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8 15:43:58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第1篇

首先,会计人的业务素质普遍比较高。

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既要设计和使用知识管理工具,更要对知识携带者进行管理,以更好地生产、使用和创造知识,可以说,会计人是会计知识管理的灵魂和关键,因此必须对实施会计知识管理流程中会计人的作用予以关注。多年来会计人的职称后续教育、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使得会计部门的员工较之其他专业部门的业务素质要普遍高很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会计人已经完成了向知识员工的转型,即以会计专业为基础,并对会计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其次,会计部门是企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之一。

自从计算机发明以来,企业中最新实用计算机的部门便是会计部门。后来随着 IT 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随之加快了信息化进程,而企业信息化的起点也是由会计部门的会计电算化开始的,可以说,会计电算化是国内企业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最早方式。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及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经济信息知识进行编码化、组合管理的初级阶段,同时也为会计队伍培养了大批具有信息化思维方式和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会计专业人才。

最后,会计部门知识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

会计知识管理的客体是会计知识内容和会计知识过程的统一。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性及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严格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这也为会计部门多年来能积累下大量的客户文档、文件、凭证、资料、报表、合同等信息载体提供了保障,形成了许多制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会计信息。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倡导企业采用 XBRL 标准语言进行财务报告,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知识的标准化程度,而 2009 年国家也刚颁布了关于知识管理的标准化公告,可见会计部门知识的标准化为其进行知识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

从会计知识管理视角对知识管理进一步细化,进一步完善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据数字图书馆关于知识管理的搜索查询结果显示,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已是比较普遍,但是对会计的知识管理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其知识与企业中的其他知识相比有一定的鸿沟,更具有专有性。

将会计知识管理与会计业务流程相结合,提出其构建体系及后台支撑,使会计知识管理落到实处,提高其可操作性。

助力会计人提升自身竞争力从会计人的立场出发,顺应会计人由数据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智慧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轨迹,将会计知识管理作为实现提升会计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现实意义。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许多企业开始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自己的管理实务,其中,一些企业通过知识管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有不少企业在实践过程中的结果并没有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理论研究的不足。

基于此,本文结合当今知识管理的研究及实践成果,提出会计知识管理需与会计业务流程相结合,并将其融入到会计业务流程,构建了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体系,使得会计知识管理可以落到实处,提高其可操作性,对于企业在实际进行会计知识管理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研究现状。

会计业务流程的相关研究。

会计业务流程。会计的职责就是对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服务,而会计业务流程正是实现会计职责的过程。具体而言,会计业务流程是指会计部门为实现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即数据采集流程、数据加工与存储流程及报告信息流程三类主要活动。

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哈默教授等管理学家调查研究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企业后,首先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BPR),并将它引入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一方面强调业务流程再造是基于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因此与以往的流程变革相比,对组织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本质不同的。可以说,如果把局部流程变革视作是战术再造的话,那么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一场彻底的、根本性的战略再造;另一方面,业务流程再造是为了建立“以顾客为核心”的流程体系。它本身倡导通过利用 IT 技术和给员工授权,以顾客导向为机制,实现组织快速适应外界变换环境的目的。

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国内文献,并参阅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有关书籍、期刊及相关的政策文件,同时互联网的运用给予本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其一,规范分析法。本文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法对会计知识管理进行界定,在知识管理及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给予其支撑。在研究过程中,在借鉴知识管理的现有成果基础上力求构建会计知识管理体系及后台支持。

其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主要采用结构化的问卷来获取数据,按照本文研究对象来选择合适的对象来发放问卷,并对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三,对比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对比分析各自实施知识管理的优势及不足,进一步佐证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构想

第一,会计知识管理基础。

数据、信息和知识。1997 年, Skyrme 和 Amidon 在《基于知识的商业》( Creating theknowledge-Based Business)一书中明确了数据和信息以及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此外,还提到了智慧在经济中的作用――智慧并不是(虽然或许应该是),管理研究中常见的课题,但是智慧提醒我们获取知识还是更高的目标,整合个人的知识并使其发挥作用能产生奇迹,这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界仍然很重要。会计作为管理的利器,已成为组织经营活动的沟通工具。它将描述经济业务属性的数据,按照需求进行相应的加工、给数据以解释,形成具有一定含义的、对组织决策有用的信息,然后再以各种方式将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形成对决策者所需的知识,辅助其正确决策。

会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即在反映组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也要对组织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审查。会计岗位一般有总账会计岗位、费用成本核算岗位、出纳岗位、稽核岗位等,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业务,因此就需要有不同的技能及相应的知识。

第二,会计知识管理的内涵。

首先是一种战略和方法。会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要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结合,并由会计部门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从重视有形资源的管理过渡到重视知识资源的管理,并以此构建会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会计知识的获取、应用、固化、分享和维持。会计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会计知识,是会计部门所面对的海量级的知识及相关的知识活动过程。会计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有效整合企业的会计知识资源,使得会计知识按照会计的目标来组织运营,并促进知识转化与创新。

实现管理信息到管理知识的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信息冗余”,会计人的首要任务便是从浩瀚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会计信息。同时,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有用性要求日渐提高,已经由对信息的需求转变为对知识的渴求,而会计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促使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同时能够提升会计人及会计部门的素质能力。

会计知识、会计人与 IT 技术的有机结合会计知识管理是通过会计人借助IT 技术对会计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使会计部门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人是主体,会计部门必须营造和谐氛围激励会计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共享会计知识,同时借助 IT 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会计知识管理的效率。

三、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体系设计

第一,会计知识管理的目标。

在进行会计知识管理时,需将其在会计部门乃至全企业范围内作为综合性战略性计划的一部分来考察。会计知识管理对会计部门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把会计知识视为资源,对会计知识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将对会计部门的工作成效、企业盈利甚至生存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会计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战略层面而言一般可表述为,通过会计知识管理活动促进会计知识资本的形成、保值与增值,提升会计人及会计部门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从作业层面上则可表述为隐性会计知识显性化,显性会计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效益化。

第二,会计知识获取――更透彻的感知。

在会计知识管理中数据采集不仅是单纯地指采集原始业务数据的过程,而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始的业务数据,即指在发生实际业务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尚未被赋予会计上的意义;二是指生成的会计数据,即指业务数据经过相应的会计处理后形成的数据,此时该数据已被赋予特定的会计意义,但又将是下一个会计处理环节的数据原料。

第三,会计知识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

会计知识应用是指利用已经获取的显性知识去解决具体事项的过程。一方面,会计人利用已有的知识又形成新的知识,比如会计部门综合各部门的信息和知识形成财务报告的过程;另一方面,不同的会计人在应用知识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从而又可以继续拓展个人的知识储备。

