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首页 优秀范文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7 09:42:22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 脑出血术后;情感护理;传统康复疗法

        一般我们所说的脑出血是一种起病急,病程长,发病后病情都特别严重的疾病。这类疾病多见于中年40 岁以上人群的突然急性发病,治疗时间长,恢复缓慢,病情迁延,目前是危及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目前我国脑出血疾病的发病率为110~180/10万,年病死率为80~120/10 万[1]为探讨脑出血疾病术后恢复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应用日常生活量表及生存质量量表对100 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了评估,应用了情志护理配合康复疗法。研究表明,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均比原来传统方法有了显著提高,。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 年5 月到2011 年3 月入住神经外科的100 例脑出血术后恢复期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1995 年全国脑出血术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行CT 进一步确诊。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将100 例脑出血术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即心理及康复治疗组,共55 例,其中男41 例,女13 例,年龄45~74 岁;对照组共45 例,其中男23 例,女21 例,年龄43~70 岁。

        1.2.2 实验方法

        1.2.2.1 心理护理

        护理方法的实施在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6 个月仍继续执行。患者住院期间有经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执行。出院后由家属及患者共同执行,经培训的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回访或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并落实患者情志护理方法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及时心理指导。[2]

        ①安神静志。指导患者通过静坐、静卧或静立等自我控制的方法,想象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的情境,让其在自己喜欢的环境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多予患者肯定,以调动起积极性,让其从内心达到自我肯定。患者经受疾病的折磨,身心会经历一些列的变化,逐步适应自己患者的角色,脾气性格也会变得喜怒无常,我们应该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安慰患者的情绪,病程较长的患者容易出现忧虑烦躁的情绪,对这类患者我们要有耐心和同情心,耐心细致的反复说理开导,鼓励患者通过自我控制的办法逐步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对于患者的提高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战胜疾病的动力。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26-01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起病急,恢复慢,且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特征[1]。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为了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能力,更好地回归家庭社会。2008年起我们在神经内科开展了专职康复护理指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8月首次入住神经内科经CT或MRT确诊的脑卒中患者100例,其中脑出血36例,脑梗死64例,男性6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4.5岁。于康复指导前后及出院时采取面对面提问方式,用自制问卷了解病人对脑卒中后康复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掌握锻炼方法和坚持锻炼的情况。

1.2 康复护理方法

1.2.1 康复护士选择 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都是护理学领域的分支学科,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2]。但由于护理目标不同,采取的护理技术方法不一样。为此选择既有神经内科临床护理经验和专科理论知识,又有较好沟通能力的护士,经过一定的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担任专职康复指导工作。

1.2.2 物品准备 疾病急性期在病床旁进行康复指导和锻炼,恢复期可进康复室进行锻炼。为此康复室配备了手法按摩床、电动升降起立床、训练用扶梯、多功能平衡杠、姿势镜、作业疗法器具等不同的器材,便于病人进行训练。

1.2.3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且神经系统症状无恶化,则在48小时后开始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首先做好评估,通过对病人意识水平、生命体征、一般状况、四肢肌力、语言功能、吞咽功能等进行整体评估,确定良肢位摆放、肢体按摩方式、进行肢体活动、语言康复训练、站立、行走、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综合康复护理计划。

1.2.4 康复训练指导

1.2.4.1 心理康复指导 康复训练中,病人的心理状态能直接影响康复的进展,因此要把心理护理贯穿到整个康复训练中[3]。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病人出现偏瘫、感觉及认知功能障碍,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和情感变化。护理人员要及时正确引导,鼓励其积极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告知病人及家属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让病人明白康复的实质是学习、锻炼的反复过程,是脑功能的重组与再建,解除其焦虑、失望等负面心理,争取使病人早期主动投身于康复训练中。

1.2.4.2 康复知识讲解和方法指导 本资料选取的脑卒中病人均为首次住院,病人不知道何为康复训练,更不知道怎样进行锻炼。由此,护士应告知病人康复训练是将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相综合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时需根据康复计划给病人及陪护做相关锻炼知识的讲解和方法指导,使病人了解康复的目的,树立科学的康复理念,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一对一进行示范讲解,直到病人或陪护掌握。

1.2.4.3 提供脑卒中康复护理读物 在科内发放一些与病人康复相关的资料。对有阅读能力的病人和家属,推荐阅读相关读物,如《神经内科病人实用知识问答》、《瘫痪肢体肌力检查及康复指导》、《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学》等读物中与病人有关的内容,使病人树立良好的康复意识,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康复锻炼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康复中来。

1.2.4.4 督促或协助病人完成每日训练内容 多数病人虽然明白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但常因为体力不济、情绪不佳、认识不到位等原因难以做到有规律、有节律、有强度的功能锻炼。专职康复护士每日定时进入病房以及康复室,督促指导病人及陪护完成康复训练的内容,鼓励病人坚持,克服懒惰心理,按要求完成康复锻炼内容。

1.2.4.5 随时调整训练计划 根据病情及康复效果随时调整训练方法和计划,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防止无效运动达不到康复效果,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痉挛、废用、误用及肩手综合征等的发生。

