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成年人英语教育

成年人英语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23 10:01:55

成年人英语教育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1篇

本文对中、日、印三国英语教育在历史背景、现状及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要想培养国际化人才,拥有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必须改革中国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国;日本;印度;英语教育;对比分析

一、中日印英语教育历史

1.印度英语教育发展概述。18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从事经济活动,便开始英语教育,19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现如今南北方惟一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这种情形使得印度相当重视英语在本国的应用。

2.日本英语教育发展概述。1808年,英国舰船“法顿号”侵入日本长崎,当时的日本人从国防方面考虑开始学习英语。作为洋学教育的机关,“开成所”变为“开成学校”,后来更名为“东京外国语学校”,1877年发展成为东京大学。明治维新后兴起的“文明开化”的热潮引发了英语学习热,并在日本历史上多次出现。

3.中国英语教育发展概述。我国的英语教育起步晚,始于20世纪上半叶,分布在我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教会学校进行各科教学。当时留学英美的学生,后来成为我国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得益于英语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大量的学生被分配学俄语,英语教学资料单一枯燥,英语教学质量低下。改革开放之后,英语教育得到重视。

二、中日印英语教育现状比较

1.英语教育政策比较。独立后,英语被列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印度政府高度重视英语教学。《国家教育政策》(1986)(1992年修订)这个文件的实施,巩固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的地位,推动了英语教育的发展,为印度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省先后多次提出并修改英语教育政策:2000年1月至6月,日本先后召开了八次由文部大臣主持的“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2003年3月,又公布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2003年,日本政府又实行了一项新的英语教学计划,称作“ImmersionProgram”,计划从2003年7月起,投资一亿八千万日元用于日本英语教师的培训。从战略构想到行动计划再到教学计划,日本英语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略发展目标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对英语教育没有从语言规划的角度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指导,导致了高成本、低效益的英语教学效果。我国英语教育分成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两大块,各有各的教学思想和测试系统,各自发展,互相很少切磋。教材衔接性很差,很多在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在大学阶段还在不断重复,而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又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不到一个新的高度。

2.英语教育模式比较。印度的中小学实行12年制,分为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后者又分为英语和印地语(地方语)两类学校。私立学校和英语学校全方位用英语授课。印地语(地方语)学校用印地语或地方语授课,同时开设英语课,但分班后理科班采用全英文授课。印度高校的英语教学明显不同于中国的教学模式,很少有统一的教材,大多是教师给学生开出的一系列不同流派的参考书,以英语原著居多,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印度高校也没有全国性的英语水平考试,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英语水平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日本从2003年开始在小学大力推进英语教育。日本将高中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英语,同时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出不同语种的第二外语选修课程,文部科学省每年还选拔1万名高中生到海外留学。日本的大学英语教育不依赖特定的教材,以每学期present两次来作为学习成绩评估的标准。从2002年秋季开始,我国教育部规定逐步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们重做题、少听说。在中国高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词汇量不足是影响我国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瓶颈。

三、英语语言环境比较

印度长期以来在中上层社会通行英语,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英语环境。在印度,英语已被广泛用于许多政府机构、司法、军队、贸易和广播电视领域。经常使用英语的人达3千多万,另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人能在一定的场合使用英语达到有限的交际目的。日本人的英语发音很差,所讲的英语很难让外国人听得懂。一方面日本高考英语侧重语法和阅读。另一方面是日本本民族的语言发音系统中元音构成特别少,严重地影响了日本人的英语发音而我国的现状是:教学多为考试服务,学生到大学毕业时英语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听、说、写能力较差。传统的英语教育仅限于英语课,在其他课程,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学生并不使用这种语言工具。这种语言环境的缺失,极大地阻碍中国英语教育效益的提高。

四、日印英语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1.英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从中国英语教育的现状来看,我们缺乏权威机构的指导。需要统一各阶段的教育目的和标准,协调和统筹各个层次的英语教育。

2.英语教育课程的设置。逐渐扩展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英语授课范围,使英语成为教学用语。可以尝试在教育发达的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英语听说课程的比重。在大学阶段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逐渐在具备条件的高校、院系用英语讲授专业课,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研究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原版文献,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加强优秀英语教师的海外研修,增进教师的国际体验机会和国际交流机会。

3.建立学习英语的社会氛围。学习英语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课堂,要让社会大多数人都在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多出版英语报刊、报纸、英语读物、制作英语电视节目,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作者:程谷雨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2篇

【关键词】泰国 英语教育 问题 启示

一、泰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英语教育发展的历史

自泰国曼谷王朝建立以来,历代国王均十分重视与别国的外交关系。拉玛三世(1824—1851年在位)很重视英语的学习,从而在泰国掀起了学习英语及西方先进科学的热潮;拉玛四世(1851—1868年在位)颁布的相关对外政策吸引了大批西方传教士前往泰国,这些传教士为英语在泰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发展到拉玛五世(朱拉隆功)时期,英语广泛走进了平民阶层,拉玛五世允许传教士在泰国办学,并积极鼓励外籍教师到泰国任职,欧洲的现代教育体制从此得以引入泰国。这一时期,皇家子女相继送往欧洲留学,政府还设立奖学金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习。从此,英语教育在泰国迅速崛起,不仅被纳入宫廷教学课程中,而且还是上层社会精英学习西方文明、改革创新的主要渠道。

“二战”后,泰美关系亲密,英语在泰国的地位一路飙升。1960年推行的新学制规定英语列为高中核心课程,1989年新课程改革中英语提前到小学开设,1996年进一步规定小学一年级开始英语定为必修课。

(二)泰国英语教育现状

由于英语在经济、社会与国民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泰国的高等英语教育呈现出多种办学模式。从2002年引进的双语国际学校办学形式以及专为国内外的学生设计的英语授课课程逐渐盛行。英语外教呈现数量增多、国籍多样化的趋势。

然而英语教学在泰国教育的崇高地位并不代表其教学的高质量。据EF英孚教育在全世界44个国家的英语能力调查数据,马来西亚排名第9,印度尼西亚排第34,越南排第39,缅甸排第41,而泰国则排到42名。[ Test and Score Data Summary forTOEFL Internet-basedand Paper-based Tests2007,2008]

