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0 18:10:24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第1篇

【关键词】 心脏肿瘤;外科治疗;复发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的心脏左房肿瘤摘除手术39例,其中女22例,男17例,年龄13~68岁,平均46±10岁。其中左房粘液瘤37例,左房脂肪瘤2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i级4例,ii级9例,iii级23例,iv级3例。查体:心尖区闻及ii~iv级舒张期杂音35例,其中合并收缩期杂音8例,4例无明显心脏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3例,房性早搏1例,心房颤动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胸部x线片示:左心房增大29例,左心室增大7例;肺淤血27例,肺动脉段突出11例,呈二尖瓣型心影3例。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腔内有异常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分叶状,随心脏舒缩活动。合并二尖瓣返流9例,其中重度返流4例。

1.2 临床表现:1)循环系统症状:由于肿瘤最常见于心房,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靠近二尖瓣。通常会影响循环系统,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如:心悸、气短、头晕、活动耐量下降。本组病例均有两种以上的上述表现。2)由于粘液瘤表面呈粘液状,容易脱落,容易造成循环系统的栓塞,本组中有1例脑栓塞,2例有肢体栓塞病史。3)全身反应性症状:发热、贫血、消瘦、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本组病例中发热5例,红细胞沉降率加快13例。

1.3 手术方法: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急诊手术2例,其余患者为亚急诊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1”型劈开胸骨,术中见瘤体呈椭圆形、类圆形或葡萄串状,胶冻样,质脆,易脱落,颜色多样。瘤体大小15mm×19mm×21mm至63mm×46mm×37mm不等。有蒂27例,基底较宽;未见明显瘤蒂者12例。肿瘤附着于卵圆窝附近33例,左心房顶3例,左心房前壁1例,左心房外侧壁1例,左心房后壁1例,手术切除瘤体时根据瘤蒂及基底情况,一般完整切除瘤体及周围0.5~1.0cm的正常组织。切除时应尽可能一次完整取出,取出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心腔以免残留在心脏内造成术后栓塞。本组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2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2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体外循环时间52~126min,平均7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88min,平均53min。术后病理诊断:左房粘液瘤37例,左房脂肪瘤2例。心脏切口均采用切开右心房后再切开房间隔径路,房间隔组织切除后,根据切除瘤蒂后局部组织缺损情况,采用直接缝合或自体心包修补,本组中5例直接缝合,其余多采用自体心包修补。如果瘤蒂与房室瓣近,必须切除一部分瓣叶,而瓣膜成形不满意时,做瓣膜置换术。切除附着在左心房顶或侧壁的肿瘤,要防止切穿房壁,如果需要切穿,可用心包补片修补。

1.4 治疗结果:经手术治疗39例患者中,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9个月~9年,平均3.27年,其中一例在术后11个月复查时发现肿瘤复发,为粘液瘤患者,原手术证实其蒂位于软圆窝,约2×3cm大小,复发时心脏超声证实肿瘤仍位于软圆窝,考虑手术切除时可能内膜有残留,因患者拒绝再次手术并失去随访。其余患者均仍存活,其中脑梗死患者左下肢肌力4级,肢体栓塞患者经治疗后无后遗症。

2 讨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是少见的心脏疾病,近期报告的尸检发生率为0.0017~0.28%[1],其中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并以心房粘液瘤最为常见,占心脏肿瘤的50%。好发年龄为50~70岁,多见于女性。心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与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和肿瘤性质有关。左房粘液瘤其蒂部多位于房间隔卵圆窝周围,肿瘤活动度较大,因此表现为类似二尖瓣狭窄的症状和体征,但可随改变而变化,甚至可阻塞二尖瓣口,引起晕厥或猝死。心脏粘液瘤可有低热、消瘦、贫血、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与肿瘤内出血和退变、微栓塞等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2]少数粘液瘤以栓塞或晕厥为首发症状,而栓塞又以脑栓塞多见,容易误诊。二维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脏肿瘤有很高的敏感性,诊断准确率可达87%,并对肿瘤病理类型的判定有一定指导意义。原发性心脏肿瘤一经诊断,即需急诊或亚急诊手术,否则有晕厥、猝死或栓塞的风险。手术通常采取胸部正中切口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升主动脉阻断前尽可能操作轻柔,暂不插左心引流管,可直接切开肺静脉减压,避免肿瘤脱落和栓塞。根据不同的肿瘤位置选择适当的心脏切口。房间隔切口一般不能直接缝合,除非肿瘤未侵犯房间隔,手术中无切除房间隔组织才考虑直接缝合房间隔,如本组中左心房顶3例,左心房前壁1例,左心房外侧壁1例,否则多需要自体心包或涤纶片修补。如果肿瘤附着于左心房壁,可在房间沟后部行左心房切口,切除附着区及瘤蒂附近心房壁全层,产生的心房壁缺损通常以自体心包片修补。另外由于心脏粘液瘤可多中心发生,术中一定要仔细心内探查,特别是静脉入口、房室瓣及腱索、肌间隙,避免遗漏。对于肿瘤的切除范围,外科手术原则是要完整的切除肿瘤组织并包括足够的边缘组织,包括肿瘤基底周围的心包及肿瘤浸润的深度。有蒂的粘液瘤一般应完整切除,必要时可以用牙科镜或者内窥镜来协助进行手术切除[3]。侵犯瓣膜及腱索组织的肿瘤,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可以用心包行瓣叶修复,术中食道超声可以进一步确定肿瘤的解剖位置,评价瓣膜的狭窄及关闭不全程度,以及对瓣膜成形后的效果进行评价。除非瓣叶切除范围广,需要进行人工瓣膜置换。在决定置换瓣膜时,要权衡肿瘤复发与瓣膜所相关的并发症的利弊[4]。一般认为心脏良性肿瘤的预后良好,其复发可能与以下4种原因有关:肿瘤切除不完全、肿瘤呈多源性、家族性肿瘤和转移性复发[5]。但家族性比较肯定,其他3种原因没有较明确的理论依据。在本组患者中只出现一例复发,可能与例数相对较少且病理类型相对单一有关。总之,心脏左房原发肿瘤只要诊断明确,外科治疗的短期及远期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参考文献】

[1]robertswc. primary and secondary neoplasm of the heart[j]. am j cardiol, 1997, 80: 671-682.

