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8 17:19:45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第1篇

【摘要】心理治疗整合是指试图超越某单一心理治疗流派的局限,借鉴其他流派的优势,对各种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的一种当代心理治疗取向。

【关键词】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整合模式;归纳

心理治疗整合本身并不是一种治疗学派或理论实体,也不是一套具体的治疗方法,而是基于当代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态度和理念。心理治疗整合的核心观点是,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来访者。很多新的疗法的产生就是由于治疗师对现有模式的不满,意识到这些模式不适用于某些案例。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再多创造几种新的疗法,而在于改变看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治疗师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流派的技术方法,而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流派体系。

1 心理治疗整合的兴起

随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分化,心理治疗领域也一直呈现学派林立、观点纷呈的局面,各种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杂陈。每一流派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抓住了心理问题的真相和治疗的根本,而事实上它们都只聚焦于心理机能或人格问题的某些方面。即使来访者的症状明显表现出多层面的问题,不同流派的治疗师还是倾向于强调某些特定的方面而疏忽其他一些重要的方面。研究表明,没有一种治疗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心理障碍的来访者。治疗师常会发现,自己所使用的方法仅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来访者或某类心理问题有效,超出范围的应用则可能会遇到阻碍。其实,整合是心理治疗理论和临床实践发展的自然结果。

2 心理治疗整合的模式[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治疗领域先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整合模式。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2.1 理论整合模式

理论整合模式是从两个或多个治疗体系中整合出有关心理病理及治疗机制等原理和方法的新模型,建立一个层次更高的治疗体系。该模式强调对不同理论概念和术语的综合,以期最大程度地扩大治疗效能,是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种整合模式。

2.2 共同因素模式

共同因素模式认为,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的产生疗效的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是跨流派的,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都有所体现,整合就是确认这些因素,并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2.3 技术折衷模式

技术折衷指向具体的治疗技术的整合而不关注其理论基础,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取各个流派中适用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整合方式。

3 同化整合模式

同化整合要求治疗师以某一治疗流派作为“根流派”,然后再借鉴或同化其他流派的一些观点和技术,以弥补根流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多数整合治疗师还是会确认自己属于某治疗流派,但同时也愿意借用其他流派的一些技术,只要事实证明它们有效。

4 心理治疗整合的反思[1]

心理治疗整合的核心理念是在治疗过程中对理论解释和技术选择保持开放而灵活的态度。根据不同的治疗情境,选择并检验特定疗法的临床效果比教条式地使用单一方法更为有效。

心理治疗“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研究者更应该关注整合的方式,而不是整合之后形成的某种具体的治疗模式。心理治疗整合有四种模式:理论整合、共同因素、技术折衷和同化整合,但这四者的界限其实并不十分严格。技术折衷和同化整合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在治疗中都会使用其他流派的治疗技术,注重对来访者的帮助;不同之处在于同化整合对于来访者和治疗的理解有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而技术折衷对于理论的依赖则不明显,治疗师主要依据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来选择适合来访者的干预技术,对于理论基础则不再“刨根问底”。在某种意义上,技术折衷是同化整合的一个变式。“整合”并不仅仅是指借鉴其他流派的技术,而且还包括技术与理论之间的整合。技术折衷在实践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它们在理论取向上的模糊立场有关,但这些技术在认识论方面可能存在矛盾。以临床效果和技术为导向的整合治疗在实践中要更为受用,但要将治疗技术与发病机理联系起来,使技术服务于治疗目标。

5 心理治疗整合的展望

5.1 整合运动持续进行

心理治疗整合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流派之间的隔阂,推动了不同流派之间的沟通和对话。虽然治疗师认同了某一治疗学派,更擅长运用与自己所持流派相容的技术,但他们仍然会借用其他流派的技术。

5.2 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不仅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法之间需要整合,而且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也需要整合。治疗师很少利用理论学家的研究结果,临床治疗实践并不依赖于理论研究,因为他们认为心理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效果。尽管一些理论学家也鼓励治疗师参与理论研究,但这种情况很少。理论学家要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临床治疗师,同时,治疗师也要将临床经验反馈给理论研究者,而不能只是理论学家单方面地告诉治疗师要怎么开展治疗。

5.3 统一模式的探索

心理治疗统一是指在一个有组织的、连贯的理论框架内,将所有关于人格理论、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等主要知识构成内在地整合起来,在这样一种统一模式的指导下,治疗师可以更好地探求心理治疗原理、方法与技术的综合。也就是说,一个实质性的统一模式必须把存在于人身上的生物的、行为的、认知的、精神的等因素统合起来,必须立足于干预措施,并且这些措施从概念和实务上都必须能够聚焦于 一 个 “完 整”的人,而不是人的某一 两 个 方 面。由于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所以治疗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有效性最终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统一模式的建立对理论研究可能有好处,但对咨询师的实践和来访者的需要来说是否如此则不一定,任一心理治疗模式都不能失去它的临床成效,统一模式的建立首先要求它必须要具有治疗效果。可以预见,心理治疗的整合研究和临床工作即将进入统一模式的探索阶段。整合运动本身就是心理治疗的分化,而心理治疗每一次新的分化,同时也是心理治疗走向新的统一的超越,正是这样多元与统一、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大大促进了心理治疗持续、健康地发展。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第2篇

