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1:21:20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急诊救治、护理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现行诊疗、护理常规,制订急诊救治急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选择102例急诊患者,依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急诊救治和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依据设制临床路径实施救治、护理。结果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救治、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急救自救技能掌握程度、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等显明显提高,并发症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推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救治、护理急危重急诊患者,可有效提高危重急症患者的抢救效率及综合医院的护理急救能力。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急危重患者; 急诊一体化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01-01

临床路径是针对特定群体以实证为基础制定的日程计划表,为患者提供有序、有预见性的医疗护理服务。临床路径在许多国家已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急诊接诊危重患者的最大要点是迅速、准确、及时抢救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肢体障碍等严重

并发症的发生,极大的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急救诊治水平、护理服务质量等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极大[2]。我院急诊科自2011年起针对急危重患者的特点,参照、制定、实施了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临床护理路径,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月至2010年3月我科院前急救共收治204例危重患者,年龄20~105岁,参照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急诊医学》中院前急救病种[3]:其中心肌梗死50例,急性左心衰竭19例,严重创伤53例,脑梗塞34例,脑出血4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8例。按就诊时间先后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7.5±1.8)岁,采用常规的救治方法;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9.3±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定急诊一体化救治护理的临床护理路径 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管理小组,拟定临床急诊分诊、出诊、抢救等护理临床路径表格,并设置健康宣传、疾病相关知识测试表、护理满意度问卷等表格。

1.2.2人员培训 实施前,对相关人员进行路径实施内容、急救技能培训、模拟实训,规范护理行为,使每人对路径的实施步骤均熟练掌握,详细记录、描述。

1.2.3实施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急诊护理规范进行急抢救、护理。观察组:出诊组护士接诊患者后,急救组护士的按路径的指示进行救治护理,每人次抢救结束后,由各组长对该次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有无并发症、满意度、家属或患者的意见等各项表格内容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经正态检验为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内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实施临床路径后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并发症发生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急救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并发症发生及

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X±s)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测评比较,见表2。

表2 2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U36.68P<0.01

3 讨论

临床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是针对特定群体以实证为基础、以计划表的形式辅以形象的图标,为患者提供有序、有预见性的护理服务;与传统护理模式不同,急诊临床路径的制定基于急救临床实践,并经多学科共同拟制,与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相比,具有多功能和作用,强调团队的协作、增加患方的介入,使得急救护理更加整体有序,明显提高急诊工作质量。

3.1 在本次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根据路径表格有计划、快捷地实施护理急救措施,如接诊危重患者后,先抢救、后登记挂号,同时开放绿色通道,通知相关科室,并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救治、护理、分诊,救治过程流程规范,各人职责、分工明确,互相合作,有效保证了急诊绿色通道的通畅性,提高了抢救效率和患者的生命质量,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后续治疗和手术机会,护理不再是盲目机械执行或等医生医嘱后实施治疗与护理,而是有计划、快捷、高效的实施抢救措施,规范了救治流程,[6]。同时在实施中当目标发主偏移标准后,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置,避免由于等待医嘱造成延误治疗、或护理工作繁忙、换班、能力水平不均及疏忽所致误差,做到合理、准确、持续观察病情,使患者从接诊到急救处置、完成治疗检查等时间比实施急救常规护理的明显缩短,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救治水平,保障急诊护理安全。

3.2 增进护患交流,提高护理满意度CNP使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沟通,增强了病人自我护理和意识的能力,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急救技能,主动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4]。由于从接诊病人到急救处理结束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各项治疗、检查,把病人的等待时间降到最低,加快了病人的康复使患者及家属的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都大大的减少。同时临床路径工作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承担可保持医护健康教育的一致性,避免与医生的告知制度内容重叠,明确护士的职责范围,加强与医生的分工合作,规范了操作程序,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使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

3.4 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使抢救和检查所需的时间比以前明显缩短,让病人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治疗和护理,加速病人术后康复进程,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浪费,增加经济效益和病人满意度。提供具有强竞争力的“快、好、省”服务[7]。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拓宽医疗市场实施CNP使医疗、护理优势互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以缩短了病人住院日期,节约医疗成本,减少住院费用,以最低廉的收费让病人获得最佳医疗服务,病人满意度上升。“安全、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患者就医,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5]。

综上所述,在急诊一体化救治危重症病人中应用CNP是可行的,它可以提供持续性、科学性的医疗护理,使护理工作达到迅速、准确、安全,进一步提升急诊抢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邵孝金共.急诊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433―463.

[2] 卢青.程序化院前急救护理. [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6):275―276

[3] 徐慧梁.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病种分析.急诊医学,1997,(6)3:181-183.

