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摄影艺术的类别

摄影艺术的类别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6 17:58:35

摄影艺术的类别

摄影艺术的类别第1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纪实性;艺术性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濒临消失。随着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标志着正式开始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全面的统计和记录,建立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实施内容之一。由于摄影的真实性、瞬间性、凭证性、不可复制性的特点,确定了摄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可或缺的手段,能够更加有效的手段来发掘、抢救、保护、记录、收集、整理资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图文并重,在信息传达上直接而又有感染力增进人类交流和理解。

基于摄影技术的成熟,如何有目的地系统地实现在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全面获取和整理保存同时不失艺术,让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信息采集的同时创作出富有艺术性的作品的同时为其信息共享、保护修复、学术研究、参观鉴赏与开发利用等提供准确的数字化素材。又成为新的研究话题。

纪实性是摄影的基本属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摄影艺术的长处在于它能把民族文化艺术及民间习俗的发展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形象是摄影赖以生存的根本,形象可以使人们重温过去的景象,它可使人们饱览不可见到场景。可贵的是摄影可以记录许多可能丢失的细节,这也是摄影艺术的其主要特性纪实性,也就是摄影的纪实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文献性。其特性是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根据,并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和史料价值。用摄影这种技术手段拍下现在残存的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和习俗,是为了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宝贵的文化资料,用科学的世界观分析其民族产生的社会缘由和规律,给社会提供某一民俗存在的依据。有时也是为了提出民族民间艺术及民俗线索,引起世人的关注。摄影在判断分析某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民俗现象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象的文献性,同文字相比,图片传达信息的速度质量都迅速和实在。以摄影手段反映民族民风文化艺术,是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科学,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对民俗活动中的有形文化,使用摄影方法能将其完整地再现出来。

艺术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摄影又一属性,用艺术手段进行表现,是较为合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活动为载体,来体现摄影艺术的魅力。这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目的不是直接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研究服务,而是全方位的挖掘摄影艺术表现的题材,更大的发挥摄影艺术的潜力。

第二个方面:对于民族民间或艺术性较强的民俗内容,用摄影艺术再现其艺术实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其中民俗的文献价值是主要的。摄影艺术在此运用应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变化中典型瞬间作为拍摄的重点,以突出不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活动的根本内容。

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表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的艺术性,可以牺牲摄影的艺术性为代价。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摄影艺术的纪实性和艺术性,彼此独立又相互共联、但又不是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艺术性可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价值。同样,民俗的文献性亦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性有别于一般艺术摄影特征,特别是某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的文献性越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艺术价值就越高。

例如民俗摄影便是以拍摄民间文化生活的纪实摄影类别,具有艺术摄影和记录摄影功能,旨在提醒人们关注那些即将消亡的传统文化,保护废物文化遗产,在当前,摄影要发挥其优势面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进行记录,并遵循相应的保护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地进行记录性保护。其主旨是反对干预,真实记录就民俗摄影的纪实本性来说,现场抓拍是首要任务,当然当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导演其中环节,增加画面情节性,达到增加其艺术性的特征。总之每一个优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摄影作品都是摄影艺术的技法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民俗性的结晶。(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萌.纪实与观念[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 宋刚明.纪实摄影:概念的“硬伤”[EB/OL].中国摄影家协会网.2011-1-25

摄影艺术的类别第2篇

传统艺术摄影是指数码相机诞生以前的艺术摄影,它以传统照相机和胶片为工具,以暗室冲印、放大加工处理为后期处理方式。传统艺术摄影是一个光化学过程,影像存储的介质是胶片,并以底片的形式存贮摄影影像。

1988年富士与东芝共同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影像机nds一1p,此后艺术摄影就进入到了数码时代。数码艺术摄影是在数码照相机诞生后才有的艺术形式,他以数码相机为摄影工具,后期加工处理以计算机为主,作品成果可以通过打印设备输出,也可以通过专用的数码彩色扩印设备输出。相片能以计算机能识别的数码形式存储在各类存储介质上。数码艺术摄影通过光电转换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彩转换为特定的数字编码进行存储,存储的数码图像不会失真。

通过上面对传统艺术摄影和数码艺术摄影概念的认识,我们发现两者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具体来说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像差异

传统摄影的原理是自然物体反射光,反射光线通过相机镜头照到胶片,然后胶片上的感光乳剂感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反像潜影,对潜影进行化学处理,再放大将负像转变为与实际一致的正像。

数码摄影以数码相机为器材,通过将其内部对光线敏感的ccd(光电藕合器)接受的电子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信号集合以数码图片的形式保存在存储器上,完成摄影过程。数码摄影图像一般还需要运用计算机进行后期处理,才能完成摄影作品的创作。

