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16:08:26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第1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危机沟通相关研究的梳理.指出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危机沟通研究领域的一个新主题,归纳了危机沟通视角下网络舆情演变的差异性、时段性、随机性特征。总结了网络舆情演变研究现有的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利用抽样统计方法对网络舆情形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二是利用舆论动力学及相关仿真方法分析舆情的形成规则及演变的影响因素,最后对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当各种公共危机事件、企业危机事件出现时,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传播快捷、参与主体互动等特性,危机信息的网络传播及网络舆情表达对组织危机响应的影响力被极大提升。网络舆情在预测危机事件发展趋势、沟通和调整危机利益相关者关系、制定危机响应方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危机沟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演变不仅仅是政府组织、商业机构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发现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现有研究中对网络舆情研究都有所关注,本文通过对网络舆情演变问题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能为危机沟通及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一些有益思路。

1网络舆情研究:危机沟通的新课题

    在危机管理的视角下,公共关系专业人员需要在危机爆发前期、中期和后期及时与公众进行沟通和对话,以降低组织包括形象和声誉等方面的损失,从改善公共关系角度提出的一系列措施、策略以及其整个管理过程,被称为危机沟通(crisis communication)。有效的危机沟通致力于促进组织和目标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实际上,评价危机沟通效能的最终落脚点是人们对危机事件的出现以及对危机响应措施的感知(perception),这从危机沟通的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有关实证研究主要聚焦于危机响应策略对利益相关者(stakehoder)的感知的影响上(e. g: dean, 2004; arpan&roskos一ewoldsen, 2005}2};coombs& holladay, 2009 , jeong, 2009 )。鉴于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广域性,如果将组织的沟通对象从单纯的利益相关者扩展到更广泛的公众群体上,则可以将危机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舆情(public opinion)看做公众对危机响应感知的一种体现。舆情的主体为公众,公众的态度、意见、情绪则构成了舆情内容,其客体为各种危机事件以及其引发的相关危机信息。国外研究者在突发灾害事件的舆情调查、企业危机事件的舆情研究等方面已经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内也有多位学者从舆情的视角对危机管理理论进行了研究(刘毅,2005;王来华等,2006}6};陈月生等,2006)。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危机事件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管理者在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危机恢复等各个危机管理阶段能否及时有效地掌握舆情信息并根据舆情信息准确及时地采取响应措施,对于危机管理的效能提升至关重要。

    在互联网媒体深度介人危机事件发展的背景下,在危机沟通中利用互联网工具及相应技术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有研究已经从理论上探讨了互联网在危机沟通中的所起着作用(e. g. esrock &leichty,1999 ;kent, taylor& white, 2003),互联网可以在多方面改善危机沟通的效果。“在危机中,网络在线群体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的争论、表达各种情感的机会,也使得组织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 macleod, 2000)。涉及基于互联网的危机沟通主题的研究多是从危机处理者与危机事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角度出发的,实践操作关注了组织如何将互联网整合于危机沟通之中(taylor&kent , 2007 ) ,以及如何利用各种网络工具进行修复形象、改善危机事件利益相关者态度等问题(e. g. taylor et al, 2001; jefferson,2006。网络工具可以提供给任何类型的组织以单向及双向的沟通平台,网络这种快速的反应方式,有助于和公众及媒体的沟通。在有关美国“9·11”事件的危机传播研究中,greer&moreland(2003 )通过对美国联合航空及美国航空两家公司在恐怖事件中的危机传播案例分析,指出了互联网在危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网络使公司有能力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并且可以同时将组织的危机响应与不同的受众进行沟通。sifra & huertas( 2008 )指出了博客(blog)在事件发生时发挥了劝诱和提供信息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危机沟通中获取对舆情有重要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支持。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到,危机沟通研究主要是从危机处置者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角度展开,但也不乏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在互联网应用日趋普及的背景下,危机沟通中公众的网络舆情表达对危机管理决策影响越来越大,危机事件本身以及组织危机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诸如危机相关事件被媒体挖掘、曝光、沟通措施及新方案实施等刺激性信息,都会激发公众对危机信息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改变,而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又会对危机事态的发展构成影响。网络媒体可以同传统媒体互动,推动和促成舆论的扩大,网民可以选择在自己感兴趣和关注的网络论坛、博客发表意见,交流看法,进行点评和交谈,这也是网络舆情得以形成、传播的重要基础。“网络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强调与危机沟通中在线个体进行双向、对称的交流”( kirat,2007) 。在互联网应用普及的今天,受众的意见反馈及这种反馈对危机管理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已经在危机沟通过程中被提升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的局面要求研究者从新的视角审视危机沟通问题。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徐晓日,2007)。现实生活中民众的观点和情绪在网络上反映而形成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危机管理者了解利益相关者对危机响应感知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可以理解为公众显现于网络媒体且随危机事件发展、危机响应事态变化的危机感知动态变化过程。在本质上,网络舆情则是民众与管理机构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复杂体现,其演变有其自身的特征。

    综合相关文献内容,危机沟通中的网络舆情演变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差异性:从个体角度看,由于社会公众的文化背景、认识水平和利益立场不同,人们对危机事件的观点和态度会存在差异。从群体角度看,公众针对危机事件释放的刺激性信息形成的多元的情绪、态度,随着危机事态发展,这些观点在整个网络舆情系统中保持着此消彼长的变化状态,而且往往会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发生分化,形成极具差异甚至对立的观点;b.时段性:在危机发展不同阶段网络舆情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危机的研究一般认为,危机可以划分为突发期、扩散期、爆发期及衰退期,一定时间区间内,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程度反映在相应的网络舆情上表现出从平静状态到爆发的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事态的发展,形成的网络舆情状态在逐渐平息和消逝,同时也可能存在某种震荡、反复的状态。随机性:网络舆情演变由于危机管理者、媒体、受众等多因素参与,其状态变化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危机事件本身的受关注度,会引发公众在网络空间的激烈讨论,使得网络舆情可能朝着任何一个方向演变,网络舆情随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会表现为网络舆情演变的随机性。

