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9 16:08:03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第1篇

关键词:学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44-02

因为在江苏高考中文科生历史必考,所以历史成为了江苏高中加二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教育部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规定初升高历史科目成为考试科目。寄希望初中的历史考试可以为高中的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笔者作为一位从教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师,接手了一届又一届的高一新生,切身的感受是通过初中历史考试升上高一的学生不见得在高中历史学习上就比以往的不参加历史考试的初中生显得轻松。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初中多背点了历史难道是无用功吗?笔者从高一历史教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是师生没有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心理状态方面。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中考过后彻底放松了两个月,步入高一,整个身心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并且高中学习才刚刚开始,还未到突击用功的时候。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松懈情绪继续蔓延,让高一的历史学习一开始就显得苦难重重。

2.教材方面: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迅速增加,而且题目的难度也迅速增加,比较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强调“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使得从初中跨上高中这一阶“台阶”显得过高,学生一时很难适应。

(2)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这就使得刚进高一的学生一下子看花了眼,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体例。

3.教学方法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教师均有较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和答疑解惑。”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初中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的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把有限的时间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教学侧重点的转换也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用初中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去解答高中的历史习题。让高中教师觉得心里十分矛盾,究竟应该感谢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归咎于初中历史教学呢?

4.学习方法方面。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用记忆的方法,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而高中历史学习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最后才发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途径

1.教学心理的衔接。新高一的班主任在七月初拿到新生入学名单的时候就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让学生在中考后适当放松的同时,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劳逸结合迎接高一的到来是最佳的选择。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增多了,但很多地方还是与初中内容具有相似点和联系性的。教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已教过的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说明,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的衔接。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又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第2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教师指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而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一)初中生课外历史阅读的必要性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涵盖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又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博大精深。而初中三年的历史课程安排,只能是精炼抽象、非常浅显的学习人类发展轨迹的轮廓,从中领略一下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历史课堂的讲解,对学习初中历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加大历史课外阅读的容量,扩大课外阅读的知识面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历史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新课标把“文字资料”,包括教科书和其他各类历史书籍认定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阅读时间、阅读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可以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较差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课外书籍中记载着大量的朝代兴衰更替、历史人物的崛起浮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当学生阅读到这些内容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有了一定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依旧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很多学生每天要应付课业,忙于作业,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即使能抽出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阅读的娱乐化倾向也非常严重,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休闲放松,他们没有认识到有益的课外阅读对于促进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业的关系,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发挥课外阅读的功效,是值得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需要历史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

(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历史课外阅读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历史课外阅读有了兴趣,很自然地就转化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去,能自觉地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而学习和研究又促使他们去进一步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责任感,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习“古代希腊的文明”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提出问题:“你更愿意生活在古代的雅典还是斯巴达?”来激发学生对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著名城邦不同点的探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而后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对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向往,或者对古代斯巴达崇尚武力、报效祖国的憧憬。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学习兴趣。

2.方法指导。虽然历史课外阅读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但是,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读、会读、读得好、读得深。

(1)推荐与历史课程有关联的、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的课外书籍。历史学科的课外读物浩如瀚海,一个人穷其一生都难以读完,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会很茫然,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形成发展时期,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目,一定要跟历史课程有关,如初一、初二、初三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学术性太浓。学术性太浓,学生会感觉枯燥、读不懂,从而丧失读书的兴趣。所以初一的学生,可推荐他们看《中国通史故事》、《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初二可以阅读的书目有《中国近代历史人物》、《长征故事》、《鸦片战争》等。总的说来,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外阅读以培养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为主。学生到了初三以后,历史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适当少些,因为学习任务紧,其目标以培养分析能力为主,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阅读的课外书目有《两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欧洲历史名人》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有助于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很多,“精读和略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方式。”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要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阅读内容等灵活使用阅读方法,做到行之有效。由于受阅读时间的限制,略读是历史课外阅读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内容比较浅显、阅读目的在于拓展教材知识的历史读物,可以快速阅读,在阅读中要能抓住关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阅读重要的史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精读法,“如要重视史料的来源和作者,认识史料的性质;学会认读和解读史料,把史料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在精读课外历史读物时,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的关系。首先,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简单把历史课外阅读等同于历史学习,要使学生明确历史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中心,教师要不断地从教材中挖掘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密切相关的阅读主题。其次,历史知识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历史课外阅读必然会有无数的线索与其他学科相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方法,突出历史学习的特色,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外阅读中逐步提高历史学习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在讲述九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一课中的《马可・波罗行纪》这个知识点时,学生普遍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马可・波罗究竟是如何描述东方的,是否真的把东方描写成遍地是黄金?一个同学去书店买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供其他同学阅读,并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还提高了他们分析材料,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理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历史课外阅读也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所以也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更有效的去阅读并促进教师指导策略的不断完善。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所以课外阅读评价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从多方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另外,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督促评价,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可以是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知识竞赛,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或是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评比,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也可结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有意识地在试题中选用历史读物材料,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和年级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学生每年都有历史小报设计评比、优秀历史读书笔记展出,初二学生的活动则为课外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讲坛等,初三则是请学生根据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命题,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目前,初中历史课程设置时间较少,只有两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学生阅读的背景知识点较低,升学考试制度等等都影响着历史课外阅读的开展。但只要历史教师与学生形成合力坚持不懈,因地制宜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定能实现历史课外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梁琼珍.《走出盲点,关注学生历史课外阅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杜芳主编.《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刘小茹.《谈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第7期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切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自主学习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开展学习过程、进行结果评价,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

