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6 17:05:24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第1篇

关键词: 情境教学政治课教学方式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开展创新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创设教育的良好环境,因为离开环境无激情,离开激情无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才能达到思想政治课思想教育认知能力培养的最佳教学效果,才能改变传统政治课呆板僵化的模式,增强感彩,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让政治课充满活力,把学生的心思牢牢固定在课堂上。情境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式能让政治课充满活力。

一、善于用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语言不仅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工具。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带有情感的语言渲染气氛,诱发学生,能让课本中文字描述的人物和事件完整再现或情境创设。教师用优美动情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如临其境,倍受感染。驾御语言的技巧多种多样,如: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趣味的民谣等。这些都能让学生产生新的感觉和新的体会,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使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善于把握故事中的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选用与教学有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笑话等作为情境材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故事有目的有层次地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所讲问题的情境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学生带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如:在讲善于调节“情绪”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洗染店。天下雨时,他担心小儿子的衣服晒不干,天晴时,又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就这样老太太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故事讲到这里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平铺直叙地讲下去,而是设计了“请你出主意,想办法让老太太高兴起来”这一开放式的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于是,有的学生劝告老太太换一种想法:有的学生说雨天大儿子的伞店生意兴隆,晴天小儿子的洗染店顾客盈门;有的学生让大儿子和小儿子联合起来,晴天,一起经营洗染店,雨天,一起去卖伞;有的学生建议,大儿子扩大经营项目,卖防紫外线伞,小儿子引进新技术,购买干燥机,这样,无论晴天或雨天,两兄弟都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教师善于把握故事中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自由欢快而又富有激情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加到学习过程中来,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而拥有智慧、提高觉悟,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三、让音乐、画面使学生键入佳境

画面、音乐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会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感染、美的震撼。它特有的旋律、节奏能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恰当地选用画面、音乐会使他们感知丰富,记忆加强,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如我在讲“环境保护”问题时,首先播放MTV《一个真实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一个形象、情切、意远的凄美情境中:一个女孩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陷入沼泽。进而激发学生真诚的情感,然后我依次出示三幅图画:《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是黄河》、《雾都里的城市》、《好累啊》,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画面,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多层次分析、归纳。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其环保意识就会被进一步激发,他们纷纷出谋划策,提出环保倡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增加观赏性和参与性强的“情境表演”

表演好似感情的外在表现,能把抽象的内容化成直观的情境,课堂上我会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创设各种表演情境,如:演小品、模仿声音动作、模拟场景等。“情境表演”不但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锻炼学生的表演才能,而且能诱导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如在讲“自觉磨炼意志品质”时,我设置了“无人监考考场”这样一个情境,请三名学生表演无人监考考场中的三种不同表现:一名学生在传纸条,一名学生在偷偷翻书,一名学生在抄袭他人试卷,要求他们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动作把内心的感受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便在笑声中认识到必须从经受“无人监考”这件小事做起,自觉磨砺意志品质,交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让自己自豪的答卷。

五、组织学生进行充满活力的“课堂辩论”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的效率高的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让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借鉴他的做法,我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展开课堂辩论,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竞争情境,营造情境交融的良好氛围,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如在讲“中学生上网热”这个学生敏感的问题时,我没有按照传统教学方式,罗列上网的利和弊,而是采用课堂辩论的方式,为学生拟定辩题“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结成两组,正方认为“利大于弊”,反方认为“弊大于利”,正反两方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我在他们激烈的辩论中,不断穿针引线,总结他们的精辟论断,而观点也日渐鲜明,既有利又有弊,结论水到渠成。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既不断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智慧的火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和雄辩的口才,又激发热情,更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政治课充满活力。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第2篇

一、选准“角度”,巧用历史模拟法,让“模拟”亮点迭现

所谓“历史模拟”法,即教师事先编好历史情景的“脚本”,由学生扮演历史情景中的角色,再现历史情境,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历史情景进行评析,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内容、升华情感、提高能力。表演小品或短剧等活动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历史模拟”式教学构建的“生活化课堂”,可以让历史课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的方寸之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总结经验与教训,我深切地认识到:“历史情景”的选取至关重要。情景选得好则课堂生动活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游刃有余”;情景若选取失当,则模拟活动的进行“举步维艰”,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到底如何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选取一个理想的案例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理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内容主题展开讨论,不至于“离题千里”,也才能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其二,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启发性,一定要选取学生感兴趣、有发挥空间的案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其中,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发展。

