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首页 优秀范文 康复治疗的方法

康复治疗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1-21 10:16:10

康复治疗的方法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复位;骨康方,中药;老年

我科自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治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86例,常规手法复位结合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骨康方及接骨七厘片治疗,现将其疗效作一总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照《中医骨伤科学》、《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拟定入选条件:①年龄≥60岁;②非暴力外伤因素;③X线片确定骨折;④骨密度25%;⑤内科病情稳定;⑥自愿进入本研究分组。所有患者86例,男37例,女49例;年龄60~89岁,平均71.2岁;左侧35例,右侧51例;骨折无明显移位17例,外展型38例,内收型31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无关节脱位;内科病情稳定。将所有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在年龄、身体条件、饮食睡眠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根据具体骨折类型行常规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每三天检查夹板固定情况,及时调整,共需固定3~4 w。术后即开始行握拳、屈肘、活动腕关节,2 w后练习抬肩,3 w后逐渐练习肩关节各方向活动,经检查达临床愈合后可解除外固定材料。

1.2.2各组治疗

1.2.2.1治疗组 服用骨康方(补骨脂、淫羊藿、熟地黄、肉苁蓉、当归、大枣、丹参、黄芪、党参、菟丝子、白芍、甘草各10 g),煎服,1 剂/d,共30 d。

1.2.2.2对照组 服用接骨七厘片(湖南金沙药业),5片/次,2次/d,服用30 d。

1.3统计学方法 用药前日和用药结束日需测定健侧肱骨近端骨密度(BMD)。术后采用VAS法评价疼痛程度;采用临床愈合标准[1]评定骨折愈合情况;采用Neer评分法[2]评定肩关节功能。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方法在疼痛缓解、临床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组治疗后骨密度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骨密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肱骨外科颈主要位于皮质骨-松质骨交界处,是肱骨上段最易骨折部位,其周围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结构复杂,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必定会造成骨折周围软组织及血运的较大破坏,进而影响骨折愈合进程,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同时手术风险也较大,费用也较高,长时间手术也给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带来了很大考验。若行石膏外固定则较大程度限制了肢体功能范围,常造成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预后不理想。特别是对于老年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治疗效果不甚满意。马莉等报道采用准确有效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较好[3]。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降低、骨微结构遭到破坏致使骨脆性增加,易骨折。中医学者普遍认为骨质疏松属于“骨痿”或“骨痹”,它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潜在因素[4],因此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是治疗此类骨折的基础。本报告中骨康方[5]就以补骨脂补肾助阳为君药;以淫羊藿、肉苁蓉、白芍补肾滋阴为臣药;以黄芪、丹参、当归为佐药,以求补中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并以大枣调中和胃为使药。

结合本报告中统计结果可见骨康方在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与接骨七厘片疗效相当的情况下,还具有以下优点:①缓解患者疼痛;②促进骨折愈合进程; ③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在同时也有研究[6]指出骨康方通过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改善了骨质骨密度及其生物力学特性。

综上所述可见骨康方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结合功能锻炼体现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理念,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协运,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2]刘志雄.常用骨科分类法和功能评定[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2.

[3]马莉,张金东.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J].医学信息,2015,28(6):256.

[4]贺良,张权,王满宣,等.骨质疏松性挠骨远端的治疗[J].创伤骨科论坛,2001,30(4):294.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2篇

关键词 丰富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 应用研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07

脑血管疾病目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致残率极高,早期康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几年来,在临床康复工作中,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不断调整患者的居住和训练环境,采用多种康复方法,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明显,短时期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和依从性。

资料与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65岁,所有诊断均符号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叙述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1]。

入选和淘汰标准:①入选标准:首次发病、个别为第2次发病,但首次发病后无明显后遗症残留,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78分。②淘汰标准:接受过溶栓治疗;痴呆;严重感染;合并严重肝、心、肾疾病。

分组:12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一组为丰富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单纯康复训练组。丰富康复训练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65岁,平均52.8±11.48岁。单纯康复训练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2~65岁,平均52.6±9.83岁。

