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20 07:45:46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第1篇

品牌专业首先必须具有一流的培养方案。在制定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举办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行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将毕业学生请回学校,座谈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衔接、能力需求与培养等问题;同时,走访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相关生产单位,了解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最终,将培养目标确定为以食品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基础,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基本理论,具备食品工程领域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应用人才。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人才,对培养方案进行如下调整。

1.1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主线,贯穿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一级学科,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基础,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食品科学研究,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仪器分析、食品化学等为学科基础课程,以食品分析、食品技术原理等为专业课程,贯穿4年教学过程。作为工程设计,以工程制图及CAD、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为主要学科基础课程;以食品装备与控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为主要专业课程,贯穿4年教学。将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培养食品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兼备的专业人才。

1.2重基础、强实践、增选修,注重个性培养,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1.2.1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保障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到29%,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1.2.2重基础,宽口径,增加基础课比例在本次计划修订中,授课学时共160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72.2%。加大基础教学的力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1.2.3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扩展学生知识面在选修课程中,加大了基础和专业基础选修课程的比例。在可供选修课程的42个学分中,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课程共15学分(包括仪器分析、食品化学、机械设计基础、食品酶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免疫学等),占35.7%。这些课程作为限选课程,安排在前5个学期,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选择。

1.2.4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为培养食品工程方面的人才奠定基础在专业课中,工程类课程的比例由26.7%提高到40%,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人才。

1.2.5学生科研思维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注重个性化培养。

2打破专业界限,构建主干课程教学内容

以功能实现为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2.1打通专业进行课程内容体系重组和优化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目前共有7个专业,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商品学专业(食品商品学方向)、药事管理专业等。上述专业中,有些课程的理论和原理相同,只是应用领域不同,如食品毒理学和药品毒理学、发酵工厂设计和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和发酵工程设备、食品工程原理与化工原理等,对类似课程进行跨专业重组和内容优化,既可以节省教师资源,又可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2以课程群的形式组合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课程内容可以按类进行划分。如食品添加剂、食品香精香料、食品原料学等,类似课程可统称为食品原料,形成教学组,协调统一、突出重点;食品工艺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贮藏与加工、果蔬制品加工等类似课程均有重复内容,将类似课程进行分割、组合,避免内容重复。

2.3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每门课程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和要求。经过课程内容的优化和组合,每门主干课程均能开出10个学时以上的综合实验,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化动手能力。

3以食品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3.1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模块的整体设计为了培养食品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兼备的专业人才,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4年的教学过程。在一、二年级,重点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有关食品科学研究基础的主干课程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为主。为了强化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46,占47.9%;有机化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7,占46.3%;生物化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占40%;仪器分析48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24,占50%;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6.05%。有关工程基础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及CAD、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上)、金工实习等课程,其中,工程制图及CAD共48学时,而其上机学时为24,占50%;金工实习为3学分。

在三、四年级,重点为专业课程教学。有关食品科学的主干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分析、食品专业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微生物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食品专业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16;专业实习为2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16学分。有关工程类课程包括化工原理(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食品装备与控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其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为2学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为1学分;食品装备与控制实验为10学时;专业实习为2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16学分。在4年的实践教学安排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包含了实验、实习和设计(论文)三要素,符合教学规律;它强化综合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研究意识和工程设计意识,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3.2课外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结合,纳入培养计划,注重个性化培养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立项、发表学术论文、学科竞赛、考取各类资格证书等纳入学分,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同时还有30%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每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或参与的数量在20篇以上。有50%的学生考取HACCP内审员、高级实验师、营养师等各类证书。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个性化培养。

3.3四年级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面指导四年级实行导师制,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课程选修和教师的研究课题、工程项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由教授负责、硕士研究生参加的指导队伍,使高年级本科生有机会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与领域前沿研究及行业发展前景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3.4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以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平台。与企业联合申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培养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互惠互利。将教师的合作点变成庞大的合作网络,形成稳定、可靠、多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这种方式,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在天津市相关企业形成了12个稳固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认识实习提供保障,使毕业论文和设计达到真题真做,从而达到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4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及科研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通过重点吸纳与引进、骨干扶植与培养、结构优化等方式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支学缘丰富、结构合理、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6名(40%)、副教授8名(53.3%)、讲师1人(6.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4人,占93.3%;师资队伍中40~50岁的8人(53.3%)、30~40岁的3人(20%)、30岁以下的1人(6.7%);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博士学位的比例为100%;已形成知识、学历、年龄等均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食品科学与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业产值与食品工业产值之比将达到 1:1,成为全国第一大产业。基于这一发展趋势,食品行业将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如何使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适应食品行业的市场需求,这一问题目前正在困扰着我们。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生产、建设、科研、管理第一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专业人才,科学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食品工业的发展,也亟需培养大量的高、中、低人才,而在人才竞争中,应用和创新能力也越来越被用人单位看作是首选要素之一,其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应用型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可改变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路,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根据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对食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迅猛增加。高等院校中的轻工、农林、理工、经贸以及综合性院校,几乎都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层次、类别的需求会有所不同。由于我国经济在很长时间内,是传统的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十一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上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国内需求不断扩张,为新产业的成长和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创造了需求空间。在食品行业未来发展中,需要一大批拥有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知识,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基本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道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建立与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但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系统把握,而且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意识和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2社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食品产业是“朝阳产业”,食品工业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其产值比例大。食品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动手型人才”,因此,除了培养学生过硬的基本理论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必须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工作,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一般来说,社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有以下要求:

