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8 17:19:50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第1篇

莫许攸(山西忻州市忻州实验中学):得到了深刻的教训,难忘的回忆,还有些许的后悔。

农智雄(上海靖西中学):叛逆,只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紧张。

武韵(安徽省宿城一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有点个性就不叫青春了!

黄宏雄(文昌市联东中学):人生总是要经历这么个过程,才会长大。

郑子皓(济源一中):年少的叛逆,让我一次次伤害着别人,一意孤行的自己总是蛮力地撞到头破血流才肯罢休。有过张扬的年岁,才会珍惜自己,珍惜亲人。

姜蕾(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实验高中):何为叛逆?它很难判定,每个人情况不同理解也就不同。但所谓的叛逆期过了,回过头来想想……也挺累的,何必呢?

张立达(安徽省宣城市):年少无知的我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所谓挫折后,得到了以后要走的路所需的经验。它会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你曾经摔过,而且摔得很惨。

徐高静(贵州省遵义市求是高级中学):我明白我现在是很叛逆,想改但又做不到,总是想很多,可能过了这个所谓的青春期就没事了吧。

周延(遵义四中):叛逆是人生中的必经之路,只有体验过了才会明白青春对于我们的意义。

何洁(贵州省贵阳市清镇一中):一直想叛逆一次,可总是不忍心不答应爸爸妈妈的要求,总是按他们的想法去做。

张筱筱(安徽省阜阳市阜阳三中):当前的叛逆,能让我们以后收获什么?恐怕只是回忆现在的年少轻狂和一段不服输的青春。

李子希(桐城六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果真是你们内心的想法也可以。但如果只是照父母的话来做,你们不怕几十年后,看着镜子却看不到自己?因为从来都很是听话。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李梦晗(淮南五中):每次爸妈做些让我压力更大的事情后我就下决心要叛逆一次,可真要实施,很难,不忍心……唉!是好是坏,我自己都不知道。

周杨(重庆市垫江五中):少年的时候是多么的轻狂啊,以为世界没我就会停止运转,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在无知过后我才明白,天下最不需要的就是我的叛逆!

贾淇元(山西省运城市运城学院附中):我的叛逆期,在心口不一中度过。不管妈妈怎么说我,我都沉默不语,等她走之后,该干啥还是干啥,真怀念那时候啊。

杨旭(仙桃八中):青春正在进行时,叛逆却在消褪,因为人在长大!

柯泰(黄石二中):叛逆只是因为年少无知?我们有着很大的梦想却无力实现,长大了却可能连梦想都失去了。叛逆只是一种想违背规则的表现,趁着梦想没有被规则颠覆,应该颠覆那些束缚思想的准则,但不要妄想回报。

杜成伟(成宁市嘉鱼一中):青春,想象中本应是充满活力、充满阳光的,而事实上却是充满了孤单和压抑,我们不得不叛逆。

李震(山东省高密一中):跟老妈顶嘴过后发现,其实她基本上是对的,但是又不肯承认。

王洁梅(广西玉林市北流高级中学):其实有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叛逆的,就算是青春期又怎样?与其给以后的挫折留下一个借口,还不如和父母一直和谐相处。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第2篇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考尔菲德形象 好莱坞青春电影

前言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麦田》)于1951年问世后,其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很快成了美国青少年效仿的对象。自然,主要以青少年为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不想错过塑造这一经典形象的机会,但因小说作者塞林格坚决拒绝出售《麦田》的电影拍摄权,好莱坞的这一计划似乎被无限期地搁置了下来。然而,“塞林格的拒绝没能阻止制片厂借用霍尔顿的模型拍摄了《毕业生》、《餐馆》、《死亡诗社》、《青春年少》、《美国丽人》和《特伦鲍姆一家》这样一些影片。”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青春电影诞生之日起,这类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影片总是在不断地重复“制作”着霍尔顿・考尔菲德的银幕形象,结果“霍尔顿式”的影片数量之多,连评论家也惊叹“霍尔顿已经成了电影中被复制得最多的人物之一。”

