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05 09:57:20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第1篇

规培和研究生教育虽然是培养临床医师的两种不同模式,但是二者在培训的内容上存在较多重叠部分,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有很多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二者关于临床能力的要求是一致:即在培训结束时达到第一阶段临床水平。这些相同及相似点为二者并轨提供了可能性。因培养体系不同,目前的规培和研究生教育的临床轮转及考核相互衔接不够通畅。虽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毕业时已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的临床水平,但仍无法获取规培第一阶段的合格证书,毕业后不得不重新进入规培进行重复培训;而经过规培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在晋升职称时需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而在此期间还必须进行与规培基本一致的临床轮转,并参加各阶段考核。规培和研究生教育对轮转和考核的互不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彼此的一种否定,这无疑是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5]。在美国,医学生的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有着非常紧密的衔接[6],该培养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修正和完善。鉴于我国目前复杂的医学教育体系和独立的规培与研究生教育,可考虑借鉴美国对于医学生的教育及培训模式,在规培和研究生培养之间寻找结合点,使二者合二为一,达到统一目标,以取得双赢结果:既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取的学位与学历证书,又保证住了规培的质量——取得执业医师证书和规培第一阶段证书[7]。

2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现状及难点

2.1急诊医学的特殊性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多界面的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它与临床各专科既密切关联,又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它是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危重病监护(ICU)等,综合、整体、全面是急诊医学的基本医疗观念。急诊医学主要的特点包括:患者发病急,变化快,时间性强;疾病谱广,病情复杂;具有先保命后治病的逆向思维模式及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作为急诊医师,工作强度大,医疗风险高,同时需要掌握更加宽泛的医学专业知识,对医德医风也有更高要求,职业敏感性亦更突出,对于医护配合及团队协作精神的要求也更高[8]。因此,对急诊住院医师及急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训任务更为艰巨。

2.2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现状自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出台,全国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已逐步开始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试行规培及研究生培养“合一”的培养模式。首都医科大学作为试点高校之一,通过整合行规培及研究生培养于2012年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轮转手册》等一系列轮转及考核制度。根据急诊医学的特殊性,对于轮转采取以急危重症出现概率较高的临床科室轮转为主,兼顾其他相关专科,临床轮转总时间为33个月,其中急诊科(含急诊危重症监护室)15个月,其他急诊医学相关学科17个月,机动1个月,轮转科室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科、麻醉科及院前急救等。对于轮转的质量,采取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个临床科室轮转结束之后均需进行严格的出科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科室的轮转。对于研究生的理论课程,采取在轮转的同时平行进行授课,与模拟培训、临床带教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以此加深住院医师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操作能力、科研能力,提升带教意识。到目前为止,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已经进行了2年,在培训内容标准上建立了公共科目与急救医学的培训内容,体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逐步趋于完善。

2.3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型的难点在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难点:(1)轮转科室先后安排的问题。轮转主要分为急诊与非急诊两大部分,对于先轮转急诊科还是先轮转非急诊科,急诊轮转15个月是分两部分还是一气呵成,着直接影响急诊医学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的质量。(2)“双轨合一”培养的目标是让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达到并通过规培第一阶段的临床水平,可以独立、正确的处理常见疾病,应用各种紧急救援医疗技术和方法来挽救病人的生命。而现有的社会环境及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科研任务繁重,这势必会占据一部分甚至较大部分临床轮转的的时间,降低轮转的质量。(3)目前各三级医院均设有急诊科,但各医院急诊科规模并不完全一致,这就造成急诊科轮转培养的不一致性。例如作为北京市急诊医学规培基地之一的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包括急诊流水、急诊观察室、急诊抢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4个部分,在急诊轮转时主要在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轮转,缺少急诊病房的轮转。(4)急诊科繁重的工作及特殊的上班时间,造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及急诊带教老师很难像在普通病房一样面面俱到,对于疾病的学习多停留在症状或抢救层面,难以做到连续性和完整性。(5)急诊的特殊性要求在急诊实习和工作的医师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这对于急诊医学研究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压力。以上难点,往往造成“双轨合一”后的急诊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时间紧、身心双方面压力大等问题,从而在培训过程中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能同时得到很好的提高。

3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型的对策及展望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第2篇

“有拒绝接受救治的吸毒者将声称带有艾滋病病毒的注射器扎向我们,有精神病患者连咬4名医生,其他患者的谩骂和殴打更是司空见惯。”不久前,广州陆军总医院急救医生出诊救人遭30名狂徒围攻,更是引起世人震惊。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急诊医生却很平静地说:“其实,这样的场面我们几乎三天两头都遇上。”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广州医学会急诊分会第八次年会上了解到,急诊科的医生们普遍都面临着诸多的“内忧外患”:在医院外,急诊科医生要面对各种危险和辛劳;在医院内,急诊科则被个别同行歧视,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学科建设都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

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窗口,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文明程度,急诊救治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急诊病员的安危。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大、中城市开始建立了急救站;1980年10月30日,卫生部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1983年出台了《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1987年5月,中华医学会成立了全国急诊学会;1995年4月卫生部了《灾难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其中,在1983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中,对急诊工作进行了行政管理制度上的改变,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独立建制的科室。然而,由于急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虽历经十余年发展,急诊医学在我国仍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有特定内涵的专业,急诊科的模式也未统一。目前我国医院急诊科主要存在三种模式:①独立型: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负责流水及留观、抢救病人的诊治;②半独立型:急诊科有部分固定医护人员,仅负责抢救室或留观病人的诊疗工作,其他医护人员定期轮换,主要负责流水病人的诊治工作;③轮转型:急诊科无固定工作人员,各科负责各科急诊。目前绝大多数综合医院中的急诊科多为第二种类型,这种类型由于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而且固定人员与轮换人员对急诊医学的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最终没能体现出急诊科独立建科的初衷,即以病人为中心,为急诊伤病员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急诊的实质是研究各种急、危、重症急性发作期的病理生理变化,并采取必要措施阻止这种病理生理变化的发展,进而逆转这种变化,为专科治疗奠定基础和争取时间,从而提高急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降低死亡率。但由调查可以看到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在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和令人困惑之处。

据一家医疗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急诊科有固定医师者仅占整体比重的40%;院领导重视急诊科建设的占53%;急诊科在医院中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级科室相比,较低的竟占81%;受暴力或暴力威胁的几乎为100%;职称晋升困难者达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与同级临床科室相比,急诊医护人员面临着待遇差、工作强度大、易受暴力威胁和病人家属辱骂,而又晋升困难的问题,这些客观及主观的境遇不佳是阻碍急诊科发展的一大困难。

