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具去霉的方法

家具去霉的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8 10:22:36

家具去霉的方法

家具去霉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工艺 制备 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7-ADCA;青霉素G钾盐 青霉素亚砜 7-苯乙酰胺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47-01

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是合成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抗生素的重要中间体。六七十年代,以青霉素为原料经氧化,扩环重排,裂解三步反应制备的7-ADCA的方法较为常用,1963年,美国科学家就开始对β内酰胺酶抗生素的研究,后来随着各国科学家的研究,发展了由青霉素类化合物经一系列反应得到抗菌活性更强的头孢菌素类化合物,头孢菌素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虽然曾有数家单位对7-ADCA进行过研制或工业中间实验,但由于工艺掌握不好、收率低、且原料不配套等原因,均未形成国有技术并未实现工业化,致使国产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品种少,水平低,年仅耗青霉素总量的5%左右。据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国内已有数家药厂投产,如:天津史克公司、山东鲁抗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等,生产规模共计50t/a,山东新华制药厂生产头孢啶30 t/a,年需消耗7-ADCA,总计70 t左右。由于7-ADCA缺乏的原因,国内难以生产原料药,目前市场上的头孢类药物多属进口分装或制剂,因此,7-ADCA的严重短缺,制约了我国抗生素类药物的发展。近两年国内相继引进一些7-ADCA生产技术,但尚未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

由青霉素制备7-ADCA大体分为三步反应:第1步是青霉素氧化制备青霉素亚砜;第2步是青霉素亚砜经扩环制备7-苯乙酰胺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简称头孢烷酸);第3步是头孢烷酸酶裂解制备7-ADCA。

1、青霉素氧化制备青霉素亚砜的研究与制备技术现状

工业上由青霉素氧化生产青霉素亚砜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先将青霉素3位上的羧基与其他试剂作用形成羧酸酯(或酸酐)加以保护,再氧化制得青霉素亚砜羧酸酯(或酐),青霉素亚砜羧酸酯(或酐)直接扩环完成向头孢菌素母核的转化后,再用适当的方法去保护,使羧基游离出来;二是在一定催化剂作用下,将青霉素直接氧化成青霉素亚砜。

2、青霉素亚砜扩环制备头孢烷酸的研究与制备技术现状

2.1 扩环催化剂的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高效扩环催化剂以使青霉素亚砜向头孢烷酸转化的收率不断提高,以阳离子或阴离子交换树脂类、固体酸类、苦味酸复合物类脒类化合物与成的复合物为扩环催化剂,头孢烷酸酯收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酸l生化合物本身对亚砜亲核能力低,影响青霉素亚砜的五员环向头孢菌素六员环的转化所致。磷酸酯类、有机胺/r类、磺酸类、异烟酸、氢溴酸为扩环催化剂,头孢烷酸酯的收率较高,其原因是这些种类的催均能提供的亚砜基亲核能力强的质子,使青霉素亚砜的五员环迅速打开而进一步形成六员环。

2.2 扩环机理

青霉素亚砜经扩环制备头孢烷酸,文献报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MORIN等利用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结构具有相似性,先将青霉素制成青霉素亚砜甲酯,然后在适当条件下与乙酸酐作用制得头孢烷酸,反应过程中通过IR、NMR等追踪测试关于扩环反应机理。

2.3 头孢烷酸酯转化成游离酸的研究

头孢烷酸酯转化成游离酸的研究,文献报道的大体有4种方法:1)Zn与无机酸或有机酸的还原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是通过锌与无机酸或有机酸生成H2,H2将酯类还原成游离酸。该法适合于头孢菌素苄酯类、三氯乙基酯类、苯基二氯乙基酯类向头孢菌素游离酸的转化,其文献报道的收率为71%~90%。2)碱性条件下,用连二硫酸的碱金属盐加无机碱或有机碱将酯基转化成游离酸,反应收率为81%~86.4%。其反应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以连二硫酸盐为还原剂,将酯基还原成游离酸。该方法不产生副产物,为一较好的方法。3)用Lweis酸以硝基烷、卤代烃等为溶剂,可将苄酯类转化成游离酸。该法收率为57%~93.3%,收率高低的关键在于Lewis酸的选取,通常以AICB效果较好。4)头孢烷酸硅酯类化合物可用稀硫酸或盐酸等直接水解成头孢烷酸,收率颇高。

3、7-ADCA的研究与制备技术现状

由头孢烷酸转化成7-ADCA的方法,文献报道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化学裂解法,该法是头孢烷酸酯用PCI5与甲醇作用,先生成易水解的亚胺醚,再水解成7-ADCA。本方法反应步骤多,要求(-15~20℃),成本高,同时还要治理三废,不适于工业化生产。另一类是酶裂解法,该法是用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进行裂解,直接制备7-ADCA。该法操作简单,收率高,产品质量好,为国外多数公司采用。杨根敏等报道了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IPA-750)催化重排酸(头孢烷酸)水解的本征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并认为:1)酶解反应的相对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大而增加,当底物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会出现底物抑制现象。2)水解产物PAA为竞争性抑制剂,7-ADCA为非竞争抑制剂。陈坚等采用产自巨大芽孢杆菌的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在青霉素G裂解成6 APA过程中,对酰化酶的部分性质,包括酶裂解的最佳温度、pH值、酶的反应动力学常数、酶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pH值7.2~9.5的范围内,固定化酶能保持最大活性;2)在温度达到37℃时,固定化酶的活性最大;3)蛋白质组成的酶,对热不稳定,不能在高温下反应,反应温度小于48℃酶才稳定,但当将酶固定化后,其稳定性有所提高;4)酶解产物受其产物PAA竞争性抑制;5)降低酶解反应的pH值,由此产生的酸环境造成青霉素G和6-APA内酰胺环不稳定,故从青霉素G水解反应混合液中连续除去PAA是提高酶解效率的重要途径。由于头孢烷酸的酶解与青霉素酶解具有相似性,故上述结论对头孢烷酸酶解制7-ADCA的实验条件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家具去霉的方法第2篇

一毫克黄曲霉毒素直接导致肝癌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一家6口竟然有4人患上不同的癌症。母亲因为乳腺癌去世,父亲罹患肝癌,切除一半的肝脏……到底他们家哪里出现了问题?节目现场还原了他们家的厨房。

在厨房的工具中,最容易被污染的是砧板。砧板使用一定时间后增加表面的磨损,砧板上的沟壑为霉菌提供滋生的环境。一般砧板洗净后都会放进砧板盒里,难免会存在积水,尤其空气潮湿的地区或通风不好的家庭,霉菌也有可能滋生。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稳定性最高的真菌毒素,一般的方式祛除不掉。从癌症家庭的砧板上提取出黄曲霉毒素,一毫克(小黄米那么大)就会直接导致肝癌!70公斤的人,一次性摄入20毫克黄曲霉毒素就会马上死亡。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认定为一类致癌物,尤其以黄曲霉毒素B1毒性和致癌性最强,而且这种毒素会不断被累积在身体里。协和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燕萍说:“黄曲霉菌不易溶于水,同时具有耐热性,要在268℃高温以上才能分解。但是一般家庭正常做饭,过一遍开水只是100℃,所以从根本上很难破坏黄曲霉毒素。”

因为黄曲霉菌很难被破坏,所以预防工作必须做好。节目组让三位志愿者分别用热水烫菜板、用清洁剂洗干净菜板、用米醋来清洗菜板,发现用热水烫这种最古老最常见的方法并没有用,反倒是醋的清洁度和洗洁精的菌群数值差别不大。所以,用米醋清洗砧板不失为一个省钱、绿色环保的好方法。刘燕萍指出最适合黄曲霉菌生长的环境就是厨房,“厨房湿度大,黄曲霉菌在湿度90%的时候,毒素长得最好;在28℃-38℃的温度下,黄曲霉菌产毒素的条件也最合适。”而且这种霉菌还特别喜欢潮湿,所以一定要保持厨房的干燥、砧板的干燥。

“炸弹点”之二:发霉玉米粒

20克玉米有4个以上黄绿色荧光粒即受污染

除了砧板,其他厨房分区也会有黄曲霉菌这种强致癌物的存在,比如说干货粗粮区里发霉的玉米粒。用荧光笔照射,玉米上面发出蓝色的光,这种发出蓝光的黄曲霉毒素是最毒的黄曲霉毒素B1。如果发出绿色荧光,就是黄曲霉毒素G1、G2,这些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里有规定:20克的玉米,如有4个以上黄绿色荧光粒,可判定这些玉米已经受到了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是不合格的!