在会计知识应用过程中,现行的先进信息技术可助会计人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即会计人通过使用先进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整合,可以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比如,专家系统可以按照知识需要去创建可能需要的知识组合。同时复杂的数据搜索技术可以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发现趋势和联系,而这是人脑所无法完成的。

四、研究结论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第2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相关概念,指出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应用,有利于对企业的商业应用开辟新的途径。

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和维护高效循环的知识流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以迅速的、非线性的和不连续性变化为特征的新型电子商务环境对知识管理的实施构成了新的挑战,同时,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性和多向性等优势,也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泉。但是,在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融入知识管理理念,不能有效地发现、组织和利用知识,将会导致很高的失败率。目前,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大体侧重以下两方面:相关概念及二者关系的研究;整合二者的策略和技术框架研究。其中,前者为后者的研究确定了基础,后者又对前者的理论和技术起支持作用。本文试着将知识管理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应用,希望能对企业的商业应用开辟新的路径。

1相关概念及二者关系

1.1相关概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简称KM)既是一项实践,又是一门学科,它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令人兴奋的是:在起步阶段预计会出现的错误都未发生,而所建立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却愈发坚实、不断壮大。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至少包括4种核心活动,即在组织的所有地区和级别产生知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及应用知识,以通过紧紧围绕增加价值的业务流程来提高组织绩效。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是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和需求的实体为了跨越时空限制,提高商务活动效率,而采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数字化传播技术等电子方式实现商品交易和服务交易的一种贸易形式。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商务理论的人是其核心。

从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与知识管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专家提出了一个面向知识管理的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定义:电子商务就是人们将科技手段用于知识管理以便提高组织内外价值链活动的效益,辅助价值链活动相关决策的制定,从而达到商业目标的一种方法。电子交易、协同商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知识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2二者关系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彼此不同,却又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组织在复杂的商务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商务模式的演化和发展趋势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传统的BPR和ERP企业面临着两大问题:a.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企业很多的商业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b.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逐步高于有形资产。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与组织外部的密切联系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加强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经验的协同及共享来解决。企业的商业模式必须通过变革,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商务中,最终形成知识商务(K—Commerce),如图2所示。知识商务是以知识产品为交易对象,以网络为知识流通渠道的商务活动,是创造并转让知识的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

2策略研究与技术框架

2.1策略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知识管理策略就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知识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并对其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谋划、策略、战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新时代的企业商务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未来行动方案的知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此,国内外的研究者对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

2.1.1 KM核心问题是要同时关注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国内学者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信息技术和战略过程两方面。也有学者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不同和企业的需求不同,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编码化的和个人化的两种知识管理战略模式。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各种战略并不是不相容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分情况分阶段同时实施。

2.1.2 KM的具体实施途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增进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利用;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等。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在具体分析商业环境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

2.2技术框架技术框架的研究为电子商务中的知识管理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目前,主要的技术框架有以下几种:

2.2.1基于知识链的研究。构建这种技术框架的实质是一种基于知识链模型过程分析的方法。企业知识链的各个环节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类型的知识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沿着知识链,将不同的技术整合到各环节中,处理不同类型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和提升。

2.2.2基于智能的研究。构建这种技术框架主要考虑的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模式定义问题,成功解决该问题将有利于知识的重用和系统的弹性。目前,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工具,如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语义网络和智能等,在电子商务的知识管理实施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智能。

2.2.3基于知识门户的研究。近几年知识管理技术中EIP取得了很大的进展,B2E的EIP迅速成为当今组织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但是,知识门户不同于企业传统的信息门户,它是一种合成了商务智能和知识管理的集中桌面环境,用户与商户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3 IBM全球化公司的知识管理

3.1引入知识管理“竞争力、利润率和睿智的领导”是解释IBM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的几个关键词。它成功地将知识管理转化为LotusDomino应用软件——只用于支持交流和沟通。这个创意被称为“知本管理(intellectualcapitalmaI1一agement,ICM)”,“知本管理”已经制度化,知识管理也在IBM全球服务公司和IBM全球产业集团中更为正式化。IBM的知识管理并非单独割裂的解决方案,相反,它是为优化客户关系的CRM计划的一部分。知识部门与应用部门间的知识关系,如图3所示。

3.2基础设施和系统管理部门的知本管理

3.2.1共享网络。遍布世界各地的“共享网络会议”每半年在欧洲和北美举行一次。会议对IBM所有员工开放,参会者自付旅费和会议费,这样可自动过滤出那些感兴趣的参会者。会议日程主要是参会者对最新的项目经验、结果和方法进行演示和讨论交流。组织者还从外面邀请一些发言人、客户或者科学家,以获得一些外部启示来激发创新思考。但会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会间休息,这是长时间间歇,参会者可自由交流经验、想法(都是隐性知识),激发创意和解决方案。

最近的一个做法是把共享网络会议与“实践共同体”结合起来,这样与会者就能“打破界限”,与来自不同但十分相似领域的成员分享和交流经验。

3.2.2支持知识交流的知本管理工具。知本管理工具能实现卓有成效的知识管理并能改善服务质量,这些工具能把某个网络成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传播给所有网络成员。知本管理工具是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了IBM如何通过实践经验认识知识管理的障碍及原因。

3.2.3知本搜索者。知本搜索者是自愿为知识管理项目服务的人,他们的工作是寻找知识来源并评估其潜能。目前IBM在全球有4O~50名负责系统管理服务的知本搜索者,他们扮演着IBM“知本管理大使”的角色,其成绩被纳入个人业绩评估中。知本搜索者还利用“共享网络”会议来寻找相关知识及相关人员。

3.2.4知识咖啡馆。“团队会议室”和“快速讨论室”都是Lotus的应用程序,能促进现实团队和虚拟团队之间的合作。在知本管理中,这些方法能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3.2.5方法储藏室。“IBM全球服务方法”是最佳实践方法“储藏室”,这些方法是服务或IT解决方案的核心。它为专业人士定义共同语言、共同机制和流程。使他们能用一致、完整和最佳方式再利用并创造知识财富。为了优化利用“全球服务方法”,IBM采用了在线密码保护措施,要获得密码必须经过培训。

通过这样的方式后,如果共同体要为某种解决方案的某一阶段寻找标准方法,就可能产生新项目去开发“方法”。开发项目最好有客户参与,这样就能在真实环境中开发和测试新方法,然后再把它纳入IBM全球服务方法体系。

