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掌握逻辑学的意义

掌握逻辑学的意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26 15:38:41

掌握逻辑学的意义

掌握逻辑学的意义第1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作任务;课程项目;技术情境;教学导航

作者简介:陈丽茹(1962-),女,辽宁开原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刘莲秋(1964-),女,辽宁盖州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93-02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行业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政策鼓舞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人才主要是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和生产过程中负责管理、监督、检测、分析、技术服务等几项工作。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进行较大规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要求高职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工作。

“电子技术”分为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两大部分,在教学中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着手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根本、以工作方向为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把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其操作要求作为课程内容。当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运用项目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时,这一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成了完成具体项目的自始至终的步骤。通过课程分析和知识、能力、素质分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课程项目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掌握课程技术原理及应用方面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培养应对复杂技术情境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典型电子电路制作的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多模块应用为切入点,引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应用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开发创新思维,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一、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导航

模拟电子技术是研究对仿真信号进行处理的模拟电路的学科。它以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为关键电子器件,包括功率放大电路、运算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电源稳压电路等研究方向。

理论知识:基本半导体知识、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

技能训练:常用元件的识别与测量、放大电路性能分析、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基本应用。

1.模块1:半导体器件

(1)知识重点:半导体基础知识;半导体二极管外部特性;晶体三极管外部特性。(2)知识难点:半导体PN结。(3)教学方式:从半导体PN结入手,简单介绍半导体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半导体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二极管与三极管的简易测试。

2.模块2:放大电路

(1)知识重点:放大电路的基本组成;放大电路的分析;多级放大电路的极间耦合;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性能的影响。(2)知识难点:放大电路的分析;放大电路的负反馈。(3)教学方式:从基本放大电路入手,介绍放大电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多级放大、电路反馈;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放大器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与动态参数测试。

3.模块3:集成运算放大器

(1)知识重点:集成运放的结构和特点;基本运算电路;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2)知识难点: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电路。(3)教学方式:从理论集成运放条件入手,掌握各基本运算电路和电压比较器的功能;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集成运放的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电路的调整与测试。

4.模块4:直流稳压电源

(1)知识重点:整流与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开关电源。(2)知识难点:开关电源。(3)教学方式:从二极管整流特性、电容器充放电入手,讲解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源重点讲授集成稳压电路和开关电源。(4)技能要求:电路的调整与测试。

二、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导航

数字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用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的优势也更加突出。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电路在信号处理上的强大功能,可以先将模拟信号按比例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送到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最后再将处理结果根据需要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输出。

理论知识:集成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应用。

技能训练:组合逻辑电路应用、时序逻辑电路应用、逻辑电路限定符号识图。

1.模块1:数字电路基础

(1)知识重点:数字脉冲信号;二进制与8421BCD码;基本函数与逻辑运算;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2)知识难点: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3)教学方式:从二进制与逻辑函数基本规则入手,学习逻辑运算规则、逻辑函数化简与变换。(4)技能要求:逻辑函数的化简和变换。

2.模块2:组合逻辑电路

(1)知识重点:基本逻辑符号及意义;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和基本特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2)知识难点:基本逻辑符号及意义;组合逻辑电路。(3)教学方式:从基本原理与逻辑符号读解入手,重点介绍电路的逻辑功能与外部特性。(4)技能要求:基本逻辑符号读图;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3.模块3:触发器

(1)知识重点: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器限定符号及其意义。(2)知识难点:触发器之间的转换关系。(3)教学方式:借助限定符号意义读解,帮助理解各种触发器的逻辑功能与控制方式;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4)技能要求: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

4.模块4:时序逻辑电路

(1)知识重点: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时序逻辑电路的限定符号及其意义;寄存器;集成计数器应用。(2)知识难点:集成计数器应用;限定符号及其意义。(3)教学方式:从触发器入手,由D触发器构成寄存器;由T和T触发器分别构成同步和异步二进制计数器。借助限定符号的意义来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结合实践教学,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4)技能要求:常用的相关集成电路的应用。

