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3 17:12:27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经济思想微观经济学

2017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指出其“不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和发展”。微观经济学作为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实际运用性较差

微观经济学有许多原理和模型,这些原理和模型都是通过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精华所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在建立这些经济学模型时,都是要预先设立了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经济学模型和结论才能成立。如果条件不符却强行使用模型分析,则会使结论发生较大的偏差。例如,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它指出经济主体都是自利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但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目的,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人们都只是追求可以实现的“满意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西方经济学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是假设经济主体在决策时是完全理性的,即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掌握完全信息,能够做出最优决策。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要掌握完全的信息,做出最优决策是不可能的。这些假设距离现实情况较远,因此建立在此假设基础上的经济学模型和原理的实际运用性也较差。

(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有些脱节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其应用性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也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例如将价格效应分解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理论中,需要做一条虚拟的补偿线,这非常抽象,又如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也因为缺乏案例不好理解。有些教材即使有案例也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例如在分析社会生产力边界曲线的时候,很多教材用“大炮”和“黄油”的案例,但这两种商品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都不是生活常见品,不能帮助加深理解。调研数据显示,70%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枯燥”,35%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少,理论联系实际弱”。因此,应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

(三)案例资源创新度较低,不能与时俱进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学科,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案例教学是微观经济学常见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目前教材使用的案例资源大多过时了,学生不能很好地用这些案例来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述消费者行为理论时,教材经常使用“钻石与水”和“吃三個面包”案例,但看明星演唱会、网红促销效应、综艺和影视的赞助效应以及当前“双十一”的巨额消费等案例,更能反映时代特点,如果用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案例,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过于西方化

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属于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因此教材上研究的大多是西方的市场经济,分析的社会现象也多是关于西方社会的,用的也是一些西方典型案例,比如芝加哥雪天杂货店、石油输出国家石油价格的持续下跌、日本商人麻绳垄断以及美国政府微软案等案例。这些教学内容都过于西方化,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一味照搬,将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也过于西方化。我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现象与西方社会有很大的不同,“本土化”的教学案例具有“洋案例”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更多地使用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本土化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解释我国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现象。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概述

经济思想根植于中国实际,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深刻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结晶,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写就了21世纪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新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内容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增加要素投入,促进经济总量增加,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在新常态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志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在新常态下,应进一步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解决的,政府要简政放权、松绑支持,不要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等。

(三)实施精准扶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倡合乎公平的收入分配,强调既要能够促进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又要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四)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价格改革,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公平竞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提出要加快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深化垄断行业价格改革,价格由市场调节;保留政府定价,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有效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引导资源在实体经济特别是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高效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指明了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型,确立了生态思维方式,就是要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新时代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经济思想的融入有利于微观经济学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开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研究领域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等,由于微观经济学本土化教学资源的缺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新时代经济思想作为时代的智慧产物,其中一些思想与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理论内涵,因而将这些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更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开发。例如,在微观经济学的供需均衡理论中,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内在关系中两个互相依存的基本方面,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而同志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把需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必须同需求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融入供求理论的教学中,可以开发出很多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形成具有本土化特色教材、教案、案例库等。

(二)新时代经济思想的融入有利于微观经济学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的开展

微观经济学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灌输式纯理论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在学完后根本不知道如何把该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如果把新时代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将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例如,在市场失灵理论中,市场失灵是指通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就有垄断这个原因。同志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价格改革,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公平竞争”的思想,则是将微观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与中国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因此,将新时代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课堂中,将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开展,将有利于教师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把握热点,优化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中国经济问题。

(三)新时代经济思想的融入有利于开展创新型教学,培养学以致用人才

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国际社会出现的新形势,同志立足于当前中国微观和宏观经济层面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以问题导向和实践指向为原则,对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从而形成系统的、重要的理论结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将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有利于微观经济学创新型教学,培养学以致用人才。例如,微观经济学在对效率与公平的理论分析中,只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问题,并指出在市场的自由交换下,任何资源在初始分配下的结果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会使得贫富差距加大,要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使分配更加公平。同志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思想,强调要通过公平分配以实现经济公平与机会平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將关于精准扶贫的经济思想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有利于微观经济学结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开展创新型教学,不断增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高校培养出更多学以致用的人才。

(四)新时代经济思想的融入将推动微观经济学更好的“洋为中用”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第2篇

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数量分析思想的融入

( 一) 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数量分析思想佩罗夫( J. M. Perloff) 在其所著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定义: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个稀缺的世界里,个人或企业如何决策来让自己尽可能地过得更好,以及这些个体决策对市场和整个经济的影响。[1]这是关于微观经济学的学术定义。他同时说: 微观经济学解释了所有买者和卖者的行为如何决定价格,以及价格如何影响单个买者和卖者的决策和行为,故它也常被称为价格理论。关于微观经济学,公认的说法是: 微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或者单个市场; 它同时分析单个经济单位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不同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和最大的满足等。这就涉及生产者产量、成本的决定以及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的确定,涉及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以及价格的确定等等。由这一定义推开去,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主要包括: 供给和需求理论、企业理论、完全竞争理论、市场势力和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利率和投资理论、资本市场理论、不确定性理论、市场缺失与有限信息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不同的教科书在体系的编排上会有差异,但上述内容作为核心或主体基本不会有变化。

在学术的演化史上,同其他学科一样,微观经济学被分成了中( 初) 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微观经济学。什么是高级微观经济学? 没有学者或者大师作过定义。有学者说: 高级微观经济学是高水平或高等级的微观经济学,而高在何处? 高体现在技巧上。例如,中级微观经济学里只给出效用函数和预算线,用以说明消费者的行为选择; 而高级微观经济学中则还进一步给出直接效用函数、间接效用函数、货币测度的效用函数、马歇尔需求函数等,从而增强其对现实的解释力,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事实上,翻开高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其与中初级微观经济学还是有区别的。

