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7 09:25:37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1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委开展的公务员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十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县委深化法治XX建设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认真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加强全委公务员的法制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我委公务员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努力为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贡献。

二、主要原则

(一)领导带头,人人参与。委领导干部要带头参与,带头学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普通公务员要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

(二)联系实际,组织实施。各科室要密切联系实际,采取集中培训、自学、知识竞赛、组织开展法律服务实践活动等形式。

(三)统筹安排,注重实效。注重统筹协调,把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六五”普法宣传教育结合起来,以“培育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水平”为核心,以普及公务员基本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积极组织实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参加对象

全系统公务员。

四、活动内容和形式

(一)全员培训。教育培训活动,从即日起到2015年4月底结束。以《全省公务员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大纲》为主要内容,重点包括: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与本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岗位的实际需要和特点,紧密结合“六五”普法工作抓好全员轮训。采取集中辅导、菜单式选学、网络学习、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培训。公务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40学时,其中,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24学时。培训与年度考核挂钩,没有完成培训任务的个人,年终考核不得评优。与业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各人结合工作实际自己学习。

(二)开展法律知识“每日一题”活动。结合上级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内容和培训大纲,完成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每日一题”,检验培训成效,营造学习氛围。按照上级要求,检查评比阶段,做好上级开展“每日一题”情况抽查准备。

(三)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结合主题教育的主要内容,以《XX市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每日一题”》为主要参考,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竞赛,适时参加县举办的全县公务员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在此基础上择优推荐不少于1名优秀选手参加县公务员法律法规知识竞赛。

(四)加强机关法治文化建设。坚持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与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新时期XX精神大讨论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10月-12月,制定我本委主题教育培训活动方案,订购《公务员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教材》。积极宣传开展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的目的、意义。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5年1月-3月,各科室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务实管用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检查评比阶段。2015年4月,进行活动总结评比,检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做好迎接上级的抽查、评比和竞赛。

六、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委领导干部带头参加教育培训,把公务员法治理念主题教育培训活动纳入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统筹安排、整体部署、认真落实、加大宣传,切实把主题教育培训活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严密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健全领导组织,各级领导在完成自己学习的同时,负责并抓好分管部门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训活动融入到业务工作中去,紧密结合“六五”普法工作抓好全员轮训。做好人员参训记录,确保“人员、内容、时间、效果”四落实,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2篇

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主要方式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

转贴于

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3篇

一、深刻认识中小学书法教育进入的新阶段

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和2013年《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实施,将中小学书法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有以下几个。

1.教育部在《意见》和《纲要》中全面阐述了书法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的重要意义。并且明确中小学书法教育要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在书写技法指导、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这就将原来仅侧重于技能技法的写字教学,提升为完整意义上的书法教育,使其成为一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课程。

2.教育部第一次对开展书法教育的渠道,尤其是课程、课时,做出了明确、具体、详尽的规定:“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这就使书法教育有了实施渠道和课程、课时的基本保证。

3.《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制定,使书法教育特别是书法课,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教学要求、教材编写等方面有了明确、统一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有了一个“课程标准”。这是使书法教育逐步走上规范科学的轨道、成为一门国家课程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4.教育部的《意见》和印发《纲要》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书法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特别提出要根据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力求区域性整体性推进书法教育”。同时,对教师队伍建设、物质条件保障、教研活动组织、教学用书审定以及加强督导评估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部就书法教育对省级教育部门提出如此全面、具体的要求,也是第一次,这是落实书法教育的根本保证。

二、准确把握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性质和定位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性质和定位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即广义、基础、普及。

所谓“广义”,即采用广义的书法概念,即如1931年版《中国文艺词典》:“所谓书法即写字用笔的法则。”而非狭义的书法概念,即如1989年版《辞海》: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书法”,既包括毛笔书写法则,也包括硬笔书写法则,而非单指毛笔;既包括审美性的书写,更包括实用性的书写,而非专指书法艺术。所以中小学书法教育要“硬笔与毛笔兼修,实用与审美相辅”。当然对此不要简单地理解为硬笔书写就是为了实用,就是技术,毛笔书写就是为了审美,就是艺术。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硬笔书写以实用为主要目的,也要有审美的要求;毛笔书写更倾向于审美,也要关注其实用功能。我们不排斥所谓“硬笔书法”,硬笔字不仅可以写得中规中矩,也可以写得富有美感,具有审美价值。

