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媒体概论

网络媒体概论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7 08:50:25

网络媒体概论

网络媒体概论第1篇

党的十报告中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并将其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了在当下思想多元的环境下,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一再指出要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但是,一直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在传播方式上主要依靠传统的纸媒、电视和广播进行传播,并未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强大的舆论宣传阵地。反观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高度依赖网络媒体,几乎完全摒弃了传统媒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网络媒体必然成为最佳选择方式。只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才能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近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为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对策,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教授等人所著的《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重点研究了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面的相关问题,致力于探索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依靠网络媒体的优势,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在构建全书的写作思路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分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同时立足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剖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提出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结合时代需求,对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具体方式、有效机制和网络媒体构建的途径,进行了探析和研究。从全书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及整体结构来看,该书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

第一,逻辑严谨,分析有理有据。该书体现了非常强的问题意识,指出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对网络媒体及社会价值观的解读,对文章所涉及到的“网络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层层剖析,并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了互联网技术的演变过程,论述和归纳了网络媒体的具体含义、基本类型和发展优势,并着重分析了网络传播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角度新颖,行文思路清晰。“网络媒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概念本身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作为抽象概念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作者认识到网络媒体的发展前景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新型载体,在不久必将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流阵地。因此,他在写作时将两者完美融合,厘清了两者的概念,梳理它们的成长过程,试图寻找发展规律。并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对两者发展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对网络媒体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清晰的行文思路。

网络媒体概论第2篇

【关键词】新闻标签;网络热点;影响辨析

一、网络“新闻标签”概念及其特点

网络“新闻标签”的是指发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传播工具,对于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标签化的制作传播,用来概括核心内容、表达个人立场的概念、短语或短小表述。

网络社会下,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更多的事件得以通过便捷的方式来传播,新闻的数量越来越大,在激烈的竞争中,媒体想通过新闻狂轰乱炸并不那么明智。因为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关注那些不是重要的信息,或者自己不关心的信息。因此给出直接的简短的信息概要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新闻标签刚好符合这一特点。新闻标签的形象生动,浓缩概括,幽默讽刺,草根通俗刚好符合大众传媒的传播特点,能在短时间内通过新闻标签的议题设置,告诉人们想什么。

二、网络热点事件中“新闻标签”的正面作用

(一)凸显热点事件,聚焦受众注意

“面对铺天盖地的庞大信息,那些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快餐消费的受众很少会对每一大段大段冗长的文字进行仔细阅读,而要使每一热点新闻事件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崭露头角和引起关注,简洁、精辟、耀眼的标签制作与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标签具有巨大的能量,既能含蓄地提取新闻事件又能大胆地赚取网民好奇心,这是一种近似猎奇而又非常高明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广大的网友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根据形势情况,更改立场,进行道德评断,进行舆论谴责,将事件迅速上升为热点焦点事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利用“新闻标签”接受新闻热点的方式。

(二)疏导公众舆论情绪,引导社会价值取向

网络“新闻标签”在网络中不仅具有具有突出热点新闻事件,聚焦受众的外在关注以外的作用,并且对于疏导舆论情绪,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网络“新闻标签”是网络媒体将事件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原有意思上的更加具体的表达,可以充分让受众接受了解并参与其中,为公众适合而公开得进行感情宣泄与思想表达提供了比较宽泛的价值空间。无论是专业的传统媒体还是普通的网络媒体,都经过了把关人对于信息的把关,本身就蕴含着把关人 的价值取向。“新闻标签”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融合,体现了议程设置对于新闻事件传播的巨大作用,能迅速吸引引导舆论。

(三)揭示社会更内部问题,有力的推进网络监督,参政议政

网络新闻大多是针对当前的热点事件,网络传播的速度优势和搜集资料的速度让网络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具有吸引力。在事件还没清楚的时候,网络媒体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视频,音频等第一现场的资料传递出来,供网民参与讨论。网络媒体利用网络进一步挖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将长久的热点事件整理成线,揭示事件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网络“新闻标签’在引导人们参政议政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作用。网络“新闻标签”是对热点事件高度的凝练,新闻传播者在把关的同时,承担着揭示社会内部矛盾问题,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网络“新标签”会让人们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网络热点事件 “新闻标签”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传播中“新闻标签”现象会改变新闻的事实

网络“新闻标签”的标签并不是对新闻事件完整的概括,它只是针对事件的某一方面侧重报道,因此会存在表达信息不完整或者瞎编乱造的可能性。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接受信息基本都是“标题党”,不求甚解。

(二)网络“新闻标签”形成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

大众传播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已经被打上了传播者的烙印。“用事实说话”,是指在忠实的报道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和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在“新闻标签”创造出来的时候,新闻传播者就将此标签刻上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在长期以往的接受信息中,受众对于某一标签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印象。

(三)网络“新闻标签”的“三俗”化和公信力低

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是与社会风险并存的,大众媒介在一方面具有提供消息、传播观点、引导舆论、提供教育和娱乐大众的功能,另一方面大众媒介在制造好处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的制造“坏处”,反作用于媒介的健康发展。网络媒介通过海啸式铺天盖地的信息冲击,人们无暇深度阅读,只能进行浅阅读,而新闻标签这种直接了当的信心传播方式,恰好符合现在社会新闻传播的方式。

四、网络热点事件“新闻标签”负面影响应对策略

(一)提高受众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网络媒体所营造的网络环境有时并不是真实的现实环境,是传者进行新闻选择之后所营造的网络环境。因此受众在浏览新闻时,要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除了要能对虚假新闻进行辨别还要自觉地抵制色情暴力等“新闻标签”。

(二)提高新闻标签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新闻标签”要与新闻基本要素相符。新闻的基本价值表现在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但在与此同时,要注重新闻的第一性――真实性的基本要求。网络热点事件中“新闻标签”往往在重要性、及时性上比较成功,但是“新闻标签”为了更好的聚焦受众,往往在真实性上的追求就比较低,新闻信息不准确时常有,甚至有完全的假消息。因此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标签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制作。

(三)加强对网络和媒体规范

网络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迫于经济利益的压力,不得不向“新闻标签”这个方向着手,利用热点事件中的“新闻标签”里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网络传播的相关责任法规,使得网络传播得以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违法、违规使用“新闻标签”的媒介和个人予以严厉打击。只有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使网络传播秩序的以正常运行,文化市场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网络媒体概论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物力教学;应用

1多媒体网络技术在物力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1认知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中有很多方法对网络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帮助作用,其中认知图形和提纲以及概念理解活动等都可以作为有益的教学方式。图形以及提纲共同构成完整的认知理论,人们可对框架以及纲要进行构建,达到帮助自己学习的目的。每个人构建的纲要以及特点都要自己的特点与理解,但都有基本的机构帮助纲要的形成。在实际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会出现现有概念与实际经历相互作用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会对概念进行新的组合,促进显得概念与理论形成。网络多媒体概念的形成也可以借助认知理论来完成,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质。首先教师可像学习者提供一个例子,属于或者不属于概念都可以,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最后学生可对概念进行各种假设,直到得出定义为止。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对概念的特点进行整理与理解,直到发现并定义模式。认知理论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者的精神进行调动。现有的模式与概念是建立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上的,所以对学生过去知识的充分调动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在一定程度赋予新知识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意义。