作为一名营养科的医生,刘燕萍提醒大家,一定要有防癌的意识,预防胜于治疗。刘燕萍说:“杂粮的保存有两个要点,第一,一定要干燥。一些干货、药品里都有干燥剂,可以废物利用,先把干燥剂放在玻璃器皿的底部,然后再把新买来的玉米粒倒进去保存,再把它密封起来,就完成了。第二,千万不要贪多。买过多的杂粮,不方便保存。我建议一次买1个月的量就可以了。”

“炸弹点”之三:吸油烟机油垢

遇热挥发后可能产生致癌物质

已经拆了两个“炸弹”,下一个癌症的杀手潜伏在厨房的油烟区。美国环境工作组(EWG)的最新发现:当不粘锅加热超过260摄氏度时,会释放出6种有毒气体,包括两种致癌气体。另外,吸油烟机机体内沉积大量油污,遇热挥发后可能产生致癌物质,如果这些气体不尽快排出室外,被人体吸收,极易导致肺癌发生。

关于清洗油烟机,刘燕萍告诉大家:“第一点,如果每天在家做饭,记得5天清洗一次油烟机。如果太久没有清洗,可以请一个专业人员帮您彻底清洗干净之后,再开始5天自己清洗一次。第二点,在油垢盒子底下垫一张厨房用纸或者棉花球。这样你做清洁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了。”

抽油烟机的油垢很厚的话清除起来比较困难,专业清洗油烟机的工作人员教您:先烧一壶水,盖子不要盖,把水烧开,让蒸汽熏一会油烟机。20分钟左右,再用厨房专用去油剂擦洗就行了。如果是风轮油垢很厚的话,不要用去油剂,可以到卖化工原料的地方买点烧碱、火碱,用开水溶解后把油烟机的零件放进去泡泡,几分钟后拿抹布轻轻一擦就可以了,清洗的时候必须戴上胶皮手套!

“炸弹点”之四:久存食用油

酸败的食用油具有很强致癌作用

如果油放的太久,又不密闭保存,就会出现“哈喇味”,在医学上这个味道有一个名字叫“酸败”。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英国科学家格尔丁研究发现:酸败的食用油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并且已在实验动物体内得到证实。所以,食用油防癌守则最重要的不是在买油,而是在如何保存食用油。刘燕萍给您支招,“我家用的油壶,会选择颜色深的、口小的、密闭的容器。颜色深,油更不易酸败,会延长存放时间。油壶口大,里面的油接触更多的空气容易酸败。密闭也是一个道理。我有一个保存食用油的小方法,放一颗维生素E胶囊在油壶里或者桶装油里,这样能够抗氧化延长存放时间。超市里买的桶装油,建议大家给它穿件衣服,或者用一块布把它盖起来,这样能延长油的存放期。”

家具去霉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制革;抗菌;防霉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leather long mildew the cause and the damage,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of the preparation of antibacterial leather som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some of these problem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leather; Antibacterial; mouldproof

中图分类号:TH14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卫生用品、日用品、商品包装等耐用消费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公共设施使用抗菌材料逐渐成为趋势,以抑制微生物,防止疾病的传播。抗菌材料的生产已经成为一个新型的产业,世界各国对抗菌剂的研究更加重视。

2 皮革长霉的原因及危害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通俗名称,意即“发霉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比较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它们往往在潮湿的气候下大量生长繁殖,长出肉眼可见的丝状、绒状或蛛网的菌丝体,有较强的陆生性。在自然条件下,常引起食物、工农业产品的霉变和植物的真菌病害。

霉菌在皮革上的生长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皮革含有霉菌生长的营养源。第二,空气中大量霉菌孢子的存在。第三,皮革的加工过程和储运条件,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L2j。通常,霉菌在皮革加工的以下几个阶段生长:① 浸酸皮;② 铬鞣蓝湿革;③ 染色革坯;④植鞣革坯;⑤ 植鞣液;⑥ 皮革成品。

根据霉变机理 一,霉菌对皮革内的一些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其它有机化合物作用,同时分泌相应的酶,如纤维素酶、淀粉酶、脱脂酶等,把较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可溶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再通过细胞膜的吸收、传递,并经过一系列的合成代谢,转变为自身所需的各种生命物质。于是,皮革内的营养物质在不断被分解的同时,霉菌不断增长繁殖,随着霉菌数量的增大,进一步加速了皮革的霉变。同时,霉菌生长过程中分解营养物质而生成的“废物”,或者是代谢活动中的分泌产物,如色素,可能会对皮革产生再侵袭,影响或破坏皮革的质量。最后,在霉菌大量繁殖时,由于菌体本身的聚集和堆积,形成的异物会造成纤维间隙的通道堵塞。具体而言,霉菌对皮革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 皮革上色素的沉积,即色斑;② 染色、涂饰的不均匀性;③ 油霜的形成;④浸酸皮上的某些霉菌对皮纤维有降解的作用;⑤ 对皮革物理机械性能,特别是强度的破坏。一般来说,革表面轻度霉斑的菌苔可以擦去,仅影响皮革的外观,使皮革的粒面失去光泽;而严重的霉斑有可能使皮革粒面霉变、肠裂,不仅影响皮革的外观,而且显著降低皮革的物理机械性能,严重影响皮革的销售和使用。

3皮革抗菌

皮革制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用量越来越大。但制革生产中使用的原料皮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在保存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入。经过加工的成革,虽然对微生物的抵抗力有所增加,仍然会发生霉变,尤其是皮革生产过程中引人大量用天然油脂生产的加脂剂,他们也是微生物滋生繁衍的温床。此外,皮革结构的多孔性和极性结构使其容易吸湿,皮革呈酸性。所有以上原因构成了发霉的基本条件。生霉的皮革制品会出现白色、蓝色、黄色和黑色的菌落或色斑,表面的霉菌同时向革内发展,使皮革的耐磨、强度和弹性也受到影响。所以,霉菌对皮革及其制品的外观和内在质量都要造成严重损害,防霉在制革工业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理想的抗菌防臭剂应具备以下条件:(1)对自然界中的细菌和霉菌有广谱的药效;(2)抗菌作用强,少量即有效;(3)安全性高,对人体无毒、无刺激,不会产生过敏等作用;(4)有良好的配伍性能,使用方便,不会因酸、碱或其它成分的影响而降低药效;(5)溶解性、分散性优良,不影响产品的基本性能和颜色;(6)环境相容性好,不会造成污染,易生物降解;(7)价格低廉。然而,目前使用的皮革防霉剂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组分杀菌谱较窄,用量较大,成本较高,有些杀菌剂生物降解性较差。对环境影响也较大。伍维钧等[28]针对市售商品的缺陷,研制开发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气雾型皮革护理剂,它不含水,具有突出的防霉效果,并易于清理,是比较理想的皮革护理抗菌剂,开发了防霉剂的新剂型,有使用方便,防霉高效,配伍性能好,刺激性小等优点。文武等[2。]结合国外皮革防霉剂的优点,研制出了以2一硫氰基甲基硫苯并噻唑为主要成分的皮革防霉剂3号,高效、广谱、低毒,且是较为流行的乳油型,有较好的分散性,渗透性,不含五氯酚钠,乙萘酚等。

除了防霉以外,皮革的其它抗菌性能研究较少。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皮革产品不仅要求防水、防污、耐光可洗,而求要求卫生性能好,尤其是2003年,我国发生了SARS病毒全国大面积感染重大事件后,公共卫生已引起政府和人们的高度重视。日前有专家提出,应大力推广抗菌材料在生活用品和公共设施中的应用。所以,作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产品——革制品,也应该像纤维制品在一样,赋予抗菌功能,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

抗菌皮革,即在皮革中引入一种或几种带抗菌基团的功能性皮革材料,使它具有接触杀菌或者抑制皮革表面的微生物繁殖的功能,从而达到长期卫生、安全的目的,使皮革具有长效、广谱的抗茵性能,同时具有经济方便的特点,其卫生自洁功能又减少了交叉感染、疾病的传播。皮革在日用品、服装、制鞋、公共设施等领域中均有广泛而重要的用途,所以,抗菌皮革和抗菌纤维是同样重要的。抗菌纤维的研究开发高潮始于2O世纪8O年代。在这个领域,日本是独占鳌头,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现在研究比较多的是抗茵内衣和公共设施。但从消费需求和市场发展的趋势分析,抗菌皮革及其制品有较为可观的发展前景,其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宽。

作为皮革抗菌,目前有用于皮鞋的。曾经有报道:台湾生产纳米抗菌鞋,即将鞋革用抗菌剂处理,使其能在使用过程中保持抗菌作用。

家具去霉的方法第4篇

关键词:氯霉素;吸附法;电化学法;生物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于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水质的恶化,水体不断被污染,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环境,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寻找经济、有效的污水处理方法成为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氯霉素是一种由委内瑞拉链丝菌产生的抗生素,属于广谱抗生物的一种。因其在养殖场、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水体中有大量的氯霉素残留。若不能将其高效地去除掉,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影响。

1氯霉素简介

氯霉素作为一种广泛被使用的抗生素,化学性质较稳定,其抗菌活性高达5年以上。虽然氯霉素的抗菌性强,但其对人体的危害同样也很大,可能会引发失眠、耳聋以及视力障碍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引发中毒性神经病。氯霉素主要通过制药废水、养殖废水、医院废水和生活污水进入水体,污染范围广,具有可生化性差、难降解的特点,使用一般的处理方法很难将其彻底分解处理[5]。氯霉素一旦进入到水体中,尤其是进入到水底的沉积物中,便形成蓄积性污染,可在180天甚至更长时间内保持极其稳定的性质,并且可以保持其初始浓度。

2氯霉素废水处理工艺

采用一种相对较为成熟并且高效、稳定的氯霉素降解工艺,能够有效地去除废水中氯霉素,同时也能对含有较高浓度的氯霉素水体进行有效的修复。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生物法与电化学法的联用因其低廉的成本与高效的处理效率,也受到一定的关注。

2.1物理法

采用物理法处理含有氯霉素的废水,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氯霉素的含量,还能够回收废水中的氯霉素,使得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从而便于进一步的后续处理。一般情况下,处理氯霉素废水的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吸附法、萃取法等。