1.2.4.6 效果评价 康复认同度评价:给病人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和康复指导后及时了解病人对康复锻炼的认识,评价病人掌握锻炼方法的程度。对认识不到位、方法不正确的给予反复耐心指导。康复依从性评价:定期评价病人坚持康复锻炼的情况,观察康复效果,如语言功能、肢体肌力、吞咽功能等恢复情况,便于调整康复计划,确保康复锻炼的连续性。出院时的康复评价:出院时要对病人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价,做好出院指导,开出后期康复锻炼处方,提出复诊要求,确保全程康复。

2 效果

2.1 强化了病人早期康复意识 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通过对100例住院病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的病人是接受康复指导后才懂得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专职康复护理人员的耐心讲解指导,使病人懂得了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强化了他们的早期康复意识。

2.2 提高了病人及陪护康复锻炼的依从性 康复功能锻炼需要医、护、患的共同努力,但病人是康复的主体,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是完成康复锻炼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在没有进行专职康复护理指导前,病人的注意力多放在对药物治疗的期待上,康复锻炼难以坚持,专职康复护理人员的督促和鼓励,大大地提高了病人锻炼的自觉性。

2.3 落实了早期康复护理的各项措施 对脑卒中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避免或减少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关节损伤、肩关节半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也为后期的肢体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病区开展专职康复,在人员上确保了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各项措施的落实。

2.4 体现了康复护理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康复护理应着眼于对病人的整体康复,维持康复治疗的连续性是康复护理的内容之一。根据现代康复护理理念,在神经内科病区设立专职康复人员,从教育指导到康复治疗,全程关注病人的功能康复,起到了医生和护士不能替代的作用,体现了神经内科康复的全面系统性和连续性。

2.5 避免了护理并发症,改善了护患关系 专职康复人员每天在病区与病人密切接触起到了健康教育者、锻炼指导者、督促者和执行者的作用,架起了另一条与病人沟通的桥梁。他们不仅指导病人的康复锻炼,还关注病人的饮食、睡眠,及时消除潜在的护理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将康复护理与临床护理相结合,促进病人的全面康复。2008年来,病人对病区护理工作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3 体会 临床工作中,由于医疗护理工作繁重,医护人员忙于查房、写病历、输液、服药、打针、生活护理等,病人的注意力也常放在伤残、预后、药物治疗或经济方面,穿插在治疗过程中的功能锻炼指导或嘱咐往往不能引起病人或病人家属的足够重视。设专职康复护理人员才能落实一对一的讲解指导,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知识缺乏和不懂得康复锻炼的方法是影响病人接受锻炼的主要原因。康复意识的提高,需医护人员耐心宣教和规范指导。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认同是完成康复的必要条件。而康复人员每天按计划督促指导可提高病人及家属的依从性,更好地完成全程康复锻炼。由于脑卒中病人病变性质、病变部位、病变范围不同,病人的症状、体征呈现多样化,加上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不一,使得脑卒中病人的康复锻炼在时机、方法和目标上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个体化和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指导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特点。在脑卒中的康复中,无论是损伤早期还是后期、功能恢复训练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病区床位紧张、病人经济条件等因素,病人不可能在病房完成全程康复,多数病人在完成药物治疗疗程就出院,而出院后的功能锻炼容易放松。因此护士应重视出院康复指导,强调循序渐进的全程锻炼,促进病人功能更好的恢复。同时强调复诊的重要性,通过复诊了解康复锻炼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给以全面系统和连续性的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 赵利芬,李付云.影响脑卒中患者依从性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84.

[2] 石敏,徐永清.骨科病人实用知识问答[M].北京:军事科学医学出版社,2007:243.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第3篇

(一)康复护理的含义

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康复已经与预防、医疗成为一个统一体。康复医学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门新兴的学科,目的在于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简言之,康复医学就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综合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和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康复护理是指根据对伤残者总的医疗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通过护理人员与康复医生及有关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帮助伤残者达到功能恢复或减轻伤残,预防继发伤残为目的的护理活动。康复护理已经成为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二)康复护理的特点

1.工作内容广泛

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伤病者和伤残者的功能、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能力,以平等的资格,重返社会和家庭。康复护理的实施要针对患者的整体康复,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不分科,要做全面的护理工作,病种繁杂,工作内容广泛。护理人员要做必要的辅助治疗和全面的护理业务服务,要对病人进行生活安排指导及身体照料,还要特别重视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的护理,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康复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2.以“自我护理”方法为重点,由被动接受他人护理变为主动自我护理

由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有的甚至非常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其他活动都要依赖他人。这种心理和行动上的依赖性,妨碍了患者功能的康复,也带给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在实施康复护理的过程中,要通过教育和训练患者,使其充分发挥功能上的潜力和个人的主动性,学习新的技能和活动方式,逐步提高功能独立性,尽可能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适当的辅助,而不是盲目地代劳。要指导、训练和教会他们自我照顾日常生活的技能,使其由被动接受他人照料过渡到自我照顾,提高生活质量。

3.康复护理服务范围宽,需要多方面沟通、协调

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需要多种康复治疗,例如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功能康复,自助器、矫形器的运用及各种康复操和医疗体操、训练等,这就要求康复护士除具有临床护理人员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外,还需要掌握康复护理的特殊技能,并学习相关疾病障碍的康复医学知识。康复护士既是护理者,还要协调多学科、多专业的力量共同完成病人的康复治疗,这需要多方面的沟通、协调,积极发挥纽带桥梁作用。

