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管理综合

经济管理综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0:37:20

经济管理综合

第1篇

基层经济管理统计工作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统计基础工作薄弱。有些基层单位存在统计人员不稳定的情况,统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处理方式,统计人员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变动易导致统计处理差错与统计口径不一,降低统计数据的质量。同时由于政府部门要向基层单位布置报表,虽然要求报送的报表中存在许多相同的指标,但由于报送的要求、范围、口径不同,不同的统计业务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然后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从而出现二级单位、专业部门、统计部门之间数据不一的问题。其次,忽视统计工作。基层管理人员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错误认为统计只是数据的汇总或增减,认为填写几张报表即可完事,将统计工作简单化。而统计不属于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也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即没有物质产出,因此部分人员则从思想上轻视统计工作,认为该项工作可有可无,出现“轻统计、重会计”的现象。同时部分人员认为收支把关和会计核算重要,而统计工作只是为上级政府部门所用,因而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专职少且兼职多,在单位调整、重组、改革中经常忽视统计人员的待遇和统计岗位的设置。再次,不能充分发挥统计分析的作用。有些统计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对基层单位经济管理所需的统计信息甚少跟踪了解,加上在报表分析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花费大量时间在统计报表的填报方面,不能提出科学的建议,导致统计工作只局限于单纯提供统计数据和对结果的滞后反映。最后,统计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不完善。要想做好基层经济管理的统计工作,必须要遵循“按标准操作、按程序办事、按制度管理”的原则;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不能明确划分统计工作的职责界限,增加了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汇总的难度。此外,由于指标计算的方法和口径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基层单位虽然修改了指标体系的设置及计算方式,但没有细化某一指标的计算口径,不利于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综合统计工具在基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计划工作的检查。每个基层经济管理单位都应针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制定短期或长期计划,而计划的执行情况则要借助综合统计工具进行显示,以便实时了解和督促计划的实施情况及完成进度,对计划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及时发现与妥善处理,充分挖掘计划超完成的潜力,确保基层经济管理单位的向前发展。例如:某事业单位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存在一些管理漏洞,相关部门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导致该单位的设备购置环节发生遗漏问题,某设备购置计划下达一年仍未能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购置。以当时的财政政策为依据,当年计划购置设备的节余款项要在次年年初返回给财政部门,而若该单位错失设备购置的机会,则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自身的市场竞争与设备更新。由于该单位的综合统计人员在检查计划完成情况时及时发现和反映了这一问题,才避免了这一错误的发生,没有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并为单位挽回了一次设备购置的机会。(二)管理差距的查找。基层经济管理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综合统计工具,能够很好地进行横向对比,帮助管理部门明确了解自身的水平,或者是让不同机关单位在对比中改进不足,取长补短,实现基础综合经济管理单位的良性发展。同时基层经济管理单位可以根据管理范畴内的诸多因素,如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力、企业市场需求、结构状况、市场占有率等,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对,继而意识到自身的经济管理情况,对管理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加以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使经济管理的制定与实际需要的目标和方向相符[4]。例如:管理单位在具体比对过程中,可以广泛发扬与传授自己的管理优势;若经济管理中出现问题,则认真研究自身,积极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扭转局势,确保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基层经济管理单位利用综合统计工具进行经济管理结构的对比,能及时发现管理结构的缺陷,然后进行优化调整结构,加快自身的良性发展;或者是借助综合统计工具,将自身的经济管理与国际水平的经济管理进行比较,明确自身的不足之处,查找差异存在的原因,推动基层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例如:不同省市的政府综合经济管理单位在对比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发展态势良好,管理工作的优势明显;但与国际上的经济管理单位相比,则会发现自身依然存在诸多弊端,这就要求及时制定修正与调整的计划,改善管理结构,以便提高基层综合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及水平。(三)决策依据的提供。基层单位要想改变经济管理工作繁琐复杂的数据现象,必须要先做好相关的统计工作,然后借助简单的文字和图像等形式呈现这些繁琐的内容,确保统计数据的直观、清晰、易懂,使管理人员明确掌握单位的生产运行情况,节省研究各数据的问题。这样管理层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才能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单位经营情况,深入分析当前的运行机制,综合思考单位今后的发展方向,保障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四)历史数据的对比。基层单位在经济管理活动中通过统计,可以综合比对过去的数据和当前的数据,明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决策,并根据自身情况优化资源调配,高效利用单位的现有资源,以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5]。如果此时基层单位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单位管理层应该制定切实合理的决策,准确把握自身现有的优势,适当加大生产力度,扩大经营发展的规模,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自身的长足发展;但若此时发展态势较差,则管理层要及时改变发展的方向,积极研发创新长篇,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五)实际情况的分析。通常经济统计工作是由一系列专业的统计工作所构成,如资产统计、生产统计、人员统计、财务统计、劳动统计等,但这些工作需要通过不同的专业统计人员对不同的资料进行分别收集。对于分类统计工作而言,其主要是反映与总结某一方面的经济情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片面统计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而综合统计工具在基层经济管理中的运用,能够科学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面貌进行整体反映,让管理者公正客观看待经济发展问题,以免因统计信息的片面性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及选择,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管理理念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基层单位统计环境有所改善,统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为综合统计工具在基层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综合统计工具作用和价值的充分发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基层经济管理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单位统计人员应该科学利用综合统计工具,利用其准确掌握单位经济管理的实际运行情况,帮助单位增强市场竞争实力,使单位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作者:刘鉴英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铁山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肖洪辉.基层经济管理工作中综合统计工具作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33:50-51.

