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4 18:49:11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第1篇

新闻媒介在肩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又必须考虑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省会城市党报,面对的竞争对手很多,有省级党报、有多家生活类报纸,还有财经类等专业报纸。要“胜出”这些竞争对手,党报只能靠新闻。靠什么样的新闻呢?显然不是那些工作报道色彩浓、写法陈旧不忍卒读的“党八股”,而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新闻。这种新闻形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短而鲜活”。提倡写“短而鲜活”的新闻,有利于推动党报改变“面孔板”、不好看的一贯模样,是党报赢得受众赢得“市场发言权”的关键所在。

要写稿子不难,但要写出真正的“短而鲜活”的新闻不容易。首先要吃透“两头”。一头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另一头则是要研究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感触最深的问题。有了这样的一个前提,余下来就是要研究新闻的“新”和“活”了。“短而鲜活”的新闻最大特点就是“短、平、快”。篇幅虽然小,但容量不小,甚至包含重大主题,能“小中见大”,含金量高,从中更见记者的功力。

要写“短而鲜活”的新闻,要千方百计开凿信息渠道,让大大小小的新鲜事、活材料都能传入记者的耳朵。报道要写好,首先要心到。很多新闻在我们稍不留意的时候就会溜走。有些变化尽管是不起眼的,但这些变化扩大着我们新闻报道的潜在领域。注意把握能反映事物本质有说服力的现场情节,还要使写出的稿子有情节也有细节能以实带虚,贴近群众的利益。从群众易于感知的、具体的、实用的事物落笔,这类稿子就容易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较之纯粹谈道理的、篇幅长的稿子要好读得多。

要做到“鲜活”,还要有刻意追求写作鲜活的想法,要突破传统写法的条条框框,不再板着面孔说教。从稿子的结构布局到语言节奏尽可能地搞点新感觉出来,比如坚持用具体的、典型的、形象的事实来替代抽象的、一般的、枯燥的概念,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可读性;善于现场活写,增强新闻的动感,造成比较强烈的感官冲击力;善于突破死板的公式,从篇章结构、语言修辞等诸多方面求新求活。总之一句话,“尽可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说话。”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第2篇

时下,围绕甲午海战的各种战役、战略或体制分析汗牛充栋,本文试图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呈现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和主旨。 清日改革殊途

1860年代,在东海两岸,大清国的“同光(同治、光绪)中兴”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先后启动。

就大清国而言,从道光年的鸦片战争到咸丰年的英法联军入侵,200多年满族王朝的华丽墙皮一次次被无情剥落,露出帝国早已斑驳朽蚀的墙体。八里桥一役中满蒙铁骑在联军枪林弹雨中虽前仆后继,却有如蜻蜓撼柱,终不免全军溃败的惨景,及随后的火烧圆明园之耻,令朝廷再无法以天朝上国自我麻醉;更何况剪除心腹大患太平天国也急需洋枪洋炮,因此洋务运动成为“复兴梦”所寄。

1861年,以恭亲栎上呈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为宣言,洋务运动正式开始。经过30年的建设,清朝小有所成,不仅建立了近代意义的工矿企业,军事近代化的首要目标也实现得不错,尤其是拥有了一支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一扫道、咸年积颓之气,呈现出中兴之势。

明治维新比之洋务运动,晚了7年。因有大清国闭关自守的教训在前,日本西南四强藩早早展开以强化军力为目标的改革,最终以内战方式幕府,将大权旁落数百年的天皇推到前台,建立了统一的新国家。

明治天皇继位后,很快推出纲领性的《五条御誓书》,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明治政府提出了三大口号,即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分别针对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进行改革,这些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超同期的大清国,成果也异常显著。以最具指标意义的工业生产为例,日本的年增长率在1866~1873年为平均32.2%,在1874~1890年为12.2%,堪称飞速。

就变革的起点而言,大清国并不输于日本。美国“黑船叩关”时,日本人视魏源为师;搞维新,伊藤博文奉李鸿章为偶像。事实上,经过牡丹社事件(日本因台湾生番杀害琉球船难者而出兵台湾南部)上的初步较量,一直到1886年长崎事件发生时,日本都不敢说有可能战胜清国。但也就是发生在长崎的这场闹剧,既刺激了日本的危机感,又让日本看到了清朝的腐朽。当时,因喝花酒产生纠纷,奉命“友好访问”的北洋舰队水兵在岸上与日本警民发生两次冲突,最后清军倚仗坚船利炮迫使日本服软。翌年,天皇带头捐内帑,甚至节食,带动起献金支援海军建设的全民运动。日本海军的硬件在六七年后便反超清国海军。

洋务运动起步早,但因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其成果也不成系统,不过是泥足巨人身上零星的点缀,并不能以点带面,而明治维新却堪称国家体系近代化的范本。以两国战争机器为例,清日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枪炮、战术领域,在情报搜集、后勤支援、卫生医疗、媒体公关等方面也很明显。当日本国内拥有数千公里的近代化铁路时,大清国却在铁轨上奔驰着独创的“铁路马车”;开战前日本即破译了清国驻日公使馆收发的全部密电,清国却一直蒙在鼓里,李鸿章坚信驻日公使汪凤藻的说辞,不相信日本决心开战,致使运兵船“高升号”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海域被日方击沉,甚至在他次年赴日求和时,仍在沿用已泄露的密码本。

从政权基础看,日本通过废藩置县、版籍奉还和官制改革,实现从分封体制向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加上又是准单一民族国家,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空前强化。而清国虽是大一统帝国,但晚清民族矛盾突出,即便是做了25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也不被满族统治者充分信任,其所能支配的财力、武力都很有限。日本通过战时大本营体制将整个国家纳入了战争轨道,清国却似乎只有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舰队在战斗。 日本野心何来

甲午战争因何而起?不妨看看清日两国当时的宣战书。清廷的宣战诏书称自己出于宗主国保护藩属国的义务,在朝鲜发生内乱时出兵援助,而日本无故派兵进入汉城,且迫令朝鲜改革国政;劝令日本退兵,非但不肯,还继续增兵,为维持均势,清朝也只能增兵,运兵途中遭到日本海军不宣而战。

日本的宣战诏书则认为,是日本首先说服朝鲜成为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的独立国家,而清朝总是以宗主国身份干涉朝鲜内政。朝鲜发生内乱,日本出兵以防不测,并要求清政府协同,遭拒绝。日本只得劝说朝鲜进行内政改革,以夯实国基,清国却全力阻挠。日方推测清廷阻挠的目的在于让朝鲜永远做附庸,这就意味着日朝之间签署的各种条约就有作废之虞,所以才被迫开战。

宣战书都是把自己置于道义制高点上,日方的狡言强辩尤其如此。但可以明确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因朝鲜而起。

朝鲜,自崇儒的李氏王朝建立起,历明清两代,一直是中国的藩属;而与日本,因高丽时代作为蒙元仆从军两次入侵过日本,加之16世纪末又因壬辰倭乱与日本结下世仇,虽经德川幕府百般努力,两国间也仅维持着最低限度的官方关系。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滚到19世纪中叶的当口,清朝对朝鲜的心态或许没有多少改变,但日本显然越来越按捺不住了。

