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康复治疗的方法

康复治疗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21 10:16:10

康复治疗的方法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复位;骨康方,中药;老年

我科自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86例,常规手法复位结合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骨康方及接骨七厘片治疗,现将其疗效作一总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照《中医骨伤科学》、《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拟定入选条件:①年龄≥60岁;②非暴力外伤因素;③X线片确定骨折;④骨密度25%;⑤内科病情稳定;⑥自愿进入本研究分组。所有患者86例,男37例,女49例;年龄60~89岁,平均71.2岁;左侧35例,右侧51例;骨折无明显移位17例,外展型38例,内收型31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关节脱位;内科病情稳定。将所有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在年龄、身体条件、饮食睡眠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根据具体骨折类型行常规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每三天检查夹板固定情况,及时调整,共需固定3~4 w。术后即开始行握拳、屈肘、活动腕关节,2 w后练习抬肩,3 w后逐渐练习肩关节各方向活动,经检查达临床愈合后可解除外固定材料。

1.2.2各组治疗

1.2.2.1治疗组 服用骨康方(补骨脂、淫羊藿、熟地黄、肉苁蓉、当归、大枣、丹参、黄芪、党参、菟丝子、白芍、甘草各10 g),煎服,1 剂/d,共30 d。

1.2.2.2对照组 服用接骨七厘片(湖南金沙药业),5片/次,2次/d,服用30 d。

1.3统计学方法 用药前日和用药结束日需测定健侧肱骨近端骨密度(BMD)。术后采用VAS法评价疼痛程度;采用临床愈合标准[1]评定骨折愈合情况;采用Neer评分法[2]评定肩关节功能。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方法在疼痛缓解、临床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组治疗后骨密度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骨密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肱骨外科颈主要位于皮质骨-松质骨交界处,是肱骨上段最易骨折部位,其周围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结构复杂,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必定会造成骨折周围软组织及血运的较大破坏,进而影响骨折愈合进程,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同时手术风险也较大,费用也较高,长时间手术也给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带来了很大考验。若行石膏外固定则较大程度限制了肢体功能范围,常造成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预后不理想。特别是对于老年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治疗效果不甚满意。马莉等报道采用准确有效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较好[3]。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降低、骨微结构遭到破坏致使骨脆性增加,易骨折。中医学者普遍认为骨质疏松属于“骨痿”或“骨痹”,它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潜在因素[4],因此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是治疗此类骨折的基础。本报告中骨康方[5]就以补骨脂补肾助阳为君药;以淫羊藿、肉苁蓉、白芍补肾滋阴为臣药;以黄芪、丹参、当归为佐药,以求补中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并以大枣调中和胃为使药。

结合本报告中统计结果可见骨康方在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与接骨七厘片疗效相当的情况下,还具有以下优点:①缓解患者疼痛;②促进骨折愈合进程; ③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在同时也有研究[6]指出骨康方通过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改善了骨质骨密度及其生物力学特性。

综上所述可见骨康方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结合功能锻炼体现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理念,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协运,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刘志雄.常用骨科分类法和功能评定[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2.

[3]马莉,张金东.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J].医学信息,2015,28(6):256.

[4]贺良,张权,王满宣,等.骨质疏松性挠骨远端的治疗[J].创伤骨科论坛,2001,30(4):294.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 丰富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应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07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致残率极高,早期康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几年来,在临床康复工作中,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不断调整患者的居住和训练环境,采用多种康复方法,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短时期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和依从性。

资料与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65岁,所有诊断均符号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叙述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1]。

入选和淘汰标准:①入选标准:首次发病、个别为第2次发病,但首次发病后无明显后遗症残留,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78分。②淘汰标准:接受过溶栓治疗;痴呆;严重感染;合并严重肝、心、肾疾病。

分组:12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一组为丰富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单纯康复训练组。丰富康复训练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65岁,平均52.8±11.48岁。单纯康复训练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2~65岁,平均52.6±9.83岁。

康复训练方法:①丰富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将丰富的环境和多种康复训练方法相结合。丰富环境: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住2~3人间的房间;由喜欢的家人陪护;尽早离开病房到训练室同病友共同训练,选择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物体,包括棉布球、木钉、平衡木、体操棒等。让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生动活泼的康复影像资料。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Bobath.Rood.Brunnstrom.PNF、运动再学习等治疗技术)[2]、针灸、中药手足浴;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30分钟。②单纯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包括单人房间、在家或在床边训练,护工陪护,主要采用Bobath方法进行肢体功能训练,1次/日,每次30分钟,共治疗30天。

