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控技术专业

数控技术专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15 04:26:49

数控技术专业

数控技术专业第1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 课程 实训 师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9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也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不仅如此,我国的制造业对国内经济增长也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它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的广泛应用,促使了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上有明显的提高,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应用手段;它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数控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促使了数控人才的短缺,为了增强竞争能力,职业学校急需培养出大量的一线从事数控加工的技术人才。数控技术从实质上讲可以说是就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职业岗位群所需专门知识与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公立职校到私营培训机构,数控技术专业都如沐春风,备受宠睐。然而数控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受企业的欢迎?下面就结合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特点的情况,谈一下该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建议和办法。

1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特点及面临问题的分析

1.1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

数控技术在职校教学中是一门基础课程,该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同时该技术的更新也很快。近几年当中,我国职校的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虽然有所改进,但是还是存在着专业教材形态比较陈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的现象,这些就很好的反应了科技技术方面的教材很缺乏,其中关键性的技术论点叙述较少,且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材更少;另外实验设备的数控系统没有与其配套的教材,编程格式也与其他的教材不一致,给课程带来不好的效果;同时在大多数的学校中,由于实训的条件限制,主要还是以理论课程的教授为主,其中教材实践性能很是差,而这样学生们所学的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数控机床和编程教学上面还是很薄弱。此外,由于数控技术涉及的基础很宽,这已经不是数字控制了,而是在工艺、制造、自动化控制以及综合设计的一门多科学交叉型的科学技术,该技术的知识量比较大,在有限的时间内,该课程很难安排并讲授所需要的内容,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理解改技术的内容和知识。

1.2 数控实训体系不完备

实践性教学环节条件较差,数量严重不足,为了达到实训效果,各学校的实训硬件与企业尽可能保持一致,选型逐步趋向全部采用工业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教学实训以观摩为主,不能适应普及性的教学实验,学生的实验教学达不到要求,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数控技术课程不但具有理论知识面宽,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难学难教,需从系统出发,安排学生更多的实验、实训时间,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1.3 专业数控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专业的教师教学时学生学好数控技术的基本条件。然而随着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同时也造成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有很多教师理论基础雄厚,但实践经验薄弱,无法了解企业真正的生产模式及需求。也有部分学校从企业选择优秀技师到学校教授实践课程,但因为缺乏教育学知识,经常出现“有货倒不出”的现象。寻求专业的数控技术教师,成为眼下又一大难题。

1.4 学生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很多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且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专业能力不强。除了其基础较差之外,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都不容乐观,技能掌握能力也不足,无法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老旧,没有与日俱进,教学内容不新奇,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导致有些学生产生惧学和弃学的情绪。其次,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的定位,没有立足一线的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干脏、累、苦的工作,不愿到小企业和条件差的企业,缺乏安全生产、节约、合作、严格遵守纪律等认识,难以适应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管理太严。

2 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办法

2.1 构建科学的教材、教学体系

《数控机床》课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一线高素质的数控技术应用工人这条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突出该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沿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由于数控技术发展更新快,目前《数控机床》课程的教材内容,大多数迟滞于数控技术应用的发展,虽然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已经落伍,实用性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及时进行删减,随时更新充实数控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于课堂教学中。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能通过“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顺序,增加学生自我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操作人才。

2.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使学生对已有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校及教师应尽可能的提供和创造一切实训机会。以优先满足教学与培训要求为目的,根据各职业学校的实力,建立一定规模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用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数控加工实训设备。当然,在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实习基地的建设。其次,采用数控仿真软件,不仅降低了教学运行成本,而且给学生更多的模拟练习机会,在各种仿真练习中熟练掌握数控生产技术。这些教学系统既能单机独立运行,又能在线运行,完全模拟一线生产实际。简单来讲,就是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的专用硬件形成一种真实场景的交互来体验一种真实感觉,因此能进一步培训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另外,对学生进行CAD/CAM的教学及技能培训是数控技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CAM/CAM教学软件,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机械制图和零件工艺分析,熟练掌握加工编程方法。

2.3 努力实现“双师型”改革,更新和充实教师的专业知识

现在提倡“双师型”的老师,一个教师,也是一个技师,既会理论又会实践。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职机械专业教师队伍,是推进机械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学校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岗位培训,拓宽老师的知识面,加强教师实践培训,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培训和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只有教师与企业、社会不脱节,才有学生与企业、社会的密切合作,掌握更贴切与生活的实践技巧。同时直接从企业聘用数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实践经验上的不足。

2.4 校企联合,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学校的实训体系下初步掌握知识技能;再转而到企业,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核。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毕业后直接上岗,形成了“订单式”数控人才培养模式,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因此,除了以上的几点建议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数控技能教学的改革上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大力改善教学条件,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和实训教学效果,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好专业实训基地,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数控技能教学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使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更进一层。

参考文献

[1] 黄梓平.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技能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J].青海大学学报,2002.

