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成本控制的重点

成本控制的重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7 18:09:07

成本控制的重点

成本控制的重点第1篇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生存不变的主题,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保证项目工期、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将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项目实施过程应分解到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成本控制重点。现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浅谈一下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各阶段成本控制的重点及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项目实施各阶段 成本控制 重点

一、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往往被忽视,正常理解为设计人员只需按业主要求和工程性质及规范进行设计就可以了,往往忽视了设计方案优化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设计人员往往重安全性而轻经济性,随意提高安全系数,而使成本大大增加。在设计阶段优化的设计方案与不优化的设计方案在成本上差距很大。例如一个框架结构中小型商业楼工程,层高3层,地基等条件均很好,设计人员为了保守起见设计每平米含钢量为66kg/m2,根据正常设计的平米含钢量在44~50 kg/m2之间,超出16~22 kg/m2,这就导致每平米成本增加近100元,整个商业楼按1万平米计算,仅钢筋一项就要多出成本100万元。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工业建筑的大体积砼工程,高层建筑主体工程,仅正常范围内在含钢量一项上即可节约可观的成本。所以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通过优化设计方案降低成本,这是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

二、项目实施前期控制预算

项目设计概算完成进入详细设计阶段,可根据设计概算和施工图设计的主要工程量,依据合理的费用综合指标编制整个项目的控制预算,作为项目的最高成本限额。项目控制预算的测算要相对准确,有经验的造价师可根据项目当地的人工、材料、机械等价格水平,依据当地概、预算定额,结合以往同类项目测算出准确的综合指标,进而编制出有水平的项目控制成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控制成本进行动态管理,随着工程进展的深入和明朗,定期更新控制预算,使之更加合理有可指导性。

三、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最有效的成本控制是确定好招投标方式,分为以下几种有效的方式:

1、在施工图具备的情况下,根据工程项目大小划分为几个标段,以施工图总价包干加变更签证的方式最合适,同时要注意约定好变更签证的价格计取方式。对工程项目工期短,总价不是太高的工程以总价包死不作调整的方式招标并签订合同。如果项目建设周期长,合同总价高,以施工图总价包干的方式就要另外约定好钢筋、混凝土及特材的市场价格变化的调整方法,这样才能做到抵御因市场价格风险造成的合同纠纷、索赔、停工、亏损等问题。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费用控制最省时省力。

2、在不具备施工图招标条件时,如果有同类项目的工程量清单或同类项目结构参考的话,可以按粗犷式工程量清单报价进行招投标,也就是按工程结构形式列出工程量清单列项,并暂定工程量,并描述清楚每个列项所含的具体施工内容。让投标单位填报全费用综合单价,这里的全费用综合单价指含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措施费、规费和税金等的完成一项工程的全部费用单价。全费用单价可一次包干,不做调整,或约定好对钢材、砼和特材涨价幅度超过一定比例时如何调整。这种方式避免了费率结算中套价的分歧,避免了对定额理解不同存在的争议,提供了结算工作效率。对脚手架、措施费、大型机械进退场费、临时施工道路等不容易界定的费用做包干价处理,把费用控制在招投标阶段。因为招投标时施工单位会根据自身施工经验和优势,尽力优化措施方案,降低报价成本,争取中标。如果上述不确定费用最终按现场实际发生计取的话,施工单位在优化方案上就不会下功夫,不会考虑降低成本,况且措施费计算时很难量化,不仅要现场工程师付出很多时间确认工程量,而且费用界定时没有固定的定额参考应用,容易扯皮。

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根据合同签订的结算方式确定此阶段的成本控制重点。如果是总价包干的项目,项目实施阶段就很轻松了,只需要注意按合同约定施工内容控制成本即可。如果不是总价包干的合同形式,成本控制的重点在变更和现场签证上。变更费用可依据设计变更单计算工程量,按照合同约定计价方式计算费用。现场签证建议一张签证单核定一笔费用,及时处理,清晰明了,即避免了后期结算中的扯皮,又能把最后的结算工作量提前分散不会造成后期积压,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为签证费用是按现场实际发生计取,随时发生随时核定工程量,例如隐蔽工程,如果不随时确定工程量,后期补签审核工程量有分歧时,现场已经隐蔽很难再次确认,同时对费用也是一样,发生后即确定费用避免了后期的扯皮。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在材料价格的控制上要做到施工前确定,施工前让施工单位上报材料品牌、规格型号、材料价格,经业主确定品牌后进行市场询价,对上报价格以书面形式进行批复,现场实际施工即可按确定品牌执行,结算时按确定价格结算,避免了施工中以次充好和结算中虚报价格的现象。

五、结算、审计阶段

项目实施过程费用资料的及时收集整理最重要,这样避免了后期结算审计时因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意见纠纷,这是一种很好的工作习惯,做好了能很大的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结算、审计过程中的扯皮纠纷,也避免了后期再补充资料的麻烦,有依有据的资料可降低很多不可预计的成本增加,做到了项目成本的最真实性。

六、结论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成本控制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即相互联系又各自侧重,能做到各阶段严密把关,对可能存在成本控制的漏洞提前预防并有效避免,这样项目的成本才能得到更好有效的控制,项目费用成本控制过程才会顺利真实,结果才能达到甲乙双方共赢,共同满意的状态。

参考文献:

成本控制的重点第2篇

关键词 房建全过程 工程造价 成本控制 控制重点 控制措施

由于建设项目投资本身具有投资额大、投资周期长、投资一次性的特点,决定了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造价的合理确定是有效控制的前提;而有效的控制又是以合理的造价确定为基础的,两者缺一不可。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成本控制是在保证工程质量、进度要求等方面符合合同约定的前提下,进行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计划,通过采用各种措施,使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范围内的管理过程,以实现施工项目的利润最大化。