[2]韩劲松,安君,阎德民.原发性心脏肿瘤232例临床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2006,144(12):87-89.

[3]胡盛寿,王小?,许建屏,等.心脏肿瘤外科治疗经验总结[j].中华医学杂志,2006, 86(11):766-770.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第2篇

【主题词】房间隔缺损;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方法

【中图分类号】R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060-01

2009年1月~2009年8月,我们共收治高龄房间隔缺损患者共32例,全部采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2例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50~68岁,平均(56±3.2)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促等症状,所有患者均于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2~3/VI级柔和的收缩期杂音,动脉瓣第2音亢进伴固定分裂。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15例,Ⅳ级9例。中央型房缺20例,上腔型房缺8例、下腔型房缺各4例,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4例,部分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6例,房颤23例。心胸比率0.58±0.47。心脏彩超示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32例,其中中度以上关闭不全2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3例。肺动脉平均压力为(42.1±15.8)mmHg。

1.2 方法:静脉复合麻醉下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上腔型ASD修补采用经上腔静脉插管,其余均经右心耳插管),循环降温,维持鼻咽温在34~35℃,体外循环(cPB)辅助心脏跳动下阻断上下腔静脉,停止呼吸,保持平均灌注压大于60mmHg。头低位,右房内持续心外吸引,勿将吸引器插入左房。主要操作完成后开始升温至37℃左右,心内手术完毕排气后即可停机。横径2.0cm以下的中央型ASD采用连续缝合、间断或8字缝合。横径大于2.0cm的ASD、左房小的中央型ASD和上下腔型ASD采用心包片补片修补,在心脏跳动下探查二尖瓣和三尖瓣,决定是否对瓣膜进行处理。本组中有21例行三尖瓣Devage成形术,10例行二尖瓣成形术。在心脏跳动下动态观察各瓣膜手术成形效果。手术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前心功能亚级者,清醒后即拔管;术前心功能Ⅲ级以上、心脏大的患者,适当延长呼吸机辅助,术后给予多巴胺支持3~7d。术后给予硝酸甘油控制血压,能进食后即口服卡托普利。

1.3 结果:本组31例全部存活,术后心功能Ⅰ级11例,Ⅱ级17例,Ⅲ级4例。术后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危象及呼吸衰竭发生,平均呼吸机支持时间7.4h,平均住院时间12d,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右心功能不全6例,术后早期反复出现两侧胸膜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经强心、利尿、补充胶体7~16d后好转;窦性心动过缓2例;呼吸功能不全5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随访3~60个月,1例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浮肿、腹胀等右心不全的表现,经强心、利尿后,基本控制。

2 讨论

中老年房缺临床比较常见,由于长期心房水平有左向右分流,致使右心系统呈高容量负荷状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损害、心律失常、房室瓣功能障碍和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影响术后早期的恢复和预后[1]。早期手术可以避免日后发生不可逆转的肺小动脉硬化和右心衰竭。肺动脉收缩压超过75mmHg,手术危险性大,死亡率高,应慎重考虑。

中老年患者亦应考虑手术治疗,但在45岁以上,尤其60岁以上患者手术病死率高,发生肺血栓者比率也高。采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技术一直是心脏外科最基本的手术方法,但其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以及再灌注损伤[2]。近年来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的应用,使心脏得到持续氧合机器血流供应,避免了心脏停跳、复苏、心脏按压、电击除颤等非生理性损伤,改善了术中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避免了再灌注损伤,获得较为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3]。刘亚涛等[4]通过对36例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心脏不停跳与心脏停搏两种术式对心肌肌钙蛋白I(cTnI)影响的观察,得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心脏不停跳可明显减轻心肌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较冷晶体停搏术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中老年房缺不仅简化了手术操作程序,不需要心脏复苏及辅助循环,术毕排气后即可停机,缩短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患者容易耐受,在心脏跳动状态下,有利于发现房缺修补后残余分流,并及时予以立即纠正,另外中老年房缺中,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很高,因为长期的左向右分流、右室扩张和三尖瓣瓣环扩大,导致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5]。二尖瓣关闭不全发生率相对较低,见于年龄大和分流量大者,这类患者左心室发育较差,当房缺修补后,左心室的前负荷增加,如仍有二尖瓣返流,术后容易发生左心衰竭。可靠的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是决定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6]。本组21例行三尖瓣成形,10例行二尖瓣成形术。在接近生理状态下检查心脏二尖瓣、三尖瓣病变情况和修复后观察瓣膜启闭状态,比心脏停跳法中注水观察情况准确,确保修复满意。由于避免了心脏停跳,使与之相关的心肌、肺的损伤和其他有关脏器的损伤程度明显降低。尤其适用心脏巨大、心、肺功能差的中老年房缺患者。彻底排气,避免气栓是手术的关键。在手术中患者处于头低位,主动脉根部插管持续左心引流并排气,关闭房间隔时要保证左心房充盈。中老年房缺患者左室发育较差,当房缺修补后,原分流的部分血流全部涌入左心室,心室收缩时的前负荷增加,术后早期容易有左心功能不全,常规给予多巴胺支持以及强心、利尿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术前右心功能差的患者,术后可出现胸腔积液以及心包积液,经过强心、利尿以及限制输液量、补充白蛋白等保守治疗,积液基本消失。患者术后根据心功能恢复情况可口服地高辛和利尿药物。

