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物联网创新技术

物联网创新技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8 09:40:14

物联网创新技术

物联网创新技术第1篇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250-02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翻译成英文是“TheInternetofThings”由此可见,“物联网”的重点就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流,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发展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科技发展的时刻。在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在红外线探测技术的帮助下对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实时采集被测农作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在短时间内被集合完毕发送给检测者。这种正在建设中的新型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以及人类社会这三个世界的联通以及发展,对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具有战略意义。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物联网的重中之重是对信息的采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更多地依赖互联网。而物联网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各种方面的需要飞速增长。而相较于互联网来说,物联网的优势就是能够将触手伸到互联网所不能企及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上,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一个非常平面的形象,但是运用了物联网之后,人与人之间将可以全方面的感知对方,这种感知不再是单一平面的,而是立体以及三维的。由此可见,物联网的产生将会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一次较大的改革。而物联网也将为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方向。总而言之,物联网就是通过现有的先进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物品的传递以及监控过程中,将物品的任何细节都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第一手传达。以便于实现物品的交换和传递。智能化的物品传达也能实现迅速的定位以及跟踪。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将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让世界的目光都注意到我国科技的进步。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物联网的需求则更为明显。物联网的发展也将给我国农业结构带来调整,为传统农业的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在关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将目光注视到欧美各国的物联网发展,欧洲的物联网被分为很多个层次,且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以及养殖业的物联网发展最为重要。为了使得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被第一时间获知,作物的生长形式、水土状态以及是否有虫害,这些在物联网发展中都是需要解决的细微的问题。在信息传输层中,传感器获取各类数据的功能被放大,信息应用系统将会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定时定量的肥料施加都体现了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这些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开展了农业领域的更新以及变革,实现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大范围使用,形成了一批良好的产业化应用模式,推动了相关新型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物品在物联网的发展,为物联网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需求,为了保证农作物在传递过程中的实时消息反馈,物联网将会渗透到物品的传输、检验等多个环节,实现成本的节省以及农作物收获之后的高效流通,在农作物物联网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功能正在探索过程中。

2.1农业资源利用

在农业资源探测以及监控方面,我国可以利用卫星对土地的实时信息进行探测并将探测效果传递给各级监测系统,实现信息的整合以及分析,经过层层监控和分析之后,将会最大限度的农业范围的统筹与规划。对农作物的事实情况的把握也将会十分清晰而明了。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农作物的采集,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及时反馈,GPS定位系统也将会运用到农作物的定位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不浪费。目前,在农业资源整合、农业资源的探测、土壤成分的检测以及害虫的防疫当中都使用了GPS技术,GPS技术也就是定位技术利用卫星,对大面积的农作物能起到很好的检测作用。为了使得有机农作物的生长更加健康也有利于农作物整体的把握,而且从国外引进的新型技术也可以对农田里的各种情况都能制定出一套完美的应对政策,对突况进行监控并且及时反馈到监控者那里。特别是如今的农业发展已经进行到一个精细农业的状态,对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农作物的变化都需要有效的应对。在检测区域中构建基础网络和安装传感器,用于采集水温、PH值、电解质等等多种参数,及时的水况反应能够将水环境参数上传至检测中心并进行分析。

2.2农业生态环境监控

农业生态环境监控是保证农作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为了对农业生态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才能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模范的解决方式。另一方面,在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也必不可少。因此国家必须要运用高科技手段融合互联网实现对农业生态的自主监控,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我国的生态环境在形势趋于变好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对环境监控方面仍然不可松懈,对大气环境,对河流污染以及草木覆盖程度的监控形势都比较严峻。经分析研究后发现,地面监测站与遥感技术的结合是组成我国环境监控的主要手段。在前期卫星不曾覆盖的地点进行人口测量,在无线传感技术发展的同时开展了无数的网络监测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星星点点的检测站的建设下,我国的环境检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些系统依靠传感器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2.3农业生产精细管理

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前提是实现对精细农业的管理。只有将农业的生产环节与高新技术发展结合到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的发展带来帮助。在集成了信息技术以及GPS技术以后,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变得无限透明,对农业生产信息的获取,对生产环节的管理以及突发事情的应对决策都显得十分智能。

3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

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二氧化碳含量都实现了实时监控。在上述所测数值出现超出常态的变化时,监控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在物联网络上找到解决方案,并且对作物生长环境中的设备进行调控。2)视频监控:在物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用户只要拥有一个手机或者电脑等等其他的移动设备,就可以实时关注自己所订购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可以根据监控室内的作物实际情况实施远程想法的传达。3)数据存储:在物联网监控过程中所产生的农作物的数据往往能反应农作物生长中的种种问题从而为以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素材,在农业物联网中实现一个档案的存放。4)数据研究:系统将会在收集到数据之后,第一时间实现报表的制作,让用户第一时间感受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空间分布情况。5)远程控制:由于物联网的便利性以及可操作性,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农作物的监控以及对温度、湿度的操控。6)错误报警:系统将会给用户权限设定一些警戒线,超出警戒线,物联网将会第一时间通知用户,让用户能接触到农作生长的每一个环节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生长情况。

4推动农业物联网进程的建议和展望

我国幅员辽阔,并且由于农作物生长范围较大,因此建议物联网建立专业的工程专项,在农业发展优势区域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应用需求,在已有试点区域的基础上,扩大物联网试点的范围。与此同时,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政府在一些措施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上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而物联网又具备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为了支持物联网的发展,政府应该在税收等方面对物联网发展进行减免、甚至补贴。并且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实现不同的补贴限额。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很多领域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大环境下,我们在政策的支持下或许能够奋起直追,与欧美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在农业育秧阶段已经实现了物联网的渗透,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互谅网将会发展到农作物生长的方方面面。由于手机、pad、电脑等等用品的普及,用户的实时监控也不再是梦想。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政府设立的无数监测站可全方位地掌控我国生态环境中的雨、水、干旱、大雪等等问题。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及时的预警报告,为农作物的及时保护提供了方案支持。而到了农作物成熟阶段,用户可以直接在家里实现对收割机等大型农业设备的监控以及同GPS技术对它们的位置进行实时掌握,不仅如此,强大的物联网还能实现用户对实时路况的掌握以便于达到农用设备资源的不浪费,为他们实现运行效率的最大化提供最大的帮助。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对收割机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前途不可限量,几乎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到物联网,而未来的农业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也会更加的智能,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拥有者巨大的作用,对人工成本的降低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7).