日本对朝鲜的野心,有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明治维新将武士阶层作为建立近代国家的绊脚石转化掉,但无法为其提供充分的就业保障,武人不满情绪持续郁积,为避免内战的发生,在日本国内兴起了“征韩论”,认为与其让内战摧残国家,不如到朝鲜给士族们制造用武之地。这与当年丰臣秀吉为巩固统治而发动壬辰倭乱的考量如出一辙。

其次,日本面临险恶的国际处境:美国侵占小笠原群岛,英国垂涎琉球,最可怕的还是俄罗斯的步步东进。早在国门开放前,日本就与俄罗斯在北方岛屿问题上摩擦不断。从俄罗斯趁火打劫鲸吞黑龙江领土所表现的趋势来看,南下侵占清国东北全境乃至朝鲜半岛只是时间问题,之后就会威胁到日本。为自身安全计,日本认为很有必要将侵略难度系数最小的朝鲜纳入囊中。

第三,从工业经济发展史来看,通过损农补工实现原始积累是必由之路。日本作为一个物产贫瘠的农业国,靠出口廉价的生丝来购回工业设备,贸易逆差很大。被损害的日本农业如何弥补损失?日本的目光投向了朝鲜。

1875年,日舰“云扬号”侵入朝鲜首都汉城西侧的江华岛水域,挑起事端,并攻占炮台;翌年,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约》取得通商口岸、水文测绘权和治外法权。朝鲜国门开放后,粮食和黄金源源不断输入日本。日本国内米价得以平抑,反倒是朝鲜,不堪粮食市场被扰乱,于1889年颁布《防谷令》,禁止日本囤积套运粮食。而日本对朝鲜的出口主要是棉布、棉纱,在1885年后面临着清国同类商品的竞争,有被挤出朝鲜的危险。粮食基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日本都不容有失,所以宁愿干涉朝鲜内政、举全国之力对清国开战。 刀尖上的朝鲜

至少在“云扬号”出现在江华岛之前,当中日在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而焦虑、奔忙的时候,朝鲜王室虽不平静,仍显慵懒。

17世纪,东北亚诸国先后进入对洋夷“闭关锁国”的时代,只是中日两国都在沉重的铁幕中间留下了细细一条缝隙,带着好奇而戒备的心理窥视着国门外的各色洋夷和奇怪的船舶。唯独朝鲜,将幕布蒙得死死的,偶有不长眼的传教士闯入,会被毫不留情地肉体毁灭。进入19世纪,朝鲜的国家和社会秩序呈现龟裂状态,人心涣散思变,而“洋扰”也日益频繁。但朝鲜仍陶醉在曾让不熟悉地形的法国人和美国人的炮舰都吃了败仗的盲目优越感中,以至于“云扬号”事发时,当局竟搞不清楚是谁干的,直到翌年黑田清隆来才确知是日本所为。

1863年,新君高宗大王继位,因为年幼,由其生父李罡应摄政,称“大院君”。大院君主政10年,成功踢走外戚,重塑王室权威,任内击退法、美入侵更让其声望达到顶峰。然而,其改革更多是强化祖制,并不能从根本上遏止礼崩乐坏的失序。当高宗年岁渐长,恋权的大院君成了国王亲政的绊脚石。

1873年,高宗亲政,王后闵慈英干政。这对夫妻档年纪轻,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认识到列强环伺、宗主国大清垂垂老矣的严峻现实,知道大院君能挡住列强一时,挡不住一世,继而在外交上采取了更为开放的姿态。闵妃集团主张“开化自强”,以洋务运动为师,设统领机务衙门,总管外交。在统治阶层“两班贵族”内部,也出现了类似清国的开化、守旧两派对立的局面。

朝鲜开化派多为非主流的青年两班贵族,血气方刚,行事较激进。他们或公派或自费东渡考察过日本,受明治维新鼓舞,认为应当联合日本,促进自强,继而踢开清国。朝鲜历史上遭受过来自满清的两次灾难性入侵,对这个宗主国呈现较复杂的情感,即政治上依靠、经贸上依赖、文化上鄙夷。两次鸦片战争又极大打击了清国的权威,为开化派的联日排清主张提供了思想土壤。

开化派虽受闵妃集团支持,但可作为之处并不多,仅练兵一项得到落实。1881年,朝鲜组建“别技军”,聘日本军官训练,由闵妃侄子闵泳翊掌管。由于闵妃集团掌权后迅速腐化,以克扣盘剥旧式军队提高新军待遇,惹得民怨沸腾。1882年旧式军队因粮饷问题发起兵变,并将蛰居的大院君推出。闵妃集团要员多死于兵乱,闵妃本人外逃到地方,史称“壬午兵变”。

壬午兵变打乱了朝鲜政局,也给清日两国提供了控制朝鲜的契机。清国作为宗主国,有义务过问;日本有军人、外交人员死于兵变,同样有责任干预。闵妃为重新掌权,向北京求援,而日驻朝公使花房义质也向东京求救。朝鲜半岛继壬辰倭乱后,再度出现中日两军同时驻扎的景况。

清军率先开进汉城,将煽动兵变的大院君逮捕回清国软禁,以杜绝日方口实,并在可控状态下推动朝鲜改革。为此,清国与朝鲜缔约,获得领事裁判权、海关监管权和租界权。日本则迫使朝鲜签订了《济物浦条约》,允许日本为保护外交人员和侨民在朝鲜驻军。

清国的再造之恩,让闵妃迅速从开化自强重返事大主义的常态,这导致激进的开化派人越来越倾向于铤而走险。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开化派以为清国必败,于是发动“甲申兵变”,短暂取得政权,宣布朝鲜独立自主,要求清国“放大院君归国,废止朝贡”。由于开化派急于事功,下手狠辣,闵妃、高宗转向反对,袁世凯率驻朝清军趁乱镇压了开化派,朝鲜的近代化之路被打断。

日本甲申受挫,却奇迹般在外交上扳回一局:通过谈判,与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约定同时撤兵,如朝鲜再生变乱需要派兵,必须照会对方。这等于将清日在朝鲜置于对等地位,清国事实上丧失了宗主国地位。

1894年春,朝鲜南部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王室向北京告急。清廷出兵,按《天津条约》告知日本。日本也跟着大举出兵。乱事平定后,清廷主张同时撤兵,却被日本拒绝。不仅如此,日军在丰岛海战前两天攻占朝鲜王宫,囚禁高宗,裹挟大院君摄政,令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引狼入朝”的李鸿章不得不吞咽下苦果,仓促应战;清军阵亡3万多人,仍不免在《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给日本。 殖民时代的更替

甲午战争的爆发,背后是一个世界性殖民时代的到来。

鸦片战争前后,欧洲列强军事投送能力不足,对远东的侵略采取炮舰外交,通过恐吓对方开放口岸,再徐徐渗透。这之后,列强的主要精力仍放在近东,希图瓜分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列强之间,也陷入竞争和对峙,维持着恐怖的“武装和平”。由此,同光中兴和明治维新均迎来战略机遇期。