一、在项目开工前,做好事前计划准备

在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部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研究熟透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图纸、施工范围及技术标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商和供应商,制定每期的项目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组织施工技术、材料收发、预算人员审查施工各项文件(招投标、合同、图纸等),找出有利和不利于施工方的因素,商讨合理规避这些不利因素。做到公司项目部每个人员都能积极献计献策的意识。同时应做到项目部的团结、信任、统一、民主,集中的工作氛围,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以便领导能及时做出决策。对本工程承担材料采购任务的人员,应熟悉施工图纸、投标报价清单,了解各项材料的成本造价,施工现场环境,天气变化等条件,积极做好市场调研,及时与公司、项目部沟通交流,确定材料品种、数量、规格,价格。

1.制定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拟定技术员组织措施。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制定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上级要求为依据,联系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等因素综合考虑。为保证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落实并取得预期效果,工程技术人员、材料员、现场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形成落实技术组织措施的一条龙。

2.组织签订合理的劳务(分包)合同与材料合同。分包合同及材料合同应由公司经理组织经营、工程、材料和财务部门有关人员与项目经理一道,同分包商就合同价格和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讨论,经过双方反复磋商,最后由公司经理签订正式分包合同和材料合同。同时,公司材料部或还应建立分包商和材料商的档案,以选择最合理的分包商与材料商,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

3.做好项目成本计划。成本计划是项目实施之前所做的成本管理准备活动,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根据内部承包合同确定的目标成本。公司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情况,按施工进度计划,确定每个月、季成本计划和项目总成本计划,计算出保本点和目标利润,作为控制施工过程生产成本的依据,使项目经理部人员及施工人员无论在工程进行到何种进度,都能事前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成本,以便采取相应手段控制成本。

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做好事中实施控制

1.降低材料成本。(1)推行三级收料及限额领料。在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70%左右,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对施工主要材料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从施工作业队结算金额中扣除,这样施工作业队将会更合理的使用材料,减少了浪费损失。此项措施,公司应制定出台有效的奖惩制度,明确在合同中。

(2)推行限额发料,首先要合理确定应发数量,这种数量的确定可以是以国家或地区定额管理部门测定的数据为准,也可以是施工作业与项目定额员共同测算并经双方确认的数据。总之,要经过双方的确认。其次是要推行三级收料。三级收料是限额发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作业队对项目部采购材料的数量给予确认的过程。所谓三级收料,就是首先由收料员清点数量,记录签字,其次是材料部门的收料员清点数量,验收登记,再由施工作业队清点并确认,如发现数量不足或过剩时,由材料部门解决。应发数量及实发数量确定后,施工作业队施工完毕,对其实际使用数量再次确认后,即可实行奖罚兑现。

通过限额发料、三级收料的办法不仅控制了收发料中的“缺斤短两”的现象,而且使材料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

2.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合理安排材料进出场的时间特别重要。首先,应当根据定额和施工进度、施工工序、分项工程内容编制材料计划,并确定好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因为如果进场太早,就会早付款给材料商,增加公司贷款利息,还可能增加二次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增加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不但影响进度,还可能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其次,应把好材料领用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材料的损耗由于品种、数量、铺设的位置不同,其损耗也不一样。为了降低损耗,项目经理应组织施工技术员和预算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分包商确定一个合理损耗率,由其包干使用,节约双方分成,超额扣工程款,这样让每一个分包商或施工人员在材料用量上都与其经济利益挂钩,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

3.节约现场管理费。施工项目现场管理费包括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经费两项内容,此两项费用的收益是根据项目施工任务而核定的。但是,它的支出却并不与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成正比变化,它的支出主要根据投标文件中规定的费用明细及工程施工规范要求合理支出。一般来说应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布置,同时应该是易于拆迁的临时建筑,最好是可以周转使用的成品或半成品,并且能够满足当地行政执法部门检查验收要求的。对于现场经费的管理,应抓好如下工作:一是人员的精简;二是工程程序及工程质量的管理,一项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受时间、条件的限制而不能按期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合理调度,循序渐进。

三、工程完工后,做好事后分析总结

事后分析是下一个循环周期事前科学预测的开始,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继续。在坚持每月每季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回头看的方法,及时检查、分析、修正、补充,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1.根据项目部制定的考核制度,对成本管理责任部室、相关部室、责任人员、相关人员及施工作业队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是完成工作量、材料、人工费及机械使用费四大指标,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奖罚和任免,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

2.及时进行竣工总成本结算。工程完工后,应组织有关人员及时清理现场的剩余材料和机械,辞退不需要的人员,支付应付的费用,以防止工程竣工后,继续发生包括管理费在内的各种费用。同时,由于参加施工人员的调离,各种成本资料容易丢失,因此,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情况,做好竣工总成本的结算,并根据其结果,评价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总结其得与失,及时对项目经理及有关人员进行奖罚。

成本控制的重点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房地产行业在建设阶段进行的成本控制主要涉及到项目投资、方案设计、项目承发包、施工、竣工等各个阶段。为了充分实现控制目标,管理人员应使用动态化管理方式对系统化、复杂化成本进行控制。房地产开发项目对成本控制人员的知识范围要求广泛,因此应广益集思运用集体智慧来达到成本控制的需要,进而做好该工作。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包括以下成本

1、前期建设费。房地产项目建设的过程较长,其前期项目是指工程勘察到项目动工这一过程,该期间所消耗的资金称为前期投资。该阶段应着重关注征用土地这部分投资,如征用土地和拆迁安置以及补偿等各个项目投入成本等,各地政府关于这方面都有明确定位。

2、项目建设费。该阶段的成本消耗分为间接和直接两种。直接成本是指直接消耗的材料、人工等等各类费用。间接成本是指参与管理的人员薪资、固定资产的折旧和修理消耗以及办公、基础设施等各类费用。