5.模块5: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

(1)知识重点:555定时器;多谐振荡器与单稳态电路;施密特触发器;石英晶体振荡器。(2)知识难点:555定时器;多谐振荡器。(3)教学方式:以555定时器为重点,介绍多谐振荡器、单稳态电路和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重点掌握电路的外特性。石英晶体振荡器从阻抗频率特性入手。(4)技能要求:常用的相关电路的应用入手。

三、电路组装、测量与调试教学导航

电子电路组装、测量与调试在电子工程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电子产品都是由设计焊接组装调试形成的,焊接是保证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最基本环节,调试是保证电子产品正常工作的最关键环节。

理论知识:常用电子仪表、电路的装配、调试与测量知识。

技能训练:常用电子测量仪表的使用、常用电路元件与数字集成电路测量、电路的装配与调试。

1.模块1:常用电子仪器知识重点

(1)知识重点:双踪示波器;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毫伏表;信号发生器;集成电路测试仪。(2)知识难点:双踪示波器;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3)教学方式:重点讲授电子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4)技能要求: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半导体特性测量。

2.模块2: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简易测量

(1)知识重点:电子无源元器件;电子有源元器件;表面安装元器件。(2)知识难点:表面安装元器件。(3)教学方式:重点讲授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选用方法。(4)技能要求:元器件的识别与选用方法、常用数字集成电路测试。

3.模块3:电路的装配、调试与测量

(1)知识重点:装配、焊接工艺;电路测试与测量。(2)知识难点:电路测试。(3)教学方式:介绍电路装配工艺,分析电路测试与测量基本方法,结合实训进行教学。(4)技能要求:电路装配、测试与测量。

四、电子电路仿真教学导航

电路仿真技术是近十年来在电子技术研究领域的一场革命。设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强大功能,在电路模型上进行电路的性能分析和模拟实验,从而得到准确的结果,然后再付诸生产,极大地减少了实验周期和试制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受到了电子生产厂家的一致欢迎。现在,电子仿真技术已成为电子工业领域不可缺少的先进技术,因此为了确保电路设计的成功,消除代价昂贵并且存在潜在危险的设计缺陷,就必须在设计流程的每个阶段进行周密地计划与评价。电路仿真给出了一个成本低、效率高的方法,能够在进入更为昂贵费时的原型开发阶段之前,找出问题所在。

理论知识:EWB与Multisim平台基本知识,Multisim在电子仿真实验中的应用。

技能训练:模拟电路电子仿真和数字电路电子仿真。

模块:电子电路仿真。

(1)知识重点:Multisim平台的使用;Multisim在电子仿真实验中的应用。(2)知识难点:Multisim软件的使用。(3)教学方式:从电子实验实例入手,学习Multisim软件的使用,在学会使用的基础上,结合电子知识,完成电子实验的仿真。(4)技能要求:用Multisim进行电子仿真的方法。

五、综合实训项目――有源多媒体音箱的设计与制作

1.知识要求

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思路;掌握电子产品综合设计的基本思路。

2.技能要求

能进行电子电路的综合制作调试;能有条理地撰写设计说明书;能对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展示。

3.教学任务

通过有源多媒体音箱的设计、制作及测试,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学会元器件的特性测试和电路组装、测试,熟悉电子产品组装的工艺要求及生产过程。

4.教学活动设计

(1)通过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等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对有源多媒体音箱进行设计,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

(2)在校内生产线的工作岗位上,根据所设计电路选择元器件,进行元器件的性能、参数测试。规划电路板,进行元器件的布局和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完成各部分电路的焊接、组装,对已经组装的电子产品进行参数测试及调试,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3)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及产品说明书。

5.相关知识

(1)理论知识。元器件的识别、测试方法;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元器件的布局;焊接工艺、电路调试方法;产品说明书的撰写。

(2)实践知识。元器件的选择、测试;印制电路板的规划和制作;元器件的焊接、组装;电路的调试及参数测试;实践测试报告的编写。

“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因此应将该课程实训的内容和电子元器件及电路的研发实验、生产流程与企业结合到一起,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以一个普通职业人的身份,真正达到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

掌握逻辑学的意义第2篇

数学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练准确而著称。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它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1、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矗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2、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各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

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

3、掌握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映象,解题判断的形成,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

