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理财的认识

对理财的认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7:39:57

对理财的认识

对理财的认识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水利工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在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中,财务管理的好与坏从根本上决定了水利工程的发展与进步。近几年,在我国水利工程的不断创新变革下,我国当前所采取的水利工程财务管理主要分为多个部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核算、财务监督以及财务决算、财务总结,从某种角度分析,这几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与水利工程建设周期是比较符合的。所以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究现阶段水利工程财务关联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是极其重要的。

一、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处理分散状态

从当下我国水利工程的整体发展现状分析,按照资金的渠道来源对资金进行分散管理已经成为了该行业财务管理中最为主要的方式,水利工程按照资金渠道的不同在财务预算中加以预算,正是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单位资金与财务管理部门比较分散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仅无法保证水利工程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并且也无法真正发挥出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2.会计工作有所缺失

从整体角度分析,当前有诸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所聘请的会计人员缺乏专业性与知识性,甚至有部分会计从业人员连会计从业资格证都没有,会计工作的质量可想而知。究其原因,主要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也未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更没有定期向会计人员进行新知识和技能培训,这种过于简单的会计管理模式从本质上制约了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导致财务预算与成本预算无法满足当前的要求,从而影响和制约了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在过去主要是设置办公室,或者指挥部对水利工程加以只会,这种方式具备临时性,且管理机构不具备综合性与完善性,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管理职能。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国家对水利工程越来越重视,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就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财务管理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缺乏科学且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而影响与制约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护。

二、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创新对策

1.深化水利工程财务预算管理

在水利工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便是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制约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水利工程各项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水利工程的发展中预算管理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水利工程需要在年初对年度的水利财务收支进行预测,并严格按照上年度的生产经营以及水利财务支出与成本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准确的预测。笔者认为在深化水利工程财务预算管理的时候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分别是“保证重点、兼顾一般、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只有在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才能编制较为科学的年度收入预算,才能真正保证水利工程堵塞漏洞,增收节支,才能真正增强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全面性与严肃性。

2.深化目标水利成本管理

在水利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积极深化目标水利成本管理是推动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众所周知,在水利工程中积极推行财务目标管理制度的重点便是实现水利财务目标成本管理,能够实现水利工程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并且能够保证年初指标的顺利实施。除此之外,在深化目标水利成本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压缩各项费用,比如降低交通费、会议费以及通讯费用等,将年终考核与财务管理相互结合,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指导方式,从根本上保证节支工作的有效开展。

3.推行会计电算化工作方式

在当前新形势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且将会计电算化积极应用到水利工程财务管理中已经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内容,这不仅可以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并且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培训,要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单位人员能够熟练应用电算化。笔者相信,只有将现代化技术积极融入到水利工程财务管理之中,才能真正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4.提高水利工程会计人员素养与水平

在水利工程财务管理中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便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养与专业水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可以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竞赛,或者组织会计知识培训班与研讨班,定期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进行讲座,以提高水利工程财务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对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是当前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工程,水利工程中财务管理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阶段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对其问题加以分析与解决,才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与进步。鉴于此,笔者在上文中简要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方面提出几点措施与建议。笔者相信,只有真正做到如此,才能推动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工作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曲丽红. 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3:108.

对理财的认识第2篇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在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中,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对基本的理论知识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应广泛地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家讲座、典型案例视频观看等形式。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最应下功夫研究的方法。由于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形式,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以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的思想与方法贯穿于各专业课程之中,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是一种循序渐进、自然的交融过程。

案例教学法应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发生的经济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形成技能这一环节,才能形成能力。由于目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知识不断产生,一个人不能完全记住所有知识,重要的是具备学习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前,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如报刊、网络、书籍等获得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案例,并经过分析筛选出最适宜教学采用的案例,设计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通过代表发言等方式,以达到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是课前五至十分钟的财经时讯,是财务管理课程中做的一次教学改革试验,旨在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又可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财务分析”、“税收与筹划”、“保险学”等课程中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践教学中还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就是根据课程特点和相关内容适当带领学生走进企事业单位,参观实践、听取报告,了解企业经营现状;“请进来”就是聘请在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经理等为学生做有关形势、经验的报告,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认识,使学生尽早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制定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缩短将来步入社会的适应期。通过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践,让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到龙盐绥化分公司参观,学生实地观察了从原盐粉碎、机器分装到打包运送仓库的全过程,这对学生学习成本核算很有帮助。在“统计学”课程上聘请统计局负责经济统计的干部为学生们做关于统计工作重要性和实际工作介绍,使学生们认识到统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利用统计信息为决策服务。在保险学课程中,聘请在保险公司担任培训讲师的人员给学生介绍保险的意义和典型的保险案例。通过深入实践的教学活动让死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1.深入企业实践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最主要的是教师实践水平有提高。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因此,深入企业开展实践锻炼是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的关键一步。目前我校已出台相关文件鼓励教师脱产到企业实践,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笔者曾经在中国平安黑龙江分公司绥化中心支公司做了将近两年的实践。通过实践笔者了解了保险公司的营销方式、人寿保险的功能和意义、保险理财的产品类型等内容,这对加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把从保险公司获得的客户服务报发给学生,作为了解企业的一个途径;把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讲给学生,提高他们对保险的感性认识;把真实的案例讲解给学生,提高课堂的吸引力。