总之,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中老年房缺是一种安全的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并对合并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病变的探查和手术成形治疗有一定的优越性;有利于中老年房间隔缺损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 兰锡纯,冯卓荣.心脏血管外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60-561

[2] Mnrai N,Katayama Y,Yamada T,et al. Thyroid hormone andmyocardial metabolism after heart surgery in dog[J]. AsianCardiovasc Thorac Ann,1999,7(1):13-17

[3] 刘学刚,唐震,史向前,等.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0,19(1):37-38

[4] 刘亚涛.心脏不停跳与冷晶体停搏在常见先心病矫治术中对肌钙蛋白的影响[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12(1):63

[5] Shibata Y,Abe T,Kuribayashi R,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isolated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 in patients more than 50 years old[J]. Ann Thorac Surg,1996,62(4):1096-1099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第3篇

医学科技的进步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观念,一些过去认为不能治疗的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病、心脏肿瘤、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现在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使患者重新获得健康的心脏。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出生时最常见的生理缺陷,每200~3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非紫绀型和紫绀型两大类。前者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后者有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等。关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时机,一般认为学龄前最好。年龄太小抵抗力低,手术风险大;年龄太大可能出现并发症,失去最佳手术时机;不能耐受根治手术的患儿,可先行姑息性手术,以部分改善症状,为以后根治手术创造条件。大部分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随着时间推移,肺血管会发生痉孪、增厚,管腔变窄,导致肺动脉阻力升高,最终形成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出现口唇、手指足趾青紫,失去手术矫治的机会。紫绀型心脏病由于血红蛋白增多,血液变粘稠,会导致脑栓塞、脑脓肿等。

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病的种类很多,但均表现为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常见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黏液变性,以及冠心病引起的瓣狭窄、关闭不全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常会引起心脏增大、心房纤颤、血栓脱落,导致外周器官栓塞、心力衰竭等。治疗方法有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瓣膜成形术是对病变瓣膜进行手术修复,恢复瓣膜功能,主要针对老年退行性变、单纯腱索或乳头肌功能障碍,以及一些先天性瓣膜功能障碍,术后恢复快,无需抗凝,生活质量好,但部分病人可能需要二次手术。瓣膜置换术是用生物瓣或机械瓣替换病变瓣膜。两种瓣膜各有优缺点:机械瓣具有良好耐久性,一般可以终生使用,但需要终生抗凝;生物瓣是源于人类或猪、牛的生物瓣膜,无需抗凝,但寿命短,部分患者一定时间后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冠心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的改变,冠心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选择介入支架或冠脉搭桥术。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微创治疗方法,但部分病人,如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冠状血管多支病变、顽固性心绞痛经内科治疗无效者,不适合行介入治疗,需进行搭桥术。冠脉搭桥是利用自身血管将大血管与冠脉血管狭窄远端相连,绕过狭窄或堵塞段,直接到达远端血管,供应缺血心肌。搭桥血管常采用自身的大隐静脉、内乳动脉、桡动脉等。

大血管疾病大血管疾病有马凡氏综合征、胸主动脉瘤、各型夹层动脉瘤等,多有家族遗传倾向。其中夹层动脉瘤最为凶险,随时可能发生动脉瘤破裂,引起大出血导致死亡。如果确诊为夹层动脉瘤,可以在必要而紧急的处理后,进行介入或手术治疗。手术前最重要的是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大小便也必须在床上解决;同时应避免咳嗽,以防止动脉瘤破裂。应用药物稳定血压,应用镇静剂,避免烦躁。

心脏肿瘤心脏肿瘤较为少见,最常见的是左心房黏液瘤。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黏液瘤会阻塞二尖瓣口或进入左心室,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心衰;肿瘤脱落也会引起其他器官栓塞。因此,一旦诊断为左房黏液瘤,要及早手术切除肿瘤,以防止瘤子脱落造成严重后果。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第4篇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出生时最常见的生理缺陷,每200~3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非紫绀型和紫绀型两大类。前者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后者有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等。关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时机,一般认为学龄前最好。年龄太小抵抗力低,手术风险大;年龄太大可能出现并发症,失去最佳手术时机;不能耐受根治手术的患儿,可先行姑息性手术,以部分改善症状,为以后根治手术创造条件。大部分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随着时间推移,肺血管会发生痉孪、增厚,管腔变窄,导致肺动脉阻力升高,最终形成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出现口唇、手指足趾青紫,失去手术矫治的机会。紫绀型心脏病由于血红蛋白增多,血液变黏稠,会导致脑栓塞、脑脓肿等。