数码摄影和传统摄影在光学部分是没有差别的,他们的差别主要在透镜产生图像时的感受方式和摄像后对影像的存储方式。

二、画面直接表现方面的差异

摄影图片画面的直接表现主要涉及画面解像力、画面宽容度、不同感光度等三个方面。

三、影像风格比较

一般将影像风格定义为摄影照片整体上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由于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传统摄影的影像风格已相对固定和成熟,比较典型的有反转片浓郁的色彩、传统胶片的颗粒感和黑白影调的纪实风格等,这些影像风格已经得到摄影艺术家和评论家门的广泛认可,并成为一种判断照片是否专业的行业标准。由于出现和发展历史短,当前数码摄影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影像风格,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是通过数码图像的后期处理手段模拟传统影像风格。

当前数码摄影的前期影像效果虽然没有传统摄影完善,但随着数码处理技术的发展,其不足已得到了弥补,只要艺术摄影的从业者能熟练掌握数码图像后期处理技能,精通数码照片后期处理软件,也能够创作出与传统艺术摄影作品相类似的影像风格。今后,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人们会逐渐接受数码艺术摄影自身的影像风格,影像风格只要适合它所拍摄的内容和题材就可以了。

四、表现形式的区别

1.瞬间抓拍和瞬间形象重构

摄影中的瞬间性是一种重要的艺术特征,瞬间性也是摄影中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瞬间是指事物的瞬间变化和动作的发展过程与空间分离的框架断面。面对生活中的瞬息万变的事物,摄影中的瞬间性就显的更加有意义,可以对正在发生的人和事进行瞬间形象的提取。由于数码摄影的一些特性,与传统单一僵化的摄影特点相比数码摄影具有多元化和多视角的特征。其放弃摄影习惯以一个瞬间概念出发,以固定瞬间概念进行审美分析和创作到转而制作一些形象性的概括瞬间的画面。

2.从记录性走向装饰性

在传统的摄影中大多数的摄影都是以记录事实为特点,这也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摄影技术的原理

转贴于

是运用光学的一些特征将事物变成影像显示在人们的眼前。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记录性是摄影的天然属性。对于传统的摄影技术人们是通过不断的对光学设备进行改进来提高摄影技术,将细节更加真实的展现给人们,使画面更加丰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还原拍摄时的场景。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单一的记录形式已经不再满足,追求更加高层次的摄影艺术,目前摄影艺术已经和其他的艺术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给人们的生活添加了更多的色彩,例如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的陈列台、橱窗、彩绘玻等等,这些都是摄影师的杰作。摄影艺术与广告、版画等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型,这种全新的艺术类型有待我们去研究并且对实用摄影具有重要的意义。

3.物质材料和媒体展示的多样化

摄影的展示长时间以来都仅仅局限于画面的形式。在摄影的过程中无非是拍摄、冲卷和放大这三步骤,摄影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往往都是摄影家通过照相机、感光材料等化学和光学原理来完成。这种特定的创作方式,虽然具有优越性,但同时也限制了画面的内容。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其在摄影领域越来越普遍,数码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的表现能力,同时艺术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给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外,摄影艺术在很早就已经成为光、声、电三者相结合的影像形式,并且与一些装置相结合来展示。

五、摄影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心理历程差异

1.稳定性和重复性

数码技术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摄影创作特别是商业摄影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摄影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对于传统的摄影,摄影师往往要对一张照片反复冲洗几次才能得到一件满意的作品。对于现代的数码摄影来说,现在的数码摄影更加重视的拍摄和后期色彩的管理、打印输出一体化。另外如果摄影师要一起打印多张重复作品时,数码技术将会稳定的控制照片的质量。

2.预知性和控制性

传统的摄影艺术,是运用光学和化学原理来成像,照片的色彩不仅与拍摄的过程有密切的关系还与胶片本身的性能和冲洗的过程等程序有关,在冲洗的过程中,冲洗的药水和温度的稳定性对相片色彩的影响很大。在数码摄影技术中,将图片中的每一个点量化,在图片中每一个像素点的颜色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我们只要确保输出和显示设备合理,最后达到的效果就会很好。如果图像的色彩丰富但是属于过渡平缓的图像,数码摄影技术中的软件可以真实的计算过渡色,可以不是真的放大。数码摄影技术的稳定性很高,对图像具有可控性,摄影师通过数码技术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思想,但是这也许会成为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摄影艺术的类别第3篇

关键词:插图摄影;传统摄影;信息传播;图像

插图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对正文的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的作用。它因印刷术的发明而产生的,在书籍广泛传播的年代,作为反映文字内容的直观映像,插图也得到了繁荣。摄影在诞生之初被认为是一种科学技术,从1839年至今,逐渐发展成为艺术的一个类别。通常意义上,摄影被认为是记录时代特征最客观、最确凿,也是最直接的形象印记,它丰富、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数字化、信息化的到来,也促使一门新型的传播媒介即插图摄影的兴起。由文字编辑委托制作的插图摄影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主题内容设定、文字脚本绘制,到各元素的拍摄及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工序的完成,插图摄影以崭新的姿态进入观众视野,以无限的可能发挥着自身的独特魅力。