数控技术专业第2篇

“十一五”以来,随着江苏省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和精密加工技术的普及,企业对现代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2010年和2011年公布的江苏省紧缺型职业(工种)参考目录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所对应的主要就业工种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精密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均在列。地方经济及行业企业对数控专业不断更新的用人需求,要求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上形成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链路与课程教学设计。

二、调研形式与内容

(一)调研思路

本次调研依托数控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协作组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协作组于2011年7月成立,共有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盐城高级技工学校、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仪征工业学校、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丰县中等专业学校、淮安中等专业学校、江苏交通技校、无锡高级技工学校、徐州高级技工学校、南京高级技工学校、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常州高级技工学校19所学校参加,地域覆盖苏南、苏中、苏北,均为当地的骨干职业学校。本次调研覆盖了19所成员学校所在区域。

(二)调研内容、方式及对象

1.行业发展调研

方法:资料查阅为主,访谈交流为辅。

内容: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行业发展现状,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变化,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供求状况,行业文化、职业素养状况。

2.企业调研

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交流访谈为辅。

企业类型为各类规模的国企、私企、外企;既有技术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

内容:企业的人才结构类型及人才需求,企业劳动组织的变化(流水线还是岗位轮换等),企业技术变化(常用的设备、制造的工艺等),产品制造、销售和服务等运营方式的变化,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

3.学校调研(近3年情况)

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交流访谈为辅。

内容: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比例、执行情况,现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企业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设备及台套数,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学生生源(来源、数量、录取分数),毕业生升学的比例。

4.毕业生调研

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交流访谈为辅。

内容:毕业后的岗位,从事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所学课程的应用情况(如课程开设必要性),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需求,毕业生继续教育的难点。

三、调研分析

(一)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规模效益快速提升。“十一五”以来,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利税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6.8%和38%,远高于全省工业经济平均增速,占全省工业经济比重年均提高约1.3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通过组织实施国家、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全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达5300亿元,增速超过40%,新型电力装备、汽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链规模超千亿元,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自动化设备等一批新兴装备迅速崛起,产业链门类和体系逐步完善,上下游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3.优势产品地位突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装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起重机械、高空作业车等工程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排位第一;城轨和动车牵引制动系统、车辆和门系统、通信与信号控制系统、售检票系统、内装饰等轨道交通装备,交流电动机、变压器、电力电缆、光缆、光伏电池等新型电力设备的产量居全国首位;水处理等环保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装备总量已占全国1/3。全省船舶制造完工量达到2300万载重吨,约占全国35%。超高压钢化玻璃绝缘子、精密模具、高档数控机床功能部件、高档核电阀门、大型风电铸件等一大批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领先。

4.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全行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技术进步投入力度,现已建立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9家,分别占全省部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50%和45.3%。通过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研制开发了一大批国内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大型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800千伏直流电子互感器、超高压数控万能水切割机、大吨位架桥机、高效柔性节能汽车装配物料输送系统、宽体大运量新型地铁列车、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低温余热汽轮发电机组、大型风电用硬齿面齿轮、新一代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等产品的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十一五”期间,大批装备制造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了产业集聚度,形成了一批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先进装备集聚区,先后创建了徐州工程机械、南通船舶与海洋工程、宜兴环保装备3个部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张家港石化装备、扬中电力电器、江阴节能装备、建湖石油装备等17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占省级示范基地总数的1/2。同时,培育发展了常州农机制造、宜兴电线电缆、苏州精密仪器仪表制造、昆山模具制造、扬州压力机床制造等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二)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结构分析

数控机床等机电一体化设备在企业的大量使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如何提高这些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又成为当前企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根据江苏省“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间,江苏省将实施高技能人才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100万,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目前高级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数控技术专业等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紧缺高技能人才,严重影响江苏省相关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制约江苏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十二五”期间,我省制造业要按照“合理布局、放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规格、素质等要素提出新的要求。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将成为未来企业的基本特征,新产品的制造将会依赖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技能人才的技能适应性也必须从简单工种到复杂工种、从单一工种到交叉复合工种、从单一的机械化到机电一体化、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随着一流先进设备的引进,如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要求技能人才具有一岗多职、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工艺设备能力、CAD/CAM操作技术、外语水平等。

