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7 09:25:38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第1篇

一、以完善政府与社会合作体制机制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与会学者们提出,在公共安全领域,需要采取合作治理的理念。

首先,建立政府与社会通力合作的良好体制机制,健全举国动员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相补充、政府与社会“双轮驱动”的政社合作新格局,吸纳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构建社会有序参与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成为实现公共安全治理目标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具有全民动员、军民一体、广泛参与的特点、基层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国际机构、媒体、公民个人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可以成为政府的“左膀右臂”。做好公共安全治理,必须积极培育和充分吸纳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与社会良性合作的格局。

其次,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公共安全治理“第一响应人”制度建设,充分依托基层力量和社会力量,实现政府、各类社会组织、社区和公民的有序参与和相互合作,形成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公共安全治理组织结构。目前,各国都坚持“自救优于互救、互救优于公救”的原则,强化公共安全治理“第一响应人”制度建设,充分依托基层力量和社会力最,让民众自主自发地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工作。要切实树立起社会共治的理念,树立多元主体的责任意识,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工作的相应责任,切实转变政府对灾害“大包大揽”“单打独斗”的观念,积极运用市场手段、社会手段,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安全工作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统一、协调、规范、高效的政社合作体制机制,加强政府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在公共安全治理中,民众不仅是政府保护的对象,也是应对灾害的主体,是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预防灾害的关键环节在基层,处置灾害的第一现场在基层,基层社区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灾害应对的效果。要把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干部培训和国民教育体系,广泛开展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培训,开展公共安全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活动,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防护科学知识,增强公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应对灾害的综合素质。

二、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减灾救灾为方向,健全完善自然灾害现代治理体系

与会学者们提出,社会力量在救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从事抢险救援、伤员救治、物资运送发放、心理抚慰、生活服务等工作,提供更具个体需求特点的柔。

首先,提倡综合减灾与救灾应急并重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灾工作原则,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团体发展,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公众有序参与减灾救灾,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救灾应急基本技能。加快构建“根据灾情级别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抢险救援和应急救助工作一般以地方为主,中央给予必要的帮助”的救灾工作新机制,逐步实现中央和地方按灾情大小分级响应。健全统一指挥、军地联动、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密切配合的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序、科学高效开展。

其次,建立以救灾捐赠、志愿服务、紧急征用为重要内容,覆盖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民救助、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和综合减灾等灾害管理全过程的社会应急动员机制。在抢险救援中,人民、公安消防干警、武警官兵和各专业队伍力量为主体,社会力量协同参与,众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配合协助政府开展人员搜救、伤员运送、道路抢通等工作。确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灾害社会心理抚慰工作原则,组织引导专业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抚慰,帮助灾区群众调整心理,顺利渡过难关。

再次,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应急救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国家在制订法律法规、建立救灾应急预案、出台救灾工作规程等制度建设中,统筹考虑救灾工作需要和社会组织、志愿者的专长和优势,对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作出相应规定。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运用金融保险、购买服务等市场手段,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探索创建政府与社会救灾合作的信息交换服务平台,引导救灾需求与社会服务的有效对接。努力创造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便利条件,为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恢复重建等各个阶段的积极作用。

三、以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与会学者们提出,必须把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首先,按照“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要求,倡导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明确安全监管部门职能定位,理顺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责任。加强基层执法力量,提升执法队伍素质,提高执法效能,强化执法监督。

其次,创新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机制,加大考核权重,强化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建立和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经费扶持、救援补偿、特殊保障等政策措施。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机构建设力度,优化人员结构,完善工作制度,推动应急管理组织向乡镇、社区、企业等延伸。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监管工作,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在应急准备、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和应急评估中的职能作用。

再次,以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市场安全准入标准,形成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安全产业,强化安全科技支撑,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企业一线组织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工作,大力推进处置方案简明化、卡片化和员工随身携带工作。广泛开展面向基层、贴近实战的应急演练,用实战的标准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

四、以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为重点,加快建立全覆盖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系统

与会学者们提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系统是构建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是由政府监管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广大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行为。

首先,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要牢固树立风险防控的意识,将风险防控工作融入日常监管全过程,抓好重点食品药品品种和区域性风险防范工作,推动监管工作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转变,从防范人身伤害向防范人身伤害和社会风险并重转变。加快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着眼于风险隐患信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积极关注媒体网络反映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妥善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防范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的第一道关口。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食品安全防控机制,建立全产业链可追溯、可召回的快速反应机制;推进食药监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互联共享水平,完善药品电子监管追溯系统。对于风险高、影响大、覆盖面广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强化过程监管,特别是关键风险点的防控,严防大型企、业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沟通,加强风险预防。积极推动保险产业发展,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责任险。

再次,公众是食品药品的主要消费者,也是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利益相关方。要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监督的机制,畅通广大消费者参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范的渠道。要持续加强投诉举报系统建设,畅通投诉举报途径,深入推行食品药品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消费者对身边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和违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要加快建立一批食品药品基层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等群众队伍,拓展社会监督和群防群控途径。

五、以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为依托,积极引导应急技术与应急产业发展

与会学者们提出,大力发展应急科技,提高应急科技自主化水平,积极促进应急科技产业化,发挥其对应急管理的支撑作用。加强政府领导,把应急技术与应急产业的发展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建立健全应急产业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产业门类、制定应急产业曰录、制定应急产业的标准,并认真宣传贯彻实施。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应急科技支撑条件建设,开展应急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研究制订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加快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建设,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为重点,努力把应急产业建设成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机制灵活、创新环境优越的创新产业。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第2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任务

二、抓好部门职责,维护公共安全

(一)加大卫生执法力度,做好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医疗市场等监管工作。深入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开展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强化监管措施,做好霍乱、伤寒副伤寒、手足口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监督执法工作;继续规范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全区医疗机构健康持续发展;加大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学校卫生监督档案,提高学校卫生监管水平;继续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信息公示制度,加强公共场所防艾宣传资料和安全套放置监督检查;重视和加强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的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全面落实保障工作的各项要求。