[2]秦怀斌,李道亮,郭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4).

[3]李瑾,郭美荣,高亮亮.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5(S2).

[4]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

物联网创新技术第2篇

关键词:社会信息化;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8-7010-02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mmunity Family Information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SUN Ya

(Lishui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community, operators, radio and television departments of various existing business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establishment of" fus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ommunity family information innovation platform", can reduce the community, family information repeated investment and multiple set of management software to track running, for the community to provide more convenient information service. The system module function development was performed after the promotion of pilot, practice effect is obtained the grass-roots level of the departm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society; internet of things

1 国内外市场需求分析

社区作为人类生活基础、休养生息的环境,是满足人类大部分需要的物理空间和人文环境,是连接一定地域范围内家庭与家庭的基本纽带。在我国,自古就有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善,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克林顿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提出了构建美国的三个基本条件,就是责任、机会、社区。把社区当做三要素之一,可见社区的内涵是非常的丰富。

信息化是服务社区、家庭的有效手段和未来趋势。我国政府对包括社区家庭信息化在内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十分重视,认为加快信息化发展,必然成为世界各国合作竞争的制高点和共同选择。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定义,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理解,家庭和社区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建立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交流和沟通方式的过程,也是维系、加强,甚至是重构中国社会结构的过程。

2 本项目的优势

《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家庭信息化创新平台》作为构架在城市基础信息网络之上的,以城乡居民家庭综合信息服务为目标的智能化系统。它在不改变现有社会管理部门职能和业务流程基础上,遵循“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相结合的创新原则,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和水平。形象地说,本平台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的网络社会,按照真实的社会社区布局结构,将一个个家庭根据真实的行政区域位置搬上网络,在网络上实现沟通交流和公共管理。

项目尤其在以下方面有凸出优势:

1) 技术先进性:项目遵循SaaS(软件即服务)的最新理念,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多个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将信息化应用渗透到社区管理和家庭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彻底颠覆当前互联网的应用模式。

2) 平整性:本系统平台覆盖了社区、家庭信息化的方方面面,架构非常复杂和庞大,因此开发遵循三层架构的体系原则,充分应用MS SQL领先的数据挖掘、商业智能(BI)等高端技术手段,建立一个随时可升级扩容、事务协作处理的服务器集群。

3) 安全可靠性:依托海量数据库和云计算技术,采用“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方式,实现跨时间、跨区域、跨部门管理,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冗余能力和安全性。

4) 应用灵活性:创新模式,全国领先,建立城乡一体综合服务数字化平台,整个系统建设遵循按需出发、分步实施、急用先上原则,以实时更新的居民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市民呼叫服务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实现网格化管理和组团式服务。

5) 实用经济性:该平台软件社区端管理模块已经开发完毕,并已于年初在民政部门和多个基层社区进行试点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不再需要做大的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并且开发单位事先即考虑到与原先各信息化系统的兼容性,对软硬件平台的适应性强,可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信息系统和网络设施。将来可通过“N+1”的网格架构,使服务功能延伸周边县(市)区域,整合各区域、部门资源,避免重复立项建设。

3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

1) 以社区家庭为单元的基于IP的虚拟分组网络;

2) 规范基础信息数据标准,通过社区信息资源整合,建立辖区内完整、准确和动态的房屋、家庭个人电子档案;

3) 信息管理体现权限严谨、层次分明,操作简便灵活。信息分类体现以社区居民为受众中心的定向推送机制;

4) 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框架(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以智能信息终端融合表现多信源的资讯,整合所有信息,有序;

5) 充分利用短信、语音、视频、门户网站等手段实现互动性的需求。

系统软件开发架构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框架(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实现信息的共享。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指Internet环境下为了解决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体系结构。它以服务接口和服务实现的方式呈现。以XML技术为基础,通过使用WSDL协议(Web Services Definition Language)来描述接口。

4 项目创新点

《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家庭信息化创新平台》实现了理念、模式和技术上的多方面的创新。

4.1 理念的创新

目前我国城乡社会居民基础管理主要还是采取“以证管人+户籍制度”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公安局管户口”,身份证属地在哪儿,户口就在哪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户分离”现象日益增多,各地的流动人口都在急剧增加――外来流动人口的持续不断涌入,在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因势利导,探索加强城乡社会管理(尤其是城乡房屋出租和流动人口管理)新途径,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课题。全国两会中已经有多位代表们提出“传统的以证管人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今天,建议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来自江西的全国人大代表万凯在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由工信部牵头,调研摸清各部门、各行业信息共享的需要,尽快建立全国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信息共享机制。

4.2 模式的创新

《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家庭信息化创新平台》不仅具有“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 相结合的先进理念,更在以下三方面实现应用模式创新:

1) 整合多部门资源,建立一个城乡居民实名动态数据库。为各级政府部门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方便,也为下一步城乡统筹、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领先建立各级政府部门、社区工作服务到家、信息沟通到人的渠道。开辟网络、手机、固话以及人工服务团队等途径,实现政府信息、社区信息、小区物业信息推送到家,沟通到人。改变目前政务信息只能停留在各自网站上的局面,采取订阅推送的方式配送到家到人,大大提高了市民对政府信息的知情度。

3) 充分利用居民实名数据库、协同管理软件、物联网、无线传感、云计算等高新技术,打造全国领先的物联网规模推广应用城市,建立社会协同管理数字软件产业化基地,为地方产业升级转型找到新的突破点。