4、掌握数学语言,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对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与批判性的“良方”;清晰、精练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有特效。

5、掌握数学语言,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逻辑学的意义第3篇

一、我校目前法律逻辑学教学概况

就我国逻辑工作者目前对法律逻辑学的理解来看,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一门以逻辑学(主要指普通逻辑)为纲,联系法律理论与实践而阐述逻辑学基本原理的学科;狭义的法律逻辑学是指用逻辑学(包括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一般原理去研究立法、司法、侦查工作中的一系列特殊的逻辑问题而形成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逻辑学分支科学[1]。以我校目前教学情况看,对法律逻辑的理解还是按照广义的理解去应用的。我校目前有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法律三个专业在学习普通逻辑学,使用高等院校文科通用的教材,即首都经贸大学出版,李小克编著的《普通逻辑学教程》。课堂教学按不同专业分开上课。

就法律专业来讲,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学习,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每次上课前笔者要做大量准备,查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一些案例,既要结合现实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很恰当地结合相关知识,所以课前准备工作花费不少时间。在讲授过程中也感到学生学习这门课也很吃力。一方面,因为内容繁多、公式复杂,学生在学习时有畏难情绪。又由于和实践不能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实用性不强,不知道如何运用逻辑知识来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另一方面,我校将法律逻辑课对法律专业设置为考查课,使学生普遍不再重视这门课程,又加上难学,一些学生准备放弃了,一些学生则认为考查课很容易过关的,不用下太大的工夫的。所以针对这个现状,笔者认为教学方法应该有所改进,努力将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法律逻辑学这门课程由于本身内容的抽象性,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甚至于学生中途放弃继续学习这门课。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笔者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讲解和加以引导,使学生们能够清楚明白地理解这些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这些方法:

1.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案例

逻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逻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耍学生用实践的方法来学习,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逻辑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2]。就如一个优秀的厨师,面对相同的原材料,如何根据不同的调味料,烹制出不同食客的喜好口味来。面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在课堂讲授中,为增加学生理解而适当加入一些真实的案例,不仅有助于教师把所要讲授的知识更加明白准确的传授给学生,而且能利用案例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加专心致志,把比较抽象、枯燥的知识,在案例分析中,逐条刻画在脑海中。例如,在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节内容中,为突出内涵和外延在语言使用中的准确性,举一个最近大家很关注的案件为例子,即“许霆案”。2007年11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因为其盗窃金融机构罪,数额特别巨大,审判了无期徒刑。辩护律师认为许霆无罪。在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辩护律师的言论,首先给出 “盗窃”的内涵,即“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围绕着这个内涵,组织同学们分组讨论什么叫“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如何理解“秘密窃取”中的“取”和“银行取款”中的“取”的异同等等,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同学们明白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体会到了概念内涵的重要性。同时有的学生还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所谓的“辩护”,就是围绕概念的内涵,争取朝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理解,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去解释。