1 插图摄影的艺术特色

插图摄影是“用照片来说明抽象的事物”,它继承了传统版画插图、手绘插图对文字内容的生动阐述,同时以多元的创作手法、新的理念赋予了自身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创作者的个人见解,从而传达出更强烈的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可以说,插图摄影具有真实性、可视性、时代性的艺术特色。

(1)真实性。插图摄影的创作过程是在真实拍摄的基础上,以数码后期制作为辅助手段来完成的,与传统插图相比,其基本图像更加客观、真实,易以情动人。加上后期制作的多元创新方式,更是丰富了基础图像的情趣元素,填补了文字在形象思维上的不足,深化了读者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图像所特有的视觉冲击力强化了读者的记忆,对读者来说是一种有益的积极引导。

(2)可视性。“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的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在全球资讯一体化的今天,图片为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信息传播方式的迅速发展也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相对于凝练的文字语言来说,图像的传播方式更易为大众接受,繁忙工作之余,人们希望通过轻松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广泛应用于报刊、杂志、图书及网络的插图摄影便凸显出极大的优势,以其多元的艺术表现力深入而含蓄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览情绪。附有精美、别致图片的报刊、杂志在愉悦我们的视觉体验的同时,又舒缓了我们的神经、满足了我们对信息的掌握,因此逐渐成为传播媒介的新势力。

(3)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插图摄影的兴起也正是顺应了当代社会科技进步的结果。影像和插画通过电脑技术的加工处理,显得虚幻而迷离。插图摄影含拍摄与加工制作的创意流程充分体现出信息时代的科技含量,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普及为图像的传输提供了更为迅捷和便利的通道,同时也使得插图摄影得以更为快速的扩展。

2 插图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

传统摄影通常是作为一种新闻工作的工具,“摄影始终以记录事件或是人物为主要目标”,大众也是这么认为的,摄影或者说照片是“用来捕捉事件、地点和人物的,它的准确性比任何素描或油画都高得多”,它是客观记录、真实表现。而插图摄影并非如此,它与传统摄影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以文字为先导来激发拍摄者的审美体验的。在进行拍摄前先有文字脚本做主题归纳,摄影师对此进行实景构思,拍摄对象、拍摄元素的选择与取舍,包括拍摄过程都融入了摄影师的个人感受和主观情绪,拍摄完成后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原片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更深刻、更有意图的体现文字内涵,更有主动性的倾诉照片背后的故事。整个过程也不只是摄影师一个人独立完成,而是包含有编辑、创意、道具、化妆、摄影、版式设计、后期合成等一系列不同工种的人们共同合作完成的。流程较为繁琐,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小觑。

同时,插图摄影中还有设计元素和设计原则的应用。例如汉斯・尼曼为Ravel牌鞋所做的海报广告,他将照片与油画通过肌理纹样有机结合,左边是一排平整放置的鞋子,其中一只与其他颠倒,右边是半身的木偶模特,整个画面中前景(即鞋子和木偶)的光线投射真实、自然,与背景的粗糙肌理在融合中凸显质感对比。这个图像既有真实的物象,又有油画肌理的融合,鞋子这个元素的有序排列与木偶模特在画面中比例的分割既有变化又很整体,在统一中显现不同。

3 插图摄影在当代社会的发展

对于传媒发达的西方国家而言,插图摄影已十分普及,插图摄影正逐渐从对文字内容的图解形式走向一门个性十足的独立艺术门类。新媒介艺术创作者更是将其作为自己艺术表达的独立方式,融合绘画、数码设计等多元艺术,迅速丰富了插图摄影的表现方式并推动其发展。日本艺术家伊藤洋介的作品风格便是插图摄影的完美阐述。受其导师的影响,他的作品是“在不破坏照片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眼睛和手是其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摄影保留了这两个真实的部分,其余的地方大多通过电脑软件进行数码加工,以大块面的艳丽色彩填充画面,可以让观众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去体验作者想表达的意境。他的作品借用真实世界的人和物,通过涂鸦式的绘制和数码处理来表达自身的主观情绪,也留给观者无限的思索空间。

对于中国本土而言插图摄影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不过在近些年还是有些起色的。国内媒体尤其是报纸类的平面媒体,较少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题的,但在时尚报刊杂志中却出现了较多具有形式美感的摄影作品,这些图像多数经过了“PS”加工,区别于一般文化娱乐传播中常用的摄影方式,带有强烈的主观创意色彩,这就是插图摄影。随着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加剧,我国的传媒体系仍将继续发展完善,插图摄影的应用范围也会逐步拓展。我国新京报等报社设立了专门的插图摄影师岗位,中国新锐媒体视觉联盟即新媒体视觉学会也在其年度视觉评选中连续数年设立插图摄影的项目。