《麦田》所刻画的霍尔顿形象包括两个侧面:一个是表面上离经叛道、愤世嫉俗的叛逆少年形象:另一个是内心纯洁善良、富有爱心的天使少年形象。面对腐败、肮脏的成人世界和庸俗浅薄的中产阶级价值观,霍尔顿表现出一幅经典的叛逆的姿态,以示对抗:他不肯用功读书,满嘴脏话,抽烟喝酒,又乱谈恋爱,甚至召妓。但在反叛的外表下,他内心里却正直善良,他不仅热爱儿童,同情弱小者,而且怀着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崇高理想。这两种形象的交结错综,生动地描绘出了徘徊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的青少年的困惑、思考和追求。霍尔顿的形象对包括好莱坞电影在内的美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至于有评论者称他成了“美国文化中象征青少年叛逆的神化式人物”。不同时代的好莱坞青春电影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霍尔顿的文学形象,从而塑造出了一系列经典的青少年银幕形象。

不同时代的好莱坞青春电影中的霍尔顿形象

20世纪50年代,随着象征保守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经典好莱坞的式微,美国影坛迎来了青少年叛逆片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最著名青春片就是入选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电影”的《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Cause,1 955)。片中的主角吉姆・斯塔克可谓“霍尔顿的第一个银幕化身。”像霍尔顿一样,吉姆也出身于衣食无忧、生活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并且也是十六、七岁的中学生。霍尔顿的叛逆表现在他读书不用功,常常抽烟、喝酒,四处闲逛,还女友:而吉姆的反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喝酒、打架,还参加死亡游戏。霍尔顿反叛的动因是他与环境的格格不入:同样,吉姆也因不能融入家庭和社会而表现出挑衅的姿态。霍尔顿读书不用功,曾被多所学校开除:吉姆则因打架闹事,其父母只好靠不停地搬家来消除影响。小说中霍尔顿满嘴脏话,身穿风衣,倒戴鸭舌帽的叛逆姿态成了50年代初美国大、中学校学生争相效仿的对象,而吉姆的扮演者詹姆斯・迪恩所穿的牛仔裤和T恤则是50年代反叛青年的“标准服。”另一方面,在反叛的外表下,吉姆和霍尔顿一样,心底里都纯洁善良,充满了对弱小者的爱。霍尔顿非常关心在寒冷的冬天里,中央公园湖中鸭子的命运,他热爱天真无邪的儿童,乐于帮他们系鞋带,在博物馆为他们指路,并打算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来保护孩子们纯洁的天性。同样,吉姆看到自己瘦小的伙伴柏拉图衣服单薄时,就脱下自己的大红夹克披在他身上:当他注意到被父母遗弃的柏拉图脚穿两只黑红不同的袜子时,心里一阵酸楚:影片的最后,当柏拉图跑出别墅,并失去理智地向警察开枪时,吉姆对朋友朱迪说,“他把我们看作亲人,我们要保护他。”可以说,吉姆这一好莱坞经典银幕形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之前的霍尔顿文学形象。50年代著名的青少年叛逆片还包括马龙・白兰度主演的《野小子》(The WildOne,1954)和1955年的影片《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等,这些影片也同样表现了青少年愤世嫉俗的叛逆心理。例如,《野小子》中马龙・白兰度所饰演的强尼像霍尔顿一样事事要求绝对的公正,不容许社会有半点偏倚,当他被问到“Whatare you rebelling against?”(“你反叛什么?”)时,他就显得和霍尔顿一样茫然和毫无目的,于是就有了马龙・白兰度的经典台词:“Whadayah got?”(你有什么?)