应该肯定的是我国急诊事业在短期内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急诊界的人士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们要不断吸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健全急诊医疗体系,使我国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逐步达到队伍专业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制度化、技术标准化、信息网络化、急救普及化、水平国际化,为国民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苗荣

急诊科体制改革绝非一朝一夕

目前影响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政府决策即政策问题,这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普遍认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如职称、待遇、地位、风险等;其二是政策要求(限定)力度不够,如行业资质准入限定。现从事急诊工作的人员大多未接受过本专业特需的正规、系统的急诊医学教育、培训,未经过国家认可的规范化考核,因此可以认为现今急诊科从业者,并不都能胜任真正意义上的急诊工作,都要从不同程度地依靠外援。因此,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EEP MOVING睦硐刖辰纾欢ㄒ览涤谖郎幸倒芾碚摺⒁皆汗芾聿恪⒑蠓酱匙ㄒ悼剖矣爰闭镆窖Э频墓餐Α?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对于急诊患者有一个基本标准,如发热患者体温必须大于38 ℃才能到急诊就诊等。但随着改革开放,所有的要求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并且由于与门诊实行一样的收费标准,急诊实际上成了一个24小时不关门的门诊,急诊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6800万急诊患者,其中约7%(476万)为危重患者。北京市13家大型综合医院200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年急诊量达1282616人次,平均每个医院接诊急诊患者98662.77人次。有人对到急诊就诊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来急诊就诊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非急诊患者。一组16083名急诊病人的分析表明,其中8123名(占总数的50.5%)不属于急诊的范围。由此造成了有限急诊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医患之间的矛盾,最终影响服务质量。另外,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一些无质量的生命无限制的延长,一方面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人力物力的有限,影响了对于那些有抢救价值的生命的挽救。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如何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如何使社会人口质量得到保证,还需要医学、法律及社会等领域的工作者共同研究,不断总结和探索。

急诊医学教育与职称问题

急诊医学在我国被确定为二级学科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但其教育体系尚不健全,职称晋升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由于涉及急诊医生的质量及急诊队伍的稳定性,而直接影响到了急诊医学的发展。一个学科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有一支思想和技术上过得硬的队伍。加强教学、解决职称、引入攀ち犹的用人机制,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急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健全配置提高待遇

在所有医院的急诊科中,普遍存在人员及设备配备不足的情况。大型综合医院中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尤为突出。急诊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对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同时也对急诊医疗的安全、新技术的开展、继续教育及业务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鉴于我国急诊医务人员其付出和获得的报酬极不成比例的现实,切实根据该岗位的风险、劳动强度等给予与之适应的待遇也是稳定急诊队伍,发展急诊事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加强急诊工作的协调

急诊患者出口不畅是多数急诊科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某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一年共接诊患者73865名,其中25650名进入留观室,1334名进入抢救室,两者共占急诊就诊人数的37%,说明超过l/3的急诊病人病情危重,需要住院治疗。但同期仅有1032人被收住院,仅占留观与抢救室病人的3.8%。留观时间l~180天,80%的患者留观超过10天。大量应该住院治疗的患者滞留急诊科,一方面影响了对患者的专科治疗,另一方面急诊科医师必须拿出相当大的力量来处理本来不应属于自己范围内的专科治疗问题,抢救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医院有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使急诊病人能够优先住院治疗,优先得到及时的抢救。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政策(如从收费或其他政策上限制非急诊患者到急诊就诊等)的改进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另外,急诊在遇到多发复合外伤的抢救、疾病涉及多系统危重病人的抢救时往往容易发生各科室相互推诿而延误患者救治的问题,这些也都需要医院协调解决。

定地位 完善功能 规范行为

虽然近年来急诊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然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不相适应。传统的医学是按照系统划分的,但如果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划分,则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需要紧急处理的急危重病;可以择期处理的慢性病;病后的康复及各种亚健康状态的恢复。而第一种情况恰恰是大型综合医院工作的重点,也是今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部分。提前认识到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应该把急诊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去看待,而不应该把它和普通的临床科室等同。完善急诊功能首先是急诊伤病员抢救的需要。急诊危重伤病员病谱广泛,伤病情多呈凶险状态,存活与死亡之间的时间宽限度变得狭小,稍一耽搁即失去抢救生命的时机。因此,在积极实施复苏措施的同时,把确定性抢救治疗前伸到急诊科进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加强急诊的科研工作

急诊的科研相对于其临床来说,发展比较落后。其原因主要是科研的底子薄,许多急诊科没有形成科研的方向。同时,工作繁忙、人员紧张也是影响科研的一个因素。急诊的科研应包括两个部分,即专业和管理。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急诊在管理方面的研究显得较为重要。其体系的建设、工作的规范、流程的合理化等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李春盛

职称晋升急诊医生一块心病

与传统科室相比:人员未专业化,专业化未标准化,病种包罗万象,未形成自己的救治范围,难以定向研究,以至专业论文撰写困难,而评审专家均为系统学科专家,极少涉猎急诊医学专业,因而专业不被评审专家理解而造成困难。申报职称评审成为了急诊医生的一块心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情绪。专业发展遭遇瓶颈,已经成为急诊医生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刚毕业的新医生因经验不足,无法直接进入急诊间工作;一些有着三四年从业经历的医生却选择了辞职做医药代表或转入其他行业。原因何在?医院平均收入水平较低与急诊工作所承载压力大是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事业发展前景不明朗。术业有专攻,以专科领域的要求为量度,让身负“全科+急救”专业优势的急诊医生同专科医生竞争显然并不科学。许多急诊医生为了事业发展,不得不又博又精,搭上业余时间收集病例、完成实验、撰写论文。

一项调查显示,排除岗位轮转等因素,本市急诊医生队伍正以每年10%的速度更新,但要改善这一局面其实并非难事。据了解,在美国,急诊医学早在1978年就被法定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香港,急诊医生们甚至有自己专门的进修学院;而在北京等一些城市,建立独立评审系列等举措也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上海建立急诊独立评审系列的条件也已成熟:经过近20年的积累,本市急诊专业高资历的专家已不下20名,完全可以从中选出5~10名权威人士组成专业职称评定小组;包括急诊科在内所有的专科认证制度也正在酝酿之中;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等专业期刊的出现已为急诊医生们科研论文提供了发表舞台。万事俱备,欠的无非是相关部门的意识这一东风了。