2.人才需求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数控技术人才今后还会有较大需求,高层次技术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根据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与缺口分析,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任务基本依托各地区职业学校来实施完成。以下是调研显示的数控技术人才各类素质要求:

(1)职业素质方面:“重要性”在95%以上的有团队协作、身体素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吃苦精神、工作条理性、奉献精神。

(2)能力结构方面

(3)专业知识结构方面

(4)专业技能结构方面

(三)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数控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为数控机床操作岗位、机械工艺岗位、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岗位、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通用机床操作岗位及其他等6个类别。

1.数控机床操作岗位。主要有数控钻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镗工、数控磨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电火花工、线切割工、数控冲工。

2.机械工艺岗位。面向机械加工的工艺设计、工艺实施、工艺管理等生产一线岗位。

3.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岗位。面向生产过程中的手工编程及实施、面向生产过程的CAD/CAM、逆向加工编程、编程的前期造型、面向数控机床购置用户的加工程序编制及调试的岗位。

4.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面向制造数控机床企业中的数控机床机械装调、电气装调、机电联调的岗位;面向数控机床使用企业中的数控机床机械维修、电气维修的岗位。

5.通用机床操作岗位。操作通用机床从事零件加工的岗位,包括钻工、车工、铣工、镗工、磨工、制齿工。

6.其他。有机械维修、机械产品销售、采购等。

大多数企业要求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数控车或数控铣应达到中级工或以上技能,随着从业时间延长,数控机床操作岗位占比明显下降,机械工艺岗位占比明显上升。

(四)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

四、调研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控加工现代制造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相关设备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企业生产需要,面向数控设备操作、数控程序编制、加工质量检验、现场技术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宗旨,以“够用为度,兼顾发展”为出发点安排文化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为目标,调整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实验实习课的比例,加大技能培训的比例,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含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限选课(含专业课和实践课)、任选课(含公共任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三部分。

1.必修课:公共课有政治、体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物理。专业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技术基础。

2.限选课:专业课有机床数控技术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基础、机床电气控制基础、质量管理等。实践课有钳工操作、车工实习、数控编程及操作、数控操作(中级/高级)、CAD/CAM综合应用技术、数控系统与原理等。

(三)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扩大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开设比例,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综合性教学评价方式,探索“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引进先进制造技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对专业师资配置及任职要求的建议

数控技术专业第3篇

关键词: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数控技术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42-04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机电工程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在“十三五”规划中还将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工业机器人夹具设计及制造等多个专业方向,来补充完善数控技术专业群内涵。从而为江苏省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群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利于专业群建设发展的建议,促进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提高职业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建设思路

依托苏州高新区政府的支持,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苏州2030”,同时打造一支一流的“教练型”师资队伍[1],整合数控技术专业群优质教育资源、“十三五”期间建成中小企业工业机器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为全省职业院校同类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建设目标

在专业群建设思路的框架下,从围绕专业群建设工作的“专业群构建”“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运行”5个方面进行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逐步实现以下建设目标。

(一)加强合理化专业群构建

专业群建设规划对接苏州高新区精密多轴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大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得到进一步完善,推动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适应本行业和苏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高端制造业和自动化产业。

学校机电工程系自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控技术专业群的构建,数控技术专业群共设数控技术(省品牌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3个专业,以数控技术为核心专业专业关联度高。

(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专业群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机电工程系制订科学、规范的专业群各方向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和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行校企一体化育人。在未来5年,培养方案还将进一步完善,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全面发展与多路径成才、终身发展搭建“立交桥”。

(三)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对现代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与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调研基础上,以制造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装备制造业技术知识为主,兼顾新兴产业的基础平台共享、核心课程独立、先进技术类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四)建立教练型教学团队

依托学校和苏州经济发展的优势,按照“校企合作、大赛引领、国际合作、专兼职结合”的思路,加强专业群、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打造专业群教练型教学团队,形成优质的教练型教学团队。

(五)建设先进的现代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建设技能教学、技能竞赛、过程生产、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形式实现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校企互享教学资源。建立现代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企业技术为核心内容,通过录像、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技术标准、先进企业管理理念等,形成校企、师师、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平台。

