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务公司如何发展

财务公司如何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29 14:57:21

财务公司如何发展

财务公司如何发展第1篇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均会产生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支付风险,这种风险是由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债务的到期日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许多公司正是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导致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甚至最终破产。所以如何减少财务风险、回避财务风险就成了公司财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财务预算是公司全面预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人认为,公司想要减少、回避财务风险,获得顺利发展,就必须要搞好财务预算。一般而言,财务预算所考虑的不是利润,而是现金流量的确定性与到期债务之间的关系。公司在编制财务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到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公司财务部门应尽量通过财务预算安排好资金的使用,从而回避公司的财务风险。

一、如何通过财务预算回避财务风险

财务预算应着眼于公司资金的运用,同时可以指导公司的筹资策略,合理安排公司的财务结构。在公司的各种资产中,流动性资产过多,流动性虽相对较好,但会影响其盈利能力。公司财务结构中,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较低,但相应的财务风险较大。公司的财务预算就是要处理好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财务结构的成本和风险的关系。而财务预算的核心是公司的现金预算。现金预算通过对现金持有量的安排,可以使公司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同时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根据公司资产的运用水平决定负债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现金预算的具体作用体现在:(1)解释公司的现金从何而来,用到那些地方;(2)公司在未来何时需要现金,如何筹集用于到期支付的现金;(3)如何通过现金预算避免不合理的现金支出;(4)如何抑制现金流量的滥用。

一般而言,若公司能确定知道未来的销售量、应收帐款回收情况和生产情况,它就可以将付款到期日与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对应起来,这时公司不必持有多余的流动资产,也不必进行不是绝对必要的长期融资。若不能,公司就必须保持较大的安全边际,增加流动资产的水平(尤其是现金和有价证券),同时延长融资的到期安排。需要强调的是,财务预算必须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消极应付。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公司的业务情况来安排公司资金的使用,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作出选择,同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公司的财务结构。例如公司若没有近期到期的负债,盈利状况、现金流动状况较好,这时可以适当提高公司的负债比率,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公司的财务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效用,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若公司近期的负债即将到期的较多,则要特别注意现金流动情况,在编制现金预算时,减少一些可以延迟的支出,加强应收帐款的回收,推迟大的固定资产开支,必要时还要考虑其他资产的变卖。

二、公司处于不同阶段时的财务预算

公司处在不同的阶段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有所侧重与不同,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因此公司在编制财务预算是应该充分考虑财务风险因素。

公司在初创时期,必然是现金流出较多,除了固定资产开支以外,其他方面的开支也相应较多,使得公司净现金流量为绝对负数,同时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大。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首先要搞好投资项目的总预算,对投资项目的总支出进行规划,并对项目的可行性和优劣进行选择;项目预算要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充分考虑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若公司是从无到有建成的,这时全部是自有资金,对应的财务风险就较小,公司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创建自己的品牌,迅速打入市场,为顾客所接受。项目预算对公司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决不能忽视,既不要盲目上项目,也不要放弃公司发展的契机。若要(下转第65页)(上接第60页)回避财务风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时间上考虑项目支出的时间安排,进行筹资预算,满足资本开支的需要。

公司在成长时期,急于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开发市场潜力,这时预算管理的重点是借助预算机制与管理形式来促进营销战略的全面落实以取得公司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现金预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营销策略是财务预算的核心工作,进行财务预算时要考虑应收帐款收回的可能性。同时,这时公司各项借款较多,要注意在时间上进行安排,必须为未来长期负债的偿还作准备。假如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佳,现金流动状况不好,有即将到期的债务,到期展期的可能性又不大,公司营销策略就不能单求扩大市扬而应以现金回收为主,其他各项开支也必须有所减少,以度过难关。

公司成熟时期,市场增长虽减缓,但公司已占有相对较高、较稳定的份额,一般来讲现金流量为正数,且能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此时公司的潜在风险:一是成熟期长短变化导致持续经营的压力与风险厂是成本控制压力与风险。这时成本控制是公司预算管理的核心,公司欲达到期望收益必在成本上进行挖潜。若公司考虑上新的项目,成熟期的末期最为合适,因为此时公司资金压力相对较小,市场销售情况较为稳定,利于筹资。

公司衰退期时期,销售出现负增长,这时不该继续扩大产品的生产,编制财务预算要做到监控现金有效收回并保证其有效利用。此时公司有较多现金,若无较好的短期项目,应该归还可以还掉的负债,减少公司财务成本。

三、预算编制方法上的选择

固定预算也称静态预算,它是根据未来固定不变的业务水平,不考虑预算期内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发生的变动而编制的一种预算。这种预算对业务较为稳定的公司比较合适,但是,对业务水平经常变动的公司就不合适了。相对而言,弹性预算则是考虑了业务的变化水平,把产品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这样就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公司工作成果的好坏。滚动预算的主要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始终保持12个月,每过去一个月,就根据新的情况调整和修订后几个月的预算,并在原来的预算期末补充一个月的预算。这种预算一年中头几个月的预算要详细完整,后几个月可以粗略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较粗的预算逐渐由粗变细,以此反复,不断滚动。滚动预算不但可以保持预算的完整性、连续性,而且由于预算的不断调整与修订,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加适应,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所以,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建议采用固定预算,而处于其他时期的公司则采用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更为适宜。