3.2.6沟通。IBM在知识管理的应用上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核心团队与其共同体之问的双向沟通。在其系统管理领域里使用了以下几种沟通方式:

a.采用企业网的一个网站最新的系统管理消息,以及一个专门的下载网站,用于下载重要报告和演示文件等。b.客户可进入专门寻找信息,还有一个下载专区为客户准备了演示文件。c.可从企业下载PDF格式的文件或直接在线浏览企业每季度发表的新闻期刊,可关注系统管理的知识领域和连接性知识等。d.定制电子邮件服务,提供系统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知本管理的最新消息和活动通知,可参考的客户信息等。e.使用LotusSametime电子会议系统举行网络会议,就系统管理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在线演示,听众可提问并得到解答。f.知本管理中专门的新闻组,接受提问并提供解答,从而弥补员工之间的信息差距。

IBM通过上述方式把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知本管理工具、共享网络会议、方法、沟通等都联系起来了。

3.3整合工作内容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IBM将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称为E—WORKPLACE(电子工作环境)。在“协作”环境里,即使是在不停移动中的IBM员工也可以连接到系统中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新进入IBM的员工们,时常不容易弄清楚有问题该找哪个部门,又该如何把信息、数据传递给合适的人,在具体应用程序中,员工可以进入系统,然后提交一个“需求”文档(如服务投诉等)。启动任务时,系统会自动按照需求分类触发解决这个需求的业务流程,然后信息自动顺着每个业务流程往下走,流程中所有对应的反馈或解答人员会在系统中得到“通知”,并会对初始的“需求”进行帮助和答复。内容和流程整合在一起,提高了实时反应能力,形成一种应用的环境。

4结束语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第3篇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高等院校聚集了大批优秀的知识人士,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智力资源,是知识产权更新的重要基地。但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管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知识产权开放的积极性,进而阻碍了我国科学创新的进程。为了提升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积累更多的经验,我们将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1.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简介

知识产权管理在如今的经济社会中,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出的财产价值的权利,也是人为可以控制,可以带来有效利益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一个组织或国家已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及经济效益。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按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按管理对象不同可分为专利权的管理、用于服务标志等无形资产使用权的管理、著作权的管理、非专利科技成果类的管理以及商业秘密的管理。

2.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的瓶颈

2.1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其关注度很少,很少有人受到这方面专业的训练,更不用说将这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和老师缺乏对这方面的认知,不能认识到自己相关的科研活动对高校和国家的进步有一定程度的帮助;特别是一些观念老旧的高校管理者,一味的强调科研成果与老师地位的关系,使学者本身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无法将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市场和经济的角度中灵活应用。正是由于方方面面的问题,对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及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延误了对科研成果申请保护的最佳时机,导致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2.2知识产权容易流失。知识产权流失也是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管理问题之一。一方面,人员不是在一个岗位不变的,频繁流动会使很多核心的研究成果转移,无法固定;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管理观念的薄弱,高校中科技人员在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社会兼职等活动中,签署的合同中,没有规范知识产权的条款,造成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直接成了企业的专有技术;再一方面就是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公开发表的创新性文章失去了意义,进而失去了获取专利的机会;还有,我国高校的校名及其标志等无形资产,也暗含着科技含量和品质保证,近年来被大量恶意冒用、盗用和滥用,也是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的缺失。

2.3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待提高。目前,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等还不完善。很多高校没有设立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也没有为其分配相应的管理人员,这些现状都是不利于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而且,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科研人员不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也不能争取法律援助,这种无法明确责任的知识产权纠纷,不但使学校或教师的知识产权流失,也无法保证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无形中降低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使科研效率下降。就算是分配了一些知识产权的管理人员,也因为无法掌控这些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导致工作绩效很低。

2.4专项经费缺乏。如今,拥有知识产权,申请专利在我国是要花费一定的资金,申请国外专利的费用更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基金会。发明的人要申请专利,需要自掏腰包,对于花费紧张的专利申请者,即使有新的科研成果也也因为无此经费很难及时受到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专利申请者的积极性,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

3.相关的处理措施

3.1提高相关人员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了解。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上的培训计划地培养引进一批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者;施行一定的考核制度,使他们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既能承担专利申请、技术转移中的专业性工作,又可处理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纠纷;加强对高校的领导的知识宣传。使高校整体上下对知识产权管理观念深入人心,共同提倡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的同时保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2积极宣传知识产权保护。不光要提高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认知,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高等院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关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为高校各等级人员开设平等的讲座与培训。使科研人员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自身的重要意义,要依据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高校要不遗余力利用各种途径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科研人员自己看重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有利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发展。

3.3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以相关联的法律法规为核心,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积极建立健全本校的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为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增加对知识产权专利的申请、保护资金,完善对知识产权合同的审核制度。积极鼓励高校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产出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同时,高校要保障各个专利申请人的合法权利。

3.4扩大对专项基金的投入。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补贴专利申请、维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有关费用。与此同时,各个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专项基金的比例,确保每个专利申请人不会因资金受阻。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是国家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程度又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与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发展,保障高校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为建立创新型大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范晓波主编.中国知识产权管理报告[R].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肖海著.江西高校校名商标注册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J].老区建设,2009(12).

[3]王宗光,李婷著.浅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其相关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9).

作者简介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对手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企业为了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洞察国内外宏观趋势和发展动态,规避政策和竞争风险,监视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对策,最终赢得市场和得到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重视经济信息、市场动态、对手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利用。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使得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准确的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对手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倡导创新、合作、学习、共享和重视知识资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们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些客观变化都无疑要求加强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人们快速找到正确的知识,并快速学习、共享需要的知识,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和谐运作与发展就成为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

一、对手竞争情报

(一)关于对手竞争情报

美国匹兹堡大学JosephM.Katz商学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认为,“对手竞争情报”既是指一个操作过程,也是指一种产品。我们可以理解:对手竞争情报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战略决策为目的,系统地和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竞争者活动和总体经营趋势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工具。

(二)对手竞争情报作用

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情报是对手竞争情报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与效果体现于:

1.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

例如:为企业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提供情报支持;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出阶段评估对手的反应行为及其反制计划和措施,等等。

2.机会和威胁的早期预警

包括预测竞争者的早期行为、技术动向和政府行为。例如:预测和规避可能的技术突破对企业现有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预测和规避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等等。

3.参与者的评价与追踪

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管理者和潜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参与者的评估,以鉴别各类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者及客户群,等等。

4.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

由此可见,对手竞争情报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知识管理

(一)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组织机构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机构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的作用

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在关键的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的质量。在创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中,成功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至关重要。在各个行业中,知识管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职能作用却是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联机和非联机的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

三、旁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系

(一)对手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似

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都是在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2.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和信息

对手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内容重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知识的挖掘、重组、转移、创新、共享和显化。由此不难看出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联

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是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4.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对手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手竞争情报要求鼓励每位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收集情报,共享情报、利用情报。知识管理考虑的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5.最终目标相同——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对手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活动主体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这是知识管理的缓效性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直接为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又有赖于知识的有效管理。归根结底,知识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6.实施策略的相似