三、具体建设内容

根据专业群建设思路及目标,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一)专业群构建

构建适应本行业和苏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群,主要面向苏州经济产业特点的高端的现代制造业。进一步细化数控技术专业群3个专业专门化方向,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工业机器人夹具设计及制造等多个专业方向,来补充完善数控技术专业群内涵。

加强“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中德职业合作培养机制,完善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建设。依托校企合作,与日本沓泽株式会社增建2个工业机器人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校企双方参与的专业群组织体系。

信息化手段充分渗透课程教学,各门课程均建立教学资源库,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技能考核、实验实训、技能大赛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作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网络共享率,积极与同类院校实现资源互补。

(二)培养模式改革

建立富有特色的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群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及方法中始终体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依托专业群中德及中日合作的优势,建成“互联网+”教学资源库,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数控技术专业群人才标准、优质实训资源,完善国际IHK职业资格认证、微课、慕课、数字化教材,搭建专业教学、企业培训资源库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等,进一步加强技能竞赛成果的转化工作。

(三)课程体系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数控专业 核心内容 教学模式

机械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业不断进步升级,中国制造业随着世界潮流开始更新换代。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先进设备、技术、工艺正在逐步取代传统设备、技术和工艺方法。与此同时,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升级也在进行。飞速发展的制造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应用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力量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己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制订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配置核心课程与实训项目,优化教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证书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道路,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一、社会需求

学校教育最终是为社会、企业服务的,不能孤立盲目地“闭门造才”,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办学思维,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需求,把企业作为我们的客户,学生是我们用心培育的结晶,摸清市场的命脉,才能造就可用之才。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了解到目前机械行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

1.国家装备制造企业。一些制造业大户经济实力雄厚,技术设备的升级更新走在行业的前端,且订单任务饱满,因此对高素质的数控机床操作和编程人员需求很大。

2.军工企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军工的投入,武器装备的科研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因此需要与之配套的精密加工行业,并使之产品化。军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迫切需要掌握数控技术的各层次人才,推动军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3.民营、合资、外资企业。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模具制造、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发展迅猛,大量需要精通加工、编程、维修的复合型人才,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总是存在缺口。

需求岗位主要有:(1)数控机床操作技术员;(2)数控编程工艺员;(3)数控维修技术员(生产企业);(4)数控设备技术支持(设备销售厂商);(5)数控车间管理员。

二、核心内容

明确了培养目标和方向,专业课程设置要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大体可分为以下大方向:

1.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基本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和车间管理能力等。

2.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识图和绘图、工程材料选择、机加工能力、机械零件测量基本能力。

3.数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数控设备使用和维护,加工工艺与编程,cad/cam技能应用,数控设备常见故障判断能力,模具制造基础能力。

基于以上几个方向选择和设置科目,使学生能从事数控编程、设备使用、维护和技术管理、数控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实现培养具有较高数控操作技能、懂工艺、能编程的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三、教学模式

如今开设数控专业的高职院校不少,却依然存在人才缺口。究其原因,普遍存在理论要求足够,实践经验过少。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培养所需的职业技能,因此在培养方式上作多方面尝试。

1.模块化教学:包括内容模块化和课程安排模块化。将有关机械制造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数控应用技术的内容有机整合,不能面面俱到,取其精华形成综合课程。课程安排上打破常规课程贯穿整个学期的思维,可以集中完成某个内容或者某项技能的学习。

2.实训实验基地:高职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训实验课程的设置和硬件条件的投入,借助这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使之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3.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从企业了解培养需求,保持办学与时俱进;工厂实际环境是学校实训无法模拟的,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提前适应就业环境。选择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软硬条件具备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高校教师能量,实现双方共赢。

4.师资力量:教师是传授技能的纽带,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办学的关键。课程综合化要求教师具有更宽泛的专业基础和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要熟悉社会当前的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经验。如今教师多是院校型而非经验型,重理论多于实践,自身现场经验不够丰富。要采取自身培训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师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可以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

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地位不可或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数控人才是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继续创新改革,迎接挑战。

数控技术专业第5篇

一、专业技能训练与“四大模块”

二年级起就要进行数控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专业技能。对数控专业的学生进行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操作技能培训,利用其所学的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等知识,完成对一些不太复杂的零件从编制加工程序到实际操作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并进行工件的检测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本着“精讲多练、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教学与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过程:

(1)普通机床的认识与实践。主要完成普通车床、铣床等结构、原理以及操作;

(2)数控机床的认识与实践。主要熟悉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的结构、原理,零件的装卡、对刀以及操作与简单编程;

(3)数控编程学习。主要学会手工和电脑编程;

(4)数控生产实训。完成学生从学徒到生产的过程;

(5)综合训练。完成由图纸、编程、装卡、对刀、加工及检验的过程。

以上每一个环节都实行单个考核、循环实训。

针对数控技能训练,采用分阶段、分层次的目标教学法,建议安排7周的数控加工实训。其中两周的数控加工认识实习,主要让学生对数控机床操作有一个初步了解;在开设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等相关课后,安排两周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在开设机械制图和CAD/CAM软件应用课程后,共安排两周CAD/CAM软件应用实训;在开设数控机床结构、数控系统原理与维修课后,再安排一周数控系统调试与维护实训。内容采用模块式结构,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熟练尽可能紧密结合,按内容的类别及关联程度,组合成知识、技能一体化的四大模块。使学生达到《数控机床加工技术等级标准》对中级工的技能要求,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工的技术理论和操作技打下了基础。内容分四大模块:

模块一:数控加工基本操作实训 要求学生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操作方法,掌握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掌握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方法和数控加工工艺过程、特点。理解数控加工和普通加工的本质区别。要求学生熟悉掌握数控仿真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模块二:数控编程操作实训 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全过程,包括零件工艺分析、确定加工工艺过程、确定定位方案、工件装夹、刀具及切削用量选择、零件中基点坐标计算、数控程序编制及零件加工和零件测量。

模块三:CAD/CAM实训 要求学生熟悉CAD/CAM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典型CAD/CAM软件的使用等知识,利用CAD/CAM软件对较复杂零件进行三维造型,根据所学数控加工工艺知识选择合理的走刀路线,生成刀具轨迹,并后置处理后进行自动加工。

模块四:数控系统维修与调试实训 通过专用周的系统训练,主要培养学生针对典型数控系统进行机床调试的能力,从而掌握对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进行诊断及维修的能力,并且掌握数控设备日常及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的能力。

二、 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与“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数控操作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如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一些企业或工厂,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岗位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生产第一线操作者的角色改变,毕业后能尽快顺利的适应工作,缩短磨合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边讲边练、先讲后练、先练后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形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建议和省劳动厅职业技能鉴定所在我校联合成立职业技能鉴定站,使数控专业在技能教学方面实施目标化教学,按照数控加工中级工教学目标进行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并在鉴定前再进行针对性的数控技能强化训练。除保证数控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外,每年举办数控中级工培训。数控专业每年约派80%的学生在毕业前半年进入企业,由校企共同实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培养计划。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实践教学。特别是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组织培训、岗位实习、实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学院把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在就业单位进行,企业按用人意向,安排培训和顶岗实习,指派专人辅导,由学校和企业按照教学要求共同考核,合格的留厂就业。学院应积极推行订单教育,按照企业要求实施动态培养策略,紧跟生产技术、管理发展动态,以现代生产技术、管理零距离的要求组织教学,毕业生上岗达到零适应期的目标。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值得借鉴

这种模式类似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Duales System),即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在德国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实施厂校合作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外,我以为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训实践的好处有:

四、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我院在建设新校园和评估时期,已自筹资金在我院新校区建成数控实训基地。基地建成以后,购置了数控设备,扩大了基地规模,改善了实训的条件,提高了办学的水平。但这还远远不够,数控专业实训基地包括:数控加工实训基地、机加工实训基地、CAD/CAM实训室、数控系统维修实训室,还要建设的专业相关实训室有:气动液压实训室、MPS实训室、机器人创新室等。

建议学校在购买数控机床建设实训基地时应考虑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数控系统“主流”产品。另外实训设备也应该考虑适当的配置一些其他的系统,尽量做到综合搭配。比如开放式数控系统虽然价格比较昂贵,但是有条件的话,学校还是应该考虑购买一些。在这些数控系统中,除了具有传统的RS232接口外,还应备有采用TCP/IP通讯协议的以太网接口,为数控机床联网提供基本条件。由于当今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数控机床的单机加工向制造过程的集成,而实现制造业集成的前提首先是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采用,假如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开放式数控系统,对实现网络化制造没有认识,这样的学生也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然数控设备一般都比较昂贵,单靠学校自筹经费、或靠国家和省厅立项拨款来解决经费的问题是非常被动的,学校可以采用与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将企业的生产基地直接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且需要这方面人才的企业也是乐于与校方合作的,因为通过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快的了解企业用人要求,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增强职业意识,有利日后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数控技术专业第6篇

