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少儿古典文学

少儿古典文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1 16:23:23

少儿古典文学

少儿古典文学第1篇

语言发展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璀璨夺目,传统诗文更是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现如今在我们城市大大小小的很多幼儿园里都能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背诵我国最传统的一些简单古文。如:小班开设《百家姓》,中班开设《弟子规》,大班开设《三字经》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孩子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能力,为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都有好处。

1幼儿对古文的学习,从培养兴趣为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既有显著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背诵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所喜欢和擅长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多背点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篇目,可以作为一种终身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储备。再次,幼儿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吸收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髓,使他养成良好的性格与气质。

如何把握幼儿的记忆特长而诵读经典古文,我认为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知道,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学的好,要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由经典故事引出的知识点的学习,品德的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经典的难度。

孩子天性活泼,生动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图画、快乐的游戏是孩子所喜爱的,我们可以将传统经典著作学习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去,多渠道地让孩子接触、学习经典。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苛求量的多少,也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只着重于培养幼儿的诵读兴趣,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趣味,开发幼儿心智,在这些经典的古文中包含许多勤劳、立志、爱国、爱家、助人为乐的内容,每天在早餐后诵读几段,虽然孩子们目前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藏着的传统美德和智慧,但是随着他们知识量不断增长,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一定会消化理解,并将一些优秀品格体现在自己将后的为人处世中。在诵读古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诵读古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幼儿读《三字经》的内容时,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特别注重读音的轻、重、快、慢,当幼儿能熟读后,教师还可与幼儿进行“对读法”,即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幼儿对古文的兴趣,老师在读完每段后讲解其内容,让幼儿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将每段的故事生动的讲给幼儿,使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的同时对古文也有好感。老师在幼儿休息时,可放一些经典古文故事的碟片,让幼儿从动画里感受到古文里的寓意以及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可根据故事的教育意义,结合孩子的年龄班、季节特征,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经典故事,有计划地穿插在幼儿主题活动之中,这些经典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轻松学古文,同时也能内化成孩子独有的故事财富。让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丰富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涵养。

2诵读古文,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期是大脑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获得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古文的一些启蒙书也有生动的一面,有的富有文功、语句精练,如果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学习古文,使一些生动、顺口、独具表现力的语句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儿童整体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驱动力。比如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要让出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会主动将食物让给其他伙伴或家人,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幼儿会主动的背出“融四岁,能让梨,我想学习孔融也把好吃的让给大家”,这就是在古文的学习中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他们在说话时能用最简洁的古文语句叙述,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他们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每天将新学到的古文背给大家,再将每段的寓意及经典故事讲给大家,不仅在语言上得到好的发展同时使幼儿感受到一起分享的快乐。《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在通过学习古文认识传统道德典范时,会自然地将经典用在每日的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经典古文诵读”的关注并不仅仅它是一种育儿的新观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教育,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问题。儿童学习“经典诵读”并非鹦鹉学舌般的模仿。他们在这种情况中可以练习已经知道的东西,并且继续尝试一些别的东西。他们的语言进步得越多,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范围就越大。少儿学习古文(读经)的发起者是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他最早的读经实验是在家培养自己的四个孩子。这些孩子仅凭音律之美背诵古文,一段时间后,对文字的敏锐度和鉴赏力明显提高,文章写得好,更显出品质上的礼让恭敬。王财贵得出的结论是,0-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聆听或诵读经典,把人类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脑中,并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行体悟、践行,将有助于成为德行兼备的有用之才。孩子读诵经典后,承载着先贤的古训,再经过团体氛围的熏陶,普遍变得谦和有礼,要改正生活上的不良习气也变得容易许多。超级秘书网

通过学习古文,不仅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培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一些自私的孩子可从古文故事的学习中开始变得谦恭礼让,这对于塑造当今社会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代教育一直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而诵读古诗词赋,无疑是他们在学习语言和文学路上的第一步。如果这些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而我们所提倡的这样的行为,就是施肥浇水的工序,我们都在努力着,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在未来美丽绽放,绚烂如花。