4 小结

图像是人类文明传播的直观形式,插图摄影将摄影与插图完美结合,以文字为依托,以后期电脑制作为辅助,将摄影技术与文学、艺术融合的恰到好处。它具有真实性、可视性以及时代性的艺术特色。区别于传统摄影作为新闻工作的工具,插图摄影正逐渐从对文字内容的图解形式走向一门个性十足的独立的艺术门类,摄影只是创作者应用媒介之一,多元化的艺术加工、处理是未来摄影或者说艺术表达的一种新形式。已在西方普及的插图摄影在中国本土还只是初出茅庐,应用范围较为局限,作品的深入程度也较欠缺,与国际水平相去甚远,不过随着信息一体化的推进,我们会逐渐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将插图摄影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质的艺术门类。

参考文献:

[1] 玛乔里・艾略特・贝弗林(美).艺术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摄影艺术的类别第4篇

第一,首次设立“女性”主题展。在征稿启示中,这一类别注明“征集真实、全面、客观反映全球女性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纪实类作品”,旨在通过摄影唤起全球大众、政府和媒体对女性问题的关注。组委会还特别强调,今后国际影展还会关注全球发展的不同问题,例如水资源、儿童、教育、贫困、疾病等问题,希望通过影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

让中国摄影走向世界

第二,首次设立国别展。本届国别展设立国家为法国,展览将于11月在法国展出。众所周知,法国是摄影术的诞生地,而2014恰逢中法建交50周年。本届国际影展就选取法国为国别展的第一站,希望把代表法国现当代摄影水平的展览带到中国来。而以后国际影展也会陆续在其他国家展出,让中国摄影走向全世界。

首设推荐人制度

第三,首次设立推荐人制度,希望能更广泛、多渠道地征集优秀作品参赛。本届展览鼓励策展人、图片编辑等专业人士推荐优秀摄影作品参赛,推荐人推荐的作品获得金、银、铜奖牌的,该推荐人将被颁发“优秀推荐人”证书。

大师班

第四,首次设立国际影展大师班,为中国摄影师、尤其是青年摄影师“面对面与专家们进行深入交流、探索”创造条件。通过每届的继承与创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除了国内知名的摄影家索久林、王悦、李学亮、王达军等评委,本届影展还邀请到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原摄影部负责人阿兰·萨亚格和白宫摄影师埃利·伯克曼等大师级人物,分小组、中外评委相互配合的课堂为学员们带来了中西融合的工作坊学习经验。如此多的专家评委同聚一堂,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活跃的课堂氛围、一对一的专项辅导,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热点连连看

针对本届影展所出现的诸多变化,本刊记者也特别采访了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顾立群、中国摄影家协会国际部负责人陈静,为我们解读了一下几个关键词。

转型中的国际影展

主办方:我们的国际影展应该办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舞台。任何一种摄影艺术形式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都可以参加,就是要包罗万象。这就是我们本届国际影展转型的想法,但是这个转变是逐步显现的。国际影展和国展的区别,不是原来的纪录类和艺术类的区别,偏纪实和偏艺术的区别,而是中国人的舞台和全世界人的舞台的区别。这次我们的改变是分为了纪录类和艺术类,也许以后我们就会有两个展览,一部分是纪录的,一部分是沙龙的。

女性主题

主办方:往届的国际影展是偏艺术、偏沙龙的风格,本届因为主题的设置,就出现了许多纪实风格的新闻照片参加。我们对于“女性主题”的解读也应该强调一下,是“关注全球女性问题”。因为在诸如印度等很多国家,女性还是一个弱势群体,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呼吁通过摄影人的镜头,来引起政府、媒体等更多的关注。以后每年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主题,比如水污染、环境污染、全球化等等。

新增7名评委

主办方:由于评选增加了两个类别,本届影展的评委人数相比往届也增加了7位,有着丰富媒体从业背景或从事纪实摄影的评委也体现了本届影展的转型轨迹,即适当增加了纪录类作品在国际影展中的比例。同时,我们的来稿中,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世界各大通讯社,以及Getty等图片社的签约摄影师的参评作品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奖牌解读

主办方: 本届展览设CPA奖牌(即中国摄影家协会奖牌)和FIAP奖牌(即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奖牌)。其中,“女性”主题类和非主题类的纪录类设CPA奖牌。非主题类的艺术类和商业类设FIAP奖牌。

体现群众化路线

主办方:不论是“女性主题”还是大师班,都体现了我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与落实。“女性主题”要求我们摄影人用镜头关注现实,将目光投递到身边事物上。大师班活动对我们摄影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一次性接触这么多大师。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希望能够给年轻的摄影人更多的帮助。同时,本届影展开始设立奖金,这也是对许多优秀摄影人的鼓励,希望在他们以后成功的道路上,有中国摄影家协会对他们的一份支持。