柴枝楠

解决医患关系不能纸上谈兵

近几年来,医患关系双方总是以对立面的形势出现,急诊科室内医患关系更是水深火热。真的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是不是现在的医疗事故增加了呢?据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医疗事故近几年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但奇怪的是医疗纠纷却几倍、几十倍地增加了。分析其原因应有以下几点:

第一、病人乃至整个社会对医院期望值过高,对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理解,一旦出现病人死亡、残疾等,便以为是医疗事故,吵闹、打骂、人身攻击也随之而来。我们都应该知道:医学的任何一点点进步,都是以人类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这就是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当然,如果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周密的考虑,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对患者进行准确交待的话,有些纠纷是可以避免的,因为不讲理的患者毕竟是极少数。

第二、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院的生存、发展和医务人员的收入90%以上靠医院自己挣。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医疗保险覆盖人口有限,多数患者仍需自费,医患之间缺乏缓冲地带。一旦生病,家庭负担就很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经济问题成为医患矛盾加剧的重要因。

第三、新闻舆论导向有问题。一部分医务人员自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但是,近年来正面反映医务人员高尚情操的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实在太少,而对个别医德败坏医生的曝光有加,造成了全社会对医务人员不利的舆论导向。新闻单位应该反思,你们正在引导社会建立一个怎样的医疗环境,怎样的医患关系?不良的医疗环境、医患关系,从深远意义上讲,受害的最终还是患者。因为有许多医务人员宁愿采用不利于病人但却符合医疗原则的治疗方案,而不愿冒险采用有利病人病情却不合医疗常规的治疗措施。然而,如果缺少冒险、缺少探索精神,医学的进步就难以持续。

第四、出现医疗纠纷、医疗差错事故不能得到及时、公正的解决。一个小小的纠纷处理也要拖上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在社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解决医患应从消除沟通障碍入手。首先,增加门诊出诊医生,保证医患有充足的时间去沟通。尽量解答患者提出的每个问题,这样也避免了医疗纠纷的产生。其次,患者具有知情权,做每一项检查,开每一种药都应该征得患者同意,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安安心心治病,这样才能逐步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最后,加强医院的管理工作,对待患者应该像对待亲人一样,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要考虑患者能不能接受。要知道,患者是来看病而不是来看脸色的,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行沟通。

医患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医患两方,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让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趋于缓和,走向良性的循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媒体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学忠

急诊医生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急诊医学如要继续发展,必须有独立的科室和人才,并以本科的人才作为骨干力量来带动全盘的工作。培养和选拔热爱急诊专业的医护人员是发展急诊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要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使其在掌握专科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去了解和熟悉与急诊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研究环境,帮助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绩,以培养他们对急诊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在急诊科内,建立良好、有序的竞争机制,使大家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同时,每个医师要各有所长,团结协作,相得益彰,共同攻克医学难关。在急诊工作之余,参加相关专业科室的学术活动,不断充实自己,武装自己。

在目前专业急诊医学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其他专业科室为依托,发挥急诊特长,暂设病人较多的内、外科室。诊室人员以急诊科固定人员为骨干,各科轮转人员为辅助。从长远发展看,急诊科应逐步取消分科诊室,仅设抢救室、危重病诊室、轻伤病诊室。各诊室人员主要由急诊专业人员组成,接受各科轮转人员。抢救室主要面向生命垂危需要监护或复苏的病人;危重病室主要诊治病情较重,但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的病人,其他轻伤、轻病则可就诊于轻伤病室。各诊室的具体规模及医疗设备的配备可根据医院所处位置及病谱特点而定。此种模式的优点是可极大地提高人力、空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地解决急诊不急的矛盾,有利于急诊医学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减少了急诊区域内各部分间的界限,利于病人在院内的疏散。

由于急诊工作量大,急诊专科医师又相对短缺,故急诊的科研工作相对不足。针对此情况急诊科要合理安排科内人员的工作,支持他们搞科研并为此创造便利条件(包括实验室、资金、时间等)。在科研项目选择上,不要盲目重复别人的工作,要选择与急诊有关,而其他科室又没有的研究课题,如心肺复苏、毒理学的研究等。针对急诊病谱中老年病重症较多的特点,还可做些老年医学的研究工作。

急诊科医师常年工作在第一线,如不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就存在知识老化问题,不利于急诊医学发展。鉴于此,急诊科应每年有计划地举行短期学习班或送到相关科室轮转,使急诊医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提高急诊工作人员专业化、知识化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急诊医疗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医师不能相对固定的急诊科,特别要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因在各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都是固定的。另外应在常见病上下功夫,加强对急诊医学新进展的宣传。

急诊医生现状百家谈

仲医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急诊医生目前面临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1) 医疗技术难以有深入的提高。急诊医生要求每个专业都要有所了解,能处理各个专业的急症,但在急诊医生什么病都能处理的背后是什么病都治不了。因为各个医院的急诊相当于分诊台,当患者稳定后就移交相关的科室治疗,急诊医生本身不具备继续治疗的条件,院方也不允许患者在急诊进一步治疗。久而久之,急诊医生的医疗技术难以提高。

(2)经济收入与其他科室相比相差甚远。表面上急诊的工资和奖金在全院相对来讲是比较高的,但是占医生收入比重很大的回扣和红包等急诊医生收获甚少。

(3)工作繁重,思想压力大,风险性高。急诊的患者常常是一来一大群,好像是事先商量好的似的,轻重缓急的站满了整个诊室,常常忙得急诊医生焦头烂额。因为场面混乱,稍不留神就会发生漏诊或误诊的情况,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4)社会地位低。患者甚至医院认为急诊是分诊台,真正给患者治病的是病房的临床医生,所以患者家属和院方对急诊医生不是很重视,甚至打骂急诊医生的事情也不是很罕见,而病房中发生类似事件就相对较少。

蔡医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我是放射科的,急诊放射工作是急诊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急诊放射工作包括急诊X线及急诊CT,极少部分医院还开展了急诊MRI。就我个人及周围同仁的经历来讲,辛苦自然不要说了。急诊放射工作不像平时的放射工作,要直接面对病人,而且急诊的病人在拍片时既不很好的配合,心情也比较急躁。另一方面,急诊病人各种各样,什么样都有,这样就要求专业精且广,可是急诊工作又决定了你不可能像平时一样,有很多的时间去思考,甚至去查阅资料,这样风险自然就大,压力也大了。

我认为,要做好急诊放射工作,第一、宁可保守,不可冒进。第二、一定要细心,不能因为病人急,致使工作乱掉。第三、不要怕麻烦,比如对于肋骨骨折等情况,一定要去透视下。第四、要注意工作技巧,例如,你为病人去透视,其他病人会说闲话,你可以发动你透视的那个病人来帮你说话,病人说病人,还是比较有效的。