康复训练方法:①丰富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将丰富的环境和多种康复训练方法相结合。丰富环境: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住2~3人间的房间;由喜欢的家人陪护;尽早离开病房到训练室同病友共同训练,选择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物体,包括棉布球、木钉、平衡木、体操棒等。让患者及家属共同观看生动活泼的康复影像资料。多种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Bobath.Rood.Brunnstrom.PNF、运动再学习等治疗技术)[2]、针灸、中药手足浴;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30分钟。②单纯康复训练组: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进行。包括单人房间、在家或在床边训练,护工陪护,主要采用Bobath方法进行肢体功能训练,1次/日,每次30分钟,共治疗30天。

观察指标[3]:①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评分(FMA)。②ADL(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采用Barthel指数(MBI)。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检验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治疗后各组评分相互比较:①FMA: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年性差异。②MBI:丰富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治疗前后各组自身比较:治疗后1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改善,治疗后20天、30天FMA评分、MBI评分比较有明显改善。治疗前、治疗后1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0天、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间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0天丰富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讨 论

脑梗死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中发病率逐渐上升,而且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随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在脑血管病幸存者中,70%~80%的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智能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其中以偏瘫最常见。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各种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在临床实践中,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恢复疗效肯定,有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丰富环境联合多种康复训练方法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丰富环境刺激对脑梗死后的康复作用具有非常的意义。

训练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大脑达到最佳的功能恢复[4]。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修订方案[J].中国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

2 于兑生.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脑卒中 康复治疗 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75-02

【Abstract】Objectiv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effect on Simultaneous examin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to enhancing curative effect of stroke patient. Methods 104 patient were randomly and even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ent of rehabilitation dependence score and FIM evaluation in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Ruslts Rehabilitation dependence score and FIM evaluation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strok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Simultaneous examination

由于现代诊疗水平提高,脑卒中的生存率得以提高,但致残率也同时增加。大多数患者在面对历时长久的康复过程,会难以坚持,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康复锻炼,从而导致康复疗效的大打折扣。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针对不同的患者,有计划的对其开展康复教育宣传,将康复教育贯穿始终,让患者了解:为什么需要康复?怎样才是正确的康复?康复的疗效会怎样?可以使得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大大提高,同时减少许多因疾病伴随而来的心理问题。自2008年12月――2011年3月,我们对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治疗与康复教育同时进行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4例患者均为本科接诊的脑卒中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经本院CT诊断为脑卒中,女58例,男46例;48例为脑出血,56例为脑血栓;40―55岁38例,56―65岁30例,65岁以上36例;伴语言障碍18例,伴偏盲36例,伴认知障碍16例,其余34例为单纯肢体障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1.2.1 所有患者均给予电针针刺。取穴为头皮针+患侧肢体,循经取穴,并根据具体症状作相应得调整。每日1次,10d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3d;同时进行正规的西医康复治疗,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等,1次/d,15d为1个疗程。实验组在康复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有计划的康复教育宣教。对照组不进行。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

1.2.2 康复教育具体实施方法:⑴ 要求康复治疗师对实验组患者,在进行每一次评定和治疗的过程中,要将康复教育贯穿其中,有意识的告诉患者目前存在哪些功能障碍;针对某一具体功能障碍为什么要进行这几种训练方法,能起到什么作用;及时纠正患者在日常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姿势及错误方法,并解释为何错误。通过不断、反复的教育,力求让患者清楚了解康复的整个过程及治疗目的和方法,以激发患者主动性,提高其康复依从性。(2)每周开展两次专门的康复教育培训课,以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参加。针对其所患疾病、康复目的、康复方法、康复护理、康复疗效、社区及家庭康复、心理干预等内容进行系统规范的讲解。并鼓励患者之间进行积极的相互交流,由专业的康复医师给予指导。

1.3 疗效标准

1.3.1 康复依从性的评定方法 采用观察和面询相结合的办法,共分三个等级。完全依从( 3分):能主动按照要求接受康复训练;部分依从(评2分):被动接受,不按要求进行康复训练;不依从(评1分):不接受,拒绝进行康复训练 。分别于入院第1周、第4周、第8周进行评定。