    “互联网已经成为争议性事件爆发时公众表达舆情的重要场所,网民不再是无形的实体(invisible entities),而已成为了危机管理专家需要认真对待的公众群体。在研究危机沟通的传播机制、响应策略以及效果评价时,不能忽视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公众多元化的意见表达对危机沟通各环节的作用机制。网络舆情演变的行为是危机沟通中政府、媒介和公众为代表的危机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的一种动态表征,利用网络舆情的演变行为对危机沟通进行考察是一个新研究思路。

2网络舆情演变相关问题的研究模式

    在借鉴国内外危机管理、危机信息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危机沟通的规律及舆情演变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现有文献中的研究主要可归为以下两类模式:

  2. 1利用抽样统计方法对观测到的网络舆情数据形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已有一些文献对社会中出现的热门话题、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变进行的量化或质化分析,此类研究模式通过获取网络论坛、新闻门户网站的实际数据,以例证的形式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变行为,利用统计方法对舆情演变的具体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秦州(2005)利用新闻事件在搜索引擎中的页面数的查询、搜索与统计结果来刻画有关某个新闻事件的网络舆情。谢海光、陈中润(2006)通过对某大学一次校园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在校园网论坛上传播过程的实证研究,提出互联网内容与舆情的热点(热度)、重点(重度)、焦点(焦度)、敏点(敏度)、频点(频度)等十个分析模式。rowe et al. ( 2008 )针对禽流感事件对来自bbc网站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相关主题帖子的回复信息内容进行分析,以获取公众对政府危机响应的评价意见。针对危机信息传播的网络舆情演变,魏玖长((2006 )通过对sina网站有关危机事件的新闻专题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危机事件的时间演变模型分为4类:指数型、正态型、泊松型、波动型。吕莎莎(2008 ) 基于网络媒体的角度,选取inve,逆曲线增长模式和s曲线增长模式作为新闻报道统计模型以预测危机事件爆发后信息数量的发展趋势,对某大型门户网站的危机信息新闻报道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2.2利用舆论动力学(opinion dynamics)及相关仿真方法分析舆情的形成规则及演变的影响因素舆论动力学学者将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相结合,并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来探讨舆论形成(public opinion formation)的机制。舆论动力学学者认为舆情演变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无数个体在特定时间对具体事件的意见,总是在环境与他人的互动中改变的。基于这种研究思路,由于个体在发表意见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协同学分析舆论形成的场,hacken等人根据协同学理论建立舆论形成的随机模型。近年来有多位物理学家将统计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舆论研究中,sznajd在2000提出了sznajd舆论模型,其模型演化规则中考虑到了发表言论的个体态度受到临域个体态度的影响,后续的研究者不断对sznajd模型进行调整,并提出了改进的模型和演化规则。以deffuant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舆论观点离散间题进行改进,提出了连续观点有界信任( continuous bounded confidence)模型,关于舆情演变问题,舆论动力学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舆情作为在特定传播渠道上表现的一类舆情,也有针对其进行的动力学仿真的研究,曾祥平等(2007 )建立了一个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网络舆论激励模型,用情感倾向度和情感倾向度门限来确定元胞发表言论的状态,用情感激励描述元胞的移动规则。网络舆情系统中各主体复杂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单个主体所不具备的特征,这种涌现机制很适合运用多主体系统的建模方法(mufti一agent based modeling),刘常星等(2009)建立了基于mufti - agent的网络舆论传播仿真模型,分析了网络舆论传播中新闻跟帖与bbs传播。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到,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目前的一些研究都涉及到了危机沟通与舆情演变的主题,各学者研究侧重点不一,这些成果为我们研究网络舆情演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也为进一步深人探讨危机沟通实践问题和管理理论开启了思路。

3对进一步研究空间的展望

    对于网络舆情演变规律的分析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把握互联网危机信息传播的本质,提升危机管理的水平。现有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a.国内外公共关系学(public relation)、大众传播学(mass communication)、情报学(infomatics)等领域近年来有多位研究者从各自学科角度出发对危机沟通相关舆情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多数成果以实验设计及反思的形式对个案进行分材 .较少涉及对网络舆情演变机理的模型研究。危机沟通的网络舆情演变问题由于研究跨越的学科较多,属于交叉学科领域,应开展学科间的融合、借鉴,这有助于丰富危机沟通的研究视角、方法。

    b.舆情演变是个体之间局部交互的复杂过程,舆论动力学的研究思路是针对个体的行为转变及舆情传播环境的特征,提出了不同的舆情演化规则,建立了相应的舆论演化模型。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到,舆论动力学的研究侧重舆论演化规则的研究,所选取的现实问题大多是常态情形中舆情变化,已有的复杂网络、多主体仿真实验较少涉及到基于现实危机情形下的舆情演变规律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关注基于危机沟通的网线舆情演变规律,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将演变规则更加丰富化,将仿真应用在诸如危机事件热点生成机制、网络危机信息议程设置等现实危机管理问题中。

    c.现有的危机管理研究中,对网络舆情演变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由于网络舆情是一种群体意见的自然状态,在危机情形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有时甚至会产生非常极端的情绪性舆论。网络空间出现的特有的“极化效应”、“从众效应”等传播特征对危机沟通提出新的要求。下一步研究可从舆情演变的角度研究危机管理中的网络信息传播问题,找到网络舆情演变与危机管理的结合点,围绕危机事件产生、发展及危机沟通各因素对网络舆情演变的影响进行深人研究。

    d.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研判方式日益丰富,目前包括舆情危机话题捕捉、舆情热点跟踪、舆情趋势分析、舆情预警等技术手段已经在危机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会为危机沟通中网络舆情演变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信息支持。已有研究文献对网络舆情观测对象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主要集中在论坛、新闻组、博客、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及留言评论等几种形式上,在下一步中可逐步确立网络舆情信息的观测指标体系,结合信息技术,提高网络舆情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第2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文献计量分析;数学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0.025