2.1.1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各种吸附剂通过吸附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来达到处理、净化废水的目的。活性炭作为一种优良的吸附剂,具有多孔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大的吸附容量,并且有较强的力学强度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王秀芳等对活性炭吸附氯霉素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在25℃、30℃、35℃下分别测定了对氯霉素的吸附。结果表明,活性炭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而减小,并且所得出的等温方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Ye等通过NaOH修饰的竹炭来吸附处理氯霉素废水。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附废水中的氯霉素。张博等以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吸附处理,再对吸附了污染物的活性炭进行无害化再生。结果表明,以NaOH对活性炭进行预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活性炭对氯霉素的吸附,再生后的活性炭吸附仍然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

2.1.2萃取法

萃取法的基本原理是向废水中投加一种与水不互溶,但能良好地溶解废水中污染物的溶剂,使其与废水充分混合接触。污染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废水中的溶解度,因此大部分污染物转移到溶剂相里,然后分离废水和溶剂,即可达到分离、浓缩污染物和净化废水的目的。利用此方法处理氯霉素废水的关键在于选取合适的萃取剂。沙耀武等利用四氯化碳来萃取硝基苯废水。通过三次反复萃取,废水中的硝基苯去除率高达97%以上。Nakai等将废水经过以超临界的CO2为反应介质的萃取塔,废水中的硝基苯的去除率可高达100%。

2.2化学法

化学法的基本原理是向氯霉素废水中加入一定的化学物质,使其与废水中的氯霉素发生化学反应,改变了其自身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生成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甚至直接降解成CO2和H2O。常用来处理氯霉素废水的化学法包括混凝法、燃烧法、芬顿氧化法、臭氧氧化法、电化学法以及Fe-C还原法等。

2.2.1混凝法

混凝法是通过向废水中投加混凝剂,使其与废水中的污染物等胶体、悬浮物质凝聚成沉淀物的形式来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该方法的机理是投加到废水中的混凝剂发生一系列的水解、聚合等反应,这些反应的产物会与废水中的污染物静电中和、吸附架桥等反应而形成絮体后从水中去除。赵玲玲等采用混凝—芬顿法处理抗生素废水。结果表明,当pH值为8,PAC、PAM的加入浓度分别为400mg/L和12mg/L时,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COD的降解率高达90%以上。

2.2.2燃烧法

利用化学燃烧反应,将废水中有机物经过燃烧反应后生成对环境影响甚微或无害的物质,从而达到深度处理的目的。徐扣珍等采用焚烧法处理氯霉素生产废水。结果表明,浓废水有机物平均含量为11.6%,经焚烧处理后其烟气组成与锅炉烟气基本相似。在排放标准内,理论分析有机物燃烧放出的热量为焚烧时吸收热量的1.32倍,如果利用烟气余热则增加到1.45倍。

2.2.3芬顿试剂氧化法

芬顿试剂氧化法的基本原理是向酸性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Fe2+和H2O2,使其产生•OH,这种羟基自由基•OH具有强氧化性,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CO2、H2O及无机盐类等小分子物质。芬顿试剂参与的氧化反应是个链式反应,•OH的产生是链反应的开始,其他自由基和中间体共同构成了链的节点,待各自由基反应消耗完全,反应链终止,反应结束。Miguel等采用Fenton法来处理含有硝基苯的氯霉素废水。结果发现,废水中COD的去除率达到70.3%,硝基苯的降解基本符合一级动力方程。杨亚男等人采用Fenton法处理抗生素废水。结果表明,当pH=3,H2O2(体积分数为30%)的投加量为1.5ml/L,n(H2O2)∶n(Fe2+)为5∶1时,废水中的COD从224mg/L降解到64mg/L,去除率高达71%,效果良好。SuRongjun等采用太阳能-.Fenton工艺处理制药废水。结果表明,在pH值为3.0,FeSO4的浓度在7.8mmol/L,n(H2O2)∶n(Fe2+)为1∶1的条件下,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到78.9%,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明显的提高。

2.2.4臭氧氧化

法臭氧氧化法的原理与芬顿氧化类似,当臭氧溶解在水中时会产生氧化性极强的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不仅可以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降低废水的COD,还能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Sandra等采用UV/O3+Fe3+法处理含有硝基苯的氯霉素废水。结果表明,低浓度Fe3+可高效提高废水中TOC的去除效率,该工艺对废水COD的去除率可高达100%。郭佳等将TiO2作为光催化剂,采用高压汞灯和反射镝灯为紫外光、模拟日光光源处理抗生素废水。研究表明,当废水中抗生素初始质量浓度在500mg/L,TiO2的质量浓度在1.5g/L,紫外光照5h后,废水中COD的降解率可达93.4%。

2.2.5电化学法

电化学法是指电解质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在阳极和电解质溶液界面上发生反应物粒子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在阴极和电解质溶液界面上发生反应物粒子与电子结合的还原反应的电化学过程。邓飞等研究了修饰电极对氯霉素的电催化还原能力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碳纳米管修饰电极还原2mg/L氯霉素24h的去除率达到97.21%。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法(LC-MS/MS)鉴定了氯霉素的还原产物,分析了氯霉素还原的可能途径,电催化不仅还原了氯霉素中的硝基,还可以进一步还原羰基和脱氯,显著降低氯霉素的毒性。

2.2.6Fe-C还原法

还原法主要使用的原料是机械加工产生的铁碳,将其投入废水中,会形成无数微小的阳极和阴极,以废水为电解质,形成Fe-C原电池。其中铁为电池的阳极,产生Fe2+,石墨为电池的阴极,产生OH-以及。微电解过程中会不断生成Fe2+和[H],能与氯霉素废水中复杂的有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大分子有机物变成小分子。王晓阳等[21]采用铁碳微电解法处理含有氯霉素的抗生素废水,研究了各种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4.0,固液比为15%,铁碳体积比为1∶1的条件下反应100min时,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0%,BOD/COD也从开始的不足0.1提高到0.43,可生化性大大提高,便于后续进一步生化处理。

2.3生物法

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在生长、增值过程中产生的酶来氧化还原废水中的有机物,最终将有机物降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和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好氧生物法、厌氧生物法和厌氧-好氧生物法等。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UASB及其组合工艺。UASB厌氧反应器具有结构紧凑、无需机械搅拌、处理效果好以及节省投资等优点,在高浓度制药废水包括氯霉素废水以及其他工业废水的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hong-JianTang等采用了厌氧氨氧化即ANAMMOX工艺处理含有大量氮元素的制药废水。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高效地处理该类废水,同时为高氮废水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杨可成等[25]采用水解酸化池+UASB+SBR工艺处理制药废水,该废水COD初始浓度高达2800~16500mg/L。经过该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的COD浓度低于1000mg/L,COD的去除率可达85%以上。QiPeishi等[26]采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来处理抗生素废水,探究该工艺对制药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工艺可较为理想地处理抗生素废水,并且能良好运行,ρ(VSS)/ρ(SS)和Y0随着HRT的减小而减小。

2.4生物法

—电化学法的联用对于生物法与电化学法的联用,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生物电化学系统,这是一种微生物、反应底物和电极三者相互作用的体系。微生物一般附着在电极之上,通过跟电极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电子传递,将溶液与电极紧密相连。在生物电化学系统内可以发生很多反应:阳极具有氧化作用,可以氧化多种碳水化合物,如乙酸、丁酸等;而阴极利用阳极产生的电子,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因此可以用来还原降解多种难降解的污染物质。孙飞等采用序批式生物电化学系统阴极还原的方式,研究氯霉素在生物阴极与非生物阴极中的不同降解速率。结果表明,生物阴极相对于非生物阴极,具有较快的氯霉素降解速率,同时,增加附着生长在电极上的生物膜可以降低反应器的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进而提高去除效率。

3结论

氯霉素废水作为一种难降解的废水,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在处理氯霉素废水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利用单一的处理方法在处理氯霉素废水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该注重几种方法的联用,研究氯霉素在环境中的降解机理、中间产物及其降解的动力学模型,不断改进,从而找出最佳的组合技术工艺。

参考文献

[1]王秀芳,田勇,钟国英,等.氯霉素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与动力学[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24(1):162-166.

[2]张博.吸附法/微波紫外辐射深度处理氯霉素工业废水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35-30.

[3]沙耀武,赵文超.含硝基苯或硝基氯苯的废水处理研究[J].精细化工,1996,13(5):57-58.

[4]赵玲玲,蔡照胜.混凝-Fenton氧化预处理抗生素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11):138-141.

[5]徐扣珍,陆文雄,宋平,等.焚烧法处理氯霉素生产废水[J].环境科学,1998(19):69-71.

[6]曹艳艳.臭氧法和芬顿试剂氧化法处理1,5-萘二磺酸废水的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5:32-38.

[7]杨亚男,陈晓轩,刘春,等.Fenton氧化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5,36(6):639-643.

[8]郭佳,张渊明,杨骏.光催化氧化降解制药废水中头孢曲松钠的研究[J].生态科学,2008,27(6):446-451.

[9]邓飞,唐柏彬,张进忠,等.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电催化还原去除废水中的氯霉素[J].环境科学,2016(7):2610-2617.

[10]王晓阳,费学宁,周立峰.铁碳微电解降解高浓度制药废水[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5):100-105.