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的种类很多,但均表现为狭窄和(或)关闭不全。常见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黏液变性,以及冠心病引起的瓣狭窄、关闭不全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常会引起心脏增大、心房纤颤、血栓脱落,导致外周器官栓塞、心力衰竭等。治疗方法有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瓣膜成形术是对病变瓣膜进行手术修复,恢复瓣膜功能,主要针对老年退行性变、单纯腱索或肌功能障碍,以及一些先天性瓣膜功能障碍,术后恢复快,无需抗凝,生活质量好,但部分病人可能需要二次手术。瓣膜置换术是用生物瓣或机械瓣替换病变瓣膜。两种瓣膜各有优缺点:机械瓣具有良好耐久性,一般可以终生使用,但需要终生抗凝;生物瓣是源于人类或猪、牛的生物瓣膜,无需抗凝,但寿命短,部分患者一定时间后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冠心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的改变,冠心病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选择介入支架或冠脉搭桥术。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微创治疗方法,但部分病人,如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冠状血管多支病变、顽固性心绞痛经内科治疗无效者,不适合行介入治疗,需进行搭桥术。冠脉搭桥是利用自身血管将大血管与冠脉血管狭窄远端相连,绕过狭窄或堵塞段,直接到达远端血管,供应缺血心肌。搭桥血管常采用自身的大隐静脉、内乳动脉、桡动脉等。

大血管疾病

大血管疾病有马凡氏综合征、胸主动脉瘤、各型夹层动脉瘤等,多有家族遗传倾向。其中夹层动脉瘤最为凶险,随时可能发生动脉瘤破裂,引起大出血导致死亡。如果确诊为夹层动脉瘤,可以在必要而紧急处理后,进行介入或手术治疗。手术前最重要的是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大小便也必须在床上解决;同时应避免咳嗽,以防止动脉瘤破裂。应用药物稳定血压,使用镇静剂,避免烦躁。

心脏肿瘤

心脏肿瘤较为少见,最常见的是左心房黏液瘤。发病年龄多为30岁~50岁。黏液瘤会阻塞二尖瓣口或进入左心室,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心衰;肿瘤脱落也会引起其他器官栓塞。因此,一旦诊断为左房黏液瘤,要及早手术切除肿瘤,以防止瘤子脱落造成严重后果。

心肌病

心肌病的主要类型是肥厚型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其中肥厚型心肌病是由于局部心肌增厚,导致心脏排血受阻,心腔变小,心脏舒张功能受损,患者常伴有心绞痛和晕厥。将肥厚的心肌部分手术切除,疗效可靠。

心律失常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第5篇

关键词:心脏外伤;心脏压塞;诊断;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4.2 R2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267-02

心脏外伤是最危急的外科情况之一,病人常在极短的时间内死于失血性休克或心脏压塞,早期诊断和及时果断地手术治疗是救治的关键。2002年5月―2007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14例心脏外伤病人,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病人,男13例,女1例,年龄(18~65)岁。伤后就诊时间15min至3h,表现为失血性休克9例,急性心包填塞7例,其中3例发生心脏骤停。开放性心脏外伤11例,均为锐器刺伤;闭合性心脏外伤3例,其中挤压伤1例,医源性损伤(心脏介入治疗、心包穿刺)2例。心脏伤口长(0.5~3.0)ml。损伤部位:右心室7例,左心室3例,左、右心房各2例。合并损伤:肋骨骨折8例,肺刺伤5例,血气胸6例,腹内脏器损伤3例。

1.2 方法 全部病人急诊手术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30min至6h。其中3例在急诊室进行,其余送手术室手术。12例采用伤侧前外侧切口,2例采用正中切口,其中1例采用体外循环。术中发现心包积血(50~350)mL,胸腔内积血(100~3000)mL。心室裂伤用4-0Prolene带垫片双头褥式缝合,左心耳破裂用心耳钳钳夹后结扎,心房裂伤用4-0Pmleaae线直接缝合。合并损伤均同期手术处理。

2 结 果

本组14例病人中,3例心脏骤停病人行急诊室剖胸术(ERT),抢救成功2例,死亡1例,11例于手术室中行开胸手术,抢救成功10例,死亡1例,总救治成功率85.71%,病死率14.29%。死亡原因:1例为刀刺伤致左室破裂,失血时间较长,失血性休克死亡;另1例为高龄病人射频消融术后,心肌灼伤面积较大,且合并主动脉关闭不全。建立体外循环修补破口后,反流致左室高压,膨胀明显,无法脱机。

3 讨 论

心脏外伤是最危急的外科情况之一,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失血性休克和心脏压塞两种类型,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同时存在而以一种表现为主。若伤后血液流入胸腔或流出体外,主要表现为失血性休克,大部分病人在入院前死亡。能接受治疗的病人,多数以心脏压塞表现为主,心包伤口相对较小。心脏压塞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心脏受压影响血液回流,使心排血量降低;另一方面,它能阻止血液流出心脏,避免继续失血,使病人有机会得到救治,因此出现心脏压塞病人的生存率显著高于未出现心脏压塞者。