以“文化心理学对传统心理治疗理论的影响”为例,分析文化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一)对心理病因观的影响

在传统的心理治疗认为,自身身心原因、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心理病因。因此,心理医师会采用“客观的态度”,去发现有关心理现象或病态心理的“客观真理”。如:行为主义理论不赞同从精神层面分析心理病因,应从社会环境方面分析心理病因,认为心理疾病的形成主要由外部环境的变化变化影响,导致个体认知紊乱,最终导致心理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认为,自我的异化和疏离是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在心理病因这一问题上,文化心理学持心理病因的建构观。一方面,文化的多元性与相对性决定文化治疗理论也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即心理健康的程度是心理与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个体存在的现实意义与其所在的环境有关,对事物的认识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有关,因此,个体的生活经验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造成的影响不同。简言之,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心理问题。因此,所谓的心理问题,多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

(二)对治疗方法的影响

传统心理治疗受客观主义、机械主义和基础主义的影响,认为心理疾患不但存在一个客观的病因基础,而且拥有一套客观、合理、科学、普遍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只要运用有效的治疗办法,心理疾病自然会好。因此,传统心理治疗医师更多重视治疗方法与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个体本身的重视不够。在心理治疗方法上,文化心理学的多元性、文化性决定治疗方法的多样性。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并不完全依赖现有的治疗技术水平,心理疾患治愈的方法和手段也应是多元的,例如通过了解个体的文化水平程度、价值取向等因素后,针对性采取治疗办法。换言之,文化心理学背景下,心理治疗方法必须考虑文化的价值取向,并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性关怀,使心理治疗方法在厚重文化背景下承载更多的人性化取向。

(三)文化心理治疗效果评价

传统的心理治疗是在治疗医师的指导性,选择服用药物等治疗手段,引导患者治愈心理疾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医师是主导,心理治疗效果的标准就在于接近既定目标的程度。文化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心理治疗不应局限在指引患者达到医师计划中目标,应借助各项资源引导患者心理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简言之,文化心理学心理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在于,在完成不同文化场域的互动,让患者于环境、文化有机融合,体验生活中的乐趣,展现人生的潜能,彰显人生的现实意义,心理疾病自然愈合。从实践上看,文化心理学的形成,有利于丰富治疗方法,使心理治疗方法充满浓郁文化色彩。

二、结束语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3―0086―01

推拿科辅助治疗是补充推拿疗法后的一种治疗方法,可延续提高推拿治疗后的疗效。临床上,辅助治疗并非独立地对症治疗,而是全面整体地考虑病人身体状况,包括情绪反应,根据不同疾病证型及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辅助治疗方法,在促进患者康复的同时提高护理水平。目前本科使用的辅助治疗方法主要有机械性物理疗法及传统中医传统护理技术操作方法,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机械性物理疗法 (1)采用仿人体肌纤维动作电位波形:通过电极板作用于人体皮肤肌肉神经运动,增加局部血液、淋巴微循环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适用于软组织损伤、肌纤维劳损、关节痛、关节周围肌肉损伤。如中、低频治疗。证属瘀血阻络可选择使用。(2)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在600~1600 nm的体射窗口范围内、光波输入功率高达2000 mvv。对人体组织的有效作用可深达5 cm以上。通过对人体痛患局部的照射、从而使神经节、神经干、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得以控制,对人体炎症性、神经性、创伤性疼痛及功能障碍进行治疗,凡属瘀血阻络、寒凝经脉之证都可配合使用。(3)牵引治疗:通过使用牵引机、对需要治疗的部位进行适量适度的牵引,以解除肌肉痉挛,纠正小关节紊乱,拉开椎间孔,扩大椎间隙,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及压迫,适度调整椎体序列,恢复正常列线,从而缓解压迫、消除疼痛,适用于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损伤,颈、腰椎小关节紊乱,环椎关节紊乱、腰肌劳损、落枕等,可不受临床辨证分型的制约而广泛使用。

1.2 中医传统护理技术方法 (1)中药湿热敷:将毛巾置于中药煎出液中浸透,拧至半干敷于患部。通过热效应作用达到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有痛必有寒,寒凝则气滞血瘀)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2)穴位注射:按治疗需要选穴及选适当药物针剂后,将药液注射于穴位中,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对穴位“针感压迫”的双重作用,从而缓解疼痛刺激。(3)中药保留灌肠:用中药煎出液(温度35℃左右)150~200 mL以灌肠器自灌人,保留在直肠至结肠段内,通过肠黏膜吸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强化了“邻近”部位给药作用,并免除了服中药的“不快”口感和减少了口服药物对肝脏的首过作用。(4)火罐:借助热力“驱逐空气”使罐具内形成负压,吸附于穴位皮肤组织,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加强了局部循环,达到温散寒邪、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治疗目的。