[4] Cheah j.Clinical pathways―an cvaluation of it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care in an acute care jeneral hospital in Singapore[J].Singapore Med j,2002,41(7):335―346

[5] 郭锦丽,天江华,李佳慧.骨科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设计及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2A):2124.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第2篇

【关键词】 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护患矛盾;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13-01

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当上呼吸道感染或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炎症时,体温会升高。发热是临床小儿科最常见的症状,是许多疾病的早期表现。由于小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小儿高热会引发惊厥、抽搐,甚至引发大脑皮质损害[1]。因此,临床应重视小儿高热的治疗。小儿高热时,家长会因为紧张、焦虑、担心而变得情绪激动,在候诊期间极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2]。本院与2012年3月-2013年2月期间,积极做好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的护理干预,以尽早缓解患儿症状,促进患儿康复,化解护患矛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期间,来本院儿科急诊的2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因高热就诊,测量体温均在(39-41.0)0℃之间。按照候诊期间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143例。常规组患儿男88例、女55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62±0.87)岁,患儿家长受教育程度大学45例、高中51例、初中47例;实验组患儿男64例、女79例,年龄(3-8)岁、年龄平均(5.42±0.71)岁,患儿家长受教育程度大学64例、高中33例、初中4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患儿家长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常规组:常规组患儿采取传统的急诊候诊护理,指导家长挂号、分区候诊,为患儿测量体温,喂患儿少许开水等。

1.2.2实验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急诊综合护理干预。

(1)散热:测量患儿体温后,解开高热患儿的衣物,起到散热的作用;

(2)物理降温:在医生就诊前给予患儿物理降温处理,防止小儿惊厥的发生。暴露患儿脖、颈及四肢,护理人员用20-30%酒精蘸纱布擦拭患儿头、面、颈动脉搏动处、腋下、腹股沟、四肢及手心脚心,时间5-10min,直至患儿擦拭部位皮肤发红;酒精擦浴时注意避开胸腹部,防止患儿因突然刺激引发心跳骤停[3];或将事先准备的冰袋交给家长,让家长将冰袋交替放置于患儿的头部、腋下及腹股沟处。

(3)健康教育:向家长解释高热发生的原因、高热发展的过程及伴发的症状和体征,说明物理降温可迅速缓解患儿高热症状;同时安慰家长,避免家长因紧张、焦虑而情绪激动。

(4)护理流程:向患儿家长说明儿科急诊就诊流程,候诊室的规章制度,并鼓励家长有秩序地候诊,以配合医护人员有序开展工作,达到最佳诊疗效果。

1.3观察指标:调查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护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按照P

2 结果

2.1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护患矛盾产生原因: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护患矛盾的产生主要由家长因素和护士因素二方面组成,家长焦虑紧张、候诊时间长、情绪激动、护士沟通技巧不足是其主要原因,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2.31%,常规组满意度为67.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高热是临床儿科常见急症,由于小儿身体的各项机能尚未发育成熟,适应环境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抵抗力,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发热是这些感染的早期表现。小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高热时极易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发惊厥。如若不及时降低患儿体温,可威胁患儿生命安全[4]。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机构医疗场所相对有限,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时间相对较长;家长因孩子持续高热必然会产生焦虑、紧张、担心等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一个不经意的举止就会引起家长急躁情绪,引发护患矛盾。因此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护理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

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在高热急诊患儿候诊的过程中护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并针对矛盾原因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策略。首先,指导家长按急诊流程有序就医;其次,为患儿初步散热,进行物理降温,缓解患儿高温症状,减少惊厥、抽搐等高热性脑病的发生;最后,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介绍急诊室工作制度,并鼓励患儿家长按制度就诊。结果实验组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2.3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7.13%。由此可见,在高热急诊患儿候诊期间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策略,可缓解患儿高热症状,降低疾病风险;消除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崔焱. 儿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84.

[2] 胡敏艳. 急诊护患关系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3):98-100.

[3] Tzeng H M,Larson J 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 call-light use rate and nurse call-light response time in acute care settings[J].Comput Inform Nurs,2011,29(4):75-80.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第3篇

关键词:急诊诊疗流程,急诊护理,管理质量,效果观察

急诊是指发病急、症状较重来医院紧急就诊的患者,,也可为非正常班需要来医院挂急诊号就诊的普通患者。正常班为白天八小时正常工作时间,非上班时间是指白天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及节假日。规范急诊服务过程,确保对突发事件批量伤员和重症患者进行紧急转送,确保对急诊患者准确快速分诊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优质快捷的急诊服务[1]。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是否在2014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有80人,观察组有120人,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见表1。经检验,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上的差别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事件的多少与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具有可比性。

1.2医患协议

进行实验研究前,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将实验治疗的有关意义和流程详实地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选择,与患者签订同意书。