所谓“基础”,就是对学生进行书法技法、审美和文化的基础性教育,书法课和中小学其他课程一样,是为青少年成长打基础的综合性文化教育而不是专门的、专业的书法教育。和数学课不是为了培养数学家、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一样,书法课也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我们要通过学习、研究《纲要》“目标与内容”部分,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性质。

所谓“普及”,就是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写好汉字,粗懂书法,接受文化熏陶,而不能把书法教育单纯地搞成特色校、特长班、特长生的教育。我们把“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放在《纲要》“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为了强调它是第一理念,是最重要的理念,也可以叫核心理念。它体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对这一条的全面理解应该是“面向全体,兼顾特长”,首先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写好汉字,在此前提下,发现对书法有悟性、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并创造条件予以培养,为他们将来有可能走上书法艺术之路打下基础,这也是“面向全体”的题中应有之意。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不排斥特长生教育,反对的是不顾全体、只抓特长。

当前许多地区的工作还停留在建特色校、办特长班、培养特长生的阶段,需要通过深入研学《纲要》来提高认识,调整思路,打开局面。

三、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培养中小学书法教师

书法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业务水平亟待提高,是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首先要解决而且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对此普遍有所共识。所以凡是重视书法教育的地区,都在抓教师培训,各类与书法教育有关的机构、团体也都在搞教师培训,三年来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专兼职书法教师学习热情也很高,形势很好。

但是总体来看书法教师的培训还处在一种工作无计划、无统筹,内容无系统、无层次的状态,这不仅影响了培训效果,而且浪费了教育资源。

我认为书法教师的培训应在以下两大方面予以加强。

1.培训工作一定要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统筹。省、市、县(区)首先要搞清楚本地区需要培训人员的总体数量,不同起点的培训对象各有多少,据此制定分层次、分步骤实施培训的计划,整合本地区教研、师训、社会团体等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到常态化、全覆盖、逐步提高、全员提高。例如,省主要是培训各地市骨干教研员、骨干教师,让他们回去组织培训各县(区)的骨干教研员、骨干教师,各县(区)则要搞全员培训,而且要兼顾普及与提高,长短班相结合。当然,除了各级教育部门的培训之外,社会的培训也可以作为补充。

2.培训内容要全面、适度,适合中小学书法教师的需要。培训内容大体是三个方面。

一是以教育部的《意见》和《纲要》为主要内容的方针政策、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要求的培训,让教师明确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书法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书法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项培训应该覆盖各级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校长、书法教研员和全体书法教师。

二是以所选教材为依托的教材教法的培训,让教师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学习和掌握使用这套教材应具备的技法技能、各类知识,研究和讨论运用这套教材进行教学的科学方法。这项培训可以也应该与书法教研结合起来进行。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4篇

      为了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一步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为推进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我校根据古塔区“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和人大《决议》精神,针对学校“七五”普法工作实际,进行了全面自检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树立法律意识

    学校定期组织全体教研员认真学习《教育法》、《义务教

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监察法》、《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经常学习,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教育全体人员知法、懂法、守法。学校进行普法知识讲座和测试,以巩固普法成果。

    二、建立健全职能机构,明确依法治校职责

    为提高学校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水平,维护校园稳定,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学校成立了“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领导小组由校长亲任组长、全体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形成了周密的管理网络。领导小组职责明确,分工清晰。同时,制定学校依法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三、规范办学行为,依法实施培训

    1、建立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依法实行民主集中制和校长负责制。凡重大事件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并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坚持校务和政务公开。

    2、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课程。全体教研员做到认真学习、刻苦专研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达到融会贯通。按规定和要求进行教研和培训。认真指导基层学校“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活动。

    3、完善培训机制,开设法制课程。目前,各校低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师进修学校非常重视该课程的培训工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安排教研员到省、市去参加专题培训。同时督促检查和指导基层学校开好“道德与法制”课程,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

