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工地合理化建议

建筑工地合理化建议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0 18:10:24

建筑工地合理化建议

建筑工地合理化建议第1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标准制定;功能设计;项目策划

一、智能建筑的概念

智能建筑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建筑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等。美国智能建筑研究机构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最优组合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可以这样理解,智能建筑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具有一套管理、控制、维护和通信设施,能够在花费较少的条件下,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安全检查、报警监视,能够实时地与城市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第二: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并可以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好环境。

二、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

智能化建筑设计标准如何制定,制定之后如何招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标准制订出来,大家就要执行,如果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制定出来以后大家都不去认真执行也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

有些设计单位结合多年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制订了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当地政府还发了文件要求本地区参照执行;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学习的,但标准出来之后,也引起了许多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智能建筑及其标准的制定理解与认识上差异较大。智能化建筑标准的制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引起标准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

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

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三、智能建筑各项功能设计

3.1地面的设计

智能建筑内的地面可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板面层及地毯地面等。架空地面布线方便,容量大,双层地面可以分开布设强、弱电,更可以用于旧楼改造,但会造成地面高差,使人感到不方便。楼板面层预制线槽可在办公自动化房间内任何地方做接口,不会产生高差,施工方便,可布设在面层10cm内。在方块地毯下布置布线系统,一般是在层高受限制时使用,要求线路少、交叉点少的分支线路,采用扁平线,施工同样方便,但要注意与办公家具的配合,做防静电处理。

3.2墙面及天花板的设计

智能建筑内的墙体除了做隔断以外,墙面上还可以做出线口,墙内空间还能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智能建筑内的天花板需要负责照明、送风、出风、烟感、喷洒等的走线及出口任务。

3.3屋顶的设计

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平面敞开的接触大自然的空间,智能建筑的屋顶会被布置上大量的设备,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除要考虑屋顶美观绿化以外,还可以布置吸取太阳能和风能以采集热能、收集降水等等,充分吸收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能量和物质。

3.4 其他功能设计

中央控制室是整幢智能建筑的心脏部分,负责设备运转监控及安全保卫监控等。咨询中心中需要配备电脑、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影像设备的输入和输出装置、微缩阅读及闭路电视等。电视会议室中需要考虑音响、光源、照度及配电等的设计。决策室需要考虑音像、声音、会议、电脑及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另外,接待柜台、电脑机房等机能室都需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应对会议场所进行分类,应按大会议(报告)厅、多功能大会议室和小会议室等配置会议系统设备。应根据需求及有关要求,配置组合相应的会议系统功能,系统应包括与多种通信协议相适应的视频会议电视系统;会议设备总控系统;会议发言、表决系统;多语种的会议同声传译系统;会议扩声系统;会议签到系统、会议照明控制系统和多媒体信息显示系统等。 对于会议室数量较多的会议中心,应配置会议设备集中管理系统,通过内部局域网集中监控各会议室的设备使用和运行状况。

四、智能建筑对项目策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首先,设计师要准确界定所建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这一方面需要设计师根据建筑物功能需要、国内智能化水平的程度及建筑物的规模进行定位。从规模上看,一般来讲建筑物的建 筑面积达到2万m2以上用于智能建筑会更经济、实用。

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进深控制在10m左右,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外墙可以布置成凹凸状,利用这样的平面做成图形在办公区要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自然风味的工作人员休息的角落。设计时应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

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采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提供灵活多变的环境,一般9m的柱网对停车、空间分割及结构设计都比较适宜。由于智能建筑内部要求舒适的环境,所以所有管线均不能暴露,考虑 到中央空调的管道、综合布线的要求、空调排水的坡度及架空地面等方面,建筑物的层高应大于3.6m,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公区域的净空不小于2.6m,走廊里的净空不小于2.3m.

智能建筑内还要求行之有效的布线,而建筑物内的设备会产生热量、噪音,设备的维修及各个办公区和生活空间的不同性质还要求合理的区域划分,智能设施还要能根据气候、季节、光照变化自动调节建筑内的各项控制指标,以达到居住的最佳处境。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智能建筑内的变化、发展及新增项目的可能性。

五、结语

根据建筑的不同用途,建立综合的计算机和通信设施基础网络,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那些分别安装,互不关联的电器设备进行自动控制管理,确保安全可靠运行,这已成为现代化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智能建筑是电子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逐步进入建筑已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建筑工地合理化建议第2篇

因工作关系,我亲历了大理州州级行政中心的整个变迁过程。

在大理,人们习惯于把大理原来的州级机关所在地称之为“老州政府”。如今大理州州级行政中心的诸多老建筑屹立在老城区中,见证着历史风华,铭记着人物丰碑,彰显着建筑的风骨。

1990年我因T作需要调到中共大理州纪委T作,进入“州委、州政府大院”上班。1996年调州政府办公室工作,正式进入州政府办公大楼上班。

大理州委、州政府办公大院位于大理市下关人民南路与幸福路之间。州政府办公楼座落于大院正中间,坐南向北。办公楼以典型的三层苏式建筑门楼为中心,向东西两翼延伸,呈东西对称的二层砖混楼房,为苏式建筑与大理民居建筑相融合的产物,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州委办公楼位于政府办公楼左后侧,自成一小院。州纪委、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委统战部综合办公楼位于州政府办公楼有后侧,为三层砖混结构楼房。

州政府办公楼和州委办公楼、州纪委办公楼之间为绿化景观,正中间有一假山,周围柏树环绕,显得端庄大方,清秀典雅。州委办公楼和州纪委办公楼之间有一宽敞通道,直通龙溪路,这就是所谓的南门。州政府办公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幢“L”型两层白族民居建筑办公楼,当时的财办、旅游局、统计局等单位在此办公。州政府正门(北门)两侧有两栋二层砖混办公楼,州劳动局、州志办及处、保卫科在此办公。

州政府办公楼一层大厅两侧分别为州经委、州计委、州体改委、州物价局办公所在地。二层中间为会议室,左侧为州民委,左侧临会议室部分办公室及会议室往右为政府办公室。三层中间为州政府领导办公室,三层两边端头为会议室,右端会议室较大,为州政府常务会议室。

州委、州政府办公大院总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其中最具风格和特色的当数州政府办公大楼。该楼建于1957年。云南和平解放后,在大理设立专区,地委办公地点为今大理军分区附近。

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为了解决自治州机关办公问题,1956年,开始进行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办公楼的建盖工作。该楼由大理州公安局基建科设计,具有浓厚的苏式建筑风格特点,于1957年年初正式动工兴建.1957年底建成。1958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原建筑为人字平顶结构,东西两端二层顶的会议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增建,之后未有大的改动。

当年,老州政府曾有过最辉煌的岁月,诸多单位和主要部门云集在此,曾经工作在那里的人要么是当年手拿铁饭碗的国家干部,要么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从各条战线上来的领导和工作人员。

当时,大理(下关)的很多建筑融合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特点,而大理州州政府办公楼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它既不具有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小巧玲珑的性格特征,也不属于粗犷、张扬、个性十足的建筑。大理州州政府办公楼主楼和配楼,主楼位于政府大院正中位置,配楼位于东西两侧。主楼是一幢中西合璧风格的清水红砖建筑,有大量的砖雕花饰,并采用红砖和青砖相结合的方法使建筑与众不同,建筑屋面为青瓦大理民居建筑风格屋面。

