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经济的问题

农业经济的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5 11:21:28

农业经济的问题

农业经济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宏观角度 农业 经济

中国作为古老的农业经济大国,农业经济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这一经济体系发展中,人们从最初采用的原始农业技术――手工业为主到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有序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农业经济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的关键。

一、宏观角度下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含量低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我国,科研项目大多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有限,文化水平相对来讲偏低,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同时,农村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这一系列的因素从根本上讲都是源于技术水平的低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较少、规模较小,不能成为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榜样,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这些都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过度发展引起生态不平衡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地广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时,有些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些没一些,而现如今的情况就是农业经济的过度发展,土地的大面积开垦,导致生态平衡出现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适当发展,农民只注重农作物的生产,土地使用重复率过高,土壤肥力下降,同时,化肥的使用也引起一系列的土壤问题,重金属含量过高,土地硬化等。耕地资源的流失以及水资源的浪费,这些能源的透支都会导致农作物的生产率逐渐降低,进而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率,形成恶性循环,抑制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经济影响生态平衡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三)农业经济制度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现今已经从多个方面改进了农业经济的相关制度,加大农业经济创新,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农业经济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还存在大量偏远地区,除现代化工业水平,教育水平落后外,这些地区的农业经济水平也相当落后,政府对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还不够重视,农业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

二、针对现有的农业经济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引进优秀农业经济技术型人才与先进硬件设施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开设农村技术相对应科技教育课程,引进优秀农村经济技术性人才与硬件设施,鼓励优秀大学生回乡发展,以科学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是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年轻大学生毕业回乡进行适当补贴,并且安排后续工作方向。逐步满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性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外,还要注重将科学技术作为必要前提。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与先进硬件设备是科技性的保证,有了科技性的保证才能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不可否认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水土的流失,重金属化,土地肥力减弱等,都反映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除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先进生物科技,在小型机械上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农民开展家庭经营式的精耕细作,走一条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应然的选择且唯一的选择是利用中国自身的特点、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走一条生态化农业的发展道路,现代农业经济生态文明发展。

(三)加大农业经济宏观调控

因为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而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经济,其经济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组织,部门,甚至各个企业,分工协作的密切化,联结成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多功能的整体,所以,我国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一定必要性。由于整个农业经济运动充满着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政府从宏观方面加以调控,以保证其稳定而协调地又好又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宏观调控目标,说到底是政府对农业经济的一系列活动进行有效地调节、引导和控制从而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它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设定了一个准确的基本方向,这个基本方向同时又是政府选择和配置调控手段、制定和实施调控政策、认定和评价调控效果、调整和优化调控过程、检验和提高调控质量的重要基本依据。从农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内在联系等一般意义上讲,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存在着共同的基本目标。而加大农业宏观调控,实现基本目标,有利于改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这些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业国际竞争压力加大。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宏观调控,实现基本目标,有利于改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政府从整体农业经济的发展角度出发,加大宏观调控,引进技术型人才与先进硬件设备用于农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加大农村农业技术性教育,使农民在种植与养殖等发面实现科学性的进步,政府相应地加大农村管理政策,多方面协同促进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大宏观调控有效保证了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平衡。

农业经济的问题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分析方法

一、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现状

从现实状况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变化,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这些新因素的出现影响了农业生产,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风险。比如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业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首先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下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直接影响便是生产能力的下降,长久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其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价持续走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大幅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了农民收益的下降,这将进一步加重之前提到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是极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后是农业市场信息滞后,就是农业市场的发展不健全,信息传递滞后。如果农民能提前知道当年的市场情况,那么他们可以有效规避风险,防止损失的发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这便导致了一些农民跟风种植,最终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二、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三、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农业经济的问题第3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经济;问题;研究探讨

现今我国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不充分、生产环境质量下降、产业链不完全、经济效益增长方式偏低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新式农业增长经济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1.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农业经济分布较为分散,且农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较为落后,经营模式观念陈旧,对于循环经济意识不足。一是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许多的经营者对产业模式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比如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农业经济需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来逐步调整,同时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没有作为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在具体的运行中没有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直接的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产业模式升级的盲目性与落后性。二是在思想意识上,在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单纯而盲目地追求速度。三是在传统耕作方式依然广泛性的存在广大农业经济中,循环经济在我国农业经济中还没有被经营者广泛接受。