二、保证“广度”,化用辩论探究法,让“辩论”惠及众生

“分是非、明同异”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高中生自主意识、评价能力逐步增强的年龄特点,在合作探究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一个与现实社会中争论较多的热点话题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探寻真理、明辨是非,同时锻炼思维、培养口才,增进合作。

在人民版《必修三》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中,教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辩题――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必修一专题七的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与科举制度进行比较,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辩题――科举制与近代西方考试制度作比较,“把辩论引入历史课堂,让激情绽放智慧之光”,实践证明,“辩论探究”法确实是一个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热情、凝聚团体智慧、提升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而且其对社会冲突热点的关注也非常符合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但“妙法”还需“巧用”,假如教师在组织过程中能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我想辩论所迸发的智慧火花就能真正让所有学生共享:(1)辩论所需的人数是有限的,不可能全班学生都成为辩手。可通过组建“智囊团”等办法,将“少数个体作战”变为“团体协同作战”;(2)随着辩论的进行,学生很可能偏离“辩论探究法”的初衷,完全以压倒、战胜对方为目的,出现“非黑即白”的激烈对抗局面。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肯定学生的多元观点,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提升。

三、挖掘“深度”,活用展示感悟法,让“展示”感悟人心

“展示―感悟”法,顾名思义,即让学生围绕问题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然后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举办资料图片展、制作小册子等方式来展现成果,从而达到“认同思想、激感、明确价值”的目的。这一探究方法适合于以体验感悟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毫无疑问,学生展示的过程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及学生资源的挖掘。学生一味地堆积、罗列资料,而忽略对资料内涵的挖掘,出现课上“精彩纷呈”、课下“过眼云烟”的情况,最终只会让探究课程流于形式。可见“展示感悟”法看似简单,但要想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教师必须要做好“事前指导”“事中引导”与“事后总结”,即搜集资料前要向学生明确此次探究课程的核心目标,展示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发掘资料的内涵,展示结束后更需要通过精炼的总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获得真正的心灵感悟,让问题挖掘的“深度”与资料拓展的“适度”完美结合。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第3篇

[关键词]语法教学;智慧学习;对分课堂

引言

语法之于英语学习,一直存在很大争论。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怎么学?如何学好?一直都是大家讨论的话题。毋庸置疑,语法十分重要,它贯穿英语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之中。那么语法究竟应该如何学习,又应如何实施,本文对其进行了探讨。

1目前我国英语语法学习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片面性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近年来兴起的交际法。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法知识最重要。教师一般通过大量机械操练和书面练习来训练学生,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以达到精准地掌握语言知识。传统语法翻译法采用演绎法教学,这也是我国最初语法学习的方法,其弊端是过于重视结构,易忽略语言的交流功能。它强调语法知识学习和掌握的重要性,但用孤立而静止的方式看待语法,属于知识本位的学习法,该方法培养出的多是应试能力强而实际运用能力弱的学生。鉴于语法翻译法的弊端,交际法应运而生。交际法对语言准确性要求有所降低。它着重强调意义与交流,反对教师演绎法的直接讲授知识,认为应当通过交流的方式学习语言,与语法翻译法相比,其重点在于去结构化,表意为上。在此之后,英语教学中逐渐出现了淡化语法的现象。这导致很多教师认为语法在英语教学中并不重要,仿佛只要提起语法学习,就会认为是传统观念。于是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轻视甚至不愿意讲解语法,从而导致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程建平调查发现,有60%的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词性,也不知道什么词可以修饰什么词,对句子成分更是模糊不清[1]。这是一个很恐怖的现象,对语言学习非常不利。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曾指出:“对一种语言,语法体系的习得依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法是获得语言运用创造性的手段,缺乏语法知识会严重影响交际能力。”[2]所以在当前教学中,若片面采用以上任一种教学方式,其实都是以分离的方式看待语法学习,将语法和交流置于一个非此即彼的地位,割裂了语言本身的整体性。正如曾贤模对我国英语教学历史总结后得出结论:“语法教学,过分强调了,会给英语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若忽视了,则会带来不可弥补的缺憾。”[3]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是将规则与交流相联系的一种学习。