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泰国政府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关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泰国的高等英语教育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泰国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将是今后泰国教育主抓的方向。

二、泰国高等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泰国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一个从未沦为他国“殖民地” 的国家,由于较少受英语国家的“熏陶”,泰国英语普及率较低,是“老东盟”五国中的一个特例。

(一) 语音、语调欠标准

泰国现今的英语启蒙教材一律采用泰—英语字母对照学习法,英—泰字母对照学习法是泰国官方制定的一套专供英语初学者学习英语的方案,部分内容如下(英文对照泰文读法):A–/e:33/,B-/bi:33/,C-/si:33/,D-/di:33/,E-/i:33/,F-/eb55/, G-/tsi33/:,H-/ed55/,I-/ai55/,J-/tse:33/,K-/khe:33/, L-/:n33/等。同时,泰国现存的许教材中仍有用泰文标音英语词语的现象。

这种字母对照学习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减轻了初学者的负担,但泰语与英语字母的发音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泰语字母由巴利文、梵文演变而来,而英语则由希腊文演变而来。因而,采用这种字母学习法从根源上导致了泰国人普遍发音不标准。

此外,根据本人2011年于泰国东方大学的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英语学习者已经意识到自身英语发音的缺陷,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他们却并不重视英语发音的学习。

(二)教师管理体制不合理

近几十年来,泰国各类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大、入学率迅速增长。根据2007年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泰国大学的适龄学生总入学率从90年代的19%上升到2007年的50%。由于大学招生人数的迅猛增长,造成教师人数相对不足且工作任务繁重。此外,泰国现阶段外教资源仍然紧缺,如何吸引外籍教师仍然是泰国教育部门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提高师资方面,政府投资力度仍然不够,政府每年在科研方面的投资仅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0.15%,为发达国家的二十分之一,因而科研经费少,无法吸引教师从教学中转到科研上来。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低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英语水平低。

教师质量是威胁泰国高等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泰国具有教授职称的大学教师仅338名,占大学教师的1.8%。而且大多数讲师不需要或专著,靠本校印刷的讲义就能评上副教授职称,造成教师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不良氛围。

为增强高等教育的活力,2002年6月17日泰国教育委员长会颁布了《2002-2016国民教育计划》,教育管理部门的权力逐步下放,私立大学迅速发展,许多公立大学也转变为自主性的私立大学。自此,私立大学的教师不再是公务员,而是同学校订立合同的大学雇员。教师身份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大学教育,然而也产生了教师“赶场式”上课现象,尤其是作为校选课的英语。教师、学生和教室流动性大——一学期更替一次,导致师生交流少,人情味淡化;教师教学管理困难,责任心减弱。

(三)教学观念落后

泰国高校英语教学依然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 “哑巴英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许多高校还存在着简单的照搬外国模式的倾向,如朱拉隆功大学是仿效英国模式,法政大学则是仿效法国模式等。导致泰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脱离了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不能与社会接轨。而且,泰国坚持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管得太死,学校缺乏了办学的灵活性及自主性,使英语教学过于死板,不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与生活。

(四)考试机制欠合理

泰国大学的考试制度参照西方的计分方法: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这种计分方式固然比一锤定音的考试制度更为合理。然而也存在许多隐患:平时成绩=平时多次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一味地做试题、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更多宝贵的能力、经验的培养与积累。此外,教师的任务量加重,教师的大部分精力放在试题上,而不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及英语的实际运用,从而造成学生所学知识对社会需求的不适应。

三、泰国高等英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 摒弃英—泰字母对照学习法

改善泰式英语发音的现状,须从根源抓起。从现阶段看,泰国各英语启蒙学校仍采用英—泰字母对照学习法的不合理现象应受到政府及学校的重视。英语口语的发音准确度决定了泰国学生是否能顺利地与外国人用英语沟通交流,只有彻底取缔这种学习方法,上至英语教学者下至英语学习者的语音及语调才能得以纠正。

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重新正视英语音标,采用一套来自以英语为母语国的英语启蒙教材,重申每一个英语字母的发音方法。针对英语语音语调的问题,解决的最佳办法是直接与以英语为母语者交流,而最为便利的方法是有效利用学校的视听教学设备,模仿正确的英语语音及语调。

(二) 改革教师管理体制

为填补泰国大学现今英语教师方面的缺口,政府应壮大教师队伍。办法如下:允许和鼓励学校招回退休的资深英语教师,提高英语教师的福利待遇;注重培养师范类英语教师,可以在各师范院校成立奖学金, 以吸引高质量的学生进入到教师队伍中,为学校英语教师提供储备资源;积极吸收国内外德才兼备的英语教师,尤其是优秀的外籍教师。

政府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尤其科研方面的投资,学校也应该注重资金方面的筹措,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育行列。对于现有的评教师职称制度,科研成果在评职称内容中的比例应着重扩大,从而营造更为浓厚的科研氛围。

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方面,应注重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师储备资源质量。同时,学校要时常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如:学校间互派教师考查学习、派遣教师出国进修、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

针对英语教学流动性大的问题,学校首先应当划分教师授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划定每位教师最适合授课的课程以及学生群体,包括学生的英语基础、专业及期望老师类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选课,缓解教师授课群体广泛及学生盲目选课的问题。再者,学生选定了合适的教师,上课教师的稳定性增强,有利于教师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合理。

(三)改革英语教育制度

“关起门来搞英语”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现代化的需求。要实现英语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大胆地借鉴其他国家英语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泰国是一个开放的旅游国家,对英语人才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很高。

近二十年来,泰国有关政府部门对英语教育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收效甚微。为了使泰国高等教育更能适应本国的国情,泰国政府以法律形式保证了大学的独立地位,在财政、招生、人事任免方面的权力逐步下放到学校,泰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渐由原来的“国家——政府主导型”向“院校主导型”转变。泰国正处于这一转型期,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放权过多,学校市场化,就会导致学校缺少人文关怀,甚至变成校长及教师的提款机。