1.3方法

由于2014年之前,我院尚未对急救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培训,因此,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80患者并没有接受明确的急诊诊疗流程的科学化护理,而2014年之后的120名患者则受到了科学的急诊诊疗流程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及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可以说明急诊诊疗流程的应用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用。对护士进行急诊诊疗流程的具体情况为:

1.3.1培训内容

①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②?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③?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2]。

1.3.2培训方法

首先,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具体的步骤有:

1.3.2.1急诊前准备工作的培训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护士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3]。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运中对策的培训,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1.3.2.2急救知识的培训

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3.2.3院内急救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 0 软件对试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 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χ2 检验,以P < 0. 05 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纠纷时间的多少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具体情况比较为表2。

3.讨论

传统错误观念认为:急诊无专业,无方向,无特色,分诊是其主要工作。其实,急诊医学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领域,是研究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尤其独特的临床特点:涉及面广,疾病谱杂,患者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处置时间短、病情复杂,具有社会性、时间性、随机性、复杂性和条件性的特点,是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无论理论知识,还是临床实践,都存在纵横交叉的内部关系[4]。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参加医疗急救培训给医院急诊护理带来一些改善:降低人才医疗风险几率,加强对患者及身心健康的监控,警示、引导患者保护健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各种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急诊治疗效果。加强了了护理人员的凝聚力,提升了医院的急诊护理管理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急诊诊疗流程。

参考文献:

[1]杨昕.急诊诊疗流程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S2:311-312.

[2]董建兰,居伟.探讨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与效果[J].吉林医学,2014,26:5928-5929.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第4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预防;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b)-114-02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众不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且对医疗保健需求水准也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医疗纠纷正逐年呈上升趋势。护士在患者就诊、抢救过程中,如果稍有处理不当之处,就可能使患者身心甚至生命受到伤害。笔者通过对本院急诊科2009-2010年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

1、急诊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

国际公认“医疗风险,无处不在”。纷繁的护理活动中,最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和投诉的行为有以下几种:

1.1 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护士往往认为护理与法律关系不大,未意识到护理专业的每一个操作、每一项记录都与法律息息相关,导致法律意识淡薄。很多护士认为护理与法律关系不大,没有意识到护理活动每一个细微操作,每一项点滴记录都与法律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关注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法律事件,如果陷于医疗纠纷中,不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使自己有了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在急诊抢救患者时。由于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知道它是医患纠纷判断的重要依据,护理记录存在不够“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缺陷。如果发生医疗纠纷,就可能因为无法提供相应证据而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1.2 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

急诊护理既是一项医疗活动,也是一个服务性窗口。到急诊科就医的患者发病急、病情重,患者疼痛难忍,家属心急如焚。如果护士服务意识不强,不能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耐心地听取和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不能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常常会导致患者的不信任和家属的不满,从而引发护理纠纷。

1.3 规章制度不健全和未严格执行,出现护理风险

护理的规章制度,既是护理工作的规范,也是护理质量的根本保障,而且对护士有一定的约束力。在临床,如果没有健全或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危重患者护送、检查、登记、告知、沟通制度;危重患者转送、签字、报告制度;患者急救技术操作实施告知制度等,那么就会存在已知或未知的危险因素,即使自己违反操作规程,也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安全隐患。

2、预防措施

2.1 增强法制意识,规范护理

增强护士法制意识,使其规范护理,是减少和杜绝护理风险的关键。为此,医院以及急诊科要定期让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等相关的法律文件,还要组织各形式的护理纠纷及事故分析会,让护士找出原因,吸取教训,从而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那么,护士就会时刻绷紧医疗安全这根弦,从护理记录书写到急诊患者就医过程的操作,以预防为主,避免护理工作中的疏漏。

2.2 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护患沟通

护理工作是以“以人为本,患者为中心”的一种人性化现代急诊服务模式,它需要向患者提供更快、更有效、更舒适医疗服务。急诊护士要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努力体会患者就诊时的心理和心情,根据轻重缓急处理好琐碎事务与突发事件。当需要患者等待时,要给予耐心解释;当自己繁忙时。要尽可能利用简短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也要让患者及家属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掌握和发挥语言艺术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本要求。

2.3 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减少纠纷发生

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防范护理纠纷的保证。在急诊科,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各种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由护士长负责落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从而在制度的匡正下降低急诊护理风险,提高急诊护理的安全性。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第5篇