(二)认真履行部门职责,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和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最大程度地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继续做好霍乱、伤寒副伤寒、手足口病等重大和新型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开展艾滋病重点人群高危行为干预活动,切实落实艾滋病防控措施。

(三)继续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在直属医疗机构区级基层平安医院全覆盖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加区级平安医院创建,并推荐2到3家直属医疗机构申报市级基层平安医院。

三、实施六五普法,推进依法治卫

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兼职普法队伍建设,及时更新调整基层各单位法制宣传联络员。加强对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医务人员及管理对象的法制宣传及培训,着力提高卫生执法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和监督效能,全面强化医务人员的依法行医意识。组织开展六五普法各项活动,采取短期培训、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进行多层次培训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广泛宣传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为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主动地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六五普法任务。

四、严格内部管理,确保和谐稳定

认真履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职责。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源头控制,深入开展大排查等活动,及时化解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苗头。认真贯彻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完善内部治安保卫各项制度,加强内部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建立完善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应急预案。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第3篇

一、河北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政府治理的现状

(一)依托互联网,电子政务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第一,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河北省已经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构建,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8个市建设了市城域网,并实现了县级全覆盖,电子政务网络覆盖率达到80%。

第二,大力开发系统应用,积极搭建管服平台。河北省现已开通监察部纠风业务系统、安监总局“金安”工程、文化部文化共享工程等8个部委12项业务应用。利用河北省公务外网平台,协助省统计局完成全省统计系统联网,协助省民政厅搭建全省民政业务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协助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质监专网。

第三,强化安全防护措施,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初步建立。目前河北省电子政务外网已建立包括有网络防护系统、身份认证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等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针对在网络上运行的各类业务系统进行安全等级保护。

(二)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提升

一是构建了覆盖全省县市级党政机关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与国家多个部委网络实现了对接,承载了网上审批、财政网上支付等多个跨部门应用。二是建设了全省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了人口、法人等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三是县市级政府网站建立了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落实了信息安全责任制。河北省建设了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分中心,完成了对全省5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工作。四是建设了河北省电子政务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在全省网上审批系统开展了数字证书应用试点。五是加强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建设完善省信息安全通报平台,省市县1074个单位实现了信息安全事件网上直报;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检查;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试点,完成了对965个单位的信息安全检查。

(三)利用互联网信息应用技术,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提升

河北省各地市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将百姓的困难与需求通过信息、数字进行交互,实现政务服务上的最优化、及时化供给。2015年6月河北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将阿里云计算纳入政府集中采购,双方将结合河北省便民服务网,共同打造一站式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警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便民服务平台,此外还将共同打造基于云计算的河北“智能食药监”综合业务平台、移动智能就医平台、智能化电子处方平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二、“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政府治理创新的不足

(一)发展理念滞后,不能满足公众需求

目前,河北省在推动地方政府治理信息化建设时,整体信息化观念不够,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理念不足。各部门只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忽视对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改进的有机结合,导致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府治理的影响和改造很少,因此效益体现并不明显。如一些地市的网站建设,只是简单地把业务办理由柜台搬到网络上,网站内容和功能的设计不能满足公众需求,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政府治理的改进影响。另一方面,政府网站设计缺乏政府与民众的有效互动,没有发挥真正的沟通作用,地方政府治理回应力和服务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网络建设速度缓慢

当前,河北省尚未出台相关管理规定,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预算体制;部分地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管理职能不清;此外,各部门自主投资应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依然存在。如河北省应急预警信息系统分散于各地市的相关部门如地震局、水利局、卫生局、气象局、粮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这些部门都有各自的预警信息系统,总体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影响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另外,由于各地区政务网络建设发展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全省政务外网整体效益的发挥。如,一些地级市因资金不能到位难以推进网站建设;一些建网单位实施方案五花八门,致使各级网络对接困难;县一级单位受困于具体条件的限制,难以建立统一的网络运行管理中心等。

(三)互联网技术应用不足,不能充分发挥管理与服务效能

河北省推动地方政府治理信息化建设时投入不足,一方面改进政府治理方式主要由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信息技术开发人员政府治理相关知识欠缺,对行政流程和行政理念不了解,开发的行政管理应用未能给公众带来真正便捷的服务。政府公职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和网络办公能力不高,也影响了网络技术运用于行政管理与服务的效果,难以满足公众需求,不能达到群众满意。此外,河北省在推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时没有很好地将公众的医疗、教育、住房、社会养老、社会福利等一并纳入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体系,政府通过网络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加快政府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互联网+”公共政策

河北省在推动地方政府治理信息化建设时,应广泛吸纳社会公众对公共政策制订、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应用,搭建政府和人民群众沟通互动的桥梁。2015年3月河北省第一次权威政务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河北省旅游局占据微博首位,唐山交通安全微取得微信影响力第一。其他政府部门及地市应学习其经验,提升本地的政务微博微信管理及公共服务。

其次,政府网络新闻应充分利用多种传播平台,打破传统老大思维,并结合云计算平台,按需定制,使官方新闻内容更贴近公众需求,增加公众的了解欲,潜移默化的将政府倡导的治理理念植入人心。

第三,各地政府应充分利用浏览器、即时通信工具、社交媒体、APP等互联网工具广泛了解民情,为公共政策制订提供更广泛的民意基础,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民主性。

(二)有效推进“互联网+”公共管理

河北省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政务技术,从根本上对传统管理理念、职能结构、运作程序和管理手段进行整合重构及优化,提升综合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首先,进一步完善统一政府政务外网平台,制定相关政策,破除条块分割,有效整合政府各职能机构,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安全、可靠地交换和共享。

其次,要将互联网政务应用与公共管理创新改革相结合,将行政行为都集中在省政府统一互联网平台,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率。

第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公共管理能力,提高治理水平。重点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着力打造“智慧政府”、“智慧城市”等。

(三)积极探索“互联网+”市场监管

2015年底河北省了《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实施意见》,河北应以此为契机,大力探索利用互联网创新市场监管。

首先,加速建设全省统一网络市场监管平台。石家庄市现已建成全省首个智能网络监管平台,将5万余家网络经营主体纳入监管,其它地市应以此为范本,加快本地监管平台建设,尽早实现全省范围内监管网络无缝对接。