1.3.2 康复效果评定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 量表[2],得分越高,功能独立性越好,康复效果越好。分别于入院第1周、第4周、第8周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本次临床观察的结果显示:在疾病的早期,患者都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训练,但是1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p

脑卒中患者在其生命体征平稳后,大多数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功能障碍,都将面临长期的功能康复训练。而康复过程一般需要半年到2年的时间。大多数患者面对自己不同程度的偏瘫会手足无措,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意志力差,缺少毅力,康复依从性差,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地进行康复锻炼,不能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这其中,患者对自身疾病不了解,对康复治疗方法的不理解,对康复预后的不确定,是导致康复依从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类似于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培训,教会患者在平时如何更好的主动的去控制血糖,控制饮食和合理体育锻炼,才能真正的治疗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同时,我们也倡导将康复教育贯穿始终。只有患者真正的理解疾病的特点,了解如何进行正确的康复,才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力,积极持久自愿正确的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当其回归社会和家庭后,仍能自愿且正确的进行功能锻炼,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康复效果。因此,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对患者的康复教育。

参考文献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4篇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制约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近年临床文献来看,目前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主要采取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及传统针灸等治疗方法。

1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正在研究的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有效的手段之一。王氏[1]将59例患者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应用两种方案的电刺激作用于肩关节周围肌肉,两组患者均接受Bobath方法的系统康复治疗,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治疗能明显改善肩关节半脱位及运动功能障碍。杨氏[2]采用电刺激冈上肌和三角肌后部防治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结果表明在病程早期电刺激冈上肌和三角肌后部可以预防肩关节半脱位,促进上肢功能恢复,在病程后期开始电刺激治疗可以减轻肩痛。刘氏[3]将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但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研究表明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2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至关重要。赵氏[4]通过对37例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负重、操球训练等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4.59%。李氏[5]对2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肩胛肌群抗阻训练、戴肩吊带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患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所致的功能障碍。王氏[6]对64例脑卒中病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早期应用正确良肢位摆放、肩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功能性电刺激等早期治疗,治疗前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肩关节半脱位恢复较理想,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治疗利于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废用综合征,对加快上肢功能恢复具有决定性意义。刘氏[7]将120例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按病程分为早、中、晚期三组,给予同等剂量,同样疗程的康复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康复评佑,结果早期组肩关节半脱位恢复较理想,中晚期组治疗后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没有早期组恢复好,早期康复治疗对预防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和康复具有决定性意义.

3 传统针刺

刘氏[8] 采用针刺肩三针(肩内陵、肩髃、肩髎)、肩贞、巨髎等穴位结合康复手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43例,临床痊愈2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93.0%,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能够减少致残率,稳定肩关节肌群,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贺氏[9]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刺患侧臂臑、肩井、肩髃、肩髎、肩胛骨内侧背俞穴等结合康复,对照组纯康复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指出体针结合康复能有效防止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为肢体功能的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氏[10] 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经筋排刺法,对照组用醒脑开窍针法,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总疗效、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以醒脑开窍针法为基础,结合经筋排刺法,二者互为补充,醒脑开窍针法泻阴经,通关利窍,穴少而力专,经筋排刺法补阳经,敷布气血,刺浅而面广。

4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及针刺是目前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常用治疗手段,此病患者往往不在采取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是两者或三者治疗手段的结合。 肩三针”等穴位的运用,直达病所,形成了网状针刺,以通畅经脉,调达气血。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至关重要,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阻止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和发展,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侧的上肢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冰水,李玲,马虹,等.电刺激对肩关节半脱位及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0,4(7):10141015.

[2]杨朝辉,谭维.电剌激防治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的荟萃分析[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5,25(4):151153.

[3]刘健,游伟星,孙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8):10541055.

[4]赵朝勇,闫小荣,张俊凤.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531754.

[5]李爱东,刘洪涛,黄宗青,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J].中医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8):673674.