2.讲清难点,解决学生学习障碍

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如果不及时解决,学生会感到厌倦,甚至会放弃继续学习。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内容中,最关键的内容是在“判断”部分,说重要是因为它是对“概念”部分内容的运用,同时又是学习下一章“推理”的基础。说难点是因为这里定义、公理、公式、符号、真值表等纯逻辑知识比较多,学生难于理解,也很容易混淆。面对需要记忆的内容,在课堂上笔者一再强调要理解记忆,否则死记硬背造成的就是混淆。比如,在讲七种负复合判断的等值判断时,如何才能理解记忆这七个公式呢?只有知道了这七个公式的推导过程,那这些公式很快就能区分、牢记的。由于教材中没有这个推导过程,笔者要求学生和老师一起画出七种复合判断的真值表,指导学生从这个表中根据不同种类的复合判断为假时,其枝判断的真假情况自己先总结出等值公式,然后与书中内容对比,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先记忆一遍,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记住这些公式了。接着要求同学之间分组模拟练习,比如,甲同学说:“如果张某作案,那么他应该有作案动机。”乙同学说:“我反对,有可能张某作案,但他没有动机。”这是乙同学针对甲同学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进行否定以后的等值判断,即是对这个公式(PQ)== P ∧Q 的具体应用。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一方面在课堂上加深印象,使同学们能较快地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能在记住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3.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法律逻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首先要掌握理论知识。对于课堂上大量的逻辑知识,教师除去讲授以外,还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巩固的基础上再引导实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或利用课堂讲授中的边角时间,或是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氛围,笔者采用课堂口头练习和上台练习的方法,随时回炉学过的内容。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讨论完成,对于有争议的知识点当堂解决。还会请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进行练习,这不仅达到了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而且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也起到警示作用,有些在课堂上漫不经心的同学也变得精力集中了。在每一章内容讲完后,还会单独再出一套练习题,这是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笔者总结出的在每个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考试中的不同题型,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老师批改完后,再根据作业情况,重点讲授出错的地方。同时要求同学们要妥善保管这些习题,这些将是期末考试中所要见到的各种题型。经过这几种不同类型的练习模式,基本上保证了同学们在每一章内容学完后,不仅掌握了每一章的基本知识点,还熟悉了每一章的难点、重点和不同题型,保证了同学们对每一章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几年下来,这种练习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连续几年以来,本系对具有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学生进行选拔考试的时候,这些同学的逻辑考试成绩都很高,并且水平都相当。这是令笔者感到自豪的地方。

4.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声像和多媒体教学更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特点。由于法律逻辑学本身这种工具性的边缘性学科,就注定了这门课的高度抽象性。通过声像教育,或多媒体教学教育,可以使学生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轻松地理解掌握那些难度大、内容抽象的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弥补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脱节这种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将知识运用在实践中[3]。例如在讲“推理”的内容时,“二难推理”是相当精彩的,在法庭辩论中也经常应用,应用的巧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例如逻辑历史上最著名的“半费之讼”,学生很直观地就感觉到了“二难推理”的魅力了,也激发起他们学习如何构造“二难推理”的兴趣。学生们都有一种感觉,即不但对经过多媒体教学放出的案例印象深刻,更是对所包含的逻辑知识更容易理解,对于今后的实践应用也多了几分把握。

三、结束语

作为讲授法律逻辑学的老师,要讲好这门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还要不断学习专业的法律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灵活运用逻辑知识,注意学生的掌握程度,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哲.《法律逻辑学》教学过程初探[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掌握逻辑学的意义第4篇

[关键词]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 数学教学 应用 培养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数学思维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思维过程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和意识的清晰程度,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可以把思维分为数学直觉思维和数学逻辑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是指思维者严格按照逻辑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数学直觉思维是指未经过一步步的逻辑推理或无清晰的逻辑步骤,而对问题直接的、突然间的领悟、理解或给出答案的思维.[2]

数学思维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有非常多的学者从事着数学思维问题的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直被学者对立起来研究.但是,根据课程目标,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密切相关的.数学直觉和逻辑思维对培养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思维快速发展的中学生,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逻辑思维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与学生应该一起努力培养良好的数学直觉和逻辑思维习惯.

二、数学直觉、逻辑思维在数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1.数学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中,直觉思维要比逻辑思维先出现.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数学直觉思维要先于逻辑思维出现.在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是直觉告诉你这个问题可能会跟哪方面的知识有关,可能会用到什么方法,然后才会出现数学逻辑思维去证明直觉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想法是否可行.数学直觉思维对一个数学问题的本质的判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逻辑思维对于解决问题过程的严谨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1】 计算9972.

解法一:原式=997×997=994009.

解法二:原式=(1000-3)2=10002-2×1000×3+32=1000000-6000+9=994009.

解法三:原式=9972-32+9=(997+3)(997-3)+9=1000×994+9=994009.

剖析:这是一道计算一个数的平方的题.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视数的简便运算,因此,学生看到这个题,由于数字偏大,直觉应该是要简便运算的.如果学生对小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就不难发现997与1000比较接近,因此可以尝试用凑整的方法,后面的运算就需要数学逻辑思维去完成.如果学生对初中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则可以发现题目中需要求平方,我们学过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和公式,有没有可能用到,用哪一个更加方便,后面的验证就是依靠数学逻辑思维完成最后的解答.如果学生后面两种解法都没有想到,那就只能用解法一.

