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1 10:05:05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第1篇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美育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则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中进行美育渗透呢?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要在美育的大背景下开展音乐教学。再次,要强调以课程知识为载体,重视教授学习方法。

正文:

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老师,我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有这样一些感悟和思考:

音乐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学科目,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鉴赏和对美的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美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如何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歌唱和欣赏乐曲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音乐形式中的各种美和丰富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这是很重要的。

冼星海曾经说过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带给人类美的享受,可是作为一名中学的音乐老师,我却发现我们音乐课堂教育中的美育渗透存在着好多问题,比如美育的德育化、美育的知识化、美育的技能化、美育过程的简单化和机械化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同样,在音乐教学中也有一些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现在实行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只是充当了多媒体放映员,却忽视了教师自身对学生的作用。二是提倡学科综合,有的教师就刻意横向拓展,比如在音乐课上饶有兴趣讲起了历史故事。音乐课不是历史课,偏离了音乐主线大篇幅的去讲历史故事实属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三是在音乐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育的渗透。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结合自己从事音乐教学10余年的经历,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更新教学理念,灵活机动扎实教学

在教学理念上,要注意学习音乐教育科研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把以教师为本的观念转换为以学生为本,既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要在教学设计中贯彻美育方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中学音乐教学设计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当使教学情感渗透在教学活动的一切行动之中,注重以情动人、以情带声。

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课给自身带来的美感体验。作为音乐教师不论是在唱歌课还是欣赏课中都要能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要善于通过互动与学生一起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发挥出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这样学生在与教师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比如:在教授《青春舞曲》这首歌时,因为我曾经去过新疆,所以在引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组在新疆拍的风景图片:第一组是戈壁和草原,展示新疆的辽阔;第二组是我在天池游玩时的景象,还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等,展示新疆的美丽富饶;第三组有维吾尔族的舞蹈、服饰等,展示新疆的民俗风情。根据这三组不同画面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体验到新疆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这首歌曲的极大兴趣与热爱。在学唱歌曲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利用手鼓、碰铃等为歌曲伴奏,每个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全班同学边唱边伴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既学会了歌曲又体验到了音乐的美。美育教学的渗透是理性的,更应该是情感的,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实,不论在学习歌唱曲目或是欣赏曲目,在活动过程中选择性的加入铃鼓、串铃、三角铁、沙锤等各种小乐器进行伴奏,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协作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的美,实现了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2)要不断巩固和提高音乐专业技能水平

除了严谨的备课,我们平时要多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因为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素质,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不进步我们的音乐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改过去黑板、粉笔加风琴的单调模式,设立了专业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具,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单要懂音乐而且还要会操作多媒体教具,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具的作用,把抽象复杂的学科知识通过声音和图象形象直观的表述出来。但是,音乐课上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等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这是多媒体教具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学唱歌曲前,总让学生观赏歌唱家的演唱、聆听名家的演奏,那么音乐教师就变成了多媒体放映员,这又怎能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呢?同样,也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美的愉悦,获得美的提升。所以,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具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注重用现场的琴声、现场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避免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唱歌课或是欣赏课。

(3)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作为音乐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要通过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人格美,为学生树立美的榜样,通过自身美的言行影响学生,通过榜样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学生实现美的感受与渗透。

(4)要在美育的大背景下开展音乐教学

在教学中要用健全的教学理性和积极的教学情感来科学的制定音乐课程目标,主动把音乐教学目标融入到美育目标之中,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学会了唱歌,欣赏了音乐,而是要明确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达成什么样的美育目标。

教学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音乐教学不能单纯为了教唱而教唱,要强调以音乐课程知识为载体,重视教授学习方法。就音乐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实践,使学生能够用真切饱满的感情、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美好的声音表达个人情感,远比仅仅学会几首歌曲,会哼几句小调更有美育意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可以自己获取知识,终身受用。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会歌唱与欣赏的同时获得美的提升。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就音乐而教音乐,而要从审美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把音乐融入到美育之中,让音乐课成为美学教育渗透的重要基地,让美育成为音乐课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第2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研究

