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26 15:38:41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幼儿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6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前,全社会都在重视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孩子的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没有心理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就失去了灵魂。同时,农村幼儿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农村幼儿园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及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目前,在幼涸暗目纬躺柚弥校并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教师尚未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心理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农村幼儿教师们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是零星的,缺乏系统性,也缺乏相对固定的教育时间保证,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幼儿容易出现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们很茫然,虽然想对孩子进行心理维护,却因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无从下手。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却没能扎实地实行。

1.2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在平时的幼教工作中我发现由于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并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导致目前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是在生理方面没有疾病或发育正常,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幼儿园教育是否恰当,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幼儿园内,很多教师已经明白健康的新概念,并且也知道维护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视并未化作行动上的体现。在幼教实践中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或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现象并不少见,她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医生或专职心理教育者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不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保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1.3 家园教育的不同步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呵呼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娇宠溺爱,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部分家长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环境不良,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如爱发脾气、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任性、退缩、易哭泣、过分敏感等。

2.对农村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因此,就要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多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从理论层面上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绪、性格、意志品质。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等等。用爱心体察儿童的内心感受,及时帮助幼儿排除不良的情绪,缓解内在的心理压力;并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这些都是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

2.2 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一日教育活动中。

2.2.1 建立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

2.2.2 在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活动会让每位幼儿走到一起,对任性、孤僻的幼儿,教师可为他们创设趣味性强的、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活动,为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机。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

2.3 让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2.3.1 要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将一些日常生活的技能教会孩子,并不是包办孩子的一切。

2.3.2 父母要注重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这也是培养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前提。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由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即使在餐桌上的轻松话题,只要有人倾听、欣赏性地倾听,那都会让孩子深感家的温馨,这对其言语能力的锻炼乃至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3.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农村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幼儿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7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心理健康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均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尤其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面临诸多困惑和问题,内容选择就是其中核心问题之一。

一 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来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国尚未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做出准确界定。因此,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探析将以对其核心概念,即“幼儿心理健康”的考察为切入点。关于健康的定义,普遍为人们所认可的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7年提出的:“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我国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使用了相似的定义:“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但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至今尚未有定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研究者普遍认为不能将关于成人心理健康的界定直接推广到婴幼儿身上,婴幼儿心理健康有其独特性。

国外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界定相对清晰。如美国0~3岁任务联合机构(Zero To Three Task Force)把幼儿心理健康定义为:在家庭、社区和文化背景下,儿童从出生到5岁才形成亲密、安全的人际关系,体验、调节和表达情绪,探索环境和学习方面一直发展的能力。总之,国外研究者普遍认同幼儿心理健康基本等同于健康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与早期社会―情绪发展(early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可互换使用。因此,国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以促进幼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主。从内容来分析,《指南》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社会适应、情绪的表达和调控两方面。这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也是相吻合的。

二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识不清,存在概念混淆。不管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均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界定模糊的现象,表现为:在当前少量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中,大多偏重心理学,侧重对幼儿异常心理和常见的行为问题的介绍、诊断和治疗,这些内容对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笔者认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问题预防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做出区分。此外,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片面地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诊断、个别心理辅导与治疗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至于时常觉得力不从心或无从下手。

第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零散,缺乏有机整合。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中,开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相关知识零散见于学前卫生学、幼儿园健康教育等课程。致使幼儿教师普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认识不清,常常出现重身体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教育活动或在其他领域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活动数量十分有限;其次,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凌乱分散,除健康领域课程之外,大多体现在其他领域课程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幼儿园教育之中(如性教育的缺失),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这导致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一,以促进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为主线,适当扩展。我们已经明确,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为主。如张辉娟建构的幼儿园心育体验课程内容包括自我适应和社会适应两项主要内容。此外,研究者普遍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内容涵盖了幼儿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情绪情感、性教育、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一项在上海实施的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比和朋友”课程包括了感情、沟通、建立和破坏关系、消解冲突、面对改变和失去、面对新环境的策略六个单元。毋庸置疑,这些内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二,侧重于预防幼儿可能在未来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而非解决幼儿已产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针对全体幼儿,侧重于预防。对于个别化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予以个别辅导,而对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教师不应也难以承担相应的治疗任务。及时识别并通过家园合作、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来解决这一问题才是更好的选择。