财务公司如何发展第2篇

【关键词】财务公司;企业性质;发展

我国的财务公司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企业,自1987年设立即是在企业集团与金融双重环境下运行。国际上对财务公司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一般称为FinanceService,主要是企业集团为促进产品销售或为加强资金管理而成立的。本文基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关企业性质的理论,对我国财务公司的企业性质进行分析,并对我国财务公司的创新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一、企业的目的——创造顾客

一般来说,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企业是资本进行生产的机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则从另外的角度,指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企业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而产生的,没有顾客就没有企业,同时,他认为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

(一)财务公司的顾客是谁

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财务公司也不例外。按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财务公司的顾客主要有三类: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和企业集团产品的消费者。1.在企业集团成立之初,为调节集团子公司之间资金的余缺,设立了财务公司,通过借贷方式实现资金内部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即财务公司为资金充裕的子公司提供存款服务,为资金缺乏的子公司提供贷款服务,这时,集团子公司是财务公司的顾客;2.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加强集团的资金管理成为母公司的重要任务,财务公司为母公司集中资金、监控资金使用提供资金管理服务,这时,集团母公司是财务公司的顾客;3.还有一类财务公司服务于企业集团的产品销售,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支持消费者购买集团的产品,这时,消费者是财务公司的顾客。

(二)财务公司顾客的特殊性

财务公司的顾客是非常独特的,均与设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有关。在资金内部融通情况下,子公司是财务公司的顾客,并与财务公司拥有一个共同的上级母公司,两者的关系是顾客加兄弟;在资金集中管理的情况下,母公司既是财务公司的顾客又是财务公司的股东,是顾客加股东的关系;在消费信贷情况下,消费者是财务公司的顾客,同时又是企业集团的顾客,是顾客加顾客的关系。

财务公司的顾客与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消费者关系相互交叉,在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利益情况需要特别关注:一个是母公司与其子公司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财务公司在服务于子公司时,有时会遇到母、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时无论财务公司怎样提高服务水平,作为顾客的子公司总是不满意的;另一个是财务公司与母公司的特殊代表——财务部门的关系非同一般,财务部门有时既代表母公司下达政策,同时又是某些具体财务事项的参与者,这些财务事项与财务公司密切相关,财务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其对财务公司的认知往往决定着财务公司作用的发挥。

(三)财务公司的顾客决定了财务公司是什么样的企业

首先,财务公司是一类顾客被严格限定的企业,顾客的范围不得超出银监会的规定,同时,财务公司的顾客与企业集团密切相关,这种关系使得财务公司的业务开展牢牢地束缚于企业集团,紧紧地依附于企业集团,实际上是企业集团的寄生体。由于顾客的范围没有重叠,同行业财务公司之间完全没有竞争,所以,严格地说财务公司不是市场上自由竞争的市场主体。

其次,财务公司向特定顾客提供特定的金融产品及财务服务,是金融机构,但又不同于银行,服务的特殊性使得财务公司在业务上既受企业集团的领导,又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财务公司作为金融企业,在实业集团和金融行业间的夹缝中求生存,生存的空间很有限,但财务公司尽力展现生存价值,表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

二、企业的功能——营销和创新

彼得·德鲁克认为“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企业通过营销拓展市场,创造更多的顾客,销售更多的产品,营销功能是企业不同于其他组织的重要功能;企业通过创新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及服务,并通过创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一)财务公司的营销

在财务公司的顾客中,母公司本身不需要营销,子公司执行母公司的政策和命令,是财务公司必然的顾客,也基本不需要营销;对于消费信贷中的顾客,企业集团已开展产品的营销,消费者决定购买产品后,才会到财务公司寻求贷款,不准备购买企业集团产品的消费者不会到财务公司来,所以财务公司的贷款服务附属于集团的产品销售,不需要、也不可能单独营销。如此看来,财务公司是不是就不需要营销了?当然不是,任何企业都需要营销,只是财务公司的营销与众不同罢了。

财务公司的营销不应是简单地向顾客推销产品和服务,营销策略应该是依托集团政策,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比银行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利益分配机制进行调整,以解决顾客中的特殊问题。例如,在程序上更加简便,提高办事效率;在价格和费用上,利率、手续费尽可能优惠,让利于子公司;在对银行关系上,联合子公司搞好平衡等等。同时,可以考虑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在集团政策上作些调整,扩大财务公司的股东范围,让集团的子公司亦投资入股,顾客变为股东,子公司也能从财务公司收益中分得一部分利益,这样通过利益共享,财务公司成为大家的财务公司,支持其业务自然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二)财务公司的创新

相对于一般企业,财务公司对创新的渴求更加强烈。由于政策的限制,财务公司的生存空间本来已极其有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开发的资金管理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需要,不设立财务公司,企业集团也能集中资金并开展内部资金融通,财务公司有限的生存空间也面临着进一步被蚕食,财务公司生存的意义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以资金管理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财务公司,这种挑战更甚!