1.2构建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就是构建主义理论,同时也可作为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指导理论。使用于网络活动是构建主义理论的显著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的社会互交,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问题。通过对认知结构的加工与理解失误及其表面的过程进行一定的构建。创设真实情景是构建主义理论学习中的关键,所以在实际进行情景创设时可将意义构建作为必要前提,同时可以将该项工作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实际进行真实场景创设时,可将网络多媒体技术作为主要工具,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对真实场景的创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在物理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2.1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教学效果并为完全体现。现阶段在网络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存在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交互网络的使用现象,片面强调该项技术的价值与作用,没有利用改型技术达最佳教学效果,导致其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2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时,授课教师缺乏技术支持和课程支持。所谓技术支持,主要是指学校在使用交互网络中出现的各种技术性问题,如计算机联网及其日常维护、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护等。这些工作不可能由教师来监管,必须有一些受到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承担。此项工作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交互网络在教学中的使用效率。课程支持是指在使用交互网络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教学之用的学习内容,这些信息不仅要有足够的教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教学材料同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交互网络的信息教育作用。

2.3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时,经常遇到硬件配置问题和课件缺乏等困难。在考虑把交互网络运用于学校教育时,学校的技术设备问题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就目前的设备状况来看,虽然在某些学校中来进行交互网络教学是可行的,但从整体来看,要想凭借交互网络来使学校教育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还不现实。软件方面,许多人面对庞大繁杂的网络信息,大部分人都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寻找和选择自己所需的资料,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零散信息。因此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查到所需的教学信息,必须要有技术专家的帮助,否则师生在课堂中为查找教学信息所花费的时问和精力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内容变化太快,以至师生很难找到一些相对比较稳定的教学内容。再者,软件制作周期不断缩短,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要求教师学生不断学习各种新版软件。这样一来,必然会缩短教学时间,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进度。

3强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效果的方法

3.1要加大对物理课程授课教师的培养,帮助他们掌握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方法。当多媒体网络以其惊人的速度走进我们的学校、家庭之后,最先掌握电脑技术的是年轻的学生。学校的授课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工作之余精力的有限,常常会在这全新的事物面前显得束手无策。但这种现象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只能是暂时的。信息时代虽然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独立自主,不过他们还需要教师对学习行为的有效约束,需要教师来帮助解决学科的问题。使教师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大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熟练运用各种技术功能,才会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反之就会出现高档设备、低档使用的现象,既造成了设备投资的浪费,又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充分了解设备的各项技术功能,熟悉操作程序,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设备的操作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对教育方面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自我更新,不仅观念要更新,知识也要更新,真正成为时代的先驱,成为现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2要加大对物理课程多媒体教学的软硬件建设的投入,为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提供强大的技术保证。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是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评价合格高校的一个标尺,但是如何实现同物理课程教学的对接,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尝试。在进行物理教学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设计时,要围绕学习者进行,体现用户至上的设计理念。课件界面设计要呈现较为清晰的问题线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建立假设,积极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最终解决问题,使自己智能得到发展。在网络课件中要呈现清晰的问题线索,往往在词语难以或不能呈现清晰的问题线索的情况下,采用视觉图像就能办到。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鼓励商教结合,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多媒体网络物理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将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变为动态的、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积极沟通,帮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物理教师和研发条件较好的软件设计者牵手,实现强强连手,力争创作出适合教学要求的精品课件。目前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由于缺乏交流和共享的机制,使得同一课件在多个高校同步进行开发,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因此应筹划建立一个相对简洁并为各高校所接受的教学资源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教学资源库。

3.3在物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要破除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知识量迅猛增长,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因此,每个物理教师都应努力实现终身学习,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根据物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作者:霍岩娜 单位:德惠市第十三中学

参考文献:

网络媒体概论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 文献综述 社会舆论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上升和新闻网站的扩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依托互联网的各种优势,较之传统媒体评论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的缺陷和人为经营管理上的漏洞,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出谋划策。下面笔者就当前我国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研究文献,从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和范畴界定、传播特点、功能功效、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梳理。

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和范畴界定

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学界和业界仍然存在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可将不“成文”的言论也纳入网络新闻评论的范畴之中。有学者从维护新闻评论体裁特征出发,认为只有那些在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成文”文章才能称之为网络新闻评论;也有人从互联网的媒介特性出发,将网络留言、论坛讨论等“不成文”的言论也称之为网络新闻评论。在众多意见中,笔者较赞同王振业等的看法:“网络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意见信息,是个人或组织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因此,就像音像评论之于广播、图像评论之于电视,讨论区、电子论坛上的评价性意见正是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特殊表现形态,只要其‘新闻性’、‘政论性’的特征还在,‘不成文’的讨论应当和‘成文’的文章一样,纳入网络新闻评论的范畴。”

网络新闻评论的分类。为了便于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将网络新闻评论进行了分类:杨新敏从内容角度将其分为政府媒介评论、商业媒介评论和网络论坛跟帖评论;黄昕从形式角度将其分为网络新闻评论专栏(包括新闻网站的时评、个人博客等)、留言板跟帖和网络论坛(BBS)评论3;田秋生等从原创性的角度和创作主体角度,将其分为原创评论、转载评论和记者评论、专家学者评论、普通网民评论。以上的几种分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分类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改变其本质。

网络新闻评论的本质。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本质看法基本相似,只是表述略有差异。如杨书卷认为:“网络新闻评论是针对在网上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的‘网上跟帖’,其形式相当于‘读者来信’,处于传播学中的反馈阶段。”亦如姬米刚所说:“网络新闻评论与其他大众传媒的评论一样,只不过是借助现代网络信息载体将新闻评论转化为电子化的文本传播而已。”

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网络新闻评论的网络特征。众所周知,网络新闻评论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媒介途径发展起来的,必然具有网络传播活动的相关特征。不少学者在讨论网络新闻评论之前,都要先解释网络传播的特征,再顺势带出网络新闻评论。潘英将网络新闻评论的网络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栏目设置更多样,形式更直观;二是容量大,包容性强,存留时间更长;三是传播和互动更及时;四是形式更加灵活。周瑞金更是站在社会价值的高度指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优点:“传播即时性;时空穿透性;议论交互性;价值多元性。”

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的特征对比。呼吁传统媒体评论向网络新闻评论“取经”是研究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方面。在笔者分析的68篇文献中,有42篇着重讲述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优势,有18篇谈到了报纸、电视等媒体新闻评论要向网络学习。