4.3 技术的创新

1) 软件遵循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服务架构和.net开发工具先进的多层分层思想,使软件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大大提高。项目程序架构和数据库分5层细化设计:Web层、控制转发层、DTO层、DAO层、数据库层。其中:Web层使用AJAX技术实现无刷新提交;数据层使用轻量级框架技术来实现实时处理,同时使用海量数据存储过程容器来管理持久层,并解决了代码的重复冗余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系统的事务管理和异常管理。

2) 系统首先采用商业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专门针对某个人口户籍管理领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强调由数据挖掘人员和业务领域人员共同参与数据挖掘的全过程。业务领域人员提出需求,数据挖掘人员理解需求并通过和业务领域人员、专家的沟通来加深理解,数据挖掘人员在理解需求的前提下判断此需求能否用数据挖掘解决,数据挖掘人员建立数据挖掘模型,业务领域人员通过和数据挖掘人员的沟通来理解模型并加以确认;业务领域人员在理解挖掘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所产生的挖掘结果进行评价。

3) 融合物联网、3G技术,服务器端严格遵循集中部署、无限分级的云计算管理机制。在云端的数据挖掘过程中,进一步利用信息结构建模和信息提取技术,通过本软件对数据库中数据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使整个支撑系统的稳定性更高,数据安全性大大升高,数据冗余度大大降低。

4) 加强数据安全验证。应用Validate框架,把验证规则写在两个独立的配置文件中,实现了验证规则和应用程序的松耦合。另外,使用Tiles框架比以往的Frame框架要好得多,它提供一种模板机制,可以多次复用,只需通过一个配置文件,就可以随意更改模板,可维护性和可拓展性更高。

5 小结

《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家庭信息化创新平台》实现社区居民基础信息的数据库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和各部门跨地域、跨时间齐抓共管、成果共享,破解“人户分离”和居民信息动态管理难题。从而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部门面向广大市民服务的效率和能力,真正打造平安社会、和谐社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林,戴冠中.复杂网络中的社区发现[J].科技导报,2005,23(8):62-66.

[2] 薄辉.社区发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3] 杨阳,郭宇春,马延妮.在线社会网络社区结构发现与分析[C]//2010年海峡两岸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学术交流会,2010.

物联网创新技术第3篇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good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found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re analyzed. Subsequently,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policies to accelerat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Jiangsu province are proposed.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创新;保障机制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guarante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005-02

0引言

发展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产业是加快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何为物联网?即将物品的信息通过RFID(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物品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业内专家预测,物联网在未来十年将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智能医疗公共安全、工业监控、农业监测、老人护理等多个领域。而且,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将带动微电子技术、传感器元件、自动控制、机器智能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2]。2010年,国务院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今年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发展迅速成为地方政务工作的重点和城市竞争的焦点,时下急需提出其相关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的建设思路。

1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现状

2010年4月,江苏推出了国内首个“物联网”产业发展纲要――《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力争用3-6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导省;到2015年全省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

目前,无锡以其信息资源集聚优势,作为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科技示范基地予以优先、重点支持,并相继出台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纲要》、《关于开展传感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完成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空间布局规划》、《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和《“感知无锡”建设总体方案及行动计划2010-2015》,并制订了《关于加快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计划通过资金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加大对传感网核心技术的研发、重点骨干企业的培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示范项目的推进力度和速度。

无锡市经信委透露,无锡已有常驻物联网企业248家,与国内众多大学合作成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或开展项目,如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集成微纳系统技术工程中心、无锡视听感知研究中心、微纳联合实验室等项目;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结成产业合作联盟;与北京邮电大学成立了感知技术与产业研究院、与南京大学成立了微纳技术与物联网研究院、与东南大学成立了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与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传感网应用开发中心、与南京邮电大学成立了物联网/传感网研究中心。截止2010年6月,依托“530”人才引进计划,无锡引进了包括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在内的物联网人才近千名;累计签约物联网项目125项,总投资98亿元,包括物联网专业园区建设、研发机构、项目开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3]。

通过以上基础投入,无锡依托中科院微电子研究院,主攻无线传感网核心技术、无线传感网标准及应用示范,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智能监测方面,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富营养化监测和蓝藻水华预警系统已应用于太湖的水质监测;在智能医疗方面,南京邮电大学已研发出监测人体体温、血压和脉搏等生物信息的医疗传感器;在智能电网方面,南瑞信通公司自主研发的IEEE1588智能电网时间服务器PowerPTP已在苏州玉山500kV变电站投入运营。对此,依托于无锡物联网核心应用技术开发,江苏省已经形成了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2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2.1 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优势除上海、四川、浙江、山东外,江苏是国内物联网发展的主要试验田。和兄弟省市比较,江苏省物联网在技术标准、支撑产业基础、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平台、科教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先行优势。

2.1.1 技术标准领先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单位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广等工作,为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制定搭建了框架。

2.1.2 支撑产业基础较好无锡作为中国微电子产业基地,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传感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支撑产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以新区、滨湖区、南长区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苏州借助“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助于发展新型传感器产品,微纳器件、网络通信和无线通信产品;南京以“中国软件名城”为载体,发挥软件、无线通信等优势,拉长和做强无线通信产业链,形成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无线通信产品集群。

2.1.3 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平台先进无锡已建立一系列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无锡市三方合作共建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科院系统的11个研究机构已成为进驻“中心”的共建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与无锡合作建立中国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集团与物联网有关的6个研究所的研发力量进驻无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16所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校分别在无锡规划、建设物联网研发机构;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中国联通集团先后与无锡设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及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联通物联网研究院”,进行传感网与通信网的融合研究和应用开发;国家电网信息通信公司将和无锡共建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化机构,江苏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将和无锡共建“下一代广电网与物联网融合”研发机构。

此外,我省的科教资源较丰富。200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显示,江苏省有332所高等院校,300家科研单位,集中分布在南京、苏州和无锡三大城市,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同时,江苏进一步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仅无锡就引进了物联网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近百名。各类物联网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员至今已增加至579人。