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现在:

(1)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对于诸如专利、技术、会议资料、管理文档之类的显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2)部分信息交流方式相同。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注重加强信息在活动主体内部的流通,如对手竞争情报机构和知识管理机构都会采用BBS公告牌的方式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

(3)对人的协调机制相似。两者都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因而在对人的协调机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对手竞争情报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有些类似于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研讨会、讲习班等。

(二)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点

1.研究范围不同

对手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一个信息的转化过程,信息既是这一活动的原料,又是最终产品,信息是对手竞争情报的灵魂和实质。

对手竞争情报研究范围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

(1)竞争主体情报,主要包括竞争主体能力的评估,诸如技术设备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市场范围、营销方法等。

(2)竞争环境情报,诸如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

(3)竞争对手竞争情报,包括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竞争对手的SWOT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等。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它的活动是围绕着知识的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分解、转移、使用、存储和共享而展开的,信息和信息技术只是知识创新的工具和原料,其核心仍然是知识。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获取、转化、传递、共享和创新等问题。

2.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

对手竞争情报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组织知识,使其发挥作用。在对手竞争情报活动中,虽然强调人员的主观作用,但是人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对象来对待的。

知识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组织、管理,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形成知识的管理体制。

3.外延差异

对手竞争情报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及保护制度的确立等。

4.时效性不同

对手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能对外部环境变化、条件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报告、建议、对策等,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

知识管理则没有很强的时效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计划,通过长时间的运作能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为企业全体人员长期共享的。

由上可见,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融合的问题,两种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时候,其边界已很难界定。虽然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产生基础、内容甚至研究对象上,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对手竞争情报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企业能否迅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正确理解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一)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性关系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收集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综合利用的情报。这一过程由企业的对手竞争情报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其后,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及企业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则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盖,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关联性,可以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由此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协调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内的释放和共享,都将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企业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它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它与对手竞争情报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识管理是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主导权和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精确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及对手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对手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执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报的职能,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环境变化,才能完成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递交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对手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的载体和来源。“人”在对手竞争情报系统中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全体员工关注企业生存状况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全员重视对手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即发动企业中所有的人都做“情报员”,鼓励每个员工为公司收集情报,并利用情报。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每一个人,不管他处于何种职位,都被鼓励为公司提供情报。

知识管理考虑的则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企业的对手竞争情报系统不断将外部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情报在企业内部加以消化,以此为基础,企业的知识管理构建了一个以人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情报、知识和智慧的联合应用为主体,能够集体共享和交流的学习网络,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第5篇

论文内容摘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竞争情报、知识管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尤为重要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经济,市场竞争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企业为了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及时洞察国内外宏观趋势和发展动态,规避政策和竞争风险,监视竞争对手,制定正确的对策,最终赢得市场和得到市场份额,开始逐渐重视经济信息、市场动态、对手情报的收集和利用。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使得企业难于在信息的海洋中及时找到准确的信息,所有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知识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知识经济正成为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一方面知识经济倡导创新、合作、学习、共享和重视知识资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增加,也增加了人们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难度,这些客观变化都无疑要求加强对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进行有效地管理,使人们快速找到正确的知识,并快速学习、共享需要的知识,以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整合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协调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和谐运作与发展就成为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保持和发展竞争力的关键。 

一、竞争情报 

(一)关于竞争情报 

美国匹兹堡大学joseph m.katz商学院的john·e·prescott教授认为,“竞争情报”既是指一个操作过程,也是指一种产品。我们可以理解:竞争情报是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战略决策为目的,系统地和科学地收集和分析有关竞争者活动和总体经营趋势以实现企业自身目标的过程,是企业参与竞争的一种工具。 

(二)竞争情报作用 

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情报是竞争情报成果的核心。其主要作用与效果体现于: 

1.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行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情报支援 

例如:为企业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提供情报支持;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出阶段评估对手的反应行为及其反制计划和措施,等等。 

2.机会和威胁的早期预警 

包括预测竞争者的早期行为、技术动向和政府行为。例如:预测和规避可能的技术突破对企业现有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预测和规避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等等。 

3.参与者的评价与追踪 

包括竞争者、客户、供应商、管理者和潜在的合作者。例如:提供参与者的评估,以鉴别各类潜在的竞争者、合作者及客户群,等等。 

4.支持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知识管理 

(二)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提高组织机构管理能力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其目的就是使组织机构通过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的作用 

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在关键的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的质量。在创造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中,成功使用企业的知识资产至关重要。在各个行业中,知识管理的任务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的职能作用却是保持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联机和非联机的知识建立知识地图,向用户提供知识利用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检索工具,监视企业外部知识源。 

二、旁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系 

(三)竞争情报与知识管理的相同点 

1.产生的背景相似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都是在物资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 

2.研究对象都是知识和信息 

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内容重组、信息深度加工、以及对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知识的挖掘、重组、转移、创新、共享和显化。由此不难看出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是高度交叉,彼此融合的。 

3.都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相关联 

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是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缺乏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支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是不能生存、发展的。 

4.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竞争情报是一种特殊的高度浓缩人类智慧的产品,人的经验与高度综合的判断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竞争情报要求鼓励每位员工积极主动为企业收集情报,共享情报、利用情报。知识管理考虑的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能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并重视个人经验、专业技术和创新,从而为知识的交流、学习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5.最终目标相同——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竞争情报本身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即提高活动主体的竞争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企业的竞争力无关,这是知识管理的缓效性造成的错觉。事实上,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直接为企业竞争力服务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知识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又有赖于知识的有效管理。归根结底,知识管理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6.实施策略的相似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属于信息活动的范畴,因而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表现在: 

(1)对显性信息的收集方式相同。对于诸如专利、技术、会议资料、管理文档之类的显性信息,可以采取相同的收集方式。 

(2)部分信息交流方式相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注重加强信息在活动主体内部的流通,如竞争情报机构和知识管理机构都会采用bbs公告牌的方式加强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 

(3)对人的协调机制相似。两者都涉及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因而在对人的协调机制上也存在相似性。比如,竞争情报所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有些类似于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共享而开展的研讨会、讲习班等。 

f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不同点 

1.研究范围不同 

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的一个信息的转化过程,信息既是这一活动的原料,又是最终产品,信息是竞争情报的灵魂和实质。 

竞争情报研究范围可以概括为 

3个方面: 

(1)竞争主体情报,主要包括竞争主体能力的评估,诸如技术设备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市场范围、营销方法等。 

 

(2)竞争环境情报,诸如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 

(3)竞争对手情报,包括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竞争对手的swot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等。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它的活动是围绕着知识的有效识别、获取、开发、分解、转移、使用、存储和共享而展开的,信息和信息技术只是知识创新的工具和原料,其核心仍然是知识。知识管理主要关注知识获取、转化、传递、共享和创新等问题。