2.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教师考取财务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金融理财师证、保险人证、注册税务师证等。通过职业证书的考取,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资质,另一方面通过考证教师也可以获得应试经验,作为辅导学生的宝贵体会。当然,要想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还需要到企业真枪实弹地锻炼。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1.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要求和培养途径

2.财务管理教学专业毕业论文

3.财务管理教学总结

对理财的认识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 高职院校 财务管理

一、引言

高职院校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在这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改革工作也得到了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保障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主要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措施进行了分析。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大多都会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这一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在这种形势下,各高职院校就开始摸索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而财务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部门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是内部监控和控制想需要[1]。总的来说,在新形势发展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其本身就是时展的需要,因此,各院校一定要意识到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部门重核算、轻管理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其所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在工作过程中重核算、轻管理,使得学校使用资金效益十分的低下。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其管理模式大多还是采用以往的“报账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其比较注重记账、算账、保障等核算工作,但是却忽视了控制、预测以及分析等管理工作,这样就不能对高职院校资金使用率进行科学考核,同时也不能给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也属于高职院校在形势下所存在的问题之一,不具备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院校经济行为缺乏依据,进而就很难保障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就目前而言,各高职院校在预算、收支、资产等管理方面还是存在制度不够健全的问题,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没有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各部门间权责不清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工作是高职学校每年完成工作的具体表现,同样也是院校支出和收入的重要依据,属于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新形势下还是有部分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做好预算工作,在预算过程中预算方式较为落后,再加上各部门之间经常会出现权责不清的现象,进而使得预算工作流于形式,进而就很难发挥预算工作的价值[2]。

(四)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在院校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在聘请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过程中,要求并不高,也没有对其进行适当的培养和深造,进而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具备新型的发展观念,也没有掌握新型的管理方式,进而就很难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提升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我国财政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也实施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转变以往传统的管理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财务管理制度,以此来对完善预算、收入支出等管理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

(二)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其管理有效性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想提升其管理质量,还需要对其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健全和完善,以此来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赋予其审批以及支配资金开支的权利。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实际,以此来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对各工作人员责任工作进行明确划分,这样就能将制度层层落实下去。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和控制,以此来防范财务风险,针对这一点,财务工作人员需要按照国家、院校所制定的制度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核查,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进步[3]。

(三)对运算工作进行合理的编制,确保预算工作的执行

在财务工作过程中,预算编制也十分的重要,属于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合理并且科学的编制,并且在管理过程中确保预算工作的执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针对这一点,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将院校内部预算编制和地区财政预算编制结合在一起,以此来对其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而财务工作人员在新形势下进行内部预算工作,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各项项目的预算管理,并且对各项支出预算进行细化,以此来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前瞻性,进而才能达到预算的目的。

(四)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其加强培养培训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会直接对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要想更好地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在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需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以此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业务知识、职业素养,以此来全面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就能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菹赂咧霸盒R想得到更好地发展,不仅要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也同样的重要,因此,在新形势下各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认识,改善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雪蓉.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8(7):32-33.

[2]李俊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市场研究,2012,36(12):56-57.

对理财的认识第4篇

关键词:总量平衡;财政赤字;调控货币;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05-02

一、一个社会经济模型的建立

假设一:一个社会经济有四个利益集团组成,即上游厂商、产业末端厂商、社会居民和国家政府。上游厂商包括最终产品上游厂商和材料性产品上游厂商等两类厂商,并且上游厂商通过向其产业下游上游厂商和产业末端厂商提供其产品,来获取其产品利益;社会居民,通过向社会厂商提供劳动,来获取劳动收入;产业末端厂商从上游厂商处购得各种社会最终消费品,并将其交易给经济社会来获得其所追求的产品利益;政府只向社会厂商征收税金,并且暂时假定政府税收全部被政府用来向政府职员发放工资和购买政府行使其职能所必须的各种最终产品。

假设二:社会所有厂商(包括上游厂商和产业末端厂商)的利润、劳动成本、税金和材料成本各自占其产品销售价格的百分比均相等,分别以q、k、t、f表示,并令q=20%,k=10%,t=10%,f=60%。如果产业末端厂商在本期实现的经营总金额为10亿元,即本期的社会总供给为10亿元,那么,根据以上假设,对本期的产业末端厂商来讲,上游厂商在向其提供了6亿元的最终产品;社会居民向其提供了1亿元的劳动;政府本期向其征收了1亿元的税款;根据20%的利润率市场条件其所实现的经营利润为2亿元[1]。

下面我们将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中的上游厂商利润、工资、政府税收等经济变量进行分析。现在将产业末端厂商直接向其采购产品的社会厂商称为第一级上游厂商,第一级上游厂商直接向其采购材料产品的上游厂商称为第二级上游厂商,……依次类推(弗雷德曼,1986)。若以G表示本期产业末端厂商向产业上游上游厂商进行采购的总金额,(G=6亿元),于是,有:

产业链上的厂商 来自产业下游 厂商利润 劳动收入

厂商的采购金额

第一级上游厂商G Gq Gk

第二级上游厂商GfGfqGfk

第三级上游厂商Gf2 Gf2qGf2k

……………… …… …… ……

第n级上游厂商Gfn-1Gfn-1qGfn-1k

产业末端厂商向第一级上游厂商采购6亿元最终消费品,最终在该产业链条上所导致增加的上游厂商利润、产业工人收入(单位:亿元)分别为:上游厂商利润= Gq+ Gfq+ Gf2q+……+ Gfn-1q= Gq(1+f+ f2+……+ fn-1)=Gq(1-fn)/(1-f);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 Gk+ Gfk+ Gf2k+……+ Gfn-1k= Gk(1+f+ f2+……+ fn-1)=Gk(1-fn)/(1-f)。同理可得,政府本期从上游厂商处征收到的税金金额(单位:亿元)为:政府税金= Gt+ Gft+ Gf2t+……+ Gfn-1t= Gt(1+f+ f2+……+ fn-1)=Gt(1-fn)/(1-f)。当n∞时,(1-fn)将等于0。于是,当n足够大时(其实,当n等于产业链条上厂商的层级数时,因为产业链条最上端的厂商是凭借其对某种经济资源的所有权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上游厂商的利润、产业工人的收入和政府税收分别为:Gq/(1-f)、Gk/(1-f)和Gt/(1-f)。将G=6,f=60%,q=20%,k=10%,t=10%代入上面各式可得,本期产业末端厂商向上游厂商采购6亿元材料产品分别导致了3亿元的上游厂商利润、1.5亿元的产业工人收入和1.5亿元的政府税收。

至此,本期的社会居民总需求为(1+1.5)=2.5亿元,社会厂商总需求为(3+2)=5亿元,政府总税收为(1.5+1)=2.5亿元。如果像上面所假设的那样本期没有社会储蓄,即本期所有的社会厂商和社会居民都将其本期的全部利润和收入用于其本期的生活消费,并且也假使政府本期的税收支出在本期也能完全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那么,本期的社会总需求为:(2.5+5+2.5)=10亿元。这时的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这时的社会经济就是一个自动平衡的经济体,如图1所示。

二、折旧提取下的总量平衡

伴随产品的生产,进入该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固定资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马克思,1867)。因此,产品折旧成本会成为该产品价格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假设上述社会模型中的社会厂商(包括上游厂商和产业末端厂商)开始提取固定资本的折旧基金。如果将折旧率分别定义为社会厂商单位产品折旧金额占单位产品销售价格的百分比和表示为z,并假定社会厂商现在的利润率和折旧率分别为15%和5%,即q=15%,z=5%,而k、t、f不变,那么,在上述模型中,产业末端厂商在本期实现的利润和提取的折旧金额分别为10×15%=1.5亿元和10×5%=0.5亿元。

根据上面的讨论,同样的道理可知,产业链条上上游厂商所实现的利润和所提取的折旧分别为:Gq(1-fn)/(1-f)、Gz(1-fn)/(1-f)。当n趋向无穷大时,现在将f=60%、q=15%、z=5%和G=6代入以上各式可得:上游厂商实现的利润= Gq(1-fn)/(1-f) =Gq/(1-f)=2.25亿元。上游厂商提取的折旧=Gz(1-fn)/(1-f)=Gz/(1-f)=0.75亿元。也就是说,上游厂商向产业末端厂商出售6亿元的材料产品后可实现2.25亿元的利润和可提取0.75亿元的折旧金额。

本期提取的折旧总金额为上游厂商提取的折旧金额与产业末端厂商提取的折旧金额之和,即0.5+0.75=1.25亿元。于是,在没有社会储蓄的情况下,本期形成的实际社会需求为:上游厂商收入+产业末端厂商收入(利润)+居民收入+政府税金=2.25+1.5+2.5+2.5=8.75亿元。但是,这时的社会总供给金额并没有因为折旧基金的提取而发生变化,仍为10亿元。于是,由于在本期产业厂商提取了1.25亿元的折旧金额,使社会经济中出现了1.25亿元的社会需求空缺。为了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平衡,政府必须增加货币投放,以制造和弥补空缺的1.25亿元社会需求(假设政府为此所投放货币能全部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如图2所示。而制造1.25亿元社会需求的过程,也正是政府“制造和背负”财政赤字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存在社会折旧提取的情况下,为维系社会经济的总体平衡,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必须的、不可避免的。

三、储蓄与折旧下的总量平衡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在其生活消费中会逐渐出现剩余。于是,社会经济中开始出现储蓄。在这里,储蓄泛指人们各种未将其本期收入全部用于本期生活消费的经济行为。由于社会储蓄的发生,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因提取折旧而出现的不平衡现象进一步扩大。在上述存在折旧提取的社会模型中,假设所有社会厂商的平均储蓄率为s1=50%,社会居民的平均储蓄率为s2=30%,那么,本期的社会经济中将出现2.25亿元×50%+1.5×50%=1.875亿元的社会厂商储蓄和(1+1.5)×30%=0.75亿元的社会居民储蓄,从而在原有社会总供给不变的前提下相应制造出(1.875+0.75)=2.625亿元新的社会需求短缺。这时,为了实现和维持社会总供求平衡,政府应在一般性的财政开支和增加投放1.25亿元调控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社会“额外”投放货币,以增加制造出2.625亿元的有效社会需求来弥补社会厂商和居民在本期进行储蓄所造成的社会需求空缺。在发生折旧提取和社会储蓄的情况下的政府的调控以及社会经济的平衡,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如果经济社会中既有折旧提取,又有储蓄发生,那么,为了保持本期社会经济的总体平衡,本期的政府财政赤字必须进一步扩大。