[11]杨可成.UASB-SBR生化系统处理制药废水的减排运行研究———某药厂污水站运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21-28.

[12]孙飞.微生物电化学系统降解氯霉素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3:32-38.

家具去霉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微生物;脱毒方式

中图分类号:Q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0-5172-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0.002

Abstract: Aflatoxins are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Aspergillus flavus and Aspergillus parasiticus,and one of the major toxins in food and feed with high 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n aflatoxins is becoming a hotspot. The review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toxification methods of aflatoxins,especially the biodegradation process and degradation products.

Key words:aflatoxin; biodegradation; microorganism; detoxification way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最早发现于1960年,当时在英国,大量火鸡因喂食发霉的花生饼粕而死亡,1961年科学家从花生饼粕中培养分离出一种霉菌,经鉴定其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后来证实是该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导致了火鸡突发性死亡[1]。自此,科学家们开始了对黄曲霉毒素的深入研究。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真菌产生的一类高毒性的次生代谢物[2]。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1级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谷物与饲料原料中。畜禽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引发疾病,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的毒素仍然具有高致癌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控制和解决饲料和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黄曲霉毒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不少科学家致力于黄曲霉的脱毒研究。目前已经报道多种物理和化学的脱毒方式,这些脱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或者消除黄曲霉的毒性。但不论是单独使用或者联合使用这些方式脱毒,都难以达到所期待的安全、高效、低成本和营养成分低损失的效果。而生物脱毒法因具备以上优势而成为黄曲霉毒素脱毒技术的新方向。本研究对黄曲霉毒素的特性、脱毒方式尤其是生物脱毒方式及其机理和生物降解产物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1 黄曲霉毒素的特性

1.1 黄曲霉毒素的结构和性质

黄曲霉毒素大概有20多种结构,这些结构均是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基本结构中都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素结构,与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有关,后者与致癌有关,该结构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目前已经分离鉴别出的结构主要有发蓝色荧光的B类和发绿色荧光的G类,在粮油制品中主要以B1、B2、G1与G2的形式存在,在动物体内会转化产生M1、M2两种异构体[3]。6种主要的毒素结构如图1。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B1(AFB1),其次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M1、G1,B2和G2[4]。因此,对于黄曲霉毒素的脱毒研究一般是以AFB1的去除率为评价指标。

1.2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1分子式为C17H12O6,纯品为白色结晶,相对分子质量为312.06,裂解温度为268 ℃。AFB1结构中主要有3个毒性位点,见图2。其中,第一个毒性位点是呋喃环上的8、9位双键,该位点是黄曲霉毒素B1形成AFB1-pro、AFB1-DNA等复合体的作用位点,也是导致基因突变和致癌致畸的主要功能基团,这也是AFB1是黄曲霉毒素家族中毒性最强的原因;第二个毒性位点是10、11、15号位点,即AFB1中的香豆素的内酯环部分,这个位点容易发生化学水解,因而成为较为活跃的毒素降解位点;第三个位点是AFB1环戊烯酮环上的1、2、3、14号位点,该位点上的一些取代基团的存在与否也对AFB1的毒性有一定的影响[5]。

2 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WHO/FAO规定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毒素的最大限量为(B1+B2+G1+G2)15 μg/kg,牛奶中AFM1的最大限量为0.5 μg/kg。1996年,美国FDA公布牛奶中AFM1的最大允许量为0.5 μg/kg,动物饲料中的最大允许量为300 μg/kg;食品中毒素的总量(B1+B2+G1+G2)不能超^20 μg/kg。2000年,欧盟制定了有关黄曲霉毒素的标准含量:直接食用的花生仁中AFB1的含量不得超过2 μg/kg,总量(B1、B2、G1、G2)小于4 μg/kg;而非直接食用花生仁中AFB1的含量不得超过8 μg/kg,总量小于10 μg/kg;奶制品中AFM1的含量不得超过0.05 μg/kg。这被称为国际上最为严格的限量标准。

中国卫生部在1982年颁布了AFB1在食品中的限量标准:花生仁、花生油、玉米中不得超过20 μg/kg;玉米及花生仁制品中含量小于20 μg/kg;大米和其他食用油中含量小于10 μg/kg;其他食品、豆类和发酵食品中含量小于5 μg/kg;婴儿乳制品不得检出。

3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脱毒方式

传统的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方式有物理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高温法、辐射法和物理吸附法。其中,采用高温法要加热至300 ℃才能使AFB1有明显的分解,显然成本太高;对于辐射法辐射除毒的研究比较多,沈祥震[6]、Youssef等[7]和迟蕾等[8]的研究表明辐照法去除真菌毒素效果明显,但辐照技术本身的放射性污染问题,辐射机理的认知不全,辐照对食物、饲料的安全性问题使辐射除毒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6]。化学法主要包括碱处理法和氧化法,但化学法本身存在不稳定性,例如,在碱性条件下,AFB1的内酯环被打开,变成了香豆素钠盐或铵盐,黄曲霉毒素毒性消失,但从碱性恢复到中性时,打开的内酯环会重新连接成毒素[9]。再者,化学法安全性有待于评估,对产品的其他成分也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因而其应用也受到限制。

生物脱毒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微生物本身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例如酶或者抗氧化剂对毒素的降解作用。吸附作用和生物降解有本质区别,所以,两者的区分是研究微生物降解毒素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10]。

3.1 生物吸附法去除黄曲霉毒素

自然界部分微生物可通过非共价方式与黄曲霉毒素结合,形成菌体-黄曲霉毒素复合体,形成复合体的微生物自身吸附能力下降,复合体的状态稳定,很难被机体吸收,大部分排出体外,从而达到脱毒目的[11]。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对黄曲霉毒素有结合吸附能力的微生物以乳酸菌(Lactobacilli)和酵母(Saccharomycetes)居多[12,13]。研究表明,乳酸菌和酵母菌对毒素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细胞壁结构有关,它们主要通过细胞壁吸附毒素。原理是在乳酸菌和酵母的细胞壁上存在特殊的结合位点能结合不同的分子,例如金属离子和大分子的物质[12,13]。因而,死亡的细胞也和毒素有结合能力。研究表明,酵母细胞壁上的葡聚糖在吸附毒素上起重要作用,葡聚糖特有的螺旋状分子结构可以与多种毒素形成特异的互补结构[14]。与酵母细胞不同,乳酸菌对AFB1的结合能力有高度的种特异性,主要与细胞上的肽聚糖成分有关。这种以微弱的非共价键形式的结合是可逆的,反复的洗脱或者加入有机溶剂都能使毒素重新游离出来。而且菌株种类、处理方式、环境条件等都可以影响复合物的稳定性[12,15]。生物吸附和物理化W吸附一样,只是把毒素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让所检的样品中毒素含量下降。而且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并不能从本质上脱去毒素的毒性。

3.2 生物降解法去除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是指黄曲霉毒素分子的毒性基团被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者所分泌的酶分解破坏,同时产生无毒或者低毒的降解产物的过程[16]。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均有报道对AFB1有不同程度的降解。

真菌对黄曲霉毒素降解作用的发现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末,Detroy等[17,18]发现,树状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能够降解AFB1环上的酮羰基。后来,Cole等[19]研究发现,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可以将AFB1异构成其羟基化合物从而降低毒性。后来又相继发现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20]、茎点霉(Phoma sp.)[21]、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22]、假密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23]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24]等均能产生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物质,且一般是酶的作用。

对AFB1有降解作用的细菌主要包括:橙色黄杆菌(Flavobaterium aurantiacum)、分歧杆菌(Mycobacterium fluoranthenivorans)、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芽孢杆菌(Bacillus sp.)、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等。最早在1967年,Lillehoj等[25]首先发现橙色黄杆菌能够去除溶液中的黄曲霉毒素,经过Line等[26]和Smiley等[27]的相继研究,证实该菌对AFB1的降解机理可能是酶促作用。2004年,Hormisch等[28]通过以荧蒽为惟一碳源筛选到了一株分歧杆菌可以降解黄曲霉毒素,Teniola等[29]用分歧杆菌胞外提取物处理AFB1,证实解毒机理也为酶促反应,同时他还发现了红串红球菌也有降解AFB1的能力。近年来,又相继发现了芽孢杆菌[3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1]、假单胞菌[32]等均有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能力。

微生物降解AFB1时起作用的酶种类有多种。Michael等[33]证明了乳过氧化氢酶能降解AFB1,而且降解率与酶量有关。Motomura等[34]从白腐真菌(White-rot fungi)的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中分离纯化出了一种能降解AFB1的胞外酶,并通过荧光检测证实该酶断裂了AFB1的内酯环。Albert等[35]发现平菇对AFB1的降解能力与漆酶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其研究表明将来源于白腐真菌的漆酶重组到了黑曲霉中,表达的重组漆酶(118 U/L)对AFB1的降解率达到55%,王会娟等[36]也筛选到了两株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漆酶菌株。刘大岭等从假密环菌E-20中分离得到一种能降解AFB1的黄曲霉毒素解毒酶(ADTZ),其课题组后续研究发现该酶是一种氧化酶,将其改名为黄曲霉毒素氧化酶(AFO),并成功构建了重组酶rAFO在毕赤酵母中表达。该酶通过破坏AFB1的二呋喃环降解AFB1[37-41]。

