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1 17:26:52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第1篇

关键词:科学文艺;小学语文;教师素养

一、科学文艺知识教学缺位严重,人才培养滞后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从减少碳的排放量到推崇新能源,从新型电脑的问世到智能手机的普及……人类的生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来源于科技。但是,科学却没有深入到当代文学方面,文学领域的作品不多,小学语文中关于科学文艺的内容更少,在这方面,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无明确要求,往往是带少年儿童去科技馆参观一下就算是科学教育了,这种状况亟待解决。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科学文艺行业缺少的是人才储备。文艺工作者应该去了解前沿科技,将科学技术与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创造科学文艺,应将科学与文艺相结合,创作出受读者g迎的文学作品。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科幻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项目,这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科学素养、增强教学魅力提供了很大帮助。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亟须普及小学科学文艺知识

日前,国务院下发了一系列关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能力建设。这一纲要的提出,可以有效增加全民对科学的认知,提高科学知识利用率,进一步改善全民生活水平;同时,全民利用科学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园,对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全民参与提高科学素质行动中,对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尤显重要。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将基础素质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各地区普及小学科学课程,以纲要为宗旨,正确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科学文艺水平的策略

学校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具备科学素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自己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要走在公众科学素养的前面。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具体来说是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思想是一切问题的指挥棒,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才能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完善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当今小学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过于看重自己的所教学科的知识积累,往往忽略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这样会导致自身的知识面比较狭隘。要想提高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首先要做的就是鼓励语文教师进行多学科的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新课程的实施下,教师在充分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外,还要通过学习其他相关方面的内容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积极拓宽获取科学资源的渠道

教师可以学习国内外的成功教学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通过这一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学术交流与互动是获得科学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学术交流不仅是交流学术知识,也交流思想,教师之间交流教学体会,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提高科学文艺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学习新的理念,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同时,提高自己的科学文艺素养,发扬科学精神,为教学事业的科学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韦宏.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重庆社会科学,2006(7).

[2]刘伟.挖掘儿童文学阅读中的“趣”[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7(9).

[3]章珊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第2篇

(一)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现代汉语知识掌握和学习情况调查

由于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中应用非常广泛,本课题组还特意对小学语文教师现代汉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便为国培项目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成员对现任100名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

(1)您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吗?A.不知道B.知道,但没有研读C.知道,并认真研读过有91人选择答案B,只有6人选择答案C。

(2)动词、形容词能够作主语吗?A.不能B.能C.能,但词性变为名词有76人选择答案C,14人选择答案B。

(3)请您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给“我们到张家界游玩,那里瑰丽而神奇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注音。在做这个题目时,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均询问了课题组成员《汉语拼音方案》中音节的拼写规则,最后只有16人的答案完全正确。

(1)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关注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政策,

(2)题主要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经常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及时更新;

(3)题主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是否能够规范使用拼音规则。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现代汉语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培训,提高语言素养。同时,课题组对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情况的调查,学生反映:一是现代汉语学习内容较为抽象,难懂难学;二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实用性不强;三是现代汉语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

(二)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现代汉语教材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现代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10所高校均没有专用教材,使用的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

(三)对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任课教师的调查

课题组对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开展了现代汉语教师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一类是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教师兼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这类教师大多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但比例不大;二类是非语言学专业教师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比例较大。高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小学教师。但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尽管现代汉语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还较为薄弱,其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造成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薄弱的原因