2 护理

2.1 掌握疗效和安全性 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症状和证型,选择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并要认真掌握各种治疗方式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首先了解和评估病情:在进行治疗前要清楚患者的病情、证型及具体病变部位,选择相对应的最佳治疗方式,并与患者做简明扼要的治疗前说明,使患者能很好地配合治疗,(2)根据病程选择治疗方式:由于辅助治疗各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加之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感觉有差异,如急性期疼痛明显者,多选择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及牵引、中药湿热敷、中药保留灌肠;急性疼痛缓解后予神经肌肉促通仪等。症状以麻木为主则可选择用中低频、穴位注射等,治疗选择神经支配部位及穴位注射前要认真做好评估查对,选穴准确。做颈部牵引时要注意选择牵引方式、角度及牵引力量,腰部牵引时骨盆固定及牵引带长短要适度,不宜过紧过松。(3)治疗操作要熟练而准确:如电极板及激光照射头置放位置要准确;治疗可遵循神经运动点、神经根、“阿是”穴、病变压痛部位等。(4)治疗中观察: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因其个体有差异,病情有差异,故治疗的感觉及反映也各有不同;认真观察,耐心听取患者感觉,及时调整治疗,同时注意观察治疗部位皮肤的情况。(5)禁忌:电极板、激光照射头不可放置在颈动脉、甲状腺等部位上,戴有心脏起博器及做24 h动态血压及24 h动态心电图患者不宜做机械性的辅助治疗,患有皮肤疾病及接受治疗的部位皮肤有破损者不宜做中药湿热敷及穴位注射。

2.2 心理疏导 《内经》明训:“百病生于气: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怒则气上,思则气结……”说明了情绪和心理因素在疾病产生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护理工作中的心理护理、情绪疏导十分重要。当患者第一次接受治疗时,对治疗情况不了解,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担心和忧虑。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向其解释治疗过程,使之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并把治疗收费明码张贴在治疗室中,消除患者对治疗费用的担忧。同时对每一个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相关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分析其发病与病情的相关因素,这样做有利于疾病的最佳治疗和康复后的远期疗效。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第4篇

【关键词】 心理疗法;精神病;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06-01

临床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心理疗法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自对精神障碍的治疗中起源,目前被临床在各科疾病治疗中应用,或称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发挥着理想的辅助治疗的作用。本次研究选择某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 100 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对象 100 例,男 53 例,女 47 例,年龄 22~68岁,平均(46.5±3.2)岁。情感性精神障碍 25 例,精神分裂症 43 例,双向情感障碍 9 例,重型抑郁 3 例,强迫症 6 例,惊恐发作 4 例,广泛性焦虑 3 例,其它 7 例。 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疗法可提高治疗依从性 精神病采取有效治疗,在急性期过后,需行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可获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但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类型时,因维持期和急性期均需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及药效不明显导致依从性降低,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情感调整治疗多自我终止。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2.2 心理疗法辅治疗效果 ①精神分裂症: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并行辅治疗,如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支持性职业、认知康复等,可使患者在精神症状缓解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社交知识,可获得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效果。 ②双向情感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干预的方法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加以治疗,且教育方式的、结合型的、引导发现式的、逐步推进的认知疗法效果更为明显,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行为管理、治疗依从和认知重建,包括心理教育。同时,需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以增加抗抑郁剂应用和情绪调整的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社会、职业、家庭职能的目的。③抑郁:研究表明,心理治疗为抑郁症患者治疗的首选,采用心理教育和药物应用结合治疗的方式,可降低疾病复发率,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使重性抑郁得到重视,并获得适当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④惊恐发作:采用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内感暴露等认知行为均可获得理想效果。 ⑤其它障碍:采用心理治疗对其它心理障碍的患者应用也使症状明显改善,如人际关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应用,对有进食障碍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1.2.3 心理疗法治疗作用 精神疾病中 , 神经症病情程度相对较轻,治疗方案的选择需依据临床诊断结果制定,若患者为强迫症状,无仪式性动作,只有强迫性思维,或抑郁症、焦虑症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但心理疗法无法实施,只能采用药物应用先对症状进行控制,待缓解后再行心理治疗,但对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或不属上述原因不能采取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首选心理治疗方法。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 t 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应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相关指标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前兴趣缺乏、注意障碍、意志减退、思维缺乏、情感淡漠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 SANS 评分比较( ±s)

3 讨论

无自知力通常是精神病患者的最大特征,故多认为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效果不明显。虽然心理治疗无法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实施,但在有效缓解精神疾病急性期症状后,心理疗法通过对病因、症状、药物作用、干预方法的讲解,可使患者正视疾病,降低恐惧和焦虑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基本治愈疾病后,重视患者重归社会的问题,帮助患者认识社会,了解自身现状,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显著改善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第5篇

【关键词】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过度焦虑。而对于考试焦虑的治疗通常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本研究尝试运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手段,与单一治疗方法进行疗效比较,以期找到更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来访者为对象。入组标准:以考试焦虑为主诉,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关于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初中以上文化,主动求治并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患有严重精神或躯体疾病者。共75例来访者符合上述标准,接受并完成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随机分组 将研究对象按来访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A组),单纯心理治疗组(B组),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组(C组)。

1.2.2治疗经过 A组来访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帕罗西汀10~20mg/d,每日晨服,疗程为入组时开始至下学期末考试结束,视情况决定终止时点)。B组来访者予以心理治疗(1-2次/周)。C组来访者给予心理治疗(1-2次/月)合并药物治疗(帕罗西汀10~20mg/d,疗程同上)。

心理治疗运用认知治疗的方法,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认知矫正:和来访者一起检查他的恐惧程度,要求他把自己有关考试的担心、恐惧按其轻重程度排列等级;对其内容进行合理性分析,引导来访者发现不合理的自我认知模式及其与过度焦虑的关系。对过度的担心、恐惧进行“危害分析”,并进行自我质辩,获得合理性认知。(2)自信心训练:通过自我质辩,引导来访者客观评价自我,完成自我再认识,设定合理目标,增强自信,逐步克服考试焦虑情绪。(3)考试焦虑的正向自我语言训练:来访者可以在平时、考试前、考试中以及考试后运用正向语言进行自我积极暗示和自我放松。