其次,应充分利用网络监管平台,进一步推行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站备案管理,尽快形成监管更健全、防控更有力、交易更规范的电子商务新生态。

(四)全面提供“互联网+”公共服务

首先,要加快完善在线服务平台,把公共服务产品以更简单、直接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包括特殊群体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能更快捷的检索、获取公共服务。

其次,政府可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将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如医疗、社保、供水电暖等也接入如微信和 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服务平台,全方位满足群众的民生需求。

第三,可借鉴电子商务领域“O2O”模式的经验,有效推动网上办事。将线上办理和线下服务相结合,有效解决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第4篇

一、建设“平安螺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建设“平安螺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螺洋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既是争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是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期、社会结构的剧烈转变期和各类矛盾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人民内部矛盾增加、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集中反映。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五个统筹”的工作要求,着眼全局,统筹兼顾,自觉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街道党委提出建设“平安螺洋”,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实际运用,是贯彻省委建设“平安”、市委建设“平安”以及区委建设“平安”决策的具体行动,也是加快我街道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2、建设“平安螺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关于建设“平安”的决定、市委关于建设“平安”的实施意见,以及区委关于建设“平安”的实施意见,着眼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全力建设“平安螺洋”,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街道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总体的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快速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全街道开展建设平安街道活动并达到平安街道考核标准。

3、建设“平安螺洋”的工作原则。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根本要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关爱生命、关心健康、关注安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人民群众创造平等发展、安居乐业、和谐稳定、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真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必须把统筹全局、综合治理作为根本方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确保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正确处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统一起来;既要坚持治标,什么问题突出解决什么问题,又要着力治本,综合运用经济、文化、政治等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必须把依法治理、健全制度作为根本措施。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逐步将全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管理活动纳入法治化轨道。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用规范化、科学化的手段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必须把强化领导、广泛参与作为根本保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务求实效。切实发挥街道党委、办事处及派出所的职能作用,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积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基础性作用,共同为建设“平安螺洋”作出贡献。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平安螺洋”的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既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受益者,又成为“平安螺洋”的建设者。

二、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社会政治稳定的目标是:依法治区进程全面推进;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得到有效防范和及时打击,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进一步完善;“”等组织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依法惩治,“”练习者转化率和巩固率均高于95%;暴力恐怖事件得到及时防范、有效处置;境外宗教势力渗透、非法宗教活动得到有效预防和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要信要访办结率达95%以上,当事人息诉满意率达70%以上,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得到有效控制并逐年减少。

5、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方针,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建立健全与螺洋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发生率。

6、全面落实工作责任。重视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贯彻《条例》,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有访必接,有信必复,畅通渠道,依法保护群众正当的权利,依法规范工作行为,依法规范群众上访行为。强化和落实工作责任制,突出重点问题治理、重点地区管理、重点时段工作、重点人员化解工作,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办和综合分析,进一步推进基层和司法调解、综合治理“三位一体”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就地化解矛盾的能力,妥善解决带有政策性、苗头性、群体性特点的问题,有效遏制重复访、越级访、集体访上升的势头。

三、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创造更加祥和安定的治安环境

7、社会治安稳定的目标是:刑事发案上升势头得到遏制,破案率和逃犯辑捕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严重刑事犯罪案件特别是“八类”案件得到有效控制;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财型犯罪得到明显遏制;各类经济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防范和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明显减少。外来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犯罪得到控制。政法干警整体素质切实增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0%以上。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得到及时疏导和有效化解,调解率达95%以上,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尽力避免影响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

8、全面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按照“信息灵敏、指挥有力、快速高效、合成作战”的要求,以公安指挥中心为龙头,强化情报信息体系建设,构建信息化作战平台;整合现有警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放在第一线,全面提高打现行、破大案和街面治安控制的能力。建立健全配套防范机制。形成以专职治安巡逻为主体,各类群众性治安防范队伍为基础的全天候、立体式治安防范体系,提高基层整体防范能力。建立健全基层创安机制。按照“量上求发展、质上求提高、面上求巩固”的原则,以创建省级“平安乡镇”为载体,深入开展平安社区(村居)、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市场、平安街区、平安园区、平安医院、平安工地等基层系列安全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带动治安巡逻的开展。建立健全重点人群管理机制。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完善三级管理网络,做好登记发证、集中住宿、法制教育、纠纷调处、权益维护等各项工作,抓好出租私房管理、中小旅馆业的整治、对重点对象的控制等各个环节,鼓励多渠道投资兴办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加强对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的教育管理,做限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和重新犯罪。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的法制教育。以“民主法治村”建设为载体,加大在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的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以基层综治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等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综合治理工作的水平。

9、全面构建打击犯罪体系。积极构筑以情报信息为主导、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侦查破案工作机制,以较高的破案率来震慑犯罪;完善逃犯缉捕工作机制,以较高的缉捕率来震慑犯罪;健全政法机关配合协作机制,以及时高效的惩处来震慑犯罪。加强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滚动排查,及时整治治安混乱地区,有效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努力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10、全面构建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按照做大基层、做实基础的要求,从政策、体制、人员、经费上确保工作重心下移。以村居、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基层维护稳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基层政权、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强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和村居治保调解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稳定中的骨干作用。按照中央综治委和中央编办的要求,加强街道综治办建设。建立维稳工作联络员制度,形成一个反应灵敏、内容详实的信息网络。

11、全面构建矛盾疏导化解体系。以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为抓手,坚持预防在先、超前工作,继续完善和推进统一受理、分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的“四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110公安司法联动中心和街道调解中心的作用,确保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规范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排查、报送、包案、督办、处置等各项工作制度,促进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完善工作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排查调处组织体系。依法妥善处置,坚持领导到场,坚持说服教育为主,坚持慎用警力、强制措施的原则,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防止因处置失当而激化矛盾。完善处置预案,加强演练,切实提高对的控制力。

12、全面构建法治保障体系。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要求,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政治建警,不断提高广大干警的政治素质,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切实做到对党忠诚、执法为民。坚持从严治警,依法加强“进出口”管理,形成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度,健全政法队伍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委、人大、法律、社会、舆论等监督,形成执法监督与队伍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督体系。