结束语

从对上述简化的社会经济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假定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能全部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的情况下,无论是折旧基金的提取,还是社会储蓄行为的发生,它们都会造成社会需求的空缺。为了实现和维持社会经济的总量平衡,政府必须在一般性财政支出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安排“财政赤字”,来增加“额外”货币的投放,以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制造出相应数量的社会需求,来弥补由折旧基金提取和社会储蓄造成的社会需求空缺,而政府调控货币投放必然导致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的财政赤字。所以,在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搞清一般财政支出与调控货币投放及财政赤字的关系,非常重要。这对于维系社会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增进居民福利具有重大意义。相反,如果人们还依旧按照传统的财政理论,总是担心和力图避免财政赤字,必将导致社会需求不足和整个经济的萎靡与衰退。

对理财的认识第5篇

一、理财教育概念的两方面解读

究竟应该如何解读理财教育,综合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方面,从金融角度来看,理财是指一种财务规划,英文翻译为financial planning,是指针对个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依据其收入、支出状况的变化,制定个人财务管理的预算规划方案,实现人生各个阶段的需求目标。在整个理财规划中,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和保值,还要考虑财富的稳定增值。

从这个角度讲,个人理财主要是针对成人来设计的,理财品种大致可以分为个人资产品种和个人负债品种,基金、股票、债券、存款和人寿保险等属于个人资产品种;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消费信贷则属于个人负债品种。同时,理财也涵盖了风险管理,包括人身风险、财产风险、市场风险等。

第二方面,从教育角度来看,中小学的理财教育是指根据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学校主导,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所进行的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促使中小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理财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财能力和良好的理财习惯的影响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小学生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学生理财教育是指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一种知识传递和技能培养,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人格的养成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金融意识和理财技能是未来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基础,也是儿童及青少年拥有幸福人生的基础。

对比理财教育概念的两种解读,我们发现主要差别体现在对理财教育的专业性认识上:理财教育应该侧重理财品种的规划,还是侧重生活教育的理财理念培养?

二、中小学理财教育的分歧

在我国,对中小学生是否应该进行理财教育?理财教育的内容、形式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家庭和教育机构。由于理财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对于理财教育是否必要,理财教育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理财教育的对象,理财教育和智育、德育关系等,不同家长和教师的看法还存在许多分歧。归纳起来,分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上的不同认识。

1.理财教育没必要,花钱挣钱的事情家长管

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理财教育没必要。他们认为中小学生年龄还小,是未成年人,花钱挣钱的事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孩子要多少钱给多少就行,无需孩子参与理财。如果家里经济条件好,就多给孩子一些钱;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甚至砸锅卖铁也供孩子花费。如果让孩子接受理财教育,整天想着钱,家长心理上会过意不去,认为那样是家长无能的表现。

2.理财教育负面作用大,会滋生中小学生拜钱的不健康心理

有些家长认为,理财即管理和经营金钱,理财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如何用钱进行投资,使钱再生钱,以获得经济回报。如果对中小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孩子过早侧重在如何生财上,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容易让中小学生形成唯金钱论观念,将金钱、利益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这些家长担忧,比如孩子出钱雇同学写作业、做教室卫生等。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把本来纯洁的同学关系变成了商业性的雇佣关系、买卖关系,形成利益至上的理念。通俗地说,谈到理财教育,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理财就是让孩子认识钱、花钱、挣钱,理财教育会让孩子掉进钱眼里,容易催生追求物质享受、校园拜金主义、攀比成风等问题。

3.理财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大学生或成人,中小学生的任务是学习

在中国,国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由于考试和升学制度的特点,中国的学校更多的是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与培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家长和教师只求孩子好好念书。中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灵应该是一片净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知识学好了一切就解决了。理财是大人的事,理财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大学生或成人,对少年儿童首先要进行的是基础文化和道德品质教育,而不是过早教他们去理财投资。等孩子长大后真正踏入社会时,自己也能学会理财,不必操之过急。

4.理财教育观念和传统文化冲突,不利于孩子终生高尚品德素养的形成

俗话说,无商不奸,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理财就是让孩子认识钱、花钱、挣钱,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把眼睛盯在钱上——学生当推销员,卖文具、倒玩具;当人,租耳机、代售车票、卖图书等——表面看似乎赚了些小钱,但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认识。金钱是把双刃剑,可以让孩子在富裕的生活中健康成长,但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指导,和源远流长的淡泊名利的传统文化冲突,它就会对孩子、对社会产生长期的负影响。理财教育过早会影响孩子终生高尚品德素养的形成,未必就好。