孙医生(南京市第一医院)

我在读研究生之前,就在医院急诊中心工作,而我所在的医院急诊量在全市是第

一的。我就来谈谈急诊医生的辛酸史。

说到忙,可能你会说,哪儿不忙?但是急诊是无规律的忙,忙的时候真是欲哭无泪。因为那急诊病人可不像门诊病人一样可排队喊号来看病,刚才还一个病人都没有,一下子就可能来一屋子病人,而且个个都急,这个在流血,那个昏迷了,还有一个肚子痛的满地打滚,要是遇到年轻的医生,马上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既使是有经验的医生也恨不得能像哪吒一样三头六臂。病人及家属多的时候都围着你,你还没法离开诊室去叫人来帮忙。还有就是忙的时间不对,急诊是上、下午还好,但中午和晚上没有门诊了,所有病人都压向急诊,一些应在门诊换药的病人、常规输液的病人也来了,关键是中午和晚上正是人的生物钟要休息和吃饭的时候,一忙起来不要说是吃饭和睡觉,就是上厕所也没有时间。在我们医院,上一个月急诊还行,上两个月急诊就有点吃不消了,上三个月急诊,人就什么事都不想做了,生物钟全乱了。

在院方看来,急诊是中转站,医院发展的重点是各临床专科。急诊医师是万金油,什么都能看,什么都看不了,病人最终要转到各专科专治,没有病人完整的诊治经验,如何提高医疗水平?怎么总结发表文章?没有文章或高质量的文章,晋升困难这一问题不可避免。

何医生(吉林省永吉县第二人民医院)

从内心来说实在不愿意值急诊班,每当轮转到自己的时候心理总是不太舒服,但还是毫无怨言。

虽然经历很多事情,处处知道加小心,但这毕竟是是非之地,麻烦你躲都躲不过去,轻者恶语相送,重者拳脚奉上,自己整天提心吊胆,更担心的是妻儿老小。

记得去年年底,我刚接急诊班,听见过道里大呼找医生,赶紧跑出来问怎么了,所说孩子吃果冻卡嗓子了,我急忙问多长时间了,家属说20多分钟,我接过孩子已经面色青紫,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放大,我说孩子不行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一下跪在地上,求我把孩子救活。我告诉他们试试吧,所有值急诊班的医生都过来帮忙,拎起双脚倒过来猛拍后背,之后把手伸进喉咙里抠出大半块果冻,同时应用各种药物辅助设备,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抢救了40分钟,结果没能抢救过来。孩子家属各个放声痛哭,围观人越聚越多,无不为之惋惜,这时孩子的姑父冲了出来大声质问我说:“我们在路上孩子还好好的呢,这么短的时间你就没抢救过来?”我冷静的跟他说孩子窒息时间超过5分钟就不行了,我们的抢救都很到位,都有记录,并且我把孩子到院时的心电图让他看了,他听不进去上来就是一大巴掌打碎了我的眼镜,这时孩子的爸爸、爷爷像疯了似的开始围攻我,幸亏有好多同事及时赶到,把我是解救出来。可家属就是闹,找领导,砸东西,一片混乱,旁边的人也跟着起哄,到第二天早晨,形式闹的更大,竟然买了口大棺材放在门诊大厅门口,还摆了许多花圈,影响相当不好。医院已经向家属解释,希望他们做尸体解剖,可家属什么都听不进去,就是要说法,一直闹到中午。最后在公安部门的干预下,家属终于才算罢休,后来经院委会研究决定,免去所有医疗费用,打坏的东西我们自己维修,并给予家属1万元经济补偿而不是赔偿。

急诊医生也是人,哪有起死回生之术啊!

马医生(湖南炎陵县人民医院)

我虽然只是一个年轻医生,连实习时加起来在急诊科呆了不过半年,但是从别人和自己身上对于急诊医生的劳累和辛酸是颇有感触的。

在我看来,不管是哪家医院,急诊总是最忙的地方,看的病也是最杂的,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这就要求急症医生功底扎实,知识全面,内外妇儿都要全面掌握。否则送来一个女性腹痛病人,你如何判断她是属于那一科的疾病。这也难怪,一般病人在急诊稍作处理后,除了特别重的和病情不稳定随时变化的之外,一般都转收专科病房,急诊医生除了作紧急处理就是起到一个分拣病人作用。至于由你首诊处理的病人病情接下去如何发展,如何进一步用药,转归和预后又如何,你更是无从总结。急诊本身就忙,别人接管的病人,根本不会有这个精力再去打听。所以长期做急诊的医生除了辛苦之外,业务水平也很难有进一步的提升。所以也有认为急诊医生是万精油的。万宝全书缺只角,样样通,样样松。

其次,从各大医院急诊医生队伍建设方面,一般医院急诊科除了科主任以外,没有专门的急诊医生队伍。多是临床各科室的医生定期到急诊科轮转,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由于没有固定的科室队伍,所以从事急诊工作的医生很难得到专门的培养。做急诊都需要24小时翻三班,干的又多是抢救紧急危重患者的活,上了年纪的医生,虽然临床经验丰富,但由于体力、精力所限,一般都不做急诊。到了晚上都是年轻医生值班,遇到病人多和抢救时急诊科人手难免捉襟见肘。也听说某些发达国家大医院不设置专门的急诊科,来了紧急病人,由急救中心医生直接送至各专科,由专科医生直接参与抢救。无法定可的,则请多科医生联合急会诊。如此都是由各科室专业素质相当高的精兵强将直接在一线接手病人,医疗质量自然提高,患者的生命健康也更有保障。如此医疗资源配置,其合理性比每个医院都设急诊科,确无专门固定的急诊医生队伍要好,效率也要高出许多。

最后,说说年轻急诊医生的培养,如前所述,急诊科室虽然站在医院一线,风口浪尖上,可由于用药量远不如病房,不创效益,所以大都不受院方重视。由于院方不重视,急诊医生得不到进一步培养,日后晋升也困难。所以年轻医生大都不愿留在急诊工作,轮转是没有办法。很多医院甚至没有专门的急诊队伍,相比国外急诊的临床与科研良好开展,国内在这方面确有许多值得反思之处。这应当引起医政主管部门和各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海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科医生工作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做科研和写论文,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和关注科研和写论文,而这些都是晋升职称必须的。我认为应对急诊科医生就科研和论相应的短时期集中辅导。