(一)高校不够重视现代汉语课程

大多数高校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把现代汉语课程列入了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是,进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依然是教育学、教材教法等,课时分配和师资力量优先保证这些核心课程,而现代汉语基本上边缘化了。甚至有管理者认为,现代汉语是我们汉族人的母语,学生能说能写,开不开设关系不很大。这样一种状况必然导致现代汉语课程资源配置较弱,如大多数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是2个学分;只要是学中文的老师,都能教现代汉语。学分少,师资力量配置弱,必然会削弱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实际上,现代汉语作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提高语言素养和小学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是拼音、识字、辨析词语、写作等,用到最多的知识依然是现代汉语里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应该拥有扎实的语言学知识,要知道,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先要有一桶水啊,试想想,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自己都不会按笔顺规则书写汉字、弄不懂主谓宾等,怎么能够来教学生写汉字、压缩或扩展句子呢?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将之纳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并积极做好相关评价工作,致力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学生不够重视语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小学一般淡化现代汉语知识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在社会沟通、信息交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现代汉语和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练习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有关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的规则,提高理性认识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尽管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较为明确,但由于现代汉语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多,在教学中不好操作,所以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小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人文性熏陶,基本上淡化语言教学,或者说,需要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语文教师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教用来解决问题的语言文字知识,譬如,“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在数学方面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缺少主语的病句,中小学教师可能联系句子谈一谈主语的特征等内容,但一般不会详细地讲解句法成分系统,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理论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教师觉得教语言知识比较麻烦,中小学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也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很重视,更不会用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来钻研语言理论知识了。这可能导致一种后果,尽管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系统学习了语文,但由于没有系统学习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现代汉语基本理论知识比较缺乏,学生一般不能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来分析语言,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新生的问卷调查中,需要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来。也就是说,中小学淡化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教学,只是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学生缺乏语言理论的指导,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就大打折扣。进入大学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虽然觉得现代汉语知识很重要,但因为现代汉语是母语,学生能读能写,凭经验和语感能发现和解决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问题,觉得完全能够应付小学语文教学,所以没有必要再深入学习现代汉语理论了,加之现代汉语理论比较抽象、枯燥,学校对现代汉语考核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大。

(三)教材编写相对滞后给现代汉语教学带来消极影响

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材相同。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专业要求上不尽相同。现代汉语课程虽然是两个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教学目标、课时分配以及学生对现代汉语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一样,如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一般是5-8个学分,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一般是2个学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人才,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等,培养目标、要求决定教学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不一样。如果两者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相同,就可能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必然给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知识传授按照全、满、深、透的标准实施;教学手段通常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授课,那些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很难进入课堂。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年代,思想非常活跃,求新求异思维占主导地位,呆板、枯燥的课堂肯定对他们没有一点吸引力,如果学生事先没有了解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重要性,就不会积极主动地钻研语言学理论知识了。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积极做好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工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

三、解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学好现代汉语,对于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理论对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全面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建设

一是高校可将现代汉语课程列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资源配置中向之倾斜。二是适当提高现代汉语在课程体系中学分比例,可提高到3-4个学分,确保现代汉语课程有较为充足的课时。三是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增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环节,即组织学生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听课,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运用现代汉语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知识来进行教学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四是鼓励现代汉语教师进行教改教研工作,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组建一支专业、敬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队伍,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水平。所以现代汉语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使现代汉语师资队伍专业化,所谓专业化,就是说任教现代汉语的教师最好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老师,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是做好现代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汉语教师到小学课堂跟班听课,参加小学语文教改教研活动,参加相关语言培训班的学习等,加强与小学教育教学的对接。再次,鼓励现代汉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把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例子引进到课堂中来,建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第3篇

一、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当前, 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创新理念,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由于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智力、思维、接受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适应经济、网络、科技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组织和实施自己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传授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模仿教育,探究问题方法的教育、做人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尊敬师长和长辈教育,实现整体素质教育、培养完整人的教育。

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意识,要遵循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和独立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因此,新课程体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首要的是观念的更新。要做到观念更新,重要的是要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探究问题的基本策略,学习做人的起码道理,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使自己由一名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过渡。

1、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组织全体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

因此,那种师道尊严的老面孔应该及早“下课”,应与学生打成一片,交朋友,谈心,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2、向学者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即不是在书斋中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小学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积极的学习机会。

3、新课程更需要开放型的好教师

一个只会把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

4、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探究学法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5、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合作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重要的是要了解相邻学科的思想、内涵和科学方思维方法,要将其他学科的思想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中去,实现人的综合教育。

6、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要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切实落到实处,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为自己担负的职责。这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第4篇

【关 键 词】小学语文;教科书;主流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96-03

一、教科书——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本表达

教科书是根据教学指导性文件编写的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图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从一定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是经过特殊筛选,加以定式化、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既然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社会经验,就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一种文本表达的载体。随着不同时代主流文化的变迁,教科书内容也发生着相应的“取舍”,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在不同时代所偏好的道德情感、政治态度及社会价值观反映的缩影。美国学者阿普尔认为,教科书就是“属于特殊人群的合法知识”的化身,教科书传递的知识是受到统治阶级隐藏的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的控制的。教科书分析的内容可以是教科书所表达的思想,也可以是教科书没有表达的思想或者是回避的思想、观念。那么,作为我们国家的小学生使用的语文教科书,其中体现的价值观源自哪里,它又是怎样呈现的,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很值得去探讨。