数学思维的出现虽然有先后之别,但却没有好坏之差.对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更重要的是了解如何利用数学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归结出数学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数学教育就发挥了锻炼思维的作用.

【例2】 设有白酒与红酒各一杯,两者分量相同.先从白酒中舀一匙}放入红酒杯中,调匀后,舀回一匙}放入白酒中.问白酒杯在所含红酒是否少于红酒杯中所含的白酒 [3]

剖析:学生遇到这种题,直觉告诉他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然后就设酒杯容量为a,}容量为b,在第一次动作之后有……,大家都知道如何求解,但是大部分学生会因为计算而出错.如果学生换一下思维就会发现:两个杯子最终所盛液体分量相同.设将每杯中的白酒与红酒分离,则盛白酒杯中之红酒是来自红酒杯中之所失,红酒杯中所失之分量是由白酒所代替,因此盛白酒杯中之红酒与盛红酒杯中之白酒分量相同.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数学直觉思维虽然先出现,但难以解决问题,而逻辑思维却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将两种思维有机地结合,这样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2.数学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数学素养也是全世界关注的一个话题,但国际对数学素养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PISA对数学素养的定义是:个体确定和理解数学在现实世界所起的作用,作出有充分根据的判断和从事数学,以此来满足一个在当前和未来生活中作为积极地参与和反思的公民需要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1]

数学直觉-逻辑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数学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逻辑思维能对直觉思维提出的创新性思想进行逻辑论证.这是逻辑思维在数学思维中最重要的作用.从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直觉-逻辑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策略

1.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或课堂上提出的一些异于寻常的问题,不应该直接否定或者忽视,否则会打击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勇敢地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不受制于思维定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数学逻辑表达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和看法.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学会提出问题比学会解决问题要困难且有意义得多.此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中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直接影响数学直觉-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西尔威斯特认为,要对数学进行分析,是直接从人类已知的内在力量与活动中涌现出来,从思想的内在时间连续更新的反思中产生出来,这种内在世界的变化现象就像外部的现实世界一样要求密切地注意和识别.数学研究需要不断地观察和比较,它的主要武器之一是归纳,它经常求助于实际的试验与证实,同时还对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最好的训练.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方法,教授充满联系的数学,通过再创造展示数学思维过程

弗赖登塔尔说过,真正能够起到思维训练作用的是数学方法而不是具体题材,因而必须强调方法,并尽可能使之明确.要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直觉-逻辑思维,就必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会学生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如何才能让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方法进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呢 那就是教授学生充满着联系的数学.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人们学习的每件事情都应该是充满着联系的.这种联系应该是基于中学生能够理解的数学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且这些联系是自然形成而不是人为地制造的;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应该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现实,而不是虚假制造的现实,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3]利用类比法是建立数学内部与外部联系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学生通过类比可以在心理上有个过渡,因此也就更容易掌握.充满联系的数学更易于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严密.

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次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换句话说,我们要通过再创造来学习数学,而不应该将教的内容作为现成的产品强加给学生.学习过程必须含有直接创造的成分,即并非客观意义的创造而是主观意义上的创造,即从学生的观点看是创造.通过指导性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者理解得更好也更容易保持,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直觉-逻辑思维.

3.对数学知识进行多元表征,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将数学知识进行多元表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知识具有符号性和严谨性等特点,因此数学知识表征比较特殊.程广文在他的文章[5]中提到以下几种不同的表征方式:命题表征、符号表征、算子表征、图式表征和心智映象表征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各种表征,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构建属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中都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构建知识体系,对于薄弱环节可以加强学习.在复习课上,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是最理想的,同时教师也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4.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个性;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逻辑思维,光靠教师的努力肯定是不够的,学生也应该为此作出相应的努力.首先,学生要保持良好的个性,主要是指学生在情感、意志和性格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正确的数学思维一般发生于情绪良好和心理松弛的状态下,因此保持良好的个性不仅对成长很重要,对数学学习也一样重要.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学生敢于表现自己,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欲,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自己的想法、质疑最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也不要气馁,这也是一种学习经验,应该继续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许柏林.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直觉思维[D].广州:广州大学,2012.

