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9 10:40:36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第1篇

1.围绕着历史《考试大纲》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入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四、结语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第2篇

一、《2012年福建省历史高考考试说明》中必须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为了不走弯路,提高复习的效率,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其中所列的“考试要求”,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有的放矢。通过研读《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我觉得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与《2012年考试说明》的关系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提出“淡化学术专业化色彩,贴近中学基础教育实际,在学术规范与基础教育之间找出契合点”和“考试说明保持稳健,命题技术求新”的建议,原则上对《2012年考试说明·历史》不做大的改动。

2.命题原则中的“1”,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察

命题原则中的“1”是这样表述的:“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反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从其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到“目标立意”的转变,特别是今年更加注重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

3.坚持能力立意

4.试题会更加关注“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

5.考试内容上的“行为动词”

6.考试内容上增加、改变的内容

二、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

通过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特别是2011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要求

一是试题材料多元,注重创设问题情景;二是突出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

2.注重新史观的运用

3.坚持能力立意、目标立意

4.较好地运用了地方课程资源,体现福建特色,兼顾了文科综合

5.重视知识的整合

一是重大时事热点和学科知识的整合,二是学科内的整合。

三、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考试方向,立足有效教学

考试说明及试题的特点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综合复习起了很重要的导向作用。

通过对这几年《历史考试说明》的学习与比较,我觉得在最后的复习中,我们应根据其中的变化及隐性信息来指导、研究、制订我们的教学策略。故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提高目标意识,优化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我们的最低纲领,我们要研究教学方法,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落实其中的“行为动词”;近年高考题则是我们的最高纲领,我们要加强高考考题的研究,正确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向。故要做好以下几点:

(1)平常教学中要注重“行为动词”的落实

要做到这点,就要吃透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三维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历史学科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执行。因此,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就必须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吃透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历史课程标准,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进行。如知识目标,要研究哪些属于识记层次,哪些属于理解层次,哪些属于运用层次,知识教学应达到怎样的广度和深度。能力目标,要研究应达成怎样的能力。情感教育目标,要研究如何培养的问题,挖掘素材,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要研究在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方面,设计有创意的过程,采取有意义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提高认识、养成能力、感受过程、习得方法、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在高三年级必须采取课时中心策略,实现有效教学

如果说,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主要注重“行为动词”的落实,主要是策略问题和技术问题,那么,高三阶段就主要是教学内容的整合、高考新题型的诠释、社会热点的把握和审题表达的训练,主要是观念问题和知识问题。故在高三阶段,更有可能也更有必要采取课时中心策略,实现上述几个方面的有效教学。如在教学内容整合方面,如何把三年的内容相融合,特别是针对优秀的学生,如何有选择地把校本教研的内容带到平时教学中,都需要有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与省力有效的教学方式。如在高中历史新题型的诠释方面,针对目前高考开始出现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证据如何采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等等历史学习方法的考查,我们都要清楚地制订目标,以探究式、灌输式等不同的方法加以达成;如在社会热点的把握上,我们要认识到历史高考题只是隐性地折射社会热点问题,2008年各地高考卷罗斯福新政和“次贷危机”题及“诞辰110周年”进一步告诉我们,应以“知古通今”与“以史为鉴”的原则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不至于因热点而流失历史教学本质。如在审题表达的训练,要回头看看近几年的高考,让学生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要以学情为基础,以案例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逻辑性。

2.要提高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历史学知识,学科能力依然是中考的核心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仍是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分析、解释与评价能力更是其核心。研究近年新课程高考,在能力培养上具体要求如下:

(1)要重视历史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特征,加强历史概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

时间是历史的基本特征,大跨度时空考查将会是重点。像“民主”“共和”这样的历史概念或美国宪法、改革开放这样重要历史事件有提纲挈领作用,一开始就要将它们讲清楚、讲透彻。

(2)要加强文明史观的落实

目前,高考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均有所体现,但文明史观更具包容性。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各种史观,更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梳理主干知识,从文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尤其是用文明史观重新认识历史上的

重大事件。

(3)要加强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知识迁移能力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像“2008年长沙卷第41题的发散性命题,特别是2008年广东卷第17题的甲午战争的‘脱教材’更有利于考核知识迁移,这种被誉为在‘知识与能力’间找到了一个最佳‘拐点’”的题目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整体移植或克隆教材上的知识点显著减少将是高考改革的重大趋势。