二、教科书中价值观的来源

教科书作为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主要材料,由于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其内容选取、知识的呈现与设计等必然严格遵循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规定,同样,教科书中体现的主流价值观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也有着相应的规定。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沿用教学大纲,2001年正式改名为“课程标准”。

笔者通过搜集建国以来国家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通过对文件中关于培养目标、教学目的以及对教学任务的规定,来分析教科书主流价值取向,同时摘录其中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关键词及出现频次进行归纳,如下表:

教科书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倡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上主要反映在其教学目标的规定上。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社会寄予学生发展的种种希冀在这里清晰可见。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通过以上对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梳理,发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文件层面体现的19个小方面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即政治层面的价值观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要求。其中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历史文化、热爱本民族语言、爱劳动人民、革命传统属于政治层面的价值观培养目标,而热爱科学、爱护环境、热爱劳动、爱美的情趣、诚实俭朴、勤劳勇敢、爱护公共财物、热爱集体、高尚道德情操、良好的意志品格、创造力、健康的个性则重点是个人身心发展层面的价值观要求。总的来说,教科书所框定的价值观是个人层面与国家民族政治层面价值要求的统一。

具体来看,出现频次最多的是热爱祖国,出现9次;其次是热爱社会主义,出现6次;接着是热爱科学和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均出现5次;最后是热爱劳动、爱美的情趣和爱劳动人民,均出现3次;除此之外,其余的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关键词仅出现1次。由此说明:建国以来一直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和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进入2000年开始,创造力和健康的个性作为新的主流价值观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的体现,说明新课改以来开始加大了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创造力的培养与重视。

三、教科书中价值观的呈现

(一)呈现哪些主流价值观

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有哪些,学者们对此著述颇丰。傅建明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这样一些基本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标准,包括诚实善良、坚毅勇敢、立志敬业、自立自强、俭朴节约等;个体与他人的价值标准,包括尊老敬幼、团结互助、谦虚宽容等;个体与国家、世界的价值标准,包括热爱祖国(爱家乡)、热爱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民族团结等;个体认知过程的价值标准,包括热爱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客观辩证地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尊重自然规律等。李广认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体现的价值取向类目共38项: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科学知识;自强自立;认真细致;环境意识;热爱领袖;聪明智慧;热爱劳动;诚实守信;表现自我;珍惜时间;两岸亲情;哲理;珍爱生命;自信乐观;民族亲情;质疑探索;学习兴趣;谦虚宽容;坚毅勇敢;高尚人格;思想方法;合作精神;国际理解;奉献精神;理想愿望;热爱和平;辨证唯物;怀念童年;勤劳善良;破除迷信;尊重“小”;尊重个性;自由想象;爱情。概括较全面的是国内学者伍俏玲提出的价值范畴,即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世界、自然、其他这价值范畴。其中,“个人”范畴包括品德人格、智识能力、身心素质和审美追求;“家庭”范畴包括长幼互爱、同辈关怀和亲友情谊;“社会”范畴包括个体关系、团体规则和社会现象;“民族”范畴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共存和民族文化;“国家”范畴包括爱国精神、革命事业和国家文化;“世界”范畴包括了解世界、国际文化和人类福祉;“自然”范畴包括科学知识、生物知识和地球资源;“其他类”范畴包括历史经典、文艺欣赏等。

(二)为何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

学者们对教科书中呈现的主流价值观已经是“述备矣”。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多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教科书编写忠实的依据大纲等文件的规定。从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来看,教科书编写忠实地遵循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价值要求在教科书中完全体现。以伍俏玲的范畴为例,在课程标准和大纲梳理出的19个关键词中,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及其领袖、热爱社会主义、革命传统这些均包含在价值范畴中的“国家”这一价值范畴中,热爱科学可以包含在“自然”这一范畴中,热爱历史文化与热爱民族语言均可包含在“民族”这一范畴中,其他如热爱劳动、爱美情趣、诚实俭朴等均可包含在“个人”这一范畴中,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人格、道德情操上的价值要求。

其次,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日新月异,由此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使得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包括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不断涌现,反映在课程上,即教科书蕴涵着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诸如前面学者提到的环境意识、表现自我、尊重“小”、尊重个性、自由想象以及爱情等。