第三,具有共性的、时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值得学习。虽然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都有其价值,但是价值大小不同。如针对儿童遇到的共性问题 “我是从哪儿来的”、“不开心怎么办”等内容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就比以仅仅发生在少数幼儿身上的“攻击”为内容的活动显得更有价值。还有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如过度依赖电视、电脑而出现的“电视孤独症”,大多数独生子女自私自利、耐挫折能力差等都可以纳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来。

第四,同一主题的教育内容可以在拓展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背景下反复开展。很多教师在找寻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存在困难。事实上,为广大学者所认可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情绪情感教育可以在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反复开展,但是在组织内容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如情绪方面的教育内容大概应遵循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这样的顺序。

参考文献

[1]郑晓边.幼儿园健康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建人.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8(3):12~13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58-02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当前有必要强调重视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并切实抓好。

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人们克服对幼儿健康的片面理解,对幼儿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指幼儿身体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健康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正确的健康观”强调一种健康的整体,这种健康观是与国际社会对健康的新认识相一致的。

二、幼儿园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知行脱节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保护幼儿的健康,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指不患疾病。即健康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而且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健康的整体定义。在幼儿园内,很多教师已经明白健康的新概念,并且也知道维护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视并未化作行动上的体现。在幼教实践中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或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现象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医生或专职心理教育者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不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保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2.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目前,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并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教师尚未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心理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更不要说构建心理教育体系了。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当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出现时,教师们或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进一步加剧了幼儿不良的心理。

3.忽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崇高的特殊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职称评定,业务竞争,应试教育,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中的压力和工作中的竞争,会让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显得尤其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成长起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家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不同步性。现在的家庭常常是“四二一”家庭,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呵呼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娇宠溺爱,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部分家长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环境不良,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如爱发脾气、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任性、退缩、易哭泣、过分敏感等;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攻击性强等;而家长们并不认为幼儿的心理出现问题,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明显滞后。

另外有些家长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一味地欣赏鼓励孩子,造成幼儿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老师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严格要求也当成不尊重孩子,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

三、解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1.知行统一,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只有思想、理念上的重视,而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相支撑,是不能很好落实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此,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如开展主题系列活动“我是健康小明星”,从各个领域有意识地渗透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扎扎实实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因此,就要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邀请专业人员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内涵:积极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意志特征;对现实(包括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良好态度特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绪、性格、意志品质。教师逐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定期交流应用心理学知识、管理教育幼儿的经验和体会,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减少孩子们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俞国良博士打比方说,心理问题就像煮饺子,可能在幼儿园就“下锅”了,但到高中、大学才浮上来。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常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由此可见幼儿心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教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工作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以“情”管人,以“情”感人,尊重教师,激发教师们工作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够体验成功,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职业幸福感;生活中真诚地关心教师,切实解决教师的切身利益,做好教师的自我调控,增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承担着对孩子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家长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实施者,同样需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对家长加强心理健康系统知识的培训,普及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家长来说更显重要。

总之,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贺银才.浅谈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2]张丽清,林党柒,赵琼,尹红.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浅论[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6,(02).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发展现状

1、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幅度成正比。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

2、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层次已由幼儿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承担)逐步提高到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

3、随着我国内外交流活动的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互访活动愈加频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代中外学术交流中比较活跃的学科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使得我国与国外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上的差距日益缩小。

4、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使得某些学科的科研水平有可能在国内外实现同步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国外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也仅仅有几十年。因此,随着现在教学设置的日益完善和家庭电脑与世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就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质的飞跃。

(二)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过“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幼儿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

(1)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更多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没有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

(2)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3)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保姆的角色,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进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各个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幼儿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幼儿教育实验机构等)用于指导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的文章和书籍,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效果不佳。

3、幼儿教育师资方面的问题。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并且,许多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得少且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专业知识的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不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有可能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达成幼儿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二)形成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幼儿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幼儿的心理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因此,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幼儿教师和父母,与幼儿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幼儿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幼儿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通过幼儿教师和父母对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可以预防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间接的社会环境有时虽然与幼儿不直接发生关系,但是它对幼儿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搭建幼儿园与高校合作的桥梁

当前,幼儿园的师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级中等师范院校和一些高校的学前专业来承担,幼儿园教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也主要由他们自己独立摸索着解决,缺乏更加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而高校开设的一些涉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大多是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性。因此,要改变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搭建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的桥梁。可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