二、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的作用。

1、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性。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而创新最需要的就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创新开展的基础。创新要求创新主体能够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要求创新主体能够具有主动要求创新的意识,要求创新主体主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要求创新主体具有主动开展创新的行为。因此,自主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性。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要具备高度的独立性,因为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宰,外部的约束减少了,教师也只是起到指导作用,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积极的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在外部帮助和支持很少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而在创新的过程要能够科学地安排时间、进程、阶段,要能够独立解决负责的问题。因此,独立性对创新非常重要。历史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可以提高学生自觉性。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但是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发挥的前提是其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即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参加到历史自主学习活动中来。没有学生的自觉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就会不顺利;没有学生的自觉学习,活动的效果就会不理想。因此,自觉是历史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而创新活动是耗时间、费精力的活动,对创新主体的智力、体力、精力具有很好的要求。同时创新活动要做好长期的打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创新主体的自觉、自愿对创新活动非常重要。鉴于历史自主学习和创新对自觉性的要求,历史自主学习对学生自觉能力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4、可以提高学生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目前教育界统一的认识,教育的出发点和结束点都是学生,因此只要是教育就离不开学生,只要是教育学生肯定就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负责指导、纠正和监督,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开展者、评价者。创新是以人为核心生产力的活动,人是整个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活动中人要制定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计划、评价等,人的主体性不能够动摇。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水平,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的注意事项。

1、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

历史自主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只有在将自主学习开展好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首先要将自主学习开展好。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性,但是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导必须将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自主学习。

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制定计划的方法、发现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调整办法、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人际关系协调的办法等,让学生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具有理论的依据和进行方法的选择,不至于由于方法的不对造成“谬以千里”的状况。

2、加强监督和指导。

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绝对主体,具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自由,具有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平台。但是历史自主学习必须注意到,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很多心理特征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比如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情感情绪喜好的把握有待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需要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需要提高,学生的适应和协调能力需要提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自主学习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保证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对自主学习的全过程提供建议,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3、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教学也担负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习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可先从引导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开始,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并让学生领会和体会到自主学习中自己的角色,慢慢地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指导,传授学生创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对创新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制度;改革;创新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要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首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注重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然后就应该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最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的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等等。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应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如何让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好历史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第17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上几方面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45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因此,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正是学生有效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大好时机。现代教学倡导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然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只有有效解决了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没有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避免学生在历史知识点学习的过程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无疑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方面存在不足,教师按照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对学生该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点进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而且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影响了知识点有效呈现,同时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为了使初中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就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引起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没有引起重视,同时也没有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无疑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不足

历史虽然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学习难度相对不大的学科,然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引起重视,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使得学生难以在有效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引导下更加高效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二、应对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对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以解决,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理解知识点。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通过理解知识点进而深入掌握知识点的好习惯,避免学生在新时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机械的记忆知识点的情况。

(二)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

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之中。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将学生有效纳入教学过程之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本人会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让学生进行集体作答,这样就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四)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第6篇

政史教学 兴趣教学 有效性

政治历史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科学地选择合理的、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政治历史学习效果的提高以及学生政治历史素养的提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初中政治历史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向入手,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将全部精神投入到政治与历史的学习中,提高学习动机,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展开,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从课堂教学基础条件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焦躁、厌倦的心理。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辅导与帮助,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必定会下降。尤其是政治与历史课程,教师更是需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变化,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任教师、喜爱教师,能够将学习上、生活上的烦恼向教师倾诉,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缓解压力,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兴趣与动机,将全部精神都投入到学习中,进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2.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要想进一步加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还应该在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传授方法为主,形成教师“一言堂”的现象。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可以从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方面,来打破课堂教学“一言堂”现象,使课堂气氛由“冷冰冰”转向“热闹有序”,学生也能够放下对教师“惟命是从”的心态,教师再利用有效的教学语言,促使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有效地思考与讨论,可以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平等的、宽松的,也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更是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主体性发挥要求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