内容上,微观经济学主要有三部分: 经济主体; 市场和福利; 策略行为。经济主体包括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 市场和福利包括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社会选择与福利; 策略行为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拍卖与机制设计等。在形式上,微观经济学更多地体现为数理经济学而非文字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特别是高级微观经济学大量地使用数学符号而非文字,使用方程而非语句来描述假设和结论; 同时,它还普遍地采用公理、定理、引理等数学范式。数学语言使得它便于推理,言简意赅,研究者在每个阶段都做出明确的假设,通过证明或推导,得出明确的结论。虽然相对于几何方法而言,它不够直观,但却能处理多个变量的情况。此外,微观经济学大量使用了微积分、集合与映射、最优化方法、随机过程、线性代数、拓扑学等。因此,微观经济学从源起到发展过程中,其研究的众多经济学问题,从未离开过数量分析思想和方法。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学界认为,1936 年凯恩斯( J. M. Keynes) 发表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学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学科。故而,凯恩斯被公推为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谁创立了微观经济学呢? 有学者认为: 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亚当斯密( A. Smith) 。亚当斯密于1776 年发表著名的代表作《国富论》,提出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一切产品,任何部门的生产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并把当时一切的经济知识归纳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故而斯密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自然,他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此外,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 A. Marshall) 因为《经济学原理》( 1890 年) ,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 J. Robinson) 因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1933 年) ,张伯伦( E. H. Chamberlin) 因为《垄断竞争理论》( 1933 年) 都被称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有学者持另一种认识: 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麦克法登( D. L. McFadden) 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麦克法登长期致力于微观经济领域问题的研究,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对离散抉择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他发明了条件Logit 模型( conditional Logit model) ,该模型被广泛应用,成为经济计量学的经典模型。翻阅其简历和学术成就,作为世界著名经济计量学家是实至名归,但尊其为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并不能得到普遍认同。但是,将公认的世界著名经济计量学家推为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微观经济学与数量分析发展关系的密切性。

( 二) 微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分析思想

追溯了微观经济学的起源,可进一步考察其发展历史。从主体内容看,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问题研究阶段; 理论出现阶段; 体系集成阶段。

第一阶段: 问题的研究,起始于19 世纪30 年代。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大批经济学家乐于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如古诺( A. A. Cournot) 用数学方法研究需求弹性和垄断问题,形成了代表作《财富理论数学原理的研究》( 1838 年) ; 瓦尔拉斯( L. Walras) 用代数、几何图形研究均衡问题,形成了代表作《交换的数学理论原理》( 1873 年) 、《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 1874 年) 等; 杰文斯( W. S. Jevons) 研究边际效用问题,形成了代表作《略论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数学理论》( 1862 年) 、《政治经济学理论》( 1871 年) 等; 门格尔( C. Menger) 研究边际效用问题,形成了代表作《经济学原理》( 1871 年) ; 克拉克( J. B. Clark) 研究效用递减规律,提出了边际生产力这一术语,认为决定利息的是社会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而非具体的资本财货。克拉克的分配理论至今仍被认为是西方微观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基础。这段时期,数量分析思想和方法被经济学家广泛应用于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的研究中,微观经济学处于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 理论的出现,起始于19 世纪70 年代。随着研究方法的日渐成熟,研究问题的广泛深入,这一时期产生了后来成为微观经济学主体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如企业理论、消费者理论、一般均衡理论、资源配置最优理论、一般交易理论等。对企业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主要是瓦尔拉斯、维克斯弟( P. H. Wicksteed) 、维克赛尔( K. Wicksell) 、霍特灵( H. Hotelling)等; 对消费者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主要是戈森( H. H. Gossen) 、斯勒茨基( E. Slutsky) 、希克斯( J. R. Hicks) 、弗里希( R. Frisch) 、帕累托( V. Pareto) 、萨缪尔森( P. A. Samuelson)等; 对均衡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主要是阿罗( K. J. Arrow) 、德布罗( Debreu) 、瓦尔拉斯等; 对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主要是伯格森( A. Bergson) 、杜普伊特( J. Dupuit) 等; 对一般交易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主要是希克斯、萨缪尔森、埃奇沃斯( F. Y. Edgeworth) 等。不难发现,上述的这些经济学大师,在其微观经济学问题研究中几乎都运用了数理和数量方法。

第三阶段,体系的集成,起始于20 世纪40 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更为复杂、更为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集合论、凸分析、拓扑学、线性代数、线性规划开始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和手段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如列昂惕夫( W. Leontief) 于1941 年首先提出并成功地建立了研究国民经济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 多尔夫曼( R. Dorfman) 、萨缪尔森和索洛( R. M. Solow) 合著了《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 1958 年) ,盖尔( D. Gale) 发表了《线性经济模型理论》( 1960 年) ,把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用于经济分析; 卢斯( R. D. Luce) 和雷法( H. Raiffa) 出版了关于对策与决策理论的著作和论文, 发展了动态对策论; 丹齐克( G. B. Dantzig) 发表了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系列论文和著作; 曼特尔( R. Mantel) 则提出了市场需求函数。

同一时期,一些重要的经典的理论也在逐步丰富完善。如一般均衡理论体系通过公理化的分析被严格证明; 风险规避理论由普拉特( J. W. Pratt) 于1964 年提出; 另外一些构成高级微观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如社会选择理论、不完全资产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时际均衡理论、非标准经济学、非动态经济学、经济计量学涌现出来或日臻完善。微观经济研究的方法更科学,研究的问题更复杂,微观经济学向更高层次发展,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基本形成。[2]

综观现代西方经济学说史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在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众多经济学家都对其理论、方法做出过贡献[3],对其学科体系的形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其间诞生过里程碑式的成果,出现过标志性的人物。贯穿其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数量分析思想和方法一直相生相伴,丰富着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推动着其向更高层级发展。

二、微观经济学在现实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

从起源到现今的学科体系,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已十分丰富,结构已十分复杂。从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入手,可以发现其范式的基本脉络。[4]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经济行为离不开市场,由此可剥离出一种现象或活动的两个方面: 市场和经济个体。这样,支撑微观经济学范式的两根主线就是: 市场行为主线和经济个体行为主线。[5]

第一条主线: 市场行为。从市场出发,微观经济学的主体表现为: 供给和需求理论市场势力和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不确定性和市场缺失理论。这一构架下的一般均衡、市场均衡以及市场失灵、福利经济学被列为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第二条主线: 经济个体行为。从经济个体出发,微观经济学的主体表现为: 消费理论企业理论竞争理论。这一构架下的个体决策理论、博弈理论、激励与社会福利理论被列为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无可争辩的是,微观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在经济学领域已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但是,高度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日趋复杂的社会结构,给微观经济学者提出了诸多待解难题,使其面临着新的严重挑战。