〔中图分类号〕G250.252;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0-0109-06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新兴研究领域,涵盖了新闻与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情报学等多个学科,引发了实践部门以及国内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产生了大量有关网络舆情的文献。

由于网络舆情研究所涵盖学术期刊较广,并出于对时间和代表性因素的考虑,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2]上所刊载的网络舆情文章为样本,对2000-2011年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包括学术期刊、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年鉴、重要报纸)的网络舆情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本文实施的检索词为:网络舆情(或者包含网络舆论),针对全文字段进行检索,剔除掉部分重复检索、一稿多发、启示等文献,本文统计的实际文献篇数为5 230篇。为了解在这12年里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现状特点,本文将基于文献学定律来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1基于logistic模型的文献增长规律研究

1.1文献增长规律建模

假设我国网络舆情文献累计发文量(下简称发文量)是关于时间的连续可微函数,即f=f(t),在保持目前研究层次及学科类别不变的情况下,文献发文量最大值为K。则文献增长规律模型为:

df1dt=rf1-f1K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25

随着我国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移动智能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也越来越普及,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工具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相关部门如何快速收集网络上的舆情信息,跟踪事态变化,及时向有P部门通报,是新形势和新环境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时代,网络上承载的信息和数据越来越多,给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网络舆情信息相关部门可以从网上海量的、多样的信息中迅速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如何浓缩并解读海量的信息,提高舆情数据的研判能力是大数据环境下舆情分析的重要挑战,大数据技术将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从目前研究舆情的文献来看,舆情的研究经历了传统社会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分析、大数据舆情分析三个阶段。Facebook、推特、微博等社交网络媒体的兴起掀起了研究网络舆情的热潮,Nathalie Henry通过推特获取了2012年法国大选中网民情感取向数据,并对大选结果进行了预测,证明社交网络媒体确实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喻国明(2013)在文章中指出网络舆情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简单粗放的研究阶段和当前海量的网络舆情研究两个阶段。孙帅(2014)等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探求网络舆情的进化规则,创立了网络c情变化发展的分布模型,并且发现其适应的分析方法。李弼程(2010)等人创立了多种网络舆情的姿态分析模型来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判断。网络舆情的信息工作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新变化,将大数据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工作中起的重要支撑作用,既可以推进互联网现代化的治理,还可以提高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能力。

2大数据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用

应用在网络舆情的大数据技术有很多,目前比较成熟的是Apache 软件基金会提出的 Hadoop 分布式计算系统基础框架。框架包含多个大数据技术开源项目,相关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计算模型(MapReduce)、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数据仓库工具Hive和分布式数据库 Hbase,其中对大数据网络舆情分析起着关键作用的是MapReduce。Hadoop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MapReduce模型实现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数据的监测、分析以及舆情的趋势分析、跟踪预警,从而提高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还可以有效利用与管理硬件资源和存储资源,提供更高的数据存取能力。Hive可以快速查询数据、挖掘数据并迅速建立索引。基于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数据库Hbase的使用,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数据实现分布式存储。

传统的监测工具、方法和流程难以处理现在海量复杂的网络舆情,基于Hadoop的大数据技术因其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存取效率极高、灵活的应用平台能力以及可以通用的硬件系统诸多良好的性能,可以在海量数据的环境下完成舆情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及突发事件预警支持、舆情信息报告等工作,满足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相关工作的高标准和高要求。Hadoop是当前学术科研界和企业实务界用来解决大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的主流技术,更加缩短了数据处理的时间、降低了综合成本。

3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31前期:搭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

搭建具有公信力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平台,该平台应同时具有网络舆情宣传、评价、报告和处理等功能。通过平台,我们可以及时收集、跟踪网络热点问题,第一时间研判网络舆情事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在收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传播、处置信息;及时反馈处理的舆情信息、作出评价并定期舆情报告。通过平台,可以有效地掌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

32中期: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不仅适用于事件舆情的前期爆发阶段,也适用于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其他阶段。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可以把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疏导,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减小影响,并防止事件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33后期: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后体系

善后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里必要的步骤,主要协助舆情相关部门恢复网络的正常秩序,防止或控制此事件舆情再次发生,为以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理提供经验。所以,事后体系应该包括对现有处理方案的评估、总结和舆情数据库的建立。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舆情数据库,便于以后及时查阅、完善网络舆情的事后体系。

4结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来看,国内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网络舆情分析算法、舆情监控系统的研究,对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相关的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还不能满足现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需求。确实,现在网络舆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情报方面的工作,但是加入大数据的背景之后,我们可以从定性的方法慢慢变成定量研究。本文主要基于大数据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总结了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的应用及应对策略,展望下一步研究可以从可视化方面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解决网络舆情问题。

参考文献:

[1]Jennifer Bachner,Kathy WHillAdvances in Public Opinion and Policy Attitudes Research:The Policy Studies in New Zealan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2014,23(1):45-53

[2]Nathalie Henry,Jean-Daniel Fekete,Michael JMcGuffinNodeTrix:A Hybrid Visualization of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12,46(3):1302-1309

[3]喻国明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2-9

[4]李艳灵,李刚大数据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J].网络通讯与安全,2015,15(11):14-15

[5]汪可大数据路径下铁路突发事件舆情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张宁熙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5,35(6):38-42

[7]张倩大数据在突发事件政府决策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73-79

[8]孙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9]李弼程,林琛,郭志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29(7):54-57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第4篇