1.2教学评价单一性

目前,中学英语学习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根据的观念由来已久,教师往往都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认为教学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分析分数,分析分数就是分数排队,这种观点是学科本位,缺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点。”[4]韩丹在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进行研究时发现,学生评价方式有95%是通过测验与考试[5]。考试固然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若单一用考试成绩对学生做出评价,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从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教育并不是只为了促进智力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一定是教学评价多样化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这才是关键。

1.3学生主体积极性不高

提起语法,学生多半都感觉十分枯燥。究其原因,语法教学一般是教师先讲解语法的知识结构,然后布置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完成。单纯的背诵和题海战术对于语法的掌握而言,非但无益,而且徒增学生对语法学习的排斥厌恶情绪。“动机(motivation)是外语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之一,是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它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其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6]动机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主要是外部环境的因素促进学生学习。学生较容易因为外部因素的改变而丧失学习动机;内部动机主要是学生内心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它能促进学生更持久地学习。所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1.4学生实践能力不够

目前,学生学习语法主要是为了应试,而非真正的实践。这导致一些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在日常进行口语交流时依然是语法错误百出。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失败的。以上现象说明现行的英语语法学习并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表达的语用目的。过于重视背语法规则做对单选题拿到高分,这绝不是语法的智慧学习。语法的应用领域绝不应该是考场,而应是实践生活。所以,语法的智慧学习应是在实践中通过正确的语言运用,听懂确切的信息和正确地表达自我。

2智慧学习改进学生英语语法的思考

智慧学习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它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广义的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3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践行)智慧的教育。”[7]根据这3个层面,笔者认为语法的智慧学习也分3个方面:(1)通过语法的学习,掌握语法知识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是语法智慧学习的基础部分。但是这一层次中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容易被教师们忽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分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事进行分析和判断;(2)通过语法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近年来,高校学生杀害同学的案件不在少数,每次都能让大家震惊。造成悲剧的原因有些仅仅是因为吵架、误会等,这其实都是与人交流能力欠缺的表现;(3)通过语法的学习,最终能在实践中运用并创新。“高分低能”现象在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僵化的,实际运用中往往漏洞百出。这也是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应届生的原因,他们认为应届生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实际运用之于创新,笔者认为是递进关系,不会运用何来创新?只有在实际中会应用了才能去思考高一层次的创新。

2.1对分课堂下的语法智慧学习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创新关键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8]虽然对分课堂最初是针对大学课堂提出的,但是笔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首先,其目标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对分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也有别于最近兴起的讨论式课堂,将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既能消除传统讲授课的枯燥,又注重了教学效率,非常适合中学课堂。其次,中学生与大学生有部分的心理特质相似,能够接受此课程。再者,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进行智慧学习,来达到全方位的协调发展。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操作模式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教师首先讲授本单元语法内容,只做大概讲解,随后教师布置作业。本次语法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需要有书面语法知识作业,这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学生掌握程度;二是需要有整理语法等探索类作业,这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准备。第二节课进行分组讨论,每个成员都应参与讨论,随后教师再解答小组没讨论出的问题。具体如图1所示。图1语法的对分课堂