(一) 新挑战之一: 方法定理的落地应用

微观经济理论精深玄妙,充满着经济学大师的睿智和奇思妙想,丰富的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阳春白雪,但运用于实际尚有诸多困难。微观经济学有许多定理、引理,有许多方法、模型,这些原理方法都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特别是用数理或数量方法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都设立了一个或多个假定条件,满足了这些假定条件,方法、模型才可能得到有效应用,否则就不能应用,强行为之,就可能导致结论的不可靠。而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是,经济现象往往都无法满足经济学原理所设定的假设,有时可能满足一个假设,但却不能满足全部假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设置工具变量,进行模型修正,替补缺失的数据,进行参数的各项检验等,这无疑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特别地,微观经济学有许多十分抽象的定理,这些定理不少是纯粹的数学思维,常人难以理解,用之于实践、解决经济问题更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一回事,应用它,特别是娴熟地应用它则是另外一回事。

( 二) 新挑战之二: 理论缺陷的修正与完善

由于经济现实的极度复杂性,微观经济学理论本身还无法完全客观地描述现实经济现象,理论自身存在缺陷。[7]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微观经济学所包含的理论、方法是特定时期解决特定问题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满足某些理论和方法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于是理论或方法就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正。即便是现在认为经典的一些微观经济理论,也存在着局限和不足,需要修正和完善。例如,一般均衡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但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或者并不完全存在。而且,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是均衡,暂时的偏离才是失衡。显然,这也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相悖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矛盾。由是,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自身也承认,一般均衡理论缺乏坚实的现实基础,难以有实际应用价值。还有,福利经济理论中的第一福利定理的完备市场假设,要求所有交易商品的特征对所有市场参与者来说都是可观察的,然而,在现实的市场交易中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各方对有关信息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由于双方对彼此了解不够充分,信息不对称在订立合同前会导致逆向选择等问题,在订立合同后会引起道德风险,进而产生委托问题,这些都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阻碍了相关商品的交易,使市场交易的结果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经济中其他主体的效用函数或生产集。这些非市场因素的存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也都违反了第一福利定理完备市场的假设。而在一些经济中,某些具有市场势力的经济主体不再是价格接受者,这也再一次违反了第一福利定理的假设,因而破坏了市场交易的帕累托最优。

( 三) 新挑战之三: 研究内容的边界和研究目标的不确定性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源自于对大量个体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的研究,随着经济现象的复杂化,经济问题的多元化,理论体系会日渐丰富,但边界和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人们不能确定和预知某种行为一定会引发某一结果,即人们既不能确定某种经济行为一定会发生某种情况,又不能确定其发生概率,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这一名词恰好可以用在微观经济学发展方向上,没有哪个学者、哪个经济学家能左右、能确定微观经济学的下一个研究目标,一切有赖于现实中所出现的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目标的不确定性。

三、微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日益多元、日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微观经济学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时代,为微观经济学提供了更多全新的研究领域,这将从一个侧面勾勒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前景。

第一,在大数据和不对称信息背景下,处理市场和经济个体的决策行为,微观经济分析将更多地受信息环境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可能产生新的学科分支。大数据( big data) 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所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大数据是与人类日益普及的网络行为相生相伴的,是由部门、企业采集的非传统结构和意义的数据。大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且处理速度快,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以及遍布全球的各式各样的传感器,都是大数据的来源。未来微观经济分析要在这种新背景下处理经济个体的决策与判断。大数据背景下,仍然存在非对称信息的状况,也就是说一些人拥有他人没有的信息。应该说,非对称信息环境是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常态。微观经济学研究非对称信息下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会增加研究问题的难度与成本。一方面,微观分析要解决最优信息搜寻问题,另一方面要在非对称信息下寻求最优的分析方法。可以说,信息环境的变化已渗透到复杂经济系统的方方面面,从市场的有效性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从市场机制到企业、经济个体的决策行为,巨大的信息流、数据流将有力地冲击严谨的微观分析思想和方法,从而有可能产生微观经济学的新分支。

第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更趋宽泛,研究的问题更趋复杂,呈非经济化的趋势。[8]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演变和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演化并不是简单地在对过往的方法或其他方法进行否定。恰恰相反,更多的是依赖时代主题的变化和研究角度的变化。而且,某些方面还反映了经济学家个人的兴趣和专业特长。19 世纪至20 世纪的经济学发展中,经济学大师和学者们研究的领域和兴趣远远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范畴,经济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几乎扩张到了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如纯粹经济现象的企业、市场、货币、产业、利润、利率、价值、垄断、竞争、经济政策等,非纯粹经济现象的生育、婚姻、家庭、犯罪、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经济学家的兴趣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涉。这种研究领域的扩张或拓展现象,后来被经济学界戏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新世纪背景下,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并不会终止,只会继续。显见的是,家庭作为一个生产的基本单位已被纳入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体系中。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舒尔茨( T. W. Schults) 就认为: 家庭可视为一个企业,其有生产活动也有消费活动,前者如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等,后者如衣食住行、休闲保健等。[10]因此,家庭需要根据其货币收入和时间这两种资源来进行有效的配置,做出合情合理的决策。家庭的活动成为重要的微观经济研究对象。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更多的问题将会被陆续纳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第三,微观经济分析工具更多依赖计算机技术、统计方法和计量方法,更多地与经济计量学形成学科的融合与交叉。20 世纪,统计学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大规模应用,促进了经济学相关分支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经济计量学的发展。如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 M. Friedman) 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货币实际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从而构建了其货币数量学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丁伯根( J. Tinbergen) 和弗里希( R. Frisch ) 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他们被尊为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来,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克莱因( L. Klein) 等也为经济计量学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系统的参数估算变得相对容易,经济计量学开始为政府的宏观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这段时期是宏观经济计量学的兴盛时期,也是宏观计量分析方法对20 世纪经济学做出最大贡献的时期。在微观研究领域,1992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 G. S. Becker) 将微观经济理论扩展到对人类相互行为的分析,包括家庭、市场行为。而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 J. J. Heckman) 和麦克法登,作为微观经济计量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们基于微观的横截面数据,在个人层面上对许多新兴问题长期进行实证研究,如什么是决定人们工作的因素? 决定工作时间长短的因素都是什么? 影响人们对教育、职业和居住地选择的经济效应怎样? 等等。这些问题是典型的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可以肯定的是,未来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更多地汲取现代经济计量学的元素,从而形成两个学科的交融交叉。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第3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4日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微观经济学作为专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成为各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的必修课。它是各门经济学科的基础课,其理论方法贯穿运用在各门课程中。微观经济学是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通过抽象的模型描述具体的经济现象,很多时候用数学曲线描述变量的变化规律,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其要表达的内容,而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解为主,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弊端显而易见,所以微观经济学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好《微观经济学》尤其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不能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仅仅孤立、零碎地知道了《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就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的确有很多学生,被引导到一个死的知识堆中,如果问其各个部分的理论是什么,其回答得头头是道,但一旦拿一个具体的经济现象让其用所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就不知所云了。其结果是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的学生,可是他们的知识是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越来越倾向于僵化。因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至关重要,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微观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和过程,也就是其思想方法、思维过程,这也是经济学原理形成的科学路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还原这个过程,将自己“模拟”成经济学家,重新走一遍这个科学路径,这实质上也就是教育理论中的探究式教学和学习方法。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适合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案例引入式教学。案例引入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种理论时,可以先在讲授理论前,引入一个适当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推导出理论。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采用案例引入式教学方式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形成思路,实际上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过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结合案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显然,这对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逻辑思维技巧将大有帮助。