【关键词】 急诊护士 损伤性感染 护理管理干预 防护措施

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急诊室作为抢救的重要场所,疾病种类多,接触面广,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在急诊过程中护士可能因许多不可预知的意外而发生锐器伤。通过一年来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引导和督促防护措施的落实,有效的减少了锐器伤的发生。现将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对减少急诊护士锐器伤的数据对比陈述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急诊工作的79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按所在急诊科室为观察组41名和对照组38名。2组护士工作年限、年龄、职称、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护士按操作常规完成各项急诊有创操作。观察组护士除按常规外,予以强化护理管理干预以督促防护措施的落实。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护理管理者运用心理学“心向一致”的原则[1],以护士为本,了解工作中易发生锐器伤的原因,与护士共同制定有效的安全操作流程,发挥护士的积极性,使其在操作中主动采取防护措施,预防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2)认知干预:对观察组护士进行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和职业防护培训,使护士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有研究表明[2],加强对医护人员教育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3)行为干预:细化护士操作行为,规范安全操作流程,纠正护士导致锐器伤的高危行为,提高护士个人操作的自律性和慎独精神。护理管理者定期对急诊护士进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系统、充分的掌握各种防护措施。(4)制度干预:建立完善的锐器伤管理制度。对不慎被锐器刺伤的护士进行登记、报告管理。记录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处理方法等。必要时实施预防性用药,定期进行血液检查。(5)管理干预:护理管理者可采用科学的弹性排班,减少护理人员职业和心理上的压力,尽可能为护士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护理用具。如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安瓿开启器、利器收集箱,真空采血技术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X 2检验,认为P

2 结果

两组进行护理管理干预前后损伤性感染比较,见表2。观察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职业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医护人员所重视。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因此要求护理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锐器伤的防护,形成一套护理管理干预体系,强化全员认识,在科室树立护理安全文化意识,使护理安全操作形成一种科室文化。通过强化护理管理,规范了安全防范操作流程[3],不断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使护士从认知到服从,从而主动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急诊护士在工作中锐器伤的发生,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减少职业感染。

总之,护理管理干预需要管理者与护士紧密配合。本研究结果表明,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可以规范护士的职业行为,使护士正确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性,主动做到最大限度的规避锐器伤的发生,控制锐器伤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使急诊护士的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高澎苹.护理美学概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96-97.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第6篇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急救心肌梗死(AMI)是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常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1]。其发病急、病势凶险、死亡率高。据WHO资料统计,有 40%~60%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最初几小时内死亡(4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 min内)[2],而70%因来不及就诊死于家中或现场。AMI患者院前时段能及时正确有效地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对AMI患者根据院前特点有目标地施行预见性护理是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急救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本院急诊科于2010年12月-2012年 12 月对79例AMI患者院前急救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施行院前救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8例,其中男101例,女57例,年龄38~75岁,平均64.5岁,病变位于前间壁59例,广泛前壁36例,正后壁16例,下壁33例,心内膜下14例。两组病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将2010年12月-2012年 12 月7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在常规急救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以2008年11月-2010年11月的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 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即接听电话-出车-到达现场急救-根据医生医嘱:吸氧、做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用药、心电监护-转运回急诊科,完成交费、会诊、办理住院手续等-送入相关科室。

1.2.2 预见性护理救护方法

1.2.2.1 预见性团队协作式急救护理流程建立与培训 为了保证急救护理流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预见性,急诊科医护人员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参照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组织经验丰富的医生和高年资护士编制本科急救护理流程,然后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急救流程并考核,确保护理人员全部掌握流程,明确医护人员各自职责,配合默契。组建了由5名护士组成的院内急救调度指挥小组,从调度员接听急救电话开始就进行初步评估和救护指导。

1.2.2.2 预见性心理护理 由于起病急,症状重,加上心前区疼痛引起濒死感,使患者感到恐惧、焦虑,兼之家属紧张、慌乱,周围环境嘈杂,围观人群多,急救环境差,不利于患者的救治,调度员接到急救电话开始预见性进行心理干预,嘱咐患者和家属不要紧张,保持轻松镇静,就地静卧,保持头低脚高位,停止一切活动,不要慌张送往医院。紧接着医护人员在出诊车上即通过电话指导家属或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不要害怕,医护人员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救助,让患者及家属看到希望,从而减少恐惧、慌乱;到达现场之后的整个急救过程,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从容镇静、有条不紊,以精湛的技术给患者带来安全感,赢得患者信任、理解,并鼓励患者表达恐惧,用积极暗示性语言安慰患者及家属,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依从性;根据患者情况,采用放松技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法,让患者通过控制自己的呼吸达到放松全身肌肉,从而缓解疾病带来的焦虑,稳定其情绪,更好地配合急救。