关键词:基础英语;数控专业英语;措施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的需求越来越大,专业数控技术人员仅仅会操作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需要越来越高的英语水平。能够看懂数控机床的英文手册,能够看懂英语数控机床的故障维修手册,是一些大公司选择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多数院校的基础英语以夯实学生的基础为主,与专业英语没有衔接。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学期短,学时少,学生面对大量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国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号召[1],很多高职院校纷纷行动起来,打破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壁垒,充分利用学时在校的有限学时,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渗透和融入专业英语,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一、基础英语与数控专业英语的衔接

我院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以数控专业为例,在制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基础英语的课程目标:结合数控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需求,通过基础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融入相关的数控专业单词、句型和英语阅读资料,使数控专业学生能够阅读并翻译一般难度的专业资料,使数控专业的学生借助词典能够阅读本专业领域中等难度的英语文章,为数控专业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英语打好基础,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使用数控技术专业英语,利用数控专业英语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2]具体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英语教师通过与数控英语专业教师充分沟通,建立数控专业基础词汇,基本句型和专业英文资料的资料库。第一学期由专业词汇入手,第二学期逐步增加简单的专业句型和数控专业英文资料。按照学生的英语基础,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有制造业自动化和集成化生产的基础,相对生动丰富。任课教师在授课中,积累有用的前缀,加强词汇学习策略训练,及时总结单词构成的内部规律,如micro(微的,百万分之一):microchip芯片,微片;microcomputer微型电脑;microprocesser微处理机;microprocessor微型信息处理机;microscope显微镜;microwave微波;microcircuit微型电路;microlm微缩胶片;Microsoft微软。用这种方式记忆单词,能快速地帮助学生积累大量本专业术语,在词汇积累的辛苦过程中,事半功倍,化繁为简,充满乐趣。很多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到了适合自己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学生们逐步掌握了生产中常用的机械零部件的英文拼写,数控设备的类型,掌握了一些数控编程有关术语。当学生普遍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后,就可以指导他们阅读和翻译简单的数控专业英语资料了。教学为资料的阅读和理解,教师教给学生阅读资料的方法,并按照预习、复习、巩固、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的“五步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常用语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甚至背诵下来,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英语自学能力、口语交流能力、专业阅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第二,组织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以项目为载体,进行项目布置,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以“APDCA”工作流程加以展开,即Analysis(分析)、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djustment(调整总结),每一个项目实施均需要调整并不断改善五个阶段。以“数控机床的认知”这个项目为例:把班级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选举一名leader(组长)带领组员分析教学要求:能够用英语说明数控机床各部分结构及刀具系统的名称,并了解它们的应用。第二步,制订学习计划,组员分配任务。第三步,组员到实训工厂现场拍照,正确识读数控机床控制面板;认识数控机床及刀具系统;了解几种典型加工的编程方法。第四步,核查知识点,搜索中英文对照,并制定汇报PPT。第五步,咨询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调整汇报内容。学生们在踏实严谨的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心,增加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同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手机App,数控专业英语相关资源信息,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中,通过问题的讨论、抢答加分、当堂测验等形式,密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课后,教师把巩固练习题在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加深理解。教师们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动性。

数控技术专业第7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数控技术专业

近几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倾斜,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面临的机遇是抓住职业教育的发展契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技能型人才,面临的挑战是不断地探究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心、守纪律、肯吃苦、懂技能、善创新”的技能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培养人才基本标准,也是企业挑选人才根本点。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改变原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严重的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目前培训模式发展趋势,是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下面就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数控车工)为例,对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加以探讨。