评委印象

索久林:中国摄协副主席

“女性问题”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从来稿看,女性作者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反映女性主题的,大致上分为表现女性的自主意识、自强精神、女性的苦难、女性的困惑,还有女性的追求、女性的呼喊。在作品的题材上出现了许多雷同,反映女性艰辛、女性苦难、社会对女性漠视等题材集中出现,特别是来自中东、非洲有饥荒、有战乱的那些地方,女性的苦难比较多。在中国对女性主题的反映主要是有些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女性的负担太重。比如说高污染的行业,如挖煤的领域、建筑领域、矿山、冶炼工业,这里边都有女性参与,而且女性在这些岗位比男性承受的负担要重,受到的身心摧残更严重。表现向上的、阳光的、充满希望的、前卫意识的作品不多,而其实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次作品评选,让人们会注意到这些正面的内容。总体来说,我们通过评奖能够把世界各国关于女性主题的认识、反映,甚至人们在这方面的一些希望、要求表达出来,这对推动社会进步将产生一定的力量。

李学亮:中国摄协副主席

艺术类作品总体来说不错,制作手段的应用多了一些。我认为现在的摄影和以前有大大的区别,技术性比原来少了一些,表达创作人的想法多了一些。从第15届国际影展艺术类的作品来看,整体水平还算可以,但是相同手法的制作太多。虽然不乏一些不错的新作品,比如说有些观念性的。但有一个问题还希望能引起参赛者的注意,作者自己对分类的不明确,明显是商业类的作品却投稿到艺术类,同样我也了解到有很多很不错的艺术类作品投到商业里头了,这样会造成许多遗憾。

于文国: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

由于来稿数量巨大,所以不可避免会出现许多雷同的内容,相同水平的就越多,会引起视觉疲劳,难见新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相对少了。整体质量还不错,但是应该倡导关注的视野再开阔一些,现在还是常见的那些题材,思路还没有进一步打开。形式的表现现在是越来越容易了,作品比拼的是同样形式下,那些挖掘心灵和人性更深层次的东西的力量。

埃利·伯克曼(Eliezer Berkman):

美国传媒摄影学会前主席

本届国际影展的组织水平、照片的专业水平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从当中看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更为清晰的一个前进方向。不同的层次,不同国别的人们在一起交流,让这项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中国摄影家协会从上至下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是同心协力帮助评委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让评选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公平。组织者的工作给这次影展注入了很多的剂,让影展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

原瑞伦:

全国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

我参评的是艺术类作品,有相当一部分照片是优秀的,是一个国际性摄影赛事的水准。作品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世界的发展,所以说我认为我们中国第15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评选是成功的。再一点就是,我认真、仔细地看了独幅、组照、黑白、彩色,有一些优秀的作品非常引人注目、非常震撼。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摄影家拍的照片,主题都非常鲜明。许多作者的拍摄手法也比较有创意、有新意,用光、构图和组照的组成也很讲究。

观察员日记

第一,这是首次采用数字文件收稿的形式征集参赛作品,环保、绿色的理念贯穿整个活动之中,为摄影人节约制作费用、邮寄费用以及主办机构的运输整理等费用过百万元之多,这不失为一个当下环保的的示范性案例。第二,参加作品超过15万幅,采用数码评选的整个过程,流畅、专业。作品评选的结果清晰。对于如此大量的作品评选,效率和专业的平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三,体现了公平的评选原则。程序化的评选,杜绝了人为的干扰,避免了人情的因素,做到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第四,大师班的举办,为摄影人与国际、国内大师的一对一的接触,提供了一个专业顺畅的平台,值得推广。不过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由于投稿人对分类认知不明确的原因,纪录类和艺术类作品,出现部分投稿分类不清晰的现象,使得一部分因投送组别不科学,影响成绩,下次如能事先审核类别,将更有利于评选。

获奖秘笈

您会给什么样的照片投票?

索久林:中国摄协副主席

在“女性主题”类别中,有一些采用象征手法表现妇女的生活追求,效果比较好。有一些在技法上运用朦胧效果,通过朦胧美扩大主题的多义性,给人们更多可品味的空间。关于组照的问题我体会较多,有许多组照并不合理,组照的排列应该遵循图与图之间的逻辑联系或者情节联系。如果既有情节又有逻辑,就需要创作者能把握脉络,两条线之间不能互相干扰。而且一组图片里面如果水平相差太大,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都会受到影响。

冯建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不论是组照也好、单张也好,我比较强调“自然”,不要人为加工太多。不是杜绝摆拍,但是摆拍也不能太明显,摆拍也要很自然的,比较本色的这种。因为是比赛,肯定是要有一定画面的感觉,要有美的艺术形式。

埃利·伯克曼(Eliezer Berkman):美国传媒摄影学会前主席

我希望看到作品可以反映现代社会、现代家庭当中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的故事,或者能够体现女性不好的生活,能引起人们重视去关注、并帮她们解决问题的作品。积极向上,具有一种向上的能量的题材是我更喜欢看到的。由于男性和女性根本的不同,我想看到一些女性摄影家充满力量的作品,以及她们拍摄男性通常不会注意到的题材的作品。