4.康复护理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康复护理对象的功能障碍存在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甚至是终身存在,因此,康复护理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护理人员不但要重视早期康复,要防范继发性残疾和其他并发症的形成,还要关心患者家庭和社会的护理。在与患者的密切接触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生活环境及心理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为有效治疗和护理提供条件,并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互相合作的良好关系。要引导和训练患者尽可能多地自理生活,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饮食指导,为患者提供一个有利于康复的环境。

二、康复护理的意义

(一)符合当今社会医疗改革之需

当今社会,医疗改革的重点是将医疗资源尽可能地向广大群众转移。因此,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是:低成本、广覆盖原则。所谓低成本、广覆盖是指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大多数服务对象能够享受服务,即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康复护理服务可以就地进行,甚至可以在家庭里开展康复训练,不受疗程的限制,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低成本、广覆盖的基层护理。

(二)适应社会和患者的迫切需求

首先,慢性病已成为现代医疗关注的问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创伤是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对那些从脑卒中、心肌梗塞中存活下来的患者,需要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以提高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其次,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工业和交通日益发达,因工伤和车祸致残者的数量比以前增多,他们需要接受康复治疗;同时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体活动蓬勃发展,难度较高或危险性较大的文体活动如跳水、体操、杂技、赛车等造成的残疾,同样需要依靠康复治疗,使他们残而不废;而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使世界已进入了老龄化时代,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更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第三,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战争而造成的伤残者,迫切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

(三)顺应新医学模式的转变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如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范围,已经从单纯的功能恢复扩大到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及教育康复等。这种转变是把疾病与健康作为人的整体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体来看待,承认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康复医学主要面向慢性病人及伤残者,强调功能上的康复,而且是强调体功能康复,使患者不但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康复。

三、康复护理的伦理规范

康复护理人员是病人恢复功能的主要指导和训练者,护理工作好坏直接关系病人能否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因此,护理人员应遵循以下的伦理规范。

(一)理解病人,做到同情尊重

伤残人致残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先天性残疾,如先天性聋哑、智力发育不全等;二是后天因疾病、创伤、意外事故等原因所导致的伤残。伤残者,特别是后天致残者,他们遭受的是意外的、严重的挫折,这种挫折不但躯体痛苦,而且由于中断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毁灭了他们向往的美好前程,故而心理更加痛苦。伤残者往往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痛恨、愤怒、烦躁不安等情绪反应,继而出现孤独感和自卑感,甚至导致人格障碍或神经症,丧失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对周围人们的言语和态度也十分敏感。因此,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病人,同情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权利,切不可怠慢、冷落、鄙视、嘲笑甚至歧视,要以文明的语言、诚挚的态度,尽量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关怀体贴,精心护理,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使之密切配合护理人员尽快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二)帮助病人,做到体贴负责

康复病人因性别、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性格及病种各不相同,康复护理也就必须因人而异。伤残病人大多数不能完全自理,有的甚至连穿衣、洗脸、漱口、吃饭、大小便、读报刊、读信件等日常生活小事也都有困难。因此,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他们,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除做好日常生活护理,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医疗护理、教育护理和社会护 理。在护理中,对心理失衡病人要及时帮助疏导调节;要根据伤残程序、部位、特点进行生活能力训练,训练中要仔细认真,耐心引导;要利用病人的特殊才能去适应社会需要,鼓励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等,从而使伤残者感到温暖和慰藉,增强其康复信心,共同完成康复护理任务。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 颅脑外伤;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034-02

颅脑外伤是由于患者头部直接或间接遭受外界暴力所导致的损伤,其特点是危重患者所占比重大、昏迷发生率高、临床症状重、病情变化迅疾,且通常会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以上疾病特点导致颅脑外伤患者群体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居于首位。颅脑外伤病例经紧急救治获得生存机会后,其漫长的恢复过程中一般均会同时伴有运动、感觉以及认知等功能方面程度不等的障碍,导致患者难以顺利回归于社会和家庭,整体生活质量较低[1]。因而颅脑损伤存活病例的住院康复质量与其最终的伤残率、生活质量等均密切相关,对该类患者群体施以积极的住院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实施科学的康复功能训练,成为该类患者整体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2]。笔者对近5年来涉及我国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总结,希望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的相关护理实践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

