反映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的普遍要求,也没有深入分析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胜任力模型,更缺乏对胜任力各要素权重结构的测量和评估,在实际应用时,需综合考虑管理层级、企业特点、细分行业及动态环境等多种因素。

参考文献:

[1]L.M. Spencer, and S.M. Spencer.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93.

[2]M.J. Marquardt, D.W. Engel. Global human resource develo-

pment[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93.

[3]A. Young, W. Broekbank, D. Ulrich. Lower cost, higher value: human resource function in transformation[J]. Hum-

an Resource Planning.1994, 17(3):1-11.

[4]D. Ulrich.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5,34(4):473-495.

[5]陈万思.纵向式职业生涯发展与发展性胜任力一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述,2005,(6).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第5篇

一、金融证券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借鉴和选择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主要有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英国的以资格证书为中心(NVQ)训练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模式、韩国的产学合作模式、香港工业中心训练模式、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CBE)模式、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FH)模式,其中,CBE模式对金融证券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有较大的借鉴作用。CBE模式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该模式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实践教学计划,其主要特点包括:

1、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2、以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

3、强调学生自我实践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该模式的课程开发是应用DACUM方法来完成,具体做法是:由在某一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对每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最终编制成一张DACUM表及说明。教学专家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模块,这些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内涵,然后将教学单元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排列,若干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先修课程、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再根据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整个过程突出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认真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金融证券专业的具体情况,实践性教学应采取就业导向模式,即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强调市场导向性,突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性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与充实、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效果评价。

二、金融证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能力构建

正常情况下,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三类金融机构,即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作者通过走访、电话咨询、网站查询等方式对多家金融机构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金融机构招聘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研究人才,对学历、从业经历的要求很高;另一类是金融营销人才(包括少量前台人员),对学历要求较宽,但要拿到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具备较强的金融产品营销能力。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面向金融机构一线柜员操作与服务营销的高素质专门型人才,尤其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一线营销人才。根据金融证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可以构建高职金融证券专业职业能力框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包括金融实务操作知识和金融市场营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第二部分为“能力”,包括业务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第三部分为“技能”,包括金融专业技能及相关技能;第四部分为“品德”,包括从事金融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第五部分为“从业资格”,包括从事金融行业应取得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从业资格。

三、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相互协调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两者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来构建。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不是按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要求来设置课程,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为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服务,即为学生掌握相应的应用能力提供必需的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支撑。

第二,两者的任务具有相对独立性。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虽然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是不同的,各有侧重。理论教学着重为其掌握相应的应用能力提供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支撑,实践性教学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者在总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两者相互融合。两者的融合主要包括课程知识内容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互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场所的相互融合。由上述可知,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应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体系应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专业技能培养这个中心,与实践教学体系相对应。

四、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指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我们这里所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指广义而言的,除包括狭义的教学内容体系外,还包括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保障体系。其中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而教学保障体系是指由专兼职教师、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者组成的支撑保障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金融证券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校内课堂内为第一层次,校内课堂外为第二层次,校外为第三层次。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备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其基本框架如下:为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实践性教学的金融证券专业师资队伍,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专职教师轮流主讲各门专业课。国际上金融业出现了明显的混业经营的趋势,国内虽然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业务相互交叉融合,这就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对担任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职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能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应改变目前专职教师长期固定讲授少数几门专业课,各门专业课实行轮流主讲,从而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师资。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进行“双师”素质的培训,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培训教师时应遵循动态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进修培训。利用校内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是一种便捷的、低成本的方法。通过校内培训,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设备、教师等教育资源,又使受培训的教师能够学用结合,尽快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岗位工作要求,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校内资源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但校内资源毕竟有限,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对教师进行校外培训。对于金融证券专业来说,校外资源可以分为无偿和有偿两种。首先要善于利用社会上的无偿资源,例如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四大期货交易所(大商所、郑商所、上期所、中金所)、两大证券交易所(上海、深圳)不断地推出新的金融品种,在新产品上市之前,几大交易所会在全国各省区的中心城市进行巡回推介;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之前也会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推广,这些活动除了有关于新产品的专题讲座外,往往还会有基金经理、知名学者对宏观经济、市场形势的解读,参加这些活动除了可以对金融机构的营销方式有直接体会以外,还可以接触到金融实践活动的前沿,了解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使得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市场。其次建议学校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师校外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在高职教师的培训中,普遍采用且效果较好的形式是选派教师到企业代职锻炼,通过兼任企业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教师到金融机构代职难度较大。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是由学校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选送教师到国内高校进修,目前国内著名的财经类高校均设立了对高职教师的培训项目,另外这些财经类高校大多与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专题研究,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参与金融实践的平台。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职业教育;模式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成为国内金融业界重要的新事物。互联网凭借其“平等、开放、分享”等特征迅速渗入传统金融行业中,催生了一大批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云金融、财富管理等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新产品、新模式。截至2014年12月底,其效益已经突破10万亿,其中较为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500家,从业人员约为39万,超过200万家企业因此受益。互联网金融也于2014年首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信号。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金融职业教育必须分析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向金融行业培养和输出互联网金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满足互联网金融对金融通才的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