2.2 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劣势江苏省物联网发展虽具有先行优势,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教资源利用不充分;风险投资机制不发达;人才机制不健全。

2.2.1 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缺乏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江苏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江苏对RFID、传感器、云计算等关键基础技术的技术研发水平还较低。诸多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研究机构,其中大产品研发几乎没有自主专利和核心技术,严重制约了江苏物联网发展。另外,江苏物联网类企业规模层次低、规模小、资金薄弱,没有充足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江苏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2.2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江苏物联网产业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表现在:①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不足。江苏省大部分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意识及创新动力明显不足。②产学研合作层次低、规模小。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委托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而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共建全方位的战略联盟、高层次的合作较少。③产学研合作管理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各方都希望按照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推进产学研合作,难以在产业持续创新链上聚焦。同时,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利益分配还缺乏规范管理。

2.2.3 风险投资跟进缓慢处于研发试用阶段的物联网产业对风险投资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①物联网风险投资基金少,企业融资难。由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大、收益预期不明朗,无法满足风险投资快速回报的要求。目前江苏只有一个物联网产业基金,许多中小规模物联网相关企业都存在融资难题。②政府对企业资金投入少且投入时期不合理。政府巨资投入传感器研发,但大多投向了科研院校,对企业投入较少;而政府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对创业期投入少,降低了风险企业的创新能力。③物联网专业风险投资机构缺乏。江苏几家大型的风险投资机构的业务重点都放在传统投资项目,尚未显露出投资物联网的动向。

2.2.4 人才机制不健全自2004以来,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333工程”、为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培养创新创业型高层次人才的“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产学研人才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工程为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如此,江苏省仍然存在高层科技创新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表现为:①缺乏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家。②大部分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③科技人才分布不均衡。大部分科技人才集聚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人才相对较少。④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机制不灵活,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分配机制、人才任用机制、人才保障及流动机制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产业的发展。⑤未形成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的社会文化氛围。很多企业不够重视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对人才的需求更看重短期经济效益,对人才创新培养产生了制约和负面效应。

3加快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江苏物联网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以下从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融资和人才建设4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1 攻克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先导省,在物联网的科技创新方面也应该起示范作用。结合物联网产业的科技创新现状,注重突破关键技术,加强自主创新。具体来说,应瞄准国际发展前沿,攻克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新型传感器及传感节点研发技术、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应用抽象及标准化技术、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等核心关键术;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池,提升物联网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3.2 增强产学研的互动合作从世界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首位特点和趋势看,由企业自身积累和创新到产学研、互动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普遍趋势[4]。江苏在完善产学研合作互动机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服务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和技术及实验设备密集的优势,构建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及科研院校为支撑的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全省物联网科技计划、产业发展计划向产学研结合倾斜,对于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同时,政府可建立省物联网产学研结合产业投资基金或扶助物联网产学研合作项目基金,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缓解产学研结合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上述思路,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这三个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物联网产业科技创新、投资研发活动。

3.3 重视风险投资对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作用借鉴已有风险投资的一般规律,探索适合江苏省物联网风险投资业发展路径,创新投资机制,推动物联网快速发展。结合江苏自身现状,在以下方面改善物联网风险投资机制:①拓宽融资渠道。物联网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来源实现多元化,引导民间资本,中小企业参与风险投资。②创建物联网风险投资基金。物联网风险基金建立应该本着规范化、开放性原则,对国际国内广泛的投资者开放,基金组建形式可以是民资联合,可以与现有企业合作,可以与科研院所及其相应的科技开发机构合作组建;还可以与省外、国外适合的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组织合作创建。③发展物联网风险投资机构,培养专业风险投资人才。在已有风险投资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调整,改造,重组等方式,培育一批适合物理网产业发展的骨干风险投资机构。同时,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江苏风险投资投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④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政府机构应该加强对风险投资的科学管理,规范风险投资的市场行为,使风险投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5]。自我完善的同时,大力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3.4 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组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江苏物联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今后须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减少高层人才的流动性;强化科技人才的激励创新机制,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薪酬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人才激励制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重视并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与高校联手,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物联网发展的应用型科技人才。

4结语

江苏物联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和统一,核心技术的突破,产业链的整合等等,随着核心技术的成熟和产业环境的不断优化,物联网将会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性产业。

参考文献:

[1]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1-7.

[2]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中国安防行业网,.cn.

[3]无锡物联网企业产值已达220亿元.新华网江苏频道,.

物联网创新技术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环境监管创新;应用

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的大量普及不仅仅加快了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为物联网的应运而生作了一定的基础保障。时代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而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关键性技术,在环境监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现如今,对于如何借助于物联网推动环境监管创新成为当今时代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对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物联网的基础理论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属性

所谓的物联网主要是对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以及其系统的一种全称,通过结合各种接入网以及互联网,不仅仅将人与物体间的沟通真正意义上实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连接交互最大限度上实现。

物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和物理世界的延伸,同时也是对互联网和物理世界的某一综合,借助一定的设备进行连接,并实现物体和人以及物体和物物体之间的交流。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分析

一般而言,物联网的技术主要有感知层、接入层和应用层几种。感知层主要是对信息进行识别,并通过一定的设备连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资源的交互。接入层主要是对感知层的信息进行信息的传递,将信息直接的传送到互联网上,并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基础设施平台。而应用层作为物联网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实时管理和控制网络内的海量信息,并将各类行业的实际应用加以构建,从根本上为信息的交互和通信作充足的准备。

二、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分析

(一)当前环境监管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分析

环保系统管理监控手段长期滞后,为改变“管理靠经验、污染靠眼看、收费靠估算”这种环境监管上的尴尬现状,从2007年开始,国家投资7.45亿元、地方配套90多亿元启动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加强现场环境执法,建立了河流水质的自动监控、空气质量的自动监控、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污染源工况监测、核与辐射的自动监控等一系列以物联网为依托的监管平台。