那么在现阶段财务公司如何创新?财务公司首先还是要紧紧围绕企业集团的特点,深入研究顾客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可替代。对于集团销售竞争性产品的,要盯住产品的潜在消费者,细化信贷方式方法,千方百计为消费者购买集团产品创造条件;对于垄断性大型央企,以内部资金服务为主的,则要深入分析集团经营的特点,以集团价值链为自己服务的工作内容,仔细分析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创新业务品种。在向下深入挖掘创新的同时,财务公司还要向上争取集团的政策支持,在服务职能方面与母公司财务部门搞好协调,进一步明确定位,扩展服务功能,将资金管理扩大到集团的财务管理,除资金管理外,还可以服务于会计、资产、税务、投资、内控风险等等,集团的很多财务事项可以外包的形式交给财务公司办理。

三、企业的成长——外部环境及变革

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存在于不断扩张的经济中,是经济成长扩张和改变的具体器官”,“企业能否持续成长,在于能否搭上经济繁荣或产业兴盛的潮流,并乘势而起”。企业与外界——社会、经济和技术力量的关系,就是船与大海之间的关系,大海使船航行,但也时有风暴威胁船的安全。

(一)财务公司为什么需要变革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十字路口,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低劳动力成本、高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大型央企等企业集团面临不断提高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改革重压;同时,金融行业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2009年金融体系的逐步企稳,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各主要经济体监管当局开始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修复金融体系根本性缺陷。我国金融行业面临着如何深入改革,进一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压力。

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财务公司进行变革,不变革,不顺势而为,财务公司就没有出路。财务公司作为服务于大型企业集团的金融企业,是经济大海中的一艘小船,自然要随着大海潮流而动,其发展也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呼唤着财务公司的变革。

(二)财务公司未来的发展在哪里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国外财务公司的先进经验,我国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设想:

一是拓宽财务公司的顾客群。在继续发展产品销售买方信贷的同时,也可以向企业上游探索原材料等采购卖方信贷,特别是在同一产业中,生产销售同一产品,处于上下游生产销售环节的、分工不同的企业。例如电力产业中的发电、电网、电力检修、电力工程等企业,完全可以由一家财务公司来提业金融服务,财务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考虑由产业中多家企业共同出资构建。

二是丰富财务公司的业务品种。财务公司业务目前主要涉及存款、贷款、结算、证券投资等,可以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发展金融保险、租赁、信托等业务。财务公司综合发展各项金融服务,拓展、提高以企业集团为顾客的金融服务能力,实际上是产融结合的进一步发展。在产融发展的一定阶段,可以考虑将财务公司转化为商业银行。

三是财务公司脱离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可以不再依附于某一集团,不再专门为一个企业集团服务,以其独具特色、不同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如专业消费信贷、设备租赁等,为更多顾客服务。此类财务公司的成立,可以弥补银行业金融服务的不足,同时,顾客、业务范围的变化,使得财务公司不再是企业集团的寄生体,而成为市场上独立的、相互竞争的真正市场主体。

(三)政策的支持是财务公司变革的前提

我国财务公司监管的政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财务公司发展的要求,相对于国外财务公司来看,我国目前的监管政策过于严格。由于财务公司不面向公众,经营风险由企业集团承担,不会带来社会问题,国外的监管政策普遍比较宽松,而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在监管模式上将财务公司视同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做了很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具体业务上,监管政策不合理的方面主要有:一是财务公司成立及分支机构的设立控制太严,企业集团没有自;二是对财务公司的日常业务干涉过多,监控指标多达十几个,资产负债配制等经营自由权利受到较大限制,资金使用效率不能进一步提高;三是利率政策与银行一致,不能自主调整,同时,要上缴大量存款准备金;四是严格限制业务品种和业务范围,创新受到抑制,财务公司发展受到影响;五是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很少,财务公司的发展得不到鼓励。

政策的严格限制使得财务公司丝茧束缚,虽多方寻求变革,但总是碰到政策的铜墙铁壁,徒劳无功,折戟而返。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财务公司要变革,监管政策首先要变革。对于财务公司行业未来的发展,监管a当局需要解放思想,放眼长远,进行宏观的规划。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是财务公司发展的基石,财务公司行业未来发展如何,关键看政策的变革、支持程度如何。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必将出现,财务公司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诚如此,财务公司必将破茧而出,化蛹成蝶,振翅高飞,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亮丽的色彩!

【主要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杜胜利.国际财务公司的发展趋势与海尔财务公司的发展模式[J].会计研究,2005(5):76.

[3]王伟东.财务公司经营与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财务公司协会.财务公司国际案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5]国资委.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Z].北京:国资委,2010:42-43.