1.2.2.3 预见性关键环节的时间管理 (1)确保3 min内出车的管理:调度员24 h接听电话,接到电话后按急救记录单记录出诊地点、联系电话、简要病情,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出诊;日常应用“五常法”规范救护车物品、药品管理,做到“五定”,保证救护工作顺利进行;还配备了心血管急症急救药包:内有溶栓药物(尿激酶)、抗凝药物(阿司匹林、波立维)、胺碘酮及吗啡等,确保护士以最快的速度备齐专科药品出车赶赴现场。(2)从到达观场急救到转运回院的时间管理:医护人员和救护车司机到达急救现场之后,立即分工合作,各有侧重,护士立即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镇静、止痛等),适合转运者填写早期预警评估表,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入院进一步治疗的必要性,告知转运途中的风险,与患者家属签署转诊同意书,司机电话通知科室做好相应准备,做到争分夺秒,团结协作,以最快速度安全转运回院。(3)从急诊到院内相关科室的时间管理:再次评估必须要快,应在10 min内完成预警评估,根据得分确定转运使需带的急救物品。从急诊进门到离开急诊的时间

1.2.2.4 预见性并发症预防 (1)预防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期间的早期死亡大部分是因为原发性室颤所致。通过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如发现频发室早、成对室早或短阵室速、RonT现象,注意有无室颤发生,通知医生及早进行处理。如发现有室颤,尽快进行直流电除颤。并按心脏骤停处理。注意避免使用心肌抑制作用较强的药物,如奎尼丁、双异丙吡胺、心律平等[3]。张冀军等[4]主张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2)警惕休克:心源性休克早期患者神志清醒,有烦躁不安,收缩压

1.2.2.5 预见性用药护理 (1)医护人员在车上即通过电话与家属联系,评估病情,如发病时间、疼痛程度及部位、神志、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指导患者或家属院前自救,如家中有急救药,嘱患者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或速效救心丸10粒,如果无阿司匹林过敏史或无活动性胃肠道出血的征象,可指导患者嚼服阿司匹林300 mg。(2)为预防使用吗啡引起呼吸抑制和血压降低,给药前、后应监测呼吸、脉搏、血压,若呼吸次数少于12次/ min或血压太低,不应再给药;为预防吗啡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缓或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在给药可先注射阿托品0.4 mg;给药后应拉上防护栏,预防患者跌落,鼓励患者深呼吸,防止发生肺不张,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警惕吗啡中毒。(3)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不可过快、过量,以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和心血管不良反应,例如:嗜睡、感觉异常、传导阻滞、低血压等。(4)警惕胺碘酮对心外毒性最严重的副作用-肺纤维化,应严密观察患者呼吸状态及早发现肺损伤的情况。(5)急性心肌梗死24 h内不用洋地黄类制剂。因其增加心肌耗氧量,以导致心肌梗死范围扩大。右心室梗死者慎用利尿剂。用利尿药要准确记录尿量,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初始收缩压

1.3 评估指标 记录患者从呼救到急救人员开始抢救时间及呼救到接受专业治疗时间,患者的病死率等,并与实施常规抢救程序的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护士有目标、有预见性地为护理对象提供最优质护理服务的科学方法,遵遁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可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或一旦发生及时给予正确而有效的治疗[6]。由于心肌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冠状动脉闭塞后20~30 min,受其供血的心肌即有少数坏死,1~12 h之间绝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坏死[7]。AMI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最大限度地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保护心肌的泵功能,提高早期存活率和降低死亡率。本资料中实验组有效抢救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3.1 预见性急救护理流程建立及时间管理,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以争分夺秒,提高抢救成功率为目标,制定了团队协作式急救护理流程,医、护、司机及院内相关科室团结协作,紧密配合。护士均经过专业培训,调度员、护士从接到急救电话开始就知道自己每一步应该做什么、如何正确做。避免了护士因年资、学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造成护理措施的遗漏和疏忽,保证了急救护理质量。兼之,医护配合熟练,缩短了以前被动等侯医生下达医嘱和工作忙乱浪费的时间,缩短了急救时间。预见性抓好各关键环节时间的管理,在接到急救电话开始就由调度员对患者或呼救者进行电话指导自救或互救,紧接着医护人员出车后立即继续对患者或呼救者进行电话指导自救或互救和初步评估病情,稳定对方情绪,避免了呼救者或家属由于缺乏医学知识,采取了加重心脏负荷的错误措施:如慌忙步行或骑车到医院就诊等导致的院外猝死。改变了以前到达观场才开始救治的急救模式,在呼救的第一时间就得到专业急救指导,缩短了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既为AMI患者院前救治赢得宝贵时机,又为医护人员下一步现场评估节约了时间。从出车、现场急救到转运回到急诊、再从急诊送到病房或介入室均做了相应的预见性时间管理,保证了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尽早、有效、快速、正确地救治,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3.2 预见性心理行为干预、早期监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AMI患者起病急,常伴有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焦虑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导致中脂质增高,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高、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有人做了焦虑与并发症的关系的研究后发现,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焦虑程度高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焦虑程度低的高4.9倍[9]。在整个急救过程中预见性地采用心理行为干预,例如:积极语言暗示、深呼吸放松,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或缓解患者的恐惧、焦虑,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潜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予以切实可行的护理手段,例如早期持续心电监护、用药护理等,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配合医生正确、安全用药,预防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

[2] 刘淑媛,陈永强.危重症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67-269.