2.2对分课堂之语法教学的优点

1)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传统课堂上,教师全盘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觉得非常枯燥。尤其是语法学习,大量的知识结构和具体规则的背诵,以及做大量习题的检测方式,让学生觉得语法枯燥沉闷。而对分课堂的优点是:首先,语法作业的布置不再是题海战术,更注重趣味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例如让学生自己发挥灵感设计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不仅可以通过作业的趣味和新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其次,在第二节讨论课中,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的环节,能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参与了课堂,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应当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鼓励态度,让学生不产生畏难情绪,继续保有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智慧学习的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动机的激励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促进学生的智慧学习。2)教学方法的创新。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构清晰、内容明了的知识。但是由教师全程主导的课堂,学生容易形成不思考、只记忆的不良学习模式。讨论法能启发学生思想,但是讨论的内容容易走偏,导致学习效率并不理想。对分课堂将两者结合,既注重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学生的讨论,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对于语法教学而言,前面探讨的传统翻译法的重点在于知识本位,重视语言结构的讲解,但是容易造成具体语境意义不准确;而交际法的重点在于意义本位,重视语境,但是却容易造成语言使用的正确性降低。对分课堂在语法教学法上,也能够很好地将两者优点结合起来。在第一堂课的讲授法后,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独立内化知识的阶段后进行讨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明白具体语境的运用,从而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理性智慧的发展。3)教学评价更科学。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考试型终结性评价,仅以分数论英雄。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具有完整性。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有时会受到学生心理素质、外界干扰等影响,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分课堂中,强调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生与教师。一方面是作业评价。教师记录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也自行记录在独立完成作业时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做出下阶段相应的学习调整。另一方面是讨论评价。通过不断改善如交流时的态度、语气或方式等来提高学生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的社交能力,由此来促进语法智慧学习中价值智慧的发展。4)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升。传统课堂培养出的学生,大多会考试而不会在实践中运用,而实践运用是智慧学习最重要的一方面。在对分课堂中,教师第一节课讲解语法结构,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该语法的语用场景。通过第二节课的讨论和总结,学生能真正明白该语法的用法,进而再设计真实场景的实践性作业,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比如,在被动语态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在下个语法知识点之前,课间布置一个用被动语态进行表达的小比拼。由小组长记录情况,在下次语法学习之前进行奖励,从而促进语法实践智慧的发展。

3结束语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第4篇

关键词:课堂;预设;生成;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42-01

课堂学习,是一个个生命个体共同徜徉在知识园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是努力让生命个体灵动起来丰富起来。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们更注重以生为本,关爱学生的个性发展。于是,为了上好一堂课,精心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孰不知,课堂应是最崇尚自然的,千万莫让细致化的教学预设压抑了课堂的灵性。有时候,课堂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往往是那些无法预设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富有教育智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叶谰老师曾说:“教师的教育智慧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那么,当课堂上出现预设外的情况时,如何冷静应对、如何让学生真正回归到课堂、回归到语文的本真呢?

一、化弊为利,因势利导

课堂上,有一些特殊生生,会在你毫无防备之时来个小意外,这时候,教师要冷静,让自己的脑子急速思考,设法让眼前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以便更好地继续教学。

有一次我上《阿里山的云雾》,正讲阿里山的风光时,班上的一个男生(外号“小歌王”)小声哼哼起“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旁边的同学听到了,偷偷嬉笑。没想到小歌王听到同学的笑声,竟大声唱起了“当幸福恋人寄来红色分享喜悦……”这下,全班哄笑起来了,我恼羞成怒。但转念一想,小歌王是非常聪明的孩子,数学成绩很好,就是对语文不大感兴趣,如果这时再批评他,只能加深他对语文的厌恶。如何正确引导,让他爱上语文,我冷静下来,灵机一动,想出了个好办法。请看当时的课堂情境:

师:噢,这是《寂寞沙洲冷》,我听过,很美的一首歌。大家掌声有请小歌王把这首歌完整地唱一段好吗?

生:(齐)好!

小歌王:(有板有眼地常了起来,还一手做着握麦克风的姿势,一脚在地上打着节拍。整个人一抖一抖地,煞有介事的模样,有点滑稽)

师:这首歌有几句很美的歌词(在黑板上写出歌词:当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支离破碎是黄昏占据了心扉……),听到这儿,我们眼前仿佛会出现那些画面,感受作词者的心境。没有这么富有真情的词,哪来如此美好的歌。谢谢小歌王能把这首歌唱得这么好。

师:大家知道周杰伦吧?

生:(齐呼)当然知道

小歌王:他是我的偶像!

师:你们知道他唱过哪些歌吗?