    四、开展特色“普法”活动,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理念

    1、组织学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报告、宪法修正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普法重点内容。学习中做到了精心准备学习内容、科学采取学习形式、严肃进行集中学习。学习中注重与进修学校本职工作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每次学习全体人员都能认真做学习笔记。

    2、开展专题培训活动,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先后组织教研员和基层骨干教师参加省市专题培训活动,一个学期学校共组织参加该项培训10人次。每学期初,进修学校都集中安排有基层学校法制课程专任教师、学校领导、年组长等参加的专题培训活动,为我区法制课程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3、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落实法制课程深入开展。进修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一次“学科贯彻落实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专题研讨会”,各基层学校专任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在会上进行专题研讨,从事例到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得与会教师深受启发,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法制课程的科学开展。

    4、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活动。每临重大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学校都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学习和影视观看好活动,定期通过学校“一家亲”qq群和微信学习群转发校党支部认真筛选的学习内容,要求大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支部定期检查。

    5、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法制教育于各科教学中。在对基层学校教材教法培训工作中,我们要求各学科把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起来,把反面典型教育与正面教育、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把法制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达标、依法治校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法制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通过法制讲座、法制知识竞赛、法制征文、学生开办法制手抄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学生法制教育。

    五、存在的不足

    1、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学校尚无专用普法基地;法治宣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5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作者简介]罗世明(1961- ),男,广西合浦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广西 南宁 530021)黄燕春(1985-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广西 南宁 53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10月~2014年4月广西教育厅教改工程一般项目A类课题“广西高职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0JG18)和2010年10月~2014年11月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广西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子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010LY6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91-02

从新课标的推广到实施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课程设置也更加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既与新课标本身不完善有关,也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密切相关。新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内涵,从新的教育观念出发,积极参与,推动改革。为了使体育教师能适应目前的教学改革,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加强继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这对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体育课的课程改革特点和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1.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一是注重提高学生身体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 2003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实施,并转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框架,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纲要》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体现了以健康为本的主导思想,明确了以提高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不难发现,“健康第一”是《纲要》的核心和灵魂,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是目标。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需要体育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使传授运动技术向健康教育化、终身化转变,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二是建立全新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从《纲要》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课程结构方面的变化,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竞赛进行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加强合作交流,紧密联系。要把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因此,可以看出新课改在课程结构方面的变化和特点:实行开放式教学,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课程类型多样化;课堂容量增大;康复保健课的对象扩大。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可将竞技性的体育内容与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生活体育及保健体育等内容融为一体,使高校体育课程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可选择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更应该强调注重心理感受和追求心理健康,更加强调利用体育学科人际关系密切开放的特性,强调通过体育教学课程加强学生的交流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育教学内容应该向趣味性、实用性方向转化。如何构建全新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要将教学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践性和知识性相结合,表现得更加符合我国体育教学的特色。

三是体育教学观念与策略的转变。《纲要》的实施,给高校体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学习更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高与更新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变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地学。推广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既重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既整体规划,又因材施教。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及时全面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动态,调整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和角色定位,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地组织和指导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等,从而有效地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第一,新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复合型的体育教师。《纲要》提出要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项目类型的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有比较强的独立完成各种体育项目的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业余训练能力和组织交流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要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必须能够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体育交流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助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不仅传授运动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同时教师在完成素质教育任务时,也要求有较高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注重知识更新,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努力做到肌体、心理健康,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第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的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民主平等的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纲要》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

第三,体育教师应具备积极实践、敢于创新、认真务实的态度。开展体育科研活动是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一项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研究,可以使教师获得更多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拓宽、加深、更新体育知识理念,吸收新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体育专业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大纲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勇于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能够做到大胆实践创新,找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适合自我锻炼的良好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形成“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