[3]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掌握逻辑学的意义第5篇

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和规则,这就是逻辑。从逻辑角度看,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系列概念、命题和推理论证构成的逻辑体系。因此,教师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外,更应该有较高的逻辑素养。如果教师本人不掌握逻辑知识,就很难设想在教学过程中去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一、正确运用逻辑方法效益分析

论文联盟

1、有助于由已知推出未知,学习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传授新知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而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来达到此目的,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人们要获得新知识,大多都是以已有的知识为根据,推导出新知识。掌握逻辑知识,运用逻辑方法,对研究学问、搞好工作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正确地表达思想。我们教师总是有这样一种感觉,有些学生说话、回答问题总是“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究其原因,多半是逻辑上的毛病。事实上,人们在利用语言表达思想和论证思想过程中都离不开逻辑问题,说话、写文章、回答论述题要想提高表达效果,要想做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意思完整、说服力强,就必须要求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符合逻辑规则。

3、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是在长期的、大量的思维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凡是自觉地遵循思维形式的结构和规律开展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更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逻辑是思维科学的重要分支,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安排和组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逻辑方法

1、用于每节课内容的内部联系。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要不在于资料搜集的多少,教案写的是否详尽;而在于课堂讲授的质量,在于阐述问题的明晰性、说理的逻辑性以及是否善于启迪学生思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每节的教学内容要精心安排,找出其内部的逻辑联系,即使内容比较琐碎、联系不十分紧密的章节,教师也一定要将其逻辑化,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思维,便于学习和掌握。

2、在新旧知识之间寻找逻辑联系。人类的学是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前提,是在联想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新课的导入总是建立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而藉此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的。因此,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逻辑联系之后,教师还要注意节与节之间的逻辑联系,使上一节课的结尾和下一节课的开头能够有效地衔接,使两节的内容也有紧密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一节课的结尾有个悬念,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开始。

3、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做练习题。练习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固然可以正确地做出答案,但有效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政治教师在练习和复习中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解各种题型的逻辑步骤和思维方法。

三、几种常用的逻辑方法

1、归纳法。分析事实、经验或实验,抓住共同因素,概括本质属性,综合基本特征,用简炼而又准确的词语作出结论,并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内容进行比较,指明分界点和联系点。即从若干个事例中推导出一般原

转贴于论文联盟

理,这就是归纳。

2、演绎法。首先讲解规律、原理,再举出正反实例进行验证,分析它的内涵和应用范围,最后要求学生举例应用。即将理论、原则应用于具体事例,这就是演绎。

我在讲“商品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让同学们在教材中找到“商品”的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之后,我讲道:“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告诉我们一物要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首先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吕就不能成为商品。正如教材中提到的空气、阳光等。其次是用于交换,如果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也不能成为商品。如农民给地主的地租,农民生产的供自己食用的粮食。”

接下来我举出了几个实例让学生回答它们是不是商品。

自来水;②农贸市场上待售的蔬菜;③送给同学的礼物;④交换的结婚信物;⑤某人出卖自己的器官。

通过这几个例子,学生对商品的含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特别是通过第四个例子,我又强调了“交换”的含义,这里的“交换”是指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买卖关系。

3、类比推理

政治课中的许多原理和观点十分难懂,教师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或简单的生活道理来进行比较的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接受,并能对所学原理有较深的理解。

如在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授课时,,我先讲了了一个例子,“一个农民看到池塘中一只美丽的鸟受伤不能飞了,就把它抓起来。这时天上又落下一只鸟,赶也赶不走。农民回家拿了一只笼子,把伤鸟放在里面。过了一会儿,另一只鸟自己也钻进了笼子,并且和伤鸟挨在一块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学生们齐声回答:“是一对鸳鸯。”我接着说:“鸳鸯作为爱情的象征,它们总是成对出现,宁死也不分离。在我们的课本中也有这样一对鸳鸯-----权利和义务。请大家看书,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基于对鸳鸯的深刻印象,经过阅读和思考,对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