阿兰·萨亚格(Alain Sayag):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原摄影部负责人

我所选出的作品都是好作品(笑)。

王悦:中国摄协副主席

我希望作品更多地务实,真实反映社会,反映重大事件、民生问题,并关注社会热点和世界热点。摄影人的视角越宽广,摄影所引起世界的关注度就更大。

摄影艺术的类别第5篇

[关键词]纪实摄影 艺术摄影 新闻摄影

(一)关于艺术摄影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摄影起源于绘画,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是仿效绘画的经验,整个艺术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是那些模仿绘画的摄影家在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成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是艺术,所以许多摄影家在制作照片的时候,特别注重摄影画面的画意效果,把一张张照片制作的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提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代表人物如此赏心悦目的图片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wWW.133229.CoM

(二)关于纪实摄影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纪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事实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自身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注重非关键时刻的拍摄,使瞬间便为永恒。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联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三)关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摄影艺术的类别第6篇

关键词:陶瓷艺术品摄影;构图;质感表现;思想表达

1 引言

陶瓷艺术品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分支。近年来,随着陶瓷艺术品收藏热的持续升温,呈显著的增长态势,也使陶瓷艺术摄影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从事陶瓷艺术品摄影的人员水平相差很大,既有实践经验极为丰富的专业高手,也有初入门坎的新手。这种情况使得陶瓷艺术品摄影的专业培训和理论学习显得非常重要。但有关陶瓷艺术品摄影的学习资料少之又少,专业培训更是缺失,与迅猛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因此,陶瓷艺术品摄影是亟待全面开展的重要课题。

2 当代陶瓷艺术品摄影发展概说

自清末西方摄影术引入中国后,其主要用途为拍摄人像与风景,而静物拍摄则较少运用。作为静物摄影之一的陶瓷艺术品摄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展极为缓慢,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极少有专职陶瓷艺术品摄影师,杰出的陶瓷艺术品佳作凤毛麟角。从建国初至改革开放之前,陶瓷艺术摄影作品受摄影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双重影响,其质感和光影表现都是欠佳的,连真实的色彩感都难以逼真呈现,更毋庸说思想意念的深层次表达了。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近十年来,随着陶瓷艺术收藏热的日趋升温,陶瓷艺术摄影发展亦呈井喷之势。陶瓷艺术摄影作品的用途亦日益广泛,其用途主要有:用于保存资料、展览评奖、评定职称、发表于报刊和书籍画册等等。随着广大陶瓷艺术家及相关部门、企业、拍卖行、收藏家等对陶瓷艺术摄影的需求激增,各类专业陶瓷艺术摄影图片社不断涌现。以景德镇来说,有名人、乔生、国华等一批在陶瓷艺术圈内知名的图片社。图片社既负责使用专业器材为艺术家拍摄艺术作品,又对其进行图文排版服务,充分满足了陶瓷艺术家的迫切需求。

尽管陶瓷艺术摄影师在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对其进行专业理论研究者还微乎其微,这对于陶瓷艺术摄影技术的交流与提高是非常不利的。陶瓷艺术品五花八门、千姿百态、造型多变、材质丰富、釉彩复杂,其对器材与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对摄影师的陶瓷艺术内涵与文化修养亦有较高的要求。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显然将严重制约陶瓷艺术摄影的发展。

3 陶瓷艺术品摄影的构图与质感表现

清晰完美地呈现陶瓷艺术品,并使之具有强烈的美感是陶瓷艺术品摄影的根本目的,因而其构图和质感表现都非常重要。陶瓷艺术品在器型上格外复杂,各类壶、瓶、碗、盘、镶器、瓷板等等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构图方式加以表现。大多数情况下,陶瓷艺术摄影作品具有实用功能,一幅陶瓷艺术摄影作品拍摄的通常只是一件陶瓷艺术作品。因为作品需要完整呈现而不能互相遮挡。这件作品置于拍摄台上,拍摄时作品并不是处于构图的正中心,而是需要靠中下部,这是因为人的视觉习惯造成的。作品还需要向右略偏一点,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视觉习惯是从左向右移动,并且认为左半部要重于右半部,因而在构图上需要略向有偏移。按照人的视觉习惯,以“黄金分割”来摆放作品位置亦可达到较佳的视觉效果。拍摄时略呈俯角,这样就能拍摄到器物的口沿部,但要注意俯角不可过大而使器物有变形之感。有时一幅摄影作品也会摆放数件陶瓷艺术作品,比如一些成套成组的作品需要一起拍摄,这类摄影作品对构图的要求则更大。可以按照黄金分割、品字形、倒三角形、S形、对角线、线形、散点、中轴等等许多方法摆放,以最佳呈现其艺术特色与效果为原则。