二、新课程改革必须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1.新体育课程是体育培训工作的核心。任何培养、培训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课程和教学,课程是实现目标的媒介,教学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当我们确立以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指导思想的继续教育目标时,就应当围绕这一目标制订课程方案,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应充分体现继续教育的特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教育的政策法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体育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最新前沿信息与体育技术;现代教育思想及观念与创新能力培养等。参加继续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师大多来自于教学第一线,具备和积累了一些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一般是带着体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来学习和研究的,期望能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其迅速运用到实践中去,以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新体育课程应该是体育培训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2.引入反思型培训模式。关于教师的培训模式,英国教育家Mlchael Wallace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三种培训模式:手艺型、应用科学型和反思型。其中,反思型培训模式,至今在欧洲尤其在英国的教师培训中得到广泛利用。 反思型培训模式是使受培训者将普遍认可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实践与反思而获得专业能力的提高。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认可并将受培训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作为培训的基础,包含反思以及相互吸取学习经验两个重要的方面。20世纪80年代,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兴起,进而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但我国目前的教师培训仍以封闭的知识、教学技能技巧为主要内容。这种培训内容的训练,不适于教师培训向个性化发展,不适于培训教师做出探究、反思和比较。反思型模式与以往模式不同,直接着眼于教学行为的改进,对教学获得自我觉察,能在知识结构上获得更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让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的同时,在教师培训中将自己的实践情境与理论有效结合,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因此,我国应引进反思型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模式渠道,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

3.积极推行校本培训。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短期培训(裁判培训、岗前培训等)、专题讲座、论文报告会、教研室活动、观摩交流等。如高校体育教师除参加由教育部门及其相关组织举办的各类培训外,还可以参加由体育部门和各协会、学会组织开展的“广播操推广培训”“裁判新规则培训”“等级裁判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育类技术、技能类短训班”“学术会议”等以及北京体育大学举办的各种形式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以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基本特征,将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结合起来的一种培训模式。近年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校本培训”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对原本很陌生的“校本培训”日益熟悉起来、亲近起来,也越来越认识到“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案例分析式、课堂观摩式和自修反思式、研训一体式、沙龙研讨式、专题讲座式、师徒结对式和校际合作式。校本培训对建设专业化的优质师资队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较为有效的方法,教师群体之间的协作互助是校本培训有效开展的基础,是校本培训的标志。营造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建立和谐的学术交流关系和开放的学习交流态度,与其他教师分享有益且宝贵的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共同学习和研究探讨,寻求形式多样的解决办法,能增加教师对培训的认同感,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势,清楚自己的不足和劣势,从而产生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点,实现自我提高和共同进步。

4.突出体育教师培训效果的实用性。据了解,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的内容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即只有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生存状况“有效、有用”,教师才会有积极性。我国很多培训学习中缺少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如计算机技术、体育技能和健康评价、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演示等。同时,大家认为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设置培训内容缺乏调查研究和严密的计划。授课要么过分理论化,要么脱离实际、空洞无物,学员难以学以致用。部分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重视,备课不充分、不深入,未能认真地设计教学,授课如同走过场,而知名专家学者所做的报告、专题讲座,深受教师欢迎,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此,继续教育内容的设置应从新时期高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出发,强调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制订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方案,使内容既面向全体,又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以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

5.提高“课前培训”水平,重视培训活动的质量。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尚未真正形成一个健全的、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明确的管理职责,未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管理程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相应的考核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效益不明显,质量低下。为实现规模效应,促进继续教育良性有序发展和进步,解决的方法是积极构建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确实保证质量,以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具体可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有效避免由于教师从事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千差万别,而忽略过程和质量的现象。培训课程的内容在选择上需考虑教师继续教育的时代特性、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和教师的成人特性,既要面向未来需要,又要从现实出发,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广泛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兼顾。继续教育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建立符合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内容体系,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崇民.对 21 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臧连明.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J].体育学刊,2002(5).

[3]肖国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4]吴家琳.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05(2).

[5]种静萍,阎健.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未来走向[J].体育科研,1999(4).

[6]阎健,陈义.关于面向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

[7]黄晓灵,黄菁.美国高校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6篇

论文内容摘要:教师口语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师范类院校各专业学生教师必修的一门课程。培养未来教师的职业技能,应用性极强,笔者从教学目标入手,分别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的改革三方面探讨了“教师口语”的教学改革,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使师范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开展必要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乃至提高全民族的口语素质。

教师口语课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程,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应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由于我们对这门课课时分配不十分合理,教学手段的不足以及考试形式的简单化,致使这门课在开设中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口语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口语课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为主,其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三大块内容,根据这三大块的内容,其教学目标分别为:

1、练好普通话声、韵、调与语流音变,掌握3 755个常用汉字的正确读音,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二乙以上标准(中文专业为二甲以上标准)。另外,掌握呼吸、共鸣、吐字发音的发音技巧。

2.掌握朗读的表达技巧(重音、停顿、升降、快慢、语言节奏等)技能,并且掌握解说、演讲、论辩、交谈等一般口语表达方式,做到语意规范、表意明确、条理清晰、善于应变、态势得体。

3.把握教学口语、教育口语的特点和要求,完成进行教学、教育口语的语音训练、修辞训练和表达训练的综合训练,初步掌握运用教学口语、教育口语进行教学工作的技能。

每一部分当然有具体的教学大纲,使之进一步细化,与之相配套的还有相应的侧试指标,这种细致的教学大纲及测试指标对教师口语教学起到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它有利于教师口语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口语考试的科学性,保证教师口语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助于改进教师口语的口语教学.全面提高教师口语教学质量。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跨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解决学生整体发展的问题,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去考虑课程的设置,才能真正发挥课程设置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是总课时量的问题,从学生的专业上看,中文系学生与其他系的学生相比,所学专业的性质有所不同,将来担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对教师口语水平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中文系的学生是未来的语文教师,承担着对下一代进行普通话教学和口语训练的重任,所以,自身口语水平的高低就至关重要,正因为这种专业上的差别,在教师口语课总课时量的安排上中文专业应安排72学时,其他专业本科的教师口语课可安排56学时。

教育部要求师范院校的学生要进行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培训时间为40课时,要求中文专业的学生成绩达到87分以上,要求其他专业的学生成绩为80分以上。因为有了普通话培训,教师口语课的第一阶段“普通话训练”部分就应该放在普通话培训和侧试中进行,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四年时间来看,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进行普通话培训比较合适,因为普通话语音的学习与训练是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对于普通话基础好,已经能够流利、流畅的使用普通话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学习,对于普通话讲得不好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一年级就进行普通话培训有利于他们掌握普通话的理论知识以及普通话与自己方言的对应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普通话的长期训练,这也是他们学习第二、第三阶段的一个必要的基础,普通话训练可以在后续的几年学习中继续得到提高,普通话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墩而就的。

教师口语课把第一部分即普通话训练这一块儿与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合并,实质上只剩下两大块儿: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与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教师口语课主要是技能训练,但实际上每班的学生绝大多数在50人左右,进行技能训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教师应选择最贴近教师工作的口语表达技能有针对性的训练,作为必修课的教师口语,不管是针对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应以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辅之以“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而中文专业的学生,要增加课时,适当加强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如心理素质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技能训练,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交谈、演讲、论辩等训练;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一部分适当增加心理素质训练、思维能力的训练等。我们要正确区分中文专业和非中文专业学生口语水平的差异,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有的口语表达技能,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教师口语”课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师职业口语表达技能和正确的训练方法,工作后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这门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中应坚持的教学原则:(1)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2)听说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3)课内外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原则(选择现实问题作辩题、开展10分钟口语训练);(4)分层辅导、分类训练。

第一部分“普通话训练”,虽然并入了“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当中,但仍然是“教师口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本校上“教师口语”课的教师基本上也是普通话测试员老师,所以,基本上“普通话培训”和“教师口语”是融为一体的。对于第一部分其教学方法是精讲多练,每班按照不同的方言区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在讲课中除了讲授普通话各部分的基本理论外,重点要对照普通话和内蒙各方言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练习。

由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那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普通话很差的学生,他们不好意思开口,教师应该领读,逐步让他们消除羞涩感,能够用普通话开口讲话,对于能够开口的学生,让学生结成小组练习,适当搭配普通话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形成一个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多听多练,自我纠正。

在普通话训练中,让学生由字的训练逐渐过渡到词的训练,进而到朗读篇目的训练,最后到开口说话的训练,这样不仅训练了普通话,而且为“教师口语”的后两部分训练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普通话的学习彻底融入到口语表达的运用中去,同时又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对普通话运用自如的程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普通话的培训时间都是40课时。