互联网精神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理念与思维急需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和内化互联网思维,以及迁移和转换互联网金融职业角色。

1.培养与内化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为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时代,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网络小额信贷等新兴业务应运而生。传统依赖于金融中介的金融交易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成本低、交易便捷灵活的无中介模式,这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变,使培养的现代金融人才更加契合互联网思维,能够在全面开放、多元变量并存的互联网环境中形成职业思维模式,能够在设定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互联网金融业态中进行思考和工作。高职教育要以开放性、兼容性的互联网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切入点。

2.快速转换金融业职业角色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传统金融机构也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互联网企业攫取了传统金融业的丰厚利润,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产品重构等方面的竞争更加白热化。这必然会要求从业者具备互联网思维,必然会增加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金融业人才必须及时迁移与转换自己的职业角色。相较于传统金融职业人才角色而言,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职业人才更需要改变理念和思维,更需要具备“通识知识、创新意识、互联思维”的能力素质。

3.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金融教育新模式要求学生通晓金融学基本原理,掌握金融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各项金融基本技能。此外,还需要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互联网营销、P2P网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等典型业态分类的特点。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交叉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具备设计创造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能力。要系统学习互联网金融中的征信、风险测量、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的原理,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了解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等。在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互联网金融运行、管理能力;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能较好地驾驭和掌控商务谈判。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叠加的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改变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全方位的渗透、影响和改变,使得金融业的格局、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必须要求金融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互联网金融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通才”,所以不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硬技能)进行培养,而是需要采用基于互联网金融思维的金融变革需求开展教学,有效地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进行相互叠加,从而在传授传统业务知识和硬技能之外,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和互联互通的软技能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造开放的、互动性强的金融通才培养环境。互联网金融运行的路径、平台、程序等鲜明特点,也需要金融职业教育在教学各环节得以体现,以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三)就业导向的新需求

1.培养模式需要重构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形成了金融业新的就业模式、就业路径和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更重视金融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订单”合作,根据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公司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基层业务岗位进行针对性培养。

2.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重塑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就业元素,就业元素权重、企业录用诉求等发生了变化,需要在就业策略上进行调整。在互联网金融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上需要进行重塑,切实做好目标定位。初始就业岗位包括:互联网金融一线业务操作、产品营销、支付结算、系统运营与产品维护、电子商务、投资理财、征信、贷款、风险管理等各项工作。经过3~5年工作经验积累后可向具有管理职能和专业业务职能的岗位发展。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教育的脱节

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仍停留在银行柜台人员等传统低技能就业岗位,对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创新领域的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涉及很少。因此,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金融教育现状呈现出脱节的状态,必然会使得学生失去兴趣。

(二)市场需求的即时性与教育创新滞后性的矛盾

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催生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相关工作岗位,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将颠覆传统金融业务。而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没有反映金融业的新发展,在金融理论教材的选用上仍停留在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版本,滞后性明显。

(三)教育环境与教育现状的不匹配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金融职业教育者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金融理论学界及业界的变化,以及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以随时拓展创新教学内容。但现阶段,教学质量与评估手段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主动去更新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教学内容,也部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四)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互联网金融教育需求的不均衡