一、前言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授音乐知识,促进学生音乐技能的提升,还需要促进审美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在促进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音乐学科本身具有很大的优势,音乐教材本身具备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为一体。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该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前提下不断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1.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德国美育家席勒提出想让一个感性的人变得理性就需要促进其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美学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美学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主张美学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美学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

2.音乐审美教育是实现美育的关键途径

在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教育是实现美学教育的关键途径,鉴赏音乐感知音乐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也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在人们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对音乐本身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能够满足自身的审美要求,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及音乐鉴赏能力能够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渗透

1.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努力同新课标保持一致

相比较其他学科,音乐学科在审美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在促进学生审美教育渗透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音乐学科的特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促进审美能力潜移默化的提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初中音乐课程的特点,不断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不断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丰富,从这个培养目标出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感受音乐的美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美,这样能够促进音乐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美好,在教学中将审美意识逐渐地渗透给学生。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好

兴趣是推动学习行为开展的动力,对于初中音乐学习也不例外,所以想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需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具有欣赏价值的内容,唤起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兴趣的推动下促进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本身这首歌曲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当贴近,无论是歌曲的曲调还是歌词都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贴切,在这首歌曲中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且获得很好的审美体验。

3.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音乐美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带来的优势,让学生体验音乐美,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才能增强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背景下所强调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凸显,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悟体验音乐。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中,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些情感方面的引导,所以利用创设情境法开展初中音乐教学,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某种情感,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充分感知音乐带来的美感。例如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并且能够满怀深情地将这首歌曲演唱出来,强化情感的升华。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个歌曲比赛的现场,自己当评委和选手,这样在学生相对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能够对音乐畅所欲言,充分感悟到这首歌曲的情感,真正体验音乐的美感。

4.在音乐教学中促进音乐美学教育的升华

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仅仅是简单地强调学生对于歌曲的演唱,很少重视审美的内涵。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美,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有限,生活常识有限,所以对于音乐的欣赏往往比较局限,在进行音乐审美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需要教师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由于初中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能力不强,所以很难将一系列的音乐作品有机地整合起来,发现其中的联系,进而促进音乐美的升华,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在学习音乐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类,将具备相同元素的音乐作品放在一起,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内涵,拓宽对音乐审美的视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对这些歌曲进行对比,对比歌曲表现的内容,从而对于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不断的对比、总结过程中找到审美的落脚点,促进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渗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学艺术,初中阶段作为小学阶段同高中阶段的衔接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需要侧重对于学生音乐意识和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在教育方面教师需要重视音乐学科本身的特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综合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音乐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参考文献:

[1]林秀清.浅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音乐时空,2015,(21):179.

[2].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05).

[3]王丽萍.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科技信息,2007,(11).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78-01

1 通过艺术美感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行修养以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都起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音乐的节奏、旋律、拍子、音色、曲式等音乐要素所塑造出的形象,诱导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当欣赏到"长亭惜别"、"楼台会"两段时,学生自然会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吸引,被作品中主人公那种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会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纯朴和善良;化蝶部分作品主人公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真善美的体现,会紧紧抓住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真善美。

2 通过教育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教材内容应该是丰富而鲜活的,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的教育空间,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并同时融入德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了解作曲家生平以及作品背景,将德育教育融于教育内容之中等。如《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黄河颂》等,是学生早已熟悉的,距今虽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但学生唱起来却依然情绪饱满,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作曲家将他的执着的人生追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谦虚的处事态度都融入到了作品中。作曲家这些好的品德,正是我们要倡导学生来学习的。因此,引导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优秀作品时,通过对作曲家的生平以及对作品背景的了解,能够使学生增强音乐体验,再度升华情感,从而撞击出心灵的火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3 通过教学手段渗透德育教育