1、幼儿园可以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合作,高校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定期到幼儿园培训幼儿教师,帮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定期指导,减少其盲目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幼儿园可以成为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研究材料。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幼儿教师职责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虽然,在幼儿阶段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年龄为少,但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的,其根源大多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幼儿的心理 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较轻微,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维护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一个人心理的终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在我国幼儿中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 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 感、过度幻想等;(4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 (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 的问题。 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属发育障碍和行为障碍,真正属于心理疾病(如神经症 、精神发育不全、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等)范围的只占极少数。大多数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在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随着儿童的发育成长,往往会逐渐消失。这一点与中学生、大学生 ,尤其是成人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是有本质区别的。

综观已有的研究文献便可发现: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实践多为医学模式。尽管在理 论上也强调预防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将重点放在幼儿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治疗与矫正上,主要对象是有心理障碍及行为问题的幼儿,参与者也多为儿童医务工作者。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应仅限于此。因为,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还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鉴于前文所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笔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对象应该为全体幼儿。关于这一点应与中小学,尤其是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

预防是指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有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幼儿。这一工作主要应由儿童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承 担,未经过专门训练的幼儿教师只能起到协助配合的作用。为此,要为幼儿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的心理 行为、发育史以及家庭环境等进行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儿童,及时请专家诊治。发展是指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防患于未然。这是幼儿教师大有可为的领域。

在论及幼儿心理健康的文章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主张,即要求幼儿教师都成为心理卫生工作者,如果仅仅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未尝不可,但如果真的要求幼儿教师立即成为名副其实的心理卫生工作者却是不切实 际的。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发挥其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最重要也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为幼儿 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笔者接触过 许多幼儿教师,经常听他们谈起工作劳累,心情烦躁。确实,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 拉撒睡事事操心,弹唱跳画说样样要教,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时期,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道德价值观念的矛盾与模糊,行为模式的多元化等等,无 疑也会给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国外早有研究指出,教 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偏执偏激,态度倨 傲,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些幼儿拒上幼儿园常常是因为惧 怕或不喜欢班上的教师。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为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 ,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 康成长。

第二、注意教师言行对幼儿人格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往往许多幼儿教师没有意识到,他们总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在幼儿园里采取斥责、惩罚、讥讽、冷漠的方法处理幼 儿问题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其实,幼儿对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遭斥责、惩罚、讥讽的经历对幼儿 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讥讽、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幼儿的社会性退缩有的也是由于教师的不当言行造成的。

第三、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增加本来就负担繁重的 幼儿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幼儿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也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使之成为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这要求教师:(1 )无条件地爱孩子 ,无论美亦或丑,无论聪明亦或愚钝。只有爱孩子,才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保持温暖、亲切、关爱的态度,给 幼儿以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2)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 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 ,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拍 头等),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和被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04-01

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现状,每个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生活节奏的加速、养育方式的变化等影响因素下,面临家长所给与的过多压力,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承受着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家庭教育中都只片面的注重智力的开发,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量研究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健康状况问题的存在和发生非常普遍和严重,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数量越来越多。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12条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也就是强调了健康心理元素的重要性。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一段时间来,在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着对生理保健重于心理保健的现象。

很多幼儿园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园内的心理教育等实施活动中只满足幼儿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质的需求,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在需求。并且实践过程局限,忽视幼儿实际接受能力,进行矫正采用的方法也只是行为治疗,未考虑对幼儿是否真正适用。

(二)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幼儿心理发展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潜在可能性,其作用不言而喻。而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来说年限短、理论研究少,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水平仅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水平上;幼儿心理健康的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分散、凌乱、没有集中性,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与幼儿年龄差异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整合力度不够。

(三)师资力量缺乏,家庭不同步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及效果的评价把握不准,因为知识相对零散,教育时间的局限,教师在实际情况中面对幼儿的心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及时正确纠正。

另外,从家长角度来看,生活中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导致有些幼儿性格过于内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在家长的溺爱下任性自私、承受不了挫折。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例如吸吮手指、咬衣服、攻击性强等;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明显滞后,未能和幼儿园保持教育的同步和递进。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理论,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我国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多为幼儿教师,保育工作者在幼儿教育生活中也起着辅助的作用,他们需要更多的道德感、责任意识和专业知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教人才队伍刻不容缓。幼教工作者从自身角度来看,应提高幼教专业素养和法治底线意识,真正做一个热爱孩子、热爱幼教事业的合格幼教工作者。应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及诊断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有效运用到幼教工作中,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好地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要能促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幼儿园整体环境要安全、舒适、卫生、实用,园内装饰和材料要考虑到色彩的选用,整体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幼儿园利用自然环境,合理布局,院内装饰色调柔和,要符合幼儿审美情况。要在良好、舒适的环境中,在教师理解、宽容的态度下,引导幼儿自由主动探索世界,得到身心的良好发展。

(三)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在一日活动中以具体、形象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相互配合。所以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应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充分利用社区及幼儿园资源。同时幼儿园要开设专门的讲座为家长提供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充分利用社会、社区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沈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1).