此外,晋级考试一般侧重于外语和基础理论,这些对于长期忙于临床的急诊医生也是一个压力。不同的学科应不同的对待,对于临床医生,应该更注重临床技能的考核。

最后,就是一些医疗纠纷影响了他们的晋升。理性的对待医疗纠纷,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因为急诊科是医疗纠纷高发地带,故对急诊科医生不能吹毛求疵。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第3篇

进入21世纪以来,急诊医学科作为医院窗口科室,直接关乎现代化城市的形象以及所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人们对急诊的需求量逐渐放大,对急诊诊疗水平的要求愈来愈高,培养一支未来可能从事急诊医学的卫生人员队伍已是社会需要。鉴于急诊医学是多学科交叉专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精神异常、创伤和中毒以及感染性疾病等复杂性问题,正日益困扰从事急诊医学医、教、研者[2],迫切要求急诊医学教学顺应形势,与时俱进。教学医院理应主动成为急诊医学常态化教学培训机制的排头兵,只有建立这样的机制,才能在所属医院形成一支平急结合、反应迅速的卫生应急队伍,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急诊医学是一个有确定功能定位的临床科室,有确定的生命支持、急病诊治、医患沟通、医学伦理等学科理论,有进行各种脏器功能支持和监护的急诊专科操作。执行着从病人来诊到专科治疗之间的病情判断、疾病分诊、危重抢救、病情观察、确定诊断和初步治疗等系列医疗活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对病情判断、危重抢救和病情观察、初步治疗的中心内容。要求教学对象具备鉴别和处理各种疾病和创伤的能力,具有应对大型灾害事件的能力,还要有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2对急诊医学教学独特性的思考

2.1急诊医学诊治对象独特急诊医学科作为独立学科,其诸多特点决定了教学有别于传统临床教学。独特性之一是它的整体性。现代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但人毕竟是一个整体。不同的专科以解剖学脏器为划分基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的“树木”,而急诊面对的则是“森林”。众多树种和树木聚集在一起时,就发生了超越单种树木自身规律特点以外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也即传统专科诊治疾病从脏器深入到器官、组织,再深入到到细胞乃至基因水平,急诊医学则是针对众多脏器和功能的聚集体,需要探索当多种脏器功能聚集体异常时所发生的新现象及规律。

2.2急诊医学的临床切入点独特传统专科通常以解剖学的脏器为基础,侧重病理解剖学,如肿瘤、炎症及栓塞等,治疗因而也相应是切除、引流、抗生素、血管再通。急诊医学是将人的整体活力分解为若干功能组成部分,这些功能部分既可能与解剖学脏器相关,也可能超越解剖学。因为单纯的解剖异常并不直接致命,只有功能衰竭才死人。基于对功能的研究,急诊医学拓展了一系列临床新理论,如大血管内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理论、大血管内循环与微循环关联的理论、氧输送与组织氧消耗的理论等。

2.3急诊医学的诊治思维独特传统专科临床遇到患者是通常思考有无疾病,发生疾病的可能部位以及性质,至于何种性质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危及生命,恰好是急诊医学思考问题的顺序。急诊医学只有采用这样的逆向思维,面对急症病人就诊时所表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能够迅速识别其中真正危及生命的部分,立即加以干预及抢救。

2.4急诊医学诊治过程紧迫性由于是急危重病,变化快,如能早期控制病情,可能取得较好预后。因此在实践中,急诊医学引入了“时间窗”、以及在时间窗内实行目标治疗的概念。争取在机体发挥代偿的短时间内实施对最不稳定因素的迅速纠正,实现保全生命的目标,为后续专科治疗搭建平台。

3对急诊医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3.1急诊科的教学对象目前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教学对象主要为轮转的专科医师、受训的住院医师、各级实习医师以及进修医师。他们教育背景、既往工作或实习的环境不同,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技能水平均参差不齐,实习医师和部分研究生虽完成医学基础课,并经历临床见习课程,求新欲望强,动手热情高,自信心强,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训练;与之相反,全科医师和部分研究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实践经验,但不规范的陋习、对所学医学知识更新的相对滞后,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要达到良好的均齐化效果,需设立专职带教老师,并且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也十分重要。

3.2急诊医学教学的阻力就诊患者轻重缓急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诊断鉴别诊断困难,有时甚至需要先行抢救,再酌情设法明确诊断,所谓先“射击”,后“瞄准”。不仅要求带教老师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好,而且临床诊治及综合判断能力强。

3.3急诊医学的教学及人文关怀急诊患者大多由于罹患病症的痛苦而表现出恐惧、紧张、焦虑甚至精神明显异常,陪同的亲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急躁甚至言行失控,对待这样的特殊教学氛围,如何既做好教学,又充分将人文关怀不着痕迹地渗透至教学当中,是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重要环节。将重视急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尤为重要[4]。

3.4急诊科的床边教学利用教学医院病源丰富,病种复杂的教学优势,让学员调动自己的眼、耳、手、鼻,通过视、触、闻亲身感受有意义的临床表现,获得书本以外的亲历经验。教师教学过程重视床边教学,不只是引导学员看,还要引导他们亲自操作,言传身教。

3.5急诊科的“反馈”教学由于经急诊医学科初步鉴诊和稳定性处理,不少患者随即被收入专科予进一步目标性诊治,如何印证初步诊断及处理的正确性,同时加强教学效果,需要引导学员到所收治的专科随访病人,不断勘误,加深印象。3.6模型以及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急救技能培训是急诊医学教学的重轴戏。理论及技能教学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但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难题日益突显:一是急救技能多为救命技术,无法在患者身体上实施的;二是由于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病例一般多为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中没有时间和机会应用于教学;三是急诊病人具有特殊性,在最短时间内需要进行抢救生命的处理。近年来我院逐步使用了急诊医学临床技能模拟训练装置,如模拟气道管理技术训练、急救技术训练、创伤学技能训练、血管穿刺技术训练等功能单位。更好地对各层次学员进行相关训练,尤其夯实对抢救生命的心肺复苏技能及相关技能的教学。

4教学医院急诊医学教学实践

4.1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教学急诊医学跨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及时准确并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专业要求则将更为突出。提倡向学生灌输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思维,具体体现为:诊疗活动围绕急危重症,以临床表现为切入点,以病理生理为主线,以胸痛这一急诊常见症状为例,冠心病、肺栓塞、胃食管反流病、肋骨骨折和惊恐发作都可能造成胸痛,却分属心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胸外科和心理医学五个专科,如不引导教学对象从病史,尤其是症状和体征着手,则不但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者负担,更可能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面对急症患者,常要求采用独特的反向思维,即该患者目前有提示危及生命的变化吗?可能的病因有哪些?可能的病灶等等。概括起来即是快速鉴别诊断,快速评估伤(病)情,快速干预,快速支持,为后续治疗成功赢得时机。