(1)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能够吃苦耐劳,听从指挥,兢兢业业工作。

(2)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解决食品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食品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

(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食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4)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5)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6)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业化教育的内在要求。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建成一个相对独立,并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概括来讲,主要包括实验性实训、生产性实训、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4个环节:实验性实训主要在实验室和实训室进行,通过完成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规定的若干“课程项目”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专项技能;生产性实训则在高仿真的生产车间或试产车间进行,学生需以某种程度上的准员工身份参与完成有关“企业项目”的产品生产或研发任务,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认识实习是学生进入企业,到生产、管理现场进行观摩、交流或从事一些简单的辅工作,从而了解真实的职业环境,接受职业文化熏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从事真实的生产、管理等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为就业做准备。

4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措施

4.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强化基础性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是针对该专业所涉及的理论和具体要求进行的实验和实践操作,属于最基础大实践教学环节,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提高科学研究素质的基本训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12年以前执行的教学计划中,涉及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有近40门,且大部分课程是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多, 实验课教学时数偏少,而且多数实验是一些简单的最基本的实验,甚至有个别实验在不同课程里重复的现象。实验课教学方法简单,很难满足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我院在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遵循学科特点、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自身规律的原则,于2014年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实践环节教学总时数,压缩了理论课学时数,重新编写了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优化更新了实验课程,统一规范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的实验教学计划中主要设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营养学实验、食品安全学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实验等,且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开了一批与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如:《食品资源利用与开发》、《焙烤食品工艺》、《园艺产品与人体健康》、《食品生物技术》等,从而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为综合性实践环节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4.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

综合性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近年来,该专业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校外建立了一批教学实践基地,如:雨润畜产品加工实业有限公司、陕西华盛果汁饮料有限公司、汇源果汁陕西分公司、陕西咸阳市酿造厂、庆阳市瑞丰面粉厂等。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为企业培训人才,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为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学生每学期利用2周时间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基地观摩、车间亲手操作等实习工作,提前与社会实际和生产实践相接触,接触到现代化的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认识和了解了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设计方法,领略了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和效果,使学生在生产劳动观念、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为学生就业在思想和技术上打下了基础,也为在企业中聘请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企业在对学生的直接观察和使用中,增强了对学校培养质量的直观认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岗位。

教学实习基地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重要、功能齐备、覆盖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校内基地的建设上,发展校办产业是一个很好的路子:①利用学校人力、技术优势发展校办产业,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②通过教学向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产品”。教师和学生有条件不断进行实践,共同研发新产品,为解决办学经费来源问题开辟了多种渠道,并挖掘了内部潜力。

4.3 进行顶岗实习训练,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顶岗实习是缩短学生在心理素质、社会承受能力以及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能方面与企业的差距的最佳途径,也是一种适合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从第六学期开始主要在寒暑假和第八学期进行,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安排在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师傅,与本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管理、技能指导及考核工作。学生在全真的工作环境中,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全真实习实训,完成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具有员工和学员双重身份,学生不仅提高了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更加强了职业素质的培养。顶岗实习也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的完善,做到校企育人相结合,校企环境相结合,校企资源相结合,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高、职业技能强,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需要“零的对接”。大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由于资金、人力及教学观念的不同,在实施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和阻力,需要大胆探索,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金福,边立云.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18―20

[2]李书国,陈辉,李雪梅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 化工高等教育,2002,74(4):30―32

[3]郭元新,李先保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改革的研究[J]. 农产品加工,2010,(12):108―110

[4]陈鸣,刘淑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探索与研究[J]. 学理论. 2009(15)

[5]刘学文.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第3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课;调查;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杨立刚(1976-),男,山东滨州人,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东南大学通识课程建设项目、2013年东南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3+2”模式的通识课教学改革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16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14-02

推行通识教育是目前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1]以往专业性教育容易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薄弱等弊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推行通识教育势在必行。[2]通识教育与传统专业教育不同,具有非专业教育、人性教育、思维方法教育等特点。通识课程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识课程的建设对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3]课程内容的筛选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通识课程来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体系对是否能够顺利通识教育至关重要。通识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性、全面性,也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性与融通性。[2]通识教育评价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4]本文通过课程问卷调查并结合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课程考核方面的教学实践对通识课程食品科学概论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调查情况