20世纪60年代的好莱坞青春片中,也常看到霍尔顿的叛逆身影。这一时期出现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化”(Counterculture)运动,许多青少年热衷于反叛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好莱坞青春片也偏重于塑造“霍尔顿”们的叛逆个性《毕业生》(The Graduate,1967)中的本杰明可以说是大学毕业了的霍尔顿。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刚从大学毕业的本杰明,本可以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或按照其父亲的意愿“考虑读研究生,再度冲刺,”但他似乎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是每日游泳、开车,无所事事地闲逛。本杰明之所以没有去找工作,是因为他像霍尔顿一样厌恶中产阶级子弟大学毕业后所过的那种享乐主义、金钱至上又庸俗狭窄的生活。对于这种生活,小说中还没上大学的霍尔顿早就进行了预见:“我们得拿着手提箱之类的玩意乘电梯下楼。我们得打电话给每个人,跟他们道别,还得从旅馆里寄明信片给他们。我得去坐办公室,挣许许多多钱,乘出租汽车――去上班,看报纸,天天打桥牌,上电影院,看许许多多混帐的短片、广告片和新闻片。”小说中的霍尔顿本来就讨厌这种生活,影片中大学毕业了的“霍尔顿”(本杰明)自然不愿去选择这样的工作和过这样的生活。同样,本杰明没有“考虑读研究生,再度冲刺,”也是因为他不喜欢那种学校和家长的“读书,求学问,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的功利主义态度。当本杰明被问及对前途的打算时,他说只是想“与众不同,”本杰明的“与众不同”其实就是与中产阶级价值观的不同,其叛逆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1969年的青春片《逍遥骑士》(Easy Rider)再现了“反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霍尔顿形象《麦田》中的霍尔顿生活在50年代“垮掉派”(Beaten Generation)文化中,而《逍遥骑士》的主人公怀特和比利则是长大了的、嬉皮士式的霍尔顿,他们身穿皮夹克,长发披肩,戴着墨镜,骑着特制的摩托车的形象,和早年霍尔顿身穿风衣,头戴鸭舌帽的反叛姿态并无本质不同。

70年代著名的一部“霍尔顿式”影片 是由乔治・卢卡斯执导的《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这部怀旧影片讲述了四个刚从中学毕业的好友阿强(John)、小陶(Terry)、小史(Steve)和小柯(Curt)在进入成人世界前的彻夜狂欢。影片中的四位主人公像霍尔顿一样,在成人世界的门槛旁踯躅不前,因为他们对逝去的美好时光无限眷恋。这种怀旧与狂欢与霍尔顿式的不愿长大和逃离学校到纽约去找乐子的过程可谓异曲同工。影片的结尾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四人后来的下落,其中小陶的结局是在战争中被军方宣布失踪了。有意思的是,塞林格早期创作的一个有关考尔菲德的故事,也是以霍尔顿在战争(二战)中失踪结尾的。只不过《麦田》中的霍尔顿在二战时年龄尚小,不能参战,但根据小说中的时间推算,到1950年时,他应年满17岁,正是入伍参加朝鲜战争的年龄。据此,有论者设想了《麦田》中霍尔顿的最终下落:“这是我们为塞林格笔下的小孩所能想象出的唯一结局,即,像《美国风情画》一样,一行讣告在片尾的银幕上打出:霍尔顿・考菲尔德被宣布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中失踪了。”霍尔顿的最终命运《麦田》文本并无交代,但鉴于他和《美国风情画》的主人公的相似性,此片结尾的字幕亦可视作对霍尔顿命运的最终说明。唯一不同的是,小陶是在越战中失踪的,而让霍尔顿失踪的是朝鲜战争。