少儿古典文学第2篇

一、故事与意象:一种合宜的教学思路

小学古诗文教学,要尊重两个逻辑:一是要尊重古诗文的内在逻辑,使古诗文得以以一种粘连的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二是要尊重孩子学习古诗文的内在逻辑,使古诗文以一种更加自然、更富有童趣的方式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因此,必须对推荐的古诗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推荐的必背古诗词,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选本”,也就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选择了经典的、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气质与文学创作成就的,同时又符合儿童接受水平的诗歌,作为一个选本提供给当代中国孩子,从而希望建构当代中国孩子的历史胸襟与精神地图。

选本的优势在于能以比较小的篇幅让读者接触更多的作家作品,但选本同样有劣势,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作家及其作品。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指出: “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也就是说,真正要理解一首诗,需要了解一个作家尽可能多的作品。否则对于某个作家、对其诗歌的了解免不了浮光掠影。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选本的形式是必须的,不可能要求儿童阅读作家全部作品。所以,这一个特殊的选本在小学阶段以何种总体上的思路进行教学,体现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文化自觉。

从尊重儿童学习古诗文的内在逻辑出发,一般的思路是以难易为序,进行递进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思路符合儿童的接受水平,但是容易使教学比较零碎,不利于学生形成对中国诗歌历史的大体印象,同时对于诗歌难易的判断也是来自于语言文字,而对诗歌情感等元素缺少关注。

从尊重古诗文的内在逻辑出发,形成了这样一些教学思路:

一是以作家为单位进行逐次式教学。这种教学思路便于整体地了解作家,问题是由于总体上只有160首的篇幅,最多的作家也只能分到六七首,不足以深入了解作家。

二是以创作年代为序进行。这种教学思路便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与进程,但这种思路比较僵化呆板,往往与实际的教学有比较大的冲突。从小学的实际来看,也并无必要。

三是以内容题材类型进行结构化的教学,如咏物、送别、旅思、乡村,等等,这一思路符合诗歌的表现内容,也与中国传统诗歌鉴赏的路子相吻合,但缺点在于诗歌个性迥异,把几首诗歌整合到一起来教,往往很难在风格等因素方面协调。

可以看出,上述思路具有浓郁的“文学史”的影子,满足了对文学发展的表现,但对于儿童学习古诗文的心理机制缺乏满足。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合宜的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既要符合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要形成一种“文化地图”。

为此,我们提出这样一种教学思路:以故事和意象作为结构化的主要工具,整理古诗,形成若干个单元,以故事的方式将这些单元凝聚成整体并进行教学排序,同时也可以按故事的走向进行诗歌补充,以意象的方式进行结构化的教学。这一个教学思路,较好地协调了古诗教学的内部关系,即关注诗之间的内部关系,同时也较好地协调了古诗教学与儿童接受之间的关系。

二、故事:古诗文教学的“童年逻辑”

童年时代,儿童接受文学最为重要的方式是故事与歌谣。然而中国古典诗歌音韵和谐,语言高度凝练,从某种角度来看并不是儿童接受的最佳文学样式。但是儿童又是诗性的存在,儿童天然地与诗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古典诗歌的面前,儿童就是如此矛盾而又神奇地统一在一起。由此,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只有将教学内容进行故事化改造,才更加符合“童年逻辑”。

1.以“故事”改造古典诗歌解读中的“知人论诗”传统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常常以简洁的文字抒发深沉的个人情感,所以古诗词表现出极大的跳跃性,往往留下巨大的空白地带与想象空间,形成独特的“空灵”“计白当黑”等美学特色……所以只有了解作者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反映在传统教学中,即“介绍时代背景”。然而,这种介绍时代背景的教学方式往往无所不包,常常着眼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元素,缺少对作家情感的关注,缺少从儿童的角度认识作家,落入“宏大叙事”的窠臼。为此,需要将这样一种传统方式变革为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均为杜甫在“草堂”居住期间创作,都是“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成都度过的相对宁静的一段生活的写照。笔者曾听过上述三首诗的教学,课堂上无一例外地都要介绍“安史之乱”,然而“安史之乱”仅是这些诗歌的总体上的大背景,至于每一首诗背后诗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境,都缺少关照,为此,需要将其进行故事化的改造。