蒋建德指出:“网络新闻评论以其突出的优势对报纸时评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报纸必须把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新闻评论快捷、海量、平等、平民化、交互性的优势尽可能多地‘拿来’,同时进一步发挥报纸时评权威性的优势,这样才能开创报纸时评的新天地。”

王枫也建议报纸新闻评论改版:第一,直接摘登网络言论,或者将分散甚至片面的民间舆论集中起来,加以筛选、概括、分析和修正,变成比较正确、系统的意见,在报纸评论中体现出来。第二,从网络新闻评论中寻找广泛的灵感。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发掘角度,启发观点。第三,内容的多元化。第四,改变传统的报纸评论版面的编辑模式。第五,让记者写评论;第六,直接进入网络新闻评论,分得一杯羹。直接开辟电子版,实现互相促进。

在看到网络新闻评论众多突出优势的同时,不少学者也注意到其存在的缺点。陈忻认为:“缺乏约束网友,缺乏自律和社会责任感,情绪化、意气化的色彩也较为严重。同时,网络新闻评论的随意性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言论不求深刻,但求宣泄。其语言虽然是犀利的、直率的,但常常带有偏激的倾向,甚至出现谩骂攻击的现象!”

笔者承认网络新闻评论存在上述缺陷,但是应该看到,网络媒体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本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其显现出的主要方面还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切不可以偏概全。

网络新闻评论的功能

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功能。网络将反馈的声音组织在一起,不仅将意见反馈给作者和新闻机构,其观点也能被大众看到,达到以往反馈所无法实现的功能:自己也成为二次传播的“缔造者”。而且,和在线的个人聊天那种小范围的影响不同,新闻有多热,网络新闻评论就有多热,当达到某一阶段时,网络新闻评论自己也会成为热点新闻,成为再次热评的对象。

张学义指出:“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度为传统媒体树起了标杆,这对传统媒体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也是一种促进。广开言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畅所欲言是社会文明和谐的象征。”

此外,张宁还阐释了网络新闻评论公共精神的五种具体表现:“建设现代文化模式,重塑公民的文化精神;培养公民的公共观念;为公民提供政治表达的渠道,进行沟通;提升公共舆论品格,调节社会精神生产;焕发公民的理性精神。”阂大洪对张宁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已经开始承担公共精神培养的重任”

从这些观点来看,学者们几乎都偏向了积极的一面,没有深入探讨网络新闻评论带来的负面效果。这种回避和逃脱只能让公众越来越对网络新闻评论顶礼膜拜而忽视了其潜在的隐患,这一点尤其值得今后的研究者们注意。

网络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网络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同样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基本上集中在网络新闻评论影响社会舆论的过程、作用和如何正确引导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功效等方面。

摆在我们面前的网络实际上可以构建为一个公共领域,受众言说价值的实现便是他们有了一定的权利去阐释他们的观点,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针对一些重要事件来反映人们的心声,众多的网络受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最终产生的结果便是新闻事实走向舆论化。

高伟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在网络舆论中的影响尤为突出,网民特有的情绪化倾向,更容易受到网络新闻评论的左右。”他甚至将网络新闻评论形容为“零独家时代的独家新闻”,“抢占舆论制高点的急先锋”。

张世浩将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作用归纳为五点:第一,促进公开与公正;第二,有利于社会控制;第三,扩大网站影响力;第四,与传统媒体互补;第五,加强社会监督。

认识到网络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性后,不少学者对加强网络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力提出了对策。比如胡富成等指出,要“建立自己的互联网舆论引导阵地,聚集足够的人气,充分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培养高素质的版主和吧主队伍,充分发挥版主和吧主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意见领袖’作用;积极推动网民所反映出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政府与网民互动,实现政府、网络、网民的互动正常化,提高网络论坛与社区在网友中的信任度”。

虽然大部分人认为目前我国网络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作用不断加强,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比如张毓认为:“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新闻评论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而评论文章中的舆论导向,并未使人们对这个事件的态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唐野苍还指出了其舆情弱化的原因:一是平民评论者的缺失,二是娱乐化倾向严重。

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能力到底有没有降低,笔者更偏向于没有。从近年来的多起突发性网络事件来看,网络正越来越成为事件爆发的导火索。这个问题也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另外,除了上述两方面功能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网络新闻评论的其他功能。比如对媒介环境的适应和改变,对大众认知、决策的影响,对新闻业务的拓展与创新等。这些问题还很少有人涉足,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地。

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征

韩书庚在《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中选择了五则体育新闻的网友评论进行考察,研究其修辞、文字和标点符号的特点,其结论拓宽了网络新闻语言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他概括出了网友评论的词语选择特点,分析了主要词类和方言词、流行语的使用;同时从网友评论中的辞格、风格等角度作了探讨;最后还对文字和标点符号作了分析。最后总结出“网友评论风格以幽默、讽刺为主”。

刘静等则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一方面,发送信息的一方(即评论者)隐去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以虚拟的网名重新构建身份;另一方面,网络交际的另一方即网评的读者,在阅读网评后,也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以评论的形式发表在网上。”并将其归纳为“交际参与者的不同”和“文化背景语境的不同”两点。

网络新闻评论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网络新闻评论面临的问题。“表面上,海量的网络信息令人眼花缭乱,而信息的背后是雷同、肤浅和抄袭。‘千网一面’的趋同倾向,暴露了网络媒体‘速度与量’的浅层次竞争。”

潘英也认为,“网站往往缺乏完善的有组织的评论,因而削弱了它的权威性,而‘论坛’评论,个体性较强,这既具有优势——网络民主的一种体现,也存在缺陷——容易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可以说,目前我国网络新闻评论面临的问题令人堪忧。

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趋势。基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性、多元化、及时性等特征,不少学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正处于壮年时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正渐渐地霸占整个评论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李孟鑫则不赞成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倾向,认为“‘新闻洞理论’依然在网络新闻评论中存在,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对策。鉴于网络新闻评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发展趋势,学者们纷纷提出对策。李冬安从频道的页面设置与栏目安排、网评队伍建设、关注引导热点、突出原创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如何做好网络新闻评论提出了建议。

赵丽薇等在分析网络新闻评论专题存在的问题后,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方向——品牌化,并从市场定位、差异化策略、宣传推广等角度提出了具体措施。另外,高进安还对做好国际网络新闻评论提出了几点建议:“网络新闻评论员应该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对所评事件有较全面的了解,做到客观、理性,以理服人。”

结语

网络媒体概论第5篇

全媒体转型已成为当代中国传媒的发展趋向。本文从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辨析入手,探寻中国全媒体的发展演进之路,即全媒体发展的初期孕育、全媒体发展的报业转型和全媒体发展的整体推进。而未来全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全媒体的认知共识、制度建构、流程再造和全媒体人才培养。

关键词:

