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发展优势

农业发展优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7 18:09:11

农业发展优势

农业发展优势第1篇

栖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要提升农业质量和层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就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

(一)单一产业的风险性促使栖霞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年来,农业尤其是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下降,市场风险大,尤其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近两三年来,栖霞相继遭受了较大风雹灾害和严重低温冷冻灾害,造成大部分果园减产或绝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生产生活以及农村的稳定。这种状况使栖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用办工业的方法抓农业,将农业工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最广阔、最可行也最有效的途径,确立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着市场,一头联着农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环,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加工消化大量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又可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吸纳大量的农业人口就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转移增收。

(二)丰富的特色优势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丰富的资源优势,全市拥有65万亩果园,年产果品100万吨以上;由果品产业衍生的食用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食用菌产量达到4000万棒;以奶牛养殖为主导、肉鸡、肉牛、肉羊协调发展的畜牧业迅速壮大,截至20__年底,全市畜禽存栏达到500万头。另外,每年生产粮食作物约25万吨,其中花生约5万吨,产量在周边县市区中位居前列。二是品牌优势,栖霞地处山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部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栖霞苹果”的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享有“中国苹果第一市”和“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劳动成本是关系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而栖霞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相对较低。

(三)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避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栖霞市在充分搞好农产品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工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立足资源、品牌、劳动力三大优势,科学编制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全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围绕粮油、果品、畜牧、菌菜等领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拉长产业链条,走公司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产品多元化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以储藏保鲜、加工增值为重点,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以成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高畜牧加工水平;以延伸产业链条为目标,继续抓好菌菜加工,努力把栖霞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多策并举,形式多样,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因其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经济实力、融资能力和技术优势,具有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为此,栖霞市把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牢固树立建设“大龙头”,搞好“大带动”的观念,围绕主导产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4997万元,出口创汇达到2797万美元,分别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91.5、91.3和96.4,龙头骨干企业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栖霞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主要做到了“四个一批”。

(一)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发展农产品加工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在招商引资中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重点。为适应市场需求,栖霞市把招商的目标瞄准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借助外力提升本地企业的发展水平。如总投资5000万元的烟台金茂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由美国金茂有限公司和烟台金茂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主要加工冷冻蔬菜、调理食品、水煮蔬菜和奶制品等,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年出口创汇500多美元。二是把外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外资龙头企业的引进,不仅可以加速本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如总投资3200万美元的源通果汁公司,年加工果品16万吨,年产浓缩果汁2.2万吨,产品全部出口,年出口创汇20__多万美元,成为栖霞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把人才、技术、管理的引进作为重点。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基础,技术是保证,管理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栖霞从健全机制入手,按照事业留人、政策招人、待遇留人的思路,着力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企业发展层次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通过重点扶持现有企业壮大一批。从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等方面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形成了以源通果汁、白洋河酿酒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产业链;以万阳面粉、栖阳花生油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以六和肉食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链;以金茂食品为龙头的菌菜加工产业链。通过四大产业链的拉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迅速形成了规模。

(三)通过启动民资增加一批。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栖霞20__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1.2亿元,民间资金具有较大的潜力。为此,栖霞在全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千家万户搞加工的局面,并不断拓宽其经营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兴起。目前,全市个体私营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家,占总数的41。

(四)通过嫁接改造原有企业搞活一批。积极鼓励、支持本地有实力的 工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并结合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普遍采取破产重组、整体租赁、转让拍卖等多种途径进行改制,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联营、资源共享等方式规范行业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栖霞市从政策、生产和市场三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平台,营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宽松环境,推动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适当的倾斜,制定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使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共同成为外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和本地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栖霞将经济效益好、竞争实力强、重合同、守信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推荐各商业银行,给予优先安排贷款。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先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8000多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良好的生产环境。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强“绿色食品”的生产引导、认证和推广,从源头上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生物有机肥应用面积15万亩,并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有机苹果示范基地。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优化市场环境,栖霞市每年都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行政效能对话活动和千人评机关活动,为企业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促进各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树立了“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理念;严格清理整顿各种涉企收费行为,坚决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发展减轻负担,从而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加速了农业与工业的对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促进了农民增收。20__年,全市49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各类农产品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利税5473万元,出口创汇2901万美元,带动1000多农户增收8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这些企业还增加农民就业4600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二)加快了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和工业具有双重拉动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速了栖霞农业由“传统农业”、“地头农业”向“车间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