2.研究内容和方法不同

竞争情报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为主,其目的是有效的组织知识,使其发挥作用。在竞争情报活动中,虽然强调人员的主观作用,但是人的经验知识是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对象来对待的。

知识管理则是对企业内部知识的组织、管理,强调挖掘存在于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网络,形成知识的管理体制。

3.外延差异

竞争情报工作只是信息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标、任务和对手都比较明确,主要是为科研、生产和决策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而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知识创新和共享的激励机制及保护制度的确立等。

4.时效性不同

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能对外部环境变化、条件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报告、建议、对策等,一般不具备可重用性。

知识管理则没有很强的时效性服务于企业的长远战略、计划,通过长时间的运作能促进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是可以为企业全体人员长期共享的。

由上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融合的问题,两种理念互相交叉、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当概念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时候,其边界已很难界定。虽然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侧重点、操作步骤和实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他们在产生基础、内容甚至研究对象上,又都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无论竞争情报还是知识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激励绩效,将是企业能否迅速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正确理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f一)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互补性关系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收集竞争对手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分析,最终转变为企业可综合利用的情报。这一过程由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发挥主导作用。其后,由于情报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使之利用和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建立企业机制,改善企业信息系统的吸收和消化,提高吸收利用率及深度,并将分析后的情报内化到员工的认知结构及企业的工作流程中,以改善企业员工的知识状态,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和专有技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管理则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就是融合的。它们没有明显的分界,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涵盖,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缺一不可。合理地利用二者的关联性,可以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由此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系统才能拥有治理资源上的优势,并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形成新的竞争力、生产力和竞争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的协调促进竞争力的发展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积累和在企业内的释放和共享,都将会增强企业竞争力,即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知识的挖掘和管理,从企业各个层面渗透知识,建立专有认知结构和特定工作流程,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管理是一种可以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它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在这一点上它与竞争情报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知识管理是从企业内部和整体上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所以由此产生的效果不是一时的而是长久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主导权和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精确的规划和长期有效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种资源及竞争情报系统与知识管理充分衔接、合作。然而也只有在强大的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执行其搜集、整理、分析情报的职能,才能更准确地抓住环境变化,才能完成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等等的研究,也才能将更准确的情报递交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以辅助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三)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的载体和来源。“人”在竞争情报系统中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全体员工关注企业生存状况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营造一种“全员重视竞争情报”的企业文化。即发动企业中所有的人都做“情报员”,鼓励每个员工为公司收集情报,并利用情报。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每一个人,不管他处于何种职位,都被鼓励为公司提供情报。

知识管理考虑的则是如何转化人的观念使其愿意提供知识和共享知识,以及如何方便人们交流、学习知识并最终产生新知识。企业的竞争情报系统不断将外部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转化为情报在企业内部加以消化,以此为基础,企业的知识管理构建了一个以人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情报、知识和智慧的联合应用为主体,能够集体共享和交流的学习网络,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第6篇

关键词:协同商务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

美国IBM公司曾就电子商务提出了著名的“3C”理论,其中第三个“C”—Collaboration,即“协同”,意谓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条件在一起工作。现代商业环境中客户需求的多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从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真实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企业间的合作要求相互了解,需要相关的知识共享。由于知识管理系统仅仅局限在企业单个组织内部,缺乏与外界的有效对接,无法满足协同商务环境下的动态的、跨组织的、跨地区的、跨国界的知识共享需求。

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基础阶段、功能阶段、集成阶段和协同阶段。在基础阶段是借助简单的网站来产品信息;在功能阶段则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网上交易系统和物流系统来实现基本的电子商务功能;在集成阶段则将电子商务的各个因素有效地集成起来,大力提高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而在协同阶段,应使企业进一步完善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并且通过全面的知识管理,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很好地协同工作。因此,协同商务不仅代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还将大大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向前发展。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及其面临的问题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通过对各种知识连续管理的过程,以满足现有和未来创新的需要,确定和利用已有以及将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知识型企业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以获取潜在的巨大效益。

知识管理系统(KM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依托平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KMS是指支持企业对知识链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软件系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工具,亦是企业进行知识沉淀和处理的平台,可看作是广义KMS的技术子系统;广义的KMS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是从企业整体的各方面、各层次因素来考虑对知识管理的支持,是由知识管理主体、客体(知识)、知识过程、软件工具(狭义的KMS)和企业内部环境(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激励机制等)组成的有机系统。

目前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知识量的急剧膨胀。大多数企业所处理的知识处于迅速膨胀的状态,几乎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使得企业管理人员难以消化和无所适从;“知识孤岛”问题。由于企业使用各种不同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系统间的相互独立性加大了企业进行整体知识管理的难度这些知识缺乏相互连接的传递渠道,成为知识孤岛;知识的“隐性”问题。对企业而言,能够使用某种形式编码而实际存储在知识库中的知识,如科学技术、专利发明等能形成文档的知识只占10%左右,而其它的90%都是难以用编码形式存取的非结构化的“隐性”知识,需要员工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共享;知识的个性化问题。董事会、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合作伙伴等都是企业中知识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但他们的知识角度和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要求从知识的内容、频率、结构、安全、存取、集成等各个方面都能满足不同类型人员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这对于现行的知识管理系统来讲,将是难以适应的。

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

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9年提出了协同商务的概念,在阐述其基本思想时指出,协同商务是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它主要是通过对于商业周期所有阶段的信息共享来实现,其目标是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顾客需求的同时来增强其获利能力。价值利益的所有成员通过将他们的核心的竞争优势组合起来创造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取利润,这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将比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大得多。

协同商务的含义十分宽泛,它包括企业内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如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服务提供商、客户等的业务往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协同,都可视为协同商务的一部分。可将协同商务分为设计(Design)协同商务、促销与销售(Market/Selling)协同商务、采购(Buying)协同商务、规划与预测(Planning/Forecasting)协同商务等四大领域。因此,协同商务不只是销售链和供应链的厂商的内外电子化与流程整合,更包括设计与规划等不同层面的活动。

协同商务系统要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有效支持,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如何把企业中不同部门和各级员工所拥有的大量信息和知识,按不同信息源与知识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匹配对象,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恰当的需要者,实现信息流与知识流的有序化;如何使员工根据其商务活动环节的需要,能够迅速有效地从形形色色的知识资源中寻找到其所需的知识;如何把企业的客户与合作伙伴集成到企业的网络资源中来,以最简单的方式向内部和外部提供信息和知识,实现企业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基于商务目的,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与知识交流。