大学英语教育要适应当今泰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必须切实做好英语教学工作。既要稳抓学生的学习,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英语实践活动,把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以及个性化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四)优化考试机制

泰国大学现阶段采用的英语成绩评估方式仍不能有效反映学生英语水平的问题来看,成绩的评估应该更具连续性和多样性。也就是说,在对学生能力考察的时候,不只是着眼于学生对词汇、语法的掌握程度,更应该考虑到学生对英语运用的灵活度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如英语面试等。因此,英语成绩测试必须考虑到学生能力的不同,保证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进行全面的有效评估,注重学生所学英语在实际情况中的模拟运用,减少英语平时考试次数,挖掘学生在英语各方面的潜力,对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估。

四、结语

英语教育长期以来受到泰国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送孩子课外学习英语的做法十分普遍,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对本国语言——泰语。但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质量,泰国英语教育仍存在以上许多艰难的问题,通过贯彻实行上述解决策略,相信不久泰国高等英语教育就能有新的突破。总之,泰国的高等英语教育仍处于积极反思、找寻出路的进程中,非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同样存着相似的问题,如:办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不适应本国经济发展需求,学生数量和质量的矛盾突出等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泰国的英语教育历史、现状、困难和对策,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以及潜在的问题,促进我国高等英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雪梅, 徐艳萍. 浅论泰国高等教育发展特色及存在问题[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2]素他尼·伽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高等英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诗纳卡宁威洛大学研究中心,2004.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3篇

(一)目标构成由单一到多元

从1916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小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比较单一,能否正确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与能否准确地读、写是考察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标准。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则是将语言技能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置于首位。当时所秉承的是静态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对既有经验的传承,只要能够掌握大部分的基础英语知识和技能,就达到了英语学习的目标。英语工具性的特征被无限放大和绝对化。而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小学英语目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往的过于单一的教育目标被现在的五维目标所取代。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与当代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潮是一致的。同时,目标中所包含的这五个维度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对适应社会发展的全人的教育,英语教育目标多元化的过程不仅是教育目标的完备化的过程,也是英语教育不断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二)目标性质由工具性到人文性

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民国初年的英语教育目标是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学生能够读懂、看懂英语是当时语言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语言的工具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属性,即语言的有用性,也是语言在任何一种历史环境中首先被利用的属性特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的目标要求是不无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语言的另一个基本属性,即人文性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满足了工具属性之后,语言的人文性被凸显出来。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本是语言的两个共生的属性。语言的人文性是指在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发展。这两种属性之间,不存在孰轻孰重、孰前熟后的区分和顺序。当代教育逐渐由原来的工具性属性向人文性属性过渡,或是将两者共同强调。曾经的“工具性的错位”和“人文性的失落”广受诟病,现如今,两种属性的和谐共生受到人们热议。《标准》(2011)中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共生,目标的转向是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发展是基于人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真正地教学的出发点。

(三)目标指向由本土到国际

建国前的小学英语的教育目标指向知识和学生本身,视域是向内的,而不是外展的。略识外文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用,广设外语学科,是通过外语这个语言工具,去学习西方的知识和技能来立命和安身。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建国初。1978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为建国后的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力量。但78年的《大纲》中仍是将英语教育的目的限定在为“三大革命运动”斗争的基础上。此时目标的设定仍是本土化的,被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要求所裹挟。而从2001年开始,《课标》在教育目的的制定上开始出现了“向外看”的趋势。尤其是在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多次提及国际化的概念。《标准》(2011)开篇指出“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学习英语能“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学生“未来更好的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英语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是社会和时代所趋,外向型的教育目标也是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目标演变的原因分析

教育活动背后展现出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和各种历史因素的交融。作为教育的最终指向,教育目标演变的背后同样包含着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需求的不断转变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左右英语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指向。二十世纪初,国势衰微,英语教育被动开始。鸦片战争之后,在与西方国家交流的过程中,急需一批精通外语的人才,英语的实用性、工具性在此时最先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建国后,社会政治局面又出现波折,基础英语教育几乎完全被搁置。在政治形势转向之后,英语教育又被重新放在了外语教育的首位。而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后,课程的人本位意识受到社会的重视,体现在英语课程中就是基础英语教育中人文性被社会所强调。所以在讨论社会需求时一定要坚守人的发展这一原则,这是讨论外语教育目的应坚持的基本立场。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即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基于现实的社会背景而进一步强化的。当今社会,原有的强势文化、新兴文化,以及古老文化等,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博弈比政治、经济和军事之间的博弈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文化比拼中获得胜利,其对国家和世界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历史性的。在现阶段,英语的意义已早早超过了其工具性的内涵。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一个国家公民英语水平的高低,折射出这个国家公民的国际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而这里所指的英语水平更多则是指其英语人文素养的高低,而远非指英语知识和技能。

(二)学科基础的变化:语言学向教育学的转向

基础英语课程目标的不断演变体现了英语教育中语言学向教育学的转向。二十世纪初期,英语教育与语言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引导着基础英语教育的发展。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所倡导的“听说法”在我国基础英语教学中曾经占据主流地位,这便是语言学家对英语教育重要影响的佐证之一。Campbell于1980年提出的语言教学的模式便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在这一模式中教师从属于语言学理论家和应用语言学者。随着英语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教育学日渐成为英语教育研究的主导者。学科教育不再仅仅是以学科的发展为目的,对人的素养的培养成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加之教师地位逐渐受到重视,教师越来越能在教育中掌握话语权。教师发挥具有“实践性”的优势,从教学情境出发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代表的“教育学”视角成为外语教育的中心,教育目标的重点也随即从语言学转向到教育学。

(三)学科内部的变化: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英语教育目标的演变是英语教育学科本身内部变化的体现。教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事物,其运动和发展必然由其内部矛盾推动发展。由于教育研究缺乏主体性,造成了“只讲课程决定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儿童身心的特点,却很少探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事件它自身发展的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急需改变。任何一门有生命力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地科学化和实用化的过程。教育目标的改变体现了外语教育学科内部在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自我调适的过程中,有诸如政治、经济等外因的影响,同时也必然有学科自身“自我求发展”因素的影响。这种向上的力量推动着学科在历史的发展中能够继续前进,并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最初的教育目标只集中在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之上。这样的目标过于单一,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学科自身也在寻求目标的多样化。而发展到现在,英语教育的目标已经被扩充到五个维度,目标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目标的内容描述也越来越详细。这些都是一个学科不断科学发展的表现。