观察指标[3]:①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评分(FMA)。②ADL(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MBI)。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检验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治疗后各组评分相互比较:①FMA: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年性差异。②MBI: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治疗前后各组自身比较:治疗后1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改善,治疗后20天、3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讨 论

脑梗死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中发病率逐渐上升,而且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随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在脑血管病幸存者中,70%~80%的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智能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在临床实践中,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恢复疗效肯定,有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丰富环境联合多种康复训练方法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丰富环境刺激对脑梗死后的康复作用具有非常的意义。

训练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大脑达到最佳的功能恢复[4]。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修订方案[J].中国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

2 于兑生.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脑卒中 康复治疗 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75-02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ect on Simultaneous examin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to enhancing curative effect of stroke patient. Methods 104 patient were randomly and even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ent of rehabilitation dependence score and FIM evaluation in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Ruslts Rehabilitation dependence score and FIM evaluation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strok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Simultaneous examination

由于现代诊疗水平提高,脑卒中的生存率得以提高,但致残率也同时增加。大多数患者在面对历时长久的康复过程,会难以坚持,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康复锻炼,从而导致康复疗效的大打折扣。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患者,有计划的对其开展康复教育宣传,将康复教育贯穿始终,让患者了解:为什么需要康复?怎样才是正确的康复?康复的疗效会怎样?可以使得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大大提高,同时减少许多因疾病伴随而来的心理问题。自2008年12月――2011年3月,我们对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治疗与康复教育同时进行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4例患者均为本科接诊的脑卒中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经本院CT诊断为脑卒中,女58例,男46例;48例为脑出血,56例为脑血栓;40―55岁38例,56―65岁30例,65岁以上36例;伴语言障碍18例,伴偏盲36例,伴认知障碍16例,其余34例为单纯肢体障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1.2.1 所有患者均给予电针针刺。取穴为头皮针+患侧肢体,循经取穴,并根据具体症状作相应得调整。每日1次,10d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3d;同时进行正规的西医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等,1次/d,15d为1个疗程。实验组在康复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有计划的康复教育宣教。对照组不进行。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

1.2.2 康复教育具体实施方法:⑴ 要求康复治疗师对实验组患者,在进行每一次评定和治疗的过程中,要将康复教育贯穿其中,有意识的告诉患者目前存在哪些功能障碍;针对某一具体功能障碍为什么要进行这几种训练方法,能起到什么作用;及时纠正患者在日常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姿势及错误方法,并解释为何错误。通过不断、反复的教育,力求让患者清楚了解康复的整个过程及治疗目的和方法,以激发患者主动性,提高其康复依从性。(2)每周开展两次专门的康复教育培训课,以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参加。针对其所患疾病、康复目的、康复方法、康复护理、康复疗效、社区及家庭康复、心理干预等内容进行系统规范的讲解。并鼓励患者之间进行积极的相互交流,由专业的康复医师给予指导。

1.3 疗效标准

1.3.1 康复依从性的评定方法 采用观察和面询相结合的办法,共分三个等级。完全依从( 3分):能主动按照要求接受康复训练;部分依从(评2分):被动接受,不按要求进行康复训练;不依从(评1分):不接受,拒绝进行康复训练 。分别于入院第1周、第4周、第8周进行评定。

1.3.2 康复效果评定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 量表[2],得分越高,功能独立性越好,康复效果越好。分别于入院第1周、第4周、第8周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本次临床观察的结果显示:在疾病的早期,患者都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训练,但是1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p

脑卒中患者在其生命体征平稳后,大多数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功能障碍,都将面临长期的功能康复训练。而康复过程一般需要半年到2年的时间。大多数患者面对自己不同程度的偏瘫会手足无措,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意志力差,缺少毅力,康复依从性差,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康复锻炼,不能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这其中,患者对自身疾病不了解,对康复治疗方法的不理解,对康复预后的不确定,是导致康复依从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类似于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培训,教会患者在平时如何更好的主动的去控制血糖,控制饮食和合理体育锻炼,才能真正的治疗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同时,我们也倡导将康复教育贯穿始终。只有患者真正的理解疾病的特点,了解如何进行正确的康复,才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力,积极持久自愿正确的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当其回归社会和家庭后,仍能自愿且正确的进行功能锻炼,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康复效果。因此,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对患者的康复教育。