初中政治与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又很多是需要学生背诵的,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学会经营政治历史的课堂,善于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以趣味性的、启发性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跟着教师教学的流程前进。这样,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并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掌握政治、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游戏表演方法

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重、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这时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最好时期。因此,政治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活跃性,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游戏或者情景短剧,指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政治历史事件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利用这种方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与表演中,深刻了解政治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过程以及结果等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生化学生对政治历史事件的认识。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政治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性地将教学内容或者某些知识点设置成一个小任务,并组织学生针对“如何完成任务”进行探讨与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充分思考与分析任务的过程中,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进而促进自身全方位的发展。

4.探究式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所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观察与思考自己提出来的。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都必须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并积极进行有组织的、有序的、有效率的探究式活动。学生在对政治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对知识的学习与思考过程。教师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三、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确学习、努力的方向。因此,在初中政治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处于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思想比较敏感,他们需要鼓励与支持,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注意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努力,尽量从正面指导评价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闪光点以及创造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欲望与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进行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宜学生发展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教学环境,进而灵活运用教学有声语言与教学形体语言,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游戏表演方法、任务驱动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等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全部精神都放到政治与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上,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都是极其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王振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08).

\[2\]普姆次仁.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10).

\[3\]吴联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现快乐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04).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初中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常常会听到历史老师抱怨学生基础太差,思维能力不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好,更重要的是部分学生感觉历史学习广度和深度太高,历史学习太难,经历多次的模拟训练,仍然成绩平平。为什么师生会出现这样的感觉呢?针对这样的问题,高中的历史教学如何做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个人的想法及做法。

一、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的认识

作为教科书的历史,其基本功能不外乎让学生知道历史基本事实,归纳历史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对本国历史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基本功能是这些,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又在于什么地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对应于不同阶段年龄的学生,它们所承担的以上基本功能又会有些什么不同呢?在此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在内容上,初高中的内容标准不一样。初中历史进行的是主题历史教育,意在建立起学生基本历史线索,对历史有一宏观了解。高中历史进行的是专题历史教育,很显然是为了阐释说明或解释清楚历史的深层问题。

在层次上,初中是基础知识的了解,高中历史是深入,深化的历史。初中历史是一种普及性的、常识性的历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则是深入到历史内部,探究历史发生发展的原因,联系,规律。

在目的上,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更具有选拨性。高考是很多考生都要参与的,历史在文综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或缺,历史学习的好坏也将影响大学选择的好坏。故而高中历史更多地考虑到如何在高考中获胜,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历史,运用历史。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知识衔接断代严重

通过对高一学生进行历史知识问题答卷,当问及到威尔逊、亚历山大二世、俾斯麦、图特摩斯三世、工业革命等初中历史知识时,回答正确率为0%。就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隋朝大运河的起止地点回答正确率仅为35%。

至于如朝代时序更是前后颠倒张冠李戴,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对高一学生的困乏程度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而当被问及到什么原因时,75%的学生认为,因为中考不考没认真学,22%的学生认为是教师没有认真教,还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由此可见考试成为学习的指挥棒,考和学是如此的结合亲密。而知识却断代、空档的如此严重。

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他们对初中教学怨气冲天,由于我市初中升高中不考历史,使初中历史教学形同虚设,学生一入高中才知道对历史知之甚少,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历史基础太差,若不补充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这样就造成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张,教师授课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也难,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问题存在的思想根源

在初中学段,历史学科过去一直不是中考科目,所以被认为是门“副科”、“小学科”, 多年初中历史学科就顶着一顶“小三门”的帽子,各级领导相对忽视,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下午。在很多学校领导的眼中只有那几门中考科目,根本就没有把历史学科之类的“小学科”放在必要的教学地位上,好像“有则无,无则有”。

考评制度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今天的考评制度无论是对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评价,都不到位。目前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到位。课堂教师的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成绩如何评价,怎样看待教师的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和办法。

(三)建议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中的精髓,具备一定的史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前提。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笔者以为应“对症下药”,采取如下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终身发展。章士钊曾说:“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历史的重要性世人皆知的,可在功利性很强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大家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影响学生将来在社会层级流动中地位的高利害学科,历史再“可以使人明智”,也只能被打入“冷宫”。