根据以上分析,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求将企业的所有应用软件和数据集成在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知识平台,使企业可以站在比“系统集成”、“应用集成”更高的“知识集成”的层次上,为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方向和思路。如果把企业力量的源泉用“信息情报知识智慧”这个公式来喻示,那么协同商务系统则为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开辟了新的舞台,并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原则

知识管理和协同商务为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企业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其管理的中心就应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最优配置上。而协同商务的精华——集成的知识、开放的门户正是知识管理所需要的。而且协同商务的链式管理思想也为知识的最佳配置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可将产品从其诞生直至销售的过程看成是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意味着不断的知识创造。可将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与产品的传递过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链条——协同商务链,并以协同商务链为基础,建立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立足于以下协同知识管理需求:知识的获取主要从协同商务链内与链外获取协同商务链整体的成员所需的知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由于链上各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使得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知识在整个协同商务链中运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创新效率的提高,以及协同商务链整体竞争优势的提高;在知识运用方面强调协同商务成员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知识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协调,以保证最终产品能在知识上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和优化;支持基于协同商务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包括战略性协同商务链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协同商务链成员间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基于Internet技术的知识库的管理、在成员之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应能利用先进的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技术,将不同地区的信息与知识集成起来。系统在功能架构上应包括知识文档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流管理等管理模块。在技术方面应侧重实现:与现有商业过程的无缝集成;基于角色的内容组织;对于最终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和知识传递。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企业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把企业的产品设计、分析、采购、制造、销售、市场、现场服务和顾客等连成一个全球性的知识网络,使得在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中承担不同角色,使用不同工具,在地理上或供应网络上分布的人员,能够协同地完成产品的开发、制造以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在知识的共享、保密、协调、开放等原则的指导下,系统实施应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一)建立基于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

从知识来源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内容应包括链内知识和链外知识两大类。其中链内知识为知识库的主要部分,由供应商、中间商、制造商及分销商企业内部知识库中的部分内容构成。而此部分内容的选择应依据保密—公开—共享的关系原则,保留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知识识别上应根据成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知识分级标准,对知识分级归类,以知识的机密级别来控制知识的可共享范围。而链外的知识主要是指从Internet中补充一些与市场相关的知识和其他公共知识。

从知识类型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构成。显性知识是其主要内容,而隐性知识虽不便于进行文档化处理,但由于其涉及到协同商务链成员的核心能力,应通过BBS论坛、讨论区、视频会议等方式来实现交流。

为了便于知识库的使用,需设计相应的知识地图,充分发挥知识地图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用的导航作用。

(二)分步进行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可分三个步骤实施: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内容的实施;以工作流管理为核心,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流水线;以系统的整体应用为核心,将企业内部的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

在系统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应设立知识主管来具体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组织进行商务链上的各种知识的搜集与分析,并监督知识的利用效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将客户、合作伙伴融合到内部的业务运作和知识管理中来。

(三)实现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功能的集成应用

为了方便在不同的业务和知识领域内切换、查找和共享知识,系统应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将分类的共享文档管理、BBS和讨论组、工作流管理、网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用一个平台来集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实现充分的知识共享,使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都能通过协同商务系统联系在一起,在知识管理的层次上,实现充分、有效地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第7篇

当前知识管理体系推广还在初期阶段,依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公司的知识归集都是采取统一规模化的收集,未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导致知识归集时效性较差,而且无法灵活滚动修编,大量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知识不能随时随地归集起来,无法发挥价值。同时由于知识管理与日常工作分离,员工往往认为知识管理是额外工作,所以在贡献知识上缺乏正确认识和参与的动力,导致知识管理的推广存在一定阻力。二是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若想获取到知识必须登录知识管理系统查询,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效率不高,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查找到相关知识和相应专家。

本文希望通过对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关系的研究,挖掘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融合点,探讨知识“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的归集及利用方式,提升知识的归集及利用效率和效果,促进知识管理体系在公司的推广。

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学者罗伯茨・比尔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知识,并传递给正确的员工,以提供竞争优势。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要实现知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知识创建、知识评价、知识分类、知识应用、知识维护及知识使用反馈,使每个企业员工在最大程度上分享知识、贡献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率。

业务流程的管理一般通过图形化的过程模型,从大量数据中提炼出业务逻辑的方法、监督和控制节点,对商业伙伴、内部合作、员工作业等活动进行协同与优化,使信息的流动无障碍并自动化。

知识管理尤其是知识流动与业务流程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相融合,能够有效地打破业务流程各环节间的壁垒,促进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提升业务流程运作效率,同时激发知识管理的生命力。

业务流程是公司知识产生的源泉,亦是知识积累的载体。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在业务流程执行的过程中产生,并沉淀在业务系统中,其中相对完整的文档化材料可以及时补充进入知识管理体系,而分散在各个环节的信息以及个人经验也可以经过整合及显性化处理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纳入到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并在分享中实现知识的转让。另一方面,知识需要在业务流程中释放其价值。员工在日常工作的很多环节都需要知识支持,但是目前他们还未意识到知识管理对其工作的价值。只有帮助员工在最需要的时候方便快捷获取到所需知识,才能使知识管理成为业务发展和员工个人能力提升的助力,使知识管理体系深入人心,成为员工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司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融合方法

要将公司知识管理与业务有效融合,需要开展几方面工作:建立清晰、完整的业务流程模型库;建立完善的知识分类体系;构建知识与业务流程的关联模型;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的有效融合。

梳理业务流程,建立公司流程模型

目前公司各关键业务域已经建立了标准流程体系,仅资产和生产2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流程就超过了280个。本文将从这些业务流程中选取生产缺陷管理流程进行实例分析。

建立完善的知识分类体系

知识分类的维度不唯一,一般来说知识分类可以按照知识业务属性、内容类型等多个维度划分。从公司的角度看,可以综合几种维度,形成知识类型矩阵。公司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中主要从2个维度进行划分,构建了知识分类矩阵。

(1)知识资产架构维度。根据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将知识分为规划建设、安全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9大领域,每个领域下又分一级业务、二级业务直至业务事项。

(2)知识类型维度。从内容类型角度知识可以分为制度流程、标准、政策法规、最佳实践、报告总结、培训材料、模版表单、建设方案、作业指导书等9个维度,每个类型有其特有的知识属性特征。

构建公司知识与业务流程的关联模型

公司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有效融合(见图1),将形成知识的良性循环。首先业务流程中积累的大量知识将通过有效的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归集起来,然后对每个知识对象都要明确其知识类型,成为知识资产的一部分,进而为推荐知识奠定科学的基础。最后确定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明确该节点需要的具体知识对象,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当业务人员进行知识检索或推荐相关知识时能够提供最佳的匹配结果,为业务人员执行业务流程提供知识支持。