[6]王瑛,何小花,宋来军.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早期康复治疗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7):20752076.

[7]刘晓红,顾海.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康复治疗[J].伤残医学杂志,2002,10(2):2123.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5篇

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种,多由于外伤、车祸等原因造成。如果治疗不当,及有可能造成诸多的并发症如关节僵硬、关节肿胀、关节囊和肌腱粘连、关节疼痛目等。目前多数医生及患者对骨折治疗的认识仅限于复位固定治疗,而对后期的功能锻炼缺乏足够认识,只有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进行康复治疗。对患者的功能恢复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降低了治疗的效果。

自1989年骨科康复成为骨科下属的亚专业,至今已有20多年历程,到目前已形成包括脑卒中、脑外伤、等所导致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全关节置换、运动损伤、小儿骨科、手外科、足和踝外科伤病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问题以及假肢和矫形器、机器人等多个小专科【1】。笔者总结了近十年来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现总结如下:

传统康复在骨科中的应用

张万福【2】,严永吉应用运动疗法及按摩手法治疗髌骨骨折28例,结果27例完全恢复其膝关节正常功能活动,均采用上述康复治疗手段,在1—2个月内完全恢复; 胡哲【3】使用艾条灸、中药汤剂熏洗、推拿等方法治疗老年股性关节炎:选取156例老年股性关节炎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行中医骨科康复治疗;对照组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常规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39例,总有效率88.5%: 实验组显效28例,有效40例,总有效率87.2%,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中医骨科康复治疗治疗老年股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好。陈松【4】、李涛:把385例骨性关节炎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205例,对照组18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7天为一疗程。结果:在五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67倒,有效112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87.3% ;对照组显效68例,有效92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88.9% 。在两组的疗效比较中无显著差异。而对照组出现15例不良反应:皮疹5例,消化道反应10例;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现象基本没有发生。结论:用中医骨科的治疗方法,如内服中药、针刺治疗、外敷中药、推拿、中药汤荆熏洗等方法相结合,在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与布洛芬的疗效基本相当,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应在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推广开采。赵玉嫦【5】将10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运用中药熏蒸疗法,对照组采用按摩,物理锻炼,理疗等法,结果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可以看出传统康复治疗骨折存在方法简便、疗效突出、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与现代康复治疗配合更能提高疗效。

现代康复在骨折康复中应用

现代康复治疗不仅能迅速的消除肢体肿胀,减轻患肢疼痛,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还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率。罗瑞颜【13】将500例四肢骨折病人(入院后已行复位固定,内外固定不限)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入院后进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频静电治疗仪进行理疗。比较两组的骨痂生长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骨痂生长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中频静电治疗仪可促进骨折的愈合,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提高病床的周转率。黄喜婵【14】、顾冬梅将10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脉冲磁刺激及中频脉冲电疗治疗。结果:试验组能迅速的消除肢体肿胀,减轻患肢疼痛,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结论:脉冲磁刺激及中频脉冲电疗疗效明显,且无副作用,适用于创伤性骨折。张英祥【15】、涂长青总结361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结果:无伤口感染病例发生,3周内伤口愈合343例,占95% ,其中I期愈合297例,II期愈合46例;患者住院时间23~71d,平均46.5d,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对出院后患者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其中357例患者均康复良好,无后遗症发生,肢体功能恢复满意,可以从事正常体力劳动及负重行走;3例患者发生延迟愈合,l例患者发生骨不连,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例 ,整体康复治疗效果理想。结论:对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可以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康复。帅记焱【16】、徐江祥桡以134例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在给予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按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在骨折固定期行肩、肘、指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及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恢复期行运动疗法及改善关节活动度治疗;对照组患者继续在骨科门诊治疗,所有患者均固定4周,结果:治疗过程中康复组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患者发生压迫性溃疡2例,肩关节僵硬l例,反射感性骨萎缩1例。李玲【17】根据是否进行康复治疗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例进行骨折的常规治疗,缺少功能锻炼,实验组5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后,进行功能训练。对比分析两组的治愈情况及关节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实验组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尸