全媒体 历史演进 媒体转型

中国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之风已从报业吹向了广播电视界,并引发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与研究,截至2012年12月,在中国知网以主题“全媒体”进行检索,可检索到1500多条记录,在百度可找到相关结果2400多万个。从目前文献检索的全媒体研究来看,多是描述性的分析或个案式的追踪探讨,缺乏学理性的深层次研究。

一、全媒体的概念建构

全媒体发展起于何时?由于认定的依据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时间标志看法。但基本认同的意见是,国外以2006年英国老牌报纸《每日电讯报》的全媒体改革之路为起点,随后,由《今日美国》2008年开始尝试的产业链重构推进了全媒体的实践。在我国,全媒体转型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广州日报》于同年6月成立滚动新闻部,专门针对报纸、手机和网站进行“联动发稿”。次年7月,我国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试点的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式上线运营,自此,报社记者的角色悄然转型,开始以全媒体记者的身份向多个媒体终端――传统纸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和户外大视屏等信息。2009年1月,浙江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全媒体命名的新媒体机构正式诞生。同年,南方报业集团也正式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的理念。那么,全媒体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1. 全媒体概念学说。全媒体概念界定众说纷纭,通过文献整理,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学说:

报道体系说。该学说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或者说是采用多种媒体手段和传播平台来构建的报道系统。这种报道不再是单一落点、单一形态和单一平台的,而是在多个传播平台上开展的多个落点、多种形态的报道体系。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及网络新媒体都是这个报道系统的整体组成部分。[1]这一概念从新闻业务本体出发,落脚点放在全媒体形态的报道体系上,较好地概括了全媒体报道的模式和特征,但将其限定在媒体“报道”业务层面,略显褊狭。

传播形态说。该学说认为全媒体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符号,如文字、图像、声音、光线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多种传播手段传输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2]或者说,全媒体是在传统和新兴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进而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3]从本质上说,全媒体是指不同媒介类型之间的嫁接、转化和融合。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信息资源的多渠道采集,信息资源的统一加工,全方位多业务系统的支持,多渠道的资源共享。[4]此概念将全媒体视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型传播形态,强调了各种媒体间融合生产信息内容的立体传播状态,较全面地概括出了全媒体传播的形态特征。

整合运用说。该观点在综合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广义而言,全媒体概念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狭义界定,是指立足于现代传媒技术和媒体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运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传播渠道联通、运营模式统筹等方面的整合性实践。[5]这一观点突出了全媒体更具宏观性的“整合应用”,将多因素囊括其中,但未清晰地概括出全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观照了全媒体概念学说之后发现,目前有几个共同点可作为界定和理解全媒体的要点:一是全媒体发展的主体是传统媒体,这是其面对新媒体而求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发展整合多种媒介形态,而缺乏多种媒介形态间的统合协同,就构不成全媒体;三是实行多媒体分流传播,并根据媒体的不同分流生产出不同的媒体产品;四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行模式。

2. 全媒体概念辨析。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超媒体”“多媒体”“富媒体”“跨媒体”“融媒体”等众多相关概念,其间有异同,要科学地认识全媒体的概念,有必要对这些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超媒体”“多媒体”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首先,“超媒体”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术语,它又与超文本紧密相连,超文本是包括文本、静止图片、表格、线图等多种媒体格式的非线性的计算机交互信息系统。而超媒体是包括超文本信息在内的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格式,允许非线性与交互链接的信息系统。而多媒体是包含上述两个基本概念,并利用超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运用包括文本、静止或运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格式来传播信息的方式。[6]因此,“超文本”“超媒体”“多媒体”一脉相承,都是依据计算机文件格式或传播符号类型提出的概念,全媒体也确实需要“多媒体”多元和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但 “全媒体”概念是传媒转型的一种运营方式。

“富媒体”指信息传播中,除提供在线视频的即时播放外,内容本身还包括网页、图片、超链接等其他资源,与影音同步播出,为网络公司和网民提供一种全新的媒介体验。富媒体与多媒体区别在于,富媒体增加了交互性,其用户可以在信息播放过程中控制和改变传播内容。[7]因此,富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体验方式,可在全媒体的具体操作中得到一定运用,如iPad移动媒介终端上由参与式构成的信息产品就是利用了富媒体交互方式。

关于“跨媒体”概念,最初的全媒体化其实就是跨媒体运营,跨媒体实为全媒体早期孕育阶段的表现形态。有研究认为跨媒体是“横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三维平台组合,是新旧媒体杂交、融合的产物”。[8]跨媒体就是要突破原有单一媒体类型的限制,跨向其他的媒体类型传播,并实现两方或多方联合与互动式的发展。

“融媒体”概念是由媒介融合而来,意指在以数字媒介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推动下,组成跨媒体业的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与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从内容融合到传播渠道融合、媒介终端融合的全过程。[9]融媒体(融合媒体)正是媒介融合过程的最终产物,它是在理想的媒介内外环境中,整合了新旧媒体的特征和优势,实行一个统一平台对不同媒介或终端进行信息资源集成配置和融通生产的媒体运行模式。

二、中国全媒体的发展演进

1. 孕育:全媒体发展的初期尝试。中国全媒体的启程在21世纪初,从报业的跨媒体运营开始。特别是兴起和迅速普及的互联网,使报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乃至出现“报业寒冬论”。在此情形下,报业如何突围?传统报业纷纷开始思考拓展生存空间的问题,并开启跨媒体发展的探索之路。

2001年,《沈阳日报》的改革探索可看做是我国报业最早的全媒体尝试。该报率先在国内实现采编网络化和管理一体化,并通过图文合一的采编网络平台建立起集各种传媒业务于一体的系统,为报社未来实现信息传播流程一体化开辟了新道路。[10]

中国报业的跨媒体运营,从创办报纸网站开始,实施报网互动是其典型特征之一。报业网站建设,以2000年10月《人民日报》在其网络版基础上打造的人民网为起点,标志着报业开始跨向综合性新闻网站,在新闻业务上尝试不同于纸媒的内容生产。国内其他报纸也纷纷在人民网之后推出自己的新闻网站,自此,报纸与网络开始了报网业务联姻互动的尝试。“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在每条报纸新闻的下面,都会用超链接方式转接提示相关的网络新闻;另一方面,网上点击较多的热点事件,也会成为报纸新闻的来源,而报纸新闻的重点稿件资源,又会被共享到网上做突出报道。”[11]报业跨媒体转型的另一探索是打造视频记者,这经历了一个从“视觉新闻”到“视频新闻”的变化过程。“视觉新闻”首先由上海《东方早报》发起,该报于2003年创刊伊始就明确提出了“新闻视觉化”的理念。视觉新闻最初就是强调在报道中大量使用新闻图片,包括占据大版面的大幅照片,甚至推行视觉化的新闻叙事,以争夺受众的眼球。后来《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纷纷成立视觉新闻中心,尤其是《南方日报》视觉新闻中心将摄影记者、图片与视频编辑等人员进行整合。但此时的报业都还没有将视线转向视频领域,这在2007年取得了突破,《南方都市报》摄影部在报业首设视频记者岗位,国内报业的第一批视频记者随之诞生。《京华时报》《新京报》等报也紧随其后,开始探索推进视频记者岗位的专业化发展进程。[12]