四、保障经济健康运行,促进协调发展

13、经济健康运行的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快速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的素质明显提高;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农村城市发展差距、贫富差距;金融风险、产业风险得到有效规避;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市场经济秩序保持良好。

14、提高经济领域抵御风险的能力。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尽量缩小城乡差距。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确保粮食安全。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改革,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重视区域性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相应预警机制。加强经济走势分析,及早发现经济运行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研究和落实应对措施。

15、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高度重视食品和药品安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要特别重视加强对学校等人数较多食堂的食品卫生监测,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发生。建立价格监测预警机制,规范和维护市场物价秩序,防止价格异常波动。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五、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6、社会公共安全的目标是:有效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初步建成公共卫生体系框架;基本构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

17、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政府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大对公共消防设施的投入,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的专项整治,加快专职消防队伍。建立健全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地位。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参加工伤保险,依法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对伤亡事故的经济赔偿。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深化矿山、建筑工程、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淘汰技术落后、安全隐患突出的工艺、设备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强对锅容管特的安全监察力度,提高锅容管特设备使用的登记率、定检率以及锅容管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依法加大对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不符合安全生产基本条件或整改无效的生产经营单位,坚决予以关闭。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法制和责任意识,提高事故的防范和安全管理水平。

18、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工作。按照“加大投入、改善设施、改革体制、健全体系、城乡统筹”的原则,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构建预警监测和报告信息网络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增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深化农村和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医疗水平。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制建设,提高处理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能力。开展“358”绿色行动,加强动植物防疫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建设步伐。继续抓好河道整治,确保河道水质有明显改善。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治理工作,维护正常的计划生育工作秩序。

19、构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如防洪抗台、防治“非典”、山体滑坡、山林火灾和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政府牵头,依靠社会力量,组建各类事件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有关工作运行机制和相关工作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使公共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努力形成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重特大事故,能有效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能迅速组织人员、设备到位,开展有效的救援。坚持“谁主办,谁负责”,加强群众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同时,要重视自发的群众性活动场所和公共安全工作。

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20、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目标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得到有效制止;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

21、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针对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狠抓整改,切实解决。以机关效能建设为抓手,切实转变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提高服务质量。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及时调处土地征用款分配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完善村帐镇管制度,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重视村改居过程中群众利益的保护,切实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和医药购销、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力度,加大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力度。

2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围绕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失地农民就业等重点,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提高就业再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街道登记失业率在4.5%以下。围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推进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实现非公企业养老保险全覆盖,积极推行失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扩大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帮困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扎实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切实保护和关心低收入阶层、困难群众的利益。

23、加强精神文化领域的建设。坚持“三贴近”,把握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全民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在全街道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找准民族精神与螺洋人文精神的结合点,系统总结人文精神。深入开展以“思想道德建设、文化阵地建设,整治文化市场、整治社会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双建设、双整治”活动。精心设计载体,扎实推进以未成年人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繁荣全街道文化事业,积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建立面向群众、科学合理的精神文化产品评价体系。积极实施“文化百村工程”,继续抓好街道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为目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入开展社区、机关、农村、非公企业四大主阵地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受教育,在教育中提高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

七、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把建设“平安螺洋”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紧紧围绕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战略任务和《酒泉市消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全面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配套建设,保障消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农村公共消防设施与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农民消防安全意识,夯实农村火灾防控基础;坚持因势利导、多元发展,大力扶持创新示范单位,积极推广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开展农村消防工作。

三、工作目标

力争“*”期间,初步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村民委员会组织管理、村民群众共同防范”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实现农民消防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普遍落实,公共消防设施趋于完善,防火灭火体系基本健全,消防安全条件明显改善,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高的目标。

四、工作任务

(一)全面落实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

1.切实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将农村消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和谐村镇和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管理、责任、保障、考评机制,上级政府每年对下级政府农村消防工作开展检查,落实奖惩。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建立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编制和实施乡镇、村庄消防规划,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消防安全检查及火灾隐患整治等工作。

2.切实履行消防工作职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要将农村消防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发改等部门在规划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时,要统筹考虑农村公共消防设施需要。建设部门要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村庄规划,并督促落实。农业部门要结合农业生产,做好农忙、秋收和火灾多发季节的消防安全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宣传用火、用电、用气安全常识。民政部门要指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做好农村消防管理工作。公安派出所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监管,查处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督促消除火灾隐患;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公安派出所消防工作的指导。

3.切实履行组织管理职能。村民委员会要建立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落实专(兼)职消防管理员,具体抓好日常消防工作。要制定消防安全村规民约,实行消防安全联防制度,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和检查、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农村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的消防安全监护。要组建专(兼)职、义务(志愿)消防队伍,加强管理和训练,组织火灾扑救。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消防建设和火灾隐患整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群众参与农村消防工作。

4.切实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驻乡镇和村庄的企业、单位要按照国家消防法律法规,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建立消防组织,做到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消防安全责任自负。

(二)加强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1.编制消防规划。编制和修订乡镇、集镇、村庄、国有农场等总体规划时,要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把消防安全布局、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消防通信、消防装备、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等内容纳入编制和修订内容。

2.建设公共消防设施。在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农村公路、人畜饮水、农村电网、农村沼气、信息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时,要按照因地制宜原则,综合考虑消防安全需要。对设有自来水管网的,要按照标准安装消火栓;对使用天然水源的,要建设消防取水设施。

3.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按照今年政府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除肃北、阿克塞两县外,其余5个产棉县(市、区)要自选2个乡镇各组建2支农民专职消防队,各购置2辆多功能消防车,招录专职队员,并确保正常的维持性经费拨付到位。

4.落实农村消防工作经费。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要求,将农村消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消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和企业单位等参与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积极性,捐助农村消防公益事业,多渠道增加农村消防工作经费投入。

(三)提高农村火灾防控水平。

1.强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文艺团体等资源,开展突出农村特色、贴近农民生活的消防知识宣传教育,将农村消防宣传纳入创建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平安单位、文明村镇、评选文明户等工作中,培养健康的民俗民风和安全的生产生活方式。要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新风尚,养成科学、文明的用火用电习惯。尤其在农作物收割季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乡村民俗活动期间,要切实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提高农民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第6篇