互联网金融具有强有力的跨界整合能力,相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对证券,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行业的整合运作能力要更加强大。跨界整合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点,将不同行业的功能结合起来,为区域经济的空间和深度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力。互联网金融需要既懂金融又懂信息技术的、具备跨界知识背景的金融人才,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对金融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实践中看,当前金融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旧各自培养,忽略了跨界知识的培养,结果出现了这两类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互联网金融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观念

以金融学科为立足点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思维。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互联网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一线的,能综合运用大数据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通才”

将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学科相融合,以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引领,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如投资理财专业可以考虑在兼顾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设譬如电子商务类课程,在实践环节上,通过网上金融交易操作强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考虑开设金融类选修课程,在注重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的过程中,兼顾学生金融基本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等与互联网金融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够掌握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拥有熟练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营销能力,还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

(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课证融合

课程设计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优化现有的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完成金融经济与投融资领域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证书等。按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职业标准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考证课程纳入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培养计划,实现课证的融合。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触角深化和前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互联网金融实训室、软件开发与应用实训室、网络资源共享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以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根据专业面向的不同工作岗位群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比如微贷网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与能够提供软件开发和网站建设岗位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真实软件、网站项目的开发与测试,使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并能承担简单的程序编码和测试工作。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2]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3]徐谷明.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应多元化[J].中国经济时报,2014,(6).

[4]张慧瑶.互联网金融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4,(22).

[5]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6]于博.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与教学设计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4,(4).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第7篇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量也随之增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发展水平。就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来看,其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进行阐述,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为我国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管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项目基金:佳木斯大学人文社科面上课题,项目基金:2014WM09

前言: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加强了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在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的同时,将工作重心向农村金融改革方向转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产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具有银行性质的地方金融组织,它的计划,核算等管理活动都要按照正规银行的财务管理模式严格进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的金融中介,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另外,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来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其实现盈利的基础,也是保障其正常运营的先决条件[1]。我国经济正处在“新常态”的环境之中,经济发展不景气,爱这样的情况下,有其要重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务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长期稳定的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管理现状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从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来看,经营状况还不是很乐观,管理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虽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经开展了多年的体制改革,但同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相比,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还比较落后,在财务人员队伍建设,风险评估以及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地域性特征也十分明显,有其是在社会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仍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展现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管理与普通企业的财务管理相比,显得较为专业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属于银行性质的企业,其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明显高于普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且具备先天的资金储备优势,这些都是普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产物,作为新生事物,其组织结构及管理制度还都不够成熟,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做出调整和改进,,在这种大的经济环境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在我国数量众多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作用,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严重失衡,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财务管理方式过于简化,单纯地将机构的经费以及账务表象化是难以对其发展起到一定影响的。财务管理的作用要体现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整体经营过程当中,其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研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式,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财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只有这样,财务管理职能才算是实现了充分发挥[2]。

(二)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管理在具体的实施中存在困难,这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核算办法决定的,财务管理职能不能集中,导致各个级别和部门都掌握着部分的财务管理职能,这种职能分配方式,阻碍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分散,相对的就扩大了各个部门财务管理职能作用的范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受到削弱,即使管理者限制了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能,但部门主管习惯性地以本部门的利益为行使职能的出发点,很容易影响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的利益实现。由于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财务管理职能掌握的主体间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导致整体的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财务管理方式不合理

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方式以事后监督和分析为主,并且财务工作仅限于记报账以及财务检查和分析,这种财务管理方式体现出了较为严重的滞后性,导致财务管理不能在工作环节中发挥作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财务管理职能的缺位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控制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这种不合理的财务管理方式,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受到了严重影响。现行的管理方式属于粗放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过于简化,没有形成具有规范性的成本管理机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经营成本管理中的部门管理成本上,这样就导致了对产品成本和客户成本的无视,将不利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运营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四)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涉及到了大量的财务信息,这些财务信息如果简单地依靠人工记录,将会大大降低财务管理以及日常运营的工作效率。就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来看,虽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资金投入缺乏针对性,并且现有的资金投入还带有局限性,主要表现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和提高客户服务端的业务系统中,而对于建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在不少地方还不能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财务信息得不到及时的传达,导致财务财务信息流通渠道受阻,机构总体的信息化水平过低,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管理效率。