1.课程教学内容调查

通识课程教学内容应进行精心的选择与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完善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学科的知识结构,又要追踪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食品科学概论课程授课专题包括食品发展史、食品品质、食品原料学、食品加工、食品质量控制、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新型食品、食品消费及心理、食品法规等。为了解学生对各专题知识的需求程度,在教学中设计了课堂调查问卷,设计问题为“你觉得下列食品科学的有关内容对你来说是否非常重要,即你希望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可多选)”,调查结果见表1。

表1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前5位“非常重要”的专题内容分别为食品质量控制(57.1%)、食品添加剂(45.3%)、食品品质(39.8%)、食品消费及心理(37.3%)、新型食品(27.3%);认为前5位“重要的”课程专题内容分别为食品品质(45.3%)、食品添加剂(41.6%)、新型食品(37.3%)、食品加工(35.4%)、食品原料学(31.1%)认为“非常重要”和“重要的”课程专题内容即认为应该是课程教学重点的专题内容前5位分别为食品添加剂(87.0%)、食品品质(85.1%)、食品质量控制(80.1%)、食品消费及心理(64.6%)、新型食品(64.6%);另外食品加工(57.8%)、食品法规(50.9%)也被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应该是课程教学的重点;食品原料学(44.7%)、食品包装(34.2%)、食品发展史(29.2%)被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认为是课程教学重点。为了了解学生对除了课程安排的授课专题内容以外的食品相关问题的需求情况,在问卷中增加了问题“除了以上内容,你认为食品其它方面的哪些内容是你非常感兴趣的,并希望能在课程中进行重点讲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有食品与健康(34.8%)、食品安全(16.1%)、特色食品与国内外食品比较(9.3%),其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有热点食品安全案例分析、食品广告、食品贸易与营销、食品文化、传统食品发展等。

表1 课程专题内容需求状况调查

项目 非常重要 重要 一般了解 不重要 非常不重要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食品发展史 17 10.6 30 18.6 100 62.1 13 8.1 1 0.6

食品品质 64 39.8 73 45.3 24 14.9 0 0.0 0 0.0

食品原料学 22 13.7 50 31.1 76 47.2 10 6.2 3 1.9

食品加工 36 22.4 57 35.4 59 36.6 8 5.0 1 0.6

食品质量控制 92 57.1 37 23.0 28 17.4 3 1.9 1 0.6

食品添加剂 73 45.3 67 41.6 19 11.8 2 1.2 0 0.0

食品包装 15 9.3 40 24.8 81 50.3 20 12.4 5 3.1

新型食品 44 27.3 60 37.3 51 31.7 5 3.1 1 0.6

食品消费及心理 60 37.3 44 27.3 45 28.0 10 6.2 2 1.2

食品法规 33 20.5 49 30.4 69 42.9 6 3.7 4 2.5

2.课程考核方式调查

课程成绩考核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既可以使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的,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又是检查学生学习质量和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学生对课程考核的意见,进行了问卷调查,问题设计为“通识课程的考核方式你希望以哪种考核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32.3%同学希望课程考核以课程论文成绩为主;而有34.2%的同学希望课程考核以课程论文为主,但参考平时讨论成绩;有21.7%同学认为应该综合考虑课程论文、平时讨论及出勤率等;有9.3%的同学希望课程考核成绩中课程论文和平时讨论各占一半;另外有2.5%的同学希望课程考核注重平时讨论,考核时以平时讨论成绩为主,参考课程论文成绩。

二、课程教学实践与分析

1.课程专题教学

通识教育具有基础性、通融性、深刻性的特点。[5]通识教育基础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人类广阔的知识领域进行基础性学习,结合食品科学概论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需注重通过各专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通融性即综合性的特点是要体现学科的通融性,要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在学科的交叉学习中形成跨学科的创新能力。通识课程应要体现学科发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综合,不仅关注科学,还要关注科技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6]这就要求通识课程不仅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设计,还要考虑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比较关注热点问题及实际案例的分析,因此在专题内容教学中穿插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即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实现由感性认知深化到理性思维的过程。在食品科学概论多个专题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学科的学科交叉性,结合各个专题的特点,分别引入经济、物流、销售、管理、环境、人文伦理、法规等多个学科知识进行专题讨论,通过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不同领域知识在食品科学学科内的交叉融合,使学生了解不同知识领域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和价值。[6]通过专题式教学实现学科交叉的融合式通识课程教学方式,既使学生掌握了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又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较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