大理州州级机关办公用房大多建于40-50年代,受结构体系及建筑用材制约,除州委、州政府办公大院相对集中外,多数分散于大理市下关的主城区内,占据着商业价值极高的地段,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又降低了土地使用价值,加之很长时期以来已经不能满足州级机关办公需要,很多办公用房包括州政府办公大楼等被鉴定为危房,几次地震预警都出现险情。为解决上述矛盾,加快大理城市建设,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州委、州政府多次论证研究后,特别是对地处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内的“龙山”进行了深入勘查后,认为该地区位置好,东临凤仪、海东地区,南接下关城区,西眺苍山,北邻洱海,实施州政府机关办公区向龙山东迁的工程,对当今乃至今后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州委、州政府认为实施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搬迁项目,一是符合云南省人民政府大理现场办公会要把大理建成滇西中心城市,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滇西枢纽,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胜地,全国两个文明建设搞得最好的民族自治州之一的要求,有利于加速实施大理州“中间突破、两翼展开、沿路开发、再造优势”的城市发展战略,促进大理市东拓北展的建设进程,逐步实现建成中等规模城市和滇西中心城市的目标:二是结合大理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实施,让出繁华地段用于商贸,有利于繁华城区、搞活市场、发展经济;三是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发龙山荒坡,推动省级大理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促进开发区的开发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使之尽快形成能够辐射全州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可以缓解州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长期以来拥挤不堪的矛盾,改善陈旧简陋的办公条件,推进机关办公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老城区的大理州人民政府办公楼白建成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有四十多年,其间历经了建州以来的十一届政府,见证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发展,是大理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建州的唯一纪念建筑物和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象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2003年被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州委、州政府办公大院现为大理州中医院所在地。

大理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建设项目经州委、州人民政府多次研究后,于1997年4月16日向省人民政府上报了《关于将大理州州级党政机关办公区迁往郊区的请示》,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正式写入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5版),关于行政办公区规划是这样明确的“州行政中心迁往下关东部龙山,形成标志鲜明、用地紧凑而又空间舒展、环境优良的新中心区”,并由此带动城市用地“重点向东部龙山方向发展”。

1997年4月29日州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就龙山开发和州级机关搬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会议纪要。1997年8月,州委、州人民政府组成专题调研组,对大理市城市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12月4日,州人民政府再次向省人民政府上报了《关于请求批准实施龙山开发工程的请示》,得到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1998年云南省土地管理局下发《关于大理州人民政府东区开发及绿化基地建设征用土地的批复》(云土复[1998]建字388号),同意统征大理经济开发区天井办事处山西村及石屏村荒地58.2公顷作为大理州委、州政府机关办公区。此后两年办公区的规划设计方案经过多轮专家评审论证,最终《大理市龙山州级行政中心竖向规划》(大政复[2000]20号),及《大理市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大政复[2000]22号)获州人民政府批准,两个规划确定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总体规划、建筑风格、景观设计、建筑用材等。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特色、一次建成、资源共享”的原则,实行业主负责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施工管理制、质量终身制,为此州人民政府下发了《大理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大理州龙山T程项目任务书)的通知》(大政办专[2000]38号),正式委托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项目法人”,对龙山工程开发建设实行总承包,负责把批准的详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该工程于2000年10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

龙山办公区在建筑风格及功能设计上,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建筑、环境、景观特色、地域特征及人员行为模式等诸多因素,合理布局以满足现代办公要求及创造优美、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着重体现当地民族建筑文化、民俗、民风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规划过程,将行政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行政中心区,形成大理州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景观设计上,创造性地进行整个环境规划及建筑群体规划设计,突出行政区的标志性和地方性,做到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了行政区内各个职能部门对功能要求的不同及其地位的主从关系,合理布局,体现现代行政区民主、开放等特色。合理组织内外交通,根据不同性质的交通要求,科学地规划了动态交通流线和静态交通位置,以保证行政区运作的规范、快捷、高效。保持和加强龙山原有的山体特征,适当开挖,满足建设的要求并保护龙山白然的山地景观效果。

龙山办公区在目标定位上,建设富于时代感和地方民族旅游特色的行政中心以及面向大众的、具有鲜明个性化的现代办公和广场空间,为洱海之滨的城市边缘增添新的特色景观,成为花园式、园林式的现代办公区,使之成为大理市东部的窗口及标志。在认真分析中心区性质、功能、自治州民族旅游构成情况及大理地区历史文化构成、历史文化内涵特色、地区自然环境特色、地区民族建筑特色的基础上,特色定位确定为:以简洁、大度、深沉、凝重为基调,结合白族民居建筑中的“青瓦、白墙、基石”,创造出一种严谨、恢弘、清新、明快,有时代感,又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行政中心区。

龙山办公区功能布局以龙山盘山路为界分为公共区和办公区。其中办公区包括州级各部门办公建筑群、国际会议中心、综合服务点三个部分。州级各部门办公建筑群在平面上以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为主轴线,并以主轴为中心,按照党委、政府与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分为几个平台,将各部门与党委、政府形成两翼展开的平面布置形式。会议中心及综合服务区包括餐饮、值班住宿、邮政、大型会议、休闲、文体活动等设施,占地11公顷,是行政区面向公众市民的完全开放型公共绿地广场公园。

龙山办公区空间序列根据空间开敞程度各自的属性,共分为四个空间层次:首先是开放型绿地及广场组成的公共空间(包括一个专用于市民休闲、活动的市政广场园林区);其次是建筑群之间绿化及入口组成的半公共空间:然后是单位内部庭院半私密空间:最后考虑的是办公建筑内部私密空间。

根据空间所在的不同高程又分为三个空间层面:一个是入口标志:另外一个是州政府大楼的其它建筑群落;还有一个是州委、州人大、州政协及其它建筑群落。使之形成层层递进,步步登高之势。

龙山办公区交通组织保持原规划中盘山路的走向及定位:以苍山路与息龙路延长线的结合部为中心,形成三条扇形轴线,中轴为20米的步行道:两侧轴为11米车行线,形成行政中心区的两个主要车行出入口。还包括了行政区的内部道路系统及停车场,坚持以确保每一办公楼车辆能直通及停车相对集中的原则。

龙山办公区绿化系统由14万平方米的开放型绿化园区及广场公园为先导,将绿化引入各个建筑群组之间,再向庭院渗透,又因地形的高差,层层递进,从而形成层次的丰富多彩、相互渗透、相互借景的绿化空间及广场系统。景观组织以建筑、绿地、水体、行道、雕塑、石材艺术小品和广场等组成。规划中还包括了专业规划,如:道路建筑竖向规划;给水、排水、消防规划;电力、电讯规划;地下人防规划等。

办公区保持和加强了龙山原有的山体特征,不但满足了设计的要求,而且保护了龙山自然的山地景观效果。在地方民族特性上,办公区从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结合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民族建筑文化、民俗、民风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而在现代适应性方面,办公区充分考虑了现代办公的要求,在内外部功能的设置上都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作为在大理这样一个地域独特、环境优雅、文化悠长的民族地区,民族性及地方性始终被放在核心位置,较好地体现了大理的地区文化及地方特色。总体来看龙山办公区像一个依在苍山脚洱海畔的村落,高低错落的建筑,大大小小的院落,带来亲切宜人的感受。

庭院“天井”是大理人民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族人民的情感依存和生活中心,也是家庭的绿化中心。这种天井是由房屋和照壁围合而成的空间,同样给人以“建筑的感觉”。作为民居中各部分使用功能延伸和不可缺少的补充。龙山办公区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形成低矮的建筑群、明亮的窗户、自然采光通风等办公条件。最大的舒适性来自办公区众多庭院天井,这些天井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多为三坊一照壁围合而成,加上围绕天井的外走廊,改变了办公建筑常用的内走廊格局,带来更多阳光和空气。