3、项目安装费。项目在投入使用前有可能需要消耗一些工程安装费和设备安装费。安装的形式可以是企业自行也可以是向外承包。若企业选择自行安装,则项目安装投入的资金量将和建筑施工投入的资金量基本一致。

4、后期的清理费,如恢复原环境的投入费用。此类费用极易和间接费用发生混淆,因此人们按照现场是否设立管理机构进行费用划分,管理机构存在将其划分为开发成本中,反之划入当期损益。

5、配套设施安装费。此类费用是指可被计入成本但不能进行有偿转让的各种公共设施建设费,如建设公厕、锅炉房等项目费用。

二、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重点阶段

1、方案设计阶段

(1)设计方案优化

在设计阶段要将方案优化作为第一要务,这也是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步骤。设计方案在进行优化时一定要确保其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备可行性。例如写字楼在进行设计方案优化时,可以对楼型、装修设计、标准层面积以及公共区域位置等方面进行优化,进而有效提升建筑面积使用效率;在进行设备选型时,既要确保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又要考虑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这样既能有效控制成本,又能确保方案可以被实施。

(2)使用限额控制措施,限额控制是指按照获批的设计任务书、投资估算有效完成初步设计控制,再使用初步设计规定的总概算设计与控制施工方案。使用限额设计方案,并落实设计经济责任制,可以有效对设计“镀金”进行控制。限额设计方案实施后,不能轻易变更,以避免投资限额被随意突破。房地产开发项目造价管理者要和设计人员及时沟通,以便能为工程建设及时提供有效资料。过多的变更会降低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力, 所以,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要制定明确的限额指标,并使用激励机制对工作进行奖惩考核。也可使用类比的方式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如使用同类工程规定的技术指标对分析、优化工程方案。

(3)分析项目的前期造价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一般程序包括:专题调查、规定设计任务、编制方案设、审查图纸。因为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关注的方向不同,因此开发单位更加重视工程造价控制,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应由开发单位提出,由设计单位具体实施。开发单位和设计单位在选择设计方案前,应结合各方力量专门对成本控制的敏感点进行讨论研究,若进行项目考察、采集先进技术资料、组织专家研讨会等。将工程技术方案选择和成本控制目标确定同时进行。开发单位也可使用定额设计的形式,将成本控制的思想通过设计任务书系统的传达给设计单位。积极组织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做好设计方案分析,使方案从设计、建设以及销售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可行性。造价控制人员在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使用造价分析的方法协助技术人员,参照经济分析以及价值工程原理等指标设计出最适合的方案。

2、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

(1)抓好施工图审核与细化

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施工阶段,对设计图纸和审核水准的的要求很高,优秀的设计图纸与高超的审核水准能对成本控制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施工中出现可变因素以及不确定因素的几率。尤其是,经过有效审查和细化的设计图纸在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具有更高的针对性,也具有更明确的着力点,对成本控制的贡献很大。因此,为了有效对建设成本实行控制,就必须积极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查与细化。

(2)积极进行工程施工招标、材料采购招标、合同管理

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施工前应选择优秀的施工企业与建材供应商,以确保工程在建设阶段有序开展成本控制工作。房地产企业在选择建设单位时应使用公开招标的形式,赋予参与投标的单位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其的投标书能充分满足招标要求,在制定合同条款时,不仅要充分考虑一些其他的要求,更要将成本控制考虑进去。同时,合同在制定时要将一些能用合同形式写出来的要求都记录在内,尽量避免漏算事项,以减少在决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索赔等争执问题,进而避免成本出现控制不当,突破额定预算等问题。

(3)工程建设现场做好管理工作

在工程建设阶段需要做的事项是选派一位合格的代表常驻施工现场,并选择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施工质量、工期以及成本投入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这样做,能保证房地产企业及时了解掌控工程进度,进而对监理工作、设计工作、工程施工等项目进行协调管理,并加大现场监督力度,积极找出问题并协调进行解决,避免出现变更。并积极做好施工中出现的变更、签证、隐蔽工程等认定工作。

(4)做好预算管理,设立预算制度,防止人为原因导致的成本上升

为了使预算管理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进行项目建设时,要积极加大预算和项目施工检测的联系力度,并及时找出可能引起成本变动的因素,通过实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避免频繁出现成本上升的状况,并积极提升预算工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使预算成果能对成本控制产生积极有效的预警效果、辅助效果,进而使项目建设成本控制体系得到更好的完善。

3、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完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

工程竣工后要进行验收工作,在此阶段,房地产开发商要积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同与施工图纸的要求对工程项目进行详细的检查,并逐一试用其各项功能,发现工程建筑有遗漏问题或质量问题时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修整,避免在工程投入使用后再出现扯皮问题,或者产生额外的费用。此外,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部门应及时关注该行业的市场变化状况,并制定出合理的销售计划,该计划不仅要确保企业能提升销售额,还应保证企业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增大项目回款率,使企业资金迅速回笼。已经竣工的项目在结算时,要根据该项目建设阶段记录的数据,对其盈利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并使用这些数据来检测该项目的实际盈利状况,对项目进行评估、评价,并按照目标(计划)开发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控制水准,做好经验教训的总结工作,即就是参照市场要求,制定出更加完善的的激励机制。

三、小结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工作中主要的两个因素是技术与经济。其管理过程呈现动态化特点,管理行为具有系统性、综合性以及科学性等特点,因此为了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就必须广思集益,鼓励全体人员积极参与管理过程,进而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川. 设计阶段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4)

成本控制的重点第4篇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成本;成本控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一、成本管理基本理论

成本管理对象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金耗费。既包括财务会计计算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的现在和未来成本;既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内的资金耗费,也包括行业价值链整合所涉及的客户和供应商的资金耗费。