4 生物降解产物

根据微生物或酶作用的毒性位点可以将产物大致分为3类。第一类产物是AFB1的毒性位点1发生降解形成,目前发现的第二类产物主要是AFB2a与AFB1-8,9-二氢二醇。Wang等[42]对白腐菌YK-624进行研究,发现此菌株所产生的锰过氧化物酶(MnP)可以高效去除AFB1。整个过程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在MnP存在下,将AFB1氧化为AFB1-8,9-环氧化物,接着再被水解为AFB1-8,9-二氢二醇,另外,在降解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吐温80有助于提高降解效率。刘大岭等[37]在研究假密环菌降解AFB1时,也发现AFB1被AFO首先氧化为环氧化物,接着水解为AFB1-8,9-二氢二醇,最后打开呋喃环。Yu等[43]研究发现在微生物降解AFB1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发荧光的化合物AFB2a。AFB2a是AFB1的羟化产物,它有着与AFB1半缩醛完全一致的特性,于是又称AFB1-W[44]。据报道,AFB2a的毒性远远低于AFB1或AFB2,将1 200 μg AFB2a注入1日龄体重为50 g的鸭子,结果发现并没有产生与其他黄曲霉毒素相同的作用特征,AFB2a的毒性仅剩AFB1的1/200[45]。第二类产物是AFB1的毒性位点2降解形成。Lee等[46]发现AFB1毒性位点2的内酯环易被微生物降解变成荧光强度较低的AFD1,毒性也大大降低。第三类产物是AFB1的毒性位点3降解形成。Renate等[47]发现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不明毛霉(Mucor ambiguous)和黑曲霉将AFB1的毒性位点3上的2-环戊烯酮环上的酮羰基还原,形成黄曲霉毒醇(AFL),其毒性仅剩AFB1的1/18。AFB1生物降解的产物如图3。

5 小结与展望

生物降解法去除黄曲霉毒素具有安全、高效、环保、无毒无害等优点,是未来研究黄曲霉毒素防治的发展方向。现有不少关于生物降解黄曲霉毒素的研究,实现了对黄曲霉毒素不同程度的降解,且对降解机理及产物做了一定研究与报道,但对于黄曲霉毒素的完整代谢途径及相关降解酶的特性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黄曲霉毒素的代谢机理和相关酶系特性的研究将会是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只有真正研究透彻黄曲霉毒素的降解过程,才能使生物降解过程更具有可控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将黄曲霉毒素降解酶在成熟模式生物中重组表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最终实现高纯度高活性的黄曲霉毒素降解酶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产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陈 冉.花生中黄曲霉毒素降解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2] KURTZMAN C P,H0RN B W,HESSELTINE C W. Aspergillus nomius,a new aflatoxin producing species related to Aspergillus flavus and Aspergillus tamari[J].Antonie van Leeuwenhoek,1987, 53:147-158.

[3] 罗建伟,李荣涛,陈 兰,等.臭氧去除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研究[J].粮食储藏,2003,32(4):29-33.

[4] 史莹华,许梓荣,冯建蕾,等.新型吸附剂AAN对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体外吸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5):1069-1072.

[5] 李文明.黄曲霉毒B1的生物降解产物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突变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6] 沈祥震.花生油中S曲霉毒素B1紫外降解及安全性评价[D].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7] YOUSSEF B M,MAHROUS S R,AZIZ N H. Effect of gamma irradiation on aflatoxin B1 production by Aspergillus flavus in ground beef stored at 5 ℃[J].Journal of Food Safety,1999,19:231-239.

[8] 迟 蕾,哈益明,王 锋.γ射线对赭曲霉毒素A的辐照降解与产物分析[J].食品科学,2010(11):320-324.

[9] 孙玲玉.枯草芽孢杆菌泰山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作用研究[D].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10] 李超波,李文明,杨文华,等.降解黄曲霉毒素微生物筛选中降解与吸附结合作用的区分[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38(5):17-21.

[11] 刘笛秋,邓建新,夏伟中,等.黄曲霉毒素对猪生产的影响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猪业科学,2014(11):86-87.

[12] HASKARD C,EI-NEZAME H,PELTONEN K,et al. Surface binding of aflatoxin B1 by lactic acid bacteria[J].Appl Environ Microbial,2001,67(7):3086-3091.

[13] BRADY D,STOLL A D,STRAKE L,et al. Chemical and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heavy metal binding polymera from isolated cell walls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94,44(3):297-302.

[14] 杨乃欢,李 彪.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酵母细胞壁提取物[J].中国牧业通讯,2009(21):23-24.

[15] 张柏林,张若鸿,吴风亮,等.乳酸菌抗真菌活性及其抑制真菌毒素的效果[J].中国乳品工业,2005,33(6):31-37.

[16] 孙玲玉,柴同杰.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4):645-647.

[17] DETROY R W,HESSLTINE C W.Isol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a microbial conversion product of Aflatoxin B1[J]. Nature,1968,219(5157):967.

[18] DETROY R W,HESSLTINE C W.Aflatoxin:Instructure of a new transformation product of Aflatoxin B1[J].Canadi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1970,48(7):830-832.

[19] COLE R W,KIRKSEYJ W,BLANKENSHIP B R.Conversion of aflatoxin B1 to isomeric hydroxy compounds by Rhizopus spp.[J].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1972,20(6):1100-1102.

[20] DOYLE M P,MARTH E H.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y lacytoperoxidase[J].Zeitschrift fur Lebensmittel――Untersuchung and Forschung,1978,166(5):271-273.

[21] SHANTHA T.Fungal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1[J].Natural Toxins,1999,7(5):175-178.

[22] ZJALIC S,REVERBERI M,RICELLI A,et al. Trametes versicolor:LA possible tool for aflatoxin contro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6,107(3):243-249.

[23] 刘大岭,陈敏峰,姚东生.真菌提取液对黄曲霉毒素解毒作用的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5,11(2):92-94.

[24] 李 冰,董征英,常维山.黑曲霉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与应用研究[J].料博览,2012(11):6-10.

[25] LILLEHOJ E B,CIEGLER A,HALL H H.Aflatoxin B1 uptake by Flavobaterium aurantiacum and resulting toxic effects[J].Journal of Bacteriology,1967,93(1):464-471.

[26] LINEJ E,BRACKETT R E,WILKINSON R E. Evidence for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1 by Flavobaterium aurantiacum[J].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1994,57(9):788-791.

[27] SMILEY R D, DRAUGHON F A. Preliminary evidence that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1 Flavobaterium aurantiacum is enzymatic[J].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2000,63(l3):415-418.

[28] HORMISCH D,BROST I,KOHRING G W,et al. Mycobacterium fluoranthenivorans sp.nov.,a fluoranthene and aflatoxin B1 degrading bacterium from contaminated soil of a former coal gas plant[J].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2004,27(6):653-660.

[29] TENIOLA O D,ADDO P A,BROST I M,et al.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1 by cell-free extracts of 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and Mycobacterium fluoranthenivorans sp. nov. DSM44556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5,105(2):111-117.

[30] 王 燕,张美丽,毛 勇,等.黄曲霉毒素B1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4):139-143.

[31] LIANG Z H,LI J X,HE Y L,et al.AFB1 biodegradation by a new strain-Stenotrophomonas sp.[J].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8,7(12):1433-1437.

[32] Samuel M S,SIVAMAKROSHNAS A,MEHTA A,et al.Degrad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a aflatoxin B1 by Pseudomonas putida[J].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and Biodegradation,2014,86:202-209.

[33] MICHEAL P.DOYLE,ELMER H,et al. Degradation of aflatoxin by laetoperoxidase[J].Z.Lebensm.Unters.-Forsch,1978,166:271-273.

[34] MOTOMURA M,TOYOMASN T,MIZURO K,et al.Purificatio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flation degration enzyme from Pleutus ostreatus.[J].Microbiological Research,2003,158(3):237-242.

[35] ALBERT J F,GELDERBLOM W C A,BOTHA A,et al. Degration of aflatoxin B1 by fungal laccase enzy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9,135(1):47-52.

[36] 王会娟,刘 阳,邢福国,等.高产漆酶平菇的筛选及其在降解黄曲霉毒素中的应用[J].核农学报,2012,26(7):1025-1030.

[37] LIU D L,YAO D S,LIANG I L,et al. Detoxification of aflatoxin B1 by enzymes isolated from ArniiIlariella tabescans[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1998,36:563-574.

[38] LIU D L,YAO D S,LI Y Q,et al. Production,purifiation,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ntracellular aflatoxin-detoxifizyme from Armillariella tabescens(E-20)[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1,39:461-466.

[39] 胡丽莎.黄曲霉毒素氧化酶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40] CAO H,LIU D L,MO X M,et al. A fungal enzyme with the ability of aflatoxin B1 conversion:Purification and ESI-MS/MS identification[J].Microbiological Research,2011,166:475-483.

[41] 姚冬生,管 敏,赵 龙,等.产黄曲霉毒素解毒酶真菌(E-20)cDNA文库的构建[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1):45-48.

[42] WANG J Q,OGATE M,et al.Detoxification of aflatoxin B1 by manganese peroxidase from the white-rot fungus Phanerochaete sordida YK-624[J].FEMS.Microbiology Letters,2011,314(2):164-169.

[43] YU J.Genetics and biochemistry of mycotoxin synthesis.ARORA D K.Handbook of Fungal Biotechnology[M].New York:Marcel Dekker,2002.167-206.