在正确构图的基础上,如何将陶瓷艺术品材质的质感完美表现出来亦是陶瓷艺术摄影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拍摄时应当以正侧光为主,以柔和光和折射光同时运用,尽量减小器物各部位之间光度的反差,这样才能完整地呈现陶瓷器物的质感。因为大多数陶瓷艺术品特别是瓷器的釉彩光亮,光线过强则必然留下耀眼的光斑,而强光会破坏所拍作品器物的纹饰、色泽乃至器型。这正是许多陶瓷艺术摄影作品存在的最大弊病,因而光线必须柔和,但在口沿部是可以适当留取一部分高光以显现出瓷质的光亮感。小的折射光在陶瓷器物表面并不光滑的情况下,对于质感的表现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拍摄一些以质感取胜的现代陶艺作品,以折射光可以充分呈现其表面凹凸不平的状态。总之,在拍摄前应当注意各类陶瓷质感的差别,调整出适当的灯光以突出其质感。

4 陶瓷艺术品摄影的思想表达

以合适美观的构图表现出陶瓷艺术品的形、色、肌理等质感还仅仅是普通的陶瓷艺术摄影作品,而要完成完美的陶瓷艺术摄影作品,还需要有思想的表达,没有思想表达的作品是不具备生命力的。

陶瓷艺术品摄影的思想表达首先需要摄影师对陶瓷艺术有较深的理解,一个对陶瓷艺术一知半解的摄影师很难想象其陶瓷艺术品摄影能达到很高的思想境界。陶瓷艺术摄影师应当热爱陶瓷艺术并主动积极地学习陶瓷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地实践中成长为一位杰出的陶瓷摄影艺术家。陶瓷艺术装饰形式非常复杂,有釉上、釉下、釉中、镂雕、刻划、色釉等等,每件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个人艺术风格,这些都要求摄影师能够悉心揣摩,最好能对作者有所了解。

摄影师在力图表达陶瓷艺术品摄影的思想内涵时应注意以下基本原则:首先是以简为要。陶瓷艺术品摄影应尽量突出作品本身,任何与作品无关的事物都必须舍弃,作品应以简洁的黑色或黑白渐变色为背景,避免使用明丽色彩作为背景,以使作品呈现出宁静肃穆的艺术氛围。衬托作品的雅致意境。一般来讲,陶瓷艺术摄影不需要道具作为辅助。但有时也需要选择一定的道具来更好地表达陶瓷艺术作品主题,如在花瓶中插一枝花。道具力求简洁、直切主题,并且不能破坏作品的完整性;其次,要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确定合适的色调。例如,表现重大政治主题的陶瓷艺术作品则需要使用暖色调来加以表现,给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感觉;而表现雪景的陶瓷艺术作品则需要使用冷色调来表现其萧瑟之感;要使作品呈现柔和之感可以运用调和色。需要非常注意的是,一幅陶瓷艺术摄影作品只能有一种色调,即使陶瓷艺术彩绘中出现强烈的对比色,也要设法使之调和,使各色调融合为一体,以使其表达主题思想达到统一。最后是拍摄面的合理选择,陶瓷艺术作品大都呈立体结构,因而陶瓷艺术摄影师必须选取最能体现思想主题的一面进行拍摄,选取失败则可能使观者无法体察到作品的思想境界,这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摄影艺术的类别第7篇

论文摘要:摄影自诞生至今已经有近170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斗转星移、时光变迁,摄影各个流派不断形成,其中关于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讨论大概要比摄影领域的其他问题讨论的更多,纪实性乃摄影的根本属性,确切真实地记录现实乃是摄影的根本长处,而摄影纪实同样具有艺术形象的性质,认识这一点同样重要。事实上维护和反对摄影这两方面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争论都属于这个问题的范畴……

一、关于艺术摄影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摄影起源于绘画,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是仿效绘画的经验,整个艺术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是那些模仿绘画的摄影家在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称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是艺术,所以许多摄影家在制作照片的时候,特别注重摄影画面的画意效果,把一张张照片制作的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提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通过他们的图片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Www.133229.CoM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纯影派摄影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摄影的美学价值。

二、关于纪实摄影的分析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三、关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四、关于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及新闻摄影的关系

摄影艺术的类别第8篇

关键词:中国当代 摄影 艺术化形态

中国当代摄影的艺术化形态经过近三十年来的次第分化与演进逐渐呈现功能型向艺术型的转变。首先纪实摄影作为一种策略,完成了从为政治意识形态宣传服务的中国当代新闻摄影阵营的突围与剥离,确立了当代摄影作为现实社会观察与问题表达的道德立场,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改造的历史进程中,纪实摄影近二十年来的丰富实践,他对长期被主流意识形态过度夸饰和遮蔽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揭露与丰富的影像表现,使它发展成为一种备受世人瞩目的影像形态延续至今。