充分发挥用地面积较大、自然环境较好的优势,发掘白族村落的聚居意义,发扬“天井”的场所精神,结合恰如其分的形式复制,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的低密度村落式行政办公区,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首先是形式的继承。“青瓦白墙”是大理白族民居最多见的描述,因此这便是白族民居最传统的最具特色的形式特征。办公区原样沿用了这一形式,青瓦两坡斜屋面,白色墙面下是青石墙角,墙体转角处均用青石做“金包玉”。至于那些随处可见的“照壁”,在办公区内主要作为围合和装饰构件,充分发挥民间能工巧匠的工艺水平,极力展现了它的装饰作用,精雕细刻极尽奢华,与简洁庄重的办公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宛如礼服上精美的胸花,令人驻足留连赞叹不已。其次是精神的继承。

大理具有众多的民族文化特色,苍山洱海的秀美、白族民居的清雅、剑川木雕的精美、本主文化的独特、大理石天然画的奇异等等。办公区的室内设计紧紧围绕地域文化,普遍采用大理石、剑川木雕等当地建筑及装饰材料,不仅使办公区的室内设计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使办公区从内到外都成为大理最具特色的名片,而且在扶持和发展地方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龙山办公区建设用地为市郊荒坡地,征地费用较低,建筑层数为低层,减少了地基处理及大量设备费,建设过程中大量采用本地建筑及装饰材料,因此龙山办公区的建设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列入搬迁计划单位的房地产,统一由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龙山建设办公室,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期分批公开拍卖,收益交州财政用于龙山建设,因此,龙山办公区建设经费主要是州级机关原有办公用房及用地拍卖或者置换所得。新办公区建设的同时,政府将位于下关黄金地段的原州政府大院无偿划拨给大理州中医院,作为社会事业项目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龙山办公区建设还同步实施了大理国际会议中心、龙山公园和龙山广场三个配套项目。

大理国际会议中心。大理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7690O,由大型多功能区、专用会议区、会见区、餐饮区、服务办公区和其他功能区组成,各项设施均为国际标准。其中:大型多功能区建筑面积1250O,可容纳500-600人,主要用于大型会议、宴会、演出、影视、会展等,专用会议区建筑面积870O,由一个可容纳300人的阶梯型中型会议厅和两个可容纳100人且内部设置较高的阶梯型小会议厅、小型多功能厅组成;会见区由中式和西式两个会见厅和三个休息厅组成,可同时会见并容纳60-80人:餐饮区建筑面积918O,分别由一个大餐厅、四个大包房和专用备餐厨房组成,可同时容纳200多人就餐,并具备专用的伊斯兰备餐厨房和就餐包房:服务及办公区建筑面积250O,由多间管理及办公用房、会议音像及自动会议系统服务用房组成;其他功能区由卫生间、同声传译室、专业服务用房等组成。会议中心内还设有两个面积为860O的中式园林区,整个会议中心体现了“安静、优美、清心、宜人”的环境,是一个园林式、花园式的国际会议中心。

龙山公园。总共占地面积500亩。龙山公园既是对外开放发展旅游度假观光的专业性公园,还兼有对行政中心区、广场、市民的供水职能。目前,公园内建有大理市内最具地方文化品味的城市标志性工程“迎风塔”和“天龙八部”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塔总高97米,一层地面高于洱海平面70米,塔内设有可容纳120人同时就餐的旋转餐厅和专用观景厅各一层。主塔周围建成的“天龙八部”建筑群楼还设有餐饮、娱乐、休闲服务高级设施。公园内部空间不仅培植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园艺景观,还构筑了多个以大理地方民族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大型雕塑。公园内还建有大型表演广场和停车场各一个。公园的建成必将改善和促进大理市旅游业的发展。

龙山广场。广场占地面积200亩。设计定位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场主要提供广大市民活动、休闲、娱乐、观光。因此,广场的规划设计内容包括了高档次的绿化园艺区、大型音乐喷泉、大型雕塑群(如体现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团结颂和欢乐颂)、水景、活动广场、人行栈道等。

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建设T程是大理州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举措,又是一项牵涉面广、资金投入大、实施周期长的系统工程,更是标准高、要求严、难度大的跨世纪工程。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历任领导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建设者的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如期实现了2003年底全面建成,2004年2月1日正式启用的目标。

2004年,2月2日星期一,州委、州政府及大部分州级机关搬迁新址――龙山州级行政办公区。,正式开启了龙山州级办公区工作的新日程。

龙山居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北端。远观龙山,洱海尽处一峰凸耸,形似龙,气若虹。北临碧波万顷的洱海,山环水绕;西望葱郁雄峻的苍山,亘古绵长。办公大楼具有白族建筑特色和现代化办公设施,和龙山公园、龙山广场融为一体,与团山公园连成一线。

办公区总占地面积478亩,一期工程建成独立式建筑26幢,总占地面积77000平方米,州级党政机关53个单位和部门迁入新办公区。二期工程于2005年6月启动.2006年12月全面完工,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共有11个单位和部门迁入。龙山办公区和龙山公园、龙山广场连为一体,相互辉映,成为白治州首府城市的窗口和标志,大理风景名胜区的又一靓丽景区。

如今,老州政府所在地已成为餐饮业发达的综合商业街,也是下关仅有的老街之一。州政府十多年以来却悄无声息地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变迁。

顺着记忆的长河,我们试图寻找岁月印刻在这条路上的脚步。游走在下关,那一端仿佛是所有大理生活已被定格的未来模样,这一端是无法割舍的老城印记,中间是缓缓流淌的岁月之河,而我们都注定要从河的这一端渡到彼岸。

建筑工地合理化建议第3篇

关键词:人工费;市场变化;政策调整;影响

一、项目简介

福州某市政道路工程位于福州火车站周边,该项目较为复杂,施工难度、施工条件、交通导改和交叉施工干扰较大。该路线全长1.16km,道路红线宽度为40m、50m、55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与铁路、地铁、其他道路施工均有交叉及干扰,以及征地拆迁、相关既有设施迁改的影响,实际施工时间较长、市场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本工程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招标,按综合评估法确定中标人,中标下浮率为8.66%(总价下浮率)。工程施工期间签订五份补充协议。中标通知书日期2010年8月2日,并与建设单位签订建设施工合同,合同工期为240日历天,计划完工日期为2011年3月29日。经监理批复开工报告日期为2013年1月1日,竣工报告中竣工验收时间为2016年7月15日,实际工期为1291天。本工程招标控制价人工费按闽建筑〔2007〕15号计取,投标报价人工费在闽建筑〔2007〕15号文基础上合理下浮,招标文件及建设施工合同未约定人工费调整条款。由于客观因素存在,本工程于2013年1月1日正式进场施工,在此之前,人工费由于市场变化,省住建厅已相关调整文件。本工程从获取中标通知书至竣工验收,经历数次人工预算单价调整,对项目造价影响较大。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反映建筑市场人工价格水平,维护工程建设各方合法权益,于2011年11月14日人工预算单价(闽建筑〔2011〕37号),人工预算单价调整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紧接着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执行闽建筑〔2011〕37号文人工预算单价的补充通知》(闽建筑函〔2012〕3号),执行时间自2012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直至2013年12月29日,福建省建设厅再次根据市场变化人工预算单价文件闽建筑函〔2013〕92号,调整人工预算单价。

