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0 15:58:36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第1篇

Abstrac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10 years, th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in thre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Gansu, Qinghai, Xinjiang), and the scale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expanding. By comparison on conditions of construction scale and the level of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n thre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with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country, this paper get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wester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wester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

Key words: western 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investment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065-03

1 绪论

1.1 国家相关政策解读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相关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瓶颈”[1],

从国家层面上讲,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是西部地区的工作重点。

2000-2010年是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拟规划、打基础”的十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果足以影响该地区未来的发展。本文拟以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以下简称“甘、青、新”)为例,总结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西北地区要发展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必须先行

基础设施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周期长,前期投入很难取得效益,建成后也是直接效益较小而间接效益更大,具有显著的经济外部性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对GDP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如在“九五”期间,沈阳市每年的GDP增量中,平均约有25%是由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2];基础设施增加投入1%,总产出将增加0.13个百分点[3]。按照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对GDP的边际贡献率,可以得出基础设施投资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率的结论。从而得出,西部地区要发展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必须先行,这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是相吻合的。

2 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2.1 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取得阶段性进步

2.1.1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变化趋势

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市政工程、电信工程、公共设施和水利环保设施等建设的投资,不同地区所相应的基础设施行业不同。由于西北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资本存量数据难以获取,本研究以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参照系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4]。

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启动后,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得到不断提升。由图1、2可知,2001-2010年西北“甘、青、新”三省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甘肃省年平均增长率为24%,青海省年平均增长率为20%,新疆自治区年平均增长率为19%。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也逐年增长。

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走势。据分析可知,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一般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左右,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必要作为一项衡量发展的指标进行探讨。参照《中国环境统计年鉴》[5],西北三省近十年来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本呈上升趋势,“十一五”期间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要整体优于“十五”期间。

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

由图2可知,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从2001年的46.7%上升到2010年69.7%,十年间增长了23个百分点,说明西北三省的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加大,城市化建设水平逐年提升。

但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并没有同步增长(见图3),在“十五”期间有显著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2%下降到2006年的0.9%,2007~2010年有小幅回升。这说明在西北三省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旧账未清,又欠新账”,环保投资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不能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环保支撑。

2.1.2 西北三省与西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对比

①现状。2010年甘肃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最大,高于西部和全国;新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最小,低于西部和全国;青海水平居中,西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具体数据见表1。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未来青海、新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还有待加强。

②变化趋势。2001-2010年西部、全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变化曲线基本平行,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西部的投资比重高于全国。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增长,其中,2001-2004年高于西部和全国,2005年低于西部高于全国,2006-2010年低于西部水平,与全国持平,趋势见图4。

2.2 西北三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明显 本文依照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相关环保要求,分别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电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全面分析2001-2010年西北三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本文选择“公路里程”、“邮电业务总量”、“年末供水管道长度”、“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四个指标,来定量评价2001年、2005年、2010年西北三省、西部和全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情况。

由表2可知,西北三省“十一五”期间的公路建设里程要远高于“十五”期间,这与相应时段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正相关关系;西北三省这10年间的邮电业务总量上升势头明显,当地的通讯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西北三省这10年间的年末供水管道长度增长速度要低于西部和全国,“十一五”期间的差距比“十五”还要大,未来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得到突出和加强;西北三省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十五”期间提升较快,但到“十一五”期间有所放缓,低于西部和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未来需要不断提高西北地区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不断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在交通运输、电网通信、水利、环境四个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交通运输和电网通信类的指标年增长水平比较乐观,水利和环境类的指标未来发展还有待加强。

3 目前尚存问题

3.1 总体规模明显不足 西北三省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2%,公路里程占全国的8%。2010年西北三省的公路网密度为1176公里/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公路网密度的28%;铁路网密度为30公里/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铁路网密度的32%。相对于辽阔的国土面积,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明显不足,路网密度小、连通性与网络性差,对交通运输的速度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

3.2 西北地区的交通设施很不配套,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较大,技术水平也不高 该地区交通设施高等级路段少,低技术等级路段长,总体质量较差。2010年西北三省的公路里程为33.4万公里,其中31%为二级标准以下的等外公路,高等级公路比重比全国低13.4个百分点;2010年内河航道里程为1335公里,仅占到全国的1%,通行能力较差;航空发展起点低,规模有限及经济效益差。

3.3 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更多地利用了社会投资、私人投资与外资,西北地区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程度低,筹资难度大。2010年西北三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仅占0.8%,低于全国2.4个百分点。缺乏市场化的投资机制,将极大影响西北地区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和环境破坏的风险 重复建设将造成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浪费,同时影响环境、阻碍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10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面对国家大量投资,如何统筹、一体化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是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良性发展的关键。

4 探索解决的途径

4.1 联合国提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应达到9%~15%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地区的城市基础设建设投资的比重,虽然在弥补历史欠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远远没有达到联合国提出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长期处于占全社会固定资投资比重的较低水平上,由此造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长期欠账。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同步或高于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这样才能使城市环境保护投资“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以加快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2 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准要适度超前,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前提性工作,必须赶在别的开发项目之前加以实施,而且建设规模和标准要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保证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以满足未来发展要求。

4.3 不断改善西北地区投资环境,动员和引导全社会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创造条件

通过引用BOT等先进融资模式吸引国际优秀企业参与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入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西部基础设施项目的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

4.4 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 西部大开发是在国家财力支持下的一项战略决策,其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十分珍贵。从环境污染和治理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比生产性项目的重复建设危害更大、浪费更大。所以西部地区面对中央、地方巨额投入,要认真做好规划和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给出预判并留有余地,避免盲目上项目、重复上项目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曹翔.运用BOT模式促进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探索[J].当代经济,2011,10,106-109.

[2]马树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测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1,(10):30-33.