1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

颅脑外伤存活患者群体中遗留有语言功能、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的比例较高,这种高致残率导致该类患者群体在承受身体重创后,还需承受来自于心理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照顾压力和经济负担。现阶段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常常是于出院后才进行的,这种迟滞的康复过程使患者错过了实施功能康复的最有效时期。康复研究专家们指出[3],颅脑外伤病例存活后具备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能力以及较强的可塑性,适时科学正规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能够促进该类患者实现大脑皮层运动动作的定型过程,帮助患者获得肌肉与关节运动能力的协调性训练,有利于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肢体痉挛等情况,避免废用综合征的出现,帮助患者获得最大限度的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而实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4]。故而,对于颅脑外伤病例住院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科学合理掌握对于其最终的康复质量至关重要。关于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较多,有研究认为[5],在颅脑外伤病例住院期间施以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运动功能的有效恢复,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该类患者群体的生命质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有研究者对住院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具体时机做了明确研究,指出在颅脑外伤病例入院时,即应当在施以语言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教育和指导。在该类患者入住医院后的第(1±0.75)天,如果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波动处于平稳状态,病情不再恶化,就应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针对颅脑外伤性失语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机的研究则指出,对于此类患者来说,康复效果与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存在正相关,即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可于患者入院后的第(5±1.27)天就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而一项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护理时机的研究则认为,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的24~72小时内即实施科学正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认知综合功能的良好恢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当前较为公认的早期康复介入时机,即应于颅脑外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的48小时后的时间段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6]。

2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采用的干预模式

2.1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 该模式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其干预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上。具体的干预内容和干预形式主要包括心理疏导疗法,音乐刺激疗法,肢位的合理摆放、按摩,关节的被动活动,平衡与变化训练,步行训练以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等[7]。研究者[7]通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病例中的应用研究,认为该模式以其干预形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干预内容的全面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在颅脑外伤病例的整体康复过程中具备着诸多优势。

2.2 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非手术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康复护理。其具体实施步骤为:自患者入院至入院后第1周的第一康复护理阶段,向患者施以催醒疗法、心理干预以及早期的功能训练;将患者入院后的第1~2周定为康复护理的第二阶段,此期的康复护理重点为帮助患者完成从被动功能锻炼向主动功能锻炼的过渡过程;第三阶段的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入院后的第3周起,主要实施的是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研究结果发现[8],接受该康复护理模式的试验组干预后30天GCS、Barthel指数评分值均较未、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高,提示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分阶段进行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发挥对患者良好的觉醒促进作用、积极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效果。

2.3 组织化医疗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 此干预模式的指导理念是,将康复护理做为颅脑外伤病例的生活或者管理方式,患者经评估后确认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即对该类患者施以来自于专业康复治疗师和护理工作者的针对性医护干预,并通过相关康复人员的专业帮助,为该类患者构建起利于其后期良好功能恢复和高质量生存品质的优质康复氛围与环境[10]。相关研究显示[11],组织化医疗模式康复护理组入院15d和30d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颅脑外伤病例,提示在组织化医疗管理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住院病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过程中独具价值。

3 颅脑外伤病例康复护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急性期康复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①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自患者入住医院接受治疗开始,依据其具体情况,施以良好的卧床摆放护理,保证肢体与关节摆放于良好位置,并帮助患者实施正确的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发生。帮助患者维持合理的康复有利于纠正颅脑外伤病例因大脑皮层受损所导致的异常姿势,避免因此而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加重所导致的运动功能恢复难度的增加。②催醒疗法。针对遭受严重颅脑创伤的病例所存在的昏迷或昏睡情况,在施以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通过亲人呼唤、音乐刺激、肢体按摩、针灸治疗等催醒疗法加以干预[12],对于改善颅脑外伤病例的意识障碍程度效果确切。

3.2 稳定期康复护理措施 ①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以真诚的关怀态度,构建起和谐的良好护患关系,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和康复宣教,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形成护患共同努力的康复协作集体。一项针对颅脑外伤病例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指出[13],心理护理组颅脑外伤患者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一般护理组,证实了有效的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对改善颅脑外伤病例负性情绪的有效性。②运动康复训练。指导和帮助患者实施关节活动与变化训练。注意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既不可急于求成,亦不可因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应帮助患者合理掌握训练的进度,以保证康复训练效果。

3.3 基本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认知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采取书写、记忆、综合分析能力、计算四种训练方法来实施。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4],两组接受不同护理措施的颅脑外伤病例干预四周后的MMSE评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认知功能康复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而对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则可分为运动性失语的康复以及感觉性失语的康复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以语音方面的康复训练为主,后者则以理解能力的康复训练为主。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措施则是指在护理人员的科学协助和指导下,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由他人协助到独立或借助于最少帮助来成功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并进一步扩展至在社区范围内完成社会活动的目的[15]。多位研究者[16]均对颅脑外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接受护理人员科学的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措施的患者群体,干预后的相关评价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护理措施对降低颅脑外伤病例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是积极有效的。

4 结论

颅脑外伤病例最终的恢复情况与其具体伤情、急救治疗质量、科学正规康复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该类患者群体普遍较重的病情现状,我们在其住院期间一般均将护理关注重点集中于对其的紧急救治方面,而将对其的康复护理置于被忽视的位置,导致该类患者的康复进程往往延迟至出院后才开始。而依据现代康复观点,对该类患者群体的康复护理干预开始得越早,则效果越佳[17-18]。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尚未建立起颅骨脑外伤患者康复护理实施基础的科学评估系统,康复护理的介入时机选择不当,护理工作者对先进而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知识和技能的匮乏,具体的康复护理措施执行不力等。故而,我们应当在护理临床实践中,在对颅脑外伤病例施以积极紧急救治和护理的同时,认真评估该类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基础,充分考虑其在康复护理干预中可能的获益程度,同时结合具体病例的实际情况,审慎地选择适宜的康复护理介入时机,对各种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和康复护理具体干预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并切实落实最优的康复护理方案,以便切实帮助颅脑外伤患者自康复护理中获益[19-20]。

参考文献

[1] 范燕娜,王冬梅,石卫青,等.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2,11(2):132-134.