20世纪80-90年代的好莱坞青春电影也离不开霍尔顿的叛逆形象。80年代著名的青春片导演约翰・休斯被好莱坞编剧兼导演的凯文・史密斯称之为“我们这代人的J.D.塞林格”。作为一代人的“J.D.塞林格”,休斯“自然”拍摄了一批“霍尔顿式”的青春电影,其中包括《早餐俱乐部》(The Breakfast Club,1985)和《春天不是读书天》(Ferris Bueller’s DayOff,1986)等。《早餐俱乐部》塑造了五个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的叛逆中学生群像,他们因逃课、恶作剧、说谎和厌学等原因,被迫于星期六早上接受学校的惩罚式的“禁闭”,影片描写了这五位中学生和校长及整个学校教育制度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春天不是读书天》以喜剧搞笑的方式讲述了三个中学生逃学前往芝加哥找乐子的故事,这与霍尔顿逃离潘西中学到纽约游荡的经历十分相似。80年代末的影片《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1989)集中刻画了七个反叛少年形象。他们成立“死亡诗社”,公然对抗学校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主人公之一的尼尔没有遵从父亲让他上哈佛当医生的愿望,因为像霍尔顿一样,他厌恶中产阶级所追求的医生、律师和银行家这些传统和务实的职业,却更喜欢演剧这种充满幻想和创造力的行当。《麦田》中霍尔顿终因无力对抗“假模假式”的世界而精神崩溃:影片中的尼尔则为了捍卫自己的理想,在面对僵化压抑的旧秩序时,选择了自杀身亡。进入90年代后,“霍尔顿式”的影片是有增无减。《我私人的爱达荷》(My Private Idaho,1991)塑造了两个叛逆青年的形象。主人公之一的司各特虽出身于富裕的上层家庭,但他宁愿在大街上贩毒和出卖自己的肉体,这种堕落的街头生活主要用来反叛自己的父亲。《青春年少》(Rushmore,1998)中的麦克斯则是“霍尔顿喜剧化的变身,”他不爱学习,却专事各种社团的课外活动,包括霍尔顿曾参加的击剑社活动,最终也像霍尔顿一样被学校开除。此外,在80-90年代还有一些青春电影,它们在塑造霍尔顿式的叛逆形象的同时,也刻画了青少年主人公在面对性问题时的那种“霍尔顿式”的困惑与探索。《麦田》中,霍尔顿不仅嘲笑同学阿克莱是个,而且还为自己有几次可以失去童贞的机会却没得逞而感到遗憾。霍尔顿对性的这种焦虑、困惑与探索在《最后一个美国》(TheLast American Virgin,1982)和《美国派》(American Pie,1999)等影片中得到了重现。前者讲述了三个中学生加里、里克和大卫几次没有得逞的性尝试,最后里克和大卫终于失去了童贞,唯有加里成了让人耻笑的“最后一个美国”:后者则围绕四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如何兑现自己的诺言――在毕业前结束生涯――而展开,这些影片都生动地再现了当初霍尔顿面对自己身份时的那种困惑与尴尬的心态。

2000年以后的好莱坞青春电影似乎是更加有意识地重复“制造”着霍尔顿的形象。2001年的一部“霍尔顿式”的青春片是直接以影碟形式发行的《追击霍尔顿》(Chasing Holden)。影片不只是在片名上点明了这将是一个霍尔顿式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尼尔・劳伦斯身上有着明显的霍尔顿“印记”。尼尔出身上层社会。其父亲是纽约市长:像霍尔顿一样,尼尔经历过精神创伤,在精神病院住过一段时间后,又被送进了一所私立学校。学校文学课上布置的作业是续写《麦田》中霍尔顿的故事,于是作为《麦田》的狂热爱好者的尼尔,带着女友开始了霍尔顿之旅,在此过程中尼尔展现出了和霍尔顿一样的病态心理和死亡愿望。2002年有两部影片也刻意复制了霍尔顿的形象。一部是由伯尔・斯梯尔思执导的影片《伊比的堕落》(IgbyGoes Down),影片讲述了少年主人公贾森・斯洛克姆(伊比的真名)被多所私立中学开除后,为了逃避就读军事学校,而在纽约上层社会游荡的“堕落”经历。该片首先是在故事层面上复制了霍尔顿的经历:同样是被几所私立学校开除,接着到纽约游荡,最后都要逃到梦想中的西部,只不过霍尔顿的西部是个模糊的所指,而且终未成行:伊比的西部指的是阳光明媚的加州,并最终成行。其次,在伊比的角色塑造上也模仿了霍尔顿的形象,影片中伊比母亲的饰演者苏珊・萨兰顿曾如是说:“我一直把《伊比》比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像霍尔顿一样,伊比很聪明也很爱讽刺挖苦,”此外,二者在个性上都有相似的矛盾性,即:都与家庭和上流社会格格不入,且都在“堕落”的游荡中试图保持自己的正直,难怪有影评人把伊比说成是“斯梯尔思手中霍尔顿的替代品。”2002年的另一部“霍尔顿式”的影片是《好女孩》(The GoodGirl)。片中的男主角汤姆・维特甚至把自己更名为霍尔顿・维特,因而成为了“最明显”的一个霍尔顿形象。汤姆因嗜酒被迫从大学退学,他酷爱读《麦田》,把自己等同于《麦田》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影片中的“霍尔顿”像小说中的霍尔顿一样孤独、反叛和迷茫,其最终的自杀身亡,可以说是兑现了书中霍尔顿一直报有的死的愿望。有趣的是,该片的中文片名,虽常直译为“好女孩”,但国内不少的电影网站上都赫然翻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足见《麦田》对该片的影响。2007年新鲜出炉青春片《查理・巴特利》(Charlie Bartlett)又是一部“霍尔顿式”的电影,美联社的娱乐新闻把该片的主人公查理・巴特利称之为“J.D.塞林格的不朽的霍尔顿之最新的银幕化身。”出身富裕的但个性反叛的查理在又被一所私立学校开除后,在母亲的护送下到当地的公立中学就读。初到时,查理免不了被学校的“混混儿”们揍得鼻青脸肿,但他很快就发现这些同学都需要心理辅导,于是他在男孩的休息室挂了个招牌,把自己打扮成心理医生,为同学开药方,听他们倾诉自己的问题,按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在帮助这些孩子,没有别人帮他们。”一位电影专栏作家在谈到这部影片时说:“查理身上最根本的霍尔顿特征是,他一贯表现得很自我,那种自我就是不守规范的,甚至是有点古怪的性格。”关于查理身上的“霍尔顿特征”,这里要补充的一点是,他还具有霍尔顿那种乐于帮助孩子的善良天性。