一、切实明确“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

“平安*”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载体,以严厉打击犯罪和整治重点区域为手段,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全县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其目标任务是,通过几年的努力,着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和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严密的排调机制、有力的打击机制、完善的防范机制、严格的管理机制、有效的教育机制和坚强的保障机制;坚决遏制重大、重特大刑事案件、涉法上访问题和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不断开创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

二、以强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平安*”建设

一是抓严打整治,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性犯罪,加大对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的整治力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坚决遏制重大案件和可防性案件的发生。把依法从重从快从严的方针贯穿到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对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做到快侦快破、快捕快诉、快审快结,确保执法质量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是抓基层基础,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想,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不断构筑和完善“一网、双控、三建、四管、五防”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推进治安中心户规范化、制度化、效能化建设,巩固治安中心户建设成果。进一步整合治安资源,理顺工作机制,壮大群防力量,全面开展巡逻防控和门店联防,有效控制城区和乡镇集镇的治安秩序,稳步提升治安防范水平。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平安*”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基层政法综治队伍建设,夯实“平安*”建设基础。

三是抓排查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持矛盾纠纷月排查制度,加强对重要时段各种矛盾纠纷的集中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努力把影响稳定的苗头、事端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始发阶段,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决打击敌对势力和组织,确保全县社会政治稳定。广大群众要遵守《条例》,依法反映合理诉求和保障自身权益。对于人妨碍秩序的,要给予批评教育;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抓应急机制建设,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全方位、多层次制订和完善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大力加强枪支弹药、爆炸物品、剧毒危险品、特种行业、网吧、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管理,查处色情、违法网站,封堵有害信息,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坚持农村交通、消防协管员和“四方一责”管理机制,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和消防管理,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

五是抓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全面启动“五五”普法,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坚持把法制建设、法制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推进法制宣传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一步突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中小学校未成年人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群众学法用法、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第7篇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城市管理 问题 思路 对策

一、一场由“管理”转变为“治理”的深刻变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管理”和“治理”虽然只有一个字之差,但是管理往往主体单一,而治理强调的是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行政式管理强调的是政府大包大揽,全能全职政府,其问题表现在: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治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环节上,重事后处理,轻源头治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建设。而社会治理则是强调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按照中央的正式提法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除了治理的主体发生改变,治理的方式也相应改变。例如,传统的方式是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而社会治理则除了行政的管理外,还要强调加强法治建设、思想道德规范建设、诚信体制建设、信息化管理、舆论引导、心理疏导、人民调解、基层社会自治等多种方式、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治理。社会治理的内容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社会治理强调多中心多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四个主体要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光是政府一家在唱“独角戏”,做得再好也不是治理。事实上,脱离了多元共治,政府再卖力也唱不出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独角戏”。

二、上海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1)人口快速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本市常住人口近2400万,其中流动人口数近1000万。闵行、嘉定、松江、青浦、奉贤5区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户籍人口。在城市承载能力有限、商业等公共配套滞后的情况下,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市容环境脏乱、违法搭建泛滥、设摊聚集等现象十分突出(如彭浦夜市)。然而,相对城市建设而言,城市管理投入并不算高。世博后市级城维资金每年不足20亿元,区县尚未建立城市维护经费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全市17个区县保洁作业定额执行率平均仅为60%,个别甚至不足50%。市容环境往往依靠重大活动才有专项资金,没有建立稳定的管理投入机制。

(2)公共服务需求提升与管理服务水平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郊区新城、大型居住社区等迅速进入城市化,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水涨船高。此外,市民对城市管理诉求更加宽泛、更加多元、更加个性化、要求更高。然而,与公共需求相匹配的管理服务水平则相对滞后。一些基层购买社会服务或聘用协管人员加强城市管理,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存在管理盲点,如社会噪声治理就是体现不同利益群体诉求的一个典型案例。一些市民诉求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对政府管理能力提出质疑。黑车、群租、无序设摊等也因为有市场需求而屡禁不止。

(3)管理执法资源分散与需要整体协同之间的矛盾。城市管理的社会化特征和专业化要求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和各司其职精细管理。但市、区、街镇管理职责交叉不清的情况还没完全消除,推诿扯皮现象存在,有时管理层次过多,扁平化不够。不同管理模式在顶层衔接还有待深入探索,如城市网格化管理和大联勤、大联动平台的融合仍局限于基层探索。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部门之间法规、标准、规范、制度等成体系地进行整合还处于初级阶段。例如,摊、亭、棚、牌、场的设置往往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公共空间统筹管理难度较大。又如无序设摊管理,涉及工商、卫生、食品、文化、交通等多个执法主体,联动管理效果还不明显。

(4)城市安全脆弱与应急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城市基础设施数量巨大,交通车流急剧增加,建设工程仍然很多。全市共有10.5亿平方米房屋建筑,1.7万多公里道路,300余万辆机动车(其中本市注册机动车262万辆),567公里的轨道交通,约12万公里各类地下管线,在建工地约6000多个,生活垃圾分类减量难度大,违法建筑拆除困难,各类设施权属复杂,这些都给城市安全运行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城市安全管理机制相对薄弱,建设初期考虑安全不够,风险预测机制和常态下的有效分析评估机制都还不健全,缺乏针对风险预测而储备的管理政策和应急措施,政府、企业、公众的良性互动还不顺畅等。例如,黄浦江死猪事件、9.13暴雨事件等都给我们很大警醒。

三、加强上海城市管理的总体思路

(1)更加注重依法管理。增强法治思维,多用法治方式,加强管理体系构建。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标准规范,保障科学投入,整合管理资源,完善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较为完备的城市管理框架体系。

(2)更加注重重心下移。在加强市统筹指导的基础上,强化区县属地管理责任,突出做实街(镇),促进事权财权在基层更加匹配,强化基层综合管理的法规支撑,推动编制等资源向基层倾斜,切实加强基层管理力量。