开放性心脏外伤病人多在胸前、背部或剑突下心脏投影区有锐器刺伤伤口,结合心脏压塞或休克的临床征象,不难做出诊断。特别强调的是胸、背部或剑突下伤口的位置、深度和伤道方向的探查,对心脏外伤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濒死的疑似心脏外伤病人,手指伤道探查是最简单快捷而有效的初步诊断手段,如临床上有失血或心脏压塞表现,手指探查确定伤道进入胸腔,则具备了剖胸探查的基本指证。本组有5例病人,手指伤道探查结果是急诊剖胸的主要依据。闭合性心脏外伤,临床上比较少见,但在其死亡病例尸检中,可高达64%,说明临床上存在一定数量的漏诊、误诊。原因可能是闭合性心脏外伤多由较力引起,常合并严重的颅脑、腹部外伤,易掩盖心脏损伤表现,而且心脏压塞典型的三联征仅见于35%~45%的病人,使心脏外伤被,临床医生忽视。急诊超声检查能迅速、准确、特异地发现心脏压塞、血胸、心脏或大血管损伤、纵隔血肿甚至肋骨骨折,其敏感性为97.5%,高于胸部X线的92.5%,平均检查时间为1.30min,快于X线的14.18min,故急诊心脏超声成为重症胸外伤的常规检查。本组3例闭合性心脏外伤均由超声确诊。心包穿刺对心脏损伤的诊断及急救的意义评价,文献有不同意见。由于心包腔内快速出血形成血凝块可能影响诊断及引流效果,另外心包穿刺可能打破心包压塞与低血压之间暂时的稳定关系,故认为心包穿刺并不可取。本组病例中无一例为诊断行心包穿刺。

对确诊或高度怀疑心脏破裂者必须立即手术探查,这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对于刚抵达诊室生命体征即消失的病人,不应轻易放弃抢救,ERT是其生存的唯一希望。1981年Ivatury提倡,穿透性心脏伤只要转运途中尚有生命体征的病人,即应积极地施行ERT,其对濒死者的抢救成功率可达到30%~40%。Aiham等认为,对生命体征不稳定者,施行ERT的生存率可达50%。本组3例心脏停跳病人实施ERT,抢救成功2例。应强调的是急诊科医师必须学会紧急开胸手术的技能,即使没有胸外科医生在场,也应该施行开胸术,做心包减压,恢复心跳,再交给胸外科医师进一步处理。对于失血性休克者应在快速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紧急开胸,不必强调血压恢复正常。

抢救手术最佳人路是根据胸壁伤口的位置采用伤侧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开胸,这一切口开胸快,便于直接暴露心脏的破裂口,还可以根据术中情况变化适当延长切口,甚至横断胸骨向对侧延长切口,有助于同期处理其他脏器损伤。若估计病情严重或闭合性损伤难以判断损伤部位,则宜用胸骨正中切口,同时准备体外循环设备,必要时在心肺转流下修补。本组12例采用左或右胸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2例采用正中切口,其中1例采用体外循环。切开心包解除心脏压迫后,心脏伤口可能大出血,应用手指压迫心脏裂口止血,用带垫片无损伤缝线缝合心脏裂口。缝合应保持较大的深度和跨度,结扎用力适度,既能保证止血,又不至于撕裂心肌组织。如裂伤临近冠状动脉,应在血管下‘潜行缝合,防止损伤冠状动脉。心底部或心脏后壁伤口修补困难者,应在体外循环辅助下修补。如心脏破口修补后能触及震颤,应警惕心内结构损伤的可能,可行心脏表面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室间隔穿孔或膜损伤。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第6篇

1978年之前,那么大个北京却没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生存机会。无辜的小生命在“无能为力”的面前,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患儿家长的心常年泡在恐怖的泪水中,等待的不是希望而是噩耗的到来。这就是当年压在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诸福棠心上的一块石头――儿童医院必须尽快开展小儿心脏外科技术。李仲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到了学科建设的前沿。

1978年9月8日,北京儿童医院成功进行了第一例小儿心脏手术,是李仲智叩开了这扇尘封的大门。这是一例先天心室缺损修补手术。当时下了手术台,他看着彻底摆脱心脏畸形折磨的小生命,没舍得立即把孩子推到监护室。就像一首舒缓的生命变奏曲,新生的喜悦需在结束之后慢慢地体味。整整一夜,就在手术室,李仲智陪护着孩子一刻没有离开。毕竟这是老一代的心愿重托;毕竟这是北京市医疗系统一项空白的消失。他怎么能抑制住那种成功的兴奋――从这一天起,北京将有越来越的孩子可以从先心病的魔爪下挣脱出来。一段“无能为力”的历史宣告结束。

为了这一天,李仲智作了充分的准备。

任何时候,授命创建一个新的专业,对于年轻人无疑是最大的认可和信赖。

但是李仲智创建小儿心脏外科实在不轻松。1978年,中国刚刚结束一场人性摧残的运动。在国内一所心脏外科技术领先的医院,人家一听说他们是冲着心脏外科来的,倒吸冷气:“你们还敢开心脏外科?”“胆量不小!”因为在那场“文化运动”中,人家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专业被斥为“挖人心脏的刽子手”。也因此,这所医院的主刀医生竟被打断了双腿。这就是心脏外科送给李仲智的第一分“礼物”――恶性刺激。

在正视残酷的同时,面临的是巨大的压力。李仲智进修的上海新华医院,被国内同行尊称为小儿心脏外科的“黄埔军校”。在那里,他从师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丁文祥教授。一次,在整理患者给老师的来信中,他惊讶地发现,居然有人把小儿心脏手术的成功与“伟大”连在了一起――“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丁文祥,他是我们的大救星……”这种大胆的比喻让他发毛:心脏外科大夫在患儿家长心目中可以是如此分量?无论是期望、情感,还是恩德,其中该是多么沉重的责任!