其次,我国农业技术的研发并不发达,农业科研技术的推广也不到位。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循环经济中较为核心的技术,如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投入不足,在技术的推广与技术服务辐射的范围较小,在很多地方先进的技术未得到经营者应用,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还仅存在于大型企业,并没有形成企业间联合攻关的局面,而且多数企业和经济需求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当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第一,加强农业经营者的思想意识,树立良好的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新思路,在地方政府和广大的农业经营者要加强循环经济的全新的思想认识,树立循环农业发展新理念。这就要求推广者与经营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先进的农业经济模式。在广泛的实践过程中将循环农业的思想与模式中运用有效的模式进行整理总结。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广泛的传播方式进行有效的宣传,使广大农业经营者和农民群众能够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逐步地进行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强化先进的生产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革新氛围。

第二,加快循环农业技术的创新性,不断地提升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加快培养循环农业科技的人才推广与实践。在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要想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广泛的推广,就需要更多的农业科研人才的投入,特别是在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与培养。但是现在的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将成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在技术层而上,循环农业经济还没有建立全方位、系统集成的农业技术体系。因此,在后期的产业模式升级的过程中就必须加大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规划。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新型科技人才。同时广泛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先进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用来进行示范与推广。在这一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农场,在农户、乡村、园区、区域四个层面上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循环农业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循环农业的推广与实施积累宝贵的经验,也为国家制定准确的循环农业发展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第三,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最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者的参与,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民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非是单纯的农耕,更多的是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在保证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相互促进发展。因此,在建立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配套体系。其中就包括农业人才培养交流体系,�@一体系是保证循环经济得以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引导,使循环农业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其次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这一体系可以更好地实现循环农业经济的广泛运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巨大的信息推广网。最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推广与实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循环农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排解,为广大的农业经营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服务。

第四,加强循环农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与之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同时在国内各地方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所以有计划地进行国内外的学习合作交流是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要与相关国家开展人员互访、学术研讨、项目合作等活动,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同时在学习国外先进的循环农业核心技术时,要与我国农业具体的情况进行比对研究,及时消化、吸收,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应我国农业的先进技术和新工艺和新设备。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中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玉,龙攀,陈源泉等.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9) 

农业经济的问题第4篇

关键词: 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 农民; 政策举措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003-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要想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保护农民的利益,改善农民的生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对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陕西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更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04年初以来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对陕西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然而,陕西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障碍与问题使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并加以反省的,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已成为各界的共识。陕西农业发展中国存在的问题代表了整个西北地区农业的现状,对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陕西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一)制度与资源的双重约束

1.城乡有别的各类制度限制了农业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分割严重,导致这一方面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看,最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和金融体系。

陕西是个农业大省,但是多年来农民收入一直在全国排名中处于倒数几位,这其中有农民自身的原因,比如:意识方面,陕西人喜欢过安定的日子,不喜欢闯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民的意识也在逐渐改变,重要的是,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束缚了农民的脚步,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成本太高,而且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受到社会的歧视,不被城市所接纳等,这就大大限制了农民工发挥作用的广度和力度,农民工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人均收入提高不了。即使有些农民工很能赚钱,但他们也不属于城市,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那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许多农民都是农闲时打工,农忙时回家生产。

中国的制度供给偏向于城市而远离农村,实际上农村金融基本上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十分脆弱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民贷款难于上青天,或者说有贷款政策但是农民永远无法达到要求而贷不到款,地下钱庄的利息又高不可攀。这一现实导致农业投入难以筹集到资金,影响了农业发展进程,使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1)人均耕地面积锐减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以及铁路公路建设的大力拓展,工业用地大幅度提高,侵占了大量农业用地,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据调研数据显示,2008年杨凌区人均耕地减到了0.1亩,达到了多年来的最低点。