结合教材内容,将享誉中外的名人传记、音乐作品、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可以使学生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产生伴随一生的影响。如在欣赏《国歌》时,可把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教学引言,讲述聂耳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何种原因促使他创作出了《国歌》,并激励自己勇敢战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我们还可以借助影片资料,让学生观看《风云儿女》等,使学生感受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这时,学生在欣赏歌曲的旋律、领悟歌曲的内容的同时,就会有一种滋味在心头,而这种滋味,正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4 通过教学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要认真设计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自始至终地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要联系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欣赏、理解能力,不追求形式,不生硬说教,建立起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无疑是将德育放在了首要位置。因此,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和坐立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紧密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层次的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行为举止。

5 通过各种课型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有较多的课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和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对古今中外作品的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与文化,激励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结合《歌唱二小放牛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点燃学生的爱国之情。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美好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6 通过音乐实践渗透教育教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给学生创设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不地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通过艺术节班级选拔赛、合唱比赛、课前一支歌领唱选拔等等,使学生成为传播真善美的使者。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音乐素质有所提高,并且还使学生体验到了:要获得圆满成功,就必须付出很多努力,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和品德将会无法完成。再如:在音乐舞蹈表演中,通过集体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会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蹈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手段。

总之,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领域中两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要培养适应时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学生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体会到作品中生动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才会迸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有通过审美体验的不断积淀,才会使音乐真正地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教育,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具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蕾.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学生之友,2010(03).

[2] 李春来.奏响德育教育的"三部曲"[J].才智.2009(11).

[3] 吴祚松.谈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J].华商.2007(Z2).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第4篇

文章通过简要分析中专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中专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合理措施,以期能够提高中专音乐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

中专;音乐教学;情感教育;重要意义;措施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一味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灌输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巧,忽视了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拍,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较低1。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渗透情感教育,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中专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2。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一直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传授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没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难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而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不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味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讲解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巧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情感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中专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合理措施

1.营造音乐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理论知识,不仅会降低教学效率,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建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3。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欣赏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经典乐曲,让学生进行赏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引导学生充分掌握乐曲的音调、旋律以及节奏等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合理创设教学环境,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音乐教师可以详细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然后采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演唱这首歌曲,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音乐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乐曲的难易程度,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梁祝》时,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这首乐曲,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讨论这首乐曲的基调、情感和主题等,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渗透情感教育

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渗透情感教育,不断增强音乐教学的吸引力,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重视的课堂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例如,在讲解乐曲之间的差异时,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唢呐曲《百鸟朝凤》等乐曲,让学生充分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乐曲的内涵,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曲目,努力创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欣赏歌曲时,音乐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解教材内容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范围狭窄、学习兴趣较低,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5。例如,在讲解音乐的流派时,音乐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不同音乐派系的代表作品,让学生结合音乐作品,掌握不同音乐派系的作品风格和音乐特色,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合理引入流行歌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分析不同时代流行歌曲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渗透情感教育,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胡慧茹 单位: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注释:

1.刘洁.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家教世界,2015,17:55-56.

2.蒋艳.浅谈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J].成功(教育),2011,07:223.

3.杨舟.浅析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成功(教育),2011,05:248-249.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幼儿歌唱;美育渗透;教学研究

对于艺术相关的声乐教育来说,美育可谓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不仅可以从审美教育中体现出来,还能让孩子在欣赏、学习和演唱歌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歌曲所带来的情绪和画面,相当于学生学习歌唱过程中的灵魂,文章将会对声乐教学中的美育进行分析,对如何将美育渗透到幼儿歌唱课堂中展开探讨。