[3]姜轶松,朱喜.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J].管理评论,2004,(9):57-61.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第2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063-05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污染愈演愈烈,据统计,我国每年环境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近千亿元。在由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中,20%~25%的损失来自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和效率低下,为了改善环境、减少损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点建设内容,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见图1),以加快经济发展。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作为基础产业中的一种,它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正是基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公益性特点,长期以来我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直以政府资金为主,辅之以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及其他。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财政统收统支作为资金筹集与使用渠道的格局已不复存在,如今政府的积累已大为减弱,近几年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未超过20%(见表1),远低于发展中国家32%的平均水平。国家财力不足,环境治理资金自然缺乏。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状况与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的情形相似,当时发达国家污染治理费用占GDP的比例:美国为1.54%~2.0%,日本为1.8%~2.9%,联邦德国2%~2.1%。在我国,虽然中央政府对环保投入不断增加,但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仍一直在1.4%(见表2)以下徘徊,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当然就更少了。有研究表明,中国如仍按照现有的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筹资方式,未来10年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资金缺口将达到30%~60%[1],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去筹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特点

要解决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问题,必须了解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特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包括市容环境卫生、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和绿化等设施,它同时具有非生产性和生产性特征[2],这种双重性使其与一般性竞争的行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公用和公益性;利益计算上的不确定性;价格机制不灵活,政府和社会干预;投资大,回收期长,市场化程度低。

作为特殊的自然垄断产业,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具有独特的契约问题――因巨额专用投资产生的沉淀成本削弱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产生一流绩效的能力。消费者要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运营者要维护他们的资产并企图获取垄断利润。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具备垄断产业的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有民营化的可能,又有管制的必要。

首先,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的生产环节可分性、分配消费的有偿性和排他性及现代生活必需品,使其与一般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供给与需求基本相同,企业可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同时,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定价给企业按照商业原则和实际需求作出生产消费的决策和选择,只要预期可以获利,企业就会生产和提供该种产品,因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由私人部门来供给――民营化。

其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在一定区域内,其生产供应常常是单一的,消费者难以有选择的可能。作为具有公益性的环境基础设施,其产品或服务价格具有一定的让利性,同时,由于环境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准关系着大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安定,它需要保证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信赖性。由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具有这几个基本特点,城市政府必须对其实施管制――管制正是基于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由私人部门来供给的认识,当前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中掀起了私人资本参与的浪潮,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有关数据表明,从1990年到1997年,发展中国家私人参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项目从无到近100个,累计使用私人资金2.97亿美元(Gisele,silva,etc,1998),这种变革的本质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机制和筹资结构的创新,这种创新满足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巨大资金需求,同时提高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3]。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积极推动筹资机制的创新吸收私人资金,是改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对政府资金过分依赖局面的关键所在。为促进私人资金的吸收,我们应当首先了解国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市场筹资方式及特点。

3.国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3.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市场融资方式

3.1.1市政债券。市政债券是一种以城市政府为发债主体,或以城市政府下属部门或机构(如污水处理厂、水务公司、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公司等)为发债主体,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保证为基础,并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本身价值和预期的收入流为保证,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它是一种低成本,风险相对较低的融资工具。其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西方发达国家,发行市政债券筹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一种通行作法,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在美国,水务公共事业领域每年的建设投资需求约2 300亿美元,其中85%来自市政债券投资,政府财政投资仅占15%[4]。美国市政债券不仅可以直接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融通社会资本,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引导和挤出效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投资回报高,或回报不高但利润稳定可靠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这样政府可以将节省出的有限财政资金用于回报率较低的城市公益项目。

3.1.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是组建基金管理机构,向特定或非特定投资者发行基金单位设立基金,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基础设施项目上,待所投资项目建成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殖,其收益与风险由投资者共享、共担。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聚集社会上闲散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运作流程如图所示[5]:

这种融资方式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如美国的State Revolvlng Fund(SRF),专门提供污水处理和给水领域的借款和利息补贴,借款还要求项目有20%的配套资金。自该基金建立到1997年末,美国25个州已利用其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融资88亿美元(John C Wise.1998)。

3.1.3企业证券融资。企业证券融资包括企业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分为优先股融资和普通股融资。优先股融资可以有效地防止私人对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不良控制,普通股可以有效的吸引私人参与到企业管理中,以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在国家控股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私人的控制。这种融资方式可以利用资本市场上广泛的私人资金,对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有较高的要求。债券融资一般比股票融资更加简洁、快速,具有操作简单,筹资迅速的特点。企业证券融资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中已得到许多应用,如实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私有化后的英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收入流相对稳定,它主要通过该种方式进行融资的(Davidarmeyer,1998,lanAlexander,1996)。

3.1.4BOT。BOT是指由政府与私人企业者就某个通常由政府拥有或控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签定合同,由投资者筹资、设计、建设,政府特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经营这些设施,偿还债务并收取一定的资金回报收益,特许期满后,项目无偿地转移政府。该模式将项目融资的所有责任都转移给私人企业,减少了政府借债和还本付息的责任,政府也可避免大量的项目不确定性风险:同时,由于该模式打破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绝对垄断地位,增加企业的竞争意识。其运行程序如图所示:

BOT方式成为近20年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筹资方式,在许多国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领域都有所应用,如马来西亚、墨西哥、澳大利亚的水项目等(David haarmeyer 1998.PenelopJ.Brook Gowen,1997)[3],我国第一座以BOT方式建设的城市污水处理厂2001年年底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竣工并运行。这座污水处理厂由美国金州集团北京金源环保公司投资建设,建成后通过向排污者收取污水处理费来维持运营和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的利润。预计10年后收回投资,20年后将污水处理厂移交给开发区政府。

3.1.5TOT。TOT指政府把已经投产运行的项目在一定期限移交(T)给私人企业经营(0),以项目在该期限内的现金流量为标的,一次性的从私人投资者那里融得一笔资金,用于建设新的项目。待经营期满后,再把原来的项目移交(T)给政府。该模式可避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期的巨大风险,期限相对较短,通常为10~15年,同时能够为已建成的项目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的提高[5]。该模式的运作程序如图所示:

TOT融资方式在几内亚和波兰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都有所应用(Penelop,J.Brook Gowen,1997)[6],我国的深圳污水处理厂建设也采用了该方式。

3.1.6PPP。PPP是私人建设、政府租赁、私人经营的方式。是政府将规划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权通过特许协议交给私人部门开发。由私人部门进行融资和建设、政府租赁投产的特许项目,然后再通过特许权协议安排,政府将所租赁的项目委托私人部门运营。该模式在项目初期实现风险分配,减少了私人企业的投资风险,降低融资难度,同时参与项目的私人企业在项目前期就参与进来,有利于私人企业一开始就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7]。其运作流程如图所示:

3.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主要市场融资方式的比较

为了加深对国外私人资本参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筹资模式的理解,使之能够为我国所借鉴,有必要对这几种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分析其各自的应用特点及存在的差异(见表3)。

从政府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来看:政府完全拥有所有权的为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企业债券,政府部分拥有所有权为PPP,政府在特许经营期完全丧失所有权为BOT、TOT。从项目的盈利性看:企业债券对项目的盈利性要求最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BOT、TOT、和市政债券对项目的盈利性要求比较高,PPP对项目的盈利性要求最低。从短期内融资的难易程度来看:BOT由于在项目特许经营期风险完全由私人资本承担,在短期内获得资金最难,其次为企业债券、PPP,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TOT由于风险小,在短期内获得资金最易。从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来看:市政债券、投资基金、企业债券、BOT、TOT、PPP都能较高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

4.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方式的选择和对策

4.1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方式的选择

为彻底改变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困境,实现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私人资本的顺利吸纳,我们应当从宏观上确定哪些筹资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应优先采用。基于国外筹资方式的上述分析,考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不同特点,政府在确定市场筹资方式的优先顺序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项目的盈利性、项目的运行条件、项目的产权变更、业主的特殊需要。

4.1.1项目的盈利性。众所周知,不同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盈利性是不同的。有的项目如管道煤气等项目盈利性较强,应优先采用企业证券筹资方式。有的项目诸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等项目盈利性居中,应优先采取比较成熟的BOT、TOT方式,对于待建项目,可以采用BOT的方式,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在一定时期内交由民营部门来完成。对于已建成的项目,由于项目本身的经营特点(如经营收入稳定、项目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等)可以通过TOT方式进行项目融资。例如,北京市采取了市场化方案,将能直接推向市场的自来水、污水、垃圾、高速路等项目通过BOT或TOT的方式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有的项目诸如污水管网等项目融资,由于收费费率的限制,其回报率低或较长时期内难以取得回报,虽然项目本身能产生一定现金流,但完全推给市场企业却难以承担,因此,政府还应承担一定的投资责任,用政府的财政、税收资金来完成这一部分的投资。这类项目优先采用PPP模式进行筹资。

4.1.2项目的运行条件。BOT项目由于发展较早,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上成功项目不少,国内运行环境也基本成熟,因此运用上会比较规范,同时也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应优先采用。又如我国证券化水平很低、法律法规不完善,甚至一些法规的规定与市政债券方式相违背,在我国现阶段采用市政债券有很多不便之处。

4.1.3项目的产权变更。不同的筹资模式的产权变更方式不尽相同,如BOT、TOT是非政府资金介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其实质是项目特许期内的民营化,在项目特许经营期,政府完全丧失对其控制权,因此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即使它有良好的盈利性,也不宜采用BOT、TOT。对于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企业债券,因为其建设和经营权并不发生转让,政府在项目经营期拥有控制权,政府只需用项目的未来收益做抵押,因此相对而言,风险较小,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应优先采用。

4.1.4业主的特殊需要。由于上述各个筹资模式的原理及参与程度不同,因此各筹资模式都有自己特点,而其中更有些可以给业主带来额外的优势。如BOT、TOT、PPP由于投资者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因此能够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有助于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企业证券、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能够促使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同时还能催生出一批有实力、信誉好的证券中介公司和经纪人队伍。因此业主若要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应优先采用BOT、TOT、PPP。业主若要促使证券市场的发展应优先采用企业证券、市政债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基金。

为更加清晰反映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模式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将其列表如下:

从表4可以看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筹资模式的优先选择因政府考虑项目因素不同而不尽相同。例如,一个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政府部门若考虑项目盈利性可能优先选择以企业债券为筹资模式,若考虑项目的控制性可能会优先选择PPP筹资模式。

这就使政府部门在选择筹资模式时应该综合考虑项目的各种因素,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外国的筹资方式,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国情,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加以应用,只有通过反复的完善和创新它们,才能更好为我国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所用。

4.2现阶段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开展市场筹资模式的对策

我们在开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筹资模式的创新时必须考虑我国国情,长期以来阻碍我国开展市场筹资模式的最大障碍在于没有良好的筹资环境,而要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根据我国现有的筹资环境,最为重要的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在于: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环境服务收费。

4.2.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私人资本的流向与流量,而在形成投资环境的众多有形与无形的因素中,法律因素居主导地位,因为影响私人投资的各种因素往往是通过法律形式与体制反映出来,并直接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市场化刚刚开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经营过程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会使投资者感到风险难测,投资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影响私人部门的参与热情。因此,为了推进我国环保领域市场化的进程,为国内、国外私人资本的参与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项目中政府、私营部门等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既要保障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要兼顾投资者的利益。

4.2.2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环境服务收费政策。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来安排,由政府财政支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费用,这种投资管理体制导致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因此环境保护领域必须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和经济主体对利益的竞争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动,自发地调节经济运营。然而就我国目前城市环境服务收费状况来看,很多城市还没有开始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而征收了用户费用的城市,其收费水平也远远低于设施的运营成本,市场无能力对资源配置起到调节的作用,私营部门自然也不会把资金投向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领域。为了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环境服务收费体制。一个合理的收费制度不仅能够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良性发展,还可以通过把污染和经济挂钩,提高人们的保护环境意识,改变一部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从而减少污水、垃圾的产生量,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结束语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知道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实力还很薄弱,以政府资金为主,辅之以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及其他的传统筹资方式很难满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开展BOT、TOT、PPP、市政债券、企业证券、城市环境投资基金等筹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满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而在这些筹资方式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障碍摆在面前,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红兵,杨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借鸡生蛋”[J].城市建设,2004,(6):32.

[2]刘竹.对城市基础设施本质特征的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3,(1):60.

[3]褚俊英,陈古宁,邹骥.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融资分析[J].环境保护,2001,(12):19-20.

[4]徐绍峰.城市建设嗷嗷待哺市政债券走上前台[N].金融时报,2003-10-25.

[5]严谷军.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融资的创新方式[J].生产力研究,2005,(3):129.