[3]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8-229.

[4] 张翼军,路建设.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预防性应用的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9,15(3):148-149.

[5] 黄人健,李秀华.内科护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38.

[6] 李素芳,吕元红,段伟莉.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22(13):38-40.

[7] 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60.

[8] 赵晓静,李贵华,李瑞杰,等.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迟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2):252.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第7篇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急症中的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多由冠状动脉病变或坏死引起的冠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出现急性缺氧、缺血,严重时可导致猝死[1]。有报道显示,临床高达40%~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h内可发生死亡[2]。因此,有效的急诊救治和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确诊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性疾病,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听力障碍,语言认知障碍等。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0~75岁,平均(59.85±5.44)岁;梗死部位:心肌前壁梗死16例,前间壁梗死11例,下壁梗死9例,高侧壁梗死6例;合并高血压18例,冠心病21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41~76岁,平均(60.47±5.58)岁;梗死部位:心肌前壁梗死15例,前间壁梗死12例,下壁梗死8例,高侧壁梗死7例;合并高血压19例,冠心病22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入院指导、常规体征监测、术前准备、治疗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常规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急诊全程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接诊护理:开启绿色通道,接诊后由分诊护士推入抢救室并同时通知急诊医生,入抢救室后,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呼吸情况、唇色、疼痛部位及性质等临床症状,护士自行给予抽血、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密切监视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询问发病时间、服药情况、是否有家族史等,适当进行心理干预,安抚患者不良情绪,待急诊医生评估完病情后实施救治方案。②抢救模式护理:采取定时、定人及定岗的护理抢救模式。定时:护士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5min内完成给氧气,10min内建立静脉通道及完成心电图检查,20min内完成心脏彩超,对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需30min完成术前准备;定人:抢救室由2名抢救护士和2名辅助护士组成,由抢救护士进行病情评估,辅助护士进行病情观察和记录,协助完成患者的日常护理干预工作,并完成相关交接工作手续;定岗:采取专人定岗制,人员不进行临时更换;抢救室中所需抢救物品必须定点、定位摆放,方便抢救时使用,缩短抢救时间。③抢救后护理:采取一对一护理模式,通过咨询谈话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心境,并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安抚,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摆正心态,积极接受治疗以便能早日康复出院。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平均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发以及心源性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③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根据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行,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急救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处理软件为SPSS21.0版本,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心电图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再发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后心绞痛及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第8篇

【关键词】带教方法;急诊;实习护士

急诊护理学在当前护理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拥有非常高的实践性。怎么应用急诊科护士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急诊护理学的特殊性,应用合理的带教方式,让实习护士熟练把握急救护理的技能以及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方法,提升护士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是当前急诊临床教师急需解决的难题。所以,本文对实习护士的带教方法进行分析。

1实习护士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实习护士评估能力不足在医院的工作里,通常来急诊科就诊的都是危重患者,病人家属的情绪都比较激动,而实习护士缺乏对病人情况判定的能力,按照一般情况让患者挂号,而不采取马上开展急诊前的护理工作,非常容易导致患者及患者家属产生强烈的不满,容易引发冲突,同时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延误患者病情,造成不良的后果。

1.2实习护士不了解急救流程实习护士因为经验不足,对于急救流程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在抢救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以为这些情况产生恐惧感,无法配合医生进行急救护理。

1.3不了解药品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实习护士在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因为其对于急救药品的相关应用不熟悉,且不能熟练使用各类急救设备,会出现不知所措,甚至在焦急中出现错误,耽误了抢救的时间,丧失抢救的最佳时间,造成不良的后果,给自己和带教老师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4欠缺操作技能和急救知识护士的急诊急救方式,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安全以及患者对于医院的感觉。实际工作中,病人对医院不满意,引发纠纷以及病人要求转院的事情通常是因为实习护士对于急救知识和护理工作熟练度不足造成的。

1.5心理素质不强,独自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来就诊的危重患者,病情种类繁杂,场面极其混乱,实习护士倘若遇上不了解的病情或者非常混乱的场面,内心难免紧张,导致动作不专业,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会受到影响。

1.6实习护士耐心不足,态度不好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实习护士无法给出正确的解释,同时因为实习护士的态度问题,容易引起矛盾。

2讨论解决问题的带教方法

2.1将急诊护理工作特点与实习目标结合起来

2.1.1急诊护理工作特点急诊护理工作以“急”、“忙”和“多学科性”为特点。

2.1.1.1急才急诊科就诊的患者的病情基本上都是危、急,重症,所有围绕病人的回来工作都是非常紧急的事情,护士必须拥有敏捷的反应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配合抢救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2.1.1.2忙急诊患者病情反复无常,而来急诊科室就诊的患者又非常多,特别是出现灾难的情况,急诊室的工作就更加繁重了。因此,急诊护理工作通常都是非常辛苦且忙碌的,而急诊护士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从容面对急诊工作。