2.以“故事”作为背诵诗文教学回归生活情境的路径

在推荐古诗文中,有一批可以与儿童产生共鸣的诗歌,如“忙趁东风放纸鸢”“牧童骑黄牛”等,充满了儿童情趣。但大部分古典诗歌离学生的生活遥远,要让古典诗歌的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情境,需要具体的落脚点。

一首优秀诗歌是一位诗人某一个生命节点上的体验的全部写照,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诗人的具体境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可以从故事出发,联系与作者境遇相关的诗歌,达到开放教学的目的,使诗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学习模块,从而提升诗歌学习的效益。

如《乐游原》一诗,从字词的理解来看,教学并没有多大难度,但如果仅仅知道了“夕阳”非常深沉而美丽,就是接近黄昏,学习这首诗的意义就不大了,为此,结合《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与《天净沙・秋思》两首古诗,进行结构化的学习,让孩子更好地了解“乐游原”,有了对乐游原的了解,理解本诗就有了一个基础。

3.以故事作为儿童学习古诗文的一种“探究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对于语文探究,既缺少好的研究,也缺少好的实践。

中国古典诗歌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语言艺术,它保留了中国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文字直接表示事物,就像L・R・帕默尔所说的“汉字不过是一种程式化了的简化了的图画的系统”,或者像E・庞德所惊诧的,汉字就像一幅幅连缀起来的画面。为此,作为诗歌的语文探究,就小学生而言,就是要在文字与画面之间架起桥梁,而故事正是“画面的连续”。

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大意后,我根据故事的发展找到了同样题为《芙蓉楼送辛渐》的诗:“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这首诗实际上是王昌龄在前一天晚上与辛渐在芙蓉楼送别的记录,结合“寒雨连江夜入吴”的诗句,学生发现王昌龄一夜没睡,由此,提出“王昌龄晚上会想些什么”,使本诗的学习有了较为浓重的故事探究的味道。

三、意象:古诗文教学的“诗性逻辑”

故事是一种连续的画面,意象则是画面的聚焦。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是一种意境的艺术,而构成意境的最重要元素则是意象。意象是承载了意义的物象,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的内容,不是诗歌鉴赏,更不是诗歌考证,而是要在儿童的心目中种植下诗歌的种子,寻找诗歌阅读的内在逻辑与儿童这一诗性存在的关联,引领儿童亲近作为传统文化的诗歌的精华之所在。

1.以意象使学生学习用情趣的方式体验诗歌

读诗歌,就是要体验诗人独特的情趣,因为诗言志,是情趣的化身,但是诗歌作为一种艺术,从来不会直接地表达情趣,而是运用意象作为情趣的载体。克罗齐在《美学》中说过: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

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即出现了三个地名:安西、渭城、阳关。这三个地名实际上构成了三个意象:安西是目的地,渭城是出发地,而阳关则是一个必经的路口,三个意象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诗题与资料让学生了解安西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体验安西是一个人迹罕至、气候恶劣的边陲,明白本诗的诗题是记录了一个送别事件,为此,本诗通行的诗题是《送元二使安西》;接着通过让学生学习前两句,体验渭城是一个风景秀美、雨水滋润的地方,引发学生体验留恋之情,因此,本诗又名《渭城曲》;最后在反复吟诵、想象本诗第三、四句中,领悟阳关是诗人心目中的一个“间隔”,一个亲情与友情的“间隔”,因此本诗又被人改编为《阳关三叠》。

2.以意象使学生学会用直觉的方式把握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象的方式决定了语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意范围,呈现着意义,保存了从语言直接抵达思维的简略性。因此,朱光潜指出: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教学中,当学生对意象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之后,阅读古典诗歌就有了一种直觉的把握能力,这也就更加符合诗的逻辑。