4.2强化技能操作讲解及实地练习对急诊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的目的在于强化他们的诊疗技术和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和应变能力。做到理论及技能教学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我们主要应用三种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一是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人员,担任专项操作的指导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主要教学对象为完成阶段培训医师以及轮转住院医师;二是跟随教学秘书及科室住院总医师,随时得到一对一的操作指导,主要针对实习医师;三是依据培训大纲要求,培训或轮转医师对自己所管辖的患者、手术、技术操作的数量做好相应记录和登记,最后交医院教学主管部门进行量化审核。这三种模式使不同层次医师均能得到最直观、最简便、最快速的技能培养。

4.3建全教学保障与考量体系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考试、考核来度量教学对象的临床理论和技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有区分的考量方式,对于我院对无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用标准化多站式考试,对有资证的医师则直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考试。建立健全保障体系是急诊医学教学和培训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5],为此近年来医院制定了一系列以培养住院医师临床能力为核心的制度,如:《住院医师“三基”培训及考核方法》、《住院医师轮转培养方案》、《住院医师晋升、任聘有关规定》等,力求以制度确保急诊医学专科培训、教学工作保质保量的可持续发展。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综合性中医院;中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建设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疾病谱的变化、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长。门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质量、环境等直接反映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与居民的医疗服务利用[1]。目前很多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存在就诊高峰时患者拥挤不堪,常常是患者挤在诊室候诊,就诊流程不畅,排队现象严重。一些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门诊无法开设。另外很多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或附属医院,每年都承担着一定数量本科生、研究生、国外留学生临床教学的任务。由于诊室面积狭小,给临床教学带来一定困难,门诊服务更是疲于应付处理患者就诊中遇到的矛盾,主动服务的意识无法在工作中得到体现。本院创建于1954年,是全国首批成立的省级中医医院之一,开设44个临床及医技科室58个病区2500张床位,2013年门急诊总量402.6万人次。为了进一步建设好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我们今天想跟大家共同交流以下几点思考。

1中医院的发展要切实树立对中医药体系价值认同的正确态度,建立中医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正确思维

中医药体系是科学的,中医与中药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它仍有不足之处,但中医药在许多疾病的防治方面有其明显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中西医结合工作硕果累累,中医药有其广大的患者群和一些优势领域,所以中医医院坚持中医药特色,并积极应用现代医学技术,才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医院发展的优势领域,是中医院去的行业优势地位的根本所在。

2中医医院积极运用现代医学技术不是为了西化中医,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

由于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的常年影响,中医药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之间的融通性、相互包容性差。为了促进中医医院整体功能完善和整体实力的提高,中医医院积极引进现代医学技术和人才,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支持中医药发展尤其是专科专病建设发展的医疗技术结构平台是必须的,但其目的是要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并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增强中医医院整体实力。同时,力所能及地完善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也是医疗市场的基本要求,可以提高中医医院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运用中医药优势和区位等优势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是中医医院在一些医疗领域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

3抓好专科专病门诊建设,提高疗效,实现局部医疗技术水平的超越

专病专治,科学且有系统性,是医院、门诊发展的新方向[2]。中医院的优势就在于门诊量较大,医院需要尽可能调动人力、物力选准突破点尽可能建立支持专科专病建设的平台,实现跳跃式发展;积极引进和推广成熟技术,创造规模效益;提高专科专病制剂技术水平;合理运用现代医学技术综合手段,提高疗效;及时培养专科专患者才;合理运用现代医学技术综合手段,保持长久发展动力;加强科研工作,共同实现技术突破。实行专病诊疗,有利于"突出重点,扶持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3],提高诊疗质量。同时,专病诊疗模式为临床医生向专病化方向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实现高级医师专病化的培养目标。

4要处理好医院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与专科发展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医院的硬件设施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将制约医院的发展。医院传统业务流程设置是以方便医院内部智能管理为主,为体现出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中止,就诊环节繁琐,无效等待时间长[4]。要针对原有门急诊及病区环境作出力所能及的改造,在不影响门诊和病房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采取分段改造,注重现代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优化门诊流程,扩大患者候诊区域,为患者提供宽敞、舒适、温馨、整洁、明亮的诊疗环境,把为患者提供一流服务的理念贯彻到设计当中,诊室前设立电子信息叫号系统和候诊区域,有条件的医院最好设立电子屏,显示出每位出诊医师和就诊病员的排列顺序,让患者一目了然,避免了怕被别人插队的担忧,安静而耐心地候诊,既使得就诊秩序井然有序又利于就诊患者的私密性保护。

5加强中医文化建设,提高门诊服务质量。

为了实现门急诊服务目标,首先要加强硬件的配置。综合江浙沪各大医院的优点,我院建成了急诊导医服务是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剂,贯穿就诊流程的全过程。医务管部门可根据需要科学安排导医岗位,设置固定岗和流动岗若干,覆盖门诊楼层的各个重要道口,岗位配置不同级别的导医人员,以便提供最佳服务。设定特别区域,满足不同人群的就诊需求。真正树立起"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全兴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爱岗敬业,使他们明白在门诊服务窗口,每做一件事就是树一份形象的道理后,针对门急诊服务工作的多变性、高风险及不确定性等特点,就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化解可能遇到的一切矛盾。

中医院可根据自身特色在门诊环境中贯穿中医内容和主题,如我院在中成药房旁挂有玉雕刻的孙思邈"大医精诚"名匾,在候诊区展示特色中草药标本,相关中医药知识。门诊特别设立名医堂,及我院名老中医于此诊疗区域,诊室环境优雅整洁,就诊秩序井然有序。名医堂的设立,将高于普通意义上的就诊需求区分开来,合理进行人群分流,避免了高品质需求患者的时间错位,做到了流程的合理体现,注重人文文化景观的建设,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就诊过程和浓厚的中医氛围。

6强调工作目标和服务理念,建立"一站式"服务的急诊绿色通道

急诊工作的目标和服务理念是建立适应现代化医学模式、能够满足广大群众健康需求,以现代西医急救为依托、中医急救为特点,中西医并举的科学有效的危急重急诊抢救体系,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优质、高效、快捷、人文化的医疗急救服务。为了确保急诊服务目标的实现,在思想上要强化医护人员的品牌意识,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①要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理念,营造人性化服务氛围;②要树立对弱者更加关爱的理念,营造尊重患者、体贴患者的氛围;③要树立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理念,④要树立高尚的医学伦理道德理念。医院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狠抓医疗安全、质量、技术建设、时刻代表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一切为患者着想,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5]。