结语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第3篇

【关键词】青春期 叛逆性 改变 成功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 ,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用真情去感动叛逆的学生

叛逆的学生很少因为老师言辞激烈而愧疚落泪,而老师肺腑之言,真情的爱,却可以使他们泪雨滂沱。有些叛逆的孩子是他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教师要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叛逆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就会因感动而改变。其实,叛逆的孩子有时就是一个“弯”没转过来。教师要耐心地在“拐角处”等待,等待一个因感动而改变好的孩子向你走来。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影响

据调查,约有98%中学生中存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叛逆心理很强。这里所说的叛逆心理是指中学生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不考虑是非曲直,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为其喝彩。

一、叛逆心理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

叛逆心理虽然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都会出现,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1.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过分肯定自我,往往表现为狂妄和自大。

2.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3.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4.前途受到一定影响。中学的叛逆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影响很大。有一个初三的学生说:初一时,因一次单元测试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我当时非常气愤,觉得英语老师太过份了,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之后,凡是上英语课我都不专心听,作业也不做,这样,导致我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现在一想到快要中考了,我多么后悔自己当初的叛逆行为。

调查表明,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所以对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特殊年龄阶段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此时他们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由于学习、人际交往的困难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困惑,使他们心理出现异常,极易引发心理疾病。

2.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受社会压力与不良习气影响。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忽略、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需求,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和消化,加剧负面心理作用,强化了叛逆心理的形成。日本,韩国等一些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包括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看的玄幻小说也是这样。叛逆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主见、很酷、有个性的行为,看到周围同学这么做也跟着学,就盲目的从众。现在社会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其实有个性和叛逆并不是一回事。

3.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4.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三、中学生消除叛逆心理的实施对策

1.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老师和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所犯的错误。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动机以及目的。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平等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家长也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讲究礼貌地沟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老师真的有什么错误,可以在课后通过匿名纸条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不要上课的时候站起来争辩,这样既不礼貌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而老师也应该放下身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没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不要轻易放弃任何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采取“软”应对的策略,千万不要跟学生硬来,这样不但自己很尴尬,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2.适当发泄心中情绪

对于中学生,受了委屈,心中不愉快,有时可以发泄一下,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剧烈运动,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不要积累在心中,要象回收站的垃圾一样及时清空。

3.让中学生全面发展

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多接触社会上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小圈子内,以防认识问题的狭隘,这样更加能够从大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及规范自己做事的方式。

4.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中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社会各界也应关心中学生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只有为中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中学生心理宣传与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多方面因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2封三河.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3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年12期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第5篇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因素,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想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性格因素。性格分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容易把自己的心理反应及时表现出来,而内向的人不轻易把心理活动表现出去,所以很容易集中在一起爆发,其叛逆性要强一些。

2.家庭因素

其一,青少年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矛盾。其二,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青少年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其三,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当子女有过失时,不是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他们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另外,在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因为缺少家庭关爱极易产生叛逆心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敌对更加严重。