“风”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李峤的《风》可谓是将“风”意象的意蕴集中得以表现的一个作品:“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教学这个作品,有利于建立起学生关于“秋风萧瑟”“春风温情”等意象的直觉。于是,在学生阅读《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春眠》(春眠不觉晓)、《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等诗歌时,对其中的“风”意象就能做到直觉的把握,减少了理性的分析。

3.以意象使学生学习用文化的方式感受诗歌

中国诗歌具有一些经典的意象,这些经典的意象常常凝集了中国人的情感与思维方式,使中国诗歌不仅成为情感的承载方式,而且成为了文化传承的方式。

少儿古典文学第3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育五大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像我们熟悉的乐器、歌曲等等类型。然而相关儿童教育科学研究揭示:经典音乐对儿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义的经典音乐也称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而狭义的经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经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经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经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语说:儿童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智慧、爱心,一定要在儿童和童年的时候去完成他。一个人,特别是儿童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满着优美的感觉,一个人心中有美,身边的环境自然不脏乱,他的生活就很有乐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如果心中无美,那么他的心理就很枯燥,就会很肤浅,无聊,生活就很无趣。这都是一个人心灵的教育。如果能够给儿童那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古典音乐,那么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儿童一样耳濡目染,全盘吸收,堆积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的发酵,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就会成为她们生命的背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至少她们这一生过得比较有乐趣,就比较有可能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相反如果是那些噪音、繁杂的声音,那些《奥特曼》《七龙珠》,那些“亲爱的你慢慢飞”,靡靡之音,暴戾之气的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暴躁、肤浅,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一生,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很多的烦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耳,用于听;目,用于看;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

目前科学上一般从五个方面开发孩儿童的智力、使儿童变得聪明,即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的良性刺激。第一种是视觉刺激,也就是刺激我们孩子的眼睛,婴儿很小的时候?孩子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颜色能够充分的刺激我们孩子的视觉;第二种刺激是听觉刺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胎儿有了听觉以后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母亲能听到的声音胎儿就能听到,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很灵敏;第三种是嗅觉刺激,也就是从鼻子方面刺激孩子的脑细胞,孩子能辨别出来的气味越多就说明他的脑细胞激活的越多,激活的脑细胞的多少,第四种刺激是味觉刺激;第五种刺激是触觉刺激,儿童触摸各种各样的东西,市场上出现很多启智类的玩具,像积木啊、拼图啊,这些东西的确有启智作用,因为孩子经常接触这些东西经常摸这些玩具,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丰富、全面的发展!

在这五种良性刺激当中有两种是最主要的两种是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听觉刺激是丰富的声音、优雅的声音,因为丰富的声音刺激孩子脑细胞丰富的成长;而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跟我们的心跳、脑波、血液循环等相吻合的古典音乐,那些音乐节拍和节律都跟人类生理现象相和谐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即使艺术价值很高,都不适合当作我们的教材;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先后到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他说,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学习更有时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他说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功课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差,但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全面素质上,而音乐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儿童听赏古典音乐的方法问题,以儿童的无意听赏为主,因为无意注意是儿童时期的主要注意方式。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把音乐开到轻轻的音量,作为一种背景音乐使用,孩子在玩耍、在读书、在吃饭、在睡觉的时候都可以无意识的听,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很好的。当然这种效果不是马上看到的,但是我们今天不给儿童听赏优美的音乐,也许就会有一些不适合与儿童的成人的音乐占领他们的心灵,也会给儿童带来伤害!

还可以让孩子以经典音乐“配乐”学习,也是很好的听赏方法。研究表明:在有经典音乐配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人的注意力提高到这样的新水平,孩子能养成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或写作的良好习惯。因为音乐有掩蔽性,可以阻挡外来声音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它信号的传递,提醒孩子不要分散精力。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时,可能根本没有听到音乐,虽然它是那样悠扬地在耳边流淌过。当孩子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时,就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妨碍思考或写作。 经典音乐声波是一种美的信息,能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使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情绪可以焕发精神,促过其潜能开发的进展。很多经典音乐都是有格式、有规则、组织严密的艺术圣品。在听赏经典音乐的过程中,它给大脑以规范性的影响,使孩子在音乐声波中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不但可使身体充满活力,而且可使智能和大脑充满活力。通过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人可以使自己与大自然一起和谐地振动,同时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张天军.略论经典音乐与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关系[j].音乐时空.2011.6;