2.课程考核体系

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通识教育的教学评价。通识教育的评价要从通识教育的目标出发,具体到学生课程的考核,更要从通识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评价,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识课程考核应明确考核目的,考核内容广泛,考核方式多样化,并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7]通识教育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能力领域的教学目标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5]食品科学概论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为掌握本学科基本知识与学科领域学术思想;培养交叉学科的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综合运用课程知识撰写课程观点报告,文字流畅,观点报告要求观点清楚,具有一定的综合理性推理能力;具有良好沟通和表达能力。

食品科学概论课程建立了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考查方式,并注重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课堂专题讨论、随堂讨论、课程论文等组成,平时成绩反映了学生平时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课程论文的撰写反映了学生根据本课程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报告撰写等资料搜集和信息处理能力;通过随堂课堂讨论和专题讨论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另外在课程考核别注重考查学生参与程度。在教学中,这些考核方式大多嵌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尝试实现嵌入式课程考核方式。[8]通过对多形式指标的综合考核,建立有效的学生成绩考核体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水平。

3.课程教学反馈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除了教师的主动性教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注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意见,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结课评语中对于教学内容与形式写有“内容形式非常丰富,调动了课堂积极性”、“讲解联系实际,讲练结合”、“结合最近发生的食品热点问题,引发我们思考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生动,贴合实际,趣味性与科学性并重”。由此可见,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在通识课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课程的嵌入式随堂讨论及专题讨论,学生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在课程教学别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及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动态,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学生在结课评语中写道“课堂气氛活跃”、“很人性化的课”、“喜欢搜集学生的上课建议”、“上课自主性强”、“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别出新意的考核方式”、“展示环节很好”、“注重课堂互动”、“能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在课堂上给与学生表现机会,要求上给与足够的自由”等。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科进展及学生反馈意见等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持续评价,并改进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从而保持课程教学的教学生命力。

三、展望

通识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其在知识与人格、理智与情感、身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9]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开发,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课程体系与内容是否科学,教学质量是否优良,将决定通识教育的效果。[10]因此,需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与要求,筛选优化课程内容,探讨多样化教学方法,努力探索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并在教学实践中对通识课程体系进行持续更新与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1-7.

[2]周奔波,丁为,王细芳.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高教论坛,2005,(2):16-19.

[3]周晓辉,陈舒怀,骆少明.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7,(3):32-35.

[4]李晓莉.大学通识教育评价的制约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14):177-178.

[5]冯惠敏,黄明东,左甜.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J].教育研究,2012,(11):61-67.

[6]刘乐舟.试论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0-171.

[7]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5-69.

[8]史彩计.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评价的一种方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7,5(2):44-47.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第4篇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措施

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学院“依托茂名,立足广东,辐射全国,面向基层,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定位的指导下成立的新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种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环节。这些环节是否得以实现,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近年来粤西乃至广东省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对传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大胆改革创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的特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和食品工艺学、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发酵工艺学等专业课两部分。课程的特点是工程特色鲜明,突出实践应用。因此,大部分课程都需要实验课的支撑,或者需要在课程中穿插实验内容或去企业参观,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较大。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应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从而使自己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综合应用现代技术、工艺和设备,具有创造性的解决食品工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践教学就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是进行实践教学和综合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思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

2007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课紧密相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了7周,调整为34周,使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全学程周数中的权重达到21%,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具体设置如表1。

2.创造实验教学条件,改革实验内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之初,没有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随着专业课的逐渐开设,实验室建设问题越来越突出,经过多方努力,现在已将实验室建在光华校区,实验室面积2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逐渐完善,已能够基本满足现有实验内容的需要。更为可喜的是,2010年内即将拿到一笔可观的国家与地方共建普通高校实验室基金,为本专业实验条件的完善提供充分的保障。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我院改革了实验教学方法,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和学时数,加大了实验室开放的力度。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在实验课讲解时教师主要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实施时,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查资料设计方案,确定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及实验小结,上缴报告时必须同时交上原始记录,并附上分析讨论的参考文献,等等。

3.紧密联系相关企业,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意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近年来非常重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广泛的调查和走访,已经在市区和高州、化州、电白等地找到了一批基础好、设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企业,并和部分企业签署了协议,建立专业定点校外实习基地,和高州龙利国业有限公司成立了果蔬加工中心,给学生提供在食品工厂或相关企业劳动实践的机会,以便增强对食品生产技术、产品流通和企业经营管理等的认识。这些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既为本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又为本专业招生分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倡导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科性质,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紧张,取得技能资格证书往往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砝码。我们开设一周的技能考核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社会需求,与相关资质单位进行技能资格证书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达到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的同时,自愿参加感兴趣的技能资格证书考试,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食品高级工”和“食品安全师”等培训和考证,从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看,拓宽了就业渠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3]。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实践能力强或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领域课教师和实验员;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调整专业基础课学时,削枝强干,将部分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理论课如食品分析课程搬到实验室,以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理论,使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4];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开发、购买现代化工厂生产的工艺技术方面的多媒体光盘或实验教学课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可参照重点高校采取高年级导师制,让学生在接触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对某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探讨,锻炼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云霞.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07-108.