一、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对幼儿歌唱中美育渗透的意义

美育可以概括性的称为是教会学生如何审美、感受美以及创造美的教育,而且必然和艺术相关的学科有直接的联系,美术和声乐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科目,也是社会中人们对于艺术较为清晰认识的内容。其中声乐的教育是属于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以科学发生为基础的歌唱形式,塑造出生动鲜明的听觉形象。而学前的声乐教学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塑造优秀的歌手,而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式,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美感和意境,进而让学生喜爱音乐和热爱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学前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有能力发现声乐中的美,还能够创造自己演唱的美,同时对声乐和歌唱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让孩子在艺术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也是就是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对幼儿歌唱中美育渗透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对幼儿歌唱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一)加强教师对儿童歌曲的理解和演唱能力

演唱儿童歌曲应当是所有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而且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用科W正确的发声方式来进行歌曲的演唱,由于幼儿都是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的,因此在教师用正确演唱方式进行教学时,孩子也可以掌握正确的发声方式,同时正确的音准和节奏也能让歌曲本身的情感达到准确的表达,因此教师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的节奏感和韵律,让学生能够在歌曲的欣赏中体会到歌曲的美,从而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美育的渗透。很多幼儿教师在歌唱上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是在演唱歌曲时没有掌握好歌曲应配合的表情和语调,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会显得平淡无味,也没有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更不会涉及到美育的渗透。儿歌应当是具有非常欢快情绪的歌曲代表,节奏上也较为明快和清晰,拍子的强弱对比的也很明显,若是将这样的歌曲带着情绪进行演唱,那么幼儿就会在歌曲中找到共鸣的点,同时鉴赏到歌曲中蕴含的美,因此教师应当在理解歌曲含义和情感的情况下,用争取的方式演唱歌曲,让孩子们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开展无穷的想象力感受美和享受美。

(二)提高教师了解和启发学生心理特点的能力

幼儿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声乐课中教授的歌曲,鉴于学龄前儿童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选择符合社会价值观并且适合孩子们演唱的歌曲作为声乐教材,只有这样才会在符合社会和学生理念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工作。学龄前的儿童都会被其感兴趣的东西所吸引,教师将声乐课程编辑成学生感兴趣且具有美感的曲目,既能达到吸引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还能让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

歌曲的旋律有很多种,包括上行、下行、波浪等等,歌曲的旋律也是其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幼儿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听一些旋律不同的曲子,在欣赏之后进行对歌曲中蕴含的感情进行猜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猜测的结果给予一定的精神或者物质奖励。例如教师可以分别播放《娃哈哈》和《艰苦朴素代代传》,两者的节奏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歌曲旋律不同所带来的魅力和美感,进而对自己欣赏和习惯的歌曲感兴趣,同时也会主动的学习该歌曲的演唱,形成了由欣赏美到创造美的过程。由于学龄前的孩子对于声乐中的名词并不理解,因此很多人会说幼儿声乐教学没有效果,但是实际上只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解释发声方式就可以达到声乐教学与美育的目的了。教师可以将声音比作火车,声音经过的身体部位都是轨道的一部分,火车必须通过轨道是学生也能理解的生活常识,因此教师用火车必须到达的部位来告诉学生正确的发声方式,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传授其科学的演唱方式。教师用手告诉学生火车的动力在于腹部,让孩子们体会一下气息在腹部停留和运动的感觉,然后在演唱过程中发声位置不对时,及时告诉学生火车脱轨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调整好声音的位置和情况,达到声乐的演唱形式,创造了新的美以及声乐和美育结合的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对幼儿歌唱中美育渗透的意义和方式进行了分析,从根据学生心里特征选择歌曲以及教授声乐技巧创造美的过程展开了论述,着重研究了不同旋律特征带给孩子们的不同感受,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声乐教学效果,明确了幼儿教师在孩子声乐教学过程中美育的渗透策略,应当从引导学生想象力和提高学生科学演唱歌曲的能力做起,为幼儿教育中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进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玫.浅谈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对幼儿歌唱中美育的渗透[J].才智,2013,02:26.