二、建设工程人工费调整的方案和具体操作方法

鉴于征地拆迁滞后等原因,项目缓建、停建导致人工费争议问题,福州市建设委员会依据福建省住建厅2009年6月的《关于贯彻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通知》(闽建筑〔2009〕18号),人工费按福建省住建厅的施工期人工预算单价计算,不纳入风险承包范围的相关规定,于2013年11月21日报请市政府,人工费按施工当期福建省住建厅的人工预算单价(闽建筑〔2011〕37号)调整,市政府相关领导批示同意市建委意见。建设单位根据市建委文件、市政府批示文件签订关于人工费按施工当期人工预算单价文件调整的补充协议,结算按实调整。经建设单位、咨询机构等各方审核,存在两种做法,具体如下:做法一:根据《关于贯彻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通知》(闽建筑〔2009〕18号),人工费按福建省住建厅的施工期人工预算单价计算,不纳入风险承包范围的相关规定及建设单位补充协议约定人工费按施工期政策文件调整的条款,将本工程清单内项目施工过程划分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与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7月15日两个段落分别计算清单内人工费调整,清单外项目人工费按各个施工时间段人工预算单价计入变更清单综合单价,清单内人工费增加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完成工程量人工预算单价根据闽建筑〔2011〕37号、闽建筑函〔2012〕3号规定:第一,闽建筑〔2011〕37号文的人工预算单价与闽建筑〔2007〕15号文的人工预算单价差额部分只计取税金,不计取其他各项费用,调增金额为1086243元;第二,2014年1月1日至竣工验收人工费按闽建筑函〔2013〕92号公布的人工预算单价计,并计取其他各项费用,包含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及税金等,并考虑中标下浮率,共计调增3034651元,合计调增4120894元,清单外项目按施工期的闽建筑函〔2013〕92号人工预算单价计算。项目清单结算金额为140425455元(清单内项目按投标单价未调整人工费,清单外项目按闽建筑函〔2013〕92号人工预算单价并整体下浮8.66%),人工费按闽建筑〔2011〕37号、闽建筑函〔2013〕92号分段调整后的结算总金额为144546350元。做法二:在市建委报请市政府文件中,人工费按施工当期福建省住建厅的人工预算单价(闽建筑〔2011〕37)调整,市政府相关部门批示同意市建委意见。由于文件中已明确人工预算单价文件闽建筑〔2011〕37,项目人工费按经市政府批示意见执行。结合人工预算单价文件闽建筑〔2011〕37及补充通知闽建筑函〔2012〕3号规定进行人工费调整计算。因本工程实际开工日期为2013年1月1日,则本项目实际施工费预算单价均需按闽建筑〔2011〕37号、闽建筑函〔2012〕3号计算,结算中人工费按中标清单人工预算单价执行文件闽建筑〔2007〕15号,增加人工费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闽建筑函〔2012〕3号文规定,闽建筑〔2011〕37号文的人工预算单价与闽建筑〔2007〕15号文的人工预算单价差额部分只计取税金,不计取其他各项费用,计算得出增加人工费总费用为7855883元,项目清单结算金额为135801274元(人工费均按投标报价未调整),结算总价为143657157元。

三、方案对比

做法一与做法二对比,做法一计算得出项目结算总价为144546350元,做法二计算得出项目结算总价为143657157元,做法二计算结果比做法一项目结算总价减少889193元,但是做法二存在不合理因素,详细分析如下:其一,做法二仅考虑市建委上报市政府文件中“人工费按施工当期福建省住建厅的人工预算单价(闽建筑〔2011〕37号)调整”,将人工费按闽建筑〔2011〕37号文及其补充文件闽建筑涵〔2012〕3号文规定调整,未考虑市建委调整人工费的依据文件闽建筑〔2009〕18号中的规定“人工费按福建省住建厅的施工期人工预算单价计算,不纳入风险承包范围”,因市建委文件上报时间段人工预算单价当期文件为闽建筑〔2011〕37号文,而不考虑后期可能存在的人工预算单价的调整,违背了闽建筑〔2009〕18号中关于“人工费按福建省住建厅的施工期人工预算单价计算,不纳入风险承包范围”的政策精神,也不符合国家关于农民工工资管理的政策宗旨。其二,建设单位依据市政府批复文件、市建委调整人工费文件及闽建筑〔2009〕18号文件签订的合同补充协议,发承包方约定人工费按施工当期政策调整,并无不妥之处,但是在人工费调整计算做法二中被完全忽略,实属不合理。建设单位作为建设工程的发包方和指示方,是在建筑工程中最有话语权的单位,忽略建设单位正确的做法,这将影响建设单位在签订项目合同或补充协议、管理项目过程中的权威性,对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不利,甚至影响建设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再者,做法二在审核施工单位申报结算的过程中,仅认可结算资料中部分人工费调整文字说明,未能从造价全局出发,忽略建设厅文件宗旨,忽略市场客观变化的因素,过于片面。通过对比分析,做法一相对做法二更为合理,符合建设厅关于人工费计算的文件要领,也与市场变化相符。通过对该项目结算的深入分析,探讨若本项目没有建委关于人工费报批文件及市政府批复,亦没有建设单位关于人工费调整的补充协议,施工过程中人工费变化在结算阶段还能否调整。首先招标文件及合同专用条款并未明确人工费包干计取,则从合同角度建设单位缺少人工费调整依据,若直接忽略人工费调整则容易产生支付争议。从政策角度分析,福州市建设委员会依据福建省住建厅2009年6月的《关于贯彻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通知》(闽建筑〔2009〕18号),人工费按福建省住建厅的施工期人工预算单价计算,不纳入风险承包范围,而且本项目中标通知书日期为2010年8月2日,并与建设单位签订建设施工合同,合同签订日期在文件闽建筑〔2009〕18号之后,合同应该与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地方政策一致,因此即使建设施工合同未明确施工过程中人工费计算方法也可参考文件闽建筑〔2009〕18号计算。此时可能会有部分人认为签订合同甲乙双方未能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人工费调整的条款,应视为默认人工费包干不调整,但依照《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八条: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本项目合同由建设单位提供格式条款,则应按不利于建设单位一方解释,因此还是应该计算施工过程中人工费实际上涨调整。由此可见,建设单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尤其是重大项目,非中标单位造成工期延长的项目,项目投资过程中各种计量计价政策极易跟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建设施工合同签订后仍会有很多不足之处,建设单位应及时收集实时政策文件,一是过程中能方便准确地计量计价及相关补充协议签订,二是为最终结算提供证据支持,减少结算争议并维护市场公平公正,让项目建设过程能够及时、安全且满足设计质量的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中标单位(即施工方)而言,在合同签订时更是应该慎重理解建设单位提供的格式条款,避免损失。施工单位承接项目的目的与建设单位有所区别,其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建设单位要求,即保证安全、质量及合理施工进度的前提下争取最大利润,保证中标公司利润及公司良性经营,甚至通过重大复杂项目提升公司技术水准,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使得项目承接公司可持续化发展。工程造价控制过程是项目经营管理重要的环节,要时刻与市场经济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属于有限制的市场经济,社会上供求关系可能时刻变化,市场也就随之变化而变化,而国家政策的作用就是引导市场经济向合理方向发展,避免拉大贫富差距且实现共同富裕。市场变化只会导致项目施工成本的变化,但是政策变化一般会引起公司利润变化,所以就要求中标公司重视项目经营,重视工程造价控制,为公司创造利润,若忽略政策变化则有可能浪费资源和损失利润。如本项目,若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承建方未及时理解和消化政策与建设单位协商,市场人工费上涨成本即全部由中标方承担,对于项目建设与中标公司均是有害的。对于受建设单位委托审核施工单位申报结算的咨询单位审核人员而言,首先是建设单位立场,审核人员的责任是协助建设单位,会同中标承建单位计算出满足建设施工合同、补充协议、招投标文件及竣工图等条件的合理的项目建安投资,帮助建设单位尽快完成结算工作。结算审核这项工作势必要求审核人员有过硬的造价技能,其中就包括对建设合同及相关补充协议的理解和对政府单位的政策文件的理解,有能力将结算资料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如若审核人员做出了错误的解释或者忽略结算资料的前后衔接内容,势必给项目结算增加矛盾争议,影响项目最终竣工决算。例如,本项目人工费调整计算的做法二,仅采纳了建设单位当期申报文件中的表述内容。导致做法二的原因就是结算审核人员造价技能有所欠缺,未能正确理解政策及合同文件,未能理解项目开工前的政策宗旨,未能了解施工过程人工费用市场变化及与之对应的政策调整的目的,未能对建设单位签订补充协议依据及过程进行充分理解,最终导致项目审核因人工费调整计算方式有误引起项目结审金额偏差80多万元。