[2]解灵芝,高海燕.食品科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5-46.

[3]蔡华珍,汤志,郭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66.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第5篇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食品工业飞速发展,企业对食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河北省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河北北方学院食品专业起始于1983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我省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食品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加入WTO,给我国食品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食品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学生和家长对此专业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双重的压力使我们认识到传统课程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下面对改革内容和效果进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总学分偏多

课程体系中基础学科学分偏多,专业课程学分偏少,特别专业实践学分少。这样使得学生的实践环节及课外活动脱节,不能满足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轻食品工程而重食品科学

由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原来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农产品加工专业基础上组建而来的,不可避免地沿袭了农业院校工科专业基础弱的特点,因此,课程设置中食品科学的课程多,食品工程类课程少,满足不了市场对本专业的需要。

(三)对实验实践重视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科,实验和实习显得特别重要,在这方面,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实验条件和经费不足,很多应开的实验无法开设,应实习的项目没有实习,或者只是简单地走过场;二是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很多学生和教师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实验教学方法不尽合理,综合性实验较少,验证性实验较多,而且大都是课前由教师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了解了实验全过程之后,就按部就班地做,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工厂现代化工艺实践困难较大,很多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参与实习;五是实验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队伍不稳定,一些教师不愿当实验专职人员,高职称高学历的更少。

(四)课程设置没有体现特色和优势

现在很多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在创建自己的特色,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时间短、基础弱、资金缺乏,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应该结合张家口本地农业加工实际和自己的优势,尽早创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五)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视不足

毕业实习与设计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和桥梁,但一些学校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都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而最后一学期学生事情太多,特别是找工作,加上毕业设计经费不足,效果不太理想。

二、解决的措施

(一)适当减少总学分和课程总门数

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压缩课内总学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内总学时可由原来的3050学时压缩至2600学时。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讲课学时,增加学生自学、调研、讨论、实践等方面的时间,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二)确定专业特色

紧密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专业特色,制定培养目标更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利用一些地方特有优势资源开展科研和教学。另外,大多数本专业的学生出去后都会到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兼顾一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技能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将实训实习纳入课程体系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其内容设置如下:

1.实验课。实验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及专业一般技能。在内容安排上尽量减少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实习。根据实习目的的不同,将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有全面认识与接触。生产实习包括粮油加工、乳制品加工、肉品加工、果蔬加工,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生产技能,在第六学期末及暑假进行,共三个多月的时间。毕业实习安排在毕业前半学期,学生根据市场需求、个人特长及爱好,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前的就业顶岗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如对食品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生产中故障排除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设备的检修与调试能力,施工与组织、生产与管理能力、经营销售、协调与组织、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的能力等。

(四)改革毕业设计

建议将毕业设计提前,总学时增加,真正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得到全方位锻炼可以从大三开始,学生选定导师,导师对其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指导,在大三就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学生自查资料,在完成论文的综述材料和方案设计后分组讲解讨论,再根据导师意见和讨论结果进行修改。通过这个过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利用全校选修课程进行人文素质的渗透

改变过去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政治理论、人文修养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我校是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选修课资源十分丰富,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途径。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学科互相交叉,文、理、艺、外互相渗透,针对学生特长和特点,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发展成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本校教师讲授一些前沿课程的同时,聘请一些校外有着丰富教学与社会经验的学者、企业家授课,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贴近社会,掌握毕业后进入社会必需的一些知识和技能。

三、结语

我国在改造传统食品工业方面正面临一个转型期,新的食品科学技术必将替代零星陈旧的落后技术,这需要一大批有理论、有食品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批人才需要量大,素质要求高,在技术上能承上启下,还应懂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一批务实、在工艺上能够不断创新的具有企业家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当务之急,而且这批人才势必能够推动我国食品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传统技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益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2003,(3):245-246.

[2]蔡华珍,汤志,郭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2):64-66.

[3]周文斌.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80-182.

[4]谢毅,文良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89-90.

[5]周静峰,何雄.高职高专食品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75-76.