合理设置绿色通道人员岗位,配置人员结构,也是急诊服务需要注重的问题之一。我院急诊辅助人员配有导医与"黄马甲"人员两种,"黄马甲"为面向社会招聘的,主动服务意识强,脏活累活抢着干,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人性化的诊疗服务贯彻始终,会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6]。优化的"一站式"服务可以把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患者投诉会明显减少,满意度也会越来越高,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7]。

急诊科与普通临床科室不同,急诊患者是最需要得到及时救治和享受良好服务的患者。在医院内部,它需要与全院各个科室保持紧密联系,保证整个医疗环节的畅通。与门诊患者最大的不同是,急诊患者绝大部分是急危重症者,如何使这些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快捷有效的救治,提高他们的生存机会和生命质量,不仅体现着医院的服务水平,更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中华医学管理协会在医院评审中,已经把急诊科建设作为衡量医院水平建设的重要指标。严格把好没一个环节,才能保障患者的安全,降低患者风险。

院前急救的"120"也是急诊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有社会公益性和政府行为的特征,要求急救人员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危重症抢救"模式以及绿色通道的畅通,将会为急诊患者的快速运转提供便捷,也能取得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门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功能和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最直接、最客观、最表象的反映[8]。体现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随着新医改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住院患者的数量和费用受到较大影响,亿元收入难以持续大幅增长,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运营压力逐步加大,但门诊还处于发展机遇期。总之,面对目前医改形势和医患关系,综合性中医医院必须清醒认识和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做到中医和西医优势互补,重视中医医院的整体价值,依靠自身优势,分析并创造医院能提供给患者的医疗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易学明,苏义.创新门诊服务理念适应门诊发展需求[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0):41-43.

[2]刘振山.浅谈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9):49.

[3]易学明.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医院全面建设[J].医院管理杂志,2006,13(8):697-700.

[4]曹雪莲.医院信息化与医院业务流程重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5-6.

[5]李云.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院[J].中国医院管理,2008,7:63.

[6]易学明,刘玉秀,苏义.我院学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23(4):249-251.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第6篇

1.口腔急诊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口腔急诊大多以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急症患者为主。因此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临床技能,在专科医院中的急诊科往往由口内、口外医生组成。面对口腔各种急症,要求每位急诊科医师具有全科临床诊疗技能。合格的口腔急诊科医师,不仅要具有口腔医学各专业的临床技能,而且还需要急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严重外伤可能涉及到休克的抢救、心电图及除颤仪等的使用。所以,口腔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临床技能,才能担当口腔急诊科的重任。口腔急诊医学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就要有自己的医学体系和范畴,它既要有全身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共性,也要有口腔急诊医学所具有的个性,因此它应来源于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口腔急诊医学也是口腔临床医学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2.口腔急诊医学与其关联学科

急诊医学与口腔急诊医学: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急诊医学系,中山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还建立起来本硕博教育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口腔急诊医学也会顺应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口腔急诊医学也应是全身急诊医学的一部分。颌面部外伤常常伴有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严重的颌面部感染常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它们的急救与急诊医学具有共性。同时口腔急症还常常涉及到心脏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口腔外科急症:口腔急诊与口腔外科关系密切,口腔急诊科每天都要处理创伤、感染、疼痛、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因此,口腔外科是口腔急诊医学和急诊科的重要内容。口腔内科急症:牙体牙髓病急症是急诊科的主要内容。急性牙髓炎是口腔急诊科就诊最多的急症。另外,急性根尖周炎、牙体劈裂等也是急诊科的常见病。

口腔黏膜病急症:口腔急诊科也常接诊口腔黏膜病急症,如口腔黏膜溃疡、血泡、带状疱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角炎、鹅口疮等。口腔修复急症:如冠折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固位钉(或纤维桩)光固化树脂暂时修复、冠桥脱落复位粘固等。牙外伤急诊就诊率很高,特别是前牙,损伤后严重影响美观,患者常常要求即刻治疗和修复,临时修复也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口腔急诊涉及面很宽,口腔急诊医学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出来,与其它口腔临床学科并列,有利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将口腔医学各学科中具有“急性”特征的部分抽出来,与全身医学和急诊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口腔急诊医学体系[2]。

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制的建设口腔急诊医学不仅要面向口腔医学五年制学生,还应培养口腔急诊医学的高层次人才,如培养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是社会需求和医学及口腔医学临床综合学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不但有益于人类社会和造福于人类,同时也有利于临床口腔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应纳入口腔医学五年制常规教学内容,以五年教育为主全面实施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它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五年制口腔医学人才素质。要编写和选择好口腔急诊医学教科书,各口腔院系应建立和完善口腔急诊科及教师队伍的培养,即口腔急诊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的口腔急诊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口腔急诊科可由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正畸科的医师组成,通过在急诊科的临床实践和培训,让这些医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多学科临床技能的急诊科医师,并成为本科生口腔急诊医学教学的主力。同时应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批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使口腔急诊医学专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口腔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建立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口腔临床综合素质人才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口腔医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创造条件。为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可以让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内科热爱口腔急诊医学并能够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专家教授做硕士、博士生导师,组成培养口腔急诊医学博士、硕士的梯队教师队伍。为口腔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口腔急诊医学教学人员,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口腔急诊医学医务人员。口腔医学院系有必要将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上来,为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待于口腔医学同仁的认识、努力和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渴望口腔急诊医学的兴起,口腔界的各级领导可以考虑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如下环境和条件。

1.口腔急诊医学专栏的开设国内有多家口腔医学杂志,有条件和有稿源的杂志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急诊医学专栏。为口腔急诊医学的普及、交流和提高提供场所。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园地。

2.口腔急诊专业学组建立的必要性口腔急诊医学涉及到很多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科疾病。这两个学科的专业委员会应设立口腔急诊医学学组,条件成熟时,有必要建立综口腔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口腔急诊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口腔急诊医学事业。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第7篇

关键词:急诊;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39-02

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阶段,是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位教育后发展各种能力的继续医学教育。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发展较快,许多大型三甲医院急诊科也建立了相应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1]。这有利于为急诊病人提供更优质、更均衡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急诊医师的整体技术水平,有利于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急诊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作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1.培训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从1993年卫生部颁布《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1995年出台《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到2010年6月公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逐步建立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相关试点地区和城市建立了覆盖招录、培训、管理、考核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体系,特别是一些医院开展了面向全国公开招录的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提升了培训工作的水平和层次[2]。