四、结语

综上,人工费的市场变化最终能否体现到项目结算造价的变化上可能由多方面因素决定,如有无相关的政策支持,本项目若是没有福建省住建厅2009年6月的《关于贯彻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的通知》(闽建筑〔2009〕18号)中的人工费按福建省住建厅的施工期人工预算单价计算,不纳入风险承包范围的相关规定,人工费上涨对项目结算造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增加的只有中标承建的施工成本;在闽建筑〔2009〕18号文件支持下,建设单位未能同意与中标承建单位签订人工费调整的补充协议,结算审核能否顺利进行,人工费调整计算能否按文件计算就会存在不确定性,最终是否需要仲裁或者诉讼程序都是有可能的;再者就是人为因素,即使是政策、合同及过程纪要、签证文件都齐全的情况,因审核人员的素质技能、思想等都是存在差异的,不同的审核人员审核结果可能也不一致。项目各个参建单位只能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并引起重视,努力去了解市场、理解政策、收集项目建设过程资料最后共同协商核对,形成被市场认可的合理结果。

参考文献:

[1]付贵东.浅议基层建设工程施工人工费调整[J].现代审计与经济,2020(2):36-37.

[2]常晓青.建设工程结算调整人工费问题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8,44(15):229-230.

建筑工地合理化建议第4篇

【关键词】共享空间、空间形式、技术支撑

Abstract: Dal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shared space design describ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patial form, functionality and user groups, the composition, shape space level, the theme of creation, technical support and other practices, and 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several different levels of shared space.

Keywords: shared space, spatial form, technic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共享空间传统的形体表达的方式大多以简单纯粹的几何体组成的,在建筑理论,建造方式,建筑功能不断创新的时代,传统建筑共享空间简单的形体表达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建筑功能不断拓展发展复合的需要。所以在当代建筑共享空间的表现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空间的构成模式已经走向了从简单到复杂,水平线性到立体复合的模式当中。在共享空间中各种规模的空间相互联系,开始转变以往独立封闭式的组合模式,使人在空间处于空间感受的不断变化之中。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高水平的共享空间的设计案例。

大连是我国辽东半岛南端重要的及港口,工业,国际商贸,旅游为一体的中心城市。城市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的推动下,正在经历着对沿海地带的变革。在往后的十年时间里,这样的发展变革势必会将大连建设成国际口岸城市,而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定案开建,目的是为这个蓬勃发展的港口城市树立一个全新的地标,成为城市国际大都市风采的精神景观。最后蓝天小组的夺标设计方案更是将建筑的概念设定在混合了功能主义和丰富空间的综合效果的建筑。

一:不同层次的共享空间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首层共享空间主要功能包括有主要的休息,商店,展览,等等,二层为主体核心会议演出功能服务,同时作为环绕核心功能块周围布置的中小型会议室的转承空间。而二层连廊作为核心功能块和大小会议厅联系的交通枢纽。所以这次蓝天小组所设计夺标方案的空间不是传统单一的几何体共享空间,从空间构成、使用功能及使用人群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二种形式。

1:开放式的共享空间

在会议中心共享空间的底层空间在不同层次的使用者的情况下,在提供便捷的疏散环境的同时,同时容纳了商店,展览,餐饮等附属功能直接与共享大厅相连,并且提供了较短的路径和激动人心的视觉轴线。整个共享空间通过开放和流动的空间组织,在主剧场和会议空间中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城市街头广场的地带,所以就形成了不同尺度的连续空间的相互穿插,相互连接。在为不同目的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提供高识别性的内部空间方向感的同时,也提供使用者非会议阶段阶段需要的休息区,餐饮区,购物区,聚会区。从当代的会议建筑的设计理念来说,这是一个具有理想气氛的模式。

2:半开放式的额共享空间

会议中心的二层共享空间通过手扶电梯形成与底层空间连续过渡,通过手扶电梯将二层的共享空间与底层的“街头广场”联系起来,完成垂直向度上的提升。巨大的坡道和自动扶梯其造型从中庭创造动感,而它的合理设点有给随设备流动的使用人群有较佳的视角和视域享受。同时由连廊为二层共享空间围绕核心功能块形成回型水平空间,在于底层形成垂直空间上的序列的同时,上下互动,完成功能到视线,流线的交换连通。在塑造二层共享空间界面的同时完成对与整个硕大的共享空间层次上和形态上的丰富,形成空间的交融和延伸,是空间形态更加动人,气氛更加多姿。

二:共享空间的技术和环境概念

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概念当中,整个建筑的发挥功能的方式好像一个缩小的城市。建筑设计的全新理念导致的动态化的共享空间形态,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也是技术,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系统所体现的服务功能就是一个有机体,满足建筑共享空间所需要的巍智能化,微小化,低能耗化的特点。

在会议中心的使用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建筑内短时间大量流动人口的疏导,他们所期望的流动性和舒适性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所以巨大的共享空间所形成的底层环绕式的连续空间可以相当出色的完成使用者的要求。而同时这个建筑的共享空间在功能复合化趋势越发明显的时代,也需要很高的功能灵活性,功能完善性,低能耗和其他资源的低利用率。建筑巨大的共享空间的气候调节是通过围护结构的优化整合达到的效果,大量的独立空间通过自然通风,减少机械通风装置的加热和冷却作用。形体的优化相比传统会议中心规整几何形体大大减少了共享空间的围护结构收到的太阳直射产生的面积,依据气候条件设计的表皮采光通风体系,更有效的保持了建筑共享空间的恒温。室内的辐射吊顶板将制冷室内空气同时在冬季也可以形成热辐射帮助室内采暖。多达四层的围护结构有金属表皮外装,采光屋顶玻璃,结构壳体和屋顶天花板表面,在塑造激动人心的共享空间形态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于气候能耗问题的技术优化。

三:空间主题的追求

共享空间通常都会围绕建筑的功能创立一个主题,而共享空间的组织和各组要素的设计就以这一主题为中心。在一些纪念性的建筑中通过历史事件,人物的作为主题。所以在塑造建筑共享空间的主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共享空间环境设计,几个不同层面的共享空间都围绕建筑设计的作为城市精神景观的主题发挥作用。底层环境的设计围绕起架15米的核心功能体,以其为中心形成环绕式的空间。不同功能的空间之间不再有明确的分隔设置,空间界限的不断模糊,空间适应性和服务职能的提高和拓展,是塑造共享空间高效,舒适,人性主题的关键所在。而传统会议中心空间的单一化功能已经不能完成会议建筑体验复合化时代的到来,人在会议中心建筑中除了参加会议,还可进行多种不同行为—休息,观望,阅读,思考,聊天,聚会,购物等等,这些行为的交替和重叠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多变而非特定的复合活动。它是由城市空间到建筑空间的过渡延伸,它的设计理念是追求反中心反二元和反权威的解构主义,其行云流水般的建筑形态下塑造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的理念,由城市大空间到室内小尺度空间的过渡。因此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共享空间的设计需要为这些复合活动提供复合化的空间。