[6]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56-58.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第6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食品学科所依托于食品工业,而目前食品工业不仅是中国的第一大产业, 更是世界的第一大产业。目前随着食品工业逐渐由传统食品工业到现代食品工业的转变,食品生产中使用的装备和技术正逐步智能化、自动化,气调贮藏、速冻技术、低温保鲜、超高温瞬时灭菌、超临界提取以及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促使食品工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毕业生,成为了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1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食品科学学科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中央大学创办的农产与制造学科。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制糖工程、食品卫生与检验、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粮油贮藏、粮食工程、油脂工程、冷冻冷藏工程、食品分析与检验、烟草工程、蜂学(部分)等13个专业方向都统一在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名下,这个专业包括了食品工业的各领域。

目前,我国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共217所,主要分布在农业、工科、工商等院校中,高等校院分布的所在省、市超过30个,其中有硕士授予点的高等院校有100多所,有博士授予点的院校有24所。从近几年国内院校的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来看,进入食品生产企业的本科毕业生不到50%,一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攻读硕士研究生,一部分进入与食品相关的科研机构或事业单位,还有少部分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与食品专业没有太大关系,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呈现多样化趋势。

2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鲜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工学与农学双重学科性质特征。“重科学,轻工程”的倾向严重,与目前食品行业的需求存在差距。

2.2课程设置不完善。在课程设置中,工程类的课程占的比例很小,从而无法将这些工程学科与传统食品学科进行交叉。

2.3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对食品企业中普遍应用的加工及检测技术了解很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存在很大不足。

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当代教育精神,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使本专业的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鲜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为理论基础,学习食品的开发、贮藏、加工、营养、卫生与安全等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本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求,从事工艺与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与销售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优化课程设计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环节。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多年的发展中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的加强食品基础理论、优化本科课程结构、增设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类课程、拓宽知识口径, 坚持素质、知识、能力相协调,激励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公共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设立的核心课程有:工程制图、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以及食品安全与卫生等课程。同时学院间共同开设多门选修课,启发学生广泛学习各种领域和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不同的思想方式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致力培养技术管理综合型人才

3.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既可以提高工程实践技能,又可以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物理实验、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化学实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等。在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的200.5学分中,理论教学155学分,实践创新环节需要45.5学分。实践创新环节中要求学生进行4周的基础训练、17.5周的学科专业实践、18周的毕业综合实践和6周的第二课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科研实践、、听学术报告)。学校依托滨海新区这一快速发展的平台,与滨海新区内雀巢公司、康师傅公司、百事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使本专业学生可以有机会去企业实习,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明确培养目标、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第7篇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因

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但目前大部分院校沿用几十年来的老模式和课程体系来教育应用型职业人才,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要解决这种矛盾应寻求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变。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来分析,该专业是将原来的粮食、油脂、烟草等过程以及食品卫生与检测、水产品、农产品与食品科学与工程进行整合而成的一个综合性专业,不是原来各个专业的简单相合并,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和方案进行整合,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前提下,使学科范围不断扩大,学生能掌握不同专业的知识,满足这个专业对人才的要求。

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正向着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食品工业,它依托先进的生物材料,根据现代营养学、食品安全学、生物学等学科,使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融合,由此可见,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交叉性的专业。

因此,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培养专业人才目标

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应用,与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大不相同。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例,该专业已经从单一的食品领域向多个领域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食品安全监测等专业均有涉及食品科学,基于本专业的发展特点,不仅要培养学生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相关理论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成为能更好地适应食品发展需要的高级职业人才。今后的食品科学主要采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因此还应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食品加工都会有进出口原料,这时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

(二)人才培养体系

素质教育的培养体系:在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课堂教育并重,教书育人和德育管理齐抓,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在今后的食品工作中,才能确保食品加工的程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规定。

知识教育的培养体系: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知识教学中,要使用以课堂教学和学习为主,学生自学和参加实践活动为辅的教学的模式,不仅要增加学生的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制定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活动,如进行各种实验项目、参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首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现有的查阅手段(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相互进行交流沟通,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交流表达能力。其次,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设置课题探究,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的研究探索中,或者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实验之前教师提出课题方案,在实验中不断进行指导和总结,课题结束后,让学生写课题实验报告。只有不断改革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型的高技术人才。

(四)构建学科交叉为基础的新型课程体系

由于现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将原来的粮食、油脂、烟草等过程以及食品卫生与检测、水产品、农产品、食品科学与工程进行整合而成的一个综合性专业,打破原来相互独立的学科设立模式,将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比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将单独设课,同时增加了食品安全的内容,注重各个课程之间的配合,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这种体系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相关专业提供了有力条件,也为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应用型职业人才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构建应用型职业人才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是:重视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操作、优化教学方式、拓宽知识途径、增设人文经济管理,建立相关学科课程的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公共基础课。在高校教学中,无论是任何专业,都必须接受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概论、高数等基础学科。基础学科的学习,为学生的德智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学科的设立,不仅要考虑专业课程的设立,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把人文学科、社会自然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有机结合,使学生能把握现代基本科学知识,培养学习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为培养专业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业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专业课程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主要围绕本专业对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标准而设立的课程内容。其他相关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能力,比如技术经济学、食品营销学、生物学等学科。

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生产实习、综合实验、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课题设计等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经过优化和整合后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本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对实践教学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的内容后,为今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还可以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不断增长知识,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