[6]冯峰,张瑞青.公用事业项目融资及其路径选择[J].软科学,2005,(6):52.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第3篇

关键词:环卫基础设施;施工质量;监督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我国为了提高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打造。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确保环卫基础设施施工的质量,实现环卫建设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需要加大建设环卫基础设施施工质量监测管理的重视度。环卫基础设施施工监测管理制度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实施落实应从各个方面入手,前期应做好施工前规划,对整体工程的时间、投入资金、和所需建筑施工工人都要进行详细预算,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城市环卫基础设施是城市化进程的物质基础,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 建立科学的质量监督程序

(一)进行全方位、全环节的旁站监理

在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监理人员必须负起建筑建立的责任。按时检查工程材料的充裕性、设备的安全性、以及现场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在监管过程中,可以利用定期巡视的方法检查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行为;监测施工人员是否存在偷懒懈怠的现象;建筑完成环节是否存在技术疏漏等行为。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进行整改,以确保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完工[1]。

(二)做好工程自检报告,进行中间检查

在工程结束时,后期检查人员要及时的进行工程检验,对各个环节都进行检收监测,对监测工程存在的疏漏给予解决。检测部门检查完的同时,制定检测报告,例出各个环节的监测标准,制定完提交报告的同时,监管部门会对工程进行检验的整体评分,监测评分结束后,一项工程才算彻底完工[2]。

2 工程施工中重点把握的三个环节

(一)做好前期指导控制工作

质量监督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体工程的质监水平。在此前提下加强监督人员自身素质的问题也随之展开。对监督人员进行全面的素质提升,从根本上提高监督人员的监测能力,定期组织监督人员进行学习,对先进的技术设施出现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并指出,提高对个别人员监测水平低下的情况。前期的指导控制工作不单单表现在人员工作方面,还体现在方案的制定方面。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都是围绕城市繁华地区进行的,在受到人民、环境、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制定针对性的建筑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要针对建设地区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建筑方法,不同的建筑方法将有效的提升建筑施工的质量,以此减少建筑施工的时间。

(二)监督建筑施工中的质量

眼下如何提高环卫基础设施的建筑质量水平是现在面临的首要难题。为了有效的提高质量,建筑企业也提出了几项可行性方案;首先是对整个工程的依法治理,从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工时所需的原料、施工的设计等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工作,对期间遇到各部门的违法行为加以严惩;其次是严格要求工程质量水平。建筑工程的特点就是时间长、资金流动性大。在这一特点的影响下,有些部门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r,利用节省出的开支来中饱私囊。为了将建筑成本压到最低而使用伪劣建工原料。使用伪劣建工原料对环卫基本设施建筑本身的质量有很大影响,会大大缩减环卫基本设施建筑的使用寿命,所以针对影响环卫基本设施质量水平的问题要进行全面解决。质量水平的严格要求是环卫基本设施建设最重要的准则,环卫基本设施建设质量水平合格意味着环卫工人的生命受到多一重保护。在保护人民生命的同时,也将全面提高我国整体环卫基本设施建设的标准,环卫基本设施施工质量的建设水平能侧面反映出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构建文明和谐的城市面貌离不开环卫基本设施建筑的发展与完善。

(三)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监管力度

在管理方面最突出的管理方向应该是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一项工程的建设,无论是建设方法还是施工技术都在于施工者,应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人员自身素质的修养,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可以用定期组织加强施工水平的技术培训的方法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在提高自身建筑水平技术的同时遇到问题有自己解决的能力,争取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做到万无一失,避免施工问题的发生。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方法也逐渐提高,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在复杂的施工建设中发生问题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一直都是政府所针对的重要研究。在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严峻局势考验下,合理的提高建筑水平是我们最为重视的。通过对环卫基础设施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探究,为提高环卫基础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第4篇

关键词:施工管理;基建工程;低碳经济;绿色环保

1引言

目前来看,随着世界发展速度加快,因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比如资源浪费、全球变暖、持续消耗等,导致资源种类不断减少,这就使得各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朝被改变,并且朝着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等方向发展下去。从程度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对于城市发展与形象地反映情况的一面镜子。目前来看,我国基础项目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受到低碳技术所带来的限制以及成本制约、人员低碳意识薄弱等多种情况影响,同时也加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审核不到位等,促使我国经常性地出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等情况,不仅会对城市人民健康生活造成影响,也使得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如何的路更好落实低碳经济理念,达到低碳节能目的,成为一项烦琐且艰巨的任务。

2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主要指的是将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基础,将发展与稳定作为两大重点目标,由此建立的全新经济体系。低碳经济主要是利用创新技术、创新能源开发、产业重构、制度革新等方式,减少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于木材、煤炭、石油等多个资源所带来的消耗情况,并且使得能源的效率得到提高,确保低污染能源、可再生能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入手,取得发展建设与保护全面丰收的新局面,促使环境社会生态更好地发展下去。低碳经济在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地位,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可以更好地节约成本,低碳经济主要是强调高能耗、高浪费的节约情况,随着资源价格不断升高,资源日益紧张,通过推行低碳经济,可以保证市政工程及成本得以节约,促使施工单位与工程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收益。

3低碳经济的行业价值

基础项目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低碳经济理念在行业应用与实践方面,都存在较高的价值。一方面是因为低碳经济理念可以对于基础工程施工进行指导,并且有效地降低能源所出现的消耗问题,避免出现过多的环境污染以及带来危害,避免对于市民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更好地缓解城市环境和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为城市开展基础项目建设,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除此之外,随着当前全球资源更加紧张,资源价格高涨,导致基础项目建设工程造价成本不断上升,低碳经济理念的出现,能够发挥其所具备的优势,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高效能、低能耗等特点,由此能够减少基础项目建设工程所需的应用成本。低碳经济具有系统性作用,在管理、技术、资源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较高的作用,不断能够不断地提高基础项目建设工程利用效率,同时也能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施工效率。