参考文献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4篇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制约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近年临床文献来看,目前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主要采取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及传统针灸等治疗方法。

1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正在研究的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有效的手段之一。王氏[1]将59例患者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应用两种方案的电刺激作用于肩关节周围肌肉,两组患者均接受Bobath方法的系统康复治疗,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治疗能明显改善肩关节半脱位及运动功能障碍。杨氏[2]采用电刺激冈上肌和三角肌后部防治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结果表明在病程早期电刺激冈上肌和三角肌后部可以预防肩关节半脱位,促进上肢功能恢复,在病程后期开始电刺激治疗可以减轻肩痛。刘氏[3]将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研究表明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2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至关重要。赵氏[4]通过对37例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负重、操球训练等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4.59%。李氏[5]对2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肩胛肌群抗阻训练、戴肩吊带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患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所致的功能障碍。王氏[6]对64例脑卒中病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早期应用正确良肢位摆放、肩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功能性电刺激等早期治疗,治疗前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肩关节半脱位恢复较理想,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治疗利于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废用综合征,对加快上肢功能恢复具有决定性意义。刘氏[7]将120例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按病程分为早、中、晚期三组,给予同等剂量,同样疗程的康复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康复评佑,结果早期组肩关节半脱位恢复较理想,中晚期组治疗后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没有早期组恢复好,早期康复治疗对预防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和康复具有决定性意义.

3 传统针刺

刘氏[8] 采用针刺肩三针(肩内陵、肩髃、肩髎)、肩贞、巨髎等穴位结合康复手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43例,临床痊愈2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93.0%,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能够减少致残率,稳定肩关节肌群,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贺氏[9]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刺患侧臂臑、肩井、肩髃、肩髎、肩胛骨内侧背俞穴等结合康复,对照组纯康复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指出体针结合康复能有效防止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为肢体功能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氏[10] 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刺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法,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总疗效、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以醒脑开窍针法为基础,结合经筋排刺法,二者互为补充,醒脑开窍针法泻阴经,通关利窍,穴少而力专,经筋排刺法补阳经,敷布气血,刺浅而面广。

4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及针刺是目前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常用治疗手段,此病患者往往不在采取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是两者或三者治疗手段的结合。 肩三针”等穴位的运用,直达病所,形成了网状针刺,以通畅经脉,调达气血。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至关重要,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阻止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和发展,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侧的上肢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冰水,李玲,马虹,等.电刺激对肩关节半脱位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0,4(7):10141015.

[2]杨朝辉,谭维.电剌激防治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的荟萃分析[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5,25(4):151153.

[3]刘健,游伟星,孙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8):10541055.

[4]赵朝勇,闫小荣,张俊凤.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531754.

[5]李爱东,刘洪涛,黄宗青,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中医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8):673674.

[6]王瑛,何小花,宋来军.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早期康复治疗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7):20752076.

[7]刘晓红,顾海.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康复治疗[J].伤残医学杂志,2002,10(2):2123.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疗效

随着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明显增高,其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致残率很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对脑血管病患者除一般药物治疗外,同时加上及时的早期康复治疗,会收到较好的疗效,会大大降低病残率。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我院自2006年3月~2009年3月选择住院脑血管病患者共160例,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经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评定>8分,有肢体功能障碍。随机分为康复组80例,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33例,对照组80例,其中脑梗死49例,脑出血31例,全部病例年龄在35~78岁,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康复治疗,但轻型(FMA运动积分)96分及病情恶化,出现新梗死或出血,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者不入选。

1.2治疗方法

对康复组的治疗是在传统的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在早期就进行各种康复治疗。急性期治疗规范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训练以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为主,PT训练师经统一培训,治疗方法以Bobath方法和运动再学习方法为主,并配合使用本体功能促通法(PNF)、Brunnstrom等方法。按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循序渐进。

训练内容:卧床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良知位,翻身,起坐练习,床上桥式动作,床上坐位,坐位平衡等练习,待患者能够维持床上坐起30min,无性低血压等不适症状,即可坐轮椅到训练室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有:主动-被动运动、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下肢负重训练及重心转移训练,步行练习及步态的纠正,踝关节背曲的诱发,前臂旋前、旋后,手指抓握等,教会家属一定的康复训练方法,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放映神经康复的光盘等,以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按传统脑卒中治疗,未进行康复治疗。