[2]周艳会,孙文虎.基于Excel的信息汇总统计工具的设计实现[J].软件导刊,2012,04:108-109.

[3]强世杰.浅论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管理[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03:32-33.

[4]邓玉珠.浅谈综合统计工具在基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9:221.

第2篇

关键词:设备;管理;效益

1 前言

设备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条件之一,企业在生产中,不仅要有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人的劳动和智慧,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企业所拥有设备,其完好程度和运转时间达不到高水平,那必然是设备故障频发,时有停工、停产和效率低下,连最起码的生产计划都得不到保证,又何能达到高产?再者,因设备管理不善,发挥不出应有的功能和效率,其产品质量也就必然受到影响,更谈不上优质了。还有,机电设备的原值、维修保养费用的支出,占整个企业的资产和日常开支极大部分。尽力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努力降低各种消费,对减少企业总支出是关键,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总之,工欲善于事,必先利其器。概括而又深刻地阐明了设备在生产中的极其重要作用,充分说明了设备管理在企业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就如何强化设备综合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阐述。

2 搞好设备前期管理是强化设备综合管理的必要条件之一

设备的前期管理是设备投产前的管理。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对投产后企业经济效益、设备维护费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实现设备投入的最经济或产出最佳,有必要从设备的形成阶段,即从设计、选型,安装和调试开始统筹考虑,科学、系统地研究“一次性投入”与“经常性投入”的内在规律。

合理设计、科学选型是“是设备前期管理中的突破口, 保证好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运行的维护成本 ,在传统的设备管理中,设备前期管理与运行管理常有脱节现象发生,因此有时设备刚投运,就会产生改善、改造项目,造成既影响生产,又增加投入的现象。为此,应积极推行设备系统运行维护与前期设计、投资控制相结合的管理,这样前期投入不一定节约,但总体投入减少。许多企业在项目建设中把降低投资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导致运行过程投入更多资金的案例, 因此,在项目建设中,企业负责设备前期管理的投资、设计和工程施工的职能部门应与设备维护部门紧密结合,从设备的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安全性等各方面进行了统筹考虑,为设备后续的生产、运行维护的经济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设备基础管理工作是强化设备综合管理的前提

传统设备管理侧重技术管理,对组织管理等设备基础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为适应现代化的生产需要,企业必须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现代化设备管理体系。

3.1建立完善设备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

企业应根据设备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和改革设备管理与维修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围绕设备的全过程管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与设备综合管理思想相适应的全员设备管理组织机构。健立健全全设备前期管理、设备固定资产管理、设备使用与维护管理、状态管理、改造更新管理、设备经济管理、设备信息系统管理等制度,以适应设备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做到制度全、运行效率高。

3.2利用信息化,加强动态管理

企业可通过引进并结合自身实际 建立一套完善的机电设备动态网络管理系统,利用系统可以加强设备档案、管理台账等的管理,按照PDCA循环的要求适时进行优化、修订和完善,通过动态管理来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 以点检定修为基础强化设备运行管理

设备点检定修制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是全员维修管理制度(TPM)的重要实现形式。

4.1 点检管理

设备点检的实体是:操作方、检修方和点检方。其中,点检方处于三方的核心地位,是设备点检的主体。点检必须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三方即点检方、操作方、检修方,制定严格的三方工作程序并认真执行。

设备诊断技术是设备事后维修向预知状态维修过渡的重要手段,企业在点检管理中应注重利用先进技术,强化设备状态监测,做到数据采集规范化,监测记录信息化,信息分析科学化,实行动态管理,有效提高设备利用率。

4.2 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修好设备

企业如要提高维修管理水平。应提倡和发展状态维修,建立了设备修理数据库,完善了“零件更换明细单”等各类档案资料,全面准确地记录每一项信息,使设备维修做到有案可查,为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供依据。还要加强维修效益论证,搞好逾龄设备管理。有效挖掘设备的潜在价值,优选部分设备进行大修,活化后期管理,挖掘设备创效潜能。