1.3疗效评定 三组来访者分别在入组时、当学期末考试前1天及下学期末考试前1天,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进行评定。

1.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在α=0.05水平上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经统计学分析,A、B、C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P>0.05)。

2.2疗效评估 经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后分别在当学期末及下学期末考试前1天对实验对象进行HAMA及TAS量表评定。

2.2.1治疗前HAMA、TAS评分比较,三组无显著差异(P>0.05)。

2.2.2当学期末考前1天及下学期末考前1天三组HAMA、TAS与同组治疗前HAMA、TAS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2.2.3当学期末考前1天A、B两组间HAMA、TA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HAMA、TAS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

2.2.4下学期末考前1天A、B两组间HAMA、TA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HAMA、TAS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考试焦虑是一种特殊群体在特定条件下的适应障碍,它不同于一般的广泛性焦虑,药物治疗要选择镇静作用小,副反应轻的药物。帕罗西汀为高度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其抗焦虑作用明显,副反应轻,服药依从性好。其抗焦虑作用多在第2周起效。

本研究表明,单纯药物治疗组同单纯心理治疗组均有明显的抗焦虑效果,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三组病例均进行了下学期末考试前同治疗前的统计学比较,结果表明单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的焦虑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国内的袁晓兰等研究只进行了为期2周的治疗,结果提示我们考试焦虑的学生也需要系统的治疗。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组无论是本学期末还是下学期末,考前焦虑水平均明显好于单纯一种方法治疗组。说明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考试焦虑的远期效果值得期待。这与郭克锋等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学生考试焦虑,应首选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

参 考 文 献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第6篇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联合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36-02

广泛性焦虑症是一种临床表现比较广泛,病程较长的焦虑症,其病症程度较之急性焦虑症要轻。但是患者一旦患有此类疾病就可能会承受3个月以上的病痛折磨,出现头痛、失眠、易出汗、心跳加快、口干、易怒等多种症状,并且严重的患者还会伴有肢端震颤的症状,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1]。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的对象是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选出的42例患者,将其分为两个小组,每组21例患者。其中对比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患者的年龄从18岁至5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2.17±5.33)岁,患者的病程从1年至5年不等,平均病程为(3.92±2.75)年;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9例,患者的年龄从20岁至4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2.21±5.31)岁,患者的病程从1年至5年不等,平均病程为(3.93±2.71)年。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每组21例的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方法,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

其中药物治疗方法所使用的为丁螺环酮和氯硝西泮。丁螺环酮的首次服用剂量为10 ,在随后的治疗当中每隔3 增加一次剂量,其用药剂量最终保持在30 即可;氯硝西泮的首次服用剂量为1 ,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每隔3 增加1 剂量,最终将用药剂量保持在12 。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其它药物,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严格的监控[2]。

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是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进行的,首先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患者的信任。其次,针对于患者的焦虑症症状与其心理特点纠正其不正确的心理状态,同时找到患者心理状态扭曲的主要原因,针对于原因对患者进行干预。第三,每隔一周对患者进行一次认知性治疗,每次治疗持续时间为1 。在这一过程中为患者灌输正确的心理观念,并告知患者哪些心理为正确的,引导患者区别正确和错误的心理状态。同时,矫正患者在认知上的错误,为其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体系。第四,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应该运用运动和放松心理干预的方法,在患者病房内播放柔和的音乐,借此放松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教导患者如何放松自己的肢体,通过放松肌肉的方式放松患者的心理。第五,采用语言诱导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鼓励,并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其病情进行总结,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了解自己疾病的治疗进程,进一步提升患者对治愈的信心[3]。

分别利用 表和 表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3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本次分析当中主要是利用 表和 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判断,其中减分率超过75%的患者视为疗效显著、减分率在25%至74%之间的为治疗有效、减分率低于24%的为治疗无效[4]。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其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从上述三表当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焦虑心理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研究组患者的下降趋势优于对比组。同时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也要优于对比组,两组患者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广泛性焦虑症本身属于心理疾病,其以慢性发病为主要特征,并且复发率极高,因此患者在患病阶段的心理会出现较大的压力,对其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从本次研究当中可以看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5.24%,明显高于对比组总有效率71.43%,值得在临床实践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海婷,李惠,肖泽萍.广泛性焦虑障碍药物和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03):207-209.