然而,随着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列强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胃口变大,新的交通和通信条件则让世界变小,1878年《柏林条约》的签订也给欧陆争霸暂时画上了休止符,列强加速东进。法国从越南西贡一路向北,终于威胁到了中国西南,导致战争爆发;中国整体大败,局部小胜,洋务运动的效果第一次受到质疑,导致奕下台。之后,腾出手脚的列强纷至沓来。清廷沮丧地发现,原来值得炫耀的众多藩属已成包袱,欲保乏力;甩包袱势必形成多米诺效应,引发体系崩盘。当日本欲图染指朝鲜,清国庙堂不乏放手一战、既保朝鲜又振国威的如意算盘;结果甲午战败,朝鲜易手,清国彻底成为光杆。

面对帝国主义全球扩张的殖民时代,初步实现近代化的日本显然更适应。一方面背负着诸多不平等条约的包袱,一方面却善于将学会的殖民伎俩娴熟地运用在对亚洲邻国的外交中。1875年的“云扬号”事件就堪称教科书式的表现,日本在对清国的交涉中,或恐吓或搬弄国际法,表现不亚于欧洲老师。最重要的是,日本极其敏锐地把握了西方列强对清国的野心,以甘为西方列强马前卒的暂时隐忍提升自身的利用价值,争取到列强对的纵容和默许。

甲午战争昭示着传统的中华朝贡体系的完全崩溃,预示着新兴的强权殖民秩序在东北亚的确立。庞大不堪东瀛小国一击、被迫割地赔款的前例,鼓励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霸占朝鲜的狂潮。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因是“三国干涉还辽”让日本卧薪9年来雪耻,近因则是俄国拒绝日方“满韩交换”提议,且拒绝履约从中国东三省第二期撤兵。这场战争以日本偷袭驻朝鲜仁川的俄国舰队为开端,以翌年对马海战俄方惨败、美国劝和而结束。之后朝鲜沦为日本保护国,更在1910年被日本正式吞并。

1894~1895年日本完胜清国,深刻影响了两国的国运。日本一鸣惊人后,与海上霸主英国结盟,又打败人口数倍于己的老大帝国俄罗斯,得以称雄西太平洋。清国则病急乱投医―、义和团、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最后迎来了辛亥革命。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第3篇

纯粹却不简单

作为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的总裁,席刚说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这家企业紧密相关,1994年,席刚从学校毕业,便加入新希望。2002年新希望开始进入乳品领域,席刚也随着企业的发展开始延伸自己的职业轨迹。

十年来,新希望乳业历经几次乳业危机考验,没有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席刚说,这是因为从新希望乳业成立的那一天起,便开始致力于对保障产品健康,安全的鲜战略建设。新希望乳业的鲜奶战略,就是希望从牧场建设、草料、奶种、挤奶、运输、加工、配送到销售最后到达消费者的餐桌,实现全产业链条的新鲜、安全和透明化,让中国奶产业真正实现其新鲜、健康、放心的价值。

像每个新希望人一样,席刚相信坚持的力量,喜欢简单、新鲜的感觉:“食品配料表越简单越好,我们追求‘清洁标签’的效果。”在新希望巴氏鲜奶的包装上,配料表中只有‘生乳’这一项。“为喜欢纯粹,追求新鲜健康的消费者提供他们需要的选择。”

这种保质期只有5—7天的巴氏鲜牛奶,生产的过程却毫不简单,必须通过实施系统的新鲜工程,从源头到终端、从牧场到餐桌,每个环节严格管控,每个环节确保新鲜。“比如说到喂养的源头——饲料,以前说到做饲料出身的新希望涉足乳品行业,有人觉得不搭,”席刚说,“但新希望之所以数次远离危机,与新希望做饲料出身密不可分。我们能保证,饲养奶牛的饲料是安全可追溯的,我知道这个牛吃的是什么,饲料从何而来,饲料中的成分怎样,包括牛的营养、成分。”

严苛 才有保障

事实上,不仅仅是饲料,新希望乳业从牧场选址开始,便遵循着近乎严苛的标准。据了解,新希望乳业选择牧场时建立了自己的考核原则:第一是非疫情区,即便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疫情也不可以的;第二是周边没有任何工业企业,有化工企业的地方会一票否决:第三是水电路要通,方便一些机械化设备的运输。饲料、水源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因为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奶源。

“好品质源自好鲜奶,奶源本身足够好,才能做出够好的产品。”近年,新希望乳业在奶源部署上,也加快了自己的步伐。席刚表示,新希望乳业花了近10年时间,埋头拉车、夯实基础,“以牧场换市场”。此前新希望乳业已在全国建立了20余个奶源基地,13个直属奶牛场,300多个养殖小区。在未来,新希望乳业预计用3—5年完成鲜奶战略奶源部署,将在华东、四川、云南新增设3个万头奶牛养殖带。未来几年新希望乳业将投资10亿元新建现代牧场,新增产能25万吨以上。而新希望乳业从澳大利亚进口的优质奶牛,也已经漂洋过海来到新希望的牧场,经过一年的隔离饲养,将于明年开始产奶。

时间 从未懈怠

说到产品,席刚拿起了面前白绿两色为主色调的“新希望24小时巴氏鲜奶”。这款以时间定义的鲜奶,最好地诠释了新希望乳业为保证新鲜“与时间赛跑”的理念。这款中国鲜奶市场的拳头产品,被限定在24小时内销售,超过24小时则必须下架。这款产品从牧场到餐桌上的整个过程,对奶业的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新希望乳业鲜战略对鲜奶、生产、配送、销售的重构。今年8月,国际乳品联合会技术总监乔治,与中国乳协理事长宋昆冈、副理事长牟静君,在杭州品尝到新希望24小时巴氏鲜奶后,对于这款以时间定义的中国奶称赞不已。乔治甚至认为:“中国的鲜奶产业因为这款产品的出现有了更多希望。”

“我们做牛奶的就像赛跑运动员,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每天都是把刚从牛肚子里挤出来的牛奶第一时间送到工厂,第一时间送到消费者手中,每耽误一分钟,就是对牛奶营养的伤害。经过多年摸索,新希望乳业已经在鲜奶产业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鲜奶产业发展方式。新希望已邀请了全国鲜奶企业的掌门人于今年12月来到成都,举行鲜奶企业行业论坛,大家共同来探讨行业的良性发展、技术保障,为消费者安全饮奶,健康饮奶尽企业之责。”席刚如是说。

体验 让我们更近

“中国乳业消费已经从灌输式消费发展到体验式消费时代,而谁引领了体验式消费谁就将成为第三次乳业革命的引领者。”不少业内专家认为,新希望乳业建立的,从源头到终端的鲜奶消费者全产业链体验体系正是符合了这一潮流。据了解,距离成都仅30余公里的新希望乳业青白江牧场,投资近3亿元,牧场分二期建设,全部建成后可养殖奶牛6000头,年可产出高品质生乳30000吨以上,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成都市民饮奶缺口。同时,新希望乳业规划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在成南高速沿线农村打造5—10万头奶牛养殖规模的现代养殖示范带成为成都经济圈一个集现代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城市奶牛养殖、乳品加工聚集区。新希望乳业还正与中科院联合,建设鲜奶“可追溯系统”。建设成功后,消费者可以通过这套系统查询到,一瓶鲜奶从终端到冷藏、运输、生产、加工、挤奶、奶牛草料,甚至产自何地的奶群等这样一条完整的“身份追溯信息”。

而现在,新希望乳业在其布局所在地都开展了“好牛奶就在您身边,透明工厂牧场一日游”的活动,对此席刚表示:“让消费者亲身去感受,我们的牧场是怎样的,牛是怎样的,奶是怎样的,工厂是怎样的,眼见为实,消费者看到我们的努力,也能更放心更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大家对乳制品安全健康的要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问他>>>

Q=《成都女报》A=席刚

Q:作为乳品企业的负责人,你对自己最大的要求是什么?