(二)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也是微观经济学课程非常适合的一种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安排教学:首先,让学生分析与即将要讲的理论相关的经济现象,找出这些现象共同的经济特征;其次,让学生分析这些经济现象呈现共同特征的原因;然后,在分析的过程中,使同学们确定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目标;再次,有了目标后,就建立分析的基础,给出一定的目标成立的假设条件,依据假设条件,逻辑推理,检验推理的结果,通过即正确,否定返回重新给条件,重新推导;最后总结和讨论。

(三)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互动性非常好的方法。运用此方法,首先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分成小组,然后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议、质疑,最后得出一致同意的结论。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授课中期,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已经具备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在章节转换之际,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重要的、感兴趣的疑难问题,不失时机地穿插、组织一次讨论是很必要的。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运用讨论式教学法需注重以下问题:一是问题的设置。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是通过教师命题来引发的,教师论题出得好,才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为了充分发挥讨论学习的作用,教师必须当好讨论的引导者。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更有条理,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做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三、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手段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内容,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图、表,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也可以将图、表最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颜色强调,根据作图软件可以将曲线的变化趋势、曲线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的过程强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师生互动手段。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练习扫除障碍。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由老师引导,调动学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探寻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可以让老师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及时给予不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导。

(三)习题练习手段。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进行一次习题讲解课,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对于经济学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经济学专业今后科研素质的培养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解为主、教师为主、书本为主”的教学弊端,逐步建立起“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2007.

[2]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1998.

[3]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2006.2.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第4篇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其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理论知识。微观经济学与当前社会的经济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的,它里面提到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与我国的当前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情况等都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使得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障碍。而实践教学,与传统的让学生硬着头皮去背理论不同,它强调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理论获得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去重新认识抽象的理论。对学生来说,实践教学能够让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能够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通过实践中的观看和操作,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透过一定的经济现象去理解和参悟知识,能够通过操作实践验证知识,这对于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力作用重大。

(二)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知识,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现象,去分析当前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看似死记硬背记住了很多生涩的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利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势必会削弱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利用各种分析模型分析经济现象,例如可以让他们利用边际分析和各种动态模型完成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分析。学生将来必定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职业前景是非常有益的,符合新时期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一直受困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师资队伍因素。很多学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上配备的都是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本身对微观经济学缺乏深入的了解,这使得他们专业素质不够硬,不能够驾轻就熟的完成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在课堂上更多的选择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影响了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此外,学校实践设施配备问题,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先进的教学软件的辅助,需要实训场所,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受办学资金、教学观念和场地条件的制约,没有为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硬件条件。

(二)实践教学方法单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由于微观经济学涉及到诸多理论,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沿袭其他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不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方法,使得实践教学陷入和理论教学一样的困境。学生感受不到实践教学的氛围,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教学形同虚设。

(三)实践教学模式僵化问题。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当前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存在模式僵化问题,实践教学依赖于课内实践教学或者校内实训或者顶岗实习来实现,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不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够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要着力解决微观经济学这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立足课堂,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并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较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是实践教学实施的最佳平台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的比重,增加实践教学,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适用于课堂上的实践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以下介绍几种适用的具有较好成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针对经济学理论或者某一经济现象各抒己见。通过思想交锋式的讨论,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能够让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问题。讨论教学法符合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渴望交流的学习特点,能够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进而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讨论教学法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偏理论的,学生要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难度较大,但如果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际的经济活动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将会容易许多。采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展示与补充实践资料或者实例来达到辅助理论教学的目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应用案例教学法:

1)案例讨论教学法。这种讨论又可分为专题讨论和实际应用讨论两种。首先,专题案例讨论教学。所谓专题案例讨论式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某一系统的知识之后,组织学习结合当前社会领域内的热点或者焦点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这种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但是这种专题案例讨论教学对案例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求案例具有代表性和争论性,这样才具备专题讨论的价值。教师可以选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案例,也可以选取我国颁布的某项经济政策作为案例,例如,在学习完微观经济学中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进行讨论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现阶段在收入分配时应该坚持效率优先还是应该坚持公平优先。学生为了得到观点,必须要去寻找理论证明自己的观点,必要时还要查询资料,这种讨论能够避免学生讨论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当然。这种讨论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需要精心的组织和设计。其次,应用式的讨论教学方法。这种案例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对某一案例的分析,提高他们应用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学生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让学生就劳动力要素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应用式讨论,既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问题,又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生产要素理论。

2)穿插式案例讲解法。上文提到的讨论教学法,主要是在学生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之后,让他们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时,海域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微观经济学知识讲解时穿插一些案例,通过案例来解释这些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消化知识。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这一理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选用超市促销和特价活动的案例,让学生知道超市的促销和特价活动就是用需求弹性理论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达到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够利用需求弹性理论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经济现象,就能够更好的理解需求弹性知识。例如在讲解边际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知道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数量可能产生的效应,教师可以选取饥饿时吃包子的案例,当人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他们吃第一个包子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第二个包子会觉得非常香,等到他们吃第十个包子的时候,他们的满足感将会消失殆尽,甚至会产生呕吐反应。这说明了效应的递减作用。让他们通过案例中效应的变化,更深刻的理解边际理论知识。

(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项目教学。为了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的。

1、利用校内实训室,模拟项目实践。学校可以成立校内实训室,可以开发配套的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软件,让学生进入到模拟的项目情境中,让他们更清晰的理解经济学现象。例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囚徒困境这一经典的经济学案例。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实训室,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作为两个公司来竞争同一个国外项目。而教师可以挑选学生组成国外项目负责小组,两个公司要想争取到这个项目,就必须要和外国项目负责小组进行交流和沟通,他们在办事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是不行贿采用正常的方法争取项目,另一种则是通过行贿来完成对项目小组人员的收买。通过贿赂或不贿赂的选择,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囚徒困境。这种实践教学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操作项目的平台。