5.中小学生财商的培养同智商、情商同等重要,可以促进学生学会做人

随着我国个人家庭生活条件不断的提高,一些幼儿园、中小学名校里,孩子之间的攀比风席卷各个方面,今日富裕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仅不懂得赚钱的辛苦,不懂得艰苦朴素,甚至根本不尊重劳动,不尊重他人。因此家长意识到,在孩子的智商、情商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财商。财商(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写成FQ),是指理财能力。所谓“富不过三代”,没有理财的本领,父母辛苦积攒下来的事业,最后也会败在无财商的子孙手中。有家长认为,中小学时代是孩子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就像我们不能因为股市有风险而让大家远离股市一样,与其一味地让学生与理财绝缘,不如让理财给中小学生们上一堂人生课,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科学理财的习惯,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学会做人。

对理财的认识第6篇

一 企业财产权“物权说”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众所周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从扩权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6〕为扩权, 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两个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即1979年的《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和1984年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确认了企业在生产计划、产品销售、资金使用、资产处置、联合经营等方面的自主权。企业的这种自主权应如何界定,尤其是应如何界定企业对企业财产的权利?无疑是实践给理论提出的急需予以答复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理论问题,对于理论界来说,最直接也是最经济的途径就是到已有的财产权理论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我国民法理论深受大陆法系传统民法理论的,关于财产权的认识,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民法理论的框架。按照传统的民法理论,财产权是指具有直接财产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所有权和他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继承权等。在这些财产权中,债权、知识产权和继承权等都因其权利本身的性质,不宜用来界定企业的财产权。物权则不同,物权的客体是物,物权是支配权,具有排他性。这正是确立企业自主权所必需的。因为,企业的资产通常被划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均属于物的范畴;企业改革中的扩权,一个基本点是要确定企业对其财产的支配地位。改革的这种要求使得物权制度而然地成为用来界定企业产权的现成的工具。实际情形也是如此。改革之初,法学界关于企业财产权的认识,或直接从传统物权种类中找出对应的权利(如占有权、用益权、所有权),用以界定企业财产权;或借助于传统物权法的原理,对企业财产权作出新的界定,如提出“相对所有权说”、“商品所有权说”、“经营管理权说”(具有类似物权的性质)。〔7〕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 经营权和法人财产权的相继提出,学界大体上也是从物权的角度作出解释,或认为是所有权,或认为是他物权或新型物权。

学者们所以从物权的角度来解释企业财产权的又一因素,是在企业财产权问题上,关键是界定国家与国有企业在企业财产上的权限,而国家所有权通常被作为问题讨论的一个既定前提,因此关于企业财产问题的讨论通常是被确定在是确认国家所有权还是确认企业所有权、在确定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如何划分国家和企业在企业财产上的权限而又能确保企业自主权的理论框架里。这样一来,理论上似乎只有围绕着所有权及他物权才能对企业财产权问题展开讨论,才能对企业财产权作出解释,否则讨论将无法进行。这种思维定势在讨论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时候即已形成。

这种思维定势不仅反映在企业财产权的理论研究上,而且体现在我国关于企业的立法中。1988年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2条第2款规定:“企业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依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授予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1993年的《公司法》第4 条也规定:“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这种立法反过来又强化了人们围绕着物权讨论企业财产权的思维定势。

对理财的认识第7篇

[关键词]财商教育; 理财观念; 经济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6-0074-03

所谓财商教育就是指转变人们的理财观念,普及理财投资知识,提高人们理财智慧和能力的教育。它不是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而是从观念到行为贯穿在日常生活许多领域之中的全方位的教育。财商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和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商教育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就近年来国内外财商教育研究作一简要述评。

一、国外的财商教育研究进展

财商是由美国日裔学者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最先提出的,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财富以及财富增长规律的能力(即价值观);二是正确应用财富及财富增长规律的能力。财商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构成:一是财务知识,即阅读理解数字的能力;二是投资知识,也就是钱生钱的科学;三是市场知识,即有关供给与需求的科学;四是法律知识,即有关会计、法律及税收之类的规定。他认为财商实际上是才能和技巧的结合,财商可以要求人们不要为金钱工作,而要让金钱为你工作,要求人们必须真正了解金钱及其内在的规律。

西方理财教育萌芽于上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由于人们经历过经济的衰退,因而格外关注自己手头财富的保值。自50年代以来,美国绝大多数州政府就已经先行一步,先后在中学和大学开始经济学、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改革,让学生获取最基本的理财知识。

20世纪70年代,美国理财教育进入初步形成期。美国学者尼尔・古德费雷在《钱不是长在树上的》中明确提出了少年儿童理财教育的目的:8岁懂得要挣钱必须要靠劳动,并且学会存钱;9岁学会简单制定用钱计划,买东西能够货比三家;10岁时懂得节省,以备不时之需;12岁时能够制定并执行稍长时间的开支计划,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这些内容最初只是本书作者个人的指导性建议,但后来被广泛运用于美国各所学校的理财教育中,并且带动了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理财教育进入了成熟深化期。20世纪80年代初,罗伯特・清崎在其《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财商的概念,从人的基本素质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理财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理财教育的发展,也为理财教育提供了正式的理论依据。同时期,美国学者安德森也系统地论述了理财教育概念。他认为理财教育就是能够让更多的人学会设立理财目标,认识收入的作用,制订、应用并不断调整理财计划的一系列环节。简而言之,理财教育就是教人们更大限度地积累财富、更加合理地使用财富,这为美国乃至国际理财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理财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成熟,进入了多样化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学校理财教育为主导,理财机构、社区、家庭为辅助,四者全方位结合的教育模式。而专家学者也从未停止研究,1997年,美国经济学教育国家委员会的专家道格拉斯和加内特就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对孩子成年后理财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儿时的理财教育对于他们日后更好地积累财富、更有计划地使用财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001年,美国立法把理财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内容。美国教育部资助发起了一个“为美国而储蓄”的计划,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也参加了这项计划,普及财商教育。2002年2月,时任美联储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在国会发表讲话时,谈到需要给学校的孩子进行财务知识的教育,他说:“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进步,财商教育是世界第一的国家保持自己实力的关键。”