[2] 岳淑娟,傅立新,卢引明,王再岭,祁营洲.针刺与药物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的系统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2,25(05):42-45.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第7篇

中图分类号:749.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3-00200-04

美术治疗(art therapy)我国现有相关文献多将“art therapy”译为“艺术治疗”,并把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指通过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广义指通过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但在欧美,“art therapy” 是主要通过绘画、雕塑、拼贴等美术活动来调节人们身心的疗法,与音乐疗法、舞蹈疗法等一起被统称为艺术疗法(arts therapy/therapies)或创造性/表现性疗法(creative / expressive therapy /therapies)。仅偶尔用“art therapy”来表示“arts therapies”的意义。为避免概念上的混淆,笔者将“art therapy”译为“美术治疗”,希望引起国内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是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美国美术治疗协会(AATA)将其定义为:“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造过程、当事人(client/patient)对所创作美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1]”作为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美术治疗弥补了谈话心理疗法的不足,帮助当事人通过象征性的意象这一安全、可接受的方式释放情感,从创作中获得和满足感,进而整合身心、和谐人格,从精神或情绪紊乱中获得康复。

1 美术治疗两大流派的产生

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美术治疗诞生于20世纪中期,以精神分析、脑神经科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而产生。杜威的学生、精神分析学家南伯格(Margaret Naumburg)被认为是美术治疗的创始人。她于1914年创办沃登(Walden)儿童学校,并将美术创作活动引入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40年代,南伯格进入纽约精神病学会(NYPI)开展相关研究,最终创立了分析/动力取向的美术治疗模式。该模式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与压抑理论为出发点,以精神分析疗法中的移情、自由联想等为主要治疗技术。在治疗中,鼓励当事人通过自发的美术表现来释放无意识,并对作品进行自由联想,治疗师则以移情关系的发展为基础,不断尝试获取当事人对其象征性作品的解释。这样,意象成为当事人与治疗师展开交流与互动的象征性语言。通过这种语言,当事人得以直接表现梦、幻想等以图像而非口语形式出现的内在经验。此外,随着当事人的自制力因其解释自己作品的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增强,当事人会逐渐把原先对治疗师的依赖转向对自己作品的关注和迷恋,由此更容易解决移情关系[2]。可见,依此模式运用美术实际上是精神分析疗法的延伸,它能作为一种基本的、主要的治疗方法,被称为“美术心理治疗”(art psychotherapy)。目前,从属于“美术心理治疗”阵营的除了“心理动力/精神分析”模式,还有人本主义等多种治疗模式[3]。

南伯格之后,艺术家、美术教师克莱曼(Edith Kramer)创立了美术治疗的另一流派,即“美术作为治疗”(art as therapy)。它以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为基础,强调艺术创造这一升华过程给予个体的治疗性因素,即美术是个体积极面对现实、构建自我的创造性力量。在创作过程中,个体得以缓和情绪上的起伏冲突、实现情绪净化,得以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增强自我的生命力,因此,美术创作过程本身就是治疗。对治疗师而言,其工作重心是同时发挥教师、治疗师与艺术家的功能,既提供情感支持和适当的建议来鼓励当事人的美术创作,又根据其病理来调整技巧和媒介的运用,以促使当事人将内在的原始冲动与幻想成功地转化为艺术创作,获得无意识与意识的整合[4]。与“美术心理治疗”流派相比,此流派的治疗师虽然也通过美术作品与当事人进行交流,并观察、评估与解释当事人的行为和作品,但不向当事人解释作品的深层无意识内容。基于此,克莱曼指出,“美术作为治疗”只能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不能代替心理治疗[5]。

以上述两大流派为基础,美术治疗实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1958年,纽约大学艺术教育系开设“美术治疗理论与方法”课程,标志着美术治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1969年,美国美术治疗协会成立,表明美术治疗在美国成为被认可的专业领域。目前,许多国家皆已认可美术治疗的专业地位,部级的美术治疗协会约38个。

2 美术治疗的基本理念与治疗过程

不论各美术治疗流派之间在理论背景、治疗技术上存在何种差异,有关美术治疗的基本理念却是相同的:其一,艺术本身具有强大的治疗力量。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艺术不仅能促进人的感知、想象、直觉、顿悟和灵感能力,更能激发人的情感体验、情感调节与情感传达能力;既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情感传达方式,亦可作为一种培养个体社会交往能力、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其二,所有人都拥有运用艺术媒介进行创造的潜能。适当的环境、连续的艺术刺激和实践,能使潜能成为显能。

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治疗一般包括诊断、帮助改变与结束等三大阶段。美术治疗诊断没有一个标准的或普遍适用的方法,依据当事人创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非结构性和结构性两种方法[6]。非结构性方法指治疗师提供多种材料,当事人自由选择主题、自发创作;结构性方法对创作主题和媒介选择进行了明确规定,且会运用大量投射技术,如各种主题绘画测试、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业组等。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治疗师皆要仔细观察和评估当事人的行为,如当事人与治疗师的互动、与美术材料的互动、对作业的反应、对作品的解释等等,依此进行相应诊断,制订详细的治疗计划与目标。

正式的美术治疗由多次会见组成,每次约30分钟-1小时,每周1次或多次,活动主要围绕唤起与促进当事人的美术创作、对作品进行反思/反应等展开。初期阶段,治疗师一般采取口头鼓励、热身活动等方式,帮助当事人克服心理防御和阻抗,激发其美术创作,以进入治疗过程。之后,有些当事人因心理防御或阻抗等原因,可能会在作品中表现出虚假情感或避免表现真实情感。此时,治疗师一般通过布置主题绘画作业或建议当事人更换美术媒介来达到上述目的。作品完成后,治疗师与当事人围绕作品展开互动。治疗师鼓励而非强迫当事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同时提供适当的反馈和共情支持。

待当事人的行为、情绪等有了明显改善后,治疗师一般用1-2次会见来结束整个治疗。实践中,治疗师主要通过鼓励当事人谈论或以新的媒介进行表现等方式来帮助其修通因治疗即将结束所产生的各种情感,通过引导当事人按创作顺序观看治疗过程中创造的所有作品等,帮助当事人回顾、明晰整个治疗过程。