2、鼓励学生走出校外,做项目调研。微观经济学包含了诸多经济学理论,如供求理论、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即经济活动。因此,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些理论,就必须要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经济活动中。因此,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经济活动项目调研。在校外项目调研中,要做好如下工作:

1)选择适合的项目。校外项目调研活动要求项目是现实的、真实的,因此,在选择项目时要选择附近的,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到实地进行走访、考察和研究。另外,要选取可行的项目,例如有些企业是全封闭管理的,学生根本无法进入其中搞调研,对这类企业经济活动的项目调研必然很难实行。

2)明确项目设置。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做项目调研,就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项目调研活动开始前,让学生明确调研任务,要设置好调研项目。可以将微观经济学中几大重要理论设立为分项目,让学生依次完成分项目的调研。如以某某企业微观经济学分析为总的项目,让学生进行如下子任务研究:一是对企业的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中,学生需要完成对该企业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和需求价格弹性等任务的调研和分析。二是对企业的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在这个分析中,学生需要完成对企业消费者行为的初步调查,并给企业提建议,为其如何做到让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提供宝贵意见。三是对企业的生产者行为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生产投入要素,考察企业短期生产函数,考察企业生产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通过这些项目设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消化相关的微观经济学知识。

3)做好项目展示和评价。要将学生项目调研实践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将自己的调研成果做成PPT或者调研报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要建立针对学生实践的考核方法,要将实践部分的成绩纳入到微观经济学考核中,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校企联合,让实践教学现场化。经管类专业人才将来多数是要走上企业的经管岗位的,因此,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岗位实际,学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开展微观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经管人才到学校进行现场讲解,让他们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对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的理解,让他们说一说在实际的工作中哪些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常用到的,哪些现象是能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释的。通过他们的现场解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能够让他们重视实践教学。也可以利用企业发展中相关经济活动的完整案例,让学生去分析如何解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并让学生了解企业经管人才这些经济活动中是如何去做,如何克服危机的。还可以让学生走到企业经管岗位上,让学生近距离的了解经管类岗位工作的要求,让他们树立岗位意识,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高标准的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四、结语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参与式教学法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的事业必须由创新的人才来干,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对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多项要求,其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其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文件要求各高校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其中参与式教学方法受到高度重视。“参与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20世纪80年代参与式教学法风行欧美,9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参与式教学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在众多课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比国外,我国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相对较少,正因为如此,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实践,探讨参与式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主体行为的课程,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以西方市场经济运行为研究基础,并建立数学模型加以分析,因此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该课程的教学面临“本土化”问题。从教学具体内容来看,微观经济学具有内容多、理论抽象、要求一定的数学知识、图形分析多且复杂的特点。另据各校开课情况来看,微观经济学是相关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经济学类课程,且一般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此课程(个别专业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以往的教学中,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学生沦为教学的旁观者。由于课程知识难度较高、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一学期下来,学生们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突击学习,强行记忆,实则对很多知识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并指导自己的经济生活,这与我们建设应用型本科学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要求相去甚远。从2000年到2016年,从一名经济学学生到一名经济学教师,我在多种场合亲身参与了经济学的学与教,深感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来看,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板书的方式,而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和运用,绝大多数教师也都开始转向使用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看,多媒体手段的引入使得经济学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但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只是将本该由教师板书的内容搬迁到多媒体课件上,没有真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仍然很单一。

(二)单纯的理论灌输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多,按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往往课时不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都是将仅有的课堂时间留给了理论讲解。一般情况是:老师从一堂课开始讲理论,全程学生抬头听、记笔记,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坐得腰酸背痛。枯燥的理论讲解、较难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在第二堂课开始叫学生起来复习上堂课内容,部分学生一问三不知,学习效果非常不好。

(三)经济理论本土化程度不高,理论缺乏相应的中国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本身是西方经济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是由新古典综合派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那些理论。其理论是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与分析。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市场发展程度、经济结构还是文化背景都不一样,这就为我们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理论本土化”问题。但这实际上也是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和尼可拉斯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翻开这两本书,你会发现高鸿业的教材是纯粹的理论讲解,很少涉及到案例分析,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从讲解到习题充斥着各种案例,并且是紧紧的与实际相结合,当然这种案例主要以分析美国市场为主。这并非个别现象。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我们国内在引入西方经济学理论时还仅仅只是走了第一步,进一步的理论“本土化”、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型教学团队

微观经济学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也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大问题。一方面,高校担任教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进高校,缺乏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锻炼,基本上没有尝试过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高校进行实践培训的也屈指可数,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说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更是少之又少。

(五)考核方式单一,效果欠佳长期以来,微观经济学的考核

方式都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学期末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上也主要以单选、多选、概念解释、简答、计算、论述等为主,案例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类的题目比较少见。传统考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无法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另外,就本人的实践来看,由于大一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仅仅是进行理论学习,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因此,即使是在考核方式上注重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学生也往往出现思维混乱、毫无头绪无话可说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要求,这反过来促使教师在前期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对于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没有达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怀化学院共有13个专业开设有西方经济学微观课程(其中有8个专业微观经济学部分单独开设一学期,课时在51-68之间,5个专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部分同在一学期开设,绝大部分专业都将其作为专业能力必修课),共有近10名教师承担了此课程,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教师,我也承担了两个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学生时代的求学经历与从教近十年的教学感悟,促使我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导向,以各种形式的项目为载体,以参与式教学方法为理论支撑开展教学。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以目的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发挥课程内容的实用价值

综观以往的教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对知识的运用甚少,更别说设计项目让学生参与。究其原因很多,比如课时不足、内容庞杂、理论有难度等等。但这样的课程一学期下来,学生收获有限,即使理论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所有的理论指导实践都成为空话。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一开始谋划课程教学时就应明确本知识点学习后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并根据目的要求设计好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激励学生参与其中,表1中是本人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设计的部分项目。目前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高校掀起热潮,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二本院校,完全可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的真正落地。

(二)采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中,一直存在一个难题,那就是课时不足问题。以往光讲理论,授课教师已感时间紧迫,在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后,学生参与项目就更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在笔者看来,随着我国多种信息化交流工具的普及、多种课堂形式的研究深入,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比如,我们可以利用QQ、微信、蓝墨云班课等工具实现项目资料的与讨论及各知识点的考核,还可以利用当前各高校大力建设的MOOC来实现理论知识的堂外讲解、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解放了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的设置、组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以往上完课就不碰书的坏习惯。