第二部分“一般口语交际训练”,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朗读技能训练、听话技能训练、说话技能训练、口语交际的相关技能训练四部分。在这一部分的讲授中,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检测并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其发现的问题讲授理论,训练技能,学生展开评议、教师指导,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进行每日三分钟口语训练,开展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方式,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录音、幻灯、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这部分从教学形式的方法上看,采用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并以大量的辅助材料和音像材料的配置使用,使学生在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锻炼,因此,它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多元的。

总观口语教学全过程,它常常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展开,这种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学生更加欢迎和乐于接受。譬如:“普通话大赛”、“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赛”等。

教师口语课上,适当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并创设一个较宽松的环境,以锻炼当众说话为突破口,让学生由想说不敢说,到敢说、爱说,不管是朗诵、演讲、辩论,还是表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一次次的锻炼,使学生克服了紧张、胆怯、自卑等心理,逐步建立起了自信,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的提高也十分有利。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一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比如教学口语的语音训练、修辞训练、表达方式训练以及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等内容,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 生,这些知识与技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的,教师讲授这些理论问题时要清晰明确,同时要具有示范作用,这一部分的训练可以融入到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当中去进行。

四、考试方式的改革

为了体现教师口语课的口语特点,突出其实践性,确保课程的开设质量,就考试方式拟进行如下改革。

普通话考试这一部分成绩放在普通话培训中进行,成绩占到教师口语课总成绩的30 %,其他成绩采取下列方式进行:汉语言文学系的“教师口语“课因为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而且班容量相对小,基本采取口试的形式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总成绩为平时成绩(30%)十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的考核我们采取如下方法进行:

1.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平时组织的口语活动、课堂提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要非常熟悉,给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教材每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的考核情况教师都要记录下来,也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命题演讲稿或者解说词、评述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可以占到30% 。

2.期末考试的重点放在朗读和即兴演讲上,这是检验一个中文教师是否合格的必备的两项技能,试题从教师口语课题库中抽取,这两项成绩综合起来也占到40 % 。

3.作为全校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即其他专业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部分闭卷考试。因为共同课的”教师口语“课班容量过大,采取全部口试有一定的困难,考试形式拟采取平时成绩占到30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到40%的方式进行。

4.平时成绩的考试方法除了采用针对中文专业学生的考核方法外,适当增加朗读和即兴演讲内容,这些成绩综合起来占到总成绩的30%左右。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7篇

一、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和学习情况等灵活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他们的具体学情出发。因此,高中体育教师才拥有分层教学法时,需秉承高效管理、便于教学的原则,可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并根据的实际情况开展训练活动,或者为他们制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和学习目标,保证教学方案的可行性,让所有的学生均有所收获和发展。

比如,田径项目是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基本项目,在长跑训练中,教师可将男女生分开教学,将男生的长跑训练距离设置为1500米,女生为1200米,根据性别差异合理分层,制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同时,对于男生来说,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有所不同,教师需根据自己在平常教学中的观察和调查,为他们设置不同的层次性训练标准,可设置为5分40秒、5分30秒和5分20秒三个层次。并且在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效果的稳步提升,教师对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提高目标,让他们不断超越自己,以新目标为努力方向,在训练中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全面落实因材施教。

二、坚持普遍培养的教学原则

分层教学法要求兼顾学生整体,帮助他们共同学习,一起发展,教师需坚持普遍培养的教学原则。在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法过程中,为锻炼学生的基本身体机能,可加强对广播操的传授和训练,利用每天的课间操时间组织他们出操,以此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广播操和列队等基本知识。同时,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自由活动环节,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学习某一项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实现普遍培养的目标。

同时,为实现普遍培养,在高中体育课堂上,教师需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合理利用学校的场地、体育设施和其他教育资源,以传统的各种球类和田径项目为基础,适当增加一些新的训练内容,像标枪、射箭、轮滑、街舞等,让学生自由选择运动项目,以此达到分层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秉承普遍培养教学理念时,应抽取部分体育成绩较高的学生,深化专业训练,为培养专业型体育竞技人才做准备,最终实现真正的分层训练、普遍培养的体育教学目标。并且还能够为体育特长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训练平台,让他们对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进行专业训练,打牢扎实的基础,为高考作铺垫。