A:产品安全健康,对信任我们的人负责任。

Q:怎样才能选到安全健康的牛奶?

A:巴氏鲜奶的营养价值是最高的。其实我国上世纪末的液态奶消费中,巴氏鲜奶担当着市场的主角,巴氏奶和常温奶两者市场比例是7:3。然而到本世纪初,因常温奶不受冷链条件限制、方便饮用和风味可调节性等特点,一些乳品企业开始主打常温奶,使得常温奶市场占有率突飞猛进,巴氏奶和常温奶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颠倒性变化。面对这样不正常的现象,去年6月中国奶协再次倡导百姓饮用巴氏鲜奶,并呼吁国家大力发展巴氏奶。如今消费者开始重新了解并逐渐认同巴氏鲜奶,巴氏奶再次以每年35%的增速反超常温奶。

Q:作为企业老总,给我们的读者一些职业生涯的建议?

A:选择一个规范的企业,这样可以把全部的精力和智力都贡献到工作本身,系统风险低。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行业,这样才能快乐积极的工作,内心阳光的人,也会被阳光照耀。而最重要的是:坚持。时间不会说谎,千里马一定能遇见伯乐。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第4篇

百年前李氏朝鲜王朝的明成皇后闵妃的政治生涯,或许能为现实中的朝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势道政治:虽受其害,终溺其中

明成皇后是1897年朝鲜“独立”后追谥的封号,其人姓闵名慈英,一般史称闵妃。

闵妃于1851年出生在京畿道骊州的闵姓贵族家庭。骊兴闵氏在朝鲜属望族,开国之初和中期都曾兴盛,但在肃宗时卷入党争,家中精英被迫害殆尽,运势低迷。感古堂一支只有闵妃,以及过继来的兄长闵升镐。而闵升镐正是被张罗“选妃”的高宗李熙的亲舅舅。

当时的朝鲜李氏王朝,外戚当道多年,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争斗不休,因宪宗、哲宗死后均无嗣,出自王室支系的李熙才被赵大妃(太后)立为王,而李熙的父亲兴宣君李罡应,以铲除外戚和重建王室权威为目标,在借助赵氏势力重创安东金氏之后,打算借次子李熙大婚后亲政的机会结束赵大妃的垂帘听政,于是选择了与自己妻子同族、家道中落的闵妃做王后,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摄政者。

闵妃刚入宫时,并不受高宗欢迎。深宫夜冷,生性严谨的闵妃完全靠看书打发时间,这些书当中最爱读的就是《左传》这样的中国典籍,这让她对政治渐渐入门。1868年,李贵人产下麟儿,长期在底层社会生活的兴宣君对于长孙出自卑贱宫女完全不在乎,欢欣鼓舞之余还打算将他立为世子。这于宗法不合,只有张禧嫔僭越闵妃先辈仁显王后一例,但兴宣君很是坚持。公公的刻意冷漠终于驱使闵妃走上了弄权之路,首先是在宫中努力树立母仪天下的风范。久而久之,早已对浅薄的李贵人感到腻烦的高宗终于移情到了闵妃身上。此外,她还频繁接触宫外人士,培植势力。当然,这些都是通过闵氏族亲完成。

与闵妃深谙人性相比,兴宣君颇有些水至清则无鱼的极端。为了维持开明形象,他用人以才为本,不计出身,却因此常常冷落身边至亲。这其中包括弟弟兴寅君和嫡长子李载冕,更不用说妻弟闵升镐了。他们都被闵妃拉拢。1871年,由于满脑子华夷之辨的兴宣君极力反对西医给闵妃的第一个孩子动手术,导致王子夭折,闵妃与兴宣君全面开战。当巨儒崔益玄第二次上书高宗、点名批评兴宣君,而兴宣君党羽请杀崔时,闵妃与赵大妃联手推动高宗要求实质性的亲政。扳倒兴宣君后,骊兴闵氏成为朝鲜王朝第四个实行外戚“势道政治”的门阀,与赵氏共掌大权。稍后,闵妃集团又在对中国外交和册封世子(也就是后来的末代国王纯宗)问题上压制丰壤赵氏,最终促成赵大妃退隐,从而控制了朝鲜全局。

水满自溢,月满则亏。闵妃集团的迅速崛起让每一个闵氏族人难以自己,贪渎腐败之事层出不穷。起初,闵妃颇有番雄心,仿效公公实施新政,并组建新式军队。闵氏族人其间自然少不了浑水摸鱼。闵妃集团的骄横放纵使得民怨沸腾,导致1882年壬午军乱的爆发。兴宣君趁机反扑,软禁高宗,逼跑闵妃。

闵妃流亡期间又联合丰壤赵氏向中国求援,后虽重掌政权,但实力削弱,对局势控制力不足。政权内部围绕着救国图存主题,分化成了以元老为核心的守旧派和以少壮官员为主体的开化派。两派分歧日益激化,导致1884年甲申爆发。开化派在日本支持下组建亲日政府,宣布脱离中国,准备效法日本维新。开化派的维新和原有在旧制度上小修小补的“新政”有着本质区别,加上时所杀高官多是闵妃集团和丰壤赵氏成员,闵妃再度向中国求援。开化党虽平定,但朝鲜落人中日共管的局面。

为了制衡闵妃,清廷释放之前被扣押的兴宣君回国。然而,兴宣君大势已去,完全不能撼动骊兴闵氏半分。闵妃集团以中国的洋务运动为模本,开展了第二轮新政,开启了近代化之路。国家进步的同时,闵妃集团的自肥也造成国民负担的加重。1894年,朝鲜的粮仓全罗道爆发了东学党农民起义,之后迅速席卷全国。以此为契机,中日各自出兵干涉,最终导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闵氏权臣纷纷被罢黜流放。骊兴闵氏的势道政治,事实上在1895年就画上了句号。

第六感外交

闵妃与兴宣君斗了近30年,未曾遇过险境。即使在兵乱、时也能化险为夷。最终,她死于日本人之手。也就是说,她死于外交失策。

长久以来,朝鲜大致只有中日两个邻邦,外交事务简单。进入近代,白肤碧眼的西洋人纷至沓来。最早来到朝鲜的西洋人是荷兰人,但经常性出现则是到了大殖民时代。和中日一样,朝鲜遵循闭关锁国国策,比之中日两国窗帘角上还留道缝,朝鲜的封闭可谓百分之百。即使是后来兴盛的天主教,也是由中国人传来。