因此,有必要开展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教师们真正领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如果思想上、观念上没有大的触动、没有转变,行动上是很难有措施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

2.大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和升学考试制度。学业考试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学生就走向哪里。目前,我市教育的发展还不均衡,优质高级中学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初中学生的要求,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与评价制度下,学校、家长、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总分多,就多学、总分少、就少学,中考不考,就不学。因此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上课做其他作业,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

(四)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采取的策略

1.在高一上学期阶段,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趣味性教学之外,更应该注意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如高一学生刚进校就开始了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学习,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去总结,然后教师更正。这样不仅是学生构建了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历史学习的比较和联系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习惯性的去联系和比较。

2.注重对学生历史意识和人文意识、学习方式的培养。高一学生还是感性认识比较强,但缺少理性思维,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其全面地看待问题和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的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思考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非常重要。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不能单纯的以分数论高低,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保证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学习方式不断有新的进步,借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过度。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其知识量大、涉及的方面广、领域多,近年来中高考对历史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所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需要加大力气想办法来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当然家长社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等问题都需要我们的积极引导,本文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也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永涛:高中历史教学法二三[J];现代教学研究;2012第2期

[2]陈庆明,李红垒: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成才需要 [J];成才之路;2014 第14期

[3]唐文集: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对策[J];教育界;2012第14期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历史 兴趣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许多初中学生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中考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感兴趣了。在许多地区中考不考历史或即使考所占分值也很有限,这就使得学生普遍不重视历史的学习。“学历史没得用处”、“学历史很枯燥,不想学”、“历史要是不考的话,我背都不得背”,这几句学生的表白让所有历史老师心惊胆寒、闻语唏嘘,深感危机。看来,在当今新课改目标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课改已是迫在眉睫。如何培养学习历史兴趣呢?

一、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巧妙运用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谨记和理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及故事典故导入法等。复习导入法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例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新航路》一课,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世界地图和地球仪,指出从亚洲通往欧洲的路线,还有学生指出通过苏伊士运河或者巴拿马运河到达亚洲的航线。教师就可以接着提问:西欧绕过非洲或南美洲到达亚洲的这两条航线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形下开辟的?由此顺利导入新课。结合当前的时事,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悬念导入法。还是以《新航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首先提及的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1992年世博会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主题为“发现的时代”。同年,意大利热那亚也举行世博会,主题为“克里斯多夫·哥伦布:船舶与海洋”。同学们知道哥伦布是谁吗?他发现了什么?他的发现与船舶与海洋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导入时要注意利用时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意设置悬念,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去掌握历史知识,同时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实现新课标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另外,初中历史教材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可以教师讲,也可以有学生讲。学生所熟悉的许多成语故事,都能作为导入的材料。如利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卧薪尝胆”引入“吴越争霸”,“投笔从戎”导入“班超出西域”等。利用成语导入,颇具新鲜感,且饶有兴趣,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正如苏联教育家苏堆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历史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只有满足学生的这些强烈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从而在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坚信爱因斯坦的格言: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所有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老师会有所感悟和帮助。“以人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指出:课堂讨论是发挥主体作用最佳形式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讨论这一关键环节。讨论的问题可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问题,如此以来,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展示自我: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其中,学于其中,自然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形成了。

四、讲究语言表达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历史,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中感知历史。如,利用谐音编写出学生感兴趣的词语,起到化简、提炼和深化内容的作用。为了让学生记住“三国”的名称,在讲课时可以倒读成“无所谓”(吴、蜀、魏)。辛弃疾和霍去病可以说出“去掉疾病,强身健体”。再如,如何理解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出现在法国的政治舞台上是历史的偶然性还是必然性?教师可以做出如下阐述:“当时法国内外交困,不知该称为什么跑跑。政治上需要一个强力哥来稳定局势,扭转危机。时势造英雄。恰巧拿破仑充当了这一角色,正如犀利哥的横空出世。如果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也必然会有张破仑、李破仑、王破仑,或者什么破仑出来。”这样诙谐幽默通俗的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把抽象的概念生活化,把深奥的哲理浅显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孙中山先生名言,如能将此联系到混乱的课堂秩序上,要比命令式的“都老实点”或“别讲话了”更有效果和人情味。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化学生学习历史就是为考试,就只有死记硬背的错误学习观,对于每个历史老师来说任重道远。历史教师应抱着对社会、对民族、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