当然,最让李仲智不安的是那些等候手术的心脏病患儿。因为当时国内手术能力的限制,有的孩子已经排队排了5年。而大量的先心病患儿是等不起的。重症畸形的生存时限一般超不过1年。从儿童保健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先心病是造成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为了这一天,李仲智完成了技术和临床的储备。他记得,1978年5月,作为上海新华医院的进修医生,他第一次获准独立上台。当时手术难度系数并不大,但是,独立主刀这道坎是心理、技术和经验等综合实力必须经历的一次突变。胜败绝非个人荣辱小事,事关一条性命。也因此,好心的护士们,背着他用骨蜡悄悄捏了一个小人,以示对他、对患儿默默地祈祷。也许是因为看过太多的不尽如人意,她们的祈祷带着软弱和悲凉的色彩。当一切结束时,丁文祥老师感叹:“真是我没想到的。”因为无论是动作的精确、规范,还是手法的沉稳,都让站在一旁的老师无可挑剔。

“我终于能做心脏手术了”。李仲智出师顺利。于是,像初生的牛犊,充沛的体能和成功的自信让他脚下生风。接下来他一气独立完成12例手术。丁文祥教授欣慰,学生终于可以告辞上路了。

李仲智回到北京。之后,北京儿童医院有了小儿心脏外科。再之后,北京儿童医院创造出连续10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无1例死亡的国内领先纪录。直到李仲智再度赴美深造之前,大约10年时间,北京市小儿心脏外科的基础建设已经夯捶得相当结实。

认识小儿心脏外科必须从心脏病的分类说起。心脏外科一般针对3类病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也称小儿先天心脏畸形,占到心脏病发病数量的60%~70%。其余是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

心脏外科在医疗领域称之为“第一世界”,或者是“贵族阶层”。因为它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含量,决定了它的昂贵、尖端。而其中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与生俱来,医学上认为手术时间越早,成活的概率越大,这就决定了受术者年龄可能小到刚刚出生。因此,与成人心脏外科相比,小儿的心脏外科堪称金字塔的塔尖之最。

小儿心脏手术的难度是可以想见的。因为人小,各种器官尚没成熟,心脏只有核桃那么大,移植的血管仅有2毫米粗细。而这样稚嫩的肌体却要承受体外循环、麻醉、动脉穿刺等与成人同等的严酷考验,可以想见,小生命能有多大的耐受能力?而新生儿3000多克的体重,自身的液体含量也远不能和成人相比,在此基础上去把握液体输入量、输出量、电解质等等的平衡,要求又该是多么精细。从这一点讲,小儿心脏外科没有很高的儿科整体水平作为铺垫是不可能进行的。

另一方面,小儿心脏先天畸形的复杂程度也是常人难以想见的,假如用排列组合的方式为它们的病情下定义,应该不下几十种。李仲智提起,曾经有一例死亡婴儿的心脏,各种畸形错综交叉,你即使拿在手上,翻过来,倒过去,也无法为它下结论。

李仲智偶尔做过成人手术,感觉“那叫舒服”。整个视野开阔、敞亮。心脏至少有小柚子那么大。切口清楚,组织结实。无论下刀、缝合都显得游刃有余。相比之下,小儿手术非常精密,视野很小,肉极嫩。缝一针,拉一线,快了或是用力稍大,就会把肉豁了。最终,缝合的线路在透明的组织下依稀可见。

也因此,在美国,一位医学院的毕业生,成为一般的心脏外科大夫需要7年的时间,而成为小儿心脏外科大夫需要8年的时间。这种时间限定在中国是花不起这么大代价的。当年,整个北京儿童医院选派进修的大夫只有3名,而其中选定的主刀手只有李仲智一人。进修的时间也是紧张得可怜。全部的人力资本和时间资本就这么单薄。

在这样的基础上,北京儿童医院的心脏外科蹒跚起步,但毕竟也逐渐壮大起来。紧跟着,全国有能力的儿童医院也陆续开展了此项业务。进而,在国内形成一个很有实力的专业组织。近年来,李仲智出任了全国小儿外科心胸专业组组长。自此,圈内人更习惯称呼他“李老大”。

这一天,整整迟到了8年

2000年5月23日,北京儿童医院成功地实施了一例大动脉转位手术,患儿出生仅3天。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小儿心脏外科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次,叩启大门的人又是李仲智。

1989年,李仲智赴美国进修心脏外科临床专业,就读于威斯康辛儿童医院。由于这次进修,他为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外科立起了“第二个里程碑”。因为来美国之前,新生儿复杂畸形手术横亘在儿童医院面前,是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雷区”。

但是,“这一天”来得未免太迟。一隔竟是一段8年的遗憾。

1992年,李仲智回国不久。这时的他已经具备挑战复杂心脏手术的素质和条件。那是一例同样的动脉调位转换手术,而且患儿是同样的刚刚“出壳”。他敢做了,而且做得相当漂亮。事实上,与世界同步的纪录应该是在那个时候产生。不料,情况发生了改变。

心脏手术由于外力刺激,往往术后心脏会有暂时的膨胀。因此,一般术后不能马上关胸,需要一两天的恢复时间。这时,病人胸腔敞开,暴露的心脏需要遮拦。在此之前,李仲智很清楚国外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是用硬质硅胶膜遮挡在创面上。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起眼的材料。但是,当时国内没有,同时也没有对于材料质地严格的要求。这实在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问题,中国医生们就地取材,用手术膜作为遮掩的替代物。然而就是这种替代物,这种很薄的没有支撑力的贴膜,引发了一场意外。

当晚,依然是李仲智亲自守护患儿。在为患儿进行术后引流的时候,由于负压的作用,一吸,那层薄膜突然贴到孩子的心脏上。立刻,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如果我们有硬质的硅胶膜……”谁能想到生、死竟在这软、硬之间。尽管2000年,李仲智终于等来了补偿的机会,但是他还是喃喃地重复这句话。