成本管理的对象最终是资金流出。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的对象还是有所不同。传统的简单加工型小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进行简单的成本计算,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限定在企业内部所发生的资金耗费。而自身处于激烈竞争的大型企业为赢得竞争,必须关注企业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因此其成本管理对象也就突破了企业的界限,凡是和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资金消耗都属于成本管理的范围。

成本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信息、参与管理,但在不同层面又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方面:

1.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为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为企业内外部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其所需的各种成本信息以供决策和通过各种经济、技术和组织手段实现控制成本水平。www.133229.CoM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总体目标的表现形式也不同,而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主要依竞争战略而定。在成本领先战略指导下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追求成本水平的绝对降低,而在差异化战略指导下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则是在保证实现产品、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的前提下,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管理,实现成本的持续性降低。

2.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可分为:成本计算的目标和成本控制的目标。

成本计算的目标是为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包括外部和内部使用者提供成本信息。外部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主要是关于资产价值和盈亏情况的,因此成本计算的目标是确定盈亏及存货价值,即按照成本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财务成本,满足编制资产负债表的需要。而内部信息使用者利用成本信息除了了解资产及盈亏情况外,主要是用于经营管理,因此成本计算的目标即通过向管理人员提供成本信息,借以提高人们的成本意识,通过成本差异分析,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促进管理人员采取改善措施;通过盈亏平衡分析等方法,提供管理成本信息,有效地满足现代经营决策对成本信息的需求。

成本控制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水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目标经历了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浪费来降低成本,通过提高成本效益比来降低成本和通过保持竞争优势来降低成本等几个阶段。到现在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成本目标因竞争战略而不同。成本领先战略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是在保证一定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表现在对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的控制。而差异化战略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则是在保证企业实现差异化战略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实现持续性的成本节省,表现为对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发生成本的控制,如对研发成本、供应商部分成本和消费成本的重视和控制。

二、成本管理实例分析

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程度较差,生产效率较低,运作流程较混乱,所以生产成本均较高,若对企业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整顿,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2005年的直接成本发生情况为例进行分析,试探讨企业加强成本控制问题。

1 企业基本情况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校办企业,位于农业大学西区。该厂自1989年以来在完成教学、科研的同时生产农业机械,共分为机加工、钳工、锻工三个车间,固定资产总值1042299.34元,2005年主要生产2bp-2型铺膜播种机、9yg-130型圆盘割草机、9zc-160型铡草机三种产品。管理人员10人,车间工人50人。

2 成本构成情况

固定资产按年提取折旧费,折旧费是成本中很大一部分,工人工资采用的是月工资制,所以工人工资福利费也成为固定成本的一部分。该厂设备比较老化,发生修理费用比较频繁,则每月耗用的修理费作为固定性制造费用。随生产而发生、与产量存在线性关系的直接材料、包括水、电、等在内的制造费用可视为变动成本。在预算和考核成本时,该厂基本上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将制造费用按三种产品的产量进行平均分配的方法计入成本,再与预算标准进行比较控制成本的发生。

成本发生情况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目前的生产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以上分析不分担各种管理费用,只考虑直接成本,就已经是成本过高出现亏损了。即便剔除早已支付的固定资产投资,只从当期现金投入与产出角度来看,企业即使将所有产品全部销售收回的资金仍不能弥补投入生产的资金,这就是说,企业的生产已经是入不敷出了。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扭转局面,企业将会越生产越赔钱,最终危机将不可逆转。

三、解决方法的探讨

1 抓销售促生产,合理制定销售价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的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固定成本。所以生产要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没有良好的销售,生产只好断断续续,十分被动。产量持续保持低水平,固定性生产成本有如一方大石,顶得单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制定销售价格方面,既要兼顾市场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生产成本,例如zc-160型铡草机的生产就是先定好销售价格后进行的生产,结果是成本高于售价,导致一销售就亏损。

2 明确责任中心制度,严格控制成本发生各环节

生产就是使各具其用的原辅料转化为目标产品的过程而在这期间投入的各种耗费(即成本)就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动力。如果在流转的过程中遇到的断档、阻滞多,则需要的动力就要很大才能使转变正常进行,反之,流程越通畅所需成本就越小。

2005年该厂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业绩考核,并与各责任人的工资福利挂钩,然而这些考核制度并不是十分科学合理,只是责任中心制度的雏形,仍有很大程度上的不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应进一步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企业的内部合理划分责任单位,明确各责任单位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应有的权利和利益,以便实行有效的内部协调与控制。从上至下将每个环节、每个车间、每个生产班组甚至每个岗位都确立为责任中心,明确其职责与成本的关系,按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予奖惩。这样才有可能监控每个环节的成本发生情况,达到全程监控的效果。

并且要在员工当中树立起提高效率、力行节约的风尚,这是培养企业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的好办法,也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中国乃至全亚洲地区各个企业共同提倡,成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3 通过标准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差异分析

预算做出的计划数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在生产过程经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使得实际成本与计划数之间产生差异,计算并分析这些差异需要用到标准成本核算办法,以达到服务与管理的目的。对于该企业这样规模的生产企业,预算自然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可以参考同行业平均水平并充分考虑本地区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标准成本,在日常生产中严格控制定期进行成本差异分析,从而不断修正预算目标,努力缩小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间的不利差异,制定出最合理的标准成本使成本控制与考核更加科学化,从而进一步全面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成本控制的重点第5篇

所谓价值链成本控制是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由产品价值链企业全员参与,各个作业中心全面负责,通过作业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在确保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复合型成本控制过程。

一、与传统成本控制的比较

(一) 成本控制观的比较

1.不同的成本动因观

传统成本控制的成本动因主要是数量动因,如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主要就是根据数量动因,即“传统成本管理对制造费用是先归集,再按一定标准(通常是生产工时),将之分配到各种产品中”。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成本动因则包括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的多动因观。因此,其成本控制范围和效果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2.不同的成本控制范围