【关键词】网络伪舆情;成因;现状;消除对策

一、网络伪舆情发展现状及成因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出现的新媒体,成为反应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互联网载体使网络舆情表达快捷,多元化,还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因此使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便捷。但由于监管部门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空位,再加上网民身份的大众化隐匿性和自律意识不高,这导致了网络伪舆论的不断出现。

(一)网络伪舆情及其预防发展现状

2015年5月中旬,一则“娃哈哈、可口可乐等牛奶饮料含肉毒杆菌并可能导致白血病,被紧急召回”的消息在微博、微信上被疯转,“白血病”、“肉毒杆菌”、“召回”等关键词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让家长对这些乳制品饮料闻之色变。26日,针对此事,南国都市报记者向多部门进行求证。相关专家表示,无直接研究证明肉毒杆菌与白血病有关,该微信内容纯属谣言,同时提醒市民切勿随意传播。

近年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凭借其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网络伪舆情也随之应运而生,层出不穷。除了“牛奶饮料含肉毒杆菌”事件外,还有赴新疆旅游每位游客奖500元、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等事件纯属虚假消息,全部都是网络伪舆情。我国目前网路伪舆情预防现状如下所示:1.伪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落后,伪舆情治理思路不当;2、伪舆情判定缺乏标准体系;3、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缺乏。

(二)网络伪舆情产生根源分析

1、环境因素

(1)网络发言的公开性与匿名性,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公众的舆论空间,网络发言具有公开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而且不受地域、阶层、文化程度的限制。因此,网民在获知信息后,可以针对关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包括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决策、公众人物言行等等积极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和互动交流。

(2)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性,传统媒体受到新闻管理要求或者是报道时效、方式的局限,无法报道一些事件,而网络媒体基于信息传播的快捷、无界等特点,往往成为第一时间的信息者。

2、管理因素

(1)首先,作为强制性的法律不多,且存在等级低,效力有限,实施上有立法空白等缺陷;同时,作为自律性的规范也不多,而由行业制定并执行的准自律和准法律的管理规范占据了主导地位。(2)其次,网络虚拟机构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包括公安机关、宣传机关、电信企业、工商部门等。但真正起到管理监督作用的部门很少,加上各部门没有相互协调形成联动机制。(3)最后,政府部门的引导力度不够,没有掌握舆论主动权。面对涉及到公众利益的网络伪舆情,一些地方政府选择了冷处理的方式,没有解除危机,反而招来更多非议与流言。

3、网民因素:(1)网民自身认识的偏差和行为的随意性是网络伪舆情的基本原因;(2)网络水军恶意炒作信息。

二、消除网络伪舆情的对策

(一)提高网民自身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舆论的引领者、政治的参与者和社会的监督者,其自身素质在消除网络伪舆情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1、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优势,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网络信息和伪舆论传播的泛滥,唤起了人们对高品质言论的追求,就像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时候,人们更需要从“品牌”中寻求保障一样,人们对政府部门有较多的信任和依赖。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影响面广泛的优势,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2、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法制管理

我国需要一系列完整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和网络舆情监督法规,从根本上保护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

3、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是个虚拟的大环境,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匿名制”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只有逐步实现网络实名制,规范网络舆论监督,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网络伪舆情。通过用户的真实姓名和身份登记,可以追究发帖者的法律责任。网络实名制可以减少政府在进行网络舆情监控时的难度和成本,有利于广大网民形成文明习惯和责任意识。“这体现了互联网监督部门的意识,是政府公共权力的要求。”

(三)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

我国应加强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培养出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舆情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能力,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的专业人才。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舆论;舆情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195-01

1 引言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汇集舆情、畅通民意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政府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搜集与分析来判定民众的意愿,从而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决策,也可以更好地应对一些社会突发危机事件;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分析来有效保护和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消减负面信息对公司的影响。

2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重要性及必要性

网络舆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大部分是正面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对网络舆情加以监控与引导,一旦被错误利用,就可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以致危害个人安全,甚至是危害国家安全,如近年来娱乐圈频发的抑郁症自杀事件;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虚拟的公共空间,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者,每个网民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络舆情是网络与一般社会舆情结合的产物,网络舆情除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它的特点:如网民在网上信息是匿名的,网民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真实的情绪;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网络舆情的主题是宽泛的、自发的、随意的;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网络舆情经常是互动的;网民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网络舆论可能是感性的、情绪化的甚至是非理性的。[1]因此,如何因势利导,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严峻挑战。

3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网络舆情监测的方式主要有人工方式和自动方式。人工方式主要是利用搜索引擎对网站进行人工监测,有信息量大、搜索不全面、不能实时监测的局限性,因此研究网络舆情自动监测是非常必要的。从技术角度来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众多技术结合的成果,基于内容挖掘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涉及较多与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研究子领域。刘毅提出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应用,开拓了内容分析在网络舆情监测中的先河。[2]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处理信息过程中,一般包含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与提取、话题发现与追踪、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等步骤。

3.1 舆情信息采集与提取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新闻、论坛/BBS、博客等渠道形成和传播,特别是近年的QQ群、微信以及Twitter等微博客,这些主要为动态网页,以松散的非结构化信息为主体,实现准确的舆情采集和抽取存在难度。

在信息采集中,主要采用网络爬虫和网页清洗等技术。网络爬虫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则自动抓取网络信息的程序,又称网络蜘蛛。网络爬虫分为三类:通用爬虫、面向主题爬虫和面向DeepWeb爬虫。考虑到网络舆情监测一般是面向行业监测,倾向于使用面向主题爬虫。主题网络爬虫主要有两种技术:基于Web链接分析的搜索、基于Web内容分析的搜索。网页清洗就是从网页中过滤掉“噪”数据,提取出网页中有价值的信息内容。网页清洗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基于树结构分析方法,基于Web挖掘方法,基于正则表达式方法。

3.2 话题发现与追踪

无论是热点、敏感话题,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找到这些话题?