2.培训内容标准基本完善。针对急诊住院医师的特点,建立了公共科目与急救医学的培训内容、技能要求轮转方法,体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2]。

3.医学教育学制不规范带来的困境。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有5年、7年、8年,研究生,教育有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各培训学制和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如何对接,培养要求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尽管有关省市、医学院校和医院作了一些探索或规定,但决策层对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连续统一体的建设尚未规范。

4.培训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困境。目前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核仅限于各个医院的内部考核,没有国家层面的,类似于“执业医师考试”之类的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难以确保培训的质量。

5.生源得不到保障带来的困境。由于当前社会对急诊科住院医师培训认识不足,导致学员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学员参加培训时,受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户口、工龄、各类保险难以落实,经济负担较大,难以安心参加培训;部分学员由于无法承受辛苦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没有归属感而中途放弃。这些都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生源不足,且流失率偏高。

二、加强改善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策

1.制定个体化、整体化的培训计划。为了使不同临床经历的住院医师得到适合自身的培训,提高住院医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应制订全面、细致、可操作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明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培训目标、方法、年限、内容及考核办法。使各类医学毕业生进行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章可循、有文可依。例如,高学历、有工作经历的住院医生,可以选择高年资、临床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老师做指导教师,相对减少其他临床科室轮转时间,加强在急诊科的专科培训,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学历相对较低、从未涉及临床工作的住院医生,则先选择长期从事临床及带教工作的老师,先从临床抓起,增加在其他临床科室的轮转时间,在能够较熟练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再回急诊科工作。待年资增长、阅历增加,再承担相应的医、教、研任务。

2.改进教育模式。在培训中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育模式,比如“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首先由带教老师给出一份病例,由3~5个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围绕该病例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提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所需的进一步检查。最后带教老师和住院医生再集体讨论,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这不仅充分调动了住院医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同时,在临床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查房,以教师提问或住院医生主动发言为主要形式,启迪思维;并定期进行专题小讲课,加强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训练。

3.加强入院、入科教育。参加培训的医生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大部分还很年轻,对特定地区、特定医院的环境还不了解,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规避医疗风险的教育相对匮乏。因此,进行入院或入科教育十分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非专业素质的培训,聘请法学专家和资深教授对其进行医疗法规及法律知识教育、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教育,使其对医生的职业道德、医务工作者职业行为规范、医务工作者语言标准、非语言标准、医疗纠纷的种类及其防范、医疗事故的认定及医疗过错责任的确定等有所认识;聘请计算机中心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培训,以便他们在进修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医院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教育,使之正确处理好政治和业务、服务和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并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和医疗病历的书写的培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3]。进入科室时,除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科室的专业特色及流程以外,还要及时为他们介绍护士长、科主任以及带教老师等,以便使他们较快地融入科室工作。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基金,主要用于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建设以及培训学员的工资及福利补贴等。政府应大力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等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保证其培训资金充足。同时妥善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在人事、工龄计算、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打通渠道”。妥善解决培训对象的人事、执业注册、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学位申请等问题。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将住院考核成绩与职称评定、推荐参加研究生学习、培训津贴发放等挂钩。在培训期间工作认真、成绩优异、为医院做出突出贡献者,医院应给予奖励。年度综合考核不合格者或第1年执业医师考试未通过者,应终止其培训[4]。

5.建立全面系统的考核机制。可以模拟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操作部分进行考评,在出科时采取抽签的方式,对采集病史、书写病历、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基本技能操作等进行考核,病历分析则采用笔试考核。另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住院医师的沟通能力也应成为考核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万智,何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医师规范化培训[J].中华急诊医学杂,2006,15(2):183-185.

[2]许劲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现状和发展[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2):252-253.

[3]张诚,陈幸华,张曦.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3):1-2

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第8篇

1 苦练内功,基础扎实,有全面的学科知识

急诊专业是一门二级学科,它不同于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和普通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等,它是上述各三级学科组成的多学科的综合。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培养一个急诊科医生需要11年(四年大学自然基础课的学习,四年大学医学基础临床课的学习,毕业后经急诊专业培训三年)的时间。因为它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全科知识。如急诊内科中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猝死、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呼吸骤停、急性中毒中的MODS、急诊外科中的急腹症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猝死、脑水肿中的脑疝和颈部外伤中的呼吸骤停、气管异物中的窒息等均需争分夺秒地去抢救,使患者摆脱围骤停期的危险。此时更需要敏捷的思维、忙而不乱的心态、全面的学科知识和熟练的急救操作技术,这是急诊医生必备的内在因素。

2 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操作技术

急诊是解决一个“急”字,处理一个“危”宇。各种急救操作技术包括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动脉穿刺术、开胸心脏按压术、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术、心包穿插刺术、CVP测定以及其他如胃肠减压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和腰椎穿刺术等。掌握了这些操作技术为处理好一个“急”字和“危”字做好了外科操作方面的准备。这些操作技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临床实践和实际操作才能在急诊这个特殊环境中达到应用自如、熟能生巧的境界。

3 具有良好的急诊心理学知识

现代急诊医学虽在理论上、技术上、在高性能的急救仪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有关人的心理问题在急诊工作中也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复杂。因而掌握和应用急诊医学心理学和其他有关心理学的知识是做好急诊工作不可缺少的,这样能大大地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提高急诊工作效率,维护好医护人员自身的心身健康。首先要了解急诊患者的心理,其次要掌握急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愤怒、被动依赖和创伤后情绪休克等。最后要了解急诊患者的三种就诊心态:主动、被动和强制就医,这三种心态中都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点:①无论疾病轻重缓急,只要去就医,非门诊时间就要看急诊,就是急诊患者,都认为自己的病比别人急,必须马上医治。②急诊医师应该能接诊所有来诊的病人,或者所有专科的疾病医院都应该有专科接诊医生。③医生应该能看好病人所有的疾病,特别是急性病患。④病人有关医疗的要求,医生和医院都必须满足。⑤无论大病小病都愿意找专家找名医,对年轻医生、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不信任,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半点失误。⑥医院是救死扶伤的社会福利单位,是慈善机构,不能考虑经济效益,“我没钱你也要给我治疗”,甚至有钱也不愿意支付。这些心态在相当一部分急诊患者的心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给急诊医师增添了很大的压力,也给医患关系增添了不少负性因素,当然,多数患者在就诊时能对医生和医院的工作予以理解和配合,也能充分尊重医生的劳动,并对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心存敬佩和感激之情。

4 洞悉临床,多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