一、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开的弊端

数控车工专业的专业课涉及到《车工工艺学》、《数控车工工艺》《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等几门专业课,操作性强,要求理论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同步。原有的教学理论与实训分开教学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理论和实训教学不在同一场所,且每一教学课题的时间上也很难同步,出现教学内容脱节、教学进度不统一、知识条块分割、学生不容易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过易忘等现象。理论和实训教师不由一人担任,重复讲授教学内容,学生不能将理论和设备的操作过程紧密有机结合,导致理论教师纸上谈兵;实训教师则教其然不教其所以然,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差。例如,理论教学讲授的数控机床与现有的实训设备操作系统不一致,编程指令、控制面板等方面与实际操作编程指令不一致,而学生实训时只有按照实训指导教师讲授的内容实施编程操作;二是数控车工教材内容比较抽象,但理论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单纯的理论教学方式,特别是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讲授法,较好的方法也只是采用多媒体教学,造成学生难学、难懂,也不愿意学,甚至厌学;三是该课程实践性强,理论教学时不能进行示范性操作指导,也不能动手演示。在讲授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时,理论教师虽然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讲解,学生仍然不知教师所云。例如,理论教师在讲授车刀的对刀方法和程序子菜单时,学生就很难接受和理解,教师如果在机床上或仿真软件上演示或示范讲解,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方法;四是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数控操作系统不统一。现有教材中一般是以法兰克和西门子操作系统为例讲解,而学校配备的是华中世纪星或广数系统,即使学校的设备与教材上的系统相同,在型号和使用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是由同一位教师承担,在教学场地、教学内容、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克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的弊端,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训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技能。例如,在讲授编程指令时,边演示边讲授,也可以设置不同的参数,让学生看机床的动作或运动轨迹,学生一目了然,很快就掌握了常用的编程指令。在讲解对刀方法和切削用量的选择时,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理论实训操作一体化是必要的,是目前提高学生技能的必然趋势。

三、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要讲述编程技巧方法,又要指导学生操作,将自己的技能转化为学生的技能,教师必须是双师型。好多学校为实现一体化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一是许多学校对数控设备投入较大,配备了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还添置了CAXA软件和仿真教学软件,在设备的数量和实训工位上基本上可以满足,为学生学习仿真操作、手工编程、自动编程和实际操作提供良好条件。同时,仿真教学基本与实际操作类似,安全直观,成本低,能配备大量的实训工位,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编程指令,检查发现编程的正确与否,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二是经过几年的培养和锻炼,培养了一定的数控专职教师,在师资力量上符合要求,可以胜任一体化教学。现有的数控教师都从事过数控车床的实训教学,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这些都为实现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充分条件。

四、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安排

数控车工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车工工艺学》、《数控车工工艺》《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等,一体化教学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大部分内容:1、专业基础知识讲解与指导演示;2、普通车床一体化教学,即《车工工艺学》与车工实训一体化;3、数控编程与操作的仿真教学,即《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与仿真一体化;4、数控车床上机操作实训。即《数控车工工艺》与数车实训一体化;

五、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分析

一体化教学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的综合能力;既符合学生实际特点,又突出操作技能实训,并且讲授内容针对性强,学生边学习理论边实训操作;既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灵活地加以解决。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学发展趋势,是突出技能训练有效手段。同时,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顺刚 对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数控技术专业第8篇

关键词:中职;数控;教学

一、中职数控专业课教学现状

1.中职学校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工作量多又复杂,除了教学任务还有班主任管理工作、科研等工作。中职学校的教师承受着具有职教特点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中职学校教师承担的日复一日多而繁琐班主任学生管理教学工作,基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的研究,更谈不上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学生由于文化基础差,在以往的学习历程中大多属于被“冷落”或“疏远”的对象,时间一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受到较大影响。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明显不足,教师的满怀激情换来的只是唱独角戏的尴尬。另外,因条件限制,许多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由文化课教师改行或一专多能兼授多门专业课教学工作,出现了专业教师杂牌化、专业教师不专业的现象。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许多专业课教师身心倦怠、无暇顾及业务学习,自身发展难以实现,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很难得到实质性提高。

2.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教材。由于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情况,参加职教工作后,大部分教师几乎缺乏社会的对接实践,知识内容的更新,所以教师习惯于依靠教材、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组织教学,缺乏对教材的取舍、整合意识与能力,不敢谋求对知识要点的筛选与提炼,教材的章节顺序成为教师传授专业知识的流程。教学中教学要点不明确,缺乏从教材中筛选与提炼知识要点与技能要c的能力,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3.传授的专业知识与行业接轨尚存在偏差。“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要求其教学目标应以对应的职业活动工作能力为导向,这就提出了专业知识与行业接轨的现实要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以理论知识代替实践技能的现象仍然普遍。造成专业知识与行业脱节的因素主要有:①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缺乏,由于数控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从专科学院毕业后就进入了职校任教,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的更新换代;②专业课教学场所和学生人数的限制,实验实训设备、场地不足,很多时候二年级学生进行一个月的培训考证,机床设备不足,导致一年级专业课教学任务不得不在课堂上完成,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时间一长,容易导致学生在跟不上学习步伐后选择放弃学习;而在有限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由于缺少实习指导教师,多数学生在实训中得不到有效指导,技能得不到充分发展。