1.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摄影为媒体材料和语言方式,以拼贴,挪用,虚拟,表演,装置等等为手段,对历史与文化话题,特别是针对现实政治与当代社会的一些公共性的话题进行广泛的影像实验与讨论开始出现。这一以“观念摄影”为概念描述和实验先导的影像形态,使得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巨大活力,不仅成为此后大批艺术家和摄影家纷纷参与其中的新的影像表现领域,同时也引发了新兴的国内外影像艺术市场的强烈追捧,并导致这类影像在今天越来越趋于内容空洞和泛滥成灾,讨论的话题不在辛辣而是流于表象。尽管这样的发展现状为早期观念摄影实践者们始料不及,但从中国当代摄影发展序列的角度来说,这一影像实践却真正打破了在一段时期里摄影从属于外部世界真实呈现的单一价值理念与格局,让我们看到了摄影更大的可能性,特别是看到了摄影以其自由无碍的语言方式介入现实质疑的可能性,摄影变得不再是单一的记录而是更多地融入了摄影者的想象以及观念。接续这一实践的是将摄影作为个人内在世界呈现的一种语言方式,寻求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甚至私密生活的自由表达的影像,通过越来越多的影像展示和网络平台到达我们面前。

2.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内的文化市场逐渐的受到国外艺术界的关注,也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当代摄影的国际形象,基本上是由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的收藏家与策展人塑造的。早在90年代初,一批先驱的策展人和艺术家进入中国,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完整的中国摄影史著作,因此是在完全跳脱开中国当代摄影自身的发展脉络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艺术趣味与有限的中国知识来接触与了解用摄影这个手段制作作品的中国艺术家,并决定介绍谁与购买什么作品的。在他们的关注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记录行为艺术的摄影照片和观念摄影作品,而现在代表中国当代摄影出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都是这类的作品。这些策展人与收藏家,通过购买作品,策划展览会,制作图录等方式,一方面来固定西方人对于中国当代摄影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过来用他们的标准来影响中国人对于中国当代摄影的认识甚至取代中国人的认知。这些行为记录的照片和观念摄影作品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再某些时候与场合,就轻易地取代了人们对于中国摄影的全面认识。许多人获得的印象是,中国只有这样的“作为当代艺术的中国摄影”存在。进入市场化的今天,中国的摄影种类虽然繁多,但很少有人关注其他类型的摄影。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强国,这种文化的挖掘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是否真的要被时代牵着走。我一直觉得,西方摄影人士对“作为当代艺术的中国摄影”,有着过分的宽容。细观这类被西方认可的“作为当代艺术的中国摄影”,往往存在着一种被他们故意或者无意的容忍或宽容而得以保留的粗糙性。这是一种不太可能在西方自身的摄影文化中可以看到,可以容忍的“粗糙”。这种粗糙并不是像威廉·克莱因与罗伯特·弗兰克的作品那样具有一种颠覆性。这类粗糙是物质困难而引起的因陋就简、长期的对于传统的不尊重而形成的对于手艺的轻视、急于出名的成功焦虑等造成的后果。当然这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中国特色与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表征。这种粗糙往往使得看到这些作品的人们强化了这么一种认识,那就是,对于摄影这个形式,中国人也许只能掌握到这个程度了。

3.其实到目前为止,资本、市场与艺术制度机构与中国当代摄影的关系从来没有得到严肃的分析。而且我预计这种分析的企业也往往会马上遭受挫折。因为置身其中者,没有人会愿意让外面的人探知其中秘密。节节上升的价格,似乎证明了“作为当代艺术的中国摄影”的全面胜利,但其实胜利者只是那些在市场上的风云人物,以及根据这些曲线图来决定自己的艺术投资方向的人更多的艺术家则被这种风向所摧毁。许多人变得焦虑不堪,拼命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获得西方的承认,而不去关注真正值得自己思考的现实与艺术问题。而越来越大的的摄影作品尺寸,无疑使摄影作品的价格上升到与绘画相同的地步。而传统形态的摄影,即使从尺寸的角度看,利润显然要比大尺寸的小,因此不受欢迎也是情理之中。

4.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一部分中国摄影家会动摇信心,也尝试去做“当代艺术”。在文中里面,“艺术家”这个词所包含的意义与形象要比“摄影家”来得似乎更好听。因为人们往往认为,“艺术家”负责创造,而“摄影家”只会记录,摄影家是运用器械的,并不是图录的创造者,似乎比“艺术家”等而下之。当然,真正优秀的摄影家,是不会为这样的情况而简单地改变自己的立场与追求。但确实有一些人会因为怕被别人视为“老式过时”而改变自己的艺术追求。当然,这不能简单地把原因仅仅归罪于西方人,中国本身的社会与历史,一直在促使生产越来越多的现实功利主义者。但确确实实,有许多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追求。虽然一路走来起伏跌宕,中国摄影将要走向何方,像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一样,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迷。不过我相信,正如社会的发展引起并促进了艺术的变化一样,艺术的发展也会对于社会的发展带来推动,在中国,当代摄影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谱庄.我们注重艺术家运用摄影媒介的能力[J].中国摄影家.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