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各大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高校在注重理论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不断促进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从理论实验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转变,因此,要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一方面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就要对现有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加强对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今后的食品加工与检测都需要计算机进行工作,各种食品的原材料有时也需要进行进出口贸易,这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外语水平。为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我国的食品工业正处于改造传统食品工业和建立新型食品工业的转型期,新型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新的科学技术和大量应用型职业人才的支撑,这就需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出一批食品工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辉,平文祥,李海英,李秀凉,雷虹.综合性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

[2]车振明,马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第8篇

关键词:食品基因工程 综合实验 创新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58-03

The Reform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eachingof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of Food

Mu Wanmeng Zhang Taomiao Ming GuangCui E Jiangbo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ngnan University,Wuxi Jiangsu,214122,China)

Abstract:The genetic engineering of foo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field of modern food biotechnology. Research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of undergraduate of food scienc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and design th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system of gene engineering for major in food are urgent things.The present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genetic engineering of food,and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can carry on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namely,optimizing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s,introducing the open experiment or combining th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transforming the way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innovating the experiment report, improving stud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

Key words:Food;Genetic 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Innovativeness;Teaching reform

基因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是现代生物技术中的核心学科和四大工程技术之一,其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1]。基因工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与一体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与技术贯穿现代生命科学的每个领域。食品科学是整合和应用多个学科(化学、物理、生物、机械等)的基础知识来研究食品的理化、生化以及食品加工原理和工艺的一门交叉学科。食品生物技术是食品加工领域的前沿交叉学科技术,其包括四大工程技术[2],即食品基因工程、食品细胞工程、食品发酵工程和食品酶工程。而食品基因工程作为食品生物技术上游的关键学科,对现代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食品基因工程综合实验作为食品基因工程理论课的实践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根据食品专业的课程特点研究食品科学专业背景本科生的基因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方法以及设计与构建适用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基因工程综合实验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 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不能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内容古板陈旧[3-5]。目前的实验课大纲包含的实验内容按授课顺序为:目的基因的PCR扩增、核酸电泳检测、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质粒转化、质粒DNA的抽提、重组质粒的酶谱鉴定、重组细胞的诱导表达、重组酶的亲和层析纯化、SDS-PAGE蛋白电泳鉴定,共9个实验,即80个学时。实验教学模式为基础性的验证性实验,即用课题组里硕士或博士已经成功的实验中的主要实验材料(例如目的基因或质粒等)进行实验。做这种验证性实验,如果操作步骤不出大的问题,基本上就能够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温习在理论课堂上学的知识,且能够锻炼同学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可以从实验中学到一定的实验技能,但是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不能起到明显的作用,学生无法体验实验的失败,也就不能分析失败的原因,对实验的理解也就有了局限性。

实验教学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实验教学方法单一[4,5]。实验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实验前会先把讲义上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讲解一遍,然后就让同学们照着讲义上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去做,学生只是参与了实验结果的输出,没有深入思考实验的机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被动学习接受的状态,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在实验操作技能上有些许提升,而比较重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任何锻炼和提高。掌握的这些基础的具有验证性实验性质的食品基因工程实验室还是不能独立开展创新型实验研究。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考核方式不合理[5,6]。学生成绩考核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评价方法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如何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绩考核方式显得特别重要。传统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是老师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来给定一个分数,这种评定方式只能反应学生课下写作业的认真程度,无法判断学生在实验课上的表现,而作为实验课,要靠动手去操作才能得出实验结果,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个评判实验课的重要因素给忽略掉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验课成绩的传统评定方式的局限性。

鉴于在实验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必须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向以“知识构建和问题求解”为特点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发展。这种综合型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那种“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相比涉及的知识面和深度要高的多,更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这种实验模式以创新性实验研究学习为主,不断提高人的主动求知的欲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对食品基因工程实验课程大纲进行优化设计[2,6]。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是一门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时不仅应强调其基础性也应该强调其综合性。基因工程实验是由不同的实验模块组成的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实验,每个实验模块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环环相扣的一个过程,前一个实验的结果通常作为下一步实验的原材料。因此,只有在上一个实验取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后才能进入下一步实验,使学生至始至终都树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概念。

基因工程实验内容丰富多彩,考虑到食品学科的发展,结合实验室在微生物酶研究方面的丰富经验,我们应选择一个与食品生物技术密切相关的食品酶为研究对象,设立一个综合性研究课题,如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的克隆、表达及性质鉴定,实验应该包含上面提到的九个实验的全部内容。基因工程综合实验中每个实验模块的连续性特点就要求该实验课程应该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内有条不紊的全部做完,按照实验大纲的安排,可以安排一两周的整块时间来做这个综合性实验。食品基因工程实验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对学生们来说是最大的考验,但是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理念及思维方式的很好机遇。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实验原理及熟练掌握实验操作过程,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建立好的实验素养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2 引进开放式实验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食品基因工程实验采用开放性实验或者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给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更广阔的平台[3,4,5,7]。开放性实验是指在老师规定的一个课题范围内,同学们可以自由选题,从课题方案的设计到课题的操作实施整个过程都是同学们掌控的。当然在关系实验失败与否的实验方案设计阶段,老师会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最后的确定,如果有不妥的地方会让学生进行修改,这样以来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把基因工程实验课和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这是个大胆的尝试。在同学们参与任课老师的科研项目过程中,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把握课题研究方向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3 转变学生参与教学方式