二、中职数控专业教学反思

(一)提升数控专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由于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情况,参加职教工作后,大部分教师几乎缺乏社会的对接实践,知识内容的更新少。虽然在学历提升上,很多教师都能积极进行自我提升,但是由于数控专业的实践基本要靠企业设备,因此从提升数控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提升学校数控专业学生竞争力来说,学校或系部应做好专业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计划,保证每位专业教师每两年有到企业见识、实践,学习新知识的机会,这样一来教师的知识得到了新血液,教学也有了新活力,与行业的接轨才能日趋减少偏差。

(二)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

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每个班级的学生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去划分等级,进行教学知识难度的分层次教学,如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能力等级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层次学生能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为教师的专业教学做了计划目标,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学生那里看到教学的成果和享受到教学的乐趣。由于高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习能力都是班上的先进榜样,教师可以成立互助学习小组,选定组长,在课后,安排高层次小组对低层次小组同学进行一对一帮扶。随着这种模式慢慢的走上正轨后,其实教师主要就是抓住顶端层次的同学学习和剩下不爱学习的学生,这样减轻了教师的教师难度,也能促使热爱学习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采用高职学院的理论一套一套地教学完毕,而后再进行操作实践,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自学能力偏低,自控能力不足,经常教学完一套理论知识点,待到下次课到实训中心实训时,基本已经忘得所剩无几,所以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应注重编程加工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培养数控专业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数控课的实施过程中,既能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职业素养、编程能力、又提高了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的认知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尤其是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低层次学生,这样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评价系统更加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

1.情境的选取。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情境的选取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既要与教学内容知识紧密结合,又要和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自主创新,情境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易层次的情景。总之,情境的确定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需要教师们经过多次的研讨,紧紧结合岗位能力的要求来确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更多地需要教师有更充足的备课时间。

2.情境实施过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情境确定后,进行实施动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情境活动教学的意义、情境应完成的功能、情境活动所需的技术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教师提前实施完成该情境,一方面对情境有全面的了解,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展示案例效果,以增强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境活动教学中来。教师在实施情境活动时,要充分设计好各个环节的活动,提前做好准备,并在实施情境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安排,在情境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此,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的实践中,要求教师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

3.总结评估。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情境完成后的总结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首先,由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通过总结,使学生找到自己理论及操作技巧上的不足,发现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以及在情境活动实施过程的最大收获与体会。然后,教师要在评估中指出情境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教师要总结比较各层次里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各自的长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最后,进行情境完成后的综合评定,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的评价结合,对学生个人在情境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设置专职班主任队伍,减轻专业教师的工作压力,提供充足的教学备课时间

在大学、高职学院的班级都是由专职班主任负责带班,但是在中职学校里班主任工作还是由专业教师兼职带班,目前能实现专职班主任的中职学校还是很少。从高职或者已经实现专职班主任的中职学校来看,教学的效果确实要比那些兼职班主任带班是学校要好太多。由于兼职班主任主要由专业教师来兼职承担,这些教师除了固定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一些临时工作,还有一项重要的就是班主任工作,从事中职教学的教师众所周知,中职班主任工作多而繁琐,有固定的一些学生活动指导,还有隔三差五的会议、卫生检查等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兼职班主任-也就是我们的专业教师们,哪里还有时间去想备课,没有时间备课,那么上课的效果和质量可想而知。

兼职班主任一边要想着班级工作,一方面教学效果上不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慢慢就会被打击,学习不好;另一方面班主任管理工作受到影响,由于班主任有教学任务,需要兼顾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的工作,对于班级学生管理也就没法一一顾全,班级学生的思想动向没法去全面关注,有的班主任甚至到期末都没法一一喊出学生的名字。可见,在中职学校设置专职班主任,从教学、学生管理和学校长远发展来看,应该是势在必行的。

三、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数控知识迅猛增多,教学不能面面俱到,而学生要从中学会终身学习,继续学习,这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完全崭新的情景。这就要求数控专业教师更加要注重新知识的更新,而不只是老知识的完美编排;更加要重视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2016.

[3]李芳华.职业教育行动导向型教学[OL].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