(三)项目形式应不拘一格,多种形式交互采用

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进来,亲历知识的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设置项目的时候要立足以下几点,一是要更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理论知识,二是要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之间联系的理解,三是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项目形式。比如,在讲解微观和宏观的区别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模拟KTV的火灾现场,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顺利逃生,为什么火灾往往导致大量伤亡。学生通过奔跑、推挤亲身感受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未来的工作、创业中如何利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差异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再比如,在讲解边际概念时,可以选取十多名学生完成“排排站”的课堂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点。在每一个项目结束之际,教师都应进行知识延伸,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总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根据知识点的特征,采用诸如情景模拟、课堂游戏、案例分析、市场调研、分组实验等形式来实现学生的参与。

(四)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师转变为引导师、催化师

微观经济学内容复杂,有些还抽象,此时单纯的采用课堂讲授往往效果不好,学生不理解,容易忘记,不会应用。而一直以来我们的老师都已经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学,以知识的传播者自居。但面对90后,甚至是95后这批思维更为活跃的年轻学生,很明显单纯的课堂讲授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的老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师转变为引导师、催化师。教师在事先设计好项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煽风点火”,起到催化师的作用。比如在消费者效用理论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赶时髦的心理”。这个话题所涉及的问题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存在,首先教师就可以给出一组商品让同学们选择,并提问他们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从而引出今天讨论的课题“赶时髦”——对消费者效用的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同学的发言适时的提出质疑,引发同学之间的辩论。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所讨论课题与“消费者效用”这个理论有什么关联,在实际生活中可否利用这个理论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在整个课堂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有节制的参与,起到引导师和催化师的作用。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以学生为思考主体来进行教学。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第6篇

1.微观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说,其理论体系和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微观经济学中的众多学派,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些经济学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因此,对微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要有分析、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

1.2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微积分、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但是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像;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3 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1.4 教学表现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门派很多,有的观点针锋相对,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求我们要有所鉴别、博采众家之长。二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割裂它们的历史性。在应用上是如此,在理解上也是如此。大多数理论在教科书中都缺乏充足的介绍,这是每本教材无法避免的特点。但学习过程中不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有关的学术背景,则不可能准确把握理论的渊源,对理论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关键术语,如边际效用,我们最初是难于接受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边际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边际主义者的实用哲学主义的由来,边际量的理解就不如现在那么生硬了。再如经济学中的各流派的观点,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们没有对这些理论体系的研究,就不能了解理论的基础。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未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主要成员,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这个任务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培养他们学习“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不仅要介绍具体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方法、知识,也要研究公司运营中的战略问题、生产问题、激励员工问题,更重视实际应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知识性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接触,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就业方向与其他类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对讲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十分重要。总的来讲,这些学生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经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2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化的东西给感性化。

2.3 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

微观经济学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大学生刚刚从高中毕业,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学了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很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了解我国现在的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2.4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

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题不及时完成,在上课时有些同学才赶作业,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同学直接就是抄别人的作业答案。

3.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3.1 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这点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他们在遇到问题以后不知如何使用头脑中的知识,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工具来解决。学习过程中他们关心的是知识点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结果是他们难以将知识点串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把握它的基本框架更易于掌握它包含的知识点。我在讲完这门课时进行复习时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比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需求的均衡)生产者均衡(供给的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定理):比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恩格尔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科斯定理等。四是要掌握二个失灵: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缺陷,需要政府调节;同时政府有时也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断改革完善。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另外要区分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它和宏观经济学构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之前,许多同学已学过政治经济学,学习微观经济学,要注意不能把这两门课混淆起来。虽然他们都属于经济学,但它们的理论体系与内容是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制度本身,只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属于实证经济学,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所以,它们的基本概念与理论都完全不同。

3.2 着重讲清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时就要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其概念,决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侧重于理解。对于理论要注意它本身的推理逻辑,不要以个别现象来否定或批评一种理论。

3.3 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

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了解众多企业的营运状况,培养了自己独立处理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组织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收集信息、数据、案例,组织学生围绕着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堂或课外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有理有据的论证,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发挥财经院校学生能言善辩的特长。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并用能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一个案例或阅读材料让学生准备,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或阅读材料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析;课堂上,通过提问、记录,促使学生讨论及提供可能有益于班上思考和学习的数据、理论或见解来引导案例讨论;最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评价,根据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和其他材料进行评价并更新教案。在这里要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时先小组讨论,再由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另外案例讨论也必须在讲解了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进行。

3.4 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

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5 考核方式要多样化

考试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我们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临时记忆以应付考试,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3.6 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第7篇

计划经济有两种宏观控制理论。一种是以微观经济为控制对象的宏观控制理论>一种是以国民收入分配的平衡和产业部门比例为控制对象的宏观控制理论。实行这两种宏观控制理论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按照第一种宏观控制理论管理,宏观经济控制而微观经济不活,越是强调宏观经济控制,则微观经济越是不活;按照第二种宏观控制理论管理,宏观经济控制而微观经济放活,越是强调宏观经济控制,则微观经济越有条件放活。两种宏观控制理论的区别除控制的对象不同外,内容也不一样。

第一种宏观经济控制理论,控制的主要是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供、产、销。这种宏观经济拧制实质上是宏观控制微观,控制越严,则微观经济越死。宏观经济控制同微观经济放活是对立的。

第二种宏观经济控制理论,一方面控制社会需求,防止社会需求膨胀,确保国民收入的生产额与分配额的平衡,使社会的总需求同总供给在价值量上保持平衡^另一面,控制产业部门比例,使产品结构同社会需求结构在实物形态上协调。这样就能从宏观经济控制上解决两个矛盾i一是解决商品物资供不应求的矛盾;二是解决商品物资货不对路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是计划管理体制的两个老大难问题。