2. 转型:全媒体发展的报业探索。在报业跨媒体运营探索的同时,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也于2006年8月5日开始组织实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这一计划旨在探索传统报纸向数字网络出版的转型,该计划在我国报业很快得以实施。同年12月20日,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国内首家全流程、全媒体数字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沈阳今报》正式上线。与以前的数字报刊系统不同,在全流程、全媒体数字报刊平台上,该系统实现了从采集、生产制作、、交换、反馈到经营的一体化运营流程,增加了视频、动画、音频等多媒体元素,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13]

中国报业在经历跨媒体经营后,开始进入全媒体转型发展阶段,时间分割点大致在2007年,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标志,确立了“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发展规划,并规划了“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全媒体应用整合平台”和“全媒体经营管理技术支撑平台”等建设项目,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正式用文件提出“全媒体”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媒介发展方向。依然是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成为我国“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第一批试点单位,这标志着我国报业系统全媒体转型重大工程建设的开始。

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优化产品生产流程,推动报业集团从报纸生产商向内容提供商转型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探索全媒体数字采编运行系统,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资源整合、多途径的数字化传播。[14]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也于2009年成立了全媒体新闻部,并组建了基于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的3G事业部,通过使用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实现了多媒体、即时的和互动的移动新闻播报。2009年6月上旬,该集团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评审和验收,实现了全媒体综合性新闻内容生产体系的新运行模式。[15]同年,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提出向全媒体集团转型,首先实施南都全媒体集群战略,构建起了包括报刊、音频、视频、网络、手机报及户外LED等全媒体形态集群,向着“全媒体数字信息运营商和现代通讯社”转型。[16]此外,南方报业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合作推出中国首家移动互联网电台;《广州日报》成立负责报纸与手机、网站等部门联动发稿的滚动新闻部;《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合力开创人民电视、人民播客、人民掘客、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原创互动型的系列全媒体;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实行报网合一并组建全媒体记者队伍等。在此时期,新华通讯社也在视频新闻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不仅开通了新华视频新闻专线,还于2010年元旦和7月1日分别开播了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华语、英语电视频道,开始走上全媒体通讯社之路。

3. 风潮:全媒体发展的整体推进。在我国报业全媒体转型之时,广播电视业也不甘寂寞,继报业之后迅速跟上全媒体建构的潮流。2010年前后,中国网络电视台和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先后开播,标志着电视和广播媒体也开始向全媒体发展。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我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电视行业介入全媒体建构的重要起点,它依托中央电视台向用户提供视频直播、上传、搜索、分享等服务,形成了以强大的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多终端立体传播平台。我国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的“首张绿卡”――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随即黑龙江、湖北、江苏等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陆续开播,诸多市级网络广播电视台亦相继涌现。

深圳广电集团从2010年开始打造全媒体集群,整合全媒体力量,试图建成我国第一家提供一站式全媒体运营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媒体营销服务。浙江网络电视联盟则是浙江省县、市广电播出机构联合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创办的,初步形成了浙江地方广电视频网站集群。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等多家单位投资组建的杭州华数数字电视公司,专注于以互动、融合为特色的全媒体业务,在全国三网融合领域形成较大影响。华夏传媒集团公司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等40多家城市媒体共同打造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实施跨媒体和多终端的节目营销,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近8亿用户。

广播媒体的全媒体探索,始于2010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该台拥有61个传播语种、全业务媒体形态和新媒体国际传播平台。以“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为宗旨,向全球受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紧随其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于同年9月获准建立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这是我国部级网络广播电视台,是继中国网络电视台之后又一个以网络视听节目传播及互动服务为核心的全媒体播出机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年年初还成功开办了中国第一份有声手机报,与之并行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则在获得 IPTV 牌照之后又于2010年初步建成了基于移动互联网、面向手持终端的英文信息平台――移动国际在线,大大拓展了自身的全媒体建构。

在中央级的广播电台带动下,全国地方广播电台也纷纷走上全媒体发展的道路。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着力打造全媒体直播室,集广播、网络、电视直播于一体,其直播节目通过光纤传输,由湖南电台交通频率、湖南移动电视、芒果广播网组成的全媒体进行传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重大报道中将网站视频与手机视频同步直播,将广播音频内容配上记者采访的图文内容,实现多媒体传播。沈阳广播电视台还可在播出过程中实现全媒体的节目与受众互动,真正迈向统一的全平台、全媒体演播室,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持终端平台的全覆盖播出。[17]

三、全媒体的未来发展思考

发展基础:全媒体的认知共识。全媒体转型,是未来传媒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同任何改革一样,全媒体的发展也必然会遇到各种思想障碍和阻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媒介观念的解放与调适,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深刻理解全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运行规律,寻求一种与时俱进的媒体发展道路。

发展保障:全媒体的制度建构。传媒发展离不开传媒规制,就我国的传媒规制而言,还没有形成与全媒体发展完全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这就要求必须对现有的相关传媒规制进行革新,尤其是要打破以往森严的媒介壁垒。这点可从国外借鉴中得到启示,如美国1996年修正并通过的新《电信法》,打破了以往传媒产业跨越不同媒体运营的限制,带来了美国综合性传媒集团的整合性飞速发展。

发展途径:全媒体的流程再造。中国全媒体的发展尚在摸索当中,尤其在全媒体的运作模式上,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有效的模式。按照传统媒体的习惯和模式,很难适应全新的全媒体运营需求,这对于不同种类的媒体运作而言,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与磨合,找到适合自身全媒体化的具体运作方式。媒体的战略取向一般采取“媒体+平台”的建设模式,平台模式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整体重构,它包括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基础平台的任务是架构基础网络,不直接向最终用户提品和服务。而应用平台则依托基础平台,搭建各种功能或专业性的平台,开发应用服务产品,与传播终端用户直接连接。媒体在内容应用平台层面,通过提供一种支撑环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运作及利益分配机制,可为全媒体平台的良性运作提供保障。在这个基础之上,实施全媒体的流程再造,即实现“前端全媒体采集,后端流媒体制作,终端互动式体验”。

发展关键:全媒体的传播人才培养。中国传媒业正经历着一个急剧转型的时代,在这个以全媒体技术平台为依托、以多媒体报道为主要方式的后报业时代,全媒体记者成为不可替代的新闻传媒专业人才,也是传媒集团实现全媒体转型的关键。全媒体人才要求既能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又能为网站写稿、提供视频,还能为报纸写深度报道,为广播电视台做现场报道。全媒体记者强调媒体的交叉、专业的多能,而传统新闻传播学总是把记者泾渭分明地分为报纸、广电或网络新闻记者。为此,必须随着媒体对人才的新需求,探讨全媒体新闻记者、编辑人才的培养途径,使一线记者能实现从单一传播向多元传播的转型,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同时采集图文、视频和音频信息。

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一个特定阶段,全媒介进程所达到的最终效果就是真正的融合媒体,或称为“融媒体”,即真正实现多种媒介全方位的融合运行。融媒体状态绝不只是技术层面或业务层面的融合,还需媒体所有权的融合。“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看,融合媒介促进了传统传媒业的全面升级,也体现了传媒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全媒体转型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适应所有的新闻媒体,但全媒体建构并向融媒体过渡,一定是未来传媒发展不可漠视的重要课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学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部分成果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54页)参考文献:

[1]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6).