[44] _胜军,谢光洪,李小兵,等.黄曲霉毒素B2a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11):96-98.

[45] TEUNISSON D J,ROBERTSON J A,BOUDREAUX G J. Isolation and structure of a biologically reduced aflatoxin B1[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1970,18(6):1090-1091.

家具去霉的方法第6篇

绍兴菜富有江南水乡的风味,注重香酥绵糯、原汤原汁、轻油忌辣、汁味浓重,而且常用鲜料配以腌膳食品同蒸同炖,配上绍兴黄酒,醇香甘甜,回味无穷。来绍兴不能不尝的便是绍兴老酒,绍兴的酿酒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期。绍兴老酒以鉴湖水酿制,集饮料、药用和调味于一身,为中国黄酒之冠。

绍兴菜是浙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江南水乡菜肴之中,绍兴菜比沪菜,杭菜更加清雅纯朴,乡土自然。绍兴菜的用料大多是鸡,鸭,鱼、蔬菜、竹笋等,菜味醇和适中,发醇成鲜。“霉”,“酱”、“醉”,“腌”,“腊”为绍兴菜的主要特点,并由此而形成了绍兴菜的几大菜式。

绍兴家常菜的另一特色是“霉”,其实这个“霉”是“腌”的派生词。“臭豆腐”是霉的另一种叫法,经油炸后,色泽金黄,闻之,异香扑鼻,吃时外面还要涂上红辣酱。绍兴人常吃霉笋,霉毛豆、霉千张、霉豆腐、霉干菜等“霉菜系列”,又咸又香,最适于下饭,佐酒,也迎合农家口味,由此形成了绍兴多样的霉菜系列菜肴,这使得绍兴饮食独具“霉力”。

绍兴的黄酒可谓天下闻名。不过黄酒不单是佳酿,同样也是配菜的作料。绍兴当地有许多菜肴都是用绍酒烹制,因而其菜有一种独特的品性,借酒发威。著名的清汤越鸡便是绍兴菜“醉系列”的代表。

酱缸,是绍兴的“名缸”。绍兴人常吃的酱鸡,酱鸭,酱肉等均出自此缸。过去冬闲时节,农户家家备有酱缸,腌制菜肴,味美无穷,从而也成就了绍兴菜的“酱系列”。

不单绍兴菜特色鲜明,绍兴的小吃也是饶有特色。著名的茴香豆,全国闻名:糟鸡、越鸡亦是口味独特,令人回味。本次绍兴之行笔者去了绍兴最久负盛名的咸亨酒店,一品咸亨酒店的绍兴味道。

绍兴油炸臭豆腐

绍兴油炸臭豆腐是用压板豆腐切成2.5厘米见方的块,放入霉苋菜梗配制的卤中浸泡,一般夏季浸泡约6小时,冬季浸泡约2天,然后捞起,用清水洗净,晾干水分,投入5成热油锅中炸至外脆里松即可,颜色为黄色,可蘸辣酱吃。

糟鸡

主料:越鸡1只

调料:精盐125克、绍兴香糟250克、绍兴糟烧酒250毫升

制作方法:

1、选用当年新阉肥嫩雄鸡,宰净,放入沸水中汆五分钟,移至小火上焖20分钟左右,后将鸡取出沥干水,将鸡身斜刀切成两片,用精盐75克拌匀,擦遍鸡的身、翅,腿各个部分;

2、将香糟,精盐50克,加冷开水250毫升拌匀,放入糟烧酒,搅匀备用;

3、取罐一只,将搅匀的酒糟放1/3于罐底。用一块消过毒的纱布盖住罐底酒糟,将鸡身、翅,腿放入罐内,另取纱布袋一只,装入酒糟,覆盖在鸡的上面,密封罐口存放一天即可食用。

茴香豆

主料:干蚕豆(罗汉豆)

调料:茴香、桂皮、食盐、食用山萘

制作方法:用干蚕豆(罗汉豆)泡浸后沥干,与茴香,桂皮、食盐和食用山萘入锅,放上适量的水,用文火慢煮,使调味品汁从表皮至豆肉吸收,待水分基本煮干后,揭锅冷却。即成茴香豆。

特点:茴香豆呈青黄色,表皮起皱,豆肉韧软耐嚼,清香味甘

烤汤圆

主料:芝麻汤圆

辅料:霉干菜

制作方法:汤圆上油锅炸成金黄色,并加入烧制好的霉干菜即可。

酱肉

主料:新鲜夹心肉3千克、食盐150克

调料:盐、老抽、酱油

制作方法:

1、将肉改刀成1千克左右的长条块,将肉皮上的毛刮净,洗去污血,沥尽水分;

2、用盐在肉上面揉搽,要均匀抹搽,腌1-2天,捞出沥去盐水;将肉放在盛具中,倒入酱油(也可在酱油中外加茴香、花椒、桂皮等香料),酱油的量以浸没肉为宜,浸泡4-5天即可捞起;

3、将酱肉挂在太阳底下晒一天,至肉表面发亮冒油,然后挂在阴凉处风干即可。此酱肉可存放3-4个月。

特点:

1、酱肉煮、蒸食均可,但蒸食昧浓,此外也可切片与其它植物性原料一同炒制,如冬笋炒酱肉、大葱炒酱肉等。

2、肉卤可留下再做酱肉用,也可用来浸泡鸡、鸭、鹅等,制成酱鸡、酱鸭、酱鹅。

绍兴腐乳

当地人叫“霉豆腐”,又有“素扎肉”的雅称。绍兴腐乳是价廉物美的佐餐佳品,红方的汁烧肉,肉味香冽,是绍兴传统的家乡名菜;醉方的汁,绍兴人多用来蒸豆腐,放上点小葱,呈白底、黄液、青盖面的特殊色汁,其昧别有风味,令人食欲陡增。

甜酒酿

甜酒酿是蒸熟的江米(糯米)拌上酒酵(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发酵而成的一种甜米酒,酒酿也叫醪糟。分两吃:凉吃,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自是五腑透凉;热吃则在冬天,将酒酿与金丝琥珀蜜枣或鸡蛋一起煮沸,吃起来又香又甜,令人寒意顿消。

霉苋菜梗蒸豆腐

主料:苋菜梗、豆腐

调料:盐、味精、麻油

制作方法:

1、将买来的苋菜梗切成寸段,放入加水的盆中浸一个上午,沥水晾干;

2、把晾干的苋菜梗用盐腌好后放入坛中,把坛口用塑料纸密封好后存放在阴凉处;

3、过个三四天后,揭开塑料纸看到苋菜梗在卤水中发酵便可;

4、将买来的豆腐切块放入盘中,放几根霉好的苋菜梗淋几勺卤汁在上面再入锅蒸;蒸好后,放入味精,浇上麻油即可;

特点:香味特异,鲜美可口

操作关键:这个腌制好的霉苋菜梗卤,就是制成各种不同美味“臭”菜肴的秘密了。可以把芋艿,南瓜、毛豆等放到这个卤水里面浸两三个小时后,捞出来上锅蒸,一碗碗“臭”佳肴就可以陆续登场了。

霉千张

豆皮卷隔布发酵数天后拿出来,加油、盐、酱油、黄酒隔水蒸。

挑选优质黄豆浸胀,用石磨磨成浆汁,再用文火把新鲜豆浆烧熟,用盐卤打花(而不是用石膏),打花后倒在一张事先铺好的土粗布上压干水分,做成薄、匀、燥的“千层衣”,再把“千层衣”叠齐,切成长方形小条,下面垫上干净的籼稻稻草(切不可用粳、糯稻草和塑料薄膜),上面压一块豆板,把它放在较暖的地方,霉化后即可食用。

紫米糕

主料:紫米300克、糯米200克

调料:白糖、熟植物油

制作方法:将紫米、糯米淘洗干净,分别泡30分钟,把锅上火,放清水,先下紫米煮,待米稍软后,再下糯米同煮5分钟,捞出放在屉布上,入蒸锅蒸约30分钟,取出拌上白糖、植物油,再回锅蒸20分钟;待紫米和糯米蒸熟后取出,用湿布揉匀,再将揉好的米糕倒入抹过油的模具中,用实物压紧实,用力倒扣模具即可。

特点:色紫红似血,软糯醇香。紫米也称血米,颜色紫红,有补血益气的功效

鱼干

据当地人介绍,鱼干的制作方法非常独特,将新鲜鱼洗净后,抹上鱼血,用特制腌制盐均匀抹在鱼周身,将竹撑撑起晾晒即可。

特点: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其中的营养物质得到浓缩。蛋白质含量高达45%以上。所以,鱼干是补充蛋白质的绝好食物。

霉干菜(乌干菜)

霉干菜,又称乌干菜,是绍兴一种物美价廉的传统副食品,也是绍兴的著名特产,生产历史悠久。霉干菜早在《越中便览》中就有记述:“霉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别。芥菜味鲜,油菜性平,白菜质嫩,用以烹鸭、烧肉别有风味,绍兴居民十九自制。”清时,霉干菜曾作为绍兴的“贡品”之一。

笋干

以春笋为原料,通过去壳、蒸煮、压片、烘干等工艺制取。绍兴人喜食笋干,不仅因它可以辅佐名菜,更有相当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由于笋干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具有防癌、抗癌作用。发胖的人吃笋之后,可促进消化,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

奶油小攀

家具去霉的方法第7篇

红霉素的“兄弟情谊”

张永信

阿毛是位采购员。在一次出差时,由于经不起寂寞和诱惑,与一位发廊妹做了一回“露水夫妻”。没几天,阿毛感到尿道口红肿,并有痒感,而且还不自觉地流出一些不明不白的分泌物。阿毛慌了手脚:难道自己染上性病了?回去怎么跟老婆交待?