(4)要在过程与方法中构建主流价值观

目前,高考非常重视民族精神、世界意识、科学精神、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主流价值观考查,我们应当基于知识和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中培育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选择性学习是符合人类天性和社会发展的学习方式,在这个方面出现适当的开放性试题也是有可能的。

3.要以能力立意来贯穿历史课堂

速度(学习时间)、收益(学习结果)、安全(学习体验)是构成课堂效益的三个基本要素,而体验又是其灵魂。因此,越是到初三阶段,越是要注意生态课堂的构建。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只有进一步改进课堂生态,才能使我们的高考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绩。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如何盘活历史课,关键是要实现能力立意,而非知识立意。分析、解释与评价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以新情境、新材料为依托,多渠道、多通道地突破难点、拓展重点是实现能力立意,盘活课堂的根本举措。要做好这一点,要求我们要注意:

(1)从追求“适合学生的教育”的高度树立起新课程教学观

基于学情和学力的培养,摒弃知识立意,尝试能力立意,尝试以“建构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事实性知识”为主的学习向以“方法性知识”为主的学习转移。

(2)在学科知识更新上下功夫

结合史学最新研究成果来考查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现实已成为当今历史高考命题的大方向,前者以2008年广东卷美国对外政策题为典型,后者以上海卷罗斯福新政和“次贷危机”题为典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改变不把历史与现实深度联系的坏习惯,“问题—阅读—教学”应当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一个历史教师的课要做到内容深刻、博大精深,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关键在于他平时的博览群书、善于思考、长于贯通。没有知识积累,没有阅历是很难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恰当结合的。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课有深度,就必须加强学习、阅读(特别是在学科知识更新上下功夫)来提升专业素养,增长阅历,只有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反思和阅读来提高胜任力,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

(3)运用精选材料,使新情境、新材料得到有效应用

材料分析可实践“在宏观解读经典材料的过程中把握其主体

信息——在回到‘历史现场’中深化对经典材料的理解——在变换视角中拓展对经典材料的认识”这样的三部曲。从2012年的考试说明中可以知道:非选择题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选择题大多以材料入题,问题出自材料,而不是出自教材,从而引导师生从关注教材转向关注课标,由记忆教材基础知识转向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所以在平常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精选材料,努力创设新情境,整合高考知识点,在教学中激发疑点,巧设问题,寻求变式,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4.研究题型示例对教学的启示更直观

对考试说明里的基本题型、主要示例和参考试卷进行研究与

思考,仔细琢磨与领悟试题的命题指导思想和考查目标,会使以后的教学更有方向性和指导性。考试说明里选取的题型示例的省份主要有:高考全国文综卷Ⅰ、高考上海历史卷、高考江苏历史卷、高考山东文综卷、高考四川文综卷、高考海南历史卷、高考广东历史卷、高考宁夏文综卷,这些省份的题型能比较好地契合福建省命题指导思想和考查学生能力的要求,能较好地体现新高考的要求。平时的训练可以多选取这些省份的试题,让学生进行训练。

利用考试说明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样卷的长度、题型的分布及阅读材料、设问与参考答案。领悟命题指导思想在具体试题中的体现,掌握“史论结合,依据史实,叙述有理”等基本的答题方法和原则,提高解答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审题、解题的规范化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会找出问题的关键词,按照设问的程序,结合所学知识,恰当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出来。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第3篇

关键词:高考;历史;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82-1

2012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考历史试卷就是要体现历史学科的内容特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以及学生的史学素养。

一、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

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繁杂的史料素材,具有注重“史料证据”的特点,史学研究要遵循“论从史出”原则,研究者要在特定情景材料下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结论,解决史学问题。史料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的第一项即是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近几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均比较重视史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进一步以材料化情景化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史学研究原则和新课改关于历史教学的要求。与前几年高考试卷相比,2012年江苏历史卷对史料的选择则更趋丰富和多样化,20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均以材料呈现。所选材料类型多样,包含多种文字材料、图片、表格、漫画;考查的指向和设问方式也别具匠心,试题所选用的史料与设问、答案的结合更为紧密和科学,避免了为材料而材料,使材料真正成为了能力考查的载体,并且更加注重对考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第6题以辛亥革命后嫌犯在法庭上对法官的称谓,考查革命之后新旧思想并存的社会现实,认识到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第22题以“萧公权对康有为的评价的变化”为媒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综合考查释读材料信息并从中确立准确、深刻的观点和有效迁移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逻辑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在2011年高考试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所选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资料,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成题形式也须多样化。