4.3安全技能管理

设备使用要求做到安全、合理。一方面要制止设备使用中的蛮干、滥用、超负荷、超性能、超范围使用,造成设备过度磨损,寿命降低,导致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要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避免设备因闲置而造成的无形磨损。任何企业都应树立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安全第一”思想,制订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在实施中,加强检查、监督和对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因为,只有在确保安全下,设备才能正常营运和使用,避免因事故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员工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设备优势的发挥和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一个企业要想让设备发挥优势,就必须抓好员工培训,使员工熟知设备的结构、性能、原理、使用维护方法,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同时要适应新设备的先进技术的要求。通过技术培训提高维修、操作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定期不定期地安排内部培训、外出培训甚至出国培训。职工培训做好后,就可能产生几倍甚至十倍的经济效益。

五以成本管理为纽带提高设备综合效益

传统设备管理仍然停留在单纯配角服务的阶段,在企业转变为以经营为中心的情况下,不能为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目标及时提供技术、经济保证。

成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应用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其实质就是对设备一生管理的全过程,即设备的设计、选型、采购、安装到投产、运行、维护、改造直至报废处置的寿命周期的各阶段,设备、生产、销售等各个部门,都能从企业的全局利益、总体效益出发,进行有效分析与控制,使企业投入的总体成本最经济,获得的效益最佳。推行成本管理,能最大程度地为企业创造效益。全面预算管理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措施。近年来许多企业在设备修理费管理上逐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管理中,通过认真调查与统计分析,科学地制定设备管理的全面预算计划,并将指标层层分解、层层控制,做到先算后干。对预算外的项目和费用严格监控,层层把关,同时认真进行实绩分析,有效地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从而降低了成本。

6 强化设备综合管理必须加强创新力度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设备管理不断进步的制胜宝。事实证明,许多企业设备管理取得的进步无不得益于创新管理。

6.1创新设备管理必须创新管理思想

现代化的设备管理重点在“管”而不在“修”,设备管理就是经营设备,要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树立全员设备管理的观点,完善全员设备管理网络。为此,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管理思想。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明确企业的设备管理指导方针。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点检定修为载体,设备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目标,强化管理、开拓创新,为企业改革与发展莫定坚实的物资基础。其次,强化设备管理必须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一方面,从传统的事后维修到实行点检定修制和对主体设备推行“零故障”管理;从忽视质量管理到改进和强化设备的质量管理,特别是备件和检修质量的严格控制;从质量体系的认证到“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的理念融入到设备管理全过程等。持续改进和提高了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狠抓管理手段的创新。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二是应用设备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三是在搞好设备实物形态管理的同时,加强设备的经济管理,特别是通过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手段的实施,有效地节约了成本,降低了维修费用。四是完善计算机管理手段的推广应用,以信息化带动设备管理的现代化。

6.2设备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装备水平的前提条件

设备技术改造与更新管理包括技术改造、更新项目的确定和计划的编制、改造、更新的组织和实施,通过技术创新,可提升设备装备水平,只要在工作中尊重科学、大胆创新、结合本企业实际,企业的设备管理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3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践中心;运行工作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发展一直是时代的主题,而经济发展则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心。推进经济发展离不开大批专业人才的支撑,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顺应时展的需要,努力培养经济实用性人才。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以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为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经济管理人才。所以,对于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研究与完善就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构建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积极意义

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主要是在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学生和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当中进行。通过创建多主体的投资条件和现代网络化环境,进行实体和虚拟双重教育,以此来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具备知识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型经济实践管理人才,创建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积极意义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进行综合实践中心构建可以打破高校经费不足和教学资源利用差的限制。教育经费不足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为此很多高校采取了节省开支、寻求社会捐助的办法,但收效甚微很难达到满足教学的要求。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能够实现各大高校间经费资源的融合,同时,克服了在教学活动中各种学习设备和教学软件的反复购买,有效的节约了教学资源投入,实现了对现有国内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在降低教学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完成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目前如211和985等国家重点院校办学经费较为充足,在全国实践中心的构建过程中走在了前列,拥有先进的实践硬件设施和丰富的经济管理学习资料数据库,教育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其他一般类的院校就没有这样优越的条件。构建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目的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使各大高校能够在同一平台上使用各种经济管理教学资源,既能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又可以增加人才的培养范围,可谓一举两得。

(二)构建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促进经济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不仅能够帮助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而且可以为社会专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二次学习,提高自身经济管理能力的机会。

高校在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是通过设置必修课程,预先为学生安排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之后按照计划由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开展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强调基础学习,要求学生们达到学校设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这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降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在本专业学科基础上,扩大学习范围,提高自身见识。通过构建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选修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长见识。