传统成本控制着重于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相应忽视产品设计、采购、销售等过程的成本控制,没有涉及企业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仅以产品生产成本本身控制为主,较少从整个企业系统的角度探讨引发成本形成的动因及降低成本的途径。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范围则既涉及到企业内部也涉及到企业外部,既涉及到物质资源也涉及到非物质资源的耗费,既涉及到直接成本也涉及到间接成本。因此,其成本控制的思路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不同的成本控制思路

传统成本观念下的成本控制思路主要表现为成本降低和成本节省。WWW.133229.COM如标准成本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制定成本标准并在生产过程中执行标准成本,通过事后的比较进一步降低成本,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将发生的成本支出。”降低成本是其唯一的目标。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思路则大不柏同,它既重视成本的节省但更注重成本避免,既重视成本避免更重视成本的投入,即追求的是基于价值创造的成本投入足够化和价值提供的成本耗费的最低化。因此,其成本控制的程序和具体方法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 成本控制程序的比较

1.出发点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以成本为控制的重点,控制点集中于组织中的单位和个人,主要是“降低或克服一些小必要的浪费”,而没有着手消除产生无效成本的原凶,从而难以人幅度地降低成奉。而且只强调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对产前成本控制重视不够,对设计方案存在的过剩设计或无效设计所造成的先天成本缺陷无能为力。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提供,所以其控制标准的制定也就不只涉及到制定产品成本控制的标准或允许达到的成本目标,更关心的是成本投入和成本耗费是否足够和合理,从而为其后的价值链成本控制奠定目标基础。

2.控制的标准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以产品为核心制定耗费标准,体现在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成本项目为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它采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正常的标准成本”,是现时可达到的标准,这种标准是机械的、单一的、僵化的,并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低效率,这与“零缺陷“的现代管理潮流相抵触。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价值翻造和价值提供,所以其控制的标准就应该是基于价值创造的足够的资源投入成本和基于价值提供的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成本,因而其控制的标准既表现为成本动因控制标准也表现为成本控制标准,以利其后的价值链成本控制既能获取竞争优势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控制的基本思路不同

传统成夺控制的基夺思路是:运用各种方法,事先预定各种成本项目的成本限额。按照限额开支,事后再把实际开支与限额开支进行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与效果,对差异进行追踪分析以便提高限额或减少耗材。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是:价值链定位——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控制——价值链优化。

(三)成本控制方法的比较

传统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有成本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定额成本控制、预算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控制和成本的优化控制等。传统成本控制基本遵守制定标准——核算成本——计算差异——控制差异这一成本控制程序。”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控制方法则非常灵活,既包括会计的方法也包括非会计的方法,既包括经济的方法也包括工程技术的方法,既包括管理的方法也包括非管理的方法,既有战略控制的方法也有战术改进的方法。所以,价值链成本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成本控制业务模式。

1.控制的策略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责任中心,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横的方面建立的是按职能部门划分的责任费用中心,纵的方面建立的是厂部、车间、班组三级责任中心。它的局限性主要是各职能领域是自治的,缺乏充分的交流,当某一部门为了工作的需要。提出一项计划和要求时,不得不跨过本身的职能领域请示其他相关部门,这样导致一些不相关的预算,使成本不可控。而价值链成本控制方法的基本策略是一切按价值创造和提供来衡量,因而没有一个人为的“控制标准”,企业-二切价值创造活动均按是否创造和提供价值来进行控制。

2.控制的具体方式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把成本费用的发生看作是数量的驱动,其成本控制的方式主要是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方法和围绕责任中心进行责任成本的控制,具体来说,如节能降耗、防止事故、比价采购原材料或设备等。但这两种方法仅仅立足于生产成本的控制,只单纯着眼于降低成本,基本上是一种生产导向型的成本控制模式。而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策略,其控制的具体方式则要灵活得多。

3.控制的主要手段不同

基于传统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和策略,其控制的手段主要有:比价采购法、材料切割限额法、制造费用限额控制法等,所有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控制”,即利用一切手段将成本压至最低,或一切手段的采用均要有利于管住成本,不使成本超过事先制订的标准。”其次,传统成本控制建立在落后的信息处理方式下,控制效率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internet,edt等信息技术手段,致使信息不全、不准确、信息管理不集中,且信息传递不及时。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成本控制只能是事后的分析和控制,面不能利用实时信息对企业产品研发、采购、仓储、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全部活动进行实时控制与分析。因此这种成本控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和策略,其控制的手段则要灵活得多。如,建立ere系统、cims等有效的综合控制系统;建立内部市场化的综合控制体系;建立价值网络、虚拟价值链等控制网络等等。

二、与作业成本控制的比较

(一)成本控制观的比较

作业成本法,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两个前提之上,具有“二维”观念:一是“成本分配观”(costassignment view),它可以概括为:资源——作业——成本对象;二是“过程观”(process analysis view),它可以概括为:经营过程分析——作业——持续改善。由此可见,作业成本计算着眼于分析成本产生的原因。

转贴于

1.视角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视角是:作业成本控制是立足于作业,分析作业的成本动因,形成基于作业的成本控制观。作业成本控制的目标不是直接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控制,而是涉及到了对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多成本观的控制,涉及到通过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控制等。它虽然也强调成本动因分析,但其初衷是为了准确地分配成本。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视角是:基于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分析,以及各单元价值链和各价值活动之间关系的分析,哪些单元价值链该加强,哪些价值活动该加强,哪些驱动因素该加强,哪些驱动因素该减弱,从而寻找打造和增强竞争优势的途径。