生:台、青花瓷……

师:你们知道吗,他唱的这些歌,都是自己作词并谱曲的。就《台》一首歌词里,就借用了《红楼梦》、《诗经》中的句子,还有苏轼、李商隐等名家的诗句。假如他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写不出这么好的歌词。所以说,音乐和语文是密不可分的。

小歌王:(露出羡慕的神情)老师,我也会学好语文的。

师:老师相信你。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阿里山,去感受那美好的风光吧。

接下来的课堂,就顺畅多了。学生沉浸在如歌的文字里尽情感受和想象……

二、直面尴尬,理性引导

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会涉及一些情感因素和生理知识,教师应把握有度,既不能过分渲染,又不能避而不谈。要以科学的态度教育学生。记得有一次上《海豚救人》一课,我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海豚的外型特征,很用心地在黑板上画出了海豚的简笔画。可是,对于海豚的嘴部感觉有点不满意,所以就一边画一边对学生说:“海豚的嘴部不大好画,我再改改”。话音刚落,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了:“老师,那不叫嘴,应该叫海豚的吻!”一时间,学生哗然,好多女生偷抿嘴笑。大家敏感的一词是“吻”这个字。我有点恼,可又无可奈何。大声喊的那个学生是我们班的“智多星”,名叫庄严。他说的没错,我不能反驳。怎么办呢?只有直面问题了。想了想,便对学生说:“我没想到庄严同学知识面这么广。这样吧,我们请他来把海豚的吻画一画好吗?”当庄严在黑板上形象地画好海豚的吻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海豚的嘴部为什么称为吻吗?等大家读完课文,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答案了。”学生读完全文后,我利用文章中海豚救人的事例和原理向学生进行小结性联系:海豚母亲就是用它们的吻照料和救护小海豚的,充满了亲昵和关爱。所以,吻,是生命最初的呵护与关爱,是圣洁美好的,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学生听完这些话马上显得认真而庄重,不再窃窃私语,不再抿嘴偷笑了。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第5篇

关键词: 中小学管理 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 “五段教学法”

传统课堂教学指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模式,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大家熟知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段教学法”。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新课改的障碍。本文欲就其存在的诸多弊端做如下梳理。

一、教学思想上,传统课堂教学是“主知主义”、“教师中心”,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主知主义”培养学生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教师中心”则忽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依教育心理学观点,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致“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低水平的。为此,联系实际,或借助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就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过程至关重要。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追问、评判、创造知识的“好学生”、“书袋子”。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夸美纽斯指斥中世纪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恩格斯批评英国的爱北斐特中学“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批评旧的教育“摧残人才、摧残青年”,使学生“越读越蠢”,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教学目标上,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目标实现轻学生个性发展。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能力形成过程才是学习本身。学生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是种子,思维是耕种,只有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能变成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堆积。盲目追求知识掌握、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为考试而教,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严重违背教育本质规律。当然,千改万改,知识不能改,实现认知目标的确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但在新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除认知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

三、教学程式上,传统课堂教学重学轻用,重预设轻生成,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不重视知识运用,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就是按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课堂就是教师展示设计好的教案。传统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教什么”,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扮演着“执行者”、“传声筒”的角色。教师不是“用教科书教”,而是“教教科书”。师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老师精心钻研的是教法,而不是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的学法。课堂上,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课堂教学中,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四、教学主体上,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于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案展开教学活动,当学生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不幸福,这样的状态不被教育者关注、理解;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知识内在的追求、爱好。传统课堂使孩子失去许多宝贵东西:失去主动学习习惯,变得低能;失去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失去梦想激情,变得麻木呆板;失去天真活泼、开朗乐观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第6篇

课例呈现的方式

通常而言,呈现课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课堂形态,它既可以是实时展开的真实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远程传输的网络课堂教学,还可以是同步拍摄的课堂教学光盘(录像);另一种是平面的文本形态,它包括课堂实录,教学案例或设计,说课文稿等。比较起来,这两种课例的呈现方式各有优劣:以课堂形态呈现的课例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过程真实完整,细节生动鲜活,便于全程研讨教师的神态、语言、理念、管理、调控等各个教学环节;不足的是,教学现场一瞬即逝且不可逆返,仅靠纸笔和大脑必然难以真实、详尽地记录完整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学校投入充足的经费以提供相关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操作的方便性、灵活性也会相应地受到限制。以文本形态呈现的课例对人力和资源的依赖度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小,易于呈现,便于操作,然而,过程的缺损和现场感的薄弱则是其明显的弊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不妨量体裁衣,选取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呈现课例,如果条件具备,最好能够实时摄像,以课堂的形态呈现课例,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研讨的精度和深度。