现行计划管理体制实际上只承认宏观经济层次,不承认微观经济层次,因此,所谓宏观经济控制,事实上是控制微观经济。所以它属于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宏观控制理论。这个理论的根据是: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商品生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已经是产品车f的计划经济。这种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体制择式,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结构为前提的。列宁根据马克思的理论,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内部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个社会是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大工厂,整个国家是一个“辛迪加”。在这种生产关系内部结构理论指导下,必然以产品生产和产品分配取代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斯大林在早年也曾设想未来的社会是产品生产的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剥削的消灭,商品生产和买卖也会消灭。所以,制定了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整个社会是一个大企业,而所柯生产企业都成了这个社会大企业的生产车间,因此,这种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从承认社会虫义社会生产内部存在联合劳动,按劳分配一个层次,不存在两个层次,由此导致只承认社会这个宏观经济层次,不承认企业微观经济层次。以这个理论为指导制定的计划管理体制,要实fr宏观经济拧制而微观经济放活的原则是不可能的。因为所谓宏观经济控制.实际上是由国家计划控制企业再生产过程——供、产、销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产一一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控制;供一一企业所需的燃料和主要原材料,实行直接的产品分配,即由国家统一分配>销一一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实行直抜的产品分配,由国家统一调拨,企业无权自己销售。结果,宏观经济控制的对象不是宏观范围的经济活动,而是微观范围的企业再生产循环过程及其物质补偿。为了使企业无条件地接受这种控制,不只规定企业再生产的物质扑偿由国家负责,而且还规定企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也全部由国家包起来。这种理论实际上把计划经济与企业自负盈亏对立起来。

持这种理论的人,生怕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体制后,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执行国家计划。那么,我们要问: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为什么就不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呢?说到底这不是企业自负盈亏体制有什么不好,而是价格和税收这两个经济杠杆没有使用得好的问题。另外,也有人怕国营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体制会改变企业性质。这是多余的顾虑。因为决定企业性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国营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体制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国有制。也有人说苏联强调实行经济核算制不是也很好吗?不见得。我国实行了三十几年的经济核算制,实践证明这种经济核算制是适应产品生产计划经济需耍的产物。它的实质就是“企业核算、国负盈亏。”实行这种经济核算制,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我们是饱尝了吃“大锅饭”的苦头的。要说实行“大锅饭”企业体制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企业执行国家计划不讲条件。但是,国家却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一一企业经济效益低,甚至使用宝贵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合社会需要而放在仓库里。

宏观经济控制微观经济,不仅要控制企业的再生产过程,而且还要控制企业的隶属关系。当强调放权的时候,同时就得下放产品的分配和调拨权给地方政府,这就要调整企业隶属关系,把国务院有关部的直属企业下放一部分给地方政府;当强调集中物力保证重点建设的时候,于是又有人提出要把地方的一部分企业上收为国务院的部属企业,因为只有这样,产品才可以由国家物资总局分配和调拨。现在,要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又有人提出要上收利大税多的大企业。这里有一个分配理论问题。我们讲分配,首先应该弄清楚是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分配,还是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分配。如果按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分配理论办事,分配就是直接的分配,即直接的产品分配,不能即是直接的产品分配,又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即价值分配。如果按照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分配理论办事,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即价值的分配,分配到收入的单位或个人,就可以拿钱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当然,购买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有的可以按计划购买,有的吋以白由购买。我认为,今天应当按照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分配理论办事,即国民收入的分配才是分配,商品只能交换,在社会主义阶段大量搞实物分配如弊多利少。国家集中资金,应当通过合理的路子,如通过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等,不能一说要钱或要物就上收企业。因为上收企业必然加剧条块分割,为专业化协作增加新的障碍。从宏观经济控制来说,上收企业并不是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控制,而是加强了对微观经济内部联系的分割。

宏观经济控制微观经济,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一是微观经济控制得很死,并把企业拴在行政机构的“指挥棒”上,使之成为“块块”和“条条”的附属物,层次多、部门多,衙门多,婆婆多。许多绳子把企业手脚捆起来,结果是“上故,下死”,使份企业一无活力、二尤压力。二是宏观经济常常失控,尽管一洱强调“宏观控制”,结來往往沾本迮设投资失控,国民收入分齠失衡,社会益_求矢于,4換法,造成生产资料相生活资料反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国外有人根据这种现象,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不仅突破了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生产关系内部结构理论,也突破了产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宏观控制理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内部结构,实际上存在着联合劳动、按劳分配的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社会经济职能由国家行使,一个层次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流通者一一企业。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经营实体,它的经营职能由企业行使。把企业的经营职能同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分开,这是实行政企分开原则的一个重要步骤。这种生产关系内部结构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具有两个基本层次: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这两个基本层次的划分构成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宏观控制理论的基础。

企业再生产循环的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但是,这两个条件要由宏观经济提供,它取决于宏观经济国民收入分配的平衡和产业部门比例的协调。国民收入分配平衡了,才能使社会总需求同总供给在价值量上取得平衡>产业部门比例协调了,由它制约的产品结构同社会需求结构才能协调。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基本建设投资分配结构实行宏观控制,是竿制产业部门比例的基本手段,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基本手段。

研究计划管理体制改革,要从理论上明确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坚持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的宏观控制理论,承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存在两个层次一一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必须坚持宏观经济控制而微观经济放活的原则。企业作为微观经济的经营实体,应当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体制,享有经营自主权,包括享有企业范围再生产循环过程的计划管理权。国家计划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宏观经济控制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个别企业的生产也是有计划的,但是在宏观经济范围,即企业与企业相互关系这个范围,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实行自觉的社会调节一一计划调节。不能通过宏观控制自觉安排办哪些企业,不办哪些企业,因此不能事前协调企业间相互关系,它不能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不能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重点必须放在宏观经济这个层次,控制国民收入分配的平衡,并通过控制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事前自觉安排办哪些企业,不办哪些企业,控制产业部门的合理比例I同时通过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幅度控制消费品市场的容量,控制社会购买力间商品供应之间的平衡。做到这两条,宏观经济就可以稳住,取得稳定的平衡,宏观经济控制市场容量及其构成,又能从市场上制约产业部门比例及其产品结构。这样经过宏观经济自觉控制的市场需求,反映了经过计划调节的社会需求。有人对市场调节不作具体分析,不区别生产无政府状态下的市场调节和计划经济条件的市场调节,甚至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调节等同起来,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看法。我认为,实行商品生产的计划管理体制,只要宏观控制合理,所谓市场需求,就是计划调节的社会需要。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实质上就是在国家计划间接控制下进行的一种生产。是完全符合满足社会需要这个社会主义原则的。由于这种社会需要受国家计划控制,不会出现需求膨胀。因此这种经过计划经济自觉稳定平衡的市场是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的。