在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综合实践中心还可以为社会经济管理在职人员提供系统的继续教育条件,方便从业人员针对自身不足和工作需要积极补充知识,增加自己对工作的驾驭能力,这样就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帮助大家不断提高素质,促进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二、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和运行的具体措施与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渴求日益强烈,各大高校所承担的经济人才培养任务很重。但是出于教育资源短缺、经验不足以及学生规模小等因素限制,很难有效的完成这项任务。在此情况下,国内各大高校应加强合作通过构建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来扩大教育面。并且运用现代网络手段建设虚拟实验室开展远程教育,打破教育资源、费用、生源等方面的制约。具体运行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合理的实验学习环境。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目的在于方便大家能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分享教育资料,同时也为经济管理人才的知识拓展提供可能,促进人才的综合性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设置合理的实验学习环境。在实验环境中可以将多个行业和企业所采用的现代经济管理运行模式作为模拟对象,实验内容应该涵盖经济管理的多个方面,如产品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交流等多个方面。为学生设置好实践科目。

(二)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实践中心构建过程中的作用。现代网络技术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广大高校应建立网络实践学习中心,使学生可以通过注册登录的形式,运用模拟软件进行在线学习,这应成为以后高校实践教学的必要手段。在实践中心运行中可以通过综合性的经济管理软件,构建学习性网络环境在区域内的普及,方便学习人员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学习资源提高专业水平,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技术供应商等都应做出努力,并按照投入比例进行收益的分配,这样才能保障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有效运行。

(三)综合实践中心运行工作。实践中心的运行应该推进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项目的设置与开展,具体运行中应该考虑学员的实践能力,同区域内的高校进行协商,对学习项目进行弹性化灵活设置,实现实践中心学习项目和高校学习课程的有效结合。在运行过程中,实践中心可以根据学员人数、学习时间和内容收取费用,针对选择自主学习的学员可以直接收费。并与学校联合制定培训方案,制定合理的学习成绩评价标准。

区域性经济管理综合实践中心的构建为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益处,国内各大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广,拓宽我国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渠道,提高培训的现实针对性,推进人才强国教育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统计工作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就传统的综合统计工作来说,主要是制作各种类型的经济报表,这是为大的政策方针进行服务的。但是现在的综合统计工作也开始注重实际状况的分析,开始为基层经济管理服务。运用综合统计工作可以让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为以后的科学发展做出决策。

关键词 统计工具 基层经济管理 企业

一、应用一:计划工作检查

基层单位都需要根据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来制定短期或者长期的规划。在制定或者实行计划的时候需要根据一些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些相关的数据主要是通过综合统计工具获取,再对计划工作执行状况进行检查,这样才能明确计划的执行是不是到位,从而强化计划的管理。而且还能够根据计划执行的状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与此同时,通过计划工作检查还能够明确组织对计划提前完成的潜力,保证基层单位经济管理能够顺利的开展。我们以一个刚建立的企业为例,因为企业刚刚成立,必然在基层经济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而其他各个部门也是刚成立不久,就会对于经济管理工作推卸责任,不能很好地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导致出现的问题一直拖下去,肯定会影响经济效益。假如这个企业从开始就采取相应的综合统计工具,对于企业各个部分以后的发展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就能够相应的减少基层经济管理的问题,保证企业能够按照计划来进行生产和经营,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

二、应用二:对比数据找差距,促发展

1.跟本单位历史数据比较。运用综合统计工具,基层组织可以把当前的生产经营数据跟以往的经营数据进行比较,明确组织当往的发展状况,对本单位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明确了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之后,就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单位现有的资源,提高单位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随之降低的就是资源的浪费率,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如果基层单位还处在萌芽和成长期,就需要紧抓这段有利时期,增加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投入,把规模进一步扩大,争取获取更大的利益。当对比数据发现单位处在衰退期的时候,就要改变单位的发展方向,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尽快实现产品的转型和升级。

2.跟国内同行业比较。在基层组织中,借助相应的综合统计工具能够方便组织进行横向的比较,这样的比较能让组织清楚地确定自己在同行业中位置,认识到自己单位跟其他单位之间存在的差距。还能找出自身的发展优势,认清发展劣势并给予改进,使得基层组织在复杂的经济管理中明确发展方向,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也能全面提高组织的竞争实力。这些基层组织通过综合统计工具,对本组织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市场需求、组织的规模和竞争能力跟同行业其他组织相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组织现有的生产水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前进的目标,使得整体目标更快、更好的实现。比如,在生产经营结构方面,通过运用综合统计工具,找出跟同行业相比在生产经济结构中的差距,这能够及时更新和调整组织结构,让基层组织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再比如,在销售方面,基层组织能够利用综合统计工具,在产品的销售方面跟同行业进行比较,明确自身产品的销售渠道是不是存在问题,产品销售是不是顺畅,看组织是不是能够继续扩大再生产,通过这种方式继续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假如产品处在相对滞销的状态下,就要尽快地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3.跟国际同行业比较。在进行基层经济管理的时候,要运用综合统计工具,跟国际同行业中先进的技术水平进行对比,找出组织在经营中的缺陷。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不断对组织的技术进行创新,进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让组织在竞争中立足。比如,某组织的生产工艺一直处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列,但是通过把自身的技术水平跟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相比发现本单位的技术水平也不是特别先进。当这样一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要进行认真的调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对组织的生产技术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产品的性能。