就其实质性而言,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中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环境监管信息在采集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有着相对薄弱的突发性事件响应能力,以至于难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交流。一方面有着相对不统一的环境监管数据格式和交叉的环境信息共享能力,其转换过程相对来说过于复杂,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另一方面有着不统一的环境监管综合平台架构,对于综合效应的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而言之,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及时的对已经存在或者是潜在形式的问题加以解决,从根本上提高环境监管的力度。

(二)物联网在环境监管创新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物联网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有着一定的优势,一方面物联网的数据采集系统不仅仅有着较低的成本,同时对于网络的监测和部署有着一定的快速性。一方面物联网技术中的实现了三网融合,从根本上将可靠的宽带保证提供给环境监管信息的传输,并为实现了环境监管的统一。另一方面物联网对于环境的整合有着实质性的积极影响,通过借助于云计算、服务计算以及网格计算,实现跨越式的智能管理。

(三)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分析

就目前而言,物联网应用已成为推动环境管理升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影响。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是结合环境信息采集技术、环境数据传输技术以及环境数据处理技术等几种技术。

环境信息采集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先决条件,是对环境污染源的直接监督和治理,主要涉及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而环境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是实现近距离通信的传输过程以及远距离广域网络通信的实现。环境数据处理技术从根本上是对云计算技术、环境挖掘技术以及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的借助,并对传输数据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保证,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

三、全面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建设应用的相关建议

全面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管创新建设的应用,一方面就要协助与循环经济的建设,并及时的监控环境废弃以及废水等的排放,并对污染源加以控制,从根本上将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以及无害化处理真正意义上实现;另一方面则要实行全方位的环境监测,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拓宽环境监管的范围。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现有的环境监管在实际的创新建设过程中,应大力的将物联网技术加以推广应用,一方面建立一定的环境质量监测,对污染源进行监控处理,及时的防范环境分线,并将相对环保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加以构建;另一方面则要建立一定的环保领域信息共享机制,不仅仅对城市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将环保领域物联网覆盖的范围以及其覆盖的效果扩大,本着科学的原则,实现环境监管的创新建设和管理。最后就其实质性而言,更应该将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并对环境监管人员队伍的建设加强。

结语:

总而言之,物联网在推动环境监管创新中应用过程中,更应该提高对物联网技术重视的力度,并从根本上对相关的管理机制进行协调管理,从根本上构建一定的资金保障机制以及其服务机制,最大程度上拓宽环保物联网科学健康应用的范围,服务于现代化的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邢锋.物联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初探 [C]. //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11:109-111.

物联网创新技术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RFID;传感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22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43-01

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在物联网应用中有3项关键技术:

(1)传感器技术,这也是计算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大家都知道,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计算机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自从有计算机以来就需要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计算机才能处理。

(2)RFID标签也是一种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RFID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随处可见,小到人们身边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卫星系统,嵌入式系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工业的发展。如果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这个例子很形象地描述了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位置与作用。

3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此外,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物联网拥有业界最完整的专业物联产品系列,覆盖从传感器、控制器到云计算的各种应用。产品服务智能家居、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各种领域。构建了“质量好、技术优、专业性强,成本低,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优势,持续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物联网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据了解,2011年,全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了2 50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 000亿元。

3.1 创新2.0模式

邬贺铨院士指出,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物联网及移动泛在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创新形态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人为本的创新2.0形态正在显现,实际生活场景下的用户体验也被称为创新2.0模式的精髓。其中,政府是创新基础设施的重要引导者和推动者,比如欧盟通过政府搭台、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创新基础设施来服务用户,激发市场及社会的活力。用户是创新2.0模式的关键,也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而用户的参与需要强大的创新基础设施来支撑。物联网的发展不仅将推动创新基础设施的构建,也将受益于创新基础设施的全面支撑。作为创新2.0时代的重要产业发展战略,物联网的发展必须实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转变。

3.2 两化融合

2012年2月14日,中国的第一个物联网五年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工信部颁布。《规划》公布不久,工信部批复广东顺德创建“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顺德提出在智能产品方面将打造一批“无人工厂”。

邬贺铨则指出,以前提“两化融合”还比较泛泛,而物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可以大大促进信息化的应用。物联网大量的应用是在行业中,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等。国家发展物联网的目的,不仅是产生应用效益,更要带动产业发展。有了物联网,每个行业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些智能化的应用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 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从智能安防到智能电网,从二维码普及到“智慧城市”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物联网正四处开花,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专家指出,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相关配套的完善,在未来几年,技术与标准国产化、运营与管理体系化、产业草根化将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三大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莉,王婷婷.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 [2]程曼,王让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0(5).

物联网创新技术第6篇

关键词:杭州 物联网 领域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94―02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特定物体与网络及存储集控系统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特定物体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体系。浙江省杭州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位处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因此,如何巩固和提升发展水平,并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商业模式创新、产业规模壮大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而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便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杭州市的物联网发展起步较早,在产业基础、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以及网络运营服务等方面已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优势。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中科院杭州射频识别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2所、海康威视等企业在国内较早地进入物联网领域,从事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近百家,基本形成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到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服务的产业链体系。

2.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一些骨干企业在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攻关和标准化研究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具备一定主导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2所、浙江中控科技集团等多家企业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多次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在各自领域代表当前国内领先水平。

3.产业应用经验丰富。杭州市物联网企业和科研机构已在智能电网、节能减排、安防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成功实施了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积累了一定技术应用和服务经验,多项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

4.网络运营基础扎实。杭州市具有优质的基础网络资源,是国内率先开展三网融合综合业务探索的城市之一,培育了国内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三网融合运营商,创立了融“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平面媒体”于一体的“华数模式”,拥有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

5.发展困难依然存在。一是目前涉足物联网领域的企业,大多还处于初创期,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联动效应不足。二是技术标准缺乏、创新体系不完善等共性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产业体系仍不完整,现有应用规模仍不足以带动产业快速发展,部分领域应用技术水平与工程化程度较低,市场风险仍然较大。

二、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围绕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网络构架体系,积极攻关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造和拓展更广阔的应用市场,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推进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