最后,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极大关注。自从国家2001年新课改以来,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加大了对儿童的关注,包括对儿童的课业负担以及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关注,也反映在教科书中对儿童经验世界的关注,很多课文中表达的价值取向更加突出从儿童身心的成长出发,甚至在人物的选取上举出一些儿童可以伸手触摸到的现实生活的人物,如“刘翔”等,这也是课程编制价值取向上的一个必然走向。

(二)如何呈现这些主流价值观

翻开小学语文教科书,无论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还是插图,甚至是课后的练习部分都渗透着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笔者以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为例,可以看到,有大禹、孙中山、邓小平这样名垂青史的改革者;有李时珍、李白、徐悲鸿这样勤奋好学的才子;有王二小、刘胡兰、赵一曼这样视死如归的英雄;有司马迁、海伦·凯勒、霍金这样身残志坚、逆境成才的强人等等,这些人物体现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中华名族、勤劳勇敢、坚强刻苦的精神品质。

如果从教科书中大的方面来说,主流价值观体现在插图、人物、课后练习方面,那么细节上还通过课文中标题、人物内心活动描述、人物对话等来反映主流价值观。

以上笔者只是粗浅的对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体现的主流价值观作一探讨。不过,综合其价值观的来源与呈现,笔者有一点要说明:教科书在遵循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同时,其实也在创造性地超越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学者们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梳理的价值观,很多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表述中并未明显体现,如教科书中体现的环境意识、表现自我、两岸亲情、国际理解、自由想象等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均未有相应的说明,可以说,作为文本课程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忠实地遵循着理想课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同时也创造性地超越着理想课程,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不断走向多元与生成,这也是课程理论在实践中体现的一种必然。

同时,从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来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可以说是理想课程,而教科书是理想课程实施的载体——文本课程,从理想课程到文本课程的主流价值观体现这一角度,我们看到了课程实施中一种遵循与创生的积极取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即在实践层面的正式课程中,语文教师对教科书中主流价值观的把握会是怎样,这应该是接下来需要去探讨的问题。

注释:

[1]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1):131.

[4]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1):28.

[5]参见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1954年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稿)、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91年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纲要、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傅建明.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

[2]任闪闪.教科书内容的时代偏向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篇目“舍”与“取”的背后[J].新课程研究,2009(9).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

[4]伍俏玲.国内两套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4).

[5]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8(1).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第5篇

【摘 要】近些年孔子学院不断兴起,更加让人们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学校执行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革新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并研究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文章首先介绍基于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提高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113-01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博大精深,中国的汉字寓意深刻,学习中国语言文化对于后代传承文化精髓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期间学生的记忆力较强,对于知识的记忆也较为深刻。但是基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其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这样将严重阻碍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基于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随着文化的逐步发展,人们越来渐重视学校教育。中国的学校教育不同于国外的教育,尤其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大多数小学教育。目前我国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语文教学内容单纯拘泥于课本内容,对于语文的教学只是简单阐述生字和阅读课文,忽略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的思维转换方式,难以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在写作方面,通常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都很少运用到已学习的语文知识。

2.小学语文的考核方式存在问题。现阶段大多数小学都是将测试的分数作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测评的依据,只是单纯以测试的分数作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高低的鉴别方法,这样单纯从一张试卷中难以判断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的目的是确认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考核体系应该具有能逐步体现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的职能。

3.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目前在小学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学主体位置与学生相互颠倒的现象,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很少运用现代高科技设备进行教学,并且在相关的教学中缺少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案

1.要求教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新课改促进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增加,新课改带来的是更加科技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要想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形成自我独特的教学方式,就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研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教研,抓住培训机会,将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和已储备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不断地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蕴意深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仅仅是告诫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要进行自我反思,也是在告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反思能力,学会自我反思既是增加知识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行反思,反思教学的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解到位,学生对于课程的重难点的理解效果如何,反思后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完善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两小儿辩日》一课中,不仅仅要教育学生如何理解文言文,还要教育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还要在课后考察学生对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式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学生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经过以上的反思一般都能达到增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小学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三大主课的学科之一,小学语文既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新课改理念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更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对专业语文知识的掌握、要求小学教师具备更高等级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更加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掌握精准的专业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不仅要依靠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还要不断将以往的教学经验和语言理论知识相结合。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注重考查学生背诵的情况,例如,在每次上课后选用3~5分钟要求学生默写学习过的古诗词,或者默写上节课学习的生字,以便于提高学生背诵和默写的能力。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后还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不断地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目前由于部分家长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导致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会选择退缩,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辅导,运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以便于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兴趣,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在新课改背景下改革教师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操控高科技教学的教学方式,通过运用高科技进行授课,选用微格、PPT教学等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丑小鸭》课文时,可以将丑小鸭不同的成长阶段用图片的方式在PPT展现出来,用讲解故事的方式将丑小鸭的经历阐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身的引导作用,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启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不定期地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突击式检查,以便于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还要求小学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客观实际性,差异化地引导学生学习,并且不断地改变教学理念,不断地完善教学细节,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而努力。