三、相关启示

根据以上对英语教育目标演变的历史趋势的整理以及原因的分析,对我国当前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以下可行的建议。

(一)英语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历史视域

“理解一种传统无疑需要一种历史的视域”,理解一种语言的发展也需要一种语言教育发展的历史视域。教育目标的制定一定是发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的。当代英语目标的修订是建立在整个教育目标演变的历史当中的。基础英语教育目标的演变中有着深深的历史印记。在制定和修改英语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通过总结英语教育历史的发展,将历史的经验作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启示。尤其是当前我国英语教育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与疑惑,基础英语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虽然指向现代,但问题的解决之道或许寓于过去的历史发展之中。回顾历史,认识现在,展望未来。在历史的发展中找到现实的共性,为英语教育目标的制定提供历史性的建议。

(二)英语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国际目光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发展一定是国际化的,英语教育目标的制定要有国际意识、世界意识。“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在教育方面的体现”。全球化推动了资源、人才、知识、技术、商品等多方面跨国界的流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各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理,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此时,教育已不是囿于一国的社会活动,教育必然与世界各种资源、各种活动之间都产生互动。教育目标设定所体现的世界意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英语课程标准》(2011)的“前言”部分便已指出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学科,英语教育目标的指向一定是向外的,是国际化的。这种语言教育的国际目光不仅仅是通过语言学习和了解国外世界,而是要利用语言这个工具,在认识国外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本族文化的认识,促进本族语言和文化的世界发展。

(三)英语教育的发展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英语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其内在意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学生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工具,而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完整的人。英语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基础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之中的。在当代英语教育中,注重学生整体人的发展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克服当前英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的趋势,并扭转过于重视应试教育的倾向。语言是人的发展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语言的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这门语言,而是要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其潜力,健全其人格,使其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人。

四、结语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 英语教育;心理特点

2001年,教育部决定将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时间提前至3年级。由此以来,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在这期间,我们见证了英语教育的飞速发展,如今英语已成为与我国传统教育重点――语文、数学并肩的学科。

一、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理论分析

“外语要从小学起”这个理论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政策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受了这个理论影响的[1]。我国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从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的,很多国家都已经有了从小学开始开设外语课程的尝试。比如说英国,他们从小学就开设了法语课程了[2]。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否与这一英语教育政策相适应?

(一)二语习得理论分析

英语学习越早越好这一观点的提出最早是源于Lenneberg1967年提出的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理论[3],在此基础上,Penfield和Roberts(1959)提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是在前十年[4]。那关键期假说的科学性又有多大呢?就这一问题,马积善(2006)在他的论文中提出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作为证明:儿童在5岁之前,大脑神经元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所需营养日趋增多,5岁时,其需要量相当于成人2倍[5]。由此看来,语言习得的确存在关键期。然而,学术界很多人认为关键期假说是建立在对母语习得的基础之上,对二语习得是否适用不得而知。对此,Rod Ellis(1986)在大量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提出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较明显地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和效率。在语法词义和词汇方面,少年比儿童和成年人表现的更为出色[6]。根据语言学的这些理论,教育部提出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的外语教学政策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理论分析

《心理学》知识中,人的不同时期阶段被划分为: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等[7]。根据这一划分标准,我国小学阶段的学生以6、7岁―14岁的儿童为主,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虽然他们心理和性格上都还不完善,但是他们的认知心理表现为:充满好奇心、探索精神,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胜心。英语对他们来说作为一门完全陌生的外国语言,充满了神秘色彩,极易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相对于其他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小学生的英语教育在心理特点上是占很大优势的。小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学习英语也因此具备十分有利的因素。

二、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2001年教育部实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也随即实施。虽然为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经顺利普及小学英语教育,甚至在广大农村地区小学英语学习的热潮也不甘示弱,但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教学条件地区差异明显

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条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首先,农村地区没有城市发达,相当多的农村地区还处在贫困的阶段,它们的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硬件条件极差,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室甚至连最基本的课桌椅都不齐全,更别提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教师短缺和地区间的不平衡,教师转岗和临时上岗在农村地区英语教育中十分常见,非专业的英语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连简单的发音都不准确,因此学生受到老师影响,他们所学的英语都不准确。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一旦学会了错误的知识和发音,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纠正,甚至一辈子都改不了。

(二)教学标准不尽相同

随着小学英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英语教材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化、多样化,全国各地不同的教材已经达到30余种

[8]。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育使用的教材都不统一,各个地区都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采用各自不同的教材,有的地区选用的是人教版和译林版,有些地区则是使用《牛津小学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新概念英语》)、Follow Me(《跟我学》)等, 还有一些学校甚至自编教材,教师上课的时候只是用他们自己复印材料当作教材了,这违背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教学方法单一无趣

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是通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思路和能力的展示,尤其是小学英语教育,更加讲究教学方法的使用。据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学英语课堂教育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比较枯燥乏味,使得英语课堂主要以母语为主,非常不利于语言环境的培养。学习动机是小学生学习特点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荣誉、竞争和奖励,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小学生这些特点,不利于小学英语教育的开展。

三、针对小学英语教育存在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根据众多针对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调查结果研究以及对小学英语教育的切身观察,在优化小学课堂英语教育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国家需宏观把握

国家教育部应当继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落实硬件配置,保证农村地区也能为小学英语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一定的食宿条件和薪资待遇,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特岗计划”(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 Plan),通过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方式不断向农村地区输入优秀的青年小学英语教师。

(二)学校应细微落实

这里所指的学校分为高等院校和各地区的小学两个方面,各地区所在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育办学条件。