中西医结合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

张懿【18】、张志峰将32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例,在使用潘赛缇法矫正畸形前后,用本院制剂骨伤康复外洗颗粒(大黄、泽兰、羌活、独活、防风)熏洗患肢;对照组16例,单纯使用潘赛缇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3.75% ,对照组优良率75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讨论

临床上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分别是: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而骨折治疗的首要目标则是纠正畸形、恢复功能及减少并发症【20】。临床常见关节并发症形成主要是由于创伤导致组织受到损害,缺血缺氧,造成组织液渗出使渗出液蛋白质产生沉积,最终形成了纤维蛋白胶原【21】 。一旦被吸收会导致一系列关节周围韧带、肌腱粘连、挛缩,从而引起关节活动功能障碍。鉴于骨折复位固定多导致关节的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早进行合理功能锻炼,可以保证患肢的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22-23】。正确及适宜的康复训练不仅对骨折的愈合有积极作用,还能预防、减少关节并发症的发生【2】,所以在骨折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进行康复训练。

在骨科康复治疗中,传统康复占有很大的优势,包括中药熏蒸、中药塌渍、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均可起到缓解疼痛,改善骨折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另外还可刺激骨组织构型、重塑及增强骨痂生长等。现代康复方法如物理治疗、手法治疗等同样能够消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研究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相结合比单独应用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要疗效好,不仅可以加快炎症吸收、止痛消肿,加速骨折愈合,同时保证最佳的 ROM范围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陆廷仁.骨科康复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 4(4):37.

[2] 张万福,严永吉.28例髌骨骨折康复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 ,3(2):102.

[3] 胡哲.156例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中医骨科康复治疗分析[J].中医临床杂志,2012 ,4(10):

[4] 陈松,李涛.骨性关节炎中医骨科康复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4):

[5] 赵玉嫦.骨折康复患者应用中药熏蒸疗法的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2):

[6] 成树江,成文浩,郭亚男.老年骨性关节病的中医骨科康复治疗[J].世界中医骨科杂志,7(2):

[7] 刘洪衡,肖建军.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中医骨科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

[8] 董兵.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中医骨科康复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八卷(05—06): 95.

[9] 赵云清,龚小红.十味熏蒸散熏洗合健康教育对骨折康复的意义[J] .湖南中医杂志,2009,25(4):90-91.

[10] 瞿丽玲,冯学功.疏风活血汤在四肢骨折康复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2)期:1005

[11] 路文慧.中药熏蒸法应用于骨折康复中的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8):1597.

[12] 王爱峰.中药熏蒸疗法在髌骨骨折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2,27(5):952.

[13] 罗瑞颜.中频静电治疗仪在骨科康复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09,1(6):77.

[14] 黄喜婵、顾冬梅、吴锡娣.电磁疗在创伤性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32-33.

[15] 张英祥,涂长青.361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康复期治疗分析[J].健康必读杂志,2011,(2):24-25.

[16] 帅记焱,徐江祥,周志刚,黄小红.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8):

[17] 李玲.骨折康复的治疗与减少关节并发症作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526-527.

[18] 张懿,张志峰.中药熏洗结合潘赛缇法治疗婴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6例[J].陕西中医,2010,31(7):833-844.

[19] 宋振江,周兆香,张燕.中药蜡疗在髌骨骨折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2007,1(4):18-19.

[20] 金峥.浅谈骨折康复[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881.

[21] 李舂梅.功能锻炼在骨折康复中的重要性[J].医学信息,2010,23(6):1686.