三、运用梯次进步的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法的用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能够得以梯次进步,对体育技能逐步学习,稳步提升,最终掌握专业知识。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分层教学法,可采用梯次进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下,都能够进行很好的锻炼。高中体育教师需从某项运动项目的基础训练开始,然后逐步提升训练难度和强度,让学生有层次地掌握体育技能。而且教师应组织学生参加训练比赛,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技能的应用。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由于大部分高中生已经掌握部分篮球知识,在专业技术方面已有一定的积累,在分层教学中教材运用梯次进步教学模式,可先让学生复习和巩固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包括发球、运球、传球、接球和投篮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篮球知识水平进行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诸如水平较差的学生可继续训练基本技术;水平一般的可进行普通训练,一对一防守、上篮等;对于篮球水平较高的,则可进行半场三对三训练,或者是常见战术的训练,包括掩护配合、突分配和、传切配合和策应配合等。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训练和进步情况,适当调整训练内容,逐步提高篮球水平。

四、结语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8篇

一、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的现状

1、与国家语委对公务员关于普通话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监狱、劳教所作为司法处罚和行政处罚的执行部门,以湖南为例,全省有监狱司法警官1万8千余人,劳教司法警官8千余人,每年在我校进行新干警培训、晋升警衔培训、科干培训、监区长培训人员有近4000人左右,而在职干警中除了每年新录干警中大约有300名左右大学毕业生有普通话水平等级证外。而对于已入职的原有司法警官来说,由于时代或历史的原因,有的普通话水平并没有达到国家对于公务员的三甲要求,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差甚远。

2、司法警官的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方面受到地域、学历、年龄等因素的限制。狱所的设立一般在地域上有其特殊之处,管教干警的奉献精神决定了其流动性不高,因此语言使用上由于学历的因素让其方言情感度较高,普通话使用机率较低。选择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大专以下人群占52.3%,本科人群占64.1%,从而给改造工作带来不利。

3、管教对象的变化加大。随着监管的服刑人员或劳教人员的变化,以及流动人口犯罪增多,在与两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时产生极大的困难,也影响到改造质量与效果。由此,工作对象和工作性质要求司法警官必须具备一定的普通话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服刑人员进行帮教、改造工作。这就要求作为湖南省唯一的一所司法警官高职学院在狱所人民警察进行定期培训时做好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更大程度上提高司法警官的普通话水平。

二、司法警官普通话培训难点

1、激发司法警官对学习普通话以及争取普通话达标的热情。司法干警在执法活动中能否使用标准或基本标准的普通话,反映了一个司法警官的进取心和开放意识。普通话水平测试,将有利于促进狱所干警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在人发〔1999〕46号要求,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公务员普通话口语水平应达到三级甲等以上,对1954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公务员暂不作达标的硬性要求。这是一个可以达到的、不困难的目标,学习和提高都并不难,关键是要思想重视,加强训练,通过测试培训去获取职业素养的证书。

2、提高司法警官对推广普通话的意识,树立新型语言观。有的干警认为工作对象大多是湖南人,在趋同心理的驱使下,往往以方言为工作用语,觉得用方言交流不会产生太大的语言障碍,甚至错误地认为发挥语用技能的最佳媒介是当地的方言。方言交际的便利思想,使一些干警滋生一种惰性,认为没有必要在讲普通话问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建立良好的语言交际平台,拼弃错误的语言习惯,需要司法警官自我控制,主动自觉地建立推广普通话的学习氛围。

3、在有效的培训时间内提升司法警官的普通话能力,需要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强化。

三、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测前培训的教学探讨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要遵守“以训保测、以测促训”的原则,进行测前培训是强化推普意识、大面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重要保证。在我院参加培训的各类司法警官培训班都是集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培训,针对课时少、班级大、学生多、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现状,教师的具体做法有:

1、掌握培训干警的语音面貌。《普通话》课程教学中与司法警官的第一次课中,首先要求干警一定要用普通话表达三个内容:第一,大声介绍自己的名字、所在单位、联系方式等;第二,介绍一件让自己觉得很难忘的事;第三,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掌握了干警的普通话基本面貌,然后根据干警的具体情况(主要是语音面貌、达标的目的等)将其分组,以便于理论讲解和个别辅导,也便于进行发音练习,使以后的训练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组织教学。