[2] 刘小帅,张世福.3G 时代:传媒价值链的重构[J].网络传播,2009(7).

[3]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4] 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4).

[5]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

[6] 陶智勇,蔡进.超文本、超媒体、多媒体概念的界定[J].今日电子,1997(9).

[7] 朱松林.富媒体:网络广告的新选择[J].传媒,2006(3).

[8] 王学成,来丰.论跨媒体联合[J].新闻大学,2002(1).

[9] 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

[10] 刘延军.《沈阳日报》实现采编网络化管理一体化[J].中国传媒科技,2002(5).

[11] 郜书锴.全媒体记者: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J].青年记者,2011(7).

[12] 郜书锴.视觉传播:融合新闻的转型与实践[J].现代视听,2008(8).

[13] 王立成.中国首家全媒体数字报在沈阳诞生[J].记者摇篮,2007(2).

[14] 蔡雯,刘国良.纸媒转型与全媒体流程再造――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创建全媒体数字平台为例[J].今传媒,2009(5).

[15] 田勇.全媒体运营:报业转型的选择――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实践[J].新闻与写作,2009(7).

[16] 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青年记者,2010(19).

[17] 莫克.沈阳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交互式实验室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视技术,2011(12).

网络媒体概论第6篇

传统的《遥感概论》课堂教学方式,其表现形是:以教科书为基础,通过黑板书写和静态的图件展示完成教学。从遥感课程的课程特点来看,课程前半部分属于理论知识讲解,后半部分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影像处理内容。对于后半部分影像处理章节,由于涉及到具体的影像处理过程的讲解,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在课堂上通过口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授课效率比较低,而且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掌握。网络多媒体的优势在于教与学的互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应用与数字遥感影像的充分展现。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遥感概论》课程,可以将专业遥感软件的处理流程在网络上有效展示,将不同专业处理软件的算法及原理分步骤剖析,将遥感数字影像的预处理、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信息解译等实践环节清晰表述,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数字影像处理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这种网络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使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遥感概论》,开发基于网络的《遥感概论》多媒体教学网站尤为必要。

二、系统设计与实现

1.设计原则

①实用性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项目的开发必须结合《遥感概论》课程的特点,依据实用性原则,在保证各项功能实用性的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对系统进行开发。

②模块化原则

模块化能够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使得整个教学系统成为一个真正清晰明了的有机系统。模块化易于修改、扩充。采用模块化设计后,在维护时可以直接对某一需要改动的模块进行修改,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网站不断更新所带来的麻烦。

③基础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

采用Web开发平台,将航空影像、多光谱影像、热红外影像、雷达影像和高光谱影像成像方面的基本理论以互动的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这种途径实现遥感技术的应用实践加深对遥感原理的理解。为培养本科生应用技能,安排相应的遥感影像解译网络实习内容。

④系统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系统介绍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机理、遥感影像处理和遥感影像解译原理、方法的基础上,在网络多媒体上力求将遥感技术发展取得的新成果和遥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贯穿其中。考虑到当前社会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拟在网络多媒体中加入两部分内容分别阐述遥感影像计算机智能解译和定量遥感基础,这是目前国内其他同类教材尚未阐述的内容,它有助于本科生了解遥感科学与技术的最新成果并掌握遥感发展趋势。

⑤交互式原则

多媒体教学网站的设计要遵循交互式原则,包括人机之间的交互交互、师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之间的交互。人机交互要求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师生交互要求师生应有网上互动;学生之间交互要求学生能在线讨论和协作交流相关的课程知识。

2.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基于Web应用的B/S三层结构,该结构模型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图1)。这种基于Web的三层应用体系结构具有很多优点,客户端是浏览器,维护就相对简单,客户端与数据库隔离起来,提供了系统的安全性。应用服务层的引入减少了网络数据流量,提高了数据库的响应速度。总的来说,这种结构使应用系统的性能、安全性、扩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便于系统维护和管理。具体来说,系统设计以ASP、ACCESS编程等网络技术为基础,辅以authorware、flash、photoshop等多媒体工具,实现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的交互式连接,完成实际教学工作。

3.系统功能设计

结合《遥感概论》课程的特点,在系统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功能模块。Web应用层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系统共有四个模块: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其中,课程介绍模块包括两个二级目录,即课程简介和教学手段;教学大纲模块包括两个二级目录,即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模块包括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实验课教学内容两个二级目录;教学资源模块包括教学介绍、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影像资源、友情链接五个二级目录。点击相应的二级目录或者子目录,可直接链接到相应页面。其中,在教学资源模块中:

(1)对于教学课件目录

其制作方法是按照教学的要求,采用Authorware6.0作为创作平台,并用PhotoshopCS5、FlashCS5和3DMAX等作为辅助工具来完成教学课件的多媒体制作。

(2)教学录像目录

是将《遥感概论》课程中涉及到影像处理的相关章节,比如遥感数字图像的变化与增强、遥感数字图像的分类等,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成视频片段,放到网上共享,便于学生在课外的学习。

(3)影像资源目录下

列出了课程所涉及的各类遥感影像。根据教学内容将影像进行了切割,同时把典型区域、热点区域的影像导入影像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黑白摄影航空相片、彩色摄影航空相片、彩红外摄影航空相片,MSS影像、TM影像、SPOT影像、IKONOS影像、QuickBrid影像、热红外遥感和SAR影像等。数据库中的所有影像可以供学生免费下载使用。

(4)在友情链接目录下

列出了能免费下载遥感影像的部分网址,以及与本课程类似的其他高校的网络课件,供学生学习和借鉴。

4.系统简介

网络媒体概论第7篇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履行好“把关人”职责

有人认为,网络媒体的出现,颠覆了媒体的“把关人”这一角色的职能,网民享有完全的信息自由。事实上,网络媒体不仅没有解构“把关人”,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对“把关人”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不可否认,网络提供了更方便、更自由的交流机会和空间,但是海量的信息和自由的空间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永恒的主题。只要国家、民族、群体的利益不会消失,媒体舆论引导就有存在的理由和土壤。尽管网络媒体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某些界限,但这种超越是有限的,至少这种超越还不能使网络媒体放弃舆论引导。在这个意义上,舆论引导的根本在于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在于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需要。