让学生参与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8]。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开始就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往的实验课程,不管是有机实验还是无机实验,学生们在进入实验室前,所有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试剂和原材料都已准备就绪。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每个环节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实验的深刻理解。基因工程实验一般都是按照一些成熟的操作步骤做的,操作起来不是很难,而实验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上。基因工程实验不同于以往实验的特点之一就是一些原材料需要灭菌且部分操作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通过参与实验的准备学生们能够了解哪些需要事先灭菌,哪些需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培养基及种类繁多的试剂的配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学生们也能熟悉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包括高压灭菌锅、PCR仪、蛋白和核酸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色谱柱的使用等等。通过让同学们参与实验的各个环节,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整个实验流程。整个实验流程做下来,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单独的完成整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灌输过程重于结果的思想,减轻学生们更看重结果的负重,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积极推广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模式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以老师为主导,第二类是把学生作为主导。首先说第一类,老师起主导作用,即老师主讲,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做些变动,即变成互动式教学。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作为学生,应该在实验开始之前通过预习全部的实验讲义掌握整个实验的流程,实验与实验的衔接以及基础的实验知识,如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实验注意事项,做出预案以防实验失败,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整体的深入理解。老师可以随机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回答,学生们也可以就某些实验疑点向老师请教,活跃课堂氛围,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在评定成绩时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机会。这种方式能够更积极的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另外一种教学方法就是采取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第一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这一种是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由学生在讲台上主讲,然后大家补充和讨论,最后由老师做出点评、总结。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对学生的要求很高,需要学生对实验有透彻的理解。

2.4 实验报告的创新

传统的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讨论及思考题这几部分构成,这样的写法几乎是一个实验报告的标准格式。由于传统实验课中的每个实验是独立的,是互不影响的,而每个实验的内容相对较少,采用标准格式书写让人对这个实验一目了然。但是食品基因工程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每个实验都是相互有联系的,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课题来对待。所以,可以尝试让学生们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书写这个综合实验的内容,也就构成了一个小论文[6]。按照论文的格式来写,首先第一部分是绪论,写这种食品酶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然后第二部分就写所做的实验部分,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主要试剂和仪器,接下来就是实验步骤,最后是实验结果和讨论部分。在小论文的最后部分可以做个小结。这种写法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只是把目光局限在一个个独立的实验上面,而用开放的思维去思考整个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们尽早接触毕业论文的书写格式,为学生真正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2.5 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以前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是通过实验报告的分数给定的,这种评分方式过于单一化,有诸多弊端,所以我们要摈弃这种传统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学生的成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实验小论文,实验操作测评,平时表现与出勤[7,9,10,11]。这三个部分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数构成一个学生的总成绩。小论文的质量应该是这个综合实验的最重要评判指标,反应学生实验的结果及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实验操作测评有老师在实验课进行期间的巡视观察来判断学生的操作实验的动手能力。平时表现与出勤则反应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及参与度。这几种因素的叠加对以前单一评判标准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语

构建针对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食品基因工程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强调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实用性。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教学受体的更替,食品专业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知识构建和问题求解”为特点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国内外很多高校的关注[12]。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研究型学习为主,不断提高人的主动求知的欲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食品基因工程综合实验教学环节设立一个与食品生物技术有紧密联系的食品基因工程研究课题,结合学生们的课堂知识,组织学生们进行创新性的自主综合实验设计或从事教师的科研项目,能够实现多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在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与提高,为学生们提供很好的综合实验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们从事学术科研活动的研究思路和科学方法,为其今后的研究生深造或参加工作加深基础理论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朱旭芬,赵小立,张铭.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4-45.

[2] 张丽娜,陈一资.基因工程技术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1:18-20.

[3] 贾桂康,苏仕林.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00-301.

[4] 王小敏,叶晓霞.综合性实验在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252-253.

[5] 秦红霞,王萍兰,徐玲玲,等.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7:3813-3814,3816.

[6] 魏麟,刘胜贵,付明,等.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2,2:94-96.

[7] 斯越秀,王忠华.自主合作式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30-32.

[8] 金勇丰,李霁,邵爱萍.本科生基因工程实验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6-18.

[9] 黄娟,刘友勋.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与考试改革探索[J].素质教育论坛,2010, 6:39-40.

[10] 王桂华,唐彦君,余丽芸,等.基因工程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9:23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