3.学校因素

首先,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不认真,故意捣乱,与他作对。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同学的冷落和敌对时,也会产生叛逆情绪。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渴望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对立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最后,竞争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4.社会因素

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青少年由于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丰富、心智不成熟等,心里浮躁,容易受到诱惑。而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使许多青少年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危害;对策

一、叛逆心理的成因分析

叛逆,从字面上看就是反叛,逆反。叛逆如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中学生那种单纯地从性格上叛逆是极其有害的。

(一)自身因素分析

1.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给予的现成的关于事物的解释,希望独立思考得出结论。他们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愿轻信和盲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中学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进而形成日益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转折期,也是“过渡期”。由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中学生就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面对成人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3.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上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对问题的认识仍存在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成人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成人的劝说、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

4.情绪与理智的矛盾。中学生情感非常强烈,情感体验有明显的两极性。在生活中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自己,容易走向极端。

5.各种压力多,比如交往的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为对抗压力,逃避现实,往往就导致叛逆心理的产生。

(二)社会因素分析。现实社会的节奏加快,压力加大,家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在家庭教育中传递给子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因承受家长的压力而迷乱,会因释放家长传递的压力而出现类似叛逆的心理阻抗。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需求,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负面的现象影响了青少年这一现象加剧了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

在众多家长的眼中,子女从小听话,是乖乖女,乖乖仔;长大了也应该是听话的,他们一如既往的管束着子女。由于某些家长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失误,长期受到压抑的子女一旦到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就会变得格外的敏感。如与相同年龄和不同年龄的人聚积,尤其是相对成熟的人相处时就易模仿爆发心理叛逆,有人称之为“同伴效应”。

2.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矛盾突出的家庭孩子容易叛逆。青少年期缺少家庭关爱也是易发群体,极易发生心理叛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和敌对更加严重。

(四)学校教育因素分析。有些老师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二、叛逆心理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其后果是严重的。

(一)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对正确的不接受,对错误的要坚持,听很多同学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二)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三)有时自己不能理性的处理事情,可能会导致心理极端,伤害到别人。

(四)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五)影响自身发展。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

三、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方法

(一)提高认识。中学生应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向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加强交流和沟通

1.和父母沟通。对父母来说,应该多关心理解自己的子女,作为子女,也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敢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而不能采取简单的对抗方式。如果首先就为自己筑了一道心理防线,不管对与错都按自己的意图去做,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把心窗打开,又如何能接受外面灿烂的阳光?

2.和老师沟通。老师有时候虽然要求比较严格,但并不是不讲道理,老师都期望每一个学生能健康的成长,只要你真诚的老师交谈,老师肯定会愿意提供帮助的。

3.和同学交流。多和同学交流,交换意见,听听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交流中让不舒心里得到释放,一切压力都会变成美好的向往。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第7篇

如何面对少年期的叛逆行为确实是许多家长头疼的一件事情。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青少年期叛逆心理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期自身的心理矛盾。

1、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少年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求自治,希望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试图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与父母或其他成人的关系。

2、心理闭锁和求得理解的矛盾。进入青少年期后,虽然他们在生活上还依赖父母,他们不再像儿童那样经常向父母敞开自己心扉,而开始变得内向、闭锁起来。与父母、老师之间“话不投机”,觉得他们都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使他们常有一种孤独感,时间一长就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渴求倾吐心声的强烈要求。这种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是青少年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如果处理不当,便很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误解和感情上的隔阂,进而会影响他们的情感生活和社会适应。

3、身体发育迅速成熟与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而心里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还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样就使他们身心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性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必然带来性心理的发展变化,在教育引导不够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他们的性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

(二)家庭教育因素。

1、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在对青少年叛逆的已有研究中,倾向于分析青少年叛逆的主客观因素及普遍的教育策略。它的目标是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孩子变得不叛逆,其隐含的判断是叛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消极的。这是一个误区。如果家长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激烈的行为。

2、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

3、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让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行为。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来自一个亲近的人,他的痛苦情绪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四)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

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防治具体对策

叛逆期阶段能否顺利地度过,能否减轻挫折和危机,对他们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

(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条金科玉律。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其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