(2)农业市场信息空缺

农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信息的竞争。市场决定生产,生产服务于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因此,在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竞争中,农民只有把握好市场信息,才不会导致丰产不丰收,或者生产滞后于市场的现象。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省农村以及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然而其中的许多信息需要农民去捕捉、去分析,而农民在这方面又存在许多的不足。一方面,农民在经济方面达不到条件,比如:网络信息,电脑、网资源等;另一方面,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等也无法识别虚假的信息,因而,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农民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前几年屡见的坑农、害农信息导致各种大战,苹果大战、蚕桑大战、草药大战等,造成农民投资的巨大损失,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现阶段,产品信息不灵,造成经济作物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生产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尤以水利为最

我省位于黄土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严重缺水。全省大部分地区是靠天吃饭的自然农业,很多县乡有十年九旱之说,在古代就是旱灾频繁地区,虽有黄河、渭河等,但灌溉面积严重不足。该省总耕地面积3328.65公顷,平均有效灌溉率(有效灌溉占耕地面积的比率)不足40%,比全国1995年水平还低12.7个百分点。陕北高原有三年两旱,打一年吃三年之说。陕南秦巴山区的中高山区山大沟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已建立的抽黄工程,渭河灌溉工程,设备陈旧、基层队伍不稳,抗旱能力远远不足。

(三)缺乏统一的区域规划和协调

陕西省没有一个省级区域产业规划总部署,总布局,各个县市产业雷同,重复建设,互相排挤,造成资源浪费,处于无序散乱的盲目发展态势。例如,陕西现在是我国较大的苹果生产省份,年产苹果560万吨,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以及陕北地区,但是,由于各地区单干,因此,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仓储运输、市场营销等都处于很低的档次。据了解,合阳县每年有大量的商品苹果按次果的价钱以每斤0.3到0.5元的低廉价格卖到果汁厂,还有一些因销售不出去而烂掉的。因为缺乏资金、技术无法建立果业的深加工生产线,最终受损的还是果农自己,同时也浪费了资源。

(四)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支农力不从心

一是陕西省县乡财政赤字面大,负债重。2003年全省有76个财政赤字县,累计赤字19.73亿元。107个县中地方财政赤字率50%以下的县有81个,有17个县在20%以下。全省各乡镇平均欠债超过270万元,县乡政府负债累累,偿债任务艰巨。近年来,随着农业税的减轻和取消,更使得本已困难的财政雪上加霜。

二是陕西省是穷省,农村贫困人口多,数量大。据统计,2004年陕西农村贫困人口达594万人,占全国的20.5%,财政攻坚的任务相当繁重,贫困问题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重要因素。地方财政严重困难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生态环境恶化

1.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

西部大开发给陕西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个别县区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原本稀有的资源被挖掘殆尽,并以低廉的价格送往发达地区,给当地留下的是一个不可收拾的烂摊子。同时还缺少合理规划,使人口增长导致耕地过渡开垦;大面积耕种,造成了薄收和掠夺式利用,耕地掠夺式经营和自然灾害的双重作用下又变成沟壑陡坡。

2.环境污染

由于城市的急剧膨胀和人口的大量涌入,垃圾的不正确处理,造成了河流、空气的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3.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

陕北地区由于土地的过渡开发和利用,土壤肥力丧失,土地沙漠化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六)农业人才的流失和不足

1.农业专业人才面临流失的威胁

陕西杨凌是全国唯一的农科城,在这里聚集了全国大部分的农林方面的高端人才。目前的杨凌在地理上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区,但是它更是部级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行政权上属于国家的直辖区,这其中潜在着人才流失的巨大可能性。在以前,这里的农业人才属于本省的资源,但是现在他们不仅是省的,在很多时候是为全国的农业规划和发展做贡献的。

2.“打工潮”也使农村技术型劳动力流失

目前,农村的留守人口都是所谓的“386199”部队,凡是年轻力壮的都进城打工了,留下的或者是年龄大,体质弱的,或者是儿童,或者是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妇女。而且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大都是文盲半文盲。据了解,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回到农村,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可见,农业后继人才令人担忧。

二、加快陕西农业发展的举措建议

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在国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决不能再用过去的老办法和既成思路,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把自己融入到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思路,寻找新的途径,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