2.1.1.3多学科急诊患者病情种类繁多,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医生来协助抢救。而急诊护士必须对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平时多向这些医生学习,养成勤学好问的学习心态。

因此,充分利用急诊护理的工作特点,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风格、对工作负责的态度、无私奉献的观念、专业的急救知识,才能将急诊实习带教的工作做好。

2.1.2实习目标依据实习护士的自身情况及急诊护理的工作特点制定带教的目的:①讲述急诊工作的具体特点以及急诊工作的环境。②针对急诊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正确的护理工作。③熟练掌握比较常见的病情及护理方法。④叙述经常使用的急救药品和物品使用方法。⑤熟练应用急救的基本方法。⑥拥有和医生及病人沟通的能力。

2.2根据实习目标,设计带教程序和安排带教内容

2.2.1加强教师的带教意识加强教师的带教意识,可以帮助护士完成实习任务,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防止发生事故。带教教师应该选择积极主动、业务精通、道德高尚的大专护士来担任,带教教师教学的口气要柔和,语言要通俗易懂,仪表整洁,精神抖擞,态度要和蔼可亲,既要有慈祥的一面,同时也要有严厉的一面,教学中要掌握相关知识及操作的关键点,培养实习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带教工作包含着义务与责任,在实习护士学习的过程中,带教教师不但要将护理知识及操作技能传授给实习护士,还要把培养实习护士从容应对问题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教会实习护士自学的办法。在根据急诊科的目标对实习护士开展一次考试,进行严格的评价,指出缺点,鼓励优点。带教老师热爱护理事业,善于把自己的爱心和技能传授给护生。带教老师应具备有较丰富的医学和护士学知识,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还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遇到护生弄不懂的问题,能结合基础理论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带教老师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沉着稳重、动作敏捷、一丝不苟、仪态端庄、举止文雅,对护生亲切和蔼,不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对于初到临床学习的护生,带教老师应设身处地地的观察护生的心情,为护生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培养护生树立正确的护理理念、思维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而保证了护理临床带教工作质量,使得护理临床带教工作质量不断提升,选择一个护士长全权负责急诊科的带教工作,并积极组织所有护士开展带教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知识讲座,使得护士都拥有一定的带教能力。

2.2.2重视岗前教育,加强急诊护理知识学习通过对实习护士进入不同科室的情况分析得知,除了部分本科实习护士,相当多的实习护士对于急诊护理的工作缺少认知。因此,实习护士开展了解带教计划、组织纪律、医院环境、预防护理事故、工作常识及医德医风等教学,加强急诊工作原则、急诊与急救的概念、院前急救和预检分诊技术、急诊重症监护及观察患者的护理重点等护理知识,对于实习护士急诊护理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2.3轮岗实习,培养护生综合能力急诊室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性质都有别与其他科室,工作突然性及复杂性的情况较多,实习护士刚刚来到急诊科通常都有一定的紧张和不安的心态,身为带教老师要了解实习护士的心态,对待实习护士要做到积极且友好,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为学生示范,并且尽可能地给予实习护士实践的机会,让实习护士在时间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护理工作的操作方法[2],当出现抢救危重病人的机会时,要鼓舞实习护士努力学习,敢于尝试操作,才能让实习护士熟练的掌握护理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才可以独当一面。

医院教育的关键内容就是临床实践教学,临床时间教学属于实践和理论想融合的重要方法。所以,必须要重视带教工作,要规范带教管理工作,将培养临床实习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带教工作的重点,持续提升带教工作的质量,培养合格的护士。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规范实习带教工作,加强实习带教管理,加强临床实习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实习带教工作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护理人才。

2.2.4实习护士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带教内容)。

2.2.4.1预检分诊通过带教教师的指引,实习护士要通过了解患者病史,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迅速评估出病情种类,针对病情急缓来安排就诊。实习护士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并配合教师进行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经过实习,实习护士应该掌握比较常见的级阵,并锻炼与病人沟通的能力。

2.2.4.2急诊治疗室实习护士在观察带教教师在进行示范性操作后,要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为患者进行灌肠、导尿、洗胃等护理工作。经过学习,实习护士要熟练的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方法,特别是对专科护理方法的学习。

2.2.4.3急诊重症监护(EICU)及院前急救实习护士通过学习急诊重症病人的监护工作,让急诊护士能够掌握急救药品及物品的使用原则及方法,比如心肺复苏药物和人工呼吸机等,熟练应用血氧饱和度监测、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和心肺复苏等监护急救技术。在实习的过程中,实习护士要不断拓展知识面,从而提升自身的应急能力。