三、应用三:分析实际状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第5篇

金融业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就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的资本消耗比较快、比较高的一个行业。大多数的保险公司,都是因为发展的速度太快造成资金不足的现象,这是保险公司要面临的重要难题。伴随中国发展程度不断的加深,以及保险市场的更深层次的开放,国内保险机构即将面临的竞争越加激烈,保险金融方面的集团采用综合经营模式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其产生的风险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一、风险管理的概述

风险管理除了防范风险之外,还有包括减轻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的一些措施。风险管理是一门具有前沿性的科学管理,使企业的分析管理形成一个新阶段的管理科学。与之前的风险管理相比较,新阶段的风险管理最显著特点是具有风险处理机制,出现转移风险、分散风险的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

当前出现很多国际金融的机构利用经济资本这个工具对金融活动进行风险管理。国家的银监会已经开始探究“资本工具的创新”的相关问题,关于资本工具的创新配套对策进行一个前期的研究。在国际上,银行业和保险业都在这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所以,金融机构实行经济资本的管理已经成为主流的趋势。

二、平安保险公司的风险特征特点分析

(一)分析平安保险公司的经有状况

根据以上的分析,平安保险公司建立以保险作为核心,非保险金融的业务的单元增加了综合经营的模式,以此实现盈利多元化。再者,综合经营的业务板块间交叉的增多,保险公司资本的使用率开始不断提升。但因为企业新业务单元的增多,而总资本方面的规模不断膨胀,这使得经营企业的风险管理的难度必然增加。

(二)平安保险公司的风险特点

1.资金不足:我国的保险行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投资的种类少,投资的组合复杂度低,因此保险企业在运用资金方式也较单一。而平安保险公司也一样存在这种类似的问题。

2.风险类型一般为投资风险:随着我国的保险业务不断在拓展,保险公司在经营方面不再只局限于保险,更多的都是走向投资,以此达到企业的最大价值化。但是企业也要面临的风险由保险的风险转向投资的风险。

3.风险管理方式落后:保险公司有关的风险措施依然是传统业务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而传统的管理没有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对风险的管理也缺乏有效性和时效性。

4.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保险公司要面临的困难是投资决策增多,这使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上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三、经济资本理论的风险管理运用

经济资本的管理已发展成包括资本充足率、资本回报率和整体风险度量三方面的管理体系,而经济资本的管理是先进管理工具。经济资本是作为风险评价的重要参照,这在风险管理的应用中主要概括成下面几点:

1.产品的风险评估。应用经济资本的评估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和保险产品,可量化保险企业所需要承担的风险.

2.公司的资本预算,经济的资本理论要确保公司的经营计划能够正常实施。

3.影响企业保险产品的定价。经济资本的水平能影响到产品的成本,间接地影响到了产品价格。

4.评估风险的限额。若经济资本计算对风险做出一定的回应时,评估的风险限额就会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

5.绩效的评估。经济资本的应用能简化保险公司的绩效评估的流程,进而可以更好地区服务财务。

四、利用经济资本来管理保险金融的政策建议

(一)注重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过去的保险业务发展具有“轻效益、重规模”的特点,没有实现企业保险业务的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现在的保险公司更重视在保险业务方面的发展之路,业务速度被放缓,积极调整公司业务的发展结构,致力于提高盈利的能力水平,重视业务实现效益和速度的相结合。

(二)发展以保险业为核心的综合经营模式

加强企业的保险业务板块的建设,推动保险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产寿保险盈利的能力。国内外的案例说明,保险业务依然是企业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保险业务需要实现健康的发展道路:其一,自身贡献的利润比较高;其二,业务的快速发展为资产管理的业务提供了更多的运转资金;其三,提高盈利水平,以此提升企业集团资本的实力,对业务的板块扩展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三)加强后援集中化的建设

后援集中化的建设将会提高投资、保险和金融等板块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度,以此促进交叉销售事业的发展,创新新的产品,创新服务,提高其余业务流程标准化,提升每个业务的板块运营效率,降低其余经营管理的成本费用,促进各个业务单元的协调效益的发挥。

(四)金融板块格局多元化

我国国内的保险公司在建立多元的盈利格局时,要注重金融业务的板块建设。基金、证券和信托等的金融机构在直接融资的渠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快速提高保险金融的集团贡献盈利、整体实力方面有其他业务不具备的好处。我国长久存在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将是未来发挥的必然趋势。伴随着利率市场的改革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间接融资的比率下降,直接融资的比重必然上升,这将为证券业、保险业和基金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空间。

总而言之,目前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方法,总的来说,主要有资产负债的管理、经济资本的管理和经济偿付能力的管理,在这些类型中有想通之处,风险管理方面有殊途同归,而且许多方法都是可以间接或直接利用对风险管理的考核。保险金融企业集团可从自身发展的战略和每个阶段对企业风险的承受能力来出发,通过正确风险偏好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或者综合地使用一些相关的方法。同时,可以根据相关的专业技术方法和模型的要求,依照集团统一的机制运营系统,依靠现代技术的支撑。实现分析和监测各个资产负债的匹配状况,应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来进行管控工作,找到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和价值增值的契合点,实现企业资产管理的各个项目目标。

参考文献

[1]英晓燕,姚云良.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2,43(4):74.