总的说来,“美术心理治疗”的开展一般须严格遵守上述过程,且对治疗室的私密性要求较高。针对器质性疾病患者或正常人群所进行的“美术作为治疗”,对治疗过程的要求则不那么严格。如针对住院癌症患者等进行的美术治疗(又称医学美术治疗)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在病房等开放的环境下开展;对正常但认为自己需要情感调试的群体所开展的以工作室为基础(studiobased)的美术治疗,也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且没有固定的会见时间,整个过程较少或根本不涉及治疗师指导参与者的创作、讨论作品、反馈等,而是让参与者自由创作。可见,美术治疗的过程既仰赖于治疗师的理论取向,也取决于当事人的身心状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美术治疗的应用及疗效研究

自产生至今,美术治疗作为评估或治疗方式已广泛用于临床康复与治疗、教育与促进个人成长的诸多领域。依据《American Journal of Art Therapy》等杂志近年来刊载的治疗案例,美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大致反应如下:

3.1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应用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显示,美术治疗有助于患者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增强自我的整体感[7]。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案例研究表明,美术治疗能减少患者的应激症状[8];帮助因PTSD导致象征化能力受损的儿童重新获得视觉化的交流方式,通过美术象征性地表达、探究内心冲突,释放创伤性记忆[9]; 揭示并修通遭受后的创伤性体验,减少与待有关的症状[10]。

孤独症:美术治疗能提高孤独症患儿与周围环境联系的能力[11]。

酒精成瘾:案例研究显示,美术治疗有助于患儿审视与酒精有关的问题,整合情感,降低其对酒精的依赖[12]。

危机干预与心理调试:一系列的案例研究表明,美术治疗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危机干预与心理调试的有效手段。如帮助移民和难民儿童适应新环境[13];帮助孤儿院儿童消除环境对其生活的消极影响,提高整体的心理和情绪状态[14];提高服刑少年犯人的自尊[15];使处在危机中的青少年重建生活的信心[16]。

作为器质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案例研究显示,美术治疗能够增强感觉整合困难患儿的积极行为、延缓消极行为[17];帮助诊断胆囊纤维症患儿的病情,评估其治疗过程,提高患儿的自尊、身体意象、减轻隔离的情感,表达冲突与恐惧、希望与鼓励等情感[18];有助于后天脑损伤患儿在感觉、语言或认知能力受损的情况下表达情感和想法[19];帮助艾滋病患儿修通因疾病导致的各种情感[20]。

其他:案例显示,美术治疗能缓解儿童的分离焦虑[21];帮助因父母离婚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22];有效改善学生对学校、家庭和自己的态度,进而降低辍学率[23]。

3.2在成人和老年人中的应用

精神病:简短的团体美术治疗有助于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注意力、现实定位和人际互动[24];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的书法绘画治疗,有利于锻炼患者完善思维、减轻思想压力而配合临床治疗,同时改善精神病的衰退症状和阴性症状,减少精神药物用量[25];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团体绘画艺术干预,可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促进其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的提升[26]。

物质滥用:美术治疗能发展有助于患者康复的治疗性意象[27],起到了解戒毒者心理状况,促进心理治疗的作用[28]。

抑郁症:能提高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尊和自我意象,促进积极的亲子互动[29]。

创伤后应激障碍:美术治疗有助于遭受过待的成年女性理解待对其生活的影响,改变其被害者的身份[30];帮助战争等灾难的幸存者探究与战争、镇压、放逐、重新安置等有关的经验[31]。

危机干预与心理调试:帮助肿瘤看护小组的护士们抒绪,建立工作的热诚[32];预防并治疗中年人生活中未解决的悲痛情感[33]。

作为器质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案例研究表明,美术治疗有助于癌症患者处理由癌症和手术引起的控制感丧失、隔离、自尊降低、悲痛等心理危机,使其重获自信,调整自我同一性[34,35];有助于中风患者认识脑损伤后的变化以及损伤、能力丧失和残疾的含义,在处理悲伤、沮丧和焦虑等情感的同时,促进康复,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新的娱乐方式[36];帮助骨髓移植患者处理情绪冲突以及与生死有关的情感[37];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38];作为代替语言的交流方式,帮助老年痴呆患者表达情感,克服因疾病导致的认知不足[39]。

综上所述,美术治疗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治疗方式,能有效处理情绪冲突、创伤等问题,促进当事人自我的完善、自我技能的提高、认知和语言的发展等等,尤其适应于语言能力受损或不善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者。从国内外已有文献来看,美术治疗的疗效大多通过定性的案例研究凸显,对此,一些专业人士提出需采取定量的方法来进一步证明相关疗效[40]。

4对美术治疗的评介

作为艺术疗法的一种,美术治疗鼓励当事人通过意象这一非语言的方式表达难以言表的情感,较谈话法的心理治疗更易为其所接受。此疗法也不受当事人语言、年龄、认知能力的限制,可依据其身心状况,灵活地选择时间、治疗环境以及个体、团体或家庭的治疗形式。