财务公司如何发展第3篇

一、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

财务人员面对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必须在财务管理中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市场经济理念

财务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适应转企改制集团化、集约化核算的模式,一切以市场经营为主体,一切围绕着市场经济体系进行核算,时刻根据市场经营方式的不断改变,灵活地跟上核算、管理的要求,时刻预警测算分析,以适应新的准则,新的核算要求的需要,做到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

2.发展和节约相平衡理念

要始终贯穿发展和节约相平衡的工作思路,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脚踏实地为集团出版产业的新发展、新机遇当好铺路石。要围绕市场,深入研究资产项目的资金运作,抓住微观,把握宏观,开源、节流并举,牢固树立经济效益观念,把握好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两者的统一,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3.现金流量理念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实现现金快速的流动与循环,企业才有活力,它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要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一个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现金流量出现不足,也会造成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企业经营举步维艰。

4.机会成本理念

机会成本就是可能付出的代价。财务人员要树立这样的财务管理理念,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前提下,经营决策中往往选择某一方案必然意味着其他方案可能获利的机会被放弃或丧失。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各种财务风险,考虑如何防范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可能造成的损失。

二、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增强出版集团管控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

建立财务的集中管理是加强财务监管、控制财务风险、促进集团公司稳步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从现阶段我国出版集团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情况来分析,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应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即所谓的财务集中管理。

1.重大财务决策权集中管理。重大财务决策权应集中于母公司,包括资金调配权、投资权、重大资产处置权、重大筹资权和利润分配权。而下属子公司只负责日常经营管理、成本控制核算以及执行母公司的政策和制度。上述决策权的集中,能够保证下属子公司财务目标与整个集团战略规划、财务目标保持一致。

2.资金集中管理。集团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其目标是实现集团资金的有效均衡流动,以保证集团整体财务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集团公司控制资金,首先是通过资金总的流入、流出,对下属子公司经营活动实行动态控制,对下属子公司收支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其次通过对下属子公司资金的统一调配,将集团内各下属子公司暂时闲置沉淀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再以发放贷款的形式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子公司,实现集团内资金相互调剂余缺,减少银行贷款,减少集团资金沉淀,降低财务费用,实现资源合理调配,优化资金结构调整,加速提高集团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集团的对外信用。集团以其整体经济实力、社会影响以及政府的支持,可以比较容易地从银行获得融资,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和提高竞争力提供资本。

3.全面预算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关键环节。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由集团母公司通过股东大会决定下属子公司年度预算,监控下属子公司的季度预算,使预算成为母子公司之间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式,因此,应在子公司和母公司两个层面制定预算管理制度,使预算成为对下属子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和对下属子公司管理层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股东大会批准的年度预算,是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财务控制的基本手段,是下属子公司的年度财务目标。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反馈考核,使资金的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之中,严格限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实施大额资金跟踪监控,保障企业资金有序流动。

4.会计控制管理。财务会计制度。制定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统一集团母子公司主要会计核算政策、成本费用管理办法、各项资金授权审批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担保制度等等,以统一规范各项经营管理行为。

统计和核算制度。制定完备的核算和统计体系,明确各项工作计划的落实程度,记录各层直至最低层预算的执行结果,可为管理者提供会计系统以外的各种所需管理信息,是公司反映物流、人流、资金流合理流动的信息流机制。

5.财务人员委派制度管理。为使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方针在下属公司得到较完全的体现和贯彻,规范下属公司的财务活动,确保下属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集团公司可依据产权关系,以出资人身份对其下属公司派出财务人员。

委派财务人员负责下属公司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等工作,加强派驻下属公司进行成本控制,资金合理运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委派的财务负责人参与下属公司的重大决策,发现公司重大损害集团利益的行为,财务主管应及时向集团公司报告,否则认为失职。财务负责人应定期向集团公司财务部进行述职报告。对委派的财务负责人实行定期轮岗制。

财务公司如何发展第4篇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 of 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 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 and 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第7期

2.刘峰,李少波.(2000).《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当代财经》第6期

3.冯淑萍.(1999).《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第5期

5.汤云为,钱逢胜. (1999).《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财务公司如何发展第5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控制;措施

一、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范围的界定

我们认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不仅含有出现的早期的财务危机状况,还包括最严重情况下的破产清算,以及位于二者之中的任何一种可能的情况。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本文中讨论的财务危机是有着程度之分的。实际上,大部分公司的财务状况刚开始都是良好的,后来情况逐步变差才陷入财务危机这个泥潭的,甚至破产。

二、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特征

(一)突发性

财务危机的发生可能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这样的突然爆发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某公司突然宣告破产,之前没有半点迹象表露出来,无法如期收回大额应收账款。

(二)可预见性

财务危机是在公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与经济相关的矛盾没有得到理智的处理和解决,慢慢积累起来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忽视都可能导致财务危机。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多用心观察,及时发现财务危机的苗头,采取强有力的财务控制措施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可逆性

在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时候,如果管理人员能够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就能使公司转危为安,不会导致最后的破产。

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具体表现方式

(一)现金支付出现问题

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司的信誉有一定的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讲诚信的社会,公司也是如此。一个讲信誉的公司,可以轻松地从债权人手里获得资金支持、从投资者那里得到项目支持,能够顺利地在银行和关联公司那里融资,从而保证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再生产,这也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关键。反之,一旦公司失去信誉,资金链断裂,公司的筹资融资将会变得相当困难。

(二)债务问题突出

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太差,缺乏现金;另一种就是本身资产不多,又有大量外债,没有办法按时兑现曾经给债权人许下的还债承诺。

(三)大额投资失败

在公司资产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盲目进行巨额投资,有可能冒太大的风险,使公司陷入无力清偿、丧失信誉的困境,这样的后果就可能会让公司陷入巨额亏损的境地。

(四)产品销售受阻

许多公司产品品种单一,销售手段老化,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周转不灵,大量欠款无法及时偿还,这样就可能演变成给公司带来严重后果的财务危机事件。