四:结语

共享空间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论文根据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理解和一定数量的资料查阅,进行归纳总结,由于本人时间和水平的限制,将会发生对共享空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带来一定的片面性和不足,有待今后的研究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庭建筑》(英)理查.萨克森著,戴复东、吴沪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香港现代室内设计》史庆堂著,广东科技出版社

[3]《建筑与绿化》石铁矛,时天光等

[4](室内设计资料集》张绮曼,郑曙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园林建筑设计》杜汝俭,李思山,刘管平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新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工地合理化建议第5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理念;建筑施工管理;经济效益最大化;落实管理责任;分阶段具体管理办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质的飞跃,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中国“新常态”理念的提出,对于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建筑行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经济增长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现代建筑行业在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正逐步被市场淘汰,长久以来,如何切实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成本,节约资源,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众多建筑行业管理人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精细化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它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符合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落实。本文以建筑工程理论和管理学规律为指导,综合采用文献综述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作者本人多年工作经验就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基本概念和及其运用于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做简单介绍,并基于此对如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效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引起各方面重视。由于本人阅历有限,权作参考,仅做抛砖引玉的作用。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的简述

精细化管理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的科学化管理,要求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明确化、具体化。所谓精细,就是将管理的规范性和创新性高度结合,使企业经营和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纳入有序的轨道,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建筑行业来说,严格来分,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在技术、设备等方面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型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细节上的较量,精细化管理就是其主体部分。通过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使建筑工程各环节都得到高效的实施和延续,以一种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式实现对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质量监督、进度调控、资源和人力配置的全方位统筹,将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纳入有序轨道,降低资源浪费和生产建筑成本。对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功不可没。

2建筑施工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2.1重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工作

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工作,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的顺利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投资规模,降低建筑工程运行成本,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对于增强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是指总包、监理、造价咨询单位及建设单位对各承包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资料所进行的审计活动。其过程必须遵循依法审计原则、全面审计原则、突出重点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有关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分列如下:①审核竣工结算的编制依据,查看其编制依据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有关编制依据资料是否完整,手续是否完备。②是要审核施工工程量,这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内容。最后为审核建筑工程用材料及预算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价大小,严格控制建筑工程实施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③对于建筑工程的类别,各项费用和隐蔽验收记录也要做相关审核工作,以切实提高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结算审核的准确性和质量,维护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自身的经济利益。

2.2审查建筑施工合同,重视精细化管理

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建筑合同的合理签订和有效审查的基础上的,是以合同的具体条款为依据和指示,因此要严格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必须重视前期对建筑合同的签订和审核,建筑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合同的重要性,在签订合同之前之中要尽早引入审计工作,要在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法律如《建筑法》、《合同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对合同具体内容条款如时间期限、保障范围、任务量、违约、索赔及其他争端等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做到规定明确、无歧义、不含混,特别要注意一些额外的补充条款,对一些容易误解,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要严抓不放,不避麻烦,以免后期扯皮。力求从严格意义上加强建筑合同的完善程度和严密程度,全面提升建筑工程实施前期的精细化管理程度。

2.3加强建筑人员选择、管理与培训工作

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建筑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高低,因此,对于施工队伍的精细化管理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枢纽。为此,必须重视对施工队伍的选择和管理,保证施工单位纪律严明,技术过硬。此外,为了解决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专业知识技能参差不齐的问题,必须大力建设和逐步完善建筑工程人员培训机构,重视行业管理人才额培新工作,不断增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从根本上落实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理念。

2.4密切注意建筑施工中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需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施工质量的重视,为此,必须构建完整的质量检查和监督机构,明缺和落实各部门各环节责任,同时加强现场巡视工作,及时发现、排查和解决施工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全面保障和提高施工质量。此外,要注意施工进度的协调,有必要定期召开进度报告会,统筹掌握施工进度。还要保证施工现场资源储备和人力的配置问题,避免出现工程滞后、延期等问题。最后,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要引起关注,对此,要加强建筑施工前的人员安全教育,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储备,同时要严格把控工程实施各阶段的安全监督和检查,最后,要建立一支高效的突发事件处理小组。

3结束语

本文以建筑工程理论和管理学规律为指导,综合采用文献综述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作者本人多年工作经验就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基本概念和及其运用于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做简单介绍,并基于此对如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效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引起各方面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强.精细化管理在施工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谢锋.刍议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的精细化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4):49-50.

[3]易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精细化管理[D].重庆大学,2008.

建筑工地合理化建议第6篇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措施

 

1.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化建筑,是指通过对智能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一个计算机系统管理的一体化集成系统,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拥有高效率的优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包括人类的生产、生活等空间)。其中,结构和系统方面的优化是指将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l自动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和集成技术(Integration)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

2.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开始起步于20世纪9O年代,并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的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1990年建成的北京发展大厦(18层)可认为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而1993年建成的位于广州市的广东国际大厦可称为我国大陆首座智能化商务大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建与在建的楼宇中,带有“智能建筑”色彩的约有数千幢,上海约有800余幢。这些工程投资在智能化设备上的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5%~8%。国内已建成的180m以上的建筑,都具有比较完善的智能化功能。目前,智能建筑所分布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行政机构、商业、公共建筑(医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住宅小区、交通枢纽等。

3.建筑智能化集成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多包含HVAC系统、电梯控制、消防、出入控制系统等多种系统和设备,这些系统和设备通常来自各个不同的供应商,他们仅仅关注自己的设备的应用,并不顾及他们的设备和系统与其它子系统的互联。为了实现多种不同系统间的通信和互动使得设施管理人员不得不操作多个系统界面,设备的管理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另外,这些子系统的封闭特性也大大限制了在系统扩建和改造时对产品的选择性。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选型受到很大限制,不能根据性能和价格随意选择产品和供应商,系统部署后,维修配件供应得不到保障,后期设备维护费用高,对产品和供应商存在很大的依赖型。免费论文。(2)用户必须面对不同的用户界面来管理不同的子系统,大大降低了生产率,同时大幅度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学习负担。(3)各个子系统间不支持互动,增加了操作复杂性。免费论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HVAC系统之间的互动。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到火警时,需要改变风门的位置、关掉风扇或加快风扇的速度来消除烟雾,这就需要系统互动的支持。免费论文。

4.改进:系统集成的主要技术手段

随着智能建筑的功能需求不断增长,使建筑内各种各样的机电设备的监控系统的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它们可能采用不同的网络平台、不同的通信协议。在实现BMS系统集成时,为了解决互联和互操作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大致为以下几种:

(1)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实现系统集成的方式

建筑自动化系统应属过程控制范畴,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国际性的标准通信协议,这种局面严重障碍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1995年美国暖通空调工程师协会推出了楼宇自动控制领域的第1个开放式标准通信协议一BACnet。该协议密切结合建筑工程特点,定义了23种对象、

39种服务、六种数据链路结构、三层网络架构,正在向BACne/IP方向发展。同年通过ANSI认证,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很多空调、制冷、锅炉、变配电等设备制造厂商均采纳该标准协议,为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开创了十分有利的局面。BACnet采纳了五种协议EIA232一PTP,EIA485一MS/TP,LonTalk,ArCnet,Ethernet。但是在先前的BAC—net协议中,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互联仍需通过协议转换器,尚未达成开放系统实现互操作的要求。