[2]张乘风 等.谈室内设计批评教育[j].大众文艺.2010.15;

少儿古典文学第4篇

【关键词】 幼儿园;国学经典;诵读;必要性;现状;对策

一、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现状

近几年,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关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策略性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报告,一方面肯定了在幼儿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死记硬背的方法,违反了现代教育科学理论。鉴于此,幼儿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时,既要积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又要对其诵读方法有很好地把握。但在实践教学中,幼儿诵读经典在整体上并未引起太多的重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城乡之间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活动,但是收效甚微。笔者曾在西安市的小学及幼儿园做过详细的调查,对经典诵读较为重视的是本市的几个重点小学,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要求学生背诵了《论语》、《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绝大多数幼儿园中,对经典的诵读相对较为缺失,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研究证明,孩子13岁以前是记忆力的最好时期,也是语言文化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无疑是最佳的。并且人们还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训练,诸如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通过鼓励增强记忆信心、在游戏中训练记忆力、在兴趣中促进记忆力,而国学经典诵读即是一种一劳永逸最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重视国学经典诵读,使幼儿自小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积淀,对于幼儿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总的来说,现如今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个别小学实施得比较好,而绝大多数幼儿园就缺失得多,这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极大损失,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要在幼儿阶段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必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认识到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张瑞敏曾说:“孔子教我做人,老子教我做事,孙子教我赚钱”。老庄的达观,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的高洁人格,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瑰宝。再如,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除了具有高度的史学文学价值之外,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给当今的人们以很大的启发:褒贬善恶,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这里有爱国精神、忧民精神、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包括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以及《四书》、《五经》等等,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态度,使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其道德、文化修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民国时期,我国之所以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与他们从小形成的国学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也是经典诵读的必然有效的结果。古人一向就比较注重国学经典诵读,从秦汉时期到清朝末年,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就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那么唯一的课程就是国学经典。古人尤其注重《四书》、《五经》的学习,比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称为《四书》,据说它们分别出自于曾参、子思、孔子、孟子之手,合称为《四子书》。南宋著名儒学大师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与此同时,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也是符合党的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核心价值向传统文化回归的宗旨。

当今社会,许多与国学经典诵读有关的研究报告、教学计划,往往强调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经典诵读习惯,而忽视了幼儿阶段,其实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顾名思义即为朗读和背诵,而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古人写诗作文,往往注重音律和谐,注重对仗对偶,讲究平仄相间,要求“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追求读起来琅琅上口,“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文言文骈散结合自不待言,诗词曲赋更是精美绝伦了。而幼儿又是记忆力“一心多用”的关键时刻,在长期的培养中,熟读成诵,这样才能从最初的“不求甚解”到日后的慢慢体会文本的内涵,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学习。另外相对于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幼儿阶段学习的压力相对较小,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播放一些国学经典篇目,日积月累,效果自然是相当明显的。

三、幼儿国学经典诵读切实可行之方法

清代散文家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记忆力的强化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幼儿人格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亦应有切实可行之方法:

1、熟读熟诵、持之以恒

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强调了熟读熟诵的重要性。

2、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在家中,可以通过播放CD,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父母也可以同幼儿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互相学习,或同幼儿一起观看一些有关国学经典的综艺节目,提高幼儿诵读的积极性;同样,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竞赛,通过比赛,从而激发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据研究证明,幼儿的学习能力一直处于一种变化过程中,从出生的“一心多用”到长大后的“一心一用”,这个过程是一个衰退的过程。家长和幼儿园应该抓住幼儿这个特点,诸如,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录音,使幼儿“一心百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育目的。

3、积极探索、提炼方法

可以尝试使用重点词记忆法,通过多次熟读,达到背诵的效果。苏轼当年自创了“八面受敌读书法”,比如读《西游记》,先是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去读,再围绕孙悟空降妖除魔去读等等,这样一本书通过不同的角度被当作几本书来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希望,在幼儿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幼儿良好道德品德的培养,高尚人格素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少儿古典文学第5篇