[22] 苏文英.87例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277—278.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6篇

【关键词】骨科;康复;价值

1 骨科康复治疗发展及现状

1.1 骨科是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疾病,以功能康复为目的的学科。骨科的治疗和康复是统一的整体,当前骨科临床治疗方面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现象。经常表现为医护人员粗枝大叶地指导和家属的简单帮助模式,康复的效果有限[1-2]。首先,主要原因是对骨科康复知识的缺乏以及足够认识;其次,害怕出现骨折再移位,简单认为在骨折复位后只需保持现状,直到骨折愈合。康复医学的概念于20世纪中后期才正式确立,成为医学领域的一门专门学科。虽然康复医学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疾病患者对健康恢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促使康复医学迅速的发展。由于康复水平与骨科学发展的不平衡[3],经常出现康复水平与骨科治疗不能有效的结合。表现在骨科的早期治疗中,因手术方法、固定方法和材料以及医疗水平制约,骨科医生对康复理念不甚了解,不允许骨科患者从事相关活动,骨科患者往往只是被动接受骨折的愈合,从而延缓骨关节的功能恢复。

1.2 在现代康复医学出现以前,国外学者就已经重视骨关节和骨折患者的康复锻炼。骨科促使现代康复医学的诞生,关节体操、矫正体操、以及器械训练都成为康复治疗的基础[4-5]。康复医学的发展促使骨科康复医学诞生,明确康复医学与骨科医学的紧密关系,在治疗理念的一大突破和进步,同时也是康复医学和骨科医学相互融合、吸收的结果。当前,康复医学的发展呈专业化趋势[6],包括骨科康复医学、心肺康复医学、神经康复医学、烧伤康复医学、小儿康复医学、老年康复医学等。随着康复医学在骨科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更多的骨科医生认识到康复医学与骨科治疗相结合的重要性。

1.3 骨科康复医学是一门医学应用学科,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一系列方式,使骨科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提高骨科治疗的效果。但过度的运动锻炼易导致过度训练综合征,原因是[7]骨科患者对肢体和关节用力不当产生的炎症,如肌肉、韧带、肌腱等损伤,引起肌肉不平衡加剧、骨关节变形等。因此,需要正确领悟现代骨科康复理念,合理运用现代骨科技术,将临床骨科与康复医学理念有机结合。针对骨科疾病特点,将骨科治疗技术与康复理念结合总结出科学、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发展迅速,并与骨科学紧密结合,出现了大量新的康复手段,进一步提高了骨科疾病的疗效。

1.4 骨科康复治疗基本疗法是运动疗法。骨科康复运动疗法是在明确患者疾病性质,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7-8]。首先对运动功能进行检查,包括:肌力检查、步态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等,用以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运动疗法包括:①关节活动度练习- -主动、被动、关节功能牵引和助力运动;②肌力练习--保持肌肉功能的专门练习,肌力小于3和大于3分别采用肌肉电刺激和抗阻运动;在进行抗阻训练时要掌握好力度与节奏;③持续被动运动--使用康复器械对关节进行连续缓慢被动运动。可加速关节血液循环,促进软组织修复,减轻关节疼痛。

2 中医药在骨科的康复治疗

2.1 骨折的预后以动静结合为主。①早期药物治疗 西药用于消炎镇痛,中药用于清热凉血如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等;行气活血方面如柴胡疏肝散、顺气活血汤等;亦可用外用膏药如消瘀止痛膏之类,适用骨折初期疼痛。还可以用物理疗法,如温热法,能够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局部去痛等作用。②骨折中期的康复治疗 由于骨折中期已较稳定,在原有活动量基础上适量增加,加强肌肉抗阻训练。中药易接骨续筋及和营止痛为主,如续骨活血汤、和营止痛汤、接骨丹;外敷膏用如接骨续筋膏;还可辅以中草药熏洗等;在骨折15天后其活动量逐步增加,在医护和家属帮助下活动范围逐步增大,上肢感觉肌肉有力,骨折处无疼痛感,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动作,关节的伸屈,避免骨折产生剪切方向运动。③骨折后期的康复治疗 在后期骨折已基本愈合,应提高关节活动量,增加肌肉力量,同时 辅以抗阻训练。中药以养脾胃,补气血为主,常用中药有十全大补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等。用以增强患者关节活动,使肌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可采用自身重量法、负重和不负重训练法[9-10]。在此锻炼期间,首先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并配合针灸、推拿,局部以阿是穴、手足以阳明经穴,使血液循环,经络疏通,减轻肌肉痉挛。推拿还可以增加患者抗阻运动,增加关节运动范围。