事实上,与美国心脏外科医生相比,同样获得成功,中国医生的过程却要艰辛、壮烈得多。出国之后,李仲智看到了这一点。

整个80年代,我们医生所用的设备几乎全是国产的。X光机多是30毫安的,出来的片子就像30年代的黑白电影。外科大夫只能在模模糊糊的片子上,进行分析、判断。根本不要奢望从片子里得到相关的生理数据。而美国的造影片,清晰到连外行也能看出哪儿有问题。比较之下,我们的医生因为缺乏术前诊断的明晰和数据的精确,无异于像蒙着眼睛做手术。而心脏手术的时间根本容不得你临时更改方案。居然也能成功,完全是不可思议!就像当年,美国人第一次看到中国航天专家所用的两台计算机时,连连摇头,这么落后的设备也能把人造卫星送上天。同样,类似的“人力”超越又一次在中国心脏外科大夫身上重演。

李仲智最羡慕的是美国的手术台上,器械材料真是丰富多彩。而国内做手术,最怕的是在台上,突然发现新的病变,临时需要某些特殊的东西,没有。外人是想象不到的,李仲智做第一例心脏手术的时候,连手术台上的拉钩、吸引器,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做的。那个年代,缺的东西太多,而且东西的质量也太差。如果偶然买到一两根进口的插管,不用上百次,那是断然不舍得丢掉的。因为国产的插管壁厚,管腔小,材质硬,弯曲很难,怎么摆都不好摆,弯得过力了,可能成死折。就是最简单的穿刺针,也没让中国医生轻松过。当年,谁从国外带回来一根,不得了。美国的穿刺针一穿,穿进去了,针头很光滑,操作起来很舒服。而我们的针头只要往里一穿,前面就毛了。另外,同样是医生,人家的穿刺针各式各样,使用起来随心所欲。这一针没扎进去,随手扔了,新的再来。“真是羡慕得不得了,甚至想把人家扔掉的捡回来”。这么小的东西,几块钱一根,却卡着我们的医生,为之付出超倍的代价。

李仲智与所有的中国医生一样,必须面对器械材料的简陋和手术高难度的巨大反差。你可以想象,中国医生在向小儿心脏外科冲刺的时候,脚下踩着的是毫无作用力的沙丘。要在这样的条件下追赶标准跑道上的对手,多么为难!

交流,首先是让人看到差距。承认差距,恰恰是希望的前提。在美国期间,李仲智正是看到了差距。

衡量小儿心脏手术难度的指标是年龄、体重和复杂程度。到美国之前,仅有10年心脏手术经历的李仲智,对双方在3大指标上的差距并没有感性的认识。最终让他惊讶的是,美国竟然没有一种复杂的心脏病是不能手术的。无论你复杂到什么程度,年龄小到什么程度,或者体重轻到什么程度,即使刚出生一两天的,当天发现病情,第2天诊断出来,第3天就可以上手术台了。在美国,心脏手术是没有“不”的。即使病情复杂到无法下结论的程度,人家也能做,实施心脏移植是他们最后的压轴好戏。

而我们呢?那时,儿童医院复杂畸形手术是不太敢碰的,至于新生儿更是尽量回避。人家复杂手术的成活率可以达到98%。相比之下,你的胆量在哪里?

李仲智认为,美国的医疗流程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往往在中国,发现新生儿异常已经很迟;等发现症状到接受检查,又是一段并不紧迫的过程;而诊断的手段又实在不怎么先进。于是,时间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不知不觉中物转星移,以至机会没有了。

另外,美国外科医生拥有很圆满的保障体系,这也是令人艳羡的。技术方面,他们有人才保障体系。如前所说,对于心脏外科大夫的要求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定的。同时,有成熟的法律规范体系。可以说,手术的每一针都有说法。每一个动作疏忽都可能引发官司的麻烦。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手术技巧的日趋缜密、精细。李仲智不否认,最初看到美国医生做手术,简直以为人家在做艺术品。原本一个跟血打交道的过程,竟可以干干净净。切口敞亮,视野开阔。一针一针平整均匀。下针的动作潇洒、舒展,没有吃力、费劲的感觉,“说是艺术享受一点不夸张”。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第7篇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围手术期;护理

后天性心脏瓣膜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心脏瓣膜疾病在总体人群中仍存在一定发病比例。目前瓣膜置换术是外科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术后康复至关重要。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实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20例,经过细致恰当的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实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35-65岁,平均42.5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1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二尖瓣置换术加三尖瓣成形术5例,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

2 术后护理

2.1 舒适与疼痛的护理

患者术后妥善安排到监护病房,各种仪器使用时介绍给患者知晓,安慰患者避免紧张,疼痛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必要时使用止痛剂。引流管妥善固定,翻身拍背时避免牵拉。咳嗽时护住伤口及两侧胸壁,减轻振动引起的疼痛。

2.2 呼吸系统的观察

呼吸系统功能是最早反映病人生理变化的指标之一,因此观察呼吸系统功能变化能够及时针对整体病情变化做出判断,预见疾病转归。心脏瓣膜术后需呼吸机辅助呼吸,使用呼吸机时需加强呼吸机管理及相关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潮气量、吸呼比等重要参数设置及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及时吸痰,注意室温及吸入的气体温度,不易过低,预防肺部并发症。患者清醒后由于切口疼痛这也是对呼吸功能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疼痛的刺激常常影响患者咳嗽排痰, 从而容易导致肺不张,因此要改善通气, 促进排痰。 经常听诊肺部呼吸音,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有变化时应及时报告医生。