二、我国的财商教育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外理财教育思想的传播,理财教育日益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所关注,理财教育从理念走进了学校实践。我国自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将理财教育渗透到中小学课本中。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中有一个《花钱的学问》的专题,重点介绍钱是怎样得来的,如何花钱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在消费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问题,让学生掌握理财中的最基本知识,培养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国际金融城市的上海,在青少年理财教育方面也已经领先发展,在当地中小学教材中分别设有储蓄、保险、消费、理财等内容,一些学校还通过实践教学开展理财教育。另外,一些电视台、广播台、报社和网站也相继开设了青少年理财教育专栏响应理财教育。可以说,在我国作为国家或地方教育政府层面,理财教育也已经从一个教育领域逐渐渗透到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之中了,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其中一些零散的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以更好地发挥它们的效用。

近几年来,随着《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在我国的畅销,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于财商教育的研究,总体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商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关于财商的统一定义,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观点是最为流行的,认为财商是一个人认识财富和驾驭金钱的能力,主要指个人在财富管理方面的智力和能力,是打理钱财的智慧。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财商是评价一个人财经素质的指标,是对个体的经济知识和经济能力在同龄人中相对位置的度量。

王志纲在其书《财智时代:王志纲的观点》中提出了“财智时代”的观点。他认为,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被西方人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则处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并存时期,它有个更加贴切的说法――财智时代。它不同于纯粹的知识经济时代,也不同于以往以财为主、以智为辅的财富时代,而是一个“财智平等、以财求智、以智生财、财智相融的特别时期”。熊开辉在其《FQ财商:如何提高驾驳金钱的能力》中将财商观念的内容分为金钱观、价值观、学习观、职业观、风险观、未来观、成功观等。《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的刘俊彦社长认为财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对金钱的认识、如何发现并把握商机,或者说是如何创造财富、日常理财能力及消费素质等。中国财商教育的先行者――汤小明,也是《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在中国的推行者,他解释道,财商即财富智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运动规律的能力,它包括观念、知识、行为三个层次的东西……财商将决定一个人一生受金钱左右的程度和他的富裕程度。

(二)财商教育的内容

刘俊彦指出,一个人财商开发的关键是具有健康的财富观。主要包括合理合法地获得财富,有节制地利用财富和建设性地创造财富。林永乐在《试论财商》一文中提出了财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并比较了财商和智商的联系和区别。汤小明认为,在财商教育当中,对金钱与人生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课。何芳则从哲学角度提出了青少年财商培养的全新方法,她认为一个人财商开发的关键是具有健康和谐的财富观。她的题中应有之意是:指导青少年遵循对立统一原则,正确科学地认识财富;坚持实践的观点,合理合法地创造财富;把握“适度”原则,有节有制地支配财富。

(三)财商教育的目标

目前关于财商教育目标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有学者认为,财商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财务知识,理财原理、方法、技巧等财商方面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理财观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学者提出,财商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孩子正确对待金钱、运用金钱,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力,培养自立能力和责任感,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这两种观点尽管在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其实质内容仍有共同之处,即都强调财商教育要培养个体关于财富的知识、态度和能力,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最终让现代社会中的人能够健康发展,具有解决与财富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财商教育的意义

已有研究对财商教育意义的探讨大多是针对学生群体展开的。有学者提出,对大学生实施财商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并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理性消费、科学消费。也有学者分析了财商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指出真正意义上的青少年财商教育,是从观念到行为贯穿在日常生活许多领域之中的全方位的教育――即不仅仅是教人如何挣钱、赚钱、攒钱,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们如何花钱、用钱,还要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分享钱,并从中得到快乐和幸福。但针对一般社会公众讨论财商教育意义的成果还非常少见。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财商教育应该是一种全员教育,财商教育的客体应该是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既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也包括尚未进入学校教育系统的学龄前儿童,以及已经离开学校教育系统的社会成员。从短期效果看,财商教育可使人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看,财商教育将有利于人们及早形成独立的生存能力,使其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这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五)财商教育的途径

学者们关于财商教育的途径探索,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在实施财商教育的途径方面却殊途同归。归纳之后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财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通力合作,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实施财商教育的途径不断拓展为编写财商教育教材、开设财商教育课程、开展财商教育实践活动、建设校园财商文化等。也有学者强调,家庭教育在儿童理财教育中具有特别突出的作用。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财教育就是要改变儿童的经济生活方式,而儿童的经济生活是由家长主导的。因此,学校的理财教育观念首先必须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必须通过家长的财富观念、理财观念的改变来实现家庭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虽然大家一般都是从社会、学校及受教育者自身出发去谈实施财商教育的具体策略和途径,然而研究者提出的见解大多较为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具体可操作性。