2.2 中医食疗法在骨折的康复中可促进骨折愈合。例如①黄豆5两,猪骨头2斤,加姜盐用文火煮烂后食用;②赤小豆加红糖适量煎熬,服用;③黄芪半两至一两,煎熬取汁,加粳米2两,早晚服用。骨折患者饮食要注意几点:①现代医学实践证明[11],骨折病人吃肉骨头不能促进早期愈合,相反会推迟。原因是只有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以骨髓、骨膜的作用促使受损伤的骨头再生。肉骨头的成分是磷和钙,若摄入太多,使骨质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有机质比例失调。因而对早期愈合产生阻碍作用。②忌偏食,骨折患者有局部充血、水肿、肌肉组织损伤情况,机体的修复由摄入的营养素来保证实现。③在骨折初期服三七片来控制积血、消肿,局部出血。在一周以后,若继续服用会使局部血管血液循环不畅,对骨折恢复愈合不利。

3 展望

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医学也融入了现代康复医学的治疗和评估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传统的中医康复包括:中药疗法、饮食疗法、针灸疗法、传统物理疗法、环境疗法、推拿疗法等,通过大量实践与研究,其效果和理念与现代康复医学相一致。因此,中西医相结合在骨科康复治疗中行之有效,具有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勇,骆艳红,曾本强等.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3):2692-2694.

[2] Babak Shadgan,W. Darlene Reid,R. Luke Harris et al.Hemodynamic and oxidative mechanisms of tourniquet-induced muscle injury: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the orthopedics setting[J].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2012,17(8):1-8.

[3] 席明霞,郑雯,陈银娟等.13家医院236名骨科护士康复护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13,(15):26-28.

[4] 黄莉.骨科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16-18.

[5] Adali,N.,Mars,M.,Petrie,A. et al.Presurgical orthopedics has no effect on archform in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J].The Cleft palatecraniofacial journal,2012,49(1):5-13.

[6] 白跃宏.骨科康复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 21(9):849.

[7] Milan Zdravkovic,Miroslav Trajanovic,Milos Stojkovic et al.A case of using the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for custom orthopedic implants manufacturing[J].Annual review in control,2012,36(2):318-326.

[8] 万大千,徐义明,白跃宏等.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活动受限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4):597-600.

[9] 罗汉华,农文恒.关于骨科康复在临床教学实践中的思考[J].甘肃中医,2011,24(4):74-75.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7篇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患,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及后遗症,目前世界上首要致残病因就是脑卒中。有文献报道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0%~50%。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住院的6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有相应的颅脑器质性损害[1]。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者;②原发食管疾病者;③临床不能配合筛选及康复治疗者。随机分组,其中30例为康复组,30例为对照组;患者入选时文化程度、吞咽检查得分、病灶部位、各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和观察期间无一例病情恶化。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①通过临床观察根据才藤分级法,将吞咽功能分级;并根据上述分级给予相应的吞咽困难评分,分为1~7分,分数越高表示吞咽困难的程度越低,7分表示正常吞咽;②其次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2]:患者坐位,饮温水30 ml,观察经过并记录时间,注意有无呛咳。正常:1次5 s内饮完无呛咳;异常:Ⅰ-1次5 s以上饮完,或2次以上饮完;Ⅱ-1次饮完,有呛咳;Ⅲ-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Ⅳ-多次呛咳,不能饮完。