基于以上分析和前文对我省存在问题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条适宜于陕西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家庭组织形式,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之间的矛盾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我国农业也融入国际统一大市场这一大环境中,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处于一家一户土地承包的经营方式,在育种、耕作和机械化方面难以与国外抗衡。由于土地被分割成无数的小块,也无法进行规模化经营和使用机械化工具,农业生产有些依然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劳动生产力低下,农产品竞争的优势也只在于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此,应该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是“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也可以是专业协会的形式,或者是商业联盟的方式,或者是股份合作制或者是农工贸一体化公司制的形式。

(二)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消除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许多问题仅靠市场本身还无法彻底根除,陕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如此,消除农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就是其一,为此,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土地制度。把有能力经商的并在城市长期居住的农民的土地流转给善于经营农业的农民,以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产量。

2.积极推进户籍制度以及相应的配套改革,彻底改变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3.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以调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三)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以减少财政支出

农业生产是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自然条件的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巨大。农业生产周期长,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极可能遭遇自然灾害,而且我省历史上是旱灾的多发地带,一旦遭遇必然给农民造成直接损失,给国家造成财政开支增加。因此,开展农业保险成为必然。然而,由于农业是高投入的产业,涉及面广、风险大难以控制,许多商业保险都不愿意涉足,或者说根本不开办农业保险。为此,建议政府应该引导和鼓励地方与农户建立互助农业保险组织,只有这样,在遭遇灾害时,一方面农民可以减少损失,政府也不需要动用或者少动用财政开支,即所谓的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农业可受到多方关注和重视。

(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抓好水利建设

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条件的改善,而陕西省农业基础设施陈旧,甚至年久失修,且供给范围小,远远满足不了农业需求,尤其是水利设施跟不上,绝大部分县市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农民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达不到要求。因此,政府对农业的建设不但要承担起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对小型基础设施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扩大农业公共物品的供给范围,各级政府要增加投资力度,尤以节水灌溉工程为主,例如,抽黄工程这样的项目等。

(五)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务农的技术水平和意识

一方面,文化水平偏低,文盲半文盲居多,是陕西乃至我国目前农村人口的特点,另一方面,毕竟农民自学是不系统、不科学的。为此,政府应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供免费地、强制地职业学习,以实现科学种田。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具有了知识型、技能型农民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六)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免费的信息中介组织

市场决定生产,生产服务于市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市场决定的,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因此,对市场信息的把握是关乎农业生产的关键。目前,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信息千变万化,而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承担起既是生产者又是信息捕捉者和决策者的角色,从而只能处于被动的局面,要克服这种现象,在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之间需要建立以信息中介,以担负起提供和筛选信息的功能,减少进入市场的成本,顺利实现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的跨越。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建生态农业

农业开发与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后代人的长远利益,自觉地保护农业资源,建立生态型农业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陕西居于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条件,有两大优势:

一是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杨凌就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二是地理纬度跨度大,从南到北地形地势具有鲜明特色:陕南有秦岭的山清水秀,关中有平原沃野,陕北则是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纷繁的自然生态、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水文气候的差异明显,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三是拥有距大的农业旅游客源市场,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由于对生态型农业广博性与专业性,高收益与低风险性认识不充分,我省生态旅游地发展及其资源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往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是巨大的,收益和利润也是非常丰厚的,其成果将惠及农民和各级政府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

三、讨论与小结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以及2004年初以来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史无前例的大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深入农村探索发展,使“三农”政策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农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晓河.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与政策措施[J].农业经济问题,2003(2).

[2] 郑宝华,李东.国内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8(1).

[3] 胡川.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监管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4] 韩志峰.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之路[J].前言观察.

[5] 张婷.发展山西现代农业的财政政策浅探[J].经济问题,2008(8).

[6] 李建中,方明.我国当前农业经营方式的缺陷与改革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7] 周宝湘.促进陕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产业研究.

[8] 白玉.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J].社会观察.