1.感知层:物联网设备核心元器件。优先发展先进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大力开发射频识别(RFID)、监测、定位以及红外等领域核心传感器及元件,积极培育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制造,加快形成感知核心产品制造与网络及技术服务的产业集群。支持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设计、研发和制造;推进卫星导航接收芯片、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的产业化步伐,培育传感器核心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封装及规模化量产;加速基于新一代通讯网络技术的3G、4G芯片设计、研发、封装和规模化量产;加快完善高性能射频识别标签设计、封装及相应读写器具设计、开发和生产的完整产业链;积极推进融无线数据通信、信息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终端设备研发和产业化。

2.网络层:网络集成与数据处理。优化提升大容量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处理软硬件产业,培育物联网网络综合业务运营商。重点支持3G、4G、软交换等下一代网络传输技术与设备研发、制造;支持大容量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研发制造;支持探索、开发异构网络、超级网络运算中心、云计算,优化复杂网络结构,进一步壮大在分布式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数据挖掘、分析领域的话语权;积极推动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三网”融合,开发关键支撑技术和设备;开展应用于IPV4向IPV6过渡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研制与开发。

3.应用层:应用服务及标准化推广。聚焦市场趋势,积极探寻适宜的商业模式,研发基于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中间件,推进系统解决方案标准化进程,培育服务商和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提供、网络运营以及信息服务等物联网相关高新技术服务业,着力发展在公共管理与服务、行业应用、个人家庭应用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推进交通、旅游、电网、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环境监控、工业监测、建筑节能、市政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工作,开发可“复制”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支持发展面向用户的物联网产品与服务;积极发展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内容产品和服务。

三、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目前,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都还不成熟,要实现快速发展,杭州市还需要在技术开发、项目应用、企业培育、平台打造、人才集聚等方面加强工作。

1.组织攻关一批核心技术。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围绕物联网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组织年度技术攻关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及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优势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强产业链关键和共性技术、关键产品和缺失环节研究,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一批重要专利成果,形成一批行业技术标准,迅速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近期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围绕节点、传输、集成等领域,全力开展物联网节点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网络传输与大容量数据存储及智能分析处理技术、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关键软硬件技术等三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2.率先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围绕服务建设“数字城市”和“东方品质之城”,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自主建设与政府奖励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实施示范应用工程,引导产业链各方以联盟形式“组团”开发,拓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市场,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打造物联网技术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的智慧城市综合体。面向城乡管理、百姓生活、工业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近期重点推进智能城市试点示范工程、智能生活试点示范工程、智能“两化”试点示范工程、智能环境监控试点示范工程等试点示范项目。

3.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坚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手抓,加大培育、引进和孵化的力度,加快集聚物联网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企业集群。支持比较优势明显的物联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等路线,逐步成为竞争力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引进优势企业,加快引进一批拥有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国内外知名物联网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为推动物联网业界的重要力量。加强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打造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动力强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形成一大批物联网产业“小巨人”。

4.积极构建一批公共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和关键技术攻关需求,加快搭建物联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基础数据交换和信息安全中心、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平台、对外交流合作服务平台等一批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物联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完善运行支撑体系,推进产业标准化和准入认证工作,提高各类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近期重点构建三大产业公共平台:一是物联网网络基础平台,包括“1+3”基础网络平台、物联网信息中心等;二是物联网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包括中国电科(杭州)物联网研究院、港科大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南邮杭州三维无线与物联网研究院等;三是物联网信息和中介服务平台,包括物联网技术交流中心、物联网技术(产品)认证测试中心等。

5.着力汇聚一批高端人才。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多渠道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全力打造一支物联网领域高端创新人才队伍。加大对物联网领域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在杭州的相关大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扩大学位点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研发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探索人才租赁、团队引进等多样形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杭州进行物联网成果转化或创办物联网成长型企业。对掌握核心技术、高层管理及复合型等物联网高端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优惠。

物联网创新技术第7篇

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到欧、美、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性计划”;从总理的“感知中国”理念到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的重大举措,中国物联网散发出了勃勃生机,充满了无限的希望。物联网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了解它的窗口,需要一个传播智慧的平台。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顺势而为,创办了《物联网技术》杂志,作为陕西乃至全国物联网行业的一扇窗口,亮剑西安。在这里,我祝贺全国第一本“物联网”杂志在西安创刊,我希望《物联网技术》能够搏浪淘沙,为大家带来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开启那扇智慧的窗户。

经历了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技术上,我们还未完成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转变,我们需要把握时展的每一次契机。这一次,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把我们首次放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同一起跑线上。国家“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网络,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在此天时地利人和之际,物联网产业将成为我们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重大机遇,并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他直接关系到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未来。

陕西作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要地,从一开始就关注着物联网行业的一举一动。我们在人才引进和政策配套方面,在物联网合作团体和产业联盟的设立方面,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省的高新技术企业,涵盖了物联网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研发、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也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和人才资源。《物联网技术》作为全国物联网产业的交流平台,应广泛融合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种资源,促进物联网核心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并帮助关键技术在研发方面实现突破,争创国内物联网杂志第一刊,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物联网创新技术第8篇

关键词:中国;物联网;税收政策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指的是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即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结合,使物品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过程都具备智能,可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资源使用的效率。

其在全球的迅速兴起,一方面源于“物联网”是被公认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促进本国物联网产业的建设发展,可以抢占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而另一方面则可发挥后危机时代物联网产业新的经济引擎的作用。物联网产业作为集成创新的价值链,其发展既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又有利于推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更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一、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2009年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以来,无锡物联网建设发展初步形成了物联网人才和项目在无锡的集聚发展的态势。截止2010年6月,无锡已有物联网企业200多家,签约物联网项目125项,总投资近百亿,实现产值近500亿元,包括物联网专业园区建设、研发机构、项目开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鉴于其物联网建设发展在国内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深入了解我国物联网建设发展现状,全面剖析物联网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以无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调研和举办各种研讨会等方式,对无锡地区42家物联网重点企业和多家创业投资公司进行了调查摸底。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市场前景广阔但有待开拓。物联网产业应用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大细分市场。从调查的企业情况来看,物联网产品收入在企业总收入由占比最高的是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占15%;该行业预计3年后年销售将增长2.6倍,而其中物联网产品的销售增长是7.2倍,增长率近似于总销售增长的3倍。对于三大市场整体而言,预计3年后销售收入增长平均为2.6倍,而平均物联网产品增长更是高达12.7倍,可见物联网产品具有爆发式增长的可能性。但目前市场总体规模偏小,且主要集中于政府大力推进的示范项目建设,企业消费和个人市场尚处于培育启动阶段。