兴宣君时代对于西洋人态度是强硬的。在兴宣君看来,西洋人无异于禽兽,与朝鲜文明之邦不可同日而语。而在现实中,他的妻子天主教徒的身份是他最大的政治硬伤,所以上台后,他就果断地下令打击天主教,处死了几万名教徒,其中包括不少法国传教士。这一举动招来法国的报复。1866年法军入侵,但被熟悉本地地理的朝军击退。事后,兴宣君得意洋洋地立碑写道: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后又有i871年美军因舍门号商船事件出兵报复,也被朝军击退。然而,朝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场作战的便利,与西洋军事的差距一览无遗。昏了头的兴宣君不以为意,继续推行锁国政策。

闵妃上台后,为了凸显比兴宣君进步,努力表现自己开明的一面。当然,现实也逼迫朝鲜不得不开放国门了。1876年,朝鲜与日本签署《江华岛条约》,与日本建交;在得到李鸿章的许可后,又陆续与美、英、法、俄、德列强建交。李鸿章的许可是本着他一贯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思维,但在客观上对朝鲜的近代化有益。

国门打开后,闵妃对海外的认识仍限于皮毛。虽然她也主张学习日本搞开化维新,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和兴宣君唱反调。1882年壬午军变后,依托中国出兵,闵妃才重掌权柄。中国担心兴宣君为日本利用,先下手为强扣押兴宣君,此举深得闵妃好感,立场倾向亲华。然而,好景不长,1884年亲日的开化派发动甲申,闵妃集团不少成员遇害,闵妃开始警惕日本,而中国为了遏制日本,派袁世凯常驻朝鲜,控制内政外交,这无疑令闵妃对中国又心生芥蒂,只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罢了。

中日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闵妃下意识地将求助的目光投向其他欧美列强。最初是就近向俄国靠拢,俄国提出租借港口和为朝鲜训练军队的要求。朝俄接近让俄国的死对头英国不悦,1885年出兵侵占巨文岛,后在李鸿章斡旋下方撤军。为了阻止日俄渗透,李鸿章派出两名美籍顾问到朝鲜。结果,两人吃中国饭,暗地里为美国服务。闵妃又将美国视作救场英雄,1887年派人出使美国,商量借款借兵。美国彼时羽翼未丰,不太想趟浑水,拒绝了

朝鲜请求。

闵妃集团的疏华离心倾向引发中国警惕,出于制衡的考虑,中国将兴宣君释放回国。这一举动堪称愚蠢:兴宣君离国3年,党羽早已被铲除殆尽,放他回去,除了继续惹怒闵妃,并不会有什么作为。闵妃觉得中国靠不住,高宗更担心中国拥立父亲自己,再加上中国本身也经常被欧美列强欺凌,所以朝鲜改而攀附更强大的俄国。不过,彼时朝鲜各行业都安插有中国人,朝鲜的举动逃不过袁世凯的耳目,最终无疾而终。

1895年日本击败中国,惶恐的闵妃通过“三国干涉还辽”一事深信只有俄国能挽救朝鲜。日本为此视闵妃为眼中钉,指使亲日派政府密谋刺杀闵妃。事泄,闵妃后发制人,亲日派政府,改用亲俄派组阁。亲日派,复兴无望,而正常的外交手段不可能阻止俄国势力在朝鲜壮大,于是乎,日本驻朝公使三浦梧楼铤而走险,于10月8日夜袭王宫,杀死了闵妃,并辱尸焚尸。至此,闵妃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纵观闵妃的外交,感觉摇摆不定。从动机上看,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但要具体分析,其对中日和对欧美外交的动机有异。中日作为朝鲜传统邻邦,对朝鲜事务陷入太深,闵妃更多地是从维护骊兴闵氏政治地位考虑;亲日派和中国释放兴宣君都危及到闵妃小集团的根本利益,所以就算是中国这样的长期宗主国,闵妃也是说翻脸就翻脸的。而与欧美列强交往,本身就是为了制衡中日的威压,其动机就超越了小集团利益,变成救国图存。

如果细看闵妃的外交决策,会发现与其说是基于理性的考虑,还不如说是靠女人的第六感下判断。特别在欧美列强中选择依附对象问题上,闵妃暴露出不知大海的井底之蛙本质。她并不了解海外局势,也缺乏基本的国际政治常识,其外交思维不过是朝鲜王朝长期以来事大主义传统的延伸。她不是根据各国实力对比和外交政策来选择依附对象,而是逮着谁就算谁,也不考虑对方是否会接受,即使接受,又会提出什么条件。毕竟,这些在典籍中也没有答案。闵妃的表现看似精明,实则茫然。

小国求存之道

当今朝鲜,其内外交困的局势与兴宣君、闵妃统治时的李朝酷似。除却时代的具体差异性,朝鲜面临的问题正是李朝末年的翻版――作为一个小国,如何在强邻林立、诡谲多变的环境中求存?

大凡小国,无外乎国土面积小,人口少,资源有限。但纵观人类历史,小国转动大地球的例子也不算少。远有罗马帝国,近有大英帝国。即使没有此等全景盛况,小国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的也不乏旧例。远有海上马车夫荷兰,近有日本和以色列。但若论生存环境之险恶,恐怕和朝鲜最类似的还属以色列。

以色列立国之初,就面临阿拉伯诸国的武力威胁。然而,历经60多年,以色列以弹丸之地不仅立于不败,还将阿拉伯邻国打得噤若寒蝉。这固然有优异的军事表现做后盾,但究其根本,还是体制的先进性在起作用。此外,以色列的外交工作也很出色,至少在前两次中东战争中,大国的帮助至关重要。

反观朝鲜,其外部环境并不算险恶。至少,大国不会像殖民时代那样想灭谁就灭谁。从根子上说,朝鲜的弊端还是源自自身。早年,朝鲜因有苏联的资助,日子过得很滋润,完全没有改革的紧迫感,直到苏联崩溃,经济也跟着崩盘。就像兴宣君,虽然强腕,但错过了时机,待到醒悟为时晚矣。目前,朝鲜身处转型期,其表现更是复杂:在国内,既要维护体制内党政军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以期获得支持,又希望改变现状,对体制作局部改良,以期强化统治。朝鲜领导人对于改革的态度,就像闵妃对待开化派一样,没有常性,态度变化完全视乎改革对于现有体制的影响如何。此外,继嗣之争及其幕后白头山派和平壤母亲派的“闺阀之争”,也足以与李朝时的盛况争辉。

在外交上,朝鲜的表现要灵活得多。毕竟,身处资讯时代,除非从不读书看报,否则很难做到像闵妃那样无知。然而,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外交的目的不是为国谋福祉,而是维护现行体制和集团利益。“以夷制夷”战术虽然延长了政权,但时间拖得越久,坏棋就越下越多了。近年来朝鲜的种种举动看似强硬,实则让自身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第5篇