话题发现与追踪是对网络舆情聚类分析后,利用关键词过滤、语义分析、数值统计等方式识别被关注话题,以及热点和敏感话题,并对其趋势变化进行追踪,是网络舆情监测中的核心技术。目前国内外的实现技术是基于文本聚类,即文本的关键词作为文本的特征。话题发现与追踪研究始于1996年美国DARPA提出一种能自动确定新闻信息流中话题结构的技术。目前,主题检测与跟踪研究集中于五个子任务展开,各个子任务的解决将有助于最终研究目标的实现。这五个子任务包括:对新闻报道的切分子任务、新事件的识别子任务、报道关系识别子任务、话题识别子任务、话题跟踪子任务。[3]其中话题识别和话题追踪是核心问题。

3.3 网络舆情倾向性分析

舆情倾向性分析是对带有感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倾向性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新兴的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一般来说,它分为三个主要研究任务:情感信息抽取、情感信息分类、情感信息的检索与归纳。[4]

通过倾向性分析可以明确网络传播者所蕴涵的感情、态度、观点、立场、意图等主观反映。目前主要采用文本聚类和倾向性分析技术,对论坛帖子等网民评论聚类分析和倾向性分析,归纳网民观点。一方面能够主题趋势跟踪,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另一方面对突发事件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倾向性分析预警功能,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

4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问题与发展

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包含了网民对当前社会各种现象以及诸多热点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话题涉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因此,网络舆论能够最直接、快速地反映各个层面的社会舆情状况与发展态势。把握好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及时了解并正确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对政府和企业发挥职能和生产经营至关重要。

然而,网络舆情监测技术还存在许多亟需完善的地方,如监测源的获取、复杂舆情倾向判断、高质量舆情自动监测、如何及时关注及应对由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问题、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错误舆论导向问题等,这些关键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还需要我们能够创新性地提出更贴切网络舆情实际的解决方案,来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同时要继续深化对网络舆情的理论挖掘,加强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在原有数据挖掘算法的基础上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算法,提高网络舆情监测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实时智能化的网络舆情监测以及应急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6,(3):95-100.

[2]刘毅.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4):308-310.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第6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管理;监管;引导

引言

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强化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影响。从“三微一端”到多元化的直播软件、短视频App等,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广泛,网民们热衷于关注一些热点话题和公共事件,而这些网络平台为网民提供了表达意见和诉求的场地,形成了不容小觑的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政府形象、政策方针、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网络舆情管理相关问题也随之出现,即使各政府部门都对舆情治理加强重视,但在现实情况中,却屡屡出现治理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1相关概念界定

网络舆情,是网络上盛行地对各种类型问题形成不同观点和看法的舆论,特点在于群众可通过网络平台来传达自身的态度、情绪以及意见,主要以网络言论和网络行为两种形态存在。而网络舆情管理,是为了减少不良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管理部门对网络上所有舆情进行监测、收录、分析研判及应对处理的整体把握的管理。

2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网络舆情形式具有形态多、规模大、变化快的特征,大量舆论事件都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并且可能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就给当前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西藏的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普遍特征外,还因西藏特殊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近年来拉萨市旅游、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网络舆情日益增多,政府等相关组织在面对网上传播的各类虚假信息、反动言论、民生热点难点等问题时,只有采取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实现管理者与网民的良性互动,为拉萨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3拉萨市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西藏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在网络管理方面,西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一系列方针举措,有力确保了涉藏网络舆论安全和网络空间可管可控。比如,西藏在全国率先成立自治区、地市和县三级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率先成立自治区互联网党工委、率先实现网络实名制管理和网络系统党组织建设以及政府新闻网站集约建设发展目标等。

3.1管理现状

3.1.1宏观方面。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在拉萨市政府部门占主导地位。比如,公安机关、网信部门、工信部门是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重点单位。拉萨市于2012年撤销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机构,成立了副县级建制的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市委宣传部的挂牌机构。到2013年,拉萨市市委网信办升格为正县级建制。此外,2013年第三季度,西藏成立了互联网党工委,针对相关网站运营主体多样、规模不一、监管不力等现象,在约200家网站建立了党支部(党小组),此后,在互联网管理工作当中党和政府的作用有所加强。这些具体举措为网络管理工作的细化提供了保障。拉萨市网络舆情管理的特征可总结为:由党委、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职能上各司其职,形成了互联网信息、行业发展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的“多位一体”网络舆情管理格局。3.1.2微观方面。参与网络活动、传达网络信息的网民是网络舆情管理的客体。对于拉萨市而言,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严格遵照国家网络舆情管理的规定,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行以立法约束为主要方式,以媒体宣传的监管为辅助手段。(1)法规制度约束。拉萨市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时,在遵循和落实中央各项网络信息管理法规时,也制定了当地的法律规范,比如:《西藏自治区政务新媒体管理办法》,在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服务群众、宣传信息优势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对政务新媒体的运营管理,有利于促进其健康发展。(2)舆情技术监管。监管技术的应用集中体现在舆情收集和分析等阶段。第一,在舆情收集阶段,由于舆情的类别和搜集的信息有所差别,因此采用的搜集技术便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可概括为基础与高级技术。其中论坛和网站等搜索、引擎工具搜索是基础技术所包含的内容,它在舆情监测中的使用较为普遍。网站垂直搜索和定向采集等是高级技术所包含的内容,自动、准确和全面是其主要优势,但由于多种因素,很多比较高端的技术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还未普及至发展程度低的地方。第二,在涉藏网络舆情处理技术上,政府部门特别重视引进网络技术。拉萨市为了尽快解决舆情处理技术上的不足,政府部门与多家互联网企业签合约进行合作,取得了一定效果,通过引进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与设施,可以对互联网进行覆盖式搜索、分析归类,从而准确预测舆情趋势。(3)媒体宣传引导。以拉萨市媒体内部监督管理和面向社会宣传引导的主要形式开展工作。2018年以来,当地政府部门统筹全国新闻网站及政务新媒体,主动在重大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新闻宣传中发声,不断做大做强网上正能量。另外,对于当地出现的一些网络诈骗、信息泄露和不良信息肆意传播等问题,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合作进行网络安全宣传,提升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3.2问题分析