二、重视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注重学科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如选官制度的变化、福利制度的调整、维新变法思想等等。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学生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必须在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能力源于知识,必要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既不能力忽视基础知识,又不能太细太偏,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在这方面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重视考查学科综合能力

历史高考,换个角度讲,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来解决试卷上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一种反映。历史学科能力包含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同一知识点,考查角度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能力考查意图。2012年试卷较好地实现了“能力立意”的目标,以独到的视野和角度,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史实,是否具备应该达到的能力。如选择题中《点石斋画报》与洋务工业题、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题。第22题中论证题以一种新的答题形式,第24题中人物选修“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题以材料观点限定答题思路,均综合考查了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提炼概括和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尤其是主观题的设计,大多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且能力考查体现出一定的梯度,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

四、重视考查学科思想素养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第4篇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核报考理科类和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历史学科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重视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使学生顺利通过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下面谈谈本人在普通高中历史科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的做法。

高中理科班历史课时少,每周只有两课,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多、范围广,包括高级中学课本《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Ⅰ、《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文化发展历程》必修Ⅲ。时间跨度涉及古代、近代、现代史。授完新课,大约只有十六周复习时间。怎样在如此少的授课时间内复习完如此多的内容呢?我的做法是:把握纲要,系统复习。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目标,是以普通高级中学《政治文明历程》必修Ⅰ、《经济成长历程》必修Ⅱ、《文化发展历程》必修Ⅲ的章节为单元,按认知领域的测量目标分类方法,从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面拟定考查内容。根据这些考查特点,我在具体内容复习中也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内容。

(1)在识记历史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们须识记的知识范围包括:历史事实 (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和历史结论。

为了帮助学生识记我采用如下各种方法:同类性质事物归类法。如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71年巴黎公社;1917年十月革命;1919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样学生比较全面掌握了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况。按事物发展时间顺序去识记。如国共第一次合作,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同孙中山领导的进行合作的方针;1924年“一大”召开,实行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组建国民革命军;1926年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1927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标志大革命失败。这样学生比较完整地掌握了国民大革命事件。

(2)理解历史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和历史观点。理解并解释历史材料、解释历史事实和历史变迁。历史事实不是孤立的,它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我在复习中注意让学生多层次、多方向去联系,去掌握知识。

如讲工业革命时,为什么说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重要的阶段?要从各方面影响来认识:从社会关系看,影响到人们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从生产技术变革看,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使生产力迅速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大大促进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从国际关系看,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国际的实力,大肆掠夺亚非拉民族国家,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

从多方面去联系理解知识,不仅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能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3)在历史知识应用方面,要求学生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领悟和判断历史价值观念。例如:中国近代历史是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那么如何认识这个结论呢?在复习中我就引导学生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去分析。《南京条约》是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影响是使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是1895年甲午战争中日战争中签订的,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是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签订的,它使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分析比较,抓住“开始”“大大加深”“完全沦为”特点了解中国近代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过程。从而得出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而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为建设高度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的决心和信心。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学科素养;培养

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学科素养就是指历史学习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科素养,主要应包括较强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科学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储备能力、用正确的观点科学分析历史的能力等。目前的高考试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历史学科思维的潜力,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为了提高高考能力应具有的历史学科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历史成绩,高中的历史老师应在教学和备考中把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放在教学的首位,成为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从而使历史学科素养成为提高高考历史成绩的有效手段。

1.基础历史知识

高考历史试题高于历史教材,但是也源于历史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必须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历史知识,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活学活用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基本素养。

2.历史学科思维

提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都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历史学科思维,学生的头脑中掌握了历史学科的思维后,再遇到v史问题或试题时,就会自觉运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科思维主要包括历史思维和哲学思维。具体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把历史事件放在特点历史环境中进行认识和讨论等。