(一)使用范围小,无文字,基础先天不足。 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需要以语言和文字作为传播媒介。目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绝大多数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这些语言大多已经逐步退出了使用范围,甚至基本消失殆尽,很多民族除了个别老人掌握民族语言,年轻人基本上已经不使用本族语言进行交流。以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为例,该民族有语言无文字,而且据2006年调查统计发现,能够掌握该语言的仅有22人,占全民族人口的1.49%,且都在年龄50岁以上。其中能够掌握比较完整句子的仅有3人,能掌握一般单词和句子的3人,掌握个别单词的16人。从这一点可见,作为民族语言该地柯尔克孜语已经失去了交流的功能,其日常交流已经被汉语替代。新闻传播事业是大众传播事业,因此需要有普遍人群掌握同一语言,才能进行广泛传播,从这一点上看,黑龙江部分少数民族因为语言传播范围十分狭小,因此不具备发展新闻传播业的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即使有语言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也已经基本失去了新闻传播功能。以满语为例,尽管满族在黑龙江省有广泛分布,且在历史上有过较为成熟的语言文字,保存有大量满文历史文献,但时至今日,满语和满文已退出了满族的日常生活,更多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就全国而言,满族人口虽有1000万,但能够掌握满语和满文的人却只有黑龙江三家子屯和瑷珲等地的几位老人。为抢救满语和满文,黑龙江省曾专门扶持黑龙江大学成立满语研究所开展研究,并在满族聚集地开办满语小学,但是目前这些举措依然难以解决满语人才匮乏的问题。就这个层面而言,尽管像满族这样的民族有文字,但是因为掌握人数极为有限,也基本上失去了发展新闻传播业的能力,因此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可谓先天不足。

(二)起步时间虽早,但发展规模小、速度慢。 新中国成立前,黑龙江是中国最早被解放的地区,因此这里也成为党的民族新闻事业的发源地之一。以朝鲜族报纸为例,1945年10月,牡丹江朝鲜民主联盟创办了《人民新报》,1946年5月,哈尔滨朝鲜民主联盟创办了《新民日报》,这都是解放后朝鲜族最早的民族报纸。截止到2009年的《黑龙江新闻》,黑龙江民族新闻事业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但是黑龙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与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经营最好的《黑龙江新闻》为例,其每期销量维持在6万份上下,其发行量仍处在较低水平。从产业规模来看,黑龙江少数民族的广播电视几乎没有广告收入,其日常运营全靠政府投入,加之设备落后,历史负担沉重,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覆盖程度十分有限。从长远来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新闻事业,暂时难以摆脱发展程度低的境遇。

(三)结构不合理,布局亟待改善。 目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布局和结构仍不合理。首先,少数民族新闻业的分布比例失衡。截止到2009年,黑龙江省有少数民族53个,人口近2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其中有蒙古、满、朝鲜、回4个民族人口超过10万,达斡尔族人口为4.3万,其余民族人口均不足万人。但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新闻业主要集中在朝鲜族,蒙古族仅有杜尔伯特自治县开办有蒙古语广播,其他民族均没有开设民族报刊、电视或广播。因此,黑龙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实际上仅有朝鲜族具备较为完善的产业规模。在地区布局上,黑龙江少数民族新闻业的布局也亟待改善。目前朝鲜族报刊、广播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哈尔滨地区,而相对朝鲜族聚集地牡丹江、东宁等地区,新闻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同样,蒙古族仅有杜尔伯尔一个县开办蒙古语广播,而黑龙江西部靠近内蒙古的地区,没有蒙古语广播电视,蒙古族受众难以收听、收看到电视节目。此外,目前黑龙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主要集中在以《黑龙江新闻》为代表的朝鲜族报业上,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发展,几乎为零。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新闻业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未来的发展仍需要黑龙江新闻人的努力。

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扶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根本。 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在近几十年,随着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加之少数民族地区不断现代化,原生的民族文化资源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新时期少数民族面临的新的任务。少数民族新闻事业是建立在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基础之上的,试想如果没有民族文化作为根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也不能得到发展和壮大。而民族文化中,语言和文字又是传承民族文化最为关键的环节,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问题也恰恰在此。这是导致黑龙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二)各级地方政府应重视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好规划,加大扶持力度。 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重视,做好规划。近年来,黑龙江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不断加强,尤其是重视保护民族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将重点扶持一批少数民族文化项目,其中重点扶持朝鲜族的《黑龙江新闻》。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少数民族广播电视业,由于设备更新快,投入大,需要政府做好前期资金扶持,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应进一步改革思路,打造民族新闻业的品牌。 黑龙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正因为其发展早,导致少数民族媒体历史负担重,设备陈旧,人员结构不甚合理,创新意识不强。这些问题暂时难以得到根本改变。但可喜的是,近年来黑龙江少数民族新闻媒体已经开始不断改革和创新,诸如朝鲜族的《黑龙江新闻》,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突破自我,勇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影响力不断提高。相信未来,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一定会不断发展,创立民族的新闻品牌。

(四)加大少数民族新闻人才培养力度。 目前,黑龙江省尚没有高等民族院校。特别是新闻教育领域,只有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科设置较为完备,但还没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开展新闻人才培养工作。在少数民族新闻教育方面,黑龙江省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合作,从而导致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新闻人才的培养尚未形成体系,少数民族媒体从业人员数量少,其专业素质和媒介素养仍需进一步提升。未来黑龙江省可以进一步在开设新闻专业的院校开设少数民族班,有针对性地培养定向招生的少数民族新闻从业人员,这一举措从长远来看,必将有助于黑龙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

黑龙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起步虽早,但仍有巨大的发展困难。这些困难既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与变异,也与黑龙江省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连。保护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是促进黑龙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而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又必将促进本省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第6篇

1月6日,韩国著名的调查记者和美国知情人士同时透露:美军一直在秘密准备朝鲜半岛的核大战!

1991年美国总统老布什宣布,美国从韩国撤走陆基短程和海基战术核武器。然而,美国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朝鲜实施核打击的计划!

美军参谋长联席委员会主席迈尔斯将军两年前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采访时语出惊人地透露,美军在朝鲜半岛具有实施“灵活性有效打击”的能力,只要美国总统小布什一声令下,美军将会立即动用武力彻底解决朝鲜核问题。美国资深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近日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无疑是迈尔斯将军表态的最好注解。他在文章中写道,美军已经草拟完成了攻击朝鲜核设施的详细计划,包括使用巡航导弹和高精确度核炸弹对朝鲜的军事设施,以及威胁到韩国首都汉城安全的朝鲜闪电突击队进行攻击。与此同时,五角大楼继续为其核战争提供理论依据。美国核战争学说称:“美国的政策并没有排除美军首先使用核武器!”这项政策被布什政府重申过多次!

克里斯托夫并非无中生有,实际上,自美朝签署核框架协议以来,美军核武平台仍然频频出现在韩国境内,而这些核武器平台在韩国的出现有着极其现实的军事意味:那就是为核战争做实际的准备!美军的E-6B战略电子侦察机、核导弹驱逐舰都装备有广域雷达系统,可以随时监控该地区的导弹发射和核试验,这就像笼罩在朝鲜半岛上空的阴云,意味着战争可能随时会因擦枪而走火,而美国从未放弃的对朝核打击计划更是加强了这个地区的不稳定性。

美军还经常会让自己的核打击力量参加军事演习,以提高作战能力。2002年6月17日到20日期间,韩国一艘潜艇与美军“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潜艇“休斯敦”号(SSN-713)联合举行了核打击军事演习;1994年6月,美国与韩国军队在夏威夷附近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美国不顾日本无核化的原则,美国的“独立号”航空母舰频频出入日本港口。

美军核潜艇密集参加朝鲜半岛的美国军事演习毫无疑问昭显了美国敢动用核力量解决朝核问题的意图。而且,所有的美军潜艇上都准备了“战斧”巡航导弹,这些军事实力的存在无疑打破了1991年签订的朝鲜无核化协议。

更为惊人的是,韩国的一名记者偶然间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美军一直在韩国为朝核大战做准备!