[关键词]: 古筝 教学 兴趣 教师 学生 家长

[ Take off to want]:In young child the GuZhen teaching, the interest that stirs up, protects the young child to study the GuZhen is count for much. This text interest in the little young child GuZhen teaching in problem launches the treatise. The elucidation is originally the meaning, purpose, range of research of the topic. In brief described this topic in development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is topics of the our country in our existent problem, Speak of the technique request that to attain also, the elucidation is originally the topic in the little young child GuZhen teaching of leading thought. From the teacher, student, parent, society these four carry on the treatise, elaborating how to stir up, protect the interest that the little son studies the GuZhen.

[Keyword]: GuZhen Teaching Interest Teacher Student Parent

绪论

少儿古典文学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诗词 文学素养 语文素养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推广,一些中小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过多关注西方文化,而忽视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老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极少关注,冷落经典诗词,搁浅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中国以历史悠久傲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古老的文化更犹如璀璨的繁星,古诗词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名篇佳作被后人传诵。

本文从古诗词诵读的活动原则、时间安排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加以论述和指导,使学生“日有所诵、享受经典”,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乐趣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积淀文化功底,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一、把握活动意义,开展“读经诵典”活动

经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且不说《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等广为流传,唐诗宋词、四言诗经、五言古风已构成了诗歌国度中壮丽的景象,遨游诗海,美不胜收。《千字文》、《弟子规》是启蒙诗,谭嗣同完成《狱中题壁》后慷慨就义,陆游写完《示儿》方瞑目。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是生命,生是诗、死是诗,诗是思想,诗是文化,诗是文明。“读诗使人聪慧”道破了诗词的重要性。

少年儿童正是读书学习、知识习得、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们的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强,虽然有时读经典诗词有囫囵吞枣、不知其意的现象,但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之说,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辞。可见,古诗词对儿童的影响之甚远、意义之重大。由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二、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规则先行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要使“诵读经典”活动顺利开展,定规则是不容忽视的环节。笔者认为,诵读经典活动,务必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全体参与原则,二是质和量统一原则。

1.坚持全体参与原则。诵读经典活动,应注意多种方式的使用和丰富的活动形式,以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激发诵读诗词的兴趣,营造读诗诵词的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诵读经典的乐趣,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2.坚持质和量统一原则。新形势下,教育界提得最积极的是“减负”和“增效”。那么,在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过程中,切莫只重视诵读的“量”,一味追求诵读的数量多少,应把握好“质”和“量”的统一关系,正确处理好“诵读”和“理解”的关系,不可使“诵读经典”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的负担,要让学生快乐地读、愉快地记、兴趣百倍地读、身心愉悦地记。通过古诗词的诵读,切实提高古诗文诵读质量,使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古诗词的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水平和汉语水平。

三、时间巧利用,有序开展诵读经典活动

“诵读经典”意义非凡、作用巨大,时间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安排不容忽视。

学生阅读经典的时间可以自由、可以集中、可以分散,一般情况下,课前5分钟诵读;利用语文阅读课、说话课读;俱乐部、兴趣小组活动诵读和交流;周末多读等。也可以利用大课间等零散时间阅读,举办“我与经典诗词共成长”、“经典诗词伴我左右”、“经典诗词进校园”等经典诗词诵读热活动,有序长久地推进,让经典诗词永驻校园。

四、多措并举,高效推进诵读经典活动

读经诵典,应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高效推进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1.定篇目,教师泛读。所谓定篇目、教师泛读,指学生诵读古诗文,不是漫无目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读什么。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限于低年级,如1、2、3年级,由于他们认识的汉字有限,自主阅读有难度,因此,在教师的引领下阅读,可以增强阅读效果。教师规定一天、一周要读的几首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黄鹤楼》,李白的《静夜思》、《早发白帝城》,陆游的《示儿》等,教师诵读或泛读,为学生树立“读经诵典”的榜样,也为学生扫除生字词的障碍。定篇目使小朋友知其所读,利于小朋友们交流和互相检查、相互监督。