(3)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在城市治理中的矛盾,积极应对城市化进展和人口导入带来的诸如“城中村”、设摊聚集点等情况,切实推动旧区、新城、大居、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城市管理跟上城市发展步伐。

(4)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引导和制度设计,强化市民群众城市管理主体意识,调动社会积极性,拓展参与渠道,推动全社会共创共建。

(5)更加注重疏堵结合。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民意需求,在城市可承受范围内,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创新管理方法,适当采取疏导措施,实现柔性管理和严格执法有机结合。

(6)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拓展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优化完善“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数字化城市管理手段,积极推动城市维护技术技能水平和设备设施的现代化能级提升。

四、加强上海城市管理的对策建议

(1)健全法规体系,提升法治水平。贯彻市政府《2013年至2017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意见》,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是加强法律资源统筹,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完善现有法规体系,提升城市治理地位,将城市治理寓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全过程,明确社会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责任义务(如德国法规明确居民和商户必须清扫门前5米范围内积雪)。加强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设施运行、综合交通、市容环境、生态保护、基础建设等领域涉及城市管理内容的统筹衔接,推进综合立法(如香港通过《建筑物条例》,实现房屋规划、建设、维修管理、拆迁的全程管理),研究形成一部城市治理的综合法规(如《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明确了城市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物业管理、应急处置等公共事务和秩序地综合服务和管理措施),切实落实“管建并举、重在管理”理念。二是强化法规操作执行,加快形成一套较为严密的实施细则。梳理城市治理领域现有法规,细化管理要求,指定管理权限,完善标准规范,增强法规操作性和实效性。坚持正面引导和严格执法并重,提升全民守法的自觉性,如完善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实施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管理办法等。三是加强执法力量联动,探索建立一支综合管理执法队伍。进一步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强城管执法、环境执法、路政执法、交通执法等多种执法力量联动。在条件适合的时候,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推进综合执法,探索建立城市秩序执法局。

(2)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职能配置。继续发挥中心城区“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和郊区“三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优势,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结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大部门制度优势,明确市区分工,市落实指导协调和考核监督,区县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一是做实做强基层,建立街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加大街镇属地化城市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和法律地位支持,加强其本区域城市管理的总牵头、总协调、总监督职责,推广建立街(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如七宝镇、曲阳街道等都成立了类似机构),统一指挥专业条线派驻部门和街(镇)管理力量,推动城市管理问题“微循环”,提高问题处置及时性和有效性。二是引导全民参与,积极培育社会自治组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倡导基层结合实际,建立社区弄管会、楼宇党支部、城中村村民自治组织、疏导点摊贩自治小组、社会志愿者组织等形式多样的自治组织,由政府给予一定扶持或经费补贴,推广成熟的区域自治管理形式,培育行之有效的基层自治管理模式,推动城市管理“自循环”。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第8篇

一、牢固树立抓规划就是抓发展的理念。

(一)新一轮市乡村总体规划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一年来。依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抓好全域的发展规划。今年9月,新一轮《市乡村总体规划(2008-2020已获自治区批复实施,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108平方公里,人口为105万人。

(二)抓好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加快推进了县域规划编制和修订,规划编制数量和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规划出优势出效益的目标。去年,共开展了10项规划项目的编制工作。组织编制了市二环北路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市二环路(玉梧路口至玉公公路段)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以及《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玉柴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控规。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计划已上报市政府,待批复后将开展规划的编制。这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后,市本级将实现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规全覆盖。同时,编制完成了城区道路专项规划》市乡村防震减灾专项规划》城区燃气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组织编制了玉柴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云天文化城周围环境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火车站周边用地规划》等乡村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创新规划管理。市住建委积极开展规划法规宣传,不时增强市民规划法制意识。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批,都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并通过网络、公示栏或报刊等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充分体现规划审批及修改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依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停止了私人竹筒房的报建审批工作,并根据实际草拟了市关于私人竹筒房建设管理规定》

(四)转变作风。切实提高规划审批时效。去年,共办结各类规划许可和服务项目834件,其中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64件,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64件,私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00件,私人用地规划许可证348件,审批总平面规划图112份,规划用地红线面积151.39万平方米。

二、开展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一)积极组织开展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依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占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的103.34%随着中心城区迎宾大道二期、民主北路等城区路网改造工程的竣工,二环路南段、玉福大道等项目的稳步推进,乡村品位明显提升。市城镇人均道路拥有面积大幅提高,目前,乡村建成区乡村道路长度达343公里,道路面积为655万平方米。

(二)坚持先行先试。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初见效果,湿地公园、狮子山公园、龟山公园三个公园的规划建设也在紧张有序地推进,新区框架初步显现。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玉柴新区、龙潭新区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新区一体化设施,努力形成三化互动、城乡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着力抓好旧城区断头路、瓶颈路的建设。继续围绕“点亮老百姓门前灯、铺平群众门前路”目标,着力抓好旧城区断头路、瓶颈路的建设,切实为民办实事好事。重点改造建设了金港桥北段、美林街北段、麒麟里3条街道。玉龙沟和金旺路的改造因牵涉到征地拆迁问题和资金预算缺乏,所以未能按时开工建设。经过多方协调,目前正在抓紧推进。

(四)全面推进污水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工作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总投资15.88亿元的全市14个污水垃圾处置设施项目全部投产运行。

三、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一)加大投资力度。市房地产开发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212家,其中城区139家,县市73家。去年,全市共完成房地产投资85.02亿元,同比增长28%占自治区下达全年目标任务的100.3%全市共批准商品房预售项目40个,预售面积16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其中商品住房1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7%城区批准商品房预售项目20个,预售面积85.7万平方米,占全市批准预售面积52%同比增长85%去年,全市商品房完成销售面积2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其中,城区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全市普通商品住宅均价2304元/㎡,其中城区均价2618元/㎡(包括团购房部分)