情急之下,阿毛打电话给远在家乡当过几天医生的朋友阿枪诉苦。阿枪先是取笑了他一番,然后才言归正传:“你这是染上非淋菌性尿道炎啦,赶紧吃红霉素!”

听了好友的主意,阿毛就到住所附近的一个小诊所打听有没有红霉素卖。打瞌睡的医生先是无精打采地说没有,可职业的“习惯”又使他突然精神焕发地刨根问底起来。阿毛为了治好病,便把苦衷和盘托了出来。

“还吃什么红霉素!早就淘汰了。” 那个医生劝阿毛:“还不赶快打阿奇霉素!”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一样吗?”

医生说:“打个比方吧。它们好比是一对亲兄弟。虽然是亲兄弟,可是一个在家务农,一个在美国留学,你说到底谁有能耐?当然是在美国留学的阿奇霉素呗!”

“打一支阿奇霉素需要多少钱?” 阿毛很关心价格。

医生轻描淡写地说:“不贵,每次200块,连续打几次就可药到病除了!”

阿毛像是被马蜂蛰了一下,扭头就跑。医生追了出来喊道:“兄弟,你不要把钱看得比泰山还重,你‘命根子’都不要啦?”

阿毛没有回头,也没有再去寻找红霉素,而是去了一家大医院的性病专科。

半个月后,阿毛的病终于治好了。他也以此为戒,从此改邪归正。但他始终也没有弄懂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究竟是怎样的“兄弟情谊”。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20世纪50年代初,临床上除了呋喃、磺胺药外,只有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等有限的几种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1951年,美国礼来(Lilly)制药公司在红链霉菌的培养滤液中发现了红霉素。一年后相继开发出口服与静脉剂型,用以治疗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的各种感染,并获得良好的疗效。

此后,除红霉素碱外,又开发了硬脂酸盐、月桂酸酯、乳糖酸盐等制剂,使其适应症逐渐扩大,特别是乳糖酸盐可供静脉滴注,以用于较重的病例。然而,这些品种口服极易被胃酸破坏,剂量较大时会有明显的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患者常常难以忍受。更为突出的是它的肝毒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胆汁淤积性肝炎。此外,红霉素的抗菌种类(抗菌谱)相对较窄,且易诱导细菌耐药,限制了临床应用。

20世纪70年代,不断涌现出新的红霉素同类药物(统称大环内酯类),如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这些品种虽然对一些必须在有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的细菌(需氧菌)的抗菌作用并未超过红霉素,但对一些因连续使用红霉素而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却仍具有抗菌作用,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等对只能在无氧状态下生长的细菌(厌氧菌)的抗菌作用略优。此外,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和肝毒性均低于红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展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开发的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球红霉素、氟红霉素、阿奇霉素、罗他霉素、末欧卡霉素等新品种更具优良的药理与抗菌特点。

首先,抗菌谱增宽。新品种不仅对需氧革兰阳性菌、阴性球菌、厌氧球菌有良好作用,而且对耐红霉素菌株(对红霉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作用较强,对流感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的抗菌作用增强,对支原体、衣原体等寄生于细胞内的病原体的作用明显增强,甚至对分枝杆菌感染也有效。

其次,对某些革兰阳性菌和流感杆菌具有较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停药后仍残存药理效应)。口服给药容易被机体吸收和利用;一旦药物在组织内和细胞内的浓度增高,疗效也就相应提高了。另外不少品种的血药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较老品种明显增长,从而使临床给药次数明显减少。此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红霉素,肝毒性更低。

作者简介:

张永信,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上海药学会常务理事、抗生素分会副主任等职,同时担任《世界感染杂志》、《临床药物使用手册》等杂志或书籍主编、编委。曾以第一作者50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你会使用红霉素吗?

许士凯

红霉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其盐类则易溶于水,但在酸性条件之下容易受到破坏而失效。

红霉素的剂型有如下几种,各具特点,所以使用时也有所讲究。

口服制剂

为避免口服时受到胃酸的破坏,红霉素的口服制剂有:肠溶片,包肠溶膜片剂,以及制成酯类或酯化合物的红霉素肠溶片、硬脂酸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红霉素月桂酸酯)等。

服用红霉素肠溶片时,0.2~0.5克/次,4次/天,应当同时加服碳酸氢钠片(即小苏打片);琥乙红霉素在体内因水解释放出红霉素而显效,口服应用时,成人为0.4克/次,4次/天;依托红霉素在胃酸中稳定,在肠道内吸收迅速而完全,不受食物的影响,口服应用时,成人为1~2克/天,儿童为每千克体重30~50毫克/天,3~4次/天,饭后服用。

注射用粉针剂

注射用粉针剂以乳糖酸红霉素为原料,有0.25克/支、0.2克/支等规格。用法:静脉滴注,成人按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计算,每天2次。应当注意的是:在每次使用之前,先用注射用水6毫升溶解(切忌用生理盐水或其他无机盐溶液配制,以免产生沉淀),再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滴注,且药液浓度不宜超过1毫克/毫升。

外用制剂

软膏剂:为1%红霉素软膏,皮肤科临床主要用于痤疮、酒糟鼻等。用法:先用清水将患处洗净,然后均匀涂于患处,每天早晚各1次。

眼膏剂:有4克(0.5%)、2克(0.5%)等剂型,用于涂眼,每天数次。

滴耳剂:常用浓度为1%。主要用于急、慢性中耳炎,每次滴耳2滴,每天3次。

总之,在临床实际使用时,必须注重针对不同细菌感染,选择相应的药物及适当剂型,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简介:

许士凯,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命科学部评审委员,上海仕凯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编出版《抗衰老医药学》、《性药学》等21部论著,主要研究方向:抗衰老医药学、性药学等。

红霉素的新用途

曾晋红 徐慧欣

红霉素为快速抑菌剂,其药学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它除传统的应用于抗链球菌、肺炎球菌、金葡菌等引起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外,近年还发现其有许多新用途。

与杀菌剂合用,增强杀菌效果

传统观点认为,快效抑菌剂和快效杀菌剂合用,可产生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因为抑菌剂抑制了细菌的生长,从而使杀菌剂的作用减弱。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红霉素类药物与杀菌剂合用,不仅没有减弱后者的杀菌效果,反而使之效率增强。

军团菌肺炎的首选药物

近年来发现,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所致肺部感染在院外肺炎中均占有相当比例,红霉素类药物是治疗这些感染的首选药物。故国内外不少专家对院外肺炎的经验性治疗,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重症患者,均首选红霉素类或红霉素类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联用。

长期小剂量使用红霉素,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具有人种特异性,以两肺同时受累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弥漫性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如病情迁延可发展为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现在有研究证明,长期、小剂量的红霉素治疗对于鼻窦手术后持续性的、对全身激素或抗生素治疗不敏感的鼻窦炎症是有效的。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Suznki博士等的研究显示,红霉素能有效减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

红霉素的胃肠动力作用

除了抗菌消炎作用外,红霉素的胃肠动力作用早已引起人们重视。法国巴黎圣路易APHP医院,Coffin等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证实,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胃镜检查前静滴红霉素3毫克/千克体重,可促进胃排空,减少上消化道残留食物、血流阻滞和血凝块形成,不干扰内镜下检查和止血操作,从而明显提高胃镜检查的质量。

衍生物和新剂型增强红霉素疗效

药学工作者为了减轻红霉素的不良反应,增强疗效,已研制出许多红霉素衍生物,如琥乙红霉素,它可使体内血药浓度升高,抗菌活性增强,从而减轻了肝毒性。近年来开发了许多红霉素新剂型,例如,红霉素栓,它可克服口服剂型对胃肠道的刺激,并可避免口服剂型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用药方便,无痛苦,易被儿童患者接受。红霉素肠溶片,可使药物在肠道内释放,减少对胃部的刺激。

作者简介:

胡晋红,教授、主任药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长海医院药学部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1998年首届中国药师周“杰出新秀奖”、2000年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和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医院药学一等奖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成果三等奖8项。主编出版专著8部,1999年至今公开114篇。

解惑篇

张石革

问:哪些感染应选用红霉素?

张永信教授:红霉素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类相似,常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药物,可用于下列感染:①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等。②猩红热、丹毒及蜂窝组织炎。③白喉及白喉带菌者。④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及放线菌病。⑤梅毒、李斯特菌感染等。

此外,也可用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与宫颈炎;局部应用可治疗沙眼;克拉霉素可用于消化性溃疡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军团病、支原体肺炎或成人的社会获得性肺炎、空肠弯曲菌肠炎、百日咳等病均应首先选用红霉素类药治疗。

问:红霉素作为抗生素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是否也同样具有抗病毒作用呢?