总之,改革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方式,是教育理念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上具有很多要求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促使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以便于逐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新课改教育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罗丽.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高效方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9):320.

[2]扎西拉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浅析[J].才智,2014,(30):166.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第6篇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三、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四、确保发展性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第7篇

小学语文学科,由于其基础性、工具性特质,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同于其它学科来得明显,它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立足课堂,从语文启蒙教育的基础抓起,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熏陶母语情感,为他们的人生奠基。立身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

一、灵敏的专业感觉

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上,能让祖国的语言文字润泽学生的心田,首要的条件是语文教师要有灵敏的专业感觉。

1、专业价值感 “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个教师的价值感。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能读写生字、生词,会流利朗读课文,会练习口语训练,会写作文……那么简单,老师们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振兴着祖国的母语事业,让更多的未来建设者,真正领悟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捧起教科书,就是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的重任。当我们向孩子们演讲着教科书中的人文精神,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着学生时,为的是培养未来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当我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工整地书写汉字,一边是在传承着祖国的古老文化,一边又是在教孩子们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想,读中思、读中悟,是在把孩子们引进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带领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在把学生带入明天的“试验场”,培养他们适应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

走进平凡的课堂,每位教师应有“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自豪感。有了这一荣誉感,就能够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着无悔的信念,爱岗敬业,甘守清贫,乐此不疲地奋斗一生。

2、专业激情感 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能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你的课,除了教学技艺高超外,还要有对语文课堂有饱满的情感和旺盛的精力。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偶像”,一个手势,一颦、一笑,都浸透着教者对课堂的感情,对学生的深情。“一句深情的表白”会使孩子们动情地随教者进入喜怒哀乐的情境中。试想一个没有感情的老师,怎么可能将冰心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那种博爱传递给孩子们。就不能将《爱如茉莉》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在课堂中绚染。诚然,教师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来自工作、生活、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然会影响着他们的情感,但走进课堂,面对几十双渴求的目光,此时的我们已属于这神圣的课堂。专业激情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情怀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

3、专业气质感 一个有志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他们的气质主要表现为:有高尚的师德,有热爱语文教学的情感,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有渊博的知识,有熟练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博爱的情怀,能善于培养学生倾听、说话、朗读、写作、观察和文化拓展等方面能力,爱好广泛,举止大方,有亲和感。

二、智慧的专业设计

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高效课堂”的专业设计它应建筑在减负增效,让学生在主体地位中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的基础之上,无疑它设计的内容、形式,体现着新一轮课改的理念。体现着“高效课堂”的特色。要让课堂高效体现在教学的每个流程中,要在“精”、“简”、“新”、“实”、“活”上下功夫。

1、钻研教材求“精” 高效语文课堂应抓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放,通过能力渗透人文性。怎样有机地将文本中的能力要求转化成实际的达成目标,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力求做到:(1)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需求、学习情感等具体特点,教师要心中有数;(2)研读教材,教者要熟悉小学语文课标中的总目标,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材中的各单元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它们之间的的联系,疏理出清晰的知识体系,便于目标定位准确;(3)研读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的凭借,教者要努力探寻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的切入点,真正把握文本的能力要求,把握课内知识点与课外链接知识点间关系。(4)要研读教法,做到教法为学法服务,首要的是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备好“导案”和“学案”,在掌握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的情况后,根据学生的需求,探讨因地制宜的教法与学法,力求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不给学生煮“夹生饭”。

2、目标设计求“简”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实的课时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直接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一个知识,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情感。将课本中的教学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力求教学目标简单、明了,不含糊其词,不求大而全,力求步步到位。课前向同学们公布教学目标,课堂结束前检查目标达成度。