2、让干警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全貌。在司法警官普通话水平测前培训中,由经验丰富的测试员对干警学员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程序、等级、评分标准、正误界定、测试内容及应试技巧等,真正让干警对PSC做到心中有数,不再认为是不可触及的学习内容。

3、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必须围绕实现

培训教学目标来确定和安排。测试的语音内容就应当是测前培训教学和训练的内容,以普通话语音系统为准,包括22个声母(含零声母),4个声调,400个基本音节,语流殊的音变现象等,这些内容都应当是培训课堂讲授和训练的内容,而且还应当将汉语拼音的有关知识结合到这些内容中。教学的重点、难点要根据参加培训的司法警官反映出的问题及地点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来确定,在教学训练中做到有的放矢。

①系统讲解语音知识。在司法警官这个群体中,培训学员的年龄偏大,部分学员甚至没能系统完整的学习普通话的基础知识,即使是曾经学过,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知识也逐渐淡忘,因此对基础知识作一个系统的讲解是有必要。带领学员认识发音器官,了解音位图,这才是正确读音的基础,并且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开发研制的视频跟读软件———音路历程,以培养学员读音的感性认识,跟随软件对元音、辅音的发音规则及音位的所在,以及标准的读音都有了一个清楚地感知,并且用音频的效果帮助干警们强化对标准发音的认识。

②抓住难点、指导方法、实现突破。地点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上差异的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语音训练需要突破的“点”很多。对于湖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的第二章字词读音难点训练更要细讲多练,湖南人在语音中平舌音、翘舌音不分,鼻音与边音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是难点,讲解时不仅要讲清楚发音原理,更应让每个学员落实。在纠正错误发音时可以将方言与普通话对比,不同的人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不同的问题也需要依靠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所以在培训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其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逐步突破发音难点。逐渐让学员掌握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学会方音辨正的方法,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逐渐提高普通话水平。

③朗读训练从朗读技巧抓起。根据PSC对朗读的要求,培养司法警官语音运用的基本技巧,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一些题目,有意识地注意停连、重音、句调、语速等表达技巧,让学员先用副语言(朗诵符号)标注,然后要求干警互相朗读,最后再请干警走上讲台当堂上朗读。

④说话训练中除注意语音标准程度,更要进行司法警官学员的湖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语法差异训练。对异形同义、同形异义、无对应词等特殊词语要在课堂教学别提出来给学员讲解,让方言地的学员先来举例,然后再及时通过给予更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员觉得普通话的学习原来就跟自己很近。在进行说话训练时将司法警官熟悉的环境融入到说话训练中。个别谈话是司法警官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必备的手段。有的学员在人数众多的课堂里不敢大胆地进行说话训练,那么我们在提升干警的自信心、减缓心理压力时,设计一些在改造工作中,为了使两劳人员安心,并坚定其克服困难的决心而进行的规劝、安慰性的环境,让每位干警都可以大胆地进行说话训练。同时要想到成为说话能手,还必须鼓励司法警官学员们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常接受良好的语言刺激和熏陶,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语汇,做到胸存语库,说话才能生色,这也是提高自信心的必备手段。

⑤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普通话水平需要教师的辅导训练,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本身,我们所考虑的一切改进普通话教学的措施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有让这些大龄的干警学生主动张口说,加强辨音训练,才能使其普通话水平在不断的纠正中提高。

4、现代教育教学设备的使用

将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在普通话测试前培训中,已成为提高培训效率的必备手段,是现代教育教学设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体现。

①直观的影像,帮助教师克服语音教学盲点在方言区学习普通话,语音教学是教师们认为的难点之一,学生们普遍觉得较为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发音示范多以教师口述为主,但由于人数太多,许多学员看不清教师发音时的口腔状态,同时教师也不可能在读音示范时同步讲解发音要领,这就形成了语音教学的一个盲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员的视听带来清晰直观的新感受。能够把学员掌握难点音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对发音时唇、齿、舌、愕等发音器官的成阻部位、唇形变化、舌位动程经过计算机视频,让学员清楚地看到发音的口型,而且这是权威机关制作的影像资料,也克服了方言区普通话教师发音不规范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