(二)切实加强房地产开发市场监管。一是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经营、商品房预销售的监督管理。同时,举办商品房销售人员岗位培训班,加强对商品房销售人员的教育培训,坚决制止各种违规销售商品房行为。二是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情况的检查,去年,共抽查城区2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24个项目,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快培育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规范中介服务行为。目前,全市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28家,其中房地产评估机构25家,房地产经纪机构3家;物业管理企业72家,全市实施物业管理的项目153个,物业管理总面积达749.14万平方米。四是积极指导房地产开发小区召开业主大会和成立业主委员会。去年,全市成立业主委员会32个,其中去年新成立4个。五是加强乡村白蚁防治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我市白蚁防治收费管理工作,推动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收费进入市政务中心办理,改变了无序竞争局面。

(三)抓好房屋产权产籍管理和直管公房平安管理。一是认真履行职责。共料理房产初始审批7123件,房产发证8904件。二是进一步完善直管公房的经营管理,确保公房的平安使用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合同的管理,提高契约管理的覆盖面和效率。城区全年签订住宅直管公房租赁合同1130份,签订率达99.9%为依法管房提供有力的依据。抓好房屋平安管理,全年无出现平安质量事故,无影响公产的经营和使用,为公房的正常运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切实加强住房保证体系建设。

(一)全面推进廉租住房保证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度任务。去年,市廉租住房建设任务为5个项目共1313套,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总投资7940万元。去年底,市5个廉租住房项目已全部按时开工建设,共完成投资3839.6万元,占总投资的48.4%较好地完成了年度任务。二是认真做好租赁补贴发放工作,超额完成了发放任务。去年,市完成新增租赁补贴发放1529户,累计完成租赁补贴5112户,超额完成了发放任务。三是做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积极解决乡村低收入家庭住房难的问题。去年,市严格依照申请、核实、公示、抽签、配租等程序,共安排811户乡村低收入家庭入住廉租房,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其中市本级共安排280户乡村低收入家庭入住廉租房。四是积极筹措廉租住房保证资金,有效缓解了廉租住房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去年,共争取中央及自治区廉租住房资金补助4731万元,其中中央3249万元,自治区1482万元。目前止,全市累计争取到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1.8192亿元,其中城区争取4022万元,有效缓解了市廉租住房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

(二)全力抓好经济适用房建设。去年。其中经济适用住房7000万元,危旧房改住房改造1000万元,棚户区改造1000万元。委严格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规定,规范审批顺序,严格实行申请、审批、公示制度。去年,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给我市经济适用房建设任务,截止12月底,市共建设经济适用房707套,面积6.81万平方米、完成投资7119万元,完成全年总任务101.7%此外,还抓紧开工建设危旧房改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棚户区改造等保证性住房。

五、强化建筑市场监管。

(一)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积极实施资本运营战略,千方百计加快形成大建筑产业格局,进一步鼓励和扶持企业升级和增项,提高企业竞争力。截止去年,全市建筑企业发展到90家,其中一级企业6家,二级企业31家,三级企业43家,劳务公司10家。去年,共扶持2家建筑业企业从二级资质升为一级资质,1家企业从三级资质升为二级资质,企业资质增项共49项,有效促进了建筑企业的发展。去年,全市建筑业实现产值约76亿元,同比增长15%同时,狠抓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资质检查,规范勘察设计市场,切实加强施工图设计文件质量监管,积极扶持发展本市勘察设计单位做强做大。

(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高效完成建设工程监管任务。建立并完善了严格的工程报建制度,以立项审批、规划许可等为前置条件,加强对施工图审查、招标投标、质量平安报监、工程监理、合同备案、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把关,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联动监管,规范各方主体的建设行为。去年,全市共核发施工许可证463项,合计建筑面积390.32万平方米,总造价48.54亿元,其中城区新报建开工工程90项,合计建筑面积200.31万平方米,总造价24.3亿元。全市报建工程料理施工许可证率、应招标工程招标投标率、应公开招标工程公开招标投标率、报建工程报监率、竣工验收合格率、备案率、工程监理率等七个指标均达100%进一步完善预防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的长效机制,抓好拖欠农民工工资、拖欠工程款的治理。去年,全市处置拖欠农民工工资、拖欠工程款的纠纷9件,及时化解了矛盾。

(三)强化施工监管。做好排水及塌方、滑坡等灾害防御工作,确保建筑施工平安。加强施工现场平安生产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认真开展平安生产大检查和“三项行动”专项治理工作。严格执行平安生产许可证制度,特别是针对全年强降雨天气频繁的情况,去年共开展建筑施工平安生产大检查9次,检查项目386项(次)发出停工、整改等通知书153份,及时消除了各种平安隐患。二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督,不时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提高工程质量。加强对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和工程实物质量的日常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检查制度、验收监督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开展全市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确保各环节监控到位有效。积极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平安监督执法检查。特别是对污水处置工程和垃圾处置工程等国家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进行重点监督、重点检查,确保重点工程按“优质工程”平安工程”规范进行建设。加强对建筑材料、产品特别建筑节能资料、产品的检测,防止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规范和建筑节能规范行为的发生。三是积极开展质量评优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创优意识。共评出2009年度市优良工程37项。四是大力推行预拌混凝土应用,促进散装水泥事业发展,减少乡村噪音和环境污染,美化乡村环境。五是强化职工业务培训,有效提高各从业人员特别是建筑农民工的平安意识和防护水平。

(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墙材先行”思路,建立执行建筑节能规范许诺制度,积极开展建筑节能专项大检查,去年共开展大检查3次,检查项目179项(次)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应用,开展绿色建筑示范和建筑节能示范。去年,全市征收墙改基金2338万元,核退基金54.81万元。全市新型墙体资料企业生产能力12.19亿块标砖;全市新型墙材产量13.07亿标准砖,实现节地2160亩,节约规范煤8.1万吨,减少SO2排放3267吨,确保了十一五”市建筑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

六、以燃气、供水为重点。

(一)加强供气管理。始终把燃气平安生产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大力开展供气管理大检查,努力确保燃气平安。去年,共组织开展了燃气平安大检查6次,开展专项整治5次,加强对全市34家液化石油气企业的行业管理,积极推进燃气管网建设,提高燃气普及率。目前,中燃公司在城区铺设了中压管道125多公里,庭院管网148公里,管网覆盖用户数8万多户,已经装置4万户,合同用户5万户。实现通气点火小区95个,通气点火居民用户1.7万户,商业用户54家。目前已基本完成管道骨架基础网络,管道天燃气将全面覆盖中心城区范围,受益用户将达到8万户以上。