我们主张计划管理的重点放在宏观经济这个层次,不是说不要管企业了。对企业当然要实行计划管理,M题楚管什么,怎么管。我们认为,基建计划和遙建单位是计划昝理的16点。对生产企业也要管,主要管收入分配,国家得多少,企业得多少,个人得多少。国家得多少与企业得多少,这点用税收杠杆调节。税后,企业所得收入由企业支配。至于个人得多少,属于工资部分,既耍同企业经营效益高低挂钩,义要实行宏观控制。全国消费袪金的增幅度,要由国家根据全局情况、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股则实行计划控制。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内部工资增长部分怎样在工人中分配,企业有分配自主权,国家计划无需管它。对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本身的利益确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但是,对那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包括一部分长期短缺的商品,要实行指令性计划。当然,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商品品种要减少,指令性计划的方法要改革,改为供方和需方分别下达供货计划,并由双方签订包括各种具体要求的供货合同,国%只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总之,要做到宏观控制而微观放活,必须把产品生产的计划管理体制模式改为商品生产的计划管理体制模式。实行商品生产的计划管理体制模式,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学会正确运用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使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主导的支配作用。为此要建立严密的科学的计划经济的宏观控制体系,要求既能控制国民收入分配的平衡,又能控制产业部门的比例;既能避免商品供不应求的现象,又能防止产业部门比例的失调。

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学会正确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这就要承认国营企业是个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是实行有条件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样,企业就会有旺盛的活力和很大的压力。这就从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上解决了微观经济活起来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第8篇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90

[摘要]BOPPPS教学模式是加拿大诸多高校在教师培训中广泛采用了一种教学模式,但是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课程教学的研究却并不多见。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和分析了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http://

关键词 ]BOPPPS教学模式;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学问,主要研究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经济个体单位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是“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高校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其他后续课程,比如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的学习。而作为一门理论课,微观经济学又具有抽象性,系统性,思维性和对数学分析工具的依赖性。因为这些特点部分学生觉得经济学晦涩难懂,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学习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教学委员会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举办的“teaching in English”的教师培训。在这次培训中,笔者不仅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水平,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BOPPPS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是加拿大诸多高校在教师培训中广泛采用了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该教学模式已被引入国内,并用于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但是,将该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和分析了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内容繁多,课时有限

据笔者了解,除了经济学专业以外,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一般是3学分,48课时。以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人大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为例,课程内容包括十二章,每一章一般包括6到9个小节。48个课时内,讲解和学习将近96节的内容,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课程难度较大

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这些理论联系紧密,涉及到一些抽象的假设,难以理解。而且,微观经济学还包括许多新的概念,例如,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等。这些概念既有区别又联系,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将其区分。再者,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大多借助抽象的数理分析和图形分析。而这些正是大多数经管类学生最不擅长的部分。它不仅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数学分析工具,而且还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做到经济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这也难怪学生会抱怨经济学比高等数学更难。

1.3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微观经济学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首先,由于课时有限,为完成课程内容的讲解,大多数教师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则被动的接受老师讲解的内容。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会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运用于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死记硬背,而无暇思考这些理论知识如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2.BOPPPS教学模式简介

BOPPPS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依据人类认知的过程和层次,将教学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部分。BOPPPS代表了这六部分的英文首字母:B—Bridge-in(导言),O-Objective(目标)、P-pretest(前测)、P-Participation(参与式学习)、P—Post-test(后测)、S-Summary(总结)。六个组成部分相互独立但连贯起来则构成有效的、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是45分钟的常规堂课还是15分钟的微课堂,都必须包括这六个要素。表1给出各部分的含义和作用。

3.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BOPPPS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涵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一个完整框架,使教学安排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第二章第6节需求弹性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础来安排教学活动。

3.1以生活中的经济学作为引入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的学问,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可以相对较为容易的找到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案例。机械出版社出版的格伦?哈伯德的经济学教材每章以生活中的经济学开篇。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是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以弹性这一节为例,教师可以以视频或者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商场喜欢打折促销?打折促销是否一定会提高商场的销售收入?”这样的问题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也具备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理论知识来解释。总之,引入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3.2明确教学目标

如前文所讲,教学目标应包括四种要素,符合Smart原则。在弹性这一节,教学目标设定为: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定义需求价格弹性,计算需求价格点弹性和弧弹性,理清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并能够对相关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显而易见,这个教学目标包括了谁、在什么条件下、所学内容及学到什么程度四个要素。但这并不是设定教学目标的难点,难点在于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可测。比如“掌握需求价格点弹性”,这个教学目标就并不可测,学生可能并不理解,什么叫掌握了这一概念。但“能够计算”就较易定量评估。

3.3课前评估

在学习需求价格弹性之前,学生需要了解需求定理和弹性的一般概念。在课堂讲授之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知晓这些内容。如果学生已了解,则可以进行下一步;但如果学生并不了解这些内容,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学生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打好基础。

3.4组织安排课堂活动—参与式学习

BOPPPS式教学模式强调参与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去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互动方法,但这种方法在课堂实践中很难实施。既使教师主动向学生征询是否有问题,也未必能够得到学生的回应。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如果真有问题,他们宁愿去问旁边的同学。这可能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问题,遇到问题,中国人宁愿向周围朋友打听也不愿意向权威专家提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主动发言,则是参与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就微观经济学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学习的真正动机,在引入部分尽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北美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活动--拼图学习(JAGSAWS)。这种方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自学课程内容的不同部分,然后在课堂上,向所有学生讲解自己小组学到的内容,就像玩拼图游戏,当所有小组都讲完了,学生们就学到了所有的内容。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可能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更倾向于对同学讲解的内容产生质疑和挑战。

3.5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后测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围绕教学目标,可以制定规范的检测内容,也可以通过提问或案例分析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弹性这一节,在后测部分,笔者准备了两个案例分析。一个是对谷贱伤农的分析,一个是禁毒和反毒品教育两种方式对毒品交易的影响。这两个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另外,后测也可以采取教学反馈的方式,比如在加拿大培训时,教师要求学生每节课后通过E-class写教学反馈。

3.6总结教学内容

参与式学习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可能使学生偏离学习目标,不能很好的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在最后阶段,教师重申学习目标,总结学习内容,反馈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语

实践表明,BOPPPS教学模式可以有助于解决当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按照BOPPPS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将会有意识的去考虑经济学理论的应用问题。在引入部分尽量去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BOPPPS教学模式也有助于学生和教师专注于学习目标,并努力达到学习目标。而且,BOPPPS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掌握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并做到学有所得。总之BOPPPS教学模式不仅对教学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而且也为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保障。

http://

参考文献

[1]宋荣.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阀门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