2.范围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由传统的以“产品成本”为中心的控制和以“管理成本”为中心的控制转向以“作业成本”为中心的控制,溯本求源,从引起成本发生的本原人手解决成本为何发生的问题。它是一种多动因的成本控制,其控制的范围一直追溯到产品的设计活动,甚至市场调研,下推到顾客服务活动。然而,这条成本控制链并不涉及或直接涉及其它企业,而是从企业创造顾客价值的基本活动来进行成本控制的。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则是,首先从价值创造出发,包括整个创造顾客价值的产业价值链都纳入其成本控制的视角;其次是从价值提供出发,进行主要包括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提供活动的成本控制。

3.层次不同

作业成本控箭以作业为控制重点,控制点集中于过程和团队。作业成本控制重视对产品设计工作的改进,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并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上,注重过程控制,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实时跟踪和动态反映,对产品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进行在线控制。可见,作业成本控制的层次主要是作业层次的成本控制。而价值链成本控制则不同,其成本控制的层次涉及到企业内外等不同的层次。

(二)成本控制程序的比较

1.切入点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切人点是从确定目标作业开始的,即确定欲控制成本的作业或者成本控制的目标作业。当然,确定目标作业是从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以及重点作业开始的,而并非同时对所有作业进行分析控制。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切人点是企业价值链分析,包括外部价值链分析和内部价值链分析。

2.分析重点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分析重点是:作业成本法将形成产品的各项作业作为责任和控制中心,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的增值标准,从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不断改变作业方式,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分析重点是:价值活动成本驱动因素分析,从而确定控制的重点和目标。

3.控制思路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控制思路是:识别作业链——确定作业中心——分配资源成本到成本库——计算作业成本——分配作业成本至产品,从而计算出最终的产品成本。在此过程中,同时也可以取得关于产品的财务信息和关于作业的非财务信息,并在确定哪些作业为增值作业、哪些作监为非增值作业的基础上优化作业链,从而使成本降低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控制思路是:首先,通过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确定重点动因控制其资源投入。其此,根据成本动因分析控制价值链成本形成过程。

(三)成本控制方法的比较

1.控制主客体不同

根据成本的可控性,作业成本控制的主体就是作业活动主体,即基于企业作业链的各作业中心的主体单位,它可能是一个具体工作单位,也可能包括几个工作单位。其控制的客体就是作业成本控制的具体对象,即各作业中心的作业及其成本。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主体是指价值链主体及其价值活动主体,即企业或者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的核心企业。其控制的客体则是指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具体对象,即成本驱动因素,以及价值链及其价值活动。

2.控制的角度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视角首先是基于作业中心的各项作业的成本,作业的划分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总装、质检到发运销售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其次,经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跟踪,为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需求者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最大限度的节约。”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视角首先是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以决定该价值活动是否必要及其投入是否足够。其次是价值链及其价值活动。从而确定各单元价值链之间的优化以及各价值活动之问的优化。

成本控制的重点第6篇

关键词:成本控制;成本管理

1 成本控制的内容

1.1 成本控制的内容

首先要看开支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规定,能不能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有所制约。不仅要从支出的数额上进行控制,使之符合规定的开支标准和计划预算的范围,还应从时间、用途和效果上加以控制,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1.2 控制各种资源的消耗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消耗分布在各个环节中,其中人力和物力的资源消耗,占成本构成的比重较大,一般对成本高低具有很大影响。所以,要注意控制各项消耗定额,坚持工艺操作规程,及时解决因安排不当而导致定额偏紧的问题。不断提高利用效率,节约资源消耗降低产品成本。

1.3 控制生产技术、经营过程

各企业所进行的经济活动都包括着自己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发生的各种费用,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对成本的影响情况也不相同,所以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成本控制。例如:对直接生产过程,应严格执行定额,防止偏离定额而造成的浪费,所以提高质量和效率,应作为控制的重点;对生产准备过程,应在时间上衔接紧密,做到既保证生产进行又节约人力,物力的消耗。

2 成本控制的原则

(1)经济原则。这条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经济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只在重要领域中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而不对所有成本都进行同样周密的控制。经济原则要求成本控制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成本控制系统应能揭示何处发生了失误、谁应对失误负责,并能确保采取纠正措施。经济原则要求在成本控制中贯彻“例外管理”原则。对正常成本费用支出可以从简控制,而格外关注各种例外情况。经济原则还要求贯彻重要性原则。应把注意力集中于重要事项,对成本细微尾数、数额很小的费用和无关大局的事项可以从略。经济原则还要求成本控制系统具有灵活性。

(2)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照搬别人的做法。

适合特定企业的特点,是指大型企业和小企业,老企业和新企业,发展中和相对稳定的企业,这个行业和那个行业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管理重点、组织结构、管理风格、成本控制方法和奖金形式都应当有区别。例如,新建企业的管理重点是销售和制造,而不是成本;正常营业后管理重点是经营效率,要开始控制费用并建立成本标准;扩大规模后管理重点是扩充市场,要建立收入中心和正式的业绩报告系统;规模庞大的老企业,管理重点是组织的巩固,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建立投资中心。不存在适用所有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

(3)全员参加原则。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发生成本,都应在成本控制的范围之内。所以,每个职工都应负有成本责任。成本控制是全体职工的共同任务,只有通过全体职工协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成本控制对员工的要求是:具有成本愿望和成本意识,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关心成本控制的结果;具有合作精神,理解成本控制是一项集体的努力过程,不是个人活动,必须在共同目标下同心协力;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本控制信息,据以改进工作,降低成本。

为了调动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应注意以下问题:①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和适用的控制标准。②鼓励参与制定标准。③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困难和实际情况。采用压力和生硬的控制,常会导致不满,而了解实情会激发员工的士气。④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⑤冷静地处理成本超支和过失。在分析成本不利差异,应始终记住其根本目的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寻找“罪犯”。