1.3评定方法

在脑卒中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量表);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ADL),采用Barthel指数。

2结果

两组在开始治疗前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康复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目的是减轻残疾程度,预防脑卒中后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所谓早期康复即是指发病后2周内开始的康复。因在卒中后一段时间内,脑组织的可塑性很强,在这一时期可使患者的潜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尽早进行功能训练,目前认为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开始。

本组80例首次住院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介入,按照早期康复流程,采用卒中康复治疗技术,经过4周的基本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疗效。康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充分证明康复治疗行之有效。康复介入时间与疗效呈正相关,时机越早,疗效越佳。其恢复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脑的可塑性有关,即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研究表明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早期神经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

通过对比分析,康复组患者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康复训练不仅是患者急性期促进运动恢复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恢复期需要继续坚持不懈的锻炼方法,需要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因此,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康复教育的指导,使脑卒中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6篇

亚低温治疗法是神经外科疾病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它通过一种物理方法使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近年来,亚低温治疗法在临床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神经外科疾病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是选取从2008年—2013年之间来我院进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64名患者,其均采用保守治疗无效,没有严重的心血管疾患。其中,男性患者37人,女性患者27人,年龄在46—78之间。

将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2人和常规降温治疗组32人,分别对其采用亚低温治疗和常规降温治疗,其余的治疗方法相同,给予脱水、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控制感染等治疗。两组患者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

2.方法

两组患者都在术后2h进行为期48—120h的降温治疗,其中亚低温组采用降温毯、降温帽等辅助工具,使患者肛温控制在35.0—35.5℃之间,在停止降温后采取自然复温的方法恢复患者正常体温。常规降温组则采用常规降温方法,使得患者温度维持37.0—37.5℃。并且,其他治疗方式没有显著差别。在降温治疗期间,对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颅内压、呼吸、血糖和血气分别进行监测,看其康复情况。在治疗3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评测,并进行比较。

二、结果

两组患者在分别进行亚低温治疗和常规降温治疗之后,对比观察,患者康复情况: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亚低温治疗组与常规降温组相比,患者康复情况良好,并且,病情恶化情况较少,几率较低。患者在3个月之后,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康复情况良好。

而常规降温治疗法,病情恶化几率相比较大,安全性不高,并且,患者的康复率也没有亚低温治疗组的高。所以,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多采用亚低温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治疗效果理想。

三、结论

通过临床观察的比较,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它能降低脑细胞耗氧量,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抑制内源性毒性物质的产生和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并且,还能减少钙离子内流、超载对神经元毒性作用,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通过亚低温治疗法的康复治疗,多数患者的病情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而且,康复效果也很理想,患者也能缓慢的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四、分析

亚低温治疗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采用物理方法对患者体温进行降低和维持,以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治疗的方法。

因为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能够降低脑氧代谢率,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和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不仅对高血压脑出血有显著疗效,而且对神经内科疾病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所以,极具医学价值,并且值得临床推广。

亚低温治疗术对康复率较高,并发症较小,并且,安全性也高于传统的常规降温治疗法,经过临床试验分析,发现亚低温治疗术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和血糖并无影响,对患者的其他组织器官并无损害,充分说明亚低温治疗法对患者身体损害小,不易产生反作用,从而,能够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

通过文中临床的试验对比,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康复率达78.1%,而常规降温组的康复率为62.5%,低于亚低温治疗组的康复率,并且,差异显著。亚低温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降温治疗组。

经过临床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对于患者的治愈率高达78.1%,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以便为更多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兰周华、董广宁等,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09-15

[2].张建斌、于立刚、代艳,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4-10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7篇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患,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及后遗症,目前世界上首要致残病因就是脑卒中。有文献报道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0%~50%。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住院的6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有相应的颅脑器质性损害[1]。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者;②原发食管疾病者;③临床不能配合筛选及康复治疗者。随机分组,其中30例为康复组,30例为对照组;患者入选时文化程度、吞咽检查得分、病灶部位、各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和观察期间无一例病情恶化。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①通过临床观察根据才藤分级法,将吞咽功能分级;并根据上述分级给予相应的吞咽困难评分,分为1~7分,分数越高表示吞咽困难的程度越低,7分表示正常吞咽;②其次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2]:患者坐位,饮温水30 ml,观察经过并记录时间,注意有无呛咳。正常:1次5 s内饮完无呛咳;异常:Ⅰ-1次5 s以上饮完,或2次以上饮完;Ⅱ-1次饮完,有呛咳;Ⅲ-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Ⅳ-多次呛咳,不能饮完。