[2]曾华青.声乐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谈学前教育幼儿园的歌唱教学[J].南平师专学报,2007,03:147-149.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第6篇

自1996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通知后,全国各类大学增设了越来越多的音乐选修课程。公共选修音乐课的开设旨在提高非艺术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进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随着经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进步,现行的音乐鉴赏教材部分内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我国高职类院校办学宗旨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学生自身也有轻视此类公共选修课的趋势。这一现象不利于青年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探寻合理的解决对策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因其综合性更强,更加贴近学生,会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互动,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

一、目前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几乎无一例外将《音乐鉴赏》作为开课首选,旨在通过欣赏音乐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学校,公共选修开设课程较为细致、多元,即使很小众类的音乐课程也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学生群体;而相对于一些起步较晚的高职院校,因处于办学初级阶段,师资、学生数量有限,加之学生之间的音乐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在客观上也决定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类别不可能很细致,承担着美育重任的《音乐鉴赏》课程的质量在这类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行《音乐鉴赏》课程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中外优秀经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乐基础性知识,试图通过音乐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别是学生们喜欢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内容分量很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的话,这类传统教材会让学生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排斥。如果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为切入点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易接受,产生共鸣。因为影视剧是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娱乐类型,其音乐既有古典音乐的深刻,又有流行音乐的通俗,二者与一定的剧情、画面结合更具亲民特质,更贴近现实生活,况且结合剧情欣赏也不易造成听不懂的现象。内容选取得科学、合理的话,可以将《音乐鉴赏》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巧妙的渗透进去,潜移默化间就完成了教学目标。随着课程的改革和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选修音乐教育的视野也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影视剧音乐鉴赏》我国只有极少数的传媒及影视类院校已经开设,大部分高校公选音乐课仍然以传统教材《音乐鉴赏》为主。

2.自笔者任教高职类学生的音乐公共选修课以来,发现选修学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学生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觉得这类选修课又不是专业课,对就业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只要轻松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比较单一,基本只对流行音乐有兴趣,对于音乐其他类别,特别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基本没有什么兴趣,课堂上也很难产生共鸣。而影视剧音乐结合一定的故事、情节、内容的表达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画面,视听的结合赋予了音乐更加直观、立体的特质。课堂教学应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影视剧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首先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消除了距离感。

二、开设影视音乐鉴赏课的理论支撑

鉴于上述现状,如何让高校公共艺术类的欣赏课更加趋于合理、规范、人性化?这个问题也早已进入学界同仁们的理论研究视野,国内学界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为《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如曾宏华《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陈晨《浅谈影视音乐如何辅助大学音乐教学》杨佳君《论大学生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郭婧《古典+流行=时尚――从影视音乐谈起》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张红颖《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郭强《影视音乐在大学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左建新、张译文《音乐欣赏课中的影视作品应用》、吴跃华、闫辉《论影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实现条件》、张达生《让大学生在电影中体验音乐的美》、温洪青《谈影视音乐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浅谈影视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众多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影视剧音乐在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以及现实意义;另外,钟春明的学位论文《普通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吴晓燕的学位论文《选取电影音乐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微探》、沙欣的学位论文《独立学院音乐欣赏公选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个案》中除肯定了影视音乐在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此课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课程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际操作奠定了学理基础。