截至2019年底,西藏政务机构微博数量达361个,政务头条号数量达396个,政务抖音号137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互联网在拉萨市迅速生根发芽,主要表现在快速增加了网民数量、扩大了网络规模。但随之出现的便是网络舆情所产生的问题和压力,受很多条件影响,当地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3.2.1网络舆情监管部门间联动机制不完善。2013年,西藏成立互联网党工委,并在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和组织组建互联网党组织,在国内属于创新举措,但不足之处是各个部门都有一套舆情管理的方式和规定,相互之间联络体系不严密,且同系统间的信息互通也不太畅通。做好网络信息工作需要各个部门间的团结协作,由于存在部门壁垒,容易导致它们间信息交流不畅、互助意识不强、相互之间推卸职责等问题,这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影响了正常工作进度。3.2.2专业领域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对网络信息的浏览和准确分析是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一步。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还需具备舆情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此外,工作人员还要对西藏的人文、风俗、政治、历史等信息有足够的了解。受自然环境和发展水平影响,2020年,西藏各市地在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上的资金投入力度还存在不足。3.2.3缺乏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律法规。2012年以后,国家对网络安全和治理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陆续制定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舆情管理制度,可是截至目前还没有颁布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主要是以规章和规范的形式呈现,且较为松散。在数据利用、数据存储、责任归属等方面难以从舆情管理的法律中找到合适的条款,而且拉萨市制定的文件主要是针对网络安全方面,缺少对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律保障,这便大大降低当地在网络舆情上的治理能力和力度。

4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4.1逐步建立拉萨市跨部门联动发展机制

第一,尽快建立完善大数据信息机制。各部门合作的条件是共享信息,因此管理部门需根据实际情况,逐渐解决各部门间数据共享的障碍,以此来保障各部门间的舆情信息相通。第二,建立舆情部门的应急联动发展机制。在解决同一个热点事件的同时,党政部门要做到思想和步调的一致,引导谣言向积极方向改善,减少其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提高政府影响力的同时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4.2筑牢舆情管理的人才基础

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是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具体而言,第一,需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科学的舆情管理队伍。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与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寻求专项资金资助,根据实际进行合适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还可以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设立编制,提高岗位福利待遇,吸引专业人才加入。第二,有规律地组织舆情管理培训。加强舆情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第三,在进行招聘时需考虑专业人才知识的多元化。除了大数据的相关领域外,也可向心理学、犯罪学和社会学专业倾斜。这些对于加强涉藏网络舆情管理,控制其负面影响的传播,维护西藏全区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4.3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面对新时期网络安全的严峻形势,拉萨市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向国内外先进城市学习它们的管理经验,强化法制观念和思维,以法规的形式将拉萨市对网络舆情管理的办法固定下来。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第7篇

校园网络舆论问题极其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舆情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力。通过调查研究,透彻分析决定校园网络舆论的现实社会关系,从发展和现象的因果联系中找出校园网络舆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通过调查研究,正确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境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研究校园网络舆论建设的新机制、新方式、新载体、新内容,充分弘扬校园网络舆论自身的政治优势和整合功能,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陶冶品性、净化灵魂的作用。建立校园网络舆论舆情问题的调查分析机制。一是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论调查分析队伍,依据一定时间阶段内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有针对性对校园网络的舆论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同时适时召开校园网络舆论问题调研分析专题会议,准确查找网络负面舆论信息产生的来源,认真调查核实信息人所反映的问题,对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可能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网络舆论信息特别是引起群集效应的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客观、具体的评估,及时跟踪回帖并把调查结果向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及时反馈。二是形成校园网络舆论问题的警示分析机制。采取周通报、月研判、季度分析和年度报告、重特大事件专题研讨等形式,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各类信息进行筛选研判。同时,配合学校职能部门提高对重点阶段、重大方针政策、热点焦点问题的校园网络舆论的监测分析。三是建立校园网络舆论动态性分析研判。动态跟踪、及时研究校园网络上反映的突出问题,认真关注事件的动态发展,对于一些波及面大、学校社会反映强烈的事件要即时跟踪,并在第一时间会同相关部门作出反应。四是网络舆论调研的诊断反思。对校园网络舆论的调研分析工作要经常进行诊断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的调查分析机制。没有充分的调查分析,就没有发言权,就会失去主动权。有调查,才能情况明,抓得准;有分析,才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校园网络舆论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越深入,就越有利于争取校园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动。只有掌握了主动权,才能把握其趋向性和全局性,做到心中有数,掌控其发展动态,以便更好更快地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如果没有掌握主动权,就会丧失引导机会,致使错误的思想泛滥蔓延,从而影响校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的科学发展。

二、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处理能力

加强对校园论坛、博客、网络贴吧负面新闻的处理能力。高校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对学校网络载体栏目新闻、帖子密切关注,对学校负面新闻信息进行筛查,必要时对负面信息人进行计算机IP锁定,同时启动信息来源调查机制,如果所曝光信息情况属实,及时处理,并把处理情况以帖子形式上传,对曝光人进行表扬;如果发现负面信息严重失真,还原真实情况,或者屏蔽相关信息,并根据情况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报请公安机关调查追究信息人责任。