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习惯指责我国的媒体没有新闻自由,其实,任何国家,包括那些有所谓新闻自由的国家的新闻,也都是经过各级“把关人”过滤的结果。当然,“把关人”,不是一个个体概念,而是一个集体概念、组织概念。“把关”就是由一定的媒介体制授权“把关人”的一种媒介权力。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只要存在维持公共秩序的需要,就有对媒介信息进行过滤和控制的必要。因此,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要理直气壮地担负起“把关人”人职责,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要以先进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鼓舞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引导人;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闻观指导具体工作,以“五个有利于”为标准,把好新闻信息“关”,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这些原则是对网络媒体“把关人”政治责任、政治意识的明确要求,重点新闻网站尤其要严格贯彻、落实好。

做好“议程设置” 正确引导舆论

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在其《报纸与外交政策》一书中说,“媒介在使人们怎样想这点上很难奏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这点上却十分有效。”这说明,媒体在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媒体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把某些事件作为“大事”、“要闻”加以报道,这些事件就会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从而引起众人关注,形成一定的舆论。新闻报道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关注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传播学认为,大众媒介可能不能成功地告诉我们如何想,但是却能成功地告诉我们想些什么。可见,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思考以及关注的过程。

中国网络媒体近几年来所表现出的影响力、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其社会地位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已发展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在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议程设置”在网络媒体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议程设置”,引导网民关注那些网络媒体所关注的问题,将网民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网民提高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和人们的思想、观点的目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民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可以任由媒体驱使,让媒体牵着鼻子走。网络媒体影响网民的思考,但不能简单地认为,媒体引导什么,网民就接受什么。因此,网络新闻的议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尊重网民的主体性,只有和广大公众切身利害、自主兴趣相吻合的议程设置,才能转化为公众议程,转化为公众自身的关注焦点,从而达到受众与媒体相互认同的效果。

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做政府和公众的沟通桥梁

“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即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传播学研究认为,来自媒体的消息首先到达“意见领袖”,接着,由“意见领袖”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者追随者,从而影响社会舆论。

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时代,受众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意见领袖”的作用已经很微弱了。但是实际上,在网络传播中,“意见领袖”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在网络社区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毫无疑问,网络时代受众的自主性更强,网民有了更多表达个人意见、体现个性的空间,这使得网络传播空间成为一个舆论更为分散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像传统媒体中那么直接了,但是,从社会整合需要的角度来看,网络舆论的个性化对“意见领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一些重大时政事件和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更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意见领袖”在政府、国家和公众之间进行沟通,化解危机,使社会秩序和社会舆论重新走上正常的运转轨道,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

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主要是新闻评论员和论坛版主,他们往往是网民心目中值得信赖的朋友,他们在舆论形成和走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舆论首先要引导好“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良好社会舆论的形成是政府、媒体和网民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不是任何一方一厢情愿的结果。网络媒体无疑像一座桥梁,起看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政府是主导,公众是主体,网络媒体是桥梁,并同时发挥着平台的作用,通过把关和议程设置,使各方相互理解,达成共识。

网络媒体概论第8篇

一、要正视两个舆论场存在的差异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最早由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他认为,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即官方舆论场,它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1]舆论场是开放的,一个热点话题一旦引爆,会出现两个舆论场的互动,但两个舆论场之间从内容到语境都存在着差别。“官方舆论场”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等重大题材上占据主导地位;“民间舆论场”在涉及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公共安全、司法公正、城乡差距等话题上,更容易被网民所认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官方舆论场”就必须在“三贴近”上下功夫,让受众看得懂、易接受、更亲切,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并引导民间舆论场出现的热点。

网络等新媒体通过吸引更多的受众获得自身的话语权,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话语力量;而公众通过新媒体,也能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力。事实要在传统媒体中成为被传播的新闻,需要经过严格的采编和选择才能为受众接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产品,网络媒体却往往使这个过程一步到位。于是,大量未经查验、考证的新闻就会迅速进入公众视野,有的最后被证实是假新闻。这是因为网络媒体平时出于流量的考虑,一般不会十分注重真实性和导向性,常常将故事性、情节性和戏剧性摆在首位,追求煽情、刺激和悬念,通过制作引人眼球的新闻内容,随意拿名人开涮,或为小道消息鸣锣开道,以此来制造轰动效应。

有的传统媒体在面对网络舆论事件时被“牵着鼻子走”,甚至完全失去自己的声音。它们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降格为网络媒体的“应声虫”,以为只要迎合受众,就是抓住了新闻热点。一些没有新闻源、缺乏新闻要素、无法辨别其真伪的所谓“新闻”,只要网上一有,就拿来转发。作为传统媒体,不但显得很被动,同时对受众也是嘲弄,这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损害是相当大的。传统媒体的媒介议程一般是根据新闻价值大小以及舆论引导的需要来设置的,而在网络语境中,一些原本是很普通的社会新闻,由于被关注而形成新闻热点,有些话题在没有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就展开了一场大讨论,从而使得媒介议程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移。“互联网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民众的政治观与政治参与模式,网络参与也改变着政府的公共决策行为,其蕴含的风险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稳定”。[2]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人们随便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大量负面言论甚至是粗俗、低俗言论的出现并不足为怪。网络在向人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让人们饱受“雾里看花”之苦。许多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以讹传讹、真假难辨。从网上曾经热炒的“甲状腺疾病与碘盐的关系”、“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白酒塑化剂超标事件”来看,网上信息真是五花八门。

人民大众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传统媒体要在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让主流声音进入网络社区,通过和网民的良性互动,达到舆论引导的效果。要使两个舆论场从对立转变为对话,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就应该注重时效,做到先入为主。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两个舆论场如果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会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

二、要警惕网络语境中的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又称平民主义),是指平民论者所拥护的政治与经济信条,最初出现在19世纪的俄国。它有三个标志性特征,即草根性、非理性和批判性。近年来,随着网络成为民众意见的主要出口,民粹主义找到了复活的空间。平时,民粹主义者往往以“底层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网络,在他们的眼里,部分草根阶层、底层社会的人就是“人民”;任何言论、任何思潮,只要用“人民”的名义,就可以大行其道。在社会转型的矛盾突显期,贫富差距拉大,民粹主义者很乐意来进行所谓的阶级划分,于是,官员、富商、明星、精英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人民”的对立面——敌人。