(3)多与学生交流,要好好聆听。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形成“共振”效应。成人眼中的小问题在孩子的眼中可能是大问题,不妨认真听完他们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多与学生谈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这样能真正达到与学生的心相连,逆反心理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4)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上的弱点。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5)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叛逆心理的成因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教育工作也要结合家庭教育来进行。

(二)对于父母亲来说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叛逆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发展性现象,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他们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2)家长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要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提前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使关系和谐,做能够平等沟通的朋友。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而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并不成熟,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超前。而家长只把他们视为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未能认识到“成人感”是他们心理发展中存在着的“现实”,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滞后。一个超前,一个滞后,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就成了双方矛盾的焦点。

4)父母必须正视他们的独立自主的需求。正视儿童心理上的“独立自主”、“社会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的需求,是处理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这个“破窗效应”实验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有尊重、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才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社会也应不让不良风气糜烂整个社会,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学校也应多加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举措。青少年叛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追其根,寻其源,对症下药,因人而异,这样才能保障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淑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2] 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第8篇

叛逆心理似乎每个学生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可一旦叛逆心理特别突出和严重,将会影响学习和家庭。那么,青少年为什么会产生叛逆心理呢?

1.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生理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心理随着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特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烦躁心态和对抗情绪。

2.青少年心理状态呈现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们觉得这时候他们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面对问题时他们常呈现出一种幼稚的独立性,表现出“小大人”的某些特征,并未成熟的他们会处在反抗期内。

3.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空前增强,各种媒体思潮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他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意识来满足自我和好奇心。

4.应试教育和家长过高的期望都化作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他们的内心感到极度的惶恐、焦虑和不安。另外,独生子女的孤僻、自私、冷漠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也是叛逆产生的“沃土”。

许多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激的事,对此,老师和家长往往由恼火变得发火。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相反会使有些孩子变得更加叛逆。出现此种现象,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的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以“火”压“火”,更不可火上浇油,给孩子在心理上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2.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就要保护他们的隐私,父母不能侵犯,但从孩子平常的言行应该猜得出他们的秘密,然后采取欲擒故纵的方式管理孩子, 让他们像风筝一样,既可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又能控制他们的方向。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平安地度过青春期。

3.经常适时找孩子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彻底摒弃家长作风,学会和孩子平等对话,平等地交流,只有打开孩子的心扉,我们才可以对症下药。

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1.教师应该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释放他们的心事。事实证明,受欢迎的老师要比不受欢迎的老师的效率高得多。

2.教育有强烈叛逆心理的学生,应该从尊重与赏识开始。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我们应该坚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信。赞赏学生、鼓励成功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并将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蹲下来,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3.应该像教给学生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问题一样,把青春叛逆期的防治列入正式的课程。教给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达到自我矫正和自我修复的目的,我想这一点非常必要。

案例分析:

一次第三节课刚下,班里的大王跑到我的办公室里对我说:“老师,小明在教室里哭……”我急忙说把他给我叫来。一会儿,小明泪流满面地走了进来。我着急地问:“小明,怎么了?身体不舒服吗?”他提高了声音说:“我心里难受,我活得很累,我想给我一把宝剑,我立马上天堂……”此时此刻,我的脑袋被眼前这个孩子惊蒙了,并一时不知所措。

晚上下班回到家里,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下来。坦白说,小明自从来到这个班里,各方面一直表现得很优秀。可为什么现在情绪如此不稳定,且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争吵,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等我的思绪稍调整后,我和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原来小明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小明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生活。以前还好,可近段时间,自己总是呆呆地在自己的卧室里;并且蛮横霸道,即使犯了错误,爷爷、奶奶、爸爸也不敢批评他,否则他就哭哭啼啼地喊着说,他的妈妈不要他了,爸爸对他也不是真好;有时小明还以不吃饭来对抗家人对他的批评。听了小明爸爸的倾诉,我的心情再次沉重起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时常把小明叫到办公室里,给他讲名人承受挫折的故事,经常询问他有没有不高兴的事,以给他倾诉和发泄的机会。同时,针对小明的爷爷、奶奶、爸爸为弥补不健全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犯了错误也不敢批评的现状,帮助家长转变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使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良好心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