2.2.4.4急诊病人观察实习护士要积极参与巡查观察室患者的工作,通过检查及交流的方法观察患者的病情,带教教师用教学查房及讨论宾利的方法对实习护士进行提问,让实习护士把急诊临床实践和基础知识相结合,从而提升实习护士对患者病情观察的能力。

2.2.5带教办法

2.2.5.1第1周第一天统一培训并进行情景模拟带教。内容: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了解医院环境和各种医疗器械的作用。最开始,带教教师带领实习护士了解医院环境和各种物品存放的位置,方便实习护士在今后的使用中找到位置。之后,安排拥有5年工作经验以上切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进行单独教学。带教教师要在第一周每天考察实习护士关于抢救流程及各种物品和药品的效果与存放位置。从而加强实习护士对于急救仪器操作方法,并且让实习护士在医生的指引下,快速且规范地完成队患者开展的各种急救方法。

2.2.5.2从第二周开始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实习护士在带教老师的指引下,掌握每天的工作要点,针对各种常见疾病的抢救流程及抢救技术有足够的认识,注重对实习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规范服务用语,提升急救的质量,加强实习护士处理工作的能力。

2.2.5.3第3周内容:由拥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师为实习护士模拟建立一种非常逼真的急救工作情境,同时协同实习护士扮演急救中的各类角色,帮助实习护士开展急救模拟训练,比如抢救多发复合伤患者和心肺复苏患者等。依照抢救过程,着重锻炼医护配合重点,各种药品和器械的应用及在医生没有感到以前的护理处置方法,让实习护士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照规范的流程,完成一些列的急救目标,以此来加强实习护士对于急救能力的掌握程度。同时,布置作业让实习护士完成,由带教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每周按时进行。将常见抢救危急患者配合方法,比如说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急性中毒的处理等配合,作为知识点来完善实习护士的综合知识。同时对应急诊护理的特殊情况,对不同的实习护士不止不同的作业,根据其具体得分作为考核标准,以此来帮助实习护士提升护理能力,丰富急诊护理知识。

2.2.5.4第四周:总结、评价①自我评价(学生);②科室评价(带教老师随时评价);③操作考试(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器);④综合测评。

3教学效果评价

3.1出科考试考试的题目要以实习目标中的理论内容为准,对于实习护士的操作能力的考察,要以实习要求为准,通过考试加强实习护士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3.2双向意见反馈带教老师、工作人员和急诊患者应该准确且全面的对实习护士的素质、能力及技巧做出评价,并将这些评价告知实习护士。另外可以采取开展讲座及交流的方法了解实习护士对带教老师的建议,从而达到改善教育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4结果

应用上面带教方法,实习护士大部分认为实习效果良好。并随机调查400名实习护士的急诊实习出科考试成绩,平均成绩为91.4,这当中96%的实习护士在自我鉴定中都写到“急诊科是临床实习科室中进步最快且收获最大的科室”。

5体会

5.1增加带教老师的学习动力,推进护士整体水平提高通过改进带教方法,许多老师压力增大,害怕自身经验不足或理论知识差,解释不清学生所提的操作机制而不能回答其所提出的问题,因而努力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推进了科室整体水平的提高。

5.2加快了实习护士的适应能力传统带教模式使实习护士学习内容少且感性认识差,仅为一次性认识,不能较快掌握急救知识并学以致用,而新带教方法可以让实习护士用经验去评估处置病人,因而适应能力强,能尽快进入抢救角色。

5.3发挥人员最大潜力,提高了抢救配合的综合能力以往抢救病人,老师经常感觉学生碍手碍脚,不能为其充分利用,而改进教学方法后,学生能尽快进入抢救角色,分担抢救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现场每一个人的潜力作用,在多人实施抢救时,抢救时间缩短,抢救效果明显,综合配合能力。

5.4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护生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培养,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带教,同时争取做到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点滴知识入手,提倡启发式教学和激励式教学,在带教中注重护生沟通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6总结

当近社会,医学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于护士的素质及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良好的护理人才,让实习护士在正式工作以后成为实用型人才,这就必须要做好急诊实习带教的工作。所以,应用文中所描述的带教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实习护士无法准确定位及实纲要求模糊的缺点,带教教师能够根据实习护士的考试成绩来了解其对于实习内容的学习程度,而依照急诊实习目的设立带教课程,不仅适合急诊护理的特点,同时又提升了实习护士的操作手法和知识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带教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天学.检验科实习生的带教与管理.临床医学杂志,1995,13(增刊):13.

[2]韩佳南.王蕊,张帝.急诊科情景模拟带教的做法与体会.护理管理杂志,2006,6(6);31-33.

[3]李强,胡小佳.对检验科学习带教的几点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6(4):386-387.(第371中心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