(五)主营业务瘫痪

上市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应是其主营业务。绝大部分公司的亏损都是由于主营业务经营不力而形成的。上市公司为了稳定股票价格、达到配股要求,或是为了改善公司经济状况,常用的做法通过债务重组或者政府补贴,或者和关联方进行交易。这样的公司盈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而且这样的行为也可能会使公司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控制及应对措施

(一)财务危机预先控制

1.识别公司财务危机的早期症状

公司财务危机并不是一天形成的,它的爆发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就公司的管理层来说,识别公司财务危机的征兆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准确的判断财务风险的水平。

2.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学者就开始了对财务危机预警问题的研究。研究的初级阶段,基本上都是介绍和评价国外模型。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国内公司的具体数据为基础的预警模型的研究成果最早出现于1999 年。现在国内的研究还是集中在怎样运用预警模型来检测以及运用哪种模型来预警这个方面。

(二)财务危机处理

1.有效处理债务问题。公司应当及时地与各类债权人沟通,要求他们提供短期周转性借款、将债务清偿延期或延长纳税期限。另一方面,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回应收账款,包括清收各种单位和个人的欠款,收回公司的各类应收账款,只有这样公司的财务危机才有可能得到缓解。

2.降低长期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如果长期投资在公司的总资产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时,就要把那些利润不佳又很难控制的子公司转让,把那些能够变现的长期资产尽可能变现。采取这些手段,能够间接地变现有资产为营运资金,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和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不过,对负债公司自身来说,转让投资和变现资产可能会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因而,这一方案往往要经过公司的高层领导讨论研究并证实确实可行后才能实施。

3.有效处理公司的库存。存货不是一种容易变现的资产,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尽可能的降低存货的库存量。

4.压缩公司的一切不必要开支。削减各种行政管理费用、裁并亏损部门以及一些不必要的辅助部门和适度地裁减人员;适度减少对外采购、停用某些无效的生产线。此外,关闭部分子公司、停产没有竞争力的产品等等,都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公司的开支。

5.寻求过渡时期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让债务人放缓收债的时间,另一方面和供货商谈判,要求其继续提供原材料或资金,应付账款按照销货的一定百分比偿还、或者直接用退掉部分材料来抵消相应的一些应付账款。

6.制定长期方案。建立长期方案实施时间表,修改公司的策略和目标,并从中吸取教训。①紧缩策略。缩减人员、产品或者不良的市场,起到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②重整策略。重新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重新考虑公司的增长方向,重新打造公司的增长点。③成长策略。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或者新的销售渠道的开辟,使公司能够迅速的占领新的市场,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另外,公司也可以采用资产重组的方式来应对财务危机。

参考文献:

[1]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润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消费导刊, 2007,(06).

[3]万水林,张耀辉.财务危机成本与资本结构决策[J].生产力研究,2004,(03).

财务公司如何发展第6篇

2009年以来,东软集团的利好消息不断传来。8月,东软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实现营业利润2.67亿元,同比增长19.3%,净利润2.37亿元,同比增长31.6%;9月,东软(欧洲)有限公司收购芬兰公司SESCA旗下的从事高端智能手机软件开发业务的三家子公司100%的股份;10月底,东软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6.89亿元,同比增长7.69%,净利润3.85亿元,同比增加33.2%;12月,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成功当选“2009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从1991年创立至今,东软用了短短18年时间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东软的产品与服务渗透到各个领域:电力行业解决方案覆盖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下属的20余个省级电力公司;电信业务覆盖中国联通、中国移动20余个省份;社保结算系统占全国50%,为中国1.2亿多用户提供服务。东软发挥其在嵌入式软件领域的优势,自主研发了CT、PET、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设备,并成功销往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

无论从营收增长、人员规模扩张还是业务覆盖扩张的速度来看,只有18年历史的东软都将在中国软件企业史上留下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长”案例。

任职长达12年的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王莉,在《首席财务官》杂志的独家专访中,全面揭示了东软高速发展背后财务体系构建中的变革以及其CFO本人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的角色转变与挑战。

财务融合业务

“东软近几年的业绩,尤其是国际业务的高速增长及2009年能够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主要归功于过去多年技术与市场方面的积淀及公司在软件领域多元化的战略布局,故抗风险能力较强。”王莉说,“虽然财务在企业发展中不会直接映射到企业业务增长,但可以为业务提供财务上的专业支持与服务,为企业的经营保驾护航,在其中扮演执行者、支持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与《首席财务官》采访的大多数CFO一样,王莉和她的财务团队一直保持低调。尽管谁都明白东软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与之适配的财务体系。毕竟,曾同样高速发展的西部软件巨头――托普便栽在了资金链断裂的老毛病上了。

东软今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其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了21.9%,为降低较低的资金安全垫可能引发的风险,东软一方面实时监控各个账户现金流的情况,一日一报以便及时在各分公司之间余缺调剂;另一方面采用银行联保授信,应对短期内可能引发的现金流短缺,同时与供应商协调,延长付款时间等方式提高资金效率。王莉说,今年东软的单位资金产生的效率同比提高了15%。

大多数人将CFO的职能定位于“财务警察”,王莉并不完全认同,“高速成长的东软一方面要通过制定积极的财务策略,推动公司业务的高增长;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