2.游戏法,给活动增趣。小朋友对“拍手”游戏由衷地热爱和喜欢,是曾经玩过、乐于玩的游戏,将这个游戏运用到诵读经典活动中,小朋友们乐不可支、兴趣无穷。如“你拍一、我拍一”变成“人之初、性本善”等,以游戏形式诵读经典,其乐无穷,其效无穷。

3.竞赛法激趣。小朋友争胜心强,好表现,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可定期举办竞赛性质的诵读活动,提高学生读经诵典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名句接句”是常用的竞赛方法,就是一个说出上句,对方接出下句,反之亦然,如儿童相见不相识,( );( ),二月春风似剪刀;( ),明月何时照我还等。

4.赏名句激趣。为培养孩子们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搜集整理名人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记忆这些名句,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诗词量,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给自己的作文增添文学色彩,使文章文字优美,字字珠玑。

经典古诗词是中华文明遗产之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经典活动”的开展是值得推崇的重大举措。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让学生在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光大,更收到“读经诵典”,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之功效。

参考文献:

少儿古典文学第7篇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文化;民族精神;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06-01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民族精神应从幼儿抓起。因此,要尝试在幼儿园开展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实践,针对孩子天性就喜欢“诗、乐、舞、画”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经典文化教材、用心营造经典文化校园、潜心实践经典文化传承途径,让孩子们“诵经典诗文、听经典名曲、赏经典名作、看经典动画”,让经典文化如呼吸般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灵。

一、创设优雅的班级经典文化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互动式的,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课堂氛围,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脉络相连的关系。学生跨入班级,迎面扑来的是门廊挂满各种韵味的中国结、中国伞等民族艺术挂饰;班级活动室布置别具一格,以剪纸为特色的教室洋溢着剪纸的灵动隽美,却不乏童趣;以民族舞蹈为特色的班级,表演区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配件;以古诗为特色的班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专栏启迪着孩子的心智。

二、将民族经典文化融入主题课程中

(1)以古诗为主线诠释的经典主题。教师要尝试把经典古诗挖掘得更深,探索经典、诠释经典的诗意主题。选择可以进行拓展的优秀古诗词为主线生成主题,并把古诗词划分为诗词植物、诗词动物、诗词四季、诗词山水等类别。例如,以结合时间或季节为基准,选择描写四季的诗词如《山行》《春晓》等,描写植物的如《青松》《》等,并围绕其精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经典文学和艺术内容,将其淋漓尽致地进行诠释与拓展。

(2)以民族日、传统饮食为主线的经典主题。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形式。各种传统节日能给孩子带来感性的影响,教师可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为主题,为每个传统节日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主题中可以设计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并加入新的时代气息,让传统与时尚结合。

(3)以适宜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主线的经典主题。民族经典文化纳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认知的传输,而熟悉的生活与文化习惯,生活的社区、乡土,随父母踏青旅游的直接经验,对不同地域的感受与照片记录的回忆则是幼儿对乡土印象的开始。取材于孩子熟悉的乡土景点与各种民间文化的资源,最能结合孩子们成长的经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具有深厚意义的乡土认同感与文化价值。

(4)糅合到多个领域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既要完成现有的主题活动,又要注重经典文化的融合,尽量把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有的课程教育中,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和补充民族艺术教育内容。比如,在“花”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华名花及名曲《茉莉花》欣赏、童谣《赶花会》等融合进去;在“纸”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国书法、《蔡伦造纸》加入其中;主题“正月里”“大中国”“中国兵器”等都可以充实进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使幼儿在多元化的教育碰撞中更加喜欢经典文化。