高等院校辅助培养人才,二者相互协助,共同推进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进步。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场所,承担着培育高等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就业服务的人才都源于此,因此,针对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存在地区差异、英语教师素质不过关等问题,必须从高校人才培养这一根源抓起。各高校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育标准,提高要求,从严治学,使每一位高校毕业的英语师范生都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从而保证小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高校英语师范教育多针对初中、高中阶段,如何进一步差异化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将是提高小学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从源头上保障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

对小学而言,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小学课堂英语教育的必要条件。语言习得需要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对英语的学习和了解。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创始人John Broadus Watson就提出语言习得是通过条件作用(Condition)而形成的言语习惯的过程[9]。因此,英语的学习强调自然习得环境的重要性。学习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和语言环境。对于儿童时期的学习,我们要关注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内部心理过程。学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创造语言环境:首先,小学生的内心对外界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把握这点带动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各种装饰品,添上英语元素,将普通的教室装扮成孩子们心中的童话世界,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根据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这一特点,在小学英语教育中开展各种小游戏和竞赛,会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其次,学校要重视对孩子们口语的培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使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英语资料和口语环境,比如为学生提供各种英语原版的材料、课文的音频视频资料等。

(三)教师要终身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能。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十分有限,但是模仿能力却非常强,一旦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了老师不标准的发音或者错误的语言知识,将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来纠正,因此教师自身要及时“充电”,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英语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何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呢?这就要看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了。教学方法主要包括Translating(语法翻译法)、Situation( 情景法)、Audio-Visual Method(视听法)、Direct Method(直接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法)等。小学生他们虽然具备了超强的模仿年龄、好奇心、求知欲、记忆力以及表现欲,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来说还是很弱的,他们无法做到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单词的重复和机械训练很容易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厌恶情绪。所以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尽可能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小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点。比如在小学四年级上册PEP教材学习be动词用法,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人称相应改变be动词,这对于才学习英语不久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道“大菜”,很难消化,此时教师就可以总结使用规律,通过自编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使用方法,将其归纳为:“我用am,你用are, is用于他她它,单数名词用is,复数名词全用are”。通过这一朗朗上口的口诀,学生自然就很容易学会be动词的用法了,也就不怕学生总是会把各种人称混淆使用了。这样一来,原本晦涩难懂的语法知识就变成了小菜一碟,而且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四、总结

教育的发展关乎国家兴盛,从小培养英语综合型人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虽已进行十多年,通过对近十年来小学英语教育现状的相关调查结果中分析可知,我国小学英语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反思改进,需要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根据小学生特定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满足小学生特殊年龄阶段的发展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迎难而上,积极创新,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必定会生机勃勃,散发出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欣欣.中国小学英语教育研究综述及反思[J].社科纵横, 2011(06).

[2]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Larsen-Freeman.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0.

[4]王兴茹.现行小学英语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考试周刊, 2010(35).

[5]马积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若干问题和外语教学[J].河南社会科学, 2006(09).

[6]Rod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2.

[7]但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8]赵丽.小学英语教育研究述评.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1(06).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育 新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师资 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47-02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高度融合的地球村,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参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实力的增强有赖于我们在更广阔的领域、在更深的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做到与世界真正的接轨。这预示更多的中国人会参与国际活动,外语特别是英语必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外语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外语课的开设和学习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达、开放、走向世界的表现。

青海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的重任。青海省位于高原,又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因此该地区的英语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本文将分析青海省(以省会西宁市为主)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并试图以此提出符合本省省情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方案。

1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历史回顾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满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接下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终于将在中国大门外等待了近两百年之久的西方各国传教士带进了国门,获得了在中国传教、办学的权利。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1850年(道光三十年)期间,一些传教士在上海开办教会学校,讲授基督教教义和简单的日常生活常识,教师授课语言主要用汉语和英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非常关注。由于前苏联在国家革命与建设事业中对我国的影响,因此在外语教育中强调突出俄语,而小学英语课程便暂时停止了。

196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中,把外国语列入正式的课程(部分学校)。但是由于实际条件所限,小学英语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材料,只是提前学习初中的教材。

“”期间,外国语学校受到严重破坏。其中4所停办,其余10所改变了性质。

1978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会议拟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外语教育的方针,其中一条是切实抓好中小学外语教育这个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外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各界对于在小学阶段开设外语课程表现出了较高关注程度。 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小学开设了英语。小学学英语的人数已愈百万。1994年已近140万,而且还在继续增加。

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对小学英语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原通用小学英语教材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有些城市和地区直接使用外国教材。

从2001年秋季起,教育部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同时,国家、各省市都采取相应的措施,配备师资与培训教师、建设教材。

2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西宁市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

青海省自然资源富饶,但仍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比较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青海省的小学英语教学起步较晚历史较短。而且,青海省是多民族聚集地,玉树、果洛等藏族自治地区,许多小学生因为没有师资,在小学阶段不开设英语课。有的小学开设藏英课,即英语教师只会说藏语和英语。还有一部分学校由于受到一些国际组织的资助,英语课是由外教来上,课本也是从国外引进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与中国教师大相径庭。因此,本文讨论的焦点将是西宁市小学英语教育及其教师培训。

西宁市小学英语教学正式始于1999年。当时采用的课本是人教版教材。《英语课程标准》出台后,一大批小学英语教材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或引进改编,并通过了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分批向全国推荐。西宁市各小学统一开始采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标准英语》。

本文第一部分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历史的综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开始很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全国形成气候。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英语教育在当今社会从国家教育制度,到群众观念得到了保障。2002年教育部推行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之后,小学英语教育又负载着许多新的内容。作为教育主体的小学英语教师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但是实际工作当中小学英语教师师资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笔者曾对来自西宁市四区三县的小学英语教师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班级数量多;各班级人数多(通常为60-70名学生);英语教师数量少(一般不足20人);英语教师课时量大(每周15节-20节);英语教师普遍为大专学历;有1/3的英语教师在校学习专业并非英语专业;部分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过关;目前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的职业培训相对较少,即使有也是在外地某些机构进行,限制了大部分教师的继续学习。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西宁市现有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西宁市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方案设想