4基础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与低碳经济不符的问题与主要表现

目前来看,我国对于低碳经济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应用,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人们积极的鼓励与倡导,社会各界可以更好地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基础工程建设施工也牢牢的跟随其发展的步伐,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良好的成就,但是因为受到低碳理念的影响,未能得到全面地落实,同时也受到低碳技术限制、成本制约、施工人员低碳意识薄弱、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审核不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仍然会表现出多个与低碳经济难以相吻合的表现问题。4.1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导致低碳经济理念无法得到落实。意识作为先行动的先导,目前来看,在低碳经济理念下,基础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施工人员未能对其有着较高的认识,企业的高层主管、施工人员、监管部门等对于低碳工程意义未能得到全面的理解与认识。与此同时,加上人们传统思想带来的影响,比如先浪费、后节约和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发展理念,这就对于我国大众推行低碳经济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并且也使得低碳经济理念难以在基础工程得到落实,同时也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主管单位与监管部门未能对于低碳经济理念进行高度的重视。在施工过程中,未能做好全方位的指导工作,导致在基础工程建设当中,低碳经济理念难以得到应用与推广。4.2受到成本因素制约,在选择材料时缺乏低碳化理念。在低碳经济推行的前提之下,要求人们采用绿色节能、低污染的材料。目前来看,市政工程在选择建筑材料时,经常会陷入一个思想误区,认为因为受到资金成本所带来的限制,所以质量普通的材料与低碳材料相比,价格更加便宜,所以只要这些质量较差的材料合理,那么他们就会选择这些质量较次的材料。从短期治疗效果来看,虽然较为合理,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后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并且难以符合当前城镇环境改善提出的各项要求。低碳材料具备污染小、能耗低等多个优势,在后期能源投入与污染物处理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低碳技术未能得到全面的普及,能源有着较低的利用效率。目前来看,因为受到技术、人才缺失、科学技术发展因素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除此之外,基础工程建设单位未能对于低碳经济引起高度的重视,这就导致低碳技术难以得到普及,以及未能得以充分地使用。除此之外,因为使用一些落后的技术,推广的新技术也难以满足当前社会需求,这就使得未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导致大量资源被不断地浪费,污染物与废弃物无法达到排放所提出的要求,不断增加污染成本,对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5在基础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低碳化解决对策

5.1不断推广绿色施工理念。从基础设施寿命周期性角度来看,绿色施工作为工程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更好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对于工程项目成本与资源的节约带来更多的便利。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程建筑单位如果能够将绿色施工理念真正落实到施工当中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够确保施工的设备与材料质量更高,同时也能从根本角度入手,尽最大可能地去阻止技术能耗过高或者施工效率低下等多种问题。除此之外,施工人员也需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具有较高环保性能的施工工艺,并且对于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通过对于全新的施工设备做好科学化管理工作,特别是一些设备经常在生产第一线,那么就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维修计划与保养计划,并且针对这些有着较高能耗的机械设备,做好及时的维修与改进工作。从根本角度入手,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所具备的排放量,并且使其对周边有着更低的影响。5.2不断提高基础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精细化程度。在基础工程建设施工开始之前,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制定一个具备最高可行性的方案,并且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施工设备配置情况、原材料的运输与采购等,做好解决问题。二是在工程项目开始动工之后,施工单位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同时也需要对于项目施工次序做好规划,并且对于施工进度完成情况,采用动态化的管理方式,将施工中的成本支付与签证等落实到实际当中来。但是在完工之后,施工单位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后期的决算工作和审计工作其中,包括施工过程中各种项目地交付文件等,确保低碳经济理念更好地落实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来,同时也需要确保各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相互配合,这样才能维持基础工程建设日后得以良好使用打下扎实的基础。5.3将合理化施工技术加入其中。从低碳施工技术角度来看,如何才能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并且降低施工污染,成为当前十分棘手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程项目低碳施工技术包括下述几个方面:水资源再生、再利用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太阳能技术、生物智能系统等几个方面。施工单位也需要从工程项目实际条件出发,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更为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环保设备,通过利用这些施工工艺,更好的降低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提高的问题,由此可以保证我国基础设施项目得到更好的落实,并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5.4树立低碳意识。在当前基础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将低碳理念贯穿于其中。作为施工单位,对于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做好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低碳建设目标,并且确保低碳文化可以深入到企业施工的各个方面。在保护环境前提之下,通过开展基础建设工程工作,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可持续协调地发展下去。5.5推广低碳技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想要达到高效能、低能耗这一目标,在基础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碳化施工技术,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受到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我国低碳经济理念与技术未能落实到施工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始终,但是各大企业已经开始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并且通过对于低碳技术进行开发,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由此能够使得低碳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并且有效地节约成本,不断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项目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低碳经济理念在行业应用与实践方面,都存在较高的价值。当前人类面对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等多种问题,因此就要求各国将低碳经济理念与技术得以充分的利用,并且将其落实到各行各业当中来。在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也不例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施工随处可见,并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是否健康与稳定。基础工程建设作为城市发展与形象的一面镜子,更是城市功能不断丰富、扩大范围的主要工具,低碳经济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当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将该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对于生态环境和城市社会环境进行改善,具有更加有效地作用。除此之外,在基础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通过利用低碳经济理念,也能有利于打造我国由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确保生态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并且构建更加和谐的新社会,保证社会发展进程与人们生活处于一个同步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柏江源.浅析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办法[J].经济师,2020(11):287~288.

[2]张敬伟.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市政工程管理分析[J].市政技术,2020(S1):27~29.

[3]张文超.BIM技术在市政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20(6):202~203.

[4]常昊.Y镇石墨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第5篇

关键词:区域协调 城乡统筹 公共安全网 生命线工程 复合通道 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1.1 基础设施体系的内涵

对城市而言,基础设施是指直接为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和机构。城市工程系统一般分为城市能源动力系统、城市水资源及供水排水系统、城市邮电通信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等多个系统。

对区域而言,基础设施是保障区域安全和实现区域协同互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城乡一体的纽带。将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区域化,延伸到区域来看,主要由上述五大系统的线网状工程和枢纽型设施构成。

1.2 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视角

(1)设施网络向区域延伸。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城市供给需求膨胀和污染治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靠单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难以“独善其身”,区域性设施必须向区域延伸,以获得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互补。

(2)设施网络向乡村延伸。就城乡一体化而言,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全面供给是新形势下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要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向乡村地区延伸,覆盖城乡。应本着城乡平等,设施共享的原则,等同看待农村与城市设施布局,着力消除农村与城市的设施环境差异,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全面的公共服务。

1.3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问题

过去,由于区域内各行政主体间缺乏协调及城乡结构二元等原因,区域层面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往往被忽视,产生了诸多问题与矛盾。一方面,区域性通道衔接不畅,分散建设影响新建线网落地;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建设滞后,城乡设施差异大等问题。