三、影视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1.将传统音乐鉴赏课的内容渗透在影视音乐中开展教学,首先课程名称使学生从心理上会乐于接受,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对古典音乐、戏曲、中国传统音乐的距离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鉴于大多数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狭隘、单一,只对流行歌曲有兴趣,不利于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得以综合提升,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优秀的影视剧音乐包含有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及西方的经典音乐,内容丰富多样,雅俗共赏,更容易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谭盾的电影音乐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使作品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现代感,巧妙地诠释了中国式东方哲学,在国际乐坛赢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卧虎藏龙》中,谭盾将丝竹与戏曲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音乐在配器上选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乌与钟类、西洋管弦乐器等,中西音乐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将中国音乐元素展示于国际舞台,效果震撼;在电影《夜宴》中因为台词较一般电影偏少,音乐的分量显得尤其重要,许多部分是靠音乐渲染气场和情绪,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让人过耳难忘了,作曲家除了运用民族乐器,还将这首壮族古老民歌经重新编曲和配器,焕发出新的生机。歌曲仅有短短的六个乐句,根据剧情通过变奏、配器、男女声的演唱等使其有了丰富的层次与表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充分向听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如果离开电影这个媒介,特别是目前的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尤为疏离,对这类音乐作品,学生会从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电影,不知不觉间学生就随着电影音乐走入其间,受到感染,会突然发现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等还是蛮好听的,有着其独特的魅力。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为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而苦练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离开了剧情纯粹让学生欣赏这个作品,就没有这样好的鉴赏效果了。影视剧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融合了听觉、视觉、文学、戏剧、诗歌等艺术,优秀的影视音乐更是情感、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更直观地体现了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对此,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张红颖撰文《浅谈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指出:“影视音乐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和广泛社会学价值,对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另外,“影视音乐不仅对人们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艺术感受力得到升华,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拥有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将传统公共选修音乐课的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优化、整合,增加现代轻音乐、流行音乐以及近年来热播的部分影视剧音乐的内容,并将传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渗透在雅俗共赏的影视剧音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学生都有收获,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通的大众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欣赏起大部头的交响乐、歌剧等往往有困难,但是电影的画面、故事为大众欣赏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理解的条件。”②只有理解了,才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影视剧音乐中不乏交响乐这种配乐形式,如《指环王》《乱世佳人》《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号》……依托影视剧为媒介,结合特定的剧情,学生们会有听懂了的感觉。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配乐甚至还有肖邦的圆舞曲,灵动的音乐与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剧情交织在一起,定会在学生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音乐鉴赏课程里通过感性的对比聆听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乐观念、音乐审美、音乐思维方面的异同,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很好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学生要么被动地依赖老师的讲解,要么根本就没兴趣思考,不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如果以影视剧音乐为媒介,学生体验到中国音乐较为含蓄细腻的审美与西方音乐强调矛盾、冲突,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观念。近年热播的电视剧《甄?执?》第13集中出现的《惊鸿舞》具有浓厚的中国宫廷音乐风格,音乐主要的演奏乐器为古琴、古筝与笛子,歌词是曹植的《洛神赋》,舞蹈是水袖舞,音画结合,古韵浓郁,可以令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古琴的文化意义,深化、拓展音乐鉴赏的内涵。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有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娱乐的较浅的审美层次上,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四、结语

伴随着时展,经济、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类公共音乐鉴赏课程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国家、社会新的希望,肩负着国家富强、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怎样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综合素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对此,本文探讨了高职类音乐鉴赏课程在新形势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雅俗共赏的影视音乐鉴赏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注释: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第7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科自身的特殊教育功能,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巧设德育点,以声传情,以情育人,使音乐教学真正发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同时,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只注重“教”,而不“导”,教师没有合理地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素材。《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正确认识到音乐教学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利用音乐课程资源,深入理解,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在音乐教学中,应把音乐艺术的美与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使学生在音乐的广阔天地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牢固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教材,以课堂为阵地,巧设德育重点。目前的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版面新颖,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轻松、愉快地引导学生感悟歌曲中的思想精髓和德育内涵。如歌曲《红星歌》跳跃起伏的旋律,坚定有力的节奏,唱出了对红星的赞美,充分表现了小主人公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与追求。在学唱前,教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潘冬子一心想参加红军的故事。通过学唱歌曲教育学生虽然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但还要向潘冬子那样争做一名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新世纪好少年。又如在《国旗,国旗真美丽》教学中,教师出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并提问:这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国旗。教师又问:国旗上面镶嵌着的图案是什么?学生回答:五颗金星。教师讲解:五颗星星象征的意义———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教师紧接着再问:你们会在哪里经常看到国旗伴随着国歌冉冉升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的说在校园里每星期一的早晨都举行升国旗、奏国歌,还有的学生说在电视里看到中国运动员获得奖牌时,升国旗、奏国歌……课堂的气氛不断高涨。这时,教师引出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边放歌曲,边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重大节日时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学生边听边看,从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等方面加深对国旗的认识,明白国旗代表着祖国的尊严,体会国旗的神圣,同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爱国旗、爱祖国的种子。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在音乐剧表演中渗透德育