掌握逻辑学的意义第6篇

关键词:数量关系;数学模型;创新能力

数学应用题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量关系是解决应用题的核心,我们只有掌握了分析数量关系的技巧,才能正确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问题才能得到合理解决。但是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对应用题无法下手,其实就是教师在教授解题过程中没有抓住数量关系这个核心问题,而是停留在基本的情境分析,导致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题能力较差。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如何引导小学生摸清数量关系提升解题效率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仔细研究题意,捋顺逻辑关系

审题是解决应用题的第一步,应用题是通过情景应用对数量关系的描述,我们只有通过仔细研究题意才能掌握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题方法,达到解题目的。一般来说小学数学应用题阅读需要把握两个大的方向:

1.找准逻辑对象

审题过程中找准逻辑对象是摸清数量关系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找到逻辑关系所表达的对比基点,不然就会张冠李戴,混淆对比基点,造成误解题意,导致解题失误。请看下例:“某运营商,一件商品售价是100元,五一假期促销活动优惠10%,但是假期结束后根据厂家要求又提价10%,请问,这家运营商的商品假期前后是贵了还是便宜了?”粗心的同学一看这样的题,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没升没降吗?其实不然,我们仔细找对其中的逻辑关系就会发现假期前优惠10%的执行标准是原价100元,而活动后提价10%对比的是活动后的价格,即90元,找准了这个逻辑对象,我们才能讨论和分析假期前后价格的高低。

2.看清基本概念

二、复合数量关系,层层细分解析

针对复合型数量关系的数学题,许多同学一看这么多数据,搞不清哪个和哪个有怎样的关联。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大家对复合型数量关系进行层层细分,这样才能调理清晰,捋顺基本的数量关系。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数学的乐趣和奥妙,我们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他们认真分析题干表达中的数量关系,唯有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我们才能引导同学们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请看这个例题:小明去吃肯德基,共买了2杯饮料3个鸡腿,一共消费8.5元,一个鸡腿是6.5元,那么多少钱一杯饮料?

这样的复合型数量关系应用题一看数据比较多,但是我们千万要站住阵脚,我们可以层层分析其逻辑关系:

基本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饮料总价+鸡腿总价=总价

细分题干信息,假如饮料一杯x元。提取出我们需要的各个数量整合如下:单价(x)×2杯饮料+6.5×3个鸡腿=28.5元

如此层层剥茧,就会让同学们掌握复合数量关系的分析着力点,让同学们还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逐步学会把生活情境、运算意义、运算方法与基本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形成解题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三、理性辨析原理,深入探索关联

小学数学也存在一些相对抽象的应用题,这需要我们在训练中指导小学生能以理性辨析的语言简洁、清晰、准确地给大家分享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其运用原理。在学习正反比例定义后,笔者进行如下说理判断引导,让同学们深化理解数量关系:如:圆的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成反比例,于是同学们就推理出“积一定”两种相关联的量就成反比例的推断。然而我们理性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让同学们明白“两种相关联的量”指的是两个变量,而圆周率是个常数,因此这个命题是错的,让同学们真正理解正反比例意义,引导学生规范说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同学们将内在的解题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数量关系解决应用题的核心,我们只有抓住这一主要矛盾,以契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来抽丝剥茧,层层分析,那么同学们一定能明确解题思路,掌握捋顺数量关系的方法,达成教学目的。

掌握逻辑学的意义第7篇

【关键词】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品质;知识和逻辑结构;思维结构;演绎推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62-02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别是实行“素质教育”之后,明确提出:“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的基础上,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提高他们的能力。”什么是智力?什么是能力?高中物理教学都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主要应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特别是农村高中的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不扎实,视野较狭窄,家长教育能力较差,学校教学条件较差,如何培养、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我这个农村高中物理教师长期在思考、探索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1 教师要明了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建立强烈的自信心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按照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也是可能的。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14岁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由此可见,尽管农村高中学生大多数基础知识不扎实,视野较狭窄,但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基础。

2 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

具体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这个问题上,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好途径”的观点。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使定量研究成为可能;研究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病,并对之实施改革;思维品质的发展水平是智力正常、超常或低常的标志。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3 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要坚持启发式,把教学问题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的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疑问,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 