三、开拓多形态的民族经典文化教育活动途径

(1)集体教学中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定时根据安排的内容进行集体教学,对无以借鉴的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实践。例如,古诗、剪纸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大、中、小班展开层次目标制定的研讨,如剪纸“蝴蝶”确定了小班以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为主,辅以剪直线要求,中班需要图案的辅助,大班可以自由剪制。古诗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用画面欣赏、游戏诵读、音画相承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古诗《春江晓景》教学中,让孩子和着《梁祝》美妙的乐曲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在《渔舟唱晚》乐曲渲染下听诗想画。美妙的乐曲旋律,宛如甜美的蜜,把幼儿一点点引入古诗的意境中,使幼儿的理解达到最大化。

(2)一日活动中的经典文化教育。一日活动中处处蕴藏着民族经典文化教育的契机,如入园、离园时安排值周老师和礼仪小朋友守候在园门口,与大家彬彬有礼地鞠躬问早、道再见,让师生们沐浴在“泛爱众、而亲仁”的春风中,传承中华礼仪的精神;早晨、下午各十余分钟的琅琅读书声与德音雅乐交相呼应,构成了书香乐美的画卷;午饭后、离园前的中华民间故事与经典动画欣赏,让孩子们回顾了中华名人美德、欣赏了优秀的水墨动画;早操更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在热血沸腾的《中国功夫》音乐中做武术操,培养幼儿阳刚之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结束语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音乐、美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奇葩,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经典文化的沐浴中,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陶冶和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叶奕翔.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国学热”[J].中州学刊,2014(07).

少儿古典文学第8篇

从古画中借鉴秦王坐姿

谈起《大秦帝国之纵横》,富大龙认为这部剧比较忠于史实,“我觉得在我拍过的戏里,应该说这是比较好的一个,比较严肃,比较忠于史实。丁黑导演,还有焦总,这两个人都像战国专家一样,我跟他们聊了一个小时,聊战国聊得非常专业,所以我觉得合作对手懂,这一点特别重要。”

为了塑造好秦惠文王这个角色,富大龙下了不少功夫,“那个时代的礼仪很重要,比如说坐法,我们基本上是跪坐。这些东西有很多我是从国画上(学的),看一些记载,大部分要靠想象,比如说那个案几,现在叫王座,实际上就是一个靠背,我几乎把所有能用的方式都用了,跪坐,盘坐,还用了一些侧倚的状态,这些形态基本上就是从古画里看到的。拍戏时,我和导演商量加了一根箫,用得非常少,开场有一次,嬴(马四)去世之前我特意和导演商量加了一场戏,一头一尾用了两次这个箫。因为在考证里,那个时候已经有箫了,是什么(形制)不知道,但是我希望在片里尽量能够有这种古风的东西。”

生活中就有古典情结

富大龙一直有着古典情结,自小就学习武术、京剧、古琴、书法等。“书法、古琴这些东西,我都是在小的时候开始喜欢的,但小时候认为学这些很贵,不敢碰。上大学以后觉得自己也挣钱了,也工作了,这样才敢去涉猎这些东西,所以基本上是自学。像古琴,我也拜了老师,能在业余时间系统学一下。虽然学了有十多年了,但水平是初级水平。书法,古琴,我觉得有双重作用,一是本身有审美价值,二是平时练习也能达到一种修养。学习这些主要原因还是我对中国古典文化很偏爱,因为我觉得首先我是中国演员,应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而且我也希望,用我的业余生活也好,影视作品也好,能够起到一个宣扬作用。”

除了这些爱好,富大龙还喜欢写作,“最早是从我上学的时候开始的,我们观察生活有时候记笔记,有时候看完话剧就记笔记,这样就变成一种随感,随感写多了发展成散文、诗,写这些随感、诗的时候,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在观察人,所以我的诗、散文基本上都是写人性的,没有什么情诗、朦胧诗。剧本我也写过,现在觉得挺幼稚的。那时候写剧本,我的目的性非常强,觉得在古典题材影视剧方面,正说的历史,或者有艺术性的古典题材,还是缺乏。我去过清华、北大、北师大,拜访了很多研究断代史的老师,有一位北师大专门研究魏晋史的教授,我跟他聊的时间最多。通过和他们谈话,我发现自己的认识太浅薄了,所以后来这几个剧本全都废掉了。”

闲时爱宅在家弹琴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