民粹主义者在网络上的一些言论,不但激进,有的还涉及名誉权、个人隐私权、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官员、富商、明星、精英也好,底层百姓也罢,他们在法律、制度、人格和道德等层面上是平等的,他们的种种合法权益包括隐私权都应该依法受到保护。“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3]在网络语境中,名人隐私更能产生轰动效应,成为他人兴奋、好奇、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民粹主义来说,越是刺激的信息,越是极端的观点就越会有市场。在微博创造的舆论场中,民粹主义首先表现为网络使用者倾向于用感性判断代替理性思考。

在李双江儿子李天一涉案事件中,网民的感性判断就再一次占了上风。据人民网舆情中心监测,“李双江之子涉嫌轮奸被刑拘”的新闻,2013年从2月25日起一直处于“超高曝发状态”。种种广泛传播的不实谣言,已经将这一事件的本身引向歧途。开始网友们仇的不是富,是特权,但后来对特权的仇恨向非理性发展,大量“断章取义”、“不足为据”的帖子抢占了舆论高点并有传统媒体跟进。在案情尚未定论时,网络上对未成年人李天一及其父母的攻击,已经到了“何患无辞”的地步。[4]在这一事件中,有的是隐私被曝光,有的是小事被搞大。对于普通网民来说,他们没有司法机关的调查取证权,只能通过人肉搜索等途径。这样的报道容易流于表面化,并对当事人及其家属的个人隐私都进行曝光。有的曝料者为了博取网民的眼球,动辄夸大共词,而一些跟帖者在缺乏分析判断的情况下,又盲目跟帖、妄加评论、以讹传讹。在各大网站关于李天一涉嫌轮奸案件的议论中,网民提议“枪毙”的呼声被顶得最高,虽然这有些情绪化成分,但希望李天一被判15年以上、甚至化学阉割的网民已占绝大多数。为什么众多网民主张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进行严惩,这是否违背了公平正义、脱离了法治的框架?实际上,绝大多数网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主义者,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社会案件的评判标准并不很严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然而,在李天一以前的打人事件和最近涉嫌轮奸的案件中,不但网络媒体把李天一从小到大的照片大量予以公布,甚至连许多传统媒体也对此作为“猛料”大篇幅进行报道。宽容未成年人,是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一个未成年人涉嫌犯罪后,他被司法机关追诉时的合法权益也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并让他有尊严地接受审判。

民粹主义者在网上发表的激进言论和极端言论,客观上会加剧社会的仇富、仇官等情绪,埋下撕裂社会的隐患。如网曝“拥有24套房产”的“房婶”,经纪委查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工程师,而其有6套房产,都是合法所得;近日被微博曝光的某县委书记有9名情妇的“丑闻”,也已被官方查证“严重失实”。[5]网络民粹主义的策略就是巧妙地偷换概念,以抽象概念代替具体概念,以大概念代替小概念,造成貌似合理的状态,以赢得网民的支持。从本质上看,民粹主义是一种极端平民化的思潮,具有反制度、反精英、反权威等特点。在网络语境中,民粹主义打着维护民众权益、维护正义的口号,实际上却在行使媒介暴力。传统媒体要牢记自己的责任,不能稀里糊涂地让民粹主义思潮渗透到新闻报道中来。

三、要在融合中公正理性引领受众

在传统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互动共生的状态下,传统媒体经常会对网络舆论进行再传播或者推波助澜,这是对传统新闻伦理的严峻挑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虽然已不可逆转,但传统媒体还有着严格的行业自律要求。在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公正、理性地去引领受众。“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要一如既往地保持其长期培养的公信力,而不应在自由、随意的网络表达空间中丧失其新闻求真、求实精神”。[6]

1、掌握主动先发制人。传统媒体要在网络时代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就必须熟悉、研究并利用网络新闻的传播规律。通常来说,网络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一是事件发生后就参与报道、炒作,使事件扩大化和复杂化或者扭曲放大;二是部分社会群体原先就有某种情绪,网络媒体使这种情绪激化,引发牢骚和争议。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就要掌握主动,先发制人,压缩谣言繁殖的空间,及时扭转舆论走向。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的公信力,与网络媒体相比,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和信任感更强。在事件的来龙去脉还未弄清之时,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要头脑清醒,不要被动地跟着网络走。要通过综合分析各个舆论场,发现真实的社会状态,主动、及时而果断地加入,及时发现可能被网络媒体炒作的热点苗头,增强有关热点的预见性,杜绝被动应付,勇于主动出击,以最快的速度抢占舆论制高点。

2、深度解读揭示真相。传统媒体要对网上披露的新闻事件做好深度解读文章,掌握信息解释的主动权,这对揭示事件的真相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兴起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很大程度上为明辨是非提供了可能。网络媒体或许会绑架民意,扭曲事实,这时传统媒体去伪存真就显得尤为重要。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传统媒体是专门的新闻机构,专业新闻工作者是一种职业身份,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新闻事件背后传达的深层次意义,即对真实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做好深度报道和跟踪报道,通过深度解读来揭示新闻事件的真相。

3、加强评论创造优势。与网络相比,传统媒体的报道应该更有思想和个性,否则无法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除了要坚持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外,还应该加强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以表明传统媒体自己的观点。与网络评论的随意性不同,传统媒体的评论可以在竞争中创造优势,特别是在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传统媒体可以邀请权威专家和业界知名人士,来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传统媒体要在抢占重大事件话语权的同时,来体现自身的思想品质、影响力和引导力。在追求个性化、专业化的同时,以独特视角和方式来增强吸引力。

4、关注本质理性引导。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舆论监督,传统媒体的着眼点应该是关注事件本质,理性引导受众,不能伤及无辜,否则会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异化。“所谓传播异化是指媒介传播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或受众使用过程中背离了初衷,偏离了预想方向或走向了对立面,导致传播中异化的放大。而异化的延伸表现为: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外延部分而非信息所表达的意义本身。”[7]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在网上传播后,一些小故事在网络虚拟性、开放性、无界性、互动性等特点作用下,被一步步放大成大事件,成网上热炒的话题。传统媒体再推波助澜,舆情的发展就容易出现失控局面。如果传统媒体加以积极的引导,那么就会让主流声音吸引大批网民的关注。而传统媒体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能让网上较为分散的舆论无法形成集中的社会舆论。

任何行业都有不同的“道”。传统媒体应坚守的道义就是记者编辑的职业操守,包括正义、真实、客观、责任、敬业、勇敢等基本内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其坚守道义的必要性。在许多重大事件面前,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经受住了考验,不仅充当了信息传播者,更成了社会责任的践行者。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知情权的高度期待,使传统媒体的责任更重,对新闻工作者职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复杂的网络语境中,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更应该成为社会舆论的引领者和精神世界的塑造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编选:)

注释:

[1]南振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中国记者》,2003年第3期

[2]王金水:《网络治理范式的探讨与展望》,《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3]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版,第21页

[4]《李天一案的非理性走向》,《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7期

[5]肖楠:《“微博恐惧”成普遍心态,官员最担心什么?——如何协调好微博的正能量与负效应》,《人民论坛》,2013年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