[2] 周染云,孙静,王国权,等.颅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4,31(5):41-43.

[3] 游洪,姜淑娥.颅脑外伤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0,31(26):4509-4510.

[4] 卢智珍,陈永东,韦景清.颅脑外伤失语患者早期康复指导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7B):55-56.

[5] 覃佩红,李次发,曾雪清.组织化医疗模式下重型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9):139-140.

[6] 季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1,9(9):2379-2380.

[7] 罗爱华,窦祖林.颅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9):881-882.

[8] 尤小刚,石磊.高压氧对脑挫裂伤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101-102.

[9] 陈春瑞,王红娟.循证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2):3401-3402.

[10] 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1] 李爱萍,董晓敏,吴立红.不同时机介入综合康复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53-1055.

[12] 周丽娜.循证护理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和综合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89-1390.

[13] 赵龙娜.浅谈重度颅脑外伤的护理问题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8):4522-4523.

[14] 杨凤笙,杨伟霞.颅脑外伤后患者早期神经节苷脂治疗及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7-49.

[15] Thompson HJ,Weir S,Rivara FP,et aL.Utilization and costs of health care after geriatric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trauma,2012,29(10):1864.

[16] Linden MA,McClure J.The causal attributions of nursing students toward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brain injury[J].Nursing Research,2012,61(1):58.

[17] 陈才奋.循证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康复期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24-126.

[18] 雷尚国,黄国涛,孟庆锋,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31-33.

[19] 祝志梅,毛秀英,俞英英,等.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循证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2313-2314.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60-03

Research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LU Caiqin

(Xianghuaqi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1712, China)

ABSTRACT Hemiplegia is a common sequelae of stroke which brings serious burden to the society and familie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hemiplegia.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present researche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time choosing,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and the rehabilitation posture nursing, the motor function and the family rehabilitation care.

KEY WORDS strok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otor function

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偏瘫康复护理的研究日益增多,现综述如下。

1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脑卒中后损伤的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重新组织的能力,以弥补失去的功能[1],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帮助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降低患者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关节脱位、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优势是无任何药物能取代的[2]。许晓燕等[3]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如在病后1个月内开始康复治疗护理,达到生活自理需86 d;而1个月后开始康复治疗,达到生活自理则需100 d。部分患者由于忽视早期或较早时间的功能训练甚至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一般偏瘫患者康复治疗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因各种继发会使恢复减慢。6个月内90.0%的患者恢复可达到最大程度。所以,早期、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能更快、更好、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充分发挥和发展患者的残存功能和代偿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3],所以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有重要的意义[2]。

2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选择

一般认为,从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胡荣东等[4]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间窗功能锻炼特别重要,为发病24 h内。梁光霞[5]实践证明,康复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概率很小,无论脑出血患者,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均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甚至超早期康复训练(发病48~72 h)。一般认为,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48~72 h。

3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

3.1 基础护理

做好生活起居指导,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空气清新。病室要清洁、安静,空气流通,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使患者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急性期须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床边加床栏,以防坠床,床铺要平整、干燥。让患者保持舒适,并且保证各关节处于良肢位,一般为患侧卧位,由于患侧卧位,增加了对患侧的知觉刺激,使整个患侧身体被拉长,从而减轻痉挛。患侧在下,健侧在上的侧卧位,是所有中最重要的。患侧肩应前伸,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心向上。下肢呈迈步位,健侧下肢髋膝屈曲,患侧下肢呈伸髋稍屈膝,并用枕头在下面支持[6]。预防呼吸道感染,除每2 h更换拍背外,还须注意患者的口腔清洁,使患者头侧卧,口角处偏低,枕部稍高,使口腔唾液顺流而出或以吸痰器吸出,防止吸入性肺炎。预防泌尿系感染,尿潴留患者留置导尿按护理常识处理。预防深部静脉炎,将患肢抬高,按摩患侧肢体,避免患侧下肢输液,如发生静脉炎可做理疗,亦可使用弹力裤或弹力绷带。预防皮肤感染,预防褥疮。对大小便失禁者,避免潮湿和排泄物刺激,防止局部受压。意识障碍的患者要保持气道的通畅,尽量少用仰卧位,以避免骶尾部等部位压疮的发生。

3.2 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7]。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的情绪时,神经抑制被解除,出现神经易化,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对提高康复疗效可起到重要的作用[8]。脑卒中后抑郁是最常见并发的情感障碍,发病率为22.0%~60.0%[9]。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悲观,对自身缺乏信心,直接影响病人对治疗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致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要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早期康复的目的、意义,积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急于求成或而失望、悲观、抑郁。此时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在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训练进步有利于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促进患者功能的康复。