农业经济的问题第5篇

摘 要 从目前到21世纪中叶,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而且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我国农业经济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就是在分析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 农业经济 问题 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世界上各类产品中只有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才能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运营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调整农村和农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农业生态危机严重。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我国可耕地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可耕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增加,人地矛盾日益显现,制约农业发展。由于农业生态遭到破坏,很多草原变为荒漠,森林砍伐严重,沙漠化,水资源严重短缺,大部分地区干旱严重。农业生态危机,造成农业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二)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农村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有了明显改善,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仍然很落后。一是由于先进的农业技术耗资大,农民负担不起,政府资源少。我国每年培养上百万农业技术人才,但是支援农村建设的所占比例甚小。农村缺乏先进的技术储备和高技术人才,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三)我国农民科技素质低。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然而目前中国8亿农民文化指数,1990年6.2年,2000年才达到7.4年,而发达国家目前已达12年,如果农民文化教育指数以0.16年的速度提高,到2010年才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到2025年才能达发达国家80年代末的水平。特别近5年,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四)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六五”期间为5.1%,“七五”期间为3.3%,不仅比例小,而且呈递减趋势。农业投入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既有各级财政信贷的投入,也有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和农民义务工的投入,既有国家、集体的投入,也有农民个人的投入。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投入机制,以使农业投入逐步稳定和规范。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个这样的投入机制,各级各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农业投入的增加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大部分六七十代建立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现有水库1/3带病运行,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率仅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现象十分普遍。

(五)农民负担较,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增大农民收入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农业经营的极积性和主动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收入曾大幅度的得到提高,极大地提高农民经营的兴趣。但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逐渐增加和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以及农民负担较重,造成农民增收持续性的放慢。

二、解决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迹象对策

(一)加快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状态十分严重,要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要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证明,资源型的乡镇企业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十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它们能够经受得起紧缩环境和市场疲软等不利方面的严峻考验。积极发展资源型乡镇企业,除了可以避免农民大规模涌向城市带来的城市社会负担等方面问题,还可以有效降低由于市场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劳动力波动的幅度,起到安定社会的作用。我国农村劳动力十分丰富,农村乡镇企业应该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广泛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并以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主要的加工对象,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农业产品;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第三产业最终成为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部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二)增加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最为显著的因素是农业资金。农业资金包括农业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而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由于农业经济具有外部性的特点。所以,农业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在今后农业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真正体现出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后盾作用。农业资金投入大致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第二部分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依据这两种资金投入的具体特征和投入主体权责对等的原则,并且结合投入资金数额与投资实力,对于投入资金数量较大、在短期内经济效益并不显著,但是在长期内却能对农业生产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和刺激效果的那些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和工程,它们的投资主体只能是国家和政府

(三)重新认识并修正完善现有的土地政策。我国实施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虽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但同时也导致了农业用地的零散化,不利于现代化大农业机械生产,致使农户只能放弃使用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从而无法享受到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好处。政府可以通过在区域范围内的试点来推行实施新的农业组织形式,例如农场、农业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并且以此来克服土地零散化程度高所带来的耕种土地的低规模收益,进而可以在相对较大的土地上增加投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耕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上地的规模化经营。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必要重新认识并修正现有的土地政策。

(四)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途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可以说,农业科技的全面普及和推广,是我国实现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有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制、整合,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同时,拓宽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的渠道,特别是调动农业生产、技术协作组织,与农户有订单协议的企业和专业经营户的积极性。另外,特别需要加强边远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促进农业稳健发展。

(五)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促使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农业经济实现真正增长的根本途径,在于其增长方式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变,而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技术与劳动力素质,其根本核心在于提升劳动力素质。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者。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能否获得显著成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和农民接受和运用的程度。我国农民总体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下,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接受能力都不是很高。再加上可及推广人员不足,经费有限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农业科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总体较为缓慢。因此,要加快农业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要继续大力普及农村教育,还要通过举办各种职业技校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且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以此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总之,农业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应该把农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的重要部分。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一定会稳步的发展壮大,从而对我国的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志芳.关于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农业经济的问题第6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 科学管理 发展

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为整个农业和谐有序发展奠定基础。农业经济的主体是农业种植系统,是农业保护的主导,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切合市场需要,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有利于实现高效的农业经济效益,保障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农业体制发展问题的改革。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可以实行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形式。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方式进行经营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可是在效益方面是可观的。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经济属性,科学发展是农业经济走出困境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政策根本不能够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会极大地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农业经济体制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构,也并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这就需要正确的、科学的生产方式,因此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缺乏保障体系。

资金需求约束。我国的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难以形成稳定的资金积累。过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较低,面临大面积的亏损。同时还受到土地使用权分包到户的影响,导致了农民的资金需求约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业产权流转不规范因素的影响,农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采取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