图1 区域公共安全网与生命线工程构建思路

2 构建以复合通道为主体的区域公共安全网

由于区域性基础设施通道无序建设,加之区域内土地资源紧张,区域性线网工程通道走廊落地难困局越发凸显。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交通及市政通道,从区域角度对水、能源等战略性通道实施预留控制,同时加强通道整合,完善和预留区域性供水、输配电、输油气廊道,以形成保障“生命线”畅通的公共安全网。

2.1 控制战略性供应设施廊道,保障设施可持续建设

战略性通道多指由区域统一配置,维系区域整体运行安全的通道工程,包括区域供排水通道,特高压、高压输电走廊以及天然气长输管线等。应通过区域性市政走廊的分类管制,实现省、市政府对战略性通道资源的管控。主要包括:(1)建设联网调度的区域供水安全网。通过建设江库联网工程、区域调水工程,解决供水保证率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2)建设一体化的区域能源供应网络。确保区域战略性能源通道得以控制,同时融入大电网,适应电源、负荷逆向分布的,实现大规模跨地区消纳。

2.2 构建区域性基础设施复合通道系统,促进通道集约高效利用

为进一步集约利用有限的通道和土地资源,应大力加强区域基础设施通道复合。以往,复合通道多指将多种运输方式集中在同一路线上所形成的高效率运输通道[5]。为了更高效的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通道资源,应将上述复合通道概念拓展至其它市政线网状通道,将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通道统一纳入考虑。区域性复合通道是指区域间多种运输线路以及交通运输线路与供水、电力、油气以及防灾等市政线路集中在同一路线上的高效率通道,包括交通复合通道、市政复合通道、交通市政复合通道以及区域性避难通道等。

(1)构建集约高效的区域复合通道。以集约共享为原则,在有效利用现有交通及市政通道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和各专项工程规划要求,调整通道,构建输送能力大、占地空间少的复合通道体系。复合通道可分为完善型通道、整治型通道和预留型通道。其中完善型通道指已建通道,以完善与提升为主;整治型通道指规划建议调整的通道,以培育与发展为主;预留型通道指规划建议预留的通道,此类通道应作为城市长期的开敞空间予以保护,加强通道设施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的配合与协调,以控制与保护为主。

(2)划定覆盖城乡区域的避难通道。以区域骨干交通通道为基底的避难通道,应串联区域内的具备避难条件的公共开敞空间。同时结合区域绿道、城市广场、公园及体育场等绿色开敞空间营造,构建区域性避难场所。

3 建设以覆盖城乡、共建共享为特征的生命线工程体系

3.1 强化战略性设施统一布局

对区域而言,水、能源资源都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需要通过枢纽型设施布局建设,推动区域内水资源和能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包括重点加强重大水厂以及重大再生水厂建设,优化区域水资源的配置和实现再生利用;在区域内合理评估能源资源禀赋,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多元拓展天然气气源,推动能源一体化输配和能源可持续利用。

(1)协调区域水资源配置。区域性供水系统是通过城乡供水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符合城乡统筹要求。它将区域内若干净水厂及其配水管网联合成一体,统一开发和分配水资源的网络化供水系统,其特征是根据水源水系地理及环境等要素来划分供水区域,系统向区域内城市供水的同时,还向周围乡镇和农村供水。

(2)加快区域清洁能源联合开发。为保障区域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应在区域内选择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积极开展绿色能源基地的联合开发。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核电和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形成多元的清洁能源保障体系。

(3)推进区域环境联防联治。为减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识别区域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流域水环境污染、大气复合型污染和“垃圾围城”等。应从区域环境问题的源头出发,重点构建流域共治的区域水环境保护系统、联防联治的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系统以及共建共享的固体废弃物综合管理系统,推进区域环境联防联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3.2 协调城际、城乡设施共建共享

除上述区域性战略性设施布局之外,区域生命线工程建设还应从协调城际、城乡设施的角度,打破城乡界限、行政界限,促进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共建。

(1)协调城际设施建设。以区域协调为原则,以解决城际设施衔接和城际环境问题为重点,着力开展城际基础设施协调工作。对城际地区的设施衔接与环境治理方面,应尊重自然因素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重点协调城际供水、排水、流域治理以及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

(2)协调城乡设施建设。通过城市与乡村联系,或由乡镇、村庄联合,划分不同区域范围,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建设与发展模式,并进行综合协调,服从城乡区域整体的统一管理,形成一体化体系。

4 建立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建设运营机制

在完善区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方面,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1)设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专责机构。以便对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可以通过成立区域基础设施协调专责委员会,专门负责协调区域设施规划建设。(2)合理选择设施建设模式。区域内各市政府可共同出资设立基础设施协调建设专项基金,用于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建设以及区域资源的联合开发等。(3)创新设施运营管理机制。应强化区域信息共享机制,各市区域基础设施的基础资料数据库与动态规划信息库应实现共享,并方便查询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状况。

5 结论

区域公共安全网和生命线工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中应在区域协调的视角下,明确区域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客观要求,初步提出了区域公共安全网和生命线工程体系的整体构建思路。应重点关注区域战略性通道建设与控制,区域战略性、枢纽型设施建设以及城际、城乡之间的通道与设施建设协调,从而实现区域发展与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协调,为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闫萍 戴慎志等. 集约用地背景下的市政基础设施整合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0(186)1.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第6篇

――揭阳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严植婵

“全市各地各部门要把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打建结合,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坚决打好环保工作翻身仗。”10月26日,揭阳市召开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揭阳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严植婵对揭阳未来的环保工作作出指示。

切实抓好整治、打击、监管三个关键环节

“要牢牢扭住环境质量这个核心,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切实抓好整治、打击、监管三个关键环节,推动全市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严植婵强调,揭阳下一步要下大力气整治突出环境问题,紧紧抓住水、大气、土壤污染整治三项重点工作,精准发力整治重点污染领域和重点污染问题。

同时,要依法从严查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执法联动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刑事的无缝衔接,对无牌无证、违法排污的企业和小作坊要全面清理,坚决取缔,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有正规牌照、通过上环保设施达到排放标准的企业要加强监管,严格检测,坚决打击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行为。

当前,揭阳环境监管已经开始向基层延伸,全市各县区纷纷在乡镇设立环保机构、配备村环保人员,揭西、揭东、普宁等地镇(街)“环境保护办公室”均已挂牌并正式运行。接下来,揭阳还将推动环境监测向基层延伸,结合实际,科学布局,谋划建设涵盖水、空气、土壤等要素的生态监测网络。