[2]易志刚,易中懿.基于经济资本管理保险金融综合经营风险研究[J].经济问题,2013,37(5):53.

第6篇

关键词:VBSE 实训教学体系 企业搬进校园

中图分类号:F270;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79-03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技术+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宽专多能”式人才更受企业的青睐。审时度势,高等教育也正逐步向着更加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目前针对某一门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较多,但是对于跨专业综合实训的平台涉及不多。高等院校为培养学生全方位、系统性、立体化的知识应用能力,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综合性实训平台,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经济管理类综合实训课程应运而生。

一、VBSE经济管理类综合实训平台简介

“VBSE”(Virtual Business Social Environment)称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指高校根据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中现实岗位工作内容、业务流程等,结合与教学目标适配的业务规则,搭建包括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在内的现代真实商业社会环境,让学生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工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在协同工作中的综合执行能力、全局意识和职业素养,实现“把企业搬进校园”的教学理念。

VBSE通过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任务以及相互关系,遵循预先设定的业务流程进行仿真模拟经营,体现了三个特征:第一,全方面仿真性。VBSE综合实训做到了环境、机构、业务、流程以及岗位的仿真。学生扮演虚拟商业社会中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不同角色人员进行团队组建、期初建账、日常业务处理、月末结账等企业运营关键环节活动的全过程模拟。第二,多模块跨专业性。VBSE综合实训构建了一个综合多模块、多学科、跨专业的衔接紧密的开放性实训教学体系,打破现有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各自为政的局面,融合经管类各专业知识体系,可以满足经管类各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教学需求。第三,多元化竞争性。VBSE综合实训通过设置多个同行业的竞争性企业,并开展柔性化的自主经营,营造一个充实市场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VBSE经济管理类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笔者所在院校经管类2014级各专业在第7W期设置了3个学分的职业能力训练实践课《虚拟商业社会综合实训》,该课程的性质就是一门经管类跨专业的仿真式的综合实训课程,课程目的为学生在毕业前通过完成虚拟商业社会中的岗位任务,理解和掌握较为全面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业务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决策协调能力、创新岗位能力等。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需要高仿真的虚拟实训环境,需要一套完善而可操作的实训教学体系,这是一项创新工作,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对此展开了研究设计,提出了VBSE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

(一)实训平台的搭建

VBSE实训平台的搭建属于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主要任务是结合学校实际硬件条件,由经管实训中心联合企业开展教学平台的软硬件搭建工作,具体包括实训场地的设计、虚拟环境的搭建(全景布局、制造企业布局及部门工位图、机构布局、业务洽谈商品交易会布局等)、网络及硬件平台的准备、教学软件与教学用具的采购等。具体搭建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核心应围绕着现代企业的经营,开展经济管理类多专业、交互式、同时间的校内综合实践的教学,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体会仿真的企业环境。

1.场地的布局设计。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布局设计实训场地,确定运行规模。VBSE场地需要容纳上百名学生同时开展实训,分别按区域划分各制造企业的物理场地,将各企业内部按部门分组,并集中设置场地,为制造企业提供业务支持。

2.虚拟环境的建设。

(1)企业内部商务环境。在VBSE平台中,设置若干个相互竞争的同行业制造企业,每个企业设置人力资源部、企业管理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生产计划部和市场营销等7个部门,每个部门又设置了关键岗位,共包含18个岗位。

(2)行业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公共服务环境和政务环境。VBSE平台根据企业真实的运营情况,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工商局、税务局、海关总署、社保局、进出口服务中心、商业银行、贸易公司、物流公司等窗口,在具体实训教学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改外部环境窗口。

3.软硬件资源的设计与采购。

(1)软件资源的建设。主要指软件平台的搭建,包括软件产品、相关配套教材及实例等资料的采购和准备。软件平台是实训体系建设的主体,出于教学需要考虑,该平台既要包括供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功能,又包括供教师和管理员进行辅助教学的功能。在软件平台中,针对企业设置不同部门和岗位,在业务方面,可以提供企业经营时所需的基础资料和企业经营的主要任务,关于具体经营的数据,则可以由根据实践过程中企业的资金情况、运营情况、竞争情况等做出综合分析后再决定。总之,软件平台通过各种类型的服务机构、企业中各种岗位角色的扮演和经营业务的模拟,可以实现学生“在环境中体验、在对抗中思考、在行动中认知、在组织中协同”的教学目标。

在软件资源建设中,建立严谨的管理制度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包括学生实训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做好实践数据记录,做好对实践设备、实践场所的管理记录,有利于实践平台更好的发挥作用。