(2)采用协议转换实现系统集成的方式

协议转换器分为专用的协议转换器和标准的协议转换器。专用协议转换器指两种协议之间专用的转换器。采用这种协议转换器,如果要连接多个不同类型的网络,就需要多种类型的协议转换器。有时协议转换器难于匹配不同的网络的安置机制和服务。另外,当协议转换器故障时,这种结构没有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机制,所以这种专用的协议转换器不可取。采用标准的协议转换器,在局域网内部通信采用了简单的通信结构,包括物理层、链路层以及对应用层提供连接服务的会话,传送协议。这种方案中,接在局部网络上的所有站只使用简单的会话/传送协议,而所有协议转换器之间通信只使用同样的传送层协议IP,由此解决了互联网的匹配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协议转换器方式的应用将越来越少。特别是OPC(OLEfor Process Contro1)技术与ODBC(OpenDatabaseC0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互连)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不同协议的网络互连,开辟了新的途径,协议转换方式的应用将会更少。

(3)采用OPC技术实现系统集成的方式

0PC(OLEfor Process Contro1)是一种基于OLE的通信标准,用于过程控制的OLE0OPC重点解决应用软件与过程控制设备之间的数据的读取和写人的标准化及数据传输等功能。OPC提供信息管理域应用软件与实时控制域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提供应用软件访问过程控制设备数据的方法,解决应用软件与过程控制设备之间通信的标准问题。当设备通过OPC互联时,图形化应用软件、趋势分析应用软件、报警应用软件等应用软件均基于OPC标准,现场设备的驱动程序也均基于OPC标准。在统一的OPC环境下,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读取现场设备的数据,不需要一个一个地编制专用的接口程序,各现场设备也可直接与不同应用之间互连。OPC的重要作用是使设备的软件标准化,从而实现不同网络平台,不同通信协议、不同厂家的产品方便地实现互联和互操作。OPC技术的完善和推广,为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时,实时控制域与信息管理域的全面集成创造了良好的软件环境。所以说,OPC开创了系统集成的新途径,OPC将成为系统集成的主要方式。如果我们将OPC技术与ODBC技术作以比较,可以发现OPC技术现在比ODBC技术更为成熟、产品更多,而且我国已有比较成熟的OPC技术和产品。所以目前采用OPC技术实现系统集成,可能会比采用ODBC技术实现系统集成更为广泛一些。两种技术的融合与补充,将会使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庆吕.关于智能建筑的一些主要技术与发展趋势[J].中国智能网,2005.

[2]陆伟良.智能建筑主流技术及其应用[J].城市建筑智能系统,1999.

[3]张瑞武.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及其工程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工地合理化建议第7篇

【关键词】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建筑施工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系统不断成熟,施工工艺不断得到更新,在此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建筑结构独具的特点,混凝土建筑结构在建筑行业得到全面的推广运用。因此,加强对既有建筑尤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地基基础加固技术的研究和探讨,不仅仅是促进整个建筑行业进步的需要,也是促进施工工艺革新的客观需求,更是新时期下,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加固技术研究,有着十分客观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进行加固的意义分析

1.这是保证建筑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基础措施,万丈高楼平地起,既有地基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整个建筑的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既有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建筑工程的后期护理也难以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使得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必须实施加固,保证建筑安全,提高建筑质量。

2.这是完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理论的客观要求,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技术具有复杂性,涉及到各种法律规范,施工标准,施工的材料设备等各个方面,虽然这种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但是这种技术依然不够完善,理论不够成熟,基本上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加强加固技术的探讨研究,有助于完善加固技术理论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3.这是保证建筑质量的重要举措,现有建筑物及构筑物常常因设计或施工的缺陷以及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老化、破坏,甚至自然灾害造成建筑既有地基基础结构承载力不足、开裂以及抗震性能不良等,影响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功能,从而不得不考虑结构的修复加固问题。另外,结构设计规范也几经变动,原有建筑物及构筑物大部分己不满足现行规范的设计要求,必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这是保证建筑使用者切身利益的客观要求。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开始施工,房屋建筑的更新换代的周期也逐渐缩短,房屋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会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对既有地基基础进行加固,不仅仅可以使得建筑的性能得到保障,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消除很多的安全隐患,使得建筑的使用者能够安全使用,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战略。

三、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探讨

1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加固前期准备

(一) 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加固前,应先对地基和基础进行鉴定,方可进行加固设计和施工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的鉴定、加固设计和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

(二)对于相关建筑的处置

对地基基础加固的建筑,应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对重要的或对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尚应在加固后继续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对邻近建筑和地下管线应同时进行监测。

(三)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加固的施工人员应掌握所承担工程的地基基础加固目的、加固原理、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等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并进行严密的监测,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会同设计人员及有关部门分析原因,妥善解决。

2. 复合注浆法

(一)注浆钻孔施工。对桩基的桩身缺陷或桩底持力层缺陷进行加固时,先采用地质钻机在桩中进行钻孔抽芯或在桩侧进行钻孔,对桩身缺陷加固时需在桩中钻孔抽芯至缺陷位置以下1m左右,对桩底持力层缺陷加固时需根据设计桩底持力层要求从桩中或桩侧钻孔抽芯至完整持力层以下3m左右。钻孔孔径一般开孔为110mm或101mm,终孔直径为101mm或91mm,钻孔垂直度保证小于1%。

(二)建立孔口注浆装置。注浆钻孔施工完成以后,在注浆孔口建立注浆装置。孔口注浆装置采用预埋设的方式固定在桩顶注浆孔口,采用水泥浆将孔口装置与钻孔之间的间隙固定密封。

(三)采用高压旋喷方式喷射清水进行冲洗扩孔。

(四)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方式进行注浆。按要求进行清水喷射洗孔和扩孔后,再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方式进行旋喷注浆。将注浆管分段下入孔底后,从下而上进行旋喷注浆,旋喷注浆一般采用单管旋喷注浆方式。

(五)采用静压注浆方式进行注浆。高压旋喷注浆结束后,利用孔口注浆装置封住孔口进行静压注浆。静压注浆开始时采用较稀的浆液和较低的注浆压力,随后逐渐增加浆液浓度及加大注浆压力,直至设计注浆量和注浆压力为止。一般静压注浆在浆液终凝前需进行2~3次灌注。静压注浆可以采用单液也可采用双液注浆。

(六)封孔。静压注浆结束后,若注浆孔口冒浆,需对孔口进行封闭处理,防止浆液流出;若注浆结束后孔内浆液有流失,需补灌浆液到注浆孔内浆液饱满为止。

3.树根桩法

树根桩是一种小直径钻孔灌注桩。通常采用钢管导向冲击成孔,亦可直接采用回转成孔,成孔直径100~250mm,根据成孔直径的大小,可放入一根钢筋或多根钢筋,也可采用钢管,成孔后,将配制好的砼灌入孔内,最后成桩。由于树根桩可以任意角度倾斜,形态似树根故而得名。它的突出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结构物与地基之间原有的平衡状态,保证在加固地基的同时,又不破坏地基土对结构物的支撑作用。

(一) 桩径宜为150~300mm,桩长不宜超过30m,桩的布置可采用直桩型或网状斜桩型。

(二) 树根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也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有关规定估算,尚应考虑既有建筑的地基变形条件的限制和桩身材料的要求;对软弱地基,主要承受竖向荷载时钢筋长度不应小于1/2桩长,主要承受水平荷载时应全长配筋。

(三) 树根桩设计时,尚应对既有建筑的基础进行有关承载力的验算。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先对原基础进行加固或增设新的承台。

四、关于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施工的建议

1.要做到科学设计,从既有建筑的现实状况和整个建筑地基基础使用的实际出发,实地勘察,精密测量,采集第一手相关的地质地貌,施工高度,施工难度等一系列的客观数据,保证数据的真是完整性,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选择合理的加固方法,制定严格的施工规范,做好各种加固施工前的准备,比如对器械工具,人员的准备。