3.3 护理

3.3.1 卧位护理

①仰卧位,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肘、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置于枕头上,使患侧肩胛骨处于前伸位,患侧大腿外侧置一大号枕,髋关节、膝关节各垫一个小号枕,防止髋关节外旋,使膝关节稍屈曲(20°~30°),足底垫中号枕,取中立位,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防止足下垂、足内翻[2]。②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90°,肘腕指关节伸展放至枕上(勿垂腕),患腿保持髋关节、膝关节呈90°,置于一大号枕上,再用一中号枕使踝关节稍背屈,防止足下垂及内外翻[2]。③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腕关节伸展,手指拉开,掌心向上,患侧髋关节保持伸展位,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保持轻度背屈位,健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放于一中号枕上,并将一大号枕置于背部支撑后背,维持[2]。

3.3.2 坐位护理

在患者胸前置一桌子,将患侧上肢放于桌面,肘关节微屈,手掌心向下,手指伸直,身体前倾,脊柱伸展,可以抑制躯干短缩,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在病人背部放一软枕,使患者坐位的重心在臀部,而不在骶尾骨上,以减轻骶尾骨受压的程度。患侧膝关节屈曲成90°,使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坐位时应注意座椅不能太高,应保持双腿整个腿掌着地[10]。

3.3.3 站位护理

康复护士的帮助对患者站位训练非常重要,应站在病人的患侧,减轻病人的恐惧担心,引导病人重心向患侧转移,用健侧手指紧扣住患侧手指,并抱于胸前,双足分开10 cm左右[10]。

3.4 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3.4.1 按摩

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20 min,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柔的按摩[11]。

3.4.2 翻身动作训练

患者双手交叉握住伸直,由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健侧腿伸到患腿膝关节下方。以躯干为轴向患侧或健侧转向,护士站在患侧协助。每2h翻身变动卧位1次,患侧卧位每次不要超过1 h[12]。

3.4.3 床上训练

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上肢做Bobath握手,肘屈伸,肩上举;下肢做双桥和(或)单桥,床上轨迹,屈踝[13]。

3.4.4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患者首先侧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于床边,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摆动双腿[14]。

3.4.5 站起及站位平衡训练

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行杠边,健侧上肢紧抓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逐渐增加站立时间至大于30 min[14]。

3.4.6 步行训练

患者坐位能保持平衡即可开始。先于平衡杠内步行,注意上肢的摆动及骨盆的旋转,接着平地步行,实地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15]。

3.4.7 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

训练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如厕、沐浴、拧毛巾等,积极训练患者患侧上肢及手的功能。在ADL训练项目中尤以移动能力的训练最为重要,在康复护理中还要注意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借助工具学会翻身、起床以及从床移到轮椅,再从轮椅移动到厕所的技巧动作和方法[16]。

4 脑卒中患者偏瘫家庭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病程长、恢复慢、经济负担重,所以很少能够达到完全康复后出院,而不能继续康复训练,往往前功尽弃,出现各种功能减退。家庭康复有着住院治疗无法取代的优势。陈君等[17]通过对141例脑卒中患者的问卷调查发现有73.5%的患者愿意在社区和家庭进一步接受康复治疗,可见家庭康复治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冯正仪等[18]对社区30名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干预,于1个月、3个月的评价发现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显著增强,负性情绪明显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有所改变,病人自理能力和家庭照顾能力均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朱建玲等[19]对7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治疗并进行康复评价,在Brunnstrom分级评定、FMA、MBI评分上有显著改善,康复护理明显促进运动功能,ADL能力恢复。家庭康复护理的优势还表现在费用的节省。家庭康复无疑是一种最经济的治疗途径,符合中国国情。

参考文献

[1] 姜从玉, 胡永善. 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7): 443-445.

[2] 冯丽娜.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3): 43-44.

[3] 许晓燕, 樊敏. 脑卒中临床康复护理的发展现状[J]. 护理杂志, 2011, 28(18): 25-26, 29.

[4] 胡荣东, 肖爱军.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窗的临床应用[J]. 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4): 5-6.

[5] 梁光霞, 张向辉, 史红梅.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 19(13): 68-69.

[6] 罗红梅, 杨晓慧. 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床上的摆放[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9, 23(11): 105.

[7] 毛芙敏. 110例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J]. 护理研究, 2000, 14(4): 171-172.

[8] 李韵. 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心理康复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4): 241-242.

[9] 凌彩坚. 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6): 100-102.

[10] 陈莉红. 浅谈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综合护理[J]. 中国疗养医学, 2004, 13(1): 17.

[11] 郑燕红.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0, 15(10): 614-615.

[12] 岑春兰.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现状[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 28(5): 869-870.

[13] 孙秀艳, 马艳辉, 崔静宜, 等.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三段式康复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28): 6192.

[14] 陈冬青. 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03, 18(1): 45-46.

[15] 李亚东, 张春晶, 唐艳红.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及护理[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3(3): 292-293.

[16] 林宗霞.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内容的探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28): 6136.

[17] 陈君, 颜骅, 李泽兵, 等. 社区脑卒中患者功能状况调查[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3): 162-167.