实现公司知识与业务流程的集成需要建立知识和业务流程的关联方法,主要包括:业务流程的知识供求关系图、知识对象类型匹配图、业务流程的知识应用图。

(1)业务流程的知识供需关系图(见图2)。对业务流程模型进行扩展,将知识对象加入其中,用来描述为执行一个特定的流程环节,需要的具体知识对象或知识类型是什么,或者是当一个功能执行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新知识或已有知识的具体增量。

(2)具体知识对象的类型匹配图(见图3)。当业务流程关键环节相关的知识输入和输出对象确认后,要明确其类型归属,依据划分的知识分类体系将具体的知识对象定位在某一类别下,纳入整体知识管理体系中,这样可对知识对象进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为知识的查询和推荐奠定基础。

(3)业务流程的知识应用图(见图4)。当明确了业务流程的知识对象后,以知识类型属性和关键字关联度为中介构建关键环节的知识获取逻辑,当用户需要某一具体知识时,只需提供知识对象的相关关键字,则可快速匹配相应知识列表,为该环节提供知识支持。同时还将依托于专家名册,在业务人员执行业务流程的过程中,通过相关查询或智能推荐技术为员工的知识需求匹配相应的专业人员,支持其与专家直接沟通获取所需信息。

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的有效融合

目前各关键业务领域的业务流程已固化到相应的业务系统,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也已上线,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结合可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实现。具体可通过对业务系统的改造,在关键的业务流程节点中增加知识/专家查询、相关知识及专家智能推荐,以及问题及百科词条推送等功能,不仅提升员工在处理业务流程时获取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可以让员工在业务流程中随时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显性知识,发挥其价值。通过融合形成知识“获取―存储―分享―利用”良性循环,使公司知识管理体系更具生命力。

公司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融合实例设计

生产缺陷管理流程是电网生产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业务流程,涉及到输电、变电、系统运行相关的多个部门,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业务知识。目前缺陷管理业务流程的执行主要依托于生产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知识沉淀,在一些关键环节已形成了一些结构化的知识资产,如缺陷表象库、标准缺陷库以及处理措施等,固化在生产系统中成为业务流程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已经形成的知识不能完全满足业务需求,无论是原因分析还是措施方案都只侧重“是什么”即缺陷的表象描述及针对表象的具体措施,而没有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如对缺陷原因、措施及工单选择判断的经验总结,因此一些员工在判断缺陷原因或提出措施时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拿不准”的问题,而老员工拥有的相关经验只是以隐性的形态存于脑海中,没办法有效进行知识转移。

经过对缺陷管理流程的深入分析和调研,利用前述知识管理和业务流程给融合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明确缺陷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填报缺陷信息、生产工作计划编制、组织消缺、工作验收。

第二,分析缺陷管理业务流程关键环节的知识供需关系(见图5)。经过对缺陷管理流程的分析,判断出关键环节的知识产出,将这些知识在各个环节进行归集,最终形成一份消缺案例。在填报缺陷环节可产生缺陷表象的判断依据,缺陷描述和图片;在生产计划编制环节需要提出消缺措施及相应的选择依据,同时需要能在明确措施后选择出最恰当的工单;组织消缺环节需要具体操作消缺动作的指引和相关注意事项,并填写对注意事项的补充;工作验收环节,需要说明判断缺陷完全消除的依据并进行问题总结。

合同管理相关知识第8篇

关键词:战略并购;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

并购作为企业扩张的一种有效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它所表现出的“时间效率优势”改变了企业依靠原始自我积累发展的思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并购已经不再是以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将优化资源配置作为并购的基点,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企业间的战略并购成为并购的主要类型。但是,实践证明,战略并购与传统财务并购相比,其决策更复杂、周期更长、不确定性因素更多,由此,战略并购通常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因而,研究战略并购风险问题,构建有效的战略并购风险管理体系,对实现我国企业战略并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一、 战略并购中知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企业并购先后掀起过五次浪潮,目前正处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中。与前四次并购浪潮相比,此轮并购浪潮的动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了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并购者可以放弃短期利润、局部市场、辅助行业,甚至可以牺牲自己作为收购方的地位而乐意被兼并,选择加盟强者。在此次并购浪潮中,企业以巩固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领先地位为目标,因此将之称为“战略并购”。

战略并购是以并购双方的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适度范围内强化主营业务,创造出资源整合后的新增价值。企业战略并购后,只有将并购进来的资源与企业原有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实现协同效应,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使得企业取得优于同行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企业成长。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前沿》中指出:公司收购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在整合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否则只是在财务上的操纵,这将导致业务和财务上的双重失败。战略并购产生的“并购增值”不是企业并购协议一达成就马上产生的,它是企业在生产要素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经营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整合才能培育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得并购的新增价值。

企业资源可以分为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因此,企业进行并购后的整合,应从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及其两者之间入手。虽然并购的价值创造源于对并购双方资源的全面整合,而且,只有企业物质资源与知识资源的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但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相对于物质资源的并购整合,由于知识资源本身的特性,使企业知识资源并购整合的难度更大,同时,由于知识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所以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就更为重要。而且,从大量并购实践分析,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知识资源的整合不力造成的,因此,并购双方知识资源整合对并购目标的最终实现影响重大。

二、 战略并购中的知识资源整合风险

战略并购活动是复杂的微观经济行为,在并购过程中会受到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制度、企业经营环境、并购双方技术、人员和文化整合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这些因素大多是不确定的,而且是必然的,会使得企业并购的各种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因而,企业战略并购中知识资源整合存在风险。

综合不同学者对知识资源的分类以及本文研究主题,笔者将知识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关系资源、结构资源和企业文化。由此,战略并购中知识资源整合风险包括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技术资源整合风险、关系资源整合风险、结构资源整合风险和企业文化整合风险等。

1. 人力资源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表现为知识资源的流失,尤其是关键雇员依赖,若关键雇员辞职,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大量人员的离开会动摇员工的信心,使员工丧失安全感,从而产生心理契约违背的风险。在并购整合中若新旧员工合作困难,会降低知识团队的凝聚力。此外,由于缺乏了解,需要时间来识别和验证新员工的技术能力,会给知识团队带来不确定性。如果企业并购后对人力资源的重组,导致文化冲突并使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降,就会导致并购整合过程中效率降低。

2. 技术资源整合风险。技术资源整合是知识资源整合的关键,能否保持技术优势,获得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资源整合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技术整合的冲突风险和技术溢出风险。前者主要是指整合过程中的冲突,可能会影响整合的进程以及对技术研发制造障碍,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实现;后者是指技术溢出使得竞争对手可以进行模仿,打破技术壁垒,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