分秒必争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要坚持‘还好旧债、不欠新账’,着力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推动揭阳走上绿色发展、永续发展新道路。”严植婵提到,目前揭阳环保设施建设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未来,揭阳要系统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把今明后三年作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分秒必争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所有项目全部如期建成运行。

农村环境保护也是未来环保工作的主战场,严植婵要求,揭阳各地政府要统筹抓好农村环保生态建设,确保到2018年自然村整治覆盖率达到80%以上,至2020年基本完成所有自然村整治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了破解传统产业带来的污染问题,揭阳还必须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积极引导符合产业方向的企业入园生产,加快推进园区环保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二期工程和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电镀、漂染等行业污染问题。

要推动工作落实,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环保工作体制机制。对此,严植婵明确表示,揭阳将完善工作责任体系,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环保部门要履行好统一监督管理职能,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

要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制订出台揭阳环境保护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考核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具体制度,尽快组织实施。抓好环保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新老体系平稳过渡。

发动乡贤回归建设环保事业

揭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东在会议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特别是严植婵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力以赴抓好工作落实。

对于揭阳下一步的工作,陈东也提出了要求:要摸清底子,锁定目标,建立台账,级级列出环保欠账、环保项目建设和环保严打对象清单;要强化联合执法队伍建设,下决心,严打狠打,打出揭阳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PPP模式,争取国家政策性融资,发动乡贤回归建设环保事业,大投入、大建设、补短板、强基础;要强化督查,强化问责,推动全市上下攻坚克难,背水一战,竭尽全力守护揭阳人民赖以生存的蓝天绿水。

据了解,最近几年,揭阳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创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特别是创新投资机制,以全新的政府采购“PPP绩效”模式对9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招商。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第7篇

[关键词]地基处理;地基变形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多数类型复杂,自重较大,建造过程中,所有负荷均由地基才承担,使得地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地基的变形主要表现在沉降、倾斜等,地基的变形超过了允许值,同时也会对建筑主体造成损害。地基处理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地基变形,首要环节是要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能提供出真实、可靠的地质环境资料,包括在地基设计、施工中所需要的技术参数及相关的数据指标;其次是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提供的相关数据及要建设的建筑类型对地基进行设计;最后控制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及相关规范对基础进行文明施工。

1、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是地基变形设计的有效依据。

根据拟建的建筑平面图及地形图,获取相应的建筑坐标,搜集拟建建筑的相关资料对场地进行布孔,查明场地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条件,详细描述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情况,根据区域资料及现场勘察查明场地内的不良地质作用。取水样、土样对进行试验分析,做出水及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根据现场原位测试数据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对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按场地工程地质单元和层位分别进行了分析统计,对场地地震效应影响、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及岩土工程参数进行分析,依据相关规范并结合地方经验综合给出各层岩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等参数。

2、地基处理设计

地基处理设计是控制地基变形的主要环节。

2.1对于回填土及建筑垃圾较厚时需要作为持力层时,需做出相应的处理,增加其土层的密实度及均匀性。

2.2淤泥质土层不宜做为持力层,宜用上覆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当上覆土层较薄时,施工时需避免扰动淤泥质土层。

2.3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对于基岩出露较浅的场地,地基承载力较大,是基础较好的持力层,软土地区根据基础底面范围内土质成因、沉积年代、土的工程性质、工程地层分布,结合拟建建筑物结构特征,现场勘察情况,地基承载力不够时,采取换填垫层、水泥土搅拌、加密、复合地基等方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经检测合格,做为基础持力层,控制好地基变形。场地内稳定水位较高时,建筑基础存在浮力时,需做抗浮稳定性验算,如果抗浮稳定性验算不符合设计要求,还需采取相关措施,如设置抗浮构件等。

3、甲级、乙级建筑基础设计要求

3.1扩展基础主要为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扩展基础设计,首先可根据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基础的底面积,通过冲压承载力验算和受剪承载力验算确定独立基础边界高度或条形基础高度,然后进行基础受弯计算和配筋。

3.2筏形设计主要为梁板式和平板式。筏形其基础尺寸应根据该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及荷载等情况确定,计算筏板厚度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及受剪承载力要求,当场地地层为软土、液化土,或者地基土不均匀,基础内里需按弹性地基进行分析验算,分析验算时应同时考虑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选用合理的地基模型和相关参数。

3.3桩基础包括砼预制桩、预应力砼管桩和砼灌注桩等。桩基础在甲级、乙级建筑基础设计应用普遍,桩端持力层可选具有一定埋深的砂土层、碎石层或基岩,稳定厚度宜大于3米。

4、甲级、乙级建筑施工过程中控制地基变形

建筑施工主要包括基坑开挖、地基处理、基础施工和上部结构施工等环节。地基变形主要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有效的控制地基变形,控制变形在允许范围内,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勘察、设计及相关的施工规范。

4.1基坑开挖

甲级、乙级建筑浅基础开挖过程中,根据设计和相关规范,基坑开挖到设计基底持力层。桩基础开挖,根据相关的设计要求,开挖至桩基顶标高。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如在开挖过程中遇到复杂地质情况,需要联系勘察设计等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方案。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场地,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周边环境及基坑支护结构形式选用合理的降水方法进行地下水控制。当周边建筑物由于基坑降水出现变形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坑外回灌措施。开挖过程中同时检测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4.2地基处理

施工过程中,采用地基处理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的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处理后通过试验确定有效地基承载力,确保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满足设计要求。

4.3基础及上部建筑施工

随着建筑的建设,自重不断的增大,同时地基变形也会随之变化,合理的施工工艺有效的控制地基变形。

(1)测量放线

测量放线工作是建筑施工中的基础性工作,精确、详细、周密的测量能确保建筑工程顺利、有效的施工,测量放线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放线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测量仪器,提升施工质量,建筑施工施工中利用新仪器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可提高工作效率。

(2)建筑施工材料控制

建筑施工材料控制是确保建筑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质量决定着整体工程的质量,在施工中要确保原材料的可靠性、达标性,原材料必须是出厂合格产品并且符合建筑工程本身的技术质量。要求建筑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把质量关,控制好所有原材料的质量,提高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自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在原材料把关的同时,要对原材料供应商资格审查,确保原材料的合格率和真实性。