[18] 冯正仪, 张华, 胡永善, 等. 社区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的有效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02, 16(11): 627-629.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护理;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59-02

冠心病是老年病中的最常见心身疾病,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等,会使患者病情恶化,甚至猝死[1]。因此,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症状,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现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的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6岁;高中文化以下患者9例,高中文化以上患者24例;农村患者12例,城市患者21例;根据临床类型分为: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型、心绞痛型。临床表现有心肌梗死先兆症状的21例占63.6%;有疼痛症状26例,占78.7%;有并发症6例;占18%;患者多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

1.2护理方法

1.2.1密切观察病情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对先兆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烦躁、心绞痛,心动过缓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压大幅度波动,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神志迟钝,甚至昏厥等症状时,均应保持高度警惕,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后果。

1.2.2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急性期应以治疗和卧床休息为主,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患者发病后第2-3周,护理人员可使病人逐步坐起,在床上进行适当的活动。患者发病第4周,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逐步离床站立,在室内缓缓的活动;氧疗可改善低氧血症,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复。患者在急性期3-5天应给持续高流量吸氧3L分-5L分,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吸氧1L分-2L分,以后逐渐改为必要时吸氧[2]。

1.2.3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患者的情绪障碍往往是康复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3]。老年患者情绪不稳定,主要是由于生理或病理等因素的影响。首先,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本身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使他们容易产生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其次,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给自己及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经济上的拮据,内心感到亏对家人,这种自责的心态,长期给他们带来痛苦和折磨;另外,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对自己所患的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了解治疗的程序,往往产生恐惧等不良的情绪,对痊愈信心不足。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心理康复是关系到预后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心理护理,将心理康复贯穿于整个康复护理过程。首先,要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多交谈,因为患者的学历、职业、年龄、经历等情况不一样,要了解每一个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其次,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让他们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的心理,帮助他们以乐观健康的心理对待疾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并实施康复计划。

1.2.4加强饮食护理,老年病人的饮食和营养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饮食护理,老年病人的饮食和营养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患者适量摄入蔬菜、水果等含高纤维素的食物,饮食应以高热量、富含纤维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的低盐、低脂,饮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

2结果

整体护理在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通过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效果良好,均已康复出院。

3讨论

冠心病是老年病中的最常见心身疾病,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冠心病早期康复不仅可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提前回归社会,而且还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复发率、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黄素英.护理健康教育的动态及尝试.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0:785-798.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 家庭康复 护理干预

脑卒中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超势。由于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期长、康复机构病床紧张、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等种种原因,患者不能长期住院,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回归家庭继续康复。但有资料表明,国内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尚未系统开展[1],从而使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产生“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不仅影响其自身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开展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家庭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可持续到形成损害>5年,甚至有报告直到脑卒中后7年仍有持续的功能恢复[2]。回归家庭、社区的患者仍需要大量的维持性锻炼,家庭康复最主要的是依靠患者自己和他们的家属以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强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家庭康复意识,对他们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已是当务之急。崔柳等报道[3],社区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康复是社区康复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康复机构的延续,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满足患者的感情需要,减少患者康复费用、家庭陪护和交通困难[4],有利于巩固患者在医院的康复治疗效果,使病残者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探索适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为广大患者及家庭送去福音,也能促进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的社区护理干预

建立患者康复健康档案,评估患者康复情况: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建立康复健康档案可以使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患者病情稳定回归社区、家庭后,社区护士应及时进行家庭访视,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评估其家庭情感氛围、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支持系统等,并制定家庭康复护理计划,指导督促实施,随时评估措施落实情况及康复效果并记录,对措施落实不到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分析原因,重新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和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把康复计划落到实处。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遗症常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心理压力。一方面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家庭访视和电话访视,从多方面观察患者,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并根据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使之顺利度过恢复期[5]。护士要尊重患者,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对患者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思虑过多、抑郁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自信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照顾占据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常常会感到疲劳、紧张,并出现焦虑、抑郁、敌视等负面情绪,导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躯体、心理和经济压力。重视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另一个患者的出现,同时也可以间接提高照顾质量,减少对医疗的需求[6]。

生活指导:脑卒中是行为性疾病[7]。龚菊红等研究发现,较多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不利健康,多数家庭缺乏康复锻炼的理念,家庭护理措施不能有效及时地进行改造,患者综合健康水平较差。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会影响脑卒中的复发,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等诸多习惯均可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带来负面的影响,延缓康复的进度甚至加重病情造成脑卒中的复发。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护理指导,注意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家庭康复效果,促进疾病早日转归或减少复发。

康复训练指导:康复训练应以自身主动活动为主,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及家属回归家庭后要坚持锻炼,并介绍方法及注意事项。①日常生活功能训练:个人卫生、穿脱衣、进餐、移动等,纠正患者异常运动模式,加强患者自我护理活动训练。较多对脑卒中后遗症的护理理解存在“替代护理”观念,即认为患者始终接受被动护理。而根据Orem自理理论的原则[8],在脑卒中的不同的治疗阶段,应根据患者的不同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补充自理的不足。患者的主动参与是使其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的关健。有学者提出Orem自理理论对于遗留有不同残疾的脑卒中患者尤为适用。②肢体康复训练:选用主动和被动训练疗法,依靠健侧肢体进行被动训练,依靠健侧肢体的力量进行屈曲、前屈等训练,并且过渡到患侧肢体主动活动。并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如球、牙刷、杯等进行手功能的训练。③语言功能训练 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多焦虑,护士、家属应多接触患者,迟早诱导患者多说话,纠正其发音,由简到繁,坚持不懈[9]。