2.3 循环系统的观察与护理

2.3.1 心律失常的预防及处理

心脏瓣膜病患者因术前心功能较差, 术中心脏牵拉,加之外科性损伤、心脏周围组织水肿, 导致术后心肌水肿,心脏电传导系统及搏出量受影响,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观察电解质和血气变化。对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可遵医嘱给予西地兰及盐酸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可遵医嘱应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盐酸胺碘酮口服、心脏按压和体外除颤等治疗,心动过缓者可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静滴。积极准备好各类急救药品,并熟悉抢救措施。对于术后安放起搏器,宜控制心率在90~100次/min。对患者主观不适需结合心电监护的变化进行及时分析。

2.3.2 低心排的观察与护理

低心排综合征是瓣膜置换术后最常见也是最早的并发症与死亡原因。

2.4 电解质及肾功能监测

患者术前心衰,胃肠道进食差,肠内营养供给不足,加之长时间的强心利尿剂,故极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尤以低钾血症常见。监测血钾、肾功能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了,不能口服补钾的,注意见尿静脉补钾。重点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2.5 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如果短时间有大量新鲜血液涌出,超过100ML/H,提示活动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血压、肢体末梢如湿冷,应注意保暖,建立静脉通路,配合医生急救。

2.6 用药护理

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注意复查凝血,观察大小便颜色、如出现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衄等及时通知医生,协助处理。使用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时,要按时固定时间指导患者服药,如测心率小于60次/分,或心律不齐应停止用药,报告医生,注意有无黄绿视、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使用利尿药,注意避免低,指导患者进食富含钾的食物,如红枣、香蕉、香菇等。

2.7 神经系统的监护

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有无头痛、恶心、胸痛、咯血及肢体感觉、运动异常等脑、肺、肾、下肢静脉栓塞前驱症状,以便监护有无神经系统肢体栓塞的并发症。

2.8 预防感染和并发症

除按医嘱应用广谱抗生素外,护理上应注意各种侵入性操作,如中心静脉留置管、心包纵隔引流管、尿管等插入部位的皮肤消毒,每天更换穿刺口敷贴,行会阴擦洗,按常规予高频雾化吸入,口腔护理每日2次,床上擦浴每日1次。密切监测体温、白细胞计数情况,视病情及早拔除各种侵入性管道,消除感染隐患。

3 康复护理

心脏手术后大多数病人的全身情况比手术前有所好转,病情允许时,每天可增加一点活动量,感到累时就休息,体力会逐渐增强。病人回家初期应继续住院后期的每日活动量,加上回到家中自行料理生活起居及一般家务劳动,如扫地、擦地板、买菜、做饭、洗碗筷等,也可参加一些轻松的文娱活动,如看电视、打扑克等,但应避免过度劳累。锻炼方式可多样化,从家务生活自理、定时步行到上下楼梯、骑自行车、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均可,持续时间及频度可根据个人情况逐步增加,以不引起心慌、气短为宜,但应避免容易引起创伤的运动,同时6周内不能提重物,以免影响胸骨切口的愈合。病人可根据自身身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户内、户外活动,量力而行,循序渐进,6~8个月后可考虑恢复工作,工作量逐渐增加,以至全天工作,不宜过早行强体力劳动。

4 术后复查

瓣膜置换手术病人回家之前要掌握与手术医院的联系方式,以便有事能及时联系。对外地患者或经济有困难的患者,在出院时提供健康卡片,提供专家门诊时间、科室电话以便复诊咨询。部分病人的人工瓣膜声音自己能听到,在家要注意自己的瓣膜声音,发现有改变,应立即就诊。若病人较长时间发热不退,应考虑是否有心内膜炎的可能,可及时到医院检查。

参考文献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第8篇

先心病,如何“介入”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存在着住院时间长,需开胸,体外循环,创伤大,手术本身及输血后的种种并发症,且有一定的死亡率及手术后带来的美观问题等,一直以来,人们渴望能通过非开胸途径来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因此先心病介入治疗应运而生。

所谓心导管介入技术是指通过穿刺周围血管的方法(通常是股静脉、股动脉),将一些特殊设计的治疗装置通过一根如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沿血管送达心脏的特殊部位,采用封堵、扩张等措施矫治先天性心脏病,改善患儿生活质量。自1984年国内开展首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以来,随着介入器械的不断改进、操作技术与经验的积累,先心病介入治疗已得到迅速发展,无论是治疗疾病种类还是数量均在逐渐增加。据我国卫生部公布数据显示,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全国共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81 645例,其中技术成功率达97.6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17%,病死率0.03%。

介入治疗,优势显而易见

相比传统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创伤小,无需在胸背部切口,仅在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用针穿刺进入(不留疤痕),无需打开胸腔和心脏,对心功能无损伤,避免对儿童成长造成影响。介入治疗时无需体外循环,无需输血,降低了手术风险并避免了输血可能引起的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介入治疗后恢复时间短,患者术后6~12小时可活动,1~3天即可出院。术后患儿可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介入治疗虽安全,

也需谨慎操作

目前介入治疗主要适用的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冠状动脉瘘等,并逐渐替代外科手术,成为上述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需引起重视的是,虽然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但也可能产生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目前卫生部已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纳入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了统一的治疗规范,列出了每类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操作指南与适应证,要求实施先心病介入诊疗的医疗单位与医师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介入术后,用心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