3. 关系资源整合风险。关系资源分为纵向关系资源、横向关系资源和关系网络资源。其中,企业并购的纵向关系资源整合难度更大,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尤其当企业横向并购的纵向关系资源涉及到原有的供应商和顾客单元,整合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并购后企业的命运。对于纵向并购的纵向关系资源整合,并购后对目标公司的纵向关系资源调整幅度和调整难度相对较小。一般来说,纵向关系资源整合风险包括:品牌资源整合风险、分销渠道整合风险和客户关系整合风险。

4. 结构资源整合风险。结构资源的存在对组织具有依附性、不可转让性,是组织动态运作过程中各种关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企业个性。因此,并购双方结构资源在整合时必然产生相互冲突,由此产生结构资源整合风险,主要包括战略整合风险、业务流程整合风险和组织结构整合风险等

5. 企业文化整合风险。企业并购能否成功,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企业文化的整合与转换。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风险,主要体现在诸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权力的距离感、对不确定性的承受度等;二是企业文化风险,主要指并购双方存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绩效考评、薪酬发放、激励机制、企业和员工的沟通、行为方式等差异。

三、 战略并购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系统构建

1. 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的特征。战略并购中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具有以下的特征:

(1)目标弹性化。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并购风险价值最大化。由于知识资源风险的复杂性,知识资源风险的识别和度量难以精确,为方便并购企业进行风险处置,在知识资源风险管理活动中,从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置到标准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弹性,具体表现为一个区间。即并购企业可以通过确定能够接受的风险区间,避免由于一味追求最优化导致的繁琐工作量及高额成本。

(2)过程动态化。知识资源整合风险中的各种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各不相同,并购企业应当根据具体的风险类别及其状态,选择恰当的管理策略及时调整,减少风险损失。即在企业知识资源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及时接收来自并购环境的信息,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趋利避害,实现预期目标。

(3)效应整体化。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是对由企业并购所引起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 评价和处置的整体工程,是各种知识资源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机统一体。知识资源风险管理的整体效应远大于单一知识资源风险管理的效应之和,具有“非加和性”。并购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目标和作用的有机整体,需要树立整体风险观。知识资源风险管理具有明确的对象、范围和边界,分析研究一个企业的知识资源风险管理时,应首先辨识知识资源风险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把知识资源风险管理本身与其所在的环境区分开来,以方便实际并购过程中的操作。

2. 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系统设计。由于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本文认为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不同于一般的风险管理,必须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将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样的整体框架离不开整合风险管理目标、整合风险管理机构、整合风险管理程序及组织沟通的有机结合,如图1所示。

(1)战略并购整合风险管理目标。企业并购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企业并购风险的有效管理,为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并购风险管理目标。并购风险管理目标,即并购风险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并购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体现为在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费用、发挥协同作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取财务利润等一个或几个目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并购风险。

不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并购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并购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并购目标能否实现。为此,可按并购进程将并购风险管理目标分解为制定并购战略阶段的目标、选择目标企业阶段的目标、并购谈判阶段的目标和并购整合阶段的目标。

(2)战略并购整合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小组是并购风险管理中重要的执行力量,在风险管理中处于信息管理的中枢位置,担当重要的沟通角色,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为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并购风险控制机制,企业并购风险管理架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高层决策机构。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其职责包括制定并购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战略,颁布并购风险管理的标准和程序,批准并购风险管理权限,处置重大突发性风险事件等。

中层管理机构。指专职并购风险管理部门,如并购项目领导小组、风险管理委员会(投资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投资管理部)等。其职责是调查分析拟并购对象,拟定并购风险管理方案,负责并购风险的识别、测评和处置工作,搜集、汇总并分析并购风险管理信息,做好并购风险管理服务工作。

业务操作部门。指人事、财务、供应、营销、生产等职能部门和分厂等具体业务单元。其职责是负责具体业务的整合工作,形成、记录、汇总并上报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因子,控制具体业务整合过程中的操作风险,提供并购风险管理的基础信息。

(3)组织沟通。组织沟通是指以沟通为手段、以解决冲突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化解矛盾和摩擦的过程。在大多数公司中,并购都会带来严重的生产率下降、士气低落、员工健康受损以及关键人员的大量离职等问题。此外,文化冲突、权力的争夺、管理系统和结构的摩擦等也都会在组织的整合和变革过程中出现。在并购整合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组织沟通,可以缓解和消除冲突和摩擦,降低整合风险,实现并购价值创造,顺利渡过并购整合阶段。

(4)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程序。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程序,如图2所示。

①企业并购信息的获取。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主要是指来自企业并购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如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并购目标、并购企业自身状况、来自目标企业的各种信息、拟并购方案以及并购市场的状况等,这是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②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是对面临的尚未显性化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目标是识别知识资源整合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和风险事件。根据第一步所搜集到的并购信息,运用特定的风险识别技术,开展知识资源整合风险识别活动,搜寻整合风险因子,判断潜在整合风险的性质及其影响,实现知识资源整合风险识别目标。同时,根据所获取的并购信息制定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目标。

③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的评估。风险评估是指通过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方法来估计和预测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根据行为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偏好,对各种风险的综合效果进行等级评判。在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中,不仅要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更要将这些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的大小、强弱转化成可以比较的、量化的数值,并通过其相应的风险等级为风险处理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可以说,风险评估是把风险数据转化为风险决策信息的过程,是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之间的桥梁。

④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通过对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的识别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和风险控制目标,运用合理有效的风险策略来处理各种风险,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在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这个阶段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即利用风险综合评判模型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实时监测风险动态并及时预警信息;二是知识资源风险控制目标的确定,即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和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程度,在综合考虑风险处理成本的前提下,制定相对合理的风险控制目标;三是知识资源风险控制技术或策略的选择,即根据已形成风险的特点,在权衡各种风险技术可能产生后果利弊的基础上,确定最优的风险控制方案;四是知识资源风险控制决策的实施,即采用已确定的风险方案在并购整合的进程中对相应风险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既定风险控制目标的过程;五是知识资源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价,即依据控制目标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进行后续的监测和评估,确定已有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并将这一结果反馈于控制策略的选择和控制实施的管理,从而为下一轮次的风险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在分析战略并购中存在的知识资源整合风险基础上,构建了战略并购知识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系统,如何有效识别和正确评估战略并购知识资源整合风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wernerfelt.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171-180.

2. brooking a. 赵洁平译.智力资本:第三资源的应用与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8-26.

3. 彼得·德鲁克著.管理的前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

4. 陈念.企业并购整合风险的识别.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54-58.

5. 黄速建.并购后整合: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经济管理,2003,(15):6-13.

6. 焦长勇,项保华.战略并购的整合研究.科研管理,2002,(7):16-21.

7. 张衡.并购、资源整合与企业成长.经济学家,2003,(2):112-116.

8. 张海涛.知识型企业并购的风险管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