[2]桑青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微[J].中国健康教育,2002(07).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7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Arthur S.Reber在其编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称心理保健),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节和适应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2〕Arthur S.Reber主要强调了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和适应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郑日昌、陈永胜等总结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学派大多持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心理健康的消极理解称为“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种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理解,也可简要地概括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3〕

关于心理健康还有其他几种理解。〔4〕心理学家卡兹那切夫等人主张从身心功能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们提出,心理健康既是个体保持和发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过程,也是个体持久地保持劳动和社会积极性的条件。

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临床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畴内的一对概念,而心理正常又与心理不正常相对,所谓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有鉴于此,并根据以上几种对心理健康的描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精神病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与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5〕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5.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6.反应适度。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笔者试图通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相比较来归纳出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特点。北京友谊医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为:(1)智力发育正常(IQ大于70)。(2)情绪稳定而愉快。(3)意志力强。(4)行动协调,反应适度。(5)有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6〕从幼儿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两者的衡量标准基本一致,但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1.适度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发展性。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三、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其原因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特有的问题和障碍。〔7〕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些问题会自行消失,有些问题却会日益严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杜代章(1995)总结出目前我国幼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厌学等。这些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地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David Gilliland等人认为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影响(包括气质)、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婚姻不和、教养态度不一致)和环境因素(住房和经济不利)等。〔8〕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母亲怀孕时抽烟酗酒等。如儿童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气质和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等。如自卑和过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绪问题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等。大多数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心理品质以及家庭的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对幼儿心理问题的干预更多的是对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种家庭干预。可见,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研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显示,有三个关键因素可以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社会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员要温和,教养态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9〕幼儿的社会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以及社会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很大,教养态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成员的教养态度不仅要温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此外,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还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园要建设良好的幼儿园班集体,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重视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几个方面),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桑青松,2003)。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有行为矫正、游戏矫治、家庭治疗、动物辅助治疗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1.行为矫正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习原理,运用奖罚方法去改变或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一方法在幼儿的补偿性教育中已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相关研究均表明行为矫正法有良好的效果。〔10〕

2.游戏矫治法。游戏矫治法是指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其中,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高峻岭总结出游戏治疗对幼儿的各种环境适应不良、攻击和反抗行为、焦虑或恐惧、情感调整障碍、自我意识异常、智力低下、残疾或学习困难以及精神障碍疗效显著。〔11〕

3.家庭治疗法。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家庭心理治疗首先对幼儿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再对问题幼儿进行家庭干预,对幼儿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效果。〔12〕

4.动物辅助治疗。动物辅助治疗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或者使个体通过有动物参与的活动,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而能适应社会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干预方法。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焦虑,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可减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脑瘫等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13〕

五、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比较薄弱,能够参考借鉴的文献比较少,相关的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另外,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应用于实践。有资料显示,美国有11%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损伤,然而他们却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护理系统进行治疗。〔14〕不仅美国有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践的研究与应用。与此同时,受弗洛伊德学派“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响,国内外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长期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 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转变,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发展”的消极研究思路。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

1.研究对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研究最初关注的只是问题儿童,后来才对普通儿童进行研究,现在又加强了对天才儿童的研究。美国在1978年通过了《天才儿童法案》,各州开始关注天才儿童的需要,并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那时指导的范围较为狭窄和集中,仅仅涉及优生的学业跳级或者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学业成绩不良等方面。现在学者开始从认识—学业需要、个人—社会需要和经验需要三方面来关注天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天才儿童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15〕

2.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相结合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最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真正为恢复或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提供服务。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心理障碍会对幼儿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于是,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英国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CAMHS)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务。〔16〕

3.研究本土化

目前学术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国和英国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显著,我国以及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都通过修订量表等方式,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本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本土化研究。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作进一步的尝试与拓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ARTHUR S REBER.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93.

〔3〕〔4〕郑日昌,陈永胜.儿童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38.

〔5〕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01,(3):154-155.

〔6〕蒋月容,孟庆玲.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J〕.小读者,2005,(2):57.