首先,让受培训的小学英语教师对《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有透彻的认识。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是现在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指南针。新课标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因此,要想很好的把握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正确方向,必须对新课标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和认识。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学英语教师对新课标的了解程度并不十分一致。各学校虽然已经组织本校英语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学习,但是学习深度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这项内容的培训是很重要的。

其次,进行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能力的培训以及有效课堂活动组织的培训

西宁市现在统一使用由外研社主编的《英语》(新标准)。这套教材是外研社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与英国著名的教育出版机构---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共同推出的我国第一套中小学“一条龙”英语教材。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对自己现在使用的教材并未经过很好的分析,在上课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做到教材编著者提出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培训教师分析教材的能力,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本上的每一个内容都有其指向,并不是无意义的任意组合。

再次,进行对《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培训

小学儿童有其生理、心理特点。小学阶段学生(7-12岁)的生理发育比较平稳,大脑发育渐趋成熟,但不宜过分兴奋和抑制。小学生脑的重量己接近成年人,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机能也逐步加强,第二信号系统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也加强。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1)、认知能力获得迅速发展,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2)、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3)、意志品质不断增强。但小学生的果断性、坚持性还比较差。(4)、自我意识水平提高,个性品质逐渐形成。(5)、社会认知能力发展,集体意识和友谊不断加深。(林崇德:2009)

小学生生理发育,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以及心理各方而的发展为他们学习语言学习英语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础,为他们学习英语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外语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学习外语的优势和潜力。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却发现有60%的小学英语教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胜了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优势帮助他们学习。有时,教师还可能违反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中应该将对《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列入其中。

最后,进行对教师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

笔者前面提到部分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过硬,有部分英语教师甚至是非英语专业人员。所以,对教师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非常有必要。对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应该从语音语调、语法知识、跨文化交际三方面进行。这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当中笔者认为语音语调的培训尤为重要。

4 结语

本文首先回顾从我国早期小学英语教学到现代的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英语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所占位置。其次梳理了青海省小学英语教学历史和现状。由于青海省各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历史不长,并且情况很不一致,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谈论西宁市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况。因为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所以本文随后简单地介绍了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最后结合青海省西宁市小学英语师资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一套对本地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方案,希望能为西宁市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锋.第二届全国小学英语教研工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7期.

[2] 何锋.认真学习深化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江苏教育.2002年,8B.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4] 欧阳胜美.“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子英.“延吉市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剖析及对策”[D].延边大学,2003年.

[6] 王汉澜.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7] 王蔷.小学英语课程应该怎么开?.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5期.

[8]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02年.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6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本科 英语专业教育 问题 出路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教育、科技等方面不断创新的时代。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教育与人才是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西部地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该如何面对发展的机遇和竞争的挑战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这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地方高等师范英语教育人才培养应该在具备普通高校师范人才各种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具备外语素质,即: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宽泛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能够志在地方,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德才兼备、热爱农村英语教育。要实现这样外语人才培养目的,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改革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外语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滞后于基础教育发展的局面,深入进行外语专业教学的整体改革,已是刻不容缓。从目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来看,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面临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发展危机重重

从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统计情况看,全国英语专业目前正面临着潜在的生存危机,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面临的生存危机更大。导致危机的客观因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专业生源质量下滑;(2)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3)社会非教师岗位对以单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下降趋势;(4)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受到社会需求和就业行业变化的影响;(5)以基础语言技能为目标的英语专业教学面临来自中小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强有力挑战;(6)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逐年提高,冲击着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的专业性。

此外,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还存在本身的问题:(1)专业英语重传授语言知识,轻教学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基础阶段知识传授,轻提高阶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英语专业未来发展尚无充分准备;(2)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处在探索过程,缺乏经验总结及成功理论和模式的效仿(3)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表现出对社会需求的不适应。

2.教育观念滞后

与一些学科相比,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如下: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关系,学科教育与语言训练的关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关系,语言的应用能力与语言知识获取的关系。就英语教育而言,有专家早就指出: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应热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积极进取,与人友善,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在业务水平方面,不仅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功,而且能在英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融通上体现其长处和特点;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相关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在能力方面有较好的科学思维能力,适应工作能力,运用知识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专业应建立在宽泛的应用学科基础上,才有可能向更深和更广的方面发展,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3.课程教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的观念。然而,目前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育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经院式”的思维定式,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教学主要环节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知识的拓宽游离于英语专业教学,远没有得到融合。由此可见,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多元需求,英语教育专业教学所教授的相对浅薄的外国语言文学知识和对象国国情知识显得十分苍白,这是一方面的不适应。另一方面的不适应表现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口笔头表达和交际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存在问题。纵观本科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虽然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但来自社会和学生的意见都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很不适应客观需求。在宏观上,我们比较强地坚持了传统,但缺乏与时俱进;在教育理念上,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忽视了全面培养人,尤其是从教的意愿和师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上,重知识传授,轻学科教学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高年级专业课程建设滞后

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是英语专业教学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与大学英语教材相比,精读课教材内容陈旧、体系缺乏、体例呆板、教辅资料少、无多媒体或网络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阶段获得的言语技能有退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高年级教学目的要求不明确,很多学校尝试培养复合型、复语型人才,但它与总的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与学生和社会需求间的关系研究甚少,衔接不够,盲目性多于科学性和理性。我们将本应基础阶段完成的基本功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四年专业教学始终;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方式又因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要目的,导致基础教学效率偏低;高年级教学仍然是几十年来英语教学的困惑所在。就英语教学而言,以强化英语基本功培养与训练为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应该是基础阶段教学改革的核心。

多年来,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最引以自豪的是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这是我们教学长期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这一理念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培养的学生有标准的语音,准确的语法和严谨的用词,具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但就英语师范人才培养而言,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与称职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和复合型的社会需要人才之间不可能自然过渡,高年级教学需承担学科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任务,获得用所学语言就某学科(方向)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

三、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的出路

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应立足全面培养人,围绕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树立学科意识,拓宽学科专业,修订大纲,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

1.加强建设与交流,开阔视野

建议英语专业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积极参与本校的学科建设,参加综合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讨,开阔视野。