2、附加值高但规模效益尚未形成。从价值链角度分析,物联网产业链由应用解决方案、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四大关键环节构成,其中应用解决方案是核心。从被调查企业的增加值率来看,户均增加值率达48%,其中应用解决方案、传输通信环节的增加值率分别高达77%、92%,而作为传统产业的传感器、芯片等传感感知环节的增加值率仅为12%。

由于市场尚未全面启动,规模化生产尚未形成,单位成本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从调查情况看,预计3年后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利润率会明显提高。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大规模。

3、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物联网要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市场的发展、政府的引导,还需要物联网企业的集聚,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共同搭建发展平台,通过项目承接、资本运作、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等途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引进优势企业、孵化培育中小企业。而目前集群尚未形成,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专业化产业链脱节现象严重。

(二)困扰物联网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资本吸收困难。物联网产业对资金投入要求比较高。但由于物联网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提出仅1年左右的时间,其市场前景、盈利模式、盈利能力等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社会资本对物联网产业的投资明显不足,一定程度影响并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从调查情况来看,物联网企业平均投入为1 403万元,其中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公司对物联网产业的投资并不多,远远低于政府在这一方面的投资,风投或创司投入仅占4%,而政府投资占18.6%。在风险投资企业、创业投资公司的对外投资中,对物联网产业的投入也仅占3.5%。

2、研发投入高。攻克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国际物联网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池,是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关键环节。目前大多数物联网企业处于研发期,少量企业进入小规模生产阶段。从调查情况来看,物联网企业的平均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的25%,其中研发费用占费用总额的33%,远高于一般企业的研发费用率。由于目前物联网企业所处的特殊阶段,投入资金中主要用于研发和小规模生产,贷款融资也非常困难。

3、成果转化缺乏资金支持。在缺乏风投、创司投入和银行贷款困难的情况下,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虽然拥有一定的物联网技术,但在孵化企业、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却往往遇到融资困难。

4、人才资源紧缺。对于产业的发展而言,“金字塔结构”的人才资源支持是主要内在驱动力,其由领军型人才、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以及众多技术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构成。无锡目前已有以7个院士和多名长江学者为首的50多名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入驻,多家传感网研究中心、监测中心及高校和研究院所落户,初步形成人才集聚的发展态势。但物联网涉及传感器及传感节点、传感节点组网与协同处理、软件及系统集成、应用抽象及标准化、物联网共性支撑等各环节的众多技术,人才问题仍是各个机构、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政府利用税收政策支持物联网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一)基于外部性与公共物品理论

物联网作为最为前沿的信息产业,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所带来的新技术新知识无疑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而物联网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法律制度建设、市场环境、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环境,更是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征。由物联网带来的新的信息革命,必将深远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必将影响到人们的每一个产业,影响到人们的每一处生活。其深刻的渗透性和深远的社会效应,显然也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而公共物品的效益的外在化,会导致市场供给不足,资源配置的不当。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并制约物联网的建设与发展。而矫正市场失灵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由政府借助各种政策工具,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物联网建设发展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私人产品收益与社会产品效益的一致。

(二)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

众所周知,信贷市场属于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领域。筹资者往往对自身的信用和项目投资前景拥有信息优势,而投资者和商业银行在信息上处于劣势。一般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时间短,无法拥有良好的信誉,且业务新、市场前景不明朗,因此为了规避风险,投资者往往“逆向选择”风险较低的大型传统企业,而那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资金投入。这将使得像物联网这样具有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得不到充分的资本投入。

针对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宏观经济的调节者,政府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推动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和风险转移、补偿机制,调节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寻求经济运行的优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税收政策的制度安排是实现上述目标,鼓励引导各类风险资本进入新兴产业的不二选择。

(三)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

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制度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而另一方面,有效的制度可以降低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制度能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国有效的制度环境及制度能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从微观层次来看,制度能促进一国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有效的制度能解决激励和约束两大市场经济中的基本问题。因此,政府积极探索、制定、理顺有利于新兴战略产业,特别是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新的税收制度与政策,必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建设和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三、我国现有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物联网”产业建设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物联网产业作为一新兴产业,产业链中的部分企业具有高科技特征,现有的一些法定税收优惠、产业税收优惠和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如技术开发、转让等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软件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科技孵化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等,对物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开展事实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现有的一些政策缺乏针对性,难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一)物联网是一个创新产业,现有税收政策并不能作用到关键环节

物联网作为一个创新的概念,它包括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而所有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都是以应用创新为引导,同时又是因应用创新的存在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传感技术、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运算、技术服务等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都是因为有了应用创新才得以创新的,即有了应用创新后,才有其他环节的各种创新。因此,税收政策扶持的首要对象是应用创新。然而应用创新本身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中无法认定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其企业也无法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因此,现有税收优惠政策无法很好地作用到关键环节,也无法发挥其最大作用,需要出台针对物联网创新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找准优惠的着力点,促进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二)物联网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现有税收政策难以发挥自动调节作用

物联网产业链包括应用解决方案、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等环节,每一个物联网产品或物联网项目都包含了这四个环节的产品和技术。作为物联网的最终产品,它既不是某一个具体产品,也不是某一项或多项技术,它是多种产品、多种技术的综合工程。所以,各个环节的不同企业享受不同的产业税收政策,可能造成不同环节的税负不均,不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因此需要出台针对物联网产品这一特征的税收优惠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物联网产品是全新的产品,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前置条件限制了税收政策及时发挥作用