音乐剧表演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小小音乐剧走进课堂,它不仅可以拓宽思路,打开学生的视野,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还能在表演中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感悟,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在教《小蜜蜂》时,教师让学生扮演小蜜蜂、花儿、绿树等角色,他们被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所吸引,都想上台展示自己。不管担当什么角色,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在表演中,孩子们台词简洁,语气入情。虽然他们表现的不是很完美,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流露真情,在表演中感受、体验音乐的美。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采用音乐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小乌鸦是怎样照顾生病的妈妈。孩子们利用扮演小乌鸦的角色,通过给“妈妈”盖被子、测体温、喂药等表演入情入景,场面感人。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说:“在表演时,我想起了自己生病时被妈妈照顾的情景。”教师及时问:“如果你的妈妈现在就站在眼前,你最想和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含着眼泪说:“妈妈爱我才照顾我、关心我、心疼我。”我想说:“妈妈———我爱您。”还有的学生说:“等妈妈老了,我一定会照顾她。”通过表演,孩子们真正理解了妈妈的爱,多了一份孝顺和体贴,懂得感恩。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剧的表演实践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水平,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相互协作、和谐共处的能力。

三、巧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各种课型中渗透德育

灵活把握时机,巧妙掌握方法,是为了更好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音乐教师不能使用说教式教学模式,使音乐与德育分离,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德育融入到音乐游戏、音乐故事等各种课型的体验感受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寓教于乐、寓教于理。音乐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积极融入集体、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境,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在角色中学习音乐。如《小青蛙找家》是一首以明快活泼的旋律作为前奏,描写小青蛙东奔西跑寻找自己家的故事。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欢快流畅,塑造了小青蛙活泼可爱的形象。在音乐游戏中,学生们佩戴小青蛙的头饰,伴随着音乐很快投入到游戏情节中。学生们通过音乐游戏不但把迷路的小青蛙送回了家,还到小青蛙家里做客,同时希望学生们能向小青蛙那样有战胜困难的信心,懂得在生活中保护益虫、保护动物。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黄鹂鸟、小蜗牛、葡萄架等角色。每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在音乐课中,教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名家传记与音乐的创作背景等内容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会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小英雄王二小勇敢机智、不怕牺牲,最终献出宝贵生命的悲壮故事。要让学生“动情”,教师用音乐故事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欣赏中,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生长在祖国的温暖怀抱里学习、成长是多么快乐、幸福!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努力学习的欲望也得到无限延伸。学生也纷纷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勤奋学习,全面发展,长大后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歌表演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适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为满足学生们的兴趣提供了精神和物质上的丰富内容。如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将具有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教给学生,《我的家乡日喀则》的舞蹈表演有藏族风味。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团结是一家,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借助课外艺术舞台,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音乐的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联系,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在课外艺术活动中渗透德育。可化无形为有形,既直接形象,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要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积极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以表演形式为手段,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锻炼。首先,借助课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渴望展示自己,获得教师、同学的认可。后进生也是如此,虽然成绩不好,但他们也有闪光点,课外艺术活动就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他们或唱或跳或演,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同学的尊重和教师的赞扬,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学生重新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其次,借助课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养成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在各种课外艺术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教师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汇演后,都会有颁奖仪式。当获奖学生上台领奖时,有的学生一边行礼,一边用双手接过奖状或奖品,同时会对颁奖教师说,“谢谢老师”;而有的学生则直接领取奖状没有谢意。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表扬有礼貌的领奖学生,希望学生要养成懂礼仪、讲礼貌的好习惯。最后,教师借助课外艺术活动,还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利用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主要形式。如音乐教师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合唱比赛,在训练时学生知道和谐优美的声音是通过刻苦努力换来的;在表演中学生懂得只有协调一致、团结协作,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久而久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全班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德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重视德育是每位教师的义务和责任。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充分说明了音乐教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循循善诱,加强德育渗透,启迪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接受音乐教育,使德育之花在艺术的土壤中盛开得更加美丽灿烂!