副业经营分散。由于社会经济的信息闭塞以及行为习惯等影响,我国农民所从事的副业主要以家庭户为单位。很多弄副产品难以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基础上进行出售。很多农户更愿意投人到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的农业项目上,缺乏主观上的积极性。非农产品将按照同行业的平均劳动时间进行销售,造成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将无法在市场上获得全部产品价值。

二、林业经济的科学管理技术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要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采取“国家采购干预”来调节国内农产品市场。实施刺激农产品出口政策 ,提供出口补贴,简化粮食出口增值税的退税程序,降低农业生产竞争造成的负面影响,采用专门的保护措施和反倾销措施等来对农产品进口进行调控。把农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完善农业政策及法律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重视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科技创新,建立农业产品的示范基地及园区,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从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向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不断转变,实现农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重视对农业中龙头企业的培养与支持,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生产要素的适度集中。采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的基本模式, 解决现阶段农业面临的劳动生产效率低下问题,结合新形势下我国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加快推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多种组织形式,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推行新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保证农民的利益和合作社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提高农业经营规模。以区域为单位鼓励产业化经营。以“村民自治”为宪法性制度安排的背景下进行有组织的规模化经营。不同区域选取出产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在有组织的生产经营中,就增强了副业产品的品牌推广能力。根据副业内容,可以让农户在家中完成。

优化农业经济的结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能够充分地利用农业的特色产品,通过立法明确农业科技工作的意义,建立科技项目管理体系,要确保改革目标进行林业生产,营林报酬率不低于他们从事其它行业的报酬率,实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保障经济管理工作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业扩大再生产,使得集体经营者进行变革,才能实现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引发新兴的产业,实现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树立全面、可持续的农业经济观,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紧迫要求。是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开辟农业化道路,用新模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志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晋城市农业综合开发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11).

[2]陆永钦, 盖振东, 尉连军.依托农业综合开发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无锡市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现代农业专题调研报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03).

[3]于正流, 于广济.农业综合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J].农业装备技术,2008,(06).

农业经济的问题第7篇

1.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造就了我国大量的隐蔽性失业变得显性化

在这种就业政策的引导下,把当时的显性失业变成了隐性的失业,导致大量企业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并且用工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发展必须要以市场作为导向,并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从而进一步增强本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所以,企业十分希望能够减少因隐性失业对自身造成的损失。如,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将富裕的人员分离和企业的减员增效就是很好的证明。与此同时,国家也在为企业减负行动想办法,如减少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确保经济持续的、稳步的增长。在这种情形下,隐蔽失业逐步显性化。第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迫使农村隐性失业显性化。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展之前,我国农业部门堆积了大量的劳动力,构成了农村主要的隐性失业。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解放了我国农村上亿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其中一部分被乡镇企业吸纳,而剩下的则涌到了城市。那些未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就将以前的隐性失业凸显出来。

2.人口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失衡,造成劳动力绝对过剩

1949-1978年,由于我国人口政策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决策失误,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要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这就使得适龄劳动人口大量的出现、膨胀,为今后的失业埋下了伏笔,因此,我国的失业表现出了一种绝对劳动力过剩的、典型的特点。

3.我国地少人多的矛盾一直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9亿多的农村人口中大约有近5亿的劳动力,如果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量的60岁以上、18岁以下的健康农村劳动力依旧从事体力劳动,若是将这部分劳动算在内的话,那么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将会大大的突破这个数字。但是全国耕地面积仅为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的水平。在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十分突出,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平均耕地每年减少的数量大约在500万亩左右,而我国农村年新增人口大约在1000万附近。由此可见,农村人均耕地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态势。我国人均耕地有限,同时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却在加快,导致在我国农村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这是对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4.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劳动力得以解放

当前我国的农村生产逐步在摆脱以畜力为主要动力的现状和传统生产工具为主的发展模式。随着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单位劳动力的耕种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这更使得农村劳动力处于休息状态。根据我国农村现有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来看,我国农村只需要1.5亿的劳动力即可确保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以及供给,就可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他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均可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农业之外寻找新的就业出路。