3.历史学科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包括:阅读与理解能力、归纳与概括能力、判断和分析能力、说明与比较能力、评价与论证能力等。具体表现为获取信息与调动信息、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与阐述事物、论证问题与探讨问题等。

4.多元科学史观

多元科学史观就是指导高中的学生利用历史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基本观点。不但是目前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历史素养。其观点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近代化历史观点、整体历史观点、革命历史观点等,科学地运用多元科学史观是学生学好高中历史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其基本的内涵,并且能熟练地运用其解决历史问题,那么提高高考历史成绩就是小菜一碟。

5.学以致用

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古鉴今,那么高考历史试题就会利用历史知识让学生关注现实社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运用历史知识了解现实社会,做到以古鉴今,古今对比,以古通今。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策略探究

1.以掌握和熟练运用教材知识为本

高中历史教材是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依据和根本,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容量大,信息量大。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紧扣教材,落实双基,以点连线,纵横连接,建立起学生丰满充实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解决遇到的历史问题。

2.搞好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场所,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平台。历史教师授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能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历史,自觉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从而切实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3.重视体验与学习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就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运用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很快得到提高,才能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过程,才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历史知识。

4.进行强化训练

历史课堂对学生讲课,只是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而要巩固这些理论知识,实现运用能力的提高,就必须靠练习,只有练习多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练习可分为课堂内的练习和课堂外的练习。课堂内的练习以练习老师讲解的知识为主,可开展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分组辩论、习题检测等形式的练习内容。课堂外的练习可让学生进行专题阅读、调查、查找、写作小论文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但强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5.实施科学公平的评价

对于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在课堂内的练习及课堂外的练习历史教师要能及时地给予公平、公开及科学的评价,以使学生能及时地明白自己在练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习题的正确答案,从而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总之,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而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持之以恒,科学规划,以使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稳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伟.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3(08).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知识体系;能力;方法

不知不觉中,2015年的高考已在紧张有序中落下了帷幕,回顾一年来历史学科的有效备考过程,感受颇多、收获颇丰。近年来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逐渐突出创新的特点,试题设计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题能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且不回避热点问题,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如何有序、有效地做好复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将一年来备考的一点体会分享如下:

一、前期备考体会(重视基础、遵循系统、研究考纲、精练重评)

1.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

近十年来历史学科高考的突出变化,使能力考查的分值不断大幅度提高,但是考能力不等于不要知识,相反能力的考查是以知识为依托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为前提。

2.遵循系统性原则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在高三历史总复习中,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依据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结构的相对完整性,科学地划分历史阶段,挖掘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揭示和掌握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即历史阶段性特征的能力。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挖掘历史知识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新的优化组合;要使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在高三的历史教学中呈现出起点高、思维含量大的特色。

3.突出考纲的研究

高三历史总复习的直接目的是迎接高考,争取理想的成绩,况且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都会有新的变化、新的特点。认真学习、研究当年的考纲(《考试说明》)是很有必要的,是命题者的依据,固然对高三复习教学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其中的“题型示例”部分更是值得研究,它们是多年来高考试题的精华,它的第一道例题都有其独特命题意图和典型的示范作用。

4.讲究“精练、重评”

针对高三的状况和要求,首先,习题的选择上应注意针对性、层次性以及训练和检测学生识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科学性、深刻性、创造性。要在适度、适量的练习中训练好学生迅速、准确地审清题意、抓住题眼、阅读材料撷取有效信息、整理答题思路和文字表述的历史高考应试能力。其次,讲评要及时,尤其是带有阶段总结性或高考模拟测试卷。讲评不是简单地对答案,必须重点突出,所以,在讲评前一定要认真批阅、精心统计各题的得失分情况,针对失分率高的题目,要从学生掌握知识、或审题解题思路、或书面语言表达、或逻辑层次分析等方面指出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同时还要针对题目可变换的角度、层次,再查漏补缺,纠偏正误。

二、后期备考体会(关注双基、回归课本、规范训练、技巧反思、指导学生)

1.继续关注“双基”的落实

基础不牢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因素,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是学生获得不了高分的关键因素。因此,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仍是后期复习、备考的重点课题。