胡晋红教授: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微生物,抗菌药物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细菌细胞膜、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繁殖的。抗病毒药物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

众所周知,病毒不同于细菌,仅以一种核酸(DNA或RNA)为核心,以蛋白质为外衣组成,是一种细胞内寄生性病原体。因自身无细胞结构和完整的酶系统,不能进行二次分裂繁殖,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提供能量、酶系统和代谢必需物质,才能进行病毒的复制增殖。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影响病毒复制周期的某个环节而实现,如阻止病毒的粘附、穿入与脱壳,抑制病毒核酸复制,影响病毒的装配和释放而起到抗病毒作用。

所以,红霉素有抗菌作用,但基本没有抗病毒的作用。

问:非淋菌性尿道炎一定要用阿奇霉素吗?

许士凯教授:与“老祖宗”红霉素相比,阿奇霉素具有在胃酸中稳定、生物利用度(药物进入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高、无诱导耐药性(即连续用药后抗菌作用锐减)等优点,并且它的血浆半衰期是红霉素类药中最长的,为35~48小时,这就有利于在体内保持有效的抗菌药物浓度,且每天服药1次即可。此外,它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红霉素。因此可以说,阿奇霉素在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支原体感染)方面优于红霉素。但红霉素作为一个传统的抗菌药物,具有价廉易得、疗效确切、毒性极低,以及常见的毒副作用早已为患者所熟知等特点,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像有的“医生”所说的那样“被淘汰”了。只要没有反复使用红霉素治疗,或者说无诱导耐药性产生,红霉素还不失为一种“贴近患者”价廉物美的药物。更何况红霉素对金葡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相对应的疾病为化脓性咽炎、细菌性肺炎、中耳炎等)的抗菌活性强于阿奇霉素。

问:红霉素可以和哪些抗生素联合应用?

张石革主任药师:如果按全部抗生素大排行来讲,红霉素排序第4(前3名分别为青霉素、链霉素、新霉素)。迄今发现的红霉素类抗生素已逾百种,但能在临床应用的仅约20余种。

家具去霉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赤霉酸;麦芽生产;不同阶段添加;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TQ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17

1 前言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啤酒产业的不断升级和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对啤酒大麦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啤酒以麦芽为主要原料,亦即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基于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则麦芽使用量基本上是高于50%的。至于使用什么样的麦芽,传统上乃至今天仍然沿用着大麦麦芽。

我国的啤酒产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但啤酒原料特别是啤酒大麦的生产发展严重滞后于啤酒工业的发展,致使我国啤酒大麦长期依赖进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大麦进口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受制于人”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我国啤酒工业将被他国原料供应商“牵着鼻子走”。因此,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大力量发展“精耕细作”,创新大麦麦芽的生产方式,沿着集约化生产的道路,开展麦芽生产中赤霉酸的科学应用。

2 赤霉酸概述及作用原理

2.1 赤霉酸概述

赤霉酸是于1935年被日本科学家薮田发现并从诱发恶苗病的赤霉菌中分离得到的。赤霉酸,是一种能促进生长的非结晶固体,具有赤霉烷的骨架(图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英美2国科学家才实现了从真菌培养液中进行提纯,才得到赤霉酸的纯化学提纯产品,并且正式由英国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赤霉酸。

由于赤霉酸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所以它的最显著的生理效用就是促进植物的生长。赤霉酸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下列特点:通过赤霉酸处理,能够使植物的茎伸长生长,并且促进节间伸长的赤霉酸,仅仅作用于节间伸长,并不能促进节数增加;适合浓度的赤霉酸,能够诱导开花,对于雌雄异花同株的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雄花数量。在这一方面,赤霉酸的作用不同于生长素或是乙烯的作用,效应恰恰相反。

2.2 赤霉酸的作用原理

一般情况下,较低浓度或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作用植株的生长,而当生长素浓度过高时,反而会抑制作用植株的生长。所以,赤霉酸作为一种广谱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当浓度合适时,可以结束种子或块茎的休眠,促进作用植株的生长发育,缩短成熟时间,改善产量和产品的品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赤霉酸具有较低的水溶性,所以应该先用少量白酒和酒精将其溶解,然后将其调制到适宜的浓度。实际上,大麦自身发芽过程中,自身可以产生一定的赤霉酸。发芽过程中通过赤霉酸在胚芽至糊粉层的转移来缩短发芽所需的时间。额外添加赤霉酸,多是由于大麦自身产生的赤霉酸量有限,额外添加可以进一步提高相关种类酶的活力。

采用赤霉酸来处理灭菌的去胚大麦种子时,试验数据显示:在促进其糊粉层中α-淀粉酶的新合成过程中具有赤霉酸显著作用,从而引起淀粉的水解。而大麦发芽过程中把胚去掉,淀粉就不水解,通过赤霉酸作用于大麦,就可以有效的改善这种现象。赤霉酸在作用时可以通过刺激糊粉层细胞合成蛋白酶,来促进核糖核素酶以及葡聚糖酶的分泌,从而促进大麦萌发。当大麦处于成熟期时,麦粒饱满,此时有利于蛋白酶的形成,外加适宜浓度的赤霉酸可以被发芽的胚芽较好吸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酶的活力,使麦芽中α-淀粉酶的含量得以充分的活化和提高。

3 制麦过程中不同阶段添加赤霉酸的效果研究

制麦的过程中,大麦本身产生的赤霉酸浓度不足,因此在综合考量对库值、α-N、对色度、收得率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后,可以选择适宜的赤霉酸浓度对其进行添加。添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间,针对不同的阶段进行赤霉素添加,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来实现所需指标的平衡。

3.1 在浸麦阶段添加赤霉酸

在浸芽阶段添加赤霉酸,是通过在最后的一次浸麦水中,加入用酒精溶解后的赤霉酸,搅拌均匀后,将大麦置于通风处就可以促进多种蛋白酶的生成,从而刺激大麦发芽。根据试验数据显示,采用南澳麦,在添加赤霉酸与未添加赤霉酸时的库值、α-N、脆度值和叶芽长等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是由于时间和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赤霉酸的利用率仅为20%~30%,因此并不提倡在浸芽阶段添加赤霉酸。

3.2 在发芽阶段添加赤霉酸

对于某些品种的大麦,吸水慢、溶解性差,如果不加赤霉酸难以达到预定指标要求。这时,一般在大麦发芽后的第1次翻麦时候添加,为了使添加效果更加均匀,生产实际中,通常采用的添加方式是采用定量泵用喷淋。喷淋时间选择大麦进入到发芽箱40h之内进行,这时麦芽已经长到了一定的长度,对于赤霉酸的吸收率可以到达最高。喷淋过程中,空气湿度保持在95%以上,需要严格控制喷淋量,因为喷淋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喷淋时的雾化效果,影响大麦喷淋的均匀性。

4 不同麦种中赤霉酸添加量的分析及赤霉酸残留量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麦种拥有不同的特性,所以各麦种之间在添加赤霉酸时应该根据麦种特性,掌握不同的添加量。例如:Stirling大麦产于西澳,此麦种由于糖化力较高,麦皮较厚,在生产中表现出吸水慢及不均匀,对制麦有一定的困难;法麦Riv-iera品种虽然颗粒饱满,蛋白质偏低,粉质粒高,然而β-葡聚糖含量高,发芽不整齐导致溶解不一致,对过滤、浊度等指标造成严重影响。针对Riv-iera品种制成的麦芽粗细粉差低、α-氨基氮易偏低,β-葡聚糖降解慢的种种缺陷,增加赤霉酸的添加量、提高发芽的环境温度可以有效改善大麦发芽指标。于20世纪80年代末注册的Schooner,由于在不断地种植改进过程中,导致其部分性能退化,不但影响了大麦的浸出率,而且发芽周期也有所延长,需要添加的赤霉酸的量相应的较少。

对于赤霉酸本身,运用适当的方法、添加适宜的量对于生产出的麦芽质量会有极好的改善,品质远远优于传统方法制得的麦芽。由于赤霉酸具有轻微的毒性,对于人及牲畜都有低毒,所以对于赤霉酸的添加应该严格控制添加、使用量。

5 赤霉酸在麦芽生产过程中的新应用及展望

在我国,目前的赤霉酸已经作为一种有效植物生长激素调节制剂被广泛的使用,并且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有效的降低大麦生出小根和发芽时的水和二氧化碳的损失。

现阶段的麦芽生产行业,已经完全有可能在缺失一个活胚的情况下,借助赤霉酸的作用制造出麦芽,实现麦芽的先进化生产。运用此种方法来,可以不产生麦芽活胚,这样可以充分的避免,大麦在发芽过程中呼吸作用所产生的呼吸消耗,同时对于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也可以很好的避免。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这种无胚芽的生产方式,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则会由于过程中损耗相对较小,而成为一种更为经济的生产方式,在低投入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产出。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麦芽生产过程中,掌握合理的添加时间,采取适宜的添加浓度,科学合理的利用赤霉酸,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在发芽生产中的利用率,有效缓解我国对于大麦资源的紧缺情况。但是对于赤霉酸在新的行业领域中的应用,还需要相关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人员展开积极的研究,使赤霉酸在麦芽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从经济科学合理的角度改善麦芽生产现状,维持麦芽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凤,徐真,李崎.赤霉酸的添加对成品麦芽中残留量的影响[J].啤酒科技,2012(8):10-15.

[2]徐真.麦芽和啤酒中赤霉酸的研究[D]. 江南大学,2012.

[3]徐真,刘春凤,李永仙,等.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测定麦芽中的赤霉酸[J].光谱实验室,201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