二、解决我国农民失业现象的方法及措施

1.保持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扩大就业的规模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维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发展经济是增加就业必要前提。第一,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然而我国目前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业,农业对中国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要积极的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和多种经济,实行产业化经营,打造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同时,政府还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引导。第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岗位。我国的服务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并且发展的水平也较低,这使得服务业在吸收劳动力就业方面的潜力还未发挥出来。因此,发展服务业是十分必要的。

2.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的力度,提高其自身素质,促进就业

人力资本投资特指由国家或者其他机构向劳动者提供的投资,从而提高劳动者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对教育的投资,即教育的普及。例如近几年,我国高校扩招就是一种人力投资。这对暂缓就业压力有很大的帮助。

3.规范劳动力市场,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我国现行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的是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的就业模式。一个全国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维持这一就业模式运作的关键。因此,规范劳动力市场,能够确保劳动力的流动,使劳动力与企业之间实现有机的结合。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4.消除制度约束,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农业经济的问题第8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3R原则:一是Reduce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原则,即“再利用”原则,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Re-cycle原则,即“再循环”原则,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资源被再次利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承担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农村来说,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并且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力量匮乏,发展模式单一等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政府行为的烙印,主要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特别是在农村,在基层政府与单个农户之间,客观存在着“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同时吸引广大的农户积极参与,而这些单靠政府引导是难有作为的,因此,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中介来把广大分散的农户与政府衔接起来,笔者认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这个中介的最佳选择。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所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服务的农户和组织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发起成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的总称。具体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立高效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

农村循环经济要求遵照生态学规律在农业产业体系内部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产体系,以解决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与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其独有的组织功能与协调功能,根据“3R”的原则,因地制宜,从农户的切身利益出发,将“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优化组合,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条,以实现全面、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推广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前期需要较多的投入,以发展沼气为例,建一个6立方米的高效自流进出料沼气池,建池费用600-700元,加上猪圈、厕所建设,总投资1500-1800元。这些费用对于我国相当地区的农户(特别中西部的农村地区)来说是难以独立承担的,而如果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既可降低农户的负担,又可以为农户提供可靠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广。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为政府调控农村循环经济工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可以为政府开展政策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中介来指导或引导农民,把国家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落在实处,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及时得到由政府的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等信息,从而大大提高政府对农村循环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因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以上作用决定了它能够也必须承担起作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载体的任务,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来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具体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相关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立法,使其发展缺乏赖以遵循的统一规则。例如,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五花八门,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有的在农业部门登记,还有相当部分未注册登记。由于缺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法律地位不明确,使其在市场运营中谈判地位低下,难以取得商家的信任,严重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运作和经营效益。而且,一旦发生侵权和纠纷,其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2.政策扶持不够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开展互助互济的合作经济组织,有一定的公益性,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因此,我国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如何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需要明确。

3.运行机制不健全

具体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没有彻底分离;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建立完善的章程,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直接;管理人员缺乏,制度性管理薄弱;有的产权制度比较混乱等。

4.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

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合作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并且服务内容单一,有的只侧重于技术服务,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抗冲击能力较差。

三、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要求,笔者提出对策如下:

1.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在实践中,必须认识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型的农民合作形式,是以家庭经营和农民财产独立为基础,区别于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形式,不能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由削弱或否定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同时,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及社会成员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还应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指导,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创造各种机会,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而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紧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

必须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合法身份与其它经济组织平等开展经营业务活动。与此相关,还应解决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商登记问题,应以不同于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的“合作社法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在税收方面进一步优惠。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应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保障其合法权益。

3.加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收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在财政方面,各地区应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对新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财政补贴;财政每年以一定的额度,建立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用于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以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环境。同样的,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亦应在财政上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

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

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循环经济均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不能以政治需要代替经济规律。同时,政府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坚持“引导不领导,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

5.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

各级政府可以在产业基础良好、农户经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传播农民合作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澄清人们对经济合作组织和循环经济的模糊认识、普及合作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知识、增强农民参与合作、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兴趣和信心,利用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合作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和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身能力建设,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凝聚力,打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综上所述,农村循环经济必须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按照“3R”原则,结合地区特色与优势,建立起开放立体的产业结构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白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3.4

[2]韩寓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

[3]董 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5.6

[4]楚永生 初丽霞:论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6卷第3期,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