李成武是一名调查记者,他成功地拍到了三艘1200吨级的韩国潜艇和一艘美国核潜艇在金海市附近的卡杜克岛海面上游弋的惊人情景。李成武是第一个以翔实的资料证明,金海海军基地是美国第七舰队核潜艇在朝鲜半岛的真正藏身之处。李成武说,“根据当地港口的建设形状来看,这里毫无疑问就是用来隐藏美国核潜艇的。”韩国的潜艇基本上都是1200吨位的,而美国的军事潜艇则是7000吨位级的,所以要区分出潜艇码头究竟为谁修建易如反掌。李成武成功地捕捉到了核潜艇码头。

除了货真价实的金海核潜艇码头外,在金海海域附近有一座大山,周身有三层楼高的铁丝线把它与外界结结实实的隔离开来,除了山上有14个大型军火库,在周围还有10个军火库。根据美军的军事理论,这些军火库要么被建成圆顶建筑的样式,要么上面得有高高的土丘作为掩护。土丘可以起到伪装的作用,而墙壁则用厚厚的混凝土专门建成,防范程度可见一斑。

韩媒体:朝鲜已下发抗美备战方案

1月5日,韩国中央级报纸《京乡新闻》报道了一条独家消息:朝鲜已向其军民下发一份详细的备战方案,准备在美国一旦发动侵朝战争时,能于24小时内动员全国军民,与入侵的美军进行一场殊死的持久战。为此,朝鲜正在加紧建造地下防御系统。

报道称:“美国正企图通过操纵外界对我们发展核武的疑虑,并施加国际压力来扼杀我们。对此,朝鲜军民应当在朝鲜半岛上发生冲突后24小时内进入全国战争状态,所有的军事和行政总部也应撤至地下掩体内。”文件还呼吁朝鲜人民在冲突发生后,将、金日成的画像和雕像转移至安全处。

方案还强调使用无人飞机和侦察卫星来对敌人实施空中侦察,同时要对敌人发动的生化攻击做好准备。方案要求所有的政府机关和部队,必须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地道中建立指挥所,供战时使用。同时使用韩国的“革命力量”,控制“被解放地区”的大众媒体。

另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称,目前,朝鲜已建造了8200个地下设施,作为战争期间的地方政府办公室和军方指挥所,此外,朝鲜建于地下的兵工厂也有180多家。这些设施大都在地下至少50米处,侦察卫星也很难发现它们。

《京乡新闻》的报道一出,立刻被韩国多家媒体转载。但据记者了解,尽管这条消息在韩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但媒体并不能确定其真实性,因为这种战备方案属于绝密材料,朝鲜不可能轻易让它流落在外,更何况《京乡新闻》也未透露他们是如何得到这些文件的。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韩国电视新闻台在播报这条消息时,还播放了一段画面。画面上显示的就是这份文件,上面还有的签名。

朝鲜:美国步入向朝鲜开战最后阶段

据朝鲜中央新闻社报道,韩国全国民主阵线中央委员会发言人日前发表声明,就美国计划向韩国境内部署钻地新型导弹一事发表评论,认为美国此举用心险恶,旨在为向朝鲜发动先发制人军事打击做准备。

朝中社的评论称,美国部署这种新型导弹的“罪恶目的”在于今后对朝鲜发动军事入侵时摧毁后者的地下军事设施,从而消除朝鲜的战争威慑手段,以便毫不费力实现对朝鲜的战争目标。

评论指出,美国这一举动表明,美国一直呼吁和平解决朝鲜核危机、恢复六方会谈的行为,只不过是为实现其“先发制人”强盗主义思想、做好对朝鲜战争准备的一个骗局。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第7篇

如果说任何独裁统治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改革前夕,那么朝鲜看起来距离改革不远了。最近炮轰韩国的行为表明,日薄西山的金氏王朝宁愿将东亚拖入战火,也不愿实施真正的改革。如果和平果真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成分,那么中国必须让躁动不安的朝鲜平静下来。

理解朝鲜就像是窥探黑洞。有人认为朝鲜对韩国延坪岛的炮击可能是意在转移国内矛盾,使民众不再关心经济崩溃或是的死讯,也有可能是在为之子、28岁的“年轻的将军”接班造势,树立其军事领导人的形象。也有人仅将炮击视为长期挑衅的又一招,认为不必大惊小怪。

朝鲜前首席思想家、叛逃到韩国的最高级别官员黄长烨将朝鲜描述为“社会主义、现代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混合体。据估计,过去十年,朝鲜2300万人中有15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现在,饥饿仍随处可见。标准的每日配给为150至300克玉米或谷子(相当于4片干面包)。就连种地的农民都经常断粮。

在饥饿经济之上的上层建筑却是足以令斯大林都甘拜下风的疯狂个人崇拜。在朝鲜,及其父亲的主体思想――父子相传的极权主义和神权政治――就是一切。主体思想与君权神授、政教合一无异,要挑战它就必须将完美领袖的形象打翻在地。

黄长烨的第三个形容词――军国主义――最为恐怖。军国主义可能正是这一体系的阿克琉斯之踵。身为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朝鲜却有着世界第五大规模的军队,长期处于战备状态,昂贵的国防支出(相当于GDP的三分之一)很可能令其不堪重负。军队在朝鲜是个独立王国,有自己的矿山、农田和工厂,但许多士兵和低级军官仍处于饥饿状态。

持久的战备状态只是朝鲜想要争取自力更生的一种表现。朝鲜人将任何对外部世界的依赖视为软弱无能,但其实若非中国一直输血,朝鲜的经济早已全面坍塌。

朝鲜从不偿还债务,于是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们。朝鲜做买卖毫无诚信可言,因此所有潜在伙伴都对它敬而远之。朝鲜追求自给自足,所以不可能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结果,朝鲜的年出口额――包括电影和电视动画、翻修轿车,以及不可避免的非法军火贸易――还不到10亿美元。

毫不奇怪,朝鲜社会动荡不安,小偷小摸随处可见,生存在朝鲜是达尔文式的斗争。朝鲜弥漫着沮丧的情绪,潜伏着大量的动荡因素。腐败肆无忌惮。

那么,金氏向韩国发动炮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主要目标显然是六方会谈。朝鲜胃口很大:既要求国际社会接受其核力量,又不愿放弃美国、欧洲、俄罗斯和中国以无核为条件的经济援助。

这看起来实在太疯狂,特别是,在这次炮击事件之后,朝鲜可能受到新一轮经济制裁。但金家的算盘与常人不同。他从不关心自己的人民需要什么,只寄望中国为他提供相当于其要求数量三分之二的原油和食品。

于是,我们不得不指望中国。中国最近在外交事务上频受挫折,将身心俱疲又防守无力的日本政府推向了与美国进行更加紧密的防务合作,也促使韩国寻求与其他亚洲力量(包括印度)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希望朝鲜最近的一系列举动能够引起中国的注意。