三、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财务管理意识

强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财务管理意识是转变财务管理职能的有效方式,要改变以往对于财务管理的轻视观念,把财务管理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够给财务管理职能创造出发挥的空间。在提高财务管理意识的同时,还要结合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等,通过运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预测,决策以及分析的方法,突出财务管理的核心,将财务管理从财务会计中脱离出来,形成单独的管理模式。使财务管理职能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的经济效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需要改变原有的发展理念,将提升机构整体价值作为发展目标,实施相应的员工绩效机制,使员工的职业规划能够与机构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另外,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

以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行的财务管理机制,使财务管理职能过于分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在实现管理职能时很难将职能集中,管理过程也显得十分困难。为保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务管理职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重新划分各个部门的财务管理职能,实现纵向管理,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者能够轻松地实现财务管理职能的集中。各个部门主管的财务管理职能受到机构管理者的限制和制约,同时,机构管理者也受到各个部门主管以及全体员工的监督。另一方面,机构管理者要在机构内部制定财务管理责任制,实行各个部门的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这样就能够将全体员工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使全体员工在实施财务管理职能的时候,都能够从机构整体的利益出发,使机构与员工的利益保持一致,这样就能够促进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三)完善财务管理方式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打破原有的财务管理方式的限制,使财务管理能够真正作用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当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者要改变以往的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职能的作用范围扩大至整个机构的经营过程当中,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预算的管理,运用财务管理职能,做好事前预算,对机构正常运营的成本进行准确的计算,事中监管,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注重对机构成本的控制以及财务预算的执行,事后审查。在事后要及时对经营活动做出总结,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员工进行讨论和分析,获得解决方案[3]。另外,将成本控制纳入到员工的绩效考核中,强化员工成本控制意识,这也是实现财务管理的一部分。

(四)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改变资金投入的重心,在保证客户服务端业务系统信息化的同时,也要加强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起机构内部的信息共享平台,使机构内部的财务信息能够在共享平台上一目了然,提高工作效率,机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获得机构的所有财务信息,从而使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另外,还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以及信息化应用水平。

结论: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对当今的经济形势,需要强化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从机构内部找到当地业务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找到符合自身经营发展的财务管理方式和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机构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真.新形势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财务管理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8:12-13.

[2]周鲜霞.浅谈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2,06:198-200.

[3]曹丽达,李飞.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机制体系的构建[J].辽宁经济,2013,09:82-84.

作者简介:

王 丹 (1978-),讲师,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第8篇

【关键词】金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导向

金融企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企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加之互联网等新技术对金融模式的变革,使金融企业的风险呈现出涉及金额大、波及面广和扩散速度快的特征,因此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加强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述

金融企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风险管理和治理为目的,运用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深入了解金融企业的文化、运营和风险框架,为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流程方面增加价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作用包括:

1.审核财务信息,评价内部控制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报告进行审核后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一方面,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利用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对财务信息的合规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关注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等基本情况和未来趋势,关注资产负债的构成及重大变化,运用应有的职业审慎合理保证会计资料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满足金融行业监管需求和金融企业高层决策的需要;另一方面,金融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对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评价内部控制环境,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等内部控制缺陷而造成的重大错报风险。

2.审核运营数据,完善风险控制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运用专业的审计方法和模型,审核金融企业的运营数据,提示金融行业风险点,以达到充分的风险预警,提升规避风险的能力。例如金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贷款业务的历史数据,与竞争对手横向对比,与往年数据纵向对比,分析数据的变化趋势,找出规律,为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建立严谨的风险控制系统提供有效的咨询和建议,进而达到高效的贷前风险识别,贷中风险评分,贷后坏账预警。

3.提高公司业绩,增加企业价值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对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审计绩效。例如金融企业内部审计对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流程进行统计、分析和梳理,为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金融业务流程提供合理的改进方案,帮助金融企业持续稳健地拓展金融业务,实现增加企业价值的战略目标。