三、展望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关于“财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它们主要建立在各自宏观层次的立论,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首先,财商教育的概念、目标、内容等尚未取得共识。其次,对财商教育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关于财商教育的影响因素、实施原则等缺乏理论分析。再次,关于中小学生财商教育的专门研究薄弱,特别是分阶段的特色研究明显欠缺。此外,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开展的实证研究,以及关于国内外财商教育的比较研究明显不足。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强化理论研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商教育理论体系,充实实证研究,为理论体系的建构寻找有力的现实支撑。同时注重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社会公众,就他们的财商及其财商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专项研究,为有效地开展财商教育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众所周知,财商教育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素质培养需要息息相关的,它的基本理念与课程开发需要与中国孩子的财富状况相联系。当然,还要加强比较研究,从国外先进的财商教育理念和实践中汲取对我国财商教育的有益参考和借鉴。

总之,当今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多的财富智慧和理性的经济行为,这就更加突显出财商教育以及相关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财商教育问题,从国家层面上整体制定规划非常有必要。为此,家庭、社会、政府和学校应一起努力,共同打造出一个青少年理财的整体框架,让财商教育的推进更加容易进行。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清崎,莎伦化・莱希特. 富爸爸,穷爸爸[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2]〔美〕尼尔・古德弗雷. 钱不是长在树上的[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B. Douglas & Bermheim Daniel M. Garrett. Education and Sav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School Financial Curriculum Mandates[M].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 Number SBR 94-009043 and SBR 98-11321.

[4]王卫东,信力建. 中小学理财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J].教育研究,2010,(7).

[5]洪明. 当前儿童理财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J].教育探索,2011,(5).

[6]王志纲. 财智时代[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7]熊开辉. FQ财商:如何提高驾驭金钱的能力[M].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2.

[8]双齐.汤小明: 用财商衡量成功[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7).

[9]刘俊彦. 青年财商开发“意义说”[J].中国青年研究,2003,(5).

[10]何芳. 青少年“财商”培育的哲学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11]林永乐. 试论财商[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2]童敏. 社会工作事务基础[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3]孙宏艳. 中国少年儿童是奶奶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1.

[14]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对理财的认识第8篇

[关键词] 财务报表要素 会计环境 会计目标

一、财务报表要素的含义

IASB在《关于编制和提供则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中称之为财务报表的要素,并指出“财务报表描绘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他们分成大类,这些要素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的列示,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 ASB在《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中称为财务报表的要素,并指出财务报表的要素是财务报表构成的基础,即是对财务报表组成项目的分类。FASB在1978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中指出财务报表要素是财务报表构成的基石,是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在财务报表项目中用数字和语言代表确定的企业资源以及对资源的要求和交易、事项和其他境况的影响导致的那些资源及对资源要求的变化。

我国会计学者提出了财务报告要素的概念,认为会计要素就是财务报告要素,“是会计工作的具体对象,是会计用以反映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因素。会计要素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 。我国会计理论界还有一种提法叫做财务会计对象要素,认为“财务会计对象要素是作为财务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的必要构成内容,它是依据资金运动规律和财务会计目标要求,社对资金运动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的结果” 。“实际上,财务会计的要素不过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理论所提出的会计要素,也就是财务报表要素,给出了财务报表要素的所有可能的范围,无论是“过程论”、“资金运动论”、还是“经济活动论”,其实财务报表要素并没有这么广的范围,所有时期的财务报表要素都是有约束性条件的,这些约束性条件就是货币计量和一定时期的财务报告目标。中西方在财务报表要素理论方面的差异与各自理论的来源和基础不同有很大关系,西方的会计理论特别是近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看起来多了实际而少了抽象。我国的会计理论由于一直是国家主导,所以理论研究缺乏深厚的实践土壤,抽象的东西多,所以会有会计对象这样的概念。

总而言之,西方会计理论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认识还是“统计”式的,是通过财务报表来认识财务报表要素的,虽然语言表述各有差异,但总体上认为财务报表要素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是财务报表为了提供交易和事项对企业的影响而形成的按经济特性进行的分类。我国的会计理论中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认识是通过财务会计对象来进行的。而财务会计对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使这个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在财务会计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起一个合乎逻辑的联系,我国会计理论认为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无论大家对会计对象有哪些不同的认识,比如“过程论”、“资金运动论”、“经济活动论”等,但在财务报表要素的界定上基本上认识是统一的,那就是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其实无论大家对会计对象在概念上有多少不同的看法,但因为它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是一个连接抽象与具体的中介,所以并不会对整个财务报表要素理论产生太大的本质的影响)。笔者认为财务报表要素是依据会计目标的要求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交易和事项所做的分类。

二、财务报表要素与会计环境的逻辑关系

财务报表要素是分级别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这里面就有两层意思,一是事物的构成有可能是多元化或者多层级的,使得理论上存在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会不同;二是不同事物的要素应该不同。

财务报表要素中越是高级的部分,越是容易在世界范围内统一,而越是低级的部分,越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级别的财务报表要素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越是高级的要素越不容易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所以财务 报告要素的确定也是分级别的,高级的部分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借贷记账法理论决定的,而低级的部分是由各地区的具体环境决定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包括科技、文化、教育、政治、法律以及该地区会计理论的历史等)。