增强校园网络舆论危机应对能力。校园网络舆情一旦爆发,就要及时启动快速反应机制。校园宣传载体甚至是校外新闻传媒机构发出有利于学校的声音,揭示真相。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必要时邀请权威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到校演讲、座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报保留后相关的演讲、座谈视频、演讲稿,并把它们放置到学校各宣传阵地、论坛显眼位置,以突出权威言论,孤立负面错误言论,引导广大师生理性思考,遇事沉着冷静,不要盲从错误观点,做出非理。“要强化校园网络‘看门人’角色,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载体合理有序地参与校园管理和社会问题讨论。”建立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如同政府在官方网络空间里的专业新闻发言人,但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够担任的,因为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面对的是思想活跃、网络活动广泛的整个大学生群体,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一个整体工作团队,是一个工作系统。高校可以根据校园网络特别是BBS论坛、贴吧等板块的特点,设置一定数量的网络板块新闻发言人,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代表学校官方就广大师生所关心的校园问题、社会事件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组织在线交流、网上访谈、网上讨论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发言讨论,引导正确舆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即时、主动、准确地权威信息及校方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措施,第一时间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现状第8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研判

DOI:10.3969/i.issn.1008—0821.2012.05.003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013—04

据CNNIC最新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网络作为信息時代的代名词,已经深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在全球信息化发展不断深化的今天,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基于网络信息发展所形成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

在我国,网络舆情所具备的巨大影响力和潜在破坏力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李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中指出,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其中涵盖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制度、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评估机制以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机制。郝遥、董德兵在新時期我国各级政府网络舆情掌控分析中明确提出,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机制是政府掌控网络舆情机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戴嫒等人在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中,构建了4个维度的网络舆情信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笔者针对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前沿,通过对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研究,深入阐释李尚、郝遥等学者在宏观方面对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提出的构想,同時弥补戴嫒等学者在预警指标体系研究中缺乏操作机制的不足,为我国的网络舆情预警研判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

1 建立网络舆情预瞀研判机制的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对网络舆情的预警研判就是对处于萌芽阶段的网络舆情实施的数据挖掘、监测、比对分析整理以及按照综合性研判指标实施预警的过程。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是一个网络公共安全活动体系,它包括多层次、多机构、宽渠道的网络舆情信息采集机制,权威性、時效性的舆情预警研判机制以及社会联控处置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网络舆情数据挖掘能力,并且对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实施高效权威的预警评估,按照联控处置预案对发展中的网络舆情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对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意义不言而喻。

1.1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是信息化時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现如今,信息化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普及,人类社会形态正从工业社会发展进入信息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由于网络的出现,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它已然成为社交通讯和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网络已经衍生成为一个虚拟空间,在人们所进行的网络活动中,不乏充斥着网络犯罪和不法行为。尤其是个别人和少数团体利用网络媒体,制造负面网络舆情,反动言论,给国家的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行政监管和警务执法的手段必须与時俱进,开拓网络领域中舆情信息的监管、预警和处置,切实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1.2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是增强我国网络危机应对能力的重要举措

在当今信息時代,网络信息负载量大、信息传播速率高、信息增值速度快,要求对于网络舆情的预警研判工作必须更加及時、高效、准确。国家的政府部门和网监机构必须统筹合作,整合信息资源,提高辨别高危网络舆情能力和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爆发的风险意识。9·11后,美国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等情报机构彻底重组,设立国家情报主任,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美国国土安全情报工作效能。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同样是基于这样一种发展理念,整合各个部门的网络管理机构效能,搭建网络舆情情报信息的综合应用性平台,结束各自为政,孤立低效,重复建设的网络安全发展模式。在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必将成为网络安全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2 网络舆情演进规律及特征

2.1网络舆情演进规律

在探讨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构建之前,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网络舆情演进规律及特征。通常来说,网络舆情的形成一般会有相应的背景事件作为基础,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力决定了网络舆情潜在的信息能量,随着事件的披露和事件内容在网络上的传播,网络舆情将释放其信息能量,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2.1.1网络舆情初始阶段

是指有关的背景事件报道和舆论初见端倪但尚未广泛引起关注,这一阶段网民对该网络舆情关注度还不高,对舆情内容概况还不了解,没有形成统一有力的核心意见。因此该阶段是遏制网络舆情形成的最佳時机,但由于舆情范围影响力过小,观点分散,不易受到网监部门察觉,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和网络监管机构必须统筹合作,构建起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对网络舆情可能存在的影响力和破坏力进行准确高效的预警评估。

2.1.2网络舆情激增阶段

随着舆情的发展,进入舆情激增阶段,网络舆情关注度迅速升温,网民关注人数呈指数型增长,具有代表性的舆论观点开始显现,分散的观点也开始围绕舆情背景事件性质进行多极演化,这一時期是舆论引导介入的最佳時期。

2.1.3网络舆情高潮阶段

网络舆情进入高潮阶段,表明网络舆情信息能量的释放趋于最大化,关注度增长率开始逐渐衰退。在这一阶段。网络舆论观点高度集中,网络能量趋于稳定,舆情发展得到缓释和控制。

2.1.4网络舆情衰退阶段

进入网络舆情衰退阶段,网络舆情的关注度(知悉度)接近饱和,网络能量进一步减弱,此時政府职能部门和网监机构要注意舆情的平稳过度,防止峰潮反弹。

2.2网络舆情特征

从网络舆情发展的4个阶段来看,网络舆情特征可归纳为周期性与突变性:

2.2.1周期性

网络舆情的演进遵循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可普遍概括为舆情萌动期、激增期、成熟期和平抑期四个阶段。网络舆情周期性的变化有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对舆情的发展做出定性分析,提高预警研判的時效性和准确度。