课例研讨的方法

课例研讨的方法多种多样,梳理一下,较为普遍使用且具有相当实效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1,确立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研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共同的课题或者普遍性的困惑,面对同样的课题或困惑,单凭个人的能力也许难以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堡垒也就比较容易攻克。例如,新课程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为了帮助大家廓清“生成”的内涵、明晰“生成”的策略,我们就可以确定“课堂教学的生成”这一主题进行课例研讨。再例如,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语文组就可以围绕“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组织课例研讨;物理概念的教学往往比较抽象、不易操作,物理教研组就不妨选定“如何搞好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课例研讨。

2,选取典型的个案进行研讨。一粒沙里可能藏着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也许包蕴着一座天堂,研讨个案的价值在于,我们不仅能够发现它自身独特的个性,还能发现它隐含着同类事物的共性。例如,有位高三的语文老师在复习语言表达与运用专题时受手机短信的启发,把短信写作引入课堂,形成了《巧用生活资源训练语言》的复习课例:教师精心挑选一些文质兼美的短信,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优秀短信“格调高雅、感情真挚、语言精美的”的共同特征,然后设置“得知自己取得了理想的高考成绩,请发一条短信告诉你的好朋友”、“得知你的一位好朋友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请发一条短信表示安慰”、“由于自己的意气用事伤害了妈妈,请发一条短信向她表示歉意”、“母亲节快要到了,请发一条短信表示祝福”等四组情景让学生实践操作。研讨本课例,收益也许是多方面的:参与者不仅可以依葫芦画瓢地把它移植于自己的课堂,还可以依凭它作为发散的原点,延伸出复习课的创新教法,甚至类推开去,演绎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更为广远的话题。

3,面对广大的教师群体,采取一课多人同教的方式进行研讨。课例研讨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如果说基于问题而展开的主题型和个案型的课例研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那么,基于教师而展开的课例研讨也许显得更为重要。众所周知,当前恰逢教师队伍新老交替的高峰期,又正值基础教育广泛普及、高中教育大力扩张和小班化教育不断推广的时期,大量的新教师源源不断地走上讲台,使得新教师培训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众多亟待培训的新教师,选择同样的课题,让不同的老师进行各自的教学设计,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说长论短,研讨切磋,让参与者既能明晰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优点,以便扬长而为,又能清楚自我教学设计、实践中的弊端,以便后事之师。不仅如此,一课多人同教的课例研讨模式更为研讨者提供了相当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平台,呈现了极为多元的教学思路和极其丰富的课堂情景,十分有利于彼此眼界的开阔,视界的融合,智慧的碰撞,思想的点燃,无疑是一种十分省力而又高效的共同提升的路径。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第7篇

关键词:高中学段;创新;数学;教学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建设者的输入,而所有的社会建设者的形成又都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教育教学是怎样完成的?是由点点滴滴的学科教学活动积累起来的。高中数学是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教学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就从我们的课堂创新教学开始。那么我们在高中学段如何实现创新数学教学呢?

一、提升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其实也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之一。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与探究之中,就要让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高中数学的教学应该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不仅仅注重数学分数的提升,而应该更加注重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众所周知,高中数学的难度在高中的各科课程中可以算是难度系数最高的。许多学生一提到学习数学就头疼,满分有150分,但面对只有几十分或者十几分的数学成绩时,不仅仅是学生上火,老师更是上火,常常是一个知识点,老师讲述了很多遍,但学生却始终掌握不得法。数学比较难学是老师和学生都公认的,甚至很多学生一提到上数学课就觉得心情郁闷,而老师在讲完课以后,发现很费力的讲的数学题竟然还有很多学生不明白,也是非常郁闷的一件事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鼓励策略,奖励数学学习非常好的学生,奖励在数学课上能够积极回答数学问题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比赛,对于获胜者给予奖励。另外,还可以多与家长沟通,当学生的数学取得一定成绩时,可以通过校讯通的方式对学生给予鼓励赞扬,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成功感。