特别是2009年,是东软整合上市后业绩承诺的最后一年,东软能否在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下完成承诺,成为投资者极大关注的问题。同时东软财务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即如何在这种状况下支持公司业务的逆势增长。在采访过程中,王莉对记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2009年公司财务在预算、过程控制及信息反馈三方面做了更严格的要求。主要措施为:其一,强调了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的无缝对接,每个业务单元业绩的波动可随时反馈到财务指标上,从而可在第一时间及时调整公司策略。其二,在经营过程中,考虑到公司营业增长的需求,提出了‘保增收、促节支’的双重财务策略,即一方面对于和业务发展直接相关的支出采取积极的财务政策并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人员效率、减少固定成本及与业务非直接相关的成本支出,实现对公司成本费用的瘦身,从而将公司长远发展与现实艰苦奋斗相结合,使公司在危机中有效地检验了内部执行力、运营管理能力及危机应对能力。其三,大大缩短了信息反馈的时间,将原来的月预测,缩短至周预测,为公司经营策略的及时调整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信息支持。”

同时王莉一再强调:“一个好的管理体系一定要与公司的业务有一个很好的契合度,才能有效地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和战略的实施。”

目前东软的业务涵盖行业解决方案、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软件产品、平台与服务。东软在中国建立了六个软件研发基地,八个区域总部,16个软件开发与技术支持中心,在40多个城市建立了营销与服务网络。

为适应这种“纵向有行业、横向有区域”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王莉建立了向纵向事业部和横向区域分支机构派驻财务总监的矩阵式财务组织体系,实现了以总部为核心、区域平台、分子公司、事业部横纵结合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内容综合管理组织结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及由日报、周报、月报、年报组合的高效的信息报告体系,在财务管理组织、财务管理方法及财务管理时效三个维度上全面支持公司的业务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东软财务为管理核心的“战略、预算、考核”三结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一家以软件研发为主的轻资产公司,如何使用合理的绩效考核锁住‘核心资产’是东软面临的挑战之一。”王莉说,东软每年年末均要对公司经营策略进行总结并下年的经营策略,作为各业务单元制定年度经营预算的统一指导思想,同时公司根据各业务单元年度预算目标安排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环境资源等各项资源的准备与调度。

为激励预算目标的实现,东软财务强调了绩效考核和预算管理的互相结合,绩效考核首先是从合同考核做起,然后到回款、回款利润、可控利润,最后过渡到KPI和平衡计分卡。据此通过与预算管理相挂钩的绩效考核保证了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制定的预算目标在获得相应资源的情况下能够得以实现。

王莉表示,“财务控制风险的关键在于财务融入业务的同时,也需要让业务更多地了解财务。东软财务利用定期经营会、年度预算会等各种机会向各级管理者灌输财务理念。如今,我们公司的财务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各业务单元负责人的财务意识都很强。”财务与业务互动,可以让业务人员充分理解财务,知道如何做会更多地创造价值,如何做反而会损毁价值,使财务风险控制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单一的部门管理变为全员的风险管理。

“比如我们的某个业务人员拿到大合同之后,他考虑更多的是合同额和预估的毛利,而财务更多是从收款时间、利率、汇率等财务指标来综合考量测算最终能实现的利润。”王莉介绍到。

采访过程中,王莉一直强调适配性原则,具体而言,一是指公司战略和可用资源的适配性,即目前有没有这么多资源干这件事,需要占用多少资产,预期的收益是什么;二是公司战略和财务策略的适配性,财务以推动业务,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保持稳健;三是公司战略中业务板块规划与财务投入的匹配,为每一个板块业务的增长有一个很好的现金流支持。

资本运作提速

东软上市后不久,王莉即加入东软并筹划参与了东软股份的增发、配股,数次从证券市场成功融资。之后,东软的每一次资本化运作都离不开王莉率领的财务部门的积极参与。

1998年引入宝钢集团作为东软集团战略投资者,2003年将阿尔派电子的股权上移,2004年参与了飞利浦数字医疗业务6亿多元的重组方案,2005年获得日本东芝1亿元增资,2006年引入SAP和INTEL等战略投资者,2007年东软股份以上市公司反向收购母公司的模式设计东软集团的整体上市方案,2008年东软开始着手外部并购扩张……在这些复杂而庞大的资本运作中,作为财务总监,王莉从战略构思、方案设计、审计、评估、税务、对价的谈判与确定、资金等各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使公司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融资目的及重组计划,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努力,同时也是对她的财务团队的一次次提升。

虽然2009年并购大连华信的计划被搁浅,东软并没有停下并购的脚步。“并购发展将会是我们今后国际化战略中一个主要的增长方式。”东软董事长刘积仁此前表示。进入今年以来,东软开始了全方位的扩张,收购了芬兰SESCA下面的三个子公司,在瑞士注册了东软的公司,在墨西哥建立了分支机构,在美国加速了市场扩张,至此东软形成了面向日本、北美、欧洲的全球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同时刘积仁曾公开透露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东软要完成在加拿大、美国整个当地的交付和顾问咨询体系的设计。“自身有机成长和外部并购成长是东软快速成长的两个重要武器。”王莉说。