2.要采取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加固施工的各种机械设备做出科学选择,保证机械设备稳定安全,同时,要加强对加固材料的选择,采购质量管理,选择符合我国国家质量标准的材料,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从材料商保证加固的质量。同时,严格执行材料使用制度,规范科学合理施工使用,避免浪费,做到物尽其用。

3.要对整个加固工程设计施工都进行全程监控,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监督。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的提高,培养其负责的工作态度,安装先进的监控设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规范性指导和管理,从施工细节到全局的施工进度,加固后的护理修缮,都做出细致全面的监控,保证质量的高标准。同时,要做好加固后期的定期实施路桥维护,管理。全程管理控制,保证加固的质量,提高整个交通网络中的路桥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五、结束语

既有建筑地基是保证整个建筑稳固性和安全性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工作,将会对整个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施工既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加固技术的研究,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种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构件特点,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合理选择加固方法,严格遵守各种施工标准和施工规范,采用先进科技和先进施工工艺,促进加固施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整个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效果,增强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为确保建筑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潘卫成,夏群策,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会议论文] 2006 - 第九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

[2]卜良桃,蒋爱民,某住宅楼地基基础综合加固[会议论文] 2002 - 第六届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学术会议

[3]张琦琦,高压旋喷注浆法加固已有建筑物地基[会议论文] 2009 - 中国建筑学会全国复合地基学术会议

[4]吴铭炳,戴一鸣,林颖孜,王文辉,基坑加深的加固措施及其效果[会议论文] 2010 - 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10学术年会

建筑工地合理化建议第8篇

关键词/国宾馆多功能会议中心建筑现代人文

中图分类号: TU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陕西宾馆又称陕西丈八沟宾馆,地名丈八沟取自于唐初魏征斩龙头的神话传说,盛唐时期这里就是消夏避暑之胜地,诗人杜甫曾题诗赞誉,人称“阆苑仙境”,又被誉为“陕西的钓鱼台”。宾馆曾接待过五十多个国家一百多位政界要员,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是一座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召开大型会议的综合型园林式国宾馆。

陕西大会堂位于陕西宾馆院内西北角,北侧及西侧毗邻城市道路,东侧为同期建设的陕西宾馆18号楼,南侧为丈八湖扩大延伸段。依照陕西宾馆新规划布局,本项目位于宾馆内湖(丈八湖)北商务接待区,与湖南政务接待区隔湖相望。

本工程2012年1月建成投入使用,将作为陕西省人大、政协两会永久会址。可满足各种大型演出及会议要求。

项目概况

本工程为多功能会议中心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6527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9948.4㎡,地下建筑面积15321.6㎡),建筑总高度26.7m。

功能包括2000座会议观演大厅,600人多功能大厅及大、中、小会议厅34个。配备先进的舞台设备、音响、扩音、录音、投影、多媒体演示、视频会议系统、同声传译系统等,能满足各种不同类型演出及会议的需求。

本项目防火分类为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陕西大会堂外景

设计指导思想

陕西大会堂作为陕西省最重要的会议建筑之一,作为陕西省人大、政协两会永久会址,其建筑气质,应不同于一般的会议中心。其设计指导思想应充分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同城市大环境相适应,使项目成为陕西宾馆建筑群当中,乃至于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充分体现陕西地方人文特点,代表陕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现代化会议中心的形象。以与会观演人为中心,以有关法律法规为准绳,确保建筑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树立精品意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述指导思想主要落实在以下各方面的具体设计中:

1.考虑建筑在城市大环境下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力求与周围的建筑空间融为一体,成为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2.合理解决各种交通流线,力求简洁、畅通、便捷高效,同时创造良好室内外空间环境,做到建筑与环境的交融与和谐。

3.满足消防间距、消防通道的安全需要。合理划分防火分区,组织疏散路线,配备灭火设备。

4.在建筑设计上,力求简洁方正,提高建筑的有效空间利用率,同时在简洁的体量上,通过建筑造型手法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塑造良好的空间形象,提升建筑的品位。

5.积极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和设备,使先进性、合理性、科学性相结合。

6.积极采用环保型产品及材料,选用无毒性建筑材料及低噪音设备,排水系统雨污分流。

7.做好环境绿化和美化设计,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充分利用建筑北侧广场以及南侧湖面,合理设计并利用景观,营造全新空间氛围,创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

8.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设计,节省日常运行费用,节约能源。

9.积极采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

建筑设计

陕西大会堂负二层为地下室,设置了汽车停车库和设备用房舞台台仓,配套动力房间和战时人防掩蔽所。负一层为地面一层,设置了向东、北、西侧开启的安全通道及疏散口部以及东、西两侧的车库入口。内部设置了50及70人会议厅、各种服务间,设备间、机房、变电所、计算信息中心、控制室及储藏间。一层作为大会堂主要人流入口,四周通过与室外3.0米至4.5米高的大踏步与室外广场联系,以中央大厅及前厅作为过渡空间,内部在西北角设置了特品存放、衣物存放、库房等服务设施,东北角是与18楼相衔接的连廊入口,东南角为会见厅及配套休息用房,西南角设置供演职人员化妆和办公用房,中间部分为会议观演大厅池座;二层建筑内四角配置有200人的会议厅及服务库房,东西两侧为50人会议厅,南北两侧为一层大厅上空,中部会议观演大厅楼座部分;三层北侧为600人多功能厅,南侧为50人会议厅及配套办公用房。

会议观演大厅池座部分容纳观众1400人,楼座部分容纳观众738人。座席均为错排布局,池座部分逐排视线升高差为0.12m,楼座部分采取隔排计算视线升高值,视线升高差也为0.12m。

会议观演大厅东西两侧为交通联系厅,两侧各设3部扶梯与相邻楼层相连。共设有十部客梯,六部服务用电梯兼消防电梯使用。共设有12部防烟疏散楼梯。

地下部分负二层层高4.2m,地上部分负一层层高6.0m,一层层高9.0米,二、三层层高6.6m,其中三层多功能厅局部层高9.6m。会议观演大厅舞台台口高12m,舞台顶标高31.12m,舞台台仓最深处底标高12.4m,观众厅顶标高27.0m。满足各种空间使用要求。

会议观演大厅

主要设计特点

本项目地理位置优越,对内、对外交通便利。与18号楼通过连廊连接,以满足与会代表方便使用以及两项目之间功能的扩充与互补。建筑四周均设有大型广场,以保证人员集散及消防扑救要求。结合湖面、绿化、景观营造出一个雄伟大气、体现陕西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会议中心建筑形象。

建筑主入口通过大踏步从广场引入,车库出入口位于大楼西北、东南和西南三个角部,使用便捷,良好地解决了人车分流,减小互相干扰的问题。

大会堂主门厅

1.平面布局:根据建筑自身特性和使用功能以及使用要求,建筑采用“回”字形平面布局形式,各种会议厅及配套附属服务用房以会议观演大厅为中心环绕布局,功能分区合理,利用率高。

2.柱网选择:根据会议厅、会见厅等各部分用房的面积要求,兼顾到地下停车库的经济合理,平面采用9000×9000,12000×9000,12000×12000的统一柱网布局,充分满足各部分功能使用。

3.结构选型:采用与建筑使用功能相适应的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4.建筑造型:以现代简洁的设计手法,追求建筑的简洁流畅以及体量上的匀称均衡,层次丰富完整。充分体现大气、和谐、高雅的建筑格调和时代风采。大力发扬陕西地方历史人文特色,同时运用现代手法及现代建筑材料努力营造出富含陕西地方特点的现代人文景观建筑。建筑整体气氛着重表现恢宏大气、雄伟气派的建筑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