2.回归课本,强化基础

全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答题的前提,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回归课本,强化基础,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经过几轮复习过后,在最后的备考阶段,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课本知识,纯粹为了做题而看题,结果容易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或者是结论性的语言理解不到位,概念性的知识记忆不准确,因此,回归课本,依据考纲,夯实基础是当务

之急。

3.规范训练要到位

一是讲求规范训练的实效性。要做到:题目要紧扣重点、热点,具有代表性,不要贪多,而应求精;训练要限时,考后及时批阅、及时讲评。通过训练,切实提高考生的应考能力。二是规范答题。一方面要做到书写规范、用语规范,答题要使用学科语言;另一方面要狠抓规范性的落实(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

4.技巧反思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找出历次考试中学生存在的普遍的共性问题,在三轮复习中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醒、纠正。如,答题不规范,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审题不仔细、粗心等。二是找出复习中的知识缺陷,针对这些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三是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

总之,高三历史备考复习中要依据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学生实际等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考生在文综历史考试中有良好的表现,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第7篇

关键词:高三历史 复习课 方法指导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经常提到这样的困惑:高考试题材料解析题目大行其道,几乎所有试题都有背景材料,对灵活应用知识的考察贯穿始终,直接考查知识识记题目大大减少,综合题目开放性更加突出,更加强调独立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综合事物的能力,远离教材。文综高考完后,不少学生说:“考的都是没讲的,上历史课有什么用?”这让我们高三历史老师情何以堪!高三复习课怎么上呢?

首先,要讲主干知识,注重基础性。

如何确定主干知识呢?

从地位看:主干知识是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的知识;

从作用看:主干知识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支撑作用的知识;

从教材内容看:主干知识是教材重点阐述、详细分析的知识;

从《课程标准》看:主干知识应是《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的知识;

从高考看:主干知识应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属于当年考试范围的知识。

例如:

中国古代史:中央集权选官制;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政策变化;儒家思想演变以及时代特征

世界古代史:古希腊民主政治以及思想家、罗马法的发展和特点

世界近代史:新航路的开辟;欧美国家民主制度尤其是美英法德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特点,重要历史文献内容、影响尤其美国;工业革命的起因、进程、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影响,比较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西方民主思想及影响;

中国近代史:近代化过程、各阶段主流思想、影响;洋务运动,民资产生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抗战;

世界现代史: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和影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和主要表现;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演变;苏联政治经济特点;现代文学艺术;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初期经济恢复,50年代经济建设成就;新时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现代中国外交政策成就、生活方式、科技等。

怎样加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

1. 阐释清楚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的不留下认识理解上死角和含混不清之处 。

如:必修二教材166页阐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时只说到一点:二战后原有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已经难以维系,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机制。课本没有提及到:20世纪30年的经济大危机中,在金融和贸易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没有一个国际机构和国际性的金融贸易机制来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结果导致危机的更趋严重的后果。正是鉴于此,各国需要构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老师应该向学生阐明这一背景,加强学生对当时国际环境的理解。

2.加强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学习,重点分析阶段性历史特征和重点历史知识、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历史特点。在教学中要阐释清楚历史现象的本质性的含义,建构其内在联系 。

在历史教学课时有限、学生课外时间较少顾及历史学科、学生阅读资源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要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需要教师在坚持师生互动、积极引导等的前提下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我们在历史课堂上要做到以下两点:

(1)上好历史选修课,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

如:在选修二专题一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中讲到:欧洲君主专制的强化是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王权强化的产物。这一问题看起来很抽象,搞不清楚这一问题,就会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君主专制和民主思想、民主制度这一主干知识上存在大的漏洞和隐患 。

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西欧封建社会后期,一方面是封建割据状态的延续,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同时还有王权的加强。在这个背景之下,君主专制兴起,近代的民主主义也兴起了。首先,封建割据是一个应该被否定的历史现象,在与封建割据的斗争中,中央王权兴起了,也就意味着君主专制兴起了。其次,君主专制在反封建割据和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一个必要的环境方面有其客观上的进步意义。第三,对君主专制现象的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君主专制也就走到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地步。这时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的政治运动就应运而生了。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问题意识和深入思维的能力,又可以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更加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这又恰恰符合了高考的要求。

(2)开展史料教学,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注意对材料的有效解读,特别注意区分史论。