1.2.2 治疗方法:对照组为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是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上吞咽训练、屏气-发声运动、语言、认知训练及低频电刺激等康复疗法,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可以在鼻饲管情况下进行。训练内容如下:①吞咽训练:包括空咽和咽部冷刺激,或在甲状软骨至下颌部上下摩擦,诱发吞咽,或摄食训练等;②屏气-发声运动:这一训练方式是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Pushing exercises),屏气。此运动在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同时还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③语言、认知训练: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制定相应治疗措施;并给予拼凑图案、画图、数球等综合练习,训练患者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思维能力;④低频电刺激: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患者仰卧位,电极置患者咽喉部,根据患者的感觉调节电刺激强度。上述治疗在吞咽障碍患者急性期的时候可以在床上进行,恢复期的时候在治疗室进行,1次/d,每次至少30 min。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组内配对t检验,以及两组间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按照上述治疗方法,分别在治疗2、4周,2个月后按上述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康复组疗效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疗效比较(,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301.27±0.353.04±0.614.12±1.126.12±0.92对照组301.60±0.242.36±0.473.26±0.904.82±1.123 讨论

实验研究显示各组内评分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脑血管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愈性,同样吞咽功能也有自愈成分;组间比较综合康复疗法较对照组在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具有较明显疗效,因此可以说明康复疗法对吞咽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助给与吞咽训练、屏气-发声运动训练、语言认知训练以及低频电刺激等综合康复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理想诊疗方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那么关于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开始时间上有没有严格的要求呢?WHO推荐的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48 h后[3]。根据实验实施过程的记录及后期统计分析,笔者认为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应该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能够完全理解执行治疗人员的基本治疗的情况下进行。同时医疗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症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规划表。

综合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可能会加速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能够修复病灶周围组织或者重建以及对侧脑组织相应区域的代偿,极大地发挥了脑功能的可塑性。一系列的综合康复疗法,患者可以在综合医院出院后去专业康复机构训练,也可以进行定期在门诊医生指导下进行家庭康复训练。这有利于提高早期脑卒中患者并发症治愈率,减少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4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 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运动功能;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3-02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预后较差,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病因的疾病[1]。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率显著提高,但是致残率高达7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研究早已证实了现代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住院接受康复治疗4周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30例;年龄30~70岁,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CT或MRI证实)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进行性高血压、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肝炎及精神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再进展后开始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因人而异、辨证施针;治则: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虚、理气活血;取穴:印堂、百会、肩、曲池、尺泽、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等穴位。推拿按摩治疗依患者所处的不同阶段(弛缓期、痉挛期、协同运动期、分离运动出现后)选择不同手法(推、拿、捏、揉、滚、按、摩等)循经而行,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兴奋性;Bobath疗法主要是保持良肢位,患肢被动、主动运动训练,坐位、站立平衡训练,移动训练,认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早期综合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加针刺、推拿按摩;单纯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间歇3~5 d进行第2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进行效果评定。

1.3 疗效评定

开始康复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1次评定;采用国际通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改良巴氏指数(MBI)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并观察患者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见表2、3。

治疗前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前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肩和肩手综合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康复针刺、推拿按摩治疗对脑卒中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调节功能,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下行性兴奋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4]。它是适宜的外周感觉刺激,通过穴位、经络等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级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和功能代偿,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笔者认为,中医传统康复治疗(针刺、推拿按摩)诱发出的随意运动配合西医现代康复治疗(Bobath疗法)的强化固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异常的运动模式转为正常,使运动更加协调。在脑卒中早期,针刺与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针刺与康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5-6]。

ADL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密切相关,ADL能力依赖认知、情绪等大脑高级活动的参与。针刺、推拿按摩治疗正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提高患者的各种机能,提高患者ADL能力和生存质量,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中西医结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发生概率和程度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得到了预防和治疗。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徐世芬,徐占英.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2,20(2):53.

[2]“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6-272.

[3]高聪,蒲蜀湘,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7-29.

[4]金荣疆,朱天民,罗荣,等.电针阳陵泉对脑梗死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37-1639.

[5]李红彦.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治疗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