2.2.2突变性

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往往不是一条直线,通常由最初的几条信息在短時间内激变增殖,形成具有覆盖效应的网络舆情。通过对网络舆情关注度数学模型的特征分析,得出激变期形成的舆情影响力占到舆情发展全过程所形成影响力的一半以上,而激变時间则非常短暂,往往数十个小時或数日内,完成舆情信息的激变增殖。因此,网络舆情预警必须在激变期来临之前完成,这样才能对舆情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为后继处置措施的有效落实争取時间。

3 构建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主要服务于网络舆情初始阶段的预警和联控处置工作。该机制的建立旨在通过一体化舆情信息挖掘、研判平台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形成一整套完备高效的预警研判工作机制,为网监部门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及時有效的预警信息,并对舆情信息进行先期联控处置,为政府部门遏制舆情发展,争取话语主动权,化解舆情负面影响创造有利条件。

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包括3个子系统:舆情信息挖掘与处理系统、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和预警联控处置系统,如图2所示。

3.1舆情信息挖掘与处理系统

该系统应当贯穿网络舆情发展始终,但其工作重点是在网络舆情初始阶段对网络中广泛存在的舆情数据进行挖掘与预处理。网络舆情初期,舆情尚未形成规模,对处于萌芽状态下的网络舆情实施数据挖掘,能极大提高网络舆情预警的实效性,为政府在第一時间取得话语权创造有利条件。一旦进入网络舆情激增阶段,舆情信息往往会产生激变,形成“雪球效应”,届時,网络舆情的数据挖掘将功能性的失去对舆情预警的作用,因此,对预警机制中的舆情数据挖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网络信息复杂多变,网络载体形式多样,需要创建一个数据挖掘规则,对舆情数据的挖掘加以规约和引导,提高数据挖掘效率。首先,应当对舆情信息格式进行辨别和归类,通行做法一般将数据格式划分为3类,即文字类、图片类和视频类,并根据舆情数据直观度对舆情传播的影响进行等级排序,视频类舆情数据置顶,图片类次之,最后是文字类。然后对所采集到的舆情数据标题进行关键词筛选,剔除重复采集的舆情数据并且对舆情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自动识别段落或者字段并将舆情数据组织成规范的逻辑形式、数据文件或是关系图表。与此同時,该系统必须对网络舆情产生与传播的主要阵地实施重点数据挖掘:

(1)各大论坛,其是反映民意,抒发己见的重要网络媒体,是舆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领域;

(2)高校BBS,其中大部分成员是在校就读的高校学生,并且成员年龄结构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学生以学缘关系组成网络社团,进行交流与互动。在BBS上的舆情信息,更易对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稳固建立起来的年轻人产生深刻影响,误导广大青少年,盲目发表个人观点,从而使得舆情负面影响力急剧增强;

(3)重点网站,一些服务器设在外国的网站,经常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消息,煽动策划各种政治活动或,制造各种网络舆情,削弱政府公信力;

(4)网络日志和即時聊天工具,也成为舆情传播的重要渠道,必须加强对该领域的舆情信息的监控和数据挖掘工作。

3.2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

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是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核心,其建立的基础是强大的网络舆情数据库、权威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和专业的网络舆情数据分析人员。

舆情数据进入到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后,与数据库信息进行比对。此环节是为了检索与数据库中相匹配的数据内容,从而对舆情数据进行归类整合,实现数据库的更新,最后对数据库中的舆情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分析研判模式并不复杂,但工作内容却异常繁琐,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利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根据网络舆情量化指标,所进行的量化分析;第二个阶段是指专业分析研判人员根据网络舆情定性指标,对舆情数据做出的定性研判,具体分为多维研判、要素研判、关联研判、推理研判等,该过程需要分析研判人员具备敏锐的舆情触角,稳健的分析研判心理和专业的知识储备。

该系统适用于网络舆情初始阶段,其具有很强的時效性,研判分析结果与政府职能部门下一步行动密切相关,研判分析失当或者贻误時机都会对政府职能部门即将展开的工作形成掣肘。如“躲猫猫事件”的过早定性,杭州飙车案的车速描述,都与前期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工作失误有很大关系,给随后的处理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因此,必须突出强调该系统在整个机制中時效性与准确性的发挥。

3.3预警联控处置系统

该系统是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具备了检验前两个系统工作效能的重要作用。预警联控处置系统工作机制包括两个部分,即预警等级的和联控处置实施。

预警等级评定和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网络舆情安全形势的预警评估,其属于常态性预警评估,面向社会,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包括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稳定性指标和网络舆情爆发量以及影响力等综合性宏观指标。另一方面是网络舆情针对性预警,具体针对某一事件背景引发的网络舆情所进行的专项预警,该网络舆情预警仅限定于和该网络舆情有关的各职能部门和政府机构,其预警等级分为:关注、密切关注、控制、严厉控制4个等级。

同時,根据的预警等级,各部门网监机构进行先期的联控处置工作。如果未能实现有效预警,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反应迟钝、先期处置不当,都很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网络舆情。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该事件爆发80小時之久,网络中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500个相关主贴。其中一部分原因可归结为自媒体的出现,导致政府职能部门原有信息不对称优势的衰减,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在发现网络舆情爆发以后没有在第一時间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致使丧失舆论话语权。从石首事件中我们总结得出,遵循“适度公开、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的处置原则,有效抓住处置网络舆情“黄金24小時”,将是决定网络舆情处置成败的关键。通常来说,对于初步形成的网络舆情,敏感度较高,舆情信息模糊,而发帖量和关注度相对很低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删帖或者进行网站屏蔽。对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舆情,可组织专家学者对网络舆情内容进行辨析,向网民释疑答惑,化解舆情影响力。同時,采取积极手段,教育和引导一部分“意见领袖”,抢占舆论话语权,正确表达舆论观点,引导广大网民客观理性的看待网络舆情,控制舆情信息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