(二)狠抓平安优质供水。始终把供水平安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全力抓好乡村供水和节约用水工作。去年,城区供水设备完好率100%维修及时率100%水质综合合格率99.8%比国家规范高出4.8个百分点,管网压力合格率100%,比国家规范高出5个百分点,全年无供水平安事故发生。

七、以城乡风貌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

(一)全力抓好城乡风貌改造。去年。全力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工作。至10月31日止,市13个自治区级综合整治示范村已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共完成投资3381.59万元;完成改造2486户;建成篮球场、广场、新家庭文化屋及农家书屋13间、远程教育终端站、开展了新农村示范建设和村屯道路硬化及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城乡风貌改造工作任务。

(二)着力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去年。委高度重视,层层宣传发动,落实市、县级配套的财政补助资金,加强联合督查,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走在全区的前列,11月30日,市按计划全面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全区排名第一。

八、全力抓好平安生产、乡村拆迁和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平安生产工作责任制。一方面强化平安责任。住建委与委属各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平安生产责任状,进一步落实平安生产措施,明确平安生产责任。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建筑施工平安、乡村公用事业(燃气、供水)平安、房屋工程质量平安等方面的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种平安隐患。

二)抓好乡村拆迁工作和涉军人员、企业改制分流人员思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一是大力推进旧城改造拆迁。重点是抓好民主北路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岭南运输公司城北客运站的拆迁工作,协调有关部门为该公司重新操持了选址、立项和征地供地等工作。同时,抓好民主南路罐头厂路段房屋拆迁以及教育东路和人民东路的拆迁工作,配合做好至铁山港铁路(段)征地拆迁工作,做好玉柴广场拆迁的调查摸底和准备工作,二是全力抓好城镇拆迁和矛盾纠纷的排查处置,特别是抓好东门广场和州佩小区等拆迁遗留问题,有效预防发生,确保社会稳定。三是认真做好涉军人员和企业改制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以及反工作,着力化解房地产物业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抓好法制、和档案管理工作。完成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起草、提出修改建议等工作,去年,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建议提案共计30余件,按期办复率100%同时,认真做好我委行政及民事案件应诉工作。二是加强法律法规宣传,顺利通过了市普法办对我委“五五”普法的检查验收,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建设系统的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换证统计及资格培训。三是加大对群众投诉案件的处置力度,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抓好各类群众直接来信和办转办群众来信处置工作,处置率达100%四是抓好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全市建设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五是认真做好城建和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档案及时归档。

九、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狠抓干部队伍和机关作风建设。同时,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创先争优”工作落实年--绩效攻坚年”活动。开展以行动学习法推进“双型”领导班子建设试点工作中,委以“市城乡规划一体化实践与探索”为主题,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做到行动中学习、学习中行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进一步增强了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信心和本领。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委系统党委、党支部、工会等组织。三是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不时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党纪国法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重点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和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调整容积率专项治理工作。四是继续规范行政行为,抓好政务服务工作。重点抓好政务中心服务窗口建设,严格遵守两集中,一充分,八公开”等制度,全面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实现了双向”目标,即向住建委服务窗口授权100%现场按时办结率100%五是积极推行“一岗三责”制度,要求领导干部职工做到完成本职工作不含糊;落实党风廉政责任不丢丑;维护社会稳定不添乱。去年,委先后获得了全区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区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十、存在困难和问题

城乡规划特别是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的编制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乡村建设资金投入和筹措有待加强。三是房屋产权登记手段落后,一是市城镇化水平低、品位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尚未建立电脑登记系统,影响了登记工作的规范和效率。四是廉租住房项目建设推进不够平衡,廉租住房项目新增规模用地落实困难,廉租住房保证专项补助资金利用率低。五是建筑市场整治有待加强,局部国有建筑企业和集体建筑企业尚未改制,企业包袱重。六是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房地产纠纷等问题逐步显现,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有待消除。

十一、年工作思路

(一)牢固树立抓规划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完善各种专项规划,加快控制性规划的编制步伐,实现规划体系的完整性,争取对108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实现控制性规划的全覆盖。重点抓好二环北路迎宾大道两侧500米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玉福大道两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1个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更好地经营乡村发明条件。加快编制玉柴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和龙潭新区发展规划。依照“全域”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规划,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全覆盖。

(二)突出重点。努力推动一批新的乡村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围绕创建宜居城市,把创建国家森林乡村、国家生态园林乡村、城乡风貌改造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平台结合起来,重点抓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景观工程项目、乡村道路排水设施改造、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工程、商贸物流、房地产开发等六大类项目的建设。建设范围上,以玉东新区、江南区、玉柴新区为重点,城区全方位铺开,拉开乡村发展框架,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提高中心乡村首位度,奠定区域性中心乡村地位。

(三)加大乡村园林绿化和景观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批乡村生态和绿化景观等重大绿化、美化项目,扎实推进南流江、清湾江百里景观长廊和城区东西南北各个公园的规划建设,抓好主要道路绿化配套改造,抓好城区主要路口绿化、美化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乡村品位,打造新的乡村亮丽风景线。重点抓好玉东新区狮山公园、湿地公园、龟山公园的续建,以及西郊公园、牛运岭公园、朱砂垌公园的规划建设。抓好人民东路延长线、教育东路延长线、玉东大道的道路绿化配套,以及江滨路、广场东路城乡风貌改造。

(四)加快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项目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乡村功能。抓好破损道路设施的维修改造,有重点地抓好老城区教育中路片、城站路片的排水系统配套建设和改造,着力解决城区内涝严重的问题。加快郁江引水工程、市第二污水处置厂等城市供水、污水处置及配套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加快中小学校建设。重点建设江南区中小学、江岸小学、玉东新区小学等3所中小学校和抓好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建设,切实保证和改进民生。

(五)坚持科学引导。提升乡村品位,发展壮大乡村经济。加快城区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培植乡村运营商。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从严执行商品房销售规定。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廉租住房、危旧房改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