现有政策中需要一些前置条件,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须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6%。这对新兴的物联网企业来讲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即使能够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至少到第四年才能享受高新企业优惠税率的政策,而此时物联网企业已经过了发展初期最困难的时期。又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务收入总和占本企业当年总收入的70%以上,同样对起步阶段的物联网企业不能及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同时这一条件对现有企业转型为物联网企业并没有吸引力。

(四)现有税收政策缺少对物联网产品消费环节的政策支持,难以有力拉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发展初期是以政府引导促进、重点应用示范为主导,带动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企业应用、行业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因此,鼓励企业、行业应用物联网产品是促进物联网发展的有效手段,税收政策引导能有效促进需求,推动物联网企业、行业对相关产品的消费。目前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中,除所得税法规定对投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外,几乎没有其他投资类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为鼓励企业、行业对物联网产品的投资或使用,需要适当增加投资或消费物联网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现有税收政策体系缺少对创新示范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不能有效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的本质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通过优化人才、资本、政策和服务环境,加快集聚物联网企业,鼓励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培育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企业集群,是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物联网在发展初期,必须通过产业集聚建立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实验区,加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通过示范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适度给予物联网示范区或实验区一些特殊的税收优惠,通过一些政策差别,营造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从而起到鼓励扶持的作用。

在被调查的42户企业中,已享受税收政策的仅16户,占38%,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软件产品超税负即征即退、软件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其中新成立的物联网企业仅有2户软件企业因被认定为“双软”企业而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可见,对全新的物联网企业来讲,享受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非常困难。

四、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物联网建设发展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现有税收政策的不足,我们认为要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应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提高税收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解决物联网建设发展中的瓶颈。需要在现有政策享受的范围的扩大和在享受政策的条件简约化上下功夫,同时新增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

(一)完善现有税收政策,大力支持研发、人才培养引进和技术成果转化

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都需要有关键技术的突破,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促进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对物联网产业发展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1、在鼓励技术研发投入方面。(1)在较大范围内实行加速折旧或摊销办法。对工业企业使用的机器设备进行等级划分,适当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对无形资产实施一次性扣除,使企业尽快收回成本,增加科技投人。(2)加大对“物联网”企业基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允许企业、研发机构冲销基础研发以及与基础研发相关的资本性支出(如购买相关的仪器设备、建造实验室等),即使新企业没有经常性利润可以冲抵,也可将其基础研发支出作为当期支出,亏损向后结转。(3)对物联网企业使用物联网公共设计平台费用视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鼓励运用公共设计平台,提高技术研发效率。(4)对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对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实施更为积极的税收政策。一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用于改善研究开发条件的投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就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扩大捐赠优惠的范围,鼓励社会各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只要接受捐赠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符合税收优惠条件且运行规范,对捐赠人的捐赠给予所得税优惠;三是社会力量对非关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经费资助或基础设施建设资助支出,其资助支出可以全额在当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或部分扣除。

2、在促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1)对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和投入。建议以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的,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适当扩大对科技研发人员技术成果奖励的个人所得税的免税范围;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设计人员的奖励,经批准,可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从事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海外留学生取得的工薪收入,在计算个人应纳所得税额时,可按享受附加费用扣除。(2)对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议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收入,参照企业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一定额度内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部分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从事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取得的收入,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3)对技术人员和技术性操作人员的培训。建议对物联网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提高税前扣除标准,或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费用全额予以税前扣除,鼓励企业对职工的在职教育与培训。

3、在促进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方面。(1)扩大“四技”收入免税范围,对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或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所得的收入,均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将投资抵免这一税收激励政策纳入技术转让环节,对企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技术引进、吸收等方面的设备投资、技术投资的部分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免企业所得税,加速应用研发创新成果转让。(2)对符合创新条件的技术设备投资实行税收抵免,即对符合创新条件的企业,对其技术先进的设备投资给予税恢抵免,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为企业科技再投资创造条件。同时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型企业成长,鼓励以技术投资入股,建议对引进物联网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创业孵化、创新服务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二)适当扩大政策的适用范围,加大吸引风险资本投资力度,鼓励现有物联网企业对物联网建设发展相关设施的投入

1、在吸引风险投资投入方面。由于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仅处应用创新、产业形成的初期,且需高投入,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除需政府大规模对公共管理服务应用的投入外,税收政策应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的投入。建议扩大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即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将物联网企业视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同样享受相关政策,以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对物联网产业的投资。

2、在鼓励物联网企业加大相关设施的投入方面。一是对投资重点实验室、信息网络、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其相关费用予以一次性税前列支;二是对购入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于物联网项目建设,给予3~5年免征房产税的税收优惠;三是对于中小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经评估增值转增股本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暂缓征收所得税。用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个人股份部分,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以建立部级物联网产业试验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促进物联网企业集成创新

产业集聚有利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发挥,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形成物联网产业应用试点和技术集群,形成物联网产业分工集群,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建议在物联网创新示范区的基础上,建立部级物联网产业试验园区,以区域性政策为试点,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试验园区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对进入园区的物联网核心企业,经认定后,减按15%的税率收企业所得税;二是园区内物联网企业中涉及软件产品和集成电路的企业均实行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的即征即退;三是对物联网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园区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四)通过税收政策加速物联网产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1、在促进应用示范方面。建议将应用示范工程的支出作为费用一次性税前扣除。

2、在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方面。(1)企业购进物联网产品均可按电子产品人固定资产,缩短折旧年限,对购入物联网产品、项目的相关费用也列入增值税抵扣项目等。(2)比照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超税负部分即征即退政策,对“物联网”一定范围内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如技术咨询、服务、软件维护等参照技术转让的税收优惠政策或比照软件企业超税负部分即征即退等。

[参考文献]

[1]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net reports 2005[r],the intenaet of things,2005 。

[2]路世昌,樊星,邵良杉,产业集易费用分析及其超边际模型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