农业发展优势第2篇

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强化管理,全面培训,大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引进、培养目前急需的农产品加工、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链式发展。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协作,在新品种开发引进和配套应用技术、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重大疫情防控技术、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保护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其标准化技术、农产品储运和精深加工技术、防灾减灾等方面寻求突破。加大新品种开发力度,为良种扩繁、应用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提高良种覆盖率。鼓励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优势特色农业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2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上级财政支持,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和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一是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检疫,配套农艺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积极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结合优质瓜菜、果品、养殖等产业开发,积极推广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网覆盖、活动板房等基础设施,加快施肥、产品收获、病虫害防治、产品储藏、自动化养殖等机械化操作配套建设。五是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实施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支持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

3抓资金投入,增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后劲

认真研究各级财政投资方向,科学储备和申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改善和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争取切实加大对特色产业及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向特色产业发展。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管,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抓土地流转,促进优势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使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为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创造条件。

5抓龙头带动,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优势农产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流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营销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引导和帮助他们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运、营销环节,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6抓质量监管,保障优势特色农业健康发展

农业发展优势第3篇

同仁县农业生产在经过广度和深度开发后,经历了快速增长阶段。目前,已处于徘徊阶段。当前,市场对农产品要求很高,农产品质差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依靠种植业的收入增长缓慢,以农业的战略性Y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突出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1 正确认识资源优势

我州同仁县地处青藏高原,以高原冷凉气候为主,过去农业生产中以自然条件严酷,制约因素多,而产生畏难情绪。现在要转变观念,要正确认识高原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度大对作物积累糖份有极利影响,为优质水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而同仁的河谷地带无霜期长、光热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浅脑山冷凉气候条件下生产的马铃薯、中藏药材、蚕豆口感好,无污染、无虫蛀、市场看好,潜力很大。在正确分析自然条件后,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2 突出地域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我州同仁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提出“稳粮增油,减麦扩豆薯,发展名特优,促进产业化”的具体思路,今后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减少自给农产品所占的比重,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名特优产品的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形成以“拳头”产品为支撑的规模化、产业化优势,今后几年力争抓好基地建设。

3 同仁县农产品生产基地

①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要充分发挥同仁、川浅地区生产油菜的优势,力争3年内川浅地区油菜全部实现“双低”化,面积达到2万亩。②优质专用春小麦生产基地:以同仁县川、浅区为主的优质专用春小麦生产基地3万亩。③优质豆薯生产基地:在同仁县的浅山区建立优质蚕豆基地1万亩,脱毒马铃薯基地0.4万亩。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同仁县川水地区建成0.1万亩油桃为主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万亩黄果、杏等时令性水果生产基地。⑤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地:5年内在同仁沿河灌区建成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0.1万亩,温棚面积达到2000亩。⑥建立同仁县隆务峡口至扎毛乡一线的黄果、花椒、枸杞为主的经济林基地。⑦优质中藏药材生产基地:要在5年内把川、浅山区分别建设成党参、板兰根、甘草、黄芪、黄芩、大黄等为主的名特优药材生产基地。

4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是促进特色农业的重要措施

建立区域特色农业,必需以科技为先导,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才能有效发挥特色农业的优质高产效益,通过科学技术开发提高土地产出率。我州同仁县在逐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时,就要依靠县技提高优质率,把这些农产品打入市场,再通过科技不断创新来占领市场。

4.1 建立科技示范园区是当前科技推广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我州同仁县各级在科技示范点建设工作上,有断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增加科技含量,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科技推广辐射面广。要不断完善和巩固科技示范园工作,让示范园成为基地的技样板田,有效带动整个基地的科技生产水平。

4.2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我们要继续实施“丰收计划”、“种子工程”、“沃土计划”,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综合增产技术,深入推进科技宣传培训工作。今后要把推广和科研的重点放在特色农产品的优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上。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和充实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工作,以科技培训为突破口,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5 强化信息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和完善市场是发展特色农业保障措施

我州同仁县农业由到受传统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影响,农民不能积极介入到市场经济中,另外,受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影响,小生产者农民自身竞争能力弱,市场信息闭塞。

5.1 明确目标,提升“菜篮子”综合供给能力。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高本地蔬菜产量。到“十三五”初,全州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以上。同时,加大日光节能温室、蔬菜保鲜库等设施建设。目前,州委、州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各地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每年为各县打造州级农牧民合作社示范社,各县每年扶持县级合作社示范社,为”菜篮子”建设提供平台。州县农牧部门对全州蔬菜种植基地、畜禽养殖场实行技术承包、科技服务,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技术服务。

5.2 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蔬菜和果品生产基地。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以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李家峡南干渠水利工程及扎毛水库东西干渠项目建设为契机,重点在尖扎县坎布拉镇、康扬镇等;同仁县保安镇、隆务镇等沿黄、隆务河谷光热水资源富集、交通条件便利、农民种菜积极性较高的地区,以一般性日光节能温室和露地蔬菜为基础、高标准深冬式温棚为示范引领,带动千家万户双层拱棚温室为补充,设施蔬菜与露地蔬菜齐抓并进的蔬菜发展新格局。

5.3 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现代渔业基地。充分发挥黄河水域生态条件优势,继续挖掘鲑鳟鱼等优质冷水鱼发展潜力,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绿色养殖模式,加快建设集中连片高效渔业养殖基地。

5.4 突出特色,积极打造加快“菜篮子”建设的发展载体。省委、省政府将黄南确立为有机畜牧业示范区,给黄南提供了一个可以与全省其他地区并肩发展的机遇和契机,通过近年来的积极努力,有机畜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发展大背景下,黄南州委、州政府提出“一区四园”发展模式,对各县农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分别编制完成了州、县两级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发展规划,为今后各县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和依托,全面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明确了方向。

农业发展优势第4篇

1泉州市农业自然概貌

1.1水源状况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km,水资源相当丰富。地表水总量87.6亿m3,其中可利用的约14.56亿m3。由于山峦坡度大,水力资源也很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达45万KW,发展山区水电具有广阔前景。泉州江河水面13.33万hm2,浅海滩涂面积7.87万hm2。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200多种。泉州海域10~60m等深线面积3180km2,主要水产生物有50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

1.2土地状况全市土壤资源89.67万hm2,包括10个土类,分布有水平和垂直地带特点。全市陆地面积:中山占23%,低山占27.5%,丘陵占28.5%,平原占21%;境内山地66.67万hm2,农耕地1.13万hm2,其中一、二级耕地分别占9.36%和41.1%。

1.3林业状况全市林业用地68.27万hm2,占土地面积62.4%,现有林木蓄积量1830多万m3,森林覆盖率43.75%,绿化程度58.1%。据查,森林植物类有174科599属、1127种(或变种),主要包括亚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植被等。永春牛母山和德化戴云山为自然保护区。

2农业经济发展优势资源

2.1侨台资源

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698万人,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居住在台湾的泉籍同胞900多万人。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全球构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泉州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泉州与台湾自然条件相似,两地农业生产互补性强,发展泉台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充分发挥侨台优势,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及优良种苗来武装和改造泉州市农业,逐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同时可以推动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的外向度。

2.2海洋资源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全市沿海渔场面积3936km2、滩涂面积2.53万hm2,10m等深线内海域面积5.33万hm2。有众多的优良港湾,可建较多深水泊位,发展海洋运输、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滩涂养殖、水产加工潜力巨大,建设海上泉州,具有优越的条件。

2.3市场资源

泉州是全国市场经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探索,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资源、资金合理有序流动。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各种综合性和专业市场300多个。数十万供销大军和遍布国内外的供销网点把泉州与全国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与世界大流通融为一体。这为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外向化提供了现实条件。

2.4产业资源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达90%以上。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稳健发展;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领域进军;经营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产业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并向"两高一优"农业和特色农业方向发展,形成了一批以集约经营、出口创汇为目标,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特点的开发性、效益型生产基地,如石狮水产、永春芦柑、安溪茶叶、南安龙眼等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全市现有9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0多万户,初步形成了粮食、水产、畜牧、林业、水果、茶叶、竹笋、食用菌、花卉和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产业化、集约化等特征日益显现。目前,全市粮食规模经营实体达730家,经营面积达2610hm2。

农业发展优势第5篇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同时,河南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发展农业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目前,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支生力军,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新型的生态环境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景观融合在一起,成为旅游业和农业的一个新亮点,而且正好契合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一、河南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旅游注重经济效益,欠缺环境保护意识人们常常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人们只是观光游览,并不产生污染,但却忽视了旅游资源的脆弱性,而且,有些旅游资源一旦破环就很难恢复原貌。河南省近年也开始注重发展农业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业总体收入逐年提高。但在开发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旅游开发欠缺长期规划,盲目性较大,导致许多可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欠缺,生态破坏严重。

(二)农业旅游经营观念滞后,市场认知不足农业旅游在我国兴起时间比较晚,有很多旅游者还不甚了解,市场认知度也不高,在旅游市场上还没有完全被大众接受。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家经营发展农业旅游的积极性,现在在河南旅游市场上,有影响、知名度高并且规模大的农业旅游项目还不多,大部分农业旅游区都处在等客上门的状态。

(三)农业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经营管理粗放服务质量是旅游产品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农业旅游资源所处的地域多为经济、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农业旅游的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接待水平不高。同时,经营管理粗放的各类农业旅游景区景点在河南省还比较多,甚至有些地方还有一些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现象,如,强行向旅游者兜售旅游产品和欺骗、宰客的现象。此外,农业旅游资源很多都处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本来这些地区的可进入性就差,旅游区公路、车站建设滞后,再加上接待设施标准不高,卫生状况不理想,基础公共设施落后,如,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条件差,安全、卫生状况不好,水、电、邮、医疗等设施简陋,这些都降低了农业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

(四)政府支持政策不全面,农业、旅游等部门沟通不畅目前,农业旅游的发展项目还更多地处于自发的状态,政府的指导和相关支持政策还不全面,造成农业旅游项目开发比较盲目。此外,由于我国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使得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在实施中涉及到很多部门,如农业、旅游、林业、环保、水利、文物、城建、文化等部门,这些部门沟通不畅,经常会影响到农业旅游项目的进展,甚至因为各部门利益的关系产生纷争,严重制约农业旅游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农业旅游发展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还没能及时出台,这也是各地区农业旅游开发缺乏规划、盲目上马、无序竞争的主要原因。

二、低碳时代河南农业旅游的机遇和优势

(一)河南农业旅游发展的机遇

2011年,“中原经济区”最终写入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成为河南省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而且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河南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

1、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林牧副渔业并进发展,农业土特产品种类繁多,规模化农业、特色农业分布广泛,因而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良好条件。如,信阳毛尖茶生产地、鄢陵的花木基地、三门峡苹果基地、信阳水库的渔业等。目前,河南农业旅游已扩大到农业较发达、特色较突出的广大农村地区,整个河南地区在旅游方面正在涌现越来越多的新景点。

2、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河南地处中原,具有“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河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必经之地,交通运输非常发达。从旅游发展区位来看,河南省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目前全省共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3个民用机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一,国家铁路干线京广、陇海、京九以及宁西、焦枝、焦新等支线在境内交汇,再加上高速铁路十字架的形成,使河南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十字枢纽,同时,河南农业旅游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3、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据河南省有关部门测算,未来10年间,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河南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将有三千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届时可拉动消费需求4万多亿。农业旅游兼具农业和旅游业的属性,它可吸引那些不熟悉农业的城市居民,而且也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学习先进经验、技术的场所,因此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高层面精神生活的追求,促使旅游不断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回归大自然、欣赏田园风光、参观参与农业活动的农业旅游正成为新的旅游时尚,因此,农业旅游以其独特魅力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河南发展农业旅游的建议

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体验形式,它不仅融合了农业生产,而且融合了旅游观光、参与体验、美食品尝、购物、娱乐、度假休闲等多种旅游方式。针对河南省农业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河南省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消费

河南人口众多,环境承载量大,农业是河南的立省之本,而农业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与旅游的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在实施农业低碳化中主要强调植树造林、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正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那么,可以在农业旅游园区中,展示低碳农业的魅力以及对游客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购买无污染、健康的绿色产品,倡导低碳消费,杜绝浪费,减少“白色污染”,引导游客积极参与低碳活动,认养菜地、果园,植树种草,体验亲自动手的快乐,由此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良好地结合起来。

(二)提升农业旅游层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接待环境

农业旅游要提升层次,就不能简单停留在看花、采果、吃农家饭这样的传统低层次产品上。发展农业旅游要充分突出本地区农业的地域特色,并且要积极创新,开发出新的农业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亲自动手参与操作,如,亲手种菜、摘菜、捕鱼等等,以使游客能拥有一种新的旅游体验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农业旅游当中来,借旅游产业的平台推广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此外,还要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在农业旅游项目上的应用,为游客展现现代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时,为配合农业旅游的发展,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完善旅游接待环境,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尽可能多地展现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用丰富的产品组合吸引游客,以此改变游客对农村“脏、乱、差”和生活不便利的固有印象,从而延长其停留时间,提高其消费水平。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支持

我省有发展农业旅游条件的地方,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事来抓,加强政府引导,做好统筹规划工作,给重点农业项目以政策和资金支持或税收减免,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积极鼓励建立农业旅游行业协会,促进农业旅游的规范化经营与管理。比如,深圳的世界农业博览园、上海孙桥的现代农业开发区、郑州市丰乐葵园等。这些旅游项目变传统农业为休闲农业,变农业区域为旅游区域,通过市场推广,增加农业生产的艺术性,增加农业的休闲性,使旅游者得到新奇别致的精神和物质享受的同时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优势第6篇

2004年,XX市委、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为主要目标,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排难前进,开创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XX在全河池率先实现了“三突破”,连续两年获得河池市党政主要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和河池市党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的目标如期实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37.43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实现3.7亿元,同比增长20.1%。特别是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28元,增加470元,增长高达21.8%,是全市多年来增额最大的一年,为同期广西少有,为XX顺利跨入2004年度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立下大功。XX是如何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

经调查分析,XX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千方百计发展一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最直接途径。

2004年,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关心农业,服务农业,大力调整结构上项目。按照“抓城郊,促两带,上项目,办基地”的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全市采取非常措施,先后三次动员2600多人次,市、乡直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倾情为民”大行动,实施大通道高效农业项目,开展甘蔗生产大行动,广泛宣传动员,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调整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推行订单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劳动力市场,做好劳务输出文章,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稳定“一粒米”。从提高各个生产环节的科技进步入手,着力提高水稻、玉米两大宗粮食作物的科技含量,推广玉米单交种1.5万公顷,推广优质杂交良种水稻2.6万公顷,优质率达97.15%。2004年虽然遭受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但确保了粮食生产与去年持平。

壮大“一根蔗”。就是把糖蔗作为全市重要经济支柱,做强做大做优。2004年全市糖蔗种植面积达42.56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其中糖蔗良种面积达到39.6万亩,仅种蔗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630元,成为农民最重要、最稳定的经济来源。

吹绿“一片叶”。就是抓住东桑、东丝西移的机遇,扩大种桑养蚕规模,采用良种良法,做大桑蚕业。2004年,全市桑蚕产业取得可喜成效,桑园面积由上年的10.39万亩扩大到14.3万亩,总产值3.43亿元,比增1.26亿元,农民人均养蚕产值640元,净增268元。XX已一跃成为全国县市一级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养肥“一群牛”。就是抓好秸秆牧草养牛。大力推广品改和规模化养殖,构建百里牧草秸秆养牛示范长廊,创建广西秸秆养牛大市,年内出栏肥牛10万头,为特色牛肉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激活“一帮人”。2004年,通过各种渠道输出城乡富余劳动力8.17万人,据统计,当年通过邮局汇款回XX2.37亿元,仅此项收入就可使全市农村人口人均增加330元。

建设“一片城”。把城西工业区、德胜乡镇企业园区和洛东工业园区作为发展重点。在工业园区建设的带动下,有近万名农民就近转入城镇,以XX城南新区为主的XX房地产开发进入投资热潮,据初步估算,仅建筑业一项就可产生农民工资3000多万元,解决近8000人的劳动就业问题,还拉动建材、运输等行业的发展,较大地促进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

打响“一张牌”。XX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神奇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是XX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唱响“刘三姐”旅游文化品牌,XX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塑造XX“美景、美酒、美人、美德”,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景区景点质量,全年共接待游客43.1万人次,增长22.7%,总收入4018万元,增长39.5%。2004年XX被评为广西优秀旅游城市,今年该市又雄心勃勃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进军。旅游业的勃兴,对运输、购物、餐饮、旅馆、娱乐和现代物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挥了积极的拉动作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9.76亿元,增长15.8%。旅游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该市还十分重视非公经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等领域,现在个体工商户达1.6万多户,私营企业368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去年非公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7.78亿元,产值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达120家。

从该市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是因地制宜,找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该市按照“抓城邻,促两带,上项目,办基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的区域、自然、交通等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蔗糖、桑蚕、畜牧为主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形成“名、特、优、新”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农业发展优势第7篇

地处广西西北部的XX市,是桂西北中心重镇,大西南出海通道、黔桂铁路和龙江河横穿市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1993年,XX撤县设市,国土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余人。 2004年,XX市委、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为主要目标,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排难前进,开创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XX在全河池率先实现了“三突破”,连续两年获得河池市党政主要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和河池市党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的目标如期实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37.43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实现3.7亿元,同比增长20.1%。特别是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28元,增加470元,增长高达21. 8%,是全市多年来增额最大的一年,为同期广西少有,为XX顺利跨入2004年度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立下大功。XX是如何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 经调查分析,XX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千方百计发展一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最直接途径。 2004年,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关心农业,服务农业,大力调整结构上项目。按照“抓城郊,促两带,上项目,办基地”的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全市采取非常措施,先后三次动员2600多人次,市、乡直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倾情为民”大行动,实施大通道高效农业项目,开展甘蔗生产大行动,广泛宣传动员,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调整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推行订单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劳动力市场,做好劳务输出文章,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稳定“一粒米”。从提高各个生产环节的科技进步入手,着力提高水稻、玉米两大宗粮食作物的科技含量,推广玉米单交种1.5万公顷,推广优质杂交良种水稻2.6万公顷,优质率达97.15%。2004年虽然遭受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但确保了粮食生产与去年持平。 壮大“一根蔗”。就是把糖蔗作为全市重要经济支柱,做强做大做优。2004年全市糖蔗种植面积达42.56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其中糖蔗良种面积达到39.6万亩,仅种蔗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630元,成为农民最重要、最稳定的经济来源。 吹绿“一片叶”。就是抓住东桑、东丝西移的机遇,扩大种桑养蚕规模,采用良种良法,做大桑蚕业。2004年,全市桑蚕产业取得可喜成效,桑园面积由上年的10.39万亩扩大到14.3万亩,总产值3.43亿元,比增1.26亿元,农民人均养蚕产值640元,净增268元。XX已一跃成为全国县市一级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养肥“一群牛”。就是抓好秸秆牧草养牛。大力推广品改和规模化养殖,构建百里牧草秸秆养牛示范长廊,创建广西秸秆养牛大市,年内出栏肥牛10万头,为特色牛肉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激活“一帮人”。2004年,通过各种渠道输出城乡富余劳动力8.17万人,据统计,当年通过邮局汇款回XX2.37亿元,仅此项收入就可使全市农村人口人均增加330元。 建设“一片城”。把城西工业区、德胜乡镇企业园区和洛东工业园区作为发展重点。在工业园区建设的带动下,有近万名农民就近转入城镇,以XX城南新区为主的基础。同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对建设水利、蔗区公路、地头水柜、沼气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进行大力扶持,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此外,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落实减免农业税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农业发展优势第8篇

[摘 要] 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布局合理化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新疆克州地区农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对该地区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进行动态化定量分析,评价并确定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支柱产业,并提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建议。

[ 关键词 ] 克州 优势产业 比较优势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全州东西长约500千米、南北宽约140千米,总面积7.2468万km2,90%以上为山区,是全国唯一以柯尔克孜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也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战略重州。到2007年底,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9.71亿,较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27:17:56,农业成为继外贸业后的第二大支柱性产业,按照“调优种植业,突出畜牧业,大上林果业”的发展思路,将比较优势理论用于农业优势产业量化选择中,对于识别优势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中逐步发展起来到。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国家之间先天赋予的生产条件差别为贸易基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嘉图(Ricardo,1817)、赫克(Hecksche,1919)、俄林(Ohlin,1933)。比较优势原理主要论证了地区之间在区域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基础上开展贸易的互利性,区域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为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区域专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后一些经济学家,如巴拉萨(Balassa)和皮尔逊(Scott R•Pearson)等人在计量经济模型上加以发展,力图科学、准确地测量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该方法逐步拓展到农业领域。目前,主要有6种较为常见的比较优势计量方法与测度模型,如:1.“显示”比较优势法(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2.净出口指数(Net Exports);3.劳动密集指数法(Labor Intensity Indices);4.区位商法;5.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DRC);6.区域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首推区域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本文采用该测度模型对克州地区农业优势产业进行量化选择与分析。

二、比较优势指数法测度模型

本文的测度模型借鉴了区位商法的思路,设计了集中反映资源禀赋、生产规模为主的多因子交互作用的农业综合比较优势相乘模型:

其中Cij表示i地区生产第j种农产品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Xk表示第i地区第j种农产品的第k项因子(资源禀赋、生产规模)的比较优势指数,当其中任意一项指数趋于零,该区域该项指标的优势都将丧失。当Cij>1,说明i区j种产业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当Cij

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指数:Cij=yij/yi/yj/y,Cij为反映i区j种产业产出效率比较优势的区位商。yij为反映i区j种产业产出效率的指标。Cij>1,表明该地区某种农产品资源条件相对于上一级区域具有相对优势,反之则无优势可言;规模比较优势指数:Pij=Sij/Si/Sj/S,Pij为反映i区j种产业规模比较优势的区位商,表示意义与上相同。

三、克州优势农业产业量化选择分析

1.比较优势指标识别

比较优势的识别是在选择适当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区位商,对不同地区各部门、各品种之间的相对优势进行比较,识别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3个因素:(1)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2)识别指标的可比性(3)识别指标的代表性和重要性。由于所在区域的禀赋资源不同,南疆各地州在农业上形成了地方传统产品和特色优势,笔者运用比较优势分析的方法,选择种植面积、牲畜头数等指标计算克州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的规模指数,选择总产量和产肉量等指标计算资源禀赋指数,对克州主要传统农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

笔者选用了2000年~2007年连续8年的《新疆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反映第一产业中不同产业或品种的优劣势,以便进行动态的量化选择。

2.种植业比较优势量化分析

根据表1所列数据分析,克州主要传统农业产品中,粮食作物占据明显的比较优势,油料作物比较优势不明显,棉花的比较优势差。克州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等,连续8年的规模比较指数均在1.7以上,从综合指数看,历年的粮食作物都具有明显的综合比较优势,可以说,粮食产业是克州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2006年,克州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豆类的种植产量所占比重分别是3:52:44:1,粮食、棉花、油料种植面积所占比重分别是69:15:2,因此,小麦和玉米作为克州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整个种植业中具有明显优势,粮食生产是区域支柱产业之一。历年数据反映出,近年粮食、油料耕种面积减少,棉花种植比例扩大,但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逐年上升,但涨幅较小。表明克州近几年来种植业的集中化、规模化程度具有一定优势,粮食生产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全州的农产品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提高了种植业单产和品质。

3. 林果业比较优势量化分析

选取克州地区主要的水果作为该地区优势林果业的分析对象,通过分析确定克州林果业的优势产业。

从表2可以看出,克州林果业中杏和葡萄产业的规模指数和资源禀赋指数多年来均大于1,处于优势地位。但动态地看,葡萄产业的三个比较优势指数近几年来都大于1,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属于林果业中的扩张产业,在该区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杏产业呈现下降趋势,属于相对萎缩产业,其竞争力在减弱。从自2002年起将石榴产业单独列为一个统计指标即可看出,虽然2003-2006年石榴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在克州林果业中还不具有比较优势,但石榴的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显著提高,产业增长迅速,反映出很好的发展潜力,对地区经济的贡献比较明显,未来将是该地区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桃、苹果和梨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都小于1,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它们缺乏比较优势,不具有竞争力。此外,从整体产业结构看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性,种植种类单一而趋同,杏、葡萄的种植规模和效益动荡不定,上下浮动较大,其他产业市场份额都很小,往往造成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克州林果业不论从规模还是效率分析,杏和葡萄都具有明显的综合比较优势,石榴和桃的生产发展迅速,这四类水果有条件培育成克州的支柱性产业。克州水果栽培在农业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商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根据2007年《新疆统计年鉴》显示:各类瓜果已初步形成阿克苏的苹果产区,巴州、阿克苏的梨产区,喀什的石榴产区,和田的红枣产区等农产品区域布局,目前克州可将杏、葡萄作为林果业主打产业,将地方特色明显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无花果、石榴等作为辅助产业,纳入新疆林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中。

4.畜牧业比较优势量化分析

选取克州地区主要畜产品,通过比较优势分析确定克州畜牧业的优势产业,如图1所示。

从图可以看出,从克州畜牧业比较优势指数动态变化看,克州养羊业发展总体比较稳定,1999年~2006年山羊养殖业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2左右波动,绵羊养殖业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1左右徘徊,说明山羊养殖业比绵羊养殖业更有竞争力。1999年~2006年克州养牛业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其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有所波动,但其效率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呈稳定上升,说明克州养牛业产出效率有明显提高,竞争力呈增长态势。而养马业三个比较优势指数多年变化比较稳定,规模比较优势不足,效率比较优势较明显。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可将克州山羊、牛、马、绵羊四大产业培育成畜牧业的支柱性产业。克州山羊饲养规模超过全疆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可培植为克州畜牧业中大有潜力的支柱性产业。且效率指数高于规模指数,说明该地区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发展高山畜牧业,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已进一步提高了山羊的产量和质量,培育和发展了具有比较优势和行业竞争力的畜产品加工产业。牛饲养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历年牛的饲养总体较为平稳,近年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克州马养殖整体优势较为突出,说明克州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措施已起到一定成效,畜牧业的养殖结构趋向合理。绵羊的养殖虽不及山羊,但历年指数变化较为平缓,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应给予重视。克州生猪养殖整体水平较低,缺乏竞争优势,这与该地区常住居民的有很大关系。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克州农业逐步形成了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增长格局,克州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在于:按照“调优种植业,突出畜牧业,大上林果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优势特色资源转换步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1.目前克州发展农业支柱性产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差,人均占有耕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开发后备资源匮乏,天然草场低产低质,草地超载退化加剧,生态环境脆弱。

(2)产业支撑作用较弱,特色林果业仅有木纳格葡萄、巴仁杏种植初具规模,产业链尚未形成;

(3)畜牧业主要以活畜交易为主,缺乏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有待于提高;

(4)农牧民脱贫难度大,仍有8.2万低收入人口,劳动者素质偏低。

由于农业本身是一个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因此,以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该理论选取具有地方优势的支柱性农业支柱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区域农业布局合理化,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是克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就第一产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针对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的产业现状和区域布局,重点应从结构调整和优化上着手。

(1)种植业

种植业围绕“稳粮棉、增饲草、上瓜菜”的发展思路,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以种植业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棉花重在提高品质,实现增产增收;畜牧业发展需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主要以玉米和苜蓿为主;油料作物在整体种植业中比重很小并呈下降趋势,可以不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2)林果业

林果业以上档次、创品牌为目标,逐步淘汰低产、低质、低效产品,重点发展木纳格葡萄、巴仁杏、无花果、石榴、沙棘等特色林果。围绕市场需求,加大保健食品、天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力度,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量,在鲜果、饮料、瓜果制品等方面培育一批有知名品牌、有竞争实力的产品,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畜牧业

畜牧业实施“品牌”战略,坚持生产与加工相结合,努力打造高山牦牛、柯尔克孜羊等畜产品品牌,加速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益,以肉、奶畜产品生产为重点,推动肉制品和牛奶加工业的发展。同时适度控制发展草原畜牧业,严格执行“两禁”措施,切实保护天然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立足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培育、扶持、引进一批以农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为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发展特色林果和高原绿色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品牌产品。并积极支持为农服务的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机构、经纪人队伍发展,探索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

3.优化生产力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在经济布局上,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实行产业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从各县(市)实际出发,找准突破口,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强化阿图什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培育粮食、林果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充分利用阿克陶县周边地区粮食、棉花、水果等资源和市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规模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乌恰县农业重点开发畜牧业以牦牛肉系列产品为重点的有机畜产品,积极发展阿魏菇等特色种植业;阿合奇县重点培育生态畜牧业,发挥草料基地效益,调整畜群结构,加大品种改良,扩大柯尔克孜羊养殖规模。

参考文献:

[1] 唐华俊 罗其友著: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6-47

[2] 马慧兰: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4):2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