1.2.2 治疗方法:对照组为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是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上吞咽训练、屏气-发声运动、语言、认知训练及低频电刺激等康复疗法,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可以在鼻饲管情况下进行。训练内容如下:①吞咽训练:包括空咽和咽部冷刺激,或在甲状软骨至下颌部上下摩擦,诱发吞咽,或摄食训练等;②屏气-发声运动:这一训练方式是让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运动(Pushing exercises),屏气。此运动在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同时还有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③语言、认知训练: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制定相应治疗措施;并给予拼凑图案、画图、数球等综合练习,训练患者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思维能力;④低频电刺激:采用吞咽言语治疗仪,患者仰卧位,电极置患者咽喉部,根据患者的感觉调节电刺激强度。上述治疗在吞咽障碍患者急性期的时候可以在床上进行,恢复期的时候在治疗室进行,1次/d,每次至少30 min。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组内配对t检验,以及两组间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按照上述治疗方法,分别在治疗2、4周,2个月后按上述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康复组疗效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疗效比较(,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301.27±0.353.04±0.614.12±1.126.12±0.92对照组301.60±0.242.36±0.473.26±0.904.82±1.123 讨论

实验研究显示各组内评分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脑血管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自愈性,同样吞咽功能也有自愈成分;组间比较综合康复疗法较对照组在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具有较明显疗效,因此可以说明康复疗法对吞咽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助给与吞咽训练、屏气-发声运动训练、语言认知训练以及低频电刺激等综合康复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理想诊疗方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那么关于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开始时间上有没有严格的要求呢?WHO推荐的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48 h后[3]。根据实验实施过程的记录及后期统计分析,笔者认为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应该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能够完全理解执行治疗人员的基本治疗的情况下进行。同时医疗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症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规划表。

综合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可能会加速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能够修复病灶周围组织或者重建以及对侧脑组织相应区域的代偿,极大地发挥了脑功能的可塑性。一系列的综合康复疗法,患者可以在综合医院出院后去专业康复机构训练,也可以进行定期在门诊医生指导下进行家庭康复训练。这有利于提高早期脑卒中患者并发症治愈率,减少脑卒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4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

康复治疗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 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运动功能;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3-02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预后较差,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病因的疾病[1]。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率显著提高,但是致残率高达7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临床研究早已证实了现代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住院接受康复治疗4周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综合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各30例;年龄30~70岁,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CT或MRI证实)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进行性高血压、心肝肾功能不全、活动性肝炎及精神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再进展后开始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因人而异、辨证施针;治则: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虚、理气活血;取穴:印堂、百会、肩、曲池、尺泽、合谷、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等穴位。推拿按摩治疗依患者所处的不同阶段(弛缓期、痉挛期、协同运动期、分离运动出现后)选择不同手法(推、拿、捏、揉、滚、按、摩等)循经而行,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兴奋性;Bobath疗法主要是保持良肢位,患肢被动、主动运动训练,坐位、站立平衡训练,移动训练,认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早期综合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加针刺、推拿按摩;单纯康复组采用Bobath疗法;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间歇3~5 d进行第2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进行效果评定。

1.3 疗效评定

开始康复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1次评定;采用国际通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改良巴氏指数(MBI)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并观察患者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见表2、3。

治疗前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NS、FMA、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前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肩和肩手综合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康复针刺、推拿按摩治疗对脑卒中后处于异常活动状态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调节功能,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下行性兴奋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4]。它是适宜的外周感觉刺激,通过穴位、经络等特殊的外周感觉传入方式,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级神经元的兴奋性,实现大脑皮层的功能重组和功能代偿,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笔者认为,中医传统康复治疗(针刺、推拿按摩)诱发出的随意运动配合西医现代康复治疗(Bobath疗法)的强化固定,大脑皮层运动区异常的运动模式转为正常,使运动更加协调。在脑卒中早期,针刺与康复的介入同等重要,针刺与康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5-6]。

ADL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密切相关,ADL能力依赖认知、情绪等大脑高级活动的参与。针刺、推拿按摩治疗正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提高患者的各种机能,提高患者ADL能力和生存质量,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中西医结合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痛肩、肩手综合征、足下垂或足内翻)发生概率和程度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得到了预防和治疗。

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徐世芬,徐占英.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2,20(2):53.

[2]“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6-272.

[3]高聪,蒲蜀湘,仪.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7-29.

[4]金荣疆,朱天民,罗荣,等.电针阳陵泉对脑梗死大鼠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637-1639.

[5]李红彦.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治疗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52,5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