“并购是经济低迷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利用资本做强做大产业规模的必然手段。”对潜在的收购目标进行评估以及新项目价值判断,自然成为王莉的肩头重任。有了目标之后,王莉会带领她的团队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业务指标、风险控制等来分析业务部门提交上来的并购对象,综合考量并购目标能否给股东带来持续增长的价值,采用DCF、PB、PE、PS等多种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估值,并用多元的指标来评估并购目标与公司业务的互补与替代价值。

“在并购前要做详尽的尽职调查,这一环节十分重要,财务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其业务是否全部真实地反应在报表之中,前置的工作多,后续的整合问题就越少。我们在DD过程中就设计好一套并购之后的整合方案,这样有利于平滑对接,风险也小。”王莉说,“在整个并购过程中,虽然财务只是角色之一,但是CFO仅仅从并构成本的单一维度考量是不够的,还要从公司战略、执行、文化融合等多维度考量。”

转向价值创造

加入东软之前,王莉曾任教于东北大学会计系,之后在会计师事务所有多年的任职经历。这样的背景让王莉很早就接触到欧美工商业关于CFO的先进理念。加入东软后,王莉着手开始将财务与经营融合,建立了一个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再三强调所谓适配性的王莉认为,东软当下的发展速度要求财务更精准地定位于企业价值创造者之一。

身为东软集团CFO,王莉目前的主要职责包括建立符合业务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在支持业务增长的同时,企业的价值不受损害;建立完善的投资、并购评价体系,以保证财务的估值更加合理客观地反映投资价值;制定公司中长期财务规划,以保证财务策略与公司策略的一致性;对内外公司价值的沟通,以使员工、投资者、外部机构能够全面认可公司的价值,支持公司的发展;致力于财务体系的建设和财务人员的培养,使东软财务体系成为一支组织多元化、团队专业化、信息透明化、制度规范化、管理系统化的创新型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公司如何发展第7篇

    论文摘要: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但财务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而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而财务管理是一种运行机制,二者构成了公司财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财务治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的整合,财务战略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联结的纽带。财务控制偏重价值管理,财务治理则偏重利益调整,财务治理是广义公司财务制度的一部分。本文就财务治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财务治理界定 

    关于公司财务治理(Corporate financial governance),国内各学者的观点不一,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伍中信(2001)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还指出,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冲突。杨淑娥(2002)认为,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财权通过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关系,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衣龙新(2002)认为,财务治理涵义可概括为: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林钟高(2003)则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定义并无很大分歧,都认为财务治理是以财权合理配置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不同在于对财务治理主体的界定不同。笔者认为,只要涉及到财权的配置,均可归属于财务治理的研究之中,但是财务治理是否仅仅局限于一种“制度安排”。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并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财务约束、财务评价等机制以达到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行为和规范。 

    二、财务治理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一)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 财务治理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研究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和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治理结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公司治理的灵魂。财务治理总体上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必然要遵循、借鉴公司治理理论。应该说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是最为直接的、重要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而财务治理理论的不断充实、发展也必将促进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拓展、完善。如果用财务治理涵盖公司治理,则夸大了财务治理的范围和作用,限制了公司治理的范畴。公司治理除包含财务治理内容外,还包括人事、经营等方面的治理。应当说财务治理本质上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和根本体现形式,公司治理的其他方面治理效果也最终要落实到财务利益上加以体现。如果用公司治理定义、替代财务治理,则更为偏颇,局限了财务治理内涵和外延,除从属于一般公司治理共性外,财务治理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可见,财务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一是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发展和深化。二是公司治理的模式决定财务治理的模式,财务治理的模式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模式。三是公司治理的目标影响财务治理的目标。四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都根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五是从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角度来看,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随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其内容也逐渐由只发生在公司内部所有者、经营者以及相关权利机构之间的狭义的活动扩展到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六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更应该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活动,因而不能将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仅仅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更应该从治理活动的动态含义来理解。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区别主要有:一是制衡的着眼点不同。二是激励的侧重点不同。三是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四是机制涉及主体不同。五是保障实施主体不同。六是财务治理

    比公司治理更为深化。 

    (二)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基于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治理主要是对财务资源和财权的安排机制,以形成利益相关者之间财权的战略联盟,提高企业财务运作效率及公司治理效率。由此可见,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构成了公司财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联系表现在:一是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公司财务系统,都是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二是两者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处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贯性。如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战略的拟定,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服务与发展方向;财务管理对公司财务的全面调控,决定了财务管理中财务控制的力度和手段;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决定了财务管理中具体财务制度的基调。三是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如果说财务治理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内外部人与人之间利益分配的关系所做的协调和配置,那么财务管理就是这种协调和配置的应用。四是财务治理、财务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财务治理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进而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而财务管理和公司绩效又受到财务治理的根本性制约。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主要区别为:一是从公司运营角度看,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财务治理则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因此,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也就决定了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财务治理主要从宏观上对财务管理中所产生的财务关系进行指导、监督、控制和制衡,保证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一种制衡机制;财务管理则是在财务治理框架下,具体进行财务运作和经营活动,基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种运行机制。二是财务治理从制度性层面规定了公司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而公司财务管理则着重研究在这样的框架下如何通过科学的财务决策实现具体的财务目标,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具有鲜明的“技术性”特征。三是财务管理着重于对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控制,表现为上层财务主体对下层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的一种单向规制活动。财务管理的效率性主要体现为公司财务成本总额的减少,即公司净资产值的增加;财务治理则着重于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结构性安排,以及财务权力运作方式的优化,表现为财务主体之间财务行为的双边或多边相互协调与控制活动。财务治理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公司各层级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总成本的降低。四是财务管理是从定量角度论证企业价值,探讨企业财富是如何产生的,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而财务治理则是从定性方面研究企业价值,确保这种财富创造能够合乎各方利益要求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基础和保障。