作者:孙金艳 单位: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第8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 信息化 渗透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走入课堂的每个角落,它不仅使得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对教育思想的本身、观念和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信息技术可控、可变,目前的信息技术能够提供给音乐欣赏教学异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文化、网络音乐的兴起,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类音乐资源在书籍、磁带、音像制品数量方面的不足。其次,通过信息技术,音乐欣赏中的情感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的教学资源能够激起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引领他们摆脱对于音乐肤浅的认识,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向学生内在的感悟渗透式转变。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适应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要求,其中信息技术中交互式、演示、查资料、自学等表现形式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下面将结合作者亲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欣赏课的实施办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建教学背景

表面看上去,音乐虽然是由一个个音符组成的,但是其背后隐藏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要想更好的欣赏音乐,就必须对于其背景有一个尽可能详尽的认识,这种背景通常包括一些作品发生的历史年代,作者所属的音乐派系,以及背后的故事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将音乐本身有限的表现力极力扩展开来,图片、动态文字多方位结合,音乐本身所处的时间与空间立刻被拉入到课堂上来,两者之间的差距达到最小化,从而营造出一个浓郁的音乐鉴赏的气氛,牢牢抓住学生的吸引力。接着也可以给同学们放在现实生活中世界各地出现的带有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幻灯片,如奥运会的领奖台上、神舟五号的太空舱前等。学生在影片和图片的双重影响之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深深的与音乐《绣红旗》的内涵合而为一。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也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间来对音乐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不断改进教学。

二、采用网络搜索,充实内容,扩展视野

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联网搜索引擎技术的发明,通过关键字词的输入,通过鼠标的点击,我们想要的资源便能够在毫秒之间展示在我们的眼前。在课本知识有限,不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情况下,这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讲到《紫竹调》,我们可以很轻松的运用搜索引擎下载该曲目的其他乐器的演奏版本,不仅有琵琶、古筝,甚至还有大型交响乐的演奏。通过不同乐器演奏版本的对比,学生们可以很快聆听出其中细微的差别,从而体会到《紫竹调》的细腻婉转,含蓄动人。讲到《走进新疆》这一课时,网络搜索可以在有关新疆的风土人情的讲解方面很容易给出我们想要的东西。通过网络文字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新疆的日常生活;透过图片的展示,新疆风情的点点滴滴毫无保留地显示在学生面前。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找到有关演奏这首曲子的乐器的介绍和教学视频,这对于学生辨别曲子中的音调是怎么发出的,如何才能够发的比较准的音符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于扩展学生的视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范围不再只是局限于课堂上的书本,而达到“起于音乐,而不止于音乐”的境界。在学习之余,还可以借助搜索引擎搜寻校园音乐鉴赏网站等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制作教学课件,提高审美能力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信息技术还可以用来提高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实践能力,比如音乐欣赏教学课件的制作。学生利用学的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可以恰当的融入文本、图片、音视频动画等现在常见的网络元素,从而将自身的学习兴趣牢牢的定位于音乐的欣赏,可以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的情境,在一个声情并茂、声形同步的世界里实现时空的统一,加上多种感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大脑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从而使得思维更加活跃,对于音乐的欣赏更加直观,审美的能力得到提升。

因此,我们要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与音乐教学的本身相结合,将其想方设法融入到实际的音乐欣赏之中,不断为学生的音乐欣赏打造良好的氛围,让其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想象的视野最大化,并逐步提高其在音乐中的审美能力从而将美妙的音乐带入脑海,在心灵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共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