2.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和规划英语专业计划

用学科思想统领改革,使英语专业设置建立在学科发展基础之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为条件成熟的学校和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打开渠道。目前可考虑在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举办试点,设立英语教育、涉外商务文秘、翻译等专业方向。学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实力和生源质量,确定英语基本功训练和专业方向选修的整体教学计划,使学生同时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一定的学科方向准备。

3.修订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全面贯彻英语专业教育全新思想下的新的教学大纲应具有科学的宏观指导性,明确阐述本科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根据现有院校的特点和办学水平,设计不同级别层次的教学目标(大纲),如研究型教学目标,教学研究型以及教学型目标。各院校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总之,如何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体现高质量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实行分类指导是关键。

4.建设英语专业师资队伍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准学科方向要求建立英语专业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能胜任基础阶段英语技能课教学,同时每位教师还有各自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教师们不仅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同时能够承担高年级学科方向课程,能够指导学士论文,并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产出成果,提升英语专业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为社会咨询和为社会服务水平。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以及思想观念的限制,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年龄偏低、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教育部应设立西部地方高师本科英语专业教师专项培养项目;同时鼓励东部重点院校帮助培养教师队伍,力争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具有以英语作为载体的学科或学科方向,将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5.完善英语专业高年级教材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无论以交际为主还是语法为中心,或文学路子,均已形成体系。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可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自行编纂或选用适合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年级教材。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组织教材立项,组织专家评审和推广。

6.制定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文件

西部地方各高师本科院校可根据专业目录、教学大纲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符合自身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文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高年级实行学分制,试行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四、结语

西部地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本科英语专业该如何面对发展的机遇和竞争的挑战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未来西部地方高等师范本科英语教育人才在具备普通高校师范人才各种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具备外语素质,即: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宽泛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复合专业知识,能够深入社会各个层面,有较强的应用语言,处理英文信息的能力;有服务于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英语语言功底。要实现这样外语人才培养目的,西部地区地方高师本科英语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前提。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我国英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4):245-251.

[2]高一虹等.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M]. 北京: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李嘉曾.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训练[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刘润清,吴一安.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研究(6篇)[J]. 《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6):401-413.

[5]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英语教学语言究出版社,2004.

[6]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M]. 北京: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吴一安.走出英语教学的误区[J].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6):407-408.

[8]张中载.英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J].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6):453-457.

[9]周远清.教育文集[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7篇

    2001年1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颁布,小学英语作为国家课程在我国正式开设,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从此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据统计,到2005年,我国学习英语课程的小学生已经接近9000万,到2008年,全国不少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小学英语的平均开课率已达到了100%(黄远振、陈维振,2009)。可以说,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世界外语教育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面对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争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历程(范宏雅,2007)。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小学生英语学习群体和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中,特别是在合格的小学英语师资相对不足的客观条件下,小学英语课程的实施必然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和问题。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如何解决小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理论关注。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和反思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未来的健康发展寻找出路。

    一、我国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目前,小学英语的课程价值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小学英语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开设,我国小学英语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在向更高的水平迈进。然而,在这种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中,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着不少困境和危机,这些困境和危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未来的健康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干扰。笔者认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目前主要面临以下三个必须要摆脱的困境。

    (一)小学英语的国家课程地位并未完全确立

    小学英语作为国家课程,具有义务教育的全体性和强制性特征。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小学英语的开设必需面向全体学生,不管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有学者指出,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是,小学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强制性开设(鲁子问,2004)。

    由于我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也长期存在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目前,由于各地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的差异,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率和开课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率早已经达到100%,甚至不少地区和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尝试开设英语课程,但是在许多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到现在仍不能完成从三年级开设课程的要求。甚至在一些师资严重不足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一些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在不同学校“走教”来上课,要完成规定的课时量也就面临重重困难(吕吉尔,2006)。据估计,到2008年,小学英语的全国平均课程开设率才达到60%~70%(王蔷,2009)。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英语全国每周平均课时只达到2.84,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时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吴欣,2011)。小学英语开课量不足和不均衡的局面,无法体现其作为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的全面性与强制性特征,说明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义务教育性质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这种不均衡局面直接导致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出现城乡两极分化。在城市,由于师资和教学条件优越,小学英语的开设率和课时量能得到保证;而在农村,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的不足,小学英语的开设率和课时量无法保证,但是课程标准规定,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小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到六年级毕业要达到二级。农村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他们在初中甚至高中阶段的学习。因此,我国小学英语的国家课程地位如果不能得到完全的认可,不仅会影响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质量,而且会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谭伟民,2010)。

    (二)小学英语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依然存在

    小学英语师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小学阶段大规模开设英语课程导致师资需求量急剧增加,针对当时小学英语师资严重缺乏和不达标的现状,不少学者曾公开质疑我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可行性(董燕萍,2003)。

    为了完成开课任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大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和招聘力度。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做法是,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在职小学教师,通过短期培训后,转岗从事小学英语教学。这种做法使得当时有一大批其他学科的小学教师走上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岗位,造成目前在一些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出现大部分的小学英语教师岗位都是由非英语专业的转岗教师担任的局面。小学英语转岗教师本来是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跨越式发展的特殊现象,它不应该是构成我国小学英语师资的主体。但是,十多年过去了,这种局面依然存在。笔者2009年在广东省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该地区的转岗教师人数占小学英语教师总人数的65.4%。这一数据说明即使在小学英语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的广东省,小学英语转岗教师仍超过半数(谭伟民,2011)。

    据统计,到2008年,我国整个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已经接近30万人,小学英语教师的在数量上已经有较大的改观(教育部,2009)。然而,由于小学英语转岗教师问题没有解决,小学英语师资在质量上离课程实施的要求还很远。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师资数量匮乏、师资构成以转岗教师为主的局面已经成为制约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有学者指出,全国的小学英语转岗教师的数量占整个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超过50%的局面,给小学英语教学质量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王蔷,2009)。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本土化探索不足