其独特的治疗特性主要体现在:(1)为当事人提供了安全退化的环境。治疗室的舒适安全,所提供材料的丰富性和游戏性,治疗师免于判断与竞争的无条件支持等,皆为当事人的退化构建了安全的心理物理环境,使其得以通过游戏性的美术创作活动来探究并理解自己。(2)将意象与创造过程纳入治疗的核心位置。当事人通过媒介与意象的操弄,如泼洒颜料、敲打黏土、自由处理自己的作品(撕毁、保留)等,象征性地发泄了不满与怨恨,达到情绪的净化;通过意象来表达难以言表的情感,使当事人得以有能力控制、把握自己的情感;切实的、可以触摸的作品能有效地引发当事人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使其逐渐肯定自我,树立自信;作品是当事人整个治疗过程的记录者,通过审视不同时期的作品,当事人能了解自己的心路历程,获得必要的领悟。(3)以“创作需要欣赏”这一艺术创作机制为前提,美术治疗促使当事人、治疗师以及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在观看和理解作品、对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相互信任、支持的关系,并逐渐将这种建立关系的能力泛化至现实的人际交往。

当然,美术治疗也并非万能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可能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某些当事人对美术创作一味阻抗;(2)治疗师对整个治疗过程把握不当,向当事人提供了不合适的材料。由于每种美术材料都有其特殊的治疗特性,所应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当事人的年龄、能力以及所患疾病的特殊性。如黏土较适合低龄儿童,他们易将黏土视为玩具,通过黏土表现被压抑的种种幻想,但却不适合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儿童,因为他们更适合需要耗费更多体力、技能以及复杂概念思维的材料,如石头、木块或石膏等[41]; 对治疗过程干预不当,如过多干涉当事人的创作,或在当事人还不能面对自己透过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时,让其以口语的方式解释作品的内容,由此可能导致当事人更大的退缩。

5结语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第8篇

[中图分类号] R71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b)-0065-05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指年龄在40岁以下的妇女出现烦躁失眠、精神抑郁、心悸多汗、面部潮红、阴道干涩、性器官和乳房萎缩、月经失调甚至继发性闭经引起不孕等。同时,卵巢早衰以血清中促性腺激素升高伴有雌激素水平降低为特征,是一种妇产科常见病。由于卵巢早衰的病情十分复杂,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卵巢早衰对妇女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近年调查结果显示[2],卵巢早衰的发生率约为1%,而在小于30岁的妇女中发生率为0.1%,在我国,卵巢早衰的发病率约为5%。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卵巢早衰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并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卵巢早衰好发于追求完美、急躁易怒、争强好胜等事业成功、压力过大的女性,患者最明显临床症状是闭经从而导致不孕,这给患者及其家庭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3]。因此,卵巢早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的治疗中,往往以激素替代疗法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未能取得让患者及其家庭满意的治疗效果。随着科技进步及医疗水平日益完善,许多研究认为心理因素在卵巢早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社会、家庭及自身多重压力下,卵巢早衰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帮助,甚至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有研究显示,患者心理抑郁与卵巢早衰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联系,同时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情,经常食用蔬菜水果可以防止卵巢早衰的发生[4]。因此,卵巢早衰更需要心理医生的共同关注。为了提高卵巢早衰的治疗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本研究应用雌孕激素联合心理疏导综合治疗卵巢早衰患者,探讨雌孕激素联合心理疏导对卵巢早衰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辽宁电力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诊断为卵巢早衰患者64例,年龄31~39岁,平均(35.31±2.67)岁,均符合卵巢早衰的诊断标准。患者闭经超过4个月,同时伴有其他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或者患者成长时间月经不调,闭经时断时续。患者就诊主诉中主要症状为月经不调、闭经、阴道干涩、性生活不和谐、不孕症以及雌激素缺乏症状:心悸、潮热、抑郁、焦虑、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激素组,每组各32例。两组年龄、婚史、月经初潮、妊娠次数、有无吸烟史、有无妇科病史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方法

本研究中卵巢早衰的诊断标准参照《卵巢早衰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制订[5-6]。当患者符合以下3点即可诊断为卵巢早衰:①患者年龄通常4个月经周期,同时伴有其他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②至少2次血清检测促卵泡生成素(FSH)>40 U/L,雌二醇(E2)1个月)。③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卵巢缩小同时缺乏窦卵泡,子宫萎缩,子宫内膜呈单线状[7]。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闭经超过4个月,并且表现卵巢早衰症状,血清学检测和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卵巢早衰。②无药物过敏史,无血液系统及其他内科合并症,无雌孕激素治疗的禁忌证。③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卵巢不敏感综合征、性腺发育不全等其他基础疾病所致的闭经者;②患有肝病、糖尿病、心血管、肿瘤等严重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单纯激素组:进行雌孕激素常规治疗,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片(补佳乐,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批号:101A)1 mg/d,持续服用22 d,在服药到第12天的时候联合口服地屈孕酮片(达芙通,Abbott Healthcare Products B.V,批号:346841)10 mg/d,戊酸雌二醇片及地屈孕酮联合服用至第22天,两药同时停用。患者应该在停药的3~7 d月经来潮,月经第5天继续按上述剂量服用戊酸雌二醇片,仍然按上述方法在12 d联合应用地屈孕酮片。如果患者在第1个雌孕激素治疗周期停药后7 d月经未转,再按照之前方法服药1个疗程,继续观察。按此方法联合用药直至月经规律后的3~6个月,可停药观察,患者进行复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诊断决定是否继续用药。停药1~2个月后,于月经第2~5天复查血清FSH、E2和LH。