二、 金融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客观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根本属性,如果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客观性,会严重影响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实务中,金融机构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缺乏全面认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缺乏独立性;缺乏权威的内部审计制度来保障内部审计的地位和权利,造成审计范围、审计职责等方面的分歧;存在利益冲突,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例如有的上市金融机构虽然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其主要成员由管理人员组成,独立性不强,达不到公司治理的实际作用;有的金融企业未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或领导部门级别较低,审计活动受到限制,未真正达到风险管理的效果。

2.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增值服务能力不强

增值审计是以“风险为导向”,以“过程为导向”,针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的审计。

实务中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限制了其在金融企业的成长、财务和运营等更高层面发挥作用。内部审计人员未充分了解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无法充分识别和分析影响金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内部审计人员仍使用传统风险评估和审计计划方法,无法对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未关注关键业务流程的改进,制定的审计计划和实质性审计程序的针对性不强,审计增值服务能力不强。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存在职业道德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细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化、网络化在金融业务中的不断应用,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审计技术和方法无法适应金融企业日新月异和复杂的经济业务,例如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对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的专业知识,不熟悉金融、贷款等业务流程,会严重影响审计程序的有效实施和审计证据的有效获取,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内部审计人员未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未充分披露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经济违纪违规问题,存在职业道德道德风险。

4.内部审计建议执行力低,造成审计资源浪费

审计业务结束后,金融机构管理层未按照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和经营风险制定相应的纠正方案;或者未及时将内部审计建议的纠正措施落到实处,一些违规违纪问题成为金融机构经营发展的桎梏,造成审计效率低、审计资源浪费。

三、完善金融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1.保持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第一,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符合行业特性的内部审计章程,并获得董事会的批准。内部审计章程必须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做出明确规定,以书面形式确定内部审计活动的宗旨、权力和职责,规定内部审计部门在金融企业中的地位和内部审计活动的范围。第二,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取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建立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汇报业务工作,向管理者汇报行政工作的双重报告体系。第三,金融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与董事会保持顺畅的沟通,定期参加审计、财务报告、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会议。第四,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决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聘任及薪酬。第五,定期轮换实施审计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避免利益冲突或人情审计。

2.更新审计理念,从合规性审计向增值审计转变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内部控制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金融产品和服务特点,与顾客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识别重要的信贷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制定审计计划时,保持与金融企业风险战略和经营计划的一致性,将高风险的领域优先列入审计计划,对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业务事项实施进一步实质性审计程序。

内部审计部门应重视金融企业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对新业务的管理规则和制度、新业务流程提出建设性意见,努力提高审计增值服务的能力,使金融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地拓展,降低经营风险,帮助金融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3.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

从事金融机构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掌握会计、税收、金融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在充实风险控制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审计实务操作能力,提高识别和分析金融企业的潜在风险的能力。《职业道德规范》确立了内部审计职业的四项基本原则,即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金融企业比一般行业面临更严峻的职业道德考验,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严格遵守这四项基本原则,并将这四项基本原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确保内部审计实现增加价值的目标。

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以上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建立适应金融企业目标的内部审计绩效考核体系,满足和超越金融机构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期望。

4.重视内部审计结果在金融企业的运用

审计业务完成后,内部审计人员应与金融机构管理层充分沟通审计发现的问题,指导管理层采取行动纠正错误,监督管理层执行审计整改方案,以确保改善金融企业业务流程,降低金融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重要的内部审计建议,应要求管理层或董事会迅速反馈意见并采取行动,例如不相容岗位缺乏职责分离,对高流通性的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缺乏制度控制,道德缺失造成的舞弊等内部控制缺陷,内部审计部门应持续监督,直至问题被纠正或建议被采纳;又如金融企业未按照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跟踪审计,如果管理层未做出令人满意的反应和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向适当的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通报。

四、结束语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应在独立、客观的基础上,为金融企业提供确认、咨询服务,协助金融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检查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高金融企业的运营效率,提高治理、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效果,帮助金融企业实现其战略价值。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基础(第五版),北京兆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编,2014.7.

[2]内部审计实务(第五版),北京兆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编,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