    现有的研究表明,小学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灵活运用适合儿童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决定课程能否成功开设的两个关键因素。我国小学英语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就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小学生特点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建构仍处在探索阶段。由于可借鉴的本土实践经验不足,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仍停留在对国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引进、移植和模仿阶段,本土化探索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英语成为国家课程后,2001年开始实施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借鉴国外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掀起了一股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和研究的浪潮,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盲目跟风现象。另外,一些从国外引进和移植过来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在我国个别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的部分小学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教学试验,取得较大影响的有浸入式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模式等。例如,据统计,到2005年全国已经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双语教学实验(王斌华,2008)。然而,将国外的教学模式直接运用到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它们是否适合中国国情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在引进和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同时,我国广大的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当中许多人没有只满足于对这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引进和移植,而是立足国情,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例如,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颇有影响的攀登英语教学模式和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就是立足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现实,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上的创造性尝试的代表(王文静、董奇,2008;包天仁,2004)。但是,目前这些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教学试验范围及规模还不够大,理论总结不足,影响力也需进一步扩大。

    二、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困境的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在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独特性,我们在借鉴国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认真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由以下三对矛盾引起。

    (一)高度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平衡的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8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问题;策略

一、引言

作为我国英语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英语教育是培养优秀英语人才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开始在英语教育方面展开前所未有的改革,大学英语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对其进行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本文先探讨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套改进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启发意义。

二、大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大学虽然在英语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材方面

英语教材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有很多,但是仍然存在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第一,教材编写缺乏系统性。现行的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都注重了微观结构性和相关性,即注重每个单元内部的相关性和结构性,但是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册与册之间的相关性和结构性较差,从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第二,教材内容不能紧跟时展步伐,内容缺少时代性,大学生学习英语十几年,但是在真正与外国人交流使却张不开嘴巴,这就是典型的“哑巴英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到英语的应用功能。第三,英语词汇低层次重复,导致大学生到大学毕业后都不能看懂英文原著。

2、教学方法方面

所谓教学方法,不仅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方法。大学英语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作用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设计教法、钻研教材的时候还应该多考虑如何使学生更快地培养起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知识传授,却不顾及学生的吸收,导致教与学严重脱节。另外,许多英语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即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他们在课堂上只是讲一讲单词,解释一些难句,介绍一些语法,根本没有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丧失了开口说英语的勇气。

3、教学目标方面

在不少大学里,学校领导的传统观念就是“只要学生通过了四六级考试,英语教学目标就算完成了”,英语教师由此就可以晋升职称,就是因为他们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其实,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甚至有的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集中培训,辅导学生的四六级考试。有的高校在学生一年级起,就让他们报考四级,如果通过,让他们继续报考六级。如果四级不过,就鼓励学生一直报考,在大四还不过的话,甚至会中止正常的教学来搞模拟训练。如此一来,大学英语教育的核心似乎都是“四六级考试”。一切英语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开展的。学生通过学校的这种做法也认为四六级考试很重要,如果英语教师不去辅导四六级考试,就会被学生评为不受欢迎的教师。

4、学生方面

从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高校生普遍知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不够正确,即大多数大学生学习英语都是出于工具性动机,即为了通过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是出于喜爱英语而学习英语。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想学好英语,但是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却比较迷茫,自主学习意识较弱,自主学习能力更差,多停留在背诵、朗读阶段。他们已经习惯多年来养成的英语学习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没有被激发起来。

三、如何改革大学英语教育

1、英语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要促进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英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凸显学生在英语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教育过程是教育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必须将英语课堂还给学生。根据这个教育指导思想,英语教师就不能进行满堂灌,而是要带领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操练,通过阐述、提问或者改变故事情节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大部分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语言练习,鼓励学生尽情发挥。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而是说教师不要喧宾夺主,不要干扰学生的讨论,在学生出现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错误时,教师也要及时指出,以此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

2、改革英语教材

首先,英语教材要与时俱进,在保留部分英语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应该增加一些短小精悍的英语文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增加一些应用性的教学内容,加强实用英语的训练和普及,真正实现英语教材服务于学生实际,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再次,教师还要将教材的内容“活”起来,就是不能让学生学了就忘,教师在讲完教材内容后,可以鼓励学生将教材内容进行即兴改编,或者续写,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讨论,然后变成一个个英语小故事,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努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改革大学英语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如果英语教师知识单薄,别无所长,是难以教出好学生的。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师资薄弱的情况还是比较突出的。由于缺乏专业训练,部分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难以满足时展的要求。所以高校要组织大学英语教师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大学英语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法、教育心理学、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英语教师还要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应对挑战,胜任大学英语教育工作。

4、调动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

大学生是想学好英语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光靠教材上的文章是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不同题材的英语文章,如诗歌、小说、戏剧等,难度可以由浅至深,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英语原声电影,增强学生对英语的语感,同时还可以使他们领会英语国家的文化,一举多得,教育改革的效果也就在无形中体现出来了。

5、完善英语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评估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客观的 、准确的、公正的评价,反映教学中的长处和短处,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要改革大学英语教育,就要从考试制度着手,不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心都围绕四六级转,为此,高校要坚持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形成性评估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等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形成性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估、学生间的相互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一般是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形成的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作业完成情况记录、学习档案记录,其中考试成绩记录等。终结性评估是指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英语要将两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此调动学生全面关注自己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实行英语分级教学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省外生源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专业差异和地域差异,这对于高校整齐划一的教学进程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高校可以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分级教学法。从新生刚入学起,学校就进行一次英语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并参考高考成绩,将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两个级别,同时规定水平高的学生若自愿,可以参加普通班学习,但水平低的学生不能参加高级班学习。提高班、普通班学生使用同一套的教材,但采用不同的要求。这样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7、确保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资金投入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事关如何培养你新一代综合型人才,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大局。所以,要想使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还应该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此一来,高校就应该千方百计、多途径地筹集资金,购置量足质优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设备,以此确保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正常运行。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育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必须认清当前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在教材、教法上多做文章,在理念上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从英语教师方面来说,就是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英语教材,调动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从高校方面来说,就是要确保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资金投入;从学生角度来说,就是要端正学习动机,维持英语学习兴趣。只有高校、教师、学生都共同努力了,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才能见到明显成效!只有大学英语教育真正瞄准未来,瞄准需求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金品.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2]曾亚平.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王芳.因特网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