二、利用学生合作集思广益

学生智慧是多元化的,也是有限的,高中学生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将他们“强强联合”实施分组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群体智慧飞跃式的提升。分组学习是指将班级成员按照一定的原则分为几个小组,由数学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的全体成员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即提高数学成绩而进行合作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学生单独学习的弊端,当学生出现不会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向小组成员进行询问,也可以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这种分组学习的模式强调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当然也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因为要想小组学习顺利进行,就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当小组成员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也需要老师给予解答,当小组成员出现矛盾及懈怠时,也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帮助。这种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最大范围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创造浓厚的班级课堂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品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提高带来的成就感。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课堂是“理性”的课堂,高中数学课堂更是“智慧”高度展现的课堂。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智慧既有教师的智慧也有学生的智慧,而发挥学生的智慧对于实现数学课堂创新教学至关重要。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为目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教师则承担了主导课堂的责任,以往的数学教学,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写了满满的一黑板数学答案,底下学生疯狂地记笔记,当出现不会的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情况都是老师在黑板上给出正确答案,而忽略了学生不会的原因和正确解题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在新课改后,教师的角色将有所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要求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课堂主人的身份积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作为教师,主要责任则是营造灵活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法,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知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体会到自己知识的缺陷,然后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这样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体现教师的组织作用

小学智慧课堂的利与弊第8篇

师:在农村除了使用化学肥料,还可以使用什么肥料?

学生齐答:农家肥。

师:根据你们的调查与研究,你们认为是使用化肥好,还是使用农家肥好?

生1:化学肥料好。

生2:农家肥料好。

师:好,既然有两种观点,我们分成两组讨论、交流。

生1:化学肥料肥效高、清洁卫生、施肥方便。

生2:农家肥料来源广、污染少。

生3:简直胡说,每次学校围墙外边农民挑粪时教室里臭味熏天,弄得我们必须马上关闭窗户才能听课,这样还污染少?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甚至在等着看笑话。

……

我看了看手表,赶紧总结:使用化肥、农家肥均有利有弊,应合理使用。

学生3显然不服气,但屈于教师权威,没有争辩。其他同学也似懂非懂地静了下来。

反思这一教学片断,我觉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备课缺乏充分的预设。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备课时除了对照课标、研读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外,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生活环境、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猜想不同学生面对某个情境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尽可能做到对课堂演变心中有数,唯有这样才能减少课堂中“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而措手不及的尴尬。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3是实话实说,其反应不在预设之中,如果我预先能从学校周围都是农田环境出发,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对比的方法分析农民施粪肥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就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学生的问题。

二是课堂缺乏民主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

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虽然本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民主氛围,讨论没有深入展开,学生更多的处于观望之中。个别学生虽作了发言,这些回答大都在预设答案之中,而面对学生3的尖锐反驳,教师没有正视,缺少对学生应有的尊重,更没有因势利导以实现有效的生成,失去了一次让学生情感升华的良机。

三是讨论缺乏正确的引导。首先我没有发现学生3提出问题的价值。能提出该问题说明该生能够将学习与校园环境相结合进行分析,敢说真话,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同时他说的是事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只不过是以偏概全。如果能因势利导、深入探究,这将是课堂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次,“你认为是使用化肥好,还是使用农家肥好呢?”这一设问既无法简单定论,也偏离课程标准“辩论:使用农药、化肥对人类是利多还是弊多?”这一活动与探究的初衷,仅仅是特意为讲这一知识而展开的伪讨论。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呢?反思本教学片断,我觉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贴近实际,科学预设

预设要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升华创设条件。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和经验。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预设要做到“设身处地”、“心中有人”。当然这种预设应是“柔性设计”,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实行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教学预设应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元素,如化学家故事、化学史、资源环境现状、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化学实验等。本教学环节如果从学校地处农村周围都是农田这一有利条件出发,创设真实情境,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野,请农技员讲授化肥农药的利弊,一定能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机智应对,民主和谐

“教育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下,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课堂上时不时会跳出不和谐的音符,对此,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这是课堂情感升华的重要前提。同时,教师还必须发扬教学民主,努力构筑自由、平等对话的平台,使学生进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引导者,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如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3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其次,讨论时可以自由组合、分组进行,然后请各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观点,争论不下的观点不回避,也不急于求成,可以组织学生课后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自由讨论、调查、对比、分析,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学以致用、明辨是非、达成共识,这肯定比教师空洞地照本宣科的教学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