    (三)财务治理与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财务战略的本质既反映其“战略”的共性,又揭示着其“财务”的个性。财务治理包括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战略,财务治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的整合,财务战略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联结的纽带。财务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是公司治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或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这就需要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从制度上保证企业最高决策层有效行使最终决策权,同时其他部门也能按制度积极配合,共同实现财务战略。任何大类意义上的财务活动,事实上都同时包含着战略与非战略的成分,其差异只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不同而已,因此财务战略在财务管理中,进而在财务治理中的突出作用不可小视。 

财务公司如何发展第8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应对策略;环境与趋势

作者简介:柳骏(1973-),云南省宜良县人,云南天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9-0071-02

公司财务是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也在不断扩展。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影响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经营、销售和企业的人事任免等,因此,可以说,抓住财务管理,就抓住了企业的主线。

一、新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电子商务等对国内企业旧的财务管理观念和方式的冲击,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明显不完全适应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在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务方面捉襟见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工业经济、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的基础上,而目前全球正大步跨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逐步上升,有的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有形资产的价值。(2)当代财务管理的手段落后,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财务势在必行。(3)当代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范围狭窄,仅限于财务风险,而对于风险投资的管理极少论及。(4)现行财务制度呆板,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等、不相容等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分析

任何企业的财务活动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这些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受环境影响和制约的。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即理财环境是指对财务活动及其管理产生影响的内、外部各种条件或因素。在这些条件或因素中,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内部的、可控制的,主要包括内部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及人员素质、会计信息系统等;一部分是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更多的只能是适应它们的要求和变化。这部分主要包括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税收环境、宏观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

1.经济全球化浪潮

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与各国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规模扩大,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己经形成的时间上相互连续、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络,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二是跨国公司己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

2.知识经济的兴起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对“知识经济”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这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美国又称为“新经济”,认为美国近十多年的经济持续稳步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新经济”,而“新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建立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那么,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电子商务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者结合的成果。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报告,可以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但它引起的安全问题同样让人担心。

4.企业重构

企业重构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兴起以来,愈演愈烈,现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从它的外在形式和历史演进看,它分为3种形式,同时也是3个阶段:(1)80年代的公司内部重构,即压缩管理层次,使管理更灵活机动,剥离公司非核心业务,增强公司核心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公司的全球竞争能力。(2)90年代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这次公司购并浪潮与20世纪前几次购并浪潮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跨国购并呈上升趋势;二是购并集中在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3)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虚拟企业。有人认为虚拟企业就是网络公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网络公司仅仅是虚拟企业的一种。所谓虚拟企业,按照德国斯图加特大学H.J.Bulllger教授的解释:“虚拟企业是这样一种网络组织: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如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等,而通过网络,应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分散的互利的合作,一旦合作的目的达到,这种合作关系便宣告解除。因此,这是一种暂时的、空间跨度很大的合作形式。

三、新环境下应对企业财务管理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研究未来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对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也同样是为了进一步改进与创新当前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财务管理实务。我国理论界对于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①财务管理理论研究附属于会计理论研究,财务管理实务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缺乏;③我们目前企业组织结构正处于大变革阶段,缺少比较成熟规范的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从无序走向有序,财务管理也越来越受重视,企业管理也将由原来的“生产导向型”或“市场导向型”为中心,转移到以“财务管理导向型”为中心。因此,对于如何发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①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倡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②切实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加快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③理论界与实务界合作,开展企业财务管理调查研究工作,进行案例研究,共同促进财务管理发展;④进行科研攻关,加强对企业改制、公司改组、兼并与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管理专题研究。

2.新形势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保证,合理配置企业集团资产,发挥集团优势,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企业集团公司对集团内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可分为“集权式”、“分权式”和“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三种。

第一,“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采用本模式的企业集团,财权绝大部分集中于母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严格控制和统一管理。集权式的特点:财务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只享有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其人财物及销统一由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资本筹集、投资、资产重组、贷款、利润分配、费用开支、工资及奖金分配、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财务事项都由母公司统一管理。

第二,“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采用本模式的企业集团,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分权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财权上,子公司在资本融入、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费用开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做出更大的财务决策;在管理上,母公司不采用指令性计划方式来干预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以间接管理为主;在业务上,鼓励子公司积极参与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在利益上,母公司往往把利益倾向于子公司,以增强其实力。

第三,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绝对的集权和绝对的分权是没有的,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模式是强调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是一种集资金筹集、运用、回收与分配于一体,参与市场竞争,自下而上的多层决策的集权模式。此模式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是很多企业集团追求的相对理想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蔚.成功企业如何做好财务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