〔7〕邓萍.浅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EB/OL〕. 〔2007-01-20〕.http://wsj.jiangmen.gov.cn.

〔8〕〔9〕DAVID GILLILAND, PETER GALLAGHER, JOHN GROWCOTT.Development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services〔J〕. Child Care in Practice, 2005,(1):51-61.

〔10〕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 心理科学,2003,(3):475-478.

〔11〕高峻岭.游戏治疗儿童心理障碍〔J〕.中华儿科杂志,2002,(5):271-273.

〔12〕JOELLEN PATTERSON,LEE WILLIAMS,CLAUDIA GRAUF-GROUNDS,等.家庭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13〕宋玲,王雁.动物辅助治疗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9-93.

〔14〕GLIED,SHERRY,CUELLAR,et al.Trends and issue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J〕. Health Affairs,2003,(9-10):39-50.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8篇

【关键词】幼儿 幼儿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

将来的社会,其实就是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不怕困难的承受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较量。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幼儿期所获得的最基本的素质,对于人生发展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的生理、心里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哪几个方面呢?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向上

幼儿在一日的生活中,每一天的环境影响每一件事物的现状,社会上每个人的行为状态,都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高度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向上。在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动态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理智的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树立为人师表的人生观,努力创造一个温暖、关爱、民主的环境气氛去感染幼儿,教师要做到爱幼儿,关心他们成长,体贴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特性,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注视姿态要保持微笑、点头、肯定性的手势及抚摸、拥抱、拍头的方式去接触幼儿,给幼儿予安全感和亲近感,使幼儿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教师千万不能对幼儿采取歧视、吼叫、责骂粗暴的手段,否则会造成幼儿感到恐惧、孤独、害怕的心理从而不爱进幼儿园,不敢接近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自我心理修养,不断提高自己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引导幼儿积极向上。

二、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每个幼儿心理发展中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心理档案是对幼儿个体智力、性格特征、心理状况等因素进行科学测试后建立档案,作为心理教育的参考材料。能客观真实地连续关注幼儿个体的心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心理教育措施。为幼儿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幼儿进行追踪记录并邀请专家、教师分析讨论,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可以通过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幼儿个性特征表,幼儿心理问卷调查等建立相关档案。

三、搞好健康教学,融入其他领域

为把幼儿的不健康心理清除在萌芽状态,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精心地设计教学,有效地引导,启发幼儿探索、理解和掌握。如针对孩子们的不良情绪,可设计一节“帮你消气,祝你快乐”的心理健康活动,让幼儿释放不快乐的情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对幼儿心理上的保护和培养。由于遗传、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在心理发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除了要对他们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差异外,还要更多地从纵向发展上来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促进其发展。如对一些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在他们犯错时,采取私下交换意见的方式,远比当众批评效果要好得多,也易被孩子接受,教师还应随时提醒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四、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幼儿的情操

幼儿的音乐、美术等活动与游戏有许多一致的地方。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释放积蓄的能量。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能满足幼儿的美感需要,使其精神得到升华和净化,去追求真善美,排除伪劣、邪恶和丑陋的事物,使心理得以健康发展。例如,在美工活动《美丽的大森林》中,小朋友可以用印小手作“大树”。当幼儿看到所有的小朋友的“大树”都展现在眼前时,孩子们心喜若狂,拍手叫好。老师在进行幼儿自我评价时,请幼儿说出为什么要爱护大森林时,每个幼儿都谈了自己的意见。

五、善于运用激励等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热情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幼儿生而有之,但极其脆弱,易被打击和失败所挫伤、摧毁。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和激发幼儿的热情,切不可“泼冷水”。我们师大幼儿园每年都举办“艺术节”,给孩子们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每班都有“小舞台”,让每个幼儿都上台为全班小朋友表演节目,赢得喝彩,培养其胆量以形成健康的心理;举办“小画展”,每个幼儿都有作品展示,培养其自信心。其中,教师的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你画得很出色”、“你的想像力真丰富”等积极鼓励的语言,这些勉励性话语可使幼儿作为一种信念牢记在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是能干的”积极健康心态。有了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为幼儿长大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在家庭教育中延伸心育成效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取得家的积极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家同步,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首先,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帮助分析家庭教育方式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醒家长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用自己健康的言行、人格去影响孩子。其次,让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七、结束语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除上所述,教师还应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

参考文献

[1] 姜一菲. 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J]. 青春岁月. 2011 (12)

[2] 王秀爽. 谈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7 (09)

[3] 李善英.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