(2)硬件资源的建设。VBSE跨专业实践要多岗位协同运作,所以对场地的规模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选择一个可以同时容纳至少上百名学生的实践场地,而且能满足以后扩容的要求。

实践设备方面,对于服务器、计算机以及桌、椅等各种办公硬件设备和办公用品都有详细而具体的标准,要做到符合学生的实训要求。此外,在满足基本教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应考虑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同时要考虑软硬件升级的问题。

实训室网络方面,在实训室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网络平台本身的建设以及对外开放的问题,做到有效地利用和管理。

4.教学用具的准备。根据VBSE综合实训的要求,教学用具也应该满足真实企业的需要,达到高仿真,如报表、票据、营业执照、单位公章、实训用钞票等等。

(二)内容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VBSE实训教学模式是以制造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为业务背景,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根据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坚持创新和综合指导原则,结合VBSE中的各个具体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1.实训要求。实训中每个学生根据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实际业务流程,模拟制造业和服务业中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目的使学生熟悉平台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从而达到实训教学目的。

2.实训内容。实训内容由企业的建立开始,通过学生团队的决策与协作,完成企业从起步期、发展期、壮大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体验经济环境要素关系,通过开展企业运营对抗与内外部协同,实现企业经营的发展壮大。

3.实训方法。VBSE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和情景式教学,针对不同的任务将专业知识进行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此外,整个实训过程又采用学生自主式学习和研讨式教学方式,在实训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学生自由选择工作岗位,模拟企业的经营活动。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查询资料、小组协作等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团队性和探索学习能力。

4.实训流程。VBSE实训过程分为实训准备、岗位体验和实训总结三个阶段,具体安排如图2所示。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设计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评时既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因此,课程考核需要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将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除了考核期末经营业绩外,还要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实训结束后的收获与感受。除了对学生在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方面进行考核外,还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进行总体的考核。期末经营业绩的考核,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指标。关于团队业绩的考核主要考察:团队意识、沟通交流、经营决策、公司业绩、团队纪律、公司制度、公司经营报告等。个人业绩的考核主要包括:考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团体任务的参与情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践课程的考勤情况、协作能力、理论知识、对团队的贡献、总结报告完成情况及其他情况等。

学生成绩=实践企业的经营业绩*60%+学生个人表现*40%

企业的经营业绩评定包括:企业文化10%、团队意识10%、团队交流10%、团队纪律10%、经营决策20%、公司业绩20%、经营报告20%。学生个人表现评定包括:学风与兴趣10%、自主性与团队合作30%、素质能力30%、实验教学成绩考核30%。

三、VBSE综合实训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建议

(一)做好前期软硬件条件的充分准备

构建VBSE综合实训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获得院校领导的认同和支持,取得技术、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保障。VBSE综合实训突破单专业实训模式,实现全仿真商业环境下的跨专业综合实训。因此,同时参加实训的学生数较多,这就对场地有了比一般专业实训课更高的要求。同釉谌砑平台建设资金投入方面也相对要求较大,所以在软件平台采购确认前要多比较、多选择,因地制宜,选择最符合本校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需求,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

(二)重视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质量监控

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质量监控反映实训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效益,是项目开展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跨专业资源整合,加强专业间的合理和谐匹配,需要打破时空局限,突破以往实验教学过程中独立、非系统性等特点,从整体上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整合与管理,在教学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管理以及教学效果考评等方面做到有序规范。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VBSE实训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训过程的交互性对教师在专业水平、职业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实训教师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具有足够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懂理论、懂技术、会应用”教师联合组成教师团队共同协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仅仅依靠现有的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与时俱进,建立专门的师资队伍。具体操作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利用企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中直接聘请具有较高学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岗位能手担任校内综合实训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第二,学校鼓励、支持校内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在企业实行顶岗实习,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外聘兼职教师流动性较强,可能缺乏教学工作经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综合实训师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鼓励教师向“双师型”转变。第三,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VBSE平台的培训,提升授课教师职业能力、授课技巧,以及对VBSE平台的熟悉掌握程度。

[课题来源: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YB201445),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5JG01),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60259)]

参考文献:

[1] 石莹,王华夏.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9)

[2] 卢德湖,赵巧主编.VBSE企业综合运营全景演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2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浙江温州 325000)

第7篇

    仿真综合实验的市场环境中包含多个主体,不同的实验主体具有不同的市场功能。本实验将不同实验主体的市场功能划分为不同的角色岗位,并按照各个岗位的实际业务流程设计实验项目,主要包括培训型实验项目、学习型实验项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验项目和交互性实验项目等。参与实验的学生将按照专业背景、个性特点等,通过人员招聘或人力资源分配在不同的岗位上,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能。