在新课程已经全面推行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老师的历史教学还停留在史实陈述的层面上;也有一些老师误认为,在教学中补充一点历史材料,讲一点历史故事,就是新课程。在教学中引用历史材料,不是对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用丰富的历史材料唤醒对历史的思考,用正确的历史观来驾驭课堂,展现给学生一个纵横交错而又发人深思的历史。纵观近两年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通常都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为铺垫,要求学生结合历史材料谈历史认识。如果没有正确史观的驾驭,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认识,或者就不敢谈认识。所以,高三复习课要以革命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引领,对考点进行解读或整合。

例如:用不同史观来理解新中国的成立

革命史观: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现代化史观:(1)民主政治的转型:为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民主奠定基础。(2)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整体史观: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第8篇

关键词:重庆;新课标;高考;历史;评析;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79-02

2013年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研究今年高考命题特征,为以后高效备考打下基础成为所有高中教师的必修功课。尤其在高考历史命题风格独树一帜的重庆市,今年更是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其命题模式、风格会何去何从早已引起大家关注,现在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如能有效把握今年的命题特征,在以后的新课程高考备战中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重庆卷历史第14题分值高达32分,占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笔者拟谈谈对该题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备考能有所启示。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今年重庆卷第14题以“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考查了中国古代史部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世界史部分凯末尔改革、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改革开放等内容。与近几年全国其他地区高考材料题通常以专题方式考查不同,本题考查的切入点只是“服饰”这一民生问题,但却综合考查了中西方的社会变革,包含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又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小切口,大综合成为新课标高考下重庆卷材料题的亮点。

一、小切口

“小切口”指的是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第14题以“服饰”问题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看起来命题切口很小,似乎与教材主干知识关联不大,但紧扣当前“关注民生”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又体现了历史学科近年来所倡导的以新的科学史观研究历史问题的发展趋势。《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今年重庆新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明确提出“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服饰”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科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同时“服饰”这一切入点又体现了社会生活史观的研究方法,而社会生活史观正是当前倡导的新的科学史观指导下全面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可以说,“服饰”这一切入点是新课程理念的很好体现。笔者大胆预测,以社会热点、科学史观作为命题切入点的“小切口”模式将在重庆的新课标高考中继续贯彻下去。

在“小切口”的命题模式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运用科学史观分析问题是师生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能力。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必须对社会热点话题有一颗敏感的心,随时注意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热点相联系,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但切忌为了应试去猜命题热点而造成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舍本逐末。同时要学会运用新的科学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除了基本的历史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科学史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科学方法,并运用到分析问题的实践中去。

二、大综合

第14题命题切口虽然小,但要求却不低,在考查内容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在考查目标上知识与能力并重,真正体现了今年新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综合性。

1.考查内容上的大综合――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第14题的三个材料分别讲述的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凯末尔改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服饰变革。内容分布包含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大板块,既有必修教材中的和改革开放,也有选修教材中的凯末尔改革,还有课外知识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全面分布的大综合模式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知识的全面性,真正发挥出高考的选拔作用,防止部分学生在高考备考中投机倒把。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命题模式在知识深度上通常更强调其基础性,知识广度往往会成为学生备考的难点。因此,在日常的备考复习中,师生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升知识的广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注意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相联系。在一轮复习时,当教材的基础知识涉及相关社会热点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帮助理解落实基础;在二轮复习时,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将必修、选修中所有涉及的知识加以整合,开展专题复习。第二,注意将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新课标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分为三个模块,古今中外混编,这有利于将同一个专题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但与此同时同一个朝代或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又会出现在三本不同的教材中,容易造成时序混乱。复习的过程中务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将不同时代的同一专题知识纵向联系;同时将同一时代的不同专题知识横向联系。如果新课学习已经较扎实,直接按照时序整合必修教材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开展一轮复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第三,注意将必修和选修相联系。除了新课标教材在编写中本身存在大量必修、选修知识交叉,联系复习有利于知识全面理解巩固外。从今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是混编在一起的。这意味着重庆新课标历史卷不同于全国绝大部分高考卷,即必修、选修综合出题,没有针对选修教材专门出选作题。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务必在复习过程中尽可能的将必修和选修有联系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笔者甚至认为,从应试的角度看,必修、选修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应该是高考的高频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