3、教学过程求“新” 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否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必须时刻遵循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一训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小学语文课堂创新的主要途径有:(1)从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中创新,由老师“包”堂,变为老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2)从其他学科教学方法中创新,选择并整合小学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艺体学科,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浙江有位教师将江苏邱学华老师的数学“尝试教学法”。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尝试学习法”。 (3)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创新。陶行知有过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的嘱咐。我们要改进并创造出新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如高年级小学生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往往采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改进后使用。(4)从各种教学实验中创新。在大量的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乃至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学习、移植、改造与创新。我市正在实施的“预学导航”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由课前“放羊式” 的预习,变为 “导学目标式”预习,给足预习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自学,在预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引领全体同学去讨论,去学习,去练习。(5)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创新。在音、像、图立体交叉的视、听觉中增强教学效果。(6)从国外的教学方法中创新。新课程将布卢姆的情感、认知和技能三领域的教学目标,改造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教学法”,是中国画的改造与创新。

4、巩固训练求“实” 高效课堂实施的目标就是务实。巩固训练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必要形式,为了在单位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最大效率,巩固训练就要在实实在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字词教学,力求新授一个,会识写一个,会灵活运用一个;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心去读,读得眉飞色舞,读得真情切切,重点精彩部分可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阅读感悟能让同学们用心去悟,抒发他们心底深处的真实情感;课堂练笔,能让学生们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5、教学方法求“活” (1)根据课文的人文性选择教学方法: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体现语文学科的这一性质和特点,教学时要适当地采用朗读法、讲读法、情境法等。 (2)根据课文的题材特点确定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文体也众多,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选择教学方法就要考虑教材的内容、体裁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用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思维的具体性较强,理解能力弱,缺少感性经验。我们就多选用直观、谈话等教学方法,并且要不断更新变换,保持运用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选用“导读法”、“谈话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使用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年轻教师多采用实验讲读法,较少使用谈话法。一个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他就越能找出最能适应特定教学情景下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性允许他可以着重运用某些方法。如李吉林的情境法等。

总之,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发展,要以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学生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

三、永恒的专业追求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求第8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语文素质的内涵,应该说是十分丰富的,它包含思想品德、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言交际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具体地讲,语文素质内涵至少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①语文基础知识素质;②语文智能素质,如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③语文技能素质,即听、说、读、写能力;④语文审美素质,如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等。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和中心任务,就是要训练语文基本功训练。

二、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三大教学任务,即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构成。

1、训练能力。

训练能力就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和作文能力等;同时,辅之以一般能力的训练,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训练。所谓语言文字训练,简而言之,就是字、词、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换言之,就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识记训练、语感训练、读写训练。其中,培养语感是语言文字内化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功,只有综合运用语感功能,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学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就必须强化操作训练。

2、陶冶情感。

陶冶情感就是结合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审美意识。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应讲究思想教育的自然渗透,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切实做到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固然要从学习听、说、读、写能力入手,但自始至终要强调的一个根本点,就是要教学生做人之道。"要为人,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的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从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文道统一原则包含双重含义,一是语文课文本身是文道统一体,即以道显文,文以道存,因而语文教学过程同样需要做到文道统一,即以文悟道,因道学文;二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自始至终地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把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语言符号的学习和做人之道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培养习惯。

主要包括写字习惯、听话习惯、说话习惯、阅读习惯、作文习惯以及识记习惯、观察习惯、思维习惯等。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以至他们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注意培养学生的一般习惯外,还应特别注意善于联系实际、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锐、思维快捷的多方面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三、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端正语文教学思想,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小学语文学科是具有交际性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倡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从而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素质人才。

2、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

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把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和各年级教学要求具体化。目标要明确到位,做到既适度又具体,操作性强,最好是能够将整个小学阶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等网络化。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力体现训练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教与学的关系,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4、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想,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小学语文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因此,小学语文实行开放性教学尤为重要,紧贴现实社会生活,实行开放性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辐射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语文学习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上,放到现实社会大语文环境中去,既可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动,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实际应用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有利于展示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

实行开放性教学,就是要将小学语文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将课堂教学与听、说、读、写等活动结合起来,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小学语文实行开放行教学,必须构建开放性的课堂结构体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6、改革教学评估方式,重视语文素质评价。

根据语文素质结构体系的要求,评价小学生素质可确定这样几项指标:①学生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及自学能力;②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③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程度;④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吸取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营养程度;⑤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受到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程度等。

参考文献

[1] 李翔.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 成功(下), 2007,(04)

[2]张勇.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