    教师则可根据实验安排和进度推动岗位间角色互换和岗位流动等,以激励学生主动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项目任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其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设计业务关系结构。除了最大限度地仿真生产制造企业核心的制造流程,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流程的细节,仿真综合实验还要对企业整体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模拟实训,让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企业经营全过程中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和外部参与方的作用。

    其中包括,企业内部的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仓储、行政、人力资源、营销等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协同关系等;不同行业企业间及行业内企业间的业务竞争关系;以及企业各相关部门与对外各对应业务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及具体操作流程。

    建立交互信息平台。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备的生存能力,信息的交会互通简化了企业的业务结构,提高了企业的运转效率。因此,除了必要的手工操作之外,搭建信息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互通和与外部服务机构的信息互联。

第8篇

【关键词】综合区域;开发;项目管理

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进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并且是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相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及问题,尤指人力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其效果除了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综合效益和生态效益。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内涵及外延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1 综合区域开发的内涵

综合区域开发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区域与周边区域间的产业战略、竞合战略,在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区域文化、区域功能等方面进行交流互补、产业互补、功能互补、交通协调等一体化规划,构建区域现代化、产业集群化、环境生态化、农村城镇化综合发展,实现区域综合价值。综合区域开发是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融入新型城镇城市文化、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发展规模中,消除差距,以集约高效、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统筹规划。

2 综合区域开发项目的管理

2.1 综合区域开发项目的管理程序

项目是指面向需要资源和努力的事先界定的目的或目标所做的有组织工作,是一种具有预算和时间进度的独特事业;而管理是对人力、物质和财政因素作用进行优化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以达到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工商、行政、地方区域城市等宏观和微观层次的积上领域。

综合区域开发项目管理的过程是主要对项目进行启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结束;主要方法包括系统管理方法和专业管理方法两大类,其中专业管理方法又有目标管理、时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多项目管理、冲突管理等。通过项目管理进行综合区域开发,集中体现项目管理在综合区域开发过程中的过程优势、管理优势和效果优势,避免传统区域开发管理方式模糊、低效的缺点,使得综合区域开发能够以科学的规范过程实现区域的快速增长及发展。

2.2 项目评估预测管理

综合区域开发项目引入过程管理,明确区域开发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及阶段,进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区域发展目标的进展程度,及时调节进度的发展。项目管理过程在综合控制区域发展平衡的基础上,灵活展开区域发展阶段、建设速度与周期、投资比率与集中率、区域货币与奖金循环周期等时间过程,根据发展需要引导区域发展的空间资源分布与配置的平衡不平衡状念等。随时对区域环境的风险进行评估、预测,估算风险事故发生后的各种方面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及时作出正确的策略和措施。综合区域开发项目评估管理有效的控制和评价区域开发的各项指标,提供区域发展状态参数,量化区域发展过程,明确解析区域发展的实际状态。

2.3 优化综合区域

综合区域项目在面积上的范围和跨度相对较大,其内部的空间也较大,若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并合理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缓事故风险发生的影响。对综合区域风险的预防除了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外,还应对综合区域项目的内部布局进行不断的优化。综合区域布局的优化应主要从综合区域的整体规划出发,修改组团功能或是优化各功能组团的布设。从而从减少事故风险发生时的影响角度考虑,合理调整风险源的位置,尽量压缩风险源区面积,并尽量将其限制在区域项目内部远离环境敏感目标而又便于救护的位置。从两个角度考虑风险源区的优化布局,即分散布局和集中布局。风险源区的分散布置从表面上看不利于对事故风险的控制,但却能减少单个风险源发生事故时的影响。在进行布局优化分析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提出多个布局比选方案进行筛选。布局时使风险源区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环境风险管理和控制,也为其他功能组团的布局腾出更大的空间。

3 综合区域开发项目管理的意义

综合区域开发的项目管理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经济意义是通过综合区域开发的项目管理,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与政府税收,强化产业集聚功能,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繁荣,为区域产业提供综合服务,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其文化意义是发展文化产业,展示区域地理范围内的人文底蕴和独特风格气质,增加城市吸引力、吸引高端要素人才集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树立强大的民族自豪感。政治意义是通过综合区域开发的良好管理带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区域综合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通过综合区域的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化、互补化、一体化发展,提高区域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区域综合形象。通过区域综合开发,推动区域产业布局、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制度等的协调一体化发展。

4 结语

综合区域开发的模式有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的综合区域开发模式应进行不同的项目管理方式和措施。面对我国综合区域开发日益呈现繁荣发展的现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综合区域开发评价、预测体系,以期更好的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发展社会。

参考文献:

[1]何金云.项目管理在区域开发中的适用性分析.[J].内江科技.2007,28(2):6.

[2]方金生,孙世群,张乐.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03-5106.

[3]余秋良.区域开发项目环境影响风险评价.[J].探讨环境.2010(z1):94-97.

[4]鲜绍毅,肖铧.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1(13):178、180.

[5]苏维,袁野,姚建等.区域开发SEA综合评价体系初探四川环境.2007,26(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