4 高中物理课改应把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就思维发展来说,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这是思维活动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思维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教育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因。作为中学生,其主导活动是学习。而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它对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对思维发展的影响上,即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增进,直接推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成为积极思考和促使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创造条件促进思维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过程。应该看到,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5 选择一套合适的教材

5.1 爱因斯坦强调指出:“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还指出:“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种体系中,单个经验同理论结构的相互关系,必须便所得到的对应是唯一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由此可见,无论是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

5.2 由于“结构的重要性”,必须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目前,在物理“新课标”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5.3 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框架”的“交结点”,而且是思维的“细胞”。而问题的解决,即应用,正是结构中各部分之间联系的建立以及结构的发展所必需经过的阶段。这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统计表明,仅就中学生而言,掌握归纳推理的水平略优于掌握演绎推理的水平。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就多数学生而言,从自然现象和实验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学生掌握较好,而运用概念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则困难较大。这是由于演绎推理较之归纳推理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来表现,掌握起来也复杂些,因此,就需要有意识的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合的配量。这与“题海战术”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前,好的例题和习题(指符合我们这种要求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掌握逻辑学的意义第8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大学阶段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术性和逻辑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它是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央五号文件及其实施方案规定,“原理”课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里明确规定了“原理”课教学要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也就是说,“原理”课要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掌握了这“三个一”,就掌握了“原理”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概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材,基本是按照“原理”课的这一定位和基本任务编写的。但如何把这一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却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潜能,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来完成。笔者认为以问题意识为切入点设计整个教学活动和各个教学环节,是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上的问题意识

教学上的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理论上感到困惑的问题为主线,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社会热点或理论困惑进行系统分析,达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强调的问题意识,是强调教学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工作理念,必须有对一门课的整体设计和每节课的专门设计。同时强调教学本身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是这里发现和解决的是学生的问题。

从问题意识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大学生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抱有兴趣,加之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使他们关注世界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喜欢思考任何突发事件和突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二是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学生喜欢思考和寻找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但由于他们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事物的看法有时过于肤浅和零散,加之受到网络上各种不同观点的影响,有时甚至会显得偏激。通过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意识设计教学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问题意识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需做到3个方面:

一是选准切入点。切入点是指学生感兴趣,但还没意识或反思到的问题。切入点找到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始终的主线。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开篇就讲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知道了不管是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都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找到的切入点是:“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一性’”这两个“第一性”是不是一回事,应该怎样理解哲学上的“第一性”。

二是教学活动环节设计本身要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在找准切入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有逻辑性的系统设计,力求把原理讲透,讲出理论所应有的吸引力和慑服力。

三是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有针对现实案例的实际训练。重点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从实际案例中找到切入点,发现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以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

以问题意识进行教学设计,需要处理好3对基本矛盾:

一是处理好案例选择与阐述原理之间的矛盾。“原理”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我们往往是通过一个个特殊的案例来阐述一个普遍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首先处理好案例选择和阐述原理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和原理阐述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应用上应该清楚案例实际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困惑,是一个切入原理阐述的话题,通过对话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达到阐述原理的目的。也就是说案例是感觉经验意义上的问题,而原理的阐述则是借助于概念对原理进行的系统阐释。

二是处理好体系精神与逻辑表达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内容系统完整且包罗万象的整体。马克思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都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所有方面都进行面面俱到的讲授,只能有所选择,而这种选择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内涵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建构而成的逻辑框架和体系,这一框架和体系就其内在精神来讲,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用哲学方法和认识方法;从外在表现来看,则是由“外在”具体的概念、范畴组成的逻辑表达框架。体系精神与逻辑表达框架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逻辑表达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体系精神。

三是处理好学术研究与问题教学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和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有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才能有高水平的教学。但是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是两类不同的活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转化,才能用在教学过程中。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马克思在此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问题,并且认为每一种方式都以其“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教学也是这样,需要教师遵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用教学所需要的专有方式去设计教学过程。

注: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2011年重点课题“拓展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实现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汝伦:《黑格尔在中国―一个批判性的检讨》,《复旦学报》,2007年第3期。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3.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