联合治疗组:患者在进行上述雌孕激素替代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心理疏导。选取富于爱心且责任心强的妇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并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周期为2个月。目的是缓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指导患者用药,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具体内容包括: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理解尊重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谈心,详细讲述卵巢早衰的发病原理、特点及预期治疗效果,消除患者消极情绪并鼓励患者自我情绪调节,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活动;针对不同患者不同性格特征制订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案,给予不同的恢复建议。例如,患者性格内向,情绪低落、抑郁,那么在理解患者、给予基础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主要鼓励患者从生活工作中寻找乐趣,多进行户外活动,多与亲友接触倾诉,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患者脾气急躁,在基础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患者心理保健意识,自我调节,经常听舒缓的音乐,给予患者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果患者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主要调节患者的生活节奏,有意识地进行放松训练;如果患者自卑,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建立患者自信心等。

1.5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月经来潮情况。②监测激素水平,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FSH、LH、E2水平(月经来潮者在第2~5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激素的变化。③治疗后患者进行幸福指数调查,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MUNSH)评定患者主观幸福感[8],方法如下:在最近几个月里,你是否有下面所描述的感受?如果符合你的情况,答“1=是”,如不符答“2=否”,如感到不清楚答“3=不知道”。评分:每项回答“是”,记2分;答“不知道”,记1分;答“否”记0分。第19项答“现在住地,”记2分;“别的住地”记0分。第23项答“满意”,记分2分;“不满意”,记0分。

1.6 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夫妻性生活和谐,生殖器萎缩情况明显改善,停止治疗后恢复规律的月经周期同时月经稀少情况明显改善;显效:患者自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夫妻性生活得到改善,生殖器萎缩减轻,服药期间月经周期规律,停药后月经恢复但是月经周期长,一般>40 d,月经量少,FSH、LH下降幅度>30%,E2水平上升>3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停药后无月经[9],同时患者血清FSH、LH下降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激素组患者在进行相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激素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39)。见表2。

2.2 两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等指标均符合卵巢早衰的诊断,并且两组周期性月经出血、阴道干涩、潮热出汗、心悸的发生率及FSH、LH 、E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治疗后,在卵巢早衰临床表现上,两组患者周期性月经出血发生率均较治疗前增高(P < 0.01),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激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阴道干涩、潮热出汗及烦躁失眠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 < 0.01),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激素组比较,减少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而在心悸表现上,两组患者比例有所降低(P < 0.05或P < 0.01),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血清FSH和LH检测发现,两组患者FSH水平均下降(P < 0.01),而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激素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 < 0.05);同时,两组血清E2均上升(P < 0.01),联合治疗组高于单纯激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两组治疗后幸福指数比较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幸福指数评价总分明显高于单纯激素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经过心理辅导后,联合治疗组患者正性因子明显高于单纯激素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但是在负性因子方面二者没有明显变化(P > 0.05),见表4。

3讨论

卵巢早衰通常指40岁以下的育龄妇女表现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如:抑郁失眠等神经精神症状,潮热出汗等血管舒缩症状,阴道干涩、性交痛等生殖道症状,尿频、排尿困难等泌尿系统症状[10]。卵巢早衰的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对卵巢早衰的治疗十分棘手。近年来,卵巢早衰的常用治疗方法有激素替代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及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采取促排卵的治疗方法等[11-12]。卵巢早衰是一种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疾病。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及工作节奏逐渐加快,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多,女性压力越来越大,这些综合因素对女性生殖健康产生危害,对其家庭产生影响。因此,寻找有效治疗卵巢早衰的治疗方法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迫在眉睫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卵巢早衰的方法是雌孕激素替代疗法,通过雌孕激素的序贯治疗,减少因雌激素下降而引发的围绝经期症状[13]。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可以模拟体内卵巢激素的分泌,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诱导患者内分泌正常,快速改善卵巢早衰症状,特别是年轻卵巢早衰患者,建议长期使用。雌孕激素替代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的FSH和LH值,显著升高E2值,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具有不痛苦、见效快、服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强等特点,降低卵巢早衰临床症状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14]。同时,雌孕激素替代疗法还能诱导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产生,有利于胚胎着床,改善患者不孕的症状[15]。

近些年来,社会及家庭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神压力逐渐增大,卵巢早衰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许多研究调查显示,患者的心理因素与卵巢早衰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70%的患者都伴有抑郁、焦虑的消极情绪,同时大多数患者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喜欢争强好胜。因此,关于卵巢早衰的心理疏导及治疗日益收到重视。心理治疗主要是医务工作者通过语言行动改善患者周围消极的环境因素,引导改变患者家属及患者周围人群对患者病情避免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甚至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理疏导的措施主要包括心理调节、家庭人员关系调节及社会调节。其中心理调节是指通过认真倾听详细叙述让患者正确认识卵巢早衰,帮助患者消除心理负担,积极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人格的正向发展;家庭人员关系调节是指让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多看每个人美好的方面,多表扬,多体贴关心,多沟通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分担家庭重担;社会调节主要是减轻工作压力及人际关系压力,避免情绪冲动[16]。心理疏导使患者心情愉悦感觉放松,这对内分泌疾病患者的治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轻患者的痛苦[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