(3)甲级、乙级建筑地基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甲级、乙级建筑工程多采用水泥灌注桩技术进行地基加固施工,而且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每个环节的施工工艺都对整个建筑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施工中钻孔工艺和水泥灌注桩工艺是工程质量的关键,钻孔前对钻机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底座和顶端的平稳,当钻机达到设计高程后,技术人员需对孔径大小,钻孔深度及垂直度进行详细的检查、记录,达到设计要求后请监理工程师对钻孔进行验收,灌注桩原材料主要以砼为主,合格的原材料才能保证灌注桩的质量,所以就要求现场技术人员和监理对原材料严格把关。

5、结语

地基变形设计是甲级、乙级建筑设计中重要一部分,有效的控制地基变形,不光是设计中的计算,包括岩土工程勘察提供的可靠、真实的数据,以及在施工当中各个环节的施工工艺,每一部分都要严格的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才能确保地基变形值在允许范围内,建筑物的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第8篇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时容易发生基础轴线发生位移、基础标高出现误差、基础防潮层失效等质量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l)由于桩孔的回填不均匀、夯击不密实,导致桩身松散甚至断裂、倒塌;(2)碎石挤密桩桩身缩颈,导致局部尺寸比设计文件要求的尺寸规格小,这种现象容易出现在饱和的粘性土或地下水位以下情况中;(3)设计施工的技术文件与实际要求不符,导致建筑基础的桩尖标高和最后的贯入度不符合技术文件的要求;(4)桩身夹土、分段级配不均匀;(5)预制桩的深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桩身垂直度偏差过大。保证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首先是要消灭上面的这些问题。

2影响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整体建筑的质量状况,是保证整体建筑物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质量。对施工质量有影响的因素分为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偶然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指的是因为随机产生的材质施工等方面的微小差别造成的质量波动,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小。系统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很大,会造成建筑质量的巨大波动,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如原材料材质不符合要求,尺寸规格超出允许范围,工艺的设计与实际施工不能很好的衔接,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合格,操作技术不符合规范,操作人员不遵守施工程序,作业环境不符合相关要求等,都是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系统性因素,凭借一定的经验或者技术完全可以消除系统性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对这些因素的正确认识并分析,通过人为的控制,可以保证施工质量。系统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因素:

2.1人与环境的因素

人是进行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活动的主体,人的行为差异与技术水平的发挥程度及环境中的噪音、强光或是震动对人或其工作状态是否有利,是否有妨碍,是否适于开展检查与监督等因素,都属于影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系统性因素。

2.2材料与用具的因素

材料与用具也影响着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包括施工材料构件的质量是否满足规定标准,材料的处理是否按照技术标准与设计要求执行,材料的验收入库、存储、发放是否按标准规范进行操作以及日期记录是否正确,施工用具的性能是否满足保质书所规定的稳定程度与操作的难易程度等。

2.3施工工艺的因素

施工工艺与施工措施的设计与实际情况能否相互协调,施工措施与施工器具的制定、质检方法的确定与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否得当,工序与工序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否准备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等。

3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3.1.加强对技术性文件的控制

加强对技术性文件、报告与报表的控制,是全面控制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开展好技术性文件控制与审核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确保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主要有:(1)对有关技术资质证明的文件的审核与控制;(2)对开工报告与现场的审核与控制;(3)对施工方案与施工技术措施的审核与控制;(4)对有关计划修改、图纸的变更与技术核定的审核与控制;(5)对采取工艺的工序衔接、分工质量检查报告及其相关证明资料的的审核与控制。

3.2.加强对原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

保障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还需要加强对原材料与设备质量控制,原材料与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原材料与设备质量,严格审查原材料、构件与设备的质量,实行“先检后用”的原则,切实实行责任人制度,便于管理。首先要检验钢材的质检报告,对于达不到规格的钢材一律弃之,对于那些表面有瑕疵或者锈迹的钢材必须仔细查看后再决定是否使用,检查已安装好的钢材是否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其次,钢材接头的焊接方式要符合一定的规格样式,确保规格一致。另外,要检查模板的标高与几何尺寸。

3.3.加强“预防”式管理理念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会造成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的巨大损失,因此,要积极预防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加强“预防”式管理理念,在施工前控制系统性因素,避免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预防”式管理理念,采用的是科学手段,对潜在质量缺陷的构成要素、危害程度、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系统性因素进行全面的研究与调查,并进行定比定量的判定,提出修改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对建筑基础工程的组织和管理人员素质、施工工艺的设计、生产材料材质、设备故障、质量缺陷和伤亡事故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收集并整理有关质量缺陷、设备故障及伤亡事故方面的数据和资料。(2)开展异常缺陷排查活动,根据掌握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对基础工程质量缺陷进行初步的辨识,随后在操作现场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异常缺陷排查活动,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管理员和材料员等,从材料、设备工艺与管理状态等进行分析辨识,总结出导致质量缺陷的主要因素。

3.4.加强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近些年来,大型建筑的建设不断增多,工程上广泛采用砖孔灌注桩作为基础承载力。砖孔灌注桩的施工过程大半在地下进行操作,以至于操作过程无法全面掌握,而灌注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都将严重影响灌注桩的基础承载力,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必须加强对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首先需要严格控制导管的埋入深度,埋管越深,混凝土与导管的作用面积越大,产生的浮力越大,导管内外的压力差越小,混凝土越不容易灌注;埋管越浅,容易造成导管脱离混凝土层,造成桩身夹渣等现象。其次,采取反循环加振动筛进行除渣。实践证明,与正循环相比较,反循环的过滤清渣的效果更明显。不同与正循环依靠泥浆的流动清除泥浆中的大颗粒,反循环则依靠泥浆泵将大颗粒石块排出孔外,同时辅以振动筛,筛除泥浆中的泥渣,从而更有效更彻底地进行清渣。

3.5注重对基础工程桩竣工时质量控制

确保基础工程桩竣工时的质量满足设计文件和各项标准的相关要求是保障建筑基础工程质量的最重要也是最后一环。首先建筑施工单位做好自检、自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认符合验收条件即可申请竣工验收。根据国家标准对基础工程质量进行外观检查,对于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环节,采取修补、整改措施,而经过修补或整改后仍达不到质量标准,拒绝验收。验收合格后,建筑施工单位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备案。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