财务报表要素理论是复式簿籍理论的一部分,所以只要采用复式记账法那么在最高层次的财务报表要素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财务报表要素的最高级层次的分类按照人类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认识发展过程,第一层是资产,第二层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收入和费用,第三层是第二层的具体化。其间的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初与期末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这一过程与人类对财富(或者说是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的认识紧密相连:人类最初对财富的认识就是财产,用会计语言讲就是资产,财产(资产)的多少代表了财富的多少,并且在经济最初的发展阶段,也没有负债的概念,即财富=权益=资产。这种认识下人们关注财产的规模,财务报表要素的主要内容就是资产。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形式要求有大规模的资金的时候,人类对财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及财富=权益=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这种认识使得人们除了关注资产要素,也开始关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并且空前地开始关注收入和费用要素。那么随着近代股份公司这种经济形式的出现,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出现,人们对财富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及财富=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的市场价格又与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认识有关,如果说投资者的这一认识形成有一部分来自财务报告,很显然财务报表要素就显得很重要了。什么样的财务报表要素可以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更好的揭示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财务报表要素已经显得有些不适应了,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增多,交易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呈正向发展趋势,人们对企业价值的认识也趋于其未来的价值走向。而我们以往的财务报表要素是一组面向过去的分类。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最需要改进的就是我们的收益表要素,传统的收益表要素是以收入费用观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及把一定时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确认为本期的收益,并严格遵循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实现、配比、稳健等原则,这种做法使得一部分不符合上述原则的事项和交易,虽然这些事项和交易对企业未来价值是有影响的,却无法在当期的收益表中反映出来,比如企业的持产利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我们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比如英国的巴林银行,其1994年报告的资产净值还为4.5亿至5亿美元之间,但到了1995年2月末就倒闭了,这也说明我们现在的财务报告存在很大的缺陷。在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价值走向时,他们更需要财务报表要素可以反映这一信息。于是出现了全面收益这个财务报表要素,它包含了报告期扣除所有者向企业投资和向所有者分配股利以外的所有者权益方面的全部变化,弥补了传统收益表要素的不足。这也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要求,及收益是一定时期企业净资产的变动额,同时也是实物资本保全观念的体现。

综上所述,财务报表要素与环境的关系,以历史的观点看,最直接的仍然是某个时期对企业财富的影响因素在财务报表中的分类列示。而与影响财富的因素最直接相关的是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组织形式。

三、财务报表要素与会计目标的逻辑关系

如果说会计目标对财务报表要素有影响,那是因为不同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不同的倾向,从而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才对财务报表要素产生间接的影响。在股份公司筹集资金不是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以前,企业的财务报告主要面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真实可靠是所有者对会计信息的主要要求,所以要求的会计确认理论是交易观,计量理论是历史成本观。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成了财务报告的主要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是要求其对决策有用,而投资者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价值,这时传统财务报告明显无法满足这一新的需求。随着会计目标的变化,对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理论也产生了新的要求,即要求会计的确认从交易观向事项观转化,计量理论从历史成本观向公允价值计量观转化。这种变化首先影响了财务报表要素的含义,如果我们选择了会计确认的交易观和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观,那么只能对真正发生的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资产就会会界定为在“在过去的交易中取得的经济资源”,收益会定位在“已经实现的收入”。如果我们选择了会计确认的事项观和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观,会计将会对尚未发生的交易带来的收益进行确认,因而,资产可能会定位在“未来取得的经济利益”,收益可能会定位在“已经实现和尚未实现的全面收益”。其次这种变化要求有新的财务报表要素来反映由于会计确认的事项观和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观所产生的新的“收益”,于是出现了像“全面收益”这样的财务报表要素。同时这种变化对会计确认和计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如果要反映未来的价值,财务报表要素的范围就有可能扩展至不一定是可确认或者可计量的,而只要它能对预测未来的价值有用。当然这对会计理论本身也是一个挑战,比如对我们会计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像会计假设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财务报表要素发展的过程来看,并不是人类一开始就有财务报表要素的概念,他们只是把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财富重要的事项记录下来。虽然财务报表要素发展到今天有了自己全新的体系和内容,但仍然是在反映所有者(在现代社会因为社会经济关系的日趋复杂,已经是利益相关人了)认为对他们财富或者其他利益(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不仅仅重视物质财富的多少,还有了其他的需求)重要的事项。但是利益相关人对财务会计(要以财务报告为形式,财务报表要素为基础)提出的主观性目标,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对财务报表要素的影响是倾向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比如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的提出,都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问题。也不能决定财务报表要素的基本分类和内容,只是在反映信息的倾向性上有变化。从而影响对财务报表要素含义的界定和产生新的财务报表要素以适应新的信息质量要求,比如“全面收益”这个要素的出现。

总之人们对财务报表要素的需求主要随人们对财富的认识而相应变化,环境给予了财务报表要素在高级框架范围内的最广泛和最丰富的可能内容,会计目标则修正这一可能,使财务报表要素成为一个可以实现和有用的、与其他方方面面都相互协调的那种分类组合结果。但要反映到财务报告中,则除了受会计目标的制约外,还要受到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本身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

[3]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文硕:西方会计史(上)[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

[5][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6]葛家澎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