(4)领导推动原则。由于成本控制涉及全体员工,并且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因此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

成本控制对企业领导层的要求是:①重视并全力支持成本控制。各级人员对于成本控制是否认真办理,往往视最高当局是否全力支持而定。②具有完成成本目的的决心和信心。管理当局必须认定,成本控制的目标或限额必须而且可以完成。成本控制的成败,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成败。③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实施成本控制,不可好高骛远,更不容易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惟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才能逐渐取得成效。④以身作则,严格控制自身的责任成本。

3 制定成本控制标准的方法

3.1 按组织层次制定成本控制标准

(1)制定纵向成本控制标准。把成本计划及降低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采取的方法就是财务人员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测算工作,最后把目标成本定下来,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企业现在真正以效益为中心,使职工真正认识到成本的重要性,从而大大加强了成本意识。

(2)制定横向成本控制标准。在制定纵向成本控制标准占分解指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把成本管理的责任、成本计划及其有关指标分别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①生产部门全面掌握生产情况和物质条件,熟悉各职能部门生产运营能力及其利用程度,负责编制并落实生产计划和作业计划,组织均衡生产,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努力缩短生产周期。

②供销部门负责制定原材料供应计划,合理组织原材料的采购运输,防止停工待料,避免材料积压,降低材料消耗。

③财务部门是实际成本控制的综合部门,要在编制并落实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的基础上,经常对成本控制标准进行计划、监督和考核,使成本控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企业真正增收节支。

3.2 按经济内容制定成本控制标准

(1)制定产品设计、试制过程的控制标准。在产品设计时就要考虑机器设备、原材料使用、人力安排、动力消耗等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制定材料成本的控制。原材料成本一般占产品成本的较大比重是成本控制的重点之一。

(3)制定工资产成本控制标准。劳动人事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工时定额,在出勤率、工资、奖金、津贴等的核算、统计与考核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基本标准,奖勤罚懒,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把工资与效益挂钩。

(4)制定产品控制标准。产品质量、数量既影响班组工序衔接与平衡,又影响工作效率,所以要合理分配以提高产品质量。

4 制定成本控制标准的注意事项

制定成本控制标准的方法与标准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动。因此,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财务部门应根据每年的物价指数、主要原材料的价格状况及对企业的影响,以物价指数为基本依据,对成本控制标准及时进行修订、调整。

成本控制的重点第7篇

1、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能源消耗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我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能源的消耗成正比增长。作为我国方根能源之一的煤炭,在近十年来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各地煤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自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对煤炭的需求也逐渐回落,从而导致煤炭价格下跌,煤矿企业利润下滑。在煤炭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企业只能降低价格,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2、大气环境治理带来的影响。2013年是大气环境治理的一个转折点,在雾霾连续出现,不断加重的背景下,国家下定决心加大空气环境治理。但同时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煤炭企业。由于国家治理污染的需要,各地加大了对能源消耗型企业的监控力度,压缩企业产能,减少煤炭等能源的依赖。国家对治理污染的政策严重限制了煤炭企业的市场需求,煤炭价格一路下跌。煤矿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也只能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才能获取利润,维持企业生产。

3、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煤矿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一部分,也需要遵循市场规范。煤矿企业在2013年以前几乎处于卖方市场,企业生产基本处于粗放性经营模式,对成本管控重视不足,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2013年后我国煤炭市场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买方市场,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应当通过树立品牌价值,降低成本消耗等手段来参与市场竞争。

二、煤矿企业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不断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管理,我国国有重点煤矿产量比例明显增加,国有重点煤矿从2003年的47%上升到2007年的65%。而在需求强劲的年份,煤矿企业、特别是国有煤矿企业,大都采取粗放式管理,只求产量而放松了对经营成本的控制。在过去的经营中对成本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经营成本管理有点无面。煤矿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想要降低经营成本,不应仅仅是一个人、一个车间或者是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全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而在煤矿企业的现实管理中,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是集中在生产阶段,并且对生产阶段也不是全过程管理,而是单纯的事件控制。比如,大多数煤矿企业都制定了废料回收制度,也提出了奖惩措施,但这些规定几乎都以孤立的制度形式存在,与预算管理体系及内部控制体系脱节,这就影响了制度制定的全面性和全员性,使成本控制缺乏系统。

2、无节点控制,重点不突出。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繁多,但对成本管理关键点的控制不突出,比如煤矿企业由于消耗大量井下材料,进而形成大量残废料,这部分残废料也构成了原煤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煤矿企业对报废材料的管理大都重在处置管理及报废流程管理,但忽略了一个基本的管理节点——存放管理,从而使煤矿产生的大料废料无处存放造成丢失,每年损失可高达数百万元。又如销售费用的控制,往往是从差旅费支出、住宿支出、人员工资等方面进行控制,而没有根据企业特点分析成本的可控性,找出控制节点,进行重点控制,从而使销售费用控制流于形式。

3、管控措施落不到位。煤矿企业由于习惯于粗放式管理,重制度、轻落实。某国有煤矿企业每月都进行绩效考评,但考评手段竟然主要是领导打分和中层领导相互打分,最后的结果是区队或部门轮流坐庄,对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的效果几乎是微乎其微。在成本管控过程中同样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如某煤矿企业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废旧物资管理办法,但由于废旧物资无处存放,导致废旧物资管理实际上无人负责,给企业造成了一定损失。

4、成本管理创新不够。目前,传统成本管理对煤矿企业影响较深,其在管理体制上只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实施计划、核算和分析,在管理体系上偏重事后管理、忽略事前预测和决策,在成本责任上仍旧大锅饭,与经济责任制度脱节。

三、建立成本管控体系,实施全面成本控制

在我国对煤炭需求不断减弱的背景下,煤矿企业应充分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通过外挖市场,内挖潜力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加强成本控制。