但说到底,中国不愿看到朝鲜,也不愿否定金氏独裁。中国更愿意将韩国拖入地区敌对的局面中来。结果可能是新的离间计――或者更糟。

中国也可能切实负担起东亚安全的责任,压一压金氏鲁莽的双边政策。这必须在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进行严厉谴责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只有中国发出可信的威胁,要切断金氏王朝的经济生命线,国际行动才有可能成功。

来源:Project Syndicate 2010年11月26日

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第8篇

此次长达两个月的军演将持续到4月底,在军演的军种、兵种、投入战略武器的种类和常规武器的尖端程度、双方参演兵力规模等各方面,都将成为美韩联合军演的“史上最大”。

军演前后的系列事件及背景

今年美韩联合军演格外引人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军演前后发生了一些似乎不同寻常的事件,另一方面是因为美韩披露出的有关军演的各种信息与以往相比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美军A-18战斗机从参加美韩军演的美国核动力航母“卡尔・文森”号上起飞。

军演之前,美韩日对朝鲜在2月12日进行的导弹发射再次加以猛烈抨击。同时,马砦餮堑本衷3月10日证实,2月13日在马来西亚国际机场众目睽睽下被暗杀的名叫“金哲”的朝鲜男子正是金正男。朝鲜在国际社会陷入了更加孤立的困境。

同样在3月10日,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被弹劾下台的总统,而此时刚刚启动不久的美韩联合军演,不仅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而且再创“史上规模最大”。美韩军演完全不受韩国政局变动和政府更迭的影响无疑向外界表明:即便需要采取军事行动,战时指挥权仍由美军掌控。

3月17日访问韩国的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声称,对朝战略忍耐已到尽头,对朝鲜的军事行动是摆在桌面上的选项。此前一日,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黑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打算重返六方会谈,那里要做的都做完了”。

显然,正在形成的美国对朝鲜新政策中,军事手段可能正在成为特朗普政府试图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重要甚至是优先选项。

美韩战略意图已发生质变

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日益恶化,近年来美韩年度系列军演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以军事手段更迭朝鲜政权为目标的战略意图,而非之前通过对话接触、经济合作的和解、和平方式的战略。

在常规军事力量已基本无法与美韩进行抗衡的情况下,朝鲜选择了“非对称”对抗的“核威慑”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和导弹发射试验。为此,朝鲜受到了联合国愈发严厉的制裁,经济状况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美韩通过持续开展强度越来越高的军演,迫使朝鲜卷入一场不对称的“军备竞赛”,最终拖垮朝鲜本已有限的发展经济的能力;即便这样不能使朝鲜经济崩溃,也足以最大限度地削弱其发展军事、尤其是发展核导武器的能力。

美韩军演所选择的时间,都是朝鲜半岛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这使朝鲜年年都要全力应对军演的巨大压力,无法专注于对其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农业生产。同时朝鲜几乎所有部门都需要常年战备,这也必然大量消耗人力、物力,长此以往必然使其原本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

美国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侦察手段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美韩已通过历次联合军演时朝鲜军事力量的应对情况,逐步掌握了朝鲜的总体军事生产及国防动员能力、主要军事力量部署和使用等方面的战略信息,包括核导等战略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信息。这些年美韩联合军演不断增加的相关内容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些问题。

对于美韩各类名目繁多的军演,朝鲜军事力量都须做出应对性反应。因此,不可否认美韩正在尽可能通过消耗朝鲜现有的军事资源储备和军事生产潜力,达到最大限度削弱其军事对抗能力的目的,以期一旦采取军事行动时将付出的代价将至最低。

战略思想中的进攻性色彩愈加浓厚

随着美韩与朝鲜的对峙轮番升级、对朝制裁逐步加强,美韩军演和对朝备战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进攻性色彩。包括各种方式的“先发制人”式军事打击成为2017年度美韩军演的突出特点。

美韩年度系列军演和各类军演最初都被宣称为防御型的,后来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紧张而逐步发生了变化。先是从防御型逐渐转向针对朝鲜可能发生的剧变,近年来则明显表现为进攻性内容,从而呈现出“从防御、应对剧变到转向进攻”的备战战略指导思想的变化。

这种战略指导思想的变化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了美韩各类作战计划之中。美韩针对朝鲜的作战计划及美韩年度系列军演,都清晰地表现出这一变化的趋势。两国早在2015年11月就已确定了“4D作战概念”的落实方案,这表明事实上已经由“概念”升级为“作战计划”。同时,最新透露的神秘的“作战计划5015”,其核心关键是“先发制人”,由于美韩均以涉及机密而拒绝向外透漏任何有关信息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同时,美韩军演似乎正在实现与美日军演的“无缝衔接”,未来一旦常态化,则无疑将成为实质性推动形成美日韩“小北约”的重要平台。参加本次军演的美国“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在赶往韩国途中,在东海与日本进行了“临时”增加的美日军演。此前美日军演多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关岛海域或靠近东海的冲绳岛周围海域进行,此次在东海进行,实属罕见。一方面,这可以视作美日宣示其联合作战能力在向方向延伸和覆盖,以形成对中国的威慑;另一方面美日军演与美韩军演“无缝衔接”也似乎预示着朝鲜半岛一旦有事,日本军事介入的可能性及具体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11月韩美英三国曾在韩国京畿道乌山基地举行过代号为“无敌盾”的联合演习,这是这三国首次举行空军联合演习,也是英国首次参加在韩国的联合演习。巧合的是,英国这些参演的“台风”战斗机刚刚在日本本土与日本航空自卫队进行了联合演习。

如果近日报道的美日英法将于5月在西太平洋上的提尼安岛的联合军演最终得以举行,则“亚洲版北约”似乎已现雏形。

作战模式已经全方位升级

一是军演规模再创新高。不论从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军兵种种类、各类齐全的先进武器、各种有针对性的演习作战科目和重点演习内容来看,还是从几乎所有战略武器的投入来看,2017年度军演都无疑在向外界表明,美韩联合军演已实现全方位的立体化升级,加快了从最贴近实战出发进行相应军事部署的步伐。

联合军演的参演兵力从最初的几万人增加到目前的几十万人,连续多年创史上规模最大。单就其动用的各类战略武器而言,就足以完成一场毁灭性军事打击任务。

二是作战模式的体系化。此次联合军演清晰地表现出其作战模式的战略性变化,两国已通过作战计划的全面升级,完成了作战模式的体系化和进攻方式的模块化、多样化和立体化。

此次联合军演动用了当前美韩所拥有的所有类型的武器装备,并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体系化演练。特别是根据“4D作战概念”和“先发制人”的指导思想,演练了各种方式的先发制人、斩首行动、定点清除包括生化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几乎所有当代最先进的作战模式和内容。

可以说,种种现象都表明美韩正在通过诸如联合军演这样的平台,完成全新型的体系化作战模式,以达到美军历来追求的“绝对优势”。

朝鲜与美韩双方对抗的持续性轮番升级,无疑将使朝鲜半岛面临灾难性后果。在美国对朝政策“政治外交孤立、经济制裁、军事威慑”等多管齐下的态势下,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进攻性现实主义倾向,采取军事行动的迹象越来越强烈。