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康复,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又可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益于健康。社区内组织形式多样的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脑卒中的相关基本知识、防治知识、康复知识等;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定期进行家庭访视,一般每个月1次,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增减访视次数,指导患者正确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出现哪些毒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组建“社区脑卒中俱乐部”,加强脑卒中患者之间、家属之间、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经验分享,消除孤独感,满足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协助充分调动家庭内外资源的积极性,协调康复专科卫生部门、患者所在居委、民政、残联、教育、财政等部门的合作,以满足脑卒中患者的基本需要,使脑卒中患者得到社区、家庭、心理社会的支持鼓励,更好地发挥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潜在能力,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服务技能

社区护士在脑卒后中后遗症家庭康复全过程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护理服务,担负着照顾者、教育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要求护士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必须掌握较高的康复专业知识和康复护理技能,了解社会人文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社区康复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加强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培养。

家庭康复是一种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投资少产出多,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形式。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是现阶段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趋势,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开展有效的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社区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压力,有利于促进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宏珍,李来洁,周春晓,等.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康复和预防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5,19(8):1419-1421.

2 李争鸣.脑卒中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J].广西医学,2005,27(6):914-915.

3 崔晓,胡永善,吴毅,等.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8):735-736.

4 龚菊红,周华,何燕.家庭康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区康复,2009,8(3):224-228.

5 詹小平,郭秀婷,陈向女.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7):512-513.

6 明珍华.脑中风后后遗症患者的机构和居家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210-212.

7 梁月香,严翎,杜红兵,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49-50.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第8篇

j关键词:骨科护理;康复指导;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康复医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骨科术后给予患者康复指导,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可加速患者恢复速度,使致残率大大降低。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时,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本组研究针对本院60例骨折手术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指导,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7-56岁,平均(30.4±3.6)岁,上肢骨折41例,下肢骨折19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8-54岁,平均(31.2±3.1)岁,上肢骨折39例,下肢骨折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本组患者术后未进行康复指导,仅给予基本护理干预措施,由患者自然恢复。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基本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指导。具体措施如下:(1)康复护士选择。护理学领域内,临床护理及康复护理都属于重要分支,其理论基础是相同的,但护理目标有差异,护理方法也不同[1]。因此,对康复护士选择中,首先以骨科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为主,对其进行康复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康复指导护理的能力。(2)物品准备。骨科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中主要包含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两部分,除了自身肢体活动外,还可借助不同的锻炼器具。所以,在向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中,还应该为患者提供床上拉环、握力器、床位拉带、上肢拉力器及沙袋等器具,便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2]。(3)功能锻炼计划制定。对患者进行准确评估,对患者住院时、术后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如肌力、关节活动度、疼痛、肢体肿胀情况等[3]。手术医生查房时,跟随医生对患者手术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了解,对翻身、肢体关节活动、站立、行走等最佳时机进行确定,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功能锻炼计划。(4)康复训练指导。①康复知识讲解及方法指导。骨科患者由于石膏固定、牵引、外固定架等,肢体处于制动状态,患者对如何锻炼也不了解,甚至认为锻炼对骨折愈合有不良应,应该安静休养。所以,护理人员应该结合患者评估情况,将功能锻炼知识及方法讲解给患者及陪护人员,让患者了解康复锻炼的目的,并且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②提供骨科康复护理资料。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康复护理读物,让患者树立起良好的康复医师,对训练的方法能够科学的掌握,积极的参与到康复锻炼中。③协助患者完成每日训练内容。对于骨折患者而言,尽管其对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完全了解,但是由于患者存在体力不支、疼痛、认识不到位或情绪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康复锻炼很难坚持,往往没有强度、没有规律。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每天锻炼情况进行监督,敦促患者完成康复锻炼内容,对患者进行鼓励,让其能够克服懒惰、怕痛的心理,按质按量完成锻炼任务。④护理。骨科康复护理中,护理是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骨折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且肢体活动受限,不同部位、不同手术对肢体摆放及要求都不同,在康复过程中,应该借助人体力学原理[4],对患者肢置及生理曲度对功能的影响注意检查,采取舒适位、功能位及良肢位,尽量让患者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对患肢进行压迫。可对肢体畸形有效预防。

1.3疗效评价。治愈:未出现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无效:有轻度、中度、重度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1.4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患者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观察组中58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有轻度关节活动受限,康复率达到96.67%,对照组中49例痊愈,11例出现轻度并发症,其中6例关节活动受限、3例关节僵硬、2例肌肉轻度萎缩,康复率为81.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采用康复指导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要充分了解,与患者多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此基础上,向患者介绍康复锻炼的原理、方法等,并为患者安排好锻炼的内容,让患者积极接受康复治疗,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此外,护理人员要具备责任心,注重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能力,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中应用康复指导,康复率达到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骨科患者术后康复锻炼,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加快了患者恢复的速度,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芳 单位: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高金宝,石晓云,张沉冰,等.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1(03):3520-3522

[2]赵红,史新春,王淑勉.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5,03(16):147-148+15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