1、成本管控体系思路。要降低煤矿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建立并实施全面的、纵深的成本管控体系。该成本管控体系建立的主要原则包括:全面性和纵深性。全面性:一是指该体系所包含的成本控制内容不仅是生产过程,还包括采购环节、销售环节,甚至包括融资环节;二是指参与该体系成本管控的人员是全体员工。纵深性是指成本管控不仅管理层的成本控制,还包括部门、区队成本控制,也包括班组及个人成本控制,还包括工作环节控制。

全面性要求我们在建立成本管控系统时应加强成本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及事后管理。事前管理应重点建立煤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事前预算,强化成本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事中管理就是在费用发生时加大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体制下的成本事中管控应以预算为标准。事后管理主要是加强成本分析及绩效考评,为优化成本预算及成本管理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绩效考评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全面性还要求建立成本管控体系应涵盖所有部门、所有人员,提高成本管控的有效性。

纵深性则要求我们建立成本管控体系时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整合,对成本费用的发生既要关注整个流程的成本控制,更要关注成本管理关键点的控制,只有强化关键点的成本管控,才能真正发挥成本管控体系的效力。

2、成本管控体系的建立。成本管控体系应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及三个层次的内容,三个方面即该成本管控体系应至少包括预算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体系、绩效考评体系三部分;三个层次是指预算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体系、绩效考评体系。就建立详细的指标体系,基本结构如下:

一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1、全面预算管理方法。这部分主要包括组织机构、预算流程、目标分解、预算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考评等相关制度及方法;2、预算管理经营指标体系,分部门分岗位建立详细的预算管理经营指标体系部门、岗位;3、预算管理考核体系,分部分、岗位建立详细的预算管理考核体系。

二是成本管理体系。分析企业成本费用的主要构成,然后按具体费用项分以下4项内容进行成本管控:1、责任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与该项费用有关的相关制度;2、责任成本管理信息传递,绘制与该项目管控相关的流程图,标出关键控制点;3、责任成本管理定额体系,根据预算体系制定该项成本费用的定额;4、责任成本管控方案,针对该项成本费用的特点及流程图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方案。

成本控制的重点第8篇

一、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作业区按照公司“推进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管理提升要求,不断加强成本控制力度,施行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即依据成本动因分析的结果,在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利用节点成本控制的方法划分各个关键节点,将标准成本配置到业务流程的各个节点上,用对标指标对节点成本进行控制,并将对标的结果落实到考核指标上来。通过控制各关键节点的费用,控制整个流程的主要成本费用,实现了成本的过程管理,提高了成本控制水平。

二、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模式的做法

1.明确目标方向

综合考虑成本管理多年的实践,要想突破成本管理“缺少事前、过程控制”的瓶颈,实现生产性综合变动成本百元产值消耗同比降低规定比例,就必须将财务与生产经营有机联动起来,通过强化费用发生源头和过程的有效管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细成本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2.建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该项工作有序组织和持续推进,作业区成立了节点成本控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日常组织协调和培训指导。机关各职能科室作为各项业务的主管部门,负责所主管专业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节点成本的管理控制和按计划如期推进。

3.构建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模式的过程

关键节点成本控制模式主要包括成本动因分析、关键节点划分、单耗标准确定、对标过程管理、成本控制体系等几个方面。

(1)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也就是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活动或事项,它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事项、影响因素、活动或作业。通过以上成本动因分析可以看出,风城油田作业区成本中占比较重的主要注水注汽、原油拉运、带压作业、大修作业等,其中的材料费、油料费、运费、加工修理费、人工费五个大项成本费用,是实施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

(2)划分关键节点。划分节点的目的是便于配备操作成本,节点划分的原则是便于生产管理、录取资料和实施考核。根据业务分类,确定主要关键节点,根据各关键节点的施工特点,配备各节点的标准施工工时、天数,配备成本要素,为下步配备各节点标准操作成本做准备。

(3)配备标准操作成本。在各个关键节点之间,需要执行标准的流程操作,根据生产实际需要来配备节点操作成本。结合生产关键节点和标准施工时间,由机关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所主管业务或费用的标准价格库、生产基本信息资料库的建立和日常维护,完成对应标准操作成本库的配备。

(4)确定对标指标。成本的对标管理是目标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各单位前期成本控制的最低标准作为标杆,通过与标杆相比较,更有效地推动公司向业界最好水平靠齐。制定了节点控制标准价格库,作为施工前算账依据、也作为事后考核依据。

三、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模式保障措施

为确保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切实有效推行和落到实处,采取了一系列必要的保障措施。

1.建立了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近年来,作业区制定了系列成本控制实施的规章制度和办法,编制实施方案、具体操作办法、保障措施及考核办法,出台了标准价格库,初步建立了生产技术与财务经营紧密结合、有机联动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2.搭建了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网络

作业区成立了节点成本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管理职责和分工,建立了基层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网络,由主管领导主抓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制定了各基层单位节点成本日常管理办法,指导作业区开展本单位的成本节点控制工作。

3.开展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操作培训

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管理提升、成本控制管理等系列培训,采取理论讲解、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扎实开展节点成本控制操作培训。经过培训,各生产单位对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的日常数据收集与填报能够熟练掌握,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4.定期召开生产经营分析会

近年来,作业区根据职代会等会议安排部署,定期开展节点成本分析会,及时总结运行过程中好的做法,发现存在的问题,把握运行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完善改进建议,推进节点成本控制工作的扎实开展。

四、实施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模式后的效果

1.实现了内部管理创新

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法与以往的事后算账考核方式相比,更加注重成本消耗的过程管理,通过实施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实现了成本控制理论上的一次飞跃。

2.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通过关键节点成本控制管理